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2-26 15:21:30
序论:写作是一种深度的自我表达。它要求我们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真相,好投稿为您带来了七篇中学生心理卫生教育范文,愿它们成为您写作过程中的灵感催化剂,助力您的创作。
【关键词】 蒙族;汉族;中学生;心理
*包头医药卫生科技发展基金,编号2002-24
中学阶段不仅是生理发育的重要阶段,也处于心理发育的关键期。包头地区是民族聚集地区,只有了解蒙族、汉族中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才能更好的为他们提供心理健康的辅导。我们于2003-2005年从包头市三所中学中随机抽出蒙、汉中学生1 595名,进行心理健康状况的测评,比较民族地区中学生心理卫生状况,为他们的健康成长、顺利学习、提供良好的心理环境。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在包头市区三所中学采取分层整体抽样方法,抽出1 595名学生,其中男生882名,女生713名;蒙族780名,汉族815名;年龄14~18岁。
1.2 调查方法 测试人员由各学校心理辅导老师担任,保证测试要求的解释和说明的一致性。采用症状自评量表SCL-90[1]进行心理健康状况的评定,所有测试均在学生上心理辅导课时进行,并于课上集体回收问卷,有效问卷回收率为90%。
1.3 统计学方法 测试结果运用SPSS12.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处理分析。
2 结果
2.1 蒙、汉民族中学生心理问题检出情况 参加调查的蒙族中学生为780人,有效试卷为720份,有不同程度心理问题检出人数为134人,检出率为18.6%;参加调查的汉族中学生为815人,有效试卷为720份,有心理问题检出人数140人,检出率为19.4%;蒙汉民族中学生心理问题检出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2.2 蒙汉学生心理卫生状况比较 不同民族SCL-90相互对照结果显示,汉族学生与蒙族学生心理卫生状况基本相近,只在焦虑方面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表1 蒙、汉中学生SCL-90各一因子对照表(略)
3 讨论
通过对包头市的中学生调查表明,该人群有心理问题的检出率蒙族为18.6%、汉族为19.4%,两者无显著差异,与米万均等[2]人的报道一致:不同种族中学生心理卫生水平基本相似,只在某些方面存在差异。与林东等[3]人对广西部分民族聚集地的少数民族学生心理卫生调查结果差异较大,他们调查的少数民族学生大都生活在经济文化都很落后的边远山区,与当地城市的汉族学生相比,心理问题较多。而包头市的蒙族与汉族人民长期混合居住,在很大程度上实现了同化,处于相同的文化氛围、生活环境,接受相同的学校教育和接近的家庭教育,因而表现为适应性强、心理问题发生比例较低,所以在包头市他们之间的检出率没大的差别。
对中学生来说,影响心理健康的因素主要有学习、家庭、交往、生理发育[4]。学习是主要任务,在完成学习任务过程中产生的心理问题是很重要的部分,汉族中学生的自我要求更高,学习负担重,竞争激烈,升学压力大,加上包头地区蒙族同学因为民族的原因,得以在高考中加分,这也在一定程度上给汉族学生带来了心理压力,这可能是汉族学生更易产生焦虑情绪的原因。
总的来看,包头地区中学生心理问题发生率,与国内近年来的调查研究结果10%~30%基本一致[5],说明包头市蒙、汉中学生的心理发育同全国相比没有明显的差异。
参考文献
[1] 汪向东,王希林,马弘著.心理卫生评定量表手册[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1999,(增刊):31-33.
[2] 米万均,陈力.中学生心理健康研究概况[J].哈尔滨医科大学学报,2002,36(1):85-86.
[3] 林东,黄永新,韦弘,等.广西部分地区壮、瑶、侗、汉族中学生心理健康测评分析[J].中国行为医学科学,2005,14(7):650-652.
1 资料与方法
1·1 对象与方法 为使样本具有代表性,参照驻马店市重点与普通中学生人数分布比例,计算出样本构成比,采取分区分层取样,在驻马店市6所中学共调查中学生544人,重点中学219人(40·26%),普通中学325人(59·74%),其中,初中生334人(61·4%),高中生210人(38·6%)。男生290人(53·31%),女生254人(46·69%)。年龄11~19岁,平均(15·04±1·77)岁。
1·2 调查工具 90项症状清单(SCL—90);中学生生活事件调查粗表。参考国内外有关生活事件量表[1~3],选择了48项与中学生有关的生活事件条目,内容主要涉及学习、人际关系、恋爱、疾病、意外事故等方面,采用团体集中调查。
2 结 果
2·1 中学生SCL—90量表各因子分和痛苦水平的分析(表1)。
计算初、高中SCL—90各因子的均值,发现中学生以强迫、人际敏感、抑郁、偏执四项因子分相对较高。并且高中生各因子分均高于初中生,经协方差分析有显著性(P
2·2 中学生18项主要生活事件标准回归系数、强大、频度均值等级(表2)。
3 讨
论
调查发现中学生在人际关系敏感、强迫和抑郁情绪方面评分较高,提示这几方面的问题可能比较突出,并且高中生评分高于初中生,女生评分高于男生,提示高中生和女生有更多的心理应激反应。比较中学生和大学生的调查结果,心理应激反应类型基本相同,均以强迫、人际敏感、抑郁为主,但在反应程度上,中学生比大学生要强,SCL—90各因子评分和中度痛苦水平以上的人数中学生均低于大学生[3~5]。由此看来,在青少年期,由初中、高中至大学,心理应激反应呈递增趋势,可能是因为逐渐与社会交流的增加而需要在心理上不断的进行调整和适应,因而也更容易出现心理适应不良反应。作者据此认为学校心理咨询应十分重视初中生这一人群,通过各种咨询工作使中学生能有效地顺应自己的智力、兴趣、能力等,同时也能适应自己的家庭、学校、社会等环境,从而达到自我了解、健全适应与自我实现,由于提高了心理适应能力,在高中和大学期间就能较好地对环境作出心理调整,减少心理适应不良的发生。
另发现与中学生心理应激反应关系密切的18项生活事件主要涉及“独立意向”与亲子关系矛盾、担心高考、人际关系、恋爱等方面的压力,初高中生又各有一些特点,此外,视力下降对中学生心理上的不良影响也应引起重视。这些主要心理应激因素是中学生心理咨询的重点,如何指导中学生在“独立意向”、恋爱交友和性教育、与父母和老师关系处理等方面的正确发展,是提高中学生心理健康的重点,为此,在培养中学生的全面发展显得十分重要。针对中学生心理应激的共性问题应开展一些群体性心理辅导、社会适应性训练等,可望使许多学生的心理问题在萌芽之际就得到了解决,对有效增进学生心理健康可起到“防患于未然”的作用。
参考文献
1 张明园主编.精神科评定量表手册.第一版.长沙:湖南科技出版社,1993,155~159
2 汪向东.心理卫生评定量表手册.中国心理卫生杂志,1993,(增刊):31
3 赵靖平,郑延平,杨德森.低年级医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及影响因素的研究.中国心理卫生杂志,1987,1(2):76
【中图分类号】 R 179 R 395.6
【文章编号】 1000-9817(2008)03-0262-01
【关键词】 精神卫生;抑郁;焦虑;学生
为了解中专生的心理卫生状况及相关影响因素,笔者采用SCL-90对合肥市某中等职业学校的249名在校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报道如下。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整群抽取合肥市的1所中等职业学校6个班级的所有学生共计249名,其中男生82名,女生167名。
1.2 方法 在经过统一培训的调查员指导下,以班为单位,采用无记名方式独立答卷。评定工具使用症状自评量表(SCL-90)[1],量表采用5级计分制,即1=无,无该项症状问题;2=轻度,自觉有该症状,但发生并不频繁、不严重;3=中度,自觉有该项症状,程度为轻度到中度;4=相当严重,自觉常有该项症状,程度为中度到严重;5=严重,自觉常有该项症状,频繁出现,程度也十分严重。其中高于2分的为阳性项目,表示被测者在该项中呈现“有症状”;若超过3分,即表明该因子的症状已达到中等以上严重程度,可能有明显的心理问题。
1.3 统计方法 采用EpiData 3.0软件建立数据库进行数据录入并进行逻辑核对,采用SPSS 11.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
2 结果
2.1 与全国青少年常模比较 该校学生SCL-90总分为(162.88±47.91)分,阳性症状均分为(2.58±0.40)分,总症状指数为(1.81±0.53),阳性症状痛苦水平为(5.10±6.91)。全部9项因子均高于全国常模[1],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1)。见表1。
2.2 心理问题检出情况 见表2。
3 讨论
SCL-90 是广泛用于成年人的心理卫生测查工具,本研究对象为年龄不足20岁的青少年,该量表能否适用于青少年尚未形成共识。樊玉贤等[2]的调查结果显示,SCL-90的稳定性和内部一致性良好,量表的内容、结构、判别能力方面考察结果较为满意,均达到心理测量要求,适合在中学生中使用。王极盛等[3]也得到相类似的结论。
结果显示,该校学生SCL-90的9个因子均分都显著高于国内青年常模,其结果与刘恒等[4]、魏俊彪[5]的调查结果一致,说明中专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偏低。但本研究所选取样本量较少,有可能代表不了该人群的实际情况。
总体来看,该中专学校学生在强迫、人际关系2个方面有问题人数较多,结果与胡庆成等[6]对3所大专院校学生的调查相一致。提示强迫、人际关系是青少年普遍面临的心理问题,因此教育工作者应根据其特点采取相应的预防措施。
加强职业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项有力的举措。心理健康教育应是职业教育中的重要内容。中等职业教育具有公民教育和就业教育功能,所培养的学生不仅要有服务于社会的一技之长,还应该有健康的体魄、健全的人格和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
全面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是当今时代的要求,是社会发展的要求。中等职业教育直接关系到亿万劳动者素质的提高,关系到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的顺利实施,关系到经济社会发展的全局,中等职业学校的学生在校经过2~3 a的学习就要踏上社会,教育工作者有责任通过自己的努力和辛勤工作使得走出校门的学生成为一个积极向上、身心健康的高素质劳动者。
4 参考文献
[1] 金华,吴文源,张明园.中国正常人SCL-90评定结果初步分析.中国神经精神疾病杂志,1986,12(5):26.
[2] 樊玉贤,王宝安,翟欲明,等.SCL-90在中学生中使用的信度和效度.四川精神卫生,2002,15(3):132-135.
[3] 王极盛,李焰,赫尔实.中学生SCL-90信度、效度检验与常模建立.中国心理卫生杂志,1999,13(1):8-10.
[4] 刘恒,张建新.我国中学生症状自评量表(SCL-90)评定结果分析.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4,18 (2 ):88-90.
[5] 魏俊彪.944名初中学生SCL-90测定结果分析.河南预防医学杂志,2002,13(1):11-13.
关键词:心理健康 教育内容 教育模式
随着素质教育不断推进,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已经成为教育的主导观念。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作为推进素质教育的一项重要措施,越来越得到人们的关注。结合学校如何构建符合学生情况的心理健康教育,结合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动的情况,笔者提出了自己的思考,以期找到适合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最佳模式。
一、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内容
中学阶段,学生的心理常受到一些问题的困扰:一是学业问题,如升学受挫、考试焦虑、成绩不理想、需要休学等;二是人际关系问题,如交际恐惧、与教师同学关系不好等;三是青春期性问题,由青春期的性成熟而带来的心理问题,如性幻想、、对性成熟的焦虑等;四是家庭问题,如家庭经济困难、父母离异等;五是由个人身体缺陷而引起的心理问题。因此,要针对这些问题,确定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内容。如,对初中一年级学生进行入学心理适应教育、学习动机教育、学习兴趣激发、人际交往心理教育等;初二进行良好个性品质的培养、挫折心理教育、青春期性心理教育等;初三进行心理疾病防治、心理挫折承受、自我心理调节等教育。除确定内容外,还要选择有效的教育模式。
二、心理健康教育的基本模式
构建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应重在教育。将中学心理健康教育构建成一种“教育模式”,首先在于它发挥了学校教育的特点:一是拥有良好的育人环境、严密的组织系统、专门训练过的教师以及学生群体。二是指它有组织、有系统、有计划地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以促成其心理健康发展,其目标不仅仅在于治疗,还重在预防与发展。这种“教育模式”区别于心理咨询、心理治疗和心理辅导。
其次,这种教育模式是立体式、全方位的。中学阶段学生的心理变化呈现出阶段性特征,从初一至高三的每一个心理发展阶段,心理特征和出现的心理问题都不尽相同。
心理健康教育应该根据每一阶段学生的具体情况来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除了解决个别学生已出现的心理问题和学生群体普遍出现的典型心理问题之外,更重要的是要制定计划,做出周密安排,使学生心理发展的每个阶段都受到相应的心理健康教育。
三、心理健康教育的特点
第一,预防性。在学生未出现心理问题之前,要有计划、有步骤地进行系统的心理健康教育,使之能掌握有关心理健康知识,培养自我心理调节能力,减少或避免心理疾患的产生。第二,治疗性。要及时矫治学生的心理疾患,排除其心理障碍,帮助他们心理的康复。第三,发展性。要有计划、有系统地对学生的心理施加影响,促进学生心理素质的提高和发展,使其具有正确处理好学习、生活、人际关系等方面的心理矛盾和问题的能力。
四、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
第一,开设心理卫生课,或在生理卫生课中增加心理卫生的内容,称生理心理卫生。从初一年级开始就要通过心理卫生课,向学生普及心理卫生常识,使学生能够了解、分析自己的心理状况,提高抵御心理疾病的能力,并把这种课贯穿整个中学阶段。第二,编写心理健康指导读物。要有计划地编写心理健康教育的常识性书籍,供中学生课外阅读,让学生自主学习心理健康知识和心理疏导方法。第三,要开展心理咨询,对学生进行个别心理指导,解决心理困惑,治疗心理疾患。第四,在各科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学校对学生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最佳方式,就是将心理健康教育渗透到学科教学中。这首先要求教师要有心理健康教育的意识。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心理规律来进行教学,在教学中有意识地向学生普及心理卫生知识,尤其是学习心理方面的常识,帮助学生掌握学习的心理规律,有效缓解学生的心理压力,提高学习效率,增强学习效果。这种方式可以使学生的心理素质在潜移默化中得到发展。第五,利用网络信息传媒进行教育。网络信息可以传输声像图文并茂的多媒体信息,利用它来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学习者将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可在互联网上找自己最喜欢的教师进行心理咨询,重症、难症还可在网上找到各专家诊治。第六,建立学校、家庭、社会协同的整体教育网络。学生二分之一以上的时间是在校外度过的,很多心理障碍源于家庭和社会,单靠学校的力量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是不够的,应该与家庭、社会联手,营造一种以学校为中心、以家庭和社会为辅助的氛围,为学生的心理健康提供社会环境和家庭环境。
总之,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要以课堂教学为主渠道,构建有效模式,发挥环境功能,选择有效途径,开展丰富多彩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以促进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申继亮 当前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困境与出路[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2,(4)
[2]李玉山 学校心理素质教育模式初探.《教育探索》2002.2
【关键词】 教育;方法;简易应对;相互影响分析
Relationship between Parental Rearing Pattern and Simple Reponse ofMiddle School Students. Wang Shaoyu, Wang Huadong.School ofEducational Science,Henan University,Kaifen 475004,P.R.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study the state of parentalrearing andSimple reponse and congruence,and to explore theeffects of parental rearing patterns on students’ Simple reponse and congruence. Methods300 middle school studentswere examined by using EMBU and SCSQ.Results Amongthe middle school students , there was no statistical significanceof Simple reponse and gender( P > 0.05) ;there weresignificant gender differences in parental rearing pattern accordingto T-test( P < 0. 05) . Conclusion Among the middle school students, gender differences exist in theirparental styles and simple reponse and congruence. Parental rearingpattern obviously affect simple reponse and congruence.
【Key words】 Education; Methods; Simple reponse;Transactional analysis
父母教养方式是父母教养观念、教养行为及其对儿童的情感表现的一种组合方 式。这种组合方式是相对稳定的,不随情境的改变而变化,反映了亲子交往的实 质。我国学者发现,父母教养方式既有其跨文化、跨种族的一致的一面,又有受 文化、种族或其他因素影响的一面[1]。Joff等人指出,应对是个体 对现实环境变化有意识、有目的的调节行为。Martin指出,应对的主要功能是 调节应激事件作用,包括改变对应激事件的评估,调节与事件有关的躯体或情 感反应[2]。临床心理学研究表明,一个人的家庭教养方式会对其自我 采取何种应对方式产生产生重大的影响[3]。中学生是一个特殊的群 体,他们的身心都处于发展阶段,自我简易应对方式会影响其心理健康水平。 2008年3月,笔者对中学生父母教养方式与简易应对方式及其相互关系进行了研 究。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随机抽取开封市某中学在校学生300名,采用无记名问卷调查法,共 发放问卷300份,收回有效问卷为265 份,有效率为88.3 %。其中男生107 名,女 生158名,年龄为13~16岁。
1.2 方法 采用父母养育方式评价量表( EMBU)[4]和简易应对方式 量表(SCSQ)[5]进行评定。父母养育方式评价量表
有 66个条目,采用1~4级(从无到总是)评分,该量表包含父亲和母亲2个维度,父亲 维度有因子Ⅰ(情感温暖、理解)、因子Ⅱ(惩罚、严厉)、因子Ⅲ(过分干涉)、 因子Ⅳ(偏爱被试)、因子Ⅴ(拒绝、否认)、因子Ⅵ(过度保护),母亲维度有因 子Ⅰ(情感温暖、理解)、因子Ⅱ(过干涉、过保护)、因子Ⅲ(拒绝、否认)、因 子Ⅳ(惩罚、严厉)、因子Ⅴ(偏爱被试),具有较高的信度和效度。简易应对方式量表由积极应对和消极应对2个维度(分量表)组成,包括20个条目 ,积极应对维度由条目1~12组成,重点反映了积极应对的特点,如“尽量看到事 物好的一面”和“找出几种不同的解决问题的方法”等;消极应对维度由13~20 组成,重点反映了消极应对的特点,如“通过吸烟喝酒来解除烦恼”和“幻想可 能会发生某种奇迹改变现状”,具有较高的信度和效度。
1.3 数据统计与分析 数据处理运用SPSS 15. 0 统计软件包及Excel 软件。
2 结 果
2.1 中学生简易应对方式的性别差异比较 见表1。
2.2 中学生父母教养方式的性别差异比较 见表2。
由表2可知父亲因子Ⅰ、Ⅱ、Ⅳ性别差异不明显,而因子Ⅲ、Ⅴ、Ⅵ性别差异有 统计学意义;母亲因子Ⅰ、Ⅴ性别差异不明显,而因子Ⅱ、Ⅲ、Ⅳ性别差异有 统计学意义。(P
2. 3 中学生父母教养方式与自我和谐的相关分析 见表3。
由表3可知中学生父母教养方式与简易应对方式具有显著相关关系。其中父亲 因子Ⅰ、Ⅵ和母亲因子Ⅰ、Ⅱ、Ⅴ与积极应对方式有显著正相关,父亲因子Ⅱ 、Ⅴ和母亲因子Ⅲ、Ⅳ与消极应对方式有显著正相关;其中父亲因子Ⅰ和母亲 因子Ⅰ与消极应对方式有显著负相关,(P
3 讨 论
国外有关研究表明,父母的教养方式存在性别差异,不同性别所采用的教养方式 有所不同 。[6,7]本研究结果表明,男生得到父亲更多的干涉、拒绝 否认和保护;得到母亲更多的干涉、拒绝否认和惩罚严厉。男、女生所感受到 的父母不同的教养方式,可能反映了父母对两性子女的看法及关注的不同。在 本地区,女生比男生更多地体验到来自父母的理解、情感温暖和偏爱,而较少地 体验到来自父母的惩罚、严厉和拒绝、否认,反映了时代不同给人们教养子女 的观念带来的差异。由于女孩的性格较柔弱、乖巧和温顺,自己首先主观上就 认为应该得到父母更多的关爱和保护,即使在现实当中得到了父母的过度保护 也认为是理所当然的,所以在父母偏爱和过度保护的得分会比较低,和以往研 究有所不同;由于样本选自于开封市一所普通偏差的学校,学生问题行为比较 多,学生家人本身素质也有待提高,教养方式本就存在问题,父母对男生社会 角色期望比女生多,同时由于男孩比女孩更为好动、不服管教和易发生身体损 伤,因此,父母对男孩给予更多的管教、否认和严罚。个体为了维持自我和谐的 统一,当面对情境中的突发事件时会采取各种各样的积极或消极的应对模式,这 样就为心理障碍的产生提供了可能[8]。本研究的结果显示中学生的简易应对方式与父母教养方式的各个维度之间存 在密切关系。已有研究表明,我国具有强调父母权威和子女顺从的传统,在这种 特有的文化背景下,父母教育孩子体现出比西方父母更严厉的特点。有研究认 为,中国文化特点不仅影响到父母教养方式本身,而且由于父母对子女的控制、 干涉、约束等被视为对子女的关心,父母对子女的严格要求是被认可的。因此, 受文化传统的影响,我国父母确实表现出对子女的高控制水平。值得注意的是,父母理解关爱子女、保护他们的自尊心,更有利于子女积极应对方式的出现; 父母的拒绝、否认和严罚,使正处于青春期逆反的子女更易采取消极应对方式 ,这一研究提醒中国广大父母特别是差等学校的父母为了子女身心健康的发展 应如何修正其教养方式有一定现实意义。
4 参考文献
[1]张勇.儿童社会化过程中父母教养方式的影响因素. 滨州教育学 院学报,2001 ,6(1):62-64
[2]Joff PE.andBastBA.Copinganddefenseinrelationto accommodationamongasampleofblindman J Ment Dis,1978: 166,537-552
[3]王长虹,丛中.临床心理治疗学.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01:86- 89
[4]岳冬梅. 父母教养方式评价量表. 汪向东,王希林,马弘.心理卫 生评定量表手册:中国心理卫生杂志增刊.北京:中国心理卫生杂志社,1999:161 -167
[5]杨德森.简易应对方式量表.汪向东,王希林,马弘.心理卫生评定 量表手册:中国心理卫生杂志增刊. 北京:中国心理卫生杂志社,1999:122-124
[6]GJERDE PF.Parental concordance on child rearing and theinteractive em2phases of parents:sex2differentiated relationshipsduring the preschoolyears. Dev Psychol,1988,24(5):700-706
[7]Lytton H , Romney DM. Parents’differentialsocialization of boys andgirls:A meta2analysis. PsycholBull,1991,109(2):267-296
一、教育学生正确看待早恋
爱情是人类一个永恒的主题,但是,人的一生并不只是爱情,它涉及到人生的理想与抱负。因此,我们应该教育学生认识到:一个人爱别人及被人爱,都是一件令人幸福的事,只不过,对于处于青春期的学生来说,由于生理和心理都尚未成熟,正处于求学时期,还不具备恋爱和婚姻的各方面条件。所以,老师应从以下几方面对学生进行讲解:
1.处在青春发育期的学生,正是学习的有利时期,应抓紧时间学习更多的知识,为将来工作和恋爱打下基础;如果这时早恋,必然要挤占学习的时间,使学习受到影响。更何况没有诸方面基础的恋爱质量也是不高的。
2.处于青春发育期的学生,在生理上,虽然发生了很大变化,有些变化可能接近成年人,但心理的变化,还远远跟不上生理的变化;这个时期的学生心理还是很脆弱的,根本承受不起由恋爱带来的一系列矛盾所引起的刺激和打击,一旦失恋,必然会对双方的学习以及身心产生不好的影响。
3.处于青春发育期的学生,具有很强烈的心理开放性。这时,是交朋友的大好时机。但是,恋爱却具有较强封闭性。这时要是早恋的话,一定会使双方都失去了广交朋友的机会。以致于影响当前和将来的社会交往。
4.处在青春发育期的学生,不仅自身的身心发生变化,而且周围情况也在随时变化,今天还是两心相印,明天就有可能已形同陌路人;今天是近在咫尺的同学,明天也许就各奔东西了。因为缺少恋爱所具有的相对稳定性,因而早恋往往失败。
5.早恋还会带来诸多的一系列的问题。如学习成绩下降、逃学、心理失常、怀孕、堕胎,甚至染上不治之症。对于已经早恋的学生,要采用较为稳妥的教育方式。
二、设立心理卫生教育课,顺利度过青春期
因受传统思想影响,再加上相关师资的严重不足,应试教育的影响,性教育还没有得到真正的全面普及,即使有的学校开设了心理卫生教育课,相关老师也是就事论事地说一点,更谈不上性心理方面的指导了,而当前有些初高中生对性的好奇以及错误的性观念,使开展青春期性心理方面的指导,已成刻不容缓了。对于初中女生进行青春期卫生方面的知识讲座,以后每年都要对升读高一的女生举行这方面讲座,从心理和生理多角度,对学生进行青春期知识教育,用科学知识来帮助他们,解读青春期的疑惑和问题,帮助学生顺利地度过青春期。
三、帮家长正确对待子女早恋
家长和老师都应该认识到,早恋是目前中学生中一个客观存在,而且也是一个不可回避的现实问题,应该认识到,这是每个学生青春期的必经阶段。学校和家庭都要指导中学生,正确地认识自己的情感变化,学会把握和升华自己的情感,为学生们的成长,创造宽容和和谐的氛围,这也许比简单的打骂与禁止,对学生更有意义,同时要尊重学生的人格,要促进和帮助学生心理的成熟。如大禹治水,要因势利导,要以导为主。因此,学校和家庭不要压抑学生们对异往的欲望,应该帮助学生学会理智地控制自己。需要明确的是,家长在听到自己的子女早恋后,千万不能以打骂方式来解决问题,这样,反而会适得其反的,常常会激起学生的逆反心理,反而会把自己的孩子推出家门,对自己的孩子很不利。
因此,老师和家长要以广博与深沉的爱,对于早恋的学生们要进行积极的疏导,正面教育为主,要动之以情,晓之以理,逐渐感化。此外,对待有些缺乏家庭温暖的孩子,老师和家长就更要用老师的引导和家庭的温暖,把学生的心拉回来,使得学生进入正常的轨道上来。
心理健康[1](mental health),也称心理卫生,是指以积极的教育和措施,维护和改进人们的心理状态以适应当前社会发展和自然环境的改变,使生理、心理和社会功能都保持良好或完美的状态。心理健康是健康的必备条件。
我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55个少数民族总人口仅占全国总人口数的8.078%,但分布于全国60%的国土上,少数民族的心理健康状况不容忽视。而且由于各民族的历史和生活环境有很大的不同,各民族的个性特征及心理健康状况也各有特点。大量研究资料显示[2,3],不同种族人群的心理状况存在显著性差异,文化背景是影响心理健康的重要因素。不同国家、不同民族所面临的客观现实有较大区别,反映在心理上必然有各自的特点。
少数民族学生是未来推动少数民族地区经济、文化发展的骨干力量。因此对少数民族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进行研究是十分有必要的。本文在查阅了近年来发表在国内主要学术刊物上关于少数民族学生心理健康研究的论文和研究报告后,从总体上对近年来我国少数民族学生心理健康研究的进展进行综述。
1
少数民族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
1.1 大部分研究显示,民族差异显著,整体而言汉族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要好于少数民族学生。如:查明华[4]对云南275名汉族及181名少数民族师专学生(包括哈尼、壮、彝、白、瑶、回、苗、傣、布衣、纳西、傈僳、景颇等13个民族)采用SCL-90进行测查,得出少数民族学生在强迫因子上高于汉族学生,在其他各项因子上无显著性差异。闻素霞[5]等采用SCL-90量表对新疆4所高等师范院校851名维、哈、汉大学生进行心理健康状况调查,结果显示新疆高师学生九因子分均高于全国水平(全国青年组n=781),不同民族的学生在某些因子上存在着不同的差异。维吾尔族高师学生人际敏感、忧郁、恐惧、精神病性因子分低于汉族学生[6]。哈尼族高师学生忧郁、精神病性、人际敏感、焦虑、偏执强迫、恐惧、强迫因子得分高于汉族学生[6]。袁震[7]采用SCL-90对湖北民族学院医学院医学生中的土家族学生509人的心理健康状况进行测评。结果显示,土家族医学生的SCL-90各因子分均低于全国大学生平均水平,但土家族医学生可能有中度以上心理卫生问题的学生达21.4l% ,这一比例高于全国大学生平均水平[8]。土家族医学生SCL-90各因子分均高于全国,其中强迫、人际敏感、抑郁、敌意、偏执已经达到或接近轻度痛苦水平,土家族医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落后于全国的平均水平。土家族男医学生在人际敏感、敌对、偏执因子上的得分高于女生,女生在焦虑、恐怖因子上的得分高于男生。高俊等[9]对263名少数民族大学新生(包括白族、傣族、彝族、哈尼族、佤族、纳西族等)和367名汉族大学新生进行SCL-90测评,结果:民族大学生强迫、恐怖、精神病性、焦虑和偏执5个因子分高于全国青年。民族大学生各因子分除躯体化外都高于汉族学生。心理问题检出率排在前四位因子依次是:人际敏感、强迫症状、偏执和焦虑。有轻度心理问题的新生(总分大于160)高达35.2%。陈学玲[10]等对医科大学517名汉族和180名少数民族新生进行SCL-90测评,结果显示,少数民族新生在躯体化和强迫症状得分明显高于汉族新生,其余因子得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刘志宏等[6]选择纯自然屯出生和生活的某师范学校蒙古族和汉族学生进行16PF测查,结果表明蒙古族中师生较汉族中师生比较具有外向、热情、聪明、敏捷等个性特征;蒙族中师生的心理健康水平较汉族中师生低,且明显表现在女生上。张迪然等[11]用SCL-90、EPQ、16PF对贵州省7个少数民族共696人,及汉族的1509名大学生的心理健康进行测试分析。结果显示,7.60% 的少数民族大学生及6.77% 的汉族大学生有心理健康问题。少数民族组EPQ 的E、L量表分、16PF的B、C、G、H、L、M、Q2、Q3 因子分高于汉族组。民族学生的9个因子分及阳性项目数均高于全国常模同龄组(18~29岁)。民族组与汉族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民族组中有心理问题者所占比率从1.87 %~7.60%不等,略高于汉族组,民族组出现较多的问题依次为偏执、强迫、敌对、人际敏感、抑郁、焦虑等。
1.2 少数研究表明民族之间的差异并不显著,或少数民族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好于汉族学生。解亚宁等[12]对北京中央民族学院902名少数民族大学学生(包括维吾尔族、回族、蒙古族和满族等44个少数民族的大学生)采用SCL-90测评,约l0% 的少数民族大学生有心理健康问题,有心理健康问题的少数民族大学生人数比例因问题种类或症状不同而异(2.3~10.7不等),与国内外报道的大学生有心理健康问题的人数比例从10 至30左右相比,少数民族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的比率相对较低。在各种心理问题中,所占比率较高的心理问题为强迫、人际敏感、抑郁和偏执。黄莉[13]对广西南宁市3所高校壮族学生2865人进行SCL-90测评,结果:强迫检出率为6.96% ,人际敏感敏感为5.84% ,抑郁为4.26%,焦虑为5.12%,敌对为2.36%,偏执为2.19%,恐怖为1.21%,精神病性为1.09%,躯体化为0.85%。
2
少数民族中学生心理健康状况
部分研究报道少数民族心理健康状况较差,如:林东等[14]对广西部分地区741名壮、瑶、侗、汉族中学生采用PHI进行测查,认为壮、瑶、侗族学生心理健康水平较低。男性:壮、瑶、侗族除Q、L分低于常模外,其余量表分均高于常模,壮族F、SOM、DEP、ANX分高于汉族,瑶族Q、F、SOM、DEP、ANX、UNR分高于汉族,侗族Q、F、SOM、DEP、ANX、UNR、HYP高于汉族。女性:壮、瑶、侗族Q、L分均低于常模,除壮族HYP外,其余各临床量表分均高于全国常模,壮族SOM、ANX分高于汉族,瑶族SOM、ANX、UNR分高于汉族,侗族SOM、ANX、HYP分高于汉族。廖全明等[15]采用SCL-90测查,结果云南民族地区初中生SCL-90各因子得分均高于云南其他地区初中生。何如宽等[16]采用SCL-90对184名在校少数民族(共7个民族)中学生进行调查,少数民族学生SCL-90各因子分均显著高于常模,但总分均值未超过160分,除强迫因子均分达2.02士0.62外,其余因子分均未超过2分。白丽英等[17]对福建畲族聚居地l248名民族中学学生(纯畲族347人,杂居畲族531人,汉族370人)进行SCL-90测查,结果:杂居畲族和汉族学生SCL-90各个因子差异均无显著性;而纯畲族抑郁和恐怖因子分较杂居畲族及汉族高。
母代斌等[18]采用SCL-90、防御方式问卷(DSQ)和社会支持量表(汉语及维语版),对300名维吾尔族和300名汉族高中生进行心理健康状况和相关因素调查。汉族学生心理问题检出率为20.33% ,维吾尔族(维族)民考民生(接受维语教学)为21.50%,民考汉生(接受汉语教学)为12.00%,差异具有显著性。防御方式的比较,成熟的防御方式得分维族均较汉族高。社会支持的比较,维族高中社会支持的总分高于汉族。
3
少数民族儿童少年心理健康状况
儿童少年是国家未来的建设者,他们的身心是否健康成长,关系着祖国未来的强盛,因此全面了解各民族儿童的心理特点,对进一步加强对孩子们的健康教育具有重要意义。
兰燕灵等[19]采用艾森克个性问卷(儿童版)(EPQ)、Piers-Harris儿童自我意识量表(PHCSS)、儿童主观生活质量问卷、Conners儿童行为量表父母问卷和教师评定量表、儿童适应行为评定量表、一般情况调查表对7033例(壮族3948例,汉族2429例,瑶族424例,其它少数民族232例)4岁~16岁各民族儿童进行测试,结果,壮族儿童的各类心理问题检出率40.1%,汉族33.4%,瑶族41.5%,其他少数民族32.8,差异有高度显著性,壮族心理卫生问题的检出率处于较高水平。农村儿童的心理卫生问题(48.2%)明显高于城市儿童(31.9%)。李璧等[20]对贵州省354名汉族和582名少数民族(苗族94名,水族238名,仡佬族153名,布依族97名)民族小学生采用绘人智能测验方法(FIQ)和艾森克个性问卷(EPQ)进行测查,研究发现,少数民族低智能儿童显著少于汉族儿童。从个性分析中看,少数民族儿童性格内向与倾向内向者较汉族儿童明显为多,他们安静、离群、内省;而外向性格者较汉族儿童明显为少。这可能与贵州少数民族地区大多贫困落后,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都比较贫乏,大多数家庭为粗暴的家长制家庭模式,儿童生活范围狭窄、压抑,生活内容单调有关。从反映儿童情绪稳定性的N量表中可看出,少数民族女童情绪不稳定与倾向不稳定者明显高于汉族女童,稳定与倾向稳定者明显低于汉族女童,她们之中大多焦虑、易怒,不易控制自己的情绪变化,而少数民族男童的情绪稳定情况与汉族男童无明显差别。这可能与贵州少数民族地区重男轻女,女孩得不到应有的关爱与重视有关。
4
影响少数民族学生心理健康的因素
影响少数民族心理健康的因素主要与其所处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社会文化、其本民族的传统文化有关。对于少数民族的学生而言,还有以下因素对他们的心理健康产生影响:(1)由于经济上的困难和艰难的生活环境使走进学校读书的农家子弟无法安心学业。(2)生活的贫困增加了他们生活中的应急事件,心理上有更多的应激源,导致心理问题较多。 (3)少数民族学生需要改变过去的习惯或习俗以适应新的学校人文环境,如果适应能力有缺陷,容易引发心理问题。(4)多数少数民族都有自己的语言,他们进入学校后需要学习第二语言——汉语,从客观上加重了民族学生的学习负担,形成巨大的心理压力,导致心理问题增多。(5)边远的少数民族地区教育观念陈旧,对心理卫生教育的重视不够,学生没有受到系统的心理卫生知识教育,心理知识的欠缺导致心理问题不易排解[10、15、18]。
在目前的研究中,多采用心理量表进行测量。这些量表多译自国外,国内的修订主要针对汉族人群,未能根据少数民族的特点进行专门修订。这导致一些汉语不熟悉的少数民族学生理解量表困难,而从客观上影响测验效度。同时,研究的民族缺乏多样性和专一性,研究的内容也较为单一,研究规模相对较小,且研究方法不一致,难以比较。因此,采用统一的研究方法和测评手段,系统地对不同民族的人口进行心理健康评估,才能更真实地反映我国少数民族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
参考文献
[1] 姜乾金.医学心理学[M]. 第3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1.
[2] Al-Saffar,Suad,Borg?,Per3. The influence of the patients’ ethnicity,socio-demographic conditions and strain on psychiatric diagnoses given at an outpatient clinic. Nordic Journal of Psychiatry; Dec2004,Vol. 58 Issue 6,p421~427,7p.
[3] Bae SW; Brekke JS; Bola JR. Ethnicity and treatment outcome variation in schizophrenia: a longitudinal study of community-based psychosocial rehabilitation interventions. The Journal of nervous and mental disease.[J Nerv Ment Dis] 2004 Sep; Vol. 192 (9),pp. 623~628.
[4] 刘志宏,赵福杰.蒙、汉中师生16PF测查结果分析[J].国际中华应用心理学杂志,2004,1(3):185~187 .
[5] 查明华. 边远地区农村籍大专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调查[J].中国公共卫生,2003,19(4):504~505.
[6] 闻素霞,杨李娜,杨学莲.新疆高师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比较研究[J].新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10,22(4):94~98.
[7] 袁 震. 湖北民族学院土家族医学生心理健康状况[J].中国学校卫生,2004,25(3):320~321.
[8] 王建中,樊富珉.北京市大学生心理卫生状况调研[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2.5(16):331~333.
[9] 高 俊,尚 云.云南高师院校少数民族大学新生心理健康状况调查与分析[J].国际中华应用心理学杂志,2005,(2):107~109.
[10] 陈学玲,李志英,张顺杰.新疆医科大学在校大学生心理状况的调查分析[J].新疆医科大学学报,2004,27(4):351~353.
[11] 张迪然,郑 勇,屠礼红,等.贵州省少数民族和汉族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及其个性因素分析[J].中华精神科杂志,1997,30(2):103~106.
[12] 解亚宁,张育昆,子 涛.等.生活事件因素与中国少数民族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相关和多因素分析[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1993,7(4):182~184.
[13] 黄 莉.壮族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与父亲教养方式的相关性研究[J].中国行为医学科学,2005,14(2):150~150.
[14] 林 东,黄永新,韦 弘,等.广西部分地区壮、瑶、侗、汉族中学生心理健康测评分析[J].中国行为医学科学杂志,2005,14(7):650~652.
[15] 廖全明,李 辉,刘宗发.云南民族地区初中生心理健康状况[J].中国学校卫生,2005,26(3):203~204.
[16] 何如宽,禹艳梅. 184名少数民族中学生心理卫生状况调查[J].健康心理学杂志2002,10(6):428~429.
[17] 白丽英,叶一舵,王东字.福建省畲族中学生心理健康状况[J].中国学校卫生,2004,25(5):558~559.
[18] 母代斌,郭 伟,侯笑梅.乌鲁木齐市部分维汉族高中生心理健康状况比较[J].中国学校卫生,2002,23(4):344~3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