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投稿指导 期刊服务 文秘服务 出版社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首页 > 精品范文 > 新媒体的方向

新媒体的方向精品(七篇)

时间:2024-03-07 14:51:58

序论:写作是一种深度的自我表达。它要求我们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真相,好投稿为您带来了七篇新媒体的方向范文,愿它们成为您写作过程中的灵感催化剂,助力您的创作。

新媒体的方向

篇(1)

1.与大媒体融合,避免消费者内心的偏离恐惧。

归属一个群体才是安全的,这是生物的本能。人也是这样。为什么现在大家特别渴望在一个群体里沟通交流,就是因为偏离恐惧――我们害怕偏离群体,担心跟不上时代。

正是因为这种偏离恐惧,造就了电视上的大热节目,比如《中国好声音》、《爸爸去哪儿》。

最经典的是今年的世界杯。我们的客户一度非常担心,因为后半夜时差比往年都大,收视率有保证吗?投这么多钱,你们广告那么贵。我们也担心。万万没想到,我们在后半夜创造了5%的收视率。这是什么概念?地方台最牛的《中国好声音》、《爸爸去哪儿》,在黄金时间也不过2%左右,世界杯5%,而且是后半夜啊!

为什么收视率比上几届都高?

因为那段时间所有微信、微博都在讨论世界杯,离开世界杯就会觉得自己跟不上了。所以起来赶紧看两眼,省得不知道微信在讨论什么。

反应比较敏捷的客户,比如海尔,就在世界杯期间做了一个线上线下互动活动。最后海尔天樽空调的广告累计到达50.55亿人次,效果非常好。

当大家在欢呼媒体碎片化时代给我们带来自由的时候,请注意,消费者的偏离恐惧感也在提升。这个时候,我们要与大媒体融合,避免消费者恐惧。

2.消费者要在广告互动中体验到奖励感。

大家都说互动是新媒体广告的优势所在。但是,互动越来越多,消费者见得越来越多,他就不愿意互动了,出现互动疲劳。你别觉得给他一些奖品就行了,消费者不动心。

消费者在意的不是奖励,而是奖励感。获得突破时,我们会分泌多巴胺,产生成就感、价值感。你给他奖品,他不一定有成就感。

今年世界杯,我们推出的主持人刘语熙在微博搞互动,刘语熙今天晚上穿哪队球衣由投票决定,几十万网民投票,决定是穿巴西队还是德国队。后来刘语熙穿哪个队,哪个队就输,刘语熙被戏称为“乌贼刘”,但是微博、微信粉丝量暴涨,效果非常好。

3.绕过消费者的认知防御,让广告出其不意。

今天的消费者每天接触1500~2000条信息,可能会疲劳,出现认知防御,视而不见,听而不闻。我们绝大部分的信息都被防御掉,怎么办?

于是广告商提出植入式广告,原生广告。但原生广告更糟糕,当消费者最后发现你给他的资讯是广告,会有一种上当的感觉,他会很生气,不仅会防御,还会愤怒。

央视春节联欢晚会是人类或者地球上最大的人类聚会。一个晚上七八亿人同时看一台晚会,平均收视率38%以上,广告价值巨大。但是由于消费者这种强大的认知防御,不允许我们在上面做广告。我们也很郁闷。

篇(2)

1、注重改变馆舍,美化阅读环境

2013年牡丹江市图书馆从满足读者的切身需求出发,合理利用经费,在馆舍外楼梯台阶中间及两边增设安全扶手,解决了老年人、残疾人上下楼梯难的问题;现代电子存包柜替换掉老式陈旧的锁式存包柜;电子阅览室换上崭新的液晶电脑,馆内装饰着名人警句、伟人圣像、绿色植物,为读者营造一个高雅、温馨、宁静、富有感染力的读书环境。随着2009年牡丹江市图书馆为少年儿童量身打造的“少儿阅读大礼包”服务品牌的创办,到今天,已积累了大礼包图书16 500册,举办156次活动,服务小读者与日剧增。面对质朴、纯真、求知的孩子们,牡丹江市图书馆克服困难,努力为少儿读者改善阅读环境,打造“小雪花悦读体验大世界”,包括:小雪花借阅中心、小雪花阅读大舞台、小雪花故事会、小雪花亲子阅读乐园。小雪花借阅中心把原来的借阅分开的小空间改造成融借书、阅读、休闲于一体的大空间。图书摆放1.5米以下,七彩的书架,卡通的阅览桌椅,专业的护眼灯。小读者可依自己的喜好,走近七彩的书架,随意取书借阅,找自己喜欢的卡通桌椅,安静、满意、美滋滋地读书。同时针对成年人的公务员考试热、考研热、考证热的需求,牡丹江市图书馆把大开间自学室分设出成人专家自学阅读室、老年休闲活动室、少儿阅读室、初高中生自学室,使各年龄段都有适合自己的阅读、学习空间。阅读环境的改善,让读者在图书馆随时随地感到美的存在,受到美的熏陶。

2、注重改变馆藏资源的藏与用,提升图书馆利用率

无论科学技术如何发展,图书馆首要任务还是要丰富藏书(包括印刷型、数字型、网络型各类载体的多媒体文献),有藏书才能有书用,有书用才能有读者。中小型图书馆在购书上要合理利用经费,结合已有馆藏资源结构和读者的个性需求,让馆藏资源得到最大化补充。传统的藏书是按图书分类法排列,对于馆员很容易按位索书,对于不懂图书分类法的读者而言,在开架的书库中,没有馆员的 帮助,找一本书如同大海捞针。图书馆免费开放的服务方式导致一到节假日,读者数量剧增,工作人员应接不暇,读者素质参差不齐,阅读环境受到很大的影响。对此牡丹江市图书馆在书库最显眼的地方专设热门书架,配合传统节日摆放关于节日的图书,为迎接“十”摆放党史知识,学生寒暑假摆放中外名著、经典阅读等用来满足多数泛阅读者。既减轻了馆员的负担,又减少了读者找书滞留的时间,改善了整体的阅读环境。逐步增加特色馆藏,开放地方文献、典藏古籍,改变传统重藏轻用的藏书模式,让读者能够在图书馆查阅到电子屏上没有的资料。通过评选阅读大王、文明读者、十佳协馆员等豉励、引导读者使用图书馆资源。同时还要顺应时代潮流,利用先进的科学技术,积极探求有效的数字化资源,充分利用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努力搭建网络图书馆。延伸物理图书馆的开放时间,拓展图书馆的服务和管理空间,实现全天侯提供服务,使读者可以在方便的任何时间、任何地点都能享受到图书馆周到的服务。提升了图书馆的利用率,让图书馆真正成为广大读者心中的美丽图书馆。

3、注重改变馆员的社会形象,提升服务能力

馆员形象的好坏直接影响着图书馆整体形象和地位。其一言一行、综合素质的高低、服务能力的强弱直接体现了图书馆的魅力和灵魂。新媒体环境下,图书馆员只有通过外塑形象、内强素质,紧跟读者需求,不断增强服务能力,潜移默化地影响着读者,才能更好地为读者服务。读者通过馆员才能更好、更有效地利用图书馆。馆员只有用心与读者沟通,用轻声细语引导读者的安静,用细致耐心平息读者的情绪,用微笑服务影响读者的心情。才能更好把握构建“美丽图书馆”的方向,才能把图书馆最美的东西淋漓尽致地展现给读者。牡丹江市图书馆为培养一批充满智慧与激情、自强自信、善于学习和交流、能发光发热、有责任心的馆员。建立绩效奖励机制,由读者监督,直接参与评选“业务能手”、“文明服务标兵”,设立“党员先锋岗”,对有特殊贡献,成绩突出的馆员,给予相应的奖励。改变了传统承诺多、行动少的服务理念,对读者的咨询不再敷衍了事,主动为读者提供有效的信息检索和帮助。每月通过政治学习和业务学习为馆员“充电”,鼓励馆员撰写学术论文,并为其提供参加学术会议的机会,为其学习深造创造条件。提高了馆员的专业水平和新技术应用的能力,改变了图书馆建设的人才所占比例很小的现状,提升了图书馆的服务能力,赢得了读者对图书馆的尊敬与信任。

4、注重改变活动方式,塑造读者心灵美

有活动才能有活力,有活力才能有读者,有读者才能体现图书馆价值。图书馆本身就是为读者所用,其最美还应体现在能塑造读者的心灵美。面对工作节奏的加快,学习压力的加大,人们追求心灵清静的愿望更希望在图书馆得以实现。因此图书馆有责任和义务搞活读者活动,不断创新,引导读者积极、健康、向上的阅读心态。让图书馆成为读者业余生活、休闲的心灵驿站。

读者活动策划要积极进取、内容要丰富健康、形式要新颖多变。如果各部门搞活动只是为了完成工作量,简简单单,敷衍了事。对读者不但产生不了正面影响,反而会增加读者的反感。牡丹江市图书馆“少儿阅读大礼包”活动, 推出5年来之所以经久不衰,靠的就是不断完善和改变活动方式。让小读者每次参加活动都有新鲜的感觉。“同在蓝天下,共同成长进步”农民工子女快乐阅读活动让孩子体验到平等与快乐。“与阅读同行,伴书香成长”图书馆夏令营活动,培养孩子自立与交际能力。少儿阅读大礼包“有奖阅读”活动,吸引少儿有个长久的读书兴趣,鼓励少儿多读书、读好书;以“小手拉大手”牵引全民勤学、勤读、勤思,以“大手拉小手”为孩子们创造良好的读书环境,培养少年儿童好的思想品德和阅读习惯,让孩子从书中得到知识和启迪。帮助孩子从小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通过品书论道,小雪花故事会,农民工子女快乐阅读,读书夏令营等不断创新,不断改变活动方式。让读者每次都有不同的感受和体验,吸引读者自觉自愿地走进图书馆,吸取图书馆的灵魂。

5、注重改变服务方向,扩大图书馆辐射力

除开展普通借阅、课题检索、参考咨询、信息服务等服务外,还要更加广泛、深入、持久地开展电子视听文献阅览、读者讲座、报告会、展览等多种服务方式,拓展图书馆的职能。面对我国城市社区、农村、乡镇图书馆数量还很少的现状,图书馆有责任依托文化共享工程的基层点建设,积极开展流动服务,逐步开展一证通服务,24小时自助服务,把服务的触角延伸到乡镇社区、村社农户。满足城乡居民就近看书的需求。

牡丹江市图书馆自2007年以来先后在市社会福利院、老年大学、武警部队等地建立图书流动站、图书分馆。2013年,我馆在四个城区和县市(海林、东宁、宁安)实施了总分馆制,实现“一卡通行,资源共享”。 在数字图书馆设备已全部到位的前提下,数字图书馆建设已进入到一个新的阶段,用“牡丹江市图书馆借书证”实现足不出户就可以登陆享受“龙江学习平台”、“牡丹江籍艺术家精品坊”等资源。通过网络、电视、报刊等媒介广泛推出图书馆的各项公益活动,实时公布图书馆最新活动动态。让读者随时都能体会到图书馆的存在,利用到图书馆的资源,能感受到自己身边的图书馆是最美的。以此延伸服务的触角,扩大图书馆的社会美誉度。

6、注重转变服务理念,努力争取政府和社会支持

篇(3)

[关键词]数字媒体艺术;数字媒体技术;艺术与技术相结合;计算机图形学;三维动画

[中图分类号] G6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16)08-0069-02

一、数字媒体艺术专业的发展与基本特征

20世纪80年代末,随着计算机运算能力的飞速发展,计算机图形学(Compute Graphic,简称CG)也在各种应用领域蓬勃发展起来。至90年代末,CG的应用已席卷三大领域:一是其在绝大多数设计行业和科学仿真中的运用,促进了无纸化设计流程的形成以及低成本的试验效果;二是其在游戏与影视娱乐业中的大规模运用,这一点从好莱坞的特效大片中可以清晰感受到;三是CG与互联网媒体的深入融合,人们由此习惯了数字化生活。2007年,乔布斯在Mac World上了第一代iPhone,将多点触摸的移动媒体终端引入了人们的日常生活。之后至今的这些年,计算机图形学与人们的生活结合得更为紧密,数字媒体艺术这一相对统一综合的专业名称也在这几年中逐渐确定下来。

数字媒体艺术是跟计算机技术紧密结合的,随着计算机图形学、网络技术和数字通信技术的不断演进,一方面,人们逐步将其应用到绘画、设计、雕塑等传统艺术和设计领域;另一方面,也将各种技术与其相结合,运用到科学仿真、媒体交互等领域。不难看出,计算机技术是这一发展历程中极其重要的推动力和前提条件,其中计算机图形学又是最为重要的,其与图形的不解之缘,使其在传统视觉艺术与设计领域的应用上最为广泛。因此,数字媒体艺术专业是技术与艺术相结合的,以计算机图形学、网络技术和数字通信技术为手段,将多样的媒体互动方式相结合,进行艺术创作与艺术设计的新型交叉性学科。

二、数字媒体艺术本科教育的特点

(一)专业交叉,艺术与技术的结合

数字媒体艺术专业由技术和艺术两个层面构成。当今国内多数开设数字媒体艺术专业的大学,对于技术的重视是比较少的,缺乏与数字媒体技术专业的深层次交叉结合。作为艺术生被招收入校的数字媒体艺术专业学生,在进行一些对逻辑思维要求较高的工作,比如脚本编程、三维动画绑定时,往往力不从心,此时如果有数字媒体技术专业的学生参与进来,协同合作,对双方都大有益处。笔者认为,将数字媒体艺术与数字媒体技术两个专业置于同一学院或系科下,是一种不错的办学方式。

(二)内容跨度大,就业方向多样化

数字媒体艺术专业在其发展历程中,不断地融入新的技术手段和表现形式,服务的方向和行业也不断地扩展。因此,本专业形成了内容跨度大,就业方向多样化的特点。这为数字媒体艺术的本科教育带来了更多的可能性,同时也带来了更多挑战。就目前各个院校开设的数字媒体艺术专业来看,大体可分为数字图像处理、数字影像制作、虚拟现实交互设计、网络媒体交互设计等几个大类教学内容,而每个大类又可划分出若干分支,比如数字影像制作可以分为三维动画、数字影视特效、数字影视合成剪辑等,虚拟现实交互设计可分为科学仿真模拟、传统设计的虚拟表达、数字化展示(博物馆、展览馆等)、游戏娱乐设计等。在本科教育的四年时间里,学生要全面学习所有这些领域,显然是不现实的。这些分支,其实每一个方向都具有自身的系统体系,需要学生专注地花费两三年去认真钻研学习。

(三)专业知识更新空前频繁,师资要求高

数字媒体艺术是以计算机技术发展为依托的,所以其专业知识的更新可谓是日新月异,这对教授核心专业课程的教师来说是相当大的挑战。以三维动画为例,其本身复杂的制作流程就决定了它是一个需要团队协作的专业方向,要胜任这个专业的教学任务,需要在每个流程环节上都培养专业的教师,因为每个流程环节都包含着相对独立而又极为专业的知识,如果不是潜心研究,就很难精通,更别说达到授业解惑的程度。并且,这些知识的更新极为频繁,从相关的商用软件的更新频率来看,就可以很明显地感受到这一点。比如Autodesk公司的所有动画软件,更新周期基本是一年,每个版本会新增很多内容,这些新内容要完全掌握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一般从业者不需要急于掌握新功能,但对于专业教师来讲,不能掌握最新的专业知识是不可接受的,是缺乏专业水准的。类似这样的现实情况,普遍存在于数字媒体艺术专业的各个专业方向中。

三、数字媒体艺术教育中专业细分的必要性

面对数字媒体艺术专业的这些特点,关于专业方向是否需要进行细分的争论在高校中由来已久。有相当一部分高校教师认为细分专业方向会使得学生的知识面变窄,更偏向于技能的培养,不符合高校的育人精神。在反复的争论中,笔者也曾一度几乎要认可这样的偏见,然而,通过大量的分析思索,以及自己十多年的教学经验积累,笔者认为细分依然是必须的。以下为笔者个人的一些看法。

(一)多样化的专业方向有必要做区分

前面分析过,数字媒体艺术专业在其发展进程中形成了内容跨度大、专业方向多的特点。这其中,每一个专业方向都自成体系。比如三维动画,从其流程来说,就有剧本写作、人物设定、场景设定、故事板脚本、三维建模、纹理与材质、灯光设置、绑定装配、动画调节、特效制作、渲染输出、合成剪辑等众多环节;从其艺术表现手段和形式来说,需要学生掌握运动规律、镜头语言、影视编导、表演等。对于这样一个需要多人团队协作的体系,团队的每个成员不仅需要有一定年限的学习经历,还需要分工学习。

然而,我国当前的数字媒体艺术专业设置在这方面不容乐观。在数字媒体发展的初期,由于对专业的总体发展缺乏正确的认识和宏观的规划,各大院校在本专业的设置上普遍都犯了大而全,却缺乏深度、缺乏特色的错误。绝大多数学生都抱怨,在校四年,除去基础课程和毕业设计,在两三年时间里要学十几种甚至二十几种专业课程,基本上是走马观花,很难在某一方面进行深入学习,使得学生多数成了眼高手低的人,毕业后很难受到用人单位的青睐,毕业即失业的现象相当严重。如果说一个高校专业为社会培养的都是这样一些人才,这不得不说是一种悲哀。

(二)师资专业水准的提高也要求专业细分

在专业发展初期,教师在专业广度上要有尽可能大的拓展热情;而当专业体系发展已趋向成熟和稳定时,其对教师的要求显然跟之前是不一样的。前面已经阐述过,每一个专业分支中包含着若干流程步骤,都需要有专业人才掌控。与之匹配的,自然需要教师在专业的深度上挖掘得更深。如果不做专业细分,教师就无法进行深入研究,也不可能做合理的分工,很可能还会不得已地兼任多个专业方向的课程。很难想象有教师能在这样大而全的专业体系下把教学真正往纵深做详翔的钻研,如此做法对高校育人的宗旨显然是不负责任的。

(三)专业细分并不限制学生视野

回到之前争论的焦点,专业细分是否真的会限制学生视野?对于这一点,笔者认为:首先,学生视野的宽广并不能靠大而全和缺乏深度的专业设置来培养,而更多地在于学生是否能在课余按照自己个人的兴趣特点,从其他各个专业更广泛地吸取营养。大而全的专业设置必然使学生课业过于繁重,没有能够自主支配的业余时间,这对拓宽视野来说反而是一种伤害。同理,如果进行合理的专业细分,让学生从繁杂的课业中解放出来,既有利于其对自身专业的深入研究,又有助于其涉猎自身专业之外的知识。孰优孰劣,不用赘述了吧。

四、专业细分的建议

笔者认为,数字媒体艺术专业在专业方向细分和课程设置上应该充分考虑以下两个方面。

(一)结合学校原有专业实力,有选择地开设专业方向,避免大而全,突出特色

有的学校有较强的设计学教育底蕴,那么在开设数字媒体艺术专业的时候,就应该以数字图像处理、传统设计的虚拟表达、数字化展示、网络媒体交互设计为主体,这样就可以充分发挥原有专业在新专业发展中的辅助作用,也可以让数字媒体艺术更好地与原有专业相结合。有的学校在计算机软件开发方面有较强的实力,在开设数字媒体艺术专业时,就可以把科学仿真模拟、游戏娱乐设计、虚拟现实等方向作为重点,这样可以最大化体现其数字媒体的研发能力。还有些院校有电影学和动画专业的传承,开设本专业时就可以把重点放在三维动画和影视特效方向上。

(二)课程设置上,注意专业方向的细分

面对内容如此庞大的专业,不对其进行合理的细分,在教学上是充满隐患的。数字媒体艺术专业在大一阶段必须完成对学生的专业引导工作;在进入大二后,应该对学生做一个更细的专业方向划分,以便让学生在后续的学习中更专业、更有目的性,也使得他们在专业上能够真正做到精通;进入大三下半学期,可以考虑多设置本专业中不同专业方向的交叉课程,让学生在这一阶段将自己的所学充分展现出来,通过专题形式,提倡多专业协作进行创新型的课题研究,拓展学生在数字媒体艺术专业中的整体宏观思维。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既精通本专业知识,又善于跟其他人才沟通协作,真正成为社会需要的有用人才。

[ 参 考 文 献 ]

[1] 道格拉斯.技术的艺术(影视制作的美学途径)[M].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4.

[2] 廖祥忠.数字艺术论[M].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6.

篇(4)

其艺术学科积累近百年历史,地位独具、历史悠久、学术之风优长,一批享有盛誉的艺术家如萧友梅、李抱尘、贺绿汀、洪深、老志诚、焦菊隐、卫天霖、吴冠中、张肖虎、蒋风之、启功等曾在此任教或学习。创建于1915年的手工图画科与音乐教习班乃中国高校艺术原初创建学科之一;复建于1980年的艺术教育系为中国重点高校艺术教育兼公共艺术最早建制;1992年改建之艺术系,是中国重点高校复合型艺术创建性学科之始;2002年成立艺术与传媒学院,是中国高校第一个全学科艺术学科汇聚、艺术与传媒结合的新兴学院,成为包容艺术学理论、音乐学、舞蹈学、电影学、美术学、书法学、设计学、数字媒体艺术等多门类的综合艺术学科群。

学院设有国家首批“艺术学博士后科研流动站”,是我国高校首批具有艺术学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单位。现有戏剧与影视学、艺术学理论两个一级学科博士点,音乐与舞蹈、美术学等四个一级学科硕士点。艺术学理论、戏剧与影视学为北京市重点学科,电影学为重点培育学科。2012年获批全国首批艺术学理论、戏剧与影视学两个一级学科博士后流动站。学院建有教育部创意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实验区,各本科专业均为北京市特色专业建设点,传媒与艺术实验教学中心为北京市实验教学示范中心。

学院坚持“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的院训,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构建了个性化和体验性教学环境。学生充分享受国内艺术学科影音舞诗书画相互交融的艺术氛围。学院倡导人文关怀,鼓励艺术个性,其优良学风和深厚传统吸引着世界各地的优秀学子来此深造。在《中国大学评价》课题组的中国大学研究生专业排名中,戏剧与影视学近年来一直位居前列;在其的中国大学本科专业排名中,电影学、舞蹈学专业连续多年名列前三名,音乐学、美术学等连续多年名列前七名。学院创办的“北京大学生电影节”到2014年已成功举办二十一届,在国内外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现招收本科生、硕士生、博士生、博士后、高级访问学者和外国留学生等,致力于培养艺术创作与研究能力并重、人文与艺术素养深厚、具有国情意识和国际视野的艺术创作与艺术教育高级专门人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综合性、高素质人才培养体系保障了学生良好的职业发展前景和竞争优势。毕业学生职业分布广泛,遍及文化、艺术、传媒、创意、教育等相关领域,受到用人单位欢迎。学院重视拓展学生的国际化视野,与美国、日本、加拿大、德国、英国、澳大利亚等国及香港、台湾等地区大学和研究机构建立了广泛的交流合作关系,以及本科生和研究生交换培养机制。每年均有来自世界各地的留学生攻读艺术类专业学位。学院多年来得到社会有识之士捐资助教支持,香港爱国人士田家炳先生捐资修建艺术大楼,为艺术教育人才培养和长远发展提供了良好条件。

学院并承担由教育部、文化部指导,北京师范大学、中国传媒大学、北京电影学院两部三校联合实施的“动漫高端人才联合培养实验班计划”,每届从三校共选拔21名新生组班。2015级实验班将在北京师范大学各专业新生中经过二次选拔出7名学生加入动漫实验班,采用名师指导、小班教学、工作室制、跨校选课、学分互认等方式开展教学活动。通过第一学年教学在北京师范大学进行、第二学年教学在北京电影学院进行、第三学年教学在中国传媒大学进行、第四学年学生回到本校完成毕业实习和毕业创作(设计)的联合培养方式,实现三校优质教学资源的互补与共享。“动漫实验班”是导师指导下的开放式“宽口径、厚基础、重创意、强实践、宽视野、个性化”人才培养模式,与“三校一体、四年一贯、校企合作、协同育人”的培养机制。

现设有七个本科专业:音乐学、舞蹈学、电影学、美术学、书法学、艺术设计学、数字媒体艺术。

电影学专业

该专业是我国综合性大学中最早独立设立的影视类专业,为我国影视传媒行业输送了大量优秀人才。该专业设有全国高校中第一个电影学博士点、第二个广播电视艺术学博士点,形成了从本科到学术硕士、艺术硕士、博士、博士后完整的人才培养体系,被教育部认定为首批特色专业建设点。该专业依托北京师范大学深厚的人文积淀,积极探索复合型影视传媒人才培养的新模式,力图为我国影视传媒行业培养兼具人文素养与专业技能、具有开阔视野与进取精神的高端人才,以适应全球化时代中国影视传媒产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该专业在人才培养上理论学习与艺术创作并重,课程设计以电影、电视为核心,兼顾文学、新闻传播与新媒体,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自主选择主攻(主修)方向,以备将来更有针对性的深造与就业。历届毕业生中多数通过保研、考研或出国留学继续深造,其他学生多进入(中央及省市)影视公司、电视台、报纸、网站、广告公司等各种影视传媒机构,从事编导、记者、管理、营销等工作。

该专业主干课程有:电影概论、电视概论、影视语言、中国电影史、外国电影史、照相与实践、摄像与实践、影视编剧、影视剪辑、电视新闻采编、纪录片制作、电视节目制作、大众传播概论、电影批评与研究方法、经典影视片解读、影视策划等。

音乐学专业

该专业具有近百年音乐教育历史,音乐大师贺绿汀、张肖虎等都曾任教于此,并创作了“游击队之歌”和“宝莲灯”等载入中国音乐史册的重要作品,培养出了一大批卓越的音乐家和音乐教育工作者。音乐学专业方向包括钢琴、声乐、器乐和音乐学理论,现已形成本科、学术硕士、艺术硕士和博士阶段完整的高等音乐教育教学体系。本专业旨在培养从事音乐表演、音乐教育及其他相关职业的高级专门人才。

本系崇尚个性化发展、科学化培养与因材施教的理念,注重学生教学、科研和舞台表演实践能力的综合培养。使学生既达到专业音乐院校的表演水准,又具备综合型大学宽泛的知识结构。历年毕业生中许多赴国内外大学继续攻读硕士博士研究生,也有的进入教育机构、出版公司、电台电视台、传统与新兴媒体、音乐制作和演出单位等音乐产业机构就职。

音乐学专业的主要课程设置包括:音乐表演(钢琴、声乐、器乐),中外音乐史、作曲与作曲技术理论课程、计算机音乐、世界民族民间音乐、音乐教育、舞台艺术与实践等专业课程。

2015年器乐方向只招收琵琶、二胡、古筝、扬琴四种乐器进行加试。

美术学(含美术学专业、艺术设计学专业、动漫方向)

北京师范大学具有近百年美术教育历史,以北京师范大学实力雄厚的文史哲大文科为依托,具有多学科支持交融的优势,文化与专业结合、理论与实践并重,注重专业基础、拓展专业技能,在人才方面具有良好的综合学科背景及开放的学术氛围。

注重培养学生掌握美术学与艺术设计学的专业理论、知识与技能,为国内外研究生培养提供优秀生源,为各类企事业单位、各级学校、艺术机构和创意设计机构等提供从事教学、创作、研究等工作的高级人才。具有小班教学优势,注重培养学生的个性化发展。

两部三校“动漫高端人才联合培养实验班”实行学生入校后择优遴选组建,进行动漫方向培养。

美术学专业与艺术设计学专业招生实行宽口径、厚基础、重创新意识的联合招生培养模式,学生入校后通过一学期的美术学与艺术设计学通识专业课程培养之后,根据学生意愿与导师意见最终完成美术学与艺术设计学分专业工作。

美术学方向主干课程有中外美术史、素描、色彩、造型基础、创意思维、设计概论、中国画、油画、美术教育学、创作实践、专业考察、新媒体艺术等。

艺术设计学方向主干课程有中外美术史、素描、色彩、造型基础、设计概论、创意思维、中外设计史、平面构成、立体构成、设计草图、摄影、软件基础、字体设计、书籍设计、信息图形设计、居住空间设计、展示空间设计、公共空间设计、景观设计等。

按照国家招生政策,2015年美术学(含美术学专业、艺术设计学专业、动漫方向)实施分省来源计划,在以下省份招生:北京、河北、河南、湖南、广东、山东、辽宁、内蒙古。

舞蹈学专业

舞蹈系依托北京师范大学的综合人文背景和浓厚学术气氛,在中国舞蹈教育和研究领域始终居于前列,现设芭蕾舞、现代舞、中国古典舞、中国民族民间舞、舞蹈编导及舞蹈史论六个课程方向,独立培养的本科、硕士、艺术硕士在国内外舞蹈大赛中荣获各种奖项。2010年建立了“开放式教学理念”引导下的现代舞蹈教育科研体系,提倡“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引导式教学方式,注重专业文化教育与专业技巧培养相结合,培养具有较高文化修养的表演、教学、编导、管理“四位一体”式的高级舞蹈创意人才。学生兼备舞蹈艺术实践、舞蹈演出市场管理、舞蹈教育和理论研究的知识与能力,可以在各级文化单位、大专院校、以及艺术机构,从事舞蹈教学、创作、研究、策划、管理等工作,是中国舞蹈教育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

主干课程有:舞蹈表演与实践、中外舞蹈教学法、中外舞蹈文化史、舞蹈艺术理论、编舞技法、即兴创作、剧场创作、舞蹈艺术管理学、多媒体舞蹈等。

数字媒体艺术(含数字媒体艺术专业、动漫方向)

该专业是国内最早的数字媒体艺术学科之一,并始终走在数字媒体教育的前沿。注重培养学生深厚的文化底蕴、开阔的国际视野、活跃的创意思维、娴熟的数媒技能、敏锐的产业意识。十年以来,大量优秀人才从这里走向动漫、游戏、网络、影视、广告、出版等文化创意行业,许多进入国内外知名高校继续深造,展现出良好的专业素养和成长潜力。

课程体系以影视特效、动画、网络及互动媒体的技术与创作为核心,兼顾产业与营销实务,学生可全方位了解和掌握数字媒体各门类实践技能和前沿动态。课程中还设置有专业采风、产业调研、专家讲座、专业实习、毕业创作等环节,力求将课堂教学、社会实践和产业创作紧密结合。学生每年均有到境外大学交流学习机会。

两部三校“动漫高端人才联合培养实验班”实行学生入校后择优遴选组建,进行动漫方向培养。

主干课程包括:数字媒体概论、影视语言、摄像与实践、影视制片管理、音响创意设计、数字视觉特效、数字内容创意、动画基础、角色动画设计、新媒体设计、网页设计、媒介传播、社会化媒体传播、广告理论与实务、品牌营销策划、网络游戏研究、项目实践等。

书法学专业

该专业依托北京师范大学悠久的书法教育历史和人文学科传统,秉承启功先生的学术精神与艺术精神,致力于培养具有良好人文底蕴与书法艺术修养的高级人才。注重深入艺术传统,汲取前人学术智慧,涵养情性,领会经典,培养创造力。学生毕业后可在教育部门、行政部门、编辑出版部门、文博部门等企事业单位中任职。

主干课程有书法概论、书法史、古代书论、篆隶楷行草理论和技法、汉字学、文艺美学、篆刻学等。

2015年计划招收艺术类本科生137人。

一、艺术类招生专业及人数

专业代码

专业名称

招生人数

科类

学历

学制

招生地区

130202

音乐学(钢琴、声乐、器乐<只招收琵琶、二胡、古筝、扬琴>方向)

26

艺术文理

本科

四年

面向全国招生

130205

舞蹈学

30

艺术文理

本科

四年

面向全国招生

130303

电影学

30

艺术文理

本科

四年

面向全国招生

130401

美术学(含美术学专业、艺术设计学专业、动漫方向)

24

艺术文理

本科

四年

北京、河北、河南、湖南、广东、山东、辽宁、内蒙古

130405T

书法学

11

艺术文理

本科

四年

面向全国招生

130508

数字媒体艺术(含数字媒体艺术专业、动漫方向)

16

艺术文理

本科

四年

面向全国招生

二、招生对象及条件

1. 符合2015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工作规定中有关报名条件。

2. 舞蹈学专业考生须于1995年9月1日之后出生,身高不低于160cm。

三、报名

1.网上报名:2015年1月1日-2015年1月30日,所有招生专业及专业方向报考者均须登录北京师范大学本科招生网(admission.bnu.edu.cn/admission)“网上报名系统”进行注册,并按要求上传照片,填写、提交、打印《北京师范大学2014年艺术类招生报名信息表》。

2.缴费方式:2015年1月1日-2015年1月30日进行网上缴纳:电影学、音乐学、舞蹈学、数字媒体艺术(含数字媒体艺术专业、动漫方向)四个专业报考者须网上缴纳初试费100元/人;书法学、美术学(含美术学专业、艺术设计学专业、动漫方向)两个招生专业报考者须网上一次性缴纳初、复试及三试费共计260元/人。缴费办法参照《网上缴费办法》进行,逾期不缴费者视为放弃考试资格。凡通过电影学、音乐学、舞蹈学、数字媒体艺术(含数字媒体艺术专业、动漫方向)四个专业初试考生,现场缴纳复试费80元/人;凡通过复试考生,现场缴纳三试费80元/人。

3.确认考试:2015年1月1日-2015年1月30日,音乐学、舞蹈学两个专业报考者须登录网上报名系统自选初试时间段,书法学专业根据报名缴费时间系统自动安排考试时间,各专业考生都必须通过网络报名系统打印准考证。电影学专业、数字媒体艺术(含数字媒体艺术专业、动漫方向)报考者无需自选初试时间段,缴费成功者2015年2月4日开始打印准考证。

4.特别说明: 所有专业均不得兼报。

四、专业考试

1.考试要求:请携带本人身份证原件及复印件、《北京师范大学2015年艺术类招生考试准考证》、《北京师范大学2015年艺术类招生报名信息表》。按指定时间、地点参加专业考试。

2.考试时间、地点等信息:

考试专业

专业考试时间

考点地址、联系电话

备注

①电影学

初试:2月23日上午9:00-11:30

复试:2月26-27日

三试: 3月1日

北京师范大学田家炳艺术楼教七楼、教九楼(具体时间、地点初试以准考证为准,复试、三试以发榜通知为准。)

010-58809248

010-58807962

2月25日:9:00—16:00办理复试手续及收费;

2月28日:9:00—16:00办理三试手续及收费。

初试、三试为笔试。

②数字媒体艺术(含数字媒体艺术专业、动漫方向)

初试:2月23日下午13:30-16:00

复试:2月26-27日

三试: 3月1日

③音乐学(含钢琴、声乐、器乐<只招收琵琶、二胡、古筝、扬琴>方向),④舞蹈学

初试:2月23日-24日

复试:2月26日-27日

三试:3月1日

2月25日:9:00—16:00办理复试手续及收费;2月28日:9:00—16:00办理三试手续及收费。

⑤ 美术学(含美术学专业、艺术设计学专业、动漫方向)

2月25日

北师大邱季端体育馆

 

⑥书法学

2月24日—26日

北师大田家炳艺术楼

3.考试内容及分值:

1) 电影学专业

初试(满分250分)

复试(满分300分)

三试(满分200分)

a)文学艺术基础知识(笔试150分);b)新闻述评(笔试100分)。

a)才艺展示(100分)

b)构思阐述(200分)。

作品分析(笔试,200分)

说明:

(1)“文学艺术基础知识”:中外文学艺术基础知识、作家作品知识。

(2)“新闻述评”:在规定的时间内,对给定的新闻报道现象进行评论和解析。

(3)“才艺展示”:个人代表性的艺术特长展示。

(4)“构思阐述”:在规定的构思时间内,按照题目构思情节完整的故事或者创意。

(5)“作品分析”:观看一段影视作品,按照要求做出书面分析;或对指定的文学作品进行书面分析。

2) 音乐学专业(钢琴、声乐、器乐<只招收琵琶、二胡、古筝、扬琴>方向)

初试(满分200分)

复试(满分300分)

三试(满分250分)

a) 钢琴方向:

1. 三声部以上复调作品一首

2. 奏鸣曲快板乐章一首

b) 声乐方向:歌曲一首

c) 器乐方向:(自带乐器)

1. 乐曲一首

2. 练习曲一首

a) 钢琴方向:

1. 技术性练习曲一首

2. 乐曲一首(勿与初试曲目重复)

b) 声乐方向:歌曲一首(勿与初试曲目重复)

c) 器乐方向:(自带乐器)

1. 乐曲一首(勿与初试曲目重复)

2. 现场视奏。

(一)乐理与音乐常识(150分)1.乐理笔试(90分)。2.音乐常识笔试(60分)。

(二)视唱练耳(100分):1.练耳笔试(70分)2、视唱面试(30分)。

3)美术学(含美术学专业、艺术设计学专业、动漫方向)

A.素描(300分)。B.速写(150分)C.色彩(300分)。

说明:

(1)由学校提供考试用纸。

(2)绘画工具与颜料自备。

(3)“素描”为4开半身带手写生。

(4)“速写”为8开场景速写。

(5)“色彩”为4开色彩创意写生。

4) 舞蹈学专业

初试(合格/不合格)

复试(满分550分)

三试(满分200分)

a) 舞蹈基本功(含身体软开度,旋转弹跳等技能)。

b) 自备剧目表演(音乐自带CD,剧目时长不超过3分钟)。

c) 即兴舞蹈(现场播放音乐)。

a) 技术技巧组合(200分,包含跳、转、翻等技能;无需音乐)。b) 自备舞蹈表演(200分,音乐自带CD,剧目勿与初试重复,时长不超过3分钟)。

c) 模仿能力(150分,考察舞蹈学习能力)。

笔试:舞蹈作品分析(考察学生舞蹈艺术常识和文字表述能力,字数不低于800字)。

5)数字媒体艺术(含数字媒体艺术专业、动漫方向)

初试(满分200分)

复试(满分250分)

三试(满分300分)

笔试:

1、文艺常识:中外艺术、文学基础知识问答。 (100分)。

2、形象绘制:将图片中的人物照片绘制成速写造型 (100分) 。

a) 面试:构思阐述: 在规定的时间内,按照题目构思情节完整的故事,并现场讲述(100分)。

b) 笔试:故事创作:根据命题用画面或文字描述故事情节。(150分)。

面试:1、现场问答(100分)。2、才艺展示:现场展示个人才艺(美术、电脑或其他特长展示)(200分)。

6)书法学专业

A.临帖(对临指定碑帖,250分)。

B.创作1(楷书,将指定文字写成书法作品,250分)。

C.创作2(篆、隶、行、草任选一种,不得为楷书,将指定文字写成书法作品,250分)

说明:

(1)由学校提供考试用纸、毛毡、笔洗。

(2)考生自备毛笔、墨汁和墨碟。

(3)不允许在卷面上打格、盖印章,不允许做任何标记。

五、录取原则

1. 考生均须参加本省组织的普通高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以下简称文化课考试)。

2. 各专业依据考生初试、复试、三试的专业考试成绩(满分750分),由高到低发放合格资格。考生须通过北京师范大学本科招生网“网上报名系统”(admission.bnu.edu.cn/admission)查询考核结果,我校不再以其他方式通知本人。

3. 对舞蹈学专业考试成绩前三名,美术学(含美术学专业、艺术设计学专业、动漫方向)考试成绩前两名、书法学专业考试成绩第一名,音乐学专业钢琴、声乐、器乐各方向专业考试成绩第一名,若考生文化课总分达到所在省份同科类艺术类本科录取控制分数线,即予录取。

4. 对上述第3条录取原则所列考生之外的下列专业(含方向)考生,加设文化课单科(按满分150分计)和总分录取控制分数线。

美术学(含美术学专业、艺术设计学专业、动漫方向):语文不低于80分、外语不低于70分。

电影学、书法学、数字媒体艺术(含数字媒体艺术专业、动漫方向):语文、外语均不低于90分。

音乐学(含钢琴、声乐、器乐方向):外语不低于70分。

舞蹈学:外语不低于50分。

上述各专业(含方向)考生的文化课总分须达到所在省份同科类艺术类本科录取控制分数线。

电影学、数字媒体艺术(含数字媒体艺术专业、动漫方向):文化课总分不低于考生所在省、区、直辖市同科类(文/理科)一批本科控制线的90%.

5.根据教育部规定,2015年美术学(含美术学专业、艺术设计学专业、动漫方 向) 编制分省招生计划,其余专业(含方向)均不编制分省分专业招生计划。根据往年生源情况,2015年美术学(含美术学专业、艺术设计学专业、动漫方向)只在北京、河北、河南、湖南、广东、山东、辽宁、内蒙古八个省份招生。在保证合格考生所在省份均有招生计划的前提下,根据各省校考生源情况分配各省份分专业(含方向)招生计划数。

6.文化课考试和专业考试成绩合格的考生,按其文化课考试成绩(不分文理科,满分750分)和专业考试成绩之和计算综合成绩,分专业和专业方向按综合成绩排队,择优录取。

7.综合成绩相同的考生,按照专业成绩排队择优录取。

8.所报考专业(含方向)有省级统一艺术类专业考试的,考生必须参加所在省份 的艺术类专业统考并取得专业考试合格证,方能按上述录取原则录取。

六、学费

按北京市教育委员会审核、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批复,我校艺术类学生学费标准为:美术学(含美术学、艺术设计学专业)专业10000元/学年,其他各专业(含方向)8000元/学年。

七、 联系办法

1.北京师范大学招生办公室

通讯地址:北京市新街口外大街19号

邮政编码:100875

联系电话:010-58807962

网 址:admission.bnu.edu.cn

篇(5)

【关键词】对外传播 英语播音与主持 课程设置 模式

为适应传播全球化和我国对外传播事业发展的需要,高校承担着培养对外传播人才的重要职责。传媒院校具有媒体技术的传播优势和特色,培养利用外语在媒体开展对外传播的专门人才,如广播电视英语节目主持人、电视英语记者等。媒体对外传播人才要求英语基础扎实,懂新闻并了解媒体技术的基本知识。近几年传媒院校借鉴汉语播音与主持的人才培养模式,开设了旨在培养英语节目主持人的英语播音与主持专业方向。办学几年来,在社会上具有较强的吸引力,报考人数逐年增加。本文以英语播音与主持的人才培养为例,探讨媒体对外传播人才的培养模式。

一、对外传播的内涵

在“对外传播”之前,我们总是在使用“对外宣传”。“宣传”(propaganda)最早在西方是个中性词,不带任何感彩。但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由于英国的宣传谋略而使德国受骗上当直至被打败,从此“宣传”(propaganda)在西方被赋予“欺骗、骗人”的含义。显然,“对外宣传”与“对外传播”有着本质上的差异。郭可认为,对外传播“顾名思义是指一个国家或文化体系针对另一个国家或文化体系所开展的信息交流活动,其目的是要信息接受国了解信息输出国,培养其友善态度和合作欲望,并创造一个有利于信息输出国的国际舆论环境,取得最高程度的国际支持和合作。”①因此,对外传播还是一个国家外交的重要部分,其主要目的是树立良好的国家形象和打造新型的跨文化传播语境,维护中国在国际上的话语权。电视是当今信息传播的主渠道,我国电视英语节目承载着对外传播的主要职责,应实现的自然是对外传播的目的。

二、媒体对外传播人才

CNN、BBC的新闻节目报道及时,涉及面广,对国际社会具有很强的影响力,仍然在很大程度上享有国际话语权。为改变美英在世界的话语垄断地位,我国正在加快实施对外传播策略,期望让全世界听到中国的声音。当然,开展对外传播离不开对外传播人才的培养。一般认为,我国外语院校培养的外语专业毕业生就能担当起对外传播的重要职责。其实,仅靠外语能力是不行的。清华大学李希光教授指出,“合格的对外传播人才首先要具备三个基本技能:新闻写作、语言和文字的操作;用英语思考、采访、写作的能力以及一技之长。”“要做好对外传播,首先要有一批高水平的中文编辑记者,还要有一大批能用英语或其它外语熟练地进行写作和翻译的专门人才。他们既懂政策,又熟悉两种文化和能熟练地运用两种文化和文字。对外传播是一门专门的学问,不是一般外语院校的毕业生能胜任的,而是经过专门的培训才能担当重任。”②媒体对外传播人才除了外语能力强外,还要求懂新闻业务,并掌握媒体的基本技术。从目前我国广播电台、电视台的管理体制看,新闻播音员、主持人应“一专多能”,应具备新闻“采、编、译”的综合能力,并具有制片和后期节目制作能力。以英语播音与主持人才培养为例,他们“应具有扎实的英语语言表达能力,了解中外文化,具备广播电视学、新闻传播学、语言文学以及艺术、美学等多学科知识和能力,能在广播电台、电视台以及其它传媒机构和单位从事英语广播电视播音与主持、进行涉外采访和新闻编译”③。

三、媒体对外传播人才培养模式

1、课程设置

美国教育学教授Jerrod Kemp (1998:2)指出,课程设计系统中的基本要素是学生、目标、方法和评价。这四个要素相互交叉,相互相成。具体而言,需要解决的问题是:(1)为什么人设计(学生要素)? (2)想要学生学到什么或展示什么能力(目标)?(3)怎样才能学到这些东西(方法)? (4)如何测量学生达到的目标(评价)? ④ 英语播音与主持是“播音与主持艺术”的专业方向,他们应最终达到的目标能力是集“采、编、译、播”为一体的综合能力,成为记者型的英语节目主持人。因此,除了大学通识教育课程模块、校级平台课程等的学习外,结合目标能力要求,在实践中我们觉得还应有以下几个主要模块构成:

(1)英语语言技能课程。该课程模块主要系统训练学生的英语读、听、说、写、译等基本技能,打好扎实的英语语言基础。主要课程有:综合英语、语音、口语等;

(2)新闻播音类课程。该课程模块让学生了解新闻学、传播学的基本理论,为开展对外传播提供理论指导。主要课程有:新闻学概论、播音概论、新闻采写、现场报道等;

(3)专业课程。该课程模块主要使学生了解英语新闻播音和英语节目主持的基本理论,并在实践中掌握“采、编、译、播”的综合技能。主要课程有:英语播音与节目主持实践、英语采写、英语新闻编译等。

(4)柔性专业方向课程。该课程模块主要考虑专业拓展和学生继续升学的需要,针对他们的专业兴趣和个性发展而设置。主要方向可以有:①国际新闻方向,主要课程有:国际新闻、新闻专业英语等;②英语节目主持方向,主要课程有:汉译英实践、英语采访与报道、英语新闻写作等;③汉语播音与主持方向,主要课程有:播音节目主持作品分析、节目主持人文案写作等。

(5)实践性课程。实践课程围绕培养目标应构成综合实践体系,包括课堂实践教学、第二课堂实践、隐性课程、实践周和寒、署假期实践等。课堂实践教学包括实训和实践两部分。主要课程有:广播电视英语语音语调、英语播音与节目主持、英语采写、新闻编译等;第二课堂通常是课堂实践教学的延伸,主要是组织学生参与校园电台、电视台实践及校园网络新闻的编译实践等;隐性课程是指对学生分类、分层的指导,指导学生读“百部书”“看百部电影”,写出读(观)后感,参与电台、电视台节目编辑或栏目设计等实践任务;实践周和假期实践是为配合课堂实践教学,根据实践教学大纲要求为达到培养目标而设立的综合性实践,要求学生深入媒体。每次实践应有详细的实践大纲,学生应按大纲要求在教师的指导下完成实践任务,上交实践作品,最后给作品评定成绩和学分等。

(6)媒体技术类课程。该课程模块旨在帮助学生了解电视节目的制作过程,掌握基本的媒体技术。相关的课程有非线性编辑、电视摄像、电视编辑与节目制作等。

(7)选修类课程。选修类课程旨在帮助学生拓宽知识面,提高文化素养,增进跨文化传播意识。为学生提供的选修类课程可以有文学类、艺术类、时事政治类、跨文化交际类、公共关系类和媒介素养类等课程。

以上几个课程模块构成了一个系统的课程体系,即学生应首先打好扎实的英语基础,并具有较强的英语能力。通过学习新闻学、传播学理论,进行英语播音与主持技能的系统训练,熟练掌握英语新闻写作和新闻编译技巧,了解电视摄像、电视编辑与节目制作等媒体技术知识。在课堂实践教学的引导下,在大量的课外实践中,学生掌握“采、编、译、播”的综合能力。英语语言技能课应更具针对性,突出实践方式和手段。如英语语音语调训练采用小班(约15人)的实训教学形式,充分利用录音、录像等教学手段,强化英语播音与主持的语音语调。口语课应与英语专业的口语教学不同,在采用小班化系统训练学生自由表达思想的同时,通过录音、录像等手段,采用模拟现场、分组实践等形式,突出针对英语节目主持、采访、和现场报道的语言组织和口语表达能力的训练。翻译课应突出汉译英训练,英语写作以强化英语新闻写作训练为主。课堂教学始终坚持“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特别在小组实践中,学生正确把握各自的角色,通过完成实践任务,形成探索、反思、追求,与人合作和解决复杂问题种种能力。教师真正成为“引导者”,“助学者”和“帮助者”。校园广播电台、校园电视台、校园网络等应真正成为学生的第二课堂实践场所,并在教师的组织和指导下,通过大量的实践不断增强媒体意识,提高实际操作能力。

2、培养模式

培养模式应能体现培养过程的阶段化、课程设置的模块化、授课形式的小班化、实践性课程的体系化。四年的培养可分两个阶段进行,第一阶段(一、二年级)的主要教学任务是培养学生的德育、文化素质和新闻法规意识,掌握计算机基本技能,进行英语读、听、说、写、译等基本技能的系统训练,打好扎实的英语基础,强化英语应用能力培养。第二阶段 (三、四年级)的主要教学任务是让学生接受英语播音、英语节目主持、英语新闻采写和新闻编译等课程的系统训练;同时针对各自的兴趣和发展方向,学生选择柔性方向课程模块学习,参与大量的媒体综合实践。

课程设置的模块化是指英语语言技能课程、新闻类课程、专业方向课程、实践性课程、柔性方向课程和选修类课程构成复合的课程体系,凸显出“复合型、应用型、创新型”的人才培养特色。英语语音、英语口语等实行小班化教学,每班不超过15人;新闻采访、编译等分成若干个小组,这样能极大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并推动课外的自主学习和自主实践。

媒体实践由课堂实践、第二课堂实践、综合实践周实践、寒、暑期实践和毕业实践构成完整的综合实践体系。课堂实践可以有语音训练、主持报道训练、新闻编译实践和配音与解说等。第二课堂实践是课堂实践的延伸,学生充分利用校园电视台、校园广播电台等开展的系列实践活动。实践周、寒、暑期实践是为配合教学内容专门安排时间组织学生到媒体一线开展的实践,旨在认识媒体,了解媒体的运作规律及发展动态。毕业实践要求学生在媒体实践中锻炼“采、编、译、播”的综合能力,为寻求理想工作岗位打好基础,并获得论文所需的数据和资料。

人才培养还需解决好的几个问题:

1、人才培养的定位

媒体对外传播人才应加强汉语播音与主持能力的训练,特别应培养学生以跨文化传播的视阈用汉语开展对外传播,这也是目前地方媒体对外传播的发展方向。电视媒体对外传播人才应包含两个发展方向:1)以英语节目主持为主,也能用汉语采写、播报的记者型主持人;2)具有跨文化传播意识,用汉语开展对外传播,并能用英语采写、播报、进行双语配音与解说的记者型主持人。

2、实施分级、分层教育

鉴于学生在媒体创意和在媒体语言表现力上存在的个体差异,课外应建立导师制,对学生进行分类、分层指导,让学生选择自己的发展方向,教师进行具针对性的指导;

3、实践能力的评价

实践能力的系统训练对以电视媒体为主的对外传播人才的培养是至关重要的。因此,对实践性课程的考核应制订针对性的评价标准,建立实践性作品的评价体系。对上交完成的实践作品应从策划选题、编辑思想、语言表达和对外传播意识等方面进行综合考核,量化考核指标。对实践作品还应认真组织评讲,实践课程的成绩可以从作品质量、努力程度、调查报告、和笔试等多方面综合考虑。

4、实践基地建设

实践基地是培养对外传播人才的重要场所,应重点抓好校内实践基地建设,同时积极开拓校外实践基地,使校内、校外实践基地有机相联。校内基地应充分发挥校园电视台、校园广播电台、校园网络等的作用,使它们切实成为第二课堂实践的场所;此外,院、系应广泛拓展与电视台、广播电台、报社等的联系,努力建设好学生的校外社会实践基地。

参考文献

①郭可:《当代对外传播》[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3

②夏纪梅:《现代外语课程设计理论与实践》[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2003

③林戊荪,《弱势文化条件下的对外传播》[J].《对外大传播》,2007(2)

④浙江传媒学院“播音与主持艺术(英汉双语)”人才培养方案,2005

篇(6)

【关键词】软件工程;数字媒体;专业建设

1.引言

随着计算机技术、通信技术和数字广播等技术不断发展,以互联网、无线通信为传播载体,以传统媒体内容与创新内容模式为核心的数字媒体产业在全球范围快速崛起,并正在改变着人们的信息获取方式和休闲娱乐的形式。

我国的数字媒体业近几年正处于高速发展时期,对于具有较高人文素养、掌握数字媒体核心技术并具有艺术创意能力的复合型数字媒体技术开发与设计人才需求旺盛。四川理工学院软件工程专业是与IT企业合作办学、实行“3+1”人才培养模式,即学生前3年在校学习,第4年在软件企业实习并完成毕业设计(论文)。为使培养的学生既有较扎实的理论基础,又有适应人才市场需求的职业技能,在软件工程专业大框架下设置了数字媒体技术方向。

数字媒体技术作为一个宽口径、以技术为主、艺术为辅、技术与艺术相结合的新的专业方向,涉及到不同的学科知识,因此,我们有必要通过探索与改革人才培养模式、课程体系以及实践教学体系的研讨,搭建科学的创新人才培养平台,促进软件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整体水平的提升。

2.人才培养目标

培养目标是制定教学计划、设计课程结构、选择知识发展方式以及确定教学组织形式的依据,也是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组织与管理、教学手段、教学评价等方面改革的基础和前提。软件工程专业数字媒体技术方向具有软件工程与数字媒体技术相结合的特色,注重对学生软件开发、应用能力的培养,实践性强。结合我们自身办学特色和办学条件,我校软件工程数字媒体方向人才培养目标是:“培养具备计算机科学、多媒体网络、软件工程技术、信息安全等方面的专业知识与技能,具有扎实的软件工程和数字媒体技术基础理论、宽厚的专业基础知识、较强的实践能力,能够从事包括新媒体应用以及虚拟现实等在内的多媒体技术开发、数字媒体设计与创作、计算机游戏设计、网页设计与网站维护、信息服务及数字媒体管理等工作的创新性技术人才。”

3.核心课程体系

数字媒体方向课程体系的建设以创新性复合型人才培养为基本指导思想,重视实践课程的开设,使学生所学习掌握的方法具有充分的实效性,真正做到学有所用,以适应未来的工作岗位,成为本行业和企业所欢迎的有用人才。课程体系分为软件工程专业核心课程模块、数字媒体方向核心课程模块、专业实训、毕业实习和毕业设计(论文)等模块。

3.1 核心课程

软件工程专业数字媒体技术方以软件工程专业为主线构成专业基础和专业主干课程。其中,计算机与软件基础课程有:计算机导论、程序设计入门、面向对象程序设计、数据结构与算法、Java程序设计、计算机组成原理、数据库原理、计算机网络、操作系统、编译原理、信息安全技术、计算机体系结构以及J2EE与中间件技术;软件工程专业课程有:软件工程导论、软件测试技术、需求分析与UML设计、软件项目管理与过程控制;数字媒体技术专业课程有:数字媒体技术导论、计算机图形学、数字图像处理、网络流媒体技术、用户界面设计、视频音频制作与处理、数字影视特技应用、高级游戏特性与游戏引擎、人机交互技术、虚拟现实技术与应用、高级脚本与插件技术等。对于实践性较强的课程开始单独的实验课程和配套的课程设计。

3.2 特色课程

计算机网络游戏由计算机技术、艺术设计学和计算机动画以及计算机图形图像技术高度交叉结合,目的是培养具有扎实的游戏编程功底和良好的逻辑思维习惯,具备较强的审美能力和一定的艺术素养,熟悉游戏产品开发流程,具有一定的策划能力,能在游戏公司、门户网站、手机运营企业、动画公司等单位从事游戏设计、游戏开发、游戏制作、游戏策划、游戏运营等方面工作的富于竞争力与创新精神的高级复合型人才。

计算机游戏程序设计。课程目标:本课程主要学习普及游戏开发理念,培养游戏开发氛围,挑选有潜力的学生组成开发团队;传授游戏开发中的程序设计要素,特别是游戏引擎开发的基本知识。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能够掌握游戏开发的基本理念,熟悉游戏开发的基本技巧和流程,并具备从事游戏程序设计工作的基本技能。

虚拟现实与数字娱乐。课程目标:本课程主要介绍虚拟现实的基本概念及其系统组成、相关的软件技术及虚拟现实的应用,并介绍了当前数字娱乐的现状,发展和一些关键技术。内容包括:虚拟现实的定义、特性和组成,虚拟世界的创建和管理,虚拟现实中的视觉计算,虚拟现实中的交互技术,虚拟现实中的声觉计算,增强现实,分布式虚拟现实,虚拟现实应用,与虚拟现实相关的数字娱乐技术。

4.实践教学体系

培养符合时代需要的创新性人才,就要强化实验教学的开放性和多层次化。基于创新性原则和以生为本原则,结合培养目标和自身教学特点,数字媒体技术方向实践教学体系分为课程实验,专业实训、毕业实习和毕业设计三个方面,各实践环节之问相互协调、相互衔接、循序渐进。

4.1 课程实验

依照实践能力培养循序渐进的原则,根据实现数字媒体技术专业基本能力培养的系列课程,并按照系列课程的复杂度和规模设计实践环节,开展了多层次课程实验教学,根据学生的需要和实践能力培养的渐进规则,将实验课安排大学四年的各个环节。

多层次实验教学是指在实验大纲与目标的规范基础上,将实验项目设计成基础型、综合设计型、研究创新型不同层次的实验。同一学生从基础规范一综合设计一研究创新这样难度递增的实验项目中逐渐进行训练,实现系统培养学生综合实践能力。课程实验主要包括:手绘训练、视频特技与非线性编辑、多媒体网页设计、移动娱乐软件开发、网络娱乐软件开发、界面设计课程设计、虚拟现实开发课程设计等。

4.2 专业实训

专业实训作为知识、能力、综合素质教育的结合点,成为数字媒体技术专业实践教学的重点之一。专业实训是对课堂教学具有延伸作用,是学生培训职业能力、熟悉职业环境、了解实际知识的重要渠道。通过专业实训,学生不仅可以把所学转化为所用,还能使学生在学习操作过程中通过不断调整自己的知识结构来慢慢适应相应职业岗位,锻炼职业的能力,为实习以及今后走向社会积累经验、打下基础。

我校软件工程专业是校级专业综合改革试点专业,以争建微软IT学院、HP软件学院为契机,与知名IT企业开展深度合作,联合培养具有国际视野的软件开发、软件测试和服务外包人才。与中软国际、Tarena(达内)科技等十多家IT企业联合建立了实习实训基地、就业基地。

4.3 毕业实习和毕业设计

毕业实习是学生将前期学习到的知识运用到生产实践中,真正了解、感受未来的工作,锻炼自己各方面的综合能力。真正实现与行业需求的专业实践能力对接。能胜任相应岗位的工作,从而积累工作经验,为就业做准备。为了增强学生和指导老师对毕业设计(论文)及毕业实习的重视,提高毕业设计(论文)的质量和提高学生在毕业设计(论文)及毕业实习实践环节获得的实践能力,也为缓解毕业设计时间(论文)不足,笔者将毕业实习与毕业设计(论文)有机结合,实行“毕业实习+毕业设计”相结合的模式,学生毕业设计的内容来自于毕业实习,并且毕业设计的内容要将毕业实习的内容进行一定的升华,除体现学生四年来所学知识综合之外,还要体现出学生的创新能力与科研能力,达到培养创新型、复合型人才的标准。

5.结束语

通过对国内外数字媒体技术相关专业及方向的调研,基于创新性人才培养目标,建立了相关的核心课程和多层次实践教学体系,融合专业技术、实践教学、校企合作共同培养为一体的软件工程数字媒体特色专业方向的知识体系,着力培养学生的艺术与技术交叉结合的数字媒体制作与开发能力和职业素质,进而使得学生的基础知识、科学素养、艺术感悟、专业知识、创新能力、工程能力和职业素质都得到全面均衡的发展,以增强他们在数字媒体行业就业的竞争能力。

参考文献

[1]沈琦,于学军,张丽,等.软件工程(数字媒体技术)特色专业复合型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中国校外教育,2010,16:162-163.

[2]蔡建平,沈琦,于学军等.软件工程(数字媒体技术)特色专业的特色建设[J].软件,2012,33(4):108-111.

[3]耿卫东等.面向数字媒体技术专业的数字化学习平台建设[J].计算机教育,2010(16):99-101.

[4]向辉.数字媒体技术专业课程体系探讨[J].计算机教育,2008(15):28-30.

[5]黄成云.数字媒体技术本科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2,5.

篇(7)

关键词:媒体融合;广播电视新闻;人才培养

我国开始实施“三网融合”对现有媒体来说既是机遇又是挑战,在媒体融合发展过程中充满了困难,使得全媒体融合仅仅停留在理想阶段,没能在实践中大展身手。新闻媒体作为社会和民众中的传播者,其地位不容忽视。近些年来主导民众生活的广播电视业发展迅速,为了适应社会的需要,加强对广播电视新闻专业人才的培养成为了高校目前必须要思考的问题。

一、媒体融合环境下对广播电视新闻专业人才的新要求

在广播电视传媒业,媒体融合对它的冲击和改变体现在多方面:第一,传统媒体新闻传播的垄断特权被打破,广播电视新闻信源发生了改变。民众被动接受新闻的地位也变成了主动索取并且还可以参与到新闻信息的制作与传播过程中,传播的主体明显不同;第二,广播电视传播的方式由原来的单向直线传播变成了现在的双向循环传播,从以前传播机构对民众的传播变成了现在的多种媒体一对多、多对多的传播;第三,改变了传媒技术平台、传媒组织结构以及媒体的信息管理模式,对广播电视新闻专业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一)能够运用多种技术工具的“全媒体”型新闻传播人才。随着多种媒体的融合,以及传统媒体向数字化的过度,传媒之间的信息载体的差异正在逐渐缩小,甚至有趋同的现象。因此,具有跨媒体工作能力的新型新闻人才将成为未来广播电视新闻产业的首选。部分新闻工作者将不再仅仅是为了一个媒体部分进行服务,而是同时为多个媒体部门或者是信息的机构进行服务。记者所采集到的娱乐信息和新闻可以同时被多种媒体所使用,成为多个机构进行信息的素材。但是目前,能够达到这一标准的新闻人才极度匮乏,只有将更多的广播电视人才培养成“全媒体型”人才,才能满足如今传媒产业发展的需要。

(二)具备复合型媒体素质。传媒业的发展日新月异,但是高校对于传媒人才的培养却严重落后。根据传媒业发展的实际情况,其最需要的就是具备复合型媒体的高素质人才。深圳市融创天下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是以移动互联网平台服务与支撑为主要业务的大网络公司,其总经理就说过,对于网络传输行业,招收的员工必须要具备专业技术,但是对于媒体方面人才就需要有创新的意识,需要的新媒体人才更是必须要有创新的勇气,对待客户要能够引导其潜在的需求,随时捕捉客户心理动态,既要求招收的员工懂技术,又能准确把握市场动态,具备专业和创新的复合型人才。所谓的复合型媒体素质就是要具备传统广播电视新闻人员的采、写、编等专业技能,能够胜任节目策划、现场直接报道,对于栏目、频道的运营模式和新闻报道语态也能完全掌握的全面性人才。因此在对新媒体人才培养目标上就应该符合复合型人才的要求。高校必须要加强对媒介经营、视频传播以及国际双语新闻传播主题等多元化、带有前沿性和拓展性课程。

二、对新型人才进行培养的基本思路

(一)按社会需求调整专业方向和定位。从办学目的来讲,社会需求是专业定位和方向设置的主要依据。因而,办学院校为了适应媒体融合对广播电视传播人才的需求,应当自觉地调整广播电视新闻学专业方向与定位。各行业类院校开办广播电视新闻学专业,应借助自身的学科优势,只有找准专业方向定位,才能办出特色。在专业方向定位和学科架构上,我们要树立新观念,开拓新思维,要有“大广播电视”的概念。有自主设置权的高校新闻院系可以根据传媒业界需求和社会需求来设置新专业及其方向。此外,各普通高校还可以充分利用校内外的教学资源,进行跨院系、跨专业合作,注重文理交叉,实现优势互补。这样做更有利于复合型广播电视传播人才的培育。

(二)将媒体融合加入到教学内容当中。在媒体融合的新环境下,各专业的教学内容要进行根本上的创新和改进。在传统的教学理论知识中加入媒体体融合的相关内容,使学生对媒体融合环境下的专业形势有一个清楚的认识。从而形成一个全新的教学体系。

(三)创建实践基地,全面增强学生能力。俗话说,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领悟理论知识的真谛必须要通过实践才能获得。工作中将专业知识融会其中,既可以加深对理论的理解,又可以在实践中体会知识的快乐。传统的实践教学只是表现在校内外实习,但是一般高校的实习时间都是比较集中和短暂,在理论教学中很难将其插入其中,所以建立校内实训基地、开设必要的实训课程,或者与企业合作,为在校学生提供更多的实习机会,让他们能够将所学专业理论知识真正运用到实际的工作当中,已经成为未来众多高校的发展趋势。

(四)强加师资队伍建设。对学生进行专业化培养需要有完善的教学体系,但最为关键的还是师资队伍的建设。对于新闻传播类专业来说不可或缺的就是要建立一支专业化、多元化的教师队伍,进而提升教学质量。针对广播电视新闻专业的特殊性,高校可以聘请传媒行业专家或者传媒技术人员到学校对学生能够进行授课,通过他们对业界发展趋势的介绍提升学生对本专业的认识度;还可以让媒体专家参与到学生的课题或者项目当中,加深学生对理论的理解,提高学生的业务水平;高校应该鼓励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增设实践环节,把教师的研究课题加入到教学过程中,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让学生跟随教师共同进步。此外,学校可以培养教师,让其拥有广播电视新闻领域从业经验,成为双师型教师,为学生打造良好的师资团队。

三、结束语

传媒市场的环境变化带来了人才需求的变化,新媒体冲击下的传媒产业给新闻传播类人才培养工作带来的既是挑战又是机遇,作为培养传媒人才的高校应顺应市场变化,改革人才培养模式,这样才能培养出合格的传媒人才,推动传媒业的发展。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