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投稿指导 期刊服务 文秘服务 出版社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首页 > 精品范文 > 智慧林业发展

智慧林业发展精品(七篇)

时间:2024-03-04 14:49:48

序论:写作是一种深度的自我表达。它要求我们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真相,好投稿为您带来了七篇智慧林业发展范文,愿它们成为您写作过程中的灵感催化剂,助力您的创作。

智慧林业发展

篇(1)

关键词:数字林业智慧林业

中图分类号:TU986文献标识码: A

一、 数字林业技术概念

现阶段,我国林业中数字技术的建设和实际应用方面尚且处于发展完善的阶段。数字技术的实现不仅可以将林业中的各职能部门、各种领域行业、各类信息,通过现代数字技术、计算机网络技术和传输技术,把这些资源最大程度的集合起来,能够以最快的速度、最完整的资料、最便捷的服务为行业提供信息。使林业系统中的内部部门和各职能部门与其他外部系统之间的经营管理、信息资源做到互相沟通和共同分享,为林业及现代社会发展的建设提供了相关依据和决策基础。

因此,在技术领域中对林业的数字技术都有着不同的理解和分析,整体来说实现数字林业以及实现信息林业对趋于国际化和中国林业数字化都是重要的组成机构,其中以数字技术为基础指导,充分有效的利用“3S”技术、计算机网络技术、数字技术、智能技术将林业中80%的要素全部涵盖,为整个林业建立了最精确的技术坐标,并且实现了林业信息之间相互连接沟通,林业应以计算机网络数据库为基础将各种信息资源以分布的方式进行,这样不仅实现了林业数据信息的采集还能达到林业的规范标准、资源信息的实施性和真实性,做到时时更新,为我国以后的林业信息采集实现通体化。如果能以数据信息为首要依据条件,然后再以“3S”技术、数字技术、智能和虚拟技术等为技术手段,建立起一个更为广泛的形象的数据共享和支撑系统,从而为林业生产的信息化的发展起到推动作用。

二、数字林业在林业管理中的作用

1、数字林业可以完全掌握林业的发展态势、动态变化以及基础数据

能够把盲目的决策打破,让传统林业管理中的决策局限性有效避免,进而在一定程度上将林业决策的科学性提升。此外,可以将信息及时汇总、快速的传递予以实现,并且会将林业每个单位中的微机化管理统一完善,能够让部门与部门之间便于协调、数据得到共享,同时政务信息也会公开,在领导进行决策的过程中,也会让信息快速、准确的提供。

2、 数字森林的资源调查体系要合理实现

数字数据的应用,很大程度地将数字林业的资源调查体系体现出优越程度,同时将生态的分类系统和森林的调查体系合理实现,其中的数字数据包含着遥感数据和DEM。数字林业与传统的方式相比较的情况下,一定会投入很多费用,可是为了能够节约物力和人力资源,就一定要用到数字技术的高数据以及高效率的精准程度,那么小班中的一些生态系统管理方面就会达到完善。

3、数字林业能够让森林资源开展合理的管理流程

森林中有着非常多的变化,并且生长周期很长,面积特别大,是一种可再生资源。因此,要将林业稳固的发展、森林永久的经营作为关键点,将林业的生产系统合理规划,对资源档案的管理、森林资源的处理和收集,一定要有一个规范的制定。我国的林业资源绝大部分都是在地形非常复杂的偏远山区,林业作业的调查工作想要开展的话,会产生非常大的工作量,而且调查的成本颇高,浪费时间和工序。部分地区可能没有办法进行调查,使得基础数据存在不真实性。若能够让林业资源的信息达到共享的程度,就会对国家的决策有着非常重大的意义。数字林业可以将林业资源中已有的元素直接体现在计算机上,同时林业资源的相对空间分布也会显示。

三、智慧型林业的概念

智慧林业是将传统的“数字林业”的3S技术、计算机技术、数字化技术、

网络技术、智能技术和可视化技术等与云计算、物联网、移动互联网、大数据等新一代信息技术相融合,通过感知化、物联化、智能化的手段,形成林业立体感知、管理协同高效、生态价值凸显、服务内外一体的林业发展新模式。党的十明确提出“五位一体”和“新四化”国家战略部署,即“把生态文明建设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个方面和全过程”和“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道路”。信息化可以为林业经济发展节约资金,实现资源共享,带来显著的社会、生态和经济效益。生态文明作为现代林业建设的战略目标,必须采用当前各种新技术来促进和实现。森林作为陆地生态建设的主体,林业承担着建设森林生态系统、保护湿地生态系统、改善荒漠生态系统、维护生物多样性等“三个系统一个多样性”的主体任务,承担着统筹推进城乡绿化的建设任务,并在其他生态系统建设中发挥重要作用。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逐步应用,信息资源日益成为林业发展的重要因素,信息技术在林业发展中的引领和支撑作用进一步凸显,进而我国林学家提出“智慧林业”的概念。

四、智慧林业的原则

智慧林业推进了信息技术与林业深度融合,推动了林业发展理念和发展模式的创新,其发展目标更高、作用更大、应用范围更广,更加注重各个环节、各种资源、各项业务的深度整合、集约共享和业务协调。智慧林业的核心和关键是抓好“五个统一”,即“统一规划、统一标准、统一制式、统一平台、统一管理”,这是必须遵循的基本原则。智慧林业的建立要立足全局,通盘考虑,顶层设计,分步实施,采取从基础建设向应用推进,从简单应用向主体业务应用推进的步骤,逐步有序推进。面向各级林业部门和林农群众日益多元化的需求,智慧林业要充分整合各类信息资源,推进信息化业务协同共享,加大融合创新力度,提供随时、随地、随需、低成本的信息与应用服务,提升管理服务水平,提高服务效率。智慧林业集成开发平台是实现业务融合、资源共享、协调同步的重要基础。因此,要制定统一的操作规程、数据采集、数据共享等标准,形成一个完善、规范、可控、高效的信息管理系统。同时,要最大限度地统一智慧林业应用软件系统研究开发,统一升级完善,有效对接,便于各层次、各系统管理人员实现互联互通、资源共享,实现基础平台、应用系统顺畅有效衔接。

五、智慧型林业未来发展方向

1、智慧林业是基于云计算、物联网、移动互联网、大数据等现代信息技术,涵盖智慧林业立体感知、智慧林业协同管理、智慧林业生态价值、智慧林业民生服务、智慧林业综合管理等五大体系的新型林业发展模式。智慧林业总体架构主要包括“四横两纵”,四横即设施层、数据层、支撑层、应用层,两纵即标准规范体系、安全与综合管理体系,其相互联系、相互支撑,形成一个闭环的运营体系。

1)智慧林业建设的主要任务是加快建设智慧林业网络平台。按照国家信息化发展总体部署,结合林业实际,加快推进林业宽带网络和感知网络建设,为智慧林业发展提供基础条件。

2)切实加强智慧林业协同管理。加强信息资源融合,建立资源共享的林业信息系统,为各类林业工作者提供网络化、智能化的信息服务。

3)努力构建智慧林业生态服务体系,基于新一代信息技术,实现对工程全过程的实时跟踪管理,提高工程管理的科学化水平。

4)积极打造智慧林业民生服务体系。围绕全面建设民生林业的新要求,深化信息技术应用,构建面向企业、林农及新型林区建设的综合公共服务平台,努力提升公共服务水平。建立一批区域性的林权交易平台, 打造一批有影响力的林业电子商务平台,为林企和林农提供智能、便捷的服务,促进林业产业的快速健康发展,建立智慧林业社区综合管理服务平台,实现社区业务“一站式”办理。

2、智慧林业提供了新的发展模式,推进信息技术与林业深度融合,助力林业生产和组织管理,对林业生产的各种要素实行数字化设计、智能化控制、科学化管理;对森林、湿地、沙地、生物多样性的现状、动态变化进行有效监管;对生态工程的实施效果进行全面、准确的分析评价;对林业产业结构进行优化升级、引导绿色消费、促进绿色增长;对林农群众提供全面及时的政策法规、科学技术、市场动态等信息服务。智慧林业推动了林业发展理念和发展模式的创新,为林业现代化奠定了基础。

1)智慧林业是数字林业发展的高级阶段,以物联网、云计算、移动互联网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为基础,通过更深入的智慧化、更全面的互联互通、更有效的交换共享、更协作的关联应用,实现林业自然资源更丰富、林业生态系统更安全、林业绿色产业更繁荣、林业生态文明更先进。

2)基础建设阶段。编写智慧林业规划,出台智慧林业建设的相关政策,安排扶持资金等,并局部开展智慧林业的探索实践工作。

3)展开实施阶段。智慧林业建设全面展开,汇聚各方力量、加大人、财、物方面的投入,积极鼓励企业、公众参与智慧林业建设。

结束语:

完善林业现代化建设,在林业发展中推广数字林业到智慧林业的发展是国民经济的必然趋势。

参考文献

篇(2)

关键词:大数据时代;现代林业;智慧林业

1林业生态化

生态红线是我国继“1.2亿hm2耕地红线”后,另一条被提升到国家层面的“生命线”,体现了党和国家加强自然生态系统保护的坚定意志和决心。我国虽然有庞统的生态系统资源,但是其可视化程度低,普通公民并不能对生态红线直观地感受,随着我国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破坏自然资源、侵占生态用地时有发生。“数字林业”产生的大量数据没有得到有效分析,“大数据时代”具有可视化分析的特点,对于林权登记、一类、二类资源调查相关数据等大数据特点,可以通过图、表,甚至是检索简介就可知道此地块的地类、特点、性质等基本信息,如同看图说话一样简单明了。

2林业的产业化

大数据时代的到来,让深居山区的农民了解了市场的需求,使林业产业化为山区、农村提供更广阔的就业和致富空间。而拥有市场关键在产品竞争力。因此产品规范生产和技术要求至关重要,这同时又激发一些从事林业生产的企业研究林农学科学、用科学的热情,促进生产技能和整体素质不断提高。林业产业化以其特有的兼容性,促进生产、加工、销售各环节的融合,国家、集体、个体等各种经济成分的融合,以及跨行业、跨地区的融合,使各种资源在更大范围内,按市场规律进行配置,扩展林业及林业经济舞台和空间,优化了经济结构,深化和扩大资源利用,有效地提高林业综合生产能力、林农收入水平和林业整体经济实力。

3林业社会化

林业社会化服务体系仍不健全,总体服务水平较低,服务内容比较单一,服务管理不够规范。特别是林业技术、信息、金融和保险服务缺乏,不能适应现代林业生产发展的需要。所以建立新型林业社会化服务体系,为农民据时代全方位的生产经营服务势在必行。通过大数据的联合,把千家万户的分散生产经营变为千家万户相互联结,共同行动的合作生产、联合经营,实现小规模经营与大市场的有效对接,大幅度降低市场风险和自然风险,政府职能部门合理设置基层林业公共服务机构,建立新型林业合作经济体系,对林农的生产提供相应的指导。利用大数据平台的共享性,使农户能及时掌握各种信息,促进林业向现代化方向发展提供的产前、产中和产后服务的总和|其建设包括林业专业合作组织、科技推广体系、融资体系和风险管理体系的构建。

4林业旅游化

大自然的美是生态给予我们的回报,这也践行了可持续发展为理念,以保护生态环境为前提,以统筹人与自然和谐为准则,并依托良好的自然生态环境和独特的人文生态系统,采取生态友好方式,开展的生态体验、生态教育、生态认知并获得身心愉悦的旅游方式。“大数据时代”的到来,打破了传统旅游行业的格式化和框架。通过相关平台的融合,为一些小众群体的生态林业旅游提供便利。如桃花盛开的季节,相约去赏花;葡萄成熟的日子相约去采摘,炎热的夏季相约去林中避暑等,从周边的农家乐到私人定制的路线,总能在千千万万的人群中找到大数据的一线牵。大自然的鬼斧神工使各地生态旅游都独具特色,这也就为林业旅游的多样性提供便利,为林业发展旅游化成为一种新的经济增长点。

5林业的科技化

篇(3)

化发展的指导意见》和《中国智慧林业发展指导意见》,为中国林业信息化的发展指明了方向。乘着“智慧林业”建设的东风,浙江全体务林人积极运用新一代信息技术,努力构建管理高效、运行有序的信息服务平台,促进林业智能化管理和便捷化服务有机统一,以信息化手段为林业产业发展提供全方位服务。

“义乌购”开启永不落幕“森博会”

中国义乌国际森林产品博览会(以下简称森博会)创办于2008年,迄今已成功举办6届,被誉为“林业广交会”、“林业奥运会”。2013年11月,第六届森博会以“创新驱动,低碳引领”为主题,共有来自全球25个国家和地区的1313家企业参展,设国际标准展位3300个,展览总面积7万平方米。森博会4天累计实现总成交额46.5亿元。本届森博会的最大特点是利用“义乌购”打造“森博会精品馆”电子商务平台,引导参展企业利用电子商务平台进行企业和产品的展示与推广,将“智慧林业会展”打造成永不落幕的森博会。“义乌购”就是依托实体市场,服务实体市场,以诚信为根本,致力于打造一套可控、可信、可溯源的诚信交易保障体系的B2B电子商务平台。

“义乌购”自2012年上线以来,已完成了市场7万商铺的上网工程。在上线一周年之际,又推出了义乌本地跨境电子商务平台。义乌市场商户可以通过该平台的自动翻译工具,英文商品信息。而海外买家则可通过在“义乌购”上浏览义乌市场7万商铺的产品和图片,在线直接下单购买。“义乌购”跨境电子商务平台支持人民币、信用卡外币支付。为方便义乌市场经营户对接海外买家,还推出跨境业务联系人服务,以及多语言即时互译在线客服系统,帮助有志于开拓海外市场的经营户直面境外采购商,并对国际贸易中涉及到的报价、物流、海关等诸多环节提供专业咨询服务,从而实现经营户与境外采购商的一对一无障碍对接。为方便海外买家咨询,“义乌购”升级了96032呼叫中心系统,支持多语种服务(目前开通了中文、英语、阿拉伯语,接下来将开通更多语种)。

2013年义乌国际森林产品博览会组委会优选129家浙江省内林业精品企业入驻“义乌购”,打造“森博会精品馆”电子商务平台。在该平台上,商铺能够360°全景展示,商铺商品与实体市场一一对应,让消费者有身临其境的购物体验。借助这些智慧平台优势,一些品牌优、资质好的企业瞬间脱颖而出,成功打通了通往零售市场的渠道。浙江王斌装饰材料有限公司负责人之一武耀锋,每天大部分时间都在电脑前监测公司在义乌购、淘宝网等电商平台上的浏览量和交易量,分析网友对公司产品的评价。据他介绍,公司每年通过淘宝与义乌购平台可实现1600余万元的收益,比实体店的效益还要好。义乌市福康工艺品有限公司的木雕花篮、果盘等在义乌购平台每个月都会带来上万元的订单。

第六届森博会组委会基于“智慧会展”的核心发展理念,借助互联网、微信、二维码、手机APP等最新手段,导入了移动会展整合运营方案――森博会APP移动客户端,以一种更加智慧的方法,提供了一个实时社交的开放平台,改变了参展商和采购商相互交流的方式,节约了成本和时间,提高了商务洽谈的明确性、灵活性和响应速度。利用APP客户端,采购商在展会上能够轻松获得交通指引,通过地图查找展馆位置、查找自己感兴趣的展位分布等;参展商可以知道谁对自己的产品感兴趣,从而有效地进行沟通,在展后实现持续营销;主办方可以对参展者和参会的过程进行监控和量化分析,并及时了解参加者对展会的评价和需求,从而准确评估展会效果。参展企业桐庐名艺家居制品厂的厂长方关海表示:“有了APP,参展企业及商品有效客户传递比以往提高2―3倍。”

“电子商务”催促林业转型升级

在浙江,林业电子商务正蓬勃发展。松香产业、红木产业、花卉苗木产业等众多企业纷纷走上网络营销之路,为创新林业产业发展,早日实现智慧林业探索出了一条新路。

浙江省松阳县是我国松香产业的主要集聚区,松香生产产业链长,上下游产品关联度大,价格波动大。为促进松香产业可持续发展,2012年3月,拥有脂松香现货电子交易独家经营权和品牌推广权的浙江“富祥龙”在渤商所上市交易。“富祥龙”品牌成为渤海商品交易所脂松香指定交割标准品牌。截至2013年12月,脂松香现货电子交易全年交易总金额近3584亿元,成交总量突破2838万吨,最高日成交金额达47.21亿元。脂松香现货通过电子盘实物交割配对成功7.84万吨,通过电子盘中间仓业务交收配对2.59亿吨。

在林业企业主动创新生产及贸易方式的同时,浙江省林业厅、各市县林业局等相关管理部门也切实按照“加快林业信息化,带动林业现代化”的总体思路,积极打造信息化服务平台,为林业合作社、林业企业和林农插上电商翅膀。

2013年11月,中国大宗红木现货电子交易平台在浙江东阳启动,该平台集红木在线交易、在线结算、在线融资、物流管理等多项功能于一体,为红木家具生产商、原木经销商、贸易商、终端用户提供现货电子交易、融资、信息及仓储物流等信息服务,是我国红木行业首个综合性、多层次、多模式的交易平台。

作为我国花木生产大省,浙江花卉市场电子商务正在兴起。由专业网络经营的电商――浙江“花集网”,专门经营和拍卖周边生产企业的小盆栽花卉或小盆栽观叶植物产品,自己解决仓储和物流,产品在省内外销售,年销售额超亿元。2012年,长兴县林业局开通该县第一个综合性第三方公共服务平台――华东花木电子商务平台,利用电子数据传输技术,消除了传统交易过程中在信息传递、信息交流方面的障碍。目前,该平台的总点击量已经达到20多万次,交易总额已超过千万元。

“电商换市”创新林产品营销模式

电子商务如何与浙江的市场基因真正相融?浙江省2013年9月出台《关于深入推进“电商换市”加快建设国际电子商务中心的实施意见》。未来几年,浙江省将从市场规模、普及应用、产业水平、配套支撑、管理服务等方面推进“国际电子商务中心”建设。“电商换市”不是简单地“换”掉市场,它的内涵十分丰富,包括浙货销售电商化、居民消费电商化以及各类服务电商化。通过“电商换市”,减少商品流通环节,加快流通速度,提高经济运行效率和效益。

据最新数据显示,目前全国已经诞生20个淘宝村,1.5万家淘宝网,实现6万人直接就业。浙江有6个淘宝村,其中一半是销售林产品的。在淘宝网的“特色浙江”商品馆内,还将开设全省11个市的特色商品馆。通过做大基础、做强龙头、做优品牌,积极提高农村电子商务在农林特产品销售和区域经济发展中的贡献率。

在浙江,许多林产品企业自发走上了网络营销之路,并取得了不俗的战绩。2013年,庆元九州竹木有限公司在“天猫”销售家居产品,网上销售额达3000多万元,占总销售额的三分之一;浙江康大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网上销售香榧2万多公斤;浙江虹越花卉股份有限公司,网上销售花卉1000多万元……这样的例子举不胜举。

篇(4)

【关键词】物联网;林业产业化;物联单元;智慧林业

物联网( Internet of Things,IOT) 是指将射频识别装置( RFID)、红外感应器、全球定位系统( GPS) 、激光扫描器等各种信息传感设备与互联网结合起来,将各种“物品”都纳入这个网络,进行信息交换和通讯,能够实现识别、定位、跟踪、监控和管理的智能化的一种网络,它随着无线通讯技术和网络技术在现代的不断进步正在高速发展,并引起了各国的重视与支持。物联网对新兴产业的战略性发展具有重要作用,是加快经济方式转变的助推剂,在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上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我省在农业,林业,环保,电力,食品等领域开展小规模试点应用,计划推广物联网技术在森林病虫害,森林防火,森林瞭望,植被生长状况,水土保持等方面推广应用。

1.黑龙江省林业产业化在物流网技术引入中存在的问题

相比国内发展较快地区,我省物联网产业本身起步就已经算晚的了,物联网产业基础和规模行因为受财政资金限制,我们无法将发达地区的经验照搬照抄,林业产业基础较弱,在森林防火中应用的物联网技术也是外购的,在高端科研技术向林业产业实际应用转化生产的对接方面明显产业化能力不足。 与发达地图相比在林业产业中的应用,我省在林业产业支持政策力度不够,省部门之间以及森工总局之间缺乏联动机制,没走形成有效的物联网林业产业规划以及配套措施,产业环境亟待优化。

1.1林业产业化与其他产业相比处在较低的发展水平,在物流网技术的应用与推广中难度更大。林产品的生产和培育需要的环境一般处于偏远山区、而许多林产品加工的企业由于林产品饿不易保鲜性,只好采用就近原则地处偏远山区,交通不便,运输线路长、信息流通不畅;另一方面,由于林产品本身品种繁多、个体产品形状大小不一造成标准化水平低。我省提出林业产业化发展的起步较晚,底子薄,资金、技术和生产设备都很贫乏,管理水平和技术素质都达不到要求,特别是通过计算机管理林业产品培育、生产、监控、销售等方面难以普及,造成林产品市场信息处理的滞后,致使林产品物流销售渠道不畅通。正是缺乏物联网技术所需要的标准化、信息化。

1.2林业产品的散货性使其在整个流通过程中不易被追踪。物联网技术就是通过物物相连,相互感知的方式对所需林业产品进行从培育、生产过程到流通加工、销售整个流程的跟踪,但是林业产品主要是原木、林菌、林苗等大宗散货,很难做到每块木材、每个林菌、没跟山野菜的物物相连,因此在林业产业化中引入物流网就需要考虑如何确定这些林业产品的在物联网中的单元问题。这就在某种层面上增加了物联网实施的难度。

1.3林业产品的低值性,为物联网技术的实施带来一定的成本压力。费用问题也将是制约物联网技术在我国林业产业化中应用的主要因素之一。相对工业品来说,林产品属于低值产品,产品本身利润非常低,而物联网技术作为新兴的信息化技术,投入较大,这必然会给林产品经营企业带来较大的成本压力,特别是在物联网技术尚未完全成熟的初期,应用物联网技术的动力将不足。

2.物联网与黑龙江省林业产业化的对接对接策略

我省林业领域在推进物联网技术应用上目前仅限于森里防火,针对林业产业化如何推进物联网技术的应用,虽然有远期目标,但鉴于以上分析的问题,要想直接实现物联网的普及是不现实的,而没有专门林业研发的情况下,本文通过借鉴物联网在其他领域的应用,寻求在林业产业化经营中与物联网的对接。

2.1建立自有品牌,通过加工业增加林业产品的附加值向标准化过渡

加工业是增值产业, 是整个林业产业结构升级和转型的关键, 要突变整个林业产业结构的性质, 就必须首先改变加工业的结构性质。对林产品进行精深加工,不仅可以促进整个加工产业链的发展,而且可以提高附加值,获取更高利润。例如山野菜、中草药的采集与加工,不单纯的通过烘干或腌制等简单加工技术的应用,而是设立品牌形象,将简单加工处理上升为精深加工,并设计美观、实用的外包装,增加林业产品的美观程度,简单的包装成本较低,而提升的利润甚至是与散装林业产品相比是翻倍的,为引入物联网技术提供资金积累。同时通过设计包装,逐步引进RFID标签技术,实现林业产品的标准化。直接引入条码技术,实现向标准化过渡。

2.2从实现林业产品的信息化向实施RFDI技术过渡

如果想推广物联网技术的前提是产品的标准化,我省林业产品目前主要处于零散生产、零散销售的状况,获取产品信息具有一定的困难,因此首先通过对生产区域的划分对不同生产区域的林业产品实时信息上传到云存储,根据林业产品的质量、尺寸、色彩进行分级,并包装成物联单元,引入引进RFID标签、读写器、载货车辆跟踪终端及各类传感器等产品,标准化电子标签技术,当装有电子标签的物体接近微波天线时,阅读器受控发出微波查询信号,将标签中的数据信息反射回微波天线,经阅读器内部微处理器将电子标签中的识别代码等信息分离出来。这些识别信息作为物体的特征数据被传送到 Savant系统以供处理,处理后传送到 Internet,然后再在 Internet 上利用 ONS 找到该物品信息所存储的位置,由 ONS 给 Savant系统指明存储该物品的有关信息的服务器,并将这个文件中的关于该物品的信息传递过来,从而完成与物体有关的信息查询、统计、管理等应用①。利用RFID及传感器网络技术对我省林业产品的生产和流通进行全过程监管,通过实施产品质量责任追究制,打造我省具有竞争力的品牌。

篇(5)

在市场经济逐步确立、天保工程的实施后,湾沟林业局局却由于计划经济体制下的过量采伐,木材产量急剧下降,逐渐失去了产品的竞争优势,企业的生存发展陷入了困境,面对积困积贫的局面、严峻的形势和瞬息万变的市场商机,我们转变思维,抓住机遇,实现了早转快上,于上世纪90年代起,全力发展了水泥产业,通过强化管理,提前实现了“三年脱困、五年振兴”的奋斗目标。

进入二十一世纪,全局上下深化改革、严细管理,把有限的资金用在刀刃上,职工收入在第一个十年里,翻了两番,实现了湾林人想脱困、谋发展、盼振兴的良好愿望。———“十二五”开局之年,局党政与时俱进,紧紧围绕集团“三六九八”发展战略,科学谋划、严密实施了我局“二三五五”发展战略,实现了“十二五”的良好开局。可以说,从建局以来的每一个重要阶段,无不凝聚着解放思想、与时俱进,不断深化改革、强化管理的集体智慧和力量。

在现场教学参观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典型———天下第一村华西村及海澜集团后,我个人也切身体会到了企业文化在企业发展中的巨大作用。企业文化在企业发展过程中,无不体现了信念的力量、道德的力量、心理的力量。这三种力量在“以人为本”基础上,相互融通、促进,形成了企业文化优势,这是企业战胜困难,取得战略决策胜利的无形力量。———以人为本,凝心聚力。中国古代的儒家,倡导以人为本,以德为先,以和为贵,中庸之道,以实现修己安人之目的,这也不可不理解为古代经营中以人为本的企业文化之理念。在现代学者眼中,非常突出地体现了企业“以人为本”的企业哲学和价值导向,这是企业和员工获取共同发展、培育核心竞争力的重要实践活动。

在湾沟林业局局所经历的改善积弱积贫局面和艰苦创业的艰辛及每一次决策发展过程中,无不凝聚着湾林人顽强拼搏、无私奉献的力量,也正是这种力量的凝聚,练就了一支团结向上、励精图治、艰苦创业、率先垂范的领导班子;练就了湾林人同舟共济、同呼吸、共命运的企业主人翁意识;练就了一支吃苦耐劳、甘于奉献、勇于开拓的干部员工队伍,这是湾林实现未来不断、可持续、更好更快发展的宝贵财富。———以人为本,坚定信念。企业文化溶于企业管理之中,具有目标的一致性。对于企业管理和企业文化认识的深化,既是一个历史发展过程,又是以经济力量的竞争、抗衡、较量的变化为背景。

早在上世纪50年代,我国的一些大型国有企业就有了自己独具特色的经营理念,如“鞍钢宪法”,大庆“铁人精神”等,而湾沟林业局局在50多年的发展历程中,也提炼出了“青松”精神、“拼搏、创新、务实、奉献”的企业精神,在企业的发展过程中无不发挥着企业文化的价值功能和整合功能。目前,在集团“为国效力、为民造福”的核心价值观感召下,在湾沟林业局局“二三五五”发展战略号召下,全局上下将秉承吉林森工集团柏广新董事长“得道义利自来、得人心企自兴”之箴言,发扬踏实工作、求真务实、爱岗敬业的工作作风,结合经济工作,进一步提升全员主人翁意识和责任感,将企业文化内化为全局上下每名干部员工做好本职工作、总结经验、爱岗敬业、献计献策的具体行动上来,真正把企业当作自己的家,最终实现了经济稳定、可持续增长。

谈了感想,还要有所作为:———要有恒心。什么叫做不简单?能够把简单的事情天天做好就是不简单。什么叫做不容易?大家公认的非常容易的事情,非常认真的做好它,就是不容易。我们所从事的岗位年复一年、日复一日,或多或少是有些重复的,关键是要在重复中能不能探查到一贯性和需要改进的地方,端正工作的态度,借鉴好的工作方法,为我所用,为局所用,积少成多,以实现学有所获,做有所得。———要聪明、勤奋、忠诚。

篇(6)

智慧城市到底要解决什么问题?

当前智慧城市主要是依托云计算、物联网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借助视频监控、GPS、移动终端等感知设备,通过交换共享、数据挖掘、主动推送、智能分析等信息系统功能,实现民生服务均等便捷、企业发展创新有力、城市管理敏捷高效、政府决策及时准确的目标。

赛迪设计认为,智慧城市不是单纯的城市信息化建设,而是通过城市基础设施规划、城市运行和管理模式优化、新一代信息技术三者之间的支撑和引领,打造基于历史分析、现状改善及未来规划的良性发展机制,以完备的基础设施、高效的业务运作模式以及敏捷响应的信息化环境,为公众提供优质便捷服务,为企业提供创新发展驱动力,同时支持敏捷高效的城市管理和及时准确的政府决策目标的实现。

当前对智慧城市理解的误区

智慧城市建设“操之过急”。当前各省市急于完成智慧城市规划建设,同时学术界和咨询行业也急于争取合作项目,导致智慧城市的深层次研究分析比较薄弱,针对智慧城市建设目的、分期目标、建设路径等内容,大多停留在宏观理论层面,没有和中国的发展形势、城市发展定位等现状充分融合,缺乏可操作、论证充分的指导方法。

智慧城市建设重信息化,轻业务。当前各地出台的智慧城市规划中,尚没有脱离传统城市信息化建设的思路,仍然以信息化重点工程为依托,阐述智慧城市建设内容。城市基础设施支撑业务运作,业务运作支撑信息化运行,而智慧城市不仅是信息化建设,而是将城市各构成要素进行充分融合和调动,以一个充满创新活力和可持续良性发展的动态有机体来满足不同用户的需求。

智慧城市该如何建设?

智慧城市建设首先应回答四个问题:智慧城市是什么?有什么?做什么?怎么做(谁来指导、谁来主导、阶段计划)?赛迪设计认为,智慧城市建设是立体的、有机的、动态的、持续改善的统一体。在既定规划期限内,从建设时间、建设阶段和建设主体三个维度考虑,可逐层细化到具体的建设方案和建设内容,最终可拆分出若干建设任务。

明确统筹协调部门,引领智慧城市建设理念。面向上级领导、中层干部、实施和技术人员及相关接口部门进行定期培训,以加强对国内外智慧城市形势、解决方案、新一代信息技术融合等内容的了解。同时借助外脑,通过专业第三方咨询机构提供的专业指导、分析评估、技术交流、技术支撑等服务,在智慧城市建设目标、建设内容等方面达成统一思想,保证后续机制改善、业务梳理、项目建设及运营顺畅执行。

制定智慧城市建设的管理流程。一是智慧城市建设过程中的运营和管理机制,包括组织机构(决策层、管理层、实施层、应用层)、监督管理机制(工作流程、点检制度、考核机制等);二是资金政策,完善适应实际情况的智慧城市资金投入和管理办法,实现集中统一、高效、低成本的管理制度;三是建立既符合国家要求、又符合实际的智慧城市标准规范体系。

协调智慧城市建设任务。作为智慧城市建设的归口部门,充分调动社会资源和各方积极参与,首先明确智慧城市建设目的、框架和路径,由此在组织协调后续规划和建设工作中,能以清晰的思路对第三方咨询公司提出明确要求,同时对各层领导、各个部门清晰灌输智慧城市建设理念和各项建设要求,充分发挥智慧城市中枢神经的作用。

清晰划分建设阶段。基于信息化和业务的融合层次不同,将智慧城市建设分为如下三个阶段,在每一阶段可根据不同领域发展特点,拆分出多项建设内容。

一是信息化支撑业务运作,取代手工。比如支撑公文办理、会议活动(视频会议)、督查考核、档案管理、信息公开、在线办事等业务的协同办公平台。

二是信息化促进业务优化。比如物理基础设施智能化改造,以智慧交通为例,包括基于信息化指导的停车场、道路等交通基础设施规划、业务运行优化和管理机制创新等基础环境建设。通过基础设施规划、运行和管理模式优化、信息化建设三者之间的支撑引领和深度融合,促进智慧城市建设和发展。

三是信息化引领业务创新。比如以电子商务为纽带连接产业链各环节以及企业与市场,建立形成高效快速的市场开拓模式,提高行业物流信息化和供应链协同水平,促进以第三方物流、电子商务平台为核心的新型生产业发展壮大。合理安排建设主体。基于智慧城市建设范围不同,分为如下四类建设模式,并可分解出不同的建设主体:

统筹建设:针对光纤、宽带、地下管网等信息基础设施项目、基础数据库和专业数据库建设、信息资源整合,以及协同办公平台等面向大多数部门的信息化项目,都由信息化主管部门牵头建设。

多部门联合建设:针对城市应急、城市运行管理、政府智能决策、市民服务等涵盖多部门业务的领域,需由相关部门共同参与项目启动、业务梳理、需求分析、项目执行等整个建设过程。

行业内独立牵头建设:若某一部门的信息化建设需要其他部门在信息资源共享等方面提供支持,则这类项目由该部门独立牵头建设,比如针对为公众提供出行信息、驾车诱导等服务的出行管理系统,需要交通部门在各方配合下牵头建设完成。

单部门独立建设:某一部门为支撑自身独立业务运作或提升管理,进行单个信息系统建设,比如林业局的森林远程防火预警、统计局针对各种数据的统计分析软件、交通部门的交通仿真与决策系统等。

篇(7)

关键词:投融资;林业经济;政企合作;互联网

森林,集经济效益、生态效益与社会效益于一体的产业,是生态系统,也是经济系统中不可分割的部分。我国林业经济迈过了历史上艰难的动荡时期和市场不完善的计划经济时期,如今,在第十三个五年计划的建设中,迎来了极大的发展的前景。自迈进“十二五”以来,我国林业产值稳步上升,林业经济占据着不可忽视的地位,林业投资也逐渐成为国民经济中重要的一部分。但是,林业投资的增长始终处于一个缓慢的状态,林业企业经济利润也始终达不到理想的水平。林业生产与其他部门有着明显的差异。林业生产带有较强的的区域性,不同地域造就不同形态的林地,产生有天然差异化的林产品。同时,由初生林地到大型森林的培育较为复杂,需要一个较长的周期,在培育过程中,其依靠自然,受制于自然的特性也为林业生产带来难以预测的障碍和极大的风险。此外,作为生态系统的一部分,林地具有调节生态平衡的能力,政府对林地的开发有一定的限制。因此,林业经济具有投资周期长、资金需求大、开发难度大以及风险等级高的特征。林业的发展不仅需要政策的支持,还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财力,使其处于投资领域中极为弱势的地位。此外,林产业的资金匮乏也在无形之中制约了整个林业经济的增长。

一、我国林业投融资的问题分析

(一)过于依赖财政资金

目前,我国林地主要分为生态公益林和商品林。生态公益林主要由国家管理,依靠国家财政补贴,而商品林大多为非公有制林地,补贴相对较少,以个人筹资经营为主。数据来源:《2014年中国林业发展报告》2014年林地建设资金的来源中,国家财政占据主导地位,相较于2011年占比47.45%,2012年的47.15%以及2013年的46.27%,对政府资金的依赖程度有所下降,但仍居高不下。虽然森林资源具有公共物品的特性,但过度依赖政府资金,不仅造成了融资渠道单一,大量风险难以分散,更造成了政府的财政负担,政府通过林业税款缓解压力,致使税目增加,林企课税繁重,最终冲销了财政补贴的作用,甚至可能恶性循环。

(二)传统融资途径难度大

在众多筹资方式中,银行贷款无疑仍是最广泛、最基础的途径。但是由于林业投资的周期性长,周转率低,往往出现与借贷期不匹配的现象,导致大量贷款难以回收。同时,涉林企业不同于其他行业,虽然规模大,但缺乏有效抵押物。以林权为抵押品的贷款方式为林户和企业贷款拓宽了渠道,但是林权的流动性较低,难以有效的对林权进行估值,同时,我国企业普遍出现产权不明晰的问题,导致林权抵押贷款具有极大的风险性。另一方面,借贷信息的不对称带来了道德风险和逆向选择的风险。在此基础上,银行不得不减少对林企,尤其是中小型企业及普通林户的贷款额度及贷款期限,导致林业企业出现筹资难的问题。

(三)投融资渠道缺乏多元化

目前我国林业资金主要以国家财政支出、银行贷款、外资注入以及发行股票、债券等融资方式为主。这些融资渠道往往需要企业有极高的信誉、稳定的现金流和优质的资产包,而林业企业通常难以符合这些要求,就得以更高的成本取得融资。以传统渠道为主的融资方式导致林企不能根据自身的特性寻找合适的的融资途径,造成市场资源的不合理配置,进而限制了我国林业企业规模的扩大,不能形成产业集群。

(四)投资动力不足

一方面,林业与自然气候的紧密联系使产业本身就具有不可预测的风险性,另一方面,林业经济市场发展的不完善加重了投资的风险。繁多的税负加大了投资者的投资成本,与此同时,由于林业单一的生产,较低的产品标准化程度,导致了林产业的流转能力不足,这使得投资回收往往需要较长的周期,投资者不能像其他部门的企业,得到稳定的现金流,投资的吸引力大大减少。在建设林地的过程中,国家补助是有限的,造林带来的生态效益也不能进行有效的补偿。就投资者而言,主要以分散的中小企业和林户为主,难以在无外界帮扶下供给全部支出,故而我国林业发展难以进行集约化生产。

(五)法律法规不健全,相关政策不完善

目前,我国与林业有关的是以《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为主的法律体系,而用于约束林业投融资方面的经济类管理规范还没有形成体系,这导致了林业企业产权不明晰,林地使用权不完整等问题,进一步加大了林业投资的风险性,增加了林地开发中的法律纠纷。在政策上,我国实行限额采伐制度,其本意在于保护森林资源,避免乱砍滥伐,但由此引起的采伐权的争夺,实际上导致了大量寻租行为的出现。对于处于采伐期却难以采伐的林户而言,这无疑是不合理的。

二、林业投融资问题的改进与创新

(一)采用PPP模式下的政企合作

它代表了一种公私合作的模式。在我国现有的林业投资基础上,引入私人投资,大力发展非公有制林地,无疑是减轻政府财政负担的一大重要手段。在PPP模式中,BOT(build-operate-transfer)项目较为适合我国商品林的发展,而其延伸出的BTO(build-transfer-operate)则适合公共性较强的公益林的发展。在这两种项目模式下,政府一方面要保持对林地,尤其是公益林的部分补贴,另一方面就可以直接将林地的建设、管理以及经营的权利转给有充足资金和投资意向的企业,使本该由政府承担的项目改由私人注资,减少政府预算的支出。政府需要做的就是对承担项目的投资者进行税收减免,已达到吸引投资者的目的。无论是在项目中期还是后期进行权利移交,这种短暂的私有化不会改变政府的监督权和所有权,却会极大的弱化政府在开发过程中的责任和投入[3]。而对私人投资者而言,PPP模式一个极大的好处就是避免了产权不明晰带来的问题。企业一方面可以自由进行林业开发并享有投资收益,另一方面又可以得到政府政策的支持和部分补贴。这是将一个林业经济市场化的表现

(二)加快林业产业的流转能力

林业投资周期长、资金投入大的特点使众多投资者望而却步,然而,林业产品流转能力的提升却能够极大地克服这一问题。早在1995年的《林业经济体制改革总体纲要》中就提及了活力木市场的发展问题。推动活力木市场、林木期货市场、林业实物期权以及大宗林产品线上交易平台的建设,可以加速林木、林副产品以及经济果物等现货的拍卖,也就加速了林地使用权的流转。此举一来可以提高林业经济的效率,二来减少了林业投资回收的周期和投入资金量,适合以此引入一大批中小型短线投资企业。

(三)“互联网+林业”的融资模式

“互联网+林业”的智慧林模式目前是我国大力推行的林地管理模式,运用信息化、数字化的手段可以对林地进行实时监测,以减少经济损失,这对投资者而言,有减少建设运营风险,提高管理效率的好处。同样,互联网亦可作为林业融资的新兴渠道。除林产品交易平台外,众筹模式无疑是另一吸引中小投资者的融资方式。众筹模式来源于欧美发达市场,大多数众筹项目往往凭借“故事”而非收益吸引了众多投资者。林产业中的经济林产品,例如果品、药材,以及森林本身具有的游憩资源都可以作为众筹项目故事的主人公。在为投资者筹集到资金的同时,也促进了林产业的分类经营,同时可以打破林业区域性的障碍,使得林下经济得到更好的发展。

(四)扩大抵押品范围,促进贷款证券化

实施林权抵押贷款的本质是要通过用货币量化林权,为筹资者提供融资便利。所以,在丰富的林产业中,应当建立合理的估值体系,将大量其他森林资源转化为货币资产,以拓宽林企的抵押品的范围,并根据不同资源的回收期限确定合理的贷款周期,使更多投资者有借贷的机会。另一方面,为了降低银行的风险,信贷资产证券化可以解决林企贷款流动性差的难题。但是,处于弱势地位的林业产业必须依靠政府的大力支持,这就要求政府在证券化的过程中成立政策性金融机构和相关管理监督部门,保证整个过程顺利运行。

(五)大力发展林产业资本市场

除了抵押贷款的证券化,大力拓宽中小企业在股票市场的股权融资也是一项积极的筹资策略,政府应扮演引导者的角色,扶持大量优秀的林业企业在创业板上市,以达到融资的目的,同时也以此鼓励林企增加投资,提升自身的创新能力。而发行林业投资基金则是一项对分散风险、增加投资行之有效的方法。金融机构的加入使得整个筹资体系更具效率。无论是私募还是公募,如果有足够的政策支持和完善的法律保护,企业将会更易得到融资。同时,在我国目前已有国外投资的基础上,引入合格境外机构投资者(QFII),可以使林企得到更多外国资金的支持。

(六)转变林业生产的结构

拓宽林业投资渠道,解决林业融资难题,关键还是在于发展好我国的林产业。2014年我国林业第一、二、三产业产值比例为34:52:14,向第一、二、三产业并举的形式迈进逐步被深化发展,因为推动产业结构升级也能促进融资问题的改善。例如,大力发展林业第三产业,将领养林地、开发森林公园并出售林地冠名权作为融资的方式,可以达到投融资并举的双赢结果[7]。

三、结语

林业经济的发展,其实就是处理好林业生态效益、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之间的关系。林业投融资不足,渠道单一以及相关法律、制度的不完善阻碍了林业经济的发展。为此,政府急需大力拓宽林企投融资渠道,发展和完善林产品市场,以切实解决投融资的问题。对于林业的投融资,我们始终应当有长远的眼光。

作者:夏冉 付舒涵 单位:南京林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

参考文献:

[1]沈月琴,张耀启.林业经济学[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2011:3.

[2]张丽萍.浅谈林业投融资体制改革[J].辽宁林业科技,2007,02:53-55.

[3]冯峻极.论“互联网+”是智慧林业的新机遇[J].国家林业局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5,04:7-9.

[4]刘圻,褚四文,高跃,李英.林权抵押贷款:银行惜贷现状与证券化模式研究[J].农业经济问题,2013,05:70-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