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投稿指导 期刊服务 文秘服务 出版社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首页 > 精品范文 > 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认识

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认识精品(七篇)

时间:2024-03-05 16:21:03

序论:写作是一种深度的自我表达。它要求我们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真相,好投稿为您带来了七篇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认识范文,愿它们成为您写作过程中的灵感催化剂,助力您的创作。

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认识

篇(1)

关键词:职业指导 毕业生 高质量就业

我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发展中国家。实现社会就业更加充分的目标,是党和国家对人民的承诺。党的十报告对促进就业工作的论述中,最关键的是“推动实现更高质量的就业”。那么什么是更高质量的就业呢?职业指导在其中具有何种作用和重要性呢?笔者从更高质量就业的涵义着手,分析就业工作中存在的问题,探讨职业指导在推动更高质量就业中具有的作用和重要性。

一、更高质量就业的内涵

什么是更高质量的就业,它有什么标准?国际上,评价就业质量时,一般是先看就业机会的获得,如果一个社会整体成员或绝大多数成员失业,找不到工作,即使少数人就业状况再好,对整体而言,就业质量也不能说是好的。我们过去一提起就业,更多强调的是就业数量。从全国到各省、各市县,各高校,每年都要求完成一定的就业率目标任务,现实都出现“招工难”和“就业难”的抱怨声。这不仅造成了人力资源的巨大浪费,还会滋生诸多社会不和谐因素。

更高质量的就业是从就业的匹配程度方面理解,更高质量就业意味着劳动力资源的更优配置,劳动者不仅得到工作的机会,而且从事的是自己喜欢或者与自己专业对口的工作,从而使其工作效率更高,产出更多。

从整体来看,更高质量就业的内涵基本包括5个方面:充分的就业机会、公平的就业环境、良好的就业能力、合理的就业结构、和谐的劳动关系。从个体来看,更高质量的就业包括:体面的职业、稳定的岗位、较高的薪酬、良好的发展前景、对自己工作的满意度较高。

从更高质量就业的内涵以及如何实现更高质量就业的途径来看,这正是职业指导的工作目标。所谓职业指导,就是指根据社会职业需求针对人们的个人特点以及社会与家庭环境等条件,引导他们较为合适的确定职业定向、选择劳动岗位或者转到新的职业领域的社会活动,是沟通求职者和用人单位、教育部门和社会的有效途径。从职业指导涵义来看,职业指导是为求职者就业、就业稳定、职业发展和用人单位合理用人,提供咨询、指导及帮助的过程。职业指导的最终目标是帮助求职者和用人单位正确地了解和认识自身现状,以及对方的需求情况,实现人职合理的匹配。职业指导的主要工作目的就是通过科学的方法和理论,帮助求职者提高职业能力、明确就业目标,以实现求职者就业,并就业稳定,帮助用人单位了解求职者,分析岗位用人需求,制定招聘方案,提高招聘成功率,以实现用人单位招揽到合适的员工。职业指导对推动实现更高质量的就业具有重要意义。

二、大学生就业主要问题分析

毕业生就业问题主要是受全球经济发展的影响,以及国内就业总量压力和结构性矛盾依旧突出。

(一)全球经济发展的影响

一方面,全球经济相对脆弱,发展前景不太明确,存在下行风险。根据2013年7月世界银行在《世界经济展望》中的预测,2013年全球增长仍将处在略高于3%的疲弱水平。世界经济增长速度的减缓直接影响着已经融入世界经济的我国的对外贸易,使得外向型出口企业发展困难,吸纳就业能力下降。另一方面,各国为维护竞争优势,多采取贸易保护措施。这些保护措施,对我国外部经济拉动就业产生了许多不利影响。

(二)国内经济发展速度变缓

近年来,我国经济运行总体平稳,但是发展速度变缓,“产能过剩”产生的升级转型,对原有的用人需求发生改变,极大地减少了由经济快速增长而带来的就业需求的增加,整体用人需求下降。

(三)就业人口总量压力大

全国劳动年龄人口于2012年底达到顶峰,之后开始出现下降,但是,20~59岁就业年龄人口仍然在增加,2020年将达到8.31亿峰值,尤其是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农业富余劳动力的转移就业和就业困难群体的再就业等,就业总量压力巨大。其中高校毕业生数量2013年增加到699万,2014年增加到727万,未来5年,学校毕业生就业规模保持在年均700万左右,约占每年就业人力资源市场劳动力的一半。

(四)结构性矛盾突出

近年来我国经济面临着大规模的调整,经济结构的调整也必然带来用人需求的变化,从而造成一些新兴行业人才需求量大,中高级人才供不应求,而一些传统行业、过剩产能和落后产能行业都出现大批失业人群。根据中国人力资源市场信息监测中心于2013年第二季度对全国104年城市的公共就业服务机构市场供求信息进行的统计分析,市场中中高级技能型人才供不应求,与2013年第一季度和2012年同期相比,中高级专业技术人员的用人需求增加,而对初级技能人员有所减少。

就业难、就业压力大是一个不争的事实,但是,不时也有报道显示各地出现“用工荒”现象,主要原因是劳动者能力素质与经济社会发展需要不适应,劳动力市场中技能人才总量不足,就业短期化现象突出。在全国就业人员中,初中及以下学历的比重占到70.3%,大学以上学历仅为12.9%,统计全国提供的就业岗位数每年达1200万个,而2013年教育部数据,全国高校毕业生接近700万人,网络上却被称为“史上最难就业年”。就业难与“用工荒”并存,引发的思考不是求职者找不到工作,最主要的还是如何提升自身职业技能以及选择满意职业的问题,这些问题都可以归结为缺乏职业技能、信息不对称、就业观念滞后、就业政策和形势认识不清、职业生涯发展的理念没有建立起来等问题。

三、职业指导在推动毕业生实现高质量就业中的作用

(一)职业指导可以帮助毕业生在求职中合理定位自己

许多毕业生自身比较迷茫,面向社会时容易陷入人云亦云,眼高手低,挑三拣四,不知所措的状态,对于选择何种职业,从事什么工作,没有一个清晰的认识。职业指导主要是以个人的职业生涯规划为基础,它可以帮助毕业生正确认识自我,了解自己的职业兴趣和性格特质,将自己的人生资源与社会进行整合,将自己的职业梦想与现实进行整合,从而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在日后择业就业的过程中,面对繁杂的人才市场和社会环境,能够清楚自己的社会定位,从而顺利实现就业,得到稳定就业。

(二)职业指导可以提高毕业生的职业素养

一些毕业生不能实现高质量的就业,很重要的一个原因是对职业的认识不清,凭感觉或自己所学的专业盲目选择职业,没有对职业进行系统的分析,甚至不了解职业的技能要求、职业的前景和未来发展,导致求职后频繁跳槽,难以找到一份称心如意的工作。职业指导通过帮助毕业生进行职业探索,分析自己感兴趣的职业,提升毕业生对职业的了解;根据职业需求,通过帮助毕业生了解就业市场,掌握职业的区域分布情况和用人技能素质要求,以便在入职之前加强素质能力训练,从而提升自身的综合素质和能力,更好地适应职业发展的要求,通过帮助毕业生从事职业实践活动,不断修正职业选择,可以提升求职者的实践能力和适用能力。

(三)职业指导促进毕业生稳定就业

尽管整体国家提供就业岗位有限,每年1200万左右,但是很大一部分求职者并不是岗位少找不到工作,而是由于没有正确地认识自己,对用人单位了解不充分,采取先就业后择业的权宜之计,致使就业后发现专业不对口、选择岗位和企业与自身期望不符等,又辞职,跳槽率高,就业短期化。如,近年来高校毕业生每年应届毕业生700万左右,麦可思研究院《2013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显示,半年后毕业生就业率达9成,而离职率“211院校”是22%,非“211院校”是33%,其中跳槽(主动离职)率占到88%。

为了让毕业生对自己的职业定位有明确的认识,在职业报告时做出正确决策,在就业时少走弯路,提高就业质量及稳定就业率,必须应对毕业生加强职业指导。

(四)职业指导促进毕业生职业发展

成功就业并非一次性就业,一个人一生可能从事多种职业,可以说,职业贯穿整个人生,职业实现人生价值的重要体现。然而,许多人没有充分认识到人职是否匹配的重要性。往往会以就业形势严峻为由,抓住一个就业机会,就稀里糊涂地就业,茫然就业、甚至错误就业。

深入开展职业指导,有利于帮助求职者了解社会就业形势与当前就业状况,了解社会人才需求和有关人事与劳动政策法规,认识自己的职业兴趣、职业能力与个性特点,在此基础上,清晰地完成自我定位、明确自己的职业目标,实现人职匹配,实现个人职业发展和用人单位人尽其才。如我校开展职业生涯规划课程教学及职业指导和咨询工作,8年来,共有毕业生8000多名受益,2013年组织开展毕业生就业现状调查分析数据显示,本科毕业生就业现状总体满意度为70.12分、专科毕业生就业现状总体满意度为62.95分、毕业研究生就业现状总体满意度为76.85分。用人单位对毕业生就业状况平均分为96.67分。

(五)职业指导促进毕业生劳动力市场健康发展

目前,很多用人单位反映在招聘人员时,提供了大量岗位需求,都招不到合适的人,不少单位在与求职者达成就业意向,并签订了《劳动合同》,但之后不久,求职者提出辞职离岗。特别是就业毕业生群体,据查职业研究系统数据显示,毕业生主动跳槽的高达88%,这无疑给用人单位增加了大量的人力资本浪费。职业指导通过对企业招工用人开展指导,运用劳动力供需信息资源为求职者与用人单位空缺岗位进行合理匹配,提高企业招工用人的效果;促进以市场需求为目标导向的人才培养机构与企业的互动对接,共同培养技能性人才,推动人力资源的改革和发展,促进劳动市场的健康发展。

总之,在目前就业形势下,求职者难免会遇到很多挫折,身心要受到很多考验,这个时候,对求职者进行职业指导就显得尤为重要,合理有效的职业指导可以帮助求职者,明确他们的职业生涯目标,保证求职者的高质量就业,并且在促进求职者在提高职业修养的基础上,将个人和职业完善匹配融合,从而发挥自身最大的价值。同时,职业指导也有助于企业、人尽其才,合理有效地选人用人,促进企业的发展及整个社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勉励大学生转变择业观念.新京报,2013-5-16.

[2]吴冬梅,张立付.职业指导在促进大学生就业工作中的作用和重要性.科技信息,2014,(3):74-75.

[3]关春燕.职业指导在促进大学生就业工作中的作用和重要性.中国电力教授,2012,(32):130-131.

[4]中国人力资源市场信息监测中心.2013年第二季度部分城市公共就业服务机构市场供求状况分析.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网站.2013-7-4.

[5]世界经济展望.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官网.2013-7-9.

篇(2)

【关键词】 就业指导 现状 对策

一、存在的问题

2016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规模将达710余万人,加上往届未实现就业的,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十分严峻。并且全球范围内金融危机的影响尚未消除,大学毕业生所面临就业压力越来越大。在这种就业环境下,高校就业指导工作在毕业生就业过程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但目前,我国高校大学生就业指导方面存在的诸多问题导致就业指导效果并不理想,我国高校真正意义上的就业指导工作尚未成体系,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缺乏系统的就业指导课程设置、内容和形式单一

我国各高校虽然普遍设立了就业指导课,但实际上缺乏系统的就业指导课程安排。就业指导课程一般作为选修课程,大一、大二的学生通常很少去选修,到毕业的时候,却又忙于毕业和就业,没精力和心情认真听。并且许多毕业生甚至根本就不了解自身的个性特点、职业特点。

就业指导形式单一更成为高校就业指导的通病。目前,我国很多高校的就业指导一般是单纯课堂授课形式,或举办各种专场讲座,形式比较单一。但毕业生就业时面临人生的多重选择,往往表现出不同程度的心理矛盾,他们更需要的是一种将职业生涯规划与心理状态分析有机结合起来的个别咨询辅导。

(二)以就业率为指标的指导理念偏差

目前我国各高校就业部门的风向标就是就业率,基本目标是以把学生送出去,而忽视了就业质量。这种方式导致应届毕业生跳槽率很高,大部分应届毕业生在工作一段时间后便很快流失了,对于用人单位来说,无疑是相当大的损失。“先就业,再择业”的就业指导理念意味着帮助毕业生找到工作就大功告成,在就业指导上缺乏给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指导,没有帮助学生制定适应自身发展的模式。

(三)缺乏专业的就业指导人员

高校就业指导应能够为不同年级的大学生提供就业方面的咨询、指导、培训,就业指导人员不仅要向学生讲解就业政策,分析就业形势,而且要担负起帮助学生进行自我评价,正确定位的工作。目前,我国各高校就业指导部门只负责大量的事务性工作如出具推荐表、签订三方协议书、在网站上岗位信息、组织用人单位专场招聘会等。基本的就业指导工作大部分由各个院系的辅导员完成,不少辅导员缺乏心理学、教育学等专业知识,也缺乏专门的职业指导训练,对毕业生的指导往往泛泛而谈,实用性较低。

二、措施

针对当前高校就业指导工作中存在的问题,使高校就业指导工作适应当前形势发展的需要,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高校要帮助大学生科学认识和正确对待就业,引导学生尽早正确认识自我,科学地、合理地选定自己的求职目标和人生理想,充分实现个人的自我价值与社会价值。为此,就业指导要实现课程全程化、服务个性化、指导专业化,并要加强实践课程建设。

(一)建立“个性化”的就业指导服务

以往的就业指导通常是群体式的,忽视了学生个体的不同情况。个性化就业指导就是以了解学生就业个性化需求、促进其就业个性化发展和发挥其就业的个性化潜能为目标,为其个性提升和潜能发挥提供和创造就业条件的过程。个性化指导要考虑到学生自身的个性和心理特征等,有针对性、细致化的进行指导。此外,要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和价值观。让学生正确理解国家就业的宏观形势,要让他们明白工作是否真正的适合今后的形势发展,要让他们放眼长远,立足未来发展去求职,而不是将重点放在让学生比较户口、待遇等方面的情况。

(二)组建专业化的就业指导队伍

随着近年来就业形势的日趋严峻,大学生面临越来越激烈的就业竞争。在这种情况下,大学生对就业指导的需要也越来越迫切,需要在择业心理、职业生涯规划等方面得到专家化深层次的指导。要建立一支专业的就业指导教师队伍,遴选和培训教师非常重要。同时,要支持就业指导教师参加培训、考取相关资格证书,并且要逐渐把具有相关资格证书作为入选就业指导教师的必要条件。

(三)加强实践环节

只有通过实际的岗位工作,才能加深学生对行业和岗位的认识,切身了解自己的优势与不足、能力与目标,才能真正影响大学生在就业方面的选择。虽然在目前我国高校的课程设置中有社会实践和生产实习的环节,但还仅仅是短期的参观、调研,学生通过实践能学习到的内容不多。因此,高校有必要联系企事业单位,建立社会实践基地,为学生提供更多就业前的训练机会,提供取得工作经验的练兵场。

三、建议

(一)推动实现更高质量的就业,必须实施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努力营造公平的就业环境。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离不开国家的宏观调控,为此,政府要顺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要求,把扩大就业放在经济社会发展更加突出的位置,坚持劳动者自主就业、市场调节就业、政府促进就业和鼓励创业的总方针,努力改善创业和就业环境,促进公平就业,推动实现更高质量的就业。

(二)推动实现更高质量的就业,必须调整产业结构,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社会的产业结构和劳动力的就业结构是密切联系的,随着现代产业的发展和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劳动力的就业结构必然发生相应的变化。所以,我们必须在着力挖掘第一产业特别是现代农业就业潜力、稳定第二产业就业份额、提高第三产业就业比重的过程中推动实现更高质量的就业。

(三)推动实现更高质量的就业,必须坚持科学发展,大力发展经济。经济发展能够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推动实现更高质量就业的最根本的途径是促进社会经济发展。所以,我们必须大力发展生产力,努力推动社会经济的发展,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中扩大就业,在统筹城乡发展,积极稳妥推进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中创造更多就业机会。

参考文献:

篇(3)

关键词:顾客价值博弈营销策略

企业的发展策略经历了许多的阶段,从最早的关注产品质量、价值链管理、组织流程再造到企业文化等,但是企业所关注的往往是其内部改进以及自身的经营,而不关注企业外部的市场,即顾客价值营销。

过去企业认为企业的外部市场是不可控的,与其浪费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去关注市场的变化,不如将更多的精力投入到企业内部改造中。然而,近来的研究和实践表明,只有关注市场,提升顾客价值,才是企业持续发展、获得竞争优势的根本途径。

顾客价值内涵

早在1944年,著名的美国营销大师菲利普•科特勒就提出了“顾客让渡价值”的概念,即顾客购买商品或劳务所获得的总价值和支付的总成本之间的差额。其中,顾客的总价值是指顾客购买某一产品或服务所期望获得的一组利益,它包括产品价值和服务价值等,而顾客的总成本是指顾客为购买某一产品或劳务所消耗的时间、精力、体力以及所支付的货币成本等。

顾客让渡价值实际上就是顾客价值,当顾客进行商品购买时总是希望自己能够从中获得最大的实际利益,即所获得的总价值最大而支付的总成本最少。可以得出,顾客是否最终购买该商品并不是取决于商品的价值和花费的成本,而是顾客价值最大化,所以,企业应调整其经营策略,不要一味的生产质量高的产品或产出价格低廉的商品,而是要以顾客价值最大化为基准,提供比竞争对手更多的顾客让渡价值,在同行竞争中取得优势,占领更大的市场份额。

顾客与企业的博弈模型

(一)博弈参与方

在当今市场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企业是理性经济人,其行为动机是经营获利以及持续发展,在利益最大化以及所处环境、形势的驱动下,企业有可能采取某些违规操作,例如生产质量较差的产品,借以获得竞争优势来实现企业的目标,获取较大的利益。

顾客同样是理性经济人,顾客在进行商品选择时往往希望以较低的支付成本来获得较高的商品价值。

(二)博弈假设前提

博弈假设前提包括:企业的策略空间为生产高质量的商品和生产低质量的商品;顾客的策略空间为选择购买或不购买;当企业生产低质量产品被顾客购买后被发现,则企业将会受到监管部门的惩处以及顾客价值的损失;企业生产低劣产品获得的利润全部来自于顾客价值减少的效用部分。

(三)博弈得益矩阵

博弈得益矩阵见表1,其中,A、B为顾客购买企业高质量产品时顾客、企业获得正常收益;顾客在不购买商品时效用为X;B-D、B-C是企业在顾客选择不购买商品时生产高质量商品和低质量商品所取得的效用;F是顾客选择购买低质量商品时,企业增加的收益,而增加的收益全部来自于顾客损失的收益;A-F、B-C+F分别是顾客选择购买低质量商品时顾客、企业的收益;(A>X>A-F,B-C>=B-D,F-C>0)。

顾客与企业的博弈分析

(一)单次博弈模型分析

通过构建模型分析可知:A>X>A-F,B-C>=B-D,F-C>0,进而发现该矩阵可以达到纳什均衡,当顾客选择购买行为时,由于B-C+F>B,所以企业一定会选择生产低质量的商品;当顾客选择不购买行为时,由于B-C>=B-D,企业仍然会选择生产低质量的产品;所以企业无论怎样都会选择生产低质量的商品。当企业选择生产低质量商品时,由于X>A-F,所以顾客倾向于选择不购买行为。所以,最终的纳什均衡则是顾客不购买,企业生产低质量商品。

通过上述分析,在单次博弈中,由于顾客和企业双方都是理性经济人,各自追求自己的最大利益,唯一的均衡是顾客选择不购买,而企业生产低质量商品。容易看出,在短期利益的趋势下,企业生产低质量产品欺骗顾客,达到“双输”的结果,但从长远看,企业必须考虑顾客利益为其提供高质量产品。(二)无限次重复博弈

但是,在无限次重复博弈中,上述矩阵存在一些问题,它没有考虑到当企业生产低质量产品被顾客购买后被发现,企业受到监管部门的惩处以及顾客价值的损失(R),所以在改进的博弈矩阵见表2。

考虑到R后,若B<B-C+F-R,则无限次重复博弈的纳什均衡仍然是(不购买,低质量产品)。

若B>B-C+F-R,则存在着混合策略纳什均衡:

顾客选择购买行为期望:PQA+P(1-Q)(1-F)=PA-PF+PQF

顾客选择不购买行为期望:(1-P)QX+(1-P)(1-Q)X=X-PX

解得:Q*=(F-A+X)/F

企业生产高质量产品期望:PQB+(1-P)Q(B-D)=QB-QD+PQD

企业生产低质量产品期望:

P(1-G)(B+F-C-R)+(1-P)(1-Q)(B-C)=PF-PR-PQF+PQR+B-BQ-C+QC

解得:P*=(D-C)/(R-F+D)

因此,在这种条件下的混合策略纳什均衡为Q*=(F-A+X)/F;P*=(D-C)/(R-F+D)。即当顾客购买行为的概率P>P*时,企业的最优选择是生产高质量的商品;当顾客购买行为的概率P<P*时,企业的最优选择是生产低质量的商品;当企业选择生产高质量商品的概率Q>Q*时,顾客的最优选择是购买该商品;当企业选择生产高质量商品的概率Q<Q*时,顾客的最优选择是不购买该产品。当Q=Q*时,顾客可随机选择购买和不购买行为。

顾客与企业的博弈对策

在市场经济中,(不购买,低质量产品)的纳什均衡无论对于顾客、企业、乃至整个经济环境都是有害的,应尽量避免其发生。具体来说,就是让广大企业主认识到顾客价值的重要性,审慎对待企业制造劣质产品而受到监管部门的惩处以及顾客价值的损失(R),尽量使B<B-C+F-R,即R足够大。使广大企业主了解到短期利益和长期利益的关系和区别,认识到顾客价值对于企业生存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从根本上将顾客价值同企业目标、企业文化联系起来,实现企业长期、持续、健康发展。

企业不仅要为顾客提供高质量的产品,同时要尽量降低顾客在购买过程中的成本,如提高顾客购买商品的便利性;改善购物环境,使其成为顾客休闲、娱乐的场所;提高员工素质,建立优良的售后服务机制,用优质的服务提升企业在顾客心目中的形象和品牌知名度。

在市场交易中,虽然顾客具有最终选择权,但实际上企业处于更具优势的地位,企业可以通过各种方式和渠道,宣传产品信息和服务,引导顾客进行消费,创造顾客价值,将企业和顾客紧紧联系在一起,引起顾客共鸣和顾客忠诚,提高顾客价值。

顾客价值最大化往往要求提高自身的产品质量和服务水平,导致成本增加,有时还会增加不必要的风险,所以在实施顾客价值最大化的策略中,存在一个合理的界限,即收益下限和成本上限。一味追求顾客价值最大化是不理智的,只有在实现顾客价值最大化的同时,实现企业效益最大化才是企业的生存之道。

参考文献:

篇(4)

关键词:财务报告质量 内部控制 相关性

目前,随着我国企业现代化水平的提高,建立完善的内部控制管理体系已经成为企业改革的重要内容,内部控制是企业通过建立完善的组织结构与权责制度,实现企业内部控制的最优化,保障经济核算的顺利进行,提高财务报告质量和经营管理水平,保证公司的快速发展的重要因素。但相对来说,目前我国企业的内部管理控制规范体系尚处于起步阶段,各方面工作还不完善。内部控制完善与否,对于保证财务报告质量具有重要意义。笔者根据对企业内部控制的研究,分析我国企业财务报告质量与内部控制的现状和两者的相关性,从而保证企业财务信息的准确性、可靠性,提高上市财务报告的质量。

一、上市公司财务报告质量与内部控制的现状

(一)企业内部控制环境薄弱

当前,我国企业的内部控制仍存在不少问题,企业经营仍面临着不确定性的风险与挑战。企业内部控制的突出问题表现在企业内部控制环境较为薄弱。主要有管理层对内部控制缺乏正确的认识、机构设置不合理、经营者素质不高、企业文化缺失。

企业高级管理者对内部控制缺乏有效的认识,对内部财务控制制度认识不足、重视不够。体现在企业没有建立完善成文的内控制度,缺乏有效的控制标准和控制程序,有些企业即使制订了内控制度也大多流于形式,缺乏有效的宣传,员工不了解内部控制程序,内控制度没有有效的落实。

我国企业还没有完全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其组织机构的设置仍保存着计划经济时代的痕迹,存在机构庞杂、效率低下、管理权责不明确的诸多问题。不同部门之间缺乏有效的沟通协调机制,同一部门之间权责模糊,缺乏交流。

我国企业经营者素质不高,大多没有受到正规的企业管理学教育,对企业内部控制制度缺乏足够的认识,对于财务报告质量与内控制度的关系认识不足。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要求企业管理者具有管理学、金融学、经济学等相关学科的知识储备,如果管理者不能做到与时俱进,对于企业经营是一个很大的挑战。此外,企业缺乏优质的企业文化也造成了企业内部控制的薄弱。

(二)内部控制缺乏监督机制

监督是高质量财务报告的保证。企业在建立内部控制制度后,要加强审计和监督,高质量的财务报告离不开有效的内部审计,企业内部监督机制对于提高经济管理水平和经济效益有重要作用、对于违法乱纪分子有威慑作用。目前,企业内部控制机制严重缺乏,内部审计、统计财务报表需要的材料、财务报告的审核均有管理高层掌握,缺乏独立的审计机构。同时许多企业为了经营的需要,往往将营运部门凌驾于财务之上,忽略财务工作的重要性,另外许多企业忽视内部监督机制的建立,即使建立了监督部门,也流于形式,监督人员专业素质不高,这些因素导致了企业内部控制不能发挥应有的质量,更不能保障财务报告的质量。

二、财务报告质量与内部控制的关系

上市公司财务报告质量与内部控制的关系是显而易见的,高质量的财务报告离不开企业严格的内部控制制度。财务报告质量与企业的内部控制是互相印证、交叉影响的关系,内部控制和财务信息质量的结合保证了企业的资金的安全,有效的预防了资金风险,对于企业的健康发展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高质量的财务报告依赖完善的内控机制

企业完善的内控机制是保障财务质量的要求,企业通过内部控制,不同部门之间、同一部门之间人员相互制衡、监督,有效避免了因缺乏监督带来的虚假报表和员工的舞弊行为。完善的风险预测与评估机制也是内控机制的重要组成部门,通过风险管理,可以有效的避免因财务人员过失、审计材料虚假造成的潜在风险。 保障财务报告质量是企业内部控制的基本目标,企业要不断完善企业内控机制,形成权责明确、管理科学的企业环境,确保高质量的财务报告。

(二)内部控制是保证真实可靠财务报告的基础

企业内部控制的目的是保证各种财务资料的真实性、可靠性和完整性。上市公司的财务报告必须是真实可靠的,这关系到上市企业的信誉、股价和经济效益的高低。保证财务报告的可靠性是有效的内部控制系统的目标之一,有效的内部控制系统可以合理保证财务报告的可靠性,虽然没有内部控制系统的企业财务报告不一定不可靠,但财务报告一旦不可靠,则企业的内部控制系统必定无效。因此可见保证财务报告可靠性方面,内部控制的确发挥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内部审计可以检查评价财务报告内部控制系统的设计和执行的有效贯彻,内部审计人员在企业中权力大小、职责履行的好坏对财务报告内部控制系统的运行都有一定的影响。企业内部审计部门通过对企业资产的营运水平进行评估,保证了企业财务资料的完整性和真实性。

三、结束语

随着现代企业制度的不断发展,企业建立完善的内部控制制度越发重要,内部控制关系着上市公司的财务报告质量,完善企业内部控制制度,提高财务报告的质量,已经成为公司管理体制改革的重要内容之一,本文深入分析了我国企业财务报告质量与内部控制的现状和相关性,对于提高上市公司财务报告质量,完善内部控制有借鉴意义。

参考文献:

[1]杨有红,毛新述.内部控制、财务报告质量与投资者保护――来自沪市上市公司的经验证据[J].财贸经济.2011(08)

[2]瞿旭,李明,杨丹,叶建明.上市银行内部控制实质性漏洞披露现状研究――基于民生银行的案例分析[J].会计研究.2009(04)

篇(5)

【关键词】高职院校;多元智能;创新能力;职业指导;途径与方法

随着高职院校招生制度的改革,高职院校的教育已向“大众化”教育趋势发展。近年来许多高职院校已实行单独招生,绝大多数高职院校录取分数线文、理科750的满分已降到200分以下。生源质量的日益降低和社会对人才的高要求之间的巨大反差,使高职院校的毕业生产生“无业可就”和“有业不就”的两种现象表现越来越突出,毕业生就业难的问题已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因此研究高职院校提高职业指导工作实效性的问题已刻不容缓。

一、问题的提出

近期笔者对某高职院校2009-2012年的毕业生就业情况进行了调查,详见下表:

调查数据显示:有些专业就业率逐年下降如:法律文秘;有些专业就业率逐年攀升如;机电一体化技术;有些专业就业率保持平稳。数据反映了高职院校毕业生的就业状况,但在实质意义上的高质量就业,应该比现在所看到的数据更让人担忧。高职院校就业率不高,与职业指导工作的实效性不高是分不开的。就业率不高从某种意义上讲,它将直接影响高职院校的生存。

二、当前高职院校职业指导工作质量不高的主要原因

(一)职业指导课程培养目标不明确

“大众化”教育的发展趋势为许多高考生园了大学梦,但也给职业指导工作带来前所未有的挑战。面对挑战高职院校职业指导工作没有根据自身生源的现状,与时俱进制定适合本校发展的就业指导培养目标。学生不能准确定位自己,职业指导课程理论多,实践动手能力少,诸如此类问题的产生,都因职业指导课程培养目标不明确而引起。

(二)职业指导课程设计不合理

各高职院校仅开设了《职业生涯规划》和《就业指导》课,且课时量太少,一般只开设40-60个课时的必修课或选修课。由于就业指导课是每个班都必须开设,就业指导老师少,学校只能选择合班上公共课,不利于老师对学生进行个别职业指导,大学生对职业生涯教育了解程度低,对所学专业与职业的关联认识不清;自我定位不客观,对个人智能优势认识模糊,个人创新能力的培养无方法无所适从。据权威机构对高职院校就业指导课的调查,学生对就业指导课程的教学满意度仅为76.37%。

(三)就业指导老师的综合素质不高

高职院校毕业生实现高质量的就业与学校就业指导的培养密不可分,没有一支高水平的就业指导老师,很难培养出高质量就业的毕业生。当前高职院校就业指导老师大多数是从招生就业处、学工处、团委等及辅导员队伍中派出,这批人员对指导学生就业有一定的实践经验,但在如何提升学生的就业竞争能力等方面的就业指导教学能力有待提高。因此就业指导老师的综合素质不高是影响实现高质量职业指导工作的重要因素。

三、实现高职院校高质量职业指导的有效途径与方法

(一)科学制定职业指导课的培养目标

依据高职院校生源现状,制定科学合理的职业指导课程培养目标非常重要。培养目标制定得否合理,将直接影响职业指导工作质量的高低。通过对培养目标的实施,使学生达到以下要求:(1)能准确理解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目标,专业的基本情况和对应的行业、职业情况。能较为清晰地认识自己特点,职业的特点及社会环境,了解国家及区域经济发展战略,了解求职择业的基本知识及就业市场的基本信息,能把握就业形势与政策法规,掌握较新的创新技术,具有较强的实践动手能力,培养创新创业意识。(2)能树立职业发展的自主意识,正确的职业价值观,培养良好的职业道德。(3)能培养职业规划、求职择业、创新创业等专业能力,提高自身的沟通能力、协调能力、管理能力和创新能力。

(二)构建科学合理的职业指导课程

近年来高职院校的学生职业意识不断增强,现有的职业指导课程远远满足不了高职学生的要求。现在开设的《职业生涯规划》和《就业指导》课程,只能帮助学生认清就业形势,做好职业规划,树立“先就业,再择业”的理念,对如何提高就业竞争力,提高专业技能、技巧水平实现高质量就业方面的课程却很少。

要实现高质量的就业,关键在于提高学生个人的创新能力等综合素质。因此在职业指导课程体系中应增设“多元智能”和TRIZ理论等课程。“多元智能”理论能帮助学生认识自己的智能潜力,TRIZ理论课程能提升学生的创新能力。

“多元智能”理论是由美国哈佛大学心理学教授霍华德.加德纳经过多年研究和观察而提出的。该理论认为:“智能是一种处理信息的生理心理潜能,这种潜能会在某种文化情景下被激发,去解决问题或创造该文化所珍视的产品”。人的智能是由语言智能、数理逻辑智能、音乐智能、空间智能、肢体运动智能、人际交往智能、自我认识智能和自然观察智能等八种要素构成,八种智能的不同组合,能产生多层次的复合人才。我国高考制度选拔人才的标准倾向单一智能。文科、理科重视的是语言智能、数理逻辑智能,艺术类的招生只重视音乐和空间智能、体育类的招生只重视肢体运动智能。

高职院校的学生可能语言智能、数理逻辑智能有不足之处。开设多元智能课,可以培养学生的组合智能,激发他们多种智能的发展,提高他们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使他们的智能在认识世界和改造自然的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

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不仅仅是个人问题,面对新世纪的挑战,只有构建起有利于培养创新能力的创新型人才培养的模式,才能满足国家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迫切需要,使我国从“人力资源大国”真正成为“人力资源强国”。 高职院校职业指导课程若忽视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高职院校的发展难以为继。因此开设TRIZ理论课程,通过对TRIZ理论的学习,提升学生的创新能力是实现职业指导工作高质量有效途径与方法。

TRIZ理论是1946年前苏联科学家阿奇舒勒通过对250多万份高质量的发明专利进行分析研究后得出的创新理论,该理论提出了创新与发明都是有规律可循的。TRIZ的含意是发明问题解决理论,是用原俄文字母的缩写转换成拉丁字母而成的。TRIZ理论体系包含九大方面的内容:①技术系统进化法则;②最终理想解;③40条发明原理;④39个通用工程参数和平矛盾矩阵表;⑤物理矛盾分离原理;⑥物—场模型分析;⑦76种发明问题标准解法;⑧发明问题标准算法(ARIZ);⑨物理效应和知识库。

70年代以前这项技术对苏联科技发展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并列为前苏联的高级机密,苏联解体后该技术流传到欧美国家。目前世界500强企业运用该项技术发明了许多高质量的专利产品。

高职院校学生学习《多元智能》理论能帮助他们认清自己的智能组合优势,消除自卑感,授课时间从大一开始到大二第一学期结束。学习《TRIZ》理论及实践操作能帮助学生树立创新能力的信心,并用TRIZ技术去解决创新工作中的困难,这将大大提高学生成就感和知名度。授课时间为整个高职学习阶段(三年)。《职业生涯规划》、《就业指导》可按原计划安排执行。

(三)职业指导老师自身能力的培养是实现高质量职业指导关键

高职院校要实现高质量的职业指导,老师是关键。建设一支相对稳定、专兼结合、高素质、专业化、职业化的师资队伍是实现高质量职业指导的保证。如开设《多元智能》课程,发展学生的多元智能,指导老师首先必须具有多元智能,老师的某项智能的展示将为学生发展该项智能起到楷模的作用。老师运用TRIZ技术解决创新问题的范例会增加学生对学习该项技术可信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校就业指导部门的机构、人员的素质和能力对于学生就业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就业指导部门的人员应该是学生的专业职业顾问,在就业咨询、职业定位、职业心理测试、求职技巧等方面给予全方位指导和帮助。因而,从事学生就业指导工作的人员应该具有丰富的学生管理知识,特别是就业指导方面的工作经验、现代人力资源开发知识、专业的心理学知识、广泛的人际关系和较强的人际沟通能力,同时具备合格的职业指导师资格,才能胜任这项职位。

综上所述,多元智能理论与TRIZ创新理论以人为本,提升了学生自身的素质水平,同时也提高了对教师自身的要求。通过引入新的理念,新的要求,实现职业指导的提升。

参考文献

[1] [美]霍华德·加德纳.多元智能新视野[M].沈致隆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2.

[2] 根里奇·阿奇舒勒.寻找创意 TRIZ入门[M].陈素勤等译.科学出版社,2013.

篇(6)

[关键词]青少年;体育消费品;质量与价格

[中图分类号]F76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6432(2014)5-0061-02

1引言

由于顾客的购买决策往往受产品质量和产品价格的共同影响,因此产品质量和产品价格是影响产品销售量的两个因素。研究表明,“市场经济条件下,消费者需求的满足以一定价格计算的货币支出为基础,合理的价格策略是满足消费者需求的重要手段”。因此,对质量价格组合体系需求的选择,能体现出消费者的消费能力和消费观念,同时也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消费者心理预期的形成。故本文拟通过对我国青少年体育消费质量与价格体系方面的需求进行深入调查与分析,为企业和有关部门制定正确的营销策略,获得利润最大化和市场占有率提供依据。

2研究对象与方法

(1)研究对象:本研究以我国年龄在“13~25岁的青少年”为研究对象。

(2)研究方法:本文采用了文献资料、问卷调查和数理统计等研究方法。

(3)抽样方法与样本量的确定:采用了分层抽样的方法,以地域、城市、年龄、性别作为分层标准进行分层抽样。共发放调查问卷3000份,回收2653份,回收率为88.4%,其中有效问卷2094份,有效率78.9%。其中,男性青少年968人,占46.2%、女性青少年1126人,占53.8%;13~17岁青少年1078名,占总调查人数的51.5%,18~25岁青少年1016名,占48.5%。

(4)调查地点的选择:为了兼顾样本在我国六大区的分布和调研人员的具体情况,最后确定抽取北京、青岛、长春、广州、南京、成都、西安等12个城市作为本文研究的调查对象。

3结果与分析

3.1我国青少年对体育消费品质量与价格组合体系需求的调查分析调查结果显示:我国青少年对体育消费品质量与价格组合体系需求的选择百分率主要集中在一般质量低价格74.68%;中等质量中等价格40.38%;高质量高价格38.88%和高质量中等价格35.58%等。由此可见,我国青少年对质量与价格关系的认识是理性的。从对质量与价格组合体系需求的选择排序来看,目前对一般质量和低价格的商品需求量最大,这与我国青少年体育消费水平整体较低和对体育商品数量迫切需求的客观事实基本相符,与消费品使用周期的缩短和消费品本身使用寿命有一定关系,与青少年现阶段的经济能力和消费能力相符,同时也与青少年追逐流行、关注时尚、崇尚个性,对新产品、新技术反映极其敏感,对新事物的接受速度比成年人快等特点有关。对中等质量中等价格和高质量高价格商品的选择率也分别达到40%和38.8%,说明已有部分青少年具有较强的消费意识和相应的经济承受能力。与此同时,部分青少年对中、高档体育消费品的需求也日趋强烈,并开始体验和享受中高档体育消费品给他们带来的物质和精神上的满足。调查显示还有35.58%和33.27%的青少年选择了高质量中等价格和中等质量低价格商品,甚至还有25.54%的青少年选择了高质低价商品,说明他们愿意等待和捕捉促销、换季清仓等消费时机,以获得物美价廉的体育商品,但总的来说还是即时消费的比例大于徘徊等待购买高质低价商品的比例(见表1)。

3.2我国不同年龄段青少年对体育消费品质量与价格组合体系需求的比较分析通过对我国不同年龄段青少年对质量与价格体系需求选择的比较可以看出:他们对高质量高价格和一般质量低价格商品的选择百分率基本相同,但18~25岁青少年对中等质量中等价格体育商品的选择率明显大于13~17岁青少年,这说明中档消费品更能够迎合多数18~25岁青少年的体育消费需求,他们也能更多的接受这个档次的体育消费品;而13~17岁青少年选择中等质量高价格的百分率远高于18~25岁青少年,一方面,反映出部分青少年虽经济能力有限,但追求时尚,崇尚个性等心理所驱,缺乏消费经验,存在一定的盲目性。另一方面,青少年所涉足的体育消费,用于“纯物质”的比重较大,他们较少考虑体育消费本身的内在价值,较少考虑体育消费“质”的含义,目前大多数青少年体育消费层次还处于质量偏低的边缘状态(见表2)。总之,目前我国不同年龄段青少年因经济能力有限,仍对一般质量低价格的体育消费品有很大的需求量,但同时也反映出我国青少年对高质量高价格和中等质量中等价格的体育消费品具有较强的潜在需求。

3.3我国不同性别青少年对体育消费质量与价格组合体系需求的比较分析通过对我国不同性别青少年对质量与价格体系需求选择率的比较可以看出:男女青少年对高质量高价格体育消费品的选择率分别为38.73%和39.01%;对中等质量中等价格的选择率分别为40.87%和39.93%,选择率基本相同;女性青少年对一般质量低价格、高质量中等价格和中等质量低价格体育商品的选择率均高于男性,这在很大程度上是由女性的性格所决定的,女性消费者会更多地考虑到所购买商品的实用价值。且由于女性天生性格细腻,善于精打细算,注重物美价廉与实惠便宜的心理所致,女性青少年在购买过程中比男性更加耐心和谨慎,往往会“货比三家”做到少付钱多办事,并能得到更多回报的心理反应有关(见表3)。

3.4我国东西部地区青少年对体育消费质量与价格组合体系需求的比较分析通过东西部青少年对质量与价格体系需求选择率的比较可以看出:西部青少年对高质高价商品的选择率为41.46%,东部地区青少年的选择率为37.65%,高出东部地区青少年3.81%;对中等质量中等价格商品的选择率却低于东部青少年2.51%;对低质低价商品的选择率高于东部青少年10.41%(见表4),这些数据对比结果反映出随着西部地区经济的发展,西部地区青少年对体育消费品的渴望和占有率都有了很大程度的提高,部分青少年对高质高价体育商品已经具备很强的购买力,他们也喜欢尝试新品牌、新款式,追求名牌效应,购买名牌产品。同时,在普及和实用率更高的中、低档商品消费中,东部地区青少年更多的选择了中等质量中等价格的体育消费品,而西部青少年更多的选择了一般质量低价格的体育消费品。说明西部地区青少年的整体消费实力依然低于东部青少年。东部地区的消费市场相对成熟,行业竞争也比西部更为激烈,为东部地区青少年选择低价格高质量和低价中等质量商品提供了良好条件。商家要想在西部站稳脚跟,取得长期的竞争优势,必须树立以顾客需求为导向的经营思想,对消费者的需求、感知和期望进行重新的认识和准确的预测,为顾客创造更多的价值,从而为自身在激烈的竞争中生存和发展开辟更广阔的空间。

4结论与建议

(1)研究结果表明,目前我国青少年对质量与价格体系需求的选择率主要集中在一般质量低价格、中等质量中等价格上,说明质量一般价格便宜的体育实物性消费产品仍然具有较大的需求量。

(2)我国18~25岁青少年对中等质量

中等价格体育商品的选择率明显高于13~17岁青少年;13~17岁青少年选择中等质量高价格的百分率远高于18~25岁青少年。

(3)女性青少年在对高质量中等价格、中等质量低价格和一般质量低价格体育商品的选择率均高于男性。

(4)研究表明,尽管西部地区青少年对高质量高价格体育商品具备很强的购买欲,但整体消费实力依然低于东部城市青少年。

(5)建议积极引导不同年龄段青少年进行理性体育消费,对销售量较大的中、低档次产品加强质量监督,制定出合理的价格策略,确保消费者权益,增强消费者的购买信心。

(6)树立以顾客需求为导向的经营思想,把握不同性别青少年的消费心理需求、感知和期望,进行重新认识和准确预测,有的放矢地拓展体育消费品市场。

参考文献:

[1]崔丽.产品质量、价格与销售量的关系[J].中国质量,2009(8):41-42.

[2]陈文武.价格策略思考[J].现代商贸工业,2012(11):12-13.

[3]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现代汉语词典[M].5版.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108,1200.

[4]郭聪聪,刘志强,赵江鸿.我国城市青少年体育消费品更新周期的调查研究[J].浙江体育科学,2009,31(3):11.

[5]史永新.我国城市青少年消费特征分析[J].北京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16(4):54-56.

[6]严淑芳.谈青少年体育消费的理性引导[J].新课程(教师),2010(9):61.

篇(7)

关键词:职业指导 就业 作用 重要性

一、高校毕业生就业难的原因

学生的受教育情况、择业标准等是其就业的重要制约因素。具体表现为综合素质能力较低、就业目标不明确、缺乏社会责任意识和道德感。一、毕业生的综合素质能力较低,表现为没有掌握或没有充分掌握在校所学知识,缺乏专业技能,不能对理论知识进行迁移运用,心理素质较差,依赖性强,逃避责任等等;二、就业目标不明确。大多数毕业生都存在就业目标不明确,期望值过高,不符合自身实际的情况;三、缺乏社会责任意识和道德感。不少毕业生弄虚作假,杜撰个人经历,或者与多家公司签订合同,导致就业市场秩序混乱,企业为了规避风险,进行逆向选择,最终将会导致就业市场的萎缩,形成恶性循环。另一方面,随着社会经济的进步发展,企业对毕业生的选择标准也在不断升高,然而大多数毕业生的自身积累没有同步发展,人才缺口进一步拉大的同时就业难问题同时显现。同时相关创业政策并不完善,毕业生自身也存在社会经验不足,缺乏毅力,从而无法形成较为浓厚、成熟的创业环境。[1]

1.职业指导的作用

1.1增强毕业生竞争力

毕业生的综合素质能力与企业用人需求的匹配程度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其能否正常就业,职业指导的一个重要职能正是帮助学生认识自我,正确地自我定位,同时了解用人单位的选择标准和用人要求,以形成准确、客观、可行的职业定位。我校积极与企业合作,搭建了校企信息交流平台,同时构建起以职业指导课程、职业指导中心和网络职业测评与信息交流三大模块为支持的职业指导体系,帮助学生进行准确、客观的职业定位,更加有针对性地强化相应的技能,突出个人优势,大大提高与用人单位的匹配程度,并掌握求职过程中必备的简历制作、面试礼仪、邮件收发等技巧,从而增强毕业生的综合竞争力。[2]

1.2端正毕业生价值观、就业观

职业指导另一个重要作用是让学生了解周围的世界,国家发展需要那些人才,什么样的职业才能体现自我价值,如何在职业中实现个人价值,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就业观,以更加广阔的视角和长远的眼光来考虑职业选择问题,而不是一味地以眼前、短期的利益作为职业选择的唯一标准。曾经接触过的一名学生,当谈及为何不在本区找份工作时,他诉苦道:“市郊没有知名大企业,薪资比市区低出一大截,体现不出自身价值,一旦在郊区扎根以后到市区就难了”。这种浮躁不安、患得患失的心态以及对自己的实际情况了解不足而盲目攀比的心理想必是大多数毕业生都有的。我向他指出,并不是只有在市区工作才能体现自身价值,薪水高低也并不是衡量自身价值的唯一标准。随着城乡一体化的推进,一大批知名大、中型企业进驻市郊,许多工业园区如雨后春笋般冒了出来,许多高新技术岗位正在由城市中心地带向郊外分流,这是城市发展的必然趋势。在这样的大环境下,郊区的用人单位整体水准必将大幅度提高,给求职者提供的机会也会越来越多。最终在我的建议下,他选择了位于市郊的一家小企业,并且面试获得了成功。同时由于他摆正了自己的位置,工作非常努力,目前已当上了该公司的主管。由此可见,大学毕业后有机会进入知名企业或直接坐上高薪岗位固然可喜,而到一些民营小企业的基层岗位未尝不是一种发展途径,避开人才竞争最激烈的地方,做“鸡首”也许比做“凤尾”更易脱颖而出,毕业生是否具备正确的择业观对其职业生涯有着重要影响。

二、职业指导的重要性

1.有利于推动高校教育改革

职业指导进一步加强了高校与社会的联系,进而推动高校教育与社会用人需求的对接,增强学校教育的实践性和实用性,推动高校教育改革。在职业指导下,学生要根据用人单位的需求来自我匹配,有针对性地提升相应的技能,积累相应的知识,从而会从学校提供的课程中选择与用人需求对应的课程,在需求导向的作用下,学校应当做出相应地课程调整和完善培养计划,实现教育改革,进一步为学生提升就业竞争力创造有益环境。因此,职业指导有利于推动高校教育改革,形成人才培养的良性循环。

2.有利于实现社会稳定就业

高校毕业生在全国就业人口中占据不小比例,同时随着高校扩招,社会对教育的重视程度的提升,越来越多的劳动人口选择进一步接受教育,高校毕业生的人数逐年增长,成为一个重要的就业群体。因此,高校毕业生的就业稳定状况对我国实现稳定就业有着重要影响。在职业指导基础上实现的就业,是学生充分了解自我,做了客观的职业定位的基础上实现的就业,学生与用人单位需求之间的匹配程度相对而言是较高的,这样就减少和避免了由于盲目选择职业带来的频繁跳槽,始终无法找到职业方向等问题,也有利于降低用人单位的运营风险,避免频繁跳槽带来的巨大用人成本,保持企业的相对稳定性,实现企业稳定发展。因此,就业指导有利于实现社会稳定就业。[3]

3.有利于满足社会的用人需求

高校毕业生的高质量就业,不仅在于毕业生能顺利找到适合自己的工作,还在于用人单位能找到合适的人才,满足社会对人才的需求,缩小人才缺口。这体现了职业指导在推动实现高质量就业中的外部经济。企业可以获得匹配程度更好,综合素质能力更强的优秀毕业生,满足其对人才的需求;毕业生也能在自主选择的职业方向中体会到职业的乐趣,更加积极地工作,努力提升自我,企业也能从中获得更高的价值,实现双赢。

三、结论

在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日益严峻的背景下,高校职业指导帮助毕业生正确认识自我,形成客观的职业定位,培养正确的价值观和就业观,对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制定符合自身情况的职业规划,顺利实现高质量就业发挥了重要作用。因此,应当重视对学生进行职业指导,结合社会实际情况,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推动毕业生择业,促进社会稳定发展。

参考文献

[1] 曲艳.发挥职业指导作用 推动实现更高质量就业――以烟台职业学院职业指导工作为例[J].西昌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3,(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