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精品范文 > 区块链技术的基本特点
时间:2024-02-28 14:47:21
序论:写作是一种深度的自我表达。它要求我们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真相,好投稿为您带来了七篇区块链技术的基本特点范文,愿它们成为您写作过程中的灵感催化剂,助力您的创作。
[关键词]区块链;教育培训;去中心化
1绪论
1.1研究背景
当前,我国的教育资源在大部分区域存在无法有效共享、分布不均衡、信息化成本太高、学员信息过于碎片化等问题。而比特币创始人中本聪于2008年提出的区块链拥有着去中心化、开放性、自治性、信息不可篡改、匿名性等优点。区块链技术的这些优点,能在有效整合教育资源及学生信息的同时,完成跨国、跨平台的优秀资源共享,从而使学生用更少的成本享受更优质的教育,使毕业生拥有更加公平的就业机会。在国际上,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媒体实验室早在2016年就已经成功地把学生学历证书以及学生学习成绩共享到其本校所研发的区块链平台,从而实现学生信息的公开透明;而美国计算机培养学校霍普顿学校在2017年将其学校的所有学生的学历学位证书到了相关区块链平台上,供各种招聘企业进行查询和验证。而在我国,目前“区块链+教育培训”仍属于市场空白,是需要较多人研发的“蓝海市场”。
1.2研究目的及意义
区块链因具备的多个技术特征:去中心化、高可信度和数据不可篡改等特性,被很多专家学者认为是人类发展史上继信息化革命的第四次工业革命。目前,在全球的各个领域已经掀起了以区块链为基础的创新应用热潮。而区块链可以凭借其技术以及智能合约技术,结合大数据应用,打造一个有利于去中心化管理、减少资源信息化冗余、降低成本、便于教育产业与平台紧密结合的区块链平台。“区块链+教育培训”有三大核心优势。一是区块链技术合理调整教育资源,让学生以更少的成本获得更高的教育。当前,许多地区因经济等各方面比较落后,无法吸引有良好教育经验、专业知识丰厚的老师,造成当地孩子无法接受更好的教育;同时,有很多有较好的教学想法的老师无法在中国的教育体制下进入正规学校,使他们的才华没有很好的平台去施展。如果将这些优秀的资源上传到以区块链为基础的平台上,通过区块链技术将优秀的教育资源传播到整个平台,从而让学生享受更好的教育资源。二是区块链技术可以使毕业生拥有更加公平的就业机会,同时增大企业的利益。如今社会上造假学历流通泛滥,不仅对企业、高校的招聘、招生带来困扰,而且也是对人才的不公。区块链以其独特特征,有利于鉴别真正的人才,使企业、高校、人才利益最大化。三是区块链技术有利于跨平台以及跨国的资源共享。目前,我国教育水平欠佳,通过全球性技术区块链可以更好地实现国内与国外优质资源共享,互利性地实现教育资源最优化。
1.3研究的创新点
本文的研究具有一定的突破性和创新性,主要有以下几个创新点:在研究内容上,本文创新性地将区块链技术引入教育培训方面进行研究。虽然已经有许多专家学者对区块链技术进行了较多较为深刻的讨论,但对区块链技术应用于教育培训方面,还是较为少见的。本文以区块链为前提,对区块链应用于教育培训进行了可行性分析,一定程度上弥补了这一领域的缺陷。在研究思路上,本文在一定程度上有较为深地突破。本文切实地进行了大量国内外文献的研读和讨论,通过对比分析等方法,对各项研究成果进行了梳理和进一步地探讨。
2理论基础及文献综述
2.1区块链的相关理论概念
2.1.1区块链的含义
区块链是分布式数据存储、点对点传输、共识机制、加密算法等计算机技术的新兴应用模式。所谓共识机制是区块链系统中实现不同节点之间建立信任、获取权益的数学算法。
2.1.2区块链的分类和应用
区块链按照不同的应用领域可分为公有区块链、联合(行业)区块链和私有区块链三种。而目前,区块链技术已经广泛运用于各个领域行业,其中较有代表性的包括:教育培训行业、艺术行业、法律行业、开发行业、房地产行业、物联网、保险行业、金融行业等。
2.2区块链的特征
一是去中心化。基于区块链使用分布式核算和储存,因此区块链任意节点的权利和义务都是均等的,系统中的任何数据块都由整个系统中具有维护功能的节点共同维护。二是信息不可篡改。任何信息只要经过验证并添加至区块链,就会永久性地储存起来,因此区块链具有很高的可靠性和稳定性。三是匿名性。交易对方不需要公开身份就可进行相应的交易。四是开放性。区块链中的数据对所有人都开放,整个系统信息高度透明。五是自治性。区块链采用协商一致的规范和协议,使得整个系统中的节点不需要人为参与就可在安全的交易环境中进行交易。
2.3国内外相关专家研究成果综述
2.3.1国外专家学者研究成果
EricF.JeffR.(2018)批评了过去几十年中学校领域的数字平台存在的问题,如有效性、责任的担当、获得的知识的起源等方面的问题。同时介绍了区块链的发展背景、特点,并详细阐述了区块链技术应用于卫生专业教育的可行性。作者认为采用区块链技术的机构将能够为没有中间人的医疗保健专业人员提供认证和资格认证,同时认为区块链有可能显著改变卫生专业教育的未来,从根本上改变患者、专业人士、教育工作者和学习者围绕安全、有效和负责人的信息进行互动的方式。MerijaJ.JanisK.(2018)通过对区块链特征的介绍,分析了区块链应用于教育行业的可行性。作者认为区块链教育技术为学习者创建了评估和管理工具,这个技术创建了一个记录、存储和管理凭证的基础设施,并为学习者提供了他们可以控制的可持续成就记录,并且它还可以通过降低行政成本和官僚作风使大学受益。同时介绍了区块链在教育行业目前的发展状况:大多数欧盟国家正在试验教育区块链。
2.3.2国内专家学者研究成果
许涛(2017)介绍了区块链的特征及优点,并了解了区块链应用于各个行业的可行性。作者发现“区块链+教育”正不断发展,同时从三个角度:区块链技术教学、区块链技术校园传播和区块链技术教学平台建设详细地了解了“区块链+教育”在欧美国家的发展情况。最后进行了对“区块链+教育”在发展中国家及不发达国家的应用进行了展望。李青,张鑫(2017)介绍了以作为比特币的底层技术的区块链,指明了区块俩在教育领域有很大的潜力。作者基于文献研究和案例分析的方法介绍了区块链在教育领域的应用情况,其次,探讨了“区块链+教育”的主要应用模式,最后,提出了“区块链+教育”技术的优点和潜在问题。
2.3.3国内外专家理论研究对比分析
自“区块链+教育”提出后到至今已经经历了一个高速成长和快速发展的过程,国内外专家学者也越来越关注这一领域,都进行了大量的相关研究。其研究成果主要关注于区块链技术所能为教育事业带来的变革。国外相关研究的关注点主要在“区块链+教育”如何更为合理地应用以及出现问题的相关解决方法,而国内研究主要的关注点在于“区块链+教育”的可行性分析以及对这种技术的美好期待与展望。本文在先前相关专家学者的研究成果上,一方面通过可行性分析研究验证区块链在教育行业的应用及其前景,弥补之前研究在这一方面的空白,另一方面对技术层面的特征、方式及优缺点进行详细地介绍,为教育机构、监督部门和投资者停工“区块链+教育”具体应用和技术可行性的理论依据。
3区块链技术应用于教育行业的可行性研究
3.1我国教育行业发展现状
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互联网已逐渐转变成为了移动互联网。移动互联网的普及,更新了工作、学习等的方式。教与学可以不受时间、空间和地点的限制。资本市场的快速涌入,使我国在线教育自2001年以来蓬勃发展。截至2017年末,中国在线教育用户规模达1.44亿,手机在线教育用户规模1.2亿,且白皮书预测,未来互联网教育用户规模将保持5%左右的快速增长率,而在线教育市场将以超过20%的增速发展。然在线教育行业在快速发展下,很多问题也随之凸显,如网络授课老师良莠不齐。目前,随着高学历高成绩被看得越发重要,在社会上出现了多个学历造假现象。因此,人们越来越迫切地需要一套更透明更完善的在线教育系统,中国“区块链+教育”行业发展任重而道远。
3.1.1政治分析(P)
目前,区块链迅猛发展,多个国家已经出台相关政策对区块链进行规范。而我国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顺应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也出台了相关政策对区块链进行较为规范的管理。2016年10月,工信部颁发的《中国区块链技术和应用发展白皮书》指出了“区块链系统的透明化、数据不可篡改等特征,完全适用于学生征信管理、升学就业、学术、资质证明、产学合作等方面,对教育培训的健康发展有重要的价值。”2018年,上海教委的工作要点通报中,提出了“推进基于人工智能和区块链技术的教育示范应用。”中国目前拥有发展区块链的良好政治环境,因此区块链在中国的发展是较为可观的。
3.1.2经济分析(E)
当下,我国经济在政府调控下运行在合理区间,已基本实现全面小康社会。我国目前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人民需要更多的优秀资源来满足自己的美好生活需要。而“区块链+教育”更能有效地满足经济发展过后人们所需要更多资源的问题。
3.1.3社会分析(S)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中国互联的普及率逐渐提高,人均受教育程度逐渐提高,人们有更多的机会接纳更多的知识,同时也逐渐提高了对新知识的接纳度与认可度。而区块链作为一种带有大量优点的新技术,在有利于各行业健康发展的情况下,会被多数人士接受。但区块链技术在当今社会认可度、接受度还比较低,因此仍需要进一步的提升。
3.1.4技术分析(T)
目前,互联网的普及率逐渐提高,并处于较高水平:截至2018年6月,我国网民规模达8.02亿,互联网普及率为57.7%。我国互联网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升级,人们有更多的机会接触互联网,这为区块链技术在大众之间普遍应用提供了有利条件。随着互联网的逐渐发展,我国互联网技术水平也不断提高:截至2018年6月,我国IPv6地址数量为23555块/32,半年增长0.53%。我国互联网运营商已在一定程度上掌握了在网络层面支持IPv6的能力,未来互联网市场会在用户需求增多的条件下实现大幅度的增长。互联网基础设施的基本完善为区块链应用的发展提供了较为有利的环境。
3.2区块链应用可行性之行业竞争分析(SWOT)
3.2.1优势(S)
一是高度公开、透明性。区块链系统中,除各节点的私有信息被加密外,区块链的任何信息对所有人公开,因此,整个系统处于信息高度透明的状态。因为区块链的这一特点,可以大大减少对教师通过教师平台的作品的剽窃、盗版等行为;同时,可以从根本上保护知识产权。二是去中心化。区块链是一个分布式账本,可以通过将各个节点连接起来形成区块链网络。基于区块链的这一优势,可以将区块链与大数据系统相结合,形成一个统一的教育链,使教育资源及有效信息更加有效地共享。
3.2.2劣势(W)
目前,区块链在我国发展还很不成熟。区块链技术在教育行业的应用程度、社会认可度、接受度还比较低,且相关专业人士对于区块链技术的研究还暂时停留在浅层的理论分析。因此,区块链在教育行业还处于市场空白状态,将区块链引入其中,需要投入大量的时间与金钱,这对发展程度相对比较低下的教育行业来说,是非常困难的。
3.2.3机会(O)
“区块链+教育”在我国目前还少有相关人员涉足,因此从一定角度分析,“区块链+教育”仍属于蓝海市场。它的许多潜在价值还属于埋藏阶段,如果相关教育企业把握住机会,就能获得巨大的成功与收益。
3.2.4威胁(T)
鉴于区块链应用于教育行业的巨大优势,可能会吸引众多国内企业。把握住机会的企业会获得大量名气与收益,这可能会使后来进入的企业一直处于劣势。
4区块链技术在教育培训方面的应用前景
4.1区块链技术在学生教育认证方面的应用
4.1.1教育认证方面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教育认证在如今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它可以对未来的就业、生活等方面产生较为深远的影响。根据如今的情况显示,目前社会上造假学历泛滥,这对企业和高校的招聘与招生产生了很大的困扰,同时也是对人才的不公平。以如今现有的技术对教育水平进行认证,需要大量的时间与金钱,这对企业和高校来说成本太高。
4.1.2区块链下的应用前景
通过将区块链技术作为学生教育认证的基础技术平台,学校可以将学生的各类证书以及学校对学生的相关评定信息至区块链平台。这种应用,不仅可以降低企业及高校在鉴别人才时产生的相关成本还可以减小造假行为,提高就业市场的公平化。目前,印度已经有了Zebi的EduChain,他们的目的是利用区块链技术来帮助教育机构更加有效合理地管理学生的相关信息。
4.2区块链在知识产权保护方面的应用
4.2.1知识产权保护方面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目前,我国还存在着侵犯他人知识产权的行为。据相关情况来看,对高校的学术和创造性成果剽窃、抢占等现象时有发生,这严重打击了相关学术研究者的创新动力和积极性。
4.2.2区块链下的应用前景
区块链拥有大量的相关优势。通过区块链的不可窜改的特点,可以将大量的论文和创新作品等技术成果上传到区块链平台,从而使系统生成不可篡改且永久有效的记录。通过区块链高度透明的特点,在利益受到侵害时,可以及时取证,从而保护知识产权。
5结论及政策建议
5.1本文的结论
通过对国内外相关专家学者相关成果的研究,发现集中关注点都在如今教育培训行业存在的一些问题及“区块链+教育”能改善这些问题的原因,同时都对将区块链应用于教育行业产生的效益问题进行了探讨。但国外学者主要关注与区块链在各行业的应用以及如何弥补“区块链+教育”在应用时所产生的一些问题,而国内学者的研究点主要在“区块链+教育”的合理设想及美好展望。由此可以得出,“区块链+教育”在国内还属于蓝海市场,将区块链技术创新性地应用于教育培训行业,可以使教育培训行业获得更大的提升。本文通过运用宏观经济分析、行业竞争分析等多个方法对区块链应用于教育行业的可行性进行了分析,得出了如下几个结论:区块链在教育培训行业的前景较好,具有多个优势;区块链可以降低教育认证的难度;区块链可以更加有效地保护知识产权;区块链可以适当降低教育培训的成本。
5.2政策建议
5.2.1对于政府机构
区块链技术在教育培训行业被广泛应用后,可以大大提高我国的教育程度和教育水平,同时可以增大我国对人才和资源的利用率。这正符合我国科教兴国的基本国策,科教兴国战略的前进,会对综合国力、社会结构、人民生活和现代化进程产生巨大影响。
文章编号:1004-4914(2017)09-055-02
一、引言
近年来,随着比特币的产生和广泛使用,作为比特币底层技术的区块链以其高效、安全和透明的优势逐渐成为金融科技发展的前沿和热点。
随着区块链的不断发展,其也吸引了保险业的关注。在2016年7月的《机会还是威胁―区块链在保险业中的发展》报告中,麦肯锡定义区块链为“通过运用共识机制来检查事物的有效性和真实性的分布式寄存器,其过程并不需要中央处理器进行数据记录和协调。”在国内,各家保险公司也纷纷参与到区块链的研究中,阳光保险于2016年3月推出“阳光贝”积分,同年7月推出具备区块链特性的微信保险卡单。
在区块链对保险业的影响方面,Mainelli(2015)提出,新兴的举措和创新战略对保险公司改进个人定价方案、提高盈利能力和保留客户有着重大意义。英国首席科学顾问报告(Walport,2016)中指出,预防欺诈行为仍然是当前保险行业的首要任务。Kosba A, Miller A, Shi E, et al. Hawk认为,通过运用区块链技术简化付款和索赔处理流程,可以减少欺诈性索赔的风险。Martin Stellnberger(2016)认为,保险行业当前存在的不道德的营销手段和不透明的定价模式损害了保险业的声誉,通过区块链技术可以重新塑造保险业的保险模式。王和(2016)认为,区块链中的去中心化将使得保险公司的角色从传统的风险直接吸收者和处理者转变为风险管理顾问和风险资金池的管理者。
而在区块链潜在的风险方面,Henk和Bell(2017)提出:“公司必须考虑采用区块链后带来的潜在效率增益和潜在风险。将这种网络设施到公众或半公众的网络中,对于个人信息的保护可能会造成重大障碍。”德勤(2017)调查发现,缺乏技术标准是当前尚不成熟的区块链所遇到的主要障碍。Mark Crawford(2017)则认为,监管治理问题将是保险业采用这项技术必须面对的最大障碍。对于区块链的监管,可能需要新的法律和协议,而这些则需要数年的探索才能得出。李赫(2016)认为,保险区块链面临着客户信息泄露风险和数据泄露风险,此外,区块链作为一门新兴技术,在实践中存在着技术风险、业务管理风险、智能合约风险和法律风险。赵岳(2016)认为,随着保险业的发展,行业内会产生各种各样的区块链,如何整合各种区块链并确定行业标准是监管者亟待解决的问题。
当保险业各家企业对区块链开展了如火如荼的实践和研究时,保险监管方却对区块链的监管却毫无动作。作为一种新生事物,根据熊彼特的“创新理论”,其必然会经历一个“创造性破坏”的阶段。在实际发展中,基于区块链所创造的比特币在发展中出现过很多意外事故,区块链自身存在很多安全风险。基于此,本文根据区块链自身的特点以及当前在保险业中的运用情况,对国内的区块链监管提出相应的建议。
二、区块链技术在保险业中的运用现状
(一)区块链概念与工作原理
根据麦肯锡对区块链的定义,区块链是指通过运用共识机制来检查事物的有效性和真实性的分布式寄存器,其过程并不需要中央处理器进行数据记录和协调。通俗地来说,其利用密码的方式将交易产生的数据进行编码形成新的数据块,其数据块不仅包含该交易自身,同时还会包含其他交易数据的信息。
如图1所示,交易信息Tx1,Tx2,Tx3,Tx4,Tx5,Tx6,Tx7,Tx8经过区块链中的编码,转换成默克尔树中的根1和根2,再组合形成一个区块。各个信息按照时间轴顺序编码,因而前后的区块往往是前后相继。各个区块按照时间先后顺序联接而成的链条即为区块链。与传统的保险公司将数据存储在中心保险系统不同的是,区块链的信息是记录在各个系统的终端设备中,即各个节点上。
(二)保险业内区块链运用现状
自2016年后,国内各家保险企业纷纷开展对区块链的实践:中国平安于2016年4月加入区块链国际联盟组织R3,同年8月成立金融科技部门;阳光保险于2016年3月推出“阳光贝”积分,同年7月推出具备区块链特性的微信保险卡单;易安保险、慕尼黑再保险于2016年7月成立“区块链保险实验室”,共同探索区块链技术在保险领域的应用前景;众安保险于2016年11月成立众安科技,发起上海区块链企业发展联盟。
从上述各企业的具体实践情况来看,保险业参与区块链的方式主要有以下四种:第一种是在保险公司内部成立区块链研究部门;第二是成立科技子公司,使其可以独立法人的身份对区块链进行探索;第三是直接将区块链进行小范围的运用,从实践中摸索;第四种是联合其他机构一起建立一个新的区块链研究所,共同研究。
以上四?N区块链的实践情况中,目前可以观测到的保险公司对区块链技术进行运用的只有阳光保险,而其他在区块链方面的研究则是尚处于实验室之中,并未真正在现实实践中施行。与国外的比特币、莱特币等方面相比,国内在区块链方面的实践处于较为谨慎的状态。
阳光保险目前在区块链运用上主要为积分互送和保险卡单方面的设计。在积分互送中,用户可以以“发红包”的形式将积分个人积累的积分向他人转赠。而在微信保险卡单中,只需在微信端输入被保人和航班信息,就能立即获得保障,赠送者也可以随时随地在微信端发红包将航空意外险赠送给他人,免去了繁琐的操作和时间成本。从阳光保险当前的区块链应用上,可以发现:首先,区块链在保险业的运用有利于缩短保险投保、索赔和理赔的流程,减轻投保人和保险人的负担,节约时间;其次,区块链的应用有利于减少保险欺诈,缩短投保人和保险人之间的信息不平等;最后,区块链的运用在灵活保单转让上有着巨大的优势,省去了保险人繁琐的确认流程。
从各家保险公司的研究报告中,也可以看出,在可预见的未来里,区块链还将涉及到保险理赔、承保履约等各方面。保险公司也可引入客户的个人数据,以更低的成本设计出更个性化、更符合公众需求的保险产品。
(三)国内区块链运用可能存在的问题
首先,调查追踪难。区块链的设计具有高度的保密性、匿名性和去中心化等特点,除去设计者外,别人很难介入其中对信息进行解析。监管者若想追踪交易链条并寻找相应密匙来破解,有着一定的难度。这便为保险公司提供了一定的监管空白区。
其次,风险管控难。由于区块链交易发生即清算,风险传播速度将大大快于以前。当区块链系统出现巨大风险时如何迅速做到风险隔离保护投保者是个较大的难题,这也需要监管者设计出一定的安全隔离方案。
最后,个人隐私保护问题。区块链在去中心化的同时,也将投保者(交易者)的信息附带编入了其他服务器和其他交易信息区块中,倘若编码方式和密匙失窃,大量投保者信息也将随之流出,易造成个人隐私权侵害。
综合以上种种,可以发现,区块链带来保险业变革的同时,也带来了风险。如何把控风险,如何监控风险,是监管机构接下来亟待解决的难题。
三、关于区块链的监管建议
(一)相关法律法规的出台
目前国内对于区块链的相关法律法规尚存空白,对于区块链的概念、区块链使用者的资质等方面缺少规定和限制。因此,国内需要尽快出台相关的法律法规,对平台的提供者、平台的使用者和平台本身实施监管。此外,还应出台区块链的行业标准,争取在各家公司各类型区块链泛滥之前确定其基本的行业标准,从而为后期的整合提供基础。法律中还应要求保险公司运用区块链之前将区块链的编码方式和密匙在监管机构内部进行备份,从而避免后期追踪时的不利。
(二)采用包容性监管的沙盒机制
沙盒机制是指将其比作是在一个非人工干预环境下让业务创新发展壮大,待初具规模以后再逐步介入监管的一种过渡性机制。区块链作为一种新生事物,需要外界提供一定的环境予以成长。其成长过程中定然会出现一定的错误,通过“沙盒机制”,既可以筛选出条件成熟的区块链业务,也可以帮助监管者更好地建立区块链监管制度,实现监管与保险业务的共同创新。
(三)控制好中心化与去中心化的节奏
区块链去中心化的特性会最终抹去中心的存在。从保险业来说,区块链使得每个人成为全区块的一个节点,而系统对于其个人信息的记录亦会帮助了解其个人的风险状况、确认其保费的定价。在这过程中,保险公司的保费定价功能会慢慢退化,其资产管理功能会慢慢占据一个重要地位。但是,区块链技术的应用会有个渐进过程。随着区块链技术的不断发展,保险机构与区块链平台的差别与界限会变得越来越模糊化。但作为监管者而言,需要控制中心化与去中心化的节奏,使其始终能够控制对整个系统的监管,而不会因为行业技术领先于监管技术而导致监管能力不足。
1.1 区块链及其简史
2008年, 钟本聪 (化名) 发明比特币时, 第一次提出了区块状链的概念。Nakamoto So希望允许互联网支付直接从一方发送到另一方, 而不是通过金融机构。一个漂亮的解决方案为:以具有一致性的加密标记事务为基础, 与不可摧毁的记录区块链相连接, 形成一个具有分段式时间的数据库。在所有人包括政府、犯罪组织以及黑客面前, 这个记录着所有比特币的区块链数据库完全暴露, 但从未有任何黑客对其进行过攻击。
虽然谈论块链时必须讨论比特币, 但它们是两个独立的技术。一些人把今天的块链接技术与1992年 (万维网之前) 互联网的成熟和创新潜力进行比较。区块链技术的潜力已经在各个行业得到了认可。自2013年以来, 已有120多美元的风险资本投资于120家连锁企业。洛克希德马丁公司 (Lockheed Martin) 、IBM和高盛 (Goldmansachs) 等大型成熟公司也开始在各自的行业中探索潜在的区块链应用。
1.2 区块链在网络空间安全中的技术优势
在并非极度安全的网络上, 区块链实现了可靠的交换信息, 解决了一个重要的疑难问题。如果恶意节点进行伪造包装, 不断地创建虚假数据, 或者是从某些渠道获取真实数据, 区块链都可以对其进行剔除, 避免有效数据被肆意篡改, 对数据完整性进行有效保证。除此之外, 信息传递技术与一致性机制很大程度上促进了区块链的近一步使用。当然, 与传统的安全技术相比, 区块链明显更具优势, 具体情况为: (1) 自治分布式数据管理结构在区块链中被广泛应用, 且节点自身都极具安全保护能力。节点根据规则, 逐步和一步一步进行恶意攻击行为, 使得区块链可以在不安全的网络环境中运行, 它也可以阻止、对抗外部黑客和内部人士。 (2) 区块链采用一致的安全机制, 利用网络的整体实力积极抵抗个人恶意侵权。强大的网络民意机制可以很大程度上限制恶意行为的产生, 当然, 即使恶意行为出现, 在这样的环境下, 最终也会解体。我们主要通过诚实节点达成的一致性共识来阻击恶意节点的攻击, 即在网络环境中, 规模越大, 安全性、可靠性越高。 (3) 良好的可扩展性在区块链安全机制中得以形成, 如果可以随意结合, 则更加灵活的安全机制将出现在更多行业中。当然, 区块链的成功运行离不开这些优点, 不过正是由于这些优点, 反而促使网络空间安全更有保障。
2 区块链中的网络空间安全技术
由于区块链融合了很多安全技术, 既有传统的安全技术, 也有新型的安全技术, 所以, 它可以提供诸多与众不同、新颖的网络安全能力。
2.1 散列算法
区块链使用称为安全哈希算法 (SHAs) 或散列的加密技术。哈希算法将任何数字信息 (包括文本、图像、视频等) 转换为指定长度的位串, 例如由Sha256算法处理的256位数字信息的输出。大体上讲, 在安全散列算法中, 有两个突出的特点: (1) 原始图像具有不可逆性; (2) 输入输出字符串始终唯一。前者哈希可以很容易通过输入值计算得知, 但原始输入值不能被计算;后者方面, 不同的输入值会产生不同的结果, 相同的输入值可以产生相同的结果, 即使输入值出现微小变化, 输出值也会产生重大变化。所以, 电子数据的完整性可以通过哈希算法得以验证, 即便不检查原始数据。
2.2 区块链式结构
由一组组记录组成的多个块的链式数据库即为区块链, 且每当添加新的区块时, 它会被放在当下区块的前面, 而当下的区块含有一个加密链接, 可形成块链。整体而言, 区块链含有多个结构, 拥有多个页面, 且不同的页面包含不同的内容, 不同的块含有多个信息。其中, 最重要的3个项是前一个块的哈希值、表示块创建时间的时间戳和块内容哈希值的My Chl根哈希值。
2.3 共识机制
共识是一个过程, 即使有一些错误的过程, 也可以称为拜占庭将军, 一组分布式过程可以实现价值或行动一致性。不同的一致性机制可以在不同的区块链中得以使用, 且可以实现多方位同步, 包含诸多内容, 比如各方之间的信任、利益的一致性、网络的形状等。多个占主导地位的诚实节点与一些恶意节点可以被一致性机制结合起来, 在区块链网络中, 避免了恶意节点的优势形成。所以, 区块链网络越大, 受到恶意伤害的程度越低。
2.4 区块链网络结构
从完全集中到全分布式体系结构, 区块链可以使用各种网络体系结构, 每种体系结构都代表了一种权衡, 即安全性与效率之间的权衡。在集中式网络中, 网络功能主要是通过外部节点依靠中心节点来得以实现。一旦中心节点受到破损, 则整个网络可能受到破坏, 但单就功能而言, 每个节点始终是独立的, 如果一个分散的节点被破坏, 则很难给整个网络带来巨大影响。
2.5 网络节点类型
网络节点可以是区块链的普通用户, 也可以是区块链的安全保护器。网络节点作为保护器可以通过参与一致性机制来保护区块链安全, 但并不是所有节点都需要参与一致性的各个方面 (例如访问权限的不同) 。根据网络的使用情况, 区块链网络中的节点类型是不同的, 基于它们的相对能力 (例如处理、存储、通信等) , 区块链节点被分为3种类型, 包括完整节点、部分节点和简单节点。
完整的节点被用作区块链网络的骨干节点, 对最新的、完整的区块链数据库副本进行建立和围护是其最重要的功能。不过并非所有的节点都有此项功能, 有的节点仅有每个块组成的链, 仅能对新的记录进行生成传输记录, 但不能否认的是, 在协商机制中, 它们仍能发挥重大作用。
3 区块链在网络安全领域的应用
区块链技术在网络空间安全领域有着巨大的潜力。目前, 至少在以下3个方面, 它可以对网络空间的安全和保护起到直接的作用。
3.1 对网络数据的完整性起到保护作用
大体上讲, 以加密和信任为基础的传统保护方法已经不能起到完全保护的作用了, 因为网络安全是极其脆弱的, 但块状链与其不同, 它保护存储数据主要使用反向链接的数据结构, 并不是以加密信任机制为主。
众所周知, 建立一个安全的网络防御边界并不是块状链的主要目的, 实现对边界中的事物监督, 摒除所有假的不良信息才是它的追求。如果想要对块链上的数据进行攻击, 是得不偿失的, 这意味着必须与整个块链网络竞争, 且价格十分高贵。
3.2 建立了更加可靠的网络通信
在高度对抗的环境中提供可靠的通信是可以通过区块链接技术实现的, 比如P2P消息技术, 每隔几秒钟世界上每个活跃的节点都可以收到由比特币传播而来的信息, 且大多服务由比特币网络上每个节点提供, 智能手机也在其中。一旦其他设施出现损坏, 仅通过高频无线电、传真等手持备用频道便可实现比特币消息的传送。
对于块链网络而言, 并没有唯一独特的节点存在, 所以, 即使部分节点断开, 正常情况下网络依旧可以正常运行。如果单个节点受到攻击, 则消息可经由块链网络迅速地流传各地, 并不受其他因素影响。
3.3 可以做好网上资产管理
有形、无形资产均可以通过区块链进行鉴别授权。对于无形资产而言, 区块链可以在知识产权保护、综合管理等领域运用, 且主要利用自身的时间戳和非篡改的特点;对于有形资产而言, 资产的识别、管理等均可以通过区块链与其他网络技术相结合而实现。除此以外, 房屋以及车辆等实物资产发放均可以通过安全可控管理得以控制。区块链还可以将物联网技术结合起来, 建立供应链管理的永久记录, 建立源记录, 在上、下游产业之间提品可追溯性和其他功能, 并提高产品使用的透明度和安全性。
4 结束语
区块链颠覆了传统的网络空间安全假设和设计思想, 为网络空间安全提供了一种新的安全保护模式和技术。区块链是可信的, 可以在不可靠的网络空间中提供可信的系统运行环境;块链是透明和安全的, 使用反向数据结构存储集中式数据, 并为添加附加安全协议提供了安全基础;区块链是容错的, 一致性机制被用来将诚实节点强度与恶意节点相结合。这些特点为完善网络系统和网络的基本框架提供了新的思路。区块链技术还在发展, 还有许多实际问题有待解决, 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 探讨了将块链应用于网络各个领域的相关途径以及方法, 对促进我国网络安全保护水平的提升具有巨大作用。
参考文献
[1]陶宏.计算机网络安全的问题分析与防护策略[J].产业与科技论坛, 2013 (14) .
2015年底,哈佛大学客座教授皮埃罗・斯加鲁菲预言,未来有十个领域是需要创业者重视的,它们引领着未来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方向。这十个领域包括:共享经济、万物互联、大数据、基因、人工智能、未来货币、可穿戴设备、纳米技术、太空探险、新兴制造业。
共享经济
共享经济的定义被认为是民众公平、有偿的共享一切社会资源,彼此以不同的方式付出和受益,共同享受经济红利。此种共享在发展中会更多的使用到移动互联网作为媒介。
作为全新的经济发展模式和研究方向,“共享经济”涵盖了投资、金融、旅游、房地产、交通、人力资源、教育等领域一系列创新创业发展的新思维和新理念,有效推动传统企业提档升级。有关数据显示,2014年全球共享经济的市场规模达到150亿美金,到2025年,这一数字将达到3350亿美金。
有专家认为,简单化与标准化对于共享平台来说具有重要意义。简单化、标准化和易于参与是平台的主心骨。好的平台能够降低参与成本和参与难度,并将进入的门槛降到极低。平台的不断成长会带来规模经济具有一切优势。
皮埃罗・斯加鲁菲说,“共享经济让我们重新认识到了人的作用,Kickstarter平台已经成为全世界最大的风投项目,有超过9万多个项目进行成功融资。”
人人共享正在促使工业资本主义向共享经济的新转变,共享经济是一个新的时代。
中国精益创业社群联盟创始人陈健强调,“稀缺的资源是可以通过共享平台走向一个富足的生活,我们要从旧的事物当中挖掘新的价值。我们能够分享自己已有的物品,比如我们通过 Uber 分享汽车,通过 airbnb 分享床,我们也可以利用自己不太了解的东西,如社交网络或者之前被隐藏起来的虚拟物品,如开放的数据、应用程序、编程的接口等等。我们还可以分享曾经被我们忽视的才能、专业知识、创造力、记忆洞察力,共享平台的创建能够连接、组织、整合参与进来的个人并赋予他们更大的力量。”
过剩产能本身就蕴含着某种价值,而真正的价值在于如何充分利用它。过剩产能是人人共享平台向外界提品或服务的关键。
滴滴出行是实施“共享经济”理念的代表性企业。从2014年8到2015年6月,在仅仅八个月的时间里,滴滴就从出租车单一的业务,变成专车、快车、企业、顺风车的多元业务。滴滴出行高管黄洁莉近日宣布,滴滴在出行领域有明确的愿景,三年内的愿景是推出一站式出行平台,希望在三年内服务三千万用户,在三分钟内都能找到车。
但是,小猪短租创始人兼CEO陈驰认为,共享经济是一种重要的经济模型,从萌芽、生长到成熟,需要很长的时间。在此期间难免要跨越很多文化、传统的障碍,也就是人类的文化和价值认同。这就需要有人去做所谓“第一批吃螃蟹的人”,并逐渐影响到其他人,逐渐改变社会的观念。
万物互联
“未来,有超过200亿甚至于300亿的机器和设备可以相互连接。”皮埃罗・斯加鲁菲强调。
“如果有了物联网,我入住一个酒店,门卡装在口袋里,当我走进电梯时,电梯可以自动识别出我住在几层,然后直接把我送到那一个楼层,出了电梯之后它会告诉我向右转,等我走到房间门口时,房间门就会自动打开。”不过,他也表示,目前影响这一技术实现的障碍有两方面,一方面是大家还没有一个可以接受的公共标准,另一方面是电池充电技术亟需提升和更新。
物联网容括了智能感知、识别技术、普适计算等通信感知技术,以及人工智能、大数据、云存储等新兴科技,真正实现现实、虚拟的有效融合,因此被称为继计算机、互联网之后世界信息产业发展的第三次浪潮。
麦肯锡做过评估,根据物联网在市场中的渗透率、人口、经济等变量,统计趋势变化以及未来十年间技术演变趋势,预计到2025年,物联网有望实现年均3.9万亿~11.1万亿美元的经济效益,其最高占比甚至可达2025年全球经济总量的11%。
阿里巴巴集团执行副总裁曾鸣不久前宣称,新经济的本质就是互联网经济,其最根本的特点是从农业时代的点、工业时代的线,走向一个全面开放的网络式的结构。
“万物互联”是互联网时代的重大突破,互联网最终的使命是让任何人、任何物、任何时间、任何地点、随时展现,这是真正的所有人、所有物都互联、互通、互动。
联想总裁杨元庆甚至公开表示,“在互联网时代,智能设备是用户进入互联网、享受互联网服务的工具和入口。未来整个人类社会也将进入一个万物智能、万物互联的新的时代。”
智能终端将从今天非常有限种类的设备,个人电脑、智能手机、电视等,扩展到我们的各种设备,可以说将是无处不在,空调、加湿器、空气净化器、摄像头、汽车等等,都将具备这个计算、存储还有网络连接的这些智能的功能。
辅之以温度、湿度、距离、红外、颜色、空气质量等各种的传感器,将使得这些设备不仅能够更加智能,而且通过相互连接更加主动的来为你工作。比如说当你随身携带的手表、手机,预测到你将要回到家里面的时候,就会指令迅速的传递到家里面的各个设备上,能够迅速的启动空调、加湿器让这个环境迅速调整到你比较喜欢、比较适应的环境当中去。从而为人们创造出更加舒适、更加方便的生活和工作的氛围。
杨元庆畅想一个美景:“早晨智能手机的定时的闹钟,不仅能够唤醒熟睡的你也开启了家中各种智能设备,客厅的画面轻轻一点也成为你挑选和搭配最好的服饰的造型,无人驾驶汽车会送你到公司,晚上回到家里面喜欢的营养均衡的饭菜也准备好了,入睡的时候灯光、空调都会自动调节,为你创造最佳的睡眠氛围。美好的智能生活已经越来越不是梦想了!”
大数据
在硅谷,数据就好像石油一样珍贵,它将为我们以后的经济发展提供动力。
在这个互联网时代,数据技术时代,大数据是构成信息化世界的基本元素,组成了互联网上纷繁庞杂的知识和数据资源。
大数据有四个特点:第一,数据体量巨大。可以称之为海量或天量;第二,数据类型繁多。涉及到人类生活方方面面所产生的数据源;第三,处理速度快。瞬间可从各类数据中快速获得高价值的信息;第四,数据动态变化。不断有新数据增加,采用合理的数据模型和分析处理方法,将会带来很高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现在人们有越来越多的数据,它由机器产生,由机器来阅读。所以,现在的大数据逐渐变成了从机器到机器再到机器的一个循环,但却缺乏了人的作用。皮埃罗・斯加鲁菲认为,“现在我们还并没有出现一个很好的应用,可以把大数据真正服务于大家的日常生活。难点是如何让人类可以知道这些数据的意义,并且如何让这些数据来服务于我们的生活。”
大数据并不在“大”,而在于“用”。
在2016年1月2日举行的2016厦门国际马拉松赛上,一款叫做“阿甘跑步”的运动社交APP联手深圳一家心电医疗设备供应商,借助阿里云大数据平台面向跑马爱好者推出”安心跑”服务,可以对跑步人员的心跳状况实时回传,可以及时识别,重点关注危险跑步者,在心脏出现问题时及时抢救。
“未来3年,大数据市场规模将达到1万亿元。”阿里云总裁胡晓明表示,基于阿里云大数据平台数加,将有千余家合作伙伴、万名首席数据官和5万数据科学家诞生,把中国大数据市场规模拓展至万亿规模。
“束缚大数据的技术瓶颈已经被完全打破,数据将从企业的成本中心转变为价值中心,2016年我们将迎来大数据应用的全面落地。”
据IDC出版的研究报告显示,2013年人类产生、复制和消费的数据量达到4.4ZB。而到2020年,数据量将增长10倍,达到44ZB。大数据已经成为当下人类最宝贵的财富,但全球真正享受大数据红利的公司不足千分之一,人类已挖掘的数据财富更是不到百万分之一。
生物黑客
“摩尔定律证明了电子元件会变得成本越来越低、速度越来越快、体积越来越小。同时,社会上出现了一个新的现象,即生物黑客。它不是传统意义上的计算机黑客,而是针对于基因做的黑客。”皮埃罗・斯加鲁菲强调。
生物黑客,又称生物崩客,自己动手的生物学家,车库生物学家等,是为了防止出现技术被少数专业人士所掌握而形成的垄断操纵而产生的一群团体。他们主要是通过网络及其他手段来普及现代生物学知识。
生物黑客的目标是把生物技术带出实验室,打破常规实验室的限制,在不同环境下创新发展生物技术。生物黑客可借助纹身针、手术刀、注入装置、微型芯片或各种线路,便可为身体赋予联网能力。例如,生物黑客们在网上教人们如何从菠萝里提取基因,还教人们如何以低廉价格从水、酒精中提取基因,甚至告诉人们如何网购低价的实验仪器,并利用这些仪器进行从简单到复杂的基因工程。
在美国,Counter Culture Labs的一群生物黑客试图通过发明胰岛素的仿制药改变这一状况,他们将公开所有制药工艺,让仿制药公司能为全世界的糖尿病患者生产出负担得起的胰岛素仿制药。
甚至有媒体报道,研究学者已经应用CRISPR编辑了从细菌到人类胚胎在内的各种有机体。这项技术有望为遭受遗传病折磨的家族谱系消除遗传缺陷,或者在猪体内培育人类器官。有位研究人员甚至提议修改大象基因组,来复活灭绝已久的耐寒长毛猛犸象。
不过,在2015年4月,研究者报道了利用CRISPR对人类胚胎的基因编辑,导致伦理辩论。这场生物黑客的革命何去何从,还要拭目以待。
人工智能
2012年出现了一个新技术,即深度学习。由于深度学习的出现,使得机器可以对人脸、语言以及场景进行识别,2012年之后由机器来识别图象的错误率也极大地下降。
新年伊始,扎克伯格在Facebook个人页面上表示,2016年他的一大目标是开发控制家庭环境的人工智能技术。
近日,据香港《明报》报道,野村综研和两名牛津大学研究员合作,对日本601种职业(劳动人口约达4280万)展开调查,对每人业务的66%可被取代的职业进行了统计,结果发现49%研究对象所从事的工作很可能被机械人等取代。
根据推测,被取代可能性较高的职业包括普通文员、的士司机、收银员、保安、大厦清洁工、酒店客房服务员等。研究称这些职业倾向“不需要特殊知识和技能”等。
全球目前在人工智能领域有近千家公司,它们分布在商业智能、金融、安全等领域,仅2015年在人工智能领域的投资交易就有近300宗。
现在,随着大数据、云计算、集成电路等新技术的发展,人工智能再度风靡。人工智能或许将成为下一轮技术变革的核心。从大公司到初创企业都纷纷跻身其中。
百度总裁张亚勤对于人工智能技术发展前景的判断是,“人工智能是第四次工业革命的技术基石”,对人工智能的研究固然需要更多的投入和基础设备,但它的发展已经远远快于大多数人的想象。
据张亚勤介绍,人工智能作为一种基本技术,在百度的产品和服务中都得以体现,包括语音识别、文字识别、机器翻译、搜索引擎、广告平台和自动驾驶技术。另外,百度拥有世界最大的深度神经网络,也很乐意与全世界分享。
无人驾驶汽车现在可以说在汽车和科技领域都是最热门的话题了。2015年12月10日,百度推出了无人驾驶试验车。在谷歌、特拉斯、百度等互联网公司瞄准无人驾驶“蛋糕”的同时,传统的汽车巨头奔驰、宝马、奥迪、丰田等也没有闲着,纷纷涉足无人驾驶汽车领域,国内的北汽、广汽、上汽、长安、比亚迪等汽车厂商亦已经悄悄深耕多年。
有人预测,未来5-10年,每个人身边都会有10个机器人,那个时候这个世界上将会有600亿的机器人,这是一个巨大的蓝海。未来的机器人会完全脱离人形限制,而只是具有智能功能的设备。
区块链
“未来,货币将有新的变化。我认为过去十年中最重要的发明之一就是比特币,比特币背后有非常强大的技术支撑,最重要的技术支撑就是区块链。一直以来,令好莱坞很头疼的一件事是数字电影很容易被复制。而作为虚拟货币的比特币,就解决了复制问题。”
在“知乎”上,一个名为Alex的作者撰文称:以比特币的区块链为例,你可以把区块链想象成一个比特币的公共账本,这个账本存放在互联网的各个比特币节点上,每个节点都有一份完整的备份;里面记录着自比特币诞生以来的所有比特币转账交易;账本是分区块存储的,每一块包含一部分交易记录,每一个区块都会记录着前一区块的ID,形成一个链状结构,因而称为区块链;当你要发起一笔比特币交易的时候只需把交易信息广播到P2P网络中,矿工把你的交易信息记录成一个新的区块连到区块链上,交易就完成了。
“区块链技术用于人与人之间的每一个活动,我们把这些活动叫做智能合同,合同由机器来签订,并且由机器来自动执行。2015年,第一个由区块链见证的婚礼举行。这类智能合同被应用在不同领域,也催生了众多创业型公司。”
有媒体报道,包括美国纳斯达克在内的很多欧美主流金融机构纷纷试水“区块链”技术,如美国纳斯达克私人股权交易市场Linq,在符合证券交易委员会的监管下,针对一些有私人股权交易需求的公司;R3是一个“区块链”技术公司,全球除中国外的大银行都加入了R3,可实现跨过准时清算;德勤开发了自己的“区块链”技术平台,为客户提供此技术的服务和方案,仅凭此项咨询服务就为公司带来不小的利润。
点融网创始人、联合CEO郭宇航说,“设想未来的消费场景,当你走进一家咖啡馆时,人脸识别技术便已启动,交易和信用认证全在云端完成,所有过程无缝对接,排队、刷卡都将成为历史,互联网金融则将无所不在。而像这样高度智能化消费场景的实现,必将依赖于区块链技术。简单来说,区块链技术就是设立一个公共账本,将每一笔发生在互联网上的交易,实时通过区块链技术记录在无数个互联网媒介上,使得其无法被篡改。”
如今,VISA已经通过区块链技术介入于原来交易环节繁琐费时的汽车销售领域。当消费者带着集成有区块链技术的信用卡进入4S店时,所有关于消费者的个人信息都在云端实现认证和区配,交易过程也都得已在云端完成。
在继德勤与安永宣布进军区块链之后,普华永道也正式宣布加入战团。因为大家都看到了区块链技术对变革金融行业巨大潜力,因此对咨询公司而言,这也是巨大的商机。
德国银行预测,未来十年内,现金将会变得多余。无论是国内还是全球金融,都将围绕着这个点展开,而区块链技术就是这个未来的基础。因此,所有国家都开始争相了解区块链的基本机制和潜在应用。
可穿戴设备
“未来,我们在身上到底会戴多少个可穿戴设备?大家无法想象。”皮埃罗・斯加鲁菲强调。
与很多技术相比,可穿戴设备更加贴近于生活,也更加贴近我们自身。而这项技术一旦成熟,将意味着巨大的市场,因为几乎所有的人都会感到需要它。
中国智能可穿戴设备市场在2013年的市场规模为9亿,2014年的规模为22亿人民币;在2015年,市场规模达到125.8亿人民币。
2015年,中国智能可穿戴设备市场规模为125.8亿元,增速高达471.8%。不过,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技术与标准研究所主任闵栋表示,目前,我国智能可穿戴设备市场仍处在探索期。2016年,部分垂直领域的巨大潜力将开始释放,可穿戴市场将进入启动期,预计2016年可穿戴市场规模将达到200亿元。
有专家建议,如果创业者进入,就须切中用户的刚需,同时有特定的渠道和资源,了解供应链,了解自身产品,还要有相对充足的现金流。如果提供同质化的产品,就无法获得投资。
还有人告诫道,创业者不适合做培养市场的事情,也不要创造需求,这是很耗钱和资源的,容易当“先烈”。创业者应该紧跟用户的需求,进行微创新。此外,创业者一定要注意售后服务,这是增强用户体验的重要部分。
在过去一年里,中国智能可穿戴设备市场创新者:360、暴风、出门问问、奥图科技、Fitbit。
360作为中国儿童手表行业的领导者,相应产品已开发至第三代,其在系统层、APP、云服务等领域持续投入,同时搭建亲子社区,在用户运营方面有不错的效果。
2015年初,暴风魔镜从母公司暴风科技分离出来,成为独立发展的子公司,并获得来自天音控股、爱施德、华谊兄弟的1000万美元融资。暴风魔镜致力于虚拟现实产业链生态的构建,在内容建设、开发者生态建设、产业链合作者建设方面不断发力。
2015年9月,谷歌AndroidWear与出门问问达成战略合作,在中国由出门问问提供AndroidWear的语音搜索。同时出门问问于2015年6月了Ticwatch智能手表,产品线延伸至硬件端。
奥图科技在2015年推出了面向消费者的AR眼镜,可通过语音操控完成打电话、发短信、拍照、录像、分享朋友圈、导航、AR增强现实等功能,同时也在研发VR设备“炫镜”,在AR、VR领域,奥图科技都有着不错的技术积累,但产品面世时间较短,市场销量及品牌影响力均较弱。
Fitbit于2009年上市第一款可穿戴设备,并于2015年6月19日正式登陆纽交所挂牌上市,成为第一家上市的可穿戴设备公司。
易观智库分析认为,在2016年中国智能可穿戴设备市场,随着未来苹果2代AppleWatch,智能可穿戴设备提供的服务愈加完善,健康类数据快速增长,健康类大数据服务将逐步成熟。智能可穿戴设备将在人体健康监测等领域发挥重要的作用,配合大数据和云服务,此类产品会在健康、运动、医学等市场未来使用场景广泛。
2016年,可穿戴设备将重点发展人机交互技术,充分实现人机无缝连接,释放双手,在语音交互、体感交互、触觉交互、眼球追踪交互等方面取得创新突破。
纳米技术
“通过纳米技术我们可以做出新材料,让我们现有的物体做出改善,或者创造出我们现在不知道的新物体。”皮埃罗・斯加鲁菲强调。
“一滴纳米药水,就能让电视机显示屏实现升级换代;一层薄薄的纳米膜,就能让普通透明的玻璃直接播放电影;一个小小的微纳商标,就能让香烟、酒类甚至人民币成功防伪……”很多创新者已经对纳米技术进行了一一解读。
纳米技术是用单个原子、分子制造物质的科学技术,研究结构尺寸在0.1至100纳米范围内材料的性质和应用。它的最终目标是直接以原子或分子来构造具有特定功能的产品。
据外媒报道,美国俄勒冈州立大学开发出一种新型的纳米技术,可以实现复杂材料的无损融合,从而制作出如纸张般轻薄的电路板。这种技术将使用光子技术,使用氙气灯代替传统热源进行融合操作,相比此前效率提升最高10倍,从而减少长时间高温融合的损耗。
近期,纳米技术还被应用于环保领域。来自华南师范大学化学与环境学院的方战强教授带领他的科研团队将可与铬发生快速化学反应的“零价铁”制作成20―40纳米的纳米材料,如果将材料撒到受污染的水体或土壤中,在10到20分钟以内,“零价铁”即可将水体或土壤中的铬还原并固定下来,然后使用磁铁将还原固定在“零价铁”颗粒上的铬进行快速分离,避免遗留在水体和土壤中产生二次污染。
纳米技术在医疗领域也拥有非常不错的前景,未来有望用于多种癌症的治疗,不过目前还需要通过大规模临床试验来验证纳米粒子的效果。
太空探险
2015年,特斯拉创始人马斯克在太空领域建立了自己的初创型公司SpaceX,做出了非常重大的实验成果,他们希望把火箭发射出太空,再考虑收回。如今,这家公司已经可以用到这种可回收、可再次利用的火箭,并且让太空探险的成本极大地降低。
“在SpaceX总部一楼,通往马斯克办公隔间的墙上挂着两张海报,左边的海报有关火星的现状――一个寒冷、贫瘠的红色球体,而在右边的海报上,火星则是一个生机盎然的绿色大陆,被海洋所包围。这个星球的温度不断升高,最终变得适合人类的生存。”
“我坚信人类的未来一片光明。如果我们可以解决可持续能源发展问题,同时成为一个多星球物种,在另一个星球上建立起自我维持的文明――应对使人类意识走向毁灭的最严重的情况――那么我认为这种前景将十分光明。”(《彭博商业周刊》)
目前,SpaceX以每个月一枚的频率发射火箭,火箭上搭载了来自一些企业和国家的卫星。SpaceX的发射成本远远低于波音、洛克希德-马丁和Orbital Sciences等本土竞争对手。到目前为止,SpaceX为许多国家的客户发射过卫星,其中包括加拿大、欧洲和亚洲国家的客户,发射次数在24次左右。SpaceX还计划实施50多次发射,合同总金额超过50亿美元,发射日程已经排到了几年以后。
据媒体报道,太空创业公司涉及的业务包括纳米卫星制造、地理绘图、天气追踪技术等,还有一些企业甚至想开采小行星资源。如果新生的产业可以重复使用火箭,就可以节省大量的成本,加快发射速度,让创业公司快速测试、升级技术,更快地替换旧卫星,这些都对营收的增长相当关键。
智能制造
如今,工厂已经被重新定义。
“由于3D打印技术的出现,几乎每一个人都可以在家里面打印出自己想要的东西。同时,由于众筹的出现,我们基本上也可以拿到自己想要的资金,来做想做的事情。” 皮埃罗・斯加鲁菲说。
以亚马逊为例,它提供了自动仓储服务,每一个人都可以把自己手工制作的东西存储在那里,亚马逊来负责管理物流。
可以说,亚马逊是智能工厂的代表。所谓的“智能工厂”是在数字化工厂的基础上,实行信息化和工业化的高度融合,为了加强信息管理和服务,必须有效利用物联网和设备监控技术。智能工厂是实现智能制造的重要载体,主要通过构建智能化生产系统、网络化分布生产设施,实现生产过程的智能化。
未来,将云计算中由大型工业机器产生的数据通过大数据与分析平台转化为实时信息,并结合绿色智能和智能系统等新兴技术,打造一个绿色、高效、舒适的人性化工厂。
亚马逊2012年7.75亿美金收购的Kiva Systems,大大提升了亚马逊的物流系统。截至2015年,亚马逊已经将机器人数量增至10000台,用于北美的各大运转中心。Kiva系统作业效率要比传统的物流作业提升2-4倍,机器人每小时可跑30英里,准确率达到99.99%。
有媒体报道,“在亚马逊的运营中心,不管是什么时间点,基本上在任何一个区域、任何一个通道里面,你不太会看到很多人围在一起。产品在仓库内飞速流动,从送达到发配,全程受到计算机系统的跟踪。”
“在仓库的另一端,工人则在亚马逊中央计算机系统的帮助下将产品打包到箱子里。取自存储货架的商品会被自动识别,并整理到同一个顾客的订单包裹里。计算机知道每一件产品的尺寸规格,因而会自动安排合适的包装箱,甚至数量刚好合适的包装胶带。在送完卡车出货之前,包装箱会进行称重,以确保包装流程没有出现差错。”
德国工业4.0提倡的智能工厂是实现一种新型生产制造模式的载体。其核心是为了适应产品生命周期新的变化。它能够找到应付产品快速更新换代、产品种类多而批量少、价格竞争和成本压力、投资回报率时间缩短以及资源优化和能源效率的解决方法。
而在我国,智能制造热度高企,石化、钢铁、机械装备制造、汽车制造、航空航天、飞机制造等行业纷纷开始探索建设智能工厂。
(一)高等教育基本矛盾发生转变
近年来,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取得了长足的进步,高等教育的基本矛盾已从量的需求转向质的提升。继续教育以往在学历教育方面发挥的作用和资源供给,已经无法适应当前社会的需要。同时,继续教育内部多种教育形式之间存在壁垒,电大、函授、成人教育以及普通高校中的继续教育之间培养标准不一,无法实现教育资源的共享和学习成果的衔接,亟需进行相应的交流机制,实现不同继续教育资源的优化配置。
(二)国民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
继续教育的发展与国家经济社会的发展息息相关,继续教育的专业设置和培养目标密切围绕国家经济活动服务。当前,我国经济发展进入到“从高速增长转为中高速增长、经济结构不断优化升级、从要素驱动、投资驱动转向创新驱动”的新常态,国家积极推动经济结构调整,大力倡导创新,营造大众创新、万众创业的局面。这样的新形势下,继续教育迎来新的增长点。
(三)社会人才观念出现新趋势
随着全球化程度加深,世界各国文化交流日益频繁,社会人才观念从过去的强调整体逐渐转向关注个体,公民的价值追求呈多样化发展,寻求自身价值的实现和表达。在这种时代背景下,教育的功能更加回归本源,更加注重个体个性的体现和人的全面发展。继续教育应该发挥其灵活开放的学习形式优势,满足个人自我学习、自我教育的定制化学习需求,适应价值多元化时代的趋势。
二、继续教育改革发展的核心
(一)实现继续教育各种学历教育形式之间的沟通衔接
我国继续教育形式丰富多样,电大、成人教育、远程网络教育等多种教育长期以来竞相发展,各自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但是也存在着教学质量和标准不一,不同教育形式学习成果之间难以转换利用,存在资源浪费和管理困难的问题。继续教育改革,就是要畅通各种教育形式之间的通道,推进学历教育成果间的互认和转换。
(二)实现继续教育学历与非学历教育成果的互联互通
继续教育是面向学校教育之后所有社会成员特别是成人的教育活动,因此,继续教育也必定要面向职业技能教育和培训发展。目前我国各行业拥有繁杂的职业资格证书体系,相关专业领域建立了对应的职业培训和资格考试。继续教育的改革,应该建立起学历教育与非学历职业技能教育之间的桥梁,把非学历教育成果如各类资格证书等,按照相应的学科标准和程序与学历教育的学分相匹配,推进非学历教育学习成果、职业技能等级学分转换互认。
(三)发挥继续教育的终身教育功能
继续教育是以学习者为中心的教育形式,具有灵活、开放和个性化的特点。继续教育应该进一步发挥这方面的优势,体现学生的职业、兴趣、自我实现方面的需要。要科学分析继续教育不同层次、不同学科的人才培养目标,分等级、分层次设计考试内容和学科,使追求学历教育、职业教育、兴趣教育的不同考生群体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选择教育形式,把教育过程向后延展到学习生涯始终,为构建终身学习体系服务,最大程度满足公民的教育需求。
三、新时代继续教育改革发展的路径
(一)建立继续教育学分银行
学分银行是借喻金融领域银行的概念,把学生参加继续教育全过程中的学习成果以统一标准转换过后的学分存储起来,然后按照相应的程序在继续教育不同教育形式之间实现转换。第一,建立继续教育学分银行。首先要建立统一的国家标准,使对学习成果的评价在一致的框架体系下完成,保证各种教育形式的可比性和沟通性。继续教育应当充分发挥专业课程设置上全、新、活的特点和优势,建立起国家统一的继续教育课程学分库,建设一套涵盖各学科的课程标准体系,对每个课程的培养目标、学时、知识要求、能力体现等作出细化要求,并量化赋值,使其能平滑地与其他教育形式学习成果对接。学习者所接受的不同类型的继续教育形式,可以对照国家课程学分库的标准体系,获得相应的学习成果认定和学分积累,进而为他后续选择其他教育形式进行对接提供依据和服务。第二,建立简明易行的学分认定和转换程序。建立继续教育不同学历教育形式之间的学分认定和转换标准。如电大、开放大学、远程网络教育以及普通高校的成人教育等的学历教育部分,由各办学主体之间签订相应的协议,打通各种教育形式之间互认互通的渠道,实现课程学习成果可积累可转化。学习者通过学分银行的学分兑换机制,获得相应学习形式的成果认定,也可以转化为其他教育形式的学习成果。参加继续教育的学习者,其职业经历、职业培训、资格证书、在线学习、创新创业、科学研究等成果,能充分体现学生的资历、资格和能力,应该按一定的标准转换成相应的学分,纳入学分库统一考量和使用。建立国家自理框架,对接继续教育国家课程学分库,按照学科质量标准、课程设置标准、人才培养标准建立学分积累、转换、认证体系,打通继续教育的学历教育部分与各类资格证书认证体系间的沟通渠道。第三,改革继续教育的考试评价方式。学分银行实质上是对参加继续教育的学习者学习历程的全记录,这一过程与对学生学习效果的过程性评价理念高度吻合。继续教育学分银行呼唤相应的技术手段,对学生的学习成果进行科学完整的评价。继续教育对学生的考核,应变革过去单一分数呈现的形式,为考生提供一份详尽的考试结果评价报告。不仅是对其本次考试的成绩做一个终结性的评分,还要详细告知考生该考试成绩背后所隐藏的信息,告知考生在这门学科中掌握了哪些知识,达到了哪些学科培养要求,哪些方面还需要加强,今后适合从事什么工作等等。为考生提供全面的考试评价服务,发挥继续教育的指导功能,促进考生在今后的学习中找到方向,为学生选择后续的教育形式、工作领域等提供指示引导服务。
(二)拓展继续教育内涵和功能
在学分银行的整体框架下,通过标准化、科学化的考试评价,扩充学分的内涵,不仅对参加继续教育的学习者知识掌握程度、素质能力等进行考察,还能对其所参加的教育形式进行评价,对前置学习经历在满足课程目标、培养要求、质量标准等方面的表现作出科学客观的判断。通过学分银行建立起继续教育质量评价标准和指标,对教育结果进行适当量化比较,并利用大数据技术全面掌握教育信息,开展年际间比较分析,进而为政府决策提供教育发展情况报告和咨询建议,促进教育质量的提高和教育体制的改革。
作为一个存活了32年的企业,它显然是“自以为是”的。海尔特立独行到“让人发指”,每次的改革让人直呼看不懂。而面对外界的质疑和赞扬,又总是坚持不为所动,以我为主。
但海尔又显然是“自以为非”的,这个词一直是海尔文化的最核心部分。每次,当我们都认为海尔已经“足够好”时,它却开始了“自杀重生”。
2016年底开始,海尔精神变成了“诚信生态,共享平台”。这不仅仅是一句口号,而是海尔在互联网时代变革的内在逻辑。打造生态、布局社群、构建场景商务、改造智慧工厂……一连串的“组合拳”无不显示出海尔对于互联网时代布局的坚定,它似乎很确定自己已窥视到了时代的逻辑。贯穿始终的是“人单合一”,海尔坚持了十多年的管理模式创新实践。
2017年3月,张瑞敏受斯坦福大学邀请赴美。海尔的长期深度观察者,商界企业研究院首席顾问、穆胜企业管理咨询事务所创始人穆胜博士也受邀随行。
在与海尔高管团队同行的10天时间里,穆胜与张瑞敏进行了数次深度交流。作为海尔的布局者,张瑞敏像是一个淡定的棋手:每次落子,都让人诧异;而之后的局势,又让人叫绝。
商界企业研究院以对话的形式,记录下了在寻找海尔“第二曲线”的过程中,张瑞敏这位棋手的布局与思考。
海尔最大的战略是什么?
穆胜(以下简称“穆”):
2014年,有学者批评海尔是“重管理,轻战略”,但我一路观察下来,发现海尔的发展思路一直很清晰。所谓“重管理”实际上也是为了调整组织,去适应战略发展的需要。那条主线是一直存在且坚定不移的。
张瑞敏(以下简称“张”):
这要看我们是如何定义战略的。我认为,企业最大的战略就是寻找“第二曲线”,即企业“新的生路”。这有点像是在打油井,找到一口油井,但你随时要寻找下一口,否则资源开采完毕的时候就是企业死亡的时候。所以,我认为海尔不应该执着于如何强化现有的市场地位,而应该思考如何跳出竞争。
海德格尔在《存在与时间》里有一句:“人的一生确定的是死亡,而不确定的是哪天死亡。”企业应该向死而生,寻找生路,还有比这个更“战略”的吗?
当前,家电的硬件竞争已经是饱和的价格战,而互联网的趋势摆在那里,我们应该转向,去获取用户的终身价值。正因为这样,我们要把电器变成网器、把网器变成网站、把网站变成社群。我们瞄准的,是那条“第二曲线”。
穆:我认为这已经不是在做战略的设计,而是在做商业模式的设计,甚至,我愿意说海尔的组织模式就是一种商业模式。商业模式是高于战略的,是一条不同的曲线,可以跳出战略竞争;而战略是在既定的商业模式下选择不同的打法而已。
例如,大家都卖冰箱,谁是低成本,谁做差异化,这是战略,准确说是业务战略。而如果海尔不通过出售冰箱硬件来赚钱,而通过后期的生态收入来获利,就跳出了战略竞争。
如果这个商业模式是海尔人的共识,那么如何将其落地,还是需要确定阶段性的战略目标来推动。这种战略目标的分解又是由谁来主刀的呢?追根溯源,我还是想看看这个顶层,海尔顶层的战略决策机制是什么呢?
张:这就又回到了老思路,如果还是集团来下目标、给指标,就不是人单合一了。我们通过十几年人单合一的探索,领悟到一个道理――不能让领导与员工博弈,要让员工和自己博弈、和市场博弈。
其实,通过我们的共赢增值表等工具,能够对平台和小微的目标在哪里、做得如何等情况一目了然。不是我们为他们下目标,是他们自己给自己下目标。我们只是给机制,他们自己会追求引爆、引领、套圈。否则,就没有办法在市场上生存,没有办法自负盈亏,社会资本进不去,就会解散。
从实际的情况来看,小微给自己下的目标应该是高于集团的指导目标的。
穆:虽然当前海尔更多是用小微自创业、自组织、自驱动的方式来实现生态的繁衍,但以前您也提到过,到了一定的时候就要追求战略的“合力”。近期,海尔会有这样的计划吗?海尔用什么样的机制来寻找战略合力?
张:我们搭建的生态是“智慧家庭”,这涉及到诸多场景,也有诸多网器在里面。寻找战略合力不能着急,现阶段还是要让网器去与用户充分交互,这样才能了解用户场景,获得有效的数据。
否则,仅仅从产品的角度出发,把冰箱、烤箱、洗衣机等网器的用户强行连接到一起,看似用户池变得更大了,实际上没有太大的作用。如果用户需要把冰箱和烤箱连接到一起,这两个小微就可能走到一起。
总之,这不是我们去规划的,还是要用户来决定。
穆:这个思路和很多所谓布局生态的企业不同。他们还是喜欢针对一个场景布局很多智能件,但没有基于对用户场景的理解,智能件可能不会被使用。
张:物联网的本质是与用户的零距离,获得用户的终身价值;互联网更多是在与用户做“交易”,而不是做“交互”。其实,在物联网时代,最应该解决的就是信任问题。KK说过,当信息爆炸时,信任就变得稀缺。而不基于用户交互,就没有办法产生信任。
穆:赞成。物联网不应该是冰冷的智能件和数据,而应该是“有温度的连接”。用户交互解决了对于用户需求的理解,搭建了有温度的真实使用场景,由此获得的数据才更具价值。那么,海尔通过什么样的界面来与用户交互呢?
张:物联网的基础是社群经济,一定是在社群里实现与用户的交互。所以,我们希望依赖于我们在全国的36万个微店和社群小管家来实现与用户的零距离。他们和用户之间有信任,能够获得用户的真实需求。
生态是否应该有开放的边界?
海尔的生态为什么要全开放?大量布局不相关的产业,真的是不务正业吗?
穆:您特别强调“生态”这个词,也在讲解海尔模式时多次将其比喻为热带雨林,而反对用科层制那种将企业修剪为花园的模式。您显然希望这个生态里保持物种的多样性,这当然会引起质疑――这会不会造成战略太过分散?
什么是好的制度基础,我认为就是人单合一。在人单合一的模式中,我们将研发、生产、销售、采购等环节并联在一起,共同面对市场。当研发的价值变成了用户价值,研发可以得到价值的分享,这种激励是他们前进的动力。
穆:这和很多企业不一样,很多企业的研发是不面对市场压力的,他们完成了上级布置的研发任务,就可以获得收益。这直接导致了研发“不接地气”,也无法获得市场的溢价。而人单合一设计的机制却能够破解这个问题,这也是您一直用人单合一推动组织模式变革的原因吧。
这个看法似乎和一类观点不同,有人认为,创新不能太功利,很多创新都是在非常舒适的环境里产生的。还有人认为,创新必须紧盯市场,只有这样才能找到方向,压力也是一种动力。技术创新应该天马行空,还是紧盯市场?
张:说创新应该是天马行空,这是典型的“倒果为因”,因为某些个案成功了,所以觉得他们的一切都是对的。好比有人能够活到100岁,但你拿到他的食谱照着吃,难道也能活到100岁?
创新一定是用户驱动的,用户需求决定创新方向,这样的创新才有意义。如果不看市场,押宝在哪个技术上,都有风险。但如果我们掌握了用户的需求,不仅可以让自有的研发更精准,还可以整合全球的研发资源,全球都是我的研发部。
穆:能否这样理解?有的企业是后向扎根于技术的,如PC时代的Intel;而有的企业是前向扎根于用户的,如PC时代的IBM。海尔选择后者。
张:可以这样说,但更准确地说,我们是扎根于用户,希望通过建立、管理好用户资产,获得用户的终身价值。德鲁克有句话很形象,用户需要的不是一个钉子,而是一个洞。
比如,我们的馨厨(智能冰箱)上面,为用户连接了400多家一流生鲜供应商,搭建了一个购买一流新鲜食材的平台。我们卖的不是一台冰箱硬件,而是一个解决方案,背后是一个生态。
穆:的确,互联网时代,用户需要的不是产品,而是解决方案。但有的企业可能有不同的选择,他们选择做好自己那一段的产品。比如日本企业,他们已经大量从To C转型为To B。如何理解他们的转型?
张:他们是一个很典型的例子,日本家电产品的质量并没有下降,但逐渐地失去了市场。这不是他们主动的选择,而是被动的无奈,因为他们失去了对于C端用户的感觉。在这个互联网时代,用户需求变化太快,好多企业都失去了对于C端用户的感觉。
穆:但C端用户又是最重要的,因为他们是一切需求的来源。所以,拥有用户者才拥有平台。而您也多次提到过,在互联网时代,要么拥有平台,要么被平台所拥有。
张:是这样的,我们选择拥有平台。
平台属于谁?
平台时代,数据能力和用户能力,究竟哪个决定平台?海尔用什么迎接工业4.0时代?为什么说海尔可能引领中国制造的方向?
穆:让我们考虑另一类企业,数据能力强大的企业,海尔会不会和这类企业合作来强化自己的平台体验?这样的举措又会不会导致自己丧失平台?
张:这种合作可以考虑,但前提一定是基于对用户需求的理解。我们在和某些数据企业交流时,发现他们并不具备与用户交互的能力。必须基于我们提供的精准数据,他们才能够使用他们的能力。这就充分说明了交互用户的重要性,掌握用户资产的一方才掌握平台。
穆:这让我想起了以前掌握类似谷歌的ADwords和ADsense技术的一家企业――Overture。这家企业甚至比谷歌更早掌握这门技术,但最后被雅虎收购,原因就是他们没有掌握用户,而只是被用户拥有者耳提面命的外包商。
张:不是说数据处理的能力不重要,而是数据太重要。现在大家都在提大数据,但其实对于大数据是有误解的。
我认为,大数据不应该仅H是一大堆的数据储备,而应该有三个特点:第一是“流数据”,就是说数据是围绕用户活跃流动的,是不断产生的,各类数据在整个平台上是相互联系的。第二是“小数据”,就是说要指向个性化的需求,做到极致就是以个人为中心,这不是拼数据量,而是拼数据价值。第三是“区块链”,大数据要发展,必然要解决信任问题,区块链是一种分布式记账技术,数据无法被篡改和造假,这就一定程度上解决了信任问题。
总结起来,我认为“流数据”就是“快”;“小数据”就是“准”;“区块链”就是“信”。要达到这几个标准,让大数据真正发挥作用,就一定要解决数据来源的问题,这就是理解场景、理解用户的问题。
穆:我感觉您要追求的是一种针对用户的“深度热数据”,而加上了区块链,解决了针对不同数据主体的信任问题,数据交互就更加频繁。这就是您在海尔执着地推动“用户交互习惯”的原因吧。海尔在找到了这些数据之后会做什么呢?
张:当然是组织资源满足用户需求,这个时候全世界的资源都为我所用,全世界就是我的人力资源部,全世界就是我的研发部。我们在一些产品上已经连接到了远在硅谷的技术提供者,他们也进入了我们的生态圈。
当然,最理想的状态是先有用户(需求),再有生产。这就要基于我们的COSMO系统,用户在线上发起需求,而后,设计、采购、制造、包装、运输等环节全部都看得到。而且,这个过程是基本不需要人来干预的,这就是我们所说的“黑灯工厂”。这样的效果,不仅是产品和服务体验感的不同,而且产品不进入仓库,直接就送到了用户的手里。
穆:这就彻底实现了产销(销售)一体化,甚至是产消(消费)一体化。国家提出供给侧改革,提出要去产能、去库存化,其实,这才是正确的路径。这个系统当前已经在海尔全面铺开了吗?
张:目前是打样阶段,定制率大概有10%~20%,有的还是来自客户(流通商)而不是终端用户,但未来会有更广泛的运用。我们感觉,只有这样才能解决互联网与用户零距离的问题。
穆:我记得海尔以前也将“零库存”提上日程,并且取得了不错的成效。
张:那个时候的“零库存”还是不彻底。原因很简单,当时我们的内部是用流程串联起来的,各个环节之间都有时间差,不可能做到真正的零库存。现在不一样了,“人单合一2.0”将串联变成并联,各个环节共同面对用户,调节自己的行动。如果再加上了COSMO系统,大家根据用户需求来调节行动就更加精准了。这才是真正的“零库存”。
穆:这就是德国工业4.0和美国工业互联网想要达到的状态吧。如果有了这个系统,各类资源就能够更加高效地满足用户需求,就真正达到您说的“零摩擦参与”的状态,交易成本就降低到极致,这个平台就更具威力了。那么,海尔愿意将这个平台变得更大,甚至让自己的竞争对手参与进来吗?
张:我们愿意呀,做这个平台就是为了开放,但也许他们(竞争对手)就不愿意了。
穆:德国做工业4.0是从硬件到软件,美国做工业互联网是从软件到硬件,他们的两种路径都可以理解,这都是基于他们的工业基础。但是,海尔要超越他们的模式,准备采用什么策略呢?
张:我们从用户出发,一切的硬件和软件都围绕用户的需求。我认为,只有这样的方向才最有希望。这有点像网约车和出租车的关系,前者随需调用,后者寻找需求。两者的效率天壤之别,区别就在于前者是基于用户需求而发起的。
关键词:集团公司;财务共享;风险管理
引言
近年来,大数据的发展使得信息化逐渐深入各行各业,在移动互联网和云计算的背景下,中国企业集团在实践中实施财务流程再造,积极推动财务共享服务的云端化进程。财务共享的服务模式有信息处理速度快、信息准确全面以及使用成本低等优势,逐步成为现代企业集团的主流。然而,在财务共享服务模式下,会计信息处理的集中和财务流程的再造也容易引发人员风险、系统自身风险、流程风险等风险管理问题。因此,对企业财务共享进行有效的风险管理是其实施过程的基本保障。
1集团公司财务共享的现状
财务共享服务中心最早由美国著名的汽车生产商——福特公司创建完成,实施财务共享可以有效提升集团公司的财务管理水平与效率,控制并降低成本,从而更好地发展企业的核心业务,提升市场竞争力。近年来,我国市场经济环境良好,大型企业发展迅速,集团公司的规模日益增大,由此也带来了新的财务问题。因此,我国集团公司纷纷向国外企业吸取经验,建立新的财务系统——财务共享服务中心。2005年,中兴通讯建立了我国第一个财务共享服务中心,之后,越来越多的集团公司建立了自己的财务共享服务中心。虽然财务共享模式在集团公司中迅速得到发展,但就目前来看,很多企业对于这一新的系统的运用依然持保留谨慎的态度,有些管理层甚至产生排斥心理。或许是不希望公司组织结构发生变革,亦或许是习惯于传统的财务系统和管理工作,导致一些股东和管理者在财务共享的运用上,只是停留在最为简单的层面,如进行一些数据的共享和资金的管控。而财务共享中最核心的部分——在平台上进行各分公司的业财融合,能够做到的公司并不多。除此之外,一些集团公司的信息化建设较为落后,对新平台的投入也不够,没有能够实现各项业务之间的信息互换和整合。这些都导致财务共享模式的价值没有被充分利用,还有可能造成人员工作效率的降低。
2集团公司实施财务共享存在的风险
2.1组织风险
财务共享模式会引发集团组织结构的变革,但凡是变革就必然会伴随着一定的风险。集团要实施财务共享,必然会调整原本的组织结构,变化最大的当属各分公司的财务部门。建立财务共享服务中心就是要重新划分财务部门职权,把原本属于各分公司的权力集中到总公司来。这样的结构调整会导致各部门职员对新的工作任务的不适应甚至产生排斥心理,加之新的管理制度的制定可能存在一定的不合理性,造成员工之间的分工不明确,从而引发内部矛盾和冲突,影响工作效率。
2.2人员风险
财务共享的实施对集团的财务人员提出了新的要求。传统的企业会计一般是指财务会计,会计人员每月重复地做资金收付、成本核算、报表分析等工作,而对公司的管理决策参与很少。随着人工智能和区块链技术的广泛运用,在新型的财务模式下,财务人员不得不进行会计职能的转变,从单纯的财务会计走向管理会计,或者说更偏向于管理会计。但是,并不是所有人都具备与时俱进的学习能力和适应能力,相反,集团中很多年长的财务人员对这种新兴事物会产生拒绝、对立的心理状态。此外,财务共享对信息技术的运用能力要求很高,一部分不会使用计算机软件的员工可能会面临淘汰,增加了人员的焦虑心理和不稳定性。
2.3系统风险
财务共享服务中心的建设对每一个集团公司来说,最棘手的问题就是对信息技术的运用,包括大数据、人工智能、云计算等,这需要大量的高技术人才和资金的投入。同时,新系统的运用还会带来一定的适应性和安全性问题。目前,很多公司的财务共享系统的建设由于技术不够而缺乏定制化,单纯地使用通用型模块往往不能很好地贴合每个公司自身的特点。而且作为一个全新的系统,它的运行必然会带来一系列未知的问题。系统的安全性风险对于需要保证数据绝对准确的财务工作来说,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隐患。
2.4流程风险
财务共享模式实施的本质就在于对传统财务流程的变革,通过将同类业务流程统一标准来提升财务管理的效率。但是在初期,由于财务业务的整合难度较大,集团总部和各分公司之间可能会经常出现冲突,而严格的财务共享流程又不能及时、快速地解决这些冲突和问题。并且由于缺乏经验,流程的设计可能不合理,后续的优化工作也跟不上,导致新旧流程衔接不顺畅,财务人员在实际执行时难度较大。除此之外,在新的财务模式下,各分公司需要把原始凭证上传到集团总部来做账,导致了账务处理的滞后性,同时也增加了纸质单据遗失的风险,不利于原始凭证的保管。
2.5外部风险
财务共享模式的运用除了会带来一些企业自身的风险之外,还会伴随着一定的市场风险、政策风险、选址风险等外部风险。财务共享模式的建立与改进需要与市场环境和宏观政策的变化相适应,而这种将分散各地的分公司的财务职能收归集团总部共享中心统一处理的方式,会因为集团公司对各地政策(包括财政政策、税收政策、信贷政策等)的了解和跟进的不及时,而产生隐性的不利影响。此外,在选址上,如果企业选择人力成本不高、经济较为落后的欠发达地区建立财务共享中心,那么可能会因为这一地区基础设施条件差,高素质人才匮乏而不利于财务共享中心的长远发展;但是如果选择发达地区,又可能会使企业陷入人力成本和运营成本不降反升的困境。因此,选址所带来的各类风险企业需要权衡考虑。
3集团公司财务共享的风险应对措施
3.1合理划分组织机构职能,建立科学的财务共享制度
对于组织风险,集团公司一方面需要对其组织机构职能进行合理、明确的分划,减少员工之间的矛盾和冲突,增强财务部门与各业务部门的联系,提高企业内部运作的效率。另一方面,要建立科学、规范的财务共享制度。制度是组织体系改革的保证,科学的财务共享制度有利于保证财务流程的规范化,使新的工作有规可循,从而在一定程度上避免组织变革产生的问题。3.2积极开展员工培训,消除员工的抵触心理对于降低人员风险,最行之有效的方法就是积极开展对员工的培训工作。财务共享对财务人员带来的负面影响,大多是因为财务人员对新系统的不熟悉以及信息技术的匮乏而产生的抵触心理。因此,加强学习,提升员工的技能和水平,能够有效地消除员工的负面情绪,保证集团公司财务部门工作有条不紊的进行。同时,还要妥善处理由于财务共享模式的运用所带来的子公司财务人员的岗位减少问题,对于一些闲置的员工可以采取转岗和适当分离的措施,来保证企业内部的稳定性和凝聚力。
3.3提升系统的针对性,搭建安全、可靠的财务平台
集团公司应当根据自身的需求和特点来制定科学、合理的财务共享服务中心,提升系统的针对性和适应度。同时,还要依托信息技术来提升财务共享系统的安全性。目前,大数据、云计算、区块链等技术能更安全、高效地传输数据,保证会计活动的高度安全性、数据的可溯性和不可篡改性。因此,要善于利用这些前沿技术来降低人为操作所带来的风险,保证内部信息的安全,提升集团公司的风险控制能力。
3.4重视流程的设计与优化,体现业财融合的新趋势
财务共享模式流程的设计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需要在实践中不断地优化。通过实践,企业才能够了解当下的新模式在哪些方面存在问题,由此进行针对性的调整和优化,提升流程的执行效率,使财务共享可持续发展。集团公司还可以设置专门的业务流程管理小组,来负责识别和解决流程执行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同时,集团应当围绕ERP系统,建立健全线上资金管理系统、报销审核系统、财务核算系统以及内部控制系统,实现财务共享与业务拓展、决策制定相衔接,达到流程的全面覆盖,实现业财融合的目标。
3.5关注市场变化和区域政策,以科学选址来降低风险
对于不断变化的国内外市场环境,集团公司要有敏锐的商业嗅觉,优化并调整财务共享平台模块,以适应集团业务发展的需要。而对于不同区域的经济政策,应该加强学习和应用,并与区域内的相关政策机构保持良好的关系和紧密度,也可以设置专门的人员来负责信息的传递工作,提升信息沟通的效率。同时,在财务共享机构的选址上,必须体现科学性和合理性。集团公司建立财务共享机构要充分考虑人力成本和运营成本等因素,选择最佳的地方设立财务共享机构,才能实现降低成本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