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精品范文 > 初中语文教学问题及对策
时间:2024-02-22 16:03:14
序论:写作是一种深度的自我表达。它要求我们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真相,好投稿为您带来了七篇初中语文教学问题及对策范文,愿它们成为您写作过程中的灵感催化剂,助力您的创作。
[关键词]:少数民族;初中语文;教学;对策
一、创设主动参与的情境,培养综合性学习的土壤
初中语文教学过程中,良好的教学氛围及情境是很有助于培养学生语文学习能力提升的。传统教学模式中习惯性的以教师作为教学主导,课堂上大部分都是老师讲学生听的模式,学生对于课堂的参与性很低,这一方面使得学生学习被动,思考不积极,另一方面也降低了学生对于语文学习的兴趣。这种教学方式是很不可取的,教师应当有所改进。
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是非常重要的,课堂上教师应当更多的将学生作为教学主体,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课堂上应当鼓励学生思考,鼓励他们表达自己的看法与见解,同时也应当鼓励他们提出自己的质疑。教师应当让学生更多的去自己发现问题,然后通过独立思考进而自己解决相应的问题,这个过程极大的提升了学生对于课堂的参与,很好的提升了学生的综合性学习意识,对培养学少数民族地区学生语文学习能力是很有帮助的。
二、教师适时引导,促进学生综合性学习的能力发展
良好的教学模式下,教师不再是一以贯之的课堂的主导,学生应当更加被重视。教学过程中,教师要鼓励与引发学生思考,将学生带到文字的描述中,让学生自己去体会文字的意蕴以及文字背后所蕴含的情感。初中阶段的学生已经具备了相应的理解能力,对于很多知识要点,他们可以独立思考,可以自己领会文章的内涵,对于不懂或不太理解的地方,需要的是老师的引导。当然,老师在引导的过程中应当注意技巧,不要直接告诉学生答案,而应让学生在思维上有所转变。很多时候,学生对于有些问题一时理解不了,这样的情况大多是因为思维有所禁锢,面对这样的状况,教师只需要给予学生相应的点拨,让他们从固有的思维中走出来,换一个角度来看问题,对于学习的文章自然会有另一番领会。
例如,在初中语文课本中相应加入了很多古典诗词的内容,这部分内容通常是学生理解起来比较有难度的地方,也是培育学生语文学习能力很有帮助的部分。首先,对于古文学生学习起来障碍会比较大,更重要的是,对于诗词背后所蕴含的深厚的情感,学生往往不那么容易领会到,因此,经常会出现对于诗词的理解浮于表面,对于作品后的情感及内涵领会较浅。针对这样的情况,教师可以给予学生相应的引导,例如向学生讲解诗词创作的背景,讲述作者当时的人生境遇,有了这样的背景知识,学生再来读这些作品时往往会有更深刻的体会,而这个过程也很好的促进了少数民族地区学生语文学习能力的发展。
三、变换课堂教学方式,促进综合性学习能力的提升
传统的语文课堂教学模式中,学生的主导地位得不到凸显,教学过程中学生的参与程度低,学生学习不主动,也不愿意独立思考,这个过程对于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是一种禁锢。高效的语文课堂应当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尽可能的提升学生对于课堂的参与,这也是一个切实提升少数民族地区学生语文学习能力的过程。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相应的变换课堂教学模式,课堂上可以更多的采用小组讨论合作的模式。学生间的讨论过程中每一个同学都能发表自己的见解,这对于学生的思维是一种锻炼,同时也提升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讨论过程中,通过聆听其他同学的想法可以完善自己的思维,同时也可以看出自己看问题时的遗漏与缺陷,这是一个很好的相互学习的过程。此外,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适当的让多媒体走进语文课堂,这首先很好的提升了课堂的趣味性,教师可以给学生播放以相关文章为背景的优秀影视作品,观看开始时可以设置相关的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观影,这不仅能够让学生更加集中注意力,过程中也很好的培养了少数民族地区学生的语文学习能力。
四、培养习惯,还学生学习的自由
初中阶段的学生正处在培养他们具备良好的学习习惯的时期,很多时候学生间学习成绩的差异的主要构成因素是学习习惯的不同,良好的学习习惯让学生掌握更有效的学习方法,不仅学起来更轻松,收获也更大。教师在培养学生语文学习能力的过程中应当将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作为最主要的部分。
首先,要培养少数民族地区学生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遇到问题不要立刻问老师或是和学生讨论,先自己认真想想,结合自己的知识体系来有针对性的找答案。同时,要让学生逐渐养成课前预习及课后复习的习惯。课前预习可以帮助学生对于即将学到的内容有初步了解,这样老师讲的时候接受起来会更容易。课后复习则是对于所学知识的巩固与深化过程,同时,还可以就课堂上自己没有想清楚的地方做深入思考,从而对所学知识点有更加牢固的掌握。习惯的培养不仅局限于学习习惯,对于学生思维习惯的培养也应当重视。初中阶段的学生们正处在一个思维高度发展的过程,学生们对于新事物的理解与认识能力都在不断积累,对于这个世界的思考能力也在提升,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应当注重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让学生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培养学生独立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的能力,这些能力的具备是学生能够自由学习的前提,对于少数民族地区学生今后的发展过程都会受益。
结 语:初中阶段的语文教学过程是一个很好的培养学生语文学习能力的契机,善用这个时期的,能够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具备综合性学习的能力,这对于少数民族地区学生今后的学习过程将会产生很大益处。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当更多的创设学生主动参与的课堂情景,将学生作为教学主体,想要促进学生综合性学习能力的发展,教师要适时给予学生相应的指引与点拨,帮助学生走出学习误区及不正确的思维模式。最后,培养学生具备良好的学习习惯及思维习惯也很重要,这样才能让少数民族地区学生学得更自由也更高效。
参考文献:
[1]朱延路;少数民族地区语文教学方法探究[J];中国校外教育;2010年13期.
关键词:新课标;初中语文教学;提问;现状;意义;策略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8500(2013)03-0113-01
在新课标的初中语文教学形势下,已经不能单靠以往比较传统的教学方式去进行教学工作了。初中生在语文课程的学习中,需要靠思维器官去发挥主观能动性,积极参与到问题的思考与探讨当中。初中语文老师在课堂上有效的进行教学提问,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引发学习兴趣,引导学生进行独立思考,不仅使学生在课堂上学到更多的知识,也能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因此,对新课标下初中语文教学提问策略的探讨是非常重要的。
一、初中语文教学提问的现状
1.教师不认真倾听和分析学生的回答
初中语文教学过程中,老师要做到提问和倾听想结合。老师认真的倾听学生的回答,是对学生的一种尊重和肯定,使学生回答问题时更加认真、自信。但是有些教师则显得没有耐心,特别是对一些学生回答的答案偏离自己本身认为的答案的时候,有时会在学生没有回答完的情况下打断其课堂回答。
2.教师设计问题的方式不恰当
许多教师在提问时,一般关注更多的是结果。比如一些老师提问很多的是问“对不对”、“好不好”等针对结果做出的问题,却忽略了提问学生是“为什么”。有些老师在表述时偏离了学生的实际能力和认知水平,让被提问的学生答不上话。有些老师设计的问题脱离了语文的教学范畴,偏离了教学主题。
3.教师提问问题重复
初中语文课上教师重复性的提问问题,导致学生回答的问题也都是重复的,多是跟随之前回答问题的学生,不注意问题最初的提问,并不经过自己独立性思维。这是一种不好的习惯,长期下来,学生只会对重复提问的问题有印象,不去思考其他问题。此外,还浪费课堂学习时间,降低了学习效率。如果是简单的、意义不大的问题就不必要用此方法,而一些重点难点还是较为适用的。
4.教师提问过多
教师课堂提问过多也是目前初中语文教学的一种提问现状。课堂时间本来就是比较有限的,教师在课堂上频繁的提问,会压缩学生对问题的思考时间,使学生思考不全面、不到位等,整个课堂就是一种忙碌的状态,令学生不能感到放松,会降低学习效率。而适当的提问频率则能使学生把握住课堂的主动权,加强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二、初中语文教学提问策略
1.设计研究教学问题
提问使得初中语文教学过程得以延伸,因此,应当避免问题的复杂性和琐碎性。语文教师要设计研究教学问题,尽量使用牵引力较强的问题。例如《故乡》这一课,老师可以在学生预习之后提问:“故乡发生了什么变化?”然后引导学生阅读课文,思考问题,先让学生了解故乡面貌的变化,在引出杨二嫂和闰土的变化,通过比较,找出发生变化的原因,提问学生作者的写作意图,接着就引出主题。这样,就能使学生对课文有更加深入的了解。
2.加强问题有效性和提问的目的性
初中语文教师在提问时应该做到问题明确,心中有数,有充分的把握。围绕课文的重点和难点、疑点设置问题,有针对的去设立问题,干脆利落,主题明确。例如《石榴》这篇文章,针对“喜欢夏天更喜欢石榴”这句话,为了让学生理解原因,可以提问学生作者是为什么喜欢夏天,作者想通过石榴表达的是一种什么情感等,加强学生对问题的目的性,从而从文章中去挖掘答案。
3.通过各种方式设置问题情境
教师可以通过将亲身体会与课文相联系,在将学生带入到文章当中,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热情。此外,还可以利用不同渠道的学习资源设置不同途径的问题,例如通过作业、习题或者考试中出现较为频繁的错题,或者一些课外的资源等创设问题,加强学生对问题的重视程度,通过点评、提问和师生间的讨论、评价等方式,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培养独立自主能力和思考能力,拓宽视野,获取更多的知识。
三、初中语文教学提问的意义
第一,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讲课过程适当的提问,可以调动学生的感官,让其参与到课堂学习中,能够积极思考老师提出的问题,产生求知欲,进入到良好的学习氛围中。正确的回答还能使学生精神愉悦,增强自信心。第二,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进入初中的学生性情比较浮躁,无法专心听课。适当的提问能使学生上课更加专心,引领学生跟着老师的思路回到课堂学习中。第三,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学生通过对提问的回答,阐述自己的观点,既提高了口头的表达能力,也提高了语言的组织能力,回答更加更加灵活。
四、结语
由此可见,新课表下的初中语文课堂提问时必不可少的。教师要与时俱进,改进教学模式和方式,研究有效的提问式教学。教师通过教学目标和学生自身特点设计合适的问题和提问方式,有助于在有限的课堂学习中发挥最好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王丽丽.新时期下初中语文教学提问策略探析[J].学周刊.2012,(35):99.
[2]杨乔军.浅谈初中语文教学提问的误区及对策[J].中学教学参考.2010,(22):50.
[3]何雁翔.当前初中语文教学提问策略浅析[J].价值工程.2010,(06):126-127.
【关键词】创新能力;初中语文;教学目标
当前初中语文教学改革的前提和关键是教学观念的更新,教学观念对教学活动起着指导和统帅作用。新课程理念下的语文教学具有创新性的特点。因此在初中语文教学的改革过程中,语文教师应转变传统的教育教学方式,解放自己的思想,转变教育思想观念,改革教学方法,创造性地开发语文教学资源,大胆地改变现有的教学模式,彻底改变教学方法,多给学生发挥的机会,为学生提供丰富多彩的教学情境, 引导学生自己探索知识规律、突出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一、初中语文教学目标的正确认识
21世纪是一个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崭新时代。当前的基础教育是新课程,新理念的教育。在这个全新的教学空间里,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正以全新的理念推动着素质教育快速地向前发展。对此,新课程标准这样指出:“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不应该把它们当作外在的附加任务”。
在近阶段,随着初中语文教学改革的进一步深入,初中语文课程在教学、教师素质、学生素质等各个方面都有了明显的进步,有些学校语文课程显得非常有生气,学校整体的语文教学效果比较显著;有一些语文教师出于对语文教育事业真诚的热爱,凭着自己的素养和对语文教育规律的认识, 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取得了可喜的成绩。
但是由于受中考影响,学生本人以及其他可能对学生产生影响的人,对多数语文课程不够重视。许多学生学语文只是为了中考,语文学习的内容和方式全是围着高考转。许多地方的语文课程中,片面强调实用功能,偏重显性的目标、“立竿见影”的目标,忽视人文创新能力的培养;过分追求学科的知识系统,过于加强理性知识的传授,忽视了语文教育的特点,削弱了语言的积累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因此从整体上来看,初中学生语文水平不高,确实存在着不少突出的问题。
二、初中语文教学存在的问题
初中语文教学在整个初中教学中有着极其重要的地位。在新课改的大力推动下,初中语文自身在课程定位、教学管理、课堂教学等方面,均取得了显著的进步。然而,随着我国教育改革的深化和经济建设的迅猛发展,语文教学在学生创新能力培养方面的教学状况不容乐观,仍然存在着许多不尽人意的地方。
首先,由于在很大程度上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在教学内容、教学安排、教学要求和教学评估等方面存在“一个中心” 的现象,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受到压制。学习的积极性受到了挫伤。这使得一些基础较好的学生得不到脱颖而出的机会,在创新能力方面得不到更多的培养。
其次,教师的对新课改要求下的创新能力的培养理解不够透彻,对其实质性的要求只是从形式上去应付,不能够真正的落实到实处,教师不能把语文知识的传授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有机的结合起来,寻求不到两者教育的结合点,忽略了学生的主体能动性,不懂得通过改变教学方法来培养学生的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
三、语文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语文素养是对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是对学生综合能力的开发,而初中生是比较特殊的学生群体, 他们正处在身心发展的重要时期,他们随着生理、心理的发育和发展、社会阅历的扩展及思维方式的变化,在学习、生活、人际交往和自我表现意识等方面都存在极大的兴趣,他们尽全力的想通过自身的学习来进一步的充实自己。因此作为语文教师,应该教学过程中把握学生的时代特性,结合时代特点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1.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初中学生正处于由具体知识的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发展的一个重要阶段,因此在语文教学中要特别注意培养激发学习者的创造性思维.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特别是要鼓励学生敢于提出问题、阐述自己的观点、不盲从教师、不盲从书本、不迷信权威的思维品质。在组织学生进行语文课堂教学的过程中,要注重激发学生探究和思考的欲望,善于引导学生各抒己见,允许学生有不同的解释,鼓励学生大胆想象、创新。逐步培养学生敢于提出问题,表达自己的观点,敢于探索的优良品质。
2.让语文教学脱离讲台。语文教学的一个显著矛盾是学科内涵极其丰富,但教学课时相对较少;加之语文学科具有适于自学的独特性,因此创新能力的培养关键在于,打通“ 讲台”这个瓶颈,沟通课内外学习环节对语文学习是至关重要的。例如:在“听说”方面,每节课我都抽出五分钟时间用于学生演讲,使学生有机会,有条件表达自己的想法和观点, 这样一学年下来,每个学生至少有六到八次在大家面前大声演说的机会。同时要求学生做“听说”的有心人,在课堂外加强与别人交流学习,有意识地锻炼“听说”能力,拓展自己的思路,在阅读、写作方面以加大阅读、写作童为突破口,以“ 读”引“写”,以“写”促“读”。在家长和学校的支持下建立班级课外图书馆,保证了学生的阅读机会。要求学生写读书笔记,拓展写作内容,将更多需要了解的东西以不同的形式表达出来。
初中语文是非常重要的基础课程,教师只有在教学过程中不断的探索,通过激发学生学习的创新能力,来进一步充实课堂教学,也只有这样才能使初中语文教学的水平上一个新台阶,等到更加全面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教育部.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初级中学语文教学大纲(试用修订版)[Z].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
【关键词】初中语文课堂;教学管理;新课程
开展语文课程的学习是提高学生语文素养和综合素养的重要途径,同时,语文的学习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初中阶段的语文学习对于小学阶段的语文学习而言是一个提高的阶段,对于高中和大学阶段的学习则是一个重要的打基础的阶段,所以初中阶段的语文学习是一个重要的承上启下的阶段。那么,如何更好的开展初中语文教学呢?我们认为,抓好课堂教学这个关键环节十分重要。而要更好的抓好课堂教学这个关键环节,就要充分的认识和了解新的课程标准的目标、要求,并在教学的实际过程中贯彻好、落实好,这就需要我们的教学要不断创新,舍弃旧的不适宜的做法,探索新的有意义的做法。下面将着重分析初中语文课堂教学管理存在的问题,探索我国初中语文教育的发展方向,并提出相应的发展对策,以期给相关研究者新的研究视角。
1新课改下初中语文课堂教学管理存在的问题
1.1未能真正贯彻新课改要求
变革的目的是为了顺应时展的潮流,在原有部分的基础上去其糟粕取其精华。在此次语文课改中,我们着重强调语文中存在的人文因素,充分还原语文课应有的丰富度,同时体现其工具性,而不是很多老师所认为的忽略语文的有关字词句等基础知识的学习而单纯为了活跃课堂气氛开展的各类课堂活动,部分初中受社会潮流的影响,设置过多无关内容,盲目的追求全面发展,导致学生学的多掌握的少。出现这些问的主要是新课改下初中语文教学定位不清晰造成的,进行初中语文教学不仅仅是为了掌握一门语言,而是通过语文教育开阔他们的思维,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1.2学校受传统教育观念影响忽视语文教育
因受到应试教育的影响,整个社会大环境往往忽视语文课程,认为语文课程可有可无,重视度不够。这主要表现在对教师的认聘上。虽然这几年大家提高了对素质教育的认识,逐渐重视初中语文教育,但还是存在部分初中用传统的教学理念进行语文教学,学校为了提高升学率大力训练学生的数理化技巧掌握,没有认识到语文课的重要性,存在应付公事的心理,导致初中语文教学问题层出不穷。
1.3教学方法单一,多媒体利用率低
实施新课改之后,初中的语文教学虽然采用了多个版本的语文教材,同时应用了电脑、投影仪等多媒体设备。但是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往往采取单一的教学方法,没有充分利用多媒体设备,远没有达到相应的教学效果。在教学方面,还是采取传统的满堂灌式教学,一面是老师的激情四射,另一面却是学生的浑浑噩噩。在多媒体应用方面,仅仅停留在应用图片阶段,没有真正让学生感兴趣的东西,无法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从而降低了初中语文教学质量。
1.4教学内容缺乏适应性
教学内容缺乏适应性主要表现在一下两个方面,其一,教师的适应力不足,新课改对语文教学的内容、目标、教学方式、教师评价方式提出了新标准,同时对语文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但是,部分初中语文老师受接受程度和认知经验的制约,导致自身适应力不强,禁锢新课改下的语文教育发展。其二,地域的差异性,导致教学内容适应性不强。受各地经济发展水平的影响,不同地区的语文教育发展存在巨大差异。发达地区初中语文教育如火如荼,欠发达地区,初中语文教育的发展却停滞不前。
2新课改下初中语文课堂教学管理的对策分析
2.1以人为本,把课堂交给学生
很多学生不愿意学习是对传统的课堂教授模式已经感到厌烦和恐惧,他们拒绝的不是知识本身,而是作为知识和学生之间的媒介DD老师传播知识的途径。所以转变老师的思想,提高老师的课程意识,调整老师的行为方式已是新课改下改善初中语文教学管理的重中之重。与学生互动学习,不是机械的教授课程,而是明白自己的学生想学什么,想怎么学,走进学生的内心,提起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乐于学习,做知识学习的主人。“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乐于学生会让学生感受到快乐,快乐是一种美好的感觉,在快乐的状态下学习可以激发学生的好奇心、观察能力、联想能力、想象能力,从而激发学生的创新能力。让学生掌握课堂的主动权,把课堂学习完全交给学生,语文课堂应该是丰富多彩的,老师只是起到引导和指导的作用,试图让每一个学生都参与到课堂学习中来,勇于说出自己的想法,发表自己的不同见解,而不是在回答错问题以后加以责备。这种形式的教学能够帮助同学们树立自信心,激起同学的表现欲,每个人都希望得到别人的赏识;学生就会积极思考,与无形当中激发了学生的创新能力。这样不仅活跃了语文课堂气氛,锻炼了学生的能力,而且为即将步入社会的中职学生奠定了良好的基础,服务于他们以后的社会发展。
2.2结合现实,拓展学生思维
语文课的特点是趣味性和答案的不唯一性,这就使得学生的思维有了更广阔的施展空间,帮助学生在解决现实中的语言问题时从多个方面进行逻辑探索。初中时期的青少年学生正处于人生思考方式和价值观最后定型的关键时期,学生的思维仍然十分活跃,但是逻辑思维能力可能不是十分完善,为切实发挥初中语文开放性问题的有效性,老师就要在日常教学中重视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增加学生思维的灵活机动性,培养思考问题的深刻性,开拓学生的思维空间。另外,语文课堂应当是面向生活的,面向社会的,语文知识与人们的社会人文生活是紧密的联系在一起的,作为初中语文老师,有义务为学生提供社会中的热点问题,让学生通过自己的观察,运用自己的知识,从不同的视角提出自己对问题的看法,给学生创造充足的自由空间,让学生呈现思维的多样性。另外,让学生通过现实生活的历练,掌握一定的学习技能,这样既有利于学生适应初中语文的新课改进程,又有利于学生得到全面发展,从而适应生活,适应社会。
新课程对于初中语文课堂教学管理而言既是挑战也是机遇,其与传统的管理模式发生了较为严重的冲突,而也给初中语文课堂教学管理的发展提供了一个较大的舞台。只有合理科学的利用好这一次机会,初中语文课堂教学管理才能更进一步,从而使文化的发展和传承更为稳定。
参考文献:
[1]李颉.初中语文课堂教学效率探析[J].陕西师范大学,2012-05-01
1.以教师为中心的“灌输式”传统的教学模式仍占主导
目前初中语文教学中的普遍现象就是:教师以讲课本、多媒体等教学方法给学生传递知识,学生要做的就是记笔记,把教师所说的重点统统记下来,没有加入自己的任何思想,这种灌输式的教学模式阻碍了学生自由思考的空间,使学生逐渐地丧失了独立思考的能力,随着社会对人才的要求越来越高,传统教学模式在素质教育普及的背景下已经显现弊端。语文是一门非常灵活的学科,一般来说没有标准答案,比如,在分析古诗词时,学生可以根据自己读到的意思思考诗人的思想感情,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去幻想诗人作诗时所处的环境,这样结合起来就能很好地理解这首诗的意思,但是学生往往以老师说的答案为标准答案,不加以思考,这样学生的思维能力就会不断地下降,以至于学生的学习主动性越来越差,逐渐地失去对语文的学习兴趣。
2.对教学目的的认识有偏差
语文作为一门学科,更多的是为了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和语言表达能力,也是为了弘扬中华传统美德和传承中国的语文文化,但是我国的应试制度让很多老师只注重学生的卷面成绩,而忽视了语文教学的本质,这一点往往让学生形成“任务式”的学习模式,在学习过程中他们可能只会学习考试内容,只是为了得到卷面成绩,忽略了更多的语文知识,慢慢地学生的语文学习意识就会随之降低,使他们对语文的认知也会停滞不前,最终造成语文教学的失败。
二、针对初中语文教学问题的对策
1.调动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
学生是否喜欢学习语文在语文教学中是一个关键点,语文的大部分内容都是文字,学起来往往会让学生觉得枯燥乏味。尤其对于初中生来说,他们的心智还不成熟,学习能力也相对较弱,所以,他们学习语文会遇到很多困难,甚至会抵触语文,这就需要教师营造一个以学生为主体的学习氛围,改变学生被动式的学习方式,比如,教师可以把学生分成若干个小组,给他们设定相关知识的主题内容,要求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搜集相关资料,并且分析材料,提出自己的看法,然后以辩论赛的形式开展课堂学习,最终由教师对学生提出的问题进行相应的解答。这样的学习方式不仅会让每一个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其中,体验学习语文的趣味性,也能真正地学到语文这门课程的文化底蕴,同时也能够提高学生的思考能力,让学生知道什么是团队精神以及团队配合的重要性,从而增强了班级的凝聚力,为他们的讨论学习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2.培养学生提问意识,鼓励学生发散思维
由于长期受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学生的思维钝化,缺乏主动思考意识,这就需要教师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思考,培养学生提问意识。例如:教师可以让学生提前预习课文,通过查询提出相关的问题,然后开展学生课堂讨论,最后总结出他们不能解决的问题由教师解答。这样的学习方式无疑有利无害,会不断地加深学生的记忆,通过长期的培养,学生思考问题的能力会日益见长,并且语言表达能力也会得到提升,日后的他们将会在语文课堂上主动参与讨论,学习上津津乐道,也会保持对语文的兴趣。
3.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关键词】语文 作文 探究
培养中学生书面语言的应用能力在新课改对语文教学的要求中所占的比重是最大的,因此对于初中生语文作文教学这一方面是需要语文教育工作者尤为重视的。然而当前语文作文教学在教学过程中还没有形成比较完善和健全的教育体系,没有一套适用于学生的写作教学方法来引导学生更好的完成语文这一学科的学习任务,故此笔者结合相关的试验成果试做以下的探究,希望能改进当前的语文作文教学模式和提高语文作文教学的效率及提升教学成果。
一、初中语文教学问题详解
1.教师作文教学效率低
作文课上老师一般是通过范文的赏析和文法技巧的讲解来着重引导学生对于写作的理性认识,教学过程中一般不会涉及到写作之外的内容,讲解方式也比较固定,这就无法培养出学生的新鲜感而导致教学效率比较的低。尽管老师苦口婆心的讲解了大半节写作课,学生在写作过程中还是不能把老师给的文法方法和写作技巧运用到自己的作文里来。这往往让老师的作文教学停滞在这个部分难以再发展下去,学生跟老师不能达到共识。
2.学生写作过程被动
课堂写作有一个非常明显的弊端那就是写作的氛围是较为死板和严肃的。基本是老师先讲解一部分文法知识学生再自主写作,写作过程中教室里是非常安静的,也少有学生会相互进行讨论。而且由于现在初中语文写作的题目都注重抒发学生的道德情操,选题和内容上都“高大全”而让学生的思维局限在了这些很难让学生在日常生活中产生共鸣的大方向上来。教师和家长乃至于社会都认为作文里的思想情感跟学生自己的思想品德是挂钩的,学生在写作过程中就会小心翼翼避免出错,长久下去学生难免觉得写作是一件很困难的事情。
3.“教”和“学”都有片面性
目前初中语文作文教学的课堂上主要有以下两种教学方式,一是教师根据自身的喜好对于学生的作文优劣从头到尾的进行评价,或注重辞藻优美或注重思想观念健康,把教师在写作课堂的作用置于绝对的主宰者的位置。二是靠学生之间互相评阅打分,选取学生们都比较喜欢的作文在班级范围内传播和学习①。前者是老师发挥主体作用,学生们只靠老师的评价来评估自己的写作水平就难免产生以偏概全的问题。后者是学生处于主导的位置而忽略了教师的教育作用,学生的积极性上去了却缺少教师规范的引导和指导。
二、引导初中作文教学更有效的策略
1.对学生提出分段式的要求
教师应当根据学生自身的情况为他们制定因人而异的写作计划,或者是要求学生自己为自己制定提高写作水平的计划方案,引导学生一步一步的提升自己的书面语言能力。这个周期可以按照课时来划分,也可以按照学期和学年来计划,让学生在每一次写作的过程中都能认识到自己上一次写作的不足来完善自己这一次的写作。随着缺点一个个的改进学生的写作水平也能达到进一步的提高,让学生在自己的努力下不断的取得进步才能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
2.自由写作才能扩大进步空间
写作是一个十分自由的过程,如果受到题目、文体和内容、篇幅等等限制,就会抑制学生自我发挥的欲望,学生的个性不能在作文里表达出来就容易产生千人一面、写出来的作文内容雷同和缺乏情感的问题②。因此教师应该在写作内容上尽量给予学生自由发挥的空间,才能让学生在写作中写的都是自己想说的话。
3.明确写作课的内容
作文课应该在教师的授课和学生的自由讨论之间切换。教师需要系统地对学生的写作进行引导,学生在讨论写作的过程中也不能只是做做样子而要真的投入进去。比如如果定下了一个题目,教师可以先就题目本身的深层含义进行讲解,还可以就这个题目引申出去讲述给学生更多有趣的知识和内容,然后可以鼓励学生自由的发言来讲述自己心里想说的话、身边类似的故事,既丰富了师生们的见闻也可以让学生把写作当成互相学习、充满乐趣的过程。
4.师生共同创造多种多样的教学模式
这是一个提倡教学模式多元化的时代,这不仅体现在教师的授课方式上更体现在教学成果的多样性上。如果教师只是根据固有的教学方式按图索骥的教学,就跟不上随着社会发展而日渐变化的学生的心理发展,长久下去只会让教学模式与现实的学生发展脱节。所以改变固有的语文作文教学模式才能发挥出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作用,不仅可以老师评作文、学生改作文,还可以在学生之间分成小组来互相批改,在教师之间广泛传播听取不同的意见,鼓励学生主动说出自己的优缺点和别人的优缺点来共同进步,教师在其中适当的引导他们养成正确的写作习惯和写作方式。
三、结束语
以上的种种方法是笔者在查阅相关资料和采访了数名老师和学生后得出的结论,相信其中一定可以找到较为普遍的规律。具体的问题还是需要教师根据不同的学生来制定不同的教学策略,才能沿着正确的方向对于语文作文教学进行高效率的探索。教师如果找到了不同学生的个性并且加以指点,一定能创造出缤纷多彩的教学效果。
【注释】
① 林秀芝. 初中语文综合性学习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 课改教学,2012(9).
关键词: 初中语文 文言文教学 有效策略
1.初中语文文言文教学的现状
作为初中语文的重要组成部分,文言文对于培养学生的文化素养和语言运用能力是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初中语文文言文教学现状不容乐观。初中语文文言文教学始终都维持尴尬的教学状态,课堂教学气氛比较沉闷,不管教师讲得有多卖力,学生总是听得昏昏欲睡,教学效果并不理想。首先,学生对初中语文文言文教学缺乏兴趣,而且在思想上觉得文言文根本没有任何用途,只是比较陈旧的死板文字。教师未摆脱传统文言文的教学模式,一般都是先领读,再逐句翻译,然后进行语法分析,串讲全文,注重语文教育所具备的工具性的按部就班的教学模式下,文言文当中包含的浓厚的文化内涵并未被真正挖掘,课堂教学更是枯燥乏味,教学难以达到预期的效果。其次,初中生接触文言文的时间较短,并未掌握学习文言文的正确方法,总觉得非常难学。在这样的情况下,日积月累,初中生对文言文的学习兴趣越来越低,教学效果难以强化。初中语文教师必须采取有效的教学策略,培养学生对文言文知识的学习兴趣,才能促进文言文教学水平的全面提升。
2.初中语文文言文教学的有效策略
2.1让文言文教学贴近学生生活,提高学生对文言文的学习兴趣。文言文知识和现代文是一脉相承的,很多词的用法和意义都有一定的相通性,学生在日常的学习和生活当中累积了大量名言警句和成语,还有很多学习方法和知识经验,这都是学习文言文必备的基础。贴近学生生活,充分运用与学生的学习和生活息息相关的各种因素,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可有效调动学生学习文言文的积极性,消除学生与文言文之间存在的距离感和学习文言文存在的畏惧心理,清除文言文知识学习时学生存在的心理障碍。因为长期以来学生被动接收,很厌烦文言文学习,要想转变这种状况,调动学生的生活经验是极为重要的。例如教学《隆中对》一文时,笔者让学生讲讲所了解和掌握的有关三国人物的相关故事,并谈谈影视剧当中所塑造的三人人物形象,再讲讲对这些三国人物有哪些看法,学生的这些经验和教学过程有效衔接,实现了寓教于乐,学生更易于理解人物的思想感情和隆中对策出台的前后过程。
2.2避免让学生死记硬背,注重潜移默化的教育作用。对于文言文学习,课堂时间是远远不够的,要想让学生在掌握文章涵义的同时,在熟读的前提下流畅地背诵,教师就要让学生无时无刻感受文言文知识。对此,教师可以在教室的醒目位置、板报、走廊等地书写一些古人的格言或名人名句,或者文言文课文当中的名句等,让学生每天都能看到文言文知识和文言文课文当中的语句,以潜移默化的方式让学生慢慢受到文言文知识的影响,喜欢上文言文学习。同时,教师还可组织班级或年级的文言文朗读比赛,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在转变学生对文言文认识的同时,使学生在有趣的活动当中会更加努力地学习文言文知识,提高学生的学习主动性。
2.3从古人人闻趣事着手,引入文言文学习。初中语文当中的文言文课文大多是古代文豪的著作,古人有着许多奇闻趣事,在相关文章学习之前,教师可以通过古人的人闻趣事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在学生兴趣十足的情况下再引入文言文课文的学习。例如:讲授苏轼的《记承天寺夜游》一文时,笔者讲述了关于东坡肉的由来的趣事,在学生提高了学习兴趣时,转到课文学习,提高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积极性。
2.4精心创设教学情境,让学生深入其中。文言文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精心创设文章背景情境、生活情境、问题情境等方式,帮助学生学好文言文。例如:讲授作者欧阳修的《醉翁亭记》一文时,笔者便运用多媒体设备,根据文章的内容创设古人宴请宾客的饮酒情境,制作成教学课件,在课堂上播放,提高学生兴趣的同时,再让学生把酒宴上人们的情态用自己的行为或语言描述出来,让学生在听觉和视上对文章有更深入的了解,从而提高兴趣投入到课文学习当中。
3.结语
文言文可谓是我国的国粹,学好文言文对于学生掌握我国的传统文化,提高对语言文字的理解与运用能力是至关重要的。但是,因为文言文和白话文存在的异同,给一些处于发展阶段的初中生带来了学习困难。一些学生觉得文言文枯燥无味且死板难懂,久而久之使得大部分学生对学习语文和文言文失去了兴趣。笔者分析了初中语文文言文教学现状,并探讨了文言文教学的有效策略,旨在让学生更深切地掌握我国的传统文化,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文字理解与运用能力的全面提高。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