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投稿指导 期刊服务 文秘服务 出版社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首页 > 精品范文 > 社会环境特点

社会环境特点精品(七篇)

时间:2024-03-06 14:50:20

序论:写作是一种深度的自我表达。它要求我们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真相,好投稿为您带来了七篇社会环境特点范文,愿它们成为您写作过程中的灵感催化剂,助力您的创作。

社会环境特点

篇(1)

【关键词】后进战士 心理过程 思想转化

所谓后进战士,是指部队中在思想、工作上相对落后的少数战士。人数不多,但却影响部队工作的正常进行,做好后进战士的思想转化工作是部队政治思想工作的一个难点问题。本文拟从社会心理学角度,对后进战士心理形成的过程和成因作一初步探究和分析,以便于有针对性地做好后进战士的思想转化工作。

1 后进战士心理变化过程

人离不开社会,总是在一定社会环境中的。无论是群体,还是社会,它的形成都是以人与人之间的互动为前提的。正如马克思所说的:“社会——不管其形式如何——究竟是什么呢?是人们交互作用的产物。”

1.1后进战士心理变化变化过程

后进战士的心理变化过程,是一个人与其所处社会环境之间相互运作的互动过程。从偶然过失到持续犯错,最后演变成后进者,一般要经过这样一个互动过程:初次偶然犯错——社会处罚——进一步犯错——强烈处罚和拒绝——再进一步违纪,开始对处罚及行为者表现出敌意和怨恨的态度——危机达到容忍边缘,社会正式责难其违纪行为——违纪者以更严重的行为来回答责难与处罚——社会把此人看作后进者。可见,所谓后进战士是其与其所处社会环境互动失败的产物。

1.2后进战士心理变化过程的特点

(1)互动性

人与其所处的社会环境是这一过程的两个方面。对于互动主体来说,社会互动都有一定的心理机制,社会互动的结果多少都会对互动双方产生一定的心理影响。双方的反应导致了下一轮新的互动步骤的发生。对战士来说,他对社会环境施加给他压力的反应,要看社会环境压力的程度如何,他对社会环境所施加压力的反应,则以社会环境所施加压力为基础的。而社会环境的反应,则又是以战士对此的反映为前提。正是这种互动性,才导致了战士心理变化过程的进行。

(2)互逆性

后进战士心理过程的互逆性,不是单向的,而是双向的。这种人与社会的互动贯彻“等价交换”交换原则。即双方在人格与人的价值上等同,一旦这种等同的平衡被打破,必然会产生偏斜,开始朝着一个方向发展。发展的方向由互动双方—人与人所处的社会环境,这两个因素的强弱来决定。社会环境反应程度强,则加剧人的反应;社会环境反应弱,则向着逆方向发展。

(3)动态性

这个互动的过程,不是以一种静止的状态存在的,是时时刻刻地发生着的。只要战士不脱离部队这个环境,那么他与他所处的环境之间的互动,就不会停止。人与其所处社会环境之间互动过程表现出来的这种动态性,是与人的思想变化的多变性相符合的。

做后进战士的思想转化工作,应从他与他所处的社会环境的互动过程中,把握后进战士个人行为与他所处社会环境这两个方面,来分析后进战士的心理变化的规律,作好思想转化工作。

2 对后进战士心理变化过程的分析

应从战士所处的社会环境压力(群体压力)具体环境因素情况等方面进行分析后进战士心理变化过程,探究这些因素对战士心理变化的影响。

2.1心理变化过程中的群体压力

(1)群体压力

在群体中,群体大多数成员的意见会产生一种无形的力量,它使群体内的每一个成员自觉或不自觉地保持着与大多数人一致性,这个力量就是群体压力。群体压力是这一过程的动力源泉。

(2)群体压力与个人愿望

在后进战士与其所处社会环境的互动过程中,群体压力是一步一步升级的,它使得坚持自己意见的少数者产生强烈的内心冲突,必须在维持独立与归属群体的愿望中作出抉择,或者是抗拒群体的压力,为坚持自己的意见而疏离群体,或者是屈从于群体压力而放弃自己的主张。但无论如何,这都使他强烈地感受了群体压力的存在。由此可以看出,所谓后进战士往往是那些性格倔强,个性很强的战士。

2.2群体压力及其负面影响

对战士来说,他的活动脱离不了他所处的社会环境,总是处于一定的群体之中,群体必然会对他产生压力。影响和作用于战士心理的群体,主要有:部队内社会环境压力和部队外社会环境压力。

(1)部队内社会压力

部队内压力(群体内压力)。来自社会内环境,是直接的压力。构成群体内压力的主要因素主要有:干部的评价、同乡的看法、战友的看法、部队日常生活工作、部队规章制度、部队风气(氛围)、生活环境等。

(2)部队外社会环境压力

部队外环境压力,来自部队外部环境,是间接的压力。构成外压力的因素主要来自:社会期望、家庭期望、父母希望、亲属同学的影响等。

2.3标签理论与初次违纪、持久违纪

(1)标签理论

常言说,“兵都是好兵,关键就看怎样带。”事实上,后进战士往往是部队造成的,是部队给他定的位置,给他贴上什么样的标签。正如美国社会心理学家k。w。贝克特认为的:什么人被贴上标签?一是异常标签的轮廓是很清楚的,但在实际上把它贴在什么人身上却不很明确。许多人被贴标,但与标签却不吻合,相反更近似的反而未被贴上。二是被贴上标签往往是巧合。三是通过私人交往非正式地被贴上了标签与经过正式地被贴上标签是同样一种政治秩序。

(2)初次违纪与持久违纪

人并非生来就是后进的,后进战士之所以成为后进,决非一日之功,他的心理变化有一个发展演变的过程。对后进战士来说,初次违纪一般是偶然发生的,而持续违纪则是初次违纪行为反映的必然结果。马克思说过:“人最初是以别人来反映自己的。”别人就是自己的镜子,别人的评价和看法往往会对本人的心理产生深刻的影响。一个偶然发生的违纪行为可以被别人看作是后进者,也可以不被别人看作是后进者。但如果一个人被别人宣传是后进者,其他人就会对他加以讥笑和攻击。在这种情况下,违纪者往往会产生破罐子破摔、自暴自弃的心理,而且还会随着他周围环境看法的加剧而加剧,甚至还会产生更大的积怨,走向极端。一旦形成心理定式,他的思想工作就难做了。

2.4情境因素与个人违纪行为、违纪现象

(1)情境因素

环境是被人定义的“情境”过程。个体在群体中所完成的社会行动,是由其生活状态等条件与个体特点所决定的,而且还会受到许多因素的作用。个人违纪行为的直接原因,应到违纪行为主体的个性特点及其所处的具体情境中去寻找。

篇(2)

1、为下文作铺垫。

2、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社会背景等。

3、突出某种环境特点,为中心(或表现人物的某种精神风貌或表达某个道理)服务。

4、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

社会环境描写指的是对特定的时代背景及人物生活环境的描写,分为景色描写与人物生活背景的描写,描写的内容可以是室内陈设、当地的风土人情和时代气氛等。

篇(3)

关键词: 中专新生 心理适应能力 客观因素 主观因素

中专新生处在人生发展阶段的青年初期,属于人生历程中的巨变期。这个时期是人生命力成长最旺盛、最富于学习的时期。这一阶段所受的教育影响,将远远超出该时期而延续终身。但这一阶段同时也是个体心理迅速走向成熟而又尚未完全成熟的一个过渡期,他们会出现许多心理不适应的问题。部分中专新生因为心理适应能力较差,长期处于焦虑、抑郁或恐惧等不良情绪状态,容易引起植物性神经功能的紊乱,导致身体的不适应和疾病的发生,对学生身心发展造成一定的危害,甚至会严重影响学生身心健康及以后的发展。通过长期对中等专业学校的入学教育观察和研究发现,中专新生出现心理适应不良的影响因素主要有两个:客观因素和主观因素。

一、客观因素

客观因素包括个体社会化程度、家庭教育、学校环境、社会环境四个方面。

1.个体程度社会化

人的一生都处在社会化过程中。社会化的含义是指个体通过不断地学习知识、技能和社会规范,培养和提高自己的社会需要,发展自己的个性和社会性,使自己融入群体中,从而使社会不断延续和发展的基本过程。它包括社会外化、自我内化两个方面。中专新生所具备的社会化外部条件是一定的物质和精神生活、丰富多彩的群体活动、大众传播工具等。其自身条件主要是有接受教育的基础和强烈的学习愿望,有一定的文字语言表达能力等,而且经过多年的系统学习,已具备了较强的理解能力,喜欢模仿,易受暗示。这些身心发展特点表明,中专新生社会化自身条件已具备。其社会化过程中最重要的是确立科学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适应和遵守社会规范。这些主要依靠社会教化,而社会教化主要靠学校教育,入学教育是开始。中专学校应根据中专新生身心发展特点,掌握其内化的有利条件,引导学生正确选择社会化方向和内容。

2.家庭教育

家庭是人与社会的最早的接触点。它作为中专生居息、活动、学习、经济保障的重要场所,对其思想行为产生重大影响。家庭具有为子女指点生活目标、传授生活知识技能、培养思想道德品质、引导行为规范等重要社会功能。同时,家庭又是社会的细胞,是学生的第一所学校。它既是个体成长发育的温床,又是塑造个体情感、意志、性格、品德的场所。家庭教育是指父母或年长者在家庭生活中对其下一代进行的教育。它具有内容广泛、方法灵活、时间持久、作用显著四个特点。从内容上看,它与学校教育有着互补性,两者相得益彰,则可形成良性循环。但从总体上看,我国家庭教育水平不高。在入学教育实践过程中我们发现大部分中专新生家长存在重智轻德、重品轻心的片面性教育观。有的家长本身教育力欠缺,相当多的家长缺乏科学的教育目标,教育内容狭窄,教育方法简单,教育效果不佳。基于这样的现状,学校教育要想顺利推进,必须取得家长的意向配合。在入学教育中要建立学校和家庭的沟通渠道,通过家长会、信函、电话等多种途径,向家长提出合理与善意的建议,并向家长发放、推荐有关青少年教育的读本,帮助家长了解子女身心发展特点,掌握科学的家教方法,对子女形成适宜的期望,及时给予子女必要的指导、鼓励和安慰。学校―家庭教育的有效沟通易于形成有助于中专新生身心健康发展的教育环境。

3.学校环境

学校是学生学习和活动的主要场所。它担负着向学生系统传授科学文化知识、专业知识和技能及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重任,对学生的思想行为产生直接和重要的影响。因此,学校环境直接关系到中专生思想行为的发展。

学校环境是由物质环境和精神环境两大部分构成的。物质环境是指学生所处的间接影响学生思想行为的物质背景条件。良好的物质环境可以为学生提供一个舒适优雅的学习坏境,让环境美来熏陶、净化学生心灵,以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发展。它包括学校活动空间、教学设备、校舍、教师队伍和校园规划等,它们是创造良好精神环境的物质基础和重要条件。其中教师队伍素质是重要的因素,它包括班主任队伍素质和学科教师队伍素质两个方面。

班主任是班级工作的组织者,是全面关心学生成长的主要教师,是沟通学校、家庭、社会的桥梁,在中专新生入学教育中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其工作的优劣直接关系到中专新生能否顺利度过适应期。其工作的时间、空间决定了他们成为中专新生最易接近的人,这一特点决定他们在入学教育中更能了解中专新生,更能将心理辅导与班级日常工作、德育工作及家庭―学校的合作更紧密地结合起来。这就要求班主任在接到新班之后要在深入了解本班中专新生心理状况的基础上有针对性地开展各种活动,培养班级和谐的人际氛围,增强中专新生心理适应能力。在工作中不仅要以理服人,还要以情动人,要把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部分――情感因素作为重要目标,对中专新生施以教育力量,使中专新生情感潜能得以发挥,以促进中专新生的身心发展。鉴于此,入学教育工作对班主任素质的要求也不断提高,需要班主任加强理论学习,尤其是心理学理论的学习,在入学教育过程中,以心理学理论为指导,有的放矢,针对学生普遍存在的适应性问题,改进工作方法,适应新形势的要求。

学科教师队伍方面。传统教育观认为学科教师仅仅担负教学任务,只是传授科学文化知识和理论、技能,这在教育观念上出现了偏差。同时,学科教师作为实际工作者,往往根据以往的经验进行教育,再加上固有的教学行为和职业,他们不愿改变教育观念。现代教育观对学科教师的责任有了明确的新的要求,即学科教师也肩负着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任务。在学科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是学校实施心理健康教育的主战场和主渠道,是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最佳途径,也是最难的途径。学科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是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能否落到实处的标志,也是心理健康教育获得成功的保证。学科教师应转变教育观,适应新形势下中专新生素质的变化,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以学生心理需求为出发点,采取适合中专新生身心发展特点的教学方法,提高新生心理适应能力,帮助中专新生尽快适应中专学习的要求。

精神环境主要指学生所处的直接影响其思想行为发展的精神文化条件,包括校风、班风、师生、中专新生之间关系等。这是影响中专生思想行为的主要方面。如果一所学校精神环境良好,例如师生之间互相尊重,人际关系和谐轻松,能联系学生实际,解决学生思想上的问题和矛盾,学生的思想行为就会在从众、受暗示、合群的心理支配下,获得健康发展;反之,学生思想行为呈反向运动趋势,教育收效甚微。

4.社会环境

社会环境可分为国内社会环境和国际社会环境。这里的社会环境主要指国内社会环境,包括国内经济发展状况、科学文化水平、社会总体价值取向、人生态度、大众传媒和社会风气等因素。在当代中国,国内社会环境总体良好,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各方面都取得了巨大成就,社会是安定的。但是,我们也应当清醒地看到,市场经济的一些负面影响也是客观存在的。同时随着改革开放的进程,视听、网络等媒体的广泛传播,不良生活方式、价值多元等也对学生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二、主观因素

篇(4)

从历年高考题来看,重点考查自然环境描写。具体考查内容有:1.环境描写的作用(意图)。2.环境描写的特点。3.环境描写的手法。4.环境描写的寓意。5.环境描写的赏析。通常以下列两种方式出现,一是描法和作用相结合,二是描写的环境特点和作用相结合。重点是分析环境描写的作用。

一、环境描写作用(意图)题

环境描写的作用,总体上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思考:1.环境本身:①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背景;②暗示社会环境;③营造氛围,渲染气氛,奠定基调。2.人物方面:①烘托心情;②表现身份、地位、性格等;③暗示命运。3.情节方面:①暗示或推动情节的发展;②为后面情节的发展作铺垫或制造悬念;③作为情节发展的线索。4、.主题方面:①表达、寄托、暗示、揭示主题;②丰富、深化主旨。

答题常用术语:

1.社会环境的作用:(1)交待故事发生的时代背景;(2)交待人物活动及其成长的时代背景;(3)揭示社会关系;(4)交待人物身份,表现(影响、决定)人物性格;(5)提示社会本质,提示主题。

2.自然环境的作用:(1)突出季节特征;(2)表现地域风光;(3)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背景;(4)渲染、营造、烘托氛围或气氛;(5)增加或缓和紧张的氛围;(6)奠定感情基调;(7)反映、暗示社会环境;(8)换转或展开情节,推动情节发展;(9)为情节发展作铺垫;(10)前后多次描写,成为行文线索;(11)为下文刻画人物作铺垫;(12)烘托、映衬人物形象;(13)表现人物心理、性格;(14)暗示人物心理转变;(15)象征、暗示人物命运;(16)揭示人物命运的必然性;(17)表达、寄托、象征、暗示、揭示主题;(18)丰富、深化主旨;(19)设置悬念,产生波澜,激发阅读兴趣。

答题示例:【安徽卷】请对小说画线处景物描写的特点和作用作简要分析。

那山也正在春时里,半山的松树,半山的草坡,半山的闲石。春阳暖融融的,温意无尽,枯茎里已冒出青青的芽子。

【答题点拨】特点要答出手法特点及景物特点。

参考答案:(1)特点:采用白描(手法特点)手法描写了万物复苏、春意盎然、生机勃勃(景物特点)的景象。(2)作用:衬托罗永才渐趋温暖的心理感受,暗示了人物心理转变,推动小说情节的发展。

【破解小说环境描写作用的五要素】

1.联系段落位置

环境描写所处的段落位置不同,在作品中所起的作用也会有所区别。比如首段的环境描写大致能起到交代地点、渲染气氛、明确基调等作用,处在文本中间的环境描写大致能起到承上启下、转换情节等作用,处在末段的环境描写大致能起到呼应前文、营造余韵等作用。

例如全国卷Ⅲ12题:小说两次写到“一阵冷飕飕的风”,有什么作用?

解析:小说两次写到“一阵冷飕飕的风”:第一次出现在首段,烘托出幽冷的环境、凄清的夜晚,情节就此展开;第二次出现在鲍勃和吉米一番对话之后,渲染了一种沉寂、尴尬的气氛,这是情节转换的标志。这两处完全相同的景物描写,两相映照,其作用是不相同的。

参考答案:第一次,烘托环境,展开情节;第二次,渲染气氛,转换情节。

2.联系词语选用

作者往往用生动的自然环境描写,来创造故事的特定氛围,从而增强故事的真实性。为了达到预期的表达效果,作者往往会相应地选择一些能突显主观情感的词语来描绘环境。如用凄风、苦雨、落叶、夕照、寒雁等冷色调的词语;或用艳阳、丽日、春苗、绿柳、蓬勃等暖色调的词语。不同色调的词语营造出迥异的环境效果。

比如上例中两次用“冷飕飕”来营造凄冷、孤寂的自然环境,为下文情节的发展渲染了恰当的氛围,若用“暖烘烘”显然就不合语境了。

3.联系描写对象

作者在选择描写对象时事先都要进行仔细斟酌,因为恰当的环境描写有助于人物形象的刻画和主题的表达。为了表现人物丰富的心境、复杂的性格,作者往往要为小说中的人物设置多种不同的活动背景,用以“刺激”人物,以记录其种种行为,从而显露其性格。

例如浙江卷19题:指出第5自然段中景物描写所采用的手法,并简析该段景物描写的作用。

相关原文:层层叠叠的石堆,年久失修的半塌的土屋,在炎热的蓝天衬托下的阿伊――佩特里山的灰色峰顶,以及在太阳照耀下寒光熠熠的大海,所有这一切在老人周围形成了一种肃穆静谧的气氛。在乌米脚下的山坡上,有一些零零落落的村舍。透过果园的绿树丛看去,它们那五颜六色的屋顶,酷似一个被打翻了的颜料箱。从山下不时传来马具的叮当声,还有潮水拍击海岸的沙沙声。偶尔还可以听到聚集在集市上咖啡馆附近的人们的喧嚷声。在这儿的山顶上是一片宁静,只有淙淙的溪水,伴随着还在六年前已经开始了的乌米的幽思漫漫的歌声。

解析:此段景物描写围绕乌米展开,文中已经明确地指出,这里的景物描写渲染出“一种肃穆静谧的气氛”,描绘出乌米的生活环境,这里的静谧的气氛同山下和集市上的声音形成对比,突出了乌米的孤独,同时也暗示出乌米夫死子亡的悲惨命运。由此不难发现此处描写的作用。

参考答案:作用:①烘托出肃穆静谧的气氛;②突出乌米孤独无助的处境;③暗示人物的命运。

4.联系情节发展

每篇小说中的景物描写都不可能脱离作品的叙事而独立存在,总是与情节发展或人物心理相关联的,只有把景物描写放到小说的具体情境中来考虑,才能准确把握它的作用。许多优秀的作品,总是通过对特定的自然环境的描写,或展示世态风情,或暗示人物命运,或推动情节发展。

5.联系作品主题

在小说中,环境是形成人物性格并驱使人物行动的特定场所,也是一定历史时代、社会现实及其发展趋势的具体体现。首先将作品通览一遍,再联系小说创造意图(如果有复杂背景,命题者一般会安排注释标明),来反观小说中环境描写的作用,可以帮助我们准确地理解作品主题,把握人物形象。

二、环境描写技巧(手法)题

环境描写的常见技巧主要有:

1.从描写技巧角度看,有:①细节描写,场面描写,白描(粗笔勾勒,突出特征),细描(精雕细刻、浓墨重彩);②动静结合,虚实结合,正侧结合,点面结合,声色结合,明暗对比,色彩搭配,渲染、衬托、烘托;③借助比喻、拟人等修辞方法来描写;④选取某某具有代表性的事物描写等等。

2.从写景角度看,有:①感觉角度―视觉、听觉、味觉、嗅觉、触觉等(形、声、色角度);②观察角度―定点观察、移步换景、仰视、俯视、平视;③写景顺序―分层写景(由远及近,由近到远;由高及低,由低及高;由内及外,由外及内等等)。

答题示例:【浙江卷《乌米》(俄 阿・马・高尔基)】指出第5自然段中景物描写所采用的手法,并简析该段景物描写的作用。

乌米坐在门旁的石头上,她的身材匀称颀长,白发苍苍。她那布满细小皱纹的脸,已被太阳晒成了棕褐色。层层叠叠的石堆,年久失修的半塌的土屋,在炎热的蓝天衬托下的阿伊―特里山的灰色峰顶,以及在太阳照耀下寒光熠熠的大海,所有这一切在老人周围形成了一种肃穆静谧的气氛。在乌米脚下的山坡上,有一些零零落落的村舍。透过果园的绿树丛看去,它们那五颜六色的屋顶,酷似一个被打翻了的颜料箱。从山下不时传来马具的叮当声,还有潮水拍击海岸的沙沙声。偶尔还可以听到聚集在集上咖啡馆附近的人们的喧嚷声。在这儿的山顶上是一片宁静,只有淙淙的溪水,伴随着还在六年前已经开始了的乌米的幽思漫漫的歌声。

参考答案:(1)手法:①衬托(以动写静,以景衬人);②分层写景,远近高低结合。(2)作用:①烘托出肃穆静谧的气氛;②突出乌米孤独无助的处境;③暗示人物的命运。

三、环境描写寓意题

景物的寓意:双关含义,表面(本义)义、象征义、比喻义等。

例题:(江苏卷《“这是你的战争!”》)请探究文中自然景物叙写的深刻含意,以及对表现人物的作用。

四、环境描写特点题

例题:(《德富老汉的最后结局》)请概括小说开头两段所写景物的特点并简析其作用。

参考答案:(1)特点:描写和煦的阳光、流淌的河水、溢香的麦秸以及游戏着的狗,突出了秋日乡野静寂怡人、温馨祥和的特点。(2)作用:营造温馨祥和的氛围,烘托主人公愉悦舒适的心情,为下文主人公悲剧命运形成大的“反差”作铺垫。

五、环境描写赏析题

例题:(安徽卷《董师傅游湖》)从修辞手法的角度,对文中画线句子的景物描写进行赏析。

篇(5)

关键词:VBSE 实践教学 实训平台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7)02(b)-0104-02

会计专业是理论性与实践性都比较强的专业,对于该专业学生来说,实训效果的好坏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学生的综合能力,决定着学生的能力是否能够满足企业的需求。传统的会计专业教学实践存在着实训手段单一,综合性、设计性内容不足;实训内容静态化,缺少应变能力的训练;课程设计难以体现岗位特性等问题,无法满足社会对人才的要求,学生在进入企业后需要适应的时间较长,企业需要付出较多的人力、财力来进行新员工的培训,在一定程度上也影响了学生的就业。应用虚拟商业社会环境VBSE来搭建财务综合实践平台,对现代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会计工作进行全方位的模拟,可以使学生在实训过程中了解真实企业的经营与运作过程,了解企业内部结构、运作流程等,感悟复杂市场营销环境下的企业会计工作,学会工作、学会思考,从而培养、提高学生的综合职业素养。

1 VBSE财务综合实践平台的特点

VBSE财务综合实践平台是针对会计专业学生搭建的综合实训平台,颠覆了传统的实训教学模式,主要特点包括:一是学生角色的转变,在该实训平台中,学生不再是学生,而是企业的一名员工,需要应聘入职,有岗位职责、工作任务,还要进行工作考评;二是全景呈现真实企业的方方面面,学生的视角不再仅仅局限于会计一角,企业完整的组织架构、业务流程都将展现在学生的面前;三是完善的系统架构,帮助学生切身地去认知现代商业社会环境以及不同行业、不同岗位的工作特点,促进专业理论知识的转化与应用,感悟复杂市场环境下的企业经营,让学生学会工作、学会思考,从而培养自身的综合职业素养和全局意识,增强学生参与社会的责任感。

2 VBSE财务综合实践平台建设的关键点

2.1 物理环境的建设

VBSE财务综合实践平台建设首先要搭建一个完整的、符合现代企业经营管理要求的物理环境,营建具有真实企业经营氛围的环境是平台建设的基础。具体来说,一是要选择适当的仿真企业办公场地,场地大小、布局可以根据实训规模的大小及学校的实际情况来决定,满足实训及仿真要求即可,一方面便于管理,另一方面便于仿真协作;二是企业办公环境的营造要尽可能地贴近真实的企业办公环境,办公桌椅、电脑、打印机等企业办公设施要齐备,在细节上要尽可能地营造出企业办公的氛围;三是企业各部门及外部服务机构的设置要有物理意义上的隔绝,尤其是外部服务机构如银行、税务、工商等部门,要与企业主体的办公环境在物理空间上有所隔离,避免在同一场所内设置。

2.2 企业团队的组建

在搭建好物理环境之后,进行企业团队的组建是财务综合实践平台建设的另一关键点。具体来说,企业团队组建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建立完善的企业组织架构。仿真企业的组织架构包括企业管理部、营销部、生产计划部、人力资源部、仓储部、采购部、财务部,其中财务部岗位设置了财务部经理、总账会计、成本会计和出纳员。二是定人定岗。财务综合实践平台的核心是企业组织架构中的财务部,但从业务流程的角度来说,其他部门的人员配置也是至关重要的。从实践经验来说,除财务部,其他部门的人员配置应以教师进行角色扮演为宜,如条件允许,也可结合学校其他专业的VBSE来进行交叉设置,确保仿真企业内部各管理环节的专业性。对于财务部的定人定岗,则可以通过让学生投递简历、面试应聘等来进行确定,使学生从源头上就感觉到虚拟商业社会环境的严肃性。三是制定完善的企业管理规章制度。要全景仿真现实环境中的企业,制定贴合企业经营管理实际的规章制度也是必不可少的,只有建立完善的企业管理规章制度,才能有效营造出真实的企业氛围。

2.3 工作任务的设计

工作任务的设计是VBSE财务综合实践平台建设的又一大关键环节。搭建物理环境、组建企业团队等,最终的目的是为了让学生在真实的企业环境中开展工作,因此,工作任务的设计是实训项目运转起来的中心环节,只有围绕工作任务,才能实现实训的最终目的。

VBSE财务综合实践平台涉及的工作任务可以分为2种类型,一类是基本工作任务,另一类是实时工作任务。基本工作任务包括初期建账、税费计算、薪酬核算、薪酬发放、货款回收、材料款支付、期末结账等;实时工作任务是工作任务设计的主要部分,主要的目的是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此类工作任务的设计是根据企业实践,将真实经营环境中企业遇到的会计问题呈现在学生的仿真实训中,如各类会计报表的填报、审核;企业固定资产的盘点、折旧计提等。实时工作任务的设计要以问题为中心,在实训不同阶段设置不同的工作任务,结合学生的实际能力,由易到难,逐步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并积累一定的工作经验。

3 VBSE财务综合实践平台建设应注意的问题

首先,全景仿真并不H仅是一套系统就可以轻易实现的,要营造企业经营的氛围,需要着手的细节处甚多,要将一个真实的企业搬进校园,在某种程度上,并不亚于真实创办一家企业的难度。因此,要让学生在实训中真实地感受到企业的氛围,要以真实创办企业的模式来进行平台的建设,在此方面,学校实训项目管理者与组织者还需要进行不断地摸索与探讨。

其次,VBSE虚拟商业社会环境对教师的综合素质提出更高的要求。在实训过程中,教师在仿真实训中往往充当企业的管理与组织者,这对教师的专业素养与综合素养提出了较高的要求,没有丰富的专业知识与多方面的涉猎,很难在实训过程中满足学生的需求、解决学生遇到的问题。因此,在此问题上,一方面教师要不断学习,不断提高综合素养;另一方面在实训过程中,引入企业人士进行客串也不失为一种解决的办法。

再次,基于VBSE财务综合实践平台的校内实训,应建立一套完善的效果评价体系来对实训效果进行评估,然后再根据评估结果不断改进完善实训平台,只有如此,才能使平台建设日趋完善。

4 结语

VBSE这一全景仿真的虚拟实践教学系统,秉承“将企业搬进校园”的实践教学理念,对于会计专业这门实践性较强的学科来说,其应用价值已经在实践中得到了充分体现,优势明显,发展推广潜力巨大,但从实践的角度来说,基于VBSE的财务综合实践平台的建设,还需要在一些方面不断完善与探索,才能使其应用价值不断提升,助力培养满足社会需求的会计专业人才。

参考文献

[1] 周媛.财经院校运用虚拟商业社会环境(VBSE)开展实践教学模式的探讨[J].长春大学学报,2014(2):270-273.

篇(6)

关键词:蒙古族舞蹈;表演风格;特征

中图分类号:J70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4)08-0187-01

由于自身环境以及社会环境的差异,形成了各种各样的民族文化,舞蹈是一种文化现象,每个民族都具有自身的民族舞蹈,沉淀着民族的审美情趣等,蒙古民族地处北方边界,以勇猛著称,在蒙古族舞蹈中有很强烈的风格特点,本文主要分析蒙古族舞蹈舞台表演风格特征的把握。

一、蒙古族舞蹈的形成背景

蒙古族舞蹈将自然环境、社会环境完美的结合在一起,是特定社会环境中表现出的生活生产方式。所谓一方水土养一方人,蒙古族顽强坚韧、沉淀着民族性格。草原和天空的辽阔就造就了蒙古族人性格豁达的一面,去留随意。

民族舞蹈的形成与民族的审美风格有着千丝万缕的关联,在蒙古族的舞蹈中含有很多模拟飞禽走兽的舞蹈如《勇士顿踏》等。早期生产力非常低下,蒙古族生产非常的不稳定,因此蒙古族精神有着非常强烈的英雄主义、尊重生命等特点。在长久的蒙古族的生长中,以草原森林为主,在长途迁徙的过程中,人的生命非常脆弱,因此蒙古族人认为每一个生命都需要被呵护。

二、蒙古族舞蹈舞台表演风格特征的把握

蒙古族舞蹈在中国的舞蹈表现艺术中风格迥异而特色鲜明,只有充分认识到蒙古舞的创作背景等,才能更好的把握蒙古族舞台表演风格特征,蒙古族舞蹈舞台表演风格具有一些特征需要把握好。

(一)热情豪放和优雅柔和的风格

热情豪放几乎是蒙古族舞蹈的精神支柱,人们众所周知蒙古人热情好客,在这点的表现中完美的表现在了待人接物中的各个方面中,尤其是在舞蹈的表现中更加明显,很多舞蹈都体现出了热情豪放的风格,如在“安代舞”中豪放风格表现的最为强烈。热情豪放的舞蹈在我国的黑龙江地区、辽宁地区等流行的舞蹈中是普遍存在的,在比较严技巧上可以说并没有很大的难度,很多游玩的人也很乐意参与到舞蹈中,这是蒙古族民众来招待来客的最主要的舞蹈形式,充分体现了蒙古族舞蹈热情豪放的表演风格。

在蒙古族舞蹈中,虽然很多都体现出了热情豪放的特点,但是也存在不少的舞蹈具有非常明显的柔和优雅的内涵,如在“盅碗舞”的舞蹈中,这种舞蹈在鄂尔多斯等地区非常流行,这种舞蹈在表演中具有比较灵活的舞蹈动作以及形式等,因此舞蹈者在表演中更能表现出舞蹈功底和才华,舞蹈方式更加轻松随意,在历史中主要是以祭祀和祝贺的形式存在。

(二)敏捷机智和粗犷不羁的表演风格

蒙古族民族受到生活环境以及社会环境的影响,人们的生活习惯以及风俗等决定了蒙古族民族具有骁勇善战,这点在前文已经提到,蒙古民族显著的表现特点在于身体反应、敏捷性以及头脑反应灵活等,这点在蒙古族的舞蹈中有很大的体现,如在蒙古族的“牛头虎舞”中,表现牛虎争斗场景的舞蹈,在表演中讲究的是动作迅猛、反应灵活,舞蹈意识感染力表现非常强烈,具有非常强烈的民族气息。

游牧民族所特有的特点还有一个便是粗犷不羁,在恶略的环境下,蒙古民族长期生活在草原中,与大自然相抗争,还会存在起其他民族相争斗的情况,因此在民族特点中有非常明显的粗犷不羁的性情,在蒙古族舞蹈中,这种性格特点的表现主要是通过摔跤舞蹈进行表现,摔跤舞通过木偶的形式来进行表现,采用夸张的风做获取更加生动的表演效果,表现蒙古人人民的粗犷豪放和热情。

(三)具有明显的愉快乐观的风格

蒙古族民族人民长期与自然环境相抗争,在这个过程中会遇到各种各样的挫折和磨难,因此就造就了蒙古人民的无搜畏惧、积极向上的精神,在蒙古族舞蹈中很多都能看到人们乐观向上的特点,如在蒙古族的筷子舞等舞蹈动作,表演人员一边唱歌一边敲打筷子,舞蹈气氛非常的明快、乐观、活泼,每个参观舞蹈的人员都能够随着舞蹈和音乐感受到表演的欢快,很容易感染到其他参观人员,人们能够充分认识到蒙古族舞蹈所具有的良好的精神状态。

结束语

综上所述,本文先分析了蒙古族舞蹈形成民族精神、性格以及审美等特点,进而研究蒙古族舞蹈舞台表现风格的把握,在本研究中所论述的蒙古族舞蹈舞台表演风格比较浅显,没有与其他相似舞台表演风格相对比,如内蒙古民族舞蹈等,更深的研究还需要人们努力去实现。

参考文献:

[1]魏琦.关于蒙古族舞蹈表演的风格探析[J].新课程学习(上),2014(02):161.

[2]何佳. 蒙古族舞蹈与内蒙古“三少”民族舞蹈比较[D].内蒙古大学,2010.

篇(7)

1.1生态建筑的含义

生态建筑是指运用生态学知识,结合建筑和环境,将人、自然、建筑有机地结合起来,科学地利用自然环境,寻找最适合人类生存、发展的生态建筑环境,使对人类有益的能源在建筑和环境中高效地循环运转,并将人、建筑、环境作为一个整体系统来看待,从而创造一个最佳的建筑环境。

1.2生态建筑的特点

1.2.1生态建筑的设计特点

生态建筑作为一种新兴的建筑方式,与传统的建筑方式相比,有很多不同之处:①生态建筑的整体意识和系统观念都非常强,强调整体带来的实际意义;②生态建筑能够有效利用能源,并且不会造成污染,与传统的建筑相比,更符合可持续发展的理念;③生态建筑具有循环再生性,并非一次性的资源利用;④生态建筑对环境的适应性非常强,适宜大面积发展、使用。

1.2.2生态建筑的自然特点

生态建筑,顾名思义,从生态而来,终究还要回归生态,降低了人类社会对自然环境的伤害,保持着生态的稳定性。任何建筑在建造和使用的过程中都会消耗自然能量,并且产生建筑垃圾,从而对自然环境造成了一定程度的破坏。因此,生态建筑的设计就是通过与自然的关联和运作,最大限度地利用自然资源,将对自然环境的破坏控制在最低限度,以达到最佳的利用效果。

1.2.3生态建筑的社会特点

生态建筑是一种新兴的建筑模式,它与人们的意识形态有着极大的关联——人们的价值观念决定着生态建筑是否能够发展并完善,管理制度决定着生态建筑的建设方向,政府法规从根本上保证了生态建筑的建设。人们正确的意识形态促使生态建筑向着良好的方向发展。

1.2.4生态建筑的人文特点

建筑的根本目的就是为人们的生产生活提供服务,而生态建筑不仅为人们的生产生活提供了更好的服务,而且关注更多的是人们的精神、心理和生理健康,创造让人们身心都感到舒适的环境,这就是生态建筑的人文特点。生态建筑不仅仅是简单的建筑,同时还涉及到自然、社会、经济、政治、人文等多方面的系统工程。

2生态建筑设计的原理和原则

2.1生态建筑设计的原理

2.1.1与自然环境的相融性

在建造生态建筑时可利用的自然资源有很多,为了保护建筑周边的自然环境和生态平衡,要充分利用自然资源,并发挥其最大效用。在建筑设计时,要重点考虑周边环境,比如光、风能、水源等;绿化布置尽量与周边的绿化体系形成系统的网络化关系。此外,还可利用自然光线采光,利用水池等亲水设备降低周围环境的温度,调节周边的小气候。

2.1.2能源的节约

在建造生态建筑时,要注意减少能源以及物质资源的使用及浪费,尽量不作多余的设计,不特意追求建筑外表及装修上的华丽、独特。在必要的内部设计中,应尽量节约资源;在非必要性的设计中,应根据其实用性作适当的调整,尽可能地运用建筑本身具有的自然环境优势。总之,生态建筑设计和建设都要遵循“节约能源”的原则。

2.1.3资源的循环利用

在设计生态建筑时,要充分考虑如何延长建筑的使用寿命。当建筑不能继续使用时,需将其用料尽可能地回收再利用。好的建筑设计也可在建筑的内部创造水、生物养分、能源资源的循环利用,比如地下水、中水、下水、净化水的循环再利用,太阳能、电能、热能、生物能的转换利用,从而维持生态建筑使用上的长远效益。

2.2生态建筑的设计原则

2.2.1整体原则

生态建筑的设计不仅要保证建筑本身的特性能够满足人们的基本需求,并在此基础上还要将建筑与周围的自然环境、社会环境、经济环境等和谐地统一起来,尊重当地文化特色,将建筑与人文相结合,达到和谐、统一的状态。

2.2.2舒适原则

在生态建筑中,舒适度总与能源资源的消耗成反比关系,并且这个矛盾一直未能彻底解决。生态建筑在满足舒适度要求的同时,还要尽量符合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只有有效运用科学技术手段,积累建筑经验,总结符合可持续发展理念的建筑建设技术,才能坚持生态建筑的舒适原则。

2.2.3高效、环保原则

生态建筑要实现高效、环保的目标,就需要降低建筑物对能源资源的过度消耗和使用,提高能源的利用效率;要运用高新科技,比如新的建筑材料等,以降低建筑当中的能源消耗;同时还要避免使用带有污染性或者危害人体健康的建筑材料,创造健康、舒适的自然环境。建筑作为人们生产生活中的重要依托,其建造、使用、维护和拆除均应符合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要求。

2.2.4经济原则生态建筑的建造、使用和维护是一个多元性的建筑系统问题,更是一个社会组织体系的问题。高投入和高技术的生态建筑虽然可以满足人们高水平的生产生活需求,可以反映最新的科学技术水平,但是,并不是只有高投入的建设才能够实现生态建筑的全部功能,适当的技术、因地制宜的材料选取以及符合地域特色的建造风格同样可以引导生态建筑的发展。

3生态建筑的设计方法

3.1整体的设计方法

在生态建筑的设计方面,设计师必须从整体上来看待生态建筑中的每一个问题。生态建筑的整体设计主要遵循两个原则,即建筑与自然环境的和谐和建筑与社会环境的和谐。在设计应用型的生态建筑时,首先要选择合适的建筑地段,使建筑处于生态环境良好的地区。建筑的建设要尽量减少对自然环境的破坏,还要通过即将建造的建筑来弥补已经造成的社会环境的不平衡。除此之外,在生态建筑设计时还要注意尊重地形地势、保护现有绿化植被、结合当地水文特征、保护土壤等方面的问题。在生态建筑整体设计时,应采用能够使建筑与社会环境和谐、融洽的设计方法。妥善保存原有的建筑,继承和发展传统的建筑景观;保护好具有地域特色的建筑,并积极创造新的建筑景观;适度、合理地使用城市的交通和土地,尽量不改变居民原有的生活方式,保持城市恒久的活力和精神文化魅力。

3.2单体的设计方法

3.2.1自然通风在生态建筑的通风设计中,要充分利用小气候自然通风,或者利用智能控制系统提升建筑物的通风效果。

3.2.2采取降温隔热措施在进行生态建筑设计时,要充分分析、研究建筑所在地的区域环境和气候特点数据,引导生态建筑的设计和建设。利用窗帘、百叶窗、挑檐板等合理控制光线,以降低阳光对室内温度、湿度或小气候的影响。

3.2.3自然采光

在生态建筑设计中,要使建筑能够充分利用阳光采光,在设计中可通过加设玻璃墙、通窗、天窗等使室内光线充足,以满足建筑采光要求。同时,在生态建筑中通过安装日光反射器、反射板等设备,并结合智能操作控制系统,从而可更加充分地利用自然资源。

4结束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