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3-01 14:58:08
序论:写作是一种深度的自我表达。它要求我们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真相,好投稿为您带来了七篇高中生理想教育范文,愿它们成为您写作过程中的灵感催化剂,助力您的创作。
关键词:高中生 承挫能力 必要性 培养
所谓的挫折是指个体在从事一系列有目的的活动中,遇到障碍或干扰,导致其动机不能够得到满足而产生情绪状态。高中生正处于由不成熟向成熟,由不定型向定型的成长阶段,可塑性很大。他们所处的年龄阶段决定了他们在这个时期活泼好动、精力充沛、兴趣广泛、充满幻想且具有极强的模仿力,但同时,由于这个阶段的高中生也很容易因各种因素产生心理挫折感,如不及时排解这种被挫折感困扰的情绪,长期处于一种情绪低落、意志消沉甚至是一蹶不振的状态,极可能影响其一生。那么,为什么要培养高中生的耐挫折能力?我们又该通过哪些方式来培养高中生心理挫折的承受能力呢?以下进行详细论述。
一、培养高中生耐挫能力的必要性
耐挫能力是个体在遇到挫折的时候,能够顺利克服挫折所带来的一系列消极的情绪状态的一种心理特征。目前在我国的高中生这个群体中,普遍存在着承挫能力较差的情况,尤其是城市的高中学生,他们生活在比较安逸舒适的环境当中,偶尔遇到挫折也基本上是家长代替排除,一旦在高中压力较大的学习生活中遇到一些小挫折,而家长和老师未能及时发现,很多高中生就会因无法承受挫折而作出一些问题行为,甚至是酿成悲剧。
二、培养高中生的耐挫能力
对高中生耐挫能力的培养需要从学校、家庭、社会以及学生自身几个角度来进行,但不管是哪一个部分,都要做好对高中生的心理引导工作,为健康心理的培养提供良好的外部环境,并为其不良情绪的排解提供条件。
1.正视挫折
首先要引导学生敢于正视面对的一切挫折,在心理上对承受挫折做好准备。老师和家长需要从理论和生活经验两个方面对学生进行教育,使他们在心理上认识到理想是美好的,但是要登顶理想的高峰,需要踏平许多崎岖的小路,这个过程不可能是一帆风顺,作为高中生,必须要正确对待这些挫折,迎难直上。
另外需要引导学生面对心理挫折的时候,使他们的行为向着健康的方向发展。理喻,援引一些合理的事实情况和理由来解释所遭遇的挫折,帮助减轻或者消除焦虑和困扰;替代,就是以一种目标替代遇挫的目标,主要方式有升华和补偿两种;转移,即将注意力转移到挫折之外的事情或者领域中,以减小或消除挫折的困扰;压制,控制好因挫折而造成的一系列不良情绪,但这种方式不能够真正解除身心上的困扰。
2.创造情境
首先要引导学生正确地处理人际关系,让学生了解人际关系的准则,使其在理解他人、帮助、关心甚至是保护他人的过程中,建立起和谐、融洽的人际关系,从而保障高中生在家庭、学校和社会中正常学习、和谐生活,在融洽的关系氛围中成长。
另外,要引导学生正确地去处理心理障碍。当自我理想和需求没能得到满足的时候,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给高中生们提供机会、创造条件,让他们的情绪得以宣泄。老师和家长要经常与学生谈心,开诚布公地交流彼此的想法和意见,维持高中生在心理上的平衡;学校和社会应经常组织丰富多彩的活动,使学生在积极参与的过程中释放自己的心理郁积。
3.开展心理咨询
开展正确的心理咨询,将高中生的心理、生理,思想方式、思想品德,习惯爱好以及在现实中存在的种种问题联系在一起做总体的分析。从整体上去帮助学生解决自己认识当中所存在的无法解决或是难以摆脱的情感、心理困扰,真正地帮助他们缓解心理的压抑情绪,振奋其精神,使其恢复平衡的心理状态。
三、结论
当下,在高中生心理教育方面还存在很多问题,高中生因无法承受心理挫折所带来的情绪上的抑郁和不安而发生的社会惨剧时时都有,而且这种悲剧状况还呈现急剧上升的趋势。培养高中生心理挫折的承受能力是高中教学教育过程中应尤为重视的问题。
参考文献:
[1]胡晓娥,刘淑萍,赖以柱,蒋常香,李洁.高中生挫折感现状及其主要影响因素研究[J].教育学术月刊.2009.(05).
[2]冯湖.试论青少年耐挫折能力的培养[J].南昌职业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00.(04).
一、健康人格对青少年发展的重要意义
人格是在生活实践中能够体现个人精神面貌的各种稳定的心理、行为特征的独特结合,是人的精神和心理素质的核心所在。健全的人格应该是高中生生理、心理、智能、性格、思想和道德的健康发展。培育健全人格,有利于高中生形成健康的生理和心理、崇高的社会道德感、较强的情感控制力和良好的社会人际关系等,促进其全面发展。
1.有利于高中生形成正确的自我意识
自我意识是高中生对自己的存在、自己的行为以及自己与周围的人和物的关系的一种认识和评价。高中生具有了健全的人格,就能形成强烈的自我意识,全面而客观地进行自我认识和自我评价,进而在日常学习生活中做到自爱、自尊、自信、自强、自律,不断完善自己,使自己的行为更加符合自身发展的目标和社会的规范与要求。
2.有利于高中生形成良好的情绪调控能力
良好的情绪调控能力是健全人格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也是高中生走向成熟的重要标志。健全的人格,能使高中生有效调节和控制自身的情绪,保持健康快乐的心情、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和拼搏奋斗的进取精神,合理地宣泄、转移和排解消极情绪。
3.有利于高中生形成较强的社会适应能力
从本质上说来,社会适应能力就是高中生调整自己与社会关系协调程度的能力。健全的人格能够促使高中生对社会产生较强的责任感,增强自己的历史使命感,更加主动地关心社会、了解社会,努力使自己融入社会。
4.有利于高中生形成和谐的人际关系
人际关系是在人与人的交往过程中形成的以感情亲疏为特征的心理关系和心理体验。拥有和谐的人际关系,是现代社会人取得成功的最为关键的因素之一,也是现代人必备的素质之一。对高中生而言,健全的人格能促进他们与其他社会成员热情相处、真情沟通和良好互动,赢得别人的信任与尊重,从而与他人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为自己的学习甚至未来的事业发展营造良好的氛围,创造发展机会和发展资源。
二、思想政治教学与高中生人格教育的关系
1.人格教育是思想政治课教学的应有之义
著名教育家先生认为:“教育是帮助受教育的人,给他能发展自己的能力,完善他们的人格。”高中思想政治课是对学生进行基本政治理论教育,是高中生政治思想、道德情操和心理素质健康发展的必修课程。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的根本目的,在于促进高中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提高他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能力,进而实现全面发展。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必须塑造高中生健全的人格,促进高中生认知、情感、道德、心理、审美素质的全面协调发展。
2.人格教育是思想政治课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体现
素质教育的本质目的是培养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要体现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就应构建学生的健全人格,强化学生综合素质培养,使学生形成远大理想、坚定信念和鲜明个性,养成正确的价值取向、良好的生活方式和日常习惯,构建和谐人际关系,最大限度地挖掘和发挥自身潜能,适应社会、贡献社会。
三、高中思想政治教学进行人格教育的主要途径
1.转变思想政治课教学观念
人格教育不是空洞的说教,离不开具体的内容、形式和载体。思想政治课教学要充分发掘教材中与人格教育密切关联的内容,将思想政治教育与人格教育密切而具体地融合为一体,把思想政治课堂变成人格教育的重要渠道。学生健全人格的形成是建立在深厚的思想基础之上的。思想政治课教学应摸清学生的思想基础,尊重和满足学生个体思想发展的内在需要,引导他们追求真、善、美,从而培养他们健全的人格,使人格教育在思想政治课教学中生根发芽、开花结果。
2.优化思想政治课教学内容
“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陶行知的教育思想对高中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开展人格教育具有很好的指导性。思想政治课教学要树立“大政治”的观念,突破课本和课堂,优化教学内容,用学生身边的事例、典型的故事,以灵活的形式,把理论说教变成有现实意义的引导。要充分发挥优秀传统文化在人格教育中的特殊作用,重视和加强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将思想政治教材中涉及的“天下为公”的远大志向、“自强不息”的坚韧精神、“诚信为本”的道德原则、“先忧后乐”的高尚境界等人格教育的瑰宝转化为高中生的价值取向和人生信念。
3.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和主动性
传统的高中思想政治课堂习惯于“灌输”“说教”“假、大、空”,教师“一言堂”,缺乏生机与活力,学生没有自我空间,自然无从谈起人格教育。思想政治课教学要在人格教育中发挥特殊作用,就必须改变教师独占课堂的“说教式”教学模式,采用案例教学、讨论启发、合作探究等教学法,采用多样化的评价方式,激发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促进学生独立自主、科学探究、合作创新,让课堂变成启迪学生智慧、滋养学生心灵、完善学生人格的快乐殿堂。
参考文献:
关键词:厌学心理 高中生 形成原因 应对策略
众所周知,学习态度影响学习效果,良好的学习态度可以更积极主动地学习,达到乐学效果,反之降低学习效果。厌学心理是学生学习态度的一种消极表现,不利于提高学生学习成绩。特别是我们高中生的学习压力、升学压力都较大,加之课程知识点难度高,有时难以取得较好的学习效果,表现出厌学心理。我作为一名高中生,对此深有体会。下面结合日常学习情况,对我们高中生的日常厌学心理及其成因进行了分析。
一.高中生厌学心理及其成因
(一)厌学心理表现
从日常学习情况看,我们厌学心理主要体现在认知、心理及行为上[1]。第一,认知方面:受社会上的一些不良思想影响,有的同学认为成功与学习没有多大关系,错误地认为成功只是物质丰足,认识不到读书学习的真正价值,学习兴趣不高;第二,心理方面:老师、家长提及学习时,一些同学的情绪反应大,如大吵大闹,认为学习只是重复简单、枯燥的行为,不愿探讨深层次问题;第三,行为方面:上课不认真听讲、下课不做作业、逃课等。
(二)形成原因分析
1.消极情绪
{查显示,我们很多同学认为高中学习太苦,学习负担重,心理压力大,很容易失去学习兴趣,不乐于学习,常常是被动的、消极的学习,滋生厌学心理。
2.学习动机不足
有了求知需求,就会产生学习动机[2]。当前,我们不少同学的学习动机不足,只是被动的执行家长、教师的安排,参与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不高。而且,繁重的课业任务加重了我们学习的疲惫感,感知不到成功感和乐趣,渐渐对学习失去兴趣。
3.认知偏差
社会上有很多没有读过书的成功人士,受“读书无用”思想的影响,我们同学中的极少数人对学习活动产生了认知上的偏差,认识不到学习的重要性,反感学习。
4.意志力不强
意志力薄弱,最易产生厌学心理。我们中的一些同学如果没有家长、教师的敦促,很容易失去学习自制力,将注意力转移到学习以外的地方。高中三年是一个持之以恒的学习过程,要想升入理想大学,需要较强的意志力。
二.高中生厌学心理的应对策略
(一)采用多元化的学习方法,激发学习兴趣
多样、新颖的学习方法,能增强学习的吸引力和感染力,激发学习兴趣。如,采用小组合作学习法、任务驱动学习法、帮带学习法,通借助各种各样的活动去学习,消除以往学习生活中的枯燥感,增加学习乐趣,以打消厌学心理。
(二)增强成功体验,强化学习动机
根据社会心理学观点,自我意识对个人的言行、活动有指导、推动的作用,可以使个体正确认识自我,帮助个体树立正确的生活目标和人生理想。从这一点看,良好的学习目的和学习动机,能在学习上表现出积极态度、强烈的责任感。基于此,我们日常生活中应当不断地接受学习动机教育,从教师、家长及周边的一些人中吸取正能量,树立正确的人生目标与理想。
(三)改变不正确的认识,认识到学习的重要性
学校是教育的主阵地,是学习的主场所,而家庭也是学习生活的重要场所之一,影响着我们学习的态度和认识。我们在日常学习生活中,可以将学校学习与家庭学习要紧密地结合起来,多接触一些引导式、挫折式、培训式的学习活动,对学习形成一个正确认识,体会“书中自有黄金屋”的道理,改变片面、偏激的思想,全身心投入学习活动中去。
(四)要培养坚强的意志,坚持不懈的努力学习
养成坚强的意志、吃苦耐劳的品格,在学习和实践中充分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以坚定不移的态度和顽强意志克服学习中的各种问题,实现既定学习目标,到达成功彼岸。
三.结论
综上所述,我们面对日常学习中的厌学心理,要采用针对性的解决对策,激发学习动机和兴趣,形成正确的认识,才能从被动学习转为主动学习,以轻松、自如的心态去学习。
参考文献
[1]刘明威,刘迪.高中生厌学心理的成因及其应对策略[J].科教文汇(中旬刊),2012,04:184+201.
关键词: 高中生 心理压力 政治课程教学 心理健康教育
在应试教育的大环境下,高中生一切以高考为主,尤其是高三学生,几乎每天都是在高强度的学习和复习中度过的,之后进行定期的模拟考试检验学习效率和质量,造成学生面对考试和成绩的紧张、忐忑心态,一旦成绩不理想就容易产生心理压力,甚至出现心理问题。因此,针对高强度压力下的高中生群体开设心理教育课程十分重要。
1.高中政治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对教师素质提出的要求
1.1只有心理健康的教师,才能培养出心理健康的学生。
鉴于高中生所面临的紧张学习状态和巨大心理压力,在政治课程中应开展适当的心理健康教育,有效、适度缓解心理紧张和压力。这就要求政治教师具备强大的心理素质,设身处地地感受学生的生活状态和节奏,并在高中生的生活环境中控制、调节自身情绪和状态,以轻松的心态投入心理教学中,为学生分析、调节心理状态。
1.2有广博的知识修养。
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是人的行为、心理、精神状态,然而人类是世界上最为复杂的生物,所以心理学的研究内容不仅涉及众多专业领域的理论知识,而且高深莫测、晦涩难懂,这就要求心理学教师拥有一定的知识储备,无论是在理论知识方面还是在心理学实际应用方面,都能够在课堂教学中结合基础心理学理论开展丰富的情景模拟,拥有强大的思维逻辑能力及出色的演讲口才。
1.3有高度的责任感。
在实施心理学健康教育过程中,不论是在教师的教学模式和学生的接受程度方面,还是在学生中存在的心理问题方面,都极有可能会出现各种各样的难题,对于首次进行心理学教育的教师来说,这是一个巨大的挑战,教师必须具备对心理学教育的强烈热情和责任感,才能将这一充满未知和挑战的教育工作持续开展下去。
2.在教学过程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2.1改变教学方法,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
针对高中生群体,每天面对的最多的就是课堂教学和作业,无穷无尽的各类课程是导致紧张情绪和心理压力的直接原因,所以一切的课堂教学都会引起内心的排斥或反感情绪,政治课堂教学也不会例外,如果直接将心理学教育拿到课堂上开展传统模式的教学活动,则学生势必会排斥和拒绝而不利于教育的实施,所以在教学模式上一定要有所改变,打破封闭式的传统教学模式,通过开展自由灵活、生动有趣的相关活动吸引学生参与,然后在活动中逐渐渗透心理学理念,鼓励学生成为课堂主体和核心力量。
2.2以问题为中心,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意识。
相关调查研究结果显示,高中生群体中存在的心理问题主要集中在繁重的作业任务难以完成,长期不间断的课堂教学带来的压迫感,以及得到不理想的成绩之后面临的来源于自己、老师、家长的各方面压力,等等,说明学生存在的心理问题大多是因为长期被动接受高强度教育而没有收获理想的成果而造成的,那么教师就应该抓住问题的关键点,从关键问题出发,改变学生的被动情绪和心态,将课堂的主导权交给学生,教师扮演引导角色,然后逐渐培养学生的主动意识,让学生主动学习,主动解决学习中遇到的难题,这样就不会出现被动的压迫感。
2.3树立正确的教学评价观。
在应试教育下,人们倾向于将高考作为学生的跳板,作为学生命运的转折点,高中生为了即将到来的高考不遗余力地学习和备考,然后进行一次次的模拟考试检验学生的学习效果,而唯一的检验标准就是成绩,似乎成绩就是一切,因为高考是根据考试成绩评价的,大学是根据高考成绩选拔专业人才的,所以学生、教师、家长最重视的就是成绩,而对学习的过程并不在意,然而这种评价方式可能不公平,分数成绩并不能代表一切。人类作为高级动物是具有情感的生物,存在感性的一面,所以人有时候会犯错误、会有失误,那么学生一旦在考试中出现错误或失误将会直接影响考试的分数成绩。但这并不能代表学生没有努力学习,不能因此而降低对学生的评价,因此,教师必须明确这一点,评价标准可以视情况而定,分数成绩并不是对学生的唯一评价标准。
3.对学生施以“真爱”是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核心作用
爱,是这个世界上最温暖人心的情感流露,对人心的感化力量十分强大,能够带给人信心和动力。爱同样能够融入教育中,为严谨、严肃的教育教学过程带来一丝温暖和感动情怀,尤其是教师表现出的对学生的爱,是一种关心和爱护,同时是一种尊重和信任,这种爱能够拉近教师与学生间的距离,带领教师走进学生的内心世界,理解学生内心的情感纠结与迷惘,从而及时解决学生存在的心理问题。
针对高中生存在的心理问题,需要采取合理合适的解决方法,比如改革创新高中的教学模式,缓解高强度课堂学习带给学生生理与心理的双重压迫力;适当开展丰富有趣的课外集体活动,并带动教师和学生参与其中,放松教师和学生间的关系、拉近彼此之间的距离,有利于今后的课堂教学;建立健全高中学校的心理健康部门,可以设置类似阳光小屋的心理咨询师,鼓励学生在遇到问题时及时寻求帮助,及时解决存在的心理方面问题。
参考文献:
[1]刘韧.高中政治课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尝试[J].快乐作文,2011(3):61.
【关键词】高中;班主任;心理教育;措施
随着社会主义经济的高速发展,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逐渐被社会所重视。高中生正处于重要的成长阶段,虽然高中生自身认为他们已经长大,可以独立思考很多问题,但其心理尚未成熟,容易产生心理问题。而高中班主任作为学生成长道路上非常重要的人生导师,对于高中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承着重要责任和使命。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应首先认清当前高中心理健康教育的现状,并着力研究高中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方式与措施。
一、当代高中生心理健康现状
虽然现阶段的经济发展速度较为惊人,人们的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均得到了极大的满足,但是社会上有心理疾病或者说是心理障碍的人群出现增多态势,这其中不乏正在读书的高中学生。由此,高中生的心理健康教育问题受到了教育工作者的深度关注。青少年的心理健康状况与其成长环境及家庭状况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首先,很多高中生对于自己的情绪不能够及时调节与控制,在融入班级集体、适应学校生活的过程中表现出不自信,对于人际关系的处理并不很理想。其次,高中生处于一个相对矛盾的时期,对于内心的不愉快不与外人倾诉,这也是青少年心理成长的危险阶段。再次,高中阶段的学生已经很在意与同学、老师之间的关系,学生自身在集体中关系处理的不够好,班主任处理师生关系的不慎重等,足以成为青少年的心理压力形成的原因。
二、高中班主任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路径
高中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关系到学生的健康成长,以及今后面对日益沉重的工作压力、生活压力时的心理状态。教育工作者应从自身做起,采取创新式思维帮助学生树立健康的人生观、价值观,使学生以健康的心理状态迎接未来的挑战,为学生今后的学习、工作奠定良好的基础。
(一)班主任应充分重视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
高中班主任作为学生人生的导师,为学生的健康成长可谓付出了自己多年的青春。作为新时代的高中班主任,应充分提高对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视程度。而且这种重视不能光停留在理论上,更应落实到行动上。高中生心理健康教育指的是学校根据高中学生的生理、心理特点及心理活动的规律,采用各种方法与措施,以维护高中生的心理健康。主要表现在与同学、老师之间关系的处理、与要好的异性同学之间的关系处理、面对挫折与压力时的心理反应等。心理健康教育应与思想道德教育区别对待,思想道德教育的重点在于培养学生的思想道德修养、培养学生的道德观。而心理健康教育则重点在于维护学生的心理健康,不将教师的个人意愿强加到学生身上[2]。
(二)高中生仍然需要教师“爱的奉献”
高中班主任除了教授学生学习方面的知识,使学生在知识的海洋中遨游,还有一个重要的任务就是帮助学生形成健康的心理。这一过程中最有力的方法莫过于用爱去浇灌学生的心田[3]。例如:我的班级有一名品学兼优的女生,与外班的男生有较密切的交往,但其学习成绩并没有受到影响。如果采用不恰当的方法一味的责怪孩子,很可能会给孩子造成心理上的伤害,甚至形成逆反心理。当时我并没有运用常规方法找家长、找学生谈心等,我通过其他同学侧面打听到了女生的QQ号码,以一位正在高校学习的学长身份与其聊起了学习、高校生活及“我”的恋爱生活。慢慢地我们成为了很好的朋友,她也与我吐露了心声。原来她与那位男生的交往是因为他们的父母是很好的朋友,他们只是在一起学习。而校园内的流言却给她造成了一定程度的困扰。我只为这件事说了一句话“流言止于智者”,她为我回复了很多开心的笑脸。慢慢地我们在课内课外又见到了那张天真无邪的笑脸。
(三)着力培养学生的自信心
高中生学没有形成自身的意志力,对于外界的影响无论是有利的还是不利的,高中生都没有较好的抵御能力。那么作为班主任应利用学生的这一特点,帮助他们树立科学的人生观、世界观、建立远大的理想、正确的观念,使他们慢慢变得自觉、自信、自制[4]。例如:在我的班级里,有个别学生整天埋头苦读,看上去特别用功,可是成绩却一般,并没有突破性的进展。经过了解后得知该学生总是心不在焉,看着笔在动,其实脑子没动。针对这种情况,我先是不动声色,但在课堂上有意地经常提问他,将他的注意力始终集中在学习内容上。经过了一段时间,该名学生由于课上的内容听的比较认真,成绩也有所提高。到了找他谈心的时候了,我找了中午休息的机会与其促膝长谈。当然,长谈内容可谓广泛,并没有拘泥于学习,但主旨是给予这名学生充足的信心。该名学生成绩的提高让我感受到了我的努力没有白费。
综上所述,高中班主任的工作事无巨细。而高中生心理健康教育作为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已成为教书育人的重要目标,对学生的成长与发展也有着重要的影响。高中班主任应充分重视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在教育方式与方法上开拓创新,积极开展相关的教育活动,从而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使其能够更好的成长与发展,为祖国的现代化经济发展贡献一份力量。
作者简介:夏章华(1971-),男,湖北省枝江市人,民族:汉,职称:中学一级。学历:本科。研究方向:中学德育教育、高中班主任工作、高中政治教学、学生核心素养研究。
参考文献:
[1]王香玲.浅谈班主任工作中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J].学周刊,2012(8):180-181.
[2]高颖.高中心理健康教育与班主任工作整合问题研究[J].教育教学论坛,2014(8):57-58.
【关键词】教师;引导;认识自我
中图分类号:G42
当代高中生自我意识的特点,决定了思想政治教育应坚持引导的方针。这个引导是一个积极主动的双向性过程,是由教师引导学生完成,其关键在于学生的“内省”,这是引导过程赖以深入的内在原因。学生通过“内省”这一思想过程,促使其主体进行批判性的反思,以改变学生自我意识中的消极因素,促使其自我意识在发展行进途中得到完善。这就需要教师来引导学生正确地认识自我。
正确地认识自我是自我发展和自我完善的前提,是形成正确的自我意识的基础。一个人只有全面、正确地认识自我,客观、公正地评价自我,才能量力而行,才能确立合适的理想自我,并为实现理想自我而奋斗。针对高中生这一群体,通过剖析让高中生正确的认识自我,以便更好地加强对这一群体的思想政治教育。
但自我认识的难处在于“主体”的我,要积极主动地去认识、考察、评价“客体”的我,使“主体”的我和“客体”的我融为一体,从而达到正确认识自我。可由于人们存有自我欣赏、自我逃避、自我开脱等劣性,使人们很难正确地认识自我。那么应该如何指导学生正确地认识自我呢?
一、明确正确认识自我的标准
正确的自我是指一个人对自我的认识要与自我的实际情况相符合,它包括两个方面的涵义:一是全面、正确的认识自己;二是正确认识自己与个人、集体、社会的关系。正确的自我认识的标准是评价自己要客观、公正,不带有虚假成分,不带有感彩,不能抬高或贬低自己,也不能自以为是;与人相处要真诚、友爱、融洽,不能全然不顾他人、集体的利益,更不能损害他人、集体的利益。目前高中生虽然生理成熟,但认知、情感和行为等方面并未真正成熟,不完全清楚对错的界限。同时他们大多又是独生子女,不善与人相处。所以教师要指导他们认识正确的自我标准,对于正确的要给予鼓励,对于错误地要及时纠正。
二、在经常的自省中认识自我
自省即自我反省,就是通过自我意识来省察自己的言行的过程。其目的正如朱熹所说:“日省其身,有则改之,无则加勉。”所以自省不仅有自我批判的成分,也有自我肯定的成分,即人在失败面前要自省,在成功面前也要自省。教师要指导学生学会自省,给他们一个时间、空间,让他们对自己的言行、思想、学习状况进行深刻的自我反思,检查自己的行为和动机是否正确、发展进程是否不足、有哪些收获和遗憾,从中发现自己的优劣状况,以便有的放矢地进行自我调整。这种自我反省可以在班级的每周班会进行,让每个学生进行就一个周中自己行为的自省,以鞭策自己。也可以让学生将自我反省写在自己的日记中,因为高中生正处于青春期,他们更看重自己的隐私,不愿将自己的缺点暴露在公众面前,所以这种方法更好一些。
三、与人交往相处中了解自我
由于自我意识是“主体”的我对“客体”的我的认识,所以人在认识自己的时候的确比较难,正如大文豪苏轼写道:“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一般来说,当局者迷,旁观者清,周围的人对我们的态度和评价能帮助我们认识自己、了解自己。我们要通过他人的眼神、语言、态度了解自己言行的对错和自己的社会处境,从而调整自己的行为表现,以此来完善自我,达到目标。与同龄人在个性、能力、与人交往态度、情感表现方式等比较中会明确自我,确定自己在群体中的地位,进一步认识自我,找出自己与他人的差距。正所谓“见贤思齐,见不贤而内省也”。也要注意要选择与自己情况相近的人比较,这样才能比较客观公正地评价自己、认识自己。
同时每个人都有认识自己的过程,如果苦苦思索自己到底是个什么样的人?跟周围的人比起来自己是否一无是处?周围的人到底怎样看待自己的?如果一个人想的话,很容易自卑或者自负,与人交往相处会加快对自我的认识的进程的。所以教师要指导学生多与人相处交往,在交往接触中既可以去扩大自己的视野,提高观察能力,去发现自己,也可以改变自己的性格,让自己更开朗、更阳光些。在与人交往相处中既要告诉学生要尊重他人的态度与评价,冷静地分析,对他人的态度与评价我们既不能盲从,也不能忽视,这样才能做到既不妄自尊大,也不妄自菲薄。也要指导学生如实表现自己,不能有意遮掩,不能以假象示人,只有坦诚与人相待,听取他人意见,才能全面认识自己。因为如果一个人的本来面目为一整体的话,那么对一个人的认识深度分为四个程度:第一程度为自己和他人都未认识到;第二程度为他人认识到而自己未认识到;第三程度为他人未认识到而自己认识到;第四程度为自己和他人都认识到。实践证明认识程度越大,其自我意识越正确,心理越健康,越有助自我成长。
当前我国高中生正处于十四五岁——十七八岁的青年初期,这是他们人生转折的关键时期。从生理来看,他们无论男女青年,性发育和性成熟大约都在18岁左右完成。性的成熟,使他们自认为自己已经长大成人,因而他们一方面想摆脱父母的管教,独立性和自尊心日益增强;另一方面力图使现在的“成人的我”与过去的“幼稚的我”分割开来,无论在言语上还是行动上都极力证明自己已经不是小孩了。但事实上他们在认知、情感和行为等方面并未真正成熟。因此他们常处于独立性与依赖性、内心封闭与渴望交往、自主性与被动性等相互纠结中。从人生发展阶段来看,人的一生要经历学习、工作、恋爱、家庭等几个阶段,在这些阶段中,工作的好坏决定着生活是否舒适惬意,而在今天科技创新时代,学习的优劣又决定着未来工作的好坏。当前由于受就业压力和应试教育的影响,能否顺利考上大学,考上名牌大学,就成为高中生改变人生,实现鲤鱼跳龙门的主要手段。
1.制定学习计划
高中生精力充沛,思维活跃,兴趣广泛,感情丰富,求知欲强,正处于学习的最佳时期。但他们意志薄弱,易受外界影响,学习上往往只凭一时的兴趣和好恶,忽冷忽热,一曝十寒。针对中学生的这种年龄特征和心理特征,一方面学生要在每学期初制定一个学期总计划,明确学习任务,确立学习目标;另一方面根据课程进度和自己的学习情况制定切实可行的周密计划。许多学生执行计划时往往有始无终,这主要是没有遵守学习中由易到难、循序渐进的原则,所定计划目标过高,超过自身生理负荷所容许的范围,尽管花费了一定的时间和精力,而预定的学习目标却未达到。这种挫折会影响他们的学习兴趣、动机、信心、情感、意志等动力要素,产生学习的心理障碍。所以制定计划时必须正确认识自我,计划一定要符合自己的实际,在完成计划的过程中体验到"跳一跳,摘桃子"的成就感,增强学习英语的信心。
2.以高中生为主体,教学方法多样化
丹麦语言学家斯帕森说过:"教学外语的首要条件看来是要尽可能地让高中生接触外语,使用外语,学外语像游泳一样,高中生必须潜在水中,而不是偶尔沾沾水,高中生头浸泡在水里,才感到自由自在。这样他们才能够像一个熟练的游泳者那样乐在其中。"外语教学最有害的缺点是讲得太多,练得太少,试图以教代学,结果是高中生什么也学不到。教师利用教学艺术,根据高中生的好胜心、兴趣、爱好和求知欲,把所学的内容用多种练习方式,通过启发高中生思维,让高中生积极主动地进行创造性地学习, 引导高中生在大量口语练习中形成能力。使高中生融汇贯通地掌握知识和运用知识。要做到这些,教师要精心设计,把每一课都导演成高中生喜闻乐见的形式,创造语言情境,让高中生比较轻松、自然地达到训练目的,培养高中生良好的语言素质。
3.强调高中生仔细审题的良好习惯
对于英语来说,审题是解题的基础,而高中生好动、精力不容易集中,经常会出现马虎大意的行为,对英语题目缺乏耐心细致的审题,从而酿造一系列的失误,造成学习成绩不理想。在英语教学中,老师一定要让学生在日常的学习生活中,注意观察细节,学习细腻的处理问题。在英语作业上,监督学生认真审题,集中精力,专心答题。
4.强化高中生专心倾听的习惯
对于高中英语的学习来说,需要专注课堂学习,认真听讲,在英语课堂上,要想实现良好的学习倾听习惯,必须在学校教育中培养学生的这些素养。对于高中生来说,他们表现欲望加强,喜欢自己说,不喜欢听别人讲话,爱插嘴或者抢话,这些都是对学习极为不利的。在英语教学中,老师必须想方设法的提高学生的倾听素养,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我们知道,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英语课堂中,老师可以利用自己的身体语言,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倾听的兴趣,让他们养成良好的视听习惯和倾听习惯。比如,在课堂上老师可以再给学生讲英语故事时,充分采取抑扬顿挫的语言,或者利用手势、表情、动作等体态语言来调动他们倾听的积极性,同时也可以运用悬念法,让学生产生好奇,促使他们认真地倾听,也可以让学生参与其中,分散他们说话的意识,让他们认真倾听;只有具备了一定的倾听习惯和倾听能力,才能在数学课的学习上提高学习效果,达到一定的学习目标。
5.着重培养高中生英语作业的书写习惯
作业的写作习惯关乎到所有的学科,对学生的影响比较大,对今后的学习和生活都是极为重要的。在学校有一定的规范来约束高学生必须按照一定的要求来写。但还是有一大部分学生不能做到自律,对于作业敷衍了事,不认真,不整洁。所以在英语课堂,一定要让学生养成良好的书写习惯。这就要求老师必须以身作则,做个示范作用。老师的行为举止对孩子的影响是巨大的,要想让小学生具备良好的书写习惯,老师要在学生平时书写给予关注和多加注意,突出自己的书写良好习惯,给学生榜样的力量。在英语课堂板书上要做到认真、整洁、仔细、规范,让学生感到敬佩和欣赏,这样就能激发学生养成良好的书写习惯的动力,促进今后的自身发展。
6.发展学生想象力,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习惯
教会学生思考,对学生来说,是一生中最有价值的本钱(赞可夫语)。也正像一句古语:"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所以在教学活动中,为学生创设"创新"的实践活动,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习惯是教育教学工作的重中之重,也是打破传统教学模式的关键所在。其中培养学生发散性思维习惯是实现这一目标的主要方法。发散性思维,即求异思维,是一种从不同途径,不同角度去探索多种可能性,探求答案的思维过程。为了培养学生发散思维习惯,教师可以尝试以下几个途径。
6.1发展学生的想象力。良好的想象力依赖于学生的好奇心和知识面。教师可以通过创设构思新颖、思维巧妙、生动活泼的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好奇心;通过维护"童心"保持学生持久的好奇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