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投稿指导 期刊服务 文秘服务 出版社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首页 > 精品范文 > 简述规模经济

简述规模经济精品(七篇)

时间:2024-03-07 14:51:57

序论:写作是一种深度的自我表达。它要求我们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真相,好投稿为您带来了七篇简述规模经济范文,愿它们成为您写作过程中的灵感催化剂,助力您的创作。

简述规模经济

篇(1)

【关键词】企业并购;动因;理论

一、企业并购的概述

并购的内涵非常广泛,至今国内外学者对此仍未形成一个统一、权威的概念,不过总体看来,各种解释在本质上基本一致,区别在于阐释的角度和侧面不同。并购(M&A)是兼并(Merger)与收购的简称,兼并是指两个或多个企业按某种条件组成一个新的企业的产权交易行为,而收购(Acquisition)是指一个企业以某种条件取得另一个企业的全部或大部分产权,从而居于控制地位的交易行为。这里,“以某种条件”常表现为现金、证券(股票、债券)或二者的结合。

按照并购双方的行业性质,并购可以划分为横向并购、纵向并购和混合并购(借壳上市大多数都属于混合并购)。企业并购涉及的理论主要有协同效应理论(经营、财务和管理),委托理论,税负利益理论,战略发展理论(多元化),市场势力理论和资源稀缺理论等。

二、企业并购的动因与理论阐释

企业并购的根本动机在于企业追求利润的最大化或实现股东财富的最大化。企业并购的另一重要动力在于激烈的市场竞争,寻求发展壮大的企业可通过内部扩张和对外并购两种方式来实现自己的目标。内部扩张需经历一个缓慢发展的过程,而对外并购可以比较迅速完成预期目标。追求市场份额,实现规模经济是企业并购的基本动因。支持企业并购的人常以并购会带来协同效应(Synergy)而作为赞同并购的理由。并购产生的协同效应主要包括经营协同效应(Operating Synergy)和财务协同效应(Financial Synergy)。企业并购已成为企业发展战略中越来越重要的组成部分,不同行业的企业的具体并购动因也各不相同。

(一)规模经济的动因与理论阐释(横向并购)

在经营领域,通过并购可以实现双方企业之间的优势互补,扩大生产规模,降低生产成本,提高竞争优势,实现“1+1>2”的协同效应;在财务领域,可充分利用未使用的税收利益和债务能力;在人事领域,可吸收关键管理技能和优秀人才等。

规模经济指随着企业生产经营规模的扩大,企业收益不断增加。具体指企业规模增大时,单位投资可获得更高的经济效益,也可以是,企业规模达到某一水平后,单位成本的下降。规模经济又划分为工厂规模经济和企业规模经济。新古典经济理论主要从技术和成本的角度来解释企业并购的动因。在工厂规模经济层面,企业可通过兼并对工厂的资产进行补充和调整,或有效解决由专业化引起的各生产流程的分离,充分利用生产能力。在企业规模经济层面,企业通过兼并壮大规模,采用新技术、更好控制生产成本、改进与政府的关系,从而提高企业生存发展的能力。

规模经济并不是规模越大越经济,当规模达到一定程度时,可能降低管理效率,增加管理成本。新古典经济理论对规模经济的论述适用于企业横向并购的解释,企业为了获得规模经济就有动力扩大企业的规模,而扩大企业规模较快的方法是企业并购。

(二)交易费用动因与理论阐释(纵向并购)

交易成本理论起始于科斯,而后在威廉姆森等人下得到进一步发展。该理论认为,企业并购在于效率方面的原因。具体说,并购是企业内的组织协调对市场协调的替代,其目的是降低交易成本。该理论借助于“资产专用性”、“交易的不确定性”和“交易频率”三个概念,对纵向并购给出了比较合理的解释:当交易所涉及的资产专用性越高,不确定性越强,交易频率越大,市场交易的潜在成本就越高,纵向并购的可能性就越大;当市场交易成本大于企业内部的协调成本时,纵向并购就可能发生。科斯认为,企业是市场机制的替代物,企业和市场是资源配置的两种可以相互替代的手段。

根据科斯对企业性质的认识,可认为纵向并购的动机在于降低交易费用,边界条件是降低的交易费用与增加的行政组织费用相等。此后,其他学者对该理论进行了拓展。不过,交易成本理论不能合理地解释横向并购和混合并购的动机。

(三)多元化动因与理论阐释(混合并购)

多元化经营战略是指企业采取在多个相关和不相关的领域中谋求扩大规模从而占取市场创造效益的长期经营方针。多元化又分为相关多元化和非相关多元化。对相关多元化的解释较多地用到范围经济的概念,非相关多元化一般出于寻找新的发展机会的考虑。

企业进行多元化经营的原因主要有:充分利用企业的现有资源和剩余生产能力,增加相关产品种类而形成的“广度经济”,降低风险实现多元投资组合的综合效益,寻求企业成长的新空间。该理论的解释多适用于混合并购。

(四)其他动因与理论阐释

除上述并购理论之外,西方学者试图从其它角度来揭示隐藏在大量并购活动之后的真正动因。

1、价值低估理论

该理论认为并购的发生主要在于目标企业的价值被低估。通常采用两种比率来衡量公司价值是否被低估,一种是托宾比率(即市场价值与重置成本之比),另一种是价值比率(即市场价值与资产的账面价值之比)。当目标企业的价值被低估时,就会出现有竞争实力的企业采取并购手段,取得对目标企业的控制权。

2、市场势力理论

该理论认为并购活动的主要动因在于通过并购可以有效降低进入新行业的障碍,通过利用目标企业的资产、销售渠道和人力资源等优势,实现企业低成本、低风险的扩张,可以减少竞争对手,增强对企业经营环境的控制,提高市场占有率,保持长期的获利机会。该理论的核心观点是增大企业规模将会增大企业势力。

3、资产组合理论

该理论借助资产组合假设,认为市场环境是不确定的,为了降低和分散风险,企业通常采用混合并购的方式,实现多元化经营。

三、小结

企业并购的最根本动因在于股东价值最大化。在内因和外因的交互作用下,企业并购是一个多因素的综合平衡过程,既有有利因素影响,也有不利因素影响。因此,在做出实际并购决策时,企业要结合自身的特点进行全面的分析和论证,明确并购动因,对并购绩效做出正确客观的评价。

参考文献:

篇(2)

关键词:特色经济 浏阳花炮 县域经济 产业集群

十二五规划中提出了增强县域经济发展活力的要求,以此解决农村发展问题。县域经济是区域经济的一个概念子集,并非一个新生概念。县域经济的发展,其实内生的隐含了基于本地区的比较优势发展具有区域特色的地方产业的要求。十二五规划在优化产业布局中,提出应该“以产业链条为纽带,以产业园区为载体,发展一批专业特色鲜明、品牌形象突出、服务平备的现代产业集群”。这既是国家对于产业经济发展提出的实际要求,笔者认为更为县域经济发展提供了新的思路即应该走地方特色经济发展道路。

一、特色经济简述

关于特色经济,绝对意义上“特色”是不存在的,它是一个比较意义上的概念。不同地区由于所具有的资源禀赋的结构和资源配置方式的不同,经济发展状态存在一定的差异。把这种因为自然差异形成的经济发展状态界定为特色经济,不免有点牵强。有关特色经济的定义,研究的学者从各种角度提出了不同版本的说法,笔者比较认同的特色经济是指“在一定的经济区域范围内,以一定的特色产品为前提,以特色产业群的开放为核心,以特有资源转化为基础, 以特色技术为支撑,具有市场适应性、效益性、开放性、稀缺性和可持续性的比较优势经济”。本文正是基于这一概念展开论述的。

二、以浏阳花炮产业为例看县域特色经济发展

1.浏阳花炮产业发展现状

浏阳花炮产业是从逢年过节燃放爆竹这一中国传统民俗发展起来的。历史源远流长,可以追溯到1400年前。据《中国实业志》记载,“湘省爆竹之制造,始于唐代,发达于宋末,而发源于浏阳也”。“十家九爆”说的就是浏阳几乎每家每户都会制作爆竹这样一种情况,由此可以看出爆竹文化在浏阳扎根之深。 “浏阳花炮”在2004年注册为商标,更获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全国十大文化品牌;2012年,浏阳花炮被列入国家文化产业统计目录,这意味着浏阳花炮不再是“化学产品”而正式打上了文化烙印。近些年来,凭借着在北京奥运会、60周年国庆、广州亚运会、上海世博会上的精彩表现,浏阳花炮更是声名远播,驰名世界。如今浏阳花炮已经发展到16大类6000多个品种,产品远销五大洲,180多个国家和地区。浏阳花炮以前产业的规模、产品质量缔造了一个名副其实的“中国烟花之乡”。

上世纪90年代以来,浏阳花炮产业在浏阳市政府主导下完成了产权制度改革、大规模的工厂化改造,推动了产业转型升级。从而改变了浏阳花炮过去各自为阵的小作坊式生产的局面,推动了浏阳花炮企业生产朝着的市场化、规模化、现代化迈进。花炮经济的强势崛起,带动了与之相关的原材料、设备制造、中间产品生产、包装、印刷、销售、物流等产业的蓬勃发展,同时促使了各类支持花炮生产的金融机构、研发管理、法律咨询、教育培训机构等服务性机构的发展,形成了一个以花炮生产为核心的花炮产业集群(如上图)及完整的价值链。

据统计,浏阳花炮国内销售市场份额大约在50%,出口份额占全国出口份额的57%,而大型焰火燃放市场占有率更高达90%,从业人员达到40万。花炮产业成为浏阳市国内生产总值、财税收入的重要来源,浏阳市大约30%的财政收入直接来源于花炮产业。花炮产业对地方经济整体贡献率达到50%,成为当地经济发展的支柱性产业。

2.浏阳基于花炮产业的特色经济分析

浏阳市以花炮产业为核心形成了花炮产业集群性发展格局。根据产业集群的相关理论,产业集群从形成的驱动力来源可以分为:原发型和嵌入型。原发型集群“往往与某些历史积淀的产业知识、特殊的人力资本等要素密切相关,主要依靠当地自发经济力量的内生推动”。浏阳花炮产业集群正是这种意义上的原发型产业集群,而原发型集群就内含了特色经济的发展思路。正是这种源于地方特色经济的花炮产业集群性发展,造就了浏阳特色经济的形成。而其具体表现就在于产业集群发展具有的正外部性上,即外部规模经济和外部范围经济。

以浏阳花炮产业为例,花炮企业通过共享区域内相关公共基础设施以及相关支持机构包括政府部门、行业中介、行业协会等,可以降低企业的生产和交易成本,提高企业生产率;另一方面,花炮企业的大量集聚,使得专业化分工具有规模经济,促使了专业化分工的进行。在专业化分工下企业可以降低物流成本,节约生产时间,还能减少能源和原材料消耗及仓储成本。浏阳的花炮燃放企业就是在专业分工中产生。这种企业通常不涉及花炮的具体生产过程,而专门从事与花炮燃放有关的技术研究与开发,并承接相关活动的燃放。目前,就大型焰火的燃放技术而言,浏阳企业的焰火燃放技术在国内尚属前列。

外部范围经济表现在花炮企业的集群和专业化分工下,促使了集群内企业的创新性活动的进行和区域品牌的形成。大量的同质企业的积聚一方面加剧了花炮企业间的竞争活动,促使企业为增强竞争力进行创新性活动;另一方面,由于专业化分工和技术外溢,企业可以快速吸收其他企业创新性知识来降低自主创新成本,提高产品和服务质量。其最终结果是增强了整个集群的竞争优势。这种竞争与合作关系,有助于企业增加持久的竞争优势以及改善所处产业的结构,促使区域品牌形成。区域品牌具有比单个品牌更广泛、持续的品牌效应。在区域品牌效应下,不仅有利于企业的对外交往,也有利于提升整个区域形象。如今,“浏阳花炮”就是这样一个区域品牌,以“浏阳花炮”为基础长沙市推出了各种有关烟花欣赏的特色旅游项目,进一步带动了长沙旅游经济的发展。

三、浏阳花炮产业对发展县域特色经济的启示

1.政府主导,政策扶持

发展县域经济着力点还在于乡镇经济的发展,没有各个乡镇的联动发展很难形成规模经济。乡镇经济发展由于在获取市场信息、开拓产品市场、企业资金融通、专业人才引进等方面的不足,乡镇企业家面临着较大的创业风险,创业积极性不高。交通的闭塞,也不利于乡镇企业与外部市场的交换与沟通。因此,县域经济发展必须在县级政府主导乡镇级政府共同配合下,着眼于县域经济全局立足于乡镇的实际情况,通过制定统一的产业政策给予乡镇企业在产品市场开拓、企业资金融通等方面以帮助和扶持。

2.建立行业协会,促进产业集群性发展

乡镇经济发展面临的另一个问题还在于企业规模太小、力量薄弱,乡镇企业这种“小而微”的特点使其难以形成规模经济和产生品牌效应。此外,企业家缺乏开拓市场和科学营运的管理能力,往往也没有进行远景谋划的眼光。因此,乡镇企业纯粹依靠自身力量很难做大做强。同时,同县域各个乡镇在发展自己经济的时候也大多各自为阵,缺少有效的信息沟通和产业联动。基于上面这些考量,在县域内建立产业或行业协会甚至专门的政府机构,负责对特定产业发展进行统筹和指导就比较必要。行业协会的成立有利于企业家加强沟通、互通有无,乡镇与乡镇的协同有利于专业分工在乡镇间的产生,从而避免不必要的竞争。在这种意义上,能够弥补乡镇企业“小而微”的不足县域意义上的规模经济,同时也有利于加强乡镇企业的自身的发展。在浏阳,浏阳市花炮局就是统筹全县花炮产业工作的专门机构,也是某种意义上的行业协会。

3.立足区域优势,发展特色经济

县域经济的发展,由于受到县域行政区划、地理环境、所面临的市场环境等等方面的限制,不可能像大型城市那样发展门类齐全的经济体系,而必须挖掘区域的比较优势发展特色经济。由于最广大的县域基本上以农业经济为主,这种县域可以依托本地区资源、生态等方面的特性,发展特色农业经济,通过建立一些行业协会整合全县的资源形成规模化发展。靠近市郊的区县,由于有利的地理条件,可以发展现代生态农业、养殖业、具有旅游观光性质的种植园等,以满足大城市人们的生活所需;根据所依托城市发展的类型,可以考虑发展初级加工制造业服务于大城市生产所需。具有旅游资源的县域,发展以旅游业作为核心的旅游经济也是一种选择,像湖南的张家界和凤凰的经济发展就是一种基于特定旅游资源的旅游经济。而对于某些像浏阳一样具有某种民俗风情或地区特色的,可以考虑以其发展特色制造业。总之,地区特色经济应从县域实际出发,而不能盲目进行以免造成资源浪费。

四、结语

县域经济发展,没有大城市发展所具有的在区位、市场、资金、人力资源等等方面的优势,大多数企业表现出“小而微”的特点。这种特点下不易产生出大型企业,但是通过某种行业组织或者协会整合资源,同时政府予以相关配套政策扶持,依托地区的比较优势发展有地方特色的特色经济,也能产生出同等意义上的规模经济。作为长沙地级市的浏阳,在“浏阳花炮”产业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经济,就是这样一个典型意义上的特色经济发展个例。“浏阳经验”也为基于特色经济的县域经济发展,打开了一个具有借鉴意义的窗口。

参考文献:

[1]魏后凯.现代区域经济学[M].经济管理出版社,2011.

[2]王芳.特色经济内涵解析[J].甘肃社会科学,2004,(2):127-129.

[3]赵伟.县域经济发展模式:基于产业驱动的视角[J].武汉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481-486.

篇(3)

我们所处的这个时代,变化速度之快前所未有,其中最令人感受到震撼的是全世界迅速整合为一个经济体,彼此来往频繁,互相提携也互相冲击,全球经济力量横扫国界,带来更多的贸易也带来更多的竞争,同时也带来经济高度的调适与繁荣。因此,在21世纪的全球经济体内,经济考虑超过政治的考虑,全体人类逐渐转变为经济人。

从另一方面观察,随着经济的发展,目前人类所使用的重要能源如煤和石油的存量已相继稀少,将使工业的进一步发展受到限制。由于农业是可以使资源再生的产业,其重要性重新受到人们的注意与定位。国际经济专家已经预测,随着21世纪尖端科技带来大改革,目前落后的农业将成为最先进的产业。21世纪的农业,我们将可以看到生物极限不断的被突破、生物技术产品的不断增加、产值巨额成长,许多农业科学家与基因工程师将直接参与农业生产,企业家也将涉足农业经营,使农业在本世纪为人类带来更大的财富与福祉,成为产业明星。

二、国际化与农业的转型

在实现农业成为产业明星之前,我们要先认识经济国际化与贸易自由化的世界趋势。经贸自由化后,“小农”势必面对“大农”的竞争。一般而言,在土地稀有的条件下小农国家往往以牺牲资本报酬率来提升土地生产力,而大农国家则以牺牲土地生产力来提升资本报酬率。在市场导向的国际竞争上,资本报酬率高的比较占优势,而土地生产力高的则居劣势。如此,在国际竞争下,小农同家将以劣势与外国的优势竞争,在传统的农业经营上,如不有效地转型以提升竞争力,将被淘汰出局。

在WTO规范全球化的情势下,我们的农业发展面临小农经营缺乏规模经济效率、技术效率无从发挥、商品化农产品价格长期偏低、以及国内外市场动态变化农业决策难以精准掌握等问题。

知识型农业主要表现在科学技术的创新和经营管理的运用。科技的研发与运用是产业进步的原动力,目前已经有很多先进的技术正在使用与研发中,预计将在21世纪大量被采用。例如以遥测技术监测农业灾害,以计算机控制自动化耕耘机的操作及施肥,利用生物科技开发具经济价值的新品种,制造生物性农药和疫苗等。目前部分先进国家已相继投入大量人力和资金从事相关技术的研发,我们必须注意此趋势的发展,随时学习和运用这些科技,才不会输在新世纪的起跑点上。在经营管理方面,农民要利用现代化经营管理方式来降低生产成本,并提高产品质量,同时要随时观察发现消费者需求的变化,主动提供高质量服务以满足消费者。此外,小农单打独斗的经营方式已不容易在竞争激烈的环境中生存,要让所有产销团队积极参与农业策略联盟,发挥团体的力量,以全球化的市场考虑,强化我们农产品的竞争优势。

21世纪是知识经济的世纪,也是环保的世纪,传统以生产为主的农业已不能适应时代需求。我们只有一个地球,祖先把它交给我们,我们还要将它保留给子孙后代。植物的光合作用可以吸收空气中的二氧化碳,有机物质可以改良土壤的结构。农业具有良好改善环境质量与维护生态平衡的功能,也有抑制温室效应的作用。然而随着科技的发展,滥用农业科技和某些不当的农业经营方式也会使环境遭到破坏,对此应该加以避免。未来新一代的农民,在追求产业发展的同时,应当兼顾人文的修养,珍惜环境、关怀自然,使产业发展与环境维护能兼筹并顾、相辅相成,使农业转型为具备科技与现代化经营理念、并兼顾生态安全的综合性先进产业。三、农业施政目标与对策

小农国家在加入WTO以及全球竞争情势下,要有以小博大的智慧,改进传统的农业经营方式和生产技术,才能和资源丰富的大农国家竞争取胜。基于此认知,今后我们的农业施政目标应将过去以“提升生产力”为核心的农业政策,转变为以“提升竞争力”为主轴的政策方针,并将传统以“增产”为目的的农业数量经济发展策略,转型为以“增值”为目标的农业知识经济发展。因此,要积极发展农业生物科技与优质食品技术等高科技农业,提高农产品附加值;并通过农业策略联盟,将小农转型为大农,发挥经济规模效率;同时配合现代生活注重休闲的趋势,推动发展休闲农渔业。兹将因应加入WTO全球竞争情势、促进农业转型升级的各项对策简述如下:

1.发展生物科技,促进农业转型升级。为因应全球竞争趋势,加速传统农业向知识、技术及资本密集农业转型,须加强生物科技等重点高科技研发,强化产业合作,提高农产品质量及技术附加值,落实农业科技产业化及商品化,促进涉农企业发展扩大产业规模,提升农业竞争力。

2.推动农业策略联盟,发挥规模效率,提升农业竞争力。在WTO规范的开放式经济体制下,国际市场农产品价格将影响国内农产品的生产与供需,小农经营难与大农制国家竞争。为纾缓加入WTO对农业的冲击,需积极加强推动农业策略联盟,将小农组合成大农,发挥规模经济效率与技术效率,并整合农业现有的优势资源与核心技术,通过同业与异业联盟,提升农业整体竞争力,以建构农业安全防护网形成经济软提防,协助解决农产品产销失衡,稳定农产品价格。

3.发展休闲农渔业,活络农渔村经济,提高农民所得。在国际竞争冲击下,传统农业必须调适转型。休闲农业为非贸易财,可以扩大农业生产范围且不会受到进口品的冲击。因此,农业部门应掌握周休二日的契机,利用具有本土特色的农业产业文化、农渔村景观以及山林中丰富的生态资源,转型为农业休闲及观光旅游事业,在产业发展与生态安全兼顾之下,创造农渔民转业或兼业机会,增加农民所得。

4.加强环境安全,维护自然环境。台湾地区由于地质结构脆弱,且台风豪雨及地震频繁,加以过去对自然资源的不当开发利用,容易引发洪患、土石流等灾害,亟需加强治山防灾及生态保育以改善环境质量,农业是具有生产面、生活面及生态面的“三生”产业,必须兼顾产业发展与资源保育,以确立永续经营的目标。

5.健全农业防检疫网,确保农业生产安全。加入WTO后,随着经贸自由化,国外农产品进口将逐年增加,为防杜进口产品挟带疫病虫害进人、确保农业生产安全,必须建立动植物疫情监测系统,强化各项防疫检疫措施.

篇(4)

【摘要】本文在企业生命周期理论基础上提出对农业上市公司成长性的战略思考,企业成长问题是在经济学和管理学领域一直处于温热的研究话题,而对于作为农业企业排头兵的农业上市公司,其成长问题的研究应值得关注。

国家财富的增长和社会经济的发展,绝对离不开市场经济中微观主体——企业的发展,一定意义上国家的经济综合实力取决于企业的发展程度,而对于企业来讲成长问题又是企业问题的核心,因为一个企业如果失去了成长,就像失去了生命一样,一切无从谈起。企业的成长早已是经济学与管理学研究的核心问题,但还不是理论界的主导问题,作为微观经济主体的企业,其成长性如何,是直接关系整个经济发展的品质的。我国是农业大国,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没有农业的现代化,没有农业企业的健康成长,就难以从根本上解决“三农”问题,真正实现农业强国、经济强国。农业上市公司是农业企业的排头兵、先行者,其成长性问题可以讲是农业企业发展状况和方向的航标,本文对农业上市公司的现状及成长问题,结合企业生命周期理论提出了自己的拙见。

一、企业成长相关理论简述

企业成长理论一直是西方经济理论和近几十年来我国经济学和管理界研究的热点,关于影响企业成长的因素有内部的、外部的、宏观的、微观的,而且随着经济发展和时代的变迁其侧重也有所偏移。当然,对于企业成长的理论也有了显著的成果。

企业成长理论首先应该是追溯到古典经济学中的企业成长论,主要的代表有:亚当·斯密、马歇尔、斯蒂格勒等,其主要观点认为:企业是经济社会中出现社会分工的产物,而且市场规模决定着企业成长的规模和数量,企业成长的基本动因是获取规模经济,规模经济本身是存在临界点的,超过了临界点,企业就会从规模经济演变成规模不经济,同时也就制约企业的成长。新古典经济学对企业成长理论有也进一步的研究,但可以讲也是静态的均衡理论,无法根本上解释企业成长过程。

美国经济学家熊彼特在1912年的《经济发展理论》认为:经济增长的最重要动力和最根本的源泉在于企业的创新,这是对企业成长有绝对的指导意义。科斯1937年《企业的性质》提出关于交易费用的存在,与管理成本决定企业规模的大小。威廉姆斯1975年用资产专用性理论来分析企业成长等。近代关于企业成长理论涌现出:波特的竞争战略理论、科特勒的市场发展战略理论、彭罗斯的企业成长理论等一些演化经济学、规模经济学里关于企业成长的新理论,最新的理论还有核心竞争力理论、企业蜕变理论、学习型组织理论和企业再造理论等对企业成长从不同角度的深刻认识和研究。

关于企业阶段成长过程的理论有组织管理学家格雷纳(1972年)的五阶段论、费莱姆兹(1998)的七阶段论和爱迪斯(1997)的十阶段论。爱迪思在《企业生命周期》中认为,应该把企业看作是有生命的,企业有自己的生命周期,分为:孕育期、婴儿期、学步期、青春期、盛年期、稳定期、贵族期、撒冷期、官僚期和死亡期十个阶段。企业虽然生命长短不一,但在各个生命阶段可能会有类似的成长特征,抓住这些基本的共性,有利于分析企业所处的发展阶段,已便于企业采取相应的措施,尽可能延长自己的寿命。爱迪思把企业这十个阶段精确分类,认为企业像人一样,需遵从特定的成长阶段特征,只有在盛年阶段,人和企业才处于健康和财富的巅峰。把企业看作是有生命周期,便于把握企业在不同的生命时段,并有针对性地采取有效措施,尽可能延长企业的生命。

二、农业上市公司的现状

截止2008年末我国农业上市公司的数量达到51家,主营业务分布在农林牧副渔及种养等领域,属于粮油加工的上市公司有4家;经营水产养殖的上市公司有7家;经营饲料、种子生产的上市公司有13家;果蔬加工和畜禽加工的上市公司有7家;从事林业、其他种植业的上市公司有8家;属于经营农业综合的上市公司有12家。对于农业上市公司的地理位置分布比较零散,小范围相对集中,比如湖南、北京等地,由于农业相关农林牧副渔行业特征的资源性和地域性特点,农业上市公司在空间上的分布呈现出遵循消费市场就近、临近原则,便于材料供应和加工,节约成本。

三、农业上市公司成长的问题分析

1、农业板块上市公司整体成长不足

与其他行业上市公司比较,农业上市公司的资产规模总体水平与平均规模还有较大的差距,从股权结构,农业上市公司以小盘居多,国有股和发起人所占的比重较大。从农业上市公司数量上看,十多年来,并没有显著的数量增长,早些的四十多家除去因像蓝田股份一样或经营业绩不善倒闭的上市公司,至2008年也就是51家,当然从构成比例上,能有百分之七八十还是继续存续的上市公司,而且在资产总额经营业绩方面有了一定的成长;但总体实力、成长水平与平均水平有一定的差距,与高新电子领域的上市公司就差距甚大了;盈利水平、利润额呈现出的效益不佳,成长不足现状。

2、农业上市公司背农和非农扩张比较严重

一些公司为了上市借助“农壳资源”上市,可以带来政府政策上的优惠、新产品开发的资金、相关税费的减免退还等,但一部分上市公司在上市之后却把经营业务放在与农无关的经营项目上,企业的主营业务上与“农”相关的收入所占比例严重不足。与农的背离自然衍生了非农的扩张,部分上市公司涉足其他领域:创业投资、电子通讯、房地产等,甚至一些经济规模和经营业绩不佳的农业上市公司全资退出,如新中基的涉足创业投资,华龙集团涉足电子通讯,中牧股份加入房地产等。

3、没有把握农业异质资源的独特优势

农业上市公司在农业自然资源上具有典型的异质性,自然资源包括物种和环境资源,体现在自然资源的基础性,如果把企业看作是各种资源的集合体的话,那企业的成长就是资源的整合过程了。而目前农业上市公司应该说很多都没有注视到这点,只是一味地追求资本的相对收益,转移行业,未能把握农业行业异质资源得天独厚的优势。

4、没有对农业这个行业整体的战略认识

农业上市公司的数量在整个证券市场中所占的份额也仅仅不足5%,而要想在数量上有所突破,质量上有所提高,农业上市公司成长的提高就显得尤为重要;而对农业上市公司成长的关注,需要有战略的认识,对于农业上市公司成长性的评价,王青燕和何有世(2005)、冷建飞和王凯(2007)、王俊峰和赵晓涛(2005)等大批学者在已有基础理论的成果上,进行了不同角度的实证分析,尽管结果侧重有所不同,但显示出的其根本的就是没有对农业上市公司战略认识,从根本上找到长效的有利于农业上市公司成长的基本驱动力,发挥真正意义上农业行业排头兵的作用。

四、农业上市公司成长的战略对策研究

用企业生命周期理论来诠释农业上市公司的成长问题,想到了查尔斯·达尔文:“存活下来的不是那些最强壮的种群,也不是那些智力最高的种群,而是那些对变化做出最积极反应的种群。”适者生存的道理深刻揭示出企业成长的有效应对措施,归结起来,笔者认为就是对企业成长问题的战略对策。

1、树立对农业上市公司成长的战略理念

迈克尔·波特在《竞争战略》中指出竞争战略实质就是将一个公司与其环境建立联系,外部环境作用于企业内部,企业的成长关键在于企业对外部影响的应变能力。马云提出阿里巴巴要做102年的企业,是对企业成长的渴望和战略规划,试想如果没有这种理念上的战略规划,这个企业将会是鼠目寸光,绝无长久的发展,仅是昙花一现的生存。迈克尔·波特认为三种能获得成功的基本战略有:总成本领先战略、差异化战略和目标集聚战略。而对于农业上市公司战略理念的规划要集合农业行业特征,农业行业的异质资源和地域限制,对于总成本战略的实施在同行业之间足见优势并不很显著,倒是差异化战略与目标集聚战略显得至关重要。差异化战略包括与农产品生产加工相关的技术特点、服务特色,可以直接是顾客降低对其他方面的顾虑而使企业增加竞争实力;目标集聚就是要针对有效的、主要的特定顾客群或某相关产业链的消费群体,这样的话对于企业的成长是有利的且长效的。如蒙牛、伊利股份,形成以营养的乳制品为产品链的系列消费,抓住这条根本主线,不断开发研制新系列的产品,稳定了既定老客户,还一定程度地吸引新客户。

2、战略规划下的全面创新

韩国三星集团的口号“除了老婆、孩子,一切都要变”。变就是要创新,要适者生存的创新,创新包括技术创新、制度创新、管理创新、组织创新等系列的创新。对于农业上市公司来讲更是需要创新的,他与高新技术企业的不同,可能受农业靠天吃饭的影响,农业企业多少也存在着这样的现象,农产品加工、种植、捕猎渔业的行业都认为创新意义的大。试想在我们这个行业里异质独特资源的拥有,就应该有额外的附加值,但实际上是很少把握,就在于创新的严重不足。

创新是企业发展的原动力,是企业成长过程中不可或缺的力量,熊彼特在《经济发展理论》中提出创新理论,主要强调在生产和企业组织上的创新,其他的变革被看作是创新的社会效应,而不是创新本身。而在知识经济的现在,创新应该是个全面的创新,包括各方面的适应企业生存发展的创新。农业上市公司不断出现背农、离农的被动局面,根本原因在于对农业这个行业没有创新的认识,自然选择资本收益较高的其他行业,没用通过创新挖掘农业的行业潜能。

3、形成企业核心竞争力,正视成长中的蜕变

企业的成长,在战略规划下,就应该形成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核心能力包括销售服务能力、产品创新能力、标准化能力等各种利于企业长久发展的核心竞争力。美国著名战略学家帕拉哈德和哈默将核心能力解释为“一组先进技术和谐组合”,这是一种综合的概括。核心能力应该能最终形成有绝对竞争力的产品,给企业带来收益,农业上市公司必须要培养建立自己的核心竞争力,农业的异质资源决定农业上市公司应注重挖掘农产品的深加工,系列产品链,独特的原材料供应加技术创新的优势,必然能为农业上市公司带来高于一般行业公司的投资收益。

用企业生命周期理论对农业上市公司成长进行透析,就要正视成长中的蜕变问题,蜕变是生物必然面对的现实,因为时间是引起成长和死亡的基本原因,而对于企业,在一定时间里死亡并不是企业的必然命运,也就是说一个生存了很久的企业同样可以保持的旺盛的生命。但并不是说企业就没有蜕变、死亡的选择,日本的藤芳诚一在《蜕变的经营:管理的基础认识》中指出,企业应该要进行战略经营,着眼于企业环境的变化,就是要进行有意识“蜕变”所进行的经营活动。但本文认为关键是对蜕变时期的认识,农业企业处于所在行业或生产领域的水平和发展阶段,自己的企业又是何种状况,对症下药,有的放矢,与此同时还需要国家政策对农业相关政策的扶持,这也是农业上市公司的特殊所在。

综上所述,深入挖掘更多促进这个深系国计民生但似乎被经济发展大环境忽视的领域——农业上市公司的发展,近些年对农业上市公司绩效、成长研究的成果从数量上和研究方法上都很显著,但任重而道远,有突破性的结合我国实际经济现状行之有效的理论和对策研究应该说还不明显,需要理论研究和实践工作的学者专家。

【参考文献】

[1]伊查克·爱迪思著,赵睿译:企业生命周期[M].华夏出版社,2004(1).

[2]许晓明:企业成长——打造“百年老店”的战略选择[M].复旦大学出版社,2007.

[3]陈琦、曹兴:企业成长理论述评[J].湘潭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3).

篇(5)

关键词:经济型酒店;星级酒店;优劣对比;发展方向

中图分类号:G71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1422(2016)04-0124-03

作者简介:尚生锐(1983-),男,广东省旅游职业技术学校校企合作办副主任,讲师。研究方向:酒店管理、实习管理。(广东 广州/510515)

随着中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酒店行业发展迅速。而在酒店业中,两种最主要的酒店形式:经济型酒店与星级酒店,都在发挥各自的优势,不断占领和巩固市场份额。

无论是国内还是国外的文献,大部分并没有把经济型酒店与星级酒店放在同一个位置进行比较,大多以星级与星级、经济型与经济型之间的分析较多,少部分也仅局限于两者某一方面的对比研究。然而,无论是经济型酒店还是星级酒店,在市场竞争的环境下,不可避免的发生正面冲突。为避免两者竞争的交叉,明确各自的市场定位,需从两者的竞争优势和特色去分析,以此形成错位营销的局面,拓展各自的发展空间。

一、经济型酒店与星级酒店的概念

(一)经济型酒店的概念

经济型酒店的概念来源于美国。在美国,所谓的经济型酒店是相对于中高档酒店的全套服务,只提供有限服务的中低档酒店。经济型酒店是一个特定、动态的相对概念,广义而言,通常是指价格比较低廉的酒店。依据美国标准,成型的经济型酒店标准主要有:只提供住宿,基本不提供餐饮,如近年来出现的B&B酒店,即只提供床位(Bed)和早餐(Breakfast)的酒店形式。因此,经济型酒店通常又被称作有限服务型酒店,其规格和硬件设施要低于商务型酒店。房价不高,但安全、舒适、干净、实惠。

根据经济型酒店的特点和中国的实际情况,经济型酒店的定义可以总结为: “以大众旅行者和中小商务者为主要服务对象,以客房为唯一或核心产品,价格低廉(一般在300元人民币以下),服务标准,环境舒适,硬件上乘,性价比高的现代酒店业态。”

(二)星级酒店的概念

星级酒店是由国家(省级)旅游局评定的能够以夜为时间单位向旅游客人提供配有餐饮及相关服务的住宿设施,按不同习惯它也被称为宾馆、酒店、旅馆、旅社、宾舍、度假村、俱乐部、大厦、中心等。是要达到一定的条件一定规模的。所取得的星级表明该饭店所有建筑物、设施设备及服务项目均处于同一水准。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星级酒店评定标准》将酒店按等级标准是以星级划分,分为一星级到五星级5个标准。星级以镀金五角星为符号,用一颗五角星表示一星级,两颗五角星表示二星级,三颗五角星表示三星级,四颗五角星表示四星级,五颗五角星表示五星级,五颗白金五角星表示白金五星级。最低为一星级,最高为白金五星级。星级越高,表示旅游饭店的档次越高。

二、经济型酒店与星级酒店的现状分析

(一)经济型酒店发展现状

根据下面的图表可以清晰地看到,截止2015年1月1日,根据旅游饭店协会统计,我国有限服务酒店总数已达到16375家,其中中端酒店936家,经济型酒店15439家,同比共增加了3648家,客房总数为1525471间,同比增加了289638间,增长幅度为23.44% 。可以看出我国经济型酒店发展迅速,态势良好。

(二)星级酒店发展现状

截至2015年末,根据迈点网站统计,目前我国五星级饭店有745家,四星级饭店有2372家,三星级饭店5406家,二星级饭店2557家,一星级饭店99家,并且拥有客房149.79万间,床位262.48万张;拥有固定资产原值5009.48亿元;实现营业收入总额2151.45亿元;上缴营业税金125.29亿元;全年平均客房出租率为54.2%,其中四五星级饭店共有3117家①。可见我国高星级酒店的投资热度也没有因为经济型酒店的大量涌入而降温。

三、经济型酒店与星级酒店的优劣对比分析

(一)经济型酒店与星级酒店的优势对比

1.住宿功能突出

经济型酒店一般是以住宿形式出现的有限服务酒店,以住宿为最主要功能。不必要设施设备的去除,大大降低了酒店前期投资和运营成本,使得经济型酒店可以把有效资源集中运用到高质量的住宿条件中去。

2.性价优势明显

经济型酒店拥有现代住房的干净、简单、舒适的特点,给客人宾至如归的感觉,一般考虑设备的简单实用性,经营能在低成本的控制下进行,使得经济型酒店在价格上经济实惠。

3.主流观念契合

首先,经济型酒店物美价廉,这在很大程度上满足了中国老百姓价廉物优的消费心理;其次,理性的消费观念日趋成熟,促使人们不再盲目追“星”作为象征。例如:商务型客人不再强调星级作为入住的唯一标准,而是更加注重酒店的商用功能和实用性。

4.市场定位清晰

经济型酒店的目标人群消费水平一般,通常是不追求酒店豪华程度,对住宿环境却有一定要求的工薪阶层、一般商务人士、学生党等,而经济型酒店正好能满足其住宿要求。因此,相对比高星级酒店,它存在明显的客源市场优势。

5. 规模扩张迅猛

通过酒店的同质化以及可复制性来实现连锁扩张或特许经营转让,使经济型酒店形成规模经济。而规模经济可以提升品牌价值,提高企业知名度,增加客源,提高企业竞争力,使得经济型酒店发展更好。

6.营销手段先进

会员制的运用,稳定和巩固了原有的消费群体。在此基础上,网络口碑的诞生,线上和线下网络预订和售后服务的推出,使经济型酒店的受众群体日益增加。先进的网络管理系统应用,使经济型酒店的管理更加规范和专业化,服务质量更加优质和人性化。

(二)经济型酒店与星级酒店的劣势对比

1.硬件水平良莠不齐,服务水平有待提高

我国对经济型酒店的评定,至今还未有明确标准规定。因此,导致目前经济型酒店硬件水平参差不齐。

经济型酒店的管理和服务水平大多都是以星级酒店作为参照。争相模仿星级酒店的服务标准,甚至照搬照套;在经济型酒店人员招聘及培训时,大多都是赶鸭子上架,临时上手且不注重员工素质教育的培训。因此,目前我国的经济型酒店具有经验型管理,传统式经营,服务不规范的特点。

2.连锁品牌知名度低,滥竽充数冒充较多

由于我国酒店业起步较晚,经济型酒店又是这一行业中的新鲜事物,虽然近几年发展飞速,但是能够辐射全国范围,具有一定影响力的经济连锁酒店品牌还是屈指可数。

一些酒店打着“经济型酒店”的旗号,出租环境条件差、服务质量低、管理不规范的客房,使得人们经常把“脏、乱、差”和经济型酒店联系在一起。实际上,正规品牌经济型酒店的配套设施和卫生条件是达到一定的标准的,并不是 “脏、乱、差”的代表。

3.综合素质人才缺乏,单兵作战情况普遍

相对于高星级酒店,经济型酒店一般都要求员工都是“多面手”,能够面面俱到。这是由于经济型酒店的组织结构扁平、简单、层次少,需要什么都懂的“全才”。而现今,大部分的人才都是专项型。因此,经济型酒店必须重视培养综合型、多用途的复合人才。

我国现存大量的经济型酒店没有统一的采购系统、订房系统和品牌支援等,即使走加盟之路,也存在追求个体经济利益为主。在市场不稳定的情况下,很容易被市场淘汰。

4.个性化服务和优质服务缺失

经济型酒店往往一味追求服务“有限化”,使顾客生活不便,影响服务质量,造成客源下降。因此,经济型酒店要解决客人“有限服务”之外特殊服务的要求,例如:提供叫早服务、专车接送服务等。

四、经济型酒店与星级酒店的发展方向

(一)经济型酒店的发展方向

1.进行市场调研,做好市场定位

经济型酒店应该明确自己的目标客源市场,选择一个或者几个细分市场,精益求精,竭诚服务,满足特定客源的需求,稳定顾客市场。在此基础上,做好市场定位,了解客源消费动机和客源消费心理及行为特征,做好顾客服务,提供合适的消费产品,才有利于提升经济型酒店的市场竞争力。

2.有效控制成本,舍弃部分功能

经济型酒店要避免对建造、装饰、设施以及功能等方面过大的固定资产投入,舍弃酒店大堂的豪华装置和利用率低的康乐中心。可以考虑将这些功能如:餐饮、娱乐、购物等资源分散给社会或者外包,只经营核心产品。

3.精心塑造品牌,体现不同特色

增强消费者对品牌的认同感。从经济型酒店的名称、标识物、价格、员工仪表、建筑外观以及优质服务等来树立自己的品牌,给顾客留下深刻的印象。

另外,不同品牌的经济型酒店可以有不同的市场定位,可定位于商务、观光、家庭、私人出游、公寓以及硬件设施和服务配套等方面来体现不同的特色。

4.拓展经营模式,迈向集团发展

“连锁”和“品牌”是经济型酒店成功的两个要素。国内外经验证明,经济型酒店比较适合连锁和特许经营②。连锁和特许经营可以使更多的分店加盟,使企业规模做大;品牌可以提高企业知名度,增加客源。

而走集团化道路,可以使经济型酒店形成规模经济和资金、资本实力,又利于扩张。

5.实现整体营销,充分利用网络

经济型酒店要利用互联网,把酒店内部整体设施设备、内部环境氛围、交通状况、地理位置、各种特色服务表现出来。通过网上支付,实现有效预订,促进网络预定的发展。通过网络提高酒店的知名度、信任度和忠诚度,增强高星级酒店市场营销的竞争力。

6.关注文化人资,不断进行创新

在文化创新方面,经济型酒店的经营理念,服务特色,装饰风格以及当地特有的风光、文化、民俗风情都可以体现出饭店的文化氛围。

在人力资源创新方面,要根据酒店特点,进行科学策划、预算。由于客源结构、消费习惯以及旅游的淡旺季等,会出现员工忙闲不均的状况,合理的人力资源策划、预算很重要。因此,为避免人力资源的浪费,开展一专多能活动,广泛进行不同部门、不同岗位之间的交叉培训,培养复合型、多用途的人才。

(二)星级酒店的发展方向

1.提升品牌价值,加快国际步伐

高星级酒店建立品牌可以通过精致的产品和优质的服务来实现,不断强化顾客对酒店的忠诚度。其次,应注重品牌形象的宣传与传播,提升酒店的品牌形象和品牌价值。通过文化建设、企业运转层面等表现,整合形成有特色的品牌。

为了使高星级酒店有更多的发展空间和机会,走出国门向国际扩张是一个不错的选择。高星级酒店可以发挥自身优势,例如:分销网络、国际性管理方法等,进行酒店之间的强强联合。而跨国收购可以使高星级酒店直接进入国际市场,省去其他不必要的麻烦。

2.建立网络平台,实现整体营销

首先,应改变高星级酒店本身单体经营的诟病,利用网络紧密高星级酒店之间客源、市场等,在一定程度上使高星级酒店之间实现资源共享。其次,建立酒店自身的网络信息平台,实现网络预定系统功能和线上服务,进行网上整体营销。

3.提升服务品质,注重个性人文

不同于经济型酒店的产品和服务的同质化,高星级酒店利用自身完善的服务体系和超前的技术手段为顾客提供全新、独特性、个性化服务,使顾客满意的同时,为酒店带来附加消费收益。与此同时,高星级酒店还可以在酒店的数据库管理系统中对交易信息,比如:投诉、咨询等以及产品信息等方面及时有效或不定期地对现有和潜在客户进行信息的反馈,方便员工对个别、特殊的客人应变和突发的调整。

4.加强人资建设,培养归属意识

当前,高星级酒店的人才流失很严重,为了能留住人才,人力资源部可以把“招聘”变为“培养”人才。让刚进来的员工从“了解酒店”到“认识酒店”再到“热爱酒店”。国际知名酒店例如:万豪酒店集团,直接把人才储备的目光转到刚入学的大学生。再如:喜达屋和度假村集团,以“全球招聘日”、“员工关爱日活动”为切入点,吸引社会各界人才主动加入到酒店业这个大家庭来。

要培养员工对于酒店文化的凝聚力,使员工和酒店形成共同的价值观和共进退的思想,为员工提供综合理论、技术的帮助,增强员工的信心和信念。完善员工晋升体制,为储备人才的晋升提供渠道。

五、结语

无论是经济型酒店还是高星级酒店,都应从酒店自身的优势出发,明确市场目标,进行市场细分;充分利用网络,开展整合营销;不断整合资源,走集团化发展道路。而通过分析自身的劣势,可以对不足进一步改进和调整,将劣势转移消化,甚至转化为特色。最终目的,促使两种酒店都能在市场中良性发展,达成和谐共赢的局面。

注释:

①迈点网站.2014年中国旅游业统计公报.2015年12月22日。

②范世铭. 饭店管理概论.重庆大学出版社。

参考文献:

[1]黄鉴中.中国酒店管理模式[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

[2]刘昊.经济型酒店与星级酒店的优势对比分析[J].中国商贸.

[3]赵颜.浅析经济型酒店在我国的发展现状与对策研究 [J].科技信息,2010(8).

篇(6)

关键词:证券市场 股票价格 因素 定价模型

根据马柯维茨的资产组合理论,投资者对一种股票预期收益率的大小确定取决于这种股票的风险溢价或者说风险回报率,而风险溢价又取决于投资者的风险厌恶程度。譬如,某一投资者是风险厌恶型的,他不愿意冒高风险,那么他的风险溢价就低,股票的价格也低,反之,如果是风险喜欢型的投资者,那么他的风险溢价就比较高,股价也高。有此可见,风险是影响股票价格的主要因素。马柯维茨还把风险分成系统风险和非系统风险。这里我们把非系统风险因素又称为公司特征因素。

系统风险是指有整个国民经济变动而造成的市场全面风险。影响股价的系统风险因素主要包括:经济状况、经济周期、利率、通货膨胀率、经济政策、物价水平、投资者结构、人们心理预期和股市人气状况等。非系统风险是指某个股票或者股票组合所特有的风险。它包括每股税后利润、每股净资产、发行价格、股本量、流通盘大小、地区因素、行业因素等。下面我们以上海股市为例来分析一下我国证券市场中系统风险和非系统风险的结构特征。股票投资的总风险由系统风险和非系统风险两部分组成。

由于成长阶段市场竞争的无序性、信息的垄断性和运行机制的不规范性等市场结构性因素,我国股市的价格行为呈现出较强的波动性,这种高风险特征已经引起管理层和投资者的极大关注。国内很多学者也因此对我国股市的投资风险结构做了详实的研究,发现我国股市的风险结构具有与成熟股市不同的特点。在我国股市中,单个股票的价格波动受市场大势的影响非常大,从而导致各个股票价值运动的相关性增强,收益率之间的相关系数必然较高。大部分股票间的相关系数都大于0.7,这和我国股市在一轮市场行情的大幅调整中,个股通常呈现齐涨齐跌的现象是相吻合的。

在我国股市发展初期,系统风险在总风险中占有较大的比例。

然而,随着我国股市规模的不断扩大和运作机制的逐步成熟,市场的风险结构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张人骥(2000)采用1993年1月1日至1998年12月31日的日收益率数据,考察了上海股市风险结构的动态变化特征与趋势。结果表明,上海股市的系统风险比例呈现逐年下降的趋势,“齐涨齐跌”的现象正在逐步弱化,与早期相比,目前的投资者在进行投资组合选择和投资决策时更多的考虑公司本身的特点,行为模式已从前几年的“重大盘,轻个股”逐步转变为“重个股,轻大盘”,股票后面所蕴含的公司特征正在逐步得以体现。

由于系统风险在单个股票的投资总风险中占有较大比重,同时各股票的价格运动表现出强烈的一致性,因而通过投资多元化分散风险的效果将极其有限。施东晖(2000)使用50个股票的双周收益率数据计算它们各自的方差;然后随机地选取一种股票,其收益率方差为4.18%;将这一股票与另一随机选取的股票组合起来,构成等比例投资的两种股票的组合,方差降为4.13%左右;按同样的步骤,一步一步加入随机选取的股票,可以看到,当组合中股票数目达到20种以上时,单个股票的非系统风险几乎已完全分散掉了,此时投资组合的方差很快接近极限值3.180/0,这一数值约为原先单个股票风险的78.2%。可见在我国股票市场上,投资多元化只能分散掉大约20%的风险量,降低风险的效果并不明显。

我国已有一些学者对我国证券市场股票定价的风险和收益关系进行了实证研究,比较有代表性的是施东晖(1996)《上海股票市场风险实证研究》。施东晖所使用的数据简述如下:

研究样本:1993年底106家上市公司,按规模将样本分成15个组合,每个组合由样本股票等比例投资组成,组合1包含流通股本最小的一些公司,组合15则包含流通股本最大的一些公司。

研究期间:从1994年1月至2000年4月底,共76个月。

收益率计算:实证研究中采用的收益率为股票双周收益率。计算公式为,

变量定义:实证主要涉及收益率(R)、系统风险(β)、非系统风险(S(E))、公司规模(SL)、净资产收益率(ROE)和权益市值比率(BM)等变量。β和S(E)可由公式Rt=αt+βtRm+ξt回归得到。

通过上面的实证研究,我们发现,我国股票市场上的风险收益关系并不符合资本资产定价模型(CAPM)的结论,公司特征因素在我国股票定价中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此种现象主要归因于两个原因:①我国股票市场的非有效性。首先,我国股市不具有完全信息。从中国股市的实际运作来看,由于市场发展尚不规范、不成熟,上市公司信息披露行为不规范、投资者之间信息不对称等现象较为严重。其次,我国股市不具有完全竞争。由于投资者群体结构、规模经济和进入限制等诸多因素,中国股市的市场化和竞争程度还相对较低。②投资组合的非有效性。投资组合的非有效性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a我国股市的参与者大部分是散户投资者,b影响公司股票价格的主要因素不是上市公司管理水平和经营效益。由此可见,CAPM关于投资者持有高度分散化股票组合的前提假设也不符合中国股市目前的实际情况,因此非系统风险也会影响股票的收益。

资本资产定价模型的成立是以有效市场假设为前提的,中国股市定价行为与资本资产定价模型不符,也就意味着中国股市缺乏资本配置效率,就不能有效地通过股票价格这只“看不见的手”来最优地配置稀缺资本,不能有效地促进企业发展和经济增长,而只能带来稀缺资本和其它社会资源的浪费。因此,进一步发展和规范我国股票市场,说到底就是了要提高我国股票市场的效率。大致有以下措施:①扩大股票市场规模。②提高上市公司质量。③大力发展机构投资者。④规范政府监管。

参考文献:

篇(7)

1992年,JohnK.Shank和VijayGovindarejin在《创造竞争优势的新工具——战略成本管理》一书中,将战略成本管理定义为:服务于企业战略的开发与实施,从战略高度对企业成本结果与成本行为进行全面了解、控制和改善,从而寻求企业长期竞争优势的一种成本管理手段。并指出战略成本管理的基本框架由战略定位、价值链分析和成本动因分析三部分组成。由于战略成本管理的方法、实施步骤和实现模式都离不开上述框架,因此本文从框架入手,进行探讨。

一、战略定位

战略成本管理面临的首要问题是如何将成本管理和企业战略相结合。不同的战略需与不同的管理控制系统相互映衬。战略定位,即企业如何在市场选择竞争武器以对抗竞争对手,是战略成本管理的第一步。美国哈佛大学的波特(MichaelE.Porter)所著的《竞争战略》(1980年)和《竞争优势》(1985年)两书中提出的通用的竞争战略有成本领先战略、差别化战略(标新立异战略)和目标聚集战略(专一经营战略)。现简述如下:

1.成本领先战略。成本领先战略的目标是通过一切可能的手段和方式,使企业成为产业中的低成本生产厂商,以成本优势获取竞争优势。典型的低成本厂商一般销售标准的、实惠的产品并强调获取规模经济或绝对的成本优势。成本领先战略要求企业成为领先者,而非仅仅成为几个竞争企业中的一员,因此成本领先战略是一种先发制人的战略。

2.差别化战略。差别化战略是建立在产品本身的性能、销售体系和特殊的服务等基础之上,力求产品性能的某一方面独树一帜,突出其特定功能,以吸引消费者,增加产品的竞争力。实施差别化战略在带来溢价报酬的同时,常会导致为维护产品的独特性能而追加一些额外成本,因此判断该战略成败的标志之一是实施战略所增加的收入是否超过为此而追加的成本。

3.目标聚集战略。目标聚集战略的实质是通过细分市场,将目标瞄准某一特定消费领域,使企业的产品满足该领域消费者的特定需要,从而排斥其他的竞争者,使企业在某一特定领域获得竞争优势。目标聚集战略有两种形式:成本聚集和差异聚集。前者是在细分市场的成本行为中挖掘差异,寻求目标市场上的成本优势;后者是开发细分市场上客户的特殊需要,追求目标市场上的差异化优势。

二、价值链分析

1.价值链概述。价值链是指将企业设计、生产、销售、发送和辅助产品生产的过程中进行的种种活动,系统地连接成的链状集合体。价值链的载体是作业链,随着作业的推移,价值在企业内部积累与转移,形成价值传递系统,最后通过顾客的认知实现顾客价值(即企业收入),完成企业价值链的循环过程。波特提出的价值链包括内部后勤外部后勤、市场营销、服务、企业基础设施(企业运营中的各种保证措施)、人力资源管理、技术开发、采购等活动;每类活动都包括直接活动、间接活动和质量保证三部分。企业内部活动创造价值的标志是其提供了后续活动所需要的东西、降低了后续活动的成本或改善了后续活动的质量。

2.扩展的价值链分析。企业价值链分析是将从原材料到最终产品消费者之间的价值链分解成与战略相关的活动,以便理解成本的性质和差异产生的原因。这与传统的“价值增加”分析有巨大的差别。价值增加分析是以采购款的支付为起点,以销货款的收回为终点,其目标是使销售和采购间的差额最大化。从战略角度看,价值增加分拆开始得过晚而结束得太早,容易丧失对潜在的价值增加环节的利用。战略意义上的价值链分析将价值链延伸到企业之外,上游追溯到与企业供应商的合作,下游延至同客户的协作,通过对连接结点双方关系的改善,可优化彼此的作业链,达到互利的效果。同时,随着市场竞争的日益激烈,企业应进一步扩展战略视角,利用价值链关注行业和竞争对手的动向。分析产业价值链可探讨整个产业所属企业的竞争地位和相应的分化、组合问题,既有利于激发企业优势,增强竞争实力,又有利于促进社会资源的优化配置和合理使用;竞争对手价值链分析是在识别竞争者价值链和价值活动的基础上、确定其在各活动上的成本耗费,进而通过比较分析,明确竞争优劣势,据以杨长避短,调整企业的成本管理。

3.价值链分析的步骤和核心。价值链分析是战略成本管理创造和提高企业竞争优势的基本途径。分析的一般步骤为:(1)识别价值链,判断价值活动的内容;(2)判定每种价值活动的成本动因及它们的相互作用;(3)通过控制成本动因或重构价值链,制定降低成本的战略;(4)检验成本削减战略的持久性。分解价值活动的过程一般在业务单元范围内进行,分解的原则通常为:具有不同的经济性;对经营的差异性产生潜在的影响;在成本中所占比例较大或比例成长较快。总之,价值链分析的核心是优化作业链,尽可能消除不增加价值的作业,尽可能提高可增加价值作业的运作效率,减少资源的占用和消耗,增强企业的竞争力。企业可采用各种现代成本管理方法代化价值链,如实施适时生产系统(JIT),追求实现生产经营环节的零存货;运用全面质量管理(TQC),在销各环节力求零缺陷;利用成本企画,从设计环节开始实施成本的源流管理等。

三、成本动因分析

成本动因是揩引发或推动成本的驱动因素。Shank与VijayGovindarajin将成本动因分为两类:一是微观层次上与企业具体生产作业相关的成本动因,如物耗、作业量等;二是战略层次上的成本动因,如规模、技术多样性、质量管理等。由于传统成本管理对微观层面的成本动因已有大量描述,下文着重对战略层次上的成本动因进行分析。

1.战略层次成本动因的分类。战略层次成本动因主要

有两种表现形式——结构性成本动因(structuralcostdriver)和执行性成本动因(executioncostdriver)。结构性成本动因是指与构造企业基本经济结构和影响战略成本整体形势相关的成本驱动因素,通常包括:(1)范围,指企业价值链的纵向长度和横向宽度,前者与业务范围有关,后者与规模相关;(2)经验,通常与企业作业的重复次数相关;(3)技术,指每一个价值链活动中所运用的技术处理方式;(4)多样性,指提供给客户的产品和服务的可选择性。执行性成本动因是指与企业成本态势和执行作业程序相关的成本驱动因素,通常包括:劳动者对企业的向心力、全面质量管理、生产能力的利用、工厂布局的效率、对供应商和客户关系的开发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