学术刊物 生活杂志 SCI期刊 投稿指导 期刊服务 文秘服务 出版社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首页 > 精品范文 >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的特色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的特色精品(七篇)

时间:2024-03-07 15:52:36

序论:写作是一种深度的自我表达。它要求我们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真相,好投稿为您带来了七篇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的特色范文,愿它们成为您写作过程中的灵感催化剂,助力您的创作。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的特色

篇(1)

关键词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特色专业 思考与实践

中图分类号:G633.67 文献标识码:A

0前言

特色专业在高校实现教学改革工作中占据着较为重要的地位。特色专业的科学建设能够优化高校专业结构,促进人才的培养水平进一步提升。一直以来,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人才在社会发展中都具有较大的需求,其特色专业的建设需要满足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与特色专业的突出双重要求,这样培养出的人才才能够作为应用型的专业人才。

1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建设中出现的问题

1.1 教学计划失去专业特色

现今大多数高校在对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的教学中,其教学方案与计划目标都太过程序化、模版化。忽略了学校的自身优势和发展,忽视学校的发展定位和人才的培养目标,一味照搬重点名校的计算机专业的教学计划和大纲,很难形成自己的特色。此种方法对学生进行教育培养会使学生对大多数区域的知识都有所了解却无法掌握,好像什么都清楚,却又好像什么都不清楚。因此,在对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学生的教育培养中,应积极培养出综合性人才,提高学生的专业能力及整体素质,促使其满足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要。

1.2 教学目标无法满足就业需求

大多数高校在对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的教学目标设定时,依旧无法突破传统的教学体系,对学生的培养需满足其理论知识与实践能力的双重要求,在教学计划中占据较大部分内容的是一些较难掌握的理论知识点与难点,随之而来的便是对实践能力具有较强锻炼的教学比重相应缩小,无法得到应有的关注。有部分高校是以培养综合性人才为自身的培养目标,但在其实际教学中,往往会造成学生无论是在理论知识方面还是在专业能力方面均无法达到社会对人才的要求,教学效率低下。虽然社会对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人才具有较大需求,但依旧存在着大量计算机相关专业的高校毕业生无法实现就业。这是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特色专业建设中较为严峻的一个问题。

2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特色专业建设策略

2.1“特色”的科学定位

对“特色专业”中的“特色”进行一个科学的定位能够帮助高校更好地进行特色专业建设工作。对于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特色专业的建设,应积极深入社会进行科学的调查研究,并对社会需求进行合理的预测。只有这样,才能够在有限的教学资源基础上,通过对社会实际的联系,找寻到正确的专业建设方向,促使自身特色得到突出,培养出的人才也能够在激烈的社会竞争中脱颖而出,在特色专业发展中创造出无限可能。

高校对于计算机特色专业的建设还应与社会中行业的发展相结合,加强对计算机行业的信息建设,将行业中人才的专业素质进行有效提升。同时不断加强自身的创新能力与影响力,帮助加快自身特色专业建设的脚步。

2.2 改进人才培养模式

高校的人才培养模式作为其为学生创建的各方面能力培养的结构及方式,是从根本上制定了对人才的培养标准,能够充分体现高校对人才的培养水平及能力。计算机特色专业的建设重点便是改进对人才的培养模式,帮助实现特色专业的良好发展。应把“基础理论实、应用研发能力强、创新能力优”作为人才培养的基本原则,着力培养学生的创新和实践能力,为学生各种能力的培养提供广阔的空间。高校应鼓励教师带领学生积极参加相应的实践活动与科研活动,以此加强学生的专业实践能力;组织学生共同参与各种计算机竞赛项目,营造一个和谐愉悦的氛围等。

2.3 加强教师团队建设

学校应积极实施对青年骨干以及优秀人员的培养计划,对专业学科骨干在计算机专业的研究工作中给予大力支持,适当地给予相应的奖励,为青年骨干与优秀人才创建一个良好的学术研究氛围与交流环境,帮助大量的优秀专业人才更快、更好地成长发展。学校还应定期选拔一些优秀教师进行进修学习并对其余教师进行专业能力与素质的培训,以此显著提高整个教师团队的整体能力素质水平。

与此同时,学校也应给予计算机专业的教师们一些优惠政策与待遇,并为其提供广阔的发展空间。积极引进高素质水平的专业性人才,并给予优良的待遇留住人才,用好人才。在引进专业人才与培养方面,应着重于特色专业,以特色专业为中心,确保特色专业建设的稳健发展。

3结语

在计算机专业与技术特色专业的建设中,应不断改进完善人才培养模式,并积极汲取他人的优良经验,自主地探索出一条能够满足社会发展需求的人才培养道路。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的特色专业建设需要加强理论知识与实践能力的双重培养,促使学生成长为高素质的复合型人才,以此帮助其在今后的社会就业中,得到更为广阔的发展平台,闯出自己的一片天地。

参考文献

篇(2)

关键词:专业建设;人才培养;实践教学

作者简介:孙君顶(1975-),男,河南邓州人,河南理工大学计算机学院,副教授;毋小省(1974-),女,河南沁阳人,河南理工大学计算机学院,副教授。(河南?焦作?454003)

基金项目:本文系河南理工大学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项目编号:2009JG023、2012JG064)的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642.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0079(2012)22-0045-02

为适应新形势下计算机技术的发展趋势及满足社会对计算机专业人才的需求,教育部高等学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教学指导委员会先后颁布了《高等学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发展战略研究报告暨专业规范(试行)》(2006年)、《高等学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公共核心知识体系与课程》(2007年)及《高等学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实践教学体系与规范》(2008年)等系列著作,指导及规范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的教学体系及人才培养模式。

河南理工大学(以下简称“我校”)计算机专业本着适应计算机技术发展新形势需要的精神,结合高等学校计算机教指委的相关文件精神,不断探索高校人才培养新模式,打造品牌专业,全力提升专业建设水平。继2008年获得河南省特色专业建设点,2010年我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又获得了国家第六批特色专业建设点。为了加强专业建设,实现为社会培养合格人才的目标,我校从专业改革目标、专业改革方案及相关保障措施等方面对专业建设进行了深层次探索。

一、专业建设与改革目标

结合目前国家对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人才需求状况,我校确立了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建设与改革目标:[1]第一,坚持以学生为本,以教师为主导,以能力培养为核心,培养具有“强能力、宽适应、重创新”的创新型人才。第二,根据信息社会的发展及行业发展对计算机专业人才的要求,从“强化基础、突出实践、重在素质、面向创新”四个方面深化课程体系、教学模式、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的改革,加强学生工程实践能力培养,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二、专业建设与改革方案

为了实现改革目标,确定了我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建设的总体建设思路:第一,明确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制订切实可行的人才培养方案及专业建设实施计划,在课程改革与建设、教材建设、实验实习实训基地建设、教学改革与管理等方面落实相关人员责任,落实专业建设经费,保证按期达到专业建设的目标。第二,积极开展调查研究,借鉴国内外高水平大学成功的经验;了解信息社会对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的需求状况,结合区域经济发展和行业经济发展,以市场需求为导向,明确办学方向,准确定位,制订与社会需求和经济发展相适应的专业发展规划。

1.明确人才培养目标

要进行专业建设,面临的首要问题也即关键问题就是首先要确定培养什么样的人才,也就是要确定专业人才培养目标。虽然目前计算机技术发展迅速,但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却面临尴尬局面。一方面企业抱怨招不到合适的人才;另一方面,学生就业困难已成为一个普遍问题。[2]究其原因,关键在于学校不了解企业对学生知识结构、综合素质及实践能力等方面的需求,也即专业设定的培养目标没有同市场需求有效接轨。

按照目前各工科高校的情况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人才培养的目标主要集中为研究型和应用型两类。为了明确我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的人才培养定位,结合目前市场对计算机专业人才的需求状况、高等教育转向大众化教育的背景以及我校的具体办学条件、我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的专业办学条件及本专业所招收高考学生的层次等方面的实际情况,将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在“应用型”人才的规格上。但这里定位的“应用型”人才并非单纯指《高等学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发展战略研究报告暨专业规范(试行)》所指的信息技术专业方向所培养的应用型人才。[3]除此之外,还包括软件工程和计算机工程两个专业方向所培养的应用型人才,是综合这三个专业方向来进行人才培养的。

2.人才培养方案与课程体系建设

确定了“培养什么样的人才”这一目标后,接着就是要解决“如何培养”的问题,即如何围绕该目标制订切实可行的人才培养方案和设置合理的课程体系。在人才培养方案的制订上,我校坚持培养方案要以体现优化知识结构、突出专业特色、适应区域和行业经济发展为原则;以“体系优化、内容先进、结构合理”为目标,努力汲取学科建设和教育教学改革中取得的一系列成果,将其体现在人才培养方案中。

我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在多年的建设实践中逐步形成了“强化基础、突出实践、重在素质、面向创新”的教学指导方针。依据该方针,我校在培养方案的制订及课程体系设置过程中坚持以下主要原则:

(1)在教育部高等学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教学指导委员会所颁发的相关规范的指导下,合理安排培养方案的各个环节内容。建设由学术、技术、职业和人文交织的刚性课程平台和多样化的柔性课程模块,共同组成“知识面宽,应用性强,理论与实践渗透”的多元课程体系。

篇(3)

摘 要:本文以对国内高校网络工程专业课程体系的剖析为基础,给出制定河南省中原工学院的“网络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指导思想及理论和实践课程体系,最后对该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优劣进行了分析。

关键词:网络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知识、能力和素质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B

近年来,为适应国家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的要求,实现中国网络工程技术人才的跨越式发展,我国部分高校从2001年开始设立网络工程本科专业。由于网络工程专业是一个综合了计算机科学与技术、通信工程等多个学科的专业知识的边缘学科,又是一个新兴专业,使得各高校的人才培养模式存在一定的分歧。如何根据我校相关专业的特点、相关兄弟院校的经验、人才市场新的需求制定出适合我校培养特色的人才培养方案,是我们需要研究的重要课题。

1 国内高校网络工程专业课程体系剖析

国内申请网络工程专业的院校在早期以普通本科院校居多,近两三年来才逐步向一些重点院校倾斜,分析一下我国各高校的网络工程专业的培养体系,不难发现目前各院校的网络工程专业的课程体系设置的特点:

① 侧重于两个不同的专业方向。一类,侧重于通信类课程的网络工程课程体系,如成都电子科技大学等;而另一类,则把课程的重点置于计算机类课程的网络工程课程体系,如重庆大学、中山大学等。

② 体现各自的科研特色。由于各重点高校致力于将科研应用于教学中,所以各重点高校又根据自身的科研实力开设部分个性化的课程。

③ 实现部分的定制培养。部分高校利用自身地处沿海、网络相关企业较多的地理优势,将很大一部分的学生送到企业,对学生进行定制课程和项目实践的培养,使学生毕业后直接进入到企业工作,对就业提供保障。

各高校在制定网络工程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的时候,可谓八仙过海、各显神通,应该说这些高校在进行网络工程专业人才培养上是各具特色、非常成功的。

2 我校网络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2.1 指导思想

我校以前并没有办通信类专业的经验,所以在这个方面我们不具有优势,但我们办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本科有多

年的经验,因此我们将网络工程专业的课程体系侧重在偏计算机类模式上,指导思想如下:

(1) 以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的核心课程为基础。由于网络工程专业是由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演化出来的新专业,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仍然应该是网络工程专业的基础,将来学生就业可以在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和网络工程两个专业上进行发展,同时又兼顾到学生将来的考研需要。

(2) 突出网络的工程特点。从我校学生的定位来说,我们将网络工程专业的培养目标定位在“工程型”人才,按网络工程前段、中段和后段三个阶段设置课程,每个阶段都有相应的支撑课程。根据市场调研及时调整部分课程,通过网络工程生命周期的专业学习,学生具有网络的规划、设计、构建、维护和管理等能力。

(3) 强化特色方向。

基于网络的软件开发特色方向。通过该特色方向的专业学习,学生具有网络软件的分析和设计能力。主要课程有:TCP/IP原理与应用、网站程序设计、J2EE企业级应用开发等。

强化信息安全特色方向。通过该特色方向的专业学习,学生具有网络安全的应用和开发能力。主要课程有:密码学与应用、网络安全技术、网络安全程序设计等。

2.2 理论课程体系

在课程的设置上,按照上述指导思想制订理论课程体系,如表1所示。

2.3 实践课程体系

网络工程专业实践教学力争形成较完善的实践教学课程体系,构建一系列由实验、课程设计、实习、实训等环节具体体现的实践教学体系,在教学方法上采取由入门到发展,突出综合性、专业性、设计性、创造性和研究性的教学思路,使学生真正得到动手实践的机会,提高专业实验和毕业设计的能力及创新能力,如表2所示。

我院网络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特色

(1) 培养目标定位准确

网络工程专业的培养目标为:系统掌握计算机科学技术、网络技术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以网络项目的分析、设计、实施及管理为主要业务范围,具有网络工程实践、网络项目开发、团队协作等方面的基本专业素质,能在网络、通信、软件公司以及企事业行业从事网络工程、网络软件和网络安全等方面的开发、维护和应用工作的工程型人才。

(2) 知识、能力、素质关系明确

培养目标紧扣前述指导思想,参照《高等学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发展战略研究报告暨专业规范(试行)》中对相关专业学生应具备的知识、能力、素质的描述,根据专业的特点和市场的需求对该专业进行定位,对本专业从知识、能力、素质三个层面提出培养规格,具体的知识、能力、素质的关系图如图1所示。

图1 知识、能力、素质关系图

(3) 实践环节较好体现该专业的工程特点

本培养方案实践环节针对网络工程专业的特点,体系上分为:网络技术、网络操作系统、网络应用、网络管理、网络安全几块,完成我们所要培养的两个方向的人才:基于网络的软件开发和信息网络安全,同时考虑到了网络工程能力训练的前段、中段和后段问题。在实施中,依托校内、外实训基地,从网络维护、施工角度对学生进行工程能力、职业化素质、综合能力和就业竞争力培养。同时,为保证学生进一步与社会接轨,采取信息安全CIW培训基地、Cisco网络学院与专业结合的方式,使学生了解“准职业人”的定位,使学生在思想观念、专业理论、专业技能方面真正受到职业化的、全方位的培养、锻炼。

4 人才培养方案中需要解决的问题

我们的培养方案由于兼顾到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和网络工程两个专业的知识点,所以在实施中存在一些问题,比如学时紧张、课程内容有所重叠等,针对这些问题,我们采取了一些行之有效的解决措施:

(1) 压缩或合并部分课程,同时将一些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中相对重要的课程放入选修课。按照教高〔2005〕1号文件精神,高等学校要构建新的课程结构,加大选修课程开设比例,积极推进弹性学习制度建设,要切实改变课堂讲授所占学时过多的状况。但我们要完成两个专业的重点课程,难免学时会存在紧张的局面,因此我们将部分课程进行合并并压缩,比如汇编语言和微型计算机技术合并为现代微机技术,电路和模拟技术合并为一门课等。同时,由于必修课学时比较紧张,我们将一些课程放入选修课,通过将计算机学院的各专业的选修课全部打通来完成有精力的学生对计算机科学与技术部分重要课程的学习。

(2) 在教学大纲中详细规定各门课程的教学侧重点。由于网络工程相关专业课设置较多,部分内容难免重叠,我们通过教研活动环节严格制定了系列课程的教学大纲,规定各门课程的教学侧重点,尽量避免重叠,就算有少部分内容有重叠也是各有侧重。

(3) 准备将网络相关课程的实验单列成一门课。为保证网络工程专业各阶段的实验能够在所有课程中开设,解决原实验体系中课程实验划分不清、自身优势发挥不明显的问题,同时为更好地实施分层次实验教学,进行创新型人才的培养,我们对专业所有网络相关课程的实验进行资源整合,单独开设实验课程,借鉴Cisco和CIW的思路和经验,利用专有的师资力量进行网络工程专业实验的设计,对今后网络工程实验环节的建设将有很大的帮助。

参考文献

[1] 教育部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教学指导分委员会.中国计算机本科专业发展战略研究报告[R].

篇(4)

关键字:计算机导论;课程设计;课程定位

【中图分类号】G640

引言

目前,大多数高校的计算机相关专业都开设了“计算机导论”。课程内容设置主要分为两种。一种是专业核心课程的大杂烩,将“数据结构”,“操作系统”,“组成原理”,“程序设计”,“数据库基础”的专业课程内容各取一节。另一种是对计算机文化基础知识的介绍,基本上与非计算机专业讲授的“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内容没有区别。

近年来,通过我们对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进行专业教学调查,发现相当一部分学生对计算科学本质缺乏比较全面的认识。科学思维能力、创新能力、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工作能力比较差。

1.课程定位与教学目标

《计算机导论》是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本科生的一门先导基础课程。该课程肩负着“开启专业之门、引领学习生涯”之重任。主要讲述计算机科学的特点,历史渊源,发展变化,知识组织结构和分类体系。通过对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了解计算机科学与技术领域的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技术方法,为将后学习《操作系统》、《程序设计》、《数据结构》等课程打下基础。其目的就是使学生能以一种统一的思想来认知计算机科学的本质,教育和帮助学生建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的方法论。

我们从课程的定位与意义出发,应该达到的教学目标为:(1)激发学生对学习计算机学科的兴趣;(2)充分展示计算机领域能做什么,但不深究怎么做;(3)让学生了解计算机领域的历史及其发展状况(4)培养学生学科全局观及随着学科不断更新知识的意识(5)能让学生了解该专业毕业生应具有的基本知识和技能,以在该领域工作应有的职业道德和应遵守的法律准则。

2.课程内容的设计与课时安排

“计算机导论”主要是为计算机专业新生开设,使他们对计算机学科整体有一个了解。我们进行课程内容设计时,特别要区别计算机专业与非计算机专业学生在培养目标和方向上的不同,把握教学内容的深度和广度。在进行“计算机导论”课程的内容的选择与组织上,我们要注意科学性、适用性、实用性,要有全局意识。“计算机导论”课程的内容可分为下列几大部分:

(1) 计算机科学的基本概念和基本知识:包括学科的背景、发展历程、信息化社会的特征以及信息化对计算机人才的需求,并初步了解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的研究范畴和作为一名计算机专业毕业生应具备的知识能力并明确今后的学习目标。

(2) 计算机的基本结构与工作原理:包括计算机的产生和发展,冯・诺依曼机构计算机的基本组成,计算机的体系结构,计算机硬件技术的发展等。

(3) 计算机系统软件与应用软件:程序设计语言翻译系统的功能和基本概念,理解操作系统的基本概念和功能,软件的分类、程序设计的基础知识,面向对象程序设计的思想、算法与算法分析,数据结构的基本知识。

(4) 数据库系统及其应用:数据库系统的基本概念,SQL概述,几种新型的数据库系统,数据库系统的应用。

(5) 对通信与网络知识的描述:主要介绍数据通信的基本概念和计算机网络的基本原理,包括网络的体系结构、数据通信的基本方法和网络协议以及网络系统的安全和管理知识。

(6) 人与计算机:包括人机交互、人工智能技术的研究领域及取得的主要成果、人脑与电脑的关系。

(7) 学科展望:计算机学科的前沿知识,发展前景以及其他学科领域的交叉内容。

具体的章节安排与课时设置可参照下表1.1:

表1.1课程设计表

章次 内容 总学时 课堂学时数 实践学时数

1 计算机的基础知识 4 4 0

2 计算机硬件系统 4 2 2

3 计算机系统软件与工具软件 10 6 4

4 计算机应用软件 20 8 12

5 数据库系统及其应用 2 2 0

6 多媒体技术及其应用 2 2 0

7 计算机网络及其应用 4 2 2

8 计算机信息安全技术 1 1 0

9 计算机技术新发展 1 1 0

总计 48 28 20

3.课程特色

3.1理论和实践紧密结合。一方面在学习计算机基本理论的同事注意实践操作的训练,做到学以致用,另一方面引导学生投过技术抓理论。

3.2把当前最新的计算机基础知识和技术融入教学。积极跟进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及时更新教材,更新实验平台,更新教学方法。

3.3注重实践教学的考核。期末理论和实践考试都采用计算机考试系统进行,促进了学生实际操作的学习。

3.4基础性强。“计算机导论”是其他后续课程的先行课程,为进一步学习计算机知识打下坚实基础。

“计算机导论”的课程内容既要防止过于简单,也要防止过于复杂。如果课程内容简单化,使之等同于非计算机专业的“计算机文化基础”,就会背离该课程的教学意义与任务。反之,如果课程内容太复杂,就会把计算机导引课提升到计算机原理课的水平。第一门课就让学生觉得晦涩难懂,容易造成学生对计算机学习的望而却步,给后续计算机专业课程的学习造成障碍。

通过以上对“计算机导论”课程内容的组织和安排,可以使计算机专业的学生已进入大学就能对自己今后学习的主要知识、专业方向有一个基本了解,为后续课程构建一个基本知识框架。

参考文献:

[1]刘莉,陶强.计算机基础教学中的课程整合研究[J].计算机教育.2011(14)

篇(5)

关键词:实践能力;计算机科学;专业人才

中图分类号:TP3-4

我国在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的规划纲要中提出,创新型人才的培养模式想要更好的适应国家和社会的需求,就需要对教学方式进行深化改革,使用新型教学方式对学生进行培养。理论知识对于学生来说是基础,学生的实践能力也是非常重要的,尤其是对于计算机技术专业。这就需要学校的培养学生的过程中需要深化教学理念,通过开展校企合作等形式,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1 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必要性

1.1 人才市场的需求

随着我国计算机技术以及通信技术的发展,我国开始进入信息化社会,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建设小康社会。在信息化的背景下,计算机专业教育的发展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目前,人才市场中对于计算机类型的人才需求非常强烈,《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信息化重点转向规划》中提出,“十五”期间,我国各类型的信息化人才总共增加了2500万人,其中的软件人员增加了320万人[1]。随着我国信息产业的加速发展,信息产业的发展已经成为我国的重点支柱,对于计算人才的需求量也在不断增加,但是却仍旧存在就业困难的现象,这主要是由于学生的专业技能与基础知识的进度不平衡导致的。

1.2 专业特点的需求

计算机的工程研究的侧重点是工程技术,应当侧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实际上属于工学学科的电气信息类,虽然包含了科学的理论,但是对于工程技术的需求更多。实践教学属于计算机专业教学过程中不可或缺的部分,计算及专业课程的理论知识较多,概念非常抽象,对于软件工程、数据库等技术来说,都需要经过实践来对理论知识进行转换,如此才能够使学生更好的理解课程的相关内容,提高学生的综合竞争力。目前,动手能力强且具有一定操作经验的技术型IT人才能够得到用人单位的青睐,但是一些学校在教学过程中没有侧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导致学生就业困难。

2 计算机工程型人才的培养方式

2.1 建设实习基地,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想要科学合理的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就应当让学生与企业有直接接触的机会,因此,学校应当积极的与当地的企业合作,将专业设立在生产实践中。学校在实践的过程中要对自身的教学模式进行转变,参照当今人才市场的需求对学生的实践能力进行培养。例如,苏州的学校与罗技、摩托罗拉以及AMD等企业合作,建立了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的实训基地,并与某股份公司合作在工程学院成立了软件工程学院实训室[2]。学校在实践中教学,学生在实践中再次学习,能够显著提高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学生的实践能力。

在实践教学的过程中,可将实训分为几个阶段,使学生有适应的过程。首先是让学生认识实习,每周抽出一天的时间让学生了解企业的运作形式以及企业的发展方向等。其次是开展暑假社会实践,让学生利用暑假的时间深入到企业内部去学习,参加企业一些小项目的开发,使学生的知识的得到巩固。最后是毕业实习,让学生在企业中实习一周,使学生的综合能力得到提升。

2.2 适应计算机科学行业的需求,制定相关的培训方案

随着我国计算机科学(computerscience)的飞速发展,目前国内的体制也发生了较大变革,人才的需求量持续上升[3]。针对目前许多学校的学生不能与市场接轨的情况,一些学校与当地的企业相结合,成立了计算机科学专业的就业指导团,为当地的学生提供帮助与指导。且计算机科学专业的就业指导团还不定期的为计算机专业的学生提供知识讲座,为学生解决困难。计算机科学专业的就业指导团不仅为学生解决困难,同时也成为了学校与企业沟通的桥梁,更好的实现计算机专业人才的培养。

2.3 建设一体化工程实践管理平台

为了保证学生参加工程实践以及对企业的项目进行管理,一些学校设计了计算机专业工程实践管理平台,平台是由几个模块组成的:项目管理模块,主要是为学生提供平台下完整的资料以及管理等;课程与时间项目对接模块,教师可通过模块将教学任务与实践课题进行;开发实验室管理模块,主要是为校内的实践提供场地以及相关设备的预约以及管理;校外实践基地管理模块,主要内容是为学生提供校外的实习项目,且对这些项目进行管理等。上述这些模块为学校的实践教学提供了良好的支持,在保证学生实践能力的同时,还能够保证企业的经济效益。

2.4 创立新型的实践教学模式

创立新型的实践教学模式主要是改变传统的实验课程中,实验手段通常是测试技术,对于目前较为先进的技术运用不到位、实验虽然多,但是真正反映出目前先进科学技术的少、验证性的实验多而创新性的实验项目较少等情况,创立新型的、开放性的实践教学模式。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可以将原有的固定实践时间转变为灵活的实践时间,将原本固定的实践项目转变为自主设计的实践项目。按照计算机学科与技术的展业特点,将实验分为信息安全实验室、计算机硬件基础实验室、数据库实验室、计算机软件基础实验室以及计算机多媒体技术实验室等,针对学生的特点分配不同的实验室,使学生的特长都能够得到发挥。

2.5 对教学模式进行改革

按照当今人才需求的情况,在加强理论建设的同时,要对实践环节进行改革。对于教学内容的选择来说,应当跟上时代的潮流,将陈旧的理论淘汰,对一些跟不上时代潮流的技术以及课程理论进行更新,使用当前先进的计算机专业技术以及相关理论。教学形式上可以采取软件和硬件相结合的形式进行时,教师的讲课的过程中可采用归纳、演示以及讲解的方法,增强学生对于知识的理解程度,且对于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也是一种帮助。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对学生的能力进行考核,除了对理论的知识进行考核外,还应当测试学生的动手能力,使学生在掌握了基本理论知识外,专业技能也得到了提升。此外,还应当适当的融入新的网络资源,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能力,提升教学质量。

2.6 对教师的素质进行培养

工程型的应用人才想要在课程结束时持续提升自己的专业技能水平,那么就必须加强computerscience的基础理论水平的培养[4]。许多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都存在一定的弊端,一些教师理论知识讲授的非常充分,但没有结合实践进行教学,还有一些教师让学生充分的实践,但是对于理论知识的讲授又没有做到位。这两种形式都会导致学生的知识产生断层,出现发展不平衡的情况。为了更好的适应我国信息化的需求,培养符合人才市场需求的计算机人才,学校应当加强对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教师的管理。学校现有的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的教师基本上都是硕士或者博士,理论知识非常充足,但是相关的操作能力较弱,这对于学生的培养是非常不利的。因此,学校应当到社会中寻找专业技能过硬且理论知识充足的人才来对学生的综合能力进行培养。还可通过省教育厅的科技特派员制度,调用经验丰富的人才,使他们利用自己的专业技能培养学生。除此之外,将学校年轻的教师派往当地企业中接受锻炼也是很好的方法,这样能够使教师的专业技能得到提升,还能够在工作过程中发现自身问题,提升自己的综合能力。

3 结语

通过学校的教育,学生的实践能力以及创新能力都能够得到培养,这是实现学生与社会对接的最重要的手段。在信息化的背景下,计算机专业教育的发展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学校与企业相结合的形式能够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实践机会,使学生的综合能力得到提升,更好的符合当今社会的需求。

参考文献:

[1]蔺永政,周劲.董吉文.地方院校计算机信息技术专业方向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济南大学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计算机应用人才培养试点工作探析[J].计算机教育,2011(01):01-03.

[2]刘立嘉,马新娜,葛占胜.基于社会需求驱动的计算机专业教育模式[J].石家庄铁道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03):05-07.

[3]张春英,魏明军,刘凤春.基于工程型人才培养的地方理工科高等院校计算机教育体系的架构[J].河北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03):06-08.

篇(6)

【关键词】计算机专业;应用型人才;教学改革

随着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的发展,我国已经进入信息化社会,对计算机专业人才的需求日益膨胀。从总体来看,计算机专业就业市场上企业急需大量的人才。但是,大部分计算机专业毕业生缺乏实际应用开发设计能力,不能很好地将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的知识应用到生产生活中,计算机专业毕业生的就业已经出现困难。原因在于高校在计算机专业人才培养中满足社会需要的针对性不够明确,导致了结构上的不合理,在本科教育阶段针对应用型人才的培养依然比较薄弱。人才培养是地方院校的核心工作,高校如何根据市场和产业发展需要及时调整计算机专业的培养方向及教学方法,培养符合社会需求的应用型计算机人才是值得关注的问题。

一、目前高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教学存在的问题

1、课程设置的问题

根据当今企业需求和前沿技术,多次调整了人才培养计划,以满足企业用人的要求,课程设置基本科学合理,并充分利用短学期和毕业实习开展实训教学活动。但是,在课程设置上还需按具体应用进行分块设计,突出其特色,实践性课时数需要加强,工程案例实训教学还需在各专业课程中进一步推广,综合性课程设计有待完善。

2、 课程内容的问题

根据新一届教育部高等学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教学指导委员会(2006-2010),对教学改革的要求,不断的修订课程内容,逐步由过去的大部分课程内容理论性较强,应用性较少,与软件企业生产实际相结合不够,甚至一些内容脱离了快速发展的软件企业的需求现状,向与企业生产实际、工程应用实际转变。但是,课程中工程案例引入的还远远不够,项目驱动教学刚刚启动,课程内容如何更加贴近实际。如何按照“CDIO模式”运作,依然有很多工作要做。

二、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教学模式改革的探究

1、改革人才培养方案,优化课程体系

针对教学应用型大学,按照教育部和财政部有关加强“质量工程”本科特色专业建设的要求,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定位不仅要成为向高一级的高等学校输送高素质的研究性人才的摇篮,同时也要为社会输送更多从事计算机专业的高级技术人才。因此,要加强计算机领域发展趋势和人才需求研究,以“夯实基础、强化专业、精简内容、优化课程”为指导思想,以信息技术为代表的高新技术发展为导向,建立符合学生知识基础和认识规律、科学合理的课程体系,吸引产业、行业精英和用人部门共同研究和制定与生产实践、社会发展需要相结合的人才培养方案。做到“三构建三优化”,即:构建计算机应用型人才培养输出基地,培养应用型人才;构建具备深厚理论基础底蕴的人才培养体系,输送研究性人才;构建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的核心课程。优化课程和课程内容;优化理论与实践教学比例,注重实践;优化授课学时。从而保证计算机人才培养的先进性和实用性。

“毕业即就业、就业能上岗、上岗成骨干”,采取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订单式培养为切入点,模拟市场对工程技术人才的要求进行实习和实训,将企业所需人才与培养目标紧密地结合起来。

2、加强精品课程建设,促进教材改革

以精品课的建设为抓手,促进教材建设。课程内容要充分反映计算机产业和领域的新发展、新要求,注意硬件、软件、应用三方面知识的合理搭配,跨学科内容的交叉和安排;加强教学研究和改革,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注重因材施教,改进授课方式和教学手段、考核内容和考核方式,注重能力培养和鼓励创新;提高多媒体授课水平;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拓展网络教学。

教材建设是学科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教材质量的好坏直接影响教学效果。选用优秀的教材能显著提高教学效果。本专业制定了严格的教材选用制度,教材选用时优先选用同行业所公认的经典优秀教材,特别是基础课和专业基础课。也可以选用适用的面向2l世纪课程教材、“十一五”、“十二五”规划教材和教学指导委员会推荐的本科教材。对教学内容更新快的课程注意选用学术造诣高的作者编写的最新版教材。

3、构建双师型师资队伍,促进教研工作

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目标的教学模式对师资队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应能按照市场调查、市场分析、行业分析、职业及职业岗位群分析,调整和改进培养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注重学生行业、职业知识的传授和实践技能的培养,能够在学生专业技术上、就业上给予积极的支持与帮助。学校在建设双师型队伍过程中,应鼓励与支持理论型专业课教师参与企业项目的应用研发,也可招聘一线的研发人员到院校从事实践实习型课程的教学工作。

做好人才引进、青年教师培养和师资培训工作,形成学历、学缘、职称、年龄结构合理的师资结构;建立完善校内教师和计算机相关领域一线高级技术人员的相互学习交流、兼职授课等一系列制度和运行机制。建立教师培训、交流和深造的常规机制,打造了解社会需求、教学经验丰富、热爱教学工作的高水平专兼职结合的教师队伍。

4、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强化实践教学

进一步加强实践教学的管理,实践教学内容、方法、手段及教学模式的改革与创新;推进教学仪器设备建设和管理机制改革,使实验教学的硬件和软件条件得到明显改善;实验内容的创新性、设计性和综合性研究,为学生创造较大的自主创新和探索空间;在实践体系的构建、实验室开放、实验室的开发和使用、实验教学队伍建设等方面建立科学规范的制度;加快实训教学基地的建设;认真作好短学期的实训工作,强化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深化毕业设计内涵,强化过程管理,提高毕业设计质量。

发挥学校先进的设施设备和专业师资优势,开展校企合作,使专业建设与产业发展紧密结合。把学生送入企业中实习,观摩、学习、参与企业的生产环节,使学生直接了解具体工作岗位的技术要求,掌握业界内计算机最新的发展趋势,提高职业能力,增加了学生们学习的兴趣性,为毕业与就业接轨,为上岗工作奠定基础;培养学生的组织纪律观念、良好的职业道德、认真负责的工作态度、艰苦朴素的生活作风、团结协作的团队精神。学校通过企业的反馈与需要,及时调整培养方案,有针对性培养人才,结合市场导向,注重学生实践技能,更能培养出社会需要的应用型人才。

三、总结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面向社会对信息技术的需求,以培养应用型信息人才为目标。地方应用型大学应该转变教育观念,明确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目标定位,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坚持教学服务于社会, 一如既往的坚持“强化特色、重在建设”的原则,加强应用型人才培养方案的改革工作,深化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课程体系改革,创新培养模式,坚持产学研合作教育。在建立健全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实践平台、实训基地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专业的教育理念、教学模式、课程设置、教材建设、教学方法和手段等内容,全方位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水平,推进应用型实践教学体系的改革。

参考文献:

[1]吴庆涛,等.计算机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与实践[J].计算机教育,2010(14).

[2]尤磊,王财玉.计算机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模式研究[J].成才之路,2010(13)

篇(7)

关键词:计算机;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探索;实践

文章编号:1672-5913(2013)18-0016-04

中图分类号:G642

0 引言

针对创新及创新人才的培养,美国制定了著名的“2061”计划,旨在用一代人的时间根本改变美国的教育体制,造就新一代具有高度科学素养的国民。培养创新人才,是时展和社会进步对高等教育提出的新要求,然而,长期以来,我国的高等教育却一直把学习已有的工业文明成果作为大学生培养的首要目标,注重知识的传授,把教学过程理解为知识的积累过程,对大学生的评价立足于掌握知识的多少,而忽视了学生潜能、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于1998年提出“创新教育”的理念,有力推动了教育改革。创新型人才的培养离不开课内理论知识的传授,更离不开课外严格的科研、实践能力训练。实践证明,开展大学生科研能力训练计划是改革本科生教学模式的重要举措,是培养和提高学生科研创新能力的重要举措。

产学研合作是我国国家创新体系的基本组成部分,它体现了科技与经济结合的普遍规律,是当代各国发挥科技第一生产力作用的基本途径。政府导向与市场推动形成产学研合作在运行中的良性机制,已成为各国科技与经济政策的基本内容。产学研合作教育是国际公认的培养创新人才的最佳教育途径,也是世界经济一体化进程对加快人才培养的要求,顺应了世界高等教育改革的潮流。

从20世纪80年代后期开始,我国计算机人才培养经历了一个从到低谷的过程。在阶段,几乎每一所高等学校都开设了计算机专业。目前,计算机专业是全国各类专业中人数最多的专业,计算机专业由于其发展十分迅猛的特点,被学生和家长视为“艰苦难学专业”,同时由于其他非计算机专业的计算机应用水平也在迅速提高,计算机专业人才培养面临极其艰巨的挑战,如何加强计算机专业人才培养,提高计算机专业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成为势在必行的迫切需求。针对目前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普遍存在着专业优势下降、社会认可度下滑、创新能力不够明显等问题,从特色课程体系、产学研合作、实践环节和国际合作4个方面进了改革与创新,笔者提出了一种新的计算机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并探讨和总结了在创新人才培养方面的一些实践和经验。

1 新的计算机创新人才培养模型

以华南理工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全英创新班”为对象,从全英课程体系、产学研合作、实践环节改革和国际合作4个方面,提出了一个新的计算机创新人才培养模型,如图1所示。

1.1 全英课程体系

计算机类全英创新班(含本硕博连读创新班和联合班)通过高考招收优秀学生,所有必修课程聘请具有国外留学背景的教师(或直接从国外聘请教师)采用全英语方式进行教学,旨在培养基础扎实、知识面宽、德智体全面发展,且具有研究创新能力和国际视野的计算机科学与技术高级研究型人才(硕士或博士)。

表1给出了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全英创新班的课程体系。该体系综合考虑了CC2005和国内外著名大学的培养方案,通过数学分析、离散数学、概率论和线性代数的学习,加强学生的数学基础,大学一年级开设计算机科学概论、IT前沿技术、新生研讨课,使学生对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的发展有一个初步的了解,数字系统创意设计的设置培养学生对计算机科学的兴趣和创新意识。

该培养体系除了传统的计算机基础课程外,还开设了IBM模块课程、Google模块课程等国际著名企业模块课程,使学生的知识结构与计算机最新技术同步。

1.2 实践环节

华南理工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本科生实践能力培养包括课程实验、大作业和课程设计、三年级优秀本科生进入教授科研团队进行科研或工程项目训练、学校教务处资助的学生研究计划、校团委支持的百步梯计划、各类科技竞赛、通过各类著名企业俱乐部(IBM俱乐部、Microsoft俱乐部、腾讯创新俱乐部、Java俱乐部、视觉艺术俱乐部、人工智能俱乐部、网络专家俱乐部)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科技活动、毕业实习和毕业设计等环节构成学生实践能力培养链,如图2所示。

(1)三年级优秀本科生进团队:从大三开始,对班级排名在前40%的学生,实行导师负责制,让学生跟导师从事科研工作,与大四毕业设计捆绑。

(2)毕业实习改革:根据本科生对毕业实习提出的意见,满足本科生在找工作时需要有项目经验的需求,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学院将本科毕业实习时间提前到暑假开始,加上9月、10月2个月,毕业实习时间大约为期4个月,并将优秀本科生进入团队实验室与毕业实习联系起来。本项工作从2008年7月已经开始实施。

(3)ACM竞教结合改革:继续推进“高级语言程序设计”ACM竞教结合改革;继续推进“数据结构”ACM竞教结合;新增“算法设计与分析”ACM竞教结合试点;2011年起在这些课程的期末考试中增加了“机试”部分,随后的下一个学期“机试”部分比例已达到50%,这些改革大大地提高了学生的动手能力。

1.3 产学研合作

(1)实习基地建设:2011年在前期实习基地的基础上,又分别与TCL通讯控股有限公司、华软集团合作建立了2个校内实习基地。目前学院分别与Google、Oracle、IBM、腾讯、TCL、阿里巴巴、广州移动、金山等25家公司建立了校外实习基地,组织大四本科生到企业实习4个月。2009年以来,本科生有近50%的学生到校外企业实习,其他保研和考研的学生大约占30%,剩下的学生在校内实习。学生可以通过到这些实习基地参与实际科研和工程活动,在实战中增强自身的科研和工程能力。实践表明,实习工作取得非常丰硕的成果。

(2)企业模块课程:学院还积极与Google、IBM、EMC等国际著名公司合作,并开设了“IBM模块课程”4门、“Google模块课程”3门、“Atmenl模块课程”1门和“EMC模块课程”1门。

(3)校企共建实验室:通过企业捐赠,分别建设“Google Androdi移动计算实验室”“三星移动计算实验室”“Atmel嵌入式系统实验室”,改善了本科生实验条件。学院接收企业捐赠共建实验室的条件是捐赠的套数要足够多,捐赠设备能够真正地用于本科生实验。

(4)腾讯创新班:2011年选送21名学生参加第二届“华工腾讯创新班”。在此基础上,2011年华南理工大学等7所知名高校携手腾讯建立合作开放平台,反响巨大。

1.4 国际合作

产学研合作是培养创新人才的必然趋势。产学研合作以人才培养为中心,在教学过程中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直接面向社会实践和科研创新,培养学生的知识应用能力和创造能力。学校与企业的结合充分调动了地方、部门和企业参与办学的积极性。这样一来,学校与企业双方就会把智力投资和人才使用效益统一起来并达到一致,这将更有效地培养出高质量的人才,同时也能促进对高等学校管理体制的改革。华南理工大学计算机科学与工程学院具体的产学研合作情况为:

华南理工大学计算机科学与工程学院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先后与新加坡国立大学、香港浸会大学、纽约科技大学、法国南特大学、法国Cnam大学等高校建立了教学科研合作,合作形式包括推荐优秀本科生到国外攻读博士学位、互派教师访问、互派研究生、教材合作、共享双方教学方法以及科研合作等方面。为计算机教育国际化创造了条件。2011年选送了近50人分别到新加坡国立大学、香港浸会大学、香港科技大学、美国阿肯色大学、法国Cnam大学、美国纽约大学Poly分校等国外高校攻读博士学位或短期访问。表2给出了具体的合作学校、合作内容及毕业后应该获取的学位。

(1)聘请外教:2010年聘请美国德克萨斯州立大学Ted教授承担嵌入式系统、高级语言程序设计课程教学;2011年和2012年聘请香港科技大学Rymoll教授承担数据库课程教学;2012年聘请法国Nicolas Sicard教授给2011级创新班学生讲授高级语言程序设计课程;2012年聘请法国Pierre-Andr6 Galmes教授给2010级创新班学生讲授计算机组成与体系结构课程;2012年6月聘请IEEE院士意大利Fabio Roli教授为学生讲授人工智能课程。

(2)校内国际氛围培养:学院还开设计算机留学生班,通过定期开展“爱无国界融合互助”活动,创新班学生帮助留学生提高专业水平,留学生帮助创新班学生提高英语口语水平,真正达到互助双赢。

2 新的计算机创新人才培养模型的成效

华南理工大学计算机科学与工程学院从2010年开设创新班以来,取得一定的成效。下面通过学生英语水平考试、、竞赛获奖、出国学习等方面加以验证。

(1)学生英语水平考试:2010创新班、201G联合班、2011创新班、2011联合班学生CET4和CET6考试情况见表3。

(2):2011年共18篇,2010级创新班和联合班4篇,2009联合班9篇。部分学生代表作见表4。

(3)竞赛获奖:2010创新班、2010联合班学生竞赛获奖个数情况见表5。

(4)出国学习:2012年至今,学院联合班和创新班共计派出出国学习的学生近百人,其中美国阿肯色大学一个学期(2010联合班)1人;香港中文大学(2010创新班和联合班)2人;法国Cnam大学暑期游学(2010创新班和联合班)26人;国际(美国)硬件竞赛(2010联合班)2人;香港浸会大学暑期科研实践(2009联合班)5人;香港浸会大学攻读博士(2009联合班)2人;香港4所大学访问2010创新班联合班学生55人。

3 结语

两年多的实践表明:进行创新班模式的人才培养方式是有效的,学生的英语水平、国际视野、科研能力和创新意识得到了很大的提高,对计算机创新人才的培养具有一定的示范和推广作用。今后还需进一步加大改革力度,培养具有国际视野和创新能力的计算机科学与技术高级专门人才。

参考文献:

[1]田德新,张喜荣,美国创新人才培养机制[J],西安外国语学院学报,2003,11(3):85-87

[2]刘智运,创新人才的培养目标、培养模式和实施要点[J],中国大学教学,20ll(1):12-15

[3]“创新教育研究与实验”课题组。推进创新教育培养创新人才[J],教育研究,2007(3):16-22

[4]郝智,伍玉娇,张金柱,等,以大学生科研训练计划为载体培养创新人才[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0,29(11):71-74

[5]宋之帅,田合雷,盛义保,产学研合作培养研究生创新人才的研究与实践[J],中国电力教育,2012(34):17-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