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投稿指导 期刊服务 文秘服务 出版社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首页 > 精品范文 > 浅谈农村经济体制改革

浅谈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精品(七篇)

时间:2024-03-07 14:51:57

序论:写作是一种深度的自我表达。它要求我们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真相,好投稿为您带来了七篇浅谈农村经济体制改革范文,愿它们成为您写作过程中的灵感催化剂,助力您的创作。

浅谈农村经济体制改革

篇(1)

关键词:农村公路;管理;体制;改革

Abstract: along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economy, most of our rural areas are the highway construction, realize the basic every, rural highway for China's rural economic development has a very important effect, more relates to the whole social and economic development of the global. But the existing rural highway maintenance system has some serious flaws, make rural highway cannot normal, effective operation, more exist certain security problems, so must reform the existing rural highway system. This article will briefly analyzes our country rural the existing rural highway maintenance system's ills, and then put forward the corresponding reform measures, we want to improve rural highway maintenance beneficial.

Keywords: rural highway; Management; System; reform

中图分类号:U41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农村公路对于农村的经济发展和农民的出行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有效的促进了农业经济的发展和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虽然我国各级政府都认识到了农村公路的重要性,不断建设农村公路,增加里程,提高公路的技术等级,改善公路的路面状况等,但由于各种主客观及体制问题,农村公路在养护过程中还存在着一些问题。

一、我国现有的农村公路养护体系的弊端

(一)我国农村公路的分类和特点

我国农村的公路一般包括县级公路、乡级公路和村级公路。通常情况先,县级公路、乡级公路及部分村级公路会纳入到专业化管理体系,而大部分农村公路会纳入到乡、镇、村、组管理体系。同干线公路不通,农村公路一般线形比较差、轴载比较轻、车速缓慢、路面等级低,而且农用车辆和机具很多。农村公路的使用不太规范,肩路上行车、停车的几率比较高,而且没有相应的管理,经常处于一种无序使用的状态当中。而且农村公路的相关配套设施很不完善,例如一些公路沿线没有排水设施,甚至连路段边沟都没有,所以雨水很容易进入路面甚至路基,损坏农村公路,降低其使用寿命。

(二)我国现行的农村公路管理体制的弊端

我国当前的农村公路养护体制在总体上看政企不分、效率不高、缺乏活力和相应的机制是主要弊端。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农村公路养护体制的深层管理矛盾也日益显示出来,例如,我国农村公路养护体制是一种政、事、体三者合一的体制,不仅担负着政府管理公路的职能,也承担着对公路的养护、施工和设计等任务,在这种体制下,生产要按照计划进行安排,经费要按照人头划拨,所以就产生了大锅饭、铁饭碗、高收入和低产出的现象,干部和职工的竞争、忧患意识都很淡薄。靠养路费吃饭,从而影响了农村公路的管理和生产单位的积极性。具体来看,主要弊端有以下几个方面:

1、工作效率比较低。由于农村公路养护系统的工资福利低,农村公路养护系统的人员少。在公路养护过程中多有不出工或者出工不出力的现象特别普遍,生产效率十分低下。农村的公路项目又比较分散,不太受重视,所以通常都会出现无养护情况,服务的质量更是十分低下。

2、公路养护部门职能落实不到位。有些农村公路由于地处偏僻长期处于无人养护状态,而且使用极其不规范,三无车辆很多,农村公路的破坏速度极其惊人,严重的影响了农村公路的正常使用和当地农民修路的积极性,更给当地农民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损失。

3、缺少专业化的公路养护队伍和设施。在基层公路养护部门中,一般很少有高素质的专业的公路养护人员,那些道班工人的文化水平比较低,对公路的养护知识、技能也只是比较基础的和浅层的,不能治理沥青、水泥类的路面,养护材料比较低级或严重缺乏,这些与我国近年来农村公路的发展及其不适应。

二、农村公路养护体制如何进行改革

由于我国现有的农村公路养护体制具有很多弊端,造成农村公路无法进行有效的养护,阻碍了农村经济的发展,所以必须进行相应的改革,具体措施如下:

(一)促进农村公路养护的市场化

在计划经济的要求下,我国建立了“统一领导,分级管理”的农村公路养护体制,该体制有效地发挥了我国中央和地方投资并建设公路的积极性,无论是对公路的规划、建设、还是养护和管理方面,都发挥了特别重要的作用。可是随着时代的发展,我国的政治经济体制改革也不断深化着,这种农村公路管理体制已经不再适应我国的市场经济体制,严重的阻碍了农村公路养护的发展。

所以我国必须改革现有的农村公路养护体制,加速农村公路养护体制进行市场化改革,建立并培育相应的国内市场,而且要建立与市场规律相符合的运行机制,取缔现有的道班,允许并鼓励公司和个人组建专业的农村公路养护队或者公司,在市场上积极竞争公路工程养护的项目。这样就会形成一条以农村公路养护为主的市场经济产业链,实现产业的规模化、专业化、和机械化,不断提高对农村公路的养护质量和经济效益,不仅能够有效的养护农村的公路,更能够促进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

(二)建立相应的农村公路养护部门

在县里建立农村公路养护管理部门,这个部门必须要做到办事效率高,人员素质高、能力强,而且要充分面向社会。该部门的主要工作是调查那些列养的农村公路,负责相应的监督和调控对全县的农村公路的养护工作。遵循相应的“宏观管住,微观放开”的工作原则,统筹规划农村公路的养护项目,并向市场进行广泛的招标。制定相应的政策,提供有力的服务,严格检查监督农村公路的养护工作。这样才能有效改变我国当前公路养护体制内机构重叠、职能交叉的不良现状,保障对农村公路的及时和有效养护,促进农村的经济发展。

(三)加强对农村公路的管理

我国大部分的农村公路线形都比较差,而且路基范护措施和交通服务都有待提高,没有齐全的公路标志线,这些问题不仅使交通的使用者受到困扰,更严重影响了农村公路的使用状态和使用寿命。所以,在陡坡、急弯、和铁路交汇、学校门口等危险路段必须设置交通警示标志。另外,还要重点查处“三无车辆”的行驶情况,不断加强对交通安全及公路养护的宣传力度,从而培养村民保护农村公路的素质和交通安全意识。

(四)不断提高农村公路养护人员的整体素质和机械化水平

我国现有的农村公路养护人员文化水平比较低,技术水平也有待于提高,所以相关的管理部门必须对这些养护人员进行定期的培训,并采取相应的考核制度,淘汰那些技术不达标的工人。而一线的农村公路养护人员更要提高认识,积极主动的学习相关的道路养护知识,不断提高自身的职业技能。主客观不断努力,农村公路养护队伍的整体素质才能不断提高。在现代化过程中,工业机械化已经成为经济发展的必然选择,对于农村的公路养护,也要尽最大能力实现机械化作业。不断引进更新公路养护机器,将最新的养护材料运用到农村公路的养护中去,这样能够有效提高公路养护的效果和公路养护人员的工作效率。

结 论:

农村公路的建设、使用及养护对于农村经济的发展和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都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所以各级政府和部门必须高度重视对农村公路的养护工作。我国现有的农村公路养护体制具有诸多问题,包括工作效率比较低、公路养护部门职能落实不到位、缺少专业化的公路养护队伍和设施等,所以必须对现有体制进行改革。通过走市场化道路、建立相应的管理部门和加强对农村公路的管理等措施,能够有效改革落后的农村公路养护体制,促进农村公路的有效养护和使用,进而促进我国农业经济的发展和新农村的建设。

参考文献:

[1]李相钦.浅谈公路养护管理现状及应对措施[J].科学与财富,2011(8)

[2]张慧龙.浅议农村公路病害及其养护措施分析[J].中国化工贸易,2011(11)

[3]魏建军.农村公路养护体制改革初探[J].内蒙古公路与运输,2010(6)

[4]侯继贵.浅谈农村公路养护管理体制[J].科技信息,2009(24)

[5]龙晓.农村公路管理养护体制改革的思路[J].北方交通,2009(7)

[6]张一兵.关于农村公路养护管理与管理体制的研究[J].黑龙江交通科技,2009(4)

篇(2)

关键词:国有企业 政企分开 方法途径

十八届三中全会公告指出“经济体制改革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重点,核心问题是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鲜明地确立了经济体制改革的市场化方向,也更加明确了政府职能转变的方向。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推进政企分开,完善企业商业运营模式,发挥市场调节作用,激发企业经营活力将是下一步改革发展的重点。

一、地方政府和国企关系现状

国有企业自成立以来一直扮演着地方经济发展先行军的角色,发挥着“骨干、示范、支撑和引领”作用,肩负着超前投资及政府职能等使命,但大部分国企长期政企不分、政资不分,经营行为和社会效益行为相互交织,导致国企经营业绩不佳、资产收益率低、经营性现金流紧张、债务负担超负荷等问题,对国企负责人的绩效考核也难以落到实处,无法真正激发企业负责人积极性,使企业成为地方政府的负担和包袱。为了使国企能够回归市场,建立可持续的商业模式,当务之急是解开其背负的历史或政策包袱,还原企业以盈利为目的的本质属性。

二、厘清政企关系的总体思路

理顺政企关系要以“厘清职能、深化改革,科学分类、规范管理”为总体原则,以“合理安排资金,保持企业经营性现金流平衡”为短期目标,以“夯实资产,企业与政府建立契约关系”为经常性目标。通过深化“一企一策”方案,规范政企关系,厘清国企市场性业务与政策性业务边界,合理量化国企承担政策性业务的经济成本,还原企业在市场化运作下的正常经营,并匹配与绩效考核刚性挂钩的薪酬激励措施,以最大程度激发企业的经营活力,企业盈利后通过收益上缴来增强地方财政实力,以形成国企与地方财政互哺的良性循环。开展此项工作是推行国企混合所有制的前提条件,是增强对区域经济质量贡献的有效途径。

三、厘清政企关系的具体途径

根据国资委、财政部和发改委联合的《关于国有企业功能界定与分类的指标意见》等文件精神,按照国有企业承担的职责定位、产业特征、市场属性、资源配置方式的不同,建议将国企分商业一类、商业二类和公益类三大类别,实现差异化管理。厘清政企关系的顺序应先易后难,先市场化企业后非市场化企业,即先商业一类企业,再商业二类企业,最后公益类企业。

商业一类企业特点以经济效益为导向,充分遵循市场规律,以经济效益最大化为主要目标的企业。对于该类企业如果还承担少量的政策性业务,则政府要一次性回购所有非市场化资产,与企业建立如BOT或PPP等形式的契约关系,还原企业市场化运作本质。

商业二类企业特点以创新为导向,根据政府确定的战略目标,承担重大专项任务或者实现特定功能,以实现政府在调节经济结构、加快产业转型等战略意图,同时兼顾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企业。对于该类企业承担的政策性业务,原则是一类一策,推进以政企分开、政资分开、特许经营、政府监管为主要内容的改革,促进公共资源配置的市场化进程。如对于转型升级的科技类载体类,暂时自身现金流无法覆盖利息的企业,给予财政专项贴息;对于政府融资平台企业,财政在本金无法全部到位的前提下,先通过贴息补偿企业的资金成本,维持资金链,同时对符合条件的负债由政府债务进行置换等。

公益类企业特点以社会效益为导向,以保障民生、服务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公共服务为主要目标,坚持社会效益优先兼顾经济效益企业。对于该类企业承担的政策性业务,原则上推进政府购买公共服务(或公共产品)进行结算,提高利用市场机制提升公共服务供给效率和质量的能力,引入社会满意度评价。

四、厘清政企关系期望的效果

通过借鉴国有经济市场化程度较高城市的发展经验,企业在市场化运作经营前提下将会形成自我约束机制,可以有如下预期效果:

(一)有效压降企业的债务规模和资金成本

在供给侧改革去杠杆的大背景下,国企在收到财政回购资产、政府购买服务、资本金注入等形式的资金后,及时还本付息、或置换高成本贷款或清理与政府的长期往来等,可以有效压降国企的债务规模,夯实资产基础,优化资产结构,提升资产收益率水平,推进国企特别是政府融资平台企业的转型,实行独立核算、自负盈亏。在资产质量和经济效益逐步提升的同时,推进企业不断融资创新,大力发展企业债、公司债、中票、资产证券化等,缩短融资链条,降低融资成本。

(二)逐步建立清晰的商业模式和竞争意识

按照现代企业制度,有意识的推进符合市场要求、符合企业需求、符合经济发展规律的改革,解决 “政企不分”的历史包袱,使企业轻装上阵,有助于政府与企业之间建立政府购买服务的契约,以契约精神体现公共服务的市场价值,使得该类企业建立市场化的商业模式,给企业营造一个市场化运营的氛围,还原企业以盈利为目的的本质属性。如提供政府基础设施建设服务的企业,通过与政府签订PPP协议等来规范和制约双方的经济行为;对于提供政府公共服务的企业,通过政府采用服务并签订协议来体现服务价值等,从而倒逼企业提高竞争意识,优胜劣汰。

(三)完善构建企业的绩效考核和薪酬分配

厘清政策性业务和市场化业务边界,是完善企业绩效考核的基础,是挂钩国企高管薪酬激励机制的源头。在经营业绩考核方面,要求企业加强对标管理,倡导“横向比,行业内要领先;纵向比,任期内有进步”的理念;在薪酬激励机制方面,按照责权利相统一的原则,建立企业负责人经营业绩同激励约束机制相结合的考核制度,即业绩好、薪酬上,业绩差、薪酬下,并作为职务任免的重要依据,以最大程度激发企业的经营活力。

总之,厘清企业与政府的边界,建立企业与政府的契约关系,通过混合所有制改革加强资本管理,还原资本的逐利本性,并辅以薪酬改革、考核机制等手段激发企业潜能,将为国企下一步调整投资与产业布局,厘清产权关系,搭建高效融资体系打下坚实基础,最终实现地方政府对国企的有效管理,实现国资国企的发展壮大。

参考文献:

[1]李志远.浅谈目标管理在国有企业绩效管理中的应用[J].农村经济与科技.2016年03期

篇(3)

关键词:小型农田水利;工程管理;建议对策

中图分类号: TV9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0432(2013)-10-95-1

1小型农田水利工程建设存在的问题

小型农田水利工程是指为了更好地解决耕地灌溉和农村人畜饮水而修建的田间灌溉排水工程包括:小型水库、水井、小型灌区、塘坝、灌区抗旱水源工程、蓄水池、水窖、引水工程、中小型泵站等。小型农田水利是农业生产、发展的最基础条件,是实施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组成部分。但是由于受个别客观条件的限制,小型水利工程在农村经济发展中的作用受到了较为严重的限制,其现状值得担忧 , 经过分析发现 , 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1 小型农田水利工程管理的滞后

近年来,随着村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农民的个体经济意识逐渐增强,而集体观念却日趋淡薄,在个别小型农田水利工程管理上存在只管用水,不愿管水的现象,堤坝被村民乱垦乱种、在行洪河道设置鱼网捕鱼现象多次制止无效。甚至有的灌区支渠以下用水混乱,“冒、跑、渗、漏”现象非常的严重,从而致使水利工程整体老化失修,毁损非常严重。

1.2 小型农田水利管理权责不够明确,农民的参与程度非常低

对目前已经建设好的小型农田水利工程管理制度不够完善,对小型农田水利工程缺乏必要的维修和改造,大多都没有设立专门负责监督检修水利工程的安全运行和管理养护的监督部门,常常出现灌溉工程还没有达到设计的使用年限,就已经老化失修、供水管道锈蚀严重、机电井带病运行或者是直接停机报废、水资源大量漏失等问题。

1.3基层科技人员业务水平低

最近几年来,由于小型农田水利工程项目每年都在增加,并且其规模也随之不断扩大,但是很多的水利管理单位内部设定的机构不够科学,非工程管理岗位居多,人力资源配置不够合理,导致工作效率逐渐低下,人浮于事。加上水利工程建设施工受到传统的管理体制影响,大部分的现场施工技术人员的职业素质较低,对施工企业及各职能部门都过分的依赖,虽然部分项目管理人员具备了良好的技术职业素质,但是缺乏有效成本控制、施工进度及质量管理的控制能力,同时对现场管理缺乏相应的技术管理工作经验及财务知识,因此施工人员的职业素质大大影响了水利工程建设管理的顺利开展。

2 意见和建议

2.1提高思想认识

思想认识是决定小型农田水利工程建设成败的关键,要保障农业可持续发展,必须进一步提高认识,坚定信心,坚持不懈地做好农田水利工程建设,要充分认识到农田水利工程建设的重要性,下力气搞好农田水利建设,功在当代,利在千秋。

2.2加强监管力度

要管好小型农田水利设施,首先要解决的是人的问题,就是要落实有人去管的问题。要从严选聘水管员,选聘热爱水利工作,有责任心,能够承担小型农田水利各项任务的人员。为了促进小型水利设施管理工作的正常化,应明确相应责任和管理办法,把小型农田水利工程管理工作落到实处,也使得管护员的职责得到切实履行。

2.3建立小型农田水利工程实施规划

实施规划要量力而行,务实客观。小型农田水利工程建设是一项改造自然的活动,必须以物质基础作保障。既要防止规划偏小,制约发展,更要力戒不顾现实财力,盲目追大求洋,造成资金浪费。在建设小型农田水利工程中,要因地制宜,考虑当地自然地理条件,群众的意愿等因素,注重社会效益和生态环境效益的同时,通过治水带动群众增收致富。

2.4 加强操作人员以及施工技术人员的技术培训工作

把现有的水利技术人员进行合理的分工,明确划分每个人的业务和主攻方向,有计划的按步骤选拔人才,以适应市场需求和岗位需要为目的;鼓励职工人员在职学习,不断的提高其整体素质,无论是农村的水利工程建设还是其他工程施工建设,施工的操作人员、技术人员以及管理人员业务素质的高低都将会直接影响施工的进度和质量,定期的举办操作人员、技术人员的操作技能培训工作,不仅仅可以提高操作人员的业务素质,并且也会大大的提高工程施工进度和质量。

3 结语

农田水利工程是现代化农业发展建设不可或缺的首要因素,和农业的发展与新农村的建设密不可分。当前,小型农田水利建设遇到前所未有的困难和问题,只要我们正视困难,多调查、多研究,拿出切实可行的对策,就一定能够推进农村水利基础建设持续向前发展。

参考文献

[1]陈秋爽.论我国农田水利工程建设的难点与对策[J].水利建设与管理,2012年05期.

[2]王克俊.谈小型农田水利工程设施的管理[J].农村经济与科技,2011年06期.

[3]尹利海. 农田水利工程建设存在问题与对策[J]. 科技创新导报, 2010,(11).

[4] 邓彦波. 小型农田水利工程存在的主要问题及解决对策[J]. 中国新技术新产品, 2010,(9).

[5] 郭德宏. 我国农田水利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建议[J].价值工程,2010, 29.

篇(4)

随着我国社会保障制度的不断完善,当前我国社会养老保险的覆盖范围不断扩大,特别是当前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发展速度较快,参保人数呈逐年增加的趋势。农村社会养老保险人数的不断增加,保险档案的数量也越来越庞大,在这种情况下,需要做好农村社会养老保险档案的管理工作,使其能够更好的满足社会发展的需求。文中对农村社会养老保险档案管理的特点进行了分析,并进一步对完善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管理的途径进行了具体的阐述。

【关键词】

农村社会养老保险;档案管理;特点;途径

当前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步伐不断加快,农村社会养老保险作为改革中的一项新生事物,对新农村建设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近年来,相关部门对于农村养老保险问题越来越重视,随着农村社会养老保险人数的不断增加,当前农村社会养老保险档案的数量也呈快速增长趋势,在这种情况下,各部门需要加强合作,切实抓好农村社会养老保险档案的管理工作,为农村养老保险事业的健康发展起到有效的推动作用。

1农村社会养老保险档案管理的特点

1.1管理对象和服务对象具有社会性

随着我国社会保障体制的不断发展和完善,我国养老保险的覆盖范围不断扩大,当前企事业单位、个体工商户和自谋职业者都属于养老保险的涵盖对象。同时当前农村发展过程中,农村社会养老保险也加快了社会化的进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档案作为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管理工作的重要内容,其社会化性质较为明显,这也决定了当前农村社会养老保险档案管理对象和服务对象的社会性。

1.2档案来源具有广泛性,内容具有复杂性

由于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管理对象和服务对象的社会性,这也决定了农村社会养老保险档案来源的广泛性和内容的复杂性。长期以来我国档案收集、整理和提供工作都是由各企事业单位人事机构来完成,档案来源单一,内容简单。但在当前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社会性越来越明显的新形势下,档案来源广泛,参保人数身份复杂和多样,同时社保档案在管理格式和内容都没有统一的规范,这就导致当前农村社会养老保险档案的内容较为杂乱,因此需要加强对农村社会养老保险档案的管理,确保其更加规范。

1.3农村社会养老保险档案具有流动性

当前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参保人员具有较强的流动性,多数为没有工作单位及自谋职工的人员,这也决定了农村社会养老保险档案也具有很大的流动性,而且在社会经济快速发展的新形势下,人员的流动性还会增强,这也会增加档案流动的数量,因此做好农村社会养老保险档案的收集和管理工作至关重要。

2完善农村社会养老保险档案管理的途径

2.1齐抓共管,健全网络

农村养老保险档案管理工作具有长期性和系统性的特点,单纯的依靠农保部门是无法达到预期的效果,因此需要相关部门有效的联合起来,做好协调和配合工作,形成齐抓共管的新局面。在农村养老保险档案管理工作中,档案局需要履行好监督指导及统筹规划的职责,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局需要做好组织协调,农保处则需要解决好农村养老保险档案管理工作中涉及到的人、财、物等问题,农保所的档案管理人员,需要具有高度的责任感,认真做好档案的收集、整理、保管和利用等工作。通过齐全共管,进一步对农村养老档案管理体系进行完善,确保各项档案管理工作都能够落到实处,从而更好的提升农村养老保险档案的管理水平。

2.2建章立制,依法治档

农村社会养老档案管理工作在具体实施过程中需要以完善的制度作为保障,在具体工作中,需要以《档案法》的相关规定建立起档案工作约束机制,基层档案局和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局可以联合下关于农村社会养老保险档案规范管理的通知,从而对农村社会养老档案的建立、机构人员设置、归档范围、案卷质量、保管利用和制度建设等多方面进行具体的规定,确保农村社会养老保险档案工作能够有章可循,有据可依,加快推动农村社会养老保险档案管理的规范性。

2.3精心指导,注重规范

在当前农村社会养老保险档案工作开展过程中,需要在农村社会养老保险事业的指导下进行,在具体工作中严格要求自己,确保农村社会养老保险档案工作标准化和规范化的实现。同时在对档案管理过程中,作为基层档案管理人员,需要做好档案材料的收集、分类、及装订工作,还需要有效提高案卷的质量,确保农村社会养老保险档案能够与国家对档案的相关规范要求相符,使其能够更好的社会保险事业的健康发展提供更优质的服务,以便于能够更好的推动档案各项工作的顺利开展。

2.4综合管理,开发利用

在当前农村社会养老保险档案管理工作中,需要以集中统一管理作为基本的管理原则,从而进一步加强对档案的综合管理工作。因此对于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工作中形成的各类档案则可以由县级社会养老保险部门进行统一管理。而且在县级社会养老保险机构中,不仅具备完善的档案室,而且实现了对各种门类及载体的档案进行集中统一管理,同时,县级社会养老保险档案部门还需要进行相关检索工具的失败为成功之母,进行与保险业务相关的资料进行编写,并利用计算机来对保险业务资料和数据进行管理,加快档案数字化和信息的推进速度,为社会养老保险档案管理工作的效率和质量的提升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从而为参保人提供更优质、高效的服务,更好的推动农村养老保险事业的健康、有序发展。

3结语

由于农村社会养老保险档案与每一位参保人员的切身利益具有直接的关系,因此需要严谨、认真、规范的对参保人员的档案进行管理。在对农村社会养老保险档案管理工作中,需要不断强化信息意识、现代化意识和法纪意识,努力掌握现代化设备和应用技术,利用现代化手段来对实施档案管理工作,努力提高档案信息的时效性和应用性.在档案管理工作中需要严格依照国家关于档案工作的相关法律法律及规章制度,同时还要进一步健全和完善农村社会养老保险档案管理的标准体系和制度建设,从而确保农村社会养老保险档案从形成至最后销毁整体过程中都能够做到有章可循。

作者:李晓军 单位:黑龙江省佳木斯市桦川县机关事业保险局

参考文献:

[1]施颖,綦建红.对我省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档案管理的几点认识[J].黑龙江档案,2010,13~13.

篇(5)

【关键词】农村公路;公路改造;改造方案

公路是交通运输的重要组成部分,有如人体的血脉,奔腾其上的车辆有如生生不息的血液,将"养分"输送往四面八方,将祖国各地联系为一个整体。农村公路是公路网络体系的重要一环,不仅是农村与乡镇、农村与城市连接的纽带,也是新农村建设的重点,是提高农村人民生活水平的康庄大道。但就整体情况而言,农村公路由于等级较低、技术水平较差、交通组成单一等原因,易发生病害,存在较多问题,农村公路工程质量与其经济发展息息相关,农村公路改造工程势在必行。

一、目前农村公路工程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与病害成因

1、农村公路工程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

(1)建设资金不足

公路工程自身具有较高的复杂性与技术性,所耗成本高,由于农村经济体制改革,乡政府与村委会无力支撑巨大的资金投入,农村公路建设的责任主体落在县级政府的肩膀上,但在现有体制下,地方财政相对紧张,大部分资金用于县级主干公路建设与养护,农村公路资金投入较少。成本的投入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工程的质量,因资金投入不足,不少农村公路粗制滥造,路基沉陷、坑槽遍布,后续财力依旧有限,公路难以得到及时维修,部分农村公路甚至难以通行。而在某些情况下,地方非干线公路的启动资金常常一拖再拖,最终不了了之,建设资金不足是农村公路工程存在的最主要问题。

(2)建设工期紧迫

农村公路是农村人民出行的主要交通方式,在某些地区是唯一的出行通道,若要对公路进行改造,势必会影响到群众的日常生活。如前文所述,农村公路因资金投入不足,公路自身质量存在较多问题,不改则已,一旦动工,一般工程量较大,相应地,工期较长、作业面积大,将会对整片地区的交通产生影响。此外,公路工程动工的最佳时期为三月份至七月份,但此时也是人民出行的高峰期,如何协调公路工程建设与人民生产生活之间的矛盾是问题的焦点。

(3)设计标准较低

在多重原因影响下,农村公路设计标准普遍较低,路面结构相对简单,路基未经压实处理,与当今飞速发展经济形势下交通荷载能力不相符,大吨位车辆通过时极容易发生塌陷病害,与此同时,公路网布局较为混乱,受资金限制,部分农村公路借助自然地势,道路弯曲、陡坡较多,容易发生交通事故。此外,农村公路配套设施也不尽完善,排水能力差,暴雨易堵塞甚至损坏,抗灾能力差。

除此之外,农村公路工程还存在地区发展不平衡、投资主体单一等问题,亟需解决。

2、 农村公路工程存在的主要病害成因

大多数农村公路都存在着不同程度的病害,种类几乎涵盖了所有公路体系的病害,表现较为明显的病害包括沥青路面裂缝、沉陷、网裂,水泥路面断板、露骨等,其病害形成原因可从以下几方面来考虑:

(1)建养制度不完善

农村公路建养制度不完善首先表现在体制方面,由于整体投资较少,农村公路建设单位多为行政村集体,很少按照项目法人责任制、招投标制、合同监理制的体系实施,没有竞争就没有提高,公路工程质量难以得到有效保证;其次是养护工作力度,俗话说"三分建,七分养",公路工程前期建设固然重要,但若没有有效及时的后期养护,公路的功能就难以充分发挥,甚至会因病害而使用寿命严重缩短;最后是施工工艺问题,机械设备较为落后,性能欠佳,施工工艺单一,新技术、新工艺难以运用到实践中。

(2)路基质量较低

农村公路路基存在的质量问题主要有三个方面,首先是填土高度问题,受地形地势影响,某些农村公路路基填土高度仅几十厘米,不仅地下水极易渗透,灌溉水也会对路基造成侵蚀,与此同时,路面的荷载难以有效扩散,易出现裂缝病害;其次,公路建设时对路基额处理工艺较为粗糙,部分路段路面直接在原地面上施工,后期易出现沉陷病害;此外,路基压实度常常不达标,某些情况下施工单位忽视了排水问题,会导致积水冉侵蚀路基内部。

(3)路面结构设计不合理

我国部分农村公路建设较早,且一直未加以改造,直至现今,仍维持在很低的建设标准,基层为石灰稳定土的路段约占百分之六十五,强度普遍较差,面层厚度一般为三至四厘米,相对较薄,难以荷载愈发加重的交通运输压力。

(4)排水设施较差

因农村的地理位置与生产活动需求,水成为了影响农村公路质量的关键因素,在建设时不仅需要考虑地下水渗透、地表水排泄问题,还要考虑灌溉水侵蚀问题,但就目前情况而言,许多公路路段的排水设施相对较差,甚至有些路段与路边农田连成一片,极易导致路基侵蚀病害,还有部分公路缺少桥梁与涵洞,防护措施也远远不够,路基冲刷严重,容易出现坍塌现象。

二、农村公路改造技术的方案分析

1、农村公路改造工程原则

公路工程是影响农村经济生活的重要因素,对其进行改造首先应充分考虑到与当地经济发展的适配性原则,县级政府给出的建设养护管理办法为公路工程施工建设指明了方向,但在实际应用中应学会变通,结合地区自然条件与经济条件等情况,对结构标准等项目作出修正,确保改造工程切实起到功效;其次,改造工程必须以发展的眼光考虑问题,不能只顾眼前,虽然农村公路目前运输量相对较少,但随着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步伐的不断推进,农村经济将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其交通量势必持续增加,故应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考虑公路改造工程。此外,因农村公路管理与养护投资较少,改造阶段必须严把质量关,避免后期反复维修,应以高强度、高稳定性的标准严格要求。

2、 影响农村公路改造方案的因素

在设定改造方案前,首先应了解关键性影响因素:①交通流量预测,以发展的眼光考虑问题,对未来一段时间内的公路流量做出合理的预测,并据此选择面层材料、设计路面结构层厚度、制定施工工期;②行车荷载,对农村公路通行车辆的种类、吨位进行调查,以此为参考决定结构层的强度与刚度;③施工特点,充分考虑工程难易程度与工期安排问题,与当地人民生产生活相协调。

3、农村公路改造方案设计流程

基于以上分析,可总结农村公路改造方案设计流程如下:①确定实施公路改造的必要性,应对当地人口密度、经济发展状况等进行实际考察,结合路面病害程度与人们需求综合考考量,定量地给出必要性综合分值,优先处理急需改造路段;②分析交通量,确定行车荷载,参照路面设计规范,将不同轴重的车辆换算成标准轴重的当量轴次;③实地考察项目原路况,确定其存在的病害类型与严重程度,若仅存在裂缝与沉陷,小修即可,若面层出现病害,则进行改造以恢复其功能;④确定结构层厚度,此时也应根据公路实际病害情况确定,主要有三种情形:一是路基状况较好,面层病害不甚严重,可采用二灰碎石基层提高其整体承载力,同时也符合绿色工程要求,第二种情况可选择就地再生技术,采用15厘米的石灰稳定土基层,而对于第三种严重病害路段,需逐层填筑并加固。

农村公路改造是惠及群众的工程,是国家社会的殷切期待,有关部门应秉承认真负责的态度,依照标准规范设计流程,制定严谨的改造方案,严把施工质量关,真正做到为人民群众谋福利。

参考文献:

[1] 沈平刚.农村公路改造的管理与质量控制的探讨[J].黑龙江交通科技,2014(05).

篇(6)

内容摘要:农村土地流转是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客观要求,也是化解"三农"难题的有效途径。然而在实践中,农村土地流转还存在诸多问题,如政府角色定位问题、农民的利益保障问题及社会化服务体系不健全问题等,本文对现阶段农村土地流转改革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总结并深入分析其原因,在此基础上为进一步完善土地流转机制提供政策建议。

关键词:农村 土地流转

农村土地规模经营是农业现代化的必由之路。积极推进农村土地流转改革,对落实农村土地政策、实现土地规模经营、推进现代农业发展,拓宽农民增收渠道、增加农民收入均能起到积极作用,对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具有客观必要性和重要的现实意义。但是,由于土地流转是农村经济体制改革深入发展的新事物,近几年各地在土地流转实践过程中出现了很多亟待解决的问题,这些问题严重阻碍了土地流转的顺利进行,因此,正确分析当前农村土地流转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处理好其中各种主体的利益关系,研究制定有效的政策措施,意义重大。

当前农村土地流转存在的突出问题

(一)土地流转行为不规范

目前很多地方土地流转大多是农户间自发进行的,部分农民法律意识淡薄,采取口头协议进行土地流转的仍然占很大比例,如在河南省济源市被调查的117个农户中,没有签订土地流转书面协议的占78.4%,其中,既无书面协议又无口头约定的占10.8%;而经过乡镇农业承包合同管理机关登记、备案或签证及公证机关公证后流转的土地更少。在一些地方即便双方签订了书面协议,但也存在手续不规范条款不完备等问题,“对双方的权利义务及违约责任没有明确的规定,一旦出现纠纷无法追究责任且大多数流转地没有登记并进行公证,也缺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价格评估机构,而且对于农村流转地价的评定缺乏科学合理的标准,导致农地转让的随意性和无序性”(刘启营,2009)。

(二)土地流转中农民利益缺乏保障

一是强制流转现象违背了农民意愿。个别地区没有认识到土地流转的主体是农民,在工作中还存在“错位、越位”的现象,在土地流转问题上,采取“一刀切”的简单化操作方式,出现强制性流转现象,严重损害了农民的利益。二是土地流转缺乏对农民利益的保护机制。在土地流转前,缺乏对种植大户和企业业主农业经营能力的资格审查和评估的市场。在笔者调研的市县中,无论是政府推动进行的还是自发进行的土地流转,对承租方农业经营能力的资格没有进行严格审查,更没有让承租方交纳经营风险保证金,在土地流转后,流转业主一旦经营上出现失误,无法履约,常常给参与流转的农户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造成损失后,又没有有效的补偿办法,风险由农民和政府承担。三是农民的流转收益缺乏增长机制。在流转合同的约定上,农民土地流转收益一般是一定不变,流转期间不再调整租金,流转收益没有随经济的不断发展得到相应增长。此外,某些地区还存在着土地“二次流转”现象,致使农地资源长期闲置和原出租方利益受损。

(三)土地流转市场机制及社会化服务体系不完善

当前农村土地流转市场化运作机制还没有完全建立起来,更未形成统一规范的土地流转市场,缺乏市场化的运作机制,严重制约农村土地流转的有序进行。一方面,大部分地区尚未形成统一规范的土地流转市场,流转中介组织较少,流转信息传播渠道不畅,土地供需失衡,影响了生产要素的合理流动和优化配置,并限制了土地流转区域范围。另一方面,目前很多地方在土地流转方面还没有完善的资产评估机构、委托机构、法律咨询机构、土地投资机构、土地保险机构等,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就不能健康有序的进行,从而严重制约了土地交易市场的发育,需求的规范化与土地交易的零散性之间的矛盾突出,土地很难以较为合理的价格在市场中流转。

(四)土地流转管理不健全

目前对土地流转的管理,从上到下的农业行政部门没有具体的实施细则,在流转程序、流转手段、流转档案管理等方面缺乏统一规定,有些地方土地流转主管部门虽然制定有规范的操作规程和土地流转合同文书格式,但缺乏完整的政策体系,缺乏现代化的工作手段,在个别地方土地流转仍然处于自发无序的状态,纠纷隐患较多。一些地方还没有统一规范的土地承包和流转管理机构,乡镇农经机构管理体制不顺,职责不明,流转行为无人监管,流转纠纷无人受理,农民的合法权益受到损害。管理的无序或缺位导致有些地区在土地流转过程中,存在着随意改变土地的农业用途的现象,这对国家的粮食安全也造成隐患。

影响农村土地流转的原因分析

(一)政府角色定位不明晰

政府的指导是帮助集体土地健康、有序流转的保障。在一些地方,部分基层政府和部门角色定位不准,认识错位,普遍把经营权流转当成流转主体的经济行为,没有认识到其在农业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意义,对有利的流转模式不加以鼓励和推广,不利的模式不加以批判和限制,采取放任自流的态度。同时没有科学制定流转后农民出路的规划,对可能出现的问题没有做好应急处理预案,提供服务,化解矛盾。集体土地流转是一种市场行为,如果基层行政组织,违背农民的意愿而强行流转,这将为社会埋下许多隐患,甚至危及整个社会的稳定。所以政府应在尊重农民意愿的基础上积极引导,搞好规划、提高服务,在集体土地流转中做好服务员、裁判员的角色(叶桂英,2009)。

(二)农民流转意愿不强烈

分析当前的土地流转现状,存在农民流转意愿不强烈的现象。究其原因如下:首先,农村社会保障体系不健全,失地农民缺乏生存保障。对于绝大多数农民来讲,土地是农民最基本的生活资料,是安身立命之本,农民主要还依靠土地收入解决看病、上学、养老等问题,普遍把土地作为最基本的生活保障来看待,对于流转土地存在后顾之忧。“有些农民即使转移到了二、三产业,由于失业的风险和收入的不确定性,他们仍把土地作为最后的退路,宁肯粗放经营,甚至不惜抛荒弃耕,也不愿意转移出让,农村土地市场的发育因而严重受阻”(郭江平,2004)。其次,农民转移就业空间小,“土地流转的速度应该与工业、第三产业就业岗位增加的速度与城市基础设施容纳的程度相适应”(夏先鹏,2009)。所以,农村土地流转还取决于城镇经济实力能为减少农民和释放农村空间剩余劳动力开拓多大空间,只有有效的释放农村剩余劳动力,引导他们合理有序进入城镇,才能改善农村人地资源矛盾。第三,部分土地转出收益吸引力不大,对一些转出土地的农户来说,所得到的收益与自己耕种的收益基本相当,差别不大,尤其是一系列惠农政策的出台和新农村建设的实施提高了农民对土地价值的预期,流转意愿不强烈。

(三) 土地流转后资金与技术支持不足

土地流转后,要实现规模化生产、集约化经营,必须进行资金投入。经营者开发资金匮乏,是制约土地流转的重要原因。大面积承包土地,从事高效农业开发需要较大的资金投入,且见效慢,而经营者一般没有贷款担保单位,又不能将土地经营权作为贷款抵押,因此很难从金融机构贷款,加之一些地方交通等基础设施和自然基础条件较差,更难筹集资金或引进资金,致使部分经营者在土地开发上存在严重的资金困难,规模难以扩大,效益难以提高。从科技层面讲,土地流转的意义在于土地流转以后,发展高效农业,精耕细作,达到高产高效。如果没有科技的投入,只搞粗放的规模化,就失去了规模经营的意义。而一些承包大户由于缺乏相关技术,对于未来能否通过规模化经营提高收益也很茫然。所有这些不仅阻碍了现代农业的发展,也使一部分有承包能力和意向的经营主体不断观望、徘徊,或者承包土地后另做他用,失去了土地流转的本来意义。

(四)土地分户经营与土地流转之间存在矛盾

土地流转的目的是优化资源配置,实现土地规模化、集约化效益,而第二轮土地延包实行的是“耕者皆有田”政策,不仅土地分户经营,而且农户在这种严重分散的土地上还要种植从粮食到饲料、蔬菜等几乎家庭所需的全部作物,这就进一步加重了土地的分散程度,形成了分散、细碎、小规模的土地经营方式,难以实现土地成片集中流转。而且业主在实施土地规模流转时,往往因为一户或几户承包户没有谈妥,而使土地规模化流转难产,制约了规模经济的发展。同时,一些地方农田水利基础设施较差,尤其是丘陵山区,地块小且不平整,水、电、路建设滞后,集中连片流转难度大,不利于规模经营和大型机械作业,阻碍了土地的规模化经营。

推进农村土地流转健康发展的对策思考

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是一项城乡互动的巨大系统工程,既涉及到现代农业的发展与建设,又涉及到亿万农民的切身利益和长远利益,也是一项政策性很强的工作,必须严格按照国家政策逐步实施,规范运行,保证土地流转的健康发展。

(一)逐步建立因地制宜的土地流转制度

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要因地制宜,切实把握“适度”两个字。首先,必须始终坚持依法自愿有偿的流转原则,不能盲目跟风推进,以行政手段推行农村土地流转。对于政府和村级组织来说,只能是进行政策导向,创造发展环境,加强服务管理。其次,要把握规模的“适度”。适度规模经营就是生产规模要与生产单位的生产能力相适应,不能一味追求流转规模,生产能力却达不到,反而导致粗放经营,甚至抛荒,浪费了土地资源,违背了中央进一步完善农村土地管理制度的初衷。第三,要根据各地具体的自然条件、经济基础和农业发展水平制定不同的土地流转制度。经济发展较为薄弱或非农产业不发达地区,农民对土地的依赖性仍然很强,农民对土地流转方式多样化的要求也不高,而在非农产业发达、经济实力雄厚的地区,农民对土地的依赖性日益减弱,充分利用土地使之增值的要求越来越高,农民对土地流转方式的多样化的需求也越来越高。所以要根据各地实际情况,切实制定有效的措施,积极引导村、社及农民群众在自愿、有偿的前提下开展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的流转工作,认真解决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工作中的新情况、新问题,以土地流转为契机,大力培植发展农村专业大户,推进农业综合开发。

(二) 积极培育规范化的土地流转市场

推进土地流转,就要积极培育土地流转市场,建立严格而规范的配套制度和措施。一是健全农地流转服务平台,要建立和完善县一级农地流转服务中心、乡镇一级农地流转服务站、村级农地流转服务组的三级中介服务网络,建立农地流转信息库,开展信息咨询、评估、协办手续等服务。二是建立农地流转信息网络,使广大农户和有意投资农业的经营者能及时、准确获取可靠信息沟通市场供需双方的相互联系,切实解决农地流转信息不畅、配置不佳的问题。三是建立科学的土地流转价格形成和指导机制。“因地制宜地建立多元化的流转价格体系,通过土地流转价格来调节土地的利用结构。同时,根据市场供求、宏观经济运行状况和土地受让方的投资变化,在研究受让方承受能力的情况下,适时进行流转价格的调整,以便更好地反映土地的动态价值变化”(王春超,李兆能,2008),从而建立健全农民流转收益增长机制,保障农民收益能随经济的不断发展得到相应增长。

(三) 深入强化土地流转的规范化管理

各级基层党委、政府要加强土地流转管理,特别要处理好土地流转促进农业综合开发与保护基本农田的关系,处理好土地开发与保护群众权益的关系。把各种流转方式纳入规范化管理,确保交易双方权利和义务明晰。要切实做好农地确权、登记、颁证工作,明确农户在农地转让中的主体地位,禁止村级组织代替农户或超越农户对外签订流转合同,依法保障农户对承包土地的占有、使用、收益等权利。同时,要制定规范的土地流转程序,提供格式规范的土地流转合同文本,实行流转合同登记备案制度,确保土地流转规范有序,这不仅增强了农民群众进行农地流转的安全感,保障了流转农户的利益,而且也可以使政府掌握农地流转的实际情况,制订正确的政策措施。另外,还要加强宣传和监督,杜绝土地流转过程中随意改变土地农业用途的现象。

(四)加快发展多种形式的土地流转规模经营主体

要有效地加快土地流转,关键是要多元化和多形式地创新能促进农村生产力解放和提高的规模经营主体。首先,设立土地流转专项扶持资金和现代农业经营主体培育专项资金。奖励、补贴、扶持土地流转和农业规模经营,大力培育以家庭农场和新型农民专业合作社为主的规模经营主体,努力形成“规模化家庭经营+农民专业合作社”的新型农业生产经营体制。其次,加快构建服务“三农”的金融平台,积极探索信贷支农的重点,适度降低支农信贷利率。加快农业信用担保体系建设,鼓励行业协会、龙头企业、合作社组建农业信用担保公司,并建议财政按实际担保额给予一定的担保风险补助。第三,加大技术支持,帮助规模经营主体真正实现规模经营与集约经营,提高经营效益,发展现代农业,达到高产高效。

(五)建立健全土地流转的配套保障机制

土地流转的健康进行还有赖于农村配套保障机制的完善。因此,有必要建立健全农业风险保障机制和多层次的农村社保机制,为土地流转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农业是高风险低收益的产业,农业生产不仅要受自然生物因素的影响,还要受社会经济因素的影响。此外,当前农村中,土地作为农民就业、生存和社会福利的重要载体显得至关重要。推进农村土地流转,必须建立健全农业风险保障机制和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增强农业对自然灾害等风险的缓冲能力,逐步弱化土地的福利和社会保险功能,同时使广大农民医疗有保障,失业有保险,以解除农民对土地转让后的后顾之忧。对于外出打工的农民,应制定统一的、非歧视的劳动就业制度,把农民工逐步纳入城镇社会保障体系。加大对失地农民的就业技术培训,加快农村城镇化进程,加速农村剩余劳动力有序转移,降低农民对土地的依赖程度,最大限度地发挥土地的市场要素功能。

参考文献:

1.刘启营.新形势下健全农村土地流转市场的路径分析[J].农业经济,2009(4)

2.叶桂英.浅谈集体土地流转中的政府角色[N].中国国土资源报,2009-12-11

3.郭江平.农村土地市场发育障碍及对策研究[J].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31)

4.夏先鹏.农村土地流转中的发展机遇与风险[J].中国新农村法制建设研究,2009(9)

篇(7)

中小企业是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小企业的存在具有一定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但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经济体制改革进程的不断推进,中小企业的生存状况不容乐观。如何通过政府采购政策调控中小企业的发展成为人们关注的重点,同时也是国家政府机构面临的一个难题。因此,进行有关中小企业发展的研究十分必要。本文将结合目前我国中小企业发展的实际情况,开展政府采购支持中小企业发展的研究。

[关键词]

政府采购;中小企业;发展

根据社科院的研究报告发现,在金融危机后,只有五分之一的中小企业没有受到影响,继续按照之前的经营方式进行生产运行,五分之二的中小企业受金融危机影响而倒闭,还有五分之二的中小企业受到金融危机的冲击。我国中小企业普遍存在生产规模小、资金不足、管理水平较低的问题,这些问题的存在使得他们很难应对市场的变化。因此,如何发挥政府调控功能、引导中小企业的发展成为国家政府机构研究的重点。本文将从政府采购支持中小企业发展的依据入手,分析中小企业缺位政府采购市场的原因,并提出政府采购支持中小企业发展的措施。

1政府采购支持中小企业发展的依据

1.1理论依据政府采购支持中小企业发展的理论依据主要是从以往的科研结果中得来的。第一,在亚当•斯密的《国富论》中曾指出政府在进行财政收入安排时应以实现资源最优配置为目标,按照市场机制引导的原则,实现个人利益和社会利益的统一。要对在市场竞争中处于弱势地位的中小企业进行扶持。第二,福利经济学中明确说明了在政府采购时要充分考虑社会效益最大化问题和公平原则,而通过政府采购扶持中小企业就是实现社会效益最大化和遵守公平原则的一种方式。第三,政府采购是政府调控经济市场和经济发展的一种方式,政府利用财政收入进行采购就是为了确保经济的稳定性。而对于中小企业的扶持是政府宏观调控的一种体现,具有一定理论依据。

1.2法律依据政府采购支持中小企业的发展不仅有很强的理论性,同时也是有法律支持的,即存在法律依据。《政府采购法》是关于我国政府采购行为的法律,其中明确规定了政府采购的方式、政府采购适用的条件、政府采购行为的实施者、政府采购的原则、政府采购的合同和管理方法等。其中,第九条款更明确规定了政府采购支持中小企业发展的合理性,认为这种行为能有效促进国家经济和社会的发展。此外,《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小企业促进法》中也有相关内容的规定,例如第三十四条款规定政府采购应优先安排中小企业采购商品或服务。由此可见,政府已经将政府采购支持中小企业发展作为政府采购制度的一个重要目标,由法律条款监督实施。

1.3现实依据中小企业在国民经济中占有的比重较大,并有强烈的参与政府采购的意愿。从1978年实施改革开放政策以来,我国中小企业的数量逐年上升,现在已经形成一个庞大的中小企业队伍。根据相关资料显示,现阶段我国的中小企业数量大约在4500万户左右,占我国企业总数的99.7%以上,创造的价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60%左右。同时,中小企业还是中国科技创新、新产品研发的主力军,促进了我国科学技术的进步。此外,中小企业主要集中分布在农村地区和中小城市,中小企业的存在一方面为当地居民提供了大量的就业机会,解决了一大批人的就业问题,另一方面也对城镇和农村经济的发展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是实现城镇化的重要途径。正是由于中小企业的存在对于经济的发展、技术的进步以及社会的稳定都有很大的帮助,基于这种现实情况国家政府更应通过政府采购支持中小企业的发展。

2中小企业缺位政府采购市场的原因分析

2.1制度缺失目前,我国虽然有关于政府采购支持中小企业发展的法律法规,但《政府采购法》和《中小企业促进法》只是对于政府采购的合法性进行了说明,没有明确规定如何将这些法律条款落实到实处,没有操作规程自然就会影响法律条款的具体落实情况。很多地方政府都是根据自身实际情况来确定哪些企业具有扶持的资格,但由于各地情况不一样就会造成具体落实时的矛盾,相关配套制度缺失就无法对于政府采购扶持中小企业政策进行统一化的管理,从而使得政府采购市场的劣势凸显。

2.2观念障碍观念障碍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第一,就是很多负责政府采购的工作人员对于如何落实政府采购支持中小企业发展政策认识不到位,只知道埋头做好自己的工作,不懂得如何以战略的眼光看待政府采购行为,使得相关政策难以落实到具体工作中去。第二,工作人员对于政府采购的公平性原则认识存在偏差。很多工作人员认为公平性原则就是要对所有企业一视同仁,采用同等对待的态度,但实际上公平性原则是指根据中小企业的实际情况进行扶持,而不是单纯考察中小企业的资金投入、经营规模等内容。第三,很多人将政府采购支持中小企业发展视为地方保护主义。很多优惠政策的实施只针对本地的中小型企业,这种排外的思想严重影响了中小企业的发展。

2.3低风险选择中小企业相比于大企业而言,具有资金投入少、科研能力弱、人员素质低、资信水平低等劣势,所以在和大企业的竞争中,政府采购部门还是更愿意选择大企业作为合作的对象,这样可以降低风险发生的可能,这种出于控制风险的选择就会影响政府采购支持中小企业发展政策的实施,甚至有很多地方政府为了控制风险,在和中小企业合作时都会提出巨额保证金的条件,这无疑加大了中小企业的资金负担,使其在市场竞争中处于不利地位。

3政府采购支持中小企业发展的措施

3.1完善政府采购支持中小企业发展的配套制度第一,要出台政府采购支持中小企业发展政策的具体落实制度,明确政府采购支持的中小企业类型、支持力度、支持范围等;第二,将政府采购对于中小企业的支持列入政府相关人员绩效考核中,从而促进相关人员工作的积极性,保证相关政策落实到位;第三,明确规定中小企业参与政府采购的比例数量;第四,对于采购数额低于一定标准的项目要实施优惠政策,具体的优惠幅度要根据实际情况而定。

3.2创建中小企业和大企业合作的平台创建中小企业和大企业合作的平台要从两个方面出发,第一,要鼓励大企业和中小企业联合进行投标。但要对二者应承担的责任、应获得的收益、具体的合作内容等进行明确规定。这种合作模式既能充分利用二者的优势,确保合作项目的质量,又能最大限度地降低成本,增加双方的收入。此外,通过和大企业的合作,中小企业能发现自身的不足,吸取大企业发展中的成功经验,有利于自己以后的进一步发展。第二,还可以鼓励大企业在获得合作项目后将其中部分子项目分包给中小企业,这种合作方式也能达到第一种合作方式的效果,且还能减少一些合作摩擦。

3.3提高中小企业经营的外部环境质量第一,要大力宣传中小企业,让更多人认识到中小企业的存在,帮助中小企业建立良好的公众形象;第二,建立统一的政府采购信息平台,让中小企业能更快了解到相关的信息;第三,帮助中小企业建立信用评级制度,让信用等级较高的中小企业获得更多的政府采购支持。

4结论

总之,政府采购支持中小企业发展具有一定的理论依据、法律依据和现实依据。目前,由于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政府采购支持中小企业发展的政策还没有全面落实到实处,因此应加强相关政策的研究工作,确保政府采购真正能实现支持中小企业发展目标。

参考文献:

[1]吴晓妮.政府采购支持中小企业发展的研究[J].中国科技纵横,2014(3):225-2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