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2-29 14:54:41
序论:写作是一种深度的自我表达。它要求我们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真相,好投稿为您带来了七篇农村发展现状范文,愿它们成为您写作过程中的灵感催化剂,助力您的创作。
一、农村住户调查概论
(一)农村住户调查的含义与意义
农村住户调查是统计调查的一个方面,是农村统计调查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以农村家庭为调查对象,以其家庭的生产、收入、消费、积累为主要内容的一项综合的社会经济调查。
农村住户调查的目的是通过对农村居民家庭各种来源的收入和各种项目的支出资料的收集,来反映农村居民物质和文化生活、农村社区、农村产业结构及农村经济等变化情况,第一手原始收支台帐资料在监测农村贫困状况、农村小康实现建设及农业现代化进程等领域具有重要意义,为各级党政领导研究农村经济问题,制定农村经济政策,指导农村经济工作,编制国民经济计划提供依据提供了翔实的基础依据。
(二)农村住户调查资料来源
农村住户调查涉及的范围很广,内容十分丰富,包括生产、生活、消费、交换等诸多环节,它的资料来源主要是依赖我们抽中记帐户所登记的现金收支帐和实物收支帐以及对记帐户进行的一次性访问调查,即俗称的“两帐一表”。现金帐天天记,实行收付实现制;实物帐季度记,包括农畜产品、自产自消、家庭各种实物往来等;一次性调查表年末记,包括农村社区和农户家庭基本情况等。
(三)农民人均纯收入统计口径及其计算方法
农民人均纯收入包括农村住户当年从各个来源得到的总收入相应的扣除所发生的费用后的收入总和。按人口平均的纯收入水平,反映的是一个地区或一个农户农村居民的平均收入水平。计算方法:
纯收入=总收入—家庭经营费用支出—税费支出—生产性固定资产折旧—赠送农村外部亲友支出
从公式可以看出,农民人均纯收入包括其日常生活消费支出和购置生产性固定资产支出,了解到这一点就会对农民人均纯收入的概念有一个更新的认识。
二、全区农村住户调查网点现状
农村住户调查属于典型的抽样调查,网点代表性的高低是影响农民人均纯收入数据质量的关键。因此,选好、巩固好、维护好农村住户调查网点就显得十分重要。目前,我区农村住户调查网点的现状主要表现:
(一)网点代表性一般。
1、从地域看住户调查网点代表性
我区被省局抽中6镇作为调查点,抽中率达86%,分别分布在塔山镇耿集村、汴塘镇汴东村、*镇泉东村、江庄镇大路村、大吴镇湖里村、青山泉镇姚庄村,共拥有耕地286.5亩。其中:可以开展农田水利灌溉的仅耿集、湖里两村计67.6亩,占抽中点全部耕地的23.6%。整体农业基础较为脆弱,基本体现了我区农业生产布局的现状。
2、从抽中户数和人口规模看住户调查网点代表性
据住户调查基础资料提供:我区农村住户调查网点中常记帐户总计60户,常住人口245人,其所在全区农村总户数和农村人口中的比重分别为0.06%和0.07%,其中整半劳动力194人,在校学生56人,扣除在校生实际有条件从业劳动力仅155人,劳养比为1:1.58。劳动力文化程度普遍不高,以初中文化水平居多,占105人,占从业劳动力比例为68%。虽然抽样调查理论上符合省调查方案要求,但是实际上这一比重明显有些偏低,代表性不强。详见表一:
3、从收入渠道看住户调查网点的代表性
从工资性渠道获得收入的就业人口为87人,其中本地从业52人,外出从业35人,从业多在制造、建筑、三产服务和煤矿采掘等领域,工种苦脏累,待遇相对较低,但是相对于家庭经营其收入相对稳定。
从近年农民纯收入内部构成看,一是工资性收入对我区农民人均纯收入的贡献呈逐年持续稳定加重态势。2007年占农民纯收入的比重是55.3%,这说明我区近年大力实行招商引资工业兴区社会成效显著,为我区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就地转移提供了广阔的就业领域;二是通过政府部门对外出就业的宣传引导和培训,我区外出务工也逐年增多,住户调查网点中外出从业人员占其总人口比重为14.3%,劳动部门资料显示07年我区农村外出从业人员达6.05万人,占总人口比重16.8%,二者比重悬殊不大,具有一定的代表性。
农村家庭经营属于小生产单位,规模小,科技含量低,增收能力不强,再加上由于自身小农生产上的局限,对技术和市场信息把握不准,碰上自然灾害和市场突变,自身规避自然灾害和市场风险的能力欠佳,经营上的季节性、随意性和风险波动性的因素较大。因此,相对于外出务工收入此块为农增收力度薄弱。扣除家庭常规种植,我区住户调查网点中自营性家庭经营19户,其中加工业5户,运输业3户,批零贸易业5户,养殖业6户,占全体抽中户32%,所占比例不是太低,但普遍存在经营规模小、小型家庭作坊式加工业多,增加值不高等情况,与我区农民家庭经营现状相符合。
(二)网点记帐业务相对成熟
我区此轮调查网点在05年开始记帐,至今已经将近4年,有些网点在区划前就有过记帐经历,对此项调查工作应该不陌生,但是由于受记帐任务琐碎和记帐补贴低的影响,记帐户存在消极应付心理,不重视,不愿记帐,少记、漏记现象经常发生,直接影响住户调查数据质量。
三、存在的问题
(一)调查规模偏小。我区农调样本户仅60户,其他县(市)100户,在小规模样本里偶然因素影响较大。一是农村居民家庭经营以及从业存在的季节性、随意性因素和生活消费上像住房、医疗消费等存在的很大偶然性因素,容易造成个别指标有时忽高忽低;二是调查样本户中除去种植业,60户的家庭经营内容有所不同,有些客观原因引起的中途换户,造成农村居民家庭生产的收入、支出数据难以连续,影响抽样调查的代表性。
(二)宣传培训不够。目前,社会上对“统计”知之甚少,不看重统计工作以及统计从业人员,群众对农民人均纯收入概念及其统计口径不了解,主观上认识不够,往往认为“纯收入”就是纯而又纯的收入,是年末“盘点”存进银行的收入。每年的记帐培训只是到村级辅助调查员,对记帐户没有列入年培训计划。
(三)经费缺乏。我区记帐户每月记帐补贴仅10元,辅调员50元,相对周边县偏低。记帐工作繁琐,记帐补贴待遇低,很难调动其记帐积极性,记帐户配合程度差,辅调员工作不积极,记帐质量缺乏有效保证。
四、几点建议
(一)进一步加大对住户调查的宣传培训力度
让“统计”二字深入人心,扩大群众重视意识。首先,必须加大宣传力度,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让全社会重视统计,让群众了解统计;其次,业务培训继续向基层记帐户推进,只有具体涉及统计调查的相关单位自身熟知统计调查业务,才能更好的从源头上把握统计调查数据质量。三是各级政府应适当提高统计从业人员待遇,从政治上、生活上关心他们,进一步增强其工作积极性。
(二)加强对调查数据进行科学合理评估
调查是一项基础性工作。调查上来的数据的真实性,必须正确对待,不能遮掩回避。全区60户的调查规模,难免由于农村居民经营和从业上存在的随意性和部分生活消费上很大的偶然性,造成数据时高时低,影响指标代表性,再加上外出从业人群收支少记、漏记、难记等因素。因此,针对调查汇总数据进行符合事实的科学合理的综合评估是目前统计调查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
(三)增强同记帐户感情交流
农村住户调查需要同调查户的感情交流,这是农村住户调查工作特殊性的必然要求。在老百姓身边,只要你俯下身子,实实在在的去宣传和工作,朴实的农民朋友会给你深情的回报。
(一)农村幼儿教育师资力量薄弱
城市的幼儿园会有几名教师,而农村的幼儿园一般就只有一名教师,并且很少有专业的幼师。农村的幼儿教师也很少有机会接受继续教育,增加他们的知识。农村幼儿教育师资力量薄弱的问题很明显,大部分农村的幼儿园教师有小学化教育倾向,农村的幼儿教育难以让孩子们在幼儿教育学习中学到丰富的知识,从多方面锻炼提高。
(二)农村家长教育观念存在问题
在农村有部分家长并不重视孩子们的学习问题,甚至不让孩子去幼儿园,忽视幼儿教育的重要性。再加上很多的农村家长自身文化水平并不高,在教育方面也很难给予孩子正确的引导,幼儿教育的缺失,让他们从一开始就处于落后的位置。
(三)农村幼儿园幼儿入学率低
由于农民的收入水平比较低,幼儿教育又不属于义务教育的范畴,很多农村的家长觉得幼儿园需要交学费,还不如把孩子留在家里。而且农村的幼儿园比较少,孩子上幼儿园的接送很不方便,这些问题都会导致农村幼儿园的幼儿入学率很低。
(四)农村幼儿教育经费不足,设施不健全
农村幼儿园建设的经费不足导致幼儿园的设施不健全,条件简陋,不能够满足孩子们学习和活动的要求,很多开发孩子们智力的设置和场所都不具备,在经济水平发展比较低的农村,幼儿教育发展需要的很多设施都很难配置,这样会影响农村孩子的素质和全面发展。
二、发展农村幼儿教育的对策
在农村幼儿教育发展中存在的现状问题严重影响到了我国农村幼儿教育工作的整体质量,十分有必要采取措施,促进我国农村幼儿教育事业的发展,为我国幼儿的健康成长做出贡献。
(一)制定关于农村幼儿教育的相关政策
国家要考虑到我国农村经济发展落后的现状,农村幼儿教育的特殊性,积极为我国农村幼儿教育事业的发展创造良好的条件。加强对农村幼儿教育的监督和引导工作,纠正和避免农村幼儿教育过程中出现“小学化”倾向,促进我国农村幼儿教育不断发展。
(二)对农村幼儿教师进行培训
教师对于孩子们的成长有着重要的作用,要想让孩子全方面的得到发展,就需要教师有着十分专业的素质,强烈的敬业精神。我国的幼儿教育发展比较落后,农村幼儿教师于城市教师之间也存在着很大的差距,需要对农村幼儿教师进行培养,不断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这样才能培养出全方面发展的孩子。对农村幼儿教师的培养可以从以下方面着手进行:
1.主要以对幼儿教师的培训为主,提高幼儿园教师的教育教学水平以及对幼儿教学的技能。
2.在各乡镇幼儿教师之间组织教学研究活动,增加教师之间相互交流的机会,让她们互相学习,交流、总结经验。
(三)端正家长对幼儿教育的认识,发动社会力量
加大对家长宣传幼儿教育重要性的力度,使得农村的幼儿家长能够认清幼儿教育对于孩子的重要意义,多和家长沟通,向他们传递教育观念。让家长能够参与到孩子平时的学习、游戏和生活中,让孩子们的家长看到幼儿园带给孩子的进步和成长,改变家长对幼儿教育的认识。从我国农村幼儿教育发展的实际情况来说,如果只是依靠农村的幼儿教育机构很难让农村的孩子们都得到接受幼儿教育的机会,需要加强幼儿园机构和家庭、社会之间的沟通,发动社会的力量,为农村幼儿教育发展创造一定的条件,从而满足农村幼儿教育发展的需要。只有这样我国的农村幼儿教育才能发展的越来越好,农村的孩子才能得到更好的教育。
(四)加强对农村幼儿教育的投入
幼儿教育作为基础教育的重中之重,国家应该积极加强对农村幼儿教育的投入,让每个孩子都能够有接受教育的机会,这对于教育的发展和综合实力的提高都有着重要作用。不能忽视农村的幼儿教育问题,政府要积极增加对农村幼儿教育的资金投入,促进农村幼儿教育的发展。
(五)为教师创设良好的工作氛围
【关键词】养老保险,农村,现状
一、养老保险
养老保险是指国家通过立法、建立养老保险基金,在劳动者达到国家规定的解除劳动义务的劳动年龄界限,或者因年老丧失了劳动能力的情况下,能够已发货的经济收益,物质上帮助和生活服务的社会保障制度。养老保险的主题是国家和政府,通过立法的手段执行,受益人是劳动者,主要满足的是实现为老年人提供经济收入保障的功能。
二、建设农村养老保险的意义
养老保险作为社会的一个基本保障的重要组成部分,更加侧重于养老的经济保障功能,在全社会范围内分散养老风险,尽管目前,我国的养老保险还没有覆盖到所有的广大农民,但是在农村开展养老保险具有深远的意义。
(一)实现社会稳定。据有关数据显示,从社会保障支出来看,全国80%左右的农民社会保障支出只有5%,且人均占有社会保障费用是农村人口15元,城市居民455,元,相差30倍,而覆盖面积,城市已达到90%,农村只有4%,这种社会保障制度的不均衡,制约了农村经济的发展,加大了城乡经济差距。在农村开展养老保险,有助于缩减城乡经济差距,减小农村经济压力,调节收入分配,缓和社会矛盾,实现社会稳定。
(二)应对人口老龄化问题。21世纪,我国逐渐进入了人口老龄化时期,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我国的医疗卫生事业取得了很高的成就,国民寿命平均大大延长,且在解放后三十年没有实施计划生育政策,致使我国现在逐渐进入了老龄化阶段,现在的社会问题就是老龄化问题严重,且农村60岁以上的老人已经超过了农村总人口的10%,据资料统计,农村每8个劳动力供养一个老人,到了2050年,每两个半劳动力就要供养一个老人。且随着外出务工人员的增多,“空巢老人”越来越多,农村老龄化问题已经逐渐发展成为一个社会性的大问题。在农村开展养老保险工作,一方面可以缓解现在我们所面对的老龄化问题,另外一方面也是在未来的养老问题做投资,提供解决策略。
(三)促进城市化快速发展。过去农民的主张是“养儿防老”或者是依靠土地解决自己的养老问题,这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我国社会经济发展和社会结构转型。在农村开展养老保险可以弱化和代替土地的社会保障功能,土地作为生产要素通过市场机制得到有效配置,加快农村土地流转,促进农村城镇化快速发展。
(四)促进农民的消费需求。作为最基本的社会保障制度,养老保险解决了农民的养老问题,为农民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后顾之忧,稳定了农民的心理预期,激发了潜在的购买力。
因此在农村开展社会养老保险工作意义重大,我国要实现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的目标,就必须从广大农民的利益出发,解决农民的基本社会保障,开展养老保险工作,是实现农民小康的重要一步,也是构建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工作。
三、我国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发展现状概述
(一)我国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发展现状。自从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加快了建立以社会统筹和个人账户相结合的成真职工基本养老保险为主题的社会养老保障体系,随后,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提出后,国家更是重视占全国人口80%的农村人口,在十七大报告中指出:“要保障人民的基本生活,达到老有所养,老有所依。“强调了养老保险的重要性。
(二)我国农村养老保险问题产生的原因
1、农村经济落后是导致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目前状况的最基本原因。由于农业本身是第一产业,创造社会财富的效果没有其他产业那么明显。根据有关数据显示,我国农业从1952 年 到 1990 年为国家工业的发展提供了一万亿元的资金,平均每年高达 250 亿元。可见我国农业对国家工业化积累的“有形”付出是多么的巨大,但农业在付出的同时,得到的却很少。我国财政投入长期以来偏重于工业和城市,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文化、教育、卫生事等社会 事业发展严重滞后。一方面是高付出,一方面是低投入,这中间的“隐形”贡献更为巨大。
2、立法的滞后。农村社会保障法尤其是农村社会养老保险法的缺失立法的滞后,国家关于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方针政策变化无常,不利于这项工作的开展。全国各地在这方面也没有规范统一的业务、财务及档案管理的规章制度,这都导致了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不稳定性。
而通过立法是达到稳定政策的最好途径。目前,关于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推行,也只有 1992 年 1 月 3 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政部公布施行的《县级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基本方案 (试行)》 而且国家也没有根据经济与社会的发展及时地对法律作出调整,使得一系列不良后果出现,很大程度上影响农村社会养老保险事业的发展。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不完善已经越来越不适应新形势的需要,因此,应与时俱进的完善农村社会养老保险法规,尽快制定出台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相关法律法规,明确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法律地位,并使其成为全国社会保障制度的有机组成部分受到法律保护。
四、总结
关键词:寿光;农村金融;金融发展
一、寿光市农村金融发展现状
改革开放以来,寿光市经济社会出现飞速发展,城乡面貌焕然一新。2013年,全市完成地区生产总值701.3亿元,实现财政总收入97亿元,其中地方财政收入70.69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14408元。为了健全完善金融组织体系、强化金融功能,寿光市积极创新金融成长环境,全力建设政策、诚信、担保“三位一体”的金融成长环境,荣膺“中国金融生态城市’称号。
(一)金融生态环境优良,解决金融功能弱化难题
寿光市结合自身实际,按照国家和省市有关政策规定,相应下发出台政策性文件,提供了强有力的政府引导和政策支撑。如在引进金融机构方面,给予新增或新进金融机构一次性奖励最高120万元的待遇,并在购房、租房等方面给予一定的优惠。
(二)创新融资模式,解决资金供给难题
为解决“三农”融资难、担保难的问题,从2008年开始,先后推出以蔬菜大棚产权、农村住房产权、土地使用收益权、林权和海域使用权为抵押的“五权”抵押贷款担保模式,2012年又推出了农产品订单、知识产权、盐田、畜禽舍抵押贷款四类新模式。该市积极配套出台了相关政策文件,使“死资产”变成“活资金”。
(三)出台农村金融改革措施,解决农民贷款程序难题
一是免收行政事业性收费。对办理蔬菜大棚、农村住房抵押借款的申请人,经管部门、国土管理部门和房产登记机关优先核发大棚所有权证、土地使用权证和房屋所有权证。试点期内,所有行政性事业性收费一律免收,部门所需经费由市财政统筹解决。二是转移手续免收过户费。债务履行期届满贷款人未受清偿的,抵押物经依法处置后,经管部门、国土管理部门和房产登记机关应优先办理权属转移手续,免收过户费用。
二、寿光市农村金融创新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一)法律法规限制
虽然《物权法》等法律扩大了抵押物的范围,明确规定荒地承包经营权、在建工程、农产品未来收益等可以作为融资抵押担保,但改革创新之初寿光市政府并没有明确的部门办理农村相关抵押登记。
(二)审批权限制约
县级国有商业银行的自太小,额度高低、权限审批等权力都在省市一级,县级银行很难施展手脚。
(三)金融环境发展滞后
一是农村金融市场和金融工具发展滞后,大多数农村支付以现金交易为主。二是农村金融网络不健全,硬件设施差异大。大多数乡镇只有农业银行和农村商业银行,较大的行政村只有农村商业银行,有的村庄连一台ATM机、自助终端都没有,给农村生产生活带来了极大的不便。
(四)信用环境发展滞后
改革之初,县域信用管理机构分散,主要是人民银行征信系统提供的企业和个人信贷信用信息,而企业和个人大量的社会信用记录分散于工商、税务、审计、法院等部门,缺乏政府统一管理机构,信用信息缺乏共享。
(五)风险防控能力差
农村金融风险转移和分担机制不够健全,金融机构方面承担的金融风险较高,在支农贷款方面难以施展。首先,政府对农业保险的扶持力度不够。其次,灾害风险准备制度不完善。
三、进一步推进农村金融创新发展的对策建议
(一)完善县域金融法律法规政策
建议适当放宽农村住房和宅基地不得转让与抵押的法律限制,允许其作为贷款融资抵押物,并允许农村住房和宅基地在周边村镇人口范围内适当流通转让。关于中小企业产权纠纷问题,建议政府部门本着尊重历史,促进发展的原则,出台相关政策法规,按照企业取得土地年限,在补缴建设用地土地出让金和滞纳金后,尽快为中小企业厂房办妥产权“两证”,解决中小企业融资担保难问题。
(二)充分发挥政府在金融创新中的作用
农村经济和金融的发展必须由政府来引导,通过政府的引导和有效的政策激发农村金融体系的活力。政府在进行农村金融创新的制度安排以及实施方面,要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和监管机制。
(三)地方政府加强地方金融生态环境建设
县域信用体系是一系列信用制度安排的综合体现。针对县、乡、村、组四层次的城乡之间、村镇之间的“差序格局”,提出县域信用体系的构建思路。
关键词:农村小学;体育教学;足球运动;发展现状;对策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6)11-316-01
一、引言
2009年6月10日,教育部和国家体育总局在北京召开了全国青少年校园足球工作会议,在这次会议上联合颁布了《关于开展全国青少年校园足球活动的通知》,同时还制定了《全国青少年校园足球活动实施方案》,会议上指出要以先进的训练理念为指导,缓解学生学习与踢球的矛盾,使学生既能提高其球技又不耽误学习,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在这些文件与思想的指导下,发展校园足球已经成为了国家层面的战略发展工作,全国各地的中小学足球活动开展的如火如荼。但是,我们也不难发现:当前校园足球的的开展只局限于一些发达的大中城市。而经济相对落后的农村,校园足球根本就见不到影子,特别是偏远山区的农村小学,大部分孩子对于足球也只能是在电视上看见过,真正接触足球的只能说很少很少,这严重阻碍了国家校园足球的进一步发展。如何对这些问题进行有效地解决,扫除小学农村足球发展道路上的障碍,以推动我国足球人才培养的快速发展,成为了相关工作人员与研究者一致的思考与研究重点。
二、农村小学足球发展的现状
1、学校管理层对足球运动重视程度不够
在大多农村小学,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很多领导一心只抓语文数学成绩,认为只要学习成绩好,什么都不是问题,从而没能认识到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重要性,导致了现在学生的身体素质、品德修养都有一定的下滑。在体育运动方面,也受到这一思想的毒害。在学校管理层的心目中,体育课就是玩的课,是可有可无的,学生少玩一节课,就能多学一节课。因某些校领导对其不够重视,整个学校就懈怠了足球运动的普及工作,不能按照国家体育总部与教育部联合下发的《关于开展全国青少年校园足球活动的通知》的要求,重视对足球后备人才的培养,也没有结合自己学校的现状,构建适合本校的完善的足球运动体系。
2、农村学生家长对足球运动存在偏见
在农村,大多家长的观念比较落后,他们有的为了生计背井离乡外出打工,把孩子留在爷爷奶奶身边,有的在家忙于农活,根本就没有时间顾及孩子的教育,在他们看来,只有学好了文化知识,考得好的成绩,才能出人头地。然而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处于同等重要的地位,家长的态度往往决定了孩子对某一个事物的选择。很多家长不支持孩子从事足球这项运动,并认为参与足球运动会影响学习成绩,这些认识和想法决定了大部分家长不支持学生参与足球运动。在这种观念下,学生没有时间去参加足球锻炼,也不敢参加,而学习就成为了孩子在学校的唯一任务。
3、农村小学体育足球师资力量不足
在农村小学,足球专业对口的教师就很少,教师没有专业的的足球技术水平,没有先进的足球理论知识,又从何谈足球的教学。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没有专业教师的引导,学生在不了解足球的情况下根本就不能对足球产生兴趣,而没了兴趣足球的开展就更加困难。久而久之足球也就会在学生的生活中消失。师资是教育的根本,教师的水平如何直接影响教学领域的发展,没有专业的体育教师,农村小学开展足球运动就是一个不切实际的梦。
三、改善农村小学足球现状的对策
1、提高对农村小学校园足球的认识水平
有关教育部门和学校领导只有对足球发展形成充分的正确的认识,充分发挥足球运动的巨大作用,才能够促进重农村小学足球运动的进一步发展,才能够对我国的足球事业的发展做出应有的贡献。学校领导应当转变观念,结合本校实际,制定可行的科学的评估体系,加强对足球开展的督导检查工作。同时,建立完善的学校法规体系,使学校足球开展工作有法可依。学校应当抓住契机,对学校足球工作给予足够的重视和力所能及的投入,为农村小学足球运动的开展提供可靠的思想保障。
2、家校联盟促进农村小学足球的发展
我们体育教师要尽可能的和更多的学生家长进行交流,学生参与足球活动能够取得一定的成绩,并且能够得到响应的照顾,使家长明确足球运动的目的和真正内涵。多与学生家长沟通,让家长真确看待足球运动,明白足球运动的最终目的,向家长介绍足球的自身价值,它不仅让学生的身体得到了锻炼,更是培养了学生团结、勇敢的意志品质。向家长强调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重要性。在学生参与足球运动期间,学校与家长可形成家校联盟,对学生在学习和体育方面一起抓。
3、加强专业足球教师队伍的建设与管理
农村小学体育教师要端正自己的教学态度,加强并提高对足球教学的认识,充分认识到足球的重要性。对于体育教师不专业的学校要引进优秀的青年教师,有条件可引进不同专业的足球教练员。对不是专业的教师要进行多方面的体育知识培训,安排有经验的教师对其上课进行指导,让他们热爱本职,做到重教敬业。体育教师应多开设足球体育课,培养学生对足球的热爱,让校园足球真正融入到农村孩子的校园生活中去。教师可以组建简单的足球兴趣小组或足球队,进行足球技能的训练。在有足球比赛的活动时,积极参与,让学生练有所用。
四、结语
综上所述,当前农村小学足球的开展还存在很对问题,只有对这些问题加以有效解决,才能够促农村小学足球的广泛开展与普及,才能够促进我国足球的不断快速发展。
改革开放,我国针对于农村经济的发展制定了许多政策和优惠制度,这些政策和制度旨在为农村经济的发展提供便利,但是在落实的过程总却遭遇到了许多问题。要想解决问题首先要了解问题。农村经济管理发展的重要性只有得到基层领导的充分了解和认识,才能从根本上发展农村经济管理工作。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农村相关经济管理人员的素质低下,没有很好地领会到相关政策和制度,同时部分管理人员存在着公款私用的现象,并没有将老百姓的利益放在重要的地位。相关政府部门应该开展一些宣传教育活动,向农民传递一些农村经济管理发展的知识和体系,使得农民了解经济管理发展的重要性和意义。管理人员不能只是照搬相关政策,没有因地制宜地开展相关政策,导致农村生产的优质农村品没有合理有效的销路,无法为农民带来真正的效益,更无法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
2.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
2.1增加了农民收入,城乡差距减小。通过可持续发展战略,农民的经济水平有所上升。产业结构的合理调整,使农民收益大大提高,延伸了产业链条,为很多人提供了工作岗位。农业人口在我国总人口中占有的比例是十分大的,农民的收入提高,我国的人均收入也会大大提升,城乡间的发展差距也会进一步减少,维护了社会稳定。增加农民收入,可以提高农民生产积极性,促进可持续发展农业的顺利实施。2.2提升农产品,带动我国农业产品进入国际市场。农业实现可持续发展,即产品的质量也得到了增强。整个生产过程中农药的使用也大大减少,进一步提高了我国农业在国际农副市场上的竞争力,也促进我国农业产业化的形成。通过可持续发展理论,降低农产品的成本,提高农产品科技含量,保证食品的无公害性,使我国农产品在国际市场上占有一席之地,促进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2.2不间断的推广新的农业技术,和当地科技人员合作以加大科技创新的力度。提高我国现阶段的农业资源的利用效率。减少有害物质的使用,那么首先就应该以当地的地域优势为创新点。综合利用当地的土地资源,发展立体农业。其次提高我国的农业资源的利用效率。并且适时的可以根据有关部门的具体检测对于土地的植物的生长情况进行不间断的检测。以便了解农业区植物的变化。特别要注意在农业生产的过程中所产生的废弃物,减少污染,以此带来经济效益的提升。
3.农村经济发展对策建议
Abstract: Urbanization is a strategic measure to deepen rural reform,speed up rural industrial structure adjustment,develop the rural market and rural urbanization,modernization,socialization process,and narrow the gap between the urban and rural areas.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development of urbanization in rural areas of Gansu province,and explores basic countermeasures and suggestions for accelerating process of urbanization in rural areas of Gansu province.
关键词: 甘肃;农村城镇化;对策
Key words: Gansu;rural urbanization;strategy
中图分类号:F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0)14-0247-02
0引言
农村城镇化建设在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中间媒介作用,能够有效调节城乡二元结构,缩小城乡之间的差距,是解决我国“三农”问题和实现农村现代化的有效路径之一。新时期甘肃农村改革和发展的基本任务是实现农村现代化,农村城镇化是实现农村现代化的核心和重点。甘肃省农村城镇化进程比较缓慢,水平较低,城镇化滞后于工业化,已成为制约甘肃省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
1甘肃省农村城镇化发展现状
1.1 城市化发展速度缓慢,呈阶梯状,长期低于全国平均水平
如图1所示,1978年以来,甘肃城市化稳定发展,城市化率(按城镇人口比总人口算,下同)由1978年的14.41%提高到了2006年的31.09%,增长了近16.68个百分点。但甘肃城市化水平从20世纪80年代中期到本世纪初,发展十分缓慢,只是从“十五”时期才开始加速发展,整体呈明显阶梯状。从图1不难看出,甘肃的城市化水平多年来一直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且从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差距不断扩大,2006年的城市化水平不及1997年全国的平均水平,比全国同年平均水平43.9%低了近13个百分点(1978年比全国平均水平低3.5百分点); 1978―2006年间,甘肃城市化率年均提高0.6个百分点,全国年均提高0.93个百分点,二者相差0.33个百分点;而1984―2001年17年间,全国年均提高0.86个百分点的情况下,甘肃年均只提高0.24个百分点,二者相差达0.62百分点,差距逐年扩大。2007年,甘肃省城镇化率达到31.59%,与2005年相比,城镇人口增加了47.93万人,比重提高了1.57个百分点,年均提高0.79个百分点。
1.2 城镇体系结构不合理甘肃省地处我国西北内陆地区,经济发展水平比较落后。甘肃省具有现代意义的城市是在1941年设立的兰州市,也是该省建国前唯一的一座城市。建国后,随着经济和社会发展,特别是建国初期的重点工程建设和改革开放以来大规模经济建设,城市化水平不断提高。到2006年,全省共有城市16个,其中,12个地级市,4个县级市;58个县,7个自治县,460个建制镇,它们共同构建了甘肃省的城镇体系。城镇体系结构包括城镇规模等级结构和城镇空间结构。城镇规模等级结构指一定区域内城镇规模的等级分布,揭示一个区域内城镇规模的分布规律,反映城镇体系从大到小的序列与规模的关系。
1.2.1 首位分布明显在甘肃现有的城镇中,非农业人口超过100万的特大城市1个(兰州),人口在50―100万的大城市1个(天水)人口在20―50万的中等城市2个(白银和武威市),其它都是20万以下的小城市和建制镇。16个城市的非农业人口如表1所示。
根据马克・杰斐逊(M. Jefferson)的城市首位律,由表1可计算出甘肃城市首位指数,一般认为城市首位指数应该包括2城市指数、4城市指数和11城市指数。
S2=P1/P2=172.31/61.20=2.82
S4=P1/(P2+P3+P4)=172.31/(61.20+30.34+21.01)=1.53
S11=2*P1/(P2+P3+P4+P5+P6+P7+P8+P9+P10+P11)=2*172.31/(61.21+30.34+21.01+18.43+16.00+15.58+15.37+12.75+11.37+11.08)
=1.62
式中,S2、S4、S11分别表示2城市指数、4城市指数和11城市指数,PN表示按非农业人口规模排在第N位的城市非农业人口数,N=1,2,3…11。
按照城市位序―规模的原理,正常的4城市指数和11城市指数都为1,而2城市指数为2,但计算表明,甘肃省城市规模的首位指数远大于这个标准,属于典型首位分布的城镇体系结构,这种规模分布还处于城镇体系演进过程中的初级阶段。而且兰州市在整个城镇体系中规模过大,即首位城市职能过于集中。
由图2甘肃省城市规模分布曲线可见:兰市州市区非农业人口占甘肃省城市市区非农业人口的41.01%,而其他15个城市非农业人口总和才占58.98%,仅比兰州市高17个百分点;大城市非农业人口占14.57%;中等城市非农业人口占12.22%,人口规模20万以下的小城市非农业人口占32.19%;人口规模小于5万以下的城市非农业人口占2.05%,城市规模结构极不均衡。可见首位城市贡献率太大,在全省的城镇体系中具有绝对的垄断性,其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城市化进程决定着甘肃省的城镇体系的发展与演进,必然阻碍了城镇系统功能的正常发挥。严重的是目前兰州市的产业结构仍以原材料、重化工业以及交通运输和简单的服务业等上游产业为主,限制了甘肃省城市体系产业结构的整体提高,制约了城镇体系的演进。
1.2.2 城镇体系不健全,规模结构失衡2006年甘肃省特大、大、中、小城市数目比为1:1:2:12,而全国这一比例为1:1.32:5.84:9.86,很明显,甘肃的城镇体系结构主要是以小城市(镇)为群体,城镇体系不健全,规模结构严重失衡;特大城市与其他等级城市联系困难;大、中等城市占城市数目较少,小城市数量相对较多,但其发展普遍存在规模小、实力弱、质量差的问题。据测算,甘肃省城镇规模等级不平衡状况较为严重,不平衡指数为0.74。这种规模结构造成城镇体系的整体功能发挥受阻,大中小城镇之间缺乏必要的有机联系,城市辐射功能受到限制。
1.2.3 小城镇规模过小与东部沿海地区相比,甘肃小城镇总体规模过小。2006年,小城镇数量虽达到537个,但从小城镇人口居住数量上看,一般都在3000到5000人左右,最少的只有千余人,而东部地区许多小城镇的人口规模在万人以上,有的多达三、四万人。甘肃省建制镇(不含县城关镇),平均镇区面积0.92km2,平均非农业人口1766人,而东中部地区在1997年平均每个建制镇镇区面积为24km2,平均非农业人口东部为5003人、中部为4683人。有关专家认为,小城镇的最小经济规模是常住人口1万人以上,较合理的经济规模是常住人口5万人以上。目前甘肃多数小城镇与这一标准相比差距很大。规模过小必然使我省多数小城镇的发展需支付更多的成本。城镇基础设施和公共设施投资成本过高,城镇功能难以完善,就业门路狭窄,各种生产要素的聚集能力较差。
1.3 城镇布局分散由于受自然条件(地形、地貌、水资源)和薄弱经济基础的制约,甘肃省的城镇只能在水资源条件较好、交通便利、经济易于发展的河谷盆地、绿洲地区呈稀疏状分布,主要沿河流分布和沿交通线分布,空间分布总体比较分散。2006年,甘肃省城镇总数为541个,城镇密度为12个/万km2,低于全国2000年的19个/万km2的水平,其中建制镇密度10.12个/万km2,城市密度0.35个/万km2,分别低于全国2000年建制镇密度19.1个/万km2和城市密度0.7个/万km2的水平。
1.4 城镇职能趋同性强甘肃部分城镇是随资源开发而兴建的,如白银、嘉峪关、金昌、玉门四城市以及连成、海石湾、华亭等城镇,都是属于专业化很强的资源型城市,但这类城镇产业结构单一,经济二元结构明显,导致产业链条短,削弱了自身的辐射功能和聚集功能,制约了城市经济发展对农村经济的带动。除了这类专业化很强的资源型城市外,甘肃绝大多数城镇专业化不突出,以行政职能为主,普遍存在着第三产业不发达,资源综合利用差,产品结构单一,附加值不高,难以适应市场的变化;大多数县城和一般建制镇是在政府发动的基础上产生和发展起来的为农业和当地群众一般生活服务的小区域中心城镇,产业结构单一,缺乏个性和特色,重复建设多,浪费严重。
1.5 城镇基础设施差
城市化水平除了以人口城市化作为重要指标外,还包括城市的内部结构、城市的空间分布、城市设施水平和居民生活质量。近年来,甘肃城市人口虽有一定程度的增加,城市设施也有了相应发展,但仍普遍存在城镇的给排水、供电、供暖、广播电视、信息传输和邮电通讯等公共基础设施配套率低,城镇的道路规划、市场建设缺乏超前性,低水平重复建设比较严重,对生态和环境保护重视不够,城镇排水系统、污水和垃圾处理系统等公共设施匮乏,城镇居民的居住环境和生活环境较差的状况。(见表2)城镇功能难以完善,就业门路狭窄,劳动、资金、技术和信息等生产要素的聚集能力较差,既不能很好地促进其中工业企业的发展,又对城镇以外的农村人口、企业等缺乏吸引力。
2加快甘肃省农村城镇化进程的对策及建议
2.1 科学规划,合理布局,在城镇数量的布局、城镇规模的把握、城镇功能的定位上,需很好地规划。重点发展县城和有区位优势、交通优势、资源特色优势和规模优势的重点中心镇,不断增加甘肃省中小城市数量,逐步形成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梯度网络式发展模式,加快完善甘肃省城镇体系,提高农村城镇化水平。
2.2 深化改革,加快农村城镇化进程。加快户籍制度改革,创新劳动用工、土地制度,为加快城镇化提供政策保障。深化住房、医疗、教育改革,建立城乡统一的社会保障体系,为农民提供公平的就业和生活环境。
2.3 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充分发挥农副产品加工和流通龙头企业在市场推广、培训农民、转移劳动力、提供信息、打造农产品品牌等方面的作用,壮大县域经济。
2.4 加强农村小城镇的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小城镇管理水平,使小城镇功能日趋完善。
参考文献:
[1]甘肃年鉴编委.甘肃年鉴[Z].北京: 中国统计出版社,2007.
[2]岳文泽,徐建华等.甘肃城镇规模体系结构及其分形模型研究[J].地域研究与开发,2004,23,(1):17.
[3]沈滨,李泉.甘肃省小城镇发展的特殊性及对策[J].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39,(2):107-108.
[4]郭丽,马登攀.甘肃省小城镇发展模式问题探讨[J].甘肃理论学刊,20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