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投稿指导 期刊服务 文秘服务 出版社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首页 > 精品范文 > 大学校园景观分析

大学校园景观分析精品(七篇)

时间:2024-02-29 16:19:25

序论:写作是一种深度的自我表达。它要求我们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真相,好投稿为您带来了七篇大学校园景观分析范文,愿它们成为您写作过程中的灵感催化剂,助力您的创作。

大学校园景观分析

篇(1)

关键词:西南科技大学;校园景观;人性化;生态化;文化性

1 西南科技大学概况

西南科技大学位于四川省绵阳市,建校以来,学校坚持以“育人为本、育德为先、科学理性、开放包容、彰显卓越”的办学理念,以“厚德、博学、笃行、创新”为校训,培育了许多优秀的人才。西南科技大学南邻绵阳市二环路,北为规划的科教文化区,周围为科创园区。各专业院系和体育馆位于学校,教学区则在学校中心,生活区在教学区南面,东面则为运动场和体育馆,学习、生活和运动等功能区之间用绿化连接,形成了连贯的校园环境。

2 西南科技大学校园景观分析

2.1 人性化的环境空间

西南科技大学的科技中心在其主体建筑前方设置了一个下沉式露天舞台,为师生的活动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场所,方便在主体建筑前举办各种活动,成为吸引师生自发前往的理想场所。除此之外,还在其他各个地方设置了不同形式的露天广场,满足不同区域的功能需求。例如西苑食堂门口的上升式广场,食堂是一个人流量较大的地方,该广场连接了学习区、宿舍楼区和活动区(包括食堂、游泳池和体育场),形成一个很好的集散人流的作用,与此同时,该广场为上升式,通过地势的抬高也可达到引人注意的效果,在广场上进行一些公益宣传等效果极佳。

2.2 生态化的景观环境

西南科技大学以水为主体创造的景观――九洲湖。九洲湖位于西南科技大学校园的中心部位,既是校园内一个重要的节点,也是一个环境优美的休息区域。九洲湖与校园前方的阶梯水景形成了互动,被行政楼、教学楼群和逸夫图书馆等建筑半围合,形成了一个半封闭半开敞的环境。九洲湖湖水引自农灌渠龙西堰,校内大小水体景观之间相互贯通,形成一个良性循环的活水系统。同时该区域科技广场结合,形成一个太极图案,将中国传统文化元素融入景观设计中。除了主体水景之外,还有丰富的植物配置与之搭配,形成了一个生态的景观环境。

九洲湖的西侧沿湖岸边设置了亲水石凳和景观照明设施,同时搭配一定的园林植物,给周围的办公区域和教学楼群创造了一个人性化的学习空间和游憩场所。九洲湖环境区域的道路构成为湖的边界和空间内部的小径形成,东面的人行道贯穿南北,具有较强的方向性;西面围绕教学楼群设置由青石板铺就的弧形滨湖道路,空间内部沿湖驳岸设置了一条石板小道,为师生提供了一个安静、宜人的游憩场所。景区的东面作为开放空间,将人行道路边隐藏在绿化中,从远处看,由绿化到道路的过渡明显却又不突兀。

九洲湖景区设计的用心之处在于准确地捕捉了人的视觉点,人主要是通过平视和俯视这2个角度形成对环境的认知,同时借助周边的建筑物,将整个大环境收入眼底。人具有亲水的天性,所以在以水景为主的景观环境中,人的视觉焦点都会聚集在湖面空间。在丰富的绿化衬托下,人们的视觉焦点聚集在九洲湖明镜般的湖面、仿自然的驳岸和植物在水中的倒影上。

整个九洲湖景区与科研楼群遥遥相望,又和周围具有现代特色的教学楼、广场等形成鲜明对比,九洲湖景区用它“道法自然”的空间形态和景观设计给师生创造了一个良好的景观环境,在校园环境中,九洲湖已经成为了益处最具有标志性的地点。

2.3 富有文化内涵的校园景观

西南科技大学校址原为清华大学绵阳分校,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在校园文化的建设上也卓有成就。西南科技大学老区的建筑群修建于20世纪60年代,当时西南科技大学还被称为清华大学分校区,经过50多年的建设,才形成今天的规模。为了保留这一具有特殊意义的空间,同时增强师生的归属感,在后来的校园修建工程中,大量保留了这一区域原有的建筑和地形。这片建筑能够很好地体现西南科技大学的历史发展和文化内涵,其中清华楼掩映在古树之中,周围的墙体爬满了青藤,为校园景观增添了一处美景。校园内景观设计时,采取的是梳理原有树木,增强地区独有特色的手法。保留具有纪念和观赏意义的树木花卉,清除杂乱无章、观赏性较差的植物,栽植具有绵阳本地特色的树木花卉,增强校园文化特色。例如清华楼前的香樟、教师宿舍楼之间的栾树,以及国槐林和银杏大道。银杏为绵阳本地树种,在种植时搭配花灌木栀子,能够体现很强的地域性,从而营造校园的文化氛围。

篇(2)

【关键词】大学精神;交流空间;校园景观;设计方法

路易斯·康说:学校之初,是一个人坐在大树下,当时他不知道自己是教师。他与一些人讨论他的知识,这些人也不知道他们就是学生………一些空间建立起来,这就是最早的学校。可见,所谓“学校”,与其说是一个确定的物质空间,不如说是一种教育活动,出于这种活动需要,人们选择了树下的空间。因为那正适合讨论知识,而后来就将这些空间建立起来成为学校。而当初的“树下的精神”就是向我们提示大学校园的本原,使我们明白大学校园的教育与人的关系。

一、大学校园景观环境设计与人才培养的关系

1、大学教育中的人文精神

现在的大学都崇尚一种人文的精神,而人文主义的大学校园规划设计理论所提倡的宗旨就是为了体现对“人文精神”的追求。所谓人文精神,就是“以人为一切价值的出发点和源泉,以人为尺度、标准去疏解宇宙万物,衡量一切价值的精神。”可见,“人文精神”绝不仅仅是一般意义上人们所认为的“以人为本”而已,更重要的是它所主张的或者说代表的是一种认识方法论,即将物质世界“拟人化”,把物提升为人,用人的方式对物进行认知和把握,创造出适应生活需求的空间场所,才能使之真正体现出一种人文的精神。

2、大学校园环境铸造人才

台湾的东海大学校园就是一个现代版中西结合的实例。我们都知道,美国的维吉尼亚大学校园是曾任美国总统的杰弗逊根据他的“学术村”教育理念规划的校园。而东海大学的创校精神和杰弗逊的理念不谋而合,都认为大学是一个离开尘世追求理想的村落,是由一些小型独立,配置形式不同的特色房舍围簇而成,如两侧的建筑排列不完全对称,各自独立,类似而不相同。美国维吉尼大学的图书馆是放在轴线的端点上,但在东海则是被安排在另一条与文理大道直交的轴线端点上,这就传承了中国建筑的空间转折手法。这种环境设计的目的就是给学生一个开放性空间。东海大学的文理大道就是将坡道划分成一截截的小平台,宛如一个大阶梯。以一条延展性的中央步道作为骨干来串接两侧的校园设施,最主要的概念是为了考虑学校扩张不受限制,由中心向周边发展的意图。同时也带给师生们积极向上,不断充实、发展自己的愿望。

我们发现在东海大学校园中,Mall式空间给予文理大道一个开放空间的个性,日本寺院的坡道则造成它今日的肌理,延展的校园精神观念,使它不至成为一条封闭的轴线。这些都是环境设计所营造的景观气氛,同时带给师生们精神上的享受,精神熏陶让大学成为一种媒介,培养出了一批批精英。由此可见,大学校园环境和大学教育是分不开的。

二、大学校园景观设计是校园“精神”的体现

1、我国大学校园环境空间设计特点

我国传统的大学校园的布局结构,一般严格按照功能划分区域。由教学区、学生生活区、体育运动区、教师生活区组成。由于当时在校生人数不多,面积不大,师生教学,生活方式简单,满足当时高校使用功能上的要求。但是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社会的发展,大学的科研功能日益突出,与社会的联系也日趋紧密,促使大学校园空间形式的进一步扩张。

2、我国大学校园环境空间设计存在的问题以及相应措施

现在,我国一部分新的大学校园规划,只是将原有功能分区简单放大,并没有充分认识到社会发展与校园发展日益渗透相互融合的这种变化,而不可避免地出现了一系列问题。主要有以下几点:

A.院系联系不密切。现代大学的高等教育是多学科,多层次的立体网络教育结构体系相互结合。但实际上有的新校园规划设计虽考虑了这方面的问题,但大多停留在平面图上,缺少真正意义上的公共聚会场所,因此根本没有起到应有的功能作用。

B.教学区、学生宿舍区、体育运动区之间距离太远,例如,浙大紫金港校区就有这样的问题存在。现在大学校园的面积往往是原来的几倍,已经超出合理的步行范围,自然会给学生日常的学习生活带来诸多不便。我曾去校园考察,问起浙大紫金港校区的同学,他们有些就说,不少同学就会以校园学生宿舍离教学区太远的原因而不去上课,严重影响正常的教学秩序。

c.景观附属设施的非人性化。与一般的公共环境相比,大学校园景观环境有其特殊的使用功能。校园扩大,但信息导示牌却不够完善,大学建造得如同迷宫一般,进入校园根本没法寻找方向,只能直接询问相关人员。

大学校园户外环境的利用群体主要是学生,他们在这里学习、生活。可实际上校园景观环境中可供师生落座的椅子和凳子少之又少,不能满足学生的使用要求,缺乏整体设计。

篇(3)

关键词大学校园城市化生态影响生态功能

科学技术的发展与国家、民族的兴衰存亡休戚相关,而科技发展依赖人才的求是创新、建设高水平的大学是关键。武汉大学具有当前我国大学发展中出现的、若干校园迅速集聚并形成城市化的典型特点,其生态化代表特征使其在探索高校建设上具有较强借鉴的现实意义。

1大学校园城市化引发新的生态问题

大学校园城市化将高等教育从原有城市相对分散的地域中剥离并重新集聚,迅速改变了原有城市郊区的生态面貌,并引发城市开始新一轮的扩张。

1.1武汉大学城市化的生态表象

“求知在武大,成才在珞珈”,具有百余年历史的武汉大学校园环拥珞珈山。宫殿式的建筑群布局精巧,这与现代生态建筑不谋而合。武汉大学不但是世界上最美丽的大学之一,而且学科门类齐全、师资力量雄厚、育人环境优美,是国内外有广泛影响的高等学府。

综合性的武汉大学在功能和空间上表现出当代大学的城市化,一方面是大学校园原有的如后勤、居住及附属的幼儿园、小学、中学教育等功能向社会转移;另一方面,教育自身的发展要求大学校园向城市提供开放空间,由为国家培养干部转向为社会培养人才,形成城市的教育中心。

1.2迅速改变原有城市结构,引发新一轮扩张

当前大学校园城市化进程的内因是我国高等教育的迅速发展,从19世纪90年代高校大规模扩招以来,大学在校生迅速增加,大学无法在城市中满足扩招对增加土地的要求,因而转向近郊区、远郊区。大学校园城市化是城镇生态空间发展过程中离散性的表现,城市的教育功能从城市中离散出去,形成新的城市生态区域核心。

城镇生态空间理论认为,空间结构的稳定性和空间受到干扰的程度成反比,同时生态空间是时间和空间耦合的结果。大学校园城市化使得原有市郊迅速成为城市的一个区域(教育)中心。由于这种城市化过程是在短时间内进行的,大规模项目迅速改变了当地的生态面貌,大学园区的生态空间具有高度的不稳定性。

大学城带动园区房地产、科研、中小学教育、旅游等相关产业集聚,从而可能形成城市新的教育中心。如各大高校在新建的分校:武汉大学东湖分校、华中师范大学汉口分校等,引发城市新一轮扩张。这些迅速带动当地经济繁荣,同时也给原有环境带来巨大的生态压力。

2大学校园城市化的生态系统

在城市生态系统中,大学校园作为一个独特的子系统应考虑以下功能:

2.1保护城市生态系统的多样性,有利于城市可持续发展

保护城市环境敏感区域,特别是市郊边缘地带这些对城市生态系统具有特殊意义的区域,以提高城市生态系统的异质性。具体而言,当前应积极利用大学校园对大学生和城市居民进行生态教育;为大学这个文化社区提供交流场所,促进城市文脉延续发展;同时运用景观生态学等方法,保护生物多样性,节约使用不可再生资源。

2.2教育——建设大学校园生态公园

生态发展就是要让现在的资源足够满足当代和后代的可持续发展。当前人们普遍缺乏生态意识,设立大学校园生态公园的主要目的是为了提供愉悦身心的学习环境,和体验自然、生态教化国民的场所,从而提高大家的生态意识,建立良性循环的生态校园。因此,探索建设生态校园具有积极意义。

城市生态公园的小型化使得大学生态校园建设成为可能。武汉大学优美的自然环境,与民族风格的建筑群体和诗情画意般的园林艺术融为一体,构成了古朴、幽雅、宁静、舒适的校园,是造就千万优秀学子的理想园地,具有极高的人文与自然景观价值。

大学校园生态公园应用景观生态学理论,与校园以及城市绿地系统结合设计,成为城市绿地系统的一部分,珞珈校园就是国家级重点名胜东湖风景区范围。以往大学校园公园强调的是可游、可赏以及为学生提供一定的学习场所,大学校园生态公园也具有一定的旅游观赏价值,但更强调的是看者的生态体验以及由此产生的生态教化作用。

2.3景观生态——嵌合体、块区、廊道、基质

生物学者认为:“在环境日益人工化的情形下,仍然可以通过林地、绿带、水系等的巧妙布置来保持高水平的生物多样性,总体规划不但应考虑环境优美和经济效益,也应考虑生物种类的保护”。校园的生态景观保护是将校园作为一个整体对待,以保护各种景观元素为主要内容,把保护景观的多样性、异质性、建立合适的生物群落以及维持其生境稳定性为目的。

各种嵌合体都由块区、廊道和基质三种要素结合而成。在大学校园中,海星状的形态是比较合适的,其中心是一个具有自然植被的大块区,其作用是保护校园地下蓄水层和相应的地下水系统、保持生物多样性,并为大多数需要广阔空间的动物提供栖息地和逃逸掩护,同时它还能够保留各种自然的景观,让校园更加近似自然。海星的触角端部是小块区,这些小块区形成群体,具有“脚踏石”的功能,有利于物种之间的活动。同时小块区还能够容纳某些不适合在大型块区生存的物种,并产生许多生态效益。大块区和小块区之间用廊道连接,以利于物种的传播。

武汉大学校园内有丰富多彩的植物体系和珍稀植物,使其成为一个天然的植物园。据不完全统计,园内就有种子植物120科、558属、800多种,其中属于珍稀濒危的植物有11科17种。校园内形成各有特色和情趣的樱园、梅园、枫园、桂园等,尤其是樱园,以日本樱花为主,收集了早樱和垂枝樱等共6种10余个佳品的樱花,花色丰富,绚丽多彩,枝干多异且花期不同。每当寒冬过后,梅花凋谢之时,早樱开放,继而日本樱花、垂枝樱花、晚樱等开放。盛开时节,樱园酷似花的海洋,成千上万游客慕名而至,留连观赏,如醉如痴,大有“三月赏樱唯有武大”的意趣。

2.4管理——大学校园生态管理

生态校园的管理主要集中在几个方面:交通、资源利用(水利能源等)、垃圾、校园小气候环境质量、大学社区参与、生态课程教育、培育可持续发展伦理观、师生健康与安全。具体如下:

2.4.1步行+自行车——从步行城市到步行校园

武汉大学鼓励在校园里使用自行车和步行,限制机动交通。欧美自行车运动已经在大学校园取得成功:如剑桥大学园区、牛津大学园区(人口为15万)和诺丁汉大学园区(人口为25万)等大学园区。牛津大学校园区专门设有自行车道,在次要交叉口自行车道是连续的。在我国,大学校园内自行车使用已经很普及,在大学校园规划中针对自行车的停放、交通、安全进行统一规划,将有助于改善校园的整体生态环境。

2.4.2纸——回收和无纸化办公

在武汉大学校园中,最普通的资源可能就是纸了,相应的在大学校园中纸的浪费也很普遍。学校普及网络技术以降低纸的使用量,此外设立专门的纸回收利用体系,鼓励纸的重复使用、双面使用等有效办法以减少纸消耗。

2.4.3可重复利用资源及垃圾减量、分类和回收

武汉大学鼓励选用可回收或可重新利用的物品,鼓励办公中尽量使用大头针以替代一次性的订书钉,鼓励大学生使用二手教材和生活用品。设立二手交易市场,在武汉大学图书馆门口经常有高年级的学生将自己生活学习用品摆成地摊,在轻松友好的气氛中,大家都神清气爽地进行交易。

武汉大学早期建筑以其独特而珍贵的历史价值、科学价值和艺术价值,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对这些老建筑进行内部功能改造,外部修旧如新,而非简单的拆建,既保护了艺术文化价值,又延长了建筑使用寿命。

对垃圾进行分类,有害垃圾独立处理。

2.4.4水资源

大学校园水资源的利用和保护有以下几个方面:

(1)水文系统的生态保护。加利福尼亚大学在其生态校园建设中提出,应保持水文系统(地表水、地下水)的生态功能。在向城市补充地下水的工作中,日本早稻田大学校园中采用了渗水性混凝土和沥青道路,以及利用中水灌溉花木等。向城市补充地下水有重要的现实价值。北京由于地下水开采过度,无地下水区域已形成漏斗状,地表局部下陷。水上城市威尼斯也是由于地下水开采过度,整个城市持续下陷,不得已又往地下注水阻止下陷。这些都是值得我们思考的教训。

(2)德国的科洛利纳大学校园的雨水系统具有借鉴意义。2000年该校投资1000万美元建设雨水设施,她没有象以往那样加大排水管来排走雨水,而是设法将雨水留在校园里,既可以补充地下水,同时还恢复了校园的—个河谷生态。具体做法是:沿着校园道路两旁设渗水壕沟并植树涵水、以植物覆盖代替草地、在宜林地造林、建造雨水花园和溪流、屋顶绿化等。

(3)污水生物处理是迄今为止去除污废水中有机物质最有效、最经济和应用最广泛的方法。从我国目前来看,高校建设一定的污水生态处理设施,既能减轻城市污水处理负担,又具有生态和经济效益。随着科技进步,新能源(太阳能、电能)和膜技术的发展,污水处理设施实现了装置化、小型化、分散化,就地回收、分散处理、经济节约。武汉大学化学系有两个污水处理厂,能将化学污水净化成清水,同时得到可作木地板、木门窗防腐的焦油。

(4)提高管理技术节约用水。武汉大学测绘校区学生公共浴室原来十分拥挤,改为按使用时间收费,在大量节约用水的同时还充分满足了学生对浴室的要求,原来拥挤的浴室变为宽松,一举两得。

篇(4)

关键词:环境心理学;大学校园;应用

中图分类号:J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2)27—0207—02

一、前言

新时期,大学生的心理与行为的特点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已经发生了显著的变化。大学校园环境作为大学生学习生活的场所,在大学生的成长过程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将研究人与环境相互关系的环境心理学理论应用于大学校园环境的设计中是时展的需要,也是提升高校环境质量的有力的理论基础。

二、环境心理学基本理论

环境心理学是一门新兴学科,主要研究人和环境的相互作用,在这个相互作用中,个体改变了环境,反过来他们的行为和经验也被环境所改变。环境心理学是涉及人类行为和环境之间关系的一门学科,它包括那些利用和促进此过程为目的并提升设计品质的研究和实践。

(一)环境感知认知理论

感觉和知觉统称为感知,人的认识活动从感觉开始,通过感觉、知觉的主客观刺激,建立印像,从而形成认知。人用视觉、听觉、嗅觉、触觉和味觉等器官感觉来接收环境信息,这些从环境获取的信息,经过人自身的经验总结,把知觉对象的前后关系和背景参与进来,形成人对环境的认识。大学生在校园环境之中活动、生活,在对校园环境的感知认识过程中,影响与塑造其行为与个性。

(二)空间行为理论

1、私密性与公共性

私密性与公共性由行为倾向和心理状态决定。私密性包括四种类型:独处、亲密、匿名和保留,它是一种能动的过程,重要的是要给使用者提供选择的机会。环境的设计是尽可能提供私密性调整的机制,在公共空间的设计中考虑使用者的私密性,就是对空间进行合理的安排,丰富环境中使用者的情感内容。通常空间的完整和确定常定位为私密空间,而界限模糊和不确定的空间常看作公共空间。

2、领域性

领域性是个人或群体为满足某种需要,拥有或占用一个场所或一个区域,并对其加以人格化和防卫的行为模式。领域性的类型可分为三种:主要领域、次要领域、公共领域。其中的次要领域与我们景观设计中常用的半私密空间较为相似。领域有两个作用:认同感和安定、家的感觉。领域的建立可以使人们增进对环境的控制感。在环境景观设计中的意义在于可以提高秩序感和安全感。

3、个人空间与人际距离

个人空间主要指的是人际距离,与人的生理和心理有关。包括:亲密距离(范围为0~18英尺)、个人距离(1.5~4英尺)、社交距离(4~12英尺)和公共距离(12英尺以上)。在环境景观设计中尽量给人提供舒适的距离。

三、大学生的心理特征与行为规律

(一)心理特征

目前的大学生大多是独生子女,在比较顺利的环境中长大,是一群不断成长中的青年,其心理随着周围的环境影响而不断成熟,具有不稳定性和矛盾性。思维活跃,有理想,但对抗压力的能力不强,需要在大学生活中不断的锻炼与人交流沟通的能力,学习合作。在学习过程中有积极进取的精神和不断自我教育的能力但存在眼高手低的问题和自我成长与社会脱节的问题。意志力处于形成期,自制力和中小学生相比更强,但有不稳定的特点。大多数有自己的目标,但存在目标定位不清晰,容易遇到挫折就随意更改的缺点。

(二)行为规律

1、规律性

校园生活相对与整个社会来说比较单纯,首先是社会角色比较简单,主要是由学生、教师和职工构成,学生的年龄、素质差距小,水平比较相近,他们在校园中的活动比较有规律可循。学生在校园中学习、研究、生活、娱乐、体育活动以及其他各种相关的社会活动,这些行为活动都来回往返于各类相关的校园设施之间,长年沿着教室—宿舍—食堂“三点一线”的路线是学生主要的生活轨迹。

2、多样性

大学生行为又是多样的,校园内丰富多样的学术活动、社团活动以及文娱活动,同时由于大学生各种专业活动和社交活动的开展,对校园的各种开敞空间提出了不同的需求。随着大学生生活能力的增强,与社会的接触必将更加扩大,这对学生了解社会,提高自立、自强和自律能力,以及培养经营能力都十分有利。这种活动的多样性也要求校园环境的丰富性。

3、集体性

成群结对是我们在校园中最常见的行为模式,大学生不仅在课堂及实验室中要进行集体的学习及研讨;在生活上也表现为集体性。因此,校园户外空间的设计要考虑到集体活动的要求,创造多层次的交往空间。

4、私密性

大学生行为存在一定的不稳定性,带着浓重的主观的情绪色彩,有些行为往往和他们的一贯行为表现没有必然联系,常常是不知不觉发生。这时需要有私密空间供他们使用,进行独立思考及钻研,能自由表达个人的情感及进行自我评价。

四、环境心理学理论在校园景观设计中的应用

大学校园景观的设计要综合考虑大学生的行为与心理的特点,针对使用者在不同场合的行为特点满足不同需求。下面针对不同的校园空间划分,分析环境心理学理论在大学校园景观设计中的应用。

篇(5)

大学校园是青年学习和国家进行高等教育的重要场地,是传授知识和交流思想的主要场所,是广大学子从“堡垒”走向社会的必经之地,同时也是一个大学灵魂承载和精神积淀的物质保证。景观型校园规划设计将会在未来一段时间内逐渐成为校园景观设计的主流,通过美轮美奂的园林设计,结合独特的建筑风格,两者交相辉映,组建校园内清新、现代、平静人心的校园景观。同时校园的规划设计还应对校园这一自然-人文综合体进行研究,充分考虑到人与自然的关系,注重环境保护,根据校园所处的地理位置,充分利用当地优势,经过精心的设计,完美的创意,形成具有地方性、独立性、特色性的校园景观,体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对于校园景观规划的设计,需要我们通过对生态环境和人文环境进行深入的研究,探索生态景观设计方法,以指导当前社会发展大环境下的校园建设的实践活动,从而设计出具有校园鲜明特色的景观,实现校园景观设计与人文环境和自然环境相融合的生态建设。

校园景观将会成为整个校园环境建设主要影响因素,是校园土地规划和校园建设结构都需要重视的部分。而且校园文化的营造主要是通过校园的景观来营造的,校园景观在知识传播、精神培养方面也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故而,引入生态学理论和生态理念观念对于目前的大学校园景观进行综合研究突显出了重要的意义。

这种意义主要表现在以下三方面:

(1)现阶段国内大学校园建设没有形成健全的生态景观意识,因此通过分析大学校园景观特性,提出景观最优利用方案,可以在相当程度上对当今大学校园景观设计产生积极的影响,使其景观内部的社会活动以及景观生态特征在时间和空间上协调,从而可以合理处理校园生态良性循环和环境质量要求,O计出与校园协调和相容的生态景观结构,并对其具体实施进行指导。

(2)现阶段国内大学校园规划设计过于追求图面的轴线和形体视觉艺术效果,建筑标准一味求高,而对特定的区域基地条件、投资经济合理性、当代高等教育思想理念的改变、校园规划设计中的新技术内涵及人际互动需求却考虑较少。大学校园景观生态设计对于校园生态系统适应性的意义,不仅仅能够让人们更加明确校园景观规划对校园建设的重要性,减少校园建设的盲目性,而且可以通过具体的理论研究成果和科学的设计理念,让设计者明确校园景观设计的意义,从而探索出一种基于生态理念的设计方法,使得校园景观设计更加高效和完美。

(3)一些历史悠久的老牌名校,如美国的麻省理工学院、英国的剑桥大学、中国的北京大学等这些知名的大学都有具有代表意义的文化景观。这些经过数以万计学子走过的校园景观,都有着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彰显了一所学校的文化和灵魂。然而,纵观目前国内大学的景观设计现状,对于校园规模的过度追求、学生容量的过度扩大以及经济建设思想的影响,都使得原有的校园景观处于被破坏的境地,大学校园的生态结构与人文气息受到了很大的破坏。在本文的研究过程中,笔者将会以同济大学为例尝试着通过理论研究大学校园景观规划如何利用景观生态学的各项研究成果如各种景观生态效应、景观生态原理等来修正已有的理论和方法,实现大学校园景观的生态建构,使大学校园规划建设有利于生态环境的建设和维护。

生态高校这一设计理念是伴随着中国现代社会发展和可持续思想的兴起而发展起来的,期望在校园内构建融汇学习、生活、娱乐、休闲于一体的自然与人工的生态综合体,进而使人与自然、人与环境的生态关系得以深化和发展。生态高校主要是以生态学作为整体的指导思想,将这一思想应用到校园的整体规划、设计、管理、运行和维护的全过程中,形成一个自然环境优美、景观结构合理、人文氛围深厚的综合性高校生态系统。

生态高校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

(1)生物多样。生物多样性是指生命有机体及其赖以生存的生态综合体的多样性和变异性,从其内涵来看,生物多样性包含物种多样性、遗传多样性、生态系统多样性和景观多样性四个层次。在生态校园里,有足够的绿地生态系统,丰富的适应当地生存环境的动植物,保持着稳定的生物物种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1。所有生物物种所拥有的基因和各种生物与环境相互作用,均衡、稳定地维持着其所在生态系统的遗传多样性。景观多样性和物种多样性呈正态分布,通过维持校园内物种的多样化达到生态化,根据不同物种的特点形成多样化的空间环境类型以满足物种的需要,并采用多样化的方法灵活处理环境设计。

(2)机能整体性。在整个生态校园里,生物与环境、生物与生物、人与环境、文化与环境、社会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景观利用的自然结构与人为结构以及生态系统与生态系统内部之间相互协调,形成了一个高效、稳定和可持续性的生态系统,包括内部的物质代谢、能量流动和信息传递等。

(3)生态自组织。校园生态系统是生态系统的结构与功能的统一,各种生物通过食物网联系,与环境协调,实现各自的职责和功能,自动形成有序结构。整个生态系统结构是内在的,功能是外在,这一切都是完美而自然的结合2。

(4)体现生态景观美学。生态校园景观美学分为两方面:一是外在形象,即形式、色彩、装饰、空间变化、线条、气味等;二是内在活力,即物质代谢、能量流动和信息的传递等。前者是由人工创造出来的美,是一种视觉感知的美感;后者是一种内在的活力美,一种蕴藏生命活力的美感。我们要承认两者特有的独立性,又必须使二者相互统一――统一于生态校园景观美学。因此,归纳起来是要让景观美富有生命力3。

体现时代性和尊重传统是景观设计中相对矛盾的对立面,对于老校园的景观规划设计就需要面对这一矛盾,也是景观设计师必须要考虑的内容。因此就需要对传统校园中不合理部分、欠合理部分、合理部分进行明确的划分,现代高等教育已逐渐发展成为大众教育,历史高校应当顺应时代潮流,满足新时期的需要,努力实现传统教育向大众教育的转变,合理的改造校园景观。

大学校园景观生态化发展的方向,应当根据已有的建设基础,采用传统与创新相结合,注重前沿的设计理念和手法,遵循“宽容、多样、创新、可持续发展”的生态校园建设理念,围绕生物多样性与人与自然和谐的基本理念,把握校园的历史文脉,营造尊重自然,追求生态和谐的氛围,努力将大学校园变成一个生物多样性、丰富的景观内容、丰富的文化、人与自然的和谐、人与环境可持续发展的生态校园。

参考文献

一、著作

[1] 王铁著.外部空间环境设计[M].湖南美术出版社,2006.

[2] (美)凯文・林奇著,方益萍,何晓军译.城市意象[M].华夏出版社,2005.

[3] (日)泷光夫著,刘云俊译.建筑与绿化[M].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3.

[4] (美)尼古拉斯・T.丹尼斯(Nicholas Dines),(美)凯尔・D.布朗(Kyle Brown)著,刘玉杰等译.景观设计师便携手册[M].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2.

二、期刊资料

[1] 吴伟.生态理论对城市规划的影响[J].城市规划汇刊,1993(3).

[2] 吴人韦.培育生物多样性――城市绿地系统规划专题研究之一[J].中国园林,1998(4).

[3] 韩玉梅.大学校园景观规划设计初探[J]. 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1(04).

三、外文文献

篇(6)

所谓边缘是一个事物区别另一事物的空间界定,边缘空间可以理解为两种或以上不同性质的实体在衔接时产生相互作用的特定区域,是空间内既对立又调和的焦点。边缘空间能建立起异质间的良好联系,特别是其对心理上的向心作用能促成人与人之间的接近行为,使人们的交往活动得以自然而然的发生。边缘空间景观环境的合理营造将为校内人员间架起一座沟通的桥梁,使在校师生获得物质、精神上的双重愉悦感,能够更好的教学、学习和生活。因此,大学校园边缘空间的景观设计研究,不仅可以填补高校环境规划设计在此领域的空白,对高校教育的健康发展也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宁波大学校园边缘空间景观设计现状研究

在高校改革、调整教育机制等宏观形势下,高等教育面临难得的发展机遇,与此同时也引发了高校校园建设的热潮。宁波大学作为国内众多高校中的一员,同样有校园环境建设的长期规划,并具备经济上的实力。我们因其发展模式兼具普遍性和地域性,把宁波大学作为研究校园边缘空间景观设计的典型案例。

第一,我们对宁波大学进行了细致的实地考察:整体来看,宁波大学边缘空间涉及的范围较大,主要包括本部、西区、北区等三大区域,相互间通过绿化带、河流和围墙等实体的形式实现区域划分,在这些河流、绿化带和围墙的周围,是生物交换、互动交往的理想环境;宁波大学边缘景观空间的构建方式较为单一,主要依靠大量的绿化来完成,绿树成荫的环境适宜各种生物的生存繁衍,对校园的生态环境建设大有裨益;边缘空间的使用对象多为宁波大学广大在校师生和周边少数的村民,景观主要以静态为主。宁波大学作为一所建校近30年的高等院校,长期的建设积累了较为厚重的校园文化。但相对于其他历史更为悠久的高等院校,宁波大学显得年轻许多,其边缘空间景观环境构建具备更大的拓展空间。

第二,宁波大学校园边缘空间的景观架构现状值得我们深思:首先由于校园规划方案缺乏灵活性,没有很好体现宁波大学的地方特色,建设成了模式化,导致宁波大学校园边缘空间景观的简陋与单一;其次是校园中的水体、绿地、广场等景观设施没有真正的联系起来,形成连续的边缘空间景观,每个景观空间都相对独立,缺乏过渡的缓冲区域,当我们行走其间,感受到的是凌乱和突兀;再者在宁波大学校园规划的过程中,设计师虽然注重功能分区、交通组织、空间结构、形式美学等物质环境方面的问题,同样也考虑了“以人为本”,但在实施的过程中却没能更好的和“人”联系一起,造成了目前校园边缘空间尺度冷漠、内容枯燥等不良情况,起不到吸引逗留、促进交往的边缘效应,甚至成为卫生死角。总体来说,宁波大学校园环境的整体性、连续性及层次性受到边缘空间无序性的影响:边缘空间没有创造出轻松、流畅和交融的建筑内外环境;师生在边缘空间内感受不到放松、舒适的景观环境。

第三,基于对宁波大学边缘空间景观环境诸多问题的分析,我们更加坚定了找寻高校校园边缘空间景观设计法则的决心。“人性化”的边缘空间环境对广大师生尤其是学生具有潜移默化的作用:良好的环境和学生的学习、生活息息相关,能够激发学生的思维;“静态的”的空间氛围,对学生形成良好的心理素质和精神风貌,具备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缓解学习、生活、情感以及就业等方面的压力都起到巨大的作用。

三、大学校园边缘空间景观设计发展策略

大学校园边缘空间是从校园建筑空间分化出来的一种特殊空间形式,起到异质过渡和缓解冲突的作用。所以,景观设计师在设计的时候要分清校园内不同空间的功能属性和主次关系,以学生和教职工为主,面向社会,整体规划。第一,随着校园的城市化和社会化,校园边缘空间的营造要充分利用社会资源并适当面向社会群体,分清主次,在强化教学、科研等方面的同时更要重视校园的边缘空间景观设计。第二,加强校园边缘空间的核心景观位置,加强步行系统与边缘空间之间的关系。将步行系统和建筑围合的驻留空间结合成整体,保证校园边缘空间的易达性;在各个校园边缘空间的景观节点处强调便捷性,以步行系统串联,增强边缘空间景观的变化和范围。第三,对于某些具有特色的校园边缘空间景观营建,如以人文、历史为主或以自然美景为主的,我们都要极大地增强其识别性和凝聚力。比如有的建筑物或建筑小品,由于具有较高的艺术品位,或者具有较为深厚的文化历史内涵,从而能够成为校园边缘空间的形象代表;而在低层、多层为主的校园边缘空间里竖起的塔状建筑景观小品,更容易成为视觉的焦点。第四,合理运用校园边缘空间中的植物和建筑之间的关系,以不同的植物来进行多层次的绿化设计。植物在提供建筑的背景色彩和环境的质感等方面都起到了很大的作用,作为边缘空间景观设计中的重要元素,植物的选择需要根据当地的自然条件综合考虑。在大学校园里,边缘空间景观环境营造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我们在实际操作的过程中:应谨记事物的可持续性发展规律;以人为本的标准进行景观设计;顺应高等教育理念的转变,塑造出能促进广大师生全面发展、互动交往的充满文化与活力的边缘空间景观环境。

四、结语

篇(7)

关 键 词:大学校园 校园景观 校园规划

大学校园景观设计是校园整体设计的重要环节。校园的“园”字本身便包含有花园之意。校园景观直接影响到一个校园的环境氛围。而校园景观却是我们很少单独作为重要的一项拿出来进行讨论的。无论是在设计任务书还是设计过程中大部分校园只是停留在规划阶段的初步绿化规划分析和建设过程中,对建筑余下空地仅仅做简单的绿化处理或室外家具的修修补补。

其实校园景观和校园外部空间和学生活动功能密切相关,是校园整体设计的一个连续性过程,它和规划以及校园建筑一样,需要设计师进行专业的分析和认真的设计。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人们思想的转变,在新世纪的大学校园建设中,校园景观这个领域的研究得到了人们的重视。

景观设计直接贡献于校园环境质素的提高。很多老校区里最令人难以忘怀的莫过于新校区所无法比拟的参天大树。在当前的校园设计中,多有出现的问题是:建筑优先,绿化填充;点线面简单结合,对外部空间贡献不够;植物物种选择求贵不求系统、有效等。鉴于校园景观在校园整体设计中的重要性已经目前设计中的误区,因而校园景观的研究值得作为一个专题并结合整体设计的其他方面来探讨。

1.校园景观的设计与规划、建筑以及校园形态设计之间的关系

1.1校园景观与规划的关系

校园景观首先是在规划伊始就应该作为规划考虑的重要因素之一。有的时候,它甚至成为规划布局形式的构思来源。其次,景观设计又相对于规划设计。规划虽然确定了建筑物布局,也就确定了大的外部空间形态,但是对外部空间的二次围合、对环境气氛的营造、对室外家具等的详细设计,是一个相对独立的过程。第三,景观设计对规划而言,有相对滞后性,它应该在规划确定后,与建筑设计同时或在其之后进行。

1.2校园景观与建筑的关系

校园景观首先与建筑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建筑与景观相对于规划而言,都进入了相对具象和细部的思维过程。建筑设计直接为内部空间和外部空间形体勾画蓝图,而景观设计则涵盖了从空间、造景、植栽到地面铺装乃至照明设计的细节。而建筑体形和总图方式、直接决定了景观的边界、空间的范围。同时,景观又分为室外景观和室内景观两种,与建筑物之间形成了一种相辅相成、相互穿插的关系。建筑为景观提供了表现的基础和舞台,景观为建筑增添了生气和活力。其次,景观与建筑又有着相对独立性。这表现在,景观与建筑考虑的具体设计对象不同。建筑主要考虑室内空间的使用以及立体的形体构成,而景观主要考虑外部空间的完善和以园艺为主的视觉及功能效果。当然,二者也有同一性,那就是都要用“以人为本”的思想来设计,都要以使用功能和人的感受作为设计的根本。

1.3校园景观与校园形态设计的关系

校园形态设计确定了校园景观设计的抽象原则,而校园景观设计将校园形态设计具体化了。因为校园形态设计主要以设计导则的形式出现,它确定的是外部空间和建筑物的体形关系,是一个指导性的原则,即使有量化的指标,也只是作为原则性的参考。而景观设计,是以形态设计导则为依据进行的具体设计,校园通过这样的具体设计进行施工建设。

总而言之,校园规划之后是校园形态设计,在遵循校园规划并在校园形态设计的基础上进行的景观和建筑设计师平行的关系。

2.校园景观设计的目标原则

2.1营造交往场所,强调可参与性

校园景观设计的首要目标是为了营造一个富于活力和促进师生交往的良好场所环境。

2.1.1.新经济条件下的大学校园对交往提出了更迫切的要求。如前所述,新经济对人才的要求发生了转向,大学校园成为一个启发创造性和独立思考能力以及良好和相互启发、锻炼表达能力与沟通能力的场所。这种场所不仅仅体现在建筑物内的课堂上,更应该贯穿学生生活,包括室外课余活动空间。由于校园是一个步行为主要交通模式的社区,良好的校园景观可以为人们提供更多的交往场所。

2.1.2.学生的生活方式特点。学生大部分在校的时间过着三点一线的生活:宿舍——教室——食堂。就拿大学生每天上课6个小时计,8个小时睡觉,4个小时吃饭以及生活琐事,还有6个小时自由支配的时间。这其中,参加文化休闲活动、体育活动,以及室外晨读、散步、室外社团及文艺活动占了很大分量。即,大学生无论是三点一线的生活规律还是参与室外文化活动,都有很大一部分时间处在校园环境中,于是,校园环境成为学生日常生活所依赖的空间。

2.1.3.由于景观空间具有较强的公共性,它为人们的交往提供了平台。如果对学生主要生活空间从私密到公共进行划分,我们可以发现,宿舍(2-8个学生共有)——教室(20-200个学生共有)——户外空间(全部学生共有),呈现由私密到公共的不同性质。事实上,公共性越强的空间人们相遇和交往的机会越多。“公共场合下的自然发生的接触,一般都是很短暂的——三言两语的对话、与邻座的简短交谈、在公共汽车上与小朋友拉家常、观看别人工作以及向人们问询等。以这类简单的层次为起点,接触就可以与参与者的意愿发展到别的层次。而相聚在同一空间是这些接触的必要前提。”作为全校学生共有的户外景观空间,它以一种轻松自然的方式,提供了更多不同院系、不同专业的人相遇和交往的机会。

2.1.4.为校园环境提供活动的内容,是促进交往活动的良好条件。在校园中,除了创造良好的环境空间质量,设计者有意识的为场所富于活动内容,可为其增加交往的活力。例如设置濒水室外茶座、读书角、篝火晚会广场、室外表演场地、下沉音乐广场、园艺空间、散步廊等。根据环境的主题和活动要求进行设计,同时也可以为设计提供依据和灵感源泉。

2.2创造生态环境

校园景观设计另一个重要目标是为了营造校区内良好的生态环境,为人类的生存环境作出贡献。同时,校园往往散布在城市或郊区,良好的绿化环境成为城市的绿肺,起到调节城市空气质量,为周围居民提供休闲场所的功能。根据我国1992年教育部颁发的《普通高校校园规划建筑面积指标》校园建筑容积率在0.5左右,而一般房地产项目的容积率一般在1以上,由于校园的建设密度往往比城市建筑密度要小的多,因而校园有充裕的条件优化其景观的设计,为城市乃至人类的生态环境作出贡献。

其一,不要破坏原有的植物植被。在设计的伊始,就要对现有的生态环境进行分析,如坡度分析,植被分析,日照分析等,尽量减少对土方的开挖,尽量保留原有的植被,避免破坏生态平衡。

其二,强调环境的地域特色。包括根据南北气候的不同布置室外空间的和采用具有当地地域文化特色的植栽两个方面。

其三,采用可循环利用的建设材料。即景观材料应尽量采用对环境有利、污染少、可回收的绿色环保材料。

2.3均衡四季活力

校园景观设计要四季均衡布置植物,在时间上有观赏的延续性。由于校园景观含有固定性和生长性景观两方面的内容,故此成为校园整体设计中唯一具有时间性因素的部分。校园景观的固定性因素指广场、室外家具、空间围合等固定的、不随时间因素而改变的部分;校园景观的生长性因素指植物、花木等随着时间生长和随着四季呈现不同状态和景色的部分。景观的时间目标是要求随着时间的变化,景观生长性因素能够呈现一种动态的四季各有特色的景观。这主要体现在根据植物的生长特点,配置不同的物种,例如花坛,根据不同花木开花的季节使之呈现不同的色彩和图案以及落叶树木与常青树木的搭配,使校园无论冬夏都能呈现有活力的气氛,既不会因为冬季的落叶呈现枯败的景象,也不会因为有夏季植物不够茂密导致遮阴功能的不足。

2.4再次围合空间

校园景观设计营造适意的二次围合空间尺度和氛围。校园景观的固定性因素中又分为抽象空间因素、具象空间因素和物质因素三个部分。抽象空间因素是在规划设计时就要进行综合考虑的并由规划布局已经确定了空间尺度和相关建筑功能的关系。这一空间因素隐含在环境之中,使用者往往对之不能直观、具体地感受到。由于抽象空间因素根据规划的需要,在校园中往往呈现尺度过大的趋势,需要利用景观元素,对其进行二次划分。具象环境因素包括景观的边界、树木和室外家具的围合、地面的高低变化等等,对抽象空间因素的尺度进行了二次划分,使之更接近人的尺度,符合使用者的心理需求。

3.校园景观设计的模式要素

3.1中心区域景观

作为校园的核心区域,一般位于校园的几何中心,以校园最重要的教学功能为主,同时校园内的大型重要集会活动都在这里举行。这一区域的景观以强调开放、交流的气氛为主。同时,作为校园中心,它又具有校园标志性和仪式性的功能,因而景观的设计需要有强烈的特色,能代表一定的文化追求,在学生中留下深刻的良好印象。

3.2边缘林木景观

边缘林木景观,主要构成内容是对基地原有的生态环境刻意保护的原始环境,或预留发展,暂时或很长一段时间内未作开发的用地。这一景观常常位于校园的边缘地区,它对调节良好的生态环境有贡献,不能以一般的围合空间尺度概念去要求。

3.3建筑组团之间的景观

建筑组团之间构成的是一个居中层次的空间,这个空间可以是几个组团刻意围合而成,也可以是组团之间的空闲场所。几个组团刻意围合的空间景观具有较强的中心性,景观设置需结合空间形态的需要,具有较强的可观性和参与性。而组团之间的空闲场所,则应采取配角的姿态,简单大气,以突出更重要的空间景观。

3.4建筑围合的院落景观

建筑物围合的院落空间是较为亲近人的景观空间,由于其近人的尺度,其空间形态需要考虑人多观感和尺度,以及高宽比的关系。而这一空间形态下的景观设计,可借用中国传统园林天人合一的理念以及借景等造园手法,使建筑与室外生态环境相融合。

3.5穿插在建筑物之间的景观

这是最小层次的景观,它常常以小尺寸和建筑空间相融合,在建筑平台、室内中庭、走廊花池、绿化天井、屋顶花园等立体层次展现生态环境与人工环境的密切交融。

3.6道路景观

道路景观一般沿着道路呈线状分布。行道树木绿化是车行道路景观的主角,同时,沿道路交通流线布置的绿化放大空间,可提供更多的停驻交往场所。另一个重要的道路景观是人行道路景观。在人车分流的规划模式中,人行道路与车行道路相分离是联系每位学生上下课的潜移默化必经空间。因而其环境对学生的心理感受有重要的熏陶作用。人行道路景观受场地的局限较小,与自然山水或人工造园相结合有多种变化的可能。

3.7校前区景观

随着校园的社会化、开放化发展,校园与城市相叠合的区域——校前区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在校前区在空间规划上关键要处理好车流和人流的关系,作为校园的“门面“,在景观设计上需要结合校门的设计,着重体现庄重、简洁和仪式性的形象。

3.8标注性景观

标志性景观是指校园中具有地标作用的景观设计。它可以是一个高度与众不同的塔,也可以是一片识别性较高的林地。具有与众不同的特点,在视觉上提供形象认知的标示。

4.结论

大学校园建设不同于普通的单体建筑设计,也不同于一般的城市规划,它有其特殊性 。第一,它不是单栋的建筑设计或者建筑综合体的集合;第二,它不是设计复杂的社会政治、经济因素的几千至几万平方公里的城市平面资源配置,而是功能线索相对单纯、用地规模在几十至几百公顷的综合设计。总而言之,它比单体建筑的功能复杂、规模大、又比城市规划的功能单纯、规模小。某些理论认为大学校园应该当作一个城市来规划。这些理论说明了校园和建筑以及城市类似的地方,但是也有其片面性。校园是介于城市规划和单体建筑之间的一种研究对象,在设计模式上有其特殊规律。整体设计概念的提出概括了校园建设的特殊性——它既不是单纯的平面规划也不是单纯的建筑空间设计,而是二者加上景观和外部空间形态的综合体。它和住宅小区有一定想相似性,有类似的规模和规划、景观和建筑一体性较强的特征;但是其功能线索和社会结构不同,所以在设计上也有所不同。

参考文献

[1] 扬·盖尔(Jan Gehl),何人可译.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2.9(第一版)

[2] 王建国编著.城市设计.江苏:东南大学出版社,1999

[3] 周逸湖,宋泽方.高等学校建筑,规划与环境设计.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4

[4] 国家高等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建筑规划面积指标.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2

[5] 吴丽娜.大学校园环境美及其创造. [硕士论文].北京:清华大学,1986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