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投稿指导 期刊服务 文秘服务 出版社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首页 > 精品范文 > 老年人常见的护理问题

老年人常见的护理问题精品(七篇)

时间:2024-02-28 15:44:11

序论:写作是一种深度的自我表达。它要求我们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真相,好投稿为您带来了七篇老年人常见的护理问题范文,愿它们成为您写作过程中的灵感催化剂,助力您的创作。

老年人常见的护理问题

篇(1)

我国60岁以上老人已达1.53亿,占全国人口人数11.6%是世界上老人最多的一个国家。提高老年人的身心理健康水平,使老年人幸福欢度晚年已成为我国社区卫生服务的重要内容。心理健康是提高老年人生活质量的基础,是延年益寿的源泉,因此要延年益寿不仅要重视医疗保健,而且要重视心理卫生保健,才能保证真正的健康。老年人要保持健康的身体和良好的心态,就要正确看待和处理常遇到的一些心理问题,下面介绍一下社区老年人常出现的一些心理健康问题、影响心理健康的因素和健康保健护理措施。

1老年人的心理问题主要以下几个方面

1.1孤独感孤独感是老年人最容易出现的心理问题,是老年人身心疾病的主要诱因。在现代社会里,以核心家庭增为主,出现了许多独居老人,子女早出晚归忙工作和学习社会压力大,与老人沟通不够,都容易使其产生孤独感。长期下去,就会导致疾病发生。

1.2离退休综合征许多老人从工作岗位上离、退休后,不能适应社会角色的转换,在身心方面出现许多不调适的现象。这也是社区老人中较常见的问题,随着退休后无所事事的清闲生活,他们所体验到的幸福程度下降,出现焦虑、抑郁、性情急躁。尤其是一些领导干部离退休后,出现权利的旁落,以及人情冷暖,他们对环境变化和社会角色的转换不能良好的适应,产生心理不平衡和强烈的失落感、惆怅感,这种状态如果持续存在,也不利于身心健康。

1.3情绪变化老年期是人生旅途的最后一段,也是人生的"丧失期",例如丧失工作、权力、地位、金钱、亲人和健康等。一般而言,老年人的情感处于低沉,这与他们的历史经历和现实境遇是分不开的。另外,由于大脑和机体的衰老,老人往往产生不同程度的性情改变,如说话罗嗦、情绪易波动、主观固执等,少数老人则变得很难接受和适应新生事物,怀恋过去,甚至对现实抱有对立情绪。老年人的性情改变,常常加大了与后辈、现实生活的距离,导致社会适应能力的缺陷。

1.4记忆力减退不少老年人都时常为自己的记忆力不好而深感苦恼,老年人记忆力减退的特点是对新近接触的事物忘得很快(医学上称"近事遗忘"'),而对过去的往事却记忆犹新。记忆力减迟是大脑细胞衰老。

1.5睡眠问题老年人大多数睡眠减少、睡眠浅、易惊醒。由于老年人睡眠的质和量都发生了明显变化,因此许多老人常感到睡醒后不解乏,白天精神不济,甚至有昏昏欲睡之感。有些老人可表现睡眠过多或睡眠倒错(日睡夜醒),或在白天频频打盹,即使在很重要的场合也难以自制,这也是脑功能削弱的显著标志。退变的常见现象,过于严重则可能是老年痴呆的一种表现。

1.6抑郁抑郁是老人常见的情绪和心理失调表现。多由于老年人受慢性病的困扰及死亡威胁而产生恐惧心理而导致,也有的老人生活单调、失去配偶、家庭不和、内心空虚而产生、严重抑郁会使人产生轻生的念头应该引起高度的注意。

2心理问题直接影响疾病发生,发展,尤其老年人身患多种慢性病。心理问题容易出现,要重视这一类人群心理护理与健康教育与护理很有必要。

2.1提倡社区范围尊老爱老的氛围.宣传尊老爱老传统,争取政府和居民的支持.对老年人要充分理解和谅解,尽量采取宽容、包容的态度,提供尽可能多和家庭成员情感交流的机会,以减少、消除老年人的孤独感、失落感,使他们真正感到家庭的温暖与关心。

2.2保持乐观的生活态度老年人保持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用乐观的心态去看事物就会发现其积极的一面,从而使人走出心理困境。只要你热情、积极、乐观的生活就将充满阳光。

2.3开展健康教育倡导健康的生活方式和生活习惯,张驰有度、劳逸结合、少饮酒、不吸烟、合理饮食、适当锻炼,以保证老年人在良好生活环境中健康、科学的生活,维护和提高老年人的身心健康水平。社区医院要定期为老年人提供健康咨询、进行健康查体,首先保证老年人的身体健康。

2.4督促老年人活到老学到老俗话说:“树老怕空,人老怕松”。社区要多开展一些适合老年人的团体体育锻炼活动。培养和坚持各种兴趣爱好,既丰富生活也激发对生活的乐趣,有可以协调神经使神经系统更好地调节全身各系统各器官的生理活动。也能够了解自己在生理及心理上可能产生的诸多变化及适应方法,对易患疾病、意外事件以及心理困扰也要有所认识,才能自我预防和治疗。

2.5老有所用对于闲不住的老人,可适当做一些力所能及地家务活,这样会使他们在心理上觉得晚辈依然需要和依赖他们,也让老年人感到自己老当益壮,老有所用,充分体现生命的价值。

2.6帮助老人主动创造和谐的家庭环境老人遇事多体谅别人,不要一味感情用事,同时也要培养自己接受新知识的能力,主动和孩子交流,缩小代沟。社区护士在护理工作中,多与老人家庭成员保持联系,与家属配合密切,多关心体贴老人,特别是一些丧偶及患有身体疾病的老人,多给予一些精神关怀和物质帮助。

2.7教会老人宽容对人学会制怒宽容对人不仅有益别人,也有益自己。为邻里之间创造良好环境,促进身心健康。适当地宣泄不良情绪是健康所必需的。不要让负面情绪长期困扰,要学会用正确方法释放情绪,成情绪的主人。

随着社会的发展,老年人在社会中所占的比例也逐渐增加,老年人的身心问题及社会环境引发的各种问题也日益突出,老年人的生活水平和身心健康水平也有待提高,因此,社区护士在老年人的心理护理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社区护士必须掌握相关的知识和技能,帮助老年人改变不良的心理行为和生活方式,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及时为老年人提供心理咨询服务,指导他(她)们自我的心理适应和调节,帮助老年人身心健康及良好的生活质量,不断提高广大老年人的生存质量和自身健康的群体水平。

参考文献:

篇(2)

【关键词】 老年人;痴呆患者;精神护理;家庭支持

1 痴呆型患者的概述

痴呆是一种脑部功能运转不正常的疾病,是大脑产生的获得性与持续性的智能反应障碍的综合症状,老年痴呆国际医学界称之为阿尔茨海默病,在老年人精神病的状态中表现很正常,较为常见。病人主要症状表现为记忆力衰退,反应变慢,外出容易忘记回家路线,对近些时间发生的事情判断与记忆不足,但是对后期发生的事情会记忆清晰,大多数病人还表现出对简单的运算失去兴趣和判断能力,情绪不稳定,容易发脾气,道德观念扭曲等状态。

2 老年痴呆症的一般性护理

2.1 生活类型护理 第一、为病人提供一个良好的生活环境,帮助老年人重新设计或者营造一种全新的病房环境,让病房内部充满舒适和温馨的感觉,让老年人的感觉变得更加安全、舒适,病房内部要提供较为充足的阳光照射、通风要良好,温度保持在22-25℃,湿度以50%-60%为标准,这样就可以尽可能的提供多的舒适感觉,让老年人不会感到不适。床铺要选择柔软的床垫,卫生间也要干燥、防滑。

第二、老年人痴呆患者的精神状态不佳,必须要从饮食上做出改善,要保持老年人的拒食现象的减少,护士要注意观察病人的具体表现,要保证老年人高蛋白、高维生素食物的摄取,保证老年人的生活基础性的满足,加上服务抗精神衰老的药物,护士要不断改善老年人的生活环境,提高病人足够饮食和合理膳食的条件。

第三、老年人因胃肠蠕动慢常有便秘:加之服用抗精神病药物,便秘更为常见。对此应让病人多吃水果、蔬菜,多饮水,多运动,还可吃一些麦片或菜汁,并鼓励病人进行有规律的锻炼,养成定时大便的习惯,如3天无大便,可用大便软化剂或轻泻剂。

第四、大小便失禁时,是老年人最为烦躁的一个问题,也是护理人员的难题,对待老年人的大小便失禁必须要细心辅导,善于训练老年人定时大小便,减轻病人的焦虑不安。

第五、在老年人痴呆症患者的个人护理中,要注意老年人的皮肤直接接触的衣物和棉被,一定要注意舒适程度的适中,保持老年人的皮肤舒适性,降低不适,减轻老年人的心理焦虑和压力。病人的大小便一旦发生失禁现象,必须要保证皮肤的清洁干燥,以免发生压迫和溃疡现象,还要定时按摩与提高血液循环的震动性解压按摩,定时翻身,保证老年人痴呆症患者的汗腺分泌的正常挥发,对男性老年人痴呆症患者还要经常性的剃胡须、剪脚趾甲等。

2.2 药物性护理 护士在执行医嘱时,如发现问题或有问题时应查清或询问医生,不应盲目执行或擅自更改。要严格核对。对拒服药物的病人,要耐心解释或留待发完他人的药物后处理,并且吃药后要检查口腔,防止吐药或藏药。确实难以服药者,可给予鼻饲。细心观察病人用药后的疗效和副作用。

老年人痴呆症患者最常见的反应是身体呈现出不自信的反应,内心的固步自封,低血压或者本身的内在压力,老年人痴呆症的常见反应就是面色苍白,病人无意间的跌倒或者出冷汗等现象。必须要保证此时可以疏导老年人痴呆患者尽可能的平躺,注意保暖。

2.3 心理护理 研究表明,使患者保持愉悦的情绪和心境,对维持及促进其精神健康和预防脑老化有积极作用。因此,做好患者的心理护理,对改善患者病情有很大帮助。语言是心理护理的主要手段,古希腊名医波克拉底曾断言:医务工作者有两样东西能治病,一是药物,二是语言。

老年性痴呆症患者心理想法与其他疾病的患者还存在不同,老年人痴呆患者常常内心中充满了固执与性情怪异,老年人对周围事物的记忆力比较低,护理人员在护理过程中缺乏对老年人本身的热情,导致了老年人的积极性不强,降低了老年人患者的内心对医院和护理人员的信赖性,护理人员必须要对老年人本身有一定的具体了解,要善于通过家属分析老年人的具体身体状况和信心,掌握老年人的心理特性,从而采取行动消除老年人内心中的紧张、恐惧与焦虑的心情,对待老年人痴呆症患者的健忘症,护理人员必须避免自我的厌烦与抱怨,在护理时怒斥和抱怨老年人的做法是不可取的。尤其是一些晚期痴呆症患者有可能因为一次怒斥或者抱怨就再也无法面对生活,而走向极端。护理人员应该尽可能的让老年人感觉到他们的存在,利用抚摸头部或者轻声细语的讲笑话等方式,赢得老年人对护理人员的信赖。

3 精神护理及家庭支持的一些措施

3.1 增强锻炼,加强运动 对于轻度痴呆的老人,要督促患者自己料理生活,例如刷牙、洗脸、整理仪容、入厕、收捡衣物等,这些活动不仅有利于改善患者的自理能力,使他们保持基本生活习惯,而且能给大脑以有益的刺激。

3.2 智能训练活动 护理人员要针对老年人痴呆患者的患病程度,制定出相应的记忆力锻炼计划,计划内容主要就包括对语言、思维、认知能力的训练,目标就是为了提高老年人的记忆力与判断能力。比如可以组织老年人与其他患者、护理人员在一起聊家常、讲故事,组织患者看电视、玩扑克、下棋,或给患者一些数字卡片,训练将其按顺序排列等。这些活动可以随机开展,也可以针对性的开展,主要为了改善老年人的一种思维方式和灵活应对内心恐惧的一种方式,可以促进精神健康,保持患者愉快的心情。

3.3 体能训练与兴趣活动 要提高老年人痴呆症患者的体育锻炼,提高老年人的身体素质,身体素质的提高可以包括很多种运动项目,其中有散步、慢跑、歌舞、游戏、厨艺等等,还可以利用一些休闲活动,比如种花、种树等等,这些活动都可以增强老年人痴呆症患者的自信心与生活的兴趣,提高快速反应能力和判断能力,增强自信心。

参考文献

[1] 林丽,王泉,时利平.老年痴呆的林床特点及护理[J].中华临床医药,2010,(09):127-130.

[2] 肖顺贞,DonnaL Algase,王志稳.老年院痴呆患者激越行为的观察与描述性研究[J].中华护理杂志,2009,(01):9-11.

篇(3)

【关键词】 社区老年人;健康;护理

社区护理是由公共卫生学和护理学理论组成的,其可提供全科性的、动态的、连续的护理服务,促进和维护人群的健康[1]。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医疗卫生事业的迅猛发展,人类的寿命不断延长,老年人口占社会总人口的比例呈不断增加的态势,人口老龄化问题日益严重。在我国,家庭规模逐渐转变,社会养老机制尚有待完善。在此背景下,诸多老年人的健康问题逐步凸显出来。老年人是社区护理的重点人群,社区老年护理面临着新的挑战和机遇。

1 影响老年人健康的因素

1.1 心理因素 离退休之后的角色转换将对老年人的心里感受产生一定的影响。不同职业的老年人群离退休后的心里变化存在着较大的差异。脑力劳动者由于离退休后社会角色、人际关系、生活环境等发生了较大改变,其心里感受与体力劳动者相比变化较大,部分老年人因没有做好充分的思想准备而表现出情绪和身体方面的变化,如情绪上易烦躁、焦虑、孤独、抑郁,伴有失落感、衰老感和疾病恐惧感;身体方面表现为食欲欠佳、失眠等[2]。此外,缺乏子女和配偶照顾的老人其内心也会经常受到孤独等情绪的侵扰,久之影响他们的身心健康。

1.2 生理和病理因素 随着年龄的增长,老年人的各项生理机能逐渐衰减,整体健康水平处于下降态势。多数老年人患有一种或一种以上的疾病,心脑血管、内分泌、消化以及呼吸系统疾病居多。老年人慢性病病程较长、易反复,并且老年人对自身生理和病理状况的认识程度不同,上述因素均可造成老年人在医院和家之间周折,疲惫不堪。

1.3 社会因素 随着老年人体能的衰退,部分老人感觉自己失去了社会价值,无法适应外界高速发展的步伐。其他一些社会因素和家庭因素交织在一起也在不断困扰着老年人,使他们担忧自己的晚年生活,逐渐产生心理障碍,影响身心健康。

2 护理对策

我们应该从社会、家庭等层面关爱老年人,关注他们的身心健康,使老年人安度晚年。社区护理是关爱老年人的重要举措,也是老年人服务的重点。开展社区护理可以增强老年人的保健意识、以此达到预防疾病和促进健康的目的。社区护士是此项工作的重要执行者,承担着疾病预防、日常保健、疾病康复等工作,尤其应加强对高龄老人、空巢老人在心理、生理、社会等各个方面的关注,为他们提供优质的护理服务。

2.1 提供形式多样的社区护理服务 定期开展常见病防治、卫生保健、体检等工作。为社区老年人建立个人健康档案,将体检结果、平时的健康状况及时记录,并提出科学的指导和建议[3]。开展形式多样,丰富多彩的老年人活动,使老年人对生活充满积极向上的情趣,对其身心健康大有益处。

2.2 增强老年人的自我保健意识 根据老年人的认知程度和需求采用科学的健康教育方式、方法。健康教育内容应结合实际情况而定,通过简单易行、形象生动的方式方法使老年人熟悉和掌握常见病的预防知识[4]。对于共性问题可做详细的健康教育计划,逐步开展群体教育。对于个性化问题,可展开一对一服务,展开个体教育。无论是群体还是个体健康教育都应做好随访工作以便了解工作开展的实际情况,并根据随访调整社区健康服务工作。

2.3 重视心理调护 社区护理倡导零距离就诊、人性化服务、亲情化关怀,是一种持续。社区护理人员在对老年人的知识层次、性格特点等方面有了较为深入的了解后,针对老年人的心理问题及其产生的原因进行有针对性的疏导。帮助他们重新认识自我价值,鼓励其积极参加一些力所能及的社会工作,并帮助老年人建立良好的社会支持体系,给于老年人关心、理解、照顾和支持,提高老年人的幸福感。

3 小结

老年人随着年龄的增长,身体机能逐渐衰退,与社会的联系和接触也日益减少。因此,心理状态也产生了微妙的变化,如缺乏归属感、缺乏自信心,心理长期抑郁从而导致心理和身体疾病的发生。关注老年人健康因素以及积极开展护理工作是医疗卫生事业乃至全社会共同关注的焦点。社区护理是这项工作的重要举措。它对于预防老年人疾病的发生、保持老年人健康的心态,提高老年人的生活质量发挥着积极作用。

参考文献:

[1] 陈秋菊. 社区老年人的居家护理与保健[J]. 中国现代药物应用, 2012, 6(20):131-132.

[2] 马春玲. 老年人群社区心理护理研究[J]. 中国医药指南,2012, 10(28):325-326.

篇(4)

1 老年人常见心理问题

1.1 智力改变 老年人反应速度慢,容易健忘。

1.2 情绪变化 老年人易受外界环境影响,情绪不稳定,常表现为兴奋、激惹、多变。情绪激动程度与所遇到的不顺心事严重程度不相符,一旦强烈情绪发生后需较长时间才能平静。

1.3 人格变化 较多老年人表现为比较顽固,习惯按自己观点看问题、守旧、不易接受新鲜事物和他人意见,猜疑心较强,有的则过多的感慨、伤感,喜欢回忆往事,沉溺于对过去成功事例追溯之中。

1.4 生活方式改变 老年人多已退休在家,子女大都独立生活,这种生活环境和角色变化构成了老年人孤独的主要原因。孤独寂寞、社会活动减少使老年人选择更多的不良生活方式,如吸烟、酿酒、缺乏运动等。

2 针对上述心理问题我们采取相应护理措施

2.1 社区护士为老年人进行处置或做健康咨询时,解释耐心细致,遇到听不清或不懂时,我们会不厌其烦地为老人重新说明,直到满意为止。健忘时指导老年人有规律安放日常生活用品[1]。老年人应加强健脑锻炼,如背诗词、经常下棋等。

2.2 帮助老年人调整情绪 护理人员对老年人应给予特殊照顾,热情的关怀,减少其精神刺激[2]。除了语言交流外,还使用了非语言交流。例如,扶老年人走路,需服药的老人为其准备温开水,在社区护理工作中为老人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使他们感到愉快。

2.3 尊重老年人 老年人突出的心理要求是受到重视和尊敬,对他们称呼要用职衔称或尊称,老年人经历、特长、爱好要强调出来,如“您是革命战争中过来的老首长,真了不起”。对他们配合医护人员工作的每一点进步要予以表扬。与老年人交谈中常以聆听为主,顺势提出自己的建议,辅以适度的表情,如微笑的点头,同情注视加上轻揉的动作,使老年人充分信任社区护理人员。

2.4 社区护士应与老年人家庭保持多方面联系,动员家属、子女多关心、体贴老人,经常与老人团聚,减少寂寞感。鼓励老人适当参加社会活动,保持与人交往,从社会生活中寻找乐趣。

3 社区老年人提高了生活质量

社区老年人通过社区护理人员的心理护理,能够以积极的心态面对生活,参加一些力所能及的活动,他们对待疾病采取正确的态度,与医护人员密切配合,认真学习疾病相关知识,增强了保健意识,提高了老年期生活质量。

参 考 文 献

篇(5)

随着现代医学的发展,医学模式的转化要求对病人进行心理护理:新的医学模式要求我们将对疾病的护理转向对病人的护理,而病人不仅仅是肉体或生理活动,还有丰富复杂的心理活动和社会功能。同时,心理因素在疾病的发生、病程和转归中起重要作用,因此,不能忽视对病人的心理护理。其次,医学的非人性化倾向要求加强心理护理:由于医疗器械的进步,医疗诊断、监护、治疗日益依靠先进的仪器,如CT、MRI、B超、大型x线机、多普勒等。这就造成见物不见人,见病不见人。在不同程度上影响了医患关系,这是医学的非人性化倾向。因此,要克服这一倾向,改善医患关系。最后,行为卫生阶段要求心理护理:当前预防疾病已经由环境卫生阶段、个人卫生阶段,步入到当前的行为卫生阶段。这是因为现代多发病多是由于不良行为所引起,只有从小养成健康行为和改变不良行为才能预防现代疾病。心理护理责任之一既是改变不良行为,预防现代疾病。因此。临床护理中急待心理护理的参与。

随着我国经济卫生生活条件的不断改善,老年人(>60岁)在全国人口中所占比例不断增加,据有美部门统计资料显示:我国到1999年底,60岁及以上人口占我国总人口比例的10.09%,我国开始进入老龄化社会,老年人尽管理解衰老是生物体不可抗拒的规律,但一般都希望自己尽量健康长寿。他们自己不服老,也不希望别人说自己衰老。老年人一般会出现以下常见心理问题:

1 衰弱综合征

1.1 常见原因

长期烦恼、焦虑;脑动脉硬化、脑损伤后遗症;离退休后,生活及居住环境太静,与周围人往少,信息不灵;各种疾病引起的脑缺氧等。

1.2 常有表现

疲乏、头晕、记忆力下降、注意力不集中、睡眠不稳、不易入睡、多梦易醒、醒后不解乏。有时晨起头痛、眩晕,情绪不稳。

2 焦虑症

经常处于明显的焦虑状态,对心身健康有很大影响。常见因素有:体弱多病、行动不便;疑病症;退休后经济减少,生活水平下降;儿孙上班上学时的交通安全;社会治安问题等。容易焦虑的老人衰老过程可加快,助长高血压、冠心病的发生;当急性焦虑发作时。可引起脑卒巾、心肌梗死、青光眼眼压骤升而头痛、失明;或发生跌伤等意外事故。

3 抑郁症

老年抑郁症是老年期最常见的功能性精神障碍,以持久的抑郁心境为主要临床特征,表现为情绪低落、焦虑、躯体不适为主,多发50~60岁,80岁后少见。表现:情感障碍、思维活动障碍、精神活动障碍、意志行为障碍、躯体症状。

4 离退休综合征

是指在离退休后出现的适应。这种应激因素对心理、心身方面的干扰,使一些老年人在一个时期内难以适应现实生活,并且出现一些偏离常态的行为,甚至由此而引起其它疾病的发生或发作。严重地影响了健康。主要表现:坐卧不安、行为重复、犹豫不决,不知所措;烦躁、敏感、失眠、心悸。绝大多数人在一年内能基本恢复,对性情急躁而较固执的老年人则所需时间较长。

5 空巢综合征

“空巢”是指无子女或子女成人后相继离开家庭,形成中老年人独守空屋的特点,尤其是老人单身家庭,西方国家称之为“空巢”。这样。老人晚年盼望的理想落空,空虚、寂寞、伤感、精神萎靡,常偷偷哭泣,如体弱多病、行动不便时,上述消极感会加重,久之,会减低身体免疫功能,为疾病敞开了大门。

6 高楼住宅综合征

是指一种因长期居住于城市的高层闭合式住宅里,与外界很少接触,也很少在户外活动,从而引起一系列生理上和心理上的异常反应的一组症候群。多发生于离退休后久住高楼而深居简出的老年人。其主要表现:不爱活动,性情孤僻、急躁,难以与人相处等。它是导致老年肥胖症、糖尿病、骨质疏松症、高血压病及冠心病的常见原因。而老年人一般都有慢性或老化性疾病,所以当某种疾病较重而就医时。他们对病情估计多为悲观,在此基础上,原有的心理问题凸现,有的甚至发展为严重的心理疾病。老年人在患病后,由于社会角色的转变、住院后环境的改变都会产生患者特有的心理反应,具体说来,老年病人会有以下的几种心理类型:

6.1 孤独型

最常见的一种类型,表现情绪低落、忧愁、联想,对周围事物不感兴趣,自寻烦恼,且多自卑。

6.2 失落型

表现为自制力减弱,性格急躁、易怒、心悸、失眠。

6.3 多疑型

表现为毫无根据地怀疑别人,对他人言行爱追根问底,心情闷闷不乐。

6.4 老年性痴呆型

表现为整个心理功能的衰退,智力低下,丧失生活自理能力,精神失常。

6.5 高度健忘型

表现记忆衰退,转眼就忘。

同时,住院治疗又面临适应新的生活环境和人际关系,若病人不能适时得到生活需要的满足和精神需要的支持与安慰。这些均会使病人心理压力加重。心理问题增多,不良心境加剧,乃至加重病情。而提供心理援助将有利病人适应新的环境,有利调动病人的良好情绪,促进疾病的康复。因此,在老年患者护理中急需心理护理。总结起来,我们对老年患者实施心理护理主要有以下目的:①帮助老年病人适应新的医院生活环境。②帮助老年病人建立新的人际关系、适应新的社会环境。③帮助老年病人接受病人角色,认识疾病,正确对待疾病。

④帮助老年病人解除或减轻在疾病过程中由各种因素引起的紧张、焦虑、悲观、抑郁等情绪,调动病人的主观能动性,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念,以积极态度与疾病作斗争。

同时,在对老年病人实施心理护理的时候应遵循心理护理的原则:①以病人为中心的原则:人的心理压力对疾病的影响是众所周知的,只盯着疾病的护理是片面的,而患者不良的心理因素又往往是围绕所患疾病而产生的。躯体疾病和心理疾病可以相互作用,相互转化,“因郁致病”和“因病致郁”是常见的。因此,在进行护理时,要从病人的心身整体来考虑。既对患者进行躯体护理,又对患者进行心理护理,以减轻情绪对躯体的作用,通过阻断病人的恶性循环链,逐步建立一个心身良性循环链,达到心身整体的协调。②个体化原则:每个病人所处的社会环境不同,遗传素质不同。个性特点不同,所以,在护理上应强调心身护理的个性化,根据病人的具体情况,心身反应特殊性及不同性格特征,进行有计划的护理。③治疗性原则:通过对病人心理资料的观察、收集、整理、分析、

实验与研究,制定心理护理计划,实施心理护理措施,都必须符合病人对治疗疾病恢复健康的迫切要求,必须与治疗措施紧密配合,决不允许出现任何有损于病人身心健康和有悖于治疗原则与目的的心理护理措施。④抓主要矛盾的原则:“急则治其标”,“缓则治其本”,是指在疾病的不同阶段。其矛盾的主次也有所不同。如在疾病的急性期,其症状和体征虽然为“标”,却是主要矛盾,应首先采取恰当有力的医护措施缓解症状争取治疗护理时间;而在疾病的缓解期,症状体征这个“标”已经下降为次要矛盾,其主要矛盾是解除病因和消除病理变化。所以,医护人员应根据病人患病的不同阶段极其具体情况灵活掌握,恰当处理。⑤重视病人亲属影响的原则:病人住院离开他所熟悉的家庭环境。中断工作,打乱了他日常的生活习惯,陌生的病房环境,满目的陌生人,还要忍受疾病的折磨,甚至会面临死亡的威胁。病人因此会产生紧张、焦虑、恐惧等各种心理反应。这些心理反应既可能来自对疾病本身的担心,也可能来自于对医院环境的不习惯,或因家庭、经济、事业问题而加重的心理反应。因此。医护人员应根据病人的心理反应和需要,注意观察其对周围环境的认识和适应、对住院的反应、对病友的态度、对家庭亲友探访的态度以及与发病有关社会心理因素等。详细观察和了解病人的情况,能有的放矢地帮助病人适应医院环境。配合医疗护理过程,从而有利于疾病的康复。

因此,临床上,护理人员应针对老年人住院患者的心理特点,根据心理护理的目的,遵循心理护理的原则,设计与其相应的心理护理方案,具体分述如下:

6.6 入院时的心理护理

由于病房环境陌生、安静,使患者感到焦虑、恐惧、不安,因此,患者进入病房时,责任护士就应主动热情接待患者,搀扶患者到病床,帮助整理用物,亲切介绍病房环境、作息时间,介绍同病室病友,帮助患者建立病友关系。同时向家属了解老人生活习惯、心理特征、性格、爱好等,为患者住院后的心理护理打好基础。并使老人感到受尊重、重视。消除忧虑恐惧心理。

6.7 密切护患关系,满足患者的感情寄托及心理需求

由于患者离开家庭、亲人,感到孤独、失落,护理人员应以热情关怀的态度,对患者进行护理,使他们得到慰籍,在感情上得到一定满足。同时根据不同的患者采取不同的沟通技巧,与患者沟通,使他们愿意把心里话倾吐出来,寻求护士对他们的理解和帮助,缩短患者与护理人员之间的距离,增加信赖感。同时用礼貌得体的语言,做好家属的思想工作,动员家属经常陪伴,探视患者,避免产生被遗弃感。护理人员应谅解多疑患者的异常行为,应主动关怀体贴他们。并适时组织老年患者进行力所能及的文体活动,转移情绪,活跃精神生活。

6.8 满足患者了解对自身疾病及相关知识的需求

患病后患者最关心的是疾病的转归及预后,在遵守保护性医疗原则下,根据患者个人承受能力,向老人解释说明,同时介绍同种疾病患者恢复较好的情况。消除思想顾虑,并及时告诉患者治疗效果及身体恢复情况,使他们看到疾病治愈的希望,增强战胜疾病的信心。

6.9 注重治疗与心理护理的有效结合

在平时的护理操作过程中有效运用心理护理的技巧。使病人积极配合治疗,增进护理效果。

6.10 注重精心的生活护理

护士对老人应主动问寒问暖,在生活上提供方便,对痴呆、健忘患者应加强生活护理,不应急于求成和粗暴的督促。应协助完成特殊检查和服药,日常生活用品如:手纸、眼镜、水杯等,随时准备妥当,放在伸手可取的地方。对能自理的患者,鼓励适当活动,提高自我护理能力,避免产生依赖心理。

6.11 注重环境因素对患者心理的影响

环境是支持生命活动的重要因素,在注意病室清清幽静的基础上,注意病房的安排,尽量将同一社会层次的患者安排在一病室,使他们之间有共同的语言。心灵容易沟通,保持心情舒畅。在力所能及的情况下,尽量把病房布置成家庭模样,使患者有住在家里的感觉。

6.12 注重患者对护理工作的反馈调查,修正具体措施

护士必须注意护理的效果,才能真正体现护理的价值。应收集患者对护理工作的反馈信息,采用上级部门下查,不记名问卷,听取家属意见等。找出护理工作中的不足,以及老年人对护理人员的要求,改进护理计划,完善护理工作。

6.13 注重出院心理护理

根据老年患者不同疾病和文化层次讲解治疗和康复保健知识,并向家属交待老人住院期间心理活动及护理效果,以及出院后护理措施。使心理护理不间断。有助于老年患者的康复。

6.14 护理人员应继续学习,扩大知识面,达到和不同层次的患者进行交流目的

现代科学日新月异,发展很快,随着护理学的发展,护理的内涵不再仅仅是对疾病本身的护理,而是涉及患者生理、心理、社会等方面,因此要求护理人员要有广泛知识,以适应发展的需要,以便能与不同层次的患者进行沟通,才能达到应有的护理效果。如护理人员在心理、自然科学、艺术、人文科学等方面都要有一定的知识。

篇(6)

【关键词】 老年人;静脉输液;护理对策

静脉滴注是临床治疗和急救用药及供养的重要途径,大多数患者存在血管自身条件不好,且有多种疾病。在静脉输液时易发生渗漏,尤其是刺激性液体,易造成局部皮肤红肿、疼痛、血管痉挛、静脉渗漏等情况发生,影响患者的治疗和康复。为了减少老年患者外周静脉血管的损伤,减轻患者的痛苦,针对输液中观察出现的问题,采取不同护理措施,减少了各种输液并发症的发生,提高了抢救成功率和治愈率以及老年患者的生存质量。

1 老年输液常见的几个问题

1.1 液体外渗及不滴 液体外渗多由于注射时针头穿透血管或者针头未完全进入血管内,或者由于老年人输液时活动,使针头部分脱出血管外。输液过程中液体不滴主要原因是,液体压力过低(即输液架高度偏低);穿刺针头斜面紧贴血管壁,妨碍液体下滴,不慎回血,时间过久致凝血,使针头阻塞;因外周气温低或其他原因使患者的血管痉挛,亦可致液体不滴。

1.2 穿刺失败 老年人血管管壁较硬,弹性差,皮肤懈松,或一次性输液的穿刺针头不锐利或带钩; 老年人因长期静脉注射或反复静脉注射,造成血管严重损伤,或因发热、腹泻、饮水少而引起脱水,皮肤弹性差致血管不充盈;或因周围环境温度偏低,致末梢血液循环较差;或应皮肤粗糙、外伤使血管不明显,穿刺不易一次成功。

1.3 心理因素 老年患者由于经验丰富,病程阅历不同,对医护人员缺乏信任,对患病的严重程度、以及不同的经济承受能力的担心;老年患者常患有多种慢性疾病,并伴有神经血管病变,血管弹性差,末梢循环欠佳,因此输液过程中发生疼痛、痉挛、渗出,输液不畅等情况较多,尤其在应用高渗溶液时更易造成血管痉挛、静脉炎、渗出,甚至局部皮肤变色或坏死等情况,从而加重患者心理负担,影响患者的治疗。

2 护理对策

2.1 药物的检查 使用一次性输液器时,必须认真检查输液器是否符合要求,如操作过程中发现排气不畅,可检查空气过滤器等,或重新更换输液器;护理人员在加药操作时,必须注意药物的配伍禁忌,在静脉输液过程中,如遇两种药物不能连接滴注(如甲硝唑不能与氨曲南;左氧氟沙星不能与喘定不能连接等),中间必须用等渗盐水或其他液体隔开,避免发生药液混浊或引起不良反应;注射前应仔细检查液体有无杂质及结晶现象。

2.2 输液穿刺的护理措施 护士在操作前应了解患者病情,认真选择穿刺部位,检查穿刺针头是否锐利,对长期输液的患者,应注意保护血管,可选择使用静脉留置针,或可按先远端后近端的静脉穿刺原则操作;必须严格遵守无菌技术操作原则,每次输液完毕拔针后,应按压好穿刺部位,防止针口处出血;老年人选择5号头皮针,以提高穿刺成功率。在穿刺成功后,固定好针头,保持静脉输液通畅。了解药物用量的换算和对老年患者用药剂量的限制; 严格掌握滴速,合理排序。

2.3 心理护理 了解老年患者的心理特点,以及他们存在的心理问题,适当用语言或肢体语言进行有效的沟通,使患者消除紧张情绪,提高信任感,给患者以心理支持;针对老年人不同的心理问题及其文化程度的不同,进行有效的健康教育和心理疏导,解决老年患者紧张、焦虑的不良情绪。使其针对治疗和护理主动采取积极的态度配合。

3 讨论

3.1 药物外渗而引起的局部肿胀疼痛,或滴注刺激性药物引起静脉炎,立即用95%酒精或25%硫酸镁溶液热湿敷。

篇(7)

方法:选取我院呼吸内科收治的85例老年患者作为研究对象,运用问卷调查方法对常见护理问题进行研究,经过统计学分析得出影响呼吸内科老年患者护理质量的主要因素。

结果:在呼吸内科老年患者住院常见护理问题中最为常见的问题主要有5类:心理护理问题(85.88%),日常护理问题(75.29%),用药安全问题(55.29%),皮肤护理问题(36.47%),饮食护理问题(32.94)。

结论:由于身体机能的退化以及处于治疗阶段这一特殊情况,老年患者会表现出更加严重的心理方面问题,并且随着现代人对自身健康和生活质量的关注,日常护理、饮食护理、皮肤护理以及用药安全都是老年患者较为重视的问题。在临床护理中要深刻把握老年人的生理和心理特点,采取针对性的人性化的护理方法帮助患者尽早康复。

关键词:呼吸内科 老年患者 常见护理问题

【中图分类号】R47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8801(2013)10-0354-02

老年患者是护理工作要重点关注的对象,在临床实践中要切实根据老年人心理生理特征,制定符合老年人的护理措施[1]。临床资料显示,呼吸内科住院老年人通常为慢性疾病患者,需要长期住院,患者身体机能以及各器官功能出现进行性退化,免疫功能也大幅下降,伴随而来的还有抑郁、恐惧、焦虑、失眠等心理或精神方面的问题[2]。因此加强对呼吸内科长期住院老年患者的研究是提升护理满意度,实现医疗卫生价值的重要举措。本文研究了我院呼吸内科收治的85例住院老年患者,对其在住院期间常见的护理问题进行了系统的调查和分析,具体内容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本次研究选取我院呼吸内科于2011年3月至2013年3月收治的85例老年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其中51例患者为慢性支气管炎,病程为2.5年至21年,平均12.8年,16例大叶肺炎,病程为1年至6.4年,平均2.8年,18例慢性阻塞性肺病,病程为2年至14年,平均7.5年,其中多数患者伴有糖尿病、高血压、冠心病等慢性疾病。患者临床表现为咳嗽、咳痰、呼吸困难等。患者中男性49例,女性36例,年龄范围为62岁至87岁,平均年龄为76.8岁。

1.2 一般方法。本次研究主要采用问卷调查法和统计学分析方法,设计问卷参照国际卫生组织关于临床护理分类标准进行制定,由护理专家及呼吸内科医生进行审阅修正后予以采用,客观性和可靠性强。护士经过专业化的培训后进行问卷的发放和回收工作,多数患者自主完成问卷调查,对于文化程度低的患者,在护理人员的协助下完成问卷的填写。发放问卷共85份,全部回收,经验收均为有效问卷,问卷回收后进行统计学分析。

1.3 统计学方法。对以上方法中收集到的数据运用SPSS16.0进行统计学分析。

2 结果

通过问卷调查以及随访,获取的信息为主要有以下内容,呼吸内科老年患者住院常见护理问题主要有五大类,基本涵盖呼吸内科全部护理内容,其中各种护理问题所占比例为:心理护理问题(85.88%),日常护理问题(75.29%),用药安全问题(55.29%),皮肤护理问题(36.47%),饮食护理问题(32.94)。具体情况见表1。

3 讨论

3.1 心理护理。心理护理是针对老年患者和危重患者较为有效且十分必要的护理内容。通过运用科学化的心理护理方式能够使患者建立起积极健康的心态,对患者心理和生理恢复都具有重要意义。在实际操作中首先要构建和谐的医患关系,针对不同病情、不同性格的患者都要有极大的耐心和爱心[3]。在平常护理工作中多注意和患者及家属的沟通,使患者对护理人员产生深刻的信任和依赖感,为接下来的心理干预打好基础。在构建良好医患关系的基础上,护理人员要通过两方面加强对老年患者的心理干预,一是调节患者生活内容,为患者提供多样化的护理服务;第二是对患者进行专业性的心理学干预,通过医疗知识教育,人生观教育等重塑老年人的积极心态。

3.2 日常护理。日常护理中,护理人员和患者之间接触最多,因此对护理质量能够产生重要的影响。对于呼吸内科的老年患者,应尽量避免使其独处,鼓励患者之间进行有益的沟通,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协助患者进行康复训练以及其他运动项目,这样既能提升患者的免疫能力和体质,还能够配合心理护理使患者对生活充满希望和眷恋。日常护理还应注意针对性,如对于容易感冒的患者要鼓励其加强呼吸功能的锻炼,适当引进增强和患者耐寒能力的体育项目,及时提醒患者增减衣物。对于入院前有吸烟喝酒等不良生活习惯的患者,护理人员应加强对其戒烟戒酒的提醒,帮助其做好呼吸功能的改善工作。

3.3 用药安全。随着现今人们知识水平的提升以及对影响自身健康因素的关注,医疗卫生用药安全成为患者及家属重点关注的内容[4]。用药安全问题直接关系到患者的生命健康安全,而老年人由于记忆力减退常常忘记定时定量服用药物,因此护理人员要重视用药安全方面的护理工作。

3.4 皮肤护理。年龄的增长、皮肤弹性的降低、住院环境和抵抗力低下促使老年患者更易发生皮肤破损和感染。护理人员要保证病房的干净卫生,适当进行通风,对患者进行定期的皮肤清洁护理,鼓励患者多做翻身运动。在进行皮肤清洁时,护理人员要注意询问患者对于水温的适应度,防止对患者造成刺激和不理影响。

3.5 饮食护理。科学合理的饮食安排对于患者的恢复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护理人员要严格根据护理等级对患者需要进食的类型进行监督和干预,使患者养成健康良好的饮食习惯。

参考文献

[1] 凌艳娟.呼吸内科老年患者的心理分析及护理实践的体会[J].临床肺科杂志,2009(01):131

[2] 李芳.呼吸内科老年患者发生医院感染的因素及对策[J].当代医学,2012(28):58-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