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刊物 生活杂志 SCI期刊 投稿指导 期刊服务 文秘服务 出版社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首页 > 精品范文 > 个人知识管理方法

个人知识管理方法精品(七篇)

时间:2024-02-24 09:47:32

序论:写作是一种深度的自我表达。它要求我们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真相,好投稿为您带来了七篇个人知识管理方法范文,愿它们成为您写作过程中的灵感催化剂,助力您的创作。

个人知识管理方法

篇(1)

一、基本理论概念

1.知识的概念

伴随着知识经济的到来,知识再一次引起了人们的高度重视和关注,而且被赋予了新的内涵。迄今为止,人们对知识都没有作出一个统一、明确的定义。不同的人,不同领域的研究者,对知识的理解和定义都不同。

纵观国内外对知识的定义,我们虽给不出明确的定义,但却可以总结出,知识是人们在社会实践活动的过程中所获得的对事物的认识和经验(包括技能)的总和。从信息的层面来看,它是一种能改变人的行为方式、被人所利用的信息;换句话说,知识只是信息中的一部分,是对特定对象的人类个体有用的信息。尽管知识来源于信息,但不完全等同于信息。它可分为“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两种,而显性知识与隐性知识之间的互相转化,是组织新知识产生的最大的源泉。

2.知识管理的概念

知识管理是一个发展中的概念,知识管理活动不仅涉及对知识本身的管理,而且包含越来越广的外延。只是到目前为止,这个词还没有一个定义明确而取得共识的概念。不同的领域、人们的研究目的、角度的不同,对知识管理强调的侧重点也各不相同,至今对于知识管理这一概念还没有形成统一的认识。

目前,基于人们对知识应用的水平,在知识管理认识上,存在两种理解:一种认为知识管理是以信息管理为基础,用信息管理的模式建构知识管理的对象和内容,作为信息管理的延伸和发展。

关于知识管理目前还没有一个标准的定义,但从上面这些不同的定义来看,有一点却是达成了共识的,那就是知识管理不是任何传统意义上的对人的管理,也不是真正的对知识的管理,而是强调了以知识为核心和充分发挥知识的作用,更加倾向于知识的共享,知识的创新。

3.个人知识管理(PKM)的概念

关于个人知识管理的概念目前还没有一个具体的明确的定义,我总结认为个人知识管理(Personal Kowledge Management,PKM)是用计算机技术、通讯技术和网络技术帮助个人有效地管理飞速增长的信息,实质上就是知识管理的理念和方法在个人层面上更加深入的应用,它是个人在明确自己的信息需求的基础上,将个人随机地或者有意识地从不同的渠道获得的各种不同的信息经过个人深层次的筛选、分析、加工、组织和评价,从而转化成可系统利用和可扩展的个人知识,侧面地辅助个人将隐性知识适当地、有效地转换成显性知识,构建起趋于完整的个人知识库,然后进行知识的共享和交流,持续性地进行知识的更新,最终达到知识的利用和创新,更加完善个人知识体系的一个过程,其目的就是充分利用现代网络信息资源解决问题,提升个人学习及工作效率,整合个人的信息资源,增强个人的创新力和竞争力。

因此,个人知识管理将日益成为学习者日常工作、生活的一部分,是完善个人知识体系从而达到知识创新的一个过程,是适应信息时代网络远程教育学习和完善终身学习的重要能力。

二、个人知识管理的必要性

随着信息技术、网络技术和计算机通讯技术的迅速发展,知识经济以一种前所未有的迅猛之态带领着人类进入了一个崭新的时代,在这个以知识为主导的时代里,人类获得信息的渠道变得更加广泛,如报刊、广播电视媒体、互联网、人际交流、工作实践等。信息和知识的产出呈指数级增长,但同时也存在一些问题,那就是信息资源分散,数量庞大,表现形式越来越复杂,内容与价值的相关性不如何迎接这一挑战,并采取适当的方法处理信息获取知识具有重要意义,这就需要我们采取适当的方法来管理这些信息,因为只有有效地管理好个人自身的知识,才能真正拥有这些知识,结构化这些知识,使得这些知识为个人的工作和生活服务,更加充分地发挥个人潜能。

三、个人知识管理与组织知识管理的关系

个人知识管理和组织知识管理既有区别又有联系。有人认为个人知识管理本身反对共享,从而推导出了个人知识管理不应该倡导的结论。但我认为个人知识管理绝对不是反对共享的。事实上,现在很火的blog(博客)就是作为一种个人知识管理中知识共享的工具出现的。组织知识管理就是捕获组织内外有价值的知识与信息,并将这些知识和信息进行最大效能的利用用,以提高组织的竞争力,同时实现组织目标的过程。组织更多的是要求知识的共享,使整个组织的竞争合力达到最高。因此,我认为个人知识管理注重自身素质的提高,而组织知识管理则更加关注组织的创新能力的提高,以增强社会竞争力。

四、个人知识管理的意义

比尔・盖茨认为:“收集、管理和使用信息的方式,决定了你的输赢。”因此,个人对知识的寻找、发现、筛选、获取、加工、存储、利用、评价、交流、创新的能力决定了自身的竞争能力。

个人知识管理的目的通常是增强个人竞争力。这是因为在现在已经到来的信息时代和知识经济时代,知识已经成为核心能力和竞争优势的主要源泉,它作为这个时代的第一生产力存在着,彰显着它独特并且不可取代的作用。个人知识管理帮助个人对知识进行的高效动作,就意味着个人竞争力的提高。而个人知识管理的现实意义在于,它是个人专业知识和实践能力不断提高的基石,深入地挖掘个人需要的各种知识,将隐性知识最大化地显性化,同时吸收外界的显性知识进入自己的知识体系,创新出新知识,从而为个人的创新能力和今后的事业打下坚实的基础。

在知识经济时代,个人更加明显地成为知识的消费者。个人追求知识的最大意义,在于能将知识转化为行动的力量,进而发展个人与组织的能力。此外,个人除了不断追求新知识外,也应积极创新,努力成为知识的生产者。而处在这样的一个时代,人们要顺应时代的变化,就必须学会对个人知识进行有效甚至最优的管理。

参考文献:

[1]甘永成.e-Learnig环境下的个人知识管理[J].中国电化教育,2003,6.

[2]孔德超.论个人知识管理[J].图书馆建设,2003,(3).

篇(2)

Abstract:With the advent of information society and knowledge-based economy, College Physical Education (PE ) Teachers’ Personal Knowledge Management(PKM) has become one important trend in the development of innovation education. Based on the analysis of knowledge management requirements, the importance of PE teachers’ personal knowledge management and Conceptual model, a PE teachers’ personal knowledge management system was build, which including the storage and accumulation of personal knowledge, construction and improvement of personal knowledge and the personal knowledge of application and innovation. And 360-degree evaluation method of College Physical Education Teachers’ Personal Knowledge Management is discussed for the Teachers of Physical reference.

Key words: physical education teacher; knowledge management; evaluation

1 引 言

高校体育教育的发展,关键在于体育教师队伍的素质及各方面的能力水平。21世纪也是一个知识经济时代,知识管理是知识社会中的个人和组织提升素质与竞争力、应对知识经济时代的一项重要策略[1,2]。高校体育教师是知识型社会中极为典型的知识工作者,不仅担任着知识的传递、创造与学习,培养适应未来国际竞争的高级专门人才,还是体育技能的培训、鉴定和发展的重要角色,是要具有高尚品质、渊博知识、全面能力、健康体魄以及爱生重教的创新型体育教师,必须不断地追求个人知识成长,才能适应社会与经济的需求,胜任体育教学工作[4,5]。同时,“科教兴体”是新时期我国体育事业发展的重要指导思想。实施“科教兴体”战略和人才强体战略的关键是体育科技、体育教育创新,这是体育事业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灵魂,也是体育事业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另一方面,在知识经济时代,知识已经成为核心能力和竞争优势的主要源泉,高校体育教师个人必须与时俱进,走在时代的前列,跟上科学技术的发展,了解和掌握教育与体育的新知识和新变革,不断完善自我的知识结构,才能肩负起培养21世纪的新型人才,提高全民族的身体素质,达到科教兴国的目的。 因此如何认识高校体育教师的个人知识体系,并进行评估,进而针对性完善和更新,成为当今高等体育教育迫切需要解决的课题之一。

国内外对教师知识的结构研究较多,针对体育教师主要集中在素质、能力、知识观、知识结构的合理性以及体育教师的培养等角度进行的研究[8-14],而对体育教师个人知识管理体系及其评估研究的相对较少。

本研究在借鉴国内外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立足于高校体育教师个人知识的完善,构建了高校体育教师个人知识管理评价体系和评估方法,以期为高校体育教育的发展,体育教师的综合素质的提高,促进教师队伍优化建设,提升新世纪高校体育教育水平提供参考。

2 个人知识管理的内涵

2.1 个人知识管理内涵

对于个人知识管理我们通常采用Dorsey教授与Frand的论述:“个人知识管理应该被看作既有逻辑概念层面又有实际操作层面的一套解决问题的技巧与方法。”

(1)概念层面的定义

个人知识是一种流动的、动态的混合体,随着刺激和学习随时改变更新,其具体组成元素包括经验、价值观、情境信息(Contextual Information)和专业洞察力,它能提供一个参考结构来评估与整合新刺激所产生的信息与经验,形成新的学习,并可以指导决策和行为。将个人知识管理看作逻辑概念层面的技巧和方法,可以引用Frand 和Hixon对个人知识管理的定义:“它是一种概念框架,指个人组织和集中自己认为重要的信息,使其成为我们知识基础的一部分。它还提供某种将散乱的信息片段转化为可以系统性应用的东西的(个人)战略,并以此扩展我们的个人知识。”

Skyrme则对这种战略进行了更为细致的描述,包括:①明确自己的信息需求、制定一个(知识)获取战略;②设定信息的优先级,确定哪些信息可以丢弃,哪些信息可以收取;③确定如何和何时处理手上的信息;④为需要归档和保存的知识建立规范;⑤创建个人的文件系统,可以兼顾(管理)自己的工作;⑥生活和其它知识活动;⑦为不同用途建立信息目录(书签)和索引;⑧经常评估/评价所存储信息和目录的价值。

(2)实际操作层面的定义

将个人知识管理看作实际操作层面的技巧和方法,实际上是对知识管理所涉及的过程的概述。这些过程包括创建、分类、索引、检索(搜索)、分发,以及重新使用某项知识的价值评估,这些过程本身也是相互结合的。这些知识管理方法实际上是处理日常工作中“知识维度”的一系列连续的动作和操作。通常将这些动作和操作概括为个人知识管理的七种技巧和方法:检索信息的技巧、评估信息的技巧、组织信息的技巧、分析信息的技巧、表达信息的技巧、保证信息安全的技巧和信息协同的技巧等。除此之外,个人知识管理的目的通常认为是为了增强个人竞争力。这是因为在现在以及将来的经济时代,知识已经成为核心能力和竞争优势的主要源泉,个人知识管理帮助个人对知识进行的高效运作,就意味着个人竞争力的提高[1,2]。

2.2 高校体育教师个人知识管理的重要意义

新世纪高校体育教育的发展,关键在于体育教师队伍的素质及各方面的能力水平。高校体育教师的个人知识管理水平的高低制约了学校体育的发展。要提高全民族的素质,达到科教兴国的目的,培养21世纪的新型人才,高校体育教师知识管理至关重要,其重要意义具体如下:

①有利于高校体育教师培养良好的知识收集、整理、共享、交流、创新习惯

随着所需管理知识资源内容的增多和类型的复杂性增加,高校体育教师有计划地建立个人专业知识体系,系统地收集、加工、整理相关的体育专业知识资源,存储知识,挖掘体育活动和教学中的技术、技巧和能力方面的知识,可以养成收集、分类、整理、加工和应用知识的良好习惯,使个人知识网络更加科学化、条理化和动态更新化。

②有利于提高高校体育教师个人工作绩效

充分利用高校各类信息资源数据库,快速搜索相关专家、专业机构、服务机构和相关资讯网站等个人知识网络,“知道谁能做的知识”和“知道哪里有的知识”,让个人思维得到最大的连续性和关联性,有效地提取、组织、整理、挖掘、利用所需专业知识资源,能在较短时间内增进体育教师个人经验和知识的质与量,提高实际教学效能和体育专业理论水平。

③有利于提升高校体育教师个人专业知识和竞争力

高校体育教师工作具有个体性、创造性、发散性的特点,不仅需要专业理论知识、体育技术和技能,而且需要艺术素养和审美情趣。通过建立体育教师个人专业知识体系,有针对性地吸收和补充所需的专业知识资源,对个人知识经验进行总结, 并对自己的重要知识行为、活动进行记录总结,有利于高校体育教师更好地认识、运用事物的规律、原理等知识,帮助个人有效地运用个人拥有的经验知识实现可持续性地学习、更新,提高个人体育专业知识水平,从而提升自己个人价值和核心竞争力。

④是我国体育创新教学的必然要求

我国2002年颁布的《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要求高校体育教师应具备的多层次、宽领域、复合型的知识与能力:即人文知识基础、现代科学知识基础、现代教育技术基础、教学能力、指导学生锻炼身体的能力、训练能力和科研能力等。因此,实现对高校体育教师个人知识管理的有效评估,能够帮助高校体育教师提升其在知识、技能、能力等方面的能力,也是我国21世纪对高等教育培养人才综合素质在体育创新教育方面的具体体现。

2.3 高校体育教师个人知识管理体系构建的原则

高校体育教师个人知识管理是指体育教师在日常生活和教学实践中,对知识的获取、积累、共享、创新、评价等过程进行的管理。高校体育教师个人知识管理体系的构建原则必须符合如下:

①科学性原则

体系的确定是高校体育教师个人知识管理研究和评估的关键,任何指标体系都必须建立在科学的基础上, 在保证指标完备性的同时,要兼顾指标的独立性和其特殊的属性和内容。本课题体育教师个人知识管理体系指标的确定首先根据《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对体育教师要求的特点,依据体育教学活动频度、难度、广度,特别是对体育教师知识能力的要求,同时体系指标的数据应易于收集,其准确性、可靠性容易保证。

②以人为本,公正合理

由于受体育教师专业化的影响,加之教师本身的个人素质有很大差异性,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教师个人知识管理的一致性评价。因此,对高校体育教师的个人知识管理评价既要考虑《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对体育教师的基本要求,又要看到体育教师个体知识的进步幅度,评价应能公正合理地体现个人知识水平的高低,体现以人为本的体育教育评价取向。

③明确性与模糊性结合,具有良好的导向性

高校体育教师个人知识管理评价的一个重要功能是反馈教师知识结构信息,调控教师个人知识的获取、积累、共享、创新、评价等过程,提升教学水平,促进学生的体育学习,符合体育教育的目标和学生个性发展的需求。为了进行综合评价,个人知识管理体系指标意义上的定义尽量做到清晰、直观、明确,对个人知识、技能评价应由单一的终结性评价向终结性评价和过程性评价相结合过渡,发挥评价的诊断、促进和激励功能。因此,评价体系和评价方法应合理化、科学化,对教师个人知识管理的评价应以定量和定性相结合、明确性与模糊性结合,调动高校体育教师自我教育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充分发挥个人知识管理评价对高校体育创新教育的促进作用。

④符合高校体育教师职业的特殊性

高校体育教师的职业活动是由教学与科研等若干方面的活动和若干活动的环节共同构成的,如:体育教学任务、运动训练任务、组织竞赛任务、运动项目指挥、学生思想品德教育、指导学生锻炼身体的能力、自我训练能力、科研能力、社会活动等都有着可以被认识和掌握的环节,彼此联系、相互渗透、相互作用,共同构成高校体育教师个人知识的基本领域和基本模式。

在知识经济时代,我们必须从教育的角度探讨知识,改变知识观,充分把握高校体育教师知识结构的丰富性、开放性、前瞻性、发展性,更新学生观、教师观、教学观、教育观,通过对个人知识体系的本质进行研究,对现有的高校体育教师知识结构和评估方法进行探讨。

3 高校体育教师个人知识管理体系

3.1 研究对象方法和目的

研究对象:本文以江苏某高校体育部的体育教师和管理学院的管理方向专家,共计42名为问卷调查对象。其中教授4名,副教授18名,讲师20名。

研究方法:①文献资料法:查阅中外文献资料,检索有关高校体育教师的资料,认真学习《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为本课题的研究提供科学的理论与实践依据。

②问卷调查法:运用在查阅多方面资料和对42名教师进行问卷调查和访问的基础上,拟定高校体育教师个人知识管理评价体系的初步框架,然后进行特尔斐法调查,确定指标体系与评估数据的最后整理。

研究目的:建立高校体育教师个人知识管理评价体系和评估方法,以期对我国高校体育教师个人知识管理的应用研究提供一定的参考和借鉴。

3.2 高校体育教师个人知识管理概念模型

高校体育教师个人知识管理概念模型包括:个人知识存储和累积、个人知识构建和完善以及个人知识应用和创新三个部分。其中,个人知识管理过程对个人知识存储量有直接的积极正向作用;个人知识管理过程对个人知识的使用和创新有直接的正向作用;个人知识存量对个人知识管理的绩效有直接的正向作用。这个三个部分也是个人知识管理的中的知识采集、知识组织、知识存储、知识更新、知识检索、知识转移、知识分享、知识测评和知识应用的另外一种表现形式。高校体育教师个人知识管理概念模型如下图:

3.3 高校体育教师个人知识管理评价体系

结合个人知识管理的研究和高校体育教师个人知识管理概念模型,以及问卷调查的结果和相关专家的意见,这里我们分析、归纳、总结、提炼,并建立了高校体育教师个人知识管理评价体系框架,将个人知识管理体系分为个人知识存储和累积、个人知识构建和完善以及个人知识应用和创新三个部分,以及相应的子变量和测量变量,详细信息如下表所示。

高校体育教师个人知识管理体系包括三层含义:

其一,对个人已经获得知识进行管理;高校体育教师个人知识同时来源于正规教育、非正规教育和实践,存储在于各种媒介、实物和大脑中。高校体育教师个人知识管理就是促进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的相互转化,同时吸收外界的显性知识进入自己的个人知识体系。未经整理的信息无助于知识的累积,终身学习,高效的个人知识存储和积累是高校体育教师是提高自己综合素质,应对知识经济时代高校体育教学越来越高的需求,赢得教学创新的关键。

其二,通过各种途径和运用各种工具学习新的知识,吸收和借鉴别人的经验、优点和长处,弥补自身思维和知识缺陷,不断完善和构建自己的个人知识体系。一份研究报告显示:知识工作者三分之一的时间用在寻找某些他们永远没有找到的信息上。高校体育教师作为特殊的知识工作者,具有良好的知识氛围,实践环境多,创新情境优良,并且应用效果容易鉴别;然而,体育教学工作对知识的数量和质量需求呈现越来越大,越来越高的趋势。高校体育教师大部分时间应该是用在创新工作,而不是应该浪费在日复一日的重复和知识寻找上。因此,高校体育教师个人知识完善和构建是我国高校体育教师个人知识体系的一个重要内容。

其三,利用自己掌握的知识和别人的思想精华,实现隐含知识的显性化,应用教学实践,激发创新出新知识。高校体育教师的个人知识管理目的在于提升知识在体育教学实践中的使用效率和利用价值,用于实践,归纳检验并修正,在实践教学中创新,促进个人知识应用和创新,提高个人以及高校的体育教学水平。

4 360度高校教师个人知识管理评估方法

4.1 360度高校体育教师个人知识评估方法概述

个人知识可以存在于各种媒介、实物和人的大脑中,一方面,一些可以表示出来成为显性知识,还有一些则是不易表达的隐性知识;另一方面,个人知识的测试变量各个指标存在着相互关系的隐蔽性、因果关系的复杂性、相关因素的随机性、子指标的分散性等特点;此外,高校体育教师个人知识的广泛性和多样性,使得这为高校体育教师个人知识管理的评估存在极大的不确定性和模糊性。因此,如何准确对高校体育教师个人知识进行评估,成为高校体育教师个人知识管理亟需解决的问题之一。

360度绩效评价法是20世纪80年代由美国Edwards & Ewen等学者在对一些企业组织不断研究的基础上发展而成的,是一种从多个角度获取组织成员行为观察资料的方法。在这种评价模式中,评价者不仅仅包括被评价者的上级主管,还包括其他与之密切接触的人员,如同事、下属、客户等,同时包括被评价者的自评。因此,360度绩效评价模式能够多角度、多来源地对组织及个人的效绩、发展需要等方面做出客观、准确的评估,促使被评价人员提高管理技能和工作业绩,改善团队工作,促进企业发展。

本文将360度考核方法运用在高校体育教师个人知识评估中。360度高校体育教师个人知识评估方法综合运用了心理学、心理统计与评价、社会学、组织行为学、管理学、人力资源管理等科学理论,多角度、多来源地对高校体育教师个人的知识管理体系包含的内容做出客观、准确的评估,促使高校体育教师提高个人知识管理水平和工作业绩,改善教学工作,全面提高高校体育教学。360度高校体育教师个人知识评估是一种从不同层面的人员中收集评价信息,从多个视角对高校体育教师进行综合知识考评并提供反馈的方法,或者说是一种基于管理人员、同事、学生、高校各部门以及自身等信息资源的收集来评估高校体育教师个人知识的方法。

360度高校体育教师个人知识评估方法是将高校内外环境、了解和熟悉被评价对象的人员(如高校行政部门、高校教辅部门、同事、学生和专家等)对高校体育教师个人知识存储和累积、个人知识构建和完善以及个人知识应用和创新等方面提供客观、真实的反馈信息,找出高校体育教师个人知识管理的优、劣势与发展需求的过程。360度高校体育教师个人知识评估方法如图2所示:

360度高校体育教师个人知识评估方法的主要对象和内容如下:

(1)高校体育教师自我评价

让高校体育教师针对自己在教学、科研以及工作期间,根据高校体育教师个人知识管理体系的三个方面进行自我评价并据此设定个人知识管理未来的目标。当高校体育教师对自己的个人知识做评估时,通常会降低自我防卫意识,从而了解自己的不足,进而愿意加强、补充自己尚待开发或不足之处。

(2)同事评价,是指由高校体育教师同事之间互评个人知识管理,来达到评估的目的。同事彼此间工作在一起的时间很长,所以他们相互间的了解反而会比上级与其他人员更多。此时,他们之间的互评,反而能比较客观;而且,同事之间的互评,可以让彼此知道自己在人际沟通、信息管理、同行交流、社会经历、体育交叉和边缘学科等方面的能力。

(3)学生评价

学生是高校体育教师的主要工作对象,并且高校教师教学和创新的主题也是学生,学生在相当程度上对教师的知识水平有一定的认识。以通过学生对高校教师专业知识的广度和深度、体育教学知识、体育竞技知识、运动项目规则和裁判方法、优美体形的塑造知识、体育技巧诀窍等等个人知识水平的反馈,清楚地知道自己的管理、教学和科研能力有什么地方需要加强。若自我评价与学生的评价之间有太大的落差,则亦可针对这个落差,深入了解其中的原因,改进个人知识管理,改善体育教学。

(4)上级的评价

高校体育教师的上级主要是系(学院)的行政和教学领导,也就是教研室主任、系正副主任和系党委成员。通过上级的多角度评估,会让高校体育教师的个人知识得到更客观的评价。同时身为上级必须熟悉评估方法,并善用其个人知识评估,如多元化思维、穿透性思维、竞技临场指挥能力、运动项目战术等的结果指导部属,发展其潜能。

(5)行政部门、教辅部门和其他部门的评价

高校行政部门主要是人事处、教务处、科技处、财务处、工会等各个部门能够对被评价人员的个人知识体系相关评价指标进行客观评价,例如,科研论文的数量和质量、项目研究情况、图书借阅数量、CNKI数据库查询次数、学术会议参与情况、体育竞赛成绩、社团活动等等。

(6)专家评价是综合以上评估结果,邀请专家对高校体育教师个人知识管理进行综合评价。专家是知识管理方向的专家和体育专业的教授,具有较高的学术水平和丰富的实践经验。对于子变量或者测量变量,如果能够定量处理则定量,如果不能定量则定性处理,有专家设定指标评价权重和隶属度取值原则。最后有专家综合评估高校体育教师个人知识管理。

360度高校体育教师个人知识评估方法不仅需要完善的评价指标,更需要进行相应业务流程的重组与集成,以及良好的运行模式。所以360度高校体育教师个人知识评估方法的创新运用必须以知识管理为指导,以改善高校体育教师的个人知识管理水平和提升高校体育教学水平为目标,以系统工程思想和管理科学为手段,才能在知识经济时代正确评价高校体育教师的个人知识管理水平。

4.2 360度高校体育教师个人知识评估方法的优点

360度高校体育教师个人知识评估方法通过充分考虑到各个方面的信息反馈,进行有效评价,对高校教师个人知识管理过程中错误进行更正,对误差进行修正,对正确的予以保持和发挥,通过评价认识到个人知识的优势和劣势,调整管理,才可以尽快实现个人知识的有效管理。因此,本方法在高校体育教师个人知识管理中具有以下优势:

(1)广泛、全面的信息:360度高校体育教师个人知识评估方法有全方位的信息提供者,涉及高校体育教师生活、工作、教学内外环境的各个因素,涵盖被评价人员个人知识管理体系的各类特征,能使评价更为全面,评价结果更准确。

(2)多方位、多角度:从任何一个方面去评价高校体育教师个人知识管理水平做出的判断都难免片面,运用多角度、全方位的评价则可以减少片面性及误差;360度高校体育教师个人知识评估方法的评价者来自不同层面,有高校行政部门、教辅部门、同事、学生、上级和专家等,这样得到的信息更准确,得到的评价信息角度更多,评价更全面、更客观。

(3)误差小:360度高校体育教师个人知识评估方法的评价者不仅来自不同层面,而且每个层面的评价者都有各自视角和方法,且评价数据有专家综合评估,其结果更接近于客观情况,误差小。

5 结论和展望

知识管理是知识社会中的个人和组织提升素质与竞争力的一项重要策略。在知识经济时代,社会竞争日趋激烈,科学技术、文化和教育迅速发展,知识更新速度不断加快,知识更新周期日益缩短,新知识、新成果、新技术不断涌现。高校体育教师是知识型社会中极为典型的知识工作者,要运用个人知识管理的先进理念和方法,提高个人信息素养,完善专业知识体系,成为个人知识的管理者和创造者。这不仅要求高校体育教师快速定位正确/合适的信息,不断地吸取新知识、新信息,而且要善于获取知识信息,掌握获取知识的技能、工具、方法和技巧,与其他人保持沟通和信任,不断地在学习和实践之间转换,创造新知识,才能给予学生最好的教育,提升自身素质,提高高校体育的创新教育,实现我国“科教兴体”战略和人才强体战略。

篇(3)

关键词:个人知识管理;知识管理;组织知识管理

1概念界定

在传统的管理学三层含义中,第三层含义指:管理活动是在一定环境中进行的,在开放条件下,组织都会处于千变万化的环境中,而环境则成为决定组织生存与发展的重要因素。在组织管理学理论日益成熟之际,管理学家意识到:管理学虽建立在对社会人的人性假设上,但员工反而被局限在单个组织中而被当作组织人来对待。在知识经济迅猛发展的大环境下,人作为知识的载体,使得知识管理变得越来越重要。前文提到的知识管理是指广义的知识管理,当人们面对工作、学习和生活上的问题而需要将个人拥有的资料信息变成更具价值的知识时,则需要引入个人知识管理(PKM)这一在国际上流行的理论。PKM是指个人在日常活动中收集、分类、存储、搜索和共享知识的过程(Grundspenkis,2007),以及利用这些进程来支持日常的工作(Wright,2005)。它的产生来自智力工作者对个人提升日益增长的需求(Smedley,2009)。它是一种自下而上的知识管理方法,而不是传统的自上而下的方式(Pollard,2008)。

2理论延伸

PKM集成了个人信息管理的思想,但侧重于个人技能,并与知识管理相结合,从不同的学科,如认知心理学、管理和哲学等来获得输入(Pauleen,2009)。从组织化的角度去理解,这一研究已发展到扩大人类的认知能力和组织边界渗透性的领域。从元认知的角度看,它比较了基于能力和效能在内的人类认知的各种方式(Sheridan,2008),它是一个发展中的研究领域(Pauleen,2009)。近些年来的研究已经开始探讨“个人知识管理在Web2.0技术背景下的潜在作用”(Razmeritaetal,2009)。

3已有研究成果

多西确定了PKM的几个重要方面:信息的检索、评估、组织、分析、表达、安全和协作,提出了21世纪智力劳动者必须掌握的7种PKM的技巧,并且可以根据需要相互结合,有选择地使用。赖特的PKM模型则包括了4个相互关联的领域:分析、信息、社交和学习。分析维度包括演绎、构想、应用、创建和语境化的能力。信息维度包括获取、评估、组织、整合和信息沟通。社交维度涉及寻找、合作、直接社交网络和间接社交网络的同步发展、对话等方面。学习维度包括扩展模式识别和意义建构的能力、发展新知、提高自我并惠及他人。在野中郁次郎等关于知识创造的SECI模型中,知识可以是隐性或显性的,并且这2个方面可以互相作用而生成新的知识。知识既然可以分为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那么PKM也应该可以分为显性的知识管理和隐性的知识管理,将显性的知识内化到个人知识体系中,经过大脑的处理并在适当的时候通过外化的形式表现出来。斯梅德利在此模型的基础上提出了可以利用专家建议和社区实践来帮助个人知识的创建。PKM也可以分为2个主要维度:个人知识和个人管理(Zhang,2009)。他将PKM模型发展为组织知识管理(OKM),并将组织知识和个人知识的“属性”和“管理”作为这一理论的重要两轴。这些组织化和个人化的知识通过OAPI进程(Organizationalize-Aggregate-Personalize-IndividualizeProcess)进行交互,这样,组织化的知识通过个性化进程转为个人知识,而个人化的知识通过聚集处理转化为组织知识。米塔尔(Mittal,2008)认为目前的知识管理理论是由知识创造、细化和执行、转型、话语所组成的循环。现代的组织因为不同的地域造成的多样性问题在专业的工作日益凸现,所以一个合适的知识管理体系必须适应这种多样性并反映到过程中。组织能够获得、分享和应用合适的知识系统是其在知识经济中竞争获得成功的根本。她的研究侧重于各种知识活动的所有者如何在一定程度上影响这些活动,并在活动中创造价值,并且建议将某些类型知识习得行为输入组织的日常管理中从而促进组织的知识管理。米塔尔还进一步指出,知识的共享牵涉到知识在人群中的转移。组织不仅应保证所有的知识编制成文,而且也应该准备好用不同的方法来实现不同类型的知识共享,以促进将员工的知识共享至整个组织。隐性知识的共享通过人们在一起合作或在工作场所相互的激发来实现。显性知识是通过专业系统来整合专家和他们的知识资源(Snowden,1998)。知识是动态的,它通过人类的大脑来会意、创造、传播、融合、概括和解决问题。相关的研究文章是专业研究人员和从业人员之间最好的媒介(Zhuge,2006)。知识流动中最重要的一点是将新知不断加入到生成的知识中(MacMorrow,2001)。传统上,知识储存分为内化的隐性知识和通过专家报告、演示文稿、视频和文档等形式外化的显性知识。专业人士的隐性个人知识很难以文件和报告的形式存储,因此很难检索和访问。知识管理的重要前提是使知识和专门知识能够以明确的形式呈现,并能够融入学习组织的知识库中。知识管理强调能够使用先验知识来判断新信息的价值,并吸收和应用它以创建新的知识和能力(Alavietal,2005)。信息可以被分析以创建新的知识并使消息升值,导致下一步的行动。根据Oluic-Vukovic的研究,技术在这一过程中起重要的作用,因为它通过合成数据和捕获不同来源的信息来促进新知识的创造,但具体是哪种类型的信息技术对知识创造具有更大的影响力目前还在探讨中。Ortrun在知识管理理论下提出了一个“软方法论”模型以解决访问和管理一种特定类型的知识:个人隐性知识。利用个人的能力来编辑和演示隐性知识是建立个人知识管理的重要一步。显性知识的表达框架就是文本。文本可以通过转码以不同的方式展示。信息一旦由个人智力的内化变为知识,这种知识就是可以编辑和展示的,而且要取得良好效果的展示的前提是深入的知识理解和更好地沟通效果。知识要外化必须借助于结构化和编辑,这样才有储存和展示的可能性。综上所述,尽管PKM有着各种各样的定义和阐述,但其实质都是在于如何提升个人的能力。

4研究现状及展望

目前尚不清楚是否PKM就是对个人信息管理(PIM)的新包装。Jones认为可以将个人信息作为一个有形资产进行管理,而个人知识不行。Snowden则声称大多数人不能在传统意义上进行知识“管理”,并主张意会,而不是用PKM进行思考。PKM的目的是帮助个人在个人、组织和社会环境中更有效率(Pauleen,2009),并且经常使用网络软件等技术来实现。然而,有人认为通过技术实现的PKM已经限制了它的价值和效用(Pollard,2008)。通常来说,知识的应用可以按照这些规则进行。首先,需要将与问题有关的知识找到,通过互联网可以迅速找到相关的问题;然后进行第二步,也就是消化、吸收找到的知识,如阅读资料,向专家请教;最后建立模型,设计出比较及评价的方案,在这些模型中挑选出支持决策或得出结论便是完成对知识的应用。头脑风暴、专业会议、沙盘推演甚至聊天都是知识应用的准备阶段,可以帮助个人进行知识的加工整理,形成应用知识的规则意识。在信息时代,PKM必将成为知识工作者获取、管理、利用信息的全新、有效的手段,也是一个亟待开发的领域,有效的PKM可以充分挖掘个人潜力,开阔视野,提高竞争力。

参考文献

[1]陈儒,侯英,李红波.Web2.0环境下的个人知识管理[J].技术与创新管理,2008(1):32-35.

[2]李奕.数字化时代的个人知识管理[M].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6.

[3]孙富菊.企业知识管理和企业内部培训的关系研究[J].现代企业教育,2009(12):88-89.

篇(4)

关键词:教师;知识管理;现状;策略

在知识经济快速发展的背景下,知识管理从以前的企业领域拓展到教育领域,教育所面临的变化是重要而深刻的。现今的“知识型社会”,大幅度提高知识的产出量,让以传播知识为工作的教师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只有不断增强技术和知识的创新能力,才能更好地实现中国现代化。受宏观市场经济体制的影响,学校教育迎来新一轮的改革浪潮。学校程序化、单一、传统的管理体制,无法适应现在社会发展的要求,各种科学、先进的管理理念逐步应用在学校中,在教育、研究、管理等不同领域进行创新,更好的优化配置学校高校资源,促进学校管理的改革进程。知识管理是全新的管理思想,是目前学校战略选择和管理创新的新切入点。怎样科学的搜索、保存、应用及共享知识是每个教师要认真思索的问题。

1知识管理的定义与内涵

20世纪80年代诞生了知识管理的相关理论和实践,联合国国际劳工大会于1986年第一次对知识管理的概念进行界定。在而后十多年的时间内,知识管理理论获得持续发展。知识管理是通过系统、科学的方法来探索、分析、总结、得到信息,并将信息传递给需要的人。知识管理的流程包括识别、得到、归纳、细化、储存与使用知识,并非传统意义上的信息化管理,发展信息和技术并不是其工作重点,其重点是增强集体与个人的创造与创新能力。知识管理并非是一类技术,是结合各种操作性较强的解决方案,借助集体智慧与知识共享增强知识的创新与使用。在学校中知识管理主要包括两个类型,即学校方面与教师方面的知识管理。学校知识管理重点在于共享,而教师知识管理则更重视反思和日常积累。组织知识管理以教师个体知识管理为基础,以更好的实施学校知识管理。将信息技术应用于教师知识管理中,使其成为教师的隐性知识与显性知识管理的重要辅助方式,提升显性知识的全面性与系统化,有效提高教师的专业素质与综合发展,增强培训与教育的质量和效率,进而逐步增强学校管理的竞争力。

2实施知识管理的作用

现在,我国已进入知识经济时代,教育承担起特别重要的使命。技术与教育妥善结合,教育彰显出多种形式、特征和学习风格,教育领域也受到知识管理的影响。而教师是创造知识、分析知识和传输知识的专业人员,要使用知识管理技术和工具对知识进行系统管理,增强自身专业水平。学校拥有数量庞大的信息,如期刊、参考材料、教科书等需要进行管理;同时,教师在教学工作积累的教学知识和个人经验也要进行管理。因此,教师、学校都要实施知识管理。学校知识管理以教师知识管理为前提和基础,能够有效增强学校核心竞争力。重视教师知识管理,可以为增强学校竞争力指出前进方向。教师知识管理能够推动其增强专业水平和科研能力。教师要逐步丰富知识内容,特别是努力收集学术前沿知识,将其妥善的融入科研和教学中。这就要求教师积极管理个人知识,基于个人知识需求来搜索、获得知识,让显性知识与隐性知识之间实现相互转化,达到知识的交流与共享。教育信息化和知识管理具有特别密切的关系,通过教育活动能获得教育信息,再借助信息技术管理教育信息。重视研究教师知识管理,可以为增强教师的科研能力和教学水平提供策略与措施。

3教师知识管理存在的问题

3.1教师不具备自主管理教学知识的意识

首先,现在很多学校仍旧将科研成果当作是评价教师工作绩效的重要标准,导致科研与教学之间出现冲突。实际上,科研和教学相矛盾、相冲突的情况不在少数。一些教师在科研中投入过多精力,没有对教学主体地位给予应有的重视。其次,教师没有在平时教学工作中总结教训、积累经验。大部分教师没有建立起自主管理知识的思想意识,在教学实践中缺乏创新精神和知识积累习惯,更没有形成和其他教师分享与交流知识的思想。较差的知识管理意识,影响教师得到信息的效率和质量,对于增强教师建构技能有不良影响,甚至阻碍其专业化发展。

3.2没有深入开发隐性知识,知识缺乏创新

教师在教育实践中具有的专业能力和专业知识明显高于教育专家已整理和总结的范围及种类,在教学教育经验中体现出更多的才能和知识。但长久以来,教师的集体和个人隐性知识没有得到全面开发。这是由于无法借助语言将隐性知识传递给他人,而且大部分学校现行的管理方法、组织文化和管理系统也深刻的影响隐性知识的使用与开发。而教育体系内拥有很多隐性知识,所以为教师建立良好的传播和表达隐性知识的氛围和环境是特别重要的。教师要积极、深入的反思和总结隐性知识,通过个性化方式总结自己的实践技能和专业知识,并要清楚地将其表达出来,推动个性化知识的建立和共享。

3.3没有建立起知识共享和交流的条件与平台

目前,在学校管理上依旧应用传统的、官僚化的管理模式,更重视使用专制管理、行政命令、统一要求的管理方式。学校没有更多考虑教师的情感需求与业务需要,没有设身处地地分析教师的想法,同时在教学管理上教师的发言权较少,对其话语权没有给予应有尊重,影响、限制教师价值的增强,让教师难以有效发挥其主人翁精神和自主决策意识。

3.4未建立起完善的教师知识管理制度

现在我国采取科层制度对学校进行管理,该制度要求成员在分析和处理问题是要遵循管理原则,严重影响组织和成员的工作积极性。另外,科层制度也难以提升和优化组织文化,是因为科层制以行政权力为管理重点,所建立起的组织文化一般是以行政权力为前提的,但因为行政权力所提供的利益和资源诱惑,导致大部分优秀教师争相竞聘管理性岗位,导致科研和教学面临较大影响。不完善、片面的教师知识管理机制,会影响教师的智力资源,导致知识浪费,阻碍教师积累与创新知识的主观能动性。同时,当前科研管理领域缺少合理的制度,教师面对大量科研任务时经常不求质、只求量,加上科研水平决定教师职称晋升,造成很多的教师在科研上投入过多时间和精力,影响其归纳和总结个人知识,进而影响到知识管理体系的建立和发展。所以,逐步健全教师知识管理机制,对增强教师知识管理能力具有重要作用。

4增强教师知识管理的方法

4.1校领导提升重视与支持力度

知识管理与学校政策制定、教师及学校本身具有特别密切的关系。学校领导要了解知识管理所体现出的引领作用,进而将知识管理思想融入学校管理改革中。要想在学校管理中推广知识管理并产生预期影响,需要得到学校领导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学校领导要在人力、物力、财力等方面提供支持,保证开展知识管理的每一位老师,都能分析、得到、传递、创造、分享知识。知识管理体系对知识进行结构化、标准化处理,将其收录相应的知识库中,让用户不必查询知识原始来源就能够重复利用知识。教师要使所拥有的知识能实现有效搜索和访问,能够快捷的编辑和修改知识,并定期检查数据库中知识的完整性和一致性。

4.2教师要不断增强知识管理意识,摒弃惰性思想

教师管理个人知识的过程能够体现出主观能动性,其个人知识中的隐性知识所占较大比例,而显性知识通常比例较小。假如没有妥善管理知识,难免会流失大量信息,无法建立起更完善的知识系统,教师之间也无法畅通的分享和交流优秀教学成果。教师知识管理既是知识积累的过程,也是逐步增强教师个人能力的过程。

4.3教师要自觉反思知识,实现知识的创新和转化

反思知识就是获取知识、整理知识和储存知识的过程,反思知识能更好地创新和转化知识。教师自觉的反思和完善教学,要不断反思平时文化生活及教学活动,全面分析教学活动假设。教师要使用多种方式,通过概念阐述或总结教学实践经验,将蕴含在教学中的隐性经验采取显性概念来显示。此类概念化会促进教师解释本人的教学行为,另外也引导教师之间基于自己的隐性个人教育理念开展沟通和共享。

4.4建立健全的教师知识管理机制

知识管理是持续开展的,并不是低关联度或者暂时的。通常来说,持续学习知识的过程是由严格、全面、健全管理机制提供规范或保障的。所以,要遵守以知识为重点的管理思想,以精神和物质两方面为着眼点制定科学有效的激励与管理机制,全面增强教师知识管理的自主性和积极性,引导教师不断挖掘、归纳、转化、创新、分享内在实践经验和外在理论知识,以增强教育的系统性和创新性,进而不断提高教师教学能力和符合时代要求的应变能力。借助健全的教师知识管理机制,能够通过制度来固定教师学习和教学任务,并将其深刻在教师意识中,推动学校建立起现代化的学习型组织和机构,进一步增强学校竞争力。

5结语

总而言之,在深化教育改革的现阶段,教师开展个人知识管理,能够更好地挖掘、创新、利用知识资源,推动知识的增值。如果教师具备将个体知识转化为“智慧”和“能力”时,就能全面体现出知识的内涵与价值,教师也由于创新知识和提升知识价值而拥有更多的活力,全面彰显教师知识管理的作用和意义。

参考文献

[1]朱焱,陈廷俊,李如密.教师实践性知识管理的问题与对策[J].中小学管理,2017(11):39-41.

[2]陆菊.知识管理视野下的教师知识共享策略研究[J].学周刊,2017(31):191-192.

[3]朱焱,陈廷俊.教师实践性知识管理策略研究[J].江苏教育研究,2017(10):45-50.

篇(5)

“计算机和现代通信为图书馆提供了技术支撑,电子资源脱颖而出,带来革命性变化。科学引导着知识管理系统,为管理、传递和使用知识提供路径和方法。”Yadagiri,S.强调,在迅速出现的数字纪元和知识社会,知识管理能够加速知识的传播,改善图书信息中心的业务程序,增强其服务意识、服务能力和服务质量,提升其业界地位。美国学者Baker,ShirleyK.认为,在高校,在一些学科,高等教育和图书馆在巨大的机遇面前,要肩负起数字信息和知识管理的重任。盛小平教授基于文献计量法论证了知识管理不是一种管理时尚,利用库恩的学科定义标准验证知识管理是一门新兴学科。KarlWiig在《知识管理:一门渊源久远的新兴学科》等文中强调,知识管理成为一门新兴学科,需要包括管理科学、认知科学、经济学、教育方法、人工智能、信息管理与技术科学在内的支撑性学科。伊朗学者Hazeri和澳大利亚学者Mar-tin及Sarrafzadeh认为,知识管理作为一门学科,隶属于图书馆学和信息科学,并强调其多维度,即涉及组织、企业、管理和实践等多个领域。据调查,全球排名前500强的企业都不同程度实施了知识管理项目,政府部门和其他组织机构也在积极引入知识管理,促进自身发展,提高竞争力,知识管理实践活动已在全球范围内普遍展开。图书情报界参与知识管理的研究是大势所趋,吴慰慈教授指出:“开展知识管理问题的研究,将推动图书馆学研究超越传统图书馆机构的局限,去面向更广阔的实践基础。”数字图书馆的知识管理和知识产权保护是当前图书情报学的研究热点和发展方向。在知识管理的研究方面,图书情报学具有先天优势,如果能抓住这个难得的机遇,图书情报学的学科地位、应用范围和社会影响都将产生大的飞跃。学科的理论体系对于任何一门学科的存在与发展都是极其重要的,尤其是处于起步阶段的知识管理学。经过半个世纪的发展,知识管理不断从相关学科吸收营养,在基础理论、研究方法和信息技术方面颇有起色,逐渐确立了一定的学科地位,形成了独有的理论体系。但实践超前、理论滞后是目前知识管理学研究的基本现状。

2知识管理的概念及图书馆知识管理的可行性研究

柯平教授认为,知识管理学是关于知识管理理论与应用的一门科学,其主要内容有:①理论知识管理学(包括知识管理的基本理论、基本原理、发展研究和知识管理学科体系);②应用知识管理学(包括知识管理方法论、技术和系统研究);③专门知识管理学(包括企业、政府和公共知识管理学等)。人类迈入21世纪,现代信息技术日新月异,图书情报学的知识化加速发展,图书情报学终于从以文献、信息为中心走向以知识为中心,呈现图书情报学研究的知识化趋势。知识管理的诞生很大程度上源于图书情报学的理论基础,它需要凭借一定的信息技术以实现其功能,信息技术是知识管理最重要的工具。现代信息技术为知识管理奠定了技术基础,使大规模的知识存储、快速的知识传输成为可能。图书馆正是在技术取得突破进展的基础上,建立起支撑知识管理的技术设施,才使文献信息知识资源的建设过程与知识生产、传播、扩散、应用的过程有机地结合起来,不但提高了图书馆资源的网络化和数字化建设水平,也为图书馆实施有效的知识管理提供了保证。

3知识管理学科来源研究

3.1哲学上关于知识的认知

在西方哲学中,对知识的追求充满了怀疑主义,这使得很多哲学家寻求有助于他们建立不容怀疑知识的终极真理方法。柏拉图把知识定义为经过实证的正确的知识。从德国的康德和黑格尔开始,认为知识的来源和认识包括主观感受和理性推导两个方面,是主体和客体相互作用和适应的过程。哲学认为,知识的本质在于它从社会实践中来,正确可靠的知识能科学地反映客观事物,是经过实践检验的。

3.2经济学关于知识和知识管理的讨论

美籍奥地利经济学家约瑟夫•熊彼特指出,每个经济主体都拥有独特的知识并强调组合显性知识的重要性,比如新出现的产品、生产方法、材料、市场和组织等都是源于知识新的“组合”,他关注的是经济作为一个整体的变化过程。20世纪70~80年代,随着科技迅猛发展,传统的生产要素———土地、劳动力和资本退到第二位,信息作为经济资源渗透到各种经济活动中,信息就是财富的观念深入人心。人们发现,世界经济的竞争、经济全球化越来越依赖于科技进步,“知识就是力量”这一理念重放光芒;在后工业社会,技术创新和知识创新极大提高了生产力,知识已成为经济增长的内在核心因素,美国经济学家罗默提出新经济增长理论,“在计算经济增长时,必须把知识直接放到生产体系中考虑”。1995年,美国许多企业的无形资产比例已经高达50%~60%,体现于人力资源和科学技术中的知识已成为经济发展的核心,知识已不是经济增长的“外生力量”,知识积累导致技术变革,构成经济增长的原动力。20世纪90年代,现代企业出于竞争的需要,将知识视为组织生存和发展的一种重要资源,知识管理开始受到人们的重视和关注。

3.3经济管理学的知识解释

管理是人类社会中必不可少的活动,自泰罗的科学管理理论、法约尔的一般管理理论、20世纪20~60年代的行为科学理论、20世纪40~80年代的“管理丛林”,到20世纪80年代的企业文化阶段,在一百年的时间里,管理革命成为世界范围内的统治力量,这凝结了无数管理实践者与理论工作者的汗水和心血。恩格斯指出,“科学的产生和发展一开始是由生产决定的”,社会需求是推动学科发展的强大动力。20世纪60年代,美国管理学大师PeterF.Drucker首次提出知识管理这一重大概念,80年代以后陆续发表大量相关论文,对知识管理做出了开拓性工作。1988年,他发表《新型组织的出现》,认为知识是一种能够改变某些人或某些事物的信息。1999年,波士顿大学信息管理学家T.H.Davenport出版《营运知识》,标志着知识管理正式登上历史舞台。20世纪末,现代经济学、管理学和知识经济理论日益成熟,并渗透到企业管理中,使企业管理思想发生了根本性变革,出现了第五代管理思想,即知识管理。因此,知识管理是时代的产物,在此基础上形成的知识管理学是一门综合性应用学科。从思想角度看,当代知识管理有许多渊源,比如抽象性的哲学思考,以及特定工作场所对专业知识的需求所引发的某些具体思考。总之,人们在试图揭示社会经济增长的推动力方面所作的努力,以及20世纪管理界种种提高效率的努力,都构成了知识管理的重要渊源。

4知识管理学的学科定位

4.1学科定位

笔者通过万方数据库,以“知识管理学”为题名,“概念”为关键词,共检索到1987~2011年学术论文140篇,外文文献48篇;通过EBSCO数据库,以“knowledgemanagementscience”为题名,“concept”为关键词,共检索到1987~2011年国外研究文献39篇。这些论文涉及图书情报、管理、制造业、工程、医学、数学、计算机等众多领域。可见,知识管理学是一门综合性应用学科。调查发现,大量的知识管理教育研究项目首先源于图书情报学或信息管理,其次是计算机或工程,商业和管理。集合的课程、宽泛的知识管理技巧和资产清楚地表明了知识管理教育的多学科性。这也与邱均平教授的研究结论相一致,即知识管理是一种跨学科、综合性的研究领域,它对信息管理及其学科的发展具有重要的启示作用。在今后一段时期,信息与知识管理的研究将更加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继续以图书馆和企业为主要研究对象。

4.2研究对象

从一门独立学科的视角来看待知识管理,整合各个学科优秀学者各有特色的理论和技术,柯平教授提出知识管理学的研究对象:知识管理学是一门研究组织、个人和社会的知识过程的学科,在此,知识过程是一个综合概念,包括知识的产生、组织、传播、共享、创新以及知识战略的制定与实施、知识管理绩效评估等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技术、文化、制度等手段同样重要;同时他还提出了由知识治理、战略知识管理和一般知识管理组成的三层次知识管理学学科体系框架。

5案例分析

众多企业认为,知识管理是一个综合的管理问题而不是单纯的技术问题,涉及企业的各个层面,如组织方式、管理方式、信息系统、业务流程等,它的实施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开展知识管理项目必须取得企业高层领导的支持,甚至由他们直接主持推进。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以下简称中国海油)较为成功地实施了知识管理,其主要措施如下。(1)选拔人员。中国海油以年轻化、知识化为宗旨规范干部选拔标准,1999年以来,共提拔近100名较年轻、本科以上学历干部,并采取多种形式加强干部交流,每年选拔5~10名中高级管理人员到国外攻读MBA。(2)学习型文化。长期以来,企业内部形成了学习型文化,正是这种文化,使其敢于承担风险又善于驾驭风险,始终保持创新的热情,勇于超越现状。(3)科学管理。在管理上,制度成为企业运行的根本法则,高度集中的资金管理制度、科学严格的决策制度、经济有效的用工制度成为企业管理的基点。2001年,在财政部对中直系统资产总额超百亿的62家企业的绩效评价中,中国海油净资产收益率和资本保值增值率均为第一,被亚洲权威金融及投资管理杂志Asiamoney评为“2001年度亚洲最佳管理公司”。可见,知识管理项目实施的决定因素在于:以知识为核心,以人为本;根据企业的具体情况提出知识管理具体解决方案;与特定业务流程有机结合。目前,我国图书馆知识管理处于理论研究向实践应用的过渡阶段,实际案例不多。

6知识管理学的研究趋势和现实覆盖力

篇(6)

关键词:博客;高职院校;图书馆;建设;应用

近年来,博客作为一种新型网络信息交流工具,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关注,使用博客的人数也突飞猛进地增长。从博客引入到中国至今,短短的几年内,中国博客网站如雨后春笋般发展起来。博客专栏、注册博客更是数不胜数,博客已经成为网上知识聚集的信息交流场所。图书馆作为一个专门收集、整理、保存、传播文献并提供使用的组织机构,可以使博客这一新型工具在图书馆建设中发挥积极作用。

博客的概念特征及其主要功能

(一)博客的概念

博客(Blog或Weblog)一词源于“Web Log(网络日志)”,是Web Log的缩写,即一个由不断更新的、按倒序的时间顺序排列的、其内容可以是各种主题、各种外观布局和各种写作风格的众多“帖子”组成的网页。作为网络上的一个新生事物,博客从诞生至今,因其即时性、个性化、开放性以及共享性等优点而风靡全球,备受网民的青睐,被认为是继E-mail、BBS、ICQ之后出现的第四种网络交流方式。

(二)博客的特征

博客作为一种不同于BBS和论坛的新生事物,具有个人性,是一种个人自由表达思想的平台。博客中的每条内容都是博客们当时的思想快照。博客的优点在于给人们提供了一个说心里话的地方,在这里人们可以自由地发表自己的观点或想法,记录个人日常经历,还可以精选和记录自己在互联网上看到的精彩内容,并对外,允许他人自由浏览。人们可以自由访问他人的博客,了解和评价他人的观点或想法,也可以通过浏览他人的博客,获取自己所需的知识,还可以给作者留言进行交流,使博客上记载的知识具有更高的共享价值。

有学者指出,博客是一种特殊的网络个人出版形式,是一种表达个人思想的网络链接,内容按时间顺序排列并且不断更新的出版方式。博客们想要拥有一个自己的博客网站不再需要网页制作等专业知识,只要会收发邮件,就可以无障碍地在各博客托管服务网站申请自己的博客网站。目前互联网上出现了众多博客托管服务网站,在这里可以免费申请个人空间(如果你要求一些高层次的服务则可能会收取一定的费用,就像申请VIP E-mail一样),申请了自己的博客空间后,再根据博客网站所提供的形式模版设计自己博客内容的外在表现形式,无须为版式布局耗费时间和精力,人们可以将主要的精力和时间放在内容创造上。博客作为一种特殊的网络个人出版形式,其特殊性在于博客们不必担心在博客网站上发表的言论、观点和看法会受到传统媒体集中控制模式中“把关人”的把关而被“改头换面”或禁止发表。在自己的博客上,自己就是编辑,正如戴夫·温纳(David Winer)所说“博客就是没有经过编辑的个人声音。”

(三)博客的功能

博客作为一种特殊的、“零进入壁垒”的网上个人出版方式,能使个人的思想观点更容易发表、流通和复制,而且即时出版。只要敲动键盘,自己的话语便可即时通过网络传向世界各地,使读者看到作者的最新作品。一般来说,博客有这样几个功能:

第一,知识过滤、积累功能。博客是人们对某一主题的研究或者思考的记录,并对外分享,是个人知识积累的工具。当前,网络信息泛滥,良莠不齐,博客因此又充当起了知识和信息的“过滤器”和“指南针”的角色,将信息进行过滤后再传递给人们。人们可以通过博客将信息互相传播,不必在漫无边际的网络中花费过多的时间和精力去寻找所需信息,从而使知识获取的效率大大提高。

第二,知识共享功能。在知识管理实施过程中,知识积累、交流、共享都是实施知识管理的基础,只有知识共享才能使知识创造价值。博客的功能之一就在于使知识共享,它不仅对个人知识按照时间顺序进行归档存储,同时,它还可以将这些知识进行共享交流。人们在自己的博客上发表观点和看法并对外,供他人阅读和评论,为其他人提供了共享机会。博客作为个人知识管理工具,在促进个人自身知识积累的同时,也为他人提供了帮助,使知识具有了更高的共享价值。

第三,提供网络群体的深度交流和沟通平台。博客被视为继电子邮件、BBS和ICQ之后的第四种互联网沟通工具。博客的出现为人们建立网络社交群体提供了良好的机会,同时,其简单易用和即时的特点又使得人们能够方便地利用它展开对于一些主题的探讨。通常,人们都可以在别人对自己信息的回复中获得许多有益的反馈意见,获得许多启发。对于团队或组织来说,博客也是一种内部非正式信息交流的良好渠道。

博客在图书馆应用的现状及可行性分析

博客出现后,受到了IT领域的广泛重视,一些知名的网络公司纷纷介入博客服务。微软在其MSN网站上推出了博客托管服务,Google收购了全球最大的博客托管商Bloger.com,网易、搜狐也相继推出了博客托管服务。各个领域、各个行业的博客网站及从业人数急剧上升。图书馆界也关注着博客的发展,相继出现了一些图书馆学者的个人博客网站,图书馆界的最新信息,探索图书馆建设中存在的问题,促进了图书馆事业的发展。

在以计算机技术为核心的现代通信技术和网络技术有机结合的大环境下,传统图书馆正在向现代化图书馆过渡,大部分图书馆都配备了一定数量的计算机,拥有自己的局域网,并且通过与Internet连接进行图书借书还书的计算机化管理、实施馆藏资源共享网络化及编目数据的标准化等。这些通讯技术及网络技术在图书馆的广泛应用,使得图书馆技术人员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为图书馆建立自己的博客服务网站提供了技术上的保障。同时,图书馆作为一个专门收集、整理、保存、传播文献并提供利用的科学、文化、教育和科研机构,拥有一定数量的馆藏资源,为创建博客提供了丰富的信息资源。另外,博客所具有的“四零”条件,即零编辑、零技术、零成本、零形式也为读者在图书馆的博客服务网站上建立自己的博客空间提供了便利条件。

博客在高职院校图书馆工作中的作用

(一)增加馆藏资源

高职院校图书馆普遍存在馆藏资源匮乏的现象。高职院校大多由中专校合并升格而来,图书馆纸质图书数量缺口大,电子资源和数据库资源也处于发展阶段。如何建立合理的馆藏资源、如何适应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已成为高职院校图书馆当前和今后建设发展的迫切任务。图书馆作为教学辅助部门,其重要性不言而喻,但由于资源的缺乏,图书馆在资源配置上往往显得捉襟见肘。效益好的院校能够持续投入资金购买纸质图书,效益不好的院校不仅无法保证持续地资金投入,更无法进行软硬件的建设。

博客所具有的知识过滤、积累与管理功能可以缓解高职院校资源缺乏的现状。博客作为个人知识管理工具,不仅能够促进个人自身的知识积累,也为他人提供了帮助,使知识的获取效率更高,并具有更高的共享价值。高职院校图书馆可以通过博客,将网上那些读者要费时费力进行鉴别的信息进行过滤,并将过滤后的信息传递给读者,充当网络信息导航员的角色,减少读者查找、鉴别的时间。读者也可以通过博客将信息传递给其他读者,使知识获取的效率得到提高。在整个过程中,图书馆还可以将其博客信息(不仅包括图书馆自己在网上过滤的信息,还包括读者反馈的有价值的信息)进行搜集,然后进行深加工,编制合适的索引和目录,制做成自己的特色知识库,并把它作为自己的特色馆藏存储起来,达到增加馆藏的目的。

(二)开展信息导航和参考咨询服务

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特别是随着Internet的兴起和迅速发展,信息生产、传输空前便捷,导致信息量急剧增长,信息质量参差不齐,“信息爆炸”成为现代社会的一大特征。图书馆学界提出了图书馆员要争当“网上信息引导员”、“网络信息导航员”的口号,要求网络环境下的图书馆员应该选择质量可靠、费用低廉、登录方便的信息源,熟悉网上信息机构,更好地组织网上信息,为读者提供良好的网络导航服务。博客作为一种新型的信息组织与平台,它的出现使得信息导航更加方便快捷。博客将信息进行分类和筛选,图书馆可以根据本馆和本校专业设置情况,对网上获得的博客信息进行分类搜集,二次加工,编制出专题索引、专题题录等,向用户提供“导航服务”。

在图书馆参考咨询博客上,读者可以方便地自己的信息需求,图书馆员可以利用博客及时、迅速、精确地答复读者的网上咨询,图书馆可以在参考咨询博客上,方便地开展用户培训网上讲座,加强对用户的指导、教育与培训,提高读者的信息检索能力,更好地利用网络信息资源,方便、客观地分析用户的信息需求,对各种信息资源进行过滤,得到用户所需要的、个性化的信息资源精品,然后利用博客及时性的特点,快捷、持续、定期地向用户通报相关课题的最新动态。另外,在参考咨询博客上,每个参考咨询员都可以拥有自己的网络空间,使图书馆员之间、图书馆员和读者之间建立一个良好的互动平台。图书馆员不仅可以方便、及时地了解读者的需求,还可以通过博客与其他馆的参考咨询工作人员进行交流,经常查看他们的博客,主动获取新的知识。

(三)利用博客开展读者服务

读者工作是一项服务性的工作,必须根据办馆方向和任务,根据读者的需要,通过馆内阅览、图书的宣传推荐、书目索引、解答读者咨询等业务活动,为读者普及科学文化知识,为科研、教学提供图书资料。它是图书馆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是图书馆工作的中心环节,图书馆文献的收藏、整理、开发无不围绕为读者服务进行。博客的出现,为建立读者和图书馆之间的联系提供了良好的机会。

博客的一个显著特征就在于它的交流互动性。利用博客,图书馆和网络读者之间可以建立一个良好的互动交流平台,加强图书馆与读者之间、图书馆员之间的相互联系。博客所具有的简单易用和即时的特点使图书馆员与读者之间能够方便地展开主题探讨,同时,人们还可以在别人对自己信息的回复中获得许多有益的反馈意见,得到启发。

高职院校图书馆可以根据自己学校的人才培养目标,通过建立不同类型的、具有自己特色的博客,如新闻博客、书目导读博客、参考咨询博客、用户培训博客等满足读者的不同需求。图书馆可以方便地在自己博客主页上对读者进行相关信息的调查,了解读者需求,为图书馆馆藏的优化奠定基础。在新闻博客上,图书馆可以报告和链接国内外重大新闻,本馆相关的最新动态和信息,及时方便地公布对读者的超期提醒和催还事宜。在书目导读博客上,图书馆可以提供新书和音像制品书目清单,做好新书宣传和评价工作,引导读者了解并合理利用图书,更有效地发挥图书馆藏书的作用。在读者博客上,读者需要什么样的文献资料,对图书馆员有什么意见和建议可以在这里畅所欲言。图书馆领导可以通过读者博客了解读者对图书馆及图书馆员的评价。在图片博客上,可以通过开展各种图片展览,如书籍破损图片、不文明借还书图片等宣传文明借书,使读者能够文明地利用图书馆馆藏资源。

提高图书馆从业人员的素质

高职院校图书馆从业人员大都没经过专门的图书馆学方面的培训,这种状况导致图书馆工作人员的业务素质不高,职称学历结构不合理。高职院校图书馆可以利用博客的共享性,进一步加强资源共享、提高图书馆专业队伍的素质及业务水平。

博客是个人性与公共性的结合体,它不仅仅表达个人思想,记录个人日常经历;而且还以个人的视角,以整个互联网为视野,精选和记录自己在互联网上看到的精彩内容,为他人提供服务与帮助,使其具有更高的共享价值,体现了一种利他的共享精神。图书馆“博客”能够帮助图书馆工作人员通过网络日志的形式,和读者、其他工作人员进行交流。通过建立图书馆员个人博客,使图书馆工作人员不断地把自己的工作困惑、学习心得、工作体验与其他工作人员共享,也可以登录其他图书馆工作人员的博客,了解他们的工作心得、学习他们的先进工作方法及管理办法。另外,还可以链接到其他图书馆学专家的博客主页上,通过观看专家的博客,学习先进的图书馆理念、思想及其工作方法,提高自己的图书馆业务能力和专业素质,进而提高整个图书馆专业队伍素质和业务水平,实现图书馆员的“另类”再教育。

通过博客促进图书馆文化建设,完善管理体制

博客作为一种基于网络的文化现象,意味着开始实践一种新的生活方式、新的工作方式、新的学习方式和新的交流方式。博客在图书馆中的应用,可以有效地促进图书馆的文化建设,改进图书馆的管理机制。

图书馆博客有助于完善图书馆管理制度,实现人性化管理前面提到,高职院校大多由中专校升格或合并而来,高职院校图书馆也大多是从图书室发展而来。原来的图书馆管理制度、管理方法、图书馆定位都受到冲击,面临着重新定位、改进管理的问题。博客所具有的思想共享特点,使图书馆领导者可以通过博客了解馆员的想法和读者的建议,充分发扬民主,激发广大馆员参与管理的积极性,集思广益,完善图书馆管理机制,树立统一的图书馆价值观、服务目标和良好的工作风范,引导员工主动参与管理。

图书馆博客有助于加强对员工的软约束力,增强凝聚力图书馆常常制定出许多规章制度保证工作正常运行,但制度过于琐碎,难以执行,甚至产生适得其反的效果。在此情况下,可以用一种无形的文化上的约束力弥补规章制度的不足。博客文化作为文化共性与文化个性相融下的一种文化,可以有效地加强这种“软约束”,减弱硬约束对职工心理的冲撞,削减由此引起的心理抵抗力,从而使图书馆达成统一、和谐和默契。使各个方面,各个层次的工作人员团结在一起,使他们感到个人的工作、学习、生活等任何事情都离不开图书馆这个集体,与图书馆同甘苦、共命运。

图书馆博客是树立良好图书馆形象的有效途径优良的图书馆形象是图书馆成功的标志,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内部形象,它可以激发图书馆职工对图书馆的自豪感,责任感;二是外部形象,它能够更深刻地反映图书馆文化的特点及内涵。图书馆博客作为一种图书馆网络文化,是整个图书馆文化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图书馆博客的出现可使校内读者通过博客了解图书馆文化,使图书馆根据读者的建议和意见,优化馆藏,提高服务水平;外界人员通过访问图书馆博客,可以了解办馆理念、工作态度、图书馆文化,树立图书馆外在形象,有利于本馆的发展和对专业人才的吸引。

博客作为信息时代的一种新生事物,具有巨大的发展空间和发展潜力,其在图书馆建设方面的应用也必将越来越广泛。图书馆应该抓住机遇,合理利用博客技术,使工作更上新台阶,推进图书馆的各项建设。

参考文献

[1]方兴东.何为博客?[OL].博客中国(Blogchina.com).

[2]光,陈存业,程美.论图书馆博客文化建设[J].福建图书馆理论与实践,2006(1):8-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