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投稿指导 期刊服务 文秘服务 出版社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首页 > 精品范文 > 人口老龄化分析

人口老龄化分析精品(七篇)

时间:2024-02-27 14:46:45

序论:写作是一种深度的自我表达。它要求我们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真相,好投稿为您带来了七篇人口老龄化分析范文,愿它们成为您写作过程中的灵感催化剂,助力您的创作。

人口老龄化分析

篇(1)

人类步入21世纪以来,老龄化问题愈加严重,据有关调查显示,我国60、70年代人口之和占据我国总人口的42.6%,而50年代人口占据18.7%。现如今,50年代人群已经完全成为老年人群,60、70年代人群正在步入老龄化,这也是现如今我国需着重解决的问题。本文重点以人口老龄化所带来的问题作为出发点,进而提出人口老龄化的基本特征,希望对我国社会发展有所帮助。

人口老龄化过度老龄化问题特征

“人口老龄化”是现如今耳熟能详的词汇,但是在人们认识上却存在很大差异。部分人认为,人口老龄化是中年人转向老年人的过程;也有人认为,人口老龄化就是老年人的比重上升。现如今比较主流的观念是指,中年人口和老年人口数量比例偏移,即老年人口上升、中年人口下降。但如果辩证分析,这些观念都是成立的,但也都是不澜鞯摹1982年,在维也纳召开了“世界老龄问题大会”指出,老年人的年龄标准在60周岁,现如今,国家、地区评判人口老龄化是:国家、地区中60周岁人口达到该地区总人口的10%或65周岁人口比例达到7%以上时,即被称之为老龄化地区。老龄化会给社会生产带来巨大压力,同时也带来很多风险,因此,我们必须要找出相应的措施,出台一系列的有效政策,进而缓解人口老龄化带来的问题。

一、人口老龄化简述及所带来的问题

(一)适度老龄化与过度老龄化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不断发展,人们的生活质量、医疗水平不断提高,人民平均寿命大幅提升,现如今80周岁人口到处可见,人口老龄化是必然趋势。从客观角度分析,人口老龄化是自然现象,是不可回避的问题。以当今人口老龄化定义分析,可以划分为适度老龄化和过度老龄化。以稳定人口理论可以推导出生育率更替水平,即如果人类平均寿命在60岁左右,那么发展下去人口老龄化将在21%左右,理论上可以称之为60岁条件下适度老龄化水平。同理,可以推导出70岁在22%左右、80岁在26%左右。根据此类方法推导,如果生育率小于1.5,那么发展下去的老龄化水平就已经达到过度老龄化。

(二)人口老龄化所带来的问题

我国老龄化问题正处于初期阶段,老龄化的问题还没有完全彰显,但从发达国家老龄化问题分析,老龄化无论是对国家的政治、经济、文化都会产生非常深刻的问题。总体来说,人口老龄化并不是全是消极影响,但消极影响大于积极影响是不争的事实,随着老龄化分口不断增多,其影响程度也会不断增加。具体来讲,人口老龄化会造成人口规模缩减,致使劳动力缺乏、有效劳动力下降、储蓄率下降,引起养老、医疗保障支付困难,加重国家公共财政支出压力,削弱经济增长步伐,进而演变出经济问题、社会问题,甚至是政治问题。

以我国人口年龄布局来分析,我国正在酝酿过度老龄化风险。以理论推导分析,计划生育是导致如今我国人口老龄化严重的主要因素,两个完整的计划生育家庭结构中,中老年人占据半数以上,即双方父母4人、夫妻2人、孩子1人或2人,一旦生育率降低到1.5,那么扭转生育率下降的趋势将极难逆转,计划生育期间我国一直处于低生育水平,假设我国生育率在1.5,那么未来我国稳定人口会每54年折一半,到21世纪中叶老龄化将高达38%;21世纪末达到40%以上。过度老龄化会造成我国人口极速缩减、公共财政危机、经济下滑、老年保障降低等问题。因此,现如今虽然我国开放二胎政策,但以当今人们生活情况分析,二胎家庭少之又少(城市)。

二、人口老龄化的基本特征

(一)原因复杂性

影响人口老龄化的因素非常多,例如经济宏观因素,终身发展、全面发展的微观因素等。其中,主要原因是经济因素与社会因素,例如产业结构不适应、公共服务体系落后等。这一系列原因,有的属于内生性的,反之,也有一些是外部因素引起的。总之,人口老龄化问题是非常复杂的、不可避免的。

(二)传导机制模糊性

随着人类社会愈加复杂,人口老龄化问题也变得更加系统、更加复杂,与诸多因素相互作用、相互联系,虽然其实质关系非常复杂,但却非常模糊,即不相关现象。特别是一些内生联系,其产生环节极其难以察觉,看似不相关的两种现象,却有可能是一种共生关系,并非是因果关系。笔者以人口老龄化对经济增长影响为例,看似老龄化与经济并无直接关系,但中间传导环节依然与国家人口、劳动力人口有着直接关系,同时也受国家传统、国家制度、国家发展阶段、国家产业结构等诸多因素影响。强调一点,人口老龄化影响经济下滑的途径不是单一的(直接影响),而是诸多影响因素交织在一起的(间接影响)。

(三)发展长期性

解决一个阶段的人口问题往往需要一个世纪,甚至是更多的时间。由此可见,在宏观人口的条件下,人口老龄化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同样也是不可逆转的问题。以我国当今人口老龄化问题为例,当今40~60的人口比例最大,受计划生育影响,80后、90后人口数量大幅度减少,并且如今的80、90后大多数都是“一家三口”。由此可见,我国人口老龄化问题会贯穿于21世纪之中,各个阶段老龄化问题不断积累、展现,甚至是爆发。以老龄化问题分析,老龄化是不可逆转的问题,这个问题将终身积累。

(四)风险累积性

如果老年人疾病增多、安全事故增多等问题突然爆发,会给社会发展带来极大的影响。由于老龄化问题具备模糊性、隐蔽性、累积性等特点,一旦爆发老龄化危机,那么就意味着要投入大量的生产力,并且也无法保障取得预期效果。同时,风险累积性也体现在不同年代,60、70后受计划生育影响,那么80、90后也会形成这种意识,也被称之为风险沉淀。以我国为例,如今我国是由适度老龄化向过度老龄化过渡阶段,虽然我国想要弥补计划生育带来的弊端,提出二胎政策,但其效果甚微,很多家庭为了减轻家庭压力而放弃二胎,或者人们没有二胎意识,我国生育水平仍然低迷,人口老龄化问题依旧没有缓解。总之,老龄化问题必须要做到一定的前提性,即居安思危,未雨绸缪,防患于未然。

三、结束语

随着我国社会不断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社会医疗水平不断提高,人口老龄化已经成为必然趋势。造成人口老龄化的因素有很多,同时人口老龄化也会给社会发展带来诸多影响。相关部门必须要采取相应的政策支持,调整人口结构来缓解人口老龄化问题。

参考文献:

篇(2)

关键词:农村;老龄人口;养老;对策

中图分类号:F323.89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3309(x).2013.06.52 文章编号:1672-3309(2013)06-118-02

在我国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日益严峻的人口老龄化引起了社会各界的普遍关注与重视。养老问题作为人口老龄化的产物之一,给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带来了巨大的压力。农村是我国养老问题的重点,这是由于我国农村老年人生活比城镇老年人辛苦,经济收入低,养老保障制度不健全,同时也是由于我国农村人口的社会保障问题被长期忽视等因素造成的。解决好农村人口的养老问题,相应地就解决了当前中国亟待解决的人口老龄化及其养老问题。

一、农村人口老龄化研究背景

(一)问题的提出

人口老龄化是指人口中老年人的比例上升,它反映的是人口年龄结构的一种动态变迁过程。根据联合国的统计标准,在一个国家或地区内,60岁以上人口占总人口的10%或65岁以上人口占总人口的7%,那么就称这个国家或地区进入了老龄化社会。第六次人口普查显示,中国60岁以上老年人口已达17764万,占全国总人口的13.26%,比2000年人口普查上升2.93个百分点,其中65岁及以上人口占8.87%,比2000年人口普查上升1.91个百分点。占世界老年人口的1/5,居世界第一位。这表明中国已经进入了老龄化社会,并且有关专家预计今后中国老年人口将长期居世界首位,未来的几十年中,中国老龄人口的数量将急剧增加,将以每年3%的速度增加。到2050年,老年人口将达到41000万,占总人口的25.8%。需要养老的老年人的数量非常庞大,而且我国现有1000万的高龄老人(80岁以上者)需要照顾。这些体现了我国老年人口基数巨大、老年人口增长速度快以及高龄化趋势明显的特点。人口老龄化的发展、老年人口的增加、寿命的延长给我国社会经济和人民生活带来了广泛而深刻的影响。

(二)中国农村老龄化的现状

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给我们以新的警示:当前农村人口的老龄化水平已经超过了城镇。这就是说,原来那种对城市人口老龄化水平高于农村的认识,已经变得不合时宜。人口的流动和户籍制度的改革,城市对农村剩余劳动力吸纳能力的提高,城市打工和做生意的比较收益的刺激,使农村有较高文化程度的青年人口,越来越多地移居到了城市。这在给城市带来新的活力的同时,也给农村人口的老龄化带来了促动。农村人口相对于城市老年人口,大多数农村老年人没有固定收入,没有储蓄,要靠劳动换取微薄的收入维持生活。一旦农村老年人因病丧失劳动能力,也就意味着这个老年人丧失经济来源。这给农村老年人们的生活带来了困难,从而使得农村养老问题更为严重。

(三)陕西省老龄人口的基本状况

第一,陕西省已进入老龄化行列。2010年陕西省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已达到318.38万人,占全省总人口比重的8.53%,据此判断陕西省已进入老年省份行列。第二,陕西省人口老龄化速度正逐步加快。1982年、1990年、2000年、2010年陕西省老年人口分别为133万、170万、214万和318万人,老年系数依次为4.57%、5.15%、5.94%和8.53%。目前陕西省65岁以上人口已达到318.38万人,已进入老龄化社会。据预测陕西省总人口数将于2020年进入人口高峰平台,老年人口将于2040年前后达到最高峰。

二、陕西省咸阳市秦都区东南坊村养老问题调查

(一)问卷设计

本次调查选取60岁以上的东南坊村老年人为对象,采用与老年人面对面交谈并带老年人填写问卷的方式完成调查过程。问卷主要分四个部分。第一部分是对农村老龄人口基本情况的记录,内容主要包括年龄、现常年居住地、原职业等情况。第二部分是对农村老龄人口健康医疗方面的若干问题,分别涉及身体状况、医疗保险、体检、就医以及医疗费用等情况。第三部分是老龄人口精神文化状况的相关问题调查,主要包含主要倾诉对象、是否有孤独感、日常生活以及老年人文化活动情况方面。第四部分是针对老龄人口的养老方式的部分,主要涉及居住方式、养老方式、经济来源、养老金等。

(二)调查结果分析

本次调查发放问卷200份,回收问卷192份,有效问卷184份,有效回收率为92%。

1.老龄人口基本状况:从性别构成上看,男性和女性分别占到39.13%和60.86%。被调查的老龄人口中女性比例高于男性。由此可见,农村老龄人口的构成中女性多于男性;农村老龄人口中33.60%的人年龄在60-64岁,35.56%在65-69岁之间,这也就是说将近七成的老年人口在60-69岁,这表明被调查的老年人中老龄人口的年龄相对较为年轻。

2.医疗状况调查结果:根据调查的数据,对医疗状况进行描述性分析,可得出84.8%的老年人认为自己的身体状况良好,同时,绝大数人都参加了医疗保险。尽管人们参加了医保,但是看病难的问题还是存在,人们普遍觉得就医费用过高,不太能承担医疗费用。与此同时,对农村老年人健康状况和年龄分布进行交叉分析。可以得出农村老年人的健康状况和年龄分布有着很大的相关性。对农村老年人的健康状况和年龄分布进行细化分析得出:年龄在60-69岁人的健康状况比较好,年龄在70-79岁的健康状况有所下降,年龄在80岁以上的健康状况普遍不好。

3.精神文化状况调查结果:农村老年人主要的精神慰藉依次来源于子女、配偶、朋友、其他亲戚和其他五个方面, 其中大多数依靠配偶和子女的慰藉;从这一层面上也说明农村老年人还是以传统子女养老方式为主。同时,78%左右的老人不参加老年活动。日常生活主要是带小孩、聊天和做家务,老年娱乐生活不丰富。

4.养老方式的调查结果:在被调查的农村老人中, 子女数量两个到三个及以上的比较多,老年人所希望的养老方式也是传统的与子女一起住,不愿意去养老院。该调查的农村老年人的经济来源主要由子女提供。对养老方式数据做交叉分析得出,农村老年人的生活满意度和经济来源有着很大的相关性。经济来源由退休工资和子女提供时,农村老年人对生活的满意度明显高于低保收入和其他的情况。其中,由子女所提供的经济来源的满意度又占半数以上。

(三)存在的问题

根据以上调查结果分析,对农村老年人在生活上出现的问题可以归纳为以下几点:

第一,经济来源方面,农村老年人的收入主要依靠家庭成员供养。随着现代家庭结构的变化,使老年人越来越难以依赖成年子女的经济供养生活,子女因工作的流动很可能不与老年父母住在一起,而置身于现代劳动的子女很难有足够的收入同时来维持自己和老年父母的开支。因此传统社会中“养儿防老”的观念和做法在这里受到现代化的极大挑战。

第二,医疗保健和生活照顾方面,老年医疗保健的问题是晚年生活的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由于老年人身体方面的变化出现了各种疾病,在寻求医疗保健服务的过程中时常遇到以下问题:(1)医疗费用高,长期的医疗费用是一般老年人经济状况能力所无法承受的;(2)医疗保健设施和服务缺乏,使得老年人在获得医疗保健服务方面存在着许多问题。

第三,精神文化方面,农村老年人在农村的娱乐生活有些单调,村上很少组织活动,即使组织老年活动也因为各种原因使得老年人积极性不强,参与率不高。因此,直接影响老年人的精神文化状况和总体生活质量。

三、对策建议

第一,发挥家庭养老在农村养老中的作用。从调查来看,家庭养老在目前农村养老中仍占主导作用。我们将从道德教化和加强法律实施两个方面加强子女对赡养父母义务的履行。

第二,加强新型农村医疗保险的实施,对农村老年人进行免费定期体检。首先,实现新农合在农村老年人中的覆盖率;其次,提高老年人常见病的报销比率;最后,对农村老年人进行免费定期体检。

第三,加强对农村老年人的娱乐文化生活和心理健康的关注。应加强农村娱乐文化和健身设施的建设,确保每一行政村建有一处“老年人活动室”和建设设施,供老年人使用。定期组织一些老年人喜欢的剧团等下乡演出,丰富老年人的晚年生活。

参考文献:

[1] 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主要数据公报.

[2] 谢安.中国人口老龄化的现状、变化趋势及特点[J].西安交通大学学报,2009,(08).

[3] 沈芬娟.我国农村养老的现状、问题及对策[J].四川行政学院学报,2005,(06).

[4] 刘洋.我国农村人口老龄化的问题与对策研究[J].辽宁行政学院学报,2006, (11) .

[5] 朱钰、杨殿学.统计学[M].西安:西北工业大学出版社,2008.

[6] 朱胜、冯亮能.市场调查方法与应用[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08.

[7] 刘欣玲.我国养老方式的现状、问题和对策[J].经济纵横,2007, (01) .

[8] 李广义.人口老龄化趋势与完善社会保障制度的政策取向分析[J].西安石油学院学报,2003,(02).

篇(3)

关键词:(中)关键词人口老龄化;扩展索洛模型;合理养老水平系数

中图分类号:(中)中图分类号D632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0-4149(2013)05-0098-09

收稿日期:(中)收稿日期2013-03-21;修订日期:(中)修回日期2013-05-22

作者简介:(中)作者简介李绍泰(1988-),浙江台州人,暨南大学经济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人口统计、抽样调查。

正文

一级标题一、引言

人口老龄化反映了人类的进步,表明了人口死亡率的下降和人们的健康、营养水平的提高。法国在1865年率先进入老龄化国家,美国在20世纪40年代进入,我国在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时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比重达到7%,也进入了老龄化社会。

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进程的加快,养老保障体系面临着巨大挑战。如何确定不同老龄化率下合适的养老金支出,既能促进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又能保障老年人的正常生活水平,是目前研究的重点。穆怀中在研究社会保障适度水平时将养老金占工资收入总额的比重作为养老保障的考核依据[1]。姜向群通过计算养老金总额在职工工资总额的比重来观察人口老龄化对退休金缴费负担的影响,并提出了改革养老金制度的建议[2]。李敏用养老金支出与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来研究合理的养老金支出,虽然采用了柯布-道格拉斯(Cobb-Douglas)生产函数,但并没有在生产函数中加入年龄结构[3]。

本文通过建立加入年龄结构的索洛模型,推导出老龄化率下养老金支出系数公式,测算了给定老龄化率下国民经济中应该分配给老年人养老所占的比重,文中称为合理养老水平系数。合理养老水平系数反映在不同的人口结构下,考虑老年人的消费水平,推导出养老金总额应该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而中国目前实际的养老金支出比例,文中称为实际养老水平系数,根据模型中推导出来的公式,用养老金支出总额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与老龄化率的比值来表示。本文将合理的养老金支出与中国的实际情况作了比较,分析了目前养老金支出比例与合理养老金支出间的差距及原因,为政府制定养老金支出政策提供参考。

一级标题二、合理养老水平系数的推导与分析

二级标题1扩展索洛模型的建立

索洛模型是研究经济增长理论的起点,主要关注四个变量,即总产出Y,资本K,劳动L,以及“知识”或“劳动的有效性”A。假定劳动的规模报酬不变,它的生产函数采取如下的形式:Y=F(K,AL)。本文研究中加入老年人口和少儿人口,索洛模型中的劳动L仅仅指实际参与经济活动的劳动力数量。扩展后的索洛模型形式采用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形式:

其中:N代表总人口,α是65岁及以上人口(老龄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即人口老龄化率。β表示0~14岁少儿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称为少儿比。1-α-β则表示15~64岁的劳动年龄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γ表示劳动参与率,所以实际参与经济活动的劳动年龄人口可表示成L=(1-α-β)γN。

θ是老龄人口的人均养老收入与全体国民人均收入水平之比,称为合理养老水平系数,即在给定老龄化率情况下老年人养老金收入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

其中: Yα是经济总产出中分配给老年人的养老总支出,即老年人的养老总收入。Lα表示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数,则 Lα=αN。从合理养老水平系数公式中可以看出,经济总产出中分配给老年人越多,养老水平越高。合理养老水平系数可以很好地研究老年人的养老保障情况。

经济产出在消费与投资之间进行分配,投入投资的份额s是外生的,现有资本以速率δ折旧,投入资本的增量为:

二级标题2老龄化对平衡增长路径上的经济影响分析

为了观察人口老龄化因素对经济产出的影响,下面推导加入老龄化因素的索洛模型平衡增长路径。

式(2)等式两边同乘以k,得到每单位有效劳动的资本存量的变化率为:

其中:单位有效劳动的产出f(k)=YAL,未加入年龄结构的原索洛模型单位有效劳动的资本存量的变化率k&=sf(k)-(n+g+δ)k,第一项sf(k)称为每单位有效劳动的实际投资,第二项(n+g+δ)k为持平投资(见图1)。与原索洛模型相比,加入老龄化因素的扩展索洛模型推导出的式(3),第一项每单位有效劳动的实际投资减少了sαθf(k),第二项持平投资减少了(m-α&+β&1-α-β)k。人口老龄化对经济的影响效应可以从正效应和负效应进行分析。

(中)图题图1实际投资与持平投资线

对经济增长的正效应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第一,人们解决基本生活需要后,随着收入水平的提高,劳动意愿逐渐降低,使得劳动参与率下降,所以m会小于0,从而使持平投资的斜率降低,使得为了保持现有资本水平的持平投资减少,稳态资本水平k增大,对经济增长产生正效应。第二,如果老年人口的增长速度快于少儿人口的减少速度,即α对经济增长的负效应包括以下三个方面:第一,由于经济产出中,单位有效劳动产出f(k)中有αθf(k)的产出分配给老年人用于消费,导致实际投资减少,从而降低了资本的积累水平,使资本低于平衡增长路径上的稳态资本水平k。第二,由于老龄化率不断提高,储蓄水平下降,使储蓄率s降低,实际投资下降,加深了对经济增长的负效应。第三,如果少儿人口的减少速度快于老龄人口的增长速度,即α&+β&1-α-β

二级标题3合理养老水平系数的推导

其中:表示人均国民收入,Yα是分配给老年人用于养老支出的部分,Yβ是经济总产出中分配给抚养少儿人口的部分,Yc是扣除分配给少儿人口和老年人口后的分配给劳动年龄人口消费投资的部分,α是人均养老收入水平,β是抚养少儿人口的人均支出水平,c是劳动年龄人口的人均收入水平。

假定老年人的消费水平是一个劳动年龄人口消费水平的μ倍,并且只消费不储蓄,老年人的收入就等于消费:μ(1-s)c=α。假定0~14岁少年儿童的消费水平是一个劳动年龄人口消费水平的ν倍,并且也只消费不储蓄,则有:ν(1-s)c=β。所以,可以推导出老年人的合理养老水平系数模型:

合理养老水平系数θ主要是由储蓄率s、老龄化率α和少儿比β共同决定的。储蓄率s与合理养老水平系数θ呈负相关,储蓄率s下降,θ上升。反之,储蓄率s上升,θ下降。储蓄率高低反映了人们对未来生活不确定的担忧,存钱养老,存钱防病。老龄化率α和少儿比β都与θ呈正相关,老龄化率越高,合理养老水平系数越大,表明随着老年人口的快速增加,要求分配给老年人用于养老保障的支出更多。

一级标题三、实证研究

二级标题1合理养老水平系数的计算与比较

学者们一般认为老年人的消费水平相当于处于劳动年龄人口消费水平的70%左右[4~5],也有学者认为老年人口的消费水平相当于劳动年龄人口的80%[6]。 史多尼兹(Stolnitz)对不同年龄组的消费水平系数给出了两个假设:一是少年人口和老年人口的消费水平系数都为劳动年龄人口的07。二是少年人口的消费水平系数为劳动年龄人口的06,老年人口的消费水平系数为劳动年龄人口的08[7]。王金营对中国1978~2003年加入年龄结构的消费时间序列数据进行回归和检验,发现这两个假设都通过了检验,但是少年人口和老年人口的消费水平系数都为07时,模型的拟合优度和检验效果更好,更加符合中国的消费规律[8]。

本文对中国1985~2010年的消费时序数据进行检验,以1985年作为不变价格,对消费和GDP进行价格平减,结果如表1所示。

标准消费人口用SCP表示,SCP=[μα+νβ+(1-α-β)]×N,

一个标准消费人口的消费水平sc=CSCP,考虑消费习惯的标准消费水平函数与人均收入(用人均GDP表示)和前一期的消费sct-1有关。模型如下:

注:中国的老龄化率和少儿比数据来自《中国统计年鉴》,储蓄率和其他国家的全部数据根据世界银行数据库计算。

个阶段:1990~2000年和2001~2010年。第一个阶段,合理养老水平系数总体上呈现稳定,没有很大的波动。第二个阶段,中国进入老龄化社会后,合理养老水平系数不断下降,在最近几年逐渐趋于平稳。2000年的合理养老水平系数为0531,2010年为0402。在扩展索洛模型的平衡增长路径中,实际投资为s(1-αθ)f(k),因为合理养老水平系数θ的降低,实际投资变大,使经济产生正效应,但这个正效应是建立在牺牲老年人利益的基础上的。

与其他四国相比,我国的合理养老水平系数较低,我国从1990年的0524逐步下降到2010年的0402。值得注意的是,日本在1990年的合理养老水平系数跟中国相差不多,中国为0524,日本为0552,最近20年,日本和其他国家的合理养老水平系数在不断地提高或保持稳定,而我国却在不断下降,原因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进行分析:一是我国少儿人口比重从1990年的2769%降至2010年的166%,老年人口比重从1990年的557%增长至2010年的89%,但老龄化的增长速度要低于少儿比的下降速度,即α&+β&

二级标题2中国实际养老水平系数测算

三级标题(1)中国实际养老水平系数的测算与分析。实际养老水平系数是反映在不同老龄化率情况下,

中国目前的养老金支出总额在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本文参考穆怀中的社会保障模型和姜向群的养老金缴费率模型[9~10],结合推导出的合理养老水平系数,构建了中国实际养老水平系数。从扩展索洛模型中推导的养老水平系数在实际经济生活中主要由养老金支付水平系数和老龄化率的比值来表示,文中所用的养老金支出采用的是城镇居民养老金支出,统计年鉴中农村养老金支出从2010年才开始有数据,且只有2004亿元,相对于城镇养老金支出的105549亿元,影响不大。

实际养老水平系数=1α×养老金支出总额国内生产总值=1α×养老金支付系数

为了后面进一步研究实际养老水平的影响因素,本文把实际养老水平系数公式分为两个部分:老龄化率和养老金支付系数。养老金支付系数,用Z表示,即养老金支出总额在国内生产总值所占的比重,反映了经济总产值中社会分配给老年人用于养老的支出比重。

根据实际养老水平系数公式计算的详细结果见表3。图2反映了20年来中国实际养老水平系数

和合理养老水平系数的变化情况,中国的实际养老水平系数在1990年时只有0144,在2000年时达到了0305,增加了0161。这十年中国的实际养老水平系数在逐步提高,在1999年时达到一个峰值。进入老龄化社会后,总体呈下降的趋势,在2007年时降至近十年的最低。2010年实际养老水平系数为0296,与2000年相比,下降了3%。老龄化率的增加会使实际养老水平系数产生负向作用,养老金支出的增加会提高实际养老水平,因此,在满足更多老年人口的同时也要适当提高对老年人的养老金支出水平。

从表3可知,合理养老水平系数和实际养老水平系数两者的差距在不断减小。中国的实际养老水平系数在进入老龄化社会前一直稳步上升,但最近十年总体呈下降趋势;合理养老水平系数在最近十年也是趋于下降的,下降速度要快于实际养老水平系数,因此,两者的差距在减小。从表2可知,根据世界银行数据库计算的全球合理养老水平系数平均值的历年数据在066左右,因此,我国的实际养老水平系数也应该把066作为发展目标。

(中)图题图21990~2010年中国合理养老水平系数和实际养老水平系数

过高的养老水平会给国家带来沉重的财政负担,同时经济总产出中分配给老年人过多,会减少资本积累,从而影响经济总产出的进一步扩大。过低的养老水平又会影响老年人的生活水平,给家庭成员带来沉重经济负担。社会保障制度应该确立合适的养老金标准,既能满足老年人的生活需要,又不影响社会经济的发展。

三级标题(2)中国实际养老水平系数的影响因素分解研究。

我国2000、2010年实际养老水平系数分别为0305和0296,与2000年相比,2010年下降了3%,是老龄化率和养老金支付系数共同作用的结果。其中老龄化率使实际养老水平系数下降了2235%,养老金支付系数使实际养老水平系数增加了2338%。为了进一步分析养老金支付系数的影响因素,把养老金支付系数进行因素分解,如下:

养老金支付系数=养老金支出总额国内生产总值=养老金支出总额职工工资总额×职工工资总额国内生产总值

=平均养老金职工平均工资×离退休人数职工人数×职工工资总额国内生产总值

进入老龄化十年后,中国的养老金支出总额在不断增加,从2000年的21155亿元增至2010年的105549亿元,增长了3989%,老年人的迅速增加加速了对养老金制度的考验。平均养老金和职工人数指标根据表4中数据计算,运用多因素指数分析中的连锁替代法计算得:

平均养老金与职工平均工资的比值X1。2000年X1为0715,2010年X1为0458,下降了3693%。养老金支出在平均工资中的比重越来越低,一方面表明职工平均工资的快速增长,同时也反映了养老金支出的增长低于职工工资增长的事实。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职工工资的增长,物价水平被不断抬高,而老年人的养老金增长速度要慢于职工工资,这将影响老年人的生活质量,对老年人的生活造成很大的影响。因此,要适当提高养老金的增长幅度,保障老年人的生活水平。

离退休人数与职工人数的比例X2。从2000年的0270增长到2010年的0487,增加了8046%,相当于两个在职职工缴纳的养老金要负担一个退休人员的养老金支出,随着老龄化的加深,这对养老金制度带来了巨大的挑战。根据世界银行的预测,2050年中国的老龄化率将达到2468%世界银行数据库 http://dataworldbankorgcn/indicator/SPPOP1564TOZS,老年人口将近1/4,离退休人数也将快速增加,而随着少儿人口的减少,到时在职职工人数将快速减少,却要负担更多的退休人员的养老金支出,养老金支出会出现巨大负担,也更容易产生养老金缺口。

职工工资总额与国内生产总值的比值X3。与2000年相比,2010年X3增长了671%,从0110增加到0118,变化不大,表明职工工资的增长基本与国内生产总值的增长步调一致。综上所述,影响养老金支付水平的主要因素为X1 和X2,随着离退休人数的快速增加,养老金的支出会更多,未来将给我国的社会保障工作带来严峻的挑战,政府部门要提前做好规划部署。

二级标题3未来中国合理养老水平系数预测与比较

2015~2050年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所占的比重α和0~14岁少儿人口比重β的预测数据来源于世界银行。储蓄率数据作以下处理:①其他国家的储蓄率最近十年基本趋于稳定,因此,储蓄率的预测数据以各个国家最近十年储蓄率的均值来代替。②中国的储蓄率远远高于其他国家的水平,不能简单地以最近十年储蓄率的均值来代替。随着中国的发展和各项保障制度的完善,人们的总储蓄水平会不断下降。日本跟中国同属东亚,民族间有很多相似性,在1990年时两个国家的储蓄率水平相差不多,因此,中国的储蓄率将参照日本的储蓄率水平。根据中国科学院中国现代化研究中心的《中国现代化报告2010:世界现代化概览》,预测中国可能在2040年左右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新华网http://newsxinhuanetcom/fortune/2010-01/30/content_12903596htm。因此,假定储蓄率每年保持一定的速率下降,并在2040年,中国的储蓄率降至日本最近十年的平均水平025,并在预测期最后十年保持稳定,预测结果见表6。

未来40年,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社会保障制度的不断完善,我国的合理养老水平系数逐步提高。从表6可以看出,我国在2040年进入中等发达国家行列时合理养老水平系数是0635,跟养老水平最高的美国有0077的差距,与最低的瑞典有0012的差距,跟发达国家的差距逐步缩小。到达2050时,中国的合理养老水平系数将达到0641,与发达国家的差距进一步缩小。中国跟美国和法国合理养老水平系数存在差距的原因是中国的储蓄率要大于这两个国家,尤其是美国,在2010年的储蓄率只有0120,预测期2050年的储蓄率为0140,远远低于中国。中国跟日本、瑞典储蓄率逐步接近的情况下,产生差距的原因在于中国的人口结构。我国未来人口结构的主要特征是人口老龄化的加快,到达2050年时我国的老龄化率将达到2468%,少儿人口比重只有1352%,在五个国家中,我们的少儿人口比重是最低的。日本的老龄化率将达到3327%,远大于中国,少儿人口的比重也略高于中国。瑞典的老龄化率为2296%,虽然略低于我国,但它的少儿人口比重达到了1779%,高出中国4个百分点还多。因此,综合各种情况,我国的合理养老水平系数要低于其他国家的水平。

一级标题四、结论与建议

本文将实际养老水平系数与合理养老水平系数进行了比较,发现两者的差距在不断缩小,缩小的原因一个是因为中国实际养老水平在不断提高,养老金支出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在增加;另一个是因为我国的合理养老水平在不断降低,而全球平均水平基本保持在066左右。针对以上的研究,本文提出如下建议。

一是要不断完善养老保障体系,提高实际养老水平。坚持社会统筹与个人账户相结合的模式,做实养老金账户,提高养老金的管理水平,防止养老金缺口,保障老年人的生活质量,努力推进养老制度的发展。

二是要大力优化人口年龄结构,提高人口综合素质。如果未来不调整人口生育政策,根据世界银行的预测数据,到2050年时,我国将会出现少儿人口比重低于全球平均水平,老年人口比重高于全球平均水平的两个极端,对国家发展影响重大。因此,可以适当调整人口政策,从“双独二胎”过渡到“一方是独生子女的夫妇可生二胎”。随着未来人口的降低,应增加资源提高教育水平,提高人口的素质。

三是要合理利用老年资源,发展老年经济。我国目前的退休年龄比发达国家早,到2050年占中国总人口近1/4的老年人赋闲,随着平均预期寿命的提高,老年人在达到退休年龄时还身强体健,老年人的经验阅历将是巨大的财富。合理利用老年人的经验技术,为年轻人提供指导培训,为企业经济、社会事业发展献谋献策。此外,随着老年人口的快速增加,大力发展老年产业,不仅可以提高老年人的生活水平,同时也可以服务经济。

参考文献:

参考文献内容[1] 穆怀中社会保障适度水平研究[J]经济研究,1997,(2)

[2] 姜向群人口老龄化对退休金负担影响的量化研究[J]人口研究,2006,(3)

[3] 李敏,张成中国人口老龄化与养老金支出的量化分析[J]社会保障研究,2010,(1)

[4] 于学军 中国人口老化的经济学研究[M] 北京:中国人口出版社, 1995

[5] 李建民 老年人消费需求影响因素分析及我国老年人消费需求增长预测[J] 人口与经济,2001,(5)

[6] Stolnitz, GJ Demographic Cause and Economic Consequences of Population Aging[R] UN Economic Commission of Europe and UN Population Fund, New York, 1992

[7] 同[6]

篇(4)

关键词:养老服务业;老龄化;应对策略

中图分类号:TU24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1580(2017)01-0135-04

一、我国人口老龄化的新变化

(一)老年人口规模不断扩大,老龄化速度加快

按联合国的统计标准,60岁以上人口占总人口比例达10%或65岁以上人口比例达总人口7%就算是老龄化国家。2000年五普数据显示,我国60岁及以上人口占人口总数已达10.3%,65岁及以上人口占到总人口的7.0%,由此可见,我国正式跨入老龄化社会始于2000年。

从我国老年人口数量角度看,其规模呈现出逐渐扩大趋势。1982年第三次全国人口普查,60岁及以上人口7664万,年均增长率3.21%,与1964年相比年均增长率上升了3.05个百分点,与同年的总人口相比,年均增长率高出1.19个百分点,65岁及以上人口4927万,年均增长率由1964年的-0.17%上升至3.72%。1982年到2000年期间老年人口的年均增长率有所回落,但总人口数量仍呈上升趋势,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数量过亿达到13012万人。2010年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的年均增长率已由2000年的2.92%上升至3.09%,同时,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的年均增长率达3.94%。到2013年,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已过2亿,年均增长率达5%,由此可见,我国老年人口的数量在逐渐扩大。同时,从老年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看,我国的人口老龄化经历一个积累、发展的过程。1953年60岁以上老年人口比重为7.3%,随后降至6.1%,1986年以后就一直呈增长趋势,可见我国的老龄化速度在加快。

(二)老年人口性别、年龄结构变化明显

1.女性多于男性,性别比随年龄增加而上升

从老年人口的性别结构看,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显示,男性老年人口占老年人口的比例为49.01%,女性为50.99%,性别比为96.12%,与2000年相比上升0.95个百分点。

由于随着年龄的增长人口死亡率会呈现出男高女低的特征,老年人口的性别比会随年龄增加呈下降趋势。但随着人口预期寿命的延长,不同年龄组的老年人口会呈增加趋势,性别比又会出现提高。如根据第五次和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计算显示,2000年60~64岁年龄组性别比为108.2%,2010年时下降至103.5%,2010年70~4q年龄组性别比却由2000年的94.7%上升至99.0%,75~79岁年龄组由82.0%上升至89.7%,80~84岁年龄组由67.0%上升至79.4%,85~89岁年龄组和90岁及以上年龄组也均有上升。

2.高龄化趋势明显

因人口寿命延长,我国人口的高龄化趋势日趋明显。根据第五次和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计算整理显示,2010年60~69岁年龄组人口数比2000年下降2.66个百分点,而70岁及以上人口比例呈增长趋势,其中70~79岁年龄组比2000年增长了0.07个百分点,80岁及以上人口增长了2.95个百分点。随着医疗卫生事业和人们生活水平的进一步提高,这种高龄化趋势将表现得更加明显。

(三)人口老龄化区域差异

1.城乡人口倒置

我国存在大规模的人口流动迁移,而流动迁移的主体又是青壮年,并且流迁的主要方向是从乡村流向城市,所以这必将导致农村老龄化程度加深,同时降低城镇的老龄化程度。根据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的数据整理显示,我国乡村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比例为14.98%,城市的比例为11.48%,乡村比城市高出3.5个百分点。

2.人口老龄化地区不平衡

因为经济发展水平、生育状况、人口流迁等因素的影响,我国的老龄化程度具有地区不平衡的特点。根据中国统计年鉴2014年和2013年全国人口变动情况抽样调查样本数据整理发现,我国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比率超过10%的有重庆、四川、江苏、天津、山东、上海、湖南、安徽、辽宁等省市,其中重庆的老龄化程度高居榜首,高达13.25%。但新疆、的比率分别为6.37%和5.17%,还未进入老龄化社会。可见我国的人口老龄化存在明显的地区不平衡。

二、我国养老服务业发展现状

(一)养老服务业与相关概念的关系

随着我国养老服务业出现的新形势和新要求,养老服务也不单指老龄产业中的服务业,而应涵盖第一、二、三产业中与养老服务有关的所有关联服务产品。并且是老龄产业中亟待优先发展的部分。养老服务业与养老方式是一种相伴关系,养老方式可以根据养老服务者的提供者的不同来划分,而养老服务业的发展又必须与各种养老方式相适应。养老服务体系是政府和社会为养老服务提供的支持系统,这一支持系统涵盖了各种制度、政策、相关机构等,养老服务业是养老服务体系的重要支撑部分,对于建立和完善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二)养老服务业的内涵

结合前文对相关概念的比较,养老服务业可以界定为:养老服务业是伴随老年人养老方式转变不断发展起来的,对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起重要支撑作用,产业化、社会化与专业化相结合,亟待优先发展的特殊产业,它横跨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包括所有为老年人提供养老服务、卫生保健、日常生活用品以及金融保险的盈利性经济实体。

(三)我国养老服务业发展现状分析及发现

1.为老服务基础设施配套状况

(1)老人居住街道为老组织设置情况

“调查”中涉及到的为老组织主要有老龄协会、维权小组和民事调解小组,这些组织可为老年人提供维权服务、矛盾调解、互助和公益活动等帮助,增进老年人的社会福利水平。

调查显示,老人居住街道设老年协会的比率为44.31%,设有维权小组的比例最低,只占到28.00%,民事调解小组设置率最高,达到69.97%。另外,在设有为老组织的社区,还存在部分老年人根本不知道的情况,如不知道设有老龄协会的老人占到25.62%,维权小组占36.21%,民事调解小组占19.11%。究其原因,一方面是老人自己未留意,另一方面是为老组织宣传不到位造成。可见为老组织还存在惠及度不够高,宣传力度不够的问题。

(2)社区配套设施的配置情况

本研究选取“老年活动室”“老年大学”“运动场地”和“城市社区托老所”4类养老服务设施的供给状况进行分析,数据分析结果显示:从设施的提供情况看,老人居住社区附近没有老年大学的比例最高,达73.73%,无运动场地达54.06%,无老年活动室占49.68%。在设有相关设施的社区,从老人们对其的使用情况看,老年活动室的活动从不参加的老人占25.67%,经常参加的只有5.88%,老年大学经常参加的人数只占总人数的1.14%,运动场地从不参加的为20.86%,城市社区托老所经常参加的比例最低,为0.27%。由此可见,对于社区的养老配套设施,目前还存在覆盖率低和对设施的利用情况不理想的现象。

上述现象的产生可能有以下原因:对养老基础设施的配套指标不够合理;设施的选址不合理,导致老人不方便到达和使用;设施的服务内容与老人的实际需求不匹配。这些问题可能会导致设施不能起到应有的效用,使用率低,空置率高,供需不平衡。

2.相关部门对老年人的关怀

相关部门对老年人群的关怀程度也是考察养老服务业发展现状的一个重要指标,本研究主要涉及社区、原单位及老年优待证办理部门。通过对“调查”数据整理分析显示,年内社区没有派人探望的比例为54.32%,城市老人原单位没有派人探望的比例为19.51%,另有3.74%的老人觉得探望不适用。从城市老人原单位组织活动状况看,没有组织的占18.07%,认为活动不适用的占3.64%。从老年人优待证(卡)的办理状况看,未办理的老年人比例占58.37%。根据以上数据分析不难看出,相关部门对老年人的关怀仍不够,主要表现在:探望频率低,尤其是社区探望;活动类型的设计考虑欠周全,会导致老年人参与度不高或觉得活动不适用的现象;对优待证(卡)办理政策的宣传不够,导致其惠及度不高。

3.老年人对养老服务满意度评价

政策法规是养老服务业得以发展的重要保障,其内容的设定和落实执行情况会直接影响到养老服务的质量。建国后我国十分重视老年政策法规的建设,1996年8月,全人大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老年人权益保障法》,我国政府先后制定了200多个老年政策法规,数量众多,涉及面广。“调查”数据显示,老年人对本地老年政策表示满意的占到75.16%,不满意的占23.73%,说明我国当前的老年政策法规仍不够完善,相关部门还需进一步加强制度建设。目前我国老龄政策法规存在的主要问题:(1)政策落实不到位,许多政策可操作性差;(2)随着经济的高速发展社会经济生活结构和消费结构不断调整,现有政策缺乏长远规划的缺点凸显。

养老服务业的主体是老年人,所以老年人自身对养老机构和政策法规的了解情况也是影响养老服务业的一个重要因素。从“调查”的数据看,不了解养老机构状况的老年人占53.75%,对老年人保护法不了解的占46.47%。究其原因,一方面是因为相关机构宣传不到位,另一方面是老年人自身对法律法规及养老机构关注度不够,没有有意识地去了解这些常识。再次,是中国人受以家庭养老为首的传统养老观的影响,使得老人不愿主动了解机构养老的状况。

4.异地“家庭”养老服务呈现的新问题

此处所指的“家庭”是老人随子女到异地生活构成的家庭,这部分老人也就是俗称的“老漂族”。这些老人因受户籍的限制往往不能享受居住地的各种养老服务,同时又因远离户籍地无法享受原住地的各项保障。当前这类家庭养老服务面临三大问题亟待解决:一是,养老金认定难、支取难。异地养老金认定需要养老关系地发出认证表,本人收到认证表后再去居住地街道社区审核认定,然后将材料寄回当地养老关系管理部门,当地相关部门凭此认定材料发放养老金。在寄送的过程中可能会出现材料不能及时送达或遗失等风险。另外,异地支取养老金也不方便,异地养老金取现会产生手续费,尽管有关部门改进了支取办法,但一些养老金账户由于性质不明确,需要提供相应证明才能享受免手续费的政策,而这些证明办理手续复杂。二是,医疗报销难。异地看病报销是所有“老漂族”面临的又一难题,由于各地医保统筹层次不同,缴费标准、报销比例、报销限额等也不一样,所以在居住地就医只能回参保地报销。加之报销手续复杂,使得异地生活的老人生病能挨就尽量不去医院,或者放弃报销。三是,居住地老年福利难享受。许多城市的基本公共服务都有户籍限制,“老漂族”既不能享受到原住地的福利保障也不能享受到居住地的实惠。他们很难融入异地,精神生活孤单空虚。

5.机构养老服务业现状

(1)人均床位数和床位利用率偏低

从人均床位数看,2012年我国60岁以上老年人口的人均床位数是每千名22张,发达国家是50到70张,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有巨大差距;从床位利用率看,2012年全国养老机构床位利用率为70.5%,城市为57.8%。而2004年美国的调查数据显示,养老机构入住率达86.3%。

(2)养老机构功能定位不准确

在调查中发现许多机构都存在定位不准确的现象。比如,有的机构对老年人实行全盘皆收,缺乏明显的专业化分工,有的民办机构则只收生活可自理老人,而一些公办机构往往设置较高的准入门槛,一些生活可自理老人进入都很难,更何况半自理和失能老人更是高不可及。

(3)养老机构养老服务缺乏吸引力,

我国广大农村地区的养老机构主要是针对“五保”老人,难以体现被服务者的意愿,但城市养老机构人住的则是自费老人,养老机构入住率低从侧面反映出养老机构服务的吸引力不足,这在一定程度上势必导致资源的浪费。

总之,通过前文对我国养老服务业现状的分析,发现要实现养老服务业的持续发展,亟待破解几大关键问题,即三“低”、两“不到位”、一“完善”。三“低”指为老组织惠及度低、社区养老配套设施覆盖率、利用率低;两“不到位”指宣传不到位、相关部门对老年人关怀程度不到位;一“完善”指老年政策法规有待完善。

三、推进我国养老服务业发展的对策与思考

(一)明确政府职责

1.加强对养老服务业的政策引导和鼓励

首先,建立和完善法律法规,在保障老年人权益的同时,扶持和推动养老服务业的发展,鼓励社会力量参与养老服务,引导养老服务企业发展壮大。其次,发挥政府主导功能,实时进行老年人口基本情况普查,并落实各项保障制度。一方面,中央、地方应加强合作,建立长效经济保障机制;另一方面,对贫困老年人全面摸底,完善老年人失能等级评定制度,并对贫困老人建立档案,进行跟踪评估,保证政策的延续性和公平性。

2.有效运用社会力量

政府应创造条件让各种社会力量参与养老服务和迅速成长。首先,要学习各国经验并结合我国实际情况,培育社会合作组织;其次,充分发挥规模效应和示范效应,建立养老服务企业、养老服务产业园等,形成集群;最后,通过引导和宣传,促进各种社会团体和社区建立自愿服务,成为养老服务业的补充力量。

(二)实现机构养老服务的可持续发展

1.提高服务质量,促进养老机构数量增长

提高养老机构服务质量,必须做好功能分类和专业化分工。在功能分类方面可以根据养老机构各自的情况进行分类,比如护理人员专业技术高,医疗功能设备完善的养老机构可以归为技术护理型或中级护理型,针对的对象分别是需要全天精心护理但无需经常到医院接受治疗的病人和没有严重疾病但需要全天监护和护理的人群。当然也可以根据区位特征来定位养老机构的功能,比如在区位经济较发达的地区,对高端养老服务需求较大,则可以重点发展高端养老服务市场,反之,经济较贫乏的区域,贫困老年群体较大,可侧重发展低端养老服务。目前在高端和低端养老服务方面政府的关注都较多,所以还必须重视中端养老服务的开发。

在专业化分工方面,主要体现在护理人员的专业化,需加大医疗护理人员的专业化培训,培训的方式可以结合养老实际情况灵活选择,比如可以集中培训,以保证护理人员的持证率,也可以“分点”培训,即上门培训,可以避免因培训导致养老机构护理人手紧张的问题。另外,还要改革养老机构对护理人员的管理方式,逐步建立起一套激励机制,以应对护理人员流失的问题。

2.加快农村养老机构的发展

要实现农村养老机构的发展,一方面需要转变其管理运营方式,将国家运营逐渐转变为公办民营,从而吸纳社会闲散资金,以完善养老机构标准化设施,提高服务质量,吸引更多农村老人甚至是城市老年人来农村养老。另一方面,农村养老机构应充分发挥其社会功能,与当地基层部门联合对有养老服务需求的失能、空巢老人进行集中供养,适当收取一定费用,既可U大供养范围又可为这些老人子女亲人减轻负担。

篇(5)

关键词:兵团;家庭服务业;发展前景

中图分类号:F719 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14年9月19日

一、引言

家庭服务,是指以家庭为主要服务对象,以家庭保洁、衣物洗涤、烹饪、家庭护理、婴幼儿看护等家庭日常生活事务为主要服务内容,由家庭服务经营者提供的营利活动,包括居家服务(保姆)、钟点工、计件工等。现代经济是以服务为主导的经济,服务业已经成为世界各国新一轮的经济增长点。而家庭服务业在国内也被有识之士认为是“朝阳产业”,其在一国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日益明显和重要,其兴旺发达的程度成为衡量现代化水平的一个重要标志。

兵团已经到了加快发展服务业的关键时期,服务业已成为兵团加快产业结构调整、率先实现小康社会目标的重要内容。随着新疆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和社会进步以及兵团工业化、城镇化的推进,家庭服务业将进入高速发展阶段。人们收入的提高增强了居民追求高品质生活的愿望,人们的工作生活节奏普遍加快。家庭小型化、人口老龄化、空巢老人、留守子女不断增多使家庭服务专业社会化成为必然趋势。因此,兵团家庭服务业发展前景非常广阔,研究兵团服务业发展对加快兵团城镇化建设,对扩大内需、解决就业、调整产业结构,具有重大现实意义。

二、政府关于促进家庭服务业发展的相关文件及服务工程

2009年6月中旬,商务部等《关于实施“家政服务促就业”的通知》,表明家庭服务业在促进就业方面的优势,对失业人员进行安置就业,培训经费由财政部全额补助。

2009年7月24日,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尹蔚民在发展家庭服务行业促进就业部际联席会议上指出,要全力做好四项重点工作,全面推动家庭服务业快速发展、带动就业;提出要加快出台发展家庭服务业推进就业的指导意见,以便加强对地方发展家庭服务业带动就业工作的指导;建立健全发展家庭服务业带动就业工作的机制,研究草拟发展家庭服务业带动就业工作的计划规划。

2010年9月1日,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会议上提出了发展家庭服务业的五项政策措施:加强统筹规划、规范市场秩序、加强就业服务和职业技能培训、切实维护家庭服务人员合法权益、加大财税等政策扶持力度。通过宏观的调控,政策的支持和法律对家庭服务业从业人员的保护等手段加强对家庭服务业发展的把控和扶持。

2009年起财政部、商务部、全国总工会组织实施了“家政服务工程”利用中央财政资金补助家政服务人员培训,家政网络中心建设和家政服务体系试点城市建设。至2011年已安排新疆三项补助资金2,200万元。2013年2月10日,新疆自治区成立家政服务协会标志着自治区家政服务上了一个新层次,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将改变新疆家政服务业突出问题――“小、弱、散”。将新疆尚处于起步阶段的家政服务与广大城乡居民日益增长的多样化的家庭服务需求迅速接轨。

目前,新疆已建立了发展家庭服务业促进就业联席会议制度,组织协调处理发展家庭服务业促进就业的重大问题,建立和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制定发展家庭服务业促进就业的指导意见、中长期规划和重大产业政策等。

三、兵团家庭服务业发展前景

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担负着屯垦戍边和维稳的重任,是具有特殊体制的社会组织。目前,兵团已经到了加快发展服务业的关键时期,服务业已成为兵团加快产业结构调整、率先实现小康社会目标的重要内容。兵团正在大力推进新型工业化和农业现代化进程,加快城镇化建设步伐,加大向西开放和市场化运行机制建设,为服务业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

兵团推进城镇化建设使得现代服务业能够产生规模效应以及形成多种服务相互融合的聚集效应,从而推动家庭服务业迅速扩张并加速专业化分工。家庭小型化、人口老龄化、空巢老人、留守子女不断增多使家庭服务专业社会化成为必然趋势,因此家庭服务业的前景广泛。

1、兵团经济的发展、城镇化的推进和居民生活方式的转变,引发家庭服务社会化需求。我国居民对家庭服务需求激增,按照国际惯例,一个国家或者地区人均可支配收入人均达到1,000美元时,居民对家庭服务需求激增,家庭服务业进入退猛发展阶段。据国家统计局的数据显示,2012年中国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中位数21,986元,超过国际惯例水平线。随着新疆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和社会进步,家庭服务业进入了高速发展阶段。人们收入的提高增强了居民追求高品质生活的愿望,人们的工作生活节奏普遍加快。兵团城乡居民收入稳步提高,2013年上半年兵团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1,390元,较上年同期增长19.2%;团场农工家庭人均现金收入3,141元,增长19.1%。

2020年我国城镇化率将达60%上下,生活方式转变,国外生活方式的示范影响日趋强化,由此会推动家务劳动社会化需求的扩张。兵团已谋划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路线图和时间表。 “城镇化建设加速推进”的目标更加明确:“推进城镇化三年行动计划,加快六个城市建设发展和设市建镇工作进度,力争2013年城镇化率再提高3个百分点。”这意味着兵团从“屯垦戍边”向“建城戍边”的跨越在提速。

兵团出台了《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推进城镇化行动计划》(2011-2014),根据规划,到“十二五”末,兵团城镇化率力争达到65%。因此,要把城镇与配套服务业一同规划、一同建设,完善城镇服务功能,提高城镇建设质量就要着重发展现代服务业,尤其是家庭服务业。随着居民生活的现代化以及家庭在子女教育、个人健康、居室环境、休闲形式、社交往来等生活方式的变化,居民对包括家务、照顾老少等方向的家庭服务的需求将越来越多,要求越来越高。同时,随着保障保姆和雇工权益体系的日渐完善、家庭服务市场巨大潜在市场将被开发。

2、人口老龄化的加快推进催生家庭服务社会化需求的迅速膨胀。2020年前我国将处于人口快速老龄化阶段,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的比重2020年将达11.4%。2025年前后中国将进入老龄化社会。新疆兵团现有人口261.37万人,60岁以上老年人口46万人,占总人口的17.6%,高于全国14.3%的平均水平。预计到“十二五”末,新疆兵团老年人口将达到50万人以上,占总人口数量的20%左右,人口老龄化面临严峻形势。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加快推进,兵团对养老服务、病患陪护服务甚至社区服务、保姆服务等家庭服务的需求很可能出现更快速度的扩张。

3、家庭小型化的迅速发展推动家庭服务市场需求的持续扩张。相对于多代家庭或大规模家庭,小型化家庭特别是两代户家庭、一代户家庭很难通过成员之间的代际之间的互助来分担家务劳动实现家庭服务的自我提供。家庭小型化包括独生子女家庭、离婚家庭、单身家庭、未婚家庭、父母独居家庭和丁克家庭。此类家庭的增加会推动家庭服务业的需求扩张。

4、长期实行计划生育政策形成大量的“四二一”家族激发家庭服务业市场需求的迅速释放。我国实行计划生育政策已经有30余年的时间,按照婚姻生育周期2015年后2013年前我国四二一家族单元很可能加快增加。在四二一家族单元下,不仅物质负担重,而且精神负担和家庭服务负担很可能明显加重,从而导致家庭服务需求明显增加。

5、营养性疾病和慢性病等疾病的增加带来病患陪护等家庭服务需求。当前,我国经济社会速速转型正在不断形成对居民心理适应性的挑战。同时,社会竞争压力加大、消费水平提高,各种精神性疾病、营养性疾病和慢性病增加,不仅会导致对病患陪护、家庭保姆、家庭医生等家庭服务需求的迅速膨胀,还会对家庭服务质量提出更高要求。

综上所述,家庭服务业是与民生息息相关的重要行业。大力发展家庭服务业,建立较为完备的家庭服务业体系是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生活和精神文化要求,使家庭服务业成为吸纳城乡劳动力就业的重要渠道。大力发展家庭服务业有利于扩大内需,增长就业,改善民生,是实现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重要举措,也是提高人民生活质量,促进社会和谐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必然要求。

主要参考文献:

[1]姜长云.家庭服务业发展的国际经验[J].经济研究参考,2010.56.

篇(6)

关键词:中等收入陷阱;产业升级;不断创新;产业政策

中图分类号:F113.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3)03-00-01

2012年10月27日,亚洲开发银行与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在第31次CMRC中国经济观察报告会了双方合作的报告《超越低成本优势的增长:中国如何避免中等收入陷阱?》。本文介绍了该报告的主要观点,并就中国如何避免中等收入陷阱提出相关政策建议。

一、中等收入陷阱的概念

中等收入陷阱至今没有一个严格定义,通常指一国人均收入达到中等水平后经济停滞的一种状态。一般把它与拉美和某些东南亚国家联系在一起。中等收入陷阱有许多典型的例子。拉美国家如巴西、墨西哥等,东南亚国家如菲律宾、马来西亚、泰国。这些国家六十年代的时候已经是中等收入国家,现在还是中等收入国家。而日本、韩国、中国台湾则是成功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的反例。虽然各个国家陷入陷阱的原因不同,一个共同特征是当劳动力由过剩变为短缺、劳动力成本上升时,产业不能实现升级,导致一国既无法与低收入国家以低成本优势竞争,又不能和高收入国家在高价值产品上竞争。而跨越陷阱国家的一个共同点恰恰是它们能够通过创新促使产业升级,从而加入高收入国家的行列。

一国如何通过不断创新实现产业升级?对此有共识也有争议。共识主要有两点:一是产业升级需要大量勇于创新的企业,因为企业是创新主体。二是政府应提供一个鼓励创新的环境,其中包括政治与经济的稳定、良好的基础设施与人力资本、有效的市场竞争机制、健全的金融体系、社会的包容、健全的法制、产权保护以及廉洁高效的政府。每个国家国情各异,政策的着力点也应不同。

二、中国落入中等收入陷阱的风险

中国三十多年经济的高速增长主要可归结于以下几个因素。一是改革开放。二是生产要素价格低廉,生产要素包括劳动力、资本和能源。三是政府在经济转型过程中发挥了积极的作用,解决了发展中国家经常碰到的市场“失灵”问题,如信息不对称、协调不完善等。其他成功因素还包括国民的高储蓄率、大规模基础设施投资、人口红利以及稳定的社会环境。

但中国经济发展也伴随很多问题,这些问题也使中国面临落入中等收入陷阱的风险。第一是中国技术生产力水平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有很大差距。尽管中国劳动生产率高速增长,但2009年其水平只有美国的10%左右。中国虽是世界上最大的科技产品出口国,但大约80%是加工贸易,附加值很低,iPod、iPhone就是典型的例子。产业升级需要一大批勇于创新的企业,但是中国民企规模相对较小,国企生产效率激励机制有待改进。第二是工资上涨与人口老龄化会侵蚀中国的低成本优势。近年来中国实际工资增长率超过了劳动生产率增长率,沿海地区开始出现劳动力短缺,工资上涨,中国正在接近刘易斯拐点。且人口老龄化,人口红利逐渐消失。第三是经济增长来源不平衡。需求方面主要是居民消费不足,供给方面主要是服务业发展相对落后,我国服务业就业占比只有34.6%。经济结构失衡很大程度上反映出体制改革不到位。如高投资率与要素价格扭曲,国企和地方政府过分追求高投资与扩张的行为有关;市场准入限制、城市化程度低导致服务业发展滞后。对出口的过度依赖增加一个国家对外部经济环境的脆弱性。持久的贸易顺差也会加剧全球的经济失衡,并导致其他国家采取贸易保护主义。要素价格的扭曲,一方面提高了出口的竞争力;另一方面也会削弱中国企业创新和产业升级的动力。第四是收入差距扩大。改革开放初期,中国人均消费的基尼系数仅为30左右,2008年达到43.4,在亚洲属于偏高水平。中国农村贫富差距比城市更大。虽然技术进步、全球化分工可能导致收入差距扩大,但在中国收入差距的扩大也反映了经济改革不到位。如户籍制度;大量行政干预资源配置产生寻租机会;政府公共服务投入不足等。

三、展望中国经济

最后,将对中国经济未来20年发展做情景分析。如果报告提出的改革思路能得到有效实施,中国有望在2030年前成为高收入国家。具体来说,中国有潜力在2010-2020年达到年均8%左右的增长率,2020-2030年保持6%左右。按2010年不变价计算,中国人均国民收入在2030年将可达到16500美元。而根据世行目前的划分标准,中国在2025年将可成为高收入国家。以市场汇率计算,中国在2026年将可超过美国成为世界上最大的经济体。以购买力评价计算,中国将在2016年超过美国成为世界上最大的经济体。根据东亚的经验,这样的增长速度是有可能的。日本在成为高收入国家的前10年年均增长率是10%左右,韩国是8.5%,中国台湾是7.7%,而报告预测的中国大陆是7%,是一个可能达到的目标。

中国过去三十几年的高增长相当程度上依赖于低成本优势,但是未来几年因为接近刘易斯拐点及人口老龄化引起劳动力成本上升,低成本优势对增长的贡献将逐步减少,经济增长将要更多依赖创新和产业升级。由于改革没有到位,经济高增长也带来了一系列的结构性问题,如增长来源失衡、收入差距扩大、资源利用效率低下、供给制约和环境恶化。此外,中国也面临日渐复杂的国际经济环境。以上问题可能制约中国产业升级。为避免落入中等收入陷阱,中国需要三方面对策:一是超越低成本优势,通过科技创新实现产业升级;二是深化改革并推动城市化与服务业的发展,促进经济结构调整;三是保持一个稳定的经济与社会环境。如果能有效实施以上对策,中国有望在2030年前成为高收入国家。

参考文献:

[1]林毅夫,庄巨忠,汤敏,林暾.以共享式增长促进社会和谐[M].北京:中国计划出版社,2008.

篇(7)

【关键词】 老年共病; 阿托伐他汀; 安全性

中图分类号 R972.6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4-6805(2015)24-0115-03

doi:10.14033/ki.cfmr.2015.24.064

随着人口老龄化的进程,老年慢性非感染性疾病逐渐成为世界范围内的公共卫生问题,尤其是在我们国家人口老龄化的进程加速。老年慢性非感染疾病的共病状况已成为严重威胁人们健康的疾病谱。阿托伐他汀作为降脂药物在老年病科得到广泛应用,但在共病状态下的疗效分析及安全性观察报道甚少。本研究通过观察其在老年共病状态下的应用为临床提供依据,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1年1月-2014年12月在笔者所在医院就诊的老年患者(年龄≥60岁)慢性阻塞性肺病、高脂血症合并糖尿病202例。入选标准均符合中国成人血脂异常防治指南的合适范围、中国成人2型糖尿病诊治指南及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诊治指南(2007年修订版)标准。在基础疾病常规治疗的基础上服用阿托伐他汀治疗102例(治疗组),未服用阿托伐他汀治疗100例(对照组)。治疗组:男87例,女15例,年龄61~95岁,平均(82.3±7.6)岁;对照组:男86例、女14例,年龄60~97岁,平均(83.1±7.8)岁。合并最多的疾病是冠心病、脑卒中,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1.2.1 一般资料收集 采集患者住院期间空腹静脉血进行血常规、肝肾功能、血脂、血糖、超敏C反应蛋白等及肺功能检查。采用日本日立公司7600全自动生化分析仪,试剂盒采用宁波美康科技生物有限公司。肺功能采用中国四川思科达科技有限公司S-980A(Ⅲ型)肺功能仪,以吸入沙丁胺醇200 μg,15~30 min进行支气管舒张试验后:FEV1与FVC的比值(FEV1/FVC)

1.2.2 治疗方案 对照组只进行基础疾病的常规治疗;治疗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阿托伐他汀(立普妥,辉瑞制药有限公司20 mg,每晚一次)。

1.3 观察指标

(1)疗效评价:临床症状改善,肺功能及生化指标治疗前后比较。(2)安全性评价:以Cys-C评价肾功能,Cys-C与eGFR有良好的相关性,ALT水平评价肝功能。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3.0软件对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比较采用字2检验。P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治疗效果比较

治疗组患者呼吸缓解有效率为90.2%,对照组为89.0%,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2.2 两组用药前后肺功能改变情况比较

两组用药前后肺功能均有所改善(P

表1 两组用药前后肺功能改变情况比较

组别 时间 FEV1

(L) FEV1/FVC

(%) FEV1占预计值(%)

治疗组(n=102) 治疗前 1.6±0.9 52.0±7.2 53.7±8.0

治疗后 2.6±1.3* 65.7±8.9* 63.9±9.5*

对照组(n=100) 治疗前 1.6±0.8 52.3±7.1 53.6±6.3

治疗后 2.2±1.7* 62.3±1.2* 60.5±5.7*

*与治疗前比较,*P

2.3 两组用药前后生化检测资料的改变

治疗组检验结果LDL-C、Cys-C、hs-CRP均比治疗前明显下降,且比对照组明显下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2.4 安全性

两组病例在用药观察期间,无一例发生明显的肝肾功能异常,服药依从性、耐受性良好。

3 讨论

随着我国社会的人口老龄化,疾病谱发生了变迁,目前慢性非感染性疾病已成为人类面临的主要健康问题。老年共病逐渐被大家认识,老年共病时由于多重用药,药物副作用和药物相互作用导致的不良反应逐渐增多,有资料显示60岁以上老年人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率高达5.4%。老年共病常常有其共同病理基础,慢性炎症是多器官疾病及功能紊乱的根本的病理生理过程[1],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慢性肾脏病、高脂血症、糖尿病、动脉硬化性疾病中,炎性标志物的高表达与器官功能代谢有明显相关性[2],选择一种药物能同时抑制或减轻其共同病理基础,改善预后是我们共同目标。本文观察到老年慢性阻塞性肺病、高脂血症合并糖尿病患者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应用阿托伐他汀后临床呼吸困难改善率有增加,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患者炎性因子hs-CRP、Cys-C升高与肺功能可以看到有明显改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P2的疗效。表明肺功能损害较重患者炎性因子水平较高,通过给予阿托伐他汀干预后炎性因子下降,肺功能改善[3]。有实验研究显示阿托伐他汀是3-羟基-3-甲基戊二酰辅酶A还原酶抑制剂,不仅有强大的降脂作用,还通过抑制转化因子β(TGF-β)表达抑制过氧化氢酶SOD2表达,达到抗氧化、改善内皮功能、抑制平滑肌细胞增殖、抗炎、抑制细胞外基质聚集及促进分解等作用,改善肺功能,减轻炎症反应[4-6],与本文观察一致。而且Cys-C是老年人肾功能改变的较好临床检验指标,不受肌肉容积的影响,也不经过肾小管的重吸收或分泌,与eGFR有较好的相关性,已被逐渐应用于临床肾功能的判断指标。阿托伐他汀通过抑制肾脏中TGF-β的表达,减少金属蛋白酶抑制剂的产生,减轻基质积聚,减轻动脉硬化,改善肾功能。1982年,Ruan等[7]提出脂质肾毒性学说,认为血脂异常是肾小球硬化发生发展的独立致病因素,本文中可见到LDL-C与Cys-C有同步下降。可能与LDL-C与Cys-C减轻慢性炎症,改状况内皮功能,对肾功能改善有一定作用,值得临床进一步探究。在所有病例中无一例因严重药物副作用停用药物,药物安全性好,病人耐受性好。从上述观察中可以看出,阿托伐他汀在与其他药物共同治疗时可以发挥协同作用,取得更好的临床疗效,是老年共病状态下的基本安全用药之一,值得临床医务工作者更进一步探讨作用机制。

参考文献

[1]文秀芳.男性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炎症因子肌肉抑制素与体重指数FEV1占预计值百分比的关系[J].中国实用医学杂志,2015,31(35):56-59.

[2]常快乐,汤洪,于军,等.阿托伐他汀对冠脉慢血流患者血浆炎性因子的影响[J].中国医学创新,2012,9(3):23-24.

[3]白晓芳,黄天霞,罗燕,等.阿托伐他汀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病改善肺功能的临床效果分析[J].现代生物医学进展,2012,12(9):1722-1724.

[4] Michaeloudes C,Sukkar M B,Khorasani N M,et al.TGF-beta regulates Nox4, Mn SOD and catalase expression,and IL-6 release in airway smooth muscle cells [J].Am J Physiol Lung Cell Mol Physiol,2011,187(2):987-998.

[5]马玲玲.阿托伐他汀对慢性阻塞性肺病急性加重期高敏C反应蛋白的影响[J].中国医药指南,2011,9(17):232-233.

[6] Bonetti P O,Lerman L O,Napoli,et al.Statin effects beyond lipid lowering are they clinically relevant[J].Eur Heart,2003,24(3):225-2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