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投稿指导 期刊服务 文秘服务 出版社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首页 > 精品范文 > 统计学要点

统计学要点精品(七篇)

时间:2024-02-22 16:03:12

序论:写作是一种深度的自我表达。它要求我们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真相,好投稿为您带来了七篇统计学要点范文,愿它们成为您写作过程中的灵感催化剂,助力您的创作。

统计学要点

篇(1)

【关键词】 老年; 心血管疾病; 护理; 要点

中图分类号 R473.5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4-6805(2014)4-0111-02

随着社会的进步,我国已经步入老龄化社会,老年疾病越来越多,尤其是老年心血管病的发病率近年有逐年上升势头,而且临床危重症也越来越多[1]。不仅老年心血管疾病的发病率很高,其发病的种类也逐年增多,其病情程度也逐年加重。因此对老年心血管疾病的治疗面对更大的压力,同样对此类患者的护理也就显得尤为重要。本文以笔者所在医院收治的230例老年心血管疾病患者为对象,探讨老年心血管疾病的护理要点及其效果,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以笔者所在医院2010年3月-2013年3月入院接诊的心血管疾病患者为对象,筛选条件为患者年龄大于60岁,排除血液性疾病患者、各型肝炎患者、内分泌失调患者等,符合条件者共计230例,记为患者组。其中男122例,女108例;平均年龄63岁。患者组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五组,编号为Ⅰ~Ⅴ组,每组46例。各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护理方法

将患者组230例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五组,编号为Ⅰ~Ⅴ组。其中Ⅰ组接受常规护理,即包括疾病治疗性护理,患者病房环境的保持,指导患者合理饮食和运动,患者个人清洁卫生的护理等。Ⅱ~Ⅳ组在接受常规护理之外分别外加心理干预、健康指导、人文关怀。心理干预主要是使用各种方法使患者消除疾病恐惧、治疗负担以及预后等,使患者保持平和愉悦的心情。健康指导主要是包括提高认识,饮食指导,运动锻炼的宣教与指导,加强药物治疗和提高治疗的依从性,以及向患者及家属宣传有关疾病的防治与急救知识,鼓励患者积极治疗各种原发病,避免各种诱因[2-3]。Ⅴ组接受整体护理,即围绕患者为中心,根据患者的需要,采取一切合理的护理措施以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采用世界卫生组织生存质量简易量表(WHOQOL-BREF)评价患者干预前后的生存质量。

1.3 统计学处理

所有所得数据录入统计学软件SPSS 19.0,并进行统计学分析与处理。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进行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字2检验,P

2 结果

2.1 干预前后患者生存质量WHOQOL-BREF量表评分比较

230例患者干预前后生理因素、心理因素以及环境因素比较,干预前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1。

表1 干预前后患者生存质量WHOQOL-BREF量表评分 分

时间 生理因素 心理因素 社会关系 环境因素

干预前(n=230) 59.23±10.81 52.08±9.66 62.27±6.86 59.43±12.87

干预后(n=230) 62.57±10.78* 61.93±9.51* 62.92±7.02 62.18±13.37*

*与干预前比较,P

2.2 不同护理要点与老年心血管疾病患者生存质量的关系

单纯性常规护理Ⅰ组与外加心理干预治疗Ⅱ组患者生存质量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字2Ⅰ组、Ⅱ组=6.343,P0.05)。整体护理和常规护理等其他护理干预的患者生存质量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字2Ⅰ组、Ⅴ组=15.294,字2Ⅱ组、Ⅴ组=4.039,字2Ⅲ组、Ⅴ组=13.538,字2Ⅳ组、Ⅴ组=8.425,P

表2 不同护理要点与老年心血管疾病患者生存质量的关系

组别 生存质量评分大于60分(例) 百分比(%)

Ⅰ组(n=46) 27 58.70

Ⅱ组(n=46) 38 82.61

Ⅲ组(n=46) 30 65.22

Ⅳ组(n=46) 34 73.91

Ⅴ组(n=46) 44 95.65

3 讨论

心血管疾病如冠心病、高血压等属于常见病、多发病,临床死亡率高[4]。对于老年人来说,并发心血管疾病的风险很大,入院治疗的患者甚多,因此给护理工作带来不少压力。护理中如何使患者满意并且有利于疾病的康复成为护理工作探讨的热点话题。

在本研究中,护理人员对老年心血管患者实施常规护理、常规护理外加心理干预、健康指导、人文关怀以及以患者为中心的整体护理。通过研究结果发现,常规护理外加心理干预对老年心血管疾病患者的生存质量影响最大。王世英等[5]的研究也表明,对老年患者的异常心理给予相应的心理指导和护理, 能明显改善他们的心理状态,有利于他们早日恢复健康, 缩短住院时间。此外,在本研究中,常规护理外加健康指导和人文关怀对患者的生产质量影响并不大。而整体护理是最理想的护理方式,本研究中对患者实施整体护理的组别中患者生存质量改善最大。

总之,老年心血管疾病发病后一般较严重,但有效的治疗和护理能明显改善患者的生存质量。对于该类患者护理要以患者为中心,实施整体护理,其别是心理干预护理尤为重要。其次要人文关怀和健康教育并行,这样能为患者的康复提供保障。

参考文献

[1]林娟.186例老年心血管病患者健康教育及护理干预[J].中国民康医学,2009,21(15):1889.

[2]田震静,吕烨辉,付爱丽,等.健康教育在老年心血管疾病患者临床护理中的作用[J].中国老年学杂志,2012,32(3):502-504.

[3]孙洁.老年心血管病的临床护理措施[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10,4(7):191-192.

[4]陇文菊.电话回访式健康教育对老年冠心病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J].中国老年学杂志,2010,30(7):975-976.

篇(2)

就目前而言,医患关系的矛盾纠纷问题往往是当下表现出的普遍社会矛盾,其主要原因是由于病患对于治疗预期过高,加上护理人员护理存在疏漏问题,从而引发。而究其根本原因,往往是由于部分护理人员缺少人文理念,未能在护理干预过程中给予病患人文关怀与服务,从而引发矛盾产生。因而作为未来的护理人员,护生在校期间的学习不仅仅是针对一些知识点,更需要学习相应的人文理念。而就此,我校抽选2014级护生300名,采用不同的教学方式进行《儿科护理学》课程教学,并且取得了显著的效果,详细分析如下:

1资料和方法

1.1临床资料

择选2015年8月至2016年9月于我校抽选2014级护生300名,然后按照随机数表分为两组,即研究组(150名)与对照组(150名)。其中研究组护生有150名,包含文科生 46人(30.67%),理科生104 人(69.33%),年龄范围为18-24岁,平均年龄(22.1??.2)岁;研究组护生有150名,包含文科生 49人(32.67%),理科生101 人(72.14%),年龄范围为19-23岁,平均年龄(21.9??.1)岁。根据以上基础资料对比可知,两组病人无论在年龄、文理科比例等一般资料方面均无明显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 研究方法

其中对照组护生均采用传统教学方法,即了解《儿科护理学》课程知识点,掌握护理的要点以及注意事项,强化知识的实践运用。而研究组则采用人文关怀教学模式对《儿科护理学》课程完成教学流程,具体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1、按照教学方向,制定临床经验教学规划,同时结合生活实践将课程内容进行细化并且配合人文理念开展教学;2、强化人文理念知识普及讲座,即如加入人文关怀理念普及讲座,主要以华生作为例子,阐述其人文思想以及个人事迹,同时可以在教学过程中加入人文思想感染与感化;3、增加人文教学活动,即如加入人文知识竞赛、护理话剧编排、人文理念辩论比赛等等多种活动,同时可以组织护生进入医院实践实习,从而通过现实的工作深入了解人文思想与理念。

1.3 评估标准

根据本次调查研究,主要将调查评估结果分为以下几个档次,即1、优等学生学习效果显著,能够完全掌握儿科护理学的要点与知识点,能够将知识点与人文理念融入实践过程中;2、学生学习能够达到一定效果,基本了解儿科护理学的要点与知识点,能够将知识点与人文理念融入实践过程中;3、学生学习效果不佳,不了解儿科护理学的要点与知识点,无法将人文理念与知识理念融入到实践过程中。

1.4统计学分析

本次研究运用SPSS 13.0数据包开展数据分析,计量资料以真实原始数据及平均数据表示,即(x??s)表示,并通过t检测;而计数资料以百分率(%)表示,则通过?%p2检验,若P值低于0.05,代表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本次调查研究分析可见,各组学习效率对比可知,研究组150名护生学习效率为93.33%,而对照组150名护生学习效率为76.92%;以上各组总体有效率对比存在显著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3讨论

篇(3)

【关键词】消化溃疡;穿孔;护理要点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01-0218-02

急性穿孔是消化性溃疡最严重的并发症之一,溃疡深达浆膜层时,可突然穿透而发生急性穿孔,以胃窦小弯及十二指肠球部前壁溃疡多见。[1]临床表现为突然出现严重腹痛,始于上腹逐渐延至脐周,有时胃肠内容物沿肠系膜根部流向右下腹,致右下腹痛酷似急性阑尾炎穿孔。数小时后出现腹膜刺激症,多数患者有气腹征,部分患者伴有休克症状,确诊后常需紧急手术治疗。在手术治疗前要进行规范的临床护理,才能保证其痊愈率,本文旨在探讨建立规范的护理措施的重要性,以确保患者手术前后的恢复质量。

1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所有研究对象均是2009年5月――2012年6月入住普外科的患者86例,且自愿参与研究,并经本人或家属签署知情同意书。入院后,随机将86例患者分为两组,每组43人,年龄在20-61岁之间,平均年龄38±1.12岁,其中男性51例,女性35例。属于胃溃疡穿孔者21例,十二指肠溃疡穿孔65例。两组入选患者无其他并发症。

篇(4)

[关键词]课堂总结;医学统计学;教学质量

[中图分类号] G64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16)06-0117-02

课程总结是教师在即将结束某一教学内容时,通过归纳总结、提问、讨论等方式回顾概括课程的主要内容,使授课内容系统化的行为方式。作为以理论授课为主的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课程总结的成功与否,关系到学生对课程的深入理解及兴趣,其也是衡量教师教学水平高低的标志之一。

一、课堂总结对医学统计学教学的意义

医学统计学是将统计学的原理及方法与医学实际相结合的一门应用学科,是医学生从事基础研究、临床研究、预防及卫生管理工作不可缺少的课程。作为一门以理论授课为主的课程,医学统计学有这样一些特点:一是概念抽象,很多基本概念例如t分布、p值等对于初学者来说都是十分生涩难懂的;二是知识点既分散又相互关联,例如方差分析与秩和检验分布在不同的章节,但是应用起来需要同时掌握这两部分的知识,以便根据数据情况选择不同的分析方法;三是方法选择容易出错,在卡方检验中,不同的计数资料数据应该采用不同卡方检验方法,甚至有些计数资料不能采用卡方检验进行分析。因此,即使教师在课堂上已经把概念讲解得十分清晰,学生的知识体系可能仍然是零碎的,甚至可能出现学生越学到后面越糊涂的现象。[1]所以,及时利用课堂总结帮助学生抓住知识要点、构建完整的知识结构、提高统计分析问题的思维能力、激发学生兴趣十分重要。

二、课堂总结的设计要点

要发挥课堂总结的作用,就不能对知识点进行简单的罗列,而应该通过对课堂总结进行精心设计,实现对教学内容的升华。对课堂总结进行设计,首先是要设计教学的重点和难点,通过对重点和难点的再次强调,及时解决学生理解上的问题。其次,要设计课堂总结的时间。课堂总结是对某一教学内容的总结,它并不一定在整个课堂结束时才进行。再次,课堂总结要针对不同的授课对象。不同层次的学生其知识背景不一样,教学需求也不一样。教师应针对不同教学对象进行不同的设计,使得课堂总结既能涵盖本次授课的重点内容,又具备针对性、科学性和实用性。最后,要注重课堂设计的形式。教师应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或不同的授课对象改变课堂设计的形式,使学生能及时吸收和消化大量、抽象的理论知识,达到对授课内容进行“画龙点睛“的目的。笔者下面对常见的课堂总结形式进行总结。

三、课堂总结的形式

(一)结合哲学思想,启发学生思考

爱因斯坦认为,哲学是全部科学之母。医学研究中很多知识都体现了哲学的思想。[2]在授课内容结束之际,将统计知识与哲学思想结合,让学生体验医学统计学的科学性与艺术性,不仅能向学生传授具体的理论,而且可以培养学生的统计思维,是一种有意思的课堂总结方式。

假设检验是医学统计学最核心、最重要的一个知识点,它是用来判断样本与样本、样本与总体的差异是由抽样误差引起还是本质差别造成的统计推断方法。其基本思想是根据问题的需要对所研究的总体作与待研究问题相反的某种无效假设,在该无效假设成立的条件下,由实测的样本计算出统计量的值,根据统计学中小概率事件不可能在一次抽样中发生的思想和预先给定的显著性水平,做出是否拒绝无效假设的判断。在医学统计学的教学过程中,假设检验是学生公认的难点,而很多学生遇到的最大困难在于:既然已经从样本数据中看到了差异,为什么还需要进行复杂假设检验?利用哲学中的“现象与本质“原理能较好地帮助学生理解假设检验的概念。

以下面的例子为例:欲考察某种疾病对男性血红蛋白的影响,收集了20名男性患者的血红蛋白值(g/L),算得均数为104.4 g/L,标准差为19.48 g/L。当地健康成年男性的血红蛋白平均值为140 g/L,问男性患者的血红蛋白平均水平与健康成年男性是否不等?很多学生提出的问题是:“既然104.4g/L与140 g/L是明显不同的,为什么还要做假设检验?”

在哲学中, “本质”揭示的是事物的根本性质,人们的感官不能直接感知,只能通过抽象思维才能把握。“现象”是事物的外在表现。在本例中,欲回答的是男性患者的血红蛋白平均水平与健康成年男性是否不等这样一个关于本质的问题,而所观察到的104.4g/L与140 g/L只是一种现象。因此,要透过现象抓住本质,就必须借助假设检验来做出判断,这样才能回答关于男性患者的血红蛋白平均水平与健康成年男性是否不等这样一个关于本质的问题。

(二)巧用发散思维,激发学生思考

医学统计学的很多知识点之间是有内在联系的,孤立地学习某一章节必然会导致“学用脱节”的现象发生。在一个章节学习完毕时,及时利用发散思维帮助学生将已经学习过的相关知识进行关联或者区别,可以带来意想不到的效果。

例如在学习完参数估计、t检验、方差分析以及秩和检验等知识后,可以询问学生要证明两地高三男生的身高是否不同,可以采用哪些方法?这些方法各适用于什么情况?鼓励学生利用发散思维进行思考,将学生的不同回答进行总结。通过这样的方式总结相互有联系的内容,不仅可以激发学生利用所学知识来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还可以通过知识点之间的对比、归纳,加深学生对所学内容的理解。

(三)利用思维导图,加深学生的理解记忆

传统的课程小结往往强调知识点的罗列,教师在课程即将结束时,对课程的重要概念及理论进行简单的总结。这种总结忽略了前后知识点间的关联性,从而使不可分割的知识体系变得孤立、零碎,这样不利于学生从整体及全局的视角思考问题。

思维导图运用图文并重的技巧,把各级主题的关系用相互隶属与相关的层级图表现出来,把主题关键词与图像、颜色等建立记忆链接。通过构建系统完整的思维导图,帮助学习者对知识点进行归纳和综合,进而呈现概念之间的层次关系和思维顺序关系,能帮助学生构建科学完整的统计知识框架,使其避免局限于若干抽象概念的机械记忆当中。而图像的使用不仅可以加深学生的记忆,还可以把有关联的知识联系起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研究表明,在医学统计学教学过程中利用思维导图可以使学生更容易记忆和掌握理论知识,对教学有积极的作用。[3]下面以计量资料相关知识为例。

(四)融入实际案例,提高学生的综合运用能力

案例讨论也是课题总结中常见的方式。在授课之后,由教师根据此次授课内容,准备一些综合性的统计案例,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提出修改意见。案例结课的方法不仅能帮助学生巩固课堂内容,而且还可以提高学生应用统计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4]

案例结课可以使用导课时的案例,这能使授课内容首尾呼应,既能巩固本节课所学到的新知识,又照应了开头,使一节课成为一个完美的整体,从而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强化学生知识的应用和记忆。案例结课也可以采用错例辨析的形式,这样既可以激发学生运用新知识的兴趣,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又可以让学生在辨析中消化知识难点,建立正确的统计思维。例如,在学习卡方检验时,可以给学生展示本该使用校正公式进行检验而未使用的案例,让学生自己找出案例中存在的方法误用问题,进而总结卡方检验中不同公式各自的适用条件,让学生在以后碰到类似问题的时候能够准确做出判断。

四、结语

除了上述几种常见方式外,医学统计学教学的总结方式还有很多,值得我们去探讨和实践。孔子云:“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这表明了学习与思考之间的辩证关系,而课堂总结就是一种积极思考的方式,它使得学生由单纯地接受知识到综合地吸收知识。在总结过程中,学生逐步形成了系统的思维框架,更加牢固地掌握了学习过的内容,学生的学习能力得到提高。如果说精彩的教学如同乐曲,那么课堂总结则恰似一首乐曲的“终曲”,要做到“余音绕梁”。授课者要充分重视课堂总结的作用,对课堂总结的内容和形式进行精心设计,做到艺术化的课堂总结。

[ 参 考 文 献 ]

[1] 金丕焕. 中国生物统计学的现状与挑战[J].中国处方药,2002(9):62.

[2] 贺幸平.论统计学的哲学意蕴[J].统计与决策,2007(13):31-33.

篇(5)

方法:选取我院2012年6月―2013年11月间收治的使用呼吸机的患儿53例,分为两组。观察组根据观察要点实施针对性的临床护理干预,对照组接受常规护理,对比两组患儿护理效果。

结果: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为6.89%,与对照组并发症发生率20.83%相比明显较低,两组患儿护理效果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结论:对使用呼吸机的患儿实施必要的护理干预可以有效预防并发症,促进患儿尽快恢复,医务人员应注意明确观察要点,针对性的做好护理。

关键词:呼吸机 观察要点 护理措施

【中图分类号】R47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8801(2014)04-0224-01

随着现代医疗技术的发展,呼吸机被广泛应用于各种呼吸障碍的危重病人救治中,但呼吸机为人们带来好处的同时,其负面影响也不容忽视,特别是对机体各方面功能尚未发育完全的儿童患者,更应该高度警惕。因此,做好使用呼吸机患儿的护理工作,尽量降低并发症的发生几率尤为重要。为进一步探究使用呼吸机患儿的观察要点及护理措施,选取我院2012年6月―2013年11月间收治的使用呼吸机的患儿53例,回顾分析其临床护理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选取我院2012年6月―2013年11月间收治的使用呼吸机的患儿53例,分为两组。观察组29例,男性16例,年龄在1.5~9岁之间,平均年龄为(2.31±1.56)岁,女性13例,年龄在2~11岁之间,平均年龄为(2.62±1.43)岁。对照组24例,男性13例,年龄在1~11岁之间,平均年龄为(3.04±1.29)岁,女性11例,年龄在2.5~10岁之间,平均年龄为(3.11±1.46)岁。其中,脑炎患儿11例,哮喘患儿13例,颅内出血患儿5例,先天性心脏病患儿17例,麻醉意外患儿3例,吸入性肺炎患儿4例。使用呼吸机的时间为30~354h,平均时间为(221.52±18.63)h。所有患儿病情、年龄、使用呼吸机时间方面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方法。对照组接受包括病情观察、健康教育、康复锻炼在内的常规护理,观察组护理方法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2.1 对于呼吸系统的观察护理。观察患儿口唇及面部颜色,以判断是否缺氧,血氧饱和度维持在95%以上。及时观察患儿的自主呼吸情况及呼吸节律,根据患儿具体情况对呼吸方式进行调节。并对患儿动脉血气分析的结果进行检查,正确判断通气状况,合理调整呼吸机的工作参数,确保肺通气维持在满意状态。因实施气管插管术之前,气囊周围有较多细菌存在,所以使用呼吸机的患儿产生肺炎的几率较高。因此,临床护理中应及时对患儿进行肺部听诊,对痰培养及X线所见等指数及时注意。保持室内清洁干燥、空气流通,管道每天更换,湿化罐中的注射水也要保证及时更新,整个过程都要保证无菌操作。因使用呼吸机患儿的喉门不能关闭,一定程度上减弱其咳嗽能力,分泌物无法自行排出体外,因而需要定时吸痰。护理人员要首先向患儿家属讲述吸痰的必要性及配合方法,亲身示范,吸痰前首先给予患儿过度充气,鼓励患儿有效咳嗽,变换轻扣其背部排痰,以有效减少呼吸系统并发症的产生。每天2次更换切口敷料,常规使用抗生素。当有气胸临床表征时,立即拍X光片检查,帮助医生对患儿实行胸腔穿刺,必要情况下置入胸导管以尽量引出气体。加强护理干预,定时对其拍背翻身,保持呼吸道通畅。于患儿床头放置胸穿包,以方便紧急救治时使用[1]。

1.2.2 对于血压的观察护理。低血压病症临床中也常易发生,护理人员应每间隔1个小时检测患儿血压1次,对产生低血压的原因进行分析,对呼吸机的工作参数给予重新调整。若调整参数后患者症状得到明显改善,则表示症状发生机制为呼吸机因素;若患儿症状无明显变化,则可能是因为患儿自身存在低血容量病症,或心肌收缩相对较差,分析原因后对症处理。

1.2.3 对于神经系统的观察护理。呼吸机过度通气会导致碱血症,患儿的脑血管出现收缩致使脑缺血,严重者可产生昏迷;若呼吸机通气不足,存在于血液中的CO2分压会明显升高,此时容易使患儿有昏昏欲睡之感,脑血管也会出现扩张,导致脑血流量大幅度增加,导致昏迷。因此临床护理中,严密观察患儿各项生命体征及神志意识,并及时行血气分析检查是非常必要的。

1.2.4 对消化系统的观察护理。腹胀也是临床中常见的并发症之一,使用呼吸机可增加患儿腹腔脏器血管的阻力,使其产生缺血或者缺氧。因此,临床护理工作中,应有效指导患儿进行简单的床上活动,确保胃管畅通,并每晚对患儿腹部按照一定方向实施按摩[2]。

1.2.5 心理护理。患儿年龄较小,面对陌生环境会感到害怕,尤其是在插管后,因不能说话会产生恐惧、害怕等不良心理,表现为哭闹不止甚至拔管。此时护理人员要协同家属耐心的对患儿进行开导,使用轻柔的言语向患儿介绍呼吸机的作用,减轻患儿抵触心理。临床中使用呼吸机之后,不允许家属陪护,因此护理人员要多陪护患儿,采用讲故事、听音乐的方式缓解患者不安心理。护理人员要保持足够耐心,及时了解患儿心理反应,切实做好患儿的心理疏导工作。

1.3 统计学分析。对本文所得实验数据均采用SPSS 12.0统计学软件进行检验,所得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所得计数资料采用X2检验,以P

2 结果

经过护理,两组患儿病情均得到明显改善,护理期间,观察组出现并发症的有2例,具体表现为切口感染者1例,气胸者1例,并发症发生率为6.89%,对照组出现并发症的有5例,其中肺炎患儿3例,气胸患儿1例,黏膜损害患儿1例,并发症发生率为20.83%,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与对照组相比明显较低,两组患儿护理效果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3 讨论

本次研究表明,对使用呼吸机的患儿根据观察要点实施临床护理,可有效减少患儿并发症产生,促进患儿病情尽快恢复,值得临床中广泛应用。

参考文献

篇(6)

【关键词】中医康复护理;脑梗死;偏瘫;肢体功能

脑梗死(cerebral infarction,CI)又称缺血性脑卒中,是神经内科的常见病和多发病之一,是由多种原因导致动脉管腔狭窄或阻塞,造成脑部血液供应障碍、脑组织缺氧甚至坏死,进而引起神经功能障碍,其发病率和致死、致残率均较高,严重影响着患者的健康和生命安全[1]。有资料报道[2],70%及以上的脑梗死患者可遗留瘫痪、失语、失用等残疾,其中偏瘫是最常见后遗症之一。我院在常规药物治疗及护理基础上,对脑梗死偏瘫患者辅以中医康复护理干预,取得了良好的康复治疗效果,现将研究资料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1年12月至2012年12月我院神经内科收治的脑梗死偏瘫住院患者62例,均参照1995年第四届全国脑血管病会议通过的脑梗死诊断要点[3],并经头颅CT和(或)MRI证实。所有患者均首次发生脑梗死、意识清楚,有肢体功能障碍,排除大面积脑梗死、严重认知功能障碍、语言障碍、严重心、肝、肾等重要脏器功能障碍患者。其中男32例,女30例;年龄42~63岁,平均年龄(53.2±5.9)岁;病程3~18d,平均病程(9.9±1.4)d。将上述患者随机分为中医康复护理干预组(简称干预组)和对照组,每组各31例,患者治疗前均知情同意,并签订知情同意书。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病情及肢体功能、病程等方面经统计学比较,差异均不显著(P>0.05),具有可比性。

1.2 研究方法 对照组患者给予神经内科常规药物治疗及护理模式。干预组患者在此基础上,辅以中医护理干预模式,具体方案如下。①情志护理:通过说理疏导、劝说疏导、移情相制、顺情从欲、气功调神等中医情志护理方法,消除患者焦躁、抑郁等不良情绪及心理压力;通过谈心、释疑,帮助解决实际问题等方式,使患者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以利于脏腑、气血功能恢复,积极配合医护人员进行治疗。②中医康复护理:对于中风急性期患者以按摩为主,辅以针刺治疗,按摩主要以伸、拔、扳、按、揉、擦等手法在患者颈项、肩部进行,针刺选取的穴位主要包括水沟、风池、大椎、天柱、内关、太冲、曲池、合谷、三阴交等;恢复期患者以针刺、电针、艾灸为主,辅以推拿按摩,推拿按摩部位主要集中在患者存在神经功能缺失的部位。

1.3 评价方法 分别于进行护理干预前与干预结束后,采用简化Fugl-Meyer(simplified Fugl-Meyer assessment,FMA)运动功能量表评分,进行运动功能的评定,上肢66分,下肢34分,满分为100分,评分越高,肢体运动功能恢复越好,疗效越好[4]。

1.4 疗效评定标准[3] 采用痊愈、有效、无效三级疗效评定标准。治疗后,患者临床症状与体征消失,颈、肢体功能活动恢复正常,生活自理,能正常工作和学习者认定为痊愈;治疗后,患者临床症状与体征均有明显好转,颈、肢体功能有所改善,生活基本自理,能参加一般的工作和学习者认定为有效;治疗后,患者临床症状与体征未减轻,颈、肢体功能未改善,甚至加重和死亡者认定为无效。

1.5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7.0统计学软件对研究数据进行分析处理,计量数据采用χ-±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比较采用χ2检验,以P

2 结果

2.1 两组治疗前后FMA评分比较 治疗前,两组FMA评分差别不显著,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结束后,两组FMA评分均有不同程度的提升,但干预组提升更为显著,与治疗前与同期对照组比较,差异均较为显著,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

2.2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 干预组31例患者中痊愈20例,有效8例,无效3例,临床总有效率为90.32%;对照组31例患者中痊愈12例,有效12例,无效7例,临床总有效率为77.41%。两组临床疗效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

3 讨论

脑梗死属祖国医学中“中风”范畴,其基本病因为,血瘀内阻,血行不畅,气机不通,宜以益气化瘀、活血通络为主要治则[5]。中医情志护理可消除患者焦躁、抑郁等不良情绪及心理压力,可使气血运行顺畅,利于脏腑功能恢复正常,中医针灸及推拿按摩可以扶正祛邪、调和阴阳、疏通经络、调畅气血、纠正气血逆乱,从而增加患者脑部血流量,加快血液运行速度,改善脑梗死偏瘫患者肢体的运动功能。

本研究结果显示,在常规药物治疗和护理基础上,辅以中医康复护理干预,对脑梗死偏瘫患者进行治疗与护理,临床疗效显著,与传统护理模式比较,差异显著。

此外,显著提升脑梗死偏瘫患者FMA评分,促进患者肢体功能的恢复,从而提升患者的生活质量,改善患者预后。

参考文献

[1] 胡丽.早期康复护理干预对脑梗死偏瘫肢体功能恢复的影响[J].中国医药指南,2013,11(19):726-727.

[2] 杨红专.脑卒中的康复治疗进展[J]. 中外医疗,2011,8(2):182- 184.

篇(7)

[关键词] 针刺调节;缺血性中风;血脂水平;血液流变学

[中图分类号] R245.11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7210(2012)05(b)-0116-02

脑血管疾病是威胁人类健康的严重疾病之一。缺血性中风(CIS)约占脑血管疾病的70%。近年来,随着人们生活习惯和饮食结构的改变,CIS的发病率也呈上升和年轻化的趋势,严重危害着人类的生命安全和健康[1]。临床上,西医在对缺血性中风的治疗中已经取得了一定的疗效,而中医对于缺血性中风的治疗有其独有的特色和优势,尤其是针灸在治疗中风方面已具有悠久的历史,已经积累了大量的经验。近年来的研究表明[2]:缺血性中风的发生与患者的血脂和血黏度的改变有着密切的关系,血脂异常升高对于促进血液流变学指标的改变、增加血黏度起着重要的作用。因此,本研究考察了对缺血性中风的患者进行针刺调节后对血脂水平和血液流变学的影响,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文选取的研究对象为2009年1月~2011年1月我院收治的缺血性中风的患者,共60例。所有患者中,男36例,女24例;患者的年龄中,最小43岁,最大72岁,平均55.2岁。将所有纳入研究的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每组各30例。本研究通过医院伦理委员会的验证,每例患者在进行治疗前,研究人员均对其进行了告知,并签订了知情同意书。两组间患者在性别、年龄以及病情等基本情况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具有可比性。

1.2 患者纳入和排除标准[3]

1.2.1 纳入标准 ①所有患者均符合中、西医关于中风的诊断标准(西医诊断依据1996年中华医学会第四次全国脑血管病学术会议修订的《各类脑血管疾病诊断要点》同时行头颅CT或者MRI检查确诊;中医诊断依据1996《中风病诊断与疗效评定标准》),且发病2周以内;②年龄30~70岁;③符合缺血性脑血管病诊断要点。

1.2.2 排除标准 ①不符合诊断标准的患者;②短暂性脑缺血发作以及蛛网膜下腔出血的患者;③意识昏迷或者生命生命体征不稳定,经检查证实有脑部肿瘤、外伤、寄生虫病、代谢障碍、风湿性心脏病以及其他合并症的患者;④妊娠、哺乳期妇女以及惧怕针灸或者不合作的患者。

1.3 方法

对照组患者均给予常规抗缺血性中风治疗,静脉滴注给予醒脑静注射液以及必存依达拉奉注射液,每日1次,同时予以口服阿司匹林100 mg,每日1次,对于伴有高血压、糖尿病的患者给予降压和降糖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针刺头部百会、率谷、头维等穴;上肢肩俞、曲池、外关以及合谷等穴;下肢血海、足三里、三阴交等穴,每日治疗一次,两组均以15 d为1个疗程。分别检测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血脂水平以及血液流变学指标的变化情况。

1.4 统计学方法

所有数据均采用SPSS 11.0统计学软件进行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采用t检验分析两组治疗效果的差异,以P < 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脂水平的变化

研究的结果显示,两组患者治疗后的总胆固醇(TC)、三酰甘油(TG)的水平均明显降低(P < 0.05),且观察组的前后变化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观察组的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水平明显降低,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

2.2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液流变学指标的变化

对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血液流变学观察的结果显示,观察组血液流变学各指标的变化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

3 讨论

CIS在临床上是指因为脑部血液供应发生障碍而导致缺血和缺氧而引起脑组织坏死软化,产生偏瘫、偏盲以及感觉障碍、失语等症状。其发病的主要特点为脑血栓形成,在脑血栓的致病因素中,动脉粥样硬化是重要的原因之一。并且,近年来大量的临床研究结果表明[4],高脂血症以及血液黏度升高是缺血性中风发生的重要因素。因此,在缺血性中风的临床防治中,如何有效的降低血脂水平,改善患者的血液黏度,成为各方面普遍关注的课题。

有研究表明[5-7],通过针刺调节可显著改善患者的脑血管舒缩反应能力,增强神经元营养促进再生地作用,提高大脑中动脉的平均血流速度,对血管壁的机能、血管阻力以及血管的弹性的改善也是有效的途径之一。因而在本研究中,笔者考察了对缺血性中风的患者,在常规治疗的同时,进行针刺调节的效果,结果表明,虽然常规治疗均可使患者的血脂水平以及血液流变学指标得到一定程度的改善,但是在配合针刺调节之后,可见患者的总胆固醇、三酰甘油以及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的水平降低更为显著,治疗前后的改变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并且患者的血液流变学指标的改变较之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这可能与通过针刺调节,可有效地刺激交感神经,兴奋脑部动脉中的β-受体,因而不仅可改善缺血性中风患者的脑血管功能,还可降低患者的全血黏度,减轻血液的运行阻力,改善患者血管壁的机能,解除血管痉挛,为侧枝循环提供有效的代偿血流,从而提高大脑侧枝循环功能以及改善脑部血流的自动调节功能有关。因此,可见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结合针刺调节,患者的血脂水平以及血液流变学指标的改变,较之仅进行常规治疗的患者更为显著,使患者的血脂水平以及血液流变学指标趋于正常,从而纠正血液循环障碍,增加血流量,预防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以及血栓的形成和进一步的发展[8]。

总之,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结合针刺调节可显著改善缺血性中风的形成因素,在一定程度上预防其发生和阻止进一步的发展。但是,缺血性中风是一个受多重因素共同影响的复杂的病理过程,在后续的研究中,关于针刺调节对缺血性中风患者其他致病因素的作用,有待于进一步的研究。

[参考文献]

[1] 朱庆,倪光夏.针刺治疗缺血性中风的实验研究进展[J].针灸临床杂志,2010,26(1):61-63.

[2] 周钰,黄海霞,牛相来,等.针刺调节缺血性中风患者血脂和血液流变学的临床分析[J].中国中西医结合急救杂志,2011,18(3):176-177.

[3] 何扬子,韩冰,林秀华,等.针刺留针时间对缺血性中风患者脑血流速度的影响[J].暨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与医学版,2006,27(2):262-266.

[4] 万华,陈炳,张志强.急性脑梗死中医证型与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血糖、血脂的相关性研究[J].中国中西医结合急救杂志,2007,14(4):209-211.

[5] 罗文舒,杨卓,欣于海.波针刺对缺血性神经元凋亡信号转导的影响[J].中国医药导报,2008,5(19):84-85.

[6] 陈文,顾红卫,马维平,等.针刺足三里、悬钟对缺血性中风患者脑血管功能的影响:多中心随机对照研究[J].中国针灸,2006,26(12):851-853.

[7] 唐曦,刘小卫,殷坚,等.全经针刺法对恢复期脑梗死脑血流动力学影响的临床研究.[J].中国医药导报,2011,8(17):102-1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