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2-27 14:46:44
序论:写作是一种深度的自我表达。它要求我们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真相,好投稿为您带来了七篇金融发展前景范文,愿它们成为您写作过程中的灵感催化剂,助力您的创作。
金融系统正变得越来越全球化的背景下,各国金融监管政策也许建立起统一的标准。例如,美国有些关于限制交易性质的金融机构的措施,但是这些机构可以去巧妙的选择亚洲,欧洲等其它一些他们认为监管较好的国家做,此时,国与国之间监管的协调与合作就显得尤为重要。在2003至2004年间,美国出台连续加息政策,这些政策非但没有压低长期借款成本,截然相反的是,美国之后开始施行的降息政策也没有起到预期的效果。归根结底,是由于全球资本的自由流动,才会削弱本国的市场操作。所以各国当局加强协调的一致性是十分必要的,只有通过协调的一致性,才可以做到跨国界的监管。
2确立金融”灾难”预警一体化机制
对于全球的资本市场来说,全球性金融危机无疑是一颗最大的“毒瘤”,一次全球的巨大灾难。而面对灾难的到来人们并非束手无策,而是在灾难来临之前提前建立好一套有效的预警机制。而同样的,当今全球各国都有自己独有的预警方案来应对金融危机,但却没有完善的全球预警一体化机制。伴随着交通通讯便捷以及国家到国家,地区和地区之间已经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情况来看,导致唇亡齿寒,因此,更需要紧密团结。1997年东南亚金融危机和不久前美国金融危机的爆发,已经引起了全球金融动荡。如果我们能实现通过国际合作,建立金融预警系统,就可以在“灾难”来临之前,采取相应的措施,做到最大程度上的的避免。
3确立全球性金融“灾难”救助机制
面对全球性的金融“灾难”的到来,全世界迄今为止缺乏在国际最后贷款人方面的具体安排完善的组织。但关于这方面的议题却众说纷纭,大体可以归纳为以下两点:一个是在监管中母国的地位和作用,关键要点是根据1983年修订后的巴塞尔协议中确定的原则,母国银行是对其在国外的分支机构和子公司在满足流动性需求状况时,提供直接责任的,同时要求母行找到自己国家的中央银行。事实上,母行在其中起到的是一个导管的作用,在适当的情况下向外国子公司提供相应的帮助。第二,建立相应的国际机构,此举众多,主要有建立了国际保险公司、国际最后贷款人措施、社会团体的国际安全网络、国际贸易融资支持体系及紧急筹融资机制等。一些国家的政府、组织和个人也提出了相对周详的设计,包括建立国际破产法院、全球金融稳定基金、系统的全球金融监管机构等。这一系列的想法反映出各界在金融风险和全球化的优化结构调整的关注,但假设实施过程本身会涉及很多利益的分配问题,因此,提高未来金融监管国际合作机制仍然任重道远,但我始终相信,伴随着经济和金融全球化的过程,金融监管国际合作机制必将不断发展和完善。
4关注发展中国家金融监管的发展方向
四大要素推动在线产业链金融发展
工业4.0发展奠定产业基础。工业革命与金融发展历程表明,金融业积极推动产业升级和经济转型的同时,工业组织与产业调整均带来金融的创新、激烈的竞争与产业的繁荣。目前,信息与制造融合的工业4.0,促进产业组织变革,制造网络化与敏捷化形态等推动对公金融服务对象向企业群演变,在线供应链数据采集与信息决策基础逐步完善。
监管政策营造宽松市场环境。国内经济下行压力加大,以互联网为技术载体、放宽金融经营牌照投放准则,通过金融手段推动市场活力思路日渐清晰,央行等监管机构对金融创新的支持,政策约束的放松,进一步推动商业银行在线供应链金融创新业务的实现。
技术变革强化金融服务手段。互联网技术、数据分析技术、企业融资行为转变等推动对公金融服务形式向关注新技术下企业金融体验转型。此外,银监会成立普惠金融工作部,提升其对金融信息化的重视高度,积极引导网络金融稳健发展。
市场竞争催生业务转型动力。运营成本压力、客户资源整合红利双向驱动商业银行对公金融经营模式向在线供应链发展迁移,平安、工农中建等已初尝成果,核心企业与互联网企业跟进。金融创新、市场专业化竞争、核心企业融资去中介化等推动对公金融服务营销方式向基于供应链的综合服务能力转变。
产业链金融市场初具规模
市场规模为基础,结合金融监管政策、技术变革与市场竞争等多维因素驱动,商业银行在线供应链金融以核心企业为信息与业务接口,通过结构性短期融资产品,实现对企业群基于核心企业贸易业务的信贷需求的资金供给,其业务布局与实践不断加速。平安银行达成意向性协议的核心企业12家,与海尔集团已进入实践业务推广阶段,并推出橙e网专业线上供应链金融平台;华夏银行、交通银行与核心企业联通公司合作,对其上下游企业完成授信1521万,业务启动两月内交易207笔,合计投放442万元,招商银行与200多家核心企业形成战略合作,累计发放授信1000多亿元,农业银行基于网络贷款业务已完成与两家核心企业合作;在业务积极开展的同时,市场潜力普遍认为不容忽视,以工商银行为例,其核心企业1600多家,仅前50家关联上下游企业有20多万家;中信银行始终将产业链金融业务作为公司战略核心业务加以推动,产业链金融累计融资额度在近几年连续保持两位数以上的增速。截至2014年年末,供应链金融业务授信客户数8774户,融资余额2511.89亿元。
在线产业链金融实现四大转变
在经历大型企业主导财务供应链、商业银行主导的供应链金融之后,受信息技术推动,在线产业链金融实现提高各方信息对称性、降低产业链融资成本、提高产业链资金利用效率、提高融资响应速度、促进产业链协调发展、解决业务关联中小企业融资问题等优势。较传统供应链金融,在线产业链金融完成四大转变:一是可视性与规模效应显著增强,服务组织集中化与服务能力分散化,行业、运营方式不断细分;二是从单一中小企业少频次投放与属地化管理转变为多频次多企业投放与异地化管理,实现商业银行服务模式、风险构成、管理成本以及服务效率等重构;三是多主体参与并基于企业运营行为分析的不确定性成为信贷关注的要点之一,如付款期限等,信贷柔性策略与市场势力影响下信贷扩散效应发生转变;四是从关注风险补偿转变为关注基于核心企业信息窗口(可量化信息)及相关经营信息分析支持的信贷方式转变,即点式信贷支持到链式信贷支持、信贷投放路径迁移发生转变。
业务模式分析
综合业务参与主体、信息获取载体以及业务市场控制主体,目前,我国在线供应链金融业务模式可归为如下四大类别。
商业银行主导基于生产组织型核心企业业务模式。综合商业银行在线产业链金融与商业信用对企业融资的替代关系,当前商业银行通过与核心企业ERP数据对接,通过基于核心企业信用背书,沿商业信用路径,对上下游提供基于订单、应收账款等债项的在线信贷服务,目前该业务模式同质性较高。
作为在线产业链金融发展初期,其特征表现为:第一,业务路径体现为对核心企业的商业信用替代;第二,服务产业链较短,通常为核心企业的一级上下游企业;第三,金融服务产品简单,以提供信贷服务为主;第四,服务对象为中小企业,受融资能力与业务关联因素,大型企业并不采用这一模式;第五,商业银行规模与服务能力对等,商业银行与核心企业融资需求总体规模相对等,即大型商业银行服务特大型或大型生产型企业为主,股份制银行服务大型或中型企业为主。
贸易组织型核心企业主导业务模式。贸易环节是推动产业链商品流动的关键环节,也是产业链金融服务的核心节点之一。产业链视角,前端贸易体现为大宗商品,涉及综合类贸易平台与专业贸易平台;中间环节完成生产企业配送的物流平台;后端贸易平台主要表现为电商零售平台等。目前市场已有实践见表1。
综合看来,目前贸易型核心企业可归类为:第一,综合类大宗商品贸易平台,如天津物产等;第二,专业领域贸易平台,如陶瓷、钢铁、棉花、白酒、医药、建材等,发挥产业集聚效应所释放的规模金融需求效应;第三,物流企业贸易平台,如出口型外运长航等;第四,电商销售平台类,如京东、苏宁电器等。
商业银行自建ERP云平台支持的在线产业链金融服务模式。权衡核心企业市场地位与在线产业链金融控制力,商业银行创建自有企业营运数据成为在线产业链金融服务业务发展新的切入点。形成一致的是,各商业银行均将目标客户定位为小微企业。平安银行虽然从小微企业入手,提供免费小型简版ERP系统,助力小微企业在线简易财务管理与进销存运营管理。通过与金蝶软件、凯塔信息等企业的合作,凭借32家分行在所辖区域(含二级分行和异地支行)已经成立了3318家城市商业合作社,服务合作社会员数量超过14万。南京银行与宁波银行也积极开展该业务,目前商业实践见表2。
非银机构参与的在线产业链金融服务模式。以产业链中贸易中资产为债券标的,非银机构通过资本运作实现对产业链企业融资行为,是产业链金融的另一种模式。信托开展产业链金融已有时日,通常采用核心企业产业链集合计划的方式,为核心企业或上下游企业提供融资支持,大型信托公司如建信信托、长安信托等均创立相关产品,与商业银行支持产业链金融模式不同,尽管非银机构所包装金融产品操作灵活性较好,但存在融资成本较高、响应速度较低、融资规模有限等不足等缺陷,详见表3。
发展前景
基于当前四大产业链金融模式,结合及未来一段时间较为宽松的监管政策,从客户关系、客户群体、核心资源、关键业务、价值服务、成本结构、重要合作、渠道通路、收入来源等商业模式关键要素出发,预判在线产业链金融业务模式未来将呈现如下四大情形。
商业银行主导基于生产组织型核心企业业务模式分化,核心企业产融结合与商业银行金融服务配置共存。从商业银行角度来说,互联网技术与金融业务准入放松,催生大批类金融机构,渠道通路与价值服务在业务中的权重收缩,竞争加剧使信贷投放不再是商业银行公司业务核心竞争资源,对核心企业影响力逐渐下降。从核心企业角度来说,核心企业基于对上下游产业链的业务控制力、信息采集优势等,其资金获取方式一方面可通过银行信用获取低成本资金,对其上下游企业商业信用额度与期限的再调整;另一方面自建融资渠道(企业债、P2P融资平台)获取低成本资金,通过应收账款或存货融资、设备租赁等提供金融服务,美国Caterpillar、UPS、GE业务实践已有时日,国内核心企业资本化运作备受关注,以国机集团为例,基于其工作报告设定90%的资产证券化率目标,国机资本公司将成为继机械制造、工程承包、贸易与服务三大板块并列的第四大业务板块。产业集团建设P2P平台已有眉目,海尔集团构建海融易平台、熊猫烟花成立银湖网;可以判断的是自建融资渠道由于融资规模与平台运营成本与市场影响力维护支出的不匹配,最终将促成产业集团通过股权参与等方式形成联盟,完成联盟式P2P直融渠道建设与维护。
尽管商业银行影响力下降而核心企业市场金融控制力增强加速业务模式分化,但受资金规模与风险管理水平,其对自身金融市场的控制能力有限。就资金规模,受融资杠杆不得超出资本净额的50%约束、且贷款投放集中度要求较高,即同一借款人贷款余额不得超出资本净额的5%。约束要素将决定核心企业产融结合与商业银行金融服务配置共存。
贸易组织型核心企业主导业务模式将得以强化。贸易结算平台对交易商集聚能力的不断提升,核心资源与价值服务将不断强化,从而推动金融机构重要合作的加强。与生产型核心企业拥有资金流动性不同,贸易组织型核心企业受交易额较大使其金融服务主要依托商业银行。同时,贸易型核心企业应该成为商业银行在线产业链金融发展重点,核心企业选择与准入尤为重要,由于业务模式信贷服务基础依旧为仓单质押与平台信息担保,因此关键要素依旧没变,首先,价格波动性与趋势;其次,物资仓储管理规范性、动态库存管理――物流配送等标准化,第三,交易平台市场影响力与控制力,但线上管理形成的信息质量与道德风险会进一步增强。如何设计、整合大型贸易企业与生产企业之间贸易结算融资需求与风险管理,对巩固大型客户具有一定的商业价值。对电商贸易平台,小额高频结算、信贷需求与其消费无缝咬合,其自建金融消费公司核心资源优势明显。
现代金融理论是行为心理学产生的基础。上世纪50年代初,现代金融理论被正式提出,它认为,当前的证券市场上具有多样的风险,这些风险可以分为两类,即系统性与非系统性。投资的多样化不会导致系统性风险的消失,而非系统性风险却能够因此而消失,这就造成了风险的区别,即可分散与不可分散。由于风险存在区别,投资者有了更多的选择,可以选择冒着较高的风险获取更多的收益,也可以在较低风险小减少自己的收益,金融产品整体的风险与收益成为了投资者最为关心的问题。
部分西方经济学家从心理学的角度对投资者的行为进行了分析,他们发现,大多数投资者自身是不理智的,因为投资者具有过高的期望值,所以他们不懂得去规避风险。很多投资者在盈利之后反而会出现不满足的心理,没有认识到风险重要性,期望会因此而提升,一旦出现亏损,投资者才会认识到风险,学会去规避风险。这一理论可以被认为是行为金融学的初始阶段,因为它加入了心理学方面的元素。上世纪80年代,行为金融学完全发展成型,研究者找到了金融学与心理学的契合点,能够通过心理学解释众多投资者的行为,让金融市场获得更好的发展。
二、行为金融学的概述
投资者行为与心理存在的关系,是行为金融学的主要研究内容,它将投资者的心理分为两部分,即价值感受、理性趋利。价值感受指的是在资本市场上,投资者表现出的心态与情绪,有些投资者容易受到他人的感染,他人的行为与情绪会对自己的投资行为造成影响;有些投资者在投资时患得患失,举棋不定;有些投资者热爱风险,因为他们相信有风险才能有收益。理性趋利指的是了解各类金融理论,例如资产组合理论、套利定价理论等,以理论作为基础,购买金融产品,保证自身能够通过投资获得相应的利益。价值感受是行为心理学的主要内容,因为其中涉及到了投资者的心理活动与行为变化,但是部分学者认为,行为金融学只是单纯的将金融学与心理学进行融合,自身不能成为独立的学科,因此,行为金融学始终存在争议。
三、行为金融学的作用
(一)调整投资者的心态
在一般情况下,投资者在投资过程中具有以下几种心态。首先,从众心理。很多投资者容易受到他人影响,在进行投资时具有从众心理,容易根据他人的行为调整自己的决定。其次,过于自信。很多投资者不了解自身以及市场的实际情况,容易过高的估计自己,过于相信自己的判断,即使没有过高的成功率也敢于做出选择。再次,过于注重规避风险。每个投资者都想通过投资活动收获更多的利益,但是很多投资者过于恐惧风险,他们在进行投资时,率先想到的不是获取利益而是规避风险,这会对他们的投资行为造成影响。行为金融学可以从心理学角度出发,对投资者的心态进行分析,以心理学为手段,纠正每个投资者的错误观念以及行为,让投资者与投资市场向着正规化方向发展。
(二)控制非理性投资者
金融市场上存在着众多的投资者,理性投资者所占的比重很小,大多数投资者是非理性投资者,非理性投资者受自身信息、心态、情绪影响较为严重。每一个投资者都存在一定的差别,有些投资者具有信息来源,有的投资者缺乏信息来源。而且在信息的选择上也有所偏好,对相同的信息可能出现不同的理解,这会对投资者产生众多影响。金融市场由理性投资者主导,这是最为理想的状态,但是实现具有很高的难度,其中条件当前难以满足,例如非理性投资者数量少于理性投资者、理性投资者可以掌握金融市场信息、金融市场保证每个投资者获利。非理性投资者不可能从金融市场上消失,只能够进行控制。行为金融学可以形成相应的淘汰机制,控制非理性投资者的数量,减少非理性行为的出现,让每一个投资者都可以向着理性的方向发展。
四、行为金融学的发展前景
金融行为本身具有一定复杂性,理性投资者与非理性投资者共同存在,众多理论与研究围绕着这些行为展开。行为金融学认为,金融市场不可能存在完全的理性,它让金融学有了更加宽泛的研究内容,也促进了行为金融学与金融学拥有了融合的可能,让行为金融学拥有了更好的发展前景。
首先,金融学与行为金融学有着共同的研究对象。二者在研究中都包含与投资者相关的内容,金融学的研究角度偏向于投资者的理性与非理性,而行为金融学的研究角度偏向于从正常的角度看待投资者。它们的研究理念存在着一定的共通性,而且在研究方法上也有一定的相似性。
其次,金融学与行为金融学存在分歧,但是分歧能够调和。投资者的理性问题是造成金融学与行为金融学分歧的关键。在行为金融学的观点中,投资者需要依靠信息作出?Q策,而信息来源的不同会让投资者的认识存在偏差,当偏差造成投资失误,而失误多次出现时,投资者就会对自身行为进行反思,当投资者拥有良好的信息来源时,认识上的偏差就会消失,如果金融市场能够正确的引导投资者,那么投资者也能够逐渐向理性化发展。因此,行为金融学认为投资者可以趋于理性,这与金融学的观点是相同的。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15)12004201
随着2013年上海自贸区作为国内首个自贸区正式启动,中国全面性的金融改革步伐随之悄然加速,释放出金融改革由局部向全面推进的提速信号。央行贷款利率管制的全面放开;国债期货交易的重启;并购重组分道制审核程序的实施无一不预示着我国已经开启了金融改革的全面探索新模式。
1 上海自贸区金融改革的国内外背景
1.1 国际方面
随着经济一体化席卷全球,多边贸易体制仍不够稳定,多哈谈判始终未有突破,区域贸易协定则在加强,特别是作为美国主导的两大规则体系――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议(TPP)和跨大西洋贸易与投资伙伴协议(TTIP)正在全速推进,两大体系的合流势必对WTO体系产生颠覆性的影响,而对我国来讲,这将是一个前所未有的挑战。面对如此严峻的形势,上海自贸区挺身而出,主动应对挑战,以开放促改革,以改革转方式,而对于中国金融业而言,能否在如此艰苦的国际大环境中逐步实现新一代的改革开放就取决于上海自贸区的发展。
1.2 国内方面
我国沿海方面政策耗尽,东部地区的吸引力在逐步下降,并缺乏新的增长点,而政府的管理效率也处于停滞状态,可见我国迫切需要开启新的模式,而新的模式需要创新,创新又需要相应的政策环境提供动力。基于这样的国内环境,中国必须要适应国情,立足于综合优势,推动新一轮的改革和开放,尤其是作为重中之重的金融领域,而上海自贸区作为社会经济发展的产物,与我国下一轮扩大开放区域,提升开放水平,推进金融改革是一体化的。
2 上海自贸区金融改革的未来发展
2.1 自由兑换人民币资本项目
为了确保境内外投融资活动的顺畅进行,推动“人民币资本项目可兑换”的先行先试是上海自贸区金融改革的首要措施,但要想实现人民币的自由兑换,必然需要经历一个漫长的过渡过程,因为该兑换是一项涉及多种因素的复杂的系统工程,例如监管体制的不完善、汇率变动不稳定,再加上当前全球金融危机的不确定性,上海自贸区只有形成一套切实可行的兑换方案,充分做好风险防范工作,才有可能在短时间内实现自由兑换人民币资本项目。
2.2 放宽金融业准入资格
金融业的开放为全面开放,既对外,也对内,但明确开放方向尚不足够,关键还在于市场准入的具体落实。例如银监会的支持外资银行入区经营,鼓励跨境投融资服务和简化准入方式等支持上海自贸区的举措无一不代表着国家对金融业准入资格扩大化的重视程度,因此,上海自贸区需顺应我国金融改革的发展趋势,加快转变监管理念,去除冗长的审批过程和较高的业绩要求等准入门槛,抓紧出台实施细则,把扩大金融开放的政策措施落实到位,特别是对民营资本和外资金融机构的开放。
2.3 实现利率市场化
为了促进自贸区与国际市场的充分交流,上海自贸区内应确保利率市场化,即实现资金利率的适度自由浮动,防止套利交易的出现破坏我国金融系统的稳定,干扰自贸区和谐的经济秩序。但由于境外资金成本要低于境内且境内外大量资金受区内优惠政策吸引汇集于自贸区内,利率市场化会导致自贸区内银行的存贷款利率低于境内其他区域而形成一个庞大的“利率洼地”,由此可能带来巨大的金融风险。因此,允许上海自贸区内银行的存贷款利率在央行的基准利率上下自由浮动是解决上述提到的问题的最佳策略。利率市场化的设立无疑会给中国的企业带来更大的竞争压力,但通过市场力量实现金融资源的优化配置,以市场化改革打破利益格局的固化正是此次上海自贸区设立的真正目的。
2.4 设立离岸金融中心
随着金融开放程度的扩大,国际交流逐步加强,越来越多货币资金汇集过来,上海自贸区会自然发展为一个规模较大的离岸市场,因此应设立一套切实可行的离岸金融中心管理模式,严格分离区内与外界金融体系,对上海自贸区实行单独管控。离岸金融中心建设的关键是合理设计离岸市场与在岸市场的资金通道,该通道的宽窄决定了离岸金融中心的安全程度和风险大小。因此,上海自贸区需要对资金通道的设计条件进行整体构思和严谨论证,同时也可采用税收或无息存款准备金等方式作为补充调控手段,最大限度地缓解和降低风险,逐步推进离岸金融中心的建设过程。
关键词:村镇银行;贷款公司;农村资金互助社
中图分类号:F830.3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0)27-0075-02
资金投入不足一直是制约农业、农村经济发展的主要因素之一,为解决农村资金投入问题,1996年国务院颁布了《关于农村金融体制改革的通知》。此后,在中国农村逐步形成了以合作金融为基础,商业金融、政策性金融分工协作的农村金融体系。2006年12月20日,银监会制定了《关于调整放宽农村地区银行业金融机构准入政策更好支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调整和放宽了农村地区金融机构准入政策,实行“资本”和“机构”放开,在四川、吉林、内蒙古等6省(区)试点允许开设村镇银行、贷款公司和农村资金互助社等新型农村金融机构。2007年3月1日,首批3家村镇银行成立,多种新型农村金融机构的试点就此拉开大幕。截至2009年底,共有172家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开业,其中村镇银行148家,贷款公司8家和农村资金互助社16家。新型农村金融机构的发展成为各界关注的热点,其发展壮大对于农业、农村经济的发展有着重大的推动作用。
一、新型农村金融机构的内涵
目前国家准许开设的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包括村镇银行、贷款公司和农村资金互助社三类。
村镇银行是指经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依据有关法律、法规批准,由境内外金融机构、境内非金融机构企业法人、境内自然人出资,在农村地区设立的主要为当地农民、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提供金融服务的银行业金融机构,属一级法人机构。
贷款公司是指经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依据有关法律、法规批准,由境内商业银行或农村合作银行在农村地区设立的专门为县域农民、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提供贷款服务的非银行业金融机构,是独立的企业法人,享有由投资形成的全部法人财产权,依法享有民事权利,并以全部法人财产独立承担民事责任。
农村资金互助社是指经银行业监督管理机构批准,由乡(镇)、行政村农民和农村小企业自愿入股组成,为社员提供存款、贷款、结算等业务的社区互银行业金融机构,实行社员民主管理,是独立的企业法人,对由社员股金、积累及合法取得的其他资产所形成的法人财产,享有占有、使用、收益和处分的权利,并以上述财产对债务承担责任。
目前,已开业的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共吸收股金70亿元,存款余额269亿元,贷款余额181亿元,其中农户贷款5.1万户、66亿元,小企业贷款0.5万户、91亿元,分别占贷款余额的36.5%和50.3%。多数机构已实现盈利,其中2009年累计盈利12 656万元。初步实现了把城市资金引入农村、把农村资金留在农村,激活农村金融市场的目的。农村地区投资多元、种类多样、覆盖全面、治理灵活、服务高效的银行业金融服务体系正在形成。
二、设立新型农村金融机构的必要性
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三农问题始终是中国改革的根本问题,由于历史的原因,三农问题的重要性在金融层面没有得到相应的解决。尽管近年来农业和农村经济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农民收入持续较快增长,但农业还很薄弱,农村还很落后,农民还不富裕,城乡差距还较大,农村地区迫切需要金融机构加大支持力度。
1.设立新型农村金融机构是改善农村地区金融机构覆盖率低的需要。中国银监会2008年8月公布的《中国银行业农村金融服务分布图集》显示:县及县以下农村地区人均金融网点的资源占有率低,平均每万人拥有机构网点数仅1.54个;金融服务资源难以延伸到乡镇一级的农村地区,截至2009年11月末,仍有2 836个乡镇没有银行业金融机构网点,405个金融服务空白乡镇,农村金融服务覆盖率有待提高。
2.设立新型农村金融机构是改善农村地区金融机构服务手段单一的需要。在多数地区的农村,基本上只有传统的存贷款业务,非信贷类中间业务发展缓慢,结算渠道不畅,银行卡、理财、基金、保管箱、农产品期货等业务在农村推广不够,农业保险产品发展滞后,咨询、外汇等其他服务更是少有。农村金融创新能力不足,业务品种缺乏,服务方式单一,结算手段落后,难以满足多元化的金融服务需求。
3.设立新型农村金融机构是改善农村地区金融竞争不充分的需要。农村地区金融市场没有形成有效竞争,分布在非县城所在地乡镇的银行业金融机构主要是农村信用社或邮政储蓄机构,截至2007年底还有两个县(市)、8 901个乡镇仅有1家金融机构,当地金融市场基本处于垄断经营状态。
4.设立新型农村金融机构是改善人均贷款水平差距大的需要。中国银监会2008年8月公布的《中国银行业农村金融服务分布图集》显示,县及县以下农村地区的人均贷款额在7 700元左右,而城市的人均贷款额为3.5万元。
5.设立新型农村金融机构是改善农村资金外流,资金“农转非”现象的需要。农村资金外流情况严重,并有逐年加大的趋势。2000年末,县及县以下银行业金融机构存款余额32 787亿元,贷款余额24 355亿元,资金外流达8 432亿元。2005年末,县及县以下银行业金融机构存款余额68 953亿元,贷款余额38 825亿元,资金外流高达30 128亿元。
上述现象严重阻碍了农村、农业经济的发展,因此改革农村金融体制势在必行,建立和完善新型农村金融机构成为当前非常重要的一个途径。
三、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发展的对策建议
新型农村金融机构正在不断发展壮大,成为农村金融市场的一枝奇葩,但各地在建立新型农村金融机构过程中都是在摸索中前进,目前对其发展的研究尚没有形成一整套的成熟的理论,没有成功模式可供选择,在发展过程中存在着货币政策、税收政策不明确,机构规模小、运营成本高、硬软件落后、农村资金互助社登记注册存在困难,对其监管力量不足等问题;此外,新型农村金融机构与基层央行在执行货币政策、金融稳定及金融服务等方面也还有待于加强衔接,因此央行和银监会及时出台相应的配套政策势在必行。
1.进一步放宽准入制度。政府应进一步放宽农村地区银行业金融机构市场准入制度,简化农村地区金融机构登记注册手续,鼓励规范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应农村经济、农业发展和农民需求的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和以服务农村地区为主的社区性中小银行;在坚持产权关系清晰、组织形式多样化原则的基础上,大力发展新型农村金融机构。
2.建立强制性资金投入机制基础上强化政策扶持。明确设在农村的金融机构将资金用于当地的比例,凡是对三农贷款达到一定比例的金融机构,政府有关部门应多方面强化政策扶持。如可以改革完善农村土地制度和土地管理政策,盘活农村存量资产,使农民贷款有资产可供抵押;对农村金融机构实行税收减免政策,必要情况下给予适当补贴;大幅度降低农村金融机构存款准备金率,继续实施支农再贷款政策,扩大支农再贷款的规模,准许农村地区存款利率适当高于城市存款利率等,减少农村地区资金外流甚至吸引城市资金流向农村。
3.降低农村金融服务成本。针对新型农村金融机构融资成本高、渠道不畅等问题,应及早出台支持性政策,鼓励同业拆借合作,至少在其发展初期,拆借额应不受金融机构有无、存款余额大小的限制。同时应加快推动信息化、网络化进程、降低设施成本,通过使用熟悉当地情况的农民优化农村信贷员结构、降低人工成本,根据贷款投向合理确定利率水平。
4.加强农村金融产品创新。进一步搞活农村金融市场,拓宽融资渠道,创新服务品种,积极探索推进农民资金互助社、土地银行、粮食银行的试点,帮助农民解决发展现代农业的资金问题。加强监管,鼓励和支持金融机构创新农村金融产品和金融服务,大力发展小额信贷,鼓励发展适合农村特点和需要的各种微型金融服务。开展形式多样的支农服务产品方式,创新开发出新业务、新产品,以满足农村多层次金融需求。
5.加强监管。加强审慎监管,引导新型农村金融机构稳健经营,督促新型农村金融机构确立三农的市场定位。要严密监控新型农村金融机构贷款投向,坚决防止贷款投向房地产开发,严格控制单户贷款比例;密切关注新型农村金融机构业务和产品定价风险,坚决防止不计成本的盲目市场竞争行为,以实现商业可持续发展;督导地方各级政府本着“指导而不干预”的原则,积极支持其业务发展,防止政府过多干预。
6.鼓励农村金融机构将存款放贷。政府有关部门可以制定政策激励农村金融机构在保证资金安全的前提下,将一定比例的新增存款投放当地,引导更多信贷资金和社会资金投向农村,以支持农业和农村的经济发展。
展望未来,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必将充分发挥“鲶鱼效应”,成为激活农村金融市场的生力军,把农村资金留在农村,并将城市资金引入农村,以促进农业、农村的经济发展。
参考文献:
[1]王进,柯常松.欠发达地区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建设探析[J].四川行政学院学报,2007,(5).
[2]耿欣,何峰.新型农村金融机构的构建与完善:基于社会公平视角[J].北方经济,2007,(11).
关键词:金融业“十一五规划”;产业投资;基金;退出机制
中图分类号:F830.59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08)09-0063-02
2008年2月19日,由央行、中国银监会、中国证监会、中国保监会等一行三会共同制定的《金融业发展和改革“十一五”规划》正式公布,明确提出要“积极稳妥地扩大产业投资基金试点”。除此之外,规划中指出的金融业其他方面的发展目标也会通过各种直接或间接的渠道对产业投资基金的发展产生长远的影响。
一、产业投资基金的定义及功能
2005年10月出台的《产业投资基金试点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对产业投资基金作了明确的阐释,将其定义为一种对未上市企业进行股权投资和提供经营管理服务的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集合投资制度,即通过向特定投资者发行基金份额设立基金公司,由基金公司自任基金管理人或另行委托基金管理人管理基金资产,委托基金托管人托管基金资产,从事创业投资、企业重组投资和基金设施等产业投资。
一直以来,我国的融资结构以间接融资为主导,直接融资的比例相当小。融资渠道过于单一和集中,其中以银行体系为主导的间接融资比例高达百分之八九十,而股票市场融资仅占百分之几,企业间债券市场的规模也小得可怜。而今年由于通货膨胀和流动性过剩的问题日益严重,国家实行了从紧的货币政策,银行严格控制信贷;中国平安的“再融资”带来了股市的下跌行情,IPO遇冷,新股破发,这给企业期望股市融资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困难;这对那些迫切需要资金来进行改革、结构重组和产业升级的企业来说无疑是雪上加霜,这一切都加大了市场对产业投资基金的需求。产业投资基金正是为企业开辟了一条除银行信贷、债券和上市之外的一种直接融资的新途径,它能比较有效地解决企业发展面临的资金困境。
1.价值发现功能。优秀的产业基金、特别是历史比较悠久的产业基金对国内外各产业的发展有着清晰深入的研究,能以专业投资者的眼光来发现前瞻性产业、培育前瞻性产业;发现高成长企业、培育高成长企业,对我国产业发展起到积极的作用。
2.弥补政府功能局限的功能。在市场经济的背景下,政府逐渐从市场参与者的角色中淡出,产业投资基金依靠其自身强大的资本实力,通过考察全球产业发展状况,依托专业的产业战略研究背景,通过市场化运作方式进入政府倡导的战略性产业,从客观上推动产业升级、结构优化,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政府的功能局限。
3.改善公司治理结构的功能。产业投资基金以财务投资者的身份进入公司,改善了公司的股权结构。基金本身的强盈利倾向和专业投资能力,使其具有更高的参与公司治理的热情。而且,产业基金与公司没有业务冲突和关联交易,也能保证公司运营的独立性。
4.资金支持功能。无论国企改制、盘活资产存量、企业并购重组,还是技术创新、项目投资和剥离辅业都需要资金支持,但风险相对较高,政府资金的注入往往难以产生好的效果。而产业投资基金在挑选投资项目时会进行十分专业、审慎、独立的评估,选定项目后通常以股权融资的方式对企业提供资金支持。产业投资基金的介入有利于盘活存量资产,有利于保持稳健的财务结构,降低企业风险。
5.增强投资者的信心。通常,企业有产业投资者注资会在资本市场上对投资者产生极其重大的刺激,增强投资者对企业发展前景的信心。这无论对现在的资本市场,还是从我国宏观经济的角度来看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正面意义。
二、产业投资基金的发展现状
目前,我国国内市场上存在的产业投资基金主要分为外资、中资和中外合资三类。根据清科研究中心的数据显示,外资私募股权投资基金仍然是我国产业投资基金的主角。2007年1―11月份,外资投资金额占中国创投市场总额的79.5%,本土投资金额仅占季度投资总额的16.3%,中外资平均单笔投资金额差距也相当悬殊,外资与本土平均单笔投资金额分别为872万美元和444万美元。①
第一类:外资私募股权投资基金,在产业投资基金中占据绝对优势。其中代表性机构有凯雷、华平、新桥、淡马锡、31等,目前正有越来越多的外国基金进入中国市场。
第二类:中资产业投资基金。这类基金具有本土企业背景,因为法律限制而采取了一些规避措施,采用设立公司型的投资基金,或者在境外设立基金在国内投资的方式。中科院和招商局设立的中科招商产业创业投资管理公司就采用了前一种模式;联想控股下面的弘毅投资就是采用境外募集基金而在国内投资的模式,其二期基金选择在开曼群岛注册。据统计,目前我国各类创业投资机构的数量已经达到了250家左右,管理的创业基金规模超过了400亿元。
第三类,中外合资产业投资基金。目前国内只有六只合资产业投资基金,均为外币产业投资基金,是由政府资金参与而国家特批的。由于政府在基金管理中处于主导地位,基金的业务开展受到不少限制,目前的运营状况一般,规模较小。
三、我国产业投资基金的前景――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1.快完善产业投资基金的相关法律,实现“有法可依”
目前,《产业投资基金法》甚至法律效力更低的《产业投资基金试点管理办法》尚未出台。与中资产业投资基金相关的法律仅有《创业投资企业管理暂行办法》、《外商投资创业投资企业管理规定》,以及《公司法》和《合伙企业法》等。由于立法的缺失,监管部门一贯坚持“先立法再放行”的原则,对产业投资基金的批准设立慎之又慎,包括渤海产业投资基金在内的几家产业投资基金都是国务院特批的。
要想实现产业投资基金的真正发展,尽快实现立法是最首要、也是最重要的一个环节。只有《产业投资基金法》正式出台之后,对产业投资基金的资金来源、退出机制、资金投向等各个环境作出明确的阐释,产业投资基金才能规范化设立并得到监管部门的认可,真正成就产业投资基金的“燎原之势”。
2.尽快推出创业板,完善产业投资基金的退出机制
产业投资基金的退出方式,即公开上市、出售以及破产清算。根据国情和金融市场的发展程度不同,不同国家的退出方式各有侧重。其中,公开上市(IPO)是创业投资公司首选的投资退出方式。而我国目前的情况是,我国产业投资基金的退出主要依靠二板市场,为高科技领域中运作良好、成长性强的新型中小公司提供融资场所。创业板迟迟未推出,多层次的资本市场尚未形成,很难为产权交易提供交易成本低、流动性高的市场。
对产业投资基金来讲,缺乏有效的退出机制将是很长一段时间内制约我国产业投资基金发展的重要因素。便利的退出机制能保证产业投资基金的不断发展壮大,也是顺利筹集资金的重要前提。为了实现产业投资基金的持续健康发展,我国应尽快推出创业板,建立健全多层次的产权交易市场。
3.扩大资金来源,引导资金投向
我国的产业投资基金大多数是由政府出资设立的,基本上都是以国有资本为主的股份有限公司或有限责任公司。这些产业基金大都承担了地区产业升级和区域经济发展的重任,资金多投向区域内的产业。这在我国产业投资基金发展的初期是有利的,主要是因为初期对基金的风险和认知程度不深,以及法律法规的不健全,政府为主导能承受探索发展初期的较大风险。
随着我国风险投资环境的改善和法律法规的不断出台,产业投资基金的运作模式略见成熟,金融机构和民营机构参与产业投资基金的热情不断高涨。因此,产业投资基金要想在新阶段谋求更大的发展,应当适度引入保险资金、养老基金、银行等金融机构的资金,这些资金的优点在于规模大、熟悉产业发展状况等,而且区域性发展任务也小。除此之外,民营机构的资金也具备灵活、敏锐的特性,能给产业投资基金带来更大的活力。产业投资基金市场化程度会进一步提高,逐步实现“国退民进”。
在产业投资基金的投向选择上,我国发展产业投资基金除了促进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外,还应为基础设施建设以及国有企业体制改革方面提供融资支持,同时也应为跨国公司的中方投融资,以及支持企业“走出去”发挥作用。
4.加强金融人才培养,实行有效的约束激励机制
产业投资基金的发展离不开优秀的产业投资团队,需要在国际投资、兼并收购和国际商务合作方面有着丰富的网络资源和经验。而且,要在中国市场上获得成功,领导团队成员须有在国内投资基金行业内至少五年以上经验,需要对国内各行业发展情况和政策环境有相当程度的了解。工作小组需要熟练掌握投资银行的企业估值方法,具备项目筛选鉴别能力,了解企业管理技术,熟悉所投资的行业等。
对高级管理人员实行目标管理,实施与绩效挂钩的薪酬分配制度,形成有效的激励约束机制,也是产业投资公司成功的关键因素。因此,设计合理的薪酬激励制度十分重要,在设置基础报酬的基础上,实现业务与浮动报酬挂钩,并采取股权激励等多样化的激励方式。同时,对高级管理人员经常给予进一步学习和培训的机会。
四、总结
随着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中国概念”几乎被全世界的投资者所追捧,我国的产业投资基金正迎来大好的发展机遇。金融业“十一五规划”的公布,也为产业投资基金带来指导性意见,它在其他领域的规划也在客观上构建产业投资基金发展的良好环境。我们有理由相信,产业投资基金这“星星之火”必定可以成就“燎原之势”。
参考文献:
关键词:化工产业 发展前景
一、我国化工产业的发展现状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的化工产业也在加快经济结构的调整,提高化工产业的发展水平,并,并不断的引进高新技术来推动传统化工产业的转型,改造传统的化工生产技术,尤其是新能源化工、生物化工、精细化工和医药化工产业,更是促进了我国的化学工业的发展。虽然在最近几年,受到了我国宏观经济政策的调控,以及经济危机的影响,我国的化工产业出现了产能过剩的现象,很多化工产品的价格都呈现上涨趋势,但是,在2010年的下半年,由于农产品与棉花的价格不断上涨,使得化肥与棉花制品的价格也随之上涨。同时,由于油价的上调,导致化工产业、化学原料的价格也呈现出了上涨的势头。同时,由于全国各地都在促进城市节能减排,所以,对有关化工生产的企业都实施限电措施,进而导致化工产业的生产活动受到了严重影响,向市场所供给的化工产品也有所降低,使得化工产品的价格也呈现出了上涨趋势。
尽管化工产品的价格上涨,但是对化工产皮的需求仍然是供不应求,所以剩余产品过剩的情况得到了环节。由于过剩产能的淘汰需要经历一个长时间的古城,而目前的低碳经济成为了我国经济、城市发展的主流方向,所以,节能减排的政策将会继续实施。
所以,目前我国化工产业发展主要以促进环境污染少,环保型,生物技术、新能源方面的化工产业,而对于环境污染严重、能源消耗多的传统化工产业的发展规模不断的缩小,满足市场需求即可。
二、我国化工产业的发展前景展望
我国的化工产业的发展不仅受到了国内经济环境的影响,同时也受到了国际经济环境的影响。自2009年以来,我国实行了宽松的货币政策和积极的财政政策来刺激经济的快速、稳定增长,这使得我国自2008年美国金融危机波动全球以来,经济复苏速度最快的国家,在经济回升的这段时间,我国的国内需求较国外市场相比较速度更快,化工产业的增长也较为明显、迅速,因此,我国化工产业成为了低迷的全球化工市场产业的一大亮点。从今年关于化工产业的季度调查可以看出,我国的化工产业的发展已经迎来了又一高峰,低迷的情况已经过去,很多化工产品的生产产量已经逐渐的恢复到2008年发生经济危机之前的状态,市场需求也逐渐稳定,初步达到了供需平衡的状态。同时,在去年,我国的化工产业的发展势头也越来越强烈、成为了化工产业由弱到强的一个过渡年头。主要有两个方面的表现:一方面是我国内需的增长在不断拉动化工产业的发展,也成为了化工产业发展的主导力量,我国对化工产业的需求也在不断增长;另一方面是美国金融危机的发生使我国化工产业的结构弊端逐步曝出其弊端,更深层次的矛盾也逐渐凸现出来,这也促进我国的化工产业的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的速度,这成为了我国未来化工产业发展的主要方向。
但是,尽管如此,我国的化工行业的未来发展任然存在着很多不利因素,这些不利因素主要表现为以下两个方面:
第一,在我国整体的化工行业中,部分行业存在着产能过剩的问题,严重的阻碍了这些行业的继续发展。例如。电石、纯碱、乙烯、尿素等,这些行业的发展存在着长期的痼疾,它对整个化工行业的未来发展所产生的不利影响已经被人们所关注。例如乙烯化工的发展,在我国所生产的乙烯,如果当年所生产的全部乙烯产量中的绝大部分在下一年得到了释放,但是在下一年还有很多大型的乙烯、甲醇以及制烯烃等项目要进行投产,并且预计会生产出叫当年产量更多的化工产品,那么乙烯就会出现生产过剩的情况,而长时间的积累会使得这一局面更为扬中。因此,对于我国处于经济恢复时期,如果化工生产过剩问题得不到很高的解决,将会对我国的化工产业复苏产生不利影响,也会对整个行业以及我国的整体经济回升的趋势形成拖累。所以,行业生产过剩问题会使得我国化工行业的发展前景不容乐观。
第二,化工行业的发展对于我国的贸易环境也有不利影响。在2011年,我国的经济还处于全面复苏阶段,但是仍然存在着很多不确定的因素对经济复苏产生一定的影响,因此,我国的经济在复苏、发展的过程中会面临着更大的压力,它将是一个更为曲折的过程。同时,西方的一些发达国家经济增长也受到了金融危机的严重影响,其国内人民的就业形势也较为严峻,从整体看,经济状况,消费情况也不理想,因此,我国与这些国家之间的化工产品贸易会受到严重影响。此外,我国的化工产业除了面对产能过剩问题还同时面临着贸易出口的问题,由于我国与某些国家之间的贸易摩擦,更是使得我国的化工产品出口面临更大压力,这种压力还处于增大的趋势。在美国金融危机的影响下,西方的发达国家和出现了二次工业化的思潮,贸易之间的进出口促进了这些国家商业的发展,在这些思潮的促动下,他们对我国的化工产品出口实行强烈的反倾销或者反补贴政策,对我国化工产品的出口造成了强大的阻碍作用,化工产品出口前景也面临着低潮。进而对我国的化工产业发展产生了不利影响。
此外,自2010年以来,我国的化工产业,以原油、钢铁等能源为代表的大宗商品价格一直处于上涨期,这对于我国的化工产业的发展带来了巨大的成本方面的压力。
由此可以看出,我国的化工产业发展前景不容乐观,但是,它仅是处于旧能源方面的化工行业,对于新能源的化工产业的发展前景却是一片光明。
目前,随着经济的发展,给我国的环境带来了严重影响,环境污染问题也越来越严重,尤其是能源短缺问题更是重中之重。我国的传统经济是处于粗放型的发展模式,已经不适应现代的经济发展模式,所以,我国在不断地加快经济发展结构改革,发展模式转变,促进知识、技术密集型化工产业发展,不断发展污染程度小的新型化工产业。由此可以看出,能源消耗小,环境污染少的化工产业的发展将会成为国家化工产业发展的重点。我国也继续培育和发展环保产业、生物产业、高端技术化工产业,这是我国未来化工产业的主导趋势。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