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投稿指导 期刊服务 文秘服务 出版社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首页 > 精品范文 > 目前中医药发展现状

目前中医药发展现状精品(七篇)

时间:2024-02-23 14:57:05

序论:写作是一种深度的自我表达。它要求我们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真相,好投稿为您带来了七篇目前中医药发展现状范文,愿它们成为您写作过程中的灵感催化剂,助力您的创作。

目前中医药发展现状

篇(1)

关键词:中医药;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战略

我国中医药发展的总体目标是2015年完成中医药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实现中医药的全面发展。随着中医药事业的快速发展,中医药对国家发展和社会稳定都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中医药在发展过程中,还需要不断完善管理体制,实现中医药事业的快速发展。

一、我国中医药发展现状分析

随着中医药的快速发展,中医药的优势在行政管理体制改革中被发挥出来。如今,中医药机构不断完善基础设施,健全行政管理体制,服务能力显著提升。如:在汶川大地震中,中医药的作用是不可替代的。“十一五”期间提出了中医药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方案,“十二五”期间,国家和相关部门对中医药的发展给予了高度重视,并提出了“坚持中西医结合”的发展理念,深化中医药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指明了中医药的发展方向,明确了中医药的发展目标。党和国家为中医药行政管理体制的改革营造了良好的气氛和环境,并加大了中医药行政制度改革方面的资金投入,为中医药的改革提供了资金保障。在中医药快速发展的同时,中医药发展过程中的问题也日益突显。目前,我国中医药的优势并未得到充分发挥,服务能力还有待提高,还无法满足人们对中医药的新需求。中医药在治疗和预防疑难疾病方面的技术成效并不显著,中医药工作人员缺乏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社会对中医药的认知度还不够高。除此之外,我国中医药缺乏专业人才,严重阻碍了中医药的发展。偏远地区的中医药基础设施不足,工作基础相对薄弱,无法满足中医药发展的需求。目前,我国中医药行政管理制度的改革比其他方面的改革进度缓慢,这也是中医药管理部门必须重视的问题。

二、我国中医药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战略分析

1.创新中医药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方法

要想对中医药行政管理体制进行深化改革,相关部门必须坚持正确合理的改革方式。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中医药也得到了迅猛发展,中医药管理部门认识到了行政管理体制深化改革的重要性,对行政制度进行改革,提高自身的行政管理能力。要想保证中医药行政管理制度深化改革的合理性,中医药管理部门就必须充分了解中医药的发展现状,结合中医药的发展现状,合理的制定行政改革方案,推动中医药的发展。在中医药发展的过程中,国家应该加强对中医药的调控,完善中医药发展机制,坚持“以人为本”的发展原则,统筹规划。在新的中医药行政管理体制下,确定中医药发展的目标,创新中医药发展模式。

2.明确中医药行政体制改革的目标

中医药行政管理制度深化改革是一项非常艰巨的任务,相关部门一定要明确责任,合理决策。目前,我国中医药行政管理制度的改革比其他方面的改革进度缓慢,主要原因是医药部门没有明确行政管理制度深化改革的目标,改革过于盲目,管理缺乏目的性,改革深化过于形式化。如今,我国中医药行政管理部门法律不够健全,行政管理缺乏政策保障。要想推动中医药行政管理体制的深化改革,国家必须不断建立和完善中医药行政管理制度改革相关的法律法规,为中医药行政制度的改革提供政策保障。我国中医药行政体制改革具有长期性的特点,行政体制改革必须把多种因素结合起来,比如:要考虑到国家政策对中医药行政体制改革的影响、社会经济发展对中医药行政体制改革的影响等等,只有降低外界因素对中医药行政体制改革的影响才能推动行政体制改革的开展。

3.加强中医药人员培训

在我国中医药行政管理体制深化改革的过程中,相关部门无法把理论研究和指导结合在一起,过于注重理论研究,忽略了指导的重要性,导致行政体制改革先天不足。除此之外,中医药管理人员的专业水平和综合素质对中医药行政体制改革成效有很大影响。要想推动中医药行政体制改革,就必须加强中医药人员的培训,不断提高中医药人员的专业水平和综合素质。中医药管理部门可以联合当地政府成立中医药培训基地,加强中医药知识的培训,丰富培训手段,创新培训模式,壮大中医药人员队伍,为中医药行政体制改革奠定基础。

4.中西医相结合

中医药是我国的瑰宝,对国家发展和社会稳定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实践表明,中医药和西医都有其自身的优势,可以互补,相互促进,共同发展。在中医药行政体制改革的过程中,国家出台了《中医药行政体制改革的意见》,明确了我国中医药行政体制改革目标。政府和相关部门也加大了扶持中医药行政体制改革的力度,中医药得到了更多人的肯定和鼓励。《中医药行政体制改革的意见》提出,在深化中医药行政体制改革过程中,要把中医药和西医相结合,进而推动中医药的快速发展。

三、结语

中医药事业的发展对国家发展和社会稳定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从中医药发展现状可以看出,传统的中医药行政体制已经无法满足中医药的发展需求。如今,中医药行政管理体制必须不断深化改革,才能满足中医药事业发展的需求。要想对中医药行政管理体制进行深化改革,相关部门必须坚持正确合理的改革方式,创新改革模式。要想推进中医药行政体制改革,还必须明确中医药行政体制改革的目标,避免出现盲目改革的现象。在中医药行政体制改革的过程中,还要把中医药和西医结合起来,相互促进,共同发展。

参考文献

[1] 李璀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行政管理体制构建研究[D].齐鲁工业大学,2013.

[2] 王本兵.我国城镇化发展的制度创新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1.

[3] 郭平.我国公办大学内部治理结构研究[D].西南大学,2012.

篇(2)

3中医药信息的学科建设和具体内容

中医药信息学是一门新兴学科,就目前科技文化的发展现状而言,将信息技术科学合理地应用于中国医药事业当中,以促进中医药事业的现代化发展,这已经成为大势所趋,这也要求加强中医药信息的学科建设。

(1)作为近年来快速发展的年轻学科,中医药信息这门课程在培养模式、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等方面还没有统一的定论。就目前的发展来看,一些高校已开设的中医药信息课程主要包括:“中医药文献信息的获取与利用”、“中医药文献信息检索”、“公共卫生网络信息资源”、“医学网络资源利用”、“现代图书馆利用”、“医学信息系统”、“多媒体技术在医学中应用”、“医学软件设计”等课程。

(2)中医药信息学是中医药学科体系的一个新生的重要的组成部分。中医药学是一门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学科,它的发展充满包容性和进步性,不断地吸收着先进的学科知识和技术手段,将其融会贯通,为我所用,中医药学与信息学的交叉恰恰体现了这一点。因此,在中医药信息的教学过程中,既要注重现代信息技术的掌握,又要对中医药相关理论知识有一定了解,只有两者有机结合,才能更好地推动中医药的不断发展。

(3)中医信息学的主要研究手段包括文献检索和数据分析两方面。文献是信息的载体,中医信息学的研究归根结底就是对中医医史文献的研究,利用一些相关的中医文献数据库进行查询检索、归纳整理,是中医学研究的重要方法。因此,中医药文献学、中医文献检索等学科与中医药信息学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在中医药信息的学科建设过程中,还要重视文献检索和数据分析能力的建设。

(4)建设强大的中医药信息学的教师队伍是进行中医信息学的学科建设的必要条件。中医药信息学由中医药学和信息学两者交叉产生,它需要的是既要了解中医药学,又能够熟练应用信息技术的全面人才,而目前这样的人才还是比较缺少的,师资队伍也相对薄弱。因此,要进行中医药学的学科建设,还要建设一支强大的师资队伍,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满足培养相关人才的发展要求。

篇(3)

关键词:养生类节目;传播;问题;建议

中图分类号:J9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122(2013)11-0104-02

健康养生类节目主要指的是以医学常识介绍、疾病预防和保健、健康养生为主要服务内容的电视服务节目形态。而健康类节目包含身体上和精神心理上的健康辅导两种节目形态。健康类节目与健康养生类电视节目是包含和被包含的关系。在我国的电视节目中,健康养生类节目和心理访谈类节目是分开的两种不同类型的节目形式,本文仅以身体上的健康养生类节目为研究对象。

一、养生类节目的产生原因

(一)普遍的亚健康状态使人们对养生节目更加关注

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工作压力的加大,加上无规律的生活,现在很多年轻人的身体状态都属于亚健康。人们在追寻怎样保持身体健康过程中开始挖掘传统医学给我们带来的帮助。通俗地讲,中医更注重预防与调理,强调生活上的合理与规律。而西医更多的是有病治病,强调局部的治疗,并采用手术的治疗手段,有时会对身体带来直接的创伤。因此,观众在主观意愿上更愿意接受本土养生的信息和理念,注重预防和调理,这也是养生节目走俏的原因[1]。

(二)当前看病贵、求医难是促使养生节目产生的重要因素

国内医疗服务呈现一个“倒三角”的态势,由于基层医疗机构服务有限,越到上级的医院越有资源优势,导致基层医疗机构医疗水平得不到提高,看病贵也使人们感受到了不能生病。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学习养生知识、做好预防工作,成了一个很好的选择,并且养生节目所介绍的方法较之于医院、养生机构更加方便,生活化且花费较少,这也是养生节目受欢迎的另一个原因。

二、养生类节目的发展现状

(一)数量众多 同质化严重

以中央电视台中文国际频道的《中华医药》为例,栏目开播于 1998 年 6 月 1 日,在此以后的几年间,各地电视台纷纷开设自己的养生栏目。比如北京电视台的《养生堂》,湖南卫视的《百科全说》,中央电视台的《健康之路》,海南电视台的《养生新概念》等等[2]。

不过,电视中医药养生节目一派繁荣景象的背后却是养生节目的同质化、节目制作内容跟风。一些地级市的电视台盲目跟风,新办的健康养生类节目风格相近,内容相似,节目充斥着其他频道类似的健康讯息,更有一些电视台照搬照抄收视口碑好的栏目,缺乏创新和自主性。这样的做法只能是既浪费了电视资源,又使观众产生了同讯息的疲劳感。

(二)形式多样 娱乐倾向凸显

按照周密在《健康类养生电视节目的发展现状研究》一文中的划分,养生节目可以分为对话访谈式、叙述解说式以及综合脱口秀式等。其中综合脱口秀式的节目形式比较活泼,不只是主持人一个,专家、观众以及嘉宾团同时参与节目到节目的录制过程中,整个节目气氛轻松,倾向娱乐化。

李静在《「冷知识的「热传播——从娱乐化视角解读电视中医药养生节目的发展》中提到了诸如国学、养生类的知识是一种“冷”知识。“冷”知识在进行娱乐化的“热”传播时,要保持娱乐化与媒体责任的平衡。实际上,媒体从业者也看到了冷知识在电视媒体中进行热传播所面临的问题。

(三)存在伪科学,植入广告现象

中医药养生节目的热播和热捧,难免会出现夸张、失实甚至是误导。中华中医药学会学术顾问温长路认为:“近几年伴随着学术的浮躁和各大媒体的炒作,养生节目热了起来。不仅专家上了,半科学半不科学的人上了,甚至一些伪科学的也上了。”一些健康养生节目传递虚假或不科学、不正确的健康信息、传递植入式医疗、医药广告。曾经以“排毒之父”而声名鹊起的所谓台湾专家林光常就曾因电视而火遍大江南北。“牛奶是牛喝的,不是人喝的”,“一天一个鸡蛋,后果就是心脏病”皆是出自林光常,但最终因他的营养餐害人致死被台湾警方逮捕,判处七年监禁。又比如“张悟本事件”“蒜你狠”等。前者可能是因为节目制作准备不足、不够专业所以造成的对观众的误导,但是后者则完全是受商业经济利益的驱使,进行的虚假宣传。在一味追求收视率“眼球经济”的影响下,一些养生节目也违背了自然科学伦理和道德[3]。

三、养生类节目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一)媒介缺乏有效的内容审查、监管

养生类节目在利益的驱使下,有的时候会主观上纵容,甚至故意捏造一些不实信息。在一些非权威媒体的非黄金时段,一些地方电视台为了生存,完全失去了媒体的社会责任。张悟本曾在媒体面前有很多称号,“中华中医药学会健康分会”理事,“中国中医科学院中医药科技合作中心”研究员,“中国中医科学院中医药科技合作中心首席食疗推广专家”,这些称号后来均被相关部门证实是子虚乌有。作为媒体人,从个人修养、知识储备和信息敏锐度上应该比其他人都要高,但是一些媒体机构却热衷于对张悟本的宣传。一些可被证实的信息大张旗鼓地出现在媒体当中,这难道不是相关媒体机构的责任缺失。如果这种问题并不是媒体人有意隐瞒,那我们就应该反思整个媒体行业是否在内容审核上还有疏漏[3]。

(二)将中国传统医学过度神秘化

中医从创立初期就是通过“神农尝百草”的经验发展起来的,它以中国的朴素哲学作为理论基础,对人体病理做出分析,提出治疗办法。中医的这一特点,给了那些骗子们更多的发挥空间。几个方子加上几条看似有理的中医观点就很可能让一些人上当受骗,对于行骗人来说,高谈阔论的那几条中医观点就像是枕套,附上的那几条毫无作用的方子就像是黑心棉。两者组合,成了与市面上正规销售的枕头一样,殊不知,是金玉其外败絮其中。

四、养生类节目的发展与传播对策

(一)强化媒体的社会责任

责任的缺失,对观众的不负责,最终也会给媒体自身带来负面的影响。张悟本事件之后,《百科全说》也受到了社会各界的质疑,虽然以节目正常调整为由停播了其节目,不过大家都明白,这件事给节目组带来的负面影响。《百科全说》节目组不得不承认,在嘉宾的选择上,他们没有把好关。在这个问题上,同样以养生知识为内容的《养生堂》就承担起了媒体应有的责任[4]。

(二)完善和规范养生保健类节目的监管和制作

1.建立健全养生节目的相关法规。对目前中医药养生节目的制作和播出,国家还没有一套专门针对该节目的相关规定,对节目的审查主要还是来自于媒体自身,仅仅依靠节目制作方的自觉意识是远远不够的,缺少专门的监督机制很容易使媒体在节目的制作上偏离节目宗旨。针对中医药养生节目,笔者以“中医养生”、“养生保健”、“养生保健类节目”在电视节目的管理机构国家广播电影电视总局的官方网站进行了检索,并没有发现有关养生类节目的相关法规。也就是说,在养生类节目的制作与播出上,我国还存在法律、法规上的空白。面对目前国内民众对养生知识的需求,个人认为相关部门应该及时出台一些相关规定,以治理目前的养生节目乱像,保证养生保健类节目的健康发展[5]。

2.规范养生保健类节目制作。在养生类节目制作方针上,首先要做到严格把关中医养生类节目的内容,避免夸大和虚假信息;在此基础上可对节目形式进行生动化处理,不是纯粹的娱乐,而是要达到一种寓教于乐的目的。同时,节目制作单位也应该做好节目的自我审查,在节目内容把关上,也许我们可以从新闻出版总署对养生保健类出版物制定的相关规定当中获得一些启示。对节目中请到的医药专家的身份认真核查,特别是一些节目中养生专家的养生理念,节目组应该组织专家团,对养生专家的言论及观点进行一个监督,避免错误的养生观点在电视上播出[6]。

(三)科学、理性传播养生知识

在眼下的社会中,总有那么一些人利用人们对于“圣人”的敬重,在怎么化身为“神人”上煞费苦心。过去有的“”,现在有张悟本的“养生术”,最近还有媒体广泛报道的“灵修”课程,各种邪门歪理蛊惑人心。这些所谓的养生专家,他们都有一个特点就是能说会道。他们为自己塑造了一个“崇高”的形象,这种形象的崇高转化成了民众的崇拜,只要是他们说的都是对的。因此,他们并不科学的养生观点,在这种效应的作用下,被众人纷纷相信、推崇,并付诸于行动。针对此现象,媒体更应当科学、理性传播养生知识。

五、总 结

电视中医药养生节目传播现象的背后,是消费者对养生市场的需求,民众对自身健康越来越来重视。同时,养生节目的传播也反映出中国传统文化的回归,在当前科技为先,西方医疗体系风靡世界的同时,中国人的思想中还是保留着先贤们留下来的文化基因。养生节目的传播是多种因素下共同作用的结果。面对养生市场中出现的养生乱象,我们应该在肯定这种养生需求的同时,认真思考这些乱象背后的原因。国家医疗体系、监管体系中存在的问题,媒体的责任缺失问题,受众的盲目心态等问题是我们应该思考的方向。作为一名电视媒体的从业者,我很乐意看到老百姓对中医的信任和肯定,养生节目的传播,实际上也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一种继承。但是,自信应该与自负划清界限,养生市场出现的问题,反映出了与养生市场相关的一系列问题,养生乱象的出现不是偶然。而养生节目传播中的问题,是需要政府、媒体以及受众共同努力去应对的。

参考文献:

[1] 刘点点.中外电视养生类节目对比与思考[J].传媒,2011(7).

[2] 李振华,宋甲勋.电视健康养生节目特质初探[J].新闻知识,2011(3).

[3] 张莹.从“张悟本现象”谈媒体责任与公信力[J].新闻传播,2010(10).

[4] 江峰.从张悟本的“走红”看媒体的社会责任[J].新闻知识,2010(8).

篇(4)

1中医药对外服务贸易概述

中医药对外服务贸易形式多样,目前,中医药对外服务贸易包括跨境消费、人才培训、自然人流动、商业存在四种模式。近三年来,我国通过此四种模式的开展,有效地发挥了服务出口对我国中医药事业发展的拉动作用,创造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1]。有研究表明,在服务内涵方面,其中尤以医疗消费服务、人才培训服务、科研合作服务、中医药文化宣传服务及商业服务五大项为重[2-4]。我院作为大型公立综合性中医院,近三年来,围绕医疗跨境消费、境外人才培训、科研合作项目、中医药文化传播四大板块作为中医药对外服务贸易的重点专项开展业务,取得了可喜的成绩。

2我院中医药对外服务贸易经验介绍

2.1发挥本院中医特色优势,推动跨境消费及自然人流动,弘扬中医药文化我院一直致力于品牌的强化及国际形象的树立,越来越多海外患者来我院寻求中医药服务,近3年医院收治世界各国及港澳台地区门诊及住院患者共约7200余人次。我院与澳门科技大学签署合作协议,双方根据需要,发挥各地医疗的特长,定期选派经验丰富的医护团队到另一方进行临床医疗交流及指导,共同为两地的患者提供精湛的诊疗服务。此外,2014年~2017年上半年,我院先后选派约多位中医药临床专家到美国、日本、瑞典、西班牙、澳大利亚等国家地区开展学术交流、临床带教工作。同时,我院也接待境外参观交流团,涉及美国、澳大利亚、捷克、韩国、泰国、埃塞俄比亚、斐济、汤加、赛摩亚等国家,总计约780人次。通过参观、调研及深度沟通,有力地让世界各国了解中医药文化,促进了东西方文化的交流,有力地弘扬了中医药文化。2.2不断拓展中医治未病工作,推广中医健康保健理念我院治未病中心是全国的首家“治未病”中心,为满足不同层次需求,医院治未病中心通过技术指导等方式,创新性地开展了合作医疗模式。如2014年起我院与北京固生堂中医养生健康技术发展股份有限公司签署“治未病”战略合作协议,在北京、深圳、广州的大型社区开设了中医健康管理连锁诊所,目前已覆盖广州、深圳、北京等多家诊所,至今共为来自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中东地区、东南亚及港澳台等国家/地区境外人员提供健康医疗服务。2.3与具影响力的媒体合作,多渠道进行中医药治未病文化宣传,增强中医药文化的国际影响力治未病理念的宣传是对外服务贸易的文化引领。我院治未病中心通过举办岭南膏方节,将膏方养生文化理念传播至海外。此外,我院参与拍摄“中医国家形象”记录片,将雷火灸、飞针等中医治未病的特色技术介绍至世界各地。2.4依托科研合作,推动中医药国际认证;我国是中医药的发源地,在中医药理论和科研上具备优势。而西方国家医学体系中常以各类可量化指标及诊疗指南作为评估医疗手段是否有效的重要手段。因此,制定中医药行业国际标准是中医药对外服务贸易发展中冲破西方壁垒,获得国际认可的重要手段。作为大型公立综合性中医院,我院自2012年起即与境外地区高水平学术机构如澳洲皇家墨尔本理工大学、瑞典卡洛琳斯卡学院、荷兰乌德勒支大学等进行各类科研合作及人才培训,一方面,我院安排优秀的中医人才交流前往国际知名院校攻读并协助当地建立中医药国际实验室,另一方面,国际院校的高水平人才也定期前往我院交流,将最先进的实验方法学及行业标准修订方法引入我院各类研究项目,为中医药行业标准制定及科研成果向国外转化提供了强大的动力。我院通过与国际高水平学术机构开展合作,促进了中医药理论与临床为国际所认可,同时也促进了中医药文化的建设,为中医药走向海外创造条件,同时积累了可供推广的合作经验,得到国家科技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的重视和认可。目前已整理标准1462项。

3公立中医院推动中医药服务贸易开展存在的问题探讨

3.1公立性质直接影响项目直接向境外推动。中医药服务贸易的主体多样,目前在我院主要开展跨境消费、境外人才培训、科研合作项目、中医药文化宣传四种模式,但因公立中医院非营利性的性质,受到约束较多,一方面受政策所限,向海外市场进军的动力不足,建设境外医疗分支机构等商业存在或跨境远程会诊均无法实现,因此难以为境外当地患者提供最优质的中医药医疗服务。3.2项目涉及部门众多,难以构成合力;中医药服务贸易项目开展的四大模式必然导致具体开展时涉及的单位内众多部门,以我院为例,跨境消费、境外人才培训模式涉及到医务处、财务处、临床一线科室,自然人移动涉及到人事处,科研合作项目涉及到科研处、拓展部、财务处。各部门间缺乏协同发展意识,各自为政,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中医药对外服务贸易的发展。因此,如何有效调动医院各部门推动项目开展的积极性也是我院在近三年中致力解决的问题。

4公立中医院推动中医药对外服务贸易发展建议

4.1各部门间建立协作关系,资源信息互通。针对中医药对外服务贸易发展涉及院内多部门,没有有效协作的问题,我院针对该专项建立完善的组织架构,由业务主管院领导作为负责人,医教处、科研处、财务处、信息处、人事处、拓展部等职能部门为组织主体,每个职能部门设置专人负责本部门中医药服务贸易项目的业务开展,制定了规范的管理制度如定期例会制度及信息共享制度,同时保证了有效的信息和数据支撑,从而有利于主管院领导做出正确决策及制定相关的发展策略。另一方面,中医药服务贸易相关政府部门及行业协会能够在一定的高度上把握服务贸易发展的现状与趋势,我院自2015年起与广州市商务委、广东省商务厅、广州市服务贸易行业协会建立起有效的互联网信息共享机制,定期组织各相关职能部门负责人参加各地区的中医药服务贸易研讨会或前往其他先行先试中医药服务企业进行互访交流,初步确定了下阶段的发展目标,创新推动了医疗机构与中医药企业协同开展中医药服务贸易的合作模式。4.2以疗效为基础,以科研为助力。作为医疗机构,如何保证中医药治疗疗效是中医药对外服务贸易得到健康发展的关键。公立中医院首先要生存,才能谈发展。无论是治疗普通疾病,还是危急重症,只有以疗效说话,才能令国人或境外人士信中医、用中医。当疗效得到保证,中医品牌影响力逐渐增强,才能树立国际形象。另一方面,公立中医院还应以科研合作为推手,制定中医药国际行业标准,从而发展中医药对外服务贸易,最终达到中医药事业迈向现代化、国际化蓬勃发展的目的。面对中医药对外服务贸易所带来的机遇,公立中医院应立足本院中医药优势所在,确立本院中医药对外服务贸易发展的方略及突破口,量力而行,稳步发展。

参考文献

[1]商务部等十四部门关于促进中医药服务贸易发展的若干意见[Z].商服贸发[2012]64号.

[2]黄建银.以服务贸易推动中医药走向世界[J].世界中医药,2012,7(3):185-187.

[3]宋霁翔.中医药服务贸易发展现状及策略研究[D].北京:北京中医药大学,2015.

篇(5)

【关键词】中医院;发展;竞争力

doi:10.3969/j.issn.1674-4985.2012.10.092

作为中华民族的瑰宝,中医药在卫生事业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县级中医院更是在三级医疗预防保健网络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1]。但是目前,从全国范围来看,中医院数量远远少于综合医院,且中医院的资产规模、医疗设备普遍低于同级综合性医院[2],中医院的发展与医院文化、医疗质量、人才队伍及技术规模建设等多方面有关,其中,医院管理是关键,而最具核心的竞争力则是人才队伍的建设。

1 中医院的现状

随着改革开放步伐的不断加快,人们凡事都追求速度,对疾病的诊断与治疗也一味地追求“见效快、疗程短”,在此浪潮的冲击下,中医中药的优势和特点“治本为主,治养结合”,反而因其“见效相对缓慢”而变为劣势,如此必将会直接导致中医院面临生存困境。专家虽积极探寻中医发展之道,欲置中医于现代化浪潮中,但教育模式[3]、医疗思路、科研设计等诸方面均出现中医西化的现象,且各级部门过去对中医院的投入相对较少,结果未能迅速发展中医,反而事与愿违[4]。

根据卫生部公布数据显示,截至2009年末,全国中医医院共2728家,占全国医院总数的13.5%,与2008年相比增幅为1%,低于全国医院3%的总增幅;床位数量为38.56万张,占全国总床位数的12%;卫生技术人员42.8万人,占总卫生技术人员的13%;提供年诊疗服务人次约3亿,占总诊疗人次的16%;住院人次1035万,占总住院人次的14.8%。总体来看,中医院数量发展缓于全国医疗机构总体发展水平,中医医疗机构数量、人员及提供的服务量在全国医疗服务中的比重偏低,中医整体力量还相对薄弱[5]。此外,现在的中医院大多是“中西医结合”医院,从疾病的诊断、检查、处方用药、到住院治疗等,都是以西医为主。很多中医的特色科室收入占医院收入的比例越来越少,中医的氛围更多的也是形式大于内容。检验、B超、放射、CT、核磁共振等现代医学检查手段几乎成了所有中医院的“法宝”。有专家指出,目前有的中医院无论是从中医特色科室的设立、中医适宜技术的应用,还是中药饮片、中药院内制剂的使用上,都还远远不够。全国等级中医医院的药品收入中,中药只占40%,西药则占60%,甚至更高[6]。

可见,中医院的发展不仅仅是医院的责任,更多关乎到中医药如何继承,以及如何发展。

2中医院的发展空间

步入新的世纪,不再是以治疗疾病为主的医学模式,因此人类的健康已成为医学的主要研究方向,中医药关于养生、保健、预防、康复等方面都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而且越来越得到人们的接受和认可,特别是2009年出台了《国务院关于扶持和促进中医药事业发展的若干意见》,为中医药事业的发展注入了强劲的动力,促进了新一轮中医药发展的[7]。因此,中医院在未来医学发展中大有可为。除了加强重点专科建设,培养、引进人才,完善服务功能,同时应该积极挖掘和发挥中医药特色,把中医药特色和优势贯穿于防治疾病的全过程,使中医院各项工作得到健康可持续的发展[8]。

将中医药工作制度化、流程标准化,不仅可以有效减少管理成本,提高效率,还能提高医疗服务水平和医疗质量,从而促进中医院快速平稳地发展。目前优势病种的中医诊疗方案与临床路径的实施便是很好的体现,参照此种流程,院内可广泛应用中药的部分成熟配方,将“院内制剂”的流程简单化,可以有效地提高中药饮片的应用率。还可以通过树立独特、良好的医院形象,提高医院的知名度,吸引大批的患者就诊。医院的形象是医院在长期的医疗行为、公益事业和社会活动中留在大众心目中的综合形象,它是医院的知名度、美誉度及患者信赖度的集中反映。中医院可采取多种多样的形式,借助各种媒体的力量,宣传传统医学的特点、特色专科独特的治疗方法、新的科研项目以及基础研究成果的转化,通过定期宣传中医药知识,举办中医文化节,传承中医经验,中医进社区等方式,有效地将中医药文化进行交流与传承[9]。

3 中医院的核心竞争力-人才队伍建设

如何将优势资源进行整合,促进中医院的可延续发展,值得所有致力于发展中医药事业的同仁共同关注,本文主要就中医院的核心竞争力-中医药人才队伍建设进行探讨。

3.1如何理解中医药人才队伍建设是中医院发展的核心竞争力“二十一世纪最震撼人心的突破将不是来自技术的进步,而是来自作为‘人’这一概念的扩展”。对于医院来说也一样,无论是管理的实施、技术的开拓,还是市场的开发、品牌的营销,都离不开“人”,“人才是医院的核心竞争力”[10]。

作为中医院发展的核心竞争力,必须具备以下三个特点:一是能够创造价值。中医院的人员结构大致分为:行政管理、临床医疗、医技、护理、后勤保障等五部分,而各个环节的关键都离不开“人”,各个科室或部门又都有独立的人员梯队,以利于更好地进行管理,提高医疗质量,创造更多的价值;二是中医院特有。这里重点强调的是中医药人才,只有在中医院,中医药人员才占据相对较多的比例,也只有加强中医药人才队伍的建设,才能更好地发挥中医药特色,提供更多的中医适宜技术,为广大中医药需求者服务;三是可延展性。在不断扩充规模及硬件设备的同时,先进的仪器及设备不断更新,逐渐取代了落后的设备,但与此同时,只有人,是在继承中不断发展扩大的。传承,是中医药传统发展的特色之一,但传统不等于落后,众多古方沿用至今,并制成各种制剂的成药,就是最好的证明。中医院的发展亦是如此,在不断引进中医药人才的同时,加强中医药继续教育和全院的中医药文化素质建设,同时,将优秀或独特的中医基础理论及临床实践进行交流,以达到更多更广的传承,即是对中医药文化最好的继承与发展。

3.2如何加强人才队伍的建设尽管目前国家在很多方面都给予了大量的支持,但从整个中医院的建设环境来看,人才队伍建设仍然存在很多问题,尤其是中医药人才方面。要坚持“以人为本”,抓人才培养是长远战略,做到学以致用可以事半功倍。医院要进一步改革人事制度,大力引进高层次优秀人才,注重人才的开发、培训和利用,创造适合人才施展才华的环境,帮助员工做好职业规划,吸引并留住优秀人才[11]。人才的培养、锻炼和提高可以通过以下方针来解决。

一是实行严格管理,规范诊疗行为,严肃行业纪律,努力造就素质高、业务精、行风硬的中医药人才队伍;二是人才的培养,主要可以通过院内学习、邀请专家开展学术讲座,联合办班等方式,一方面鼓励在职的、非中医药人员参加中医药学历成人教育和继续教育,以掌握中医药基础理论及技能的应用;另一方面,是要加强中医药人员的再提高,巩固和提高对中医药临床技能的运用,并不断开发新技术、新项目;三是把有培养前途的中青年骨干送到上级院校进修深造,或师从“名中医”,学习更加优秀的中医药理念及技术的同时,加强专科理论及技术水平,以带动全院整体的中医药水平;四是积极落实人才政策,实行优惠措施,引进高学历、高职称的中医药人才,同时引进先进的技术水平及科研项目;五是开设名医馆,提高医院的知名度;可通过建立院内专家库,或与上级的专家库进行联系,定期邀请名老中医、专家查房及出诊,创造更多更好的交流平台,资源共享;开设特色门诊或定期查房,打造一支“宣-教-带”一体化的中医药人才体系[12]。

相信,在党和国家不断重视中医药事业发展的政策背景下,各级各类的中医院,只要通过大力加强中医药人才队伍的建设,提高医院整体的中医药文化素养,突出医院中医药特色优势,必将会在庞大的医疗市场中提高医院的核心竞争力,稳定持续地发展。

参考文献

[1] 潘荣华.县级中医院发展中医药的战略管理初探[J].江苏中医药,2006,27(12):64.

[2] 王志伟.中医院如何在竞争中求得发展[J].中国卫生人才,2005,17(6):44.

[3] 吴玉涛,吴宗柏.中医药人才培养模式探析[J].云南中医中药杂志,2011,32(8):89-90.

[4] 朱宣谕.弘扬中医文化精髓,提升中医院竞争力[J].中医药管理杂志,2010,18(4):303.

[5] 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2010年中国卫生统计年鉴[M].北京: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出版社,2010:22.

[6] 王英琴.中医院发展的瓶颈与对策[J].现代医院,2007,7(4):82.

[7] 朱旭红,刘建民,黄慧玲,等.综合性中医院发展战略的思考[J].医学理论与实践,2011,24(11):1358.

[8] 胡立强,虞坚尔.省会三级甲等中医院发展战略思考[J].中国医院,2010,14(4):25-27.

[9] 孙兴国.加强内涵建设,提高中医院竞争力[J].中医药导报,2007,13(8):114.

[10] 张静波.管理者的处方[M].北京:新华出版社,2010:202.

[11] 秦敬柱,袁长海.某县级中医院发展现状分析[J].中国初级卫生保健,2010,24(12):24.

篇(6)

州现有藏中医疗机构5所,其中州藏医院为二级甲等医院,县中医院、县、县、县藏医院为二级乙等医院,正在新建民营性质的县级藏医院1所(贵德县藏医院)。全州40所乡镇卫生院中85%的乡镇卫生院开展藏中医药服务,420所村卫生室中85.7%的村卫生室开展藏中医药服务。州、县、乡镇医疗机构共有藏中医药专业技术人员140名,其中藏医133名,中医7名,高级职称19名,中级职称34名,初级职称87名。村卫生室有藏中医生371名。年全州各级藏医疗机构门诊100021人次,门诊人均费用为52.1元;住院4298人次,发生医药费用为1234.7万元,人均住院费用为2872.6元。

二、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随着各项社会事业的发展,我州藏医药事业稳步推进,在治病救人、构建基本医疗卫生保障网络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是,随着人民群众医疗服务需求的日益增长,特别是民族地区由于农牧民群众长期形成的用药习惯和藏医药在治疗慢性病及康复、保健方面的特殊疗效,藏医药事业发展与群众的需求还不相适应。目前我州藏中医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一是项目建设、资金投入、设备配置等方面有待于进一步加强。各级藏中医院底子薄、投入小、发展慢,基础设施薄弱,诊断、制剂设备简陋短缺。二是中藏医药的特色优势未得到充分发挥,藏中医药医疗、保健、科研和产业发展的协调性不够。三是藏中医专业人才严重匮乏,数量不足、质量不高、结构失衡、人才断层的现象没有得到有效解决,人员编制短缺问题十分突出,现有人员普遍存在综合素质不高、服务能力低下的问题。四是藏中医医疗服务体系不够健全,制剂设施落后,藏中药使用率低,其独特的医疗优势没有得到充分发挥。五是中医医疗机构分布不均,全州仅有综合性中医院1家,服务半径有限,中医药普及率低。

三、发展思路

1、高度重视藏中医药事业发展。将藏中医药事业纳入各级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总体规划,编制实施当地藏中医药中长期发展规划,切实加强对藏中医药工作的领导,制定出台各项优惠政策和措施,不断增加对藏中医药事业的专项投入,及时研究解决藏中医药事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2、加大藏中医药的政策扶持力度。通过资金、项目、科研、管理、人才等方面的有力支持,加快推进藏中药事业发展。在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等医疗保障制度中,将符合政策规定的藏中医药服务技术、项目、院内制剂等纳入报销范围,在价格制定、临床应用、医保报销比例等方面给予政策倾斜和支持,研究制定扶持藏中医医院开展院内制剂的优惠政策。采取灵活多样的方式和管理模式,引进民间资本,享受同等待遇,加快和促进藏中医药事业发展。

3、加快藏中医药队伍建设。制定倾斜政策,合理确定藏中医疗机构人员编制定额,通过吸收和引进相结合的办法,解决藏中医专业人员不足问题,鼓励懂藏、汉双语的专业技术人才到基层服务。把理论培训与临床进修、学历教育与继续教育、研读经典与跟师临床相结合,探索建立人才培养新机制。加大培训工作,每年培训100名藏中医药技术人才。

4、加强藏医药整体服务能力建设。从人力、物力、财力上加大藏药制剂建设的投入力度,改善藏医制剂设施,规范工艺流程,改造剂型,更新包装,全面提高藏药制剂的科技含量,确保人民群众用药安全有效。对全州藏药制剂进行资源重组,建立藏药制剂中心,实行统一生产、统一价格、统一配送、统一管理,推进藏药制剂的标准化、规范化、科学化。探索建立以州藏医院为中心,辐射各县藏医院,规模适宜、协同联合、优势互补的藏医药联合体模式,并逐步向基层普及推广延伸。加大投入,开发藏医服务系统应用软件,建立藏医药信息化服务平台,逐步实现资源共享。

5、有效保护和开发藏中药材资源。建立藏中药材自然资源保护区域和藏中药材种植基地,解决藏中药材供求矛盾,为藏中药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资源保证。

6、加强藏医药科研工作。建设藏医临床研究基地,建立藏医药专项研发基金,由省、州、县合理承担。以藏医药基础理论为指导,建立多学科多领域相结合的藏医药研究队伍,着力加强藏医药基础理论、临床诊疗技术、疗效评价标准、藏药新药以及藏医诊疗仪器设备的研究,重点加强对重大疾病的联合攻关以及临床常见病、多发病、慢性病的藏医药防治和“治未病”预防保健研究。

7、加强藏医专科建设。加大对州县级藏医院的专科专病建设的投入力度,重点支持肝胆、心脑血管、胃肠、外治等特色科室建设,特别是对州藏医院药浴中心、医药研究所项目建设给予大力支持,力争把州藏医院建成辐射青南地区、技术力量雄厚、服务功能齐全的区域性一流藏医医院。

8、改进藏中医专业技术人员职务评聘制度。进一步完善藏中医医药专业技术人员职称评定标准和方法,体现藏中医药专业特点,注重能力和业绩,充分调动民族医药人员的积极性。

篇(7)

关键词:门诊中药房;管理;现状;优化策略

中医不仅具有预防和治疗疾病的作用,对于养生保健也具有良好的效果,是我国经历了几千年传承的的瑰宝。随着人们知识水平的提高,对中医的价值认识也逐渐加深。据有关临床统计资料表明,北京市慢性病患者中大约有接近50%在中医院就医,大约40%的患者初次就诊时选择中医或中西医结合医院[1]。门诊中药房是中药流通的主要窗口,也是医院所有服务部门中至关重要的部分,因此、高水平的中药房配药师、先进的管理模式是提高门诊中药房管理水平、患者的治疗效果以及保障患者用药安全的依据,只有采取先进、有效的管理手段才能提高门诊中药房的管理水平,促进医院乃至我国整个中医行业的发展。

1门诊中药房管理现状

1.1思想观念陈旧这主要是由于西医的冲击,加上社会习俗的影响,目前各大医院特别是综合性医院重医轻药、重西轻中的现象仍然存在,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中药房在医院中的地位,挫伤了中药房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和主动性。很多由于思想的狭隘性,在疾病治疗过程往往只看到西药治疗的短暂效果,而中药往往需要长期的调理,因此一些患者便认为中医效果比不上西药。患者的思想观念也就带动了医院的发展方向变化,一些医院虽然也对中药房的管理作了相关的改进,但受到4年观念的束缚,其发展前景并不乐观[2]。

1.2中药房的管理方式陈旧主要是由于对中医的轻视,因此在中药房的建设和管理上投入不够。目前大多数医院中药房的工作就是只保证药品供应及调剂,管理上也很被动,缺乏中医临床知识,无法介入医师处方是否安全、有效、经济方面的讨论,也制约了中药师开展中药临床药学研究工作。而如今随着经济水平的提高及疾病患者的增多,传统的管理模式已无法满足当前的需要,市场经济的发展就决定了一个项目需要长远的发展就必须采用先进的管理模式。因此,要推动门诊中药房的发展,以为患者提供更好的服务,就必须要根据实际情况对中药房的管理模式进行改进[3]。

1.3人员因素人是各项活动的主体,要推动药房工作的开展,就必须要从活动人员入手,尤其中药房工作人员在维护药品质量、保障患者生命健康及临床医疗服务的顺利进行等方面起着决定性作用。而据有关临床统计资料表明,目前中药房工作人员存在如下几个方面的问题:①专业水平不高,尤其是一些年轻的药师,在知识水平的更新在也比较缓慢;这一方面是由于如今的药物更新非常迅速,另一方面是由于患者的增多,药房工作人员的工作繁重,当然也不排除一些药房工作人员不思进取、满于现状等因素,这就使得药房工作人员的知识无法得到及时更新补充,对一些补充的新剂型以及新药缺乏认识;②药学服务不能直接体现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难以得到医院的重视,导致药房工作人员学习积极性不高;③医院缺乏对门诊中药房的重视,在药房人员的安排上不协调,人手不够、药方人员工作单一等因素都使得在用药过程中缺乏安全指导等人性化服务,这样一来就容易形成恶性循环,降低患者对药师的信任度,最后对医疗服务的质量造成严重的影响[4]。

1.4管理系统不先进,质量管理体系不完善比如在西医方面目前都有了比较完善的HIS、LIS等系统,而对于中医管理的软件系统却比较缺乏,同时在硬件设施上也比较欠缺,且不同医院的临床诊疗科目和用药范围都不相同,药房设备、规模、药品及人员数量和品种差别也很大;另一方面则是中药房的质量管理体系还不够完善,主要是由于重西轻中的思想观念使得在中药房的建设和管理上比较缺乏,比如由于一些必要的药材养护技术和条件比较缺乏就导致了药材出现发霉、虫蛀等问题,如此一来,中药质量和治疗效果以及服务水平也就无从谈起。

2 门诊中药房管理优化策略

2.1 转变思想观念通过以上调查可知,导致目前中药房管理出现众多问题的原因主要是思想观念陈旧,存在重西轻中的思想,最终导致了人员建设、资源建设等众多方面比较缺乏。因此要优化管理策略首先是要转变思想观念,充分认识到中药的价值意义。中医药源远流长,在我国已经历了几千年的发展,不仅具有治疗疾病的作用,对于养生保健也具有良好的临床效果。而在目前,受重西轻中思想的影响,在中药房管理中,医院对中药房的管理投入比较缺乏,因此对中药房的人员们对中医药以及中药药学研究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也就造成了很大的影响。

2.2 加强中药房的建设投入,转变药房管理模式要加大中药房的人力资源及设备设施的建设投入,坚持以质量为核心的药品管理,所以药品质量必须放在首位。在日常工作中,要严格按照现代管理学的要求加强对药品质量的检查,建立健全质量管理体系,确保药品的安全性、稳定性、有效性、可控性。

2.3 加强药房人员的管理与教育首先是要提高工作人员的职业素养,让工作人员认识到药物质量的重要性,提高对患者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的重视度,提高自身的责任意识和安全意识,转变陈旧的思想观念,积极投身到推动中医事业的发展之中;其次是提高工作人员的专业水平,医院或科室可通过学习讲座、专业考试等方式提高工作人员对中药药材、药品管理及使用等相关知识的了解,通过不间断地学习提高工作人员的专业素质,使工作人员不但能调配处方、管理药品,还能准确地为患者解答疑难,综合提高整体素质,从而提高中药房服务质量。

3讨论

中药房是医院重要的服务窗口,也是医院良好形象的展示点,为全院中药治疗的效果和中医发展奠定了基础,并肩负着为患者提供安全有效的中药服务及用药咨询等重要职责。因此,医院要认识到中药房管理的现状,及时发现管理中的问题和不足,积极采取有效的优化策略加强建设和管理,提高中药房管理水平,提高中医服务质量,推动医院乃至整个中医事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汪东海,吴娟萍,杨莹诗.综合药房管理模式的实践与思考[J].中国药房,2005,21:1624.

[2]李会银.中药房中药饮片质量管理现状及对策[J].湖南中医药大学学报,2013,02: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