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投稿指导 期刊服务 文秘服务 出版社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首页 > 精品范文 > 植物保护的作用

植物保护的作用精品(七篇)

时间:2024-02-29 14:54:39

序论:写作是一种深度的自我表达。它要求我们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真相,好投稿为您带来了七篇植物保护的作用范文,愿它们成为您写作过程中的灵感催化剂,助力您的创作。

植物保护的作用

篇(1)

关键词:植物保护;现代科学技术;应用

中图分类号:S352 文献标识码:A DOI:10.11974/nyyjs.20150501120

植物保护是一门具有多方面研究领域的学科,对于植物的保护需要许多学科领域的汇集。多方面的科学技术的进步都能够对植物的保护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自从我国的科学技术不断地发展与进步以来,国际范围内的许多新技术与新科技都引入到植物保护领域。目前已经通过电子计算机技术对病虫害进行最佳的防治以及警戒与预测工作,通过绘制不同地区的害虫组成路线图以及防治等方面都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在科技的推动作用下,对植物的保护必然会是以一个现代科学技术为知识的全新产业,一定会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

1 生物技术成为现代植物保护的主流技术

现代生物技术应用于植物保护中涉及到许多科技领域的内容,可以有效地抵抗各种病虫灾害、除草剂的研发、植物病原监测与病害诊断技术等。生物技术应用于植物保护中预防病虫害最有效的手段,一定能够成为新时期的植物保护的科学发展的最大动力。

1.1 转基因抗性作物地位显著上升

经过多年的科学实践证明,控制好农作物防止病虫害最有效的方法就是不断的培育出新型的植物品种。植物的转基因工程技术为我们提供了培育农作物抗性品种最有效果、目的性最强的途径之一。

自从20世纪90年代以来,转基因抗病虫害作物的发展进程明显加快,全球的转基因作物生产的面积不断扩大,数量不断增多。转基因抗病虫害作物在预防植物的病虫害的过程中起到了很明显的效果,取得了很大的规模与经济效益。近几年来,随着科学技术发展速度的加快,国际上针对转基因生物的安全性展开了激烈的探讨。时至今日,转基因生物对于生态环境的破坏作用仍没有被发现,转基因食物也不会对人体造成任何的危害,所以,在新时期下,转基因生物到时必然会对植物的保护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也一定会被全方面的推广开来。

1.2 生物工程技术成为微生物农药创新的重点工作

随着人类对于生存环境的重视,开始倡导实行“绿色生态”,人们开始重视自身的生活环境,其中作为农作物生产最重要的辅助工具之一“农药”受到了人们的普遍关注,人们更期待“绿色食品”的普及,但是由于微生物农药的药效慢、药效期限短、作用也比较小。近几年来,生物技术带来了传统的生产技术的重大突破,从而进一步推动了我国植物的保护。

2 根据不同的自然环境地理条件,因地制宜进行园林规划

由于我国的地理位置十分特殊,国土面积也十分广阔,拥有着960万km2的国土,这样必然就会面临着我国的城市分布的十分零散,不同的城市也就有着不同的自然地理条件的差异,每个城市的气候条件、水文特征等都或多或少的存在着一定的差异。这样,在针对不同的植物利用现代科学加以保护的过程中就要因地制宜的进行植物的规划与保护。例如:石家庄、北京、郑州这几个城市是典型的亚热带季风气候,其地理位置位于我国华北平原的北部,三面环山,春季气温回升速度十分迅速,气候干旱,夏季时炎热多雨,夏季正是全年降水最集中的阶段,冬季时,气候寒冷干燥,年降水量达到了700mm以上。在这样的地区进行植物园林规划时就应该以针叶林为主,也可以适当的增加一些落叶阔叶林,这样就符合了根据地区的自然地理气候条件的特点,因地制宜地进行了现代科学的植物保护规划,达到了理想的植物保护的规划,城市绿化的效果。

3 对植物保护的重要作用

植物保护的新工艺运用现代科学技术可以在植物保护工程的建设过程中解决一些植物保护的常见问题,也可以推动着城市的绿化,提高城市的植被覆盖率。对于植物保护在城市生活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满足了城市居民对于居住环境的追求,在城市生活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然而利用现代科学技术对植物加以保护的施工过程中需要考虑到植物的特点与生长条件,更要考虑到植物的摆放位置与设计。在长期的植物保护的施工建设的过程中,由于施工技术水平低下,施工理念落后等一些原因,植物保护的问题矛盾突出。于是,开展了现代科学技术植物保护新工艺的应用到园林艺术工程中,新的植物保护工艺使得我国的园林景观以及植物的多样性得到了很好的发展,更起到了保护的作用。所以,对于植物保护利用现代科学新工艺进行探讨十分必要,有重要的作用。

对于植物保护利用现代科学技术是时展的必然趋势,在利用现代科学技术对我国植物进行保护的过程中也应该因地制宜的进行发展,有利于加强我国植物的多样性,对于保护我国的生物有着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 戴小枫.中国植物保护科学技术发展战略研究[D].中国农业科学院,2003.

篇(2)

关键词:信息化技术;植物保护;应用

中图分类号:S718 文献标识码:A DOI:10.11974/nyyjs.20160432210

1 植物信息化保护简介

信息化就是在信息资源上使用信息技术的手段将其进行科学化的利用和开发,将信息资源通过交流和共享的方式传达出来以此来增加经济效益,提高产物质量。而植物信息化保护就是指将有关植物保护方面的相关信息通过采集后将其储存起来,与其他的信息进行交换和传递,形成新的植物保护信息的过程。这种利用信息技术手段更新植物保护的方法已经被广泛的使用。

2 植物保护中信息技术的应用

20世纪中期国外的研究人员通过对植物害虫侵害的研究总结出了使用系统避免植物虫害,植物病害等系列问题的方法,为了使病虫害的发生率降到最低值,研究人员专门对常见的植物害虫进行了探究并研制出了害虫最有控制模型。近年来我国的科研人员也效仿国外的优控模型,利用先进的计算机技术对果树、农作物等进行了病虫害的综合治理,并且获得了一定的成效。

2.1 植物保护中的数据库技术

数据库的工作原理主要是将信息储存起来,将其分类以供其他使用人员方便查询,进行信息传递。由于我国对植物信息化保护研究时间较晚,相关数据资料不够完整,因此有选择性的借鉴国外相关数据资料是非常必要的。

2.2 植物保护中的多媒体技术

多媒体技术是指利用图片文字和声音等实现信息交换的一种技术。它易于操控、交互性强,集成容量大,因此很多国外开发出了很多有关植物保护的相关软件,这些软件有的作为商品出售,有的作为非商品提供公共服务。这一区域的开发和发展带动了植物保护信息化的大力发展。通过对地理信息系统、分类学信息系统、数据库和对媒体技术的熟练应用使现代化的植物保护系统更加完善和健全。

2.3 植物保护中的信息网络技术

信息网络技术的应用将植物保护类的资源融合到最大值,真正的实现了资源共享,并且使植物病虫检测不再受地域和空间的限制,即使是两国之间也能对其进行实时监测,并能即使根据检测所反映的数据信息作出相应的预防对策,对其有预测功能,在一定程度上控制了植物病虫害的发生,避免了大量的灾害发生,同样也保证了经济效益的稳定性。我国植物保护领域虽然起步较晚,但通过不懈的努力目前这方面的网络信息化发展已经呈现比较稳定的趋势,对于植物病虫害的防御也取得了阶段性的胜利。由此可见植物保护中的网络信息化对实现病虫害有着重要的作用,它利用全球共享的信息资源对植物可能产生的病虫害做出了精确有效的理论分析,预测的准确度和实效度也是比较高的,因此,为建立全面的、科学的植物病虫害监测信息系统,需要将植物保护信息化技术与病虫害网络预测相联系起来,形成一套可行的管理系统或管理机制,继续发展该领域,利用有效的信息进行快速、准确的植物保护发展。

3 植物保护信息化技术应用前景

虽然我国信息化技术的植物保护系统基本上呈现稳定的趋势,但是由于在信息的加工过程出现部分的疏漏导致系统没有得到完整的应用,其中的部分信息也没有被充分利用,严重浪费了信息资源。因此如何利用植物保护的信息资源有效的预防植物病虫害成为最重要的内容。

随着技术的不断提升,人们利用互联网或者无线网络对农作物的病虫害作出相应的防止措施,系统还可以根据反馈出来的信息作出不同地区、不同植物病虫害发生的预测预报,指导科学、合理的农业生产,最大化的提高农作物的生产率。目前信息化技术的植物保护系统已经朝着智能化、直观化和广泛化的方向进一步发展了。

4 结束语

如何快速,简便的解决农业生产中病虫害的防治问题是现在农业生产过程中最重要的问题。随着信息化技术的不断更新,将信息技术应用于植物保护工作中成为一个新的发展趋势,利用信息技术管理系统对相关的植物保护方面的应用软件进行进行一步的研制和开发,使其能直接的服务于实际的农业生产活动中。通过全球资源共享的方式能使人们更快、更好、更直观的了解到各类植物的保护信息,只有科学化和规范化的植物保护信息才能指导人们做好相关的植物病害虫的防御工作,加强植物的保护。

总体而言,植物保护中的信息技术应用将引领我国农业生产的新技术潮流,是实现我国农业现代化持续发展的重要手段,只要充分的利用全球信息资源,必定能将植物保护这一区域发展的越来越好。

参考文献

篇(3)

关键词:园林设计;植物配置;生态园林植物;保护措施

中图分类号:S6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一、园林设计与植物保护现状

1、盲目引种新品种,缺少驯化,导致部分苗木由于生境不良而爆发病虫害

近年来,由于园林绿化建设步伐的加快,部分城市在绿化建设过程中忽视甚至避而不用乡土树种,转而追求一些不适应当地环境的外来树种,且不加论证盲目引种。虽然这些树种可能短期内在园林景观上能够取得较好的效果,但由于部分新引进的植物往往不适应环境变化,表现出生长不良,容易感染病虫害。

2、园林树种配置不合理,导致部分园林植物病虫害常年流行

由于园林设计人员知识面的限制,或者考虑不周,在具体的设计中会出现一些相克的植物品种一起栽植,容易产生转主寄生的植物品种一起栽植,怕水的植物栽植在低洼易积水处,喜阳性植物设计栽植在背荫处等。这些问题直接或间接的导致植物白粉病、黄化病、根腐病、蚜虫等病虫害的不断发生,且大部分病虫害由于环境及周围条件限制,很难得到有效控制,部分园林植物病虫害常年发生和流行。

3、园林设计模式单一,导致部分园林植物容易产生病虫害

园林设计还普遍存在模式单一化问题。由于设计栽植整齐划一,植物种类、年龄、层级趋向一致,极易出现水土流失、地力衰退等生态恶果, 也容易发生火灾和病虫害问题。

4、设计栽植密度不合理,导致植物生长环境不良,进而引发病虫害发生

园林绿化设计中,为了体现园林景观的即时效果或短期内的观赏效果,常出现苗木设计栽植密度过大的问题。植物设计栽植密度大,往往会造成绿地内植物的生长空间狭窄,互相之间出现争光、争水、争肥现象,直接影响苗木长势,导致植物出现病虫害的入侵。

二、当前园林植物保护存在的相关问题

1、当前园林植物保护缺乏统一化的管理

在当前情况下,城市园林保护和管理都是进行分区管理,各个区域的管理工作相对独立,在进行园林植物保护的时候采取的并不是统一的方法,因此也就很难实现精细化、科学化的植物管理。

2、过分的依赖农药进行园林植物保护

在当前园林植物保护的过程中,采用农药这一化学方式进行病虫害防治比较普遍,虽然这一方式较为经济和便捷,但是如果长期使用或者是过分依赖农药也会对植物造成不良影响,而且严重的影响了周围的生态环境。

3、缺乏相应的检疫机构

由于种种的原因,目前在园林系统尚缺乏相应的检疫机构,人们进行植物检疫的意识淡薄,各园林绿化公司在苗木调运方面随意性较大,致使园林苗木在调运过程中,也将病虫害进行了传播,而且此现象具有加重之势。

4、园林植保人员技能参差不齐

园林植保人员的业务知识普遍欠缺,不知道通过栽培、养护等方法进行病虫害预防,不注意观察病虫害发生的时间、活动规律,只是看到病虫便随意用药,不具备对症下药、适时用药、合理用药的一般常识。不仅浪费了大量的人力、财力,还造成不同程度的环境污染,与我们进行城市绿化的初衷相违背。

5、设计建园时缺乏园林植物保护的整体意识

在园林规划设计中,植物群落结构简单,品种单一,片面追求“洋”树种,是病虫害猖獗的根源。有的设计人员缺乏园林植保的基础知识,将栽植在一起易引发各种病虫害的植物放在一起(如松树与芍药、红杉与云杉、果树与泡桐、贴梗海棠与桧柏等),人为引发病虫害发生。另外规划设计人员多注意植物的景观效果,而忽略栽植植物的立地条件和植物本身的抗病虫能力,也为病虫害发生埋下了隐患。

6、对外来物种的整体认识不够,防治时期不当,影响防治效果

许多人由于缺乏对外来物种的正确而全面的认识,致使在园林植物引种或苗木调运的过程中,传播散布了危险性的有害生物(主要为病虫),给当地的经济与生态造成较大的损失。该类有害生物到达一新地区后,往往会因当地缺乏有效的天敌控制,从而打破生态平衡,造成生态灾难。我国的植保方针是“预防为主,综合防治”,这对病害的防治尤为合适。但实际情况是由于对病虫害的种类、危害症状、发生流行规律、防治适期、药剂选择等缺乏必要的知识,常常在病虫发生后期或植株接近死亡时才进行防治,防治效果往往不佳。

三、生物防护措施在园林植物搭配的应用分析

对于生物防治措施来说,它主要的就是遵循了植物的自然规律,通过生物的新陈代谢来进行病虫害的防治,它的危害性较小,对周围的环境污染小,而且在防治害虫的时候不会产生抗性,且有长期抑制和控制的作用。其中,主要方式和方法可以总结为以下几点,即以虫治虫、以菌治虫、以鸟治虫、以菌治病、以菌除草等,这些都是生物防治的重要措施。

1、科学合理的进行园林植物规划,坚持因地制宜的原则

对于园林植物的保护来说,在进行园林植物规划之前就要进行充分的考虑,其中需要根据不同的地质条件进行,与此同时还要结合植物自身的生长特点和对环境要求进行有效的安排,这样,植物的生长也就有一个良好的环境。近年来一些园林在进行植物配置和规划的过程中,由于违背植物生长习性或者自然规律,进而导致植物产生病害,所以进行植物的生物防治就要注意这一问题。同时更要优化园林的结构,改变树种单一的情况,进而通过园林结构的优化提高园林森林的质量。

2、要重视生物的多样性,实现生物间的相互作用

利用生物防治措施来进行园林植物保护,就要注意园林生态系统的构建,也就是说在进行植物保护的时候,要遵循自然规律中相生相克的特点进行有效的植物配合,进而和其他生物系统间形成很好的组合,以达到相互作用的目的。园林植物保护时应注意各类植物之间的巧妙结合和搭配,这样一来也可增加植物群落的稳定性,同时也有利于对珍稀植物的保存。所以,强调园林植物生态系统中生物群落的规划意义重大,我们可以通过引人、增殖与散放外来天敌进行相互制约,以实现生态平衡和防治有害生物的危害。

3、微生物农药在园林植物保护中的应用

对于园林的植物保护来说,加强微生物农药的研究也是重要的生物防治措施之一,并且对园林植物的保护有着积极的影响。随着科技的发展,在生物系统的研究中,我们也发现生物间是相互影响的,其中一些生物菌会对植物的虫害防治产生影响,并且危害较小。在这方面,加强微生物农药的研究和应用就会对植物的防治产生重要影响,这也将是未来植物病虫害防治的趋势之一,因此需要加强研究和探讨,进而取得令人满意的效果。

总之,我们应加强对园林植物保护工作的研究,找到问题所在,并根据存在的问题,对症下药,解决好园林植物保护问题,使园林植物充分发挥其美化、绿化、净化环境等功能。

参考文献:

篇(4)

【关键词】植物保护;粮食;生产安全

引言

我国的人口基数大,增长速度快,对粮食的需求总量很大,但是我国经济的发展存在南北和东西的差异,不同的地区对粮食的具体需求量不同,相同的是对于粮食的质量标准有很高的要求。能否保证粮食的安全直接影响到国家经济能否持续、稳定发展,社会能否安定、团结,也会间接影响到世界经济的发展。粮食的安全主要包括粮食产量安全和粮食的质量安全,植物的病虫害会直接影响到粮食的安全,所有有关部门必须加强对植物的保护。

1.植物病虫害对粮食安全的影响

1.1植物病虫害危害粮食的生产安全和数量安全

我国主要生产水稻、小麦、玉米、花生、棉花,如果这些农作物受到病虫害的影响,将会有大面积的农作物遭受害,直接影响到农作物的产量。由于受害的作物不能正常的生长、成熟和死亡,那么产量势必会降低,而农作物产量的降低会产生蝴蝶效应,首先会直接影响到农民的收入,然后影响到三农问题,最后影响到我国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稳定。有害生物不仅使粮食减产,而且还会降低粮食的品质,主要表现为粮食的内在品质变差或致毒、外观变坏或保质期变短,危害粮食的品质安全。例如:食用小麦赤霉病的病麦磨出的面粉后,轻则头疼、呕吐,重则有生命危险。农作物是农民经济收入的主要来源,一旦植物发生病害,农作物产量和质量受到相关的影响,农民的经济收入也会受到牵连,此外,政府在对农业进行财政支出和投入的环节也会受到制约,相关的农产品深加工行业也会被卷进来,比如说酿酒业、制糖业等

1.2植物病虫害危害粮食的储备安全

粮食在储备过程中,有害生物为害造成储备粮食损失增加和经济价值下降。有研究显示,从田间到餐桌,发展中国家粮食损失至少在7000万吨,主要的原因就是储粮虫害、鼠害和霉烂。中国分储于农户的粮食受病虫害的损失也达到约为9%的程度。减少这些损失就等于增加相同数量的粮食产量,也就意味着增强了储粮安全。同时,受到储粮有害生物为害的粮食还会加快陈化速度,致使经济价值相应地快速贬值;而且入库的粮食已经付出全部生产成本,所以粮食的产后经济损失比产中更为可怕。

1.3植物病虫害危害粮食的市场安全

由于有害生物严重危害导致粮食的大量减产和品质下降,从而使粮食商品率和经济性降低,加上检验检疫的约束,往往使粮食市场的有效供给减少、粮食贸易受阻,尤其是国际粮食贸易,进而危害粮食的市场安全,影响粮食贸易对粮食供给波动的平抑作用。例如,美国是世界最主要的小麦出口国,其出口量占全世界的1/3,但美国小麦往往因含有检疫性病害——印度腥黑穗病,而导致粮食出口不畅,影响了世界粮食的市场安全。

2.植物保护与粮食安全

为了防控有害生物对粮食安全的危害,人类采取了种种植物保护措施。植物保护成了农业耕种体系中不可或缺的一个重要环节,是促进粮食稳产增产的重要技术手段。具体说来,植物保护对粮食安全的影响主要体现以下几个方面:先植物保护可以有效地确保粮食的安全性,所以有关部门必须加强对植物的保护工作以确保粮食的安全,稳定粮食产量,帮助农民增加收入。处理病虫害最有效的方法就是使用标准计量的农药,农药可以有效解决虫害、鼠疫、病菌对植物的侵害,及时预防植物大面积受损。农药的效果十分的明显,它能够在最短的时间内帮助植物解除病害,保证粮食的产量。

当然,不适当的植物保护方法也会给粮食安全带来负面影响。农药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粮食的产量,维护了粮食的质量,与此同时,农药里含有大量人体不能摄取的有害物质,而农药在使用的过程中,难以避免的会产生农药残留,人们在食用的时候就难以避免的摄取农药中的有害物质,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身体健康;部分技术人员掌握农药使用技术不牢靠,在使用过程中对环境造成污染,甚至导致生态环境的破坏。尽管转基因技术发展比较快,但是目前还不是特别的成熟,所以在植物保护中的应用中会存在一定的风险。

3.进一步强化植物保护工作的综合能力建设

多年来,由于对植物保护工作认识不足、重视不够,一些地方人员参差不齐,设施和机制落后,经费短缺,时常造成生物灾害控制不力,经济损失严重。为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确保农业生产安全,应重点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

3.1加快机制和技术创新

机制是整个植保体系运行的剂,技术则是植保事业发展最有力的武器。机制和技术创新跟不上,植保事业就会逐渐失去活力和动力。要加快机制和技术创新,就要从内部、外部同时入手。一是要提高素质,更新观念。在系统内部加大人员培训力度,不断用新的实践、新的技术、新的经验来拓展工作面。二是要改变一碗水端平的分配观念,在项目资金使用上,要优先侧重于工作重点和有创新的市县,促进创新能力的提高。三是在植保系统中创建一个创新平台,对有创新的进行奖励,鼓励植保技术人员积极创新。四是及时汲取国内外同行的先进经验,积极将这些新的运行机制和新的植保技术应用于实践当中。

3.2政府要加大对植物保护的投入力度

政府应该量化自己的职能,加大对植物保护工作的投入力度,争取让植物保护的理论成果转换为实际力量,从而保证粮食安全。对植物实施可持续保护策略,能够在植物发生病害的时候,予以及时有效地处理,最终达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的有机统一。政府必须加大对公益性植物保护技术研究的资金投入,加大宣传力度,侧重于对有害生物成为灾害规律的技术研究,建立相关的数据库记录数据,加强生物农药的开发,研发知识产权和新的农产品。政府投入的加大能拓展植物保护研发工作的广度并且拓深研发的深度,促使植物保护成果由理论向实践进行转换,保障粮食生产的安全。

3.3加强体系和设施建设

发展和完善植保体系,是壮大植保事业的前提和基础,更是生存和发展的根本。要加强体系和设施建设,一是要科学界定植保体系的公益性职能,进一步明确单位性质,稳定植保体系在农业生产安全中的作用和地位。二是要建立灵活长效的运行机制,它是让整个植保体系充满活力的关键。必须拓宽思路,以国家政策、法律法规为依据,建立和完善可持续的、有动力机制的、生机勃勃的现代植保体系。三是要加大设施建设力度,尤其是加强基层植保系统的应急设施建设。四是要加强农业信息化建设,信息化建设是植保技术推广的必然趋势,通过建立农业生产问题的快速反馈系统,加快植保成果转化。

4.结语

中国是一个人口大国,对于粮食的需求更加迫切,必须稳定粮食的产量和质量,才能保证日常生活和经济生活的有序进行。粮食安全性至关重要,而作为这个环节上更重要的植物保护工作,必须得到落实,并不断加强植物保护技术的研发,确保粮食安全。

参考文献

篇(5)

关键词 园林植物;保护;问题;对策

中图分类号 S4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4)13-0196-01

随着人们对健康、生态及生存环境保护意识的日益加强,城市园林建设的地位更加突出。而园林植物保护是城市绿化管理的重中之重,关系着城市绿化美化事业有序和可持续发展的同时,也起着陶冶人的情操、传播文化的作用,这一切使得保护园林植物成为一项十分重要的工作。而植物保护就是采取生态治理、农业防治、生物控制、物理诱杀等综合防治措施,平衡经济、社会、环境、生态等因素,从而确保园林的可持续发展[1-3]。

1 园林植物保护存在的问题

1.1 病虫害的发生

近年来,园林植物病虫害发生种类较多,且呈上升趋势。这主要是因为园林设计者由于知识水平的限制,设计缺乏科学性及合理性,例如没有考虑植物的生长特性以及植物之间相生相克的关系,植物配置不合理,导致病虫害的发生和流行。植物种植密度不合理,造成密度过大,影响植物生长环境,出现争水、争光、争肥现象,导致发生病虫害。或者是缺乏对植物多样性的考虑,使植物过于单一,抵御病虫害能力大大降低,致使病虫害猖獗。还可能是因为盲目引进外来物种,无意散布了有害生物,引发病虫害[4-5]。

1.2 植物保护规划不到位,管理人员缺乏专业化

由于缺乏长远和科学的理论指导,导致园林植物保护发展与现代化城市不协调。目前,我国一般采用全承包管理形式进行园林绿化管养工作。各承包公司独立工作,致使无法对病虫害进行统防统治,从而影响园林植物保护的整体效果[6-8]。园林管理一线人员多为临时工,流动性大,缺乏专业培训,对新药物及先进技术了解甚少,对病虫害不能及时鉴别,错过最佳防治时机。

1.3 植物保护机构不完善,缺乏相应的检疫机构

目前,我国园林系统植物检疫意识淡薄,缺乏相应的检疫机构,调运苗木时存在盲目性和随意性,造成苗木在运输过程中出现病虫害传播[6-8]。

1.4 化学农药的危害

化学农药防治害虫见效快、成本低,但是如果盲目地使用农药,不仅会使植物过分依赖化学农药,也会使农药残留加重。例如,几种常用药剂连续使用一段时间后,有害生物会不断向高级进化而获得较强的抗药性,从而使所需农药浓度越来越高,加重了对环境的污染,同时也加大了对人体的潜在伤害[6-8]。

2 园林植物保护对策

2.1 科学合理地规划设计园林,控制有害生物的发生

在园林设计时,认真权衡和分析植物病虫害的相生、相克的关系,从尊重生态系统自我调节出发,遵循生物共生、循环、竞争的原则,既保证布局合理化,又保证观赏价值。如以乔木为主,实行乔、灌、藤、花、草多种植物合理混配的林荫型绿化,营造和谐、有序、稳定的园林植物群落,形成一个多品种、多层次、互促共存、遮荫效果好的复层种植结构[6-8],从而有效避免植物发生病虫害的隐患。此外,园林设计过程中,必须考虑种植密度,防止互相争光、争水、争肥,滋生病虫害,也缩短了植物更新期,导致绿化“时装化”的不利结果。

2.2 增强国有部门的宏观调控职能,加强科研人才和科研力量的培养,积极利用新技术

依据市场需求,制定长远的苗木生产发展计划,近期与远期发展相结合,使植物保护发展具有后劲。如要把植物保护规划列入城市总体规划,认真实施,严格控制规划的随意性。政府应加大对园林植物管养的投资力度,彻底贯彻专项专管责任制,明确各部门的职能归属。要想保证环境绿化的高质量和植物保护的高效率,必须树立长期发展的战略思想,培养科研人才,人才是发展的最关键因素之一,建议政府有关部门在植物保护科研方面出台一系列优惠政策,奖励优秀科技人员,增加科研资金投入。此外,在城市园林植物保护中,应该促进植物体内、体表以及周围环境中有益生物的增长,调整生态和微生态环境,从而控制园林植物中的有害生物[6-8]。

2.3 合理引进外来物种,选育及应用抗性植物品种

在引进外来物种时,要遵循植物的分布规律和植物适应性规律,立足本地资源,根据本地特有的生态环境引进一些外域资源,这样既可以充分利用空间结构资源,同时还可以增加景观的美感,又可以减少病虫害的发生。此外,在选种时,应以乡土树种为重点,以适应城市生态环境,如抗干旱、耗水少、耐瘠薄和土实、抗污染、抗冻害、抗病虫、耐粗放管理7个方面为树种选择的首要标准[6-8]。

2.4 采用先进技术,减小植物对农药的依赖性

提高植物的机械装置水平,更新施药机械,提高农药的利用率和减少药物残留的污染如光电利用、机电一体化、农药回收等国内外先进技术。制定合理的施药方案,从而减少农药的危害。总之,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植物保护技术有了更多的发展,加强植物管理和病虫害的防治尤为重要。在进行植物保护时,要利用园林生态中植物、病虫害、天敌、环境等多种因子之间的相互关系,根据植物生物学特性和生态学特性,遵循植保原则,因地制宜,适地适树,科学合理地配置园林植物,促进生态系统间的良性循环和生态平衡,使中国的园林植物保护工作能够更好更快地进行。

3 参考文献

[1] 孙英,高光林.我国城市园林设计的不足与建议[J].安徽农业科学,2006,34(24):6503-6505.

[2] 郑丕捷.浅谈城市园林设计与园林植物保护[J].现代物业:上旬刊,2012(6):187-188.

[3] 李开朝.园林植物保护趋势的相关思考[J].吉林农业,2010(10):147.

[4] 丁明,邹志荣.园林植物养护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对策[J].北方园艺,2011(12):84-86.

[5] 考扬忠,巩素霞,丁世民,等.城市园林植物保护存在的问题及相应对策[J].广东园林,2008(3):72-74.

[6] 南中益.园林植物保护存在的问题与应对策略[J].科学之友,2012(4):151-152.

篇(6)

    植物时大多数考虑景观效果多,考虑植物保护因素少。景观比较优势,如果某种病或虫的寄主植物和转寄主植物种在一起,一旦病虫发生非常不利于防控。

    3. 对植保存在误解

    人们提到植保就说是施用农药;一发现病虫就立即用药,没有考虑到允许存在的范围;因农药成本高、效果相当慢、防治不彻底及有效期短等缺点,杜绝使用生物农药。忽略生物农药和化学农药合理混用,形成优势互补,既能起到较好防治效果又有利于生态园林建设等情况。

    4.重栽轻养 

    作为园林绿化主体的植物材料是生命体,需要不断投入精力进行养护管理,才能使其生长健壮,更好地发挥作用。而实际工作中只重视建设,不重视管理,特别是在建设施工过程中,按照植物移栽对水的要求满足其成活基本能做好,而施肥方面做的不太到位。因而植物体成活后营养较少,缓苗慢,树势较弱,容易感发病虫害,特别是立地条件较差的行道树后果更明显。

    5.虫害预测、预报不到位,病害的检查识别不及时,植保工作比较被动

    在园林绿化实际工作中,植保工作人员不固定,一人兼多职或植保工作人员缺乏园林植保知识,造成病虫害预测预报不到位甚至没有预测预报,往往是凭经验或者是病虫害发生后才采取措施。

    6.植物检疫法规实施不到位

    在新建、改扩建绿地过程中,园林部门种苗交往日益频繁,在引进或输出植物材料时,植物检疫关把得不够严,有些私人苗木不经检疫直接引进。加上苗木种植前考虑规格要求、景观效果因素多,植物检疫因素少,导致进苗地区尚未发现的病虫害给当地植物造成了危害。

    二. 生态园林建设中的植物保护要求

    城市建设的飞速发展使城市园林的地位更加突出,园林绿化的保护工作也越来越重要。在人类管理的城市园林生态里,由于人类、植物、有害生物、环境条件和天敌等各组分之间存在着相当复杂的关系,其中任何一因子的变动,都会直接或间接地影响整个园林植物的生态系统。所以,城市园林生态系统的特殊性,必然要求其在病虫害防治的时候,以不污染环境为前提,兼顾绿化景观效果。大力提倡“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防治策略,重点放在如何避免病虫害的大发生而不是放在病虫害产生后如何防治打药上。在防治上要从生态学观点出发,在管理上要创造不利于病虫害发生的条件,减少或不用化学农药,保护天敌,提高自然的控制能力,保持园林生态的稳定。不要求“彻底消灭”,只要求降低病虫害的种群数量,使园林系统内的病虫害种群与植物类群达到生态平衡,使城市生物多样性得到保护。

    三.生态园林植物保护的有效措施

    要使园林植保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必须考虑生态平衡、居民安全、防治效果和社会效益。放宽防治指标,将有害生物控制在可允许危害范围之内。基于此,植保保护必须以搞好植物检疫、预测预报为前提,种植规划、养护管理为基础,积极开展生物、物理防治,合理使用化学农药,协调各种防治方法。

    3.1 加强植保从业人员的培训,以提高植物保护的科学性

    3.2 测报防治

    要建设生态园林城市,必须根据病虫害的发生规律,结合气象、土壤、植物长势等条件,利用先进的监测设备和一定的数学模式,及时病虫害动态。以在达到病虫害的防治指标时采取有效措施,减少病虫害的发生,减少危害造成的损失,使自然界各种生物达到一种动态平衡。

    3.3 把好植物检疫关

    对于一种外来物种的入侵来说,由于离开原生活地来到新的环境中,天敌种群未形成,使之成为该环境中的生态霸主,对整个生态系统影响是巨大的。因此,在各地大规模绿化引种的同时,对园林生态系统潜在的巨大破坏隐患,应引起植保工作者的重视,严格按各级检疫法规把好关。

    3.4 搞好城市园林植物的种植规划

    园林规划设计决定着植物配置、植物种群结构等事项,对园林植物病虫害发生都有直接关系。因而,在园林规划设计过程中应充分考虑园林植保因素:

    (1) 利用物种乡土化,种苗本地化。乡土树种在当地通过长期驯化,已非常适合当地环境条件,这类植物具有的适应性较强、养护成本相对较低、对病虫害抗性强等性状。本地采收的种子或培育的苗木,已经过一定的耐性、抗性考   验,播种或栽植后,能尽快融入当地的生态系统之中,对病虫害抵御能力较强。 (2) 品类多样化,结构复层化。根据植物的生物学特性和生态学特性,因时因地制宜,乔灌藤草花并重,构建丰富多彩、层相繁杂的植物景观。这对病虫害的滋生蔓延、传播扩散有机械阻隔作用,同时还有利于鸟类、蜘蛛等天敌动物及其他有益生物生存繁衍,能很好

    地抑制病虫害的发生。

    (3)搭配合理化。搭配合理化是指既要布局得当、景观优美,又要科学利用植物间的相互关系,配置成有利于植物生长而不利于病虫发生的种植结构,避免人为造成利于病虫害发生的环境条件。如杨树林里种植臭椿,椿树的臭味能驱避杨树蛀干天牛;把山茶花和山苍子混植,山苍子可减轻山茶花煤污病的发生。能减轻或限制病虫的危害;搭配不合理,会诱发或加重病虫害的发生,如松和芍药互为松芍药锈病病原菌的转主寄主,梨和桧柏互为梨桧柏锈病病原菌的转主寄主,若把它们近距离混栽,无疑会利于锈病的发生。

    3.5 加强养护管理,提高植物的抗逆能力

    病虫的发生和危害在相当程度上与植物的生长势相关,对生长势差的应及时施肥、浇水、松土锄草,提高植物自身的抗病虫能力,并结合秋冬季修剪,除去染病虫枝条。这样不但可以调节植物养分,还可以减少病虫来源,通风透光增强树势,营造不利于病虫害越冬、繁衍、为害的环境条件。

    3.6 积极开展生物防治

    (1) 保护利用天敌。天敌一旦建立了自己的种群,就能长期持续地对病虫害发挥控制作用,这是化学农药所无法达到的。一是城市园林植物种类丰富,适合天敌的生存和繁衍,要加强对天敌的利用和保护,尽量减少使用化学农药,创造利于天敌群落发展的条件。二是城市建筑对园林植被的分割形成的“海岛生态”有利于释放天敌。

    (2) 选择使用生物农药。生物农药在病虫害防治过程中能有效地保护天敌,消灭害虫,对人畜危害小,对环境污染小,相对于化学农药来讲对病虫害的控制作用具有持久性。

    3.7 配合物理防治

    利用各种害虫的趋性或某些特殊的生活习性,设计诱杀器械等来诱杀害虫。

    (1)黑光灯诱杀舞毒蛾等害虫;(2)利用人工合成专用性诱剂诱杀槐叶柄小蛾雄成虫等;(3)利用害虫对寄主喜食性的差异,种植零星的引诱树种,通过对引诱树种害虫的防治来控制害虫危害;(4) 利用草履蚧若虫早春通过树干上树的特点,采用在树干上涂药环、做塑料环等方法阻止其上树危害,即可达到防治的目的;(5)利用柳毒蛾低龄幼虫(三龄前)昼伏夜出的生活习性,绑报纸或稻草诱杀柳毒蛾防治其危害。

篇(7)

关键词:城市园林;设计;植物保护

在城市园林设计中,应当充分结合当地的城市特点,结合园林植物自身的生长特点,将两者有机结合,最终规划和建设出城市园林环境。此外,值得关注的是,在进行城市园林设计时,还应当充分考虑园林植物的生长特点,控制好种类和植物密度,有效防止病虫侵害,在设计时要防止植物间相互影响,尽力减少病虫滋生带来的影响。我国的植物种类繁多,很多植物都有相生相克的关系。因此在设计城市园林时,应当考虑选择哪些植物,将植物密度保持在恰当的范围内,使植物实现自我保护的功效。

一、城市园林设计与园林植物保护的意义

随着城市发展脚步的加快,不少农村人口开始大量涌向城市。工业的大力发展也使得城市环境出现严重恶化,汽车尾气的排放也成为影响城市环境的重要因素之一,城市的生态环境在诸多因素的作用下遭到严重破坏。作为城市建设的关键性环节,城市园林建设至关重要,它的存在不仅能提升城市的品位,更能体现生态环境保护给城市建设带来的积极影响。在城市园林建设中,我们可以将城市园林看作是一个生态圈,有效改善园林生态环境,离不开合理的城市园林设计和园林植物保护。

二、园林设计与园林植物保护存在的问题

第一,盲目引进外来树种。在很多城市中,为了突出园林设计的新颖性,他们会引进外来树种,而不适用乡土树种。特别是在未经过深入论证的情况下,便引进新树种,有时新树种无法很好地适应当地的环境和气候,甚至因树种入侵而致使病虫害加重。部分外来树种会因为生长过快,快速实现精冠造型。但是也有很多外来物种,会出现不适应当地环境的情况,最终出现营养不良或病虫害加重等问题。第二,植物配置不合理。园林树种的生长习性是园林设计者应当深入了解的内容,但是从实际操作来看,不少园林设计者对树种的了解过于片面,在设计整个园林树种时会因为搭配不当,部分物种是相克的,或配置不合理,由此会产生各类问题。例如,松树、苹果树与核桃树不能种植在一起。还有部分树种会出现转寄生的现象,木槿便不适宜于栾树种植在一起,否则会引发蚜虫。而竹子不适宜与红叶小檗种植在一起,否则会诱发锈病。还有的植物喜阴,则不适宜种植在阳光直射的环境里,对于怕谁的植物则不能种植在低洼的积水区。一个优秀的园林设计离不开专业的规划配置,如果园林设计从设计开始就存在缺陷,势必会影响园林生物的正常生长。如果没有合理的配置,加之环境的常年影响,会给园林植物的生长带来很大的困扰,而这些情况又是很多城市在园林设计时经常遇到的问题。第三,园林设计模式单一。在我国很多城市园林设计的规划尽管整齐,但物种单一,整体群落结构也相对简单。据不完全统计,在国外很多园林设计中,一个公园的观赏性植物便多大上千种,但国内一个公园选用的植物只有近200种。我国的物种资源非常丰富,这一状况显然与我国资源不相符。在设计模式单一的前提下,物种缺乏,群落结构过于简单,很多植物间无法控制病虫害破坏的几率。生长环境又不符合植物栽种的密度要求,特别是有的栽种密度过大,必要的生长空间缺乏,很多物种处于缺乏光照、水分、肥料的环境下,严重影响了植物正常生长,这也给病虫害的入侵增加机会。

三、加强城市园林设计与园林植物保护的对策

城市园林设计看似与园林植物保护是两个相对独立的命题,但在实际操作中,只有园林设计科学,才能给园林植物的生长带来益处,从一定程度上保护了园林植物,有助于城市园林设计沿着更加健康的道路发展。但是,结合我国现阶段城市园林设计存在的问题和不足,我们有如下几个方面需要加强改进,具体改进对策如下:第一,科学合理配置植物类型。城市的园林设计最主要的是改善当地的生态环境,对城市环境质量起到改善作用。然而,不同的城市气候条件不同,所处的地势环境也不同,水土质量也有很大差异。城市园林设计在这样的环境下,应当结合地势环境、地貌特征进行设计,将水流、土壤等条件作为重点考察和研究的因素。在选择适合生长的植物类型中,尽可能结合当地的水土、地质特点。例如,相对干旱的地区,在选择植物时应当选择抗旱性较强的植物;在水土充足的地区,则选择耐水性强的植物更加适合;荒漠地区在进行城市园林设计时,则要选择防风固沙类的植物。这样不仅有助于城市园林的美观,更有助于植物的生长。在植物的选择中,要权衡相互间的关系,合理利用好园林植物。不同种类的植物间存在相对复杂的关系,有的是相互依存,有的则是相互竞争,有的是寄生关系,也有的是共生的关系。作为设计者,首先要了解植物的特性,更重要的是应当充分了解植物间的关系,避免因不当选择而导致植物间相克的情况发生,导致病虫害的加剧,尊重互利共生的原则。第二,科学合理设置种植密度。植物密度的合理控制即植物与植物间的间距,这在园林设计中也是至关重要的因素。如果种植密度不合理,则会使植物处于不利的生长环境中,更易遭受病虫害侵蚀,也会给接下来的植物保护措施产生不良影响。设计师在对园林植物进行规划时,应当充分考虑各类因素,站在全局的角度考虑。根据城市园林的总体面积,来规划不同物种间的距离,确定不同物种在园林中所处的位置及面积。之后再根据植物的不同特性,最终确定种植时应当保持的距离,将不同物种所需的数量确定。设计师切不可为了节省空间,而随意减少种植间距,也不能因为经费紧张等问题,而减少必要的物种种植数量。一次园林设计所涉及的物种较多,每一个物种都有生长特性。因此,每一个物种的生长间距都不相同。应当充分考虑不同物种最适宜的种植间距,将种植密度规划在最合理的范围内,让植物接受适宜的光照、水分及土壤环境,充分吸收营养,增强生长所需的能量,达到抵御病虫害的功效。第三,灵活搭配植物种类。设计城市园林时,不仅要考虑生态平衡的问题,更要追求园林设计的艺术美感。因此,植物的构造、不同植物间的搭配都是园林设计至关重要的环节。万物间的关系都有着相生相克的影响,植物的生长也不例外。在设计城市园林时,设计师不仅要遵循生态循环的原理,还要熟知不同职务的习性特征。例如,哪类植物与哪类植物是相生的关系,哪类植物与哪类植物是相克的关系,究竟是共生性植物,还是竞争性植物。在了解这些内容后,再进行植物种类的选择。在选择恰当的生长习性后,还应当寻找相容的植物,将他们的相生优势发挥出来,避免出现植物因相克现象而影响正常生长的情况发生。这样即使选择不同的物种,也能达到共同生长的良好效果。植物的美化环境需求也是设计师所追求的重要因素,城市绿化所要达到的效果也应当通过设计实现造型效果等方面的优化。第四,利用本地植物,注重多样性。不同种类的植物其生长环境是不同的,为避免环境资源产生不必要的浪费,可以尽量培育本地植物作为园林设计的主要植物。这是因为本地植物更能适应本地的气候环境,对土壤、水分等条件也相对吻合,在这样的环境下,更有助于植物的成活和快速生长,进而有效抵御病虫害的入侵。此外,地势环境不同,还应当选择相应的植物品种。例如,喜阴的植物可选择光照程度较弱的地势,而喜阳的植物则应当选择光照程度较强的环境。品种过于单一还可能带来病虫害的侵袭,在进行园林设计时,可根据物种的特性选择多种类植物的种植方式,这样也可以有效地减少病虫害给园林设计带来的危害。一个城市园林便是一个小型的生态圈,需要生态环境维持在协调、复杂,又相互制约的环境中。多样化的物种可以维持生态稳定,有助于植物生长。乡土树种的合理搭配,可以实现尊重本土特色的效果。由于乡土树种是经过长期演变驯化形成的地域性较强的植物,在抗逆性中都能表现出较强的特点,无论是抗旱能力、抗寒能力,还是抗病虫害能力等。对于城市园林来说,选择乡土树种的最大优势便是后期的养护成本大大降低,不仅能营造丰富的园林景观,还为后期的园林植物保护带来很大的益处。在城市园林设计中,乡土树种应当是首选的园林树种。第五,提高植物免疫力,防治病虫害入侵。在植物生长中,首要制约的因素便是病虫害的问题。在城市园林中,病虫害频发的现象时有发生,这与设计因素、自然环境有很大的关系。很多城市缺乏必要的监管部门,导致植物在遭受病虫害初期未得到及时解决,没能针对情况及时采取喷洒农药等措施,为园林植物带来不必要的二次伤害。城市园林的养护过程中,应当将防止病虫害入侵作为首要重视的内容。日常管理要加强预防措施,不断提高植物的免疫力,建立全面的病虫害应急预案,一旦确定发病原因,要采取有效治理措施。

四、结语

种植植物是城市园林设计的首要任务。作为园林设计的主要对象,植物的种植与养护都是关键工作内容,因此要充分做好相关的保护工作,减少病虫害的侵蚀,保证植物的茁壮生长。本文针对当前在原来设计时出现的问题,提出解决对策,希望今后我国在城市园林设计过程中,能够引以为戒,有效促进城市园林植物的保护功效。

参考文献:

[1]周远航.浅谈城市园林设计与园林植物保护[J].北京农业,2014,(30):89.

[2]于艺婧,马锦义,袁韵珏.中国园林生态学发展综述[J].生态学报,2013,(9):266-267.

[3]唐大伟,胡全.园林规划设计中的植物保护问题分析[J].农业与技术,2015,(15):128-129.

[4]李满红.城市园林设计与园林植物保护[J].科技经济市场,2016,(3):1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