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投稿指导 期刊服务 文秘服务 出版社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首页 > 精品范文 > 教育现代化的认识

教育现代化的认识精品(七篇)

时间:2024-02-28 14:47:23

序论:写作是一种深度的自我表达。它要求我们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真相,好投稿为您带来了七篇教育现代化的认识范文,愿它们成为您写作过程中的灵感催化剂,助力您的创作。

教育现代化的认识

篇(1)

关键词:人的现代化;教育现代化;社会

一、推行教育现代化,必须把社会现代化与人的现代化融为一体

教育作为人类的一种社会活动,主要承担两种社会职能:一是传递社会生产、生活知识和经验;二是培养下一代,全面提高一代代新人为推进社会发展而服务。教育现代化和社会现代化的这一共同使命,就决定了两者具有共同的本质特征。

实践证明,只有把教育与社会紧密结合在一起进行协调运作,教育现代化才能顺利推进,才能在社会现代化的宏观背景中演奏出最新最美的乐章。而使两者相得益彰、和谐发展的共同主题则是人,分析一下在现代化进程中的失误不难发现,那些只是物不是人,只重制度不重观念的努力,最终都不能取得好的结果,有的甚至导致失败。

二、人的观念要从传统教育转变到现代教育方面来

我国某些地方在实施教育现代化工程之初,在一些教育现代化示范学校和乡镇,所到之处可谓富丽堂皇,设施一流,但在他们的介绍中听到的只是他们的投入数字,而不是怎样利用此设施如何教育,在他们扳着指头计算他们的总投入时,完全忽视正在上课的老师和学生。

正如一位家长怀疑孩子太善良不是好事一样,在当今社会条件下,太多的教育观点与社会经济生活相挂钩,太善良就是软弱,太独立就是叛逆等,其实我们还是依循传统的观念把自己的所谓对善良的认识强加于孩子身上,而没有认识到善良是一种社会标准,是一种社会的判定。

在我国,我们把真、善、美当作教育的最高追求,认为它是人性的最高体现,是人的现代化的最佳表现。中国古代儒家就形成了“人之初,性本善”的教育思想,这种思想是对人的最大尊重。“羞耻人心,义之端也”,一个人知道害羞,他就会讲义气,讲社会道德。“是非之心,智之端也”能判断是非,这就是智慧的开端。这是人类社会对善恶、对文化、对教育的要求,它要求人们按社会的规则来教育孩子。我们所说的对人的现代化教育不单单是指对其进行现代化知识的教育,也是对善的认识以及利用社会道德规范来判定人的善恶,

三、孩子需适应社会吗?人的现代化只是针对孩子吗

一个家长曾经问过著名的学者陈绶祥教授这样一个问题:“我们教育孩子的目的是什么?不是教育他适应这个社会吗?”陈教授回答是:“你让他适应哪个社会?他适应他成长起来的那个社会。”是的,让孩子适应他能成长起来的那个社会,这就是教育,这就是社会、学校和家庭共同努力的目标。“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所以对孩子的教育要有一百年的眼光,虽然社会是不断变化,但教育是相对稳定的,尤其是中国具有几千年的文化底蕴,其教育原则也是相对稳定的,只有认识到这一点,才能把孩子教育成依赖这些基本原则来处世的人。这就要求每一个父母对教育的原则应该有认识、有信仰、有信念,依赖这些原则,不然的话就不能成为一个教育者,就只能在忙忙碌碌中随心乱变的世界中追赶某些方面的时髦,而是还不停地拿基本的教育原则来解说那些时髦的变化。

四、孩子要有责任心吗?人的现代化是对社会承担责任的再现

现在很多家长不让孩子做任何劳动,孩子对家里的事不闻不问,到了外面更是眼中无人,这种现象在当今的中国是比较普遍的,也是令人担忧的。我们要让他们明白他们也应该有责任,这就要从小教会他们承担任务,让他们有责任心,比如说完成指定作业就是他们的责任等。只要经常这样说,犯了法,要受到惩罚,不劳动就没有饭吃。如此长久下去,就会灌输了负有责任的观念。

尽到自己的责任,是保证我们正常生活的重要一环,也是教育成功的重要一环,抽象的爱国主义教育是没有用的,浪费时间,浪费力气,只有让他们自己认识中国文化的伟大之处,只有靠我们对他们进行教育引导,才是我们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本质。

篇(2)

【关键词】现代人思维方式 高中语文教育 关系 影响

面对不断改变的社会生产生活方式,现代人的思维方式也在不断发生变化,尤其是在移动互联网发展的背景下,现代人的思维方式在“一夜”之间发生了历史性的变化,而这种变化还在不断地持续,并影响着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高中学生正处于人生观、价值观养成的关键阶段,教育对其未来发展的思维方式具有深刻的影响。因此,应将现代人的思维方式融入高中语文教育,实现教育目的与社会发展方向的一致性。

一、现代人思维方式概述

(一)思维方式的内涵

所谓思维方式,是指思考问题的根本方法,具体而言可以分为两类,一是线性思维,即形式逻辑,二是非线性思维,即对称逻辑。简而言之,可以将思维方式定义为某个时期的人们看待某些事物的方式、角度和理念含义,这种思维方式直接且绝对影响着人们在某个场景下的言行举止,但它受到当时的环境、文化以及物质条件的影响。比如,在互联网未全面普及之前,人们习惯通过阅读、查阅书籍获取知识,并通过思考,对当前的某个社会舆论热点进行书面性评论。而在移动互联网普及的今天,人们不再局限于书籍,而是更多地习惯于通过网络了解信息,并实现信息交流。

(二)现代人思维方式的改变

现代人思维方式正在伴随着互联网的发展而不断改变着,尤其是当移动互联网将人们之间的现实距离通过虚拟空间大大缩短,这一改变也不断影响着人们的思维方式,而这一改变一直在不断变化着,影响着人们的生产生活和对某些事、某些物的认识。比如,互联网刚刚出现在人们的生活中时,网络上的信息直接影响了人们对某些事物的判断,但当虚假信息越来越多,官方信息介入越来越深时,人们面对某些信息不再像过去一样凭直觉进行判断,而是能够通过思考,提出疑问,对信息的真假进行辨别,客观公正地分析某些事,避免受到某些不安好心之人的影响。

二、现代人思维方式与高中语文教育的联系

(一)相互独立却又相互影响

高中语文教育与现代人思维方式是相互独立的两个主体,前者的目的是为了让学生打下坚实的理论基础,增强学生对世界百态的正确认识,促进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价值观;后者则是反映了某个时期某种环境下人们对某些事物的思考方式。虽然两者相互独立,但由于高中语文教育是基于现代人思维方式而开展的教育活动,加上高中生已经能够独立思考,开始逐步介入社会,已被现代生产生活方式所影响,因此,现代人思维方式正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高中语文教育。同时,高中语文教育对学生理论知识的培养,也影响着未来社会主体(大学生)的思维方式,即间接影响着现代人思维方式。

(二)互相矛盾却又紧密相关

高中语文教育由于教师的不同,教育方式和教学内容也不同,这是因为每个教师、每个学生都受到不同环境下的思维方式的影响,并且形成了不同的思维方式,这与语文教学是互相矛盾的。但思维方式是语文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是体现教育目的的重要课程,因此,两者又是紧密相关的。良好的思维方式能够促进高中语文教育发展,现代化的高中语文教育理念和方式,能够促进思维方式的提高和发展。

三、现代人思维方式对高中语文教育的影响

(一)教学理念现代化

现代人思维方式是现代化的,而这也有力促进了教学理念的现代化。在高中语文教育中,教学理念是指导教学活动的重要思想,也是人们对教学活动持有的基本观点和看法,更是教育目的、意义的重要体现。因此,应结合现代人思维方式,对高中语文教育理念进行丰富完善,确定教学原则、目的和意义。现代人认为,“以人为本”已经成为社会达成共识的基本认识,而对于教学理念而言,则应当树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摒弃应试教育带来的糟粕,将课堂和课下还给学生,让学生真正意义上实现个人能力和素质水平的提升。

(二)教学方式现代化

现代人生活方式是现代化的,而这也影响了现代人的思维,这种思维也在促进教学方式现代化。传统高中语文教育往往是“黑板、粉笔和课桌的简单结合体”,缺少颜色,更缺乏活力,但现代人讲究不同的生活方式,希望青春、靓丽、活泼和生动,因此,高中语文教育则应当结合现代人的生产生活方式,紧密利用现代科学技术,将多媒体、移动互联网、移动设备以及视频技术等先进科学技术应用到教学活动当中,实现教学方式现代化。

(三)教学内容现代化

现代人对某些事的认识在不断发生改变,个人英雄主义及个人观点对现代人的影响越来越大,这是因为现代人在思考事情、认识事物方面,个人意识明显增强,对个人权利和义务的认知更加清醒。现代人认为,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某些事某些物只是在某个阶段或某个时期才是正确的,这就要求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应当树立辩证思维的哲学观点,既要授之以鱼,也要授之以渔,这样才能让学生在学习中成长,在学习中实现个人思想道德的升华。

四、结束语

当前,我国已经吹响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号角,在这一新的时代背景下,高中语文教育应当进一步与现代人思维靠拢,通过相互促进、相互补充,推动教育发展现代化。

【参考文献】

[1]周晓梅.现代人思维方式与语文教育[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1(07):129.

篇(3)

现代化的过程是一个发展的过程。人们习惯使用一系列的指标更为直观地反映现代化成果,如经济总量增长和社会财富增加、资源环境和生态系统优化、生活水平和质量提升、现代科技成果运用等。其实,现代化过程还有更为重要的一面,即社会成员对于发展理念、目标、规律从不认识到认识、不认同到认同,达成共同愿景并自觉协调行动的动态过程,这一过程很难使用确定的数据指标加以量度。这一点对于考量教育现代化至关重要。虽然在教育普及程度、发展水平、基础条件、新技术应用、教育成果以及对于社会经济发展的贡献能力等方面也可以用一些指标和数据进行诠释,但由于教育是培养人的社会复杂活动,教育观念、教育理念和教育制度的现代化变得特别重要,成为教育改革创新突破的难点。

1.职业教育观念的现代化是从决策者到每一个社会成员转变教育观念的过程。18世纪到21世纪世界现代化进程有两大阶段。第一阶段是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农业经济向工业经济、农业文明向工业文明的转变;第二阶段是从工业社会向知识社会、工业经济向知识经济、工业文明向知识文明、物质文明向生态文明的转变。据研究,我国将在2015年完成第一次现代化。实际上,在我国部分地区已经完成了第一次现代化,进入了第二次现代化阶段。社会转型、经济转轨、文明发展,对于人们的求学、择业乃至一生的工作和生活带来非常深刻的影响。国家教育制度也需要在现代化进程中与时俱进,如果不能响应变化趋势加以创新改革,就会产生与经济社会发展需求之间的失衡、多元化人才成长路径的短缺,人才保障程度和教育民主都要受到质疑。负责任的政府和富有远见的决策者应当积极引导公众在接受什么类型教育、走什么样的成才之路上进行理性选择。如果不能因势利导,及时调整不同类型教育发展比例和节奏,就会形成就业困难和社会需求不能满足的问题。受教育者如果固守“学而优则仕”等传统观念,再加上适宜个性特点需求的人才培养模式、终身发展道路不够完备,必然造成千军万马挤过“独木桥”,加剧教育结构失衡、教育资源紧张,加重教育与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的矛盾,加大受教育者的学业负担甚至影响其身心健康发展。现代职业教育伴随第一次现代化的进程而诞生和发展,是教育制度进步的体现,也是教育现代化的重要成果。因此,重视职业教育、发展职业教育、选择职业教育、热爱职业教育是现代化的教育观念。只有教育观念得到真正转变,才可能推动教育制度创新和教育事业的科学发展。

2.职业教育理念的现代化是职业教育的举办者、办学者和执教者认识职业教育规律、运用职业教育规律,在实践中发展职业教育理论的过程。职业教育应当同经济社会发展结合最为紧密、与生产力发展水平最为适应、与行业企业需求最为贴近、与社会就业高度相关,这决定了职业教育的时代性、民生性和经济性。职业教育是以实际职业需求为逻辑起点、为社会需要输送合格人才为目标而开展的教育活动。因此,职业教育的内容由反映社会分工的职业性质、特征、任务、标准所决定,反映作为一个合格的职业人应该在知识、技能、素质等方面所要达到的要求。职业教育的模式就是针对各类不同学习基础的受教育者和适应不同类型职业特点所建立的、从职业教育的逻辑起点出发达到职业教育目标的人才培养路径、方法和手段等教育过程模型。职业教育的评价也超出了学校教育标准和一般教育评价的范畴,需要引入社会、行业、企业多方评价和相应的职业标准。这些职业教育理念相比于普通教育或者学科型教育都有本质不同。如果不从职业教育规律出发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推进职业教育改革,就走不出普通教育“改良”、学科型教育“压缩饼干”的老路,甚至发生张冠李戴、南辕北辙的怪事,职业教育的生命力和吸引力就会大打折扣。

3.职业教育制度的现代化是从制度和政策层面固化职业教育实践和理论成果、体现职业教育价值、保障和指导职业教育改革和发展的过程。推动职业教育制度现代化的主体是政府。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出,政府对职业教育应负起最主要的责任,包括提供法律框架,主导职业教育利益相关者之间的合作伙伴关系;除了直接提供职业教育外,还要发挥领导、监督作用,促进协调和建立质量保障机制,确保职业教育为全民服务。当前,政府需要进一步强化国家职业教育制度的统一性和权威性,建立国家职业资格框架,统筹学校、企业和社会职业教育资源,实现各级各类职业教育和职业培训适应需求、协调高效、科学发展。要统筹兼顾、科学制定职业教育发展规划,摆脱单纯从学龄人口教育分流出发制定职业教育招生计划和确定职业院校办学规模的传统做法,从社会用人需求、学龄人口的求学需求和成年人接受职业教育需求出发,结合职业教育办学能力,统筹兼顾、科学确定全国、各地区、各院校的职业教育规划。要适应社会分工和人才结构需求,按照职业人才成长规律,在现有的中等、高等职业教育基础上进一步拓宽和延伸职业教育功能,形成职业教育新的层次标准体系和教育分级制度,构建职业教育人才成长立交桥。要按照职业教育面向人人、服务终身的要求,改革职业教育招生考试制度,实行更为开放的入学政策,实施相应的教育评估和人才评价制度改革。制度的现代化是提高职业教育竞争力、吸引力和贡献力的根本。

(作者系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党委副书记)

篇(4)

关键词: 教育现代化 文化理论 文化时代 文化实践

教育作为文化的一部分,是文化发生、交流、选择的内在机制之一。文化的创造、意义的出现,启开了人类的心扉。教育则将这神圣的力量传递,赋予人生以价值,注入生活以意义。教育无法脱离文化,教育现代化的研究有文化学的意味才是完整的。

一、教育现代化的文化理论依据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新独立的国家加入了后发型现代化的行列,开始关注自己的发展。然而,20世纪60年代,人们发现,以西方科学知识为基础的工业化或现代化并没有帮助那些大多数的前殖民地和半殖民地国家摆脱贫困的命运,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及不发达国家之间的差距不仅没有缩小反而增大。此时,发展已经不再是充满热情的自我实现,而是无可奈何的异化过程。20世纪80年代,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出了新的发展模式――内源发展,以区别于传统上过于依赖外在因素的发展模式。

内源发展强调,如果发展是为了实现本国人民的愿望,那它就不可能模仿任何一个外部的模式,必须采用本土人民自主选择的目标和方法。发展越来越被看作是一种唤醒的过程,一个激发社会大多数成员创造性力量的过程,而不是被看成是一个由规划者和学者从外部解决问题的过程。

内源发展理论提出:第一,发展是一种自主的过程。在发展过程中,外在的帮助是必要的,但是这种帮助不能演变为对本土政治、经济、文化和人民心灵的控制,本土人民自身的意识、责任感和创造力,是实现内源发展的关键要素。第二,发展是一种整体性和协调性的过程,而不是单方面的经济行为或政治行为。第三,发展是一种由下而上的过程。在实现发展目标的过程中,国家的意志和行为是非常重要的,但是这种意志和行为不能仅仅体现在组织发展目标咨询、制定发展规划上,必须同时体现在关注本国人民的发展能力上,体现在动员基层人民真正参与到发展事业中来。第四,内源发展强调本国传统文化的价值在发展中的作用。历史的演绎告诉我们,进行现代化建设的国家不可能置原本的传统文化于不顾,在一片废墟上建立一个新文化。而且传统文化中的一些因素是有利于现代化建设的,以充分发扬本国特色,为世界教育现代化贡献力量。

二、教育现代化的文化时代内涵

(一)教育现代化的路径依赖存在的现实性

教育的核心是人,而人是生活在特定的族群和文化模式中,每一种文化为人们提供的认知方式和意义世界是不同的。教育现代化正是在这个意义上必须依赖已有的“路径”。正是依赖这种潜移默化的文化传承,每一种文化模式中的人们解读教育现代化的“路径”也就不同。而经济的发展或政治的发展是无法说明这种差异性,因为经济学分析和政治学分析的假设背后存在着一个重要的价值指向,即西方化。文化学分析的教育现代化理论解释具有反西方化特征,通过文化的解释达致对现代民族国家教育现代化的不同体认。

(二)教育现代化的实质就是为社会发展提供容纳持续变迁的文化能力和价值观

教育,就其承载和传递文化的属性而言,它的现代化进程应该在现代化的元问题上来定义。因为文化的承载与传递既是现代化的核心问题,又是人类面临的一个基本问题,人类文明正是因此而得以延续。通过提供容纳持续变迁的能力和观念,教育就保持了一定的独立性和主体。工业革命以来,人类生活的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人类社会的变化节奏日益加快。对于从漫长的进化史中一步步演变而来的人类来说,现代科技所带来的巨大而紧张的社会变迁无疑是前所未有的挑战。在这个意义上讲,教育现代化就是要教会培养人们习惯并适应社会的剧烈变迁,进而为社会提供容纳持续积极应对变迁的能力。

(三)文化赋予教育现代化以个性品质

文化是自成一格的,这是文化研究极为重要的态度。教育现代化的文化学研究抛弃了传统教育科学在研究价值上尊崇西方文化的情绪定向,给予民族、地区的教育文化以应有的尊重和理解。文化不仅赋予教育以内涵,而且赋予教育以个性品质。当然,教育现代化更应该大力促进各国文化的借鉴和吸收,提高民族文化的整合能力。

三、教育现代化的文化实践透视

(一)从我国文化传统角度反思教育现代化

文化是一个民族特有的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方式,有着自己独特且稳定的思维方式和价值取向,体现着独特的民族心理和经验。中国的文化传统更是如此。从总体上来讲,我国的文化传统对教育现代化的作用是两方面的,有积极的作用,当然也有消极的作用。本文旨在论述文化传统对我国教育现代化的消极作用,以使教育现代化能够更清晰地明辨自己的方向。

1.我国“重教”的文化传统影响了科学技术和科学精神的发展。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中非常注重道德伦理,推崇德治,提倡教化,并形成了“重教”的传统。《礼记・学记》中有记载“建国君民,教学为先”。但对于“重教”的传统,我们必须从两方面来理解。一方面是“重教”的内容。由于当时统治阶级大力推行教育,只是看中了教育的教化作用和伦理功能,因此,“教”的内容主要是围绕《诗》、《书》、《礼》、《易》、《乐》、《春秋》而展开的伦理教育,基本上排除了与科学技术等有关的知识技能教育。另一方面是教育的方式。中国传统文化比较注重直观和直觉的思维方式,对理想境界的探究更是用“内省”、“顿悟”的手段来达到;由于受“中庸”、“不争”思想的长期影响,形成了墨守成规、保守的思维模式,使传统教育中缺乏逻辑思维、轻视分析和创造,导致中国长期以来处于科学技术落后的境地,科学的理性精神长期受到抑制,形成了一种人文精神浓厚,而科学精神和创造能力相对不足的情况。

2.我国文化传统中的“民本”思想制约着民主思想的产生和民主氛围的形成。中国传统文化中历来主张“民为贵,君为轻”的思想,由于这种思想是在封建等级制的前提下提出来的,因此自产生之日起就未能摆脱封建主义思想的桎梏。“民本”思想主要体现的是“臣民”思想,人民的一切都被视为君主的恩赐,过多地强调的是人的责任与义务而很少讲到人民的权利,它强调尊卑有序的等级观念和重权威的价值观念,自由和民主更不被视为人所应该拥有的权利。这种违背民主原则的传统文化取向,严重阻碍了现代教育的民主化进程。

(二)从外来文化的影响反思我国教育现代化

回顾中国教育现代化的历程,我们看到我国教育是在西方文化和西方教育现代化的冲击下开始启动的,并且在后来的发展中带有依附性的特征。中国现代意义上的学制、学校、教学方法甚至相当一部分教学内容,均移植于西方国家的教育。虽然在建国后,中国教育现代化受过苏俄的影响,但从总体来说,仍是以欧美的影响最大。

中国教育现代化的早期,教育发展的依附性非常明显。无论是、维新运动、,都是以西方资本主义社会的文化模式为参照系的。以学制而论,清末壬寅癸卯学制是以日本学制为中介的西方学制,1913年颁布的壬子癸丑学制也是模仿日本的,1922年的壬戌学制就是照搬美国学制的结果。早期的教育现代化更多体现的是一种教育西化的过程。

自“五四”运动以来,我国开始认识到教育现代化的价值,此后,“教育现代化”的概念基本取代了“教育西化”的概念。冯友兰先生对这一概念的转变是这样认识的。他说:“从前人常说我们要西洋化,现在人常说我们要近代化或现代化。这并不是专是名词上改变,这表示近来人的一种见解上彻底改变。这表示,一般人已渐觉得以前所谓西洋文化之所以是优越的,并不是因为它是海洋底,而是因为它是近代底或现代底。我们近百年之所以到处吃亏,而不是因为我们的文化是中国底,而是因为我们的文化是传统底。这一觉悟是很大底,即专就名词说,近代化或现代化之名,比西洋化之名,实亦较不含混。”“五四”时期的思想空前解放,也促进了在中国的传播,一些的主将也开始运用理论分析和改革教育。这一思潮使我国自1949年建国之日起到1956年党的召开这一时期,中国教育现代化受到了苏联教育模式的强烈影响。由于建国初期,过分注重教育与政治的关系,提出“以俄为师”,雄心勃勃地学习苏联人民建国经验的口号。教育作为中国百废待兴的一个事业,也在学习之列。这些都使当时的教育理论、教育课程、教育内容、教育方法和考试方式等全盘照搬苏联。这些措施虽然取得了一些成果,但无法切实与本国教育实际相结合,所以很大程度上限制了教育的发展和质量的提高。

篇(5)

关键词:教师自我认同;专业发展;自我认同

上世纪90年代以来,伴随着社会学相关理论研究的加深,自我认同似乎转眼间成为了教育学研究的热门话题。简单来讲,所谓的自我认同是指个体在社会生活中形成的稳定的自我认识,它是个体自我统一性的表现,综合体现在个体所形成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对教师而言,自我认同在教师专业发展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直接影响着教师的自我成长和成熟。

一、教师自我认同问题的由来

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特别是在第八次课程改革的浪潮下,更加速了教师自我认同危机来临。“我是谁”、“我想要什么”“我往何处去”诸如此类的问题一直困惑着教师的自我发展。通过对已有的文献梳理,可以发现,过去的研究更倾向于把教师的自我认同划分为不同的维度进行研究,以期望全面了解自我认同的构成要素。然而,简单的把教师自我认同划分为不同的维度,是难以触及到教师自我认同最内核的东西。随着研究的深入,研究的方向已经不再局限于对教师自我认同问题的归类和划分,转而开始对教师的自我统一性研究上进行拓展。特别是现代性下,知识的不确定性,以及知识的碎片化,教育自身也需要不断的改革,以应对社会对教师发展提出新要求,这无形中加大了教师自我发展的负担,进而引发教师自我认同危机的来临。

二、现代性与教师自我认同的勾连

(一)制度化教育推动教师自我反思

当今社会,我们每一个人生活在制度之中,教师也是如此。从社会学角度分析,制度具有“制约”和“促进”的双重作用。吉登斯认为,人们的创造性活动,是以当时所处的环境为支撑的。制度化教育发展到今天,现代学校已经成为一个统一化、规范化、标准化的教育场所。对教师的影响是不言而喻的,甚至高度统一化的教育,依然成为制约教师自我发展的重要障碍。然而,现代性下,制度化的教育仍在,但在制度的“制约”和“促进”的双重影响的背景下,教师自我创造性活动开始不断的利用“规则”来实现。由此可见,教师在自我认同中的反思和对抗,其实是受到了一定的外在条件的限制。这种限制告诉我们创造并不是凭空捏造,而是在继承基础上的再造活动。从这种观点出发,在教师职业成长中积极塑造自我,实现自我认同的道路上,制度化的教育作用是不容忽视和抹杀的。

(二)自反性现代化为自我认同注入活力

自我性现代化理论认为,“现代性有多种可能,这便是自反性现代化的回答。根据启蒙运动的老公式,后者依赖现代化来克服现代化。”从中这个概念可以看出,现代性本身不仅是“反思”,还有“自我对抗”。现代性下,人们面对社会发展后果威胁时,所表现出的更多是自我对抗。用现代性来对抗现代性,在对抗中形成新的认识。对于教师而言,这种现代性理论似乎给教师自我认同提供了为教师自我发展提供了新的契机。自反性现代化作为社会发展的阶段,说明了自我认同是现代化的产物。教师要克服自我认同危机就必须要回到现代化中,在现代性社会中去克服自我认同中出现的危机。但同时,自我性现代化不仅仅是一种社会发展的动力,它为社会发展提供了一种可能,使得教师必须在冲突和矛盾中寻求突破。

(三)风险社会加剧了自我认同的信任危机

在吉登斯看来,现代性社会中充满着风险,作为现代人完全避免风险是不可能,只有积极应对风险才能在风险社会中找到出路。吉登斯指出,“风险社会个人的适应态度主要表现为四类:实用主义、乐观主义、犬儒主义、实践主义。”在这四个态度中,吉登斯最为推崇的是实践主义,其不同于悲观主义的那种消沉态度来应对风险社会,它包含了实用性和积极性的特点,是一种类似自嘲或自我幽默感的态度来淡化风险社会中的悲观情调。在风险社会中,教师必然需要不断的调整的自己的角色来适应新的教学环境。这就需要教师具备实践态度,在实践中应对这种在复杂的局势,同时不断的在自我批评中克服危机,推动教师自我认同的发展。

三、教师自我认同危机中的新意蕴

(一)在制度化背景下推动自我认同的新发展

学校教育作为制度化教育发展的缩影,它给教育发展带来一种新的契机。在教师看来,制度的背景是教师发展中必须要正视的一个问题。“制度总是会给人提出各种各样的规范性要求,并希望人们在既定的制度框架内扮演相应的角色采取行动。”这就需要教师要提高自我意识,对制度保持一种适当的反思行为。首先,教师个人要在“制约”和“促进”中达到统一。这就要求教师不要对制度本身进行消极的应对,而是在制度的限定范围内,为自我发展拓展空间,并且这种拓展或突破必须依据当前制度机构。其次,制度本身也被赋予了自我突破和超越的特性。制度作为社会发展阶段的产物,其本身烙下深深的社会烙印。从这方面来看,对制度本身的看法变成了一个认识论范畴的问题。那么教师只需要扭转自身的片面认识,全面了解制度本身的属性,这类问题便会迎刃而解。最后,教师要充分发挥自我意识,建构真实的自我。自我意识在处理自我认同危机时扮演着重要角色,可以在制度化背景下调动自我意识,认识自我,建构自有教师督促学生学习的班级课堂教学模式进行有效结合。

(二)自反性为现代教师发展认同开辟新路径

在吉登斯的观点中,自反性的现代化理论就代表着教师对现代化教育的一种反思。这种反思不但包含了教师对当先教育的不满,也带有对教育现状的妥协。在现代性下,随着教师的自我反思也在不断的跟进,教师自我J同变成了一种评判性的反思活动。自我批判是教师在对现实否定基础上产生的,并在否定中重新审视现代教育。这种新的认识倡导宽容的教育环境的同时,也并不是对教育毫无原则的妥协,而是培养一种理性的价值观念。同时,他还指出,“现代社会中存在的问题不是充斥着各种理性成分,而是理性的缺乏,以及非理性的盲目盛行。”所以,教师应公正看待当代教育中不合理的成分,防止盲目的贬低教育的弊端。教师能做的就是对现代教育抱有一种宽容的态度,用一种发展的眼光来看待现代教育,让教师从“理性世界”回归到“生活世界”中,重塑教师观。

(三)风险社会克服教师自我认同的信任危机

风险社会下,教师发展中出现的“我是谁”的困惑、人生定位的缺失、创造性精神的丧失,以及自我焦虑感的加剧,都在一定程度上说明了教师自我认同内在分裂,以及教师自我认同感的消退。吉登斯认为,风险社会本身“已经超越了乐观主义和悲观主义之分。风险社会是我们生活的动力机制,也是我们面临的新两难困境的中心难题。……在机遇与风险之间,能否达到有效的平衡,就取决于我们自己。”这句话指出,最为教师,不能把风险本身看成一个不和谐、不安定的成分,而应该把它看成一种机遇和挑战并存的状态,以此唤醒教师面对挑战,激发潜能。改变心态,唤起教师的责任意识,这是教师在风险社会中的“自我保护”。对于风险社会,每一个教师都有自己的理解。这就要求每一个教师在应对风险社会时,必须要转变人生态度,唤醒人们的自我意识。对于教师而言,这种责任意识的唤起,更有利于教师在工作中进行创造性的活动,提升应对风险社会的能力。

总之,在现代性下,重新对教师自我认同的分析,关系着教师自我认同的新发展。教师自我认同需要教师提高自我认识,认识自己、认识社会,正确处理社会关系,分析复杂的人与社会的关系,了解社会发展的连续性、历史性和发展性的特点,重新建构出教师的自我认同的新机制。

参考文献:

[1](德)乌尔里希・贝克、(英)安东尼・吉登斯.自反性现代化――现代社会秩序中的政治、传统与美学[M].赵文书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7:8.31.42.43

[2]程岭,王嘉毅.初任教师的自我认同探究――基于吉登斯的现代性自我认同理论[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3,33(13):36―40

[3]李茂森.反思性选择:教师自我认同的运行机制[J].教育发展研究,2013(8):24―28

[4](英)安东尼・吉登斯.第三条道路――社会民主主义的复兴[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196

篇(6)

    没有家庭教育的现代化就没有教育现代化。现代化是指社会从传统型向现代的变迁,涉及社会的经济、政治、文化等各个方面。我认为首先是要有大的观念上转变,这是政府行为,政府的领导要认识,这是前提。近来,国内有学者王雅坤与我们合作,共同对家庭教育现代化主要内容这一选题进行了研究。归纳起来,应该包含以下主要内容:家庭教育现代化应包括家庭教育观念现代化、家庭教育内容现代化、家庭教育方法现代化、家庭教育手段现代化、家庭教育环境民主化等方面,其中家庭教育民主化的建设是一项长期的工作,是需要广大家长在不断改善自身素质过程中,在社会大环境不断改善条件下逐步完成。

    第一,提倡新理念,实现家庭教育观念现代化。家庭教育观念的核心是为什么生儿育女,把子女培养成什么样的人。我国传统的家庭教育观念,就是“养儿防老”或“光宗耀祖”,就是“望子成龙”“考状元做官”。受这种观念的影响,有些家长重智育,轻德育、劳动教育,只知道给孩子增加营养和开发智力,别的不过问或很少过问。而现代家庭教育提倡的新理念最核心的应该是:为民族未来生儿育女,为国家的富强教育子女,家庭教育不仅是为了给孩子谋生的技能,开发他们的智力,更重要的是使他们的个性获得和谐、健全的发展,成为“幸福的人”,成为愿意并且有能力为谋求社会的进步和人类的幸福作出贡献的人。这种人智力健全,有毅力,不怕艰难困苦,奋发有为,既能适应紧张而复杂的现代生活,又能创造美好的现代社会。提倡现代家庭教育新理念还包括:要学会向孩子学习、孩子不是你的私有财产、教育要先从改造母亲开始、父亲的人格魅力在于责任心、教育孩子首先不要输在家庭教育上、解决孩子问题首先要解决家长问题、树立终身学习现代家庭教育知识等等。

    第二,学习新知识,实现家庭教育内容现代化。相当一部分家长教育子女的知识陈旧,这是造成家庭不良育人环境的主要根源。不断学习和掌握现代家庭教育新知识,不断接受现代家庭教育新信息,这是做一名合格家长的基本要求。试想一个教育孩子知识和方法都落伍的家长怎能培养出优秀合格的孩子?!大量失败的家庭教育事例都说明:仅仅是由于家长平时不注重学习现代家庭教育知识,必然面对孩子没有智慧,没有科学的方法。因此,只有我们不断学习现代家庭教育知识,家庭教育的内容才有可能与时俱进,才能顺应孩子成长的基本需要,才能实现家庭教育内容的现代化。

    第三,讲求新科学,实现家庭教育方法现代化。面对孩子出现问题,作为家长教育和指导孩子的方法是否科学,直接决定着家长教育和指导孩子的效果。大到孩子走上了不归之路,小到孩子心理产生逆反心理,绝大部分都是源自于我们的家长在教育和指导孩子过程中使用了错误的方法。孩子永远是无辜的。只有不懂教的家长,没有教不好的孩子。作为新时代的家长应该铭记这一点。家庭教育方法的现代化主要包括:亲子交流与沟通的方法是科学的、家庭教育语言是科学的、家庭教育的行为是科学的等等。总之,家长在面对孩子在成长过程中出现的种种问题是有智慧的,是尊重孩子身心健康成长规律的,是站在孩子角度上和孩子一起成长。

篇(7)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3)06B-0018-02

中小学校的现代化教学工作经过多年发展,逐渐形成了以多媒体、网络、人工智能、虚拟仿真等技术为核心的现代教育技术,并逐渐发展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我们有必要积极吸收现代教育技术发展的成果,在中学教学环节中充分利用电教设备、多媒体、虚拟现实及计算机仿真等现代教育媒体与技术,改进教学手段,改善教学环境,完善教学内容,不断提高课堂的教学效率。本文拟对农村中小学校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的现状进行分析,并提出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打造高效课堂的策略。

一、农村中小学校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的基本情况

1.经深入调查,笔者了解到,在农村中小学校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的程度不高。虽然学生在课堂上表现活跃,兴趣很高,但教师的课堂教学设计还是无法摆脱“传统教学”的制约,仍然以传统教学手段为主,课堂上一块黑板、一支粉笔的教师满堂灌、学生死记硬背的现象还比较普遍。

2.对于实验教学,无论是学校领导还是实验教师都能认识到其重要性,但却不能从根本上重视,加上农村中小学校教育经费的紧张,一些短缺的仪器、药品未能及时补充,导致实验课教学没能正常开展。

3.现在大部分的农村中学、中心小学都配备有电子白板技术设备,但很多教师没能充分利用,导致课堂容量小、训练量不够,不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课堂效率低。

二、农村学校少用现代化教学手段的原因分析

1.与学校领导和教师的认识高度有关

现代化教学手段能否发挥其高效益主要取决于学校领导和教师的思想认识程度。不少学校领导和教师认为,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只是为了增加教学的直观性,只不过是帮助验证某一现象,与其拿出一节课的时间来验证这一现象,还不如利用几分钟的时间说明这种现象来得直接。这种心理定势直接制约了现代化教学手段的运用。

2.与是否有教学理论支撑有关

任何改革若没有一定的实践理论支撑,是很难顺利开展的。有效的课堂教学需要经过一系列的试验论证后,总结出一整套的理论依据,通过课堂的进一步探究而形成的。主管部门对教师的相应培训相对滞后,再加上教师自身的知识储备不足,导致教师对高效课堂教学中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缺乏理论支撑。因此,需通过专家的理论培训、现场授课指导,让教师了解和掌握理论,并通过进一步的课堂探究,让学生认可并接受,方能广泛应用。

3.不理解现代教育技术手段的作用

随着现代教育技术的发展,多媒体教学在课堂教学中,为教学模式和增强教学效果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性,但是在课堂教学中许多教师认为这种技术进行虚拟的效果缺乏真实性,就像电影一闪而过,没有足够的优势。

三、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打造高效课堂的策略

1.更新教育教学理念,加强理论学习

要充分发挥现代化教学手段在高效课堂教学中的功能和作用,一是学校领导和教师要更新观念,正确认识现代化教学的功能与作用;二是学校教师应该积极主动地加强理论学习,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使现代化技术教学能够真正的、良性的开展起来。

(1)用现代化教学装备进行交流和学习。学校现代教育技术装备发展的步伐在不断加快,农村学校的“校校通”“校园网”“班班通”等也在有计划地逐步实施。学校应充分利用好“校校通”“校园网”等,共享资源,加强教师间的学习、交流与合作。

(2)借助各类教育资源平台进行学习。学校应借助远程教育中丰富的教育资源,通过校园网将教师的继续教育、国培教育培训以及本地建立起来的教育资源网有机结合起来,为本校教师的校本培训和继续教育培训提供广阔的学习交流平台。

(3)转变传统的教学观念。能否建立起与素质教育相适应的现代化教学模式,更新观念是关键。传统的教学思想是束缚课堂教学改革的绊脚石,因此,教师必须更新观念,勇于改革创新,充分利用现代化教学设备装备课堂,才能有效地提高教学质量。

2.加大资金的投入力度,创设良好的现代化教学环境

(1)为改变教学装备硬件建设落后的局面,学校要投入一定资金对课堂现代化教学进行彻底地改造。

(2)对现代化教学所需的仪器、设备及时更新和补充,以保证教学所需,确保实验开足开好,甚至创造条件补充一些探究性课堂教学设备。

(3)学校教学仪器设备的管理技术人员的工作量在学校的评估方案中应予以充分合理考虑,并把现代化技术教学成绩列入学年教学评估中,以极大地调动技术管理人员和老师对现代化教学的工作积极性。

(4)学校要切实加强仪器设备的管理工作。教务、科研、总务要形成齐抓共管之势,开学初要制定现代化技术教学工作计划,落实设备的购置及仪器的维护保养以及设备仪器管理的文化宣传,要营造一个良好的环境,使学生进入技术设备室就能感受到现代化教学设备的浓厚氛围,提高学生的学习与创新兴趣。

3.借助现代化教学手段,实现高效课堂

现代化教学手段可以将枯燥的化学材料综合处理为图文、声像、动画等多媒体信息,可以把抽象变为直观,也可以把肉眼看不到的微观世界变为栩栩如生的宏观材料,把学生带入绚丽多彩的化学世界,使学生的思维产生强烈的冲击,大大提高了课堂效率。可见,现代化教学手段可以为高效课堂插上腾飞的翅膀。

首先,要利用现代教学手段创设有趣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现代教学手段综合了文本、影像、动画、声音等,可以轻易地创设出生动有趣的教学情境,其感染力和表现力都很强,可以把使学生带入喜闻乐见、生动活泼的学习情境中,引起学生极大的注意力,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使他们的思维活跃,促使他们主动投入到课堂学习中。例如,在新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二氧化碳的性质》教学中,我们用多媒体来演示意大利“死狗洞”的故事,让学生在观看动画场景中产生疑问:为什么在洞中活蹦乱跳的小狗突然死去而同行的人却安然无恙?并以此为线索,创设有趣的情境导入新课,将学生的注意力迅速吸引到所学内容上,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对学习的内容产生主动探究的欲望,为高效课堂的开展创造了有利条件。又如,学习新人教版九年级化学《原子的结构》时,笔者播放课件“电解水”的微观图示,运用动画效果使学生比较直观地认识物质发生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实质,提高学生的三维目标。

其次,要利用现代教学手段加大教学容量,提高课堂效率。

现代教学手段集声情并茂、图文并茂、影音并茂于一体,其容量之大是传统教学可望不可即的,它可以多角度、全方位、高效率地展示和传递信息。利用其优势,可以使学生高效地吸纳大容量的学习内容,增加了课堂容量,压缩了教师讲授时间,把更多的主动权留给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和主动探究,提高了课堂效率。例如,在学习石灰石用途时,我们可以利用网络资源,搜索一些千姿百态的钟乳石、石笋和石柱等奇特景观图片、影像资料,甚至我们可以自己拍摄与教学内容相关的图片,添加到教学内容中,配上悦耳动听的音乐……这些视听感受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会拓宽学生的视野,增加课堂的信息量。又如进行O2、H2、CO2实验装置及相关练习部分的复习时,如制作化学实验常见的仪器素材库,课堂上根据教学内容的需要利用多媒体组合仪器并进行实验,加快了教学节奏,呈现出更多的装置组合,大大提高了教学效率。

4.实施制度管理,实现现代化教学技术广范应用

(1)建立健全完善的规章制度是实现现代化技术教学中人尽其才、物尽其用的关键问题,是扎实开展课堂教学改革的有力保证。一方面,健全各科仪器设备和实验教学设施的有效使用制度,保证其永远处于最佳利用状态;另一方面,充分保证和体现良好教风学风的行为规范,使教师按照制度进行教学。同时还要健全奖惩制度,在评优、晋升方面平等对待,甚至给予一定倾斜,以保证利用现代技术设备教学工作的相对稳定,充分发挥教师们探究高效课堂教学工作的积极性。

(2)学校要从仪器设备的采购、管理、使用、维护等环节都制定详细的规章制度,并由学校各主管部门负责。配备责任心强、工作经验丰富的专职人员,且做到结构合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