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2-22 14:58:04
序论:写作是一种深度的自我表达。它要求我们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真相,好投稿为您带来了七篇目前学前教育的现状范文,愿它们成为您写作过程中的灵感催化剂,助力您的创作。
【关键词】学前教育;现状;发展对策
中图分类号:G6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0278(2012)06-177-01
学前教育既是一项公共教育事业又是一项社会公益性事业,作为人生发展过程中的奠基性教育,它是我国教育体系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我国教育事业突飞猛进,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学前教育的重要性也已逐步为社会所认识并得到快速发展,但是我们不得不承认,在当前整个教育体系中,学前教育依然是最为薄弱的一环,其发展处境和现状并不容乐观,尚待进一步改善。
一、学前教育的重要性及现状分析
俗话说,"三岁看小,七岁看老"。这说明早期教育对于孩子的终生发展至关重要。孩子幼年时正处于性格品质的形成期,做好学前教育将对其一生的发展都产生深远的影响。通过学前教育,使儿童形成正确的道德观;学习对和错,形成初步的判断能力;对外部世界和所处环境进行初步认知和探索;学会简单社会交往;形成健康的情绪,让他们经常进行正面的情绪体验,获得健康的体魄。作为教育的起步和基础阶段,学前教育不仅对于儿童个体的身心发展十分重要,而且关系到社会的进步、国家的稳定和富强。一是有助于提高国民整体素质,促进社会民主文明的进步;二是有利于培养创新型人才,增强国家的核心竞争力;三是有利于促进社会公平,维护社会和谐稳定;四是对基础教育乃至整个教育事业发展均具有重要意义。
我国学前教育事业已获得很大的发展。据统计,目前幼儿园儿童总数超过2500万人,全国幼儿园总数达到13余万所,然而,当前的学前教育仍然比较薄弱,尚存在不少问题需要解决。主要是:其一,学前教育普及率低。相对于义务教育而言,我国学前教育覆盖率要低很多。据官方资料,当前全国仍有2563万名适龄儿童不能完整地接受学前三年教育,有近三分之二的农村幼儿没有机会接受幼儿园教育。其二,学前教育发展不均衡。具体表现为:公办幼儿教育与民办幼儿教育发展不均衡;城市幼儿教育与乡村幼儿教育发展不均衡;发达地区与落后地区幼儿教育发展不均衡。其三,学前教育理念陈旧。目前,在相当一部分幼儿园中,幼儿教育小学化倾向日趋严重,违背了幼儿身心发展规律,偏离了学前教育发展的方向。不少幼儿园不注意儿童兴趣开发和能力的培养,而偏重短期成效忽视幼儿的终身发展,教育理念陈旧落后。其四,部分幼儿园收费太高。前些年提出的"教育产业化"对学前教育发展带来许多不利影响,有些地方把学前教育完全推向社会和市场,导致许多"天价幼儿园"、"贵族幼儿园"的出现,特别是最近几年,"入园难"和"入园贵"已成为社会大众广泛关注的问题。其五,幼儿教师素质有待提高。幼儿教师素质是学前教育高质量的保证。目前多数幼儿教师学历偏低、知识老化,又缺少继续教育的机会和要求,其现有知识难以满足幼儿不断增长的求知欲望,影响了幼儿健康成长,也使学前教育质量的提升受到制约。
二、促进学前教育进一步发展的现时对策
(一)加快学前教育立法
我国学前教育现有相关的最高立法层次仅是部门规章,缺乏具有国家法律地位的学前教育法。在新形势下,要大力提高当今社会对中国学前教育的重视和支持,为我国学前教育的正常、有序发展提供有力保障,目前的立法层次较低,力度完全不够。为此,必须通过立法,即制定《学前教育法》,进一步明确学前教育的地位、作用,明确政府及社会各方面的责任,建立良好的保障机制,使学前教育工作有法可依。
(二)加大学前教育政府投入
学前教育属于社会公共事业,它关系到社会未来的发展,因此政府要承担学前教育的大部分责任,加大投资,从而促进学前教育资源的均衡化以及合理化,这也是实现学前教育公平的基本条件。目前很多发达国家以及发展中国家都已逐步走向国家财政投入为主要学前教育经费来源的模式,对此,我国可予借鉴。一是增加公办园补贴,大力发展公办幼儿园,提供"广覆盖、保基本"的学前教育公共服务。并制定优惠政策,支持街道、农村集体举办幼儿园。二是多种财政支持并行,大力发展民办幼儿园。三是设立中央专项经费,促进落后地区学前教育发展,使全国的儿童不分区域全部享受均等的学前教育。
(三)革新学前教育理念
幼儿教育具有其特殊性,因此在学前教育中,要尊重幼儿身心发展规律和学习特点,坚持以幼儿为本,关注个别差异;要以游戏为基本活动,保教并重,促进每个幼儿富有个性的发展。教育活动围绕健康、语言、社会、科学、艺术五大领域组织开展,不得有"小学化"和"学科化"倾向,禁止在幼儿园从事违背教育规律的实验和活动。总之,只有尊崇幼教规律,并与时俱进进行教学创新,才能全面提高幼儿素质,使得我国学前教育的质量得到稳步提升。
(四)加强幼教师资培养,提高幼儿教师素质
一是严把幼儿教师入口关。政府应当明确幼儿教师的学历最低标准,严格实施幼儿教师资格制度,确保学前教育老师都具备幼教专业技能和素养。幼儿园要严格选拔和聘用教师,把住教师入口关,杜绝不合格的新教师进入幼儿教师队伍。二是加强在职幼儿老师的培训和教育。进一步完善和健全学前教育师资培训体系,建立各种形式的专业培训机构,开展函授、在岗自学、业余面授等多样化的在职培训,促进幼儿教师知识更新,提高其教育教学实践能力。三是切实改善幼儿教师的地位与待遇。通过提高幼儿教师的地位与待遇,使幼儿教师成为令人羡慕的职业,以吸引更多优秀人才从事幼教工作,改善幼教队伍结构,提高幼教队伍整体水平,也有利于降低骨干教师的流失率,保证幼教师资队伍的稳定。
关键词:幼儿;班级学前教育;教学
中图分类号:G610
近些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高速发展,我国的幼儿学前教育教学也有了很大的发展,取得了不小的成果,但审视我国目前的幼儿班级学前教育教学现状,不难发现,幼儿班级学前教育教学事业的发展探索仍然任重而道远。其中,幼儿班级学前教育教学发展中暴露出的种种问题,已经成为制约幼儿学前教育进一步发展的瓶颈。
一、幼儿班级学前教育教学现状
(一)民办幼儿园众多,办园条件差
众所周之,学前教育属于非义务教育阶段。目前,我国的公办幼儿园数量远远不能满足市场上的教育需求,大量的民办幼儿园应运而生。民办幼儿园在弥补了政府功能不足的同时,也暴露出种种的弊端。民办幼儿园大都是作坊式运营,普遍存在教育经费不足,规模小,设施差,运作过程不规范,安全隐患较为突出等问题。民办幼儿园在教育内容、形式和方法方面不够科学,不符合幼儿的身心发展特点与规律,普遍存在"小学化"的倾向。
(二)师资队伍不稳定,素质较差
许多幼儿园由于国家不给予财政拨款,需自负盈亏,故其管理者必然会在投入产出上精打细算,压缩开支。"特岗"教师,代课教师等来源庞杂,业务能力不强,流动性较大。幼儿教师工作生活条件差,工资待遇低下,社会地位不高等因素也都导致许多高素质的年轻人不愿从事该行业。
(三)幼儿教育市场管理混乱
由于目前幼儿班级学前教育市场法律规范的不健全,在我国特别是许多农村地区,许多民办幼儿园不具备办学资格,有些教师既没有幼师教育毕业文凭也未经过教育行政主管部门专门培训,根本不具备幼儿班级学前教育教学资格就随便上岗从教。幼儿园教育属于非义务教育阶段,教材使用没有统一规定,许多幼儿园在选择教材时就比较随意。一些幼儿园的经营者以获利为目的选购教材,所选教材质量差,错别字多,图片的色彩搭配不合理,知识结构缺乏科学合理性,这对于处于成长关键期的幼儿的智力开发和身心健康是十分不利的。
二、农村幼儿学前教育问题产生的根源
(一)政府缺乏对幼儿教育市场的正确引导管理
目前,政府作为推动幼儿班级学前教育问题得以解决的主导力量,并未发挥出应有的指导作用。国家专门针对幼儿班级学前教育市场的法律规范并不多,对幼儿幼儿班级学前教育的关注和财政投资力度也远远不够,财政投入的缺失使得幼儿班级学前教育教学的发展举步维艰。幼儿班级学前教育教学领域的相关法律制度也不健全,这些无疑都为幼教市场上的投机分子大开方便之门。
(二)社会对幼儿班级学前教育教学事业关注力不够
幼儿班级学前教育教学是事关国家发展、社会进步的千秋大业。幼儿班级学前教育的健康发展对于农村人口素质,带动我国经济与社会发展以及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都具有重大的意义。就目前的状况来看,在幼儿班级学前教育发展的过程中社会对其关注度还是远远不够的,社会并未起到应有的帮扶作用。
(三)家庭的教育参与度不够
近些年来,虽然许多家长对于幼儿班级学前教育教学作用的认识和教育的投资积极性有所增加,但是家长的教育教学参与度并无显著提高。儿童有一半以上的时间都呆在家里,良好的家庭教育环境对儿童的健康成长成才是显而易见的。家庭是幼儿园重要的合作伙伴。许多家长由于受落后的教育理念影响以及自身受教育程度的限制,认为幼儿班级学前教育教学是学校的责任,教育参与愿望不高,这是制约幼儿班级学前教育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
三、农村幼儿学前教育问题的管理对策
(一)政府层面
幼儿班级学前教育教学事业是关乎国家发展的千秋大计,政府应承担起关心儿童发展的公共责任。政府方面应该加大幼儿班级学前教育教学的财政投入,提高幼儿班级学前教育教学教师的工资待遇水平,保障他们的各项社会福利,以吸引更多高素质的年轻人加入到这一行业中。政府应围绕着政府统筹、地方负责的指导原则,把幼儿班级学前教育教学工作分层布置给各级行政单位并结合当地的具体情况,建立一套科学可行的监督、评估机制,设置专职人员定期对幼儿班级学前教育教学工作进行检查监督,确保国家的各项政策在基层得以贯彻落实。组织幼儿班级学前教育教学教师定期参加培训学习、经验交流,提高幼儿班级学前教育教学师资队伍的业务能力和综合素质。政府的相关部门应该严格规定幼儿园的办学资格要求,幼师的从业资格要求,统一规定幼儿教材的使用标准,制定科学的教材选用制度。
(二)学校层面
学校作为幼儿班级学前教育教学工作的实施主体,应深刻地认识到自己的职责。关爱学生,做好学生的信息采集,加强学生的信息管理工作,关注学生成长过程的点点滴滴,积极争取家长的理解、支持和主动参与,加强与家长的沟通联系,及时地把学生在学校的表现反映给家长,形成学校家庭共同管理教育的良好局面。同时,学校也应当加强对教师的综合管理力度,做好对教育工作的监督与评估,并给予相应的奖励与惩罚,以此来促使幼儿班级学前教育教学教师队伍内形成精益求精、不断追求的良好风气,提升幼儿班级学前教育教师的整体业务素质水平。
(三)家庭层面
作为一个对孩子成长负责任的家长,不应该把教育孩子的责任全部推给学校,为了孩子的健康成长和日后的良好发展,家长应该积极参与到儿童的学前教育工作中。注重家庭教育对孩子的影响,努力配合学校要求,积极参与家长会,经常与任课教师进行沟通,时刻关注孩子在学校中的表现并在日常生活的细微之处对孩子进行引导教育,多与孩子沟通交流,帮助他们解决成长中的困惑,让孩子在父母的关爱呵护中快乐成长。
总之,我们必须高度重视,集结社会各界的力量,共同关注幼儿班级学前教育教学,加强监督管理态。我们相信,在全社会的共同关心与努力下,幼儿班级学前教育教学工作完全有希望在较短的时间内有所突破。
参考文献:
[1]韩导勤:《幼儿园教材亟待规范》,学前教育,2012(2)
关键词:幼小衔接 学前教育 幼儿教育 分析探讨
一、幼小衔接导向及其对于学前教育的作用和意义
学前教育是向小学阶段学习过渡的一个前置阶段,它通过一系列学前教育的基本目标、要求、手段和方法对儿童进行知识的启蒙和启发,并在这个过程中对儿童进行集体生活和自我管理意识的培养,而在这个过程中同时也要参考小学阶段对于学生基本素质和能力的要求并进行相关教育环节、教育内容及教学手段和方法的设计。
幼小衔接是学前教育中的一个基本要求,它着眼于儿童后继小学阶段的学习和要求,提前在幼儿阶段学前教育中给予适当涉及并对儿童的心理和智慧进行塑造和启迪。一项调查研究显示,学前教育中幼小衔接导向对于儿童在小学阶段的学习和生活的贡献率为37.5%,大大超过了其他方面的影响程度,同时该调查报告也显示,儿童后继小学阶段的基本能力和素质中的要素与其学前阶段的幼小衔接导向的培养效果呈现出0.45的相关系数和强度,由此可见幼小衔接导向在学前教育阶段的重要意义和作用。
二、目前学前教育在幼小衔接导向上现状存在问题分析
随着我国整个教育系统改革的逐渐推进和深入以及在学前教育中每年平均5%的递增投入幅度,目前学前教育取得了长足进展,表现在幼小衔接导向上体现为儿童进入小学阶段的适应指标和学习生活等基本素质指标2009年较1998年相比平均每年上升了7.8个百分点,学前教育对于小学阶段教育的贡献率同期也实现了每年5.7个百分点的增加。但由于各种主客观因素的影响和制约,目前在幼小衔接导向上学前教育中存在问题及其原因主要表现在下面几个方面。
首先,幼儿教育中的班级课堂时间设置与小学教育阶段的要求存在较大差距,造成儿童在小学阶段的学习中难以适应常规班级时间的设置,出现注意力不够集中甚至厌学的情形。为了使这种情况得到缓解,幼儿园在集体活动时间的安排上应该适当延长,大班下学期集体活动时间安排在三十分钟左右,让小朋友在心理上、时间概念上有好的准备,实践证明这种时间上的靠拢非常有效;其次,幼儿教育中的教师对于儿童的学习习惯的培养和常规要求与小学阶段的学习习惯特点及常规要求出现严重的不匹配,造成了小学教育特别是小学一年级教育的困难境地。
三、基于幼小衔接学前教育的建议和对策
根据幼儿衔接导向的学前教育及其基本内涵作用和意义的阐述,在分析了目前学前教育中基于幼小衔接导向中基本现状存在问题及其原因分析的基础上,结合相关幼小教育的知识和理论,同时借鉴国外幼小教育先进国家的成功做法和先进经验的基础上,就我国目前学前教育中幼小衔接问题提出如下建议和对策。
第一,幼儿教育中课堂班级时间设置要与小学阶段的课堂班级标准相近或一致,以此培养学生的课堂班级时间观念和思维。在幼儿园大班,按规定集体活动时间是三十分钟左右,注重动静交替,注重游戏,注重幼儿活动与参与。而小学上课时间规定是四十分钟,与幼儿园相比是多静少动,并且要求遵守严格的课堂纪律,从幼儿园进入小学,一下子要坐四十分钟,无疑是一场严峻的考验。
第二,针对小学阶段的学生学习习惯规律和常规要求,在幼儿教育中进行前置,即可以按照一定比例的质量要求和培养规格以相对较宽的要求进行提前教育。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使幼儿掌握正确的坐姿、写姿、握笔姿势。坐姿、写姿、握笔姿势是幼儿教育中一直强调的事情,如果这些基本姿势不正确,在高年级纠正往往收效甚微。因此,在幼儿园和小学一年级这样的起始阶段建立起上述几个良好习惯尤为重要。
第三,在学前教育中加强和提高幼儿自我管理能力和自理能力等基本日常生活能力和常识的教育,采用多种方式以适合儿童心智发展的特点进行教育。使幼儿在自理能力、时间概念、任务意识、责任感、解决问题的能力、独立交往能力、以及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能力等方面打下良好的基础,减少初上小学时丢三拉四,东拉西扯的现象,逐渐学会管理自己,进入小学后能开始忙而不乱、有条不紊的生活。
第四,有目的有规划有计划地在学前教育中提高儿童的阅读理解能力,并辅之以拼音教学对学生的认字、写字及读字能力进行培养。坚持开展阅读活动,主要形式包括自由阅读和老师指导下的阅读活动两种。这两种活动,使小朋友既有自由选择阅读内容的机会,又能得到老师的引导,在有目的、有计划的阅读中,阅读方法、阅读兴趣、阅读能力有了大幅度提高。这些能力又直接、有力地促进学习能力的发展。
总之,学前教育对于培养儿童的后继学习能力非常重要,它是为儿童正式进入小学阶段学习和生活的准备阶段,对于儿童心理和智慧的形成和发展意义重大。本文基于幼小衔接的导向分析了目前学前教育在与小学教育的衔接和配套问题上的基本现状、存在问题及其原因,并针对当前学前教育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针对性的分析,提出了建议和对策,从学前教育课堂时间参照小学阶段进行设置、学习习惯和常规要求向小学看齐、教会儿童进行日常生活学习的管理以及培养其进行阅读思考的能力,目前这几个方面是学前教育中基于幼小衔接导向中的重点和关键问题,希望本文的分析和讨论有助于学前教育中幼小衔接导向问题的顺利解决和改观。
参考文献:
[1]周蔓雪.对幼小衔接工作有关问题的新认识[J]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5, (S1)
我国政府考虑是否应该将学前教育纳入义务教育的问题,并进一步规范学前教育的行为,可见有必要将学前教育纳入义务教育体系,下面就学前教育纳入义务教育的必要性做具体概述。
1.1学前教育纳入义务教育符合国际发展趋势
近些年来,许多国家已经意识到学前教育的重要性,将其作为民族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都在一定程度上提升对学前教育的重视程度,将广大儿童的发展作为国家发展和进步的需要,是国家长治久安、蓬勃发展的不竭动力。美国、欧洲的一些发达国家,在很早以前就已经将学前教育纳入义务教育体系中,比如美国、日本、加拿大等国早已经将学前教育进行了长远的规划工作,早在30年前,美国就已经规定所有一岁儿童都必须接受一定的教育;日本也早以将适龄儿童的学前教育纳入到义务教育的体系中来,并将义务教育年限延长至10年以上。可见,对于国际大国而言,将学前教育纳入义务教育体系中已是大势所趋,是符合社会发展需要和国际发展趋势的。
1.2学前教育纳入义务教育有助于提高幼儿教师的社会地位
近些年来,我国政府加大对学前教育的投资力度和关注程度,使得我国从事学前教育的幼儿公职教师的工作热情得到了充分的提升,其工资待遇和工作环境都得到了较大的改善,可见我国幼儿公职教师逐渐在得到社会的充分认可。然而,当今社会,我国现实生活中还存在着许多从事学前教育的非官方性教育机构,其雇佣的幼儿教师并没有被列入我国教育事业中的公职教师行列,当然其也不会享受到公职教师的待遇和条件,这些教师一般缺乏工作热情和动力,一直处在我国教育事业发展的边缘,很容易受到轻视。此外,由于学前教育非官方机构教师所处地位的尴尬,使得我国一些高校毕业的学前教育专业的应届毕业生对于学前教育的就业前景比较担忧,大多数学生并没有在毕业后从事学前教育的相关工作,造成了我国人力资源的极大丢失和浪费,同时也不利于政府对于学前教育工作的开展和延续。如果能够将学前教育纳入义务教育体系中来,使得从事学前教育的幼儿教师的地位得到了充分的提升,其工作环境和待遇得到了充分的保障,这对于提升其工作热情有着很好的促进作用,使其能够全身心地投入到教书育人的工作事业中去,提高我国学前教育的教学质量,从根本上提升广大儿童的教育质量,保障适龄儿童能够接受良好的学前教育。
1.3学前教育纳入义务教育能够推动我国教育水平
在我国,教育资源大体可以分为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方面是人力资源的投入;另一方面则是对于物质资源的使用。教育资源中的人力资源一般指从事教育教学工作的师资队伍,而物质资源一般可以理解为是教育工作开展过程中的配套设施。对于当前我国学前教育的发展现状和形势而言,存在着许多教育资源不公平的现象,由于这种现象的存在很容易使幼儿在选择学前教育学校时面临一定的选择困难,也有可能会造成某些家庭负担压力的加重,从而造成幼儿受教育的不公平。如果能够将学前教育纳入义务教育体系中,就能够将教育资源的平均化,使得教育师资结构得到很大的改善,各级教育学校之间的教育条件不断改善,推动实现教育公平,全面提升我国整体教育水平。
1.4学前教育纳入义务教育体系有助于促进规范管理
将学前教育纳入义务教育,可以有效推动我国学前教育的立法工作,各级教育部门可以在法律允许的范围内开展各项学前教育工作,确保每一名儿童都能够按时接受到完整的学前教育,而且各级政府可以将学前教育事业的发展和规划、政府经费投入、幼儿教师的待遇等内容作为其教育督导内容,加强对学前教育的有效管理和规范。通过对学前教育的监督和评估,能够实现对学前教育的综合管理,提高政府对于学前教育的重视程度,在实际教育教学工作中,能够保证广大儿童良好的学习环境,实现对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方式的改革和完善,有助于激发广大儿童的学习兴趣,激发起学习潜能,增强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为培养优秀人才提供有力条件。
2学前教育纳入义务教育体系的相关设想
纵观目前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现状和学前教育发展的实际情况,不难看出,我国学前教育容易受到外界环境的影响,主要包括市场环境、教育环境和个人私利等方面的因素,为了能够实现对学前教育的有效管理,我国政府考虑将学前教育纳入义务教育体系,有效确保学前教育的公平性和公共性。下面就目前我国实行学前教育纳入义务教育体系的具体现状,简要分析其中可能面临的相关问题,并提出相关建议。
2.1“扶正”学前教育幼儿教师
纵观我国学前教育的教师发展现状,幼儿教师的待遇和权利都与其他公职教师有着很大的不同,其在社会中的地位也有着很大的不同,他们不具备公职教师的身份,当然也就无法享受公职教师的基本权利,但是其履行的业务与公职教师相比相差较小。由于幼儿教师在待遇和身份上都有着较大的不明确性,使得其一直处在社会教育事业的边缘,并没有受到一定程度的重视,甚至会受到轻视,这也使得我国学前教育幼儿教师的工作热情和信心得不到充分的调动,不仅影响到其个人的发展,而且不利于对我国学前教育事业的开展工作。然而,一旦将学前教育纳入义务教育体系中来就有着很大的不同,首先来讲,可以对学前教育幼儿教师的身份进行明确,使其能够拥有公职教师的权利和待遇,其工作环境和工作待遇也有了很大的保障,在保障其权利的基础上,也能够最大程度地激发广大学前教育幼儿教师的工作热情。其次,将学前教育纳入义务教育体系中来,能够使幼儿教师的地位得到有效的提升,营造学前教育工作者的良好工作氛围,从根本上保证学前教育的教学质量,为国家的发展培养出更多的优秀人才。此外,将学前教育纳入义务教育体系中来,使得学前教育幼儿教师的身份得到了充分的体现,其工资待遇和工作环境的改善,使得越来越多的人重视幼儿教师这一职业,也能够吸引更多的具有高素质、高能力的人才到学前教育的领域中来,从而有效地提升学前教育的工作质量和教学质量,促进学前教育工作者和广大儿童学生的全面发展。
2.2保证学前儿童能够接受平等的教育
可以说,学前教育是一个人发展过程中极其重要的时期之一,是学前儿童树立正确人生观和价值观的重要时期,也是培养良好学习习惯和学习作风的重要阶段,因此,我国教育部门应该确保每位儿童都能够接受到全面的学前教育,对其以后的发展起到非常重要的影响作用。将学前教育纳入义务教育体系中来,体现了我国政府对学前儿童教育的重视程度,更是对学前儿童接受教育权利的重要保障,而且根据不同地区的受教育程度的不同,对于学前教育纳入义务教育体系政策的实施方式和力度也不尽相同,其改善程度也有很大的不同,可以保证学前儿童能够接受平等的教育。此外,将学前教育纳入义务教育体系中来,学前儿童就可以免费地接受学前教育,可以确保一些经济困难家庭的孩子也能够按时接受完整的学前教育,实现“在教育面前人人平等”的教育教学理念,保证每位儿童的受教育权利。
2.3明确相关管理制度
目前,我国大多数学前教育机构的相关制度还不够完善,导致在实际的教学工作中存在着较多的问题,很有可能会影响到学前教育的教学质量,不利于对儿童实行全面的学前教育。当将学前教育纳入义务教育体系中时,国家相关教育部门就可以实现对学前教育的综合管理,规定学前教育的管理制度,提高学前教育的管理效率,并对学前教育幼儿教师的任务和目标进行明确和落实,并按照义务教育的相关规定对学前教育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模式进行改善,规范对学前教育现状的有效管理制度,确保广大儿童能够接收到良好的学前教育,为后期的义务教育学习奠定基础。
3总结
1.1隔代教育普遍存在
我国城市化建设程度的不断提高,促使越来越多的农村务工人员到城市谋求发展,这就引出了留守儿童和留守老人问题的产生,幼儿的家庭教育被无形的忽略,隔代教育这一问题普遍存在。这显然难以满足新时期我国对学前教育的预期要求,幼儿的教育问题得不到应用的重视,导致农村幼儿教育质量偏低,且这一现状在短期内难以得到改观。
1.2地方政府重视不够,经费不足
由于地方政府对学前教育重要性认识不足,因此学前教育经费财政性投入较少。往往以学前教育是非义务教育为由,没有很好地履行对学前教育的统筹和管理责任,也没有把其纳入当地经济社会发展规划,而更多地是把幼儿园推向市场。在大多数的农村幼儿园,办学条件更为简陋,没有流水洗手设备,没有保温桶等饮水设备,没有达到一人一巾一杯等最基本的办园条件,更不必奢谈有足够的教玩具和图书,有的园舍甚至还是危房。《指南》提出:为幼儿提供良好的阅读环境和条件;激发幼儿的阅读兴趣,培养阅读习惯。由于农村幼儿园办学条件差,根本没有资金购买图书,培养幼儿的阅读习惯就无从谈起,因此幼儿的语言能力普遍较差,有的中班幼儿都不会说一句完整的话,书面语言贫乏。城里孩子能拥有精美的故事绘本、各式各样的益智玩具,可在农村,有的孩子连一本普通的幼儿读物都没有。
1.3师资力量匮乏,教师队伍不稳定
一是目前我国大多数农村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仍普遍偏低,学前教育的资源配置与需求不相吻合,师资力量不能满足农村学前教育的发展需求;二是农村教师的薪资待遇水平不高,难以吸引优秀教师人员前来任教并长期执教;三是大多数农村学前教育单位管理不够规范,教师的培训、职称晋级、教师权利保障等机制尚不完善。由此导致农村幼儿教师队伍不稳定,存在优秀教师严重流向城市的现象。
2农村学前教育的发展对策
2.1全面提高认识,抓好农村学前教育奠基工程,人生百年,立于幼学
随着教育的发展,越来越多的人把目光聚焦在学前教育上,开始关注学前教育的均衡发展问题,强调要加大对农村和贫困地区学前教育的支持力度。发展农村学前教育,首先要从促进社会发展和个体发展的角度提高对农村学前教育重要性的认识,认清农村学前教育发展的紧迫性。
2.2改革办园机制,完善农村学前教育管理体制
我国目前相当一部分农村地区其经济发展水平仍相当落后,由政府出资设立的公立学前教育机构远远不能满足实际教学现状的需求。针对这一现状,应拓宽办学思路,改革办园方式,通过吸收社会资金和企业单位支持的方式形成地方政府与社会资金协作的办学方式,以兴办高质量的学前教育机构。通过乡镇独立办园、各村设计分园或者联合办园的模式,配备专职的巡回指导教师提高教学质量,逐步完善县、镇、村相辅相成的一体化办园机制。积极引导和鼓励农村集体自主举办学前教育机构,增加学前教育机构的数量。
2.3改善教师待遇,稳定农村教师队伍
通过国家政策的支持和地方办学单位资金的投入,造就一支具有高尚个人品德、教师素质优良、组织结构合理、热爱儿童的幼儿教师队伍,是提高农村学前教育质量的关键所在。当前农村学前教育存在教师资源急缺、教师年龄偏长、教师专业不对口、优秀教师资源流失、学前教育小学化的问题,这些问题严重阻碍了我国农村学前教育的良性发展。因此,政府部门应深入分析我国农村学前教育所存在的制约性问题,设立适合各地方教育发展的优惠性和支持性政策,以稳定和壮大农村学前教育的师资力量。一是建立系统、科学、合理的农村学前教育教师对策培训体系,提高农村学前教育教师人员的专业技能,努力办好师范学院与农村学前教育单位定点培训与实习结合工作,让教师人员走入农村、深入了解农村教学现状,树立其为我国农村学前教育事业奉献的崇高理念,建立职前培养与职后培训相结合的培训模式。二是依法为我国农村学前教育教师完善编制管理问题,承认并明确农村学前教育教师的身份,确保其享受国家的公平待遇。三是提高农村教师的薪资水平,并为其职称晋级和升迁提供优异的外部条件,以此来激励其教学的积极性。地方政府部门设立“阳光工资”等相关性政策为农村教师提供相适应的福利待遇。四是优化农村教师的工作环境,为其教学提供投入教学所需的硬件和软件设施,并为其提供各种信息技术支持,使其能第一时间接触到先进的教学理念,以避免农村学前教育教师被孤立化和边缘化。
3结语
(一)提高资源配置效率
1.学前教育的准公共品属性。还有学者从学前教育服务属性的角度进一步证明了财政投入学前教育的合理性。大多数学者认为学前教育服务属于准公共品,如丁安睿(2009)从学前教育在消费上具有特殊性的角度分析了其属性特点。从直接消费上看,幼儿活动场所、玩具数量以及师资力量等教育资源都是有限的,每增加一名幼儿会使得每个幼儿能享受到的资源数量和服务质量有所下降,所以学前教育具有竞争性和排他性。从间接消费上看,学前教育又具有一定程度的非竞争性和非排他性,这是由于良好的早期教育通过提高个人素质能间接地促进经济、文化的发展,推动社会进步,这种社会受益可以由全体社会成员无偿享受。学前教育所具有的准公共品的性质,决定了学前教育不能完全由市场提供,需要政府财政参与供给。2.学前教育领域的信息不对称和规模不经济。学前教育领域存在的信息不对称问题也是学者们用来论述政府支持学前教育的一个理由。在学前教育领域,一方面,由于学前教育服务的特殊性,幼儿家长事前不能对园方提供的服务质量和价格进行全面的比较,而只能在与教师以及园方提供服务的互动过程中获得部分质量信息;另一方面,由于学前教育质量评价缺乏客观标准,幼儿家长在事后也往往难以对其服务质量进行验证。以上这些特点使得学前教育的供给方往往具有信息优势,园方有很强的动力进行虚假宣传,诱导和欺诈幼儿家长,导致其不能做出明智的选择(赵海利,2012)。崔世泉、袁连生和田志磊(2011)认为学前教育领域还存在信息不完全的问题。这种信息不完全表现在由于学前教育质量信息往往是不完备的,对于如何评价学前教育质量,家长和园方一样都缺乏全面的知识;家长和社会对学前教育的重要意义和投资价值很可能缺乏准确的了解,或者即使了解,但家长很短视。学前教育领域存在的信息不对称和不完全问题都会导致私人对学前教育投资不足,因此需要政府承担起建立健全学前教育市场信息披露制度的职责,以减少对市场的扭曲。除此之外,赵海利(2012)认为在一些偏远地区,学前教育生产过程还存在规模不经济而需要政府介入。因为如果儿童数量很少,达不到规模经济的最低要求,市场主导会导致垄断现象从而损害家长和儿童的利益。
(二)促进学前教育公平
1.机会公平。从公平的角度阐述财政支持学前教育理由的研究也很多。蔡迎旗、冯晓霞(2004)、赵海利(2012)基于机会公平的角度分析了政府支持学前教育的合理性和必要性。一方面区域间、城乡间、幼儿园间办园条件差异以及教师间的处境殊异等,最后都会影响到儿童的入园机会。目前我国东部地区的入园率明显高于中西部,农村孩子的受教育机会更是远不如城市孩子;另一方面儿童家庭背景及个人先天差异也会影响儿童的受教育机会。来自社会底层家庭,以及盲、聋、哑、弱或其他有各种身心缺陷的儿童,接受正常教育和特殊补偿教育的机会更加有限。由此,他们认为政府必须成为促进学前教育公平的主体,确保教育的起点公平。2.过程公平。除机会公平外,杨晓岚(2008)、彭云(2011)还指出学前教育应注重过程公平,实现学前教育公平,不仅要为每个学前儿童提供平等的受教育机会,同时还要根据每个个体的独特性为他们提供有所差别的教育内容和课程,对处境不利的儿童给予倾斜和补偿。根据不同儿童的个体差异施以与之相匹配的教育,这些公平上的要求是市场所无法做到的。因此,政府必须介入学前教育领域,承担起促进学前教育过程公平的重任,包括国家层面的立法推进和政府层面的经费保障等。3.结果公平。文竹(2011)进一步从学前教育结果公平的角度分析了政府在学前教育领域中应承担的责任。他认为,除机会公平和过程公平外,学前教育公平也应包括教育结果和质量公平。不同形式的学前教育机构在办学模式、目的和理念等方面都有所差别,民办幼儿园可能由于营利性过强而忽视教育质量,农村幼儿园可能由于师资力量等原因更容易采取“注入式”为主的教育方式,有严重“小学化”倾向。这些都会导致学前教育结果和质量上的不公平,需要政府通过政策的制定和实施来正确引导。
二、学前教育筹资责任的划分
学前教育筹资责任的划分也称为学前教育成本分担机制,研究内容主要包括三个方面:一是学前教育成本的含义及其核算,二是政府与市场各自分担学前教育成本的比例,三是就政府分担比例而言,各级政府间的财政支出责任划分。
(一)学前教育成本的含义及其核算
学前教育成本及其核算是学前教育成本分担机制的基础。教育成本的本质是为使受教育者接受教育服务而耗费的资源价值,从这一概念出发,学前教育成本包括因提供学前教育服务发生的直接成本和幼儿上学的机会成本。在幼儿上学的机会成本可忽略的条件下,赵海利(2011)认为需要政府与市场共同分担的学前教育成本,是指满足学前教育基本质量条件的必要成本。这样的成本应首先由中央政府确定全国学前教育的最低质量要求,各地区根据经济发展水平、居民偏好等确定各自的学前教育最低质量,但不能低于全国最低标准,然后对满足最低质量要求的成本进行核算。在对学前教育成本的核算问题上,现有研究大多把学前教育成本分类成具体项目。张咏(2003)、赵海利(2011)认为学前教育直接成本可分为经常性成本和基础建设成本,其中经常性成本指幼儿园维持日常运行的成本,又可细分为人员经费支出和公用经费支出。人员经费主要包括工资、福利、社会保障等,公用经费主要包括办公费、水电费、修缮费等;基础建设成本主要包括土地租金和固定资产折旧费。在具体核算成本时,应在这一分类基础上尽量细化。张曾莲(2012)以当前学前教育成本核算存在的问题为切入点,分析了当前成本核算存在的成本项目不完整、离退休人员工资福利是否计入人员成本、公办民办幼儿园具体成本项目存在不一致等问题及原因,指出应明确学前教育成本核算主体和对象、折旧问题、成本计算期、成本核算的具体项目等,在成本的具体核算过程中还提出了总体核算法和分级核算法。
(二)政府与市场各自分担学前教育成本的比例
在正确核算学前教育成本的前提下,需要进一步确定政府和市场在学前教育成本中各自应分担的比例。如前所述,学前教育属于准公共品,具有很强的正外部性,既不能由市场完全提供,也不能由政府包办。关于政府与市场在学前教育成本分担中的责任,学者们大都认为按照“谁受益,谁承担”的原则,政府、个人和社会都应成为学前教育成本的分担主体,且又以政府和个人为主要分担主体(郑益乐,2011;董淑超、刘磊,2013)。而关于学前教育成本分担比例的研究,学者们主要根据成本分担理论,从受益原则和支付能力原则两个方面展开。杨娟(2012),董淑超、刘磊(2013)等认为从学前教育中获得利益的主体都应承担一定的成本,并且获得的利益越多支付的成本就应该越大。因此个人投资收益的大小是确定学前教育收费的重要依据,而确定政府职责大小的关键就在于对学前教育外部收益的判断。但由于学前教育收益具有周期长和隐蔽性的特点,在目前对学前教育个人收益和外部收益等问题缺乏深入研究的情况下,在确定分担比例时更要注重支付能力原则(赵海利,2011)。虞永平(2007)考虑到政府的财政压力和家长的支付能力,认为将政府和家长对幼儿教育经费的分担比例确定在8∶2左右是合理的。鉴于不同家庭的支付能力不同,政府分担的成本不应该一视同仁,学前教育公共资源的投入应向弱势群体倾斜。对家庭经济条件较好,希望接受更高质量教育的家长收取更高的费用是合理的;对于确实存在经济困难的家长,免除部分费用也是必要的。朱永新(2008)从我国学前教育在公平方面的现状与目标的巨大差距出发,认为基于支付能力原则,政府分担的成本比例应更大,提出将学前教育纳入义务教育体系。
(三)各级政府间的财政支出责任划分
单纯就政府承担的学前教育筹资责任而言,还有必要弄清这个责任在不同级次政府之间的划分。学前教育投入应由哪级政府财政承担主要责任,学者们的意见并不一致。目前我国学前教育支出责任的事权主要集中在地方政府,尤其是乡(镇)政府一级。很多学者根据当前学前教育发展不均衡的现状,从体现国家意志、推动学前教育普及、实现教育公平等角度出发,认为学前教育公共服务事权安排重心偏低。周永明,张建萍(2011)以宁波市江北区慈城镇为例,在探索改革学前教育成本分担机制方面,提出了由县(区)财政、乡(镇)财政、幼儿家庭三方共同分担,并强调了县(区)一级政府的财政投入责任,以彻底改变以往主要依靠财力相对薄弱的乡(镇)一级政府举办幼儿教育的疲软局面。柳倩(2011)通过分析不同国家各级政府在学前教育公共投入中的分工发现,总体而言,学前教育发展走在前列的国家,中央政府都承担了相对较多的投入责任。夏双辉(2012)也认为目前我国学前教育财政投入方面的诸多问题很大程度上源于中央及省级财政责任严重缺位。要促进学前教育均衡发展,学前教育公共服务事权安排重心应适当上移,建立以中央为主、地方为辅的财政拨款体制。也有学者认为各级政府的分担比例不能一概而论。柏檀(2013)分析了当前学前教育的财权与事权不匹配造成的一系列后果,提出应针对东中西部不同地区的经济发展状况,确定不同政府的责任分工。具体来说,对于园所建设经费,在西部地区可以主要由中央政府来负担,中部地区由省级政府承担主要责任,东部地区则由市、县级政府主要负责;对于人员工资,西部地区可以由省、市、县三级政府共同负担,中部地区由市、县、乡三级政府共同承担,东部地区则由县、乡两级政府共同承担;对于公用经费开支,西部地区可由县、乡两级政府共同负担,中部地区由乡(镇)政府承担主要责任,东部地区则由乡镇级政府完全负责。总之,经济越不发达的地区,学前教育的财政保障责任越应由较高层级的政府来负担。
三、学前教育财政投入对象、重点与方式
明确政府在学前教育领域中所需承担的责任后,还需要进一步探讨政府怎样提供这部分学前教育成本。现有研究主要是围绕政府投入对象、重点与方式三个方面展开的。因为不同的投入对象会影响政府投入方式的选择,不同的投入重点会影响学前教育的公平性,不同的投入方式也会影响政府的供给效率,因此选择合理的投入对象、重点与方式对于在操作层面上明确政府投入政策的总体思路,确保学前教育健康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学前教育财政投入对象
就投入对象而言,政府必须选择是将财政经费提供给学前教育服务的供给者—学前教育机构,还是学前教育服务的需求者—幼儿家庭。曾晓东、张丽娟(2007)认为政府在资助机构还是家庭之间的选择,关键在于两者的相对成本大小。由于学前教育服务的对象年龄较小,生师比要求非常低,对幼儿的看护属于劳动密集型服务,政府通过资助机构提供早期保育的成本较高;相反地通过提供家庭补贴带来的母亲从业率下降,从而造成的税收损失以及潜在的技术创新水平降低等真实成本也是非常大的。因此,两者之间的成本大小不能一概而论,政府在投入对象选择上并没有统一标准,而应该根据实际国情做出选择。李召存、姜勇、史亚军(2009)在比较国际范围内的学前教育公共经费投入特点时,发现与投入需求方导向相比,投入供给方导向能带来更稳定一致的学前教育质量和更高的学前教育入学率。这是因为投入教育机构可以让政府更有效的控制和管理学前教育的发展,而投入幼儿家庭往往对政府和学前教育机构的操作都是很耗费的,政府每年要专门审核申请津贴的家庭,学前教育机构也会出现招生数的极大波动。
(二)学前教育财政投入重点
明确政府财政投入重点也非常重要,因为财政性学前教育经费毕竟是有限的,只有明确投入重点才能确保其达到政府的政策目标。我国目前主要将财政资金投入给学前教育机构,但选择这种投入对象一个不可回避的问题是如何处理对民办学前教育机构的投入问题(李召存、姜勇、史亚军,2009)。目前在我国,财政性学前教育经费在幼儿园之间分配的特点是,公办幼儿园享有稳定可靠的财政投入,而民办幼儿园主要依靠自筹资金和收取学费维持其发展;城镇幼儿园得到重点资助,农村兴办的幼儿园很少得到财政补助,城乡学前教育投入的差距进一步扩大(蔡迎旗、冯晓霞,2006)。针对这一现状,学者们展开了大量的研究。任艳花、杨宁(2011)认为当前财政投入重点投入公办园,很难提高学前教育整体质量和学前教育经费的使用效率,而民办园作为对公办园供给不足的一种弥补,已经成为我国学前教育供给体制中的重要力量,政府应该拿出一部分专项资金支持民办幼儿园。尤其值得关注的是,目前农村的学前教育很少得到财政支持,大多数农村学前教育处于最低端、最简陋、最不规范的状态中,城乡幼儿接受学前教育机会严重不均。为促进学前教育公平,政府必须重点加大对农村地区幼儿园的财政支持,从经费投入、软硬件建设、教师队伍建设等多方面进行倾斜和照顾(文然然、王建,2011)。侯石安、张紫君(2012)也指出,在社会各方面急剧变革的背景下,如果政府不将投入重心转移到农村,不惠及广大民办园,其财政投资就会逐渐失去公共财政的应有之义。但政府支持民办园并不仅仅是投入的问题,在信息不完备的市场中,如果不能对学前教育服务进行有效的质量鉴别和监控,就可能诱使民办园追求利润最大化而降低服务质量。因此,还必须要求接受资助的私立学前教育机构接受民众监督或者让它们隶属于一个更大的非营利性机构(曾晓东、张丽娟,2007)。
(三)学前教育财政投入方式
李召存、姜勇、史亚军(2009)具体分析了学前教育财政经费供给方导向的投入方式和需求方导向的投入方式,前者包括现金投入、税收优惠、实物支助;后者包括家庭津贴、学费减免、税收优惠、幼儿教育券和带薪育儿假。通过比较国际学前教育公共经费的投入方式,他们认为并不存在一种最好的可以适合所有国家或地区的学前教育公共经费投入方式,各国对不同投入方式的选择应综合考虑其政治、经济、文化和保教体制的特殊性。蔡迎旗、冯晓霞(2008)则从政府财政投入公办幼儿园的方式入手,分析了传统的按编制拨款并以拨款形式重点投入教办园和少数机关园的财政投入方式的缺陷,参照国际学前教育市场的通用做法,结合国内各地改革经验,建议性地提出政府可以按编制拨款、设立专项拨款、改拨款为返还利润的投资、解除规制,实现与市场的对接等方式对公办幼儿园进行财政投入,以期提高有限的学前教育财政经费使用的公平与效率。庞丽娟、夏婧、韩小雨(2010)则借鉴香港学前教育财政投入方式的特点,对制定与完善大陆内地的学前教育财政投入方式提出了相关建议,包括建立稳定长效投入与灵活专项投入相结合的财政投入机制;在部分经济欠发达地区直接向家庭发放学前教育券;对学前教育机构的资助方式和额度与其质量评价相互联系。
四、学前教育政府投入效果
学前教育财政投入效果是对财政性学前教育经费的使用进行的评价,正确的评价有利于优化财政支出结构,健全和完善财政投入保障机制。如前所述,政府出于效率与公平的考虑介入学前教育领域,因而考察学前教育财政投入的效果也主要从这两方面入手。
(一)财政性学前教育经费使用效率
从财政性学前教育经费使用效率的角度看,现有研究大多认为目前的财政投入是缺乏效率的。张雪(2010)考察了1998年—2008年我国学前教育财政状况,并通过建立一个宏观教育机会模型分析了学前教育财政投入对幼儿入园率的影响。结果发现,在公办幼儿园所负责的学前教育领域中,政府承担的比例每提高1%,入园率反而会下降0.296%。他们认为这是因为当前财政几乎全部投入给城镇的少数公办园,导致这些公办幼儿园越办越好,最后发展成为豪华型幼儿园,随之收费也越来越高。能够进入此类幼儿园的幼儿大多来自处于社会优势阶层的家庭,公共财政所惠及的幼儿越来越少。毫无疑问,这种资源分配方式是无效率的,结果只能是浪费了本来就已经很稀缺的学前教育公共财政资金。田志磊等(2011)也认为当前的财政性学前教育经费是锦上添花,而不是雪中送炭,集中投向城市公办园的使用效率远远低于投向农村学前教育机构,更远远低于对家庭经济困难幼儿的入园补助。王水娟、柏檀(2012)选择江苏省51个县作为样本,利用数据包络分析法(DEA)研究了当前学前教育财政投入的效率。他们根据Pastor的方法确定学前教育财政投入与产出指标,最终选择财政补贴作为投入变量,选择在校幼儿数、师生比、生均固定资产总值、生均房屋建筑物总值和优质幼儿园占比作为产出变量。研究发现,无论从均值还是有效样本县比重看,学前教育财政投入效率整体都非常低。以各县的总体效率状况为例,效率得分的均值仅为0.17,达到效率的样本县仅为2个,占有效样本县的比重仅为4%。
(二)学前教育财政投入的公平性评价
政府对学前教育的投入是否有助于促进学前教育领域的公平也引起了很多学者的关注。随着政府对学前教育的日益重视,学前教育事业取得了一定的发展。刘红(2012)指出2009年全国学前三年毛入园率达到51%,是1980年的三倍多,学前教育普及程度大大提高,说明政府的大力支持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学前教育的机会公平。但是,大部分学者通过对财政投入结构和学前教育现状的具体分析,认为当前的财政投入并没有明显促进学前教育领域的公平,突出表现为城乡之间、区域之间、公民办之间的巨大差异。洪秀敏、罗丽(2012)认为当前重城镇、轻农村的财政投入特点加剧了城乡学前教育的不公平状况,集中表现在城乡学前教育发展起点不公平、过程不公平和结果不公平。农村幼儿不仅在受教育机会和年限上远不如城市幼儿,而且他们所接受的教育过程和质量更是无法与城市儿童相比。据测算,2010年城乡幼儿学前三年毛入园率的差距已经达到42个百分点,同时学前教育资源配置在城乡之间分配十分不均,无论是师资力量还是教学设施,农村都远远落后于城市。这又会进一步导致教育质量的巨大差别,农村更多地采取以“注入式”为主的教育方式,这种教育模式很可能使儿童不仅没有获得发展的机会,反而在上学之前便产生厌学倾向,在一定程度上更加剧了农村幼儿的不利处境。除城乡差异外,宋映泉(2010),田志磊、张雪(2011)还分析了我国不同区域间的学前教育不公平现状。由于目前我国学前教育的政府投入主体是地方政府,因此经济发达程度不同的地区对学前教育的财政投入水平差异巨大,学前教育发展状况也参差不齐。在经济落后、政府财力薄弱的中西部农村,不少乡镇、甚至一个县内的所有乡镇连一所公办幼儿园也没有。他们根据2008年各地常住幼儿人口数和在园幼儿数计算发现,浙江和上海的学前三年毛入园率都达到了107%,而和甘肃分别只有10%和35%。目前,我国学前教育公共经费的投入仍沿用计划经济体制下“投向公办”的方式,这种投入方式使民办幼儿园无法获得资助,其运营成本主要来自于学杂费,也就是由幼儿家庭来承担。民办学前教育的发展虽然对学前教育机会的增加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但大部分民办园由于长期缺乏强有力的质量监管,营利性过强而对学前教育质量严重忽略,价高质次已成为大部分民办园的“通病”(张妮妮、张聪,2011;赵微,2012)。
五、总结与评述
【关键词】学前教育;公益性;坎坷
众所周知,教育是一项公益性事业,在我国《教育法》第八条第一款明确规定了:“教育活动必须符合国家和社会的公益性”。学前教育作为我们教育中的基础教育理所应当应该具有公益性。更何况,一直以来人类对教育公平都有着永恒的追求,公益性更是实现学前教育公平性的前提。但是由于学前教育公益性受制因素颇多,这使得学前教育公益性成为了一条必须坚持的坎坷之路。
一、学前教育公益性的使命
著名的学前教育家,儿童之家的创始人蒙台梭利说过:“人出生后头三年的发展,在其程度和重要性上,超过整个一生的任何阶段……如果从生命的变化,生命的适应性和对外界的影响,以及所取得的成就来看,人的功能在0~3岁这一阶段,实际上比3岁以后直到死亡的各个阶段的总和还要长……”苏联的教育家马卡连柯也曾说过:“教育的基础主要是5岁以前奠定的,它占了整个教育过程的90%,在这以后教育还要进行,人的进一步成长,开花,结果,而你精心培植的花朵在5岁前就已经绽放。”这两个名家之言阐述了学前教育对于一生发展的重要性。2000年的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赫克曼等学者在2005年发表的一项关于人力资本形成的研究表明;对人力资本形成的最佳投资时期是学前教育阶段,而人力资本的回报率,也以学前教育阶段最高;也就是说学前教育时期的投资回报率相当于此后所有年龄阶段人力资本投资回报率之和。目前很多发达国家对学前教育的重视程度超过其他任何阶段的教育,如美国、英国,澳大利亚等,他们都已推行了免费学前教育,并且取得了显著的成效,保障了偏远地区受教育的机会。再例如说在日本,他们的园长多是以博士学历为基础,幼儿园老师多是以本学科学历为基础,政府对于学前教育也尤为看重,并且通过他们大量的投资回报率看来,他们国家学生的辍学率、犯罪机率明显降低。并且接受过高质量学前教育的国家的儿童更易于接受高等教育,顺利的到达工作岗位,更能创造更多的国家财富,为社会做出更多的贡献
1.学前教育公平的前提
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前提条件,是人类对于教育的永恒追求,是社会公平实现的保障。从教育的发展开始,教育的目的就是为了促进人的身心健康,德智体美劳的全面发展,使得每个人的内在潜力获得最大发展。人人生而平等,对于受教育的机会更不例外,因此每一个幼儿都有获得公平教育的权利,而实现教育公平性的前提就是学前教育公益性。如果学前教育不实现公益性,那么必然会使得一些家庭条件弱势的家庭失去学习的机会,丧失了学前教育的公平性,违背了教育的初衷和原理。因此,实现学前教育公益性必然更有助于实现更大的教育公平。
2.促进社会发展的内在要求
人一生社会发展的起点和关键就是幼儿期,这一时期决定了儿童是否能养成良好的人格,对未来的发展有着长远和稳定的影响,这种影响也会决定幼儿踏入社会后的发展方向。可以说,学前教育的公益性使得学前教育全面普及,提高了学前教育的总体质量,当幼儿有了良好的教育便会减少犯罪率、辍学率等等,带来人民总体素质的提高,进而促进了社会文明,当国家的文明开始趋于上升时,社会便有了长足而稳定的发展。
3.促进幼儿发展的重要因素
从古至今,幼儿成长中影响最深的活动就是教育。在幼儿一生受教育的阶段中,学前教育更是为今后的教育和终身学习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影响其一生的发展。然而,由于家长对学前教育的认识还不够深入,财政拨款的懈怠,使得学前教育一直并未得到重视。如果能实现学前教育的公益性,降低幼儿园昂贵的学费,减少家长入园的压力,缩小发达地区与偏远地区的差距,普及家长对学前教育的正确知识,那么幼儿就能够在规范的幼儿园接受良好的教育,即使是处于弱势地区,也能享受到和发达地区一样的受学前教育机会,这样就可以极大地促进了幼儿的发展,使幼儿能在健康积极的环境下成长。
二、学前教育公益性在当下实现的艰难
在我国学前教育的发展和实施并不成熟的今天,要想实现学前教育公益性还受现实情况的种种限制与制约。我国的幼儿园以盈利为主要目的的现象时有发生,要想解决这一问题不仅需要政策的落实,资金的投入,更需要大量高质量的师资力量,而这一问题的解决也成了最为关键和棘手的难题。就我国目前来看,学前教育专业并没有得到大家的正确的认识,大多的人都把学前教育和看管孩子吃饭,安全,卫生问题的保姆混为一谈。因此,很少有人在高考志愿会选择学前教育,即使选择了也多是因为分数不够、父母逼迫、志愿乱填等其他因素影响。加上幼儿园的工作本来就相对复杂,工资不佳,所以大多数人即使在接受了学前教育专业毕业后也会选择其他的工作。加上我国由于长期对学前教育的忽视,导致学前教育的学历并不高,在前些年还是以中专学历为主,近来虽然有了明显的改善,但大多数还是以大专文化为要求,只要少部分发达地区以本科学历为条件。正是如此,虽然从表面看来我国学前教育覆盖面广泛,学习这个专业的也大有人在,然而真正优秀的学前教育师资依旧匮乏,即使国家建立了大量的公益性幼儿园,也很难找到充足的师资就职。学前教育公益性实现的艰难因其面临许多现实问题,其中有许多的无奈。这些冲突让学前教育公益性的实践显得颇为艰难。
1.学前教育公益性的实现受制于学前教育的营利性
虽然近来我们国家已经出了广办公立幼儿园的政策,但是由于幼儿园的建立必须面临充足的资金,优秀而稳定的师资力量,大量的教育资源等一系列问题,而一个政策的实施更是需要一段时间。以上种种原因造成了我国目前大多数仍然属于民办幼儿园,非营利性幼儿园更是寥寥无几,更多幼儿园办园的目的把重心都偏向了盈利,造成这些现状不仅仅归结为历史和现状的因素,更要归因于教育部门对学前教育管理职能的缺失。一些地区也被要求上缴高比例的企业营业税,这些行为都完全背离了学前教育的公益性,不利于学前教育的发展。
2.学前教育公益性的实现受制于学前教育的财政投入
目前我国对于学前教育的财政投入趋于上升状态,但是我国是一个人口排名低一的国家,幼儿的数量远远其他国家。我国的学前教育投入占全部教育投入总量的比例一直都是1.2%~1.3%左右,所以多于对于一个人口充足的大国来说,这样的投入还显得远远不足。不仅如此,在有限的经费里学前教育的财政投入还存在着地区与地区不公平的状态,在经济发达的区域,学前教育的投资较为充裕,但是在县级,乡级乃至于村级,学前教育投则显得远远不足,甚至是严重缺乏。这些原因都使得学前教育的公益性不断丧失。
3.学前教育公益性的实现受制于制度的保证
近年来,我国颁布的学前教育相关法律法规逐渐变多,但是高层次的学前教育专门法规依旧甚少,而学前教育的最高层次法规《幼儿园管理条例》也仅仅处于教育法律法规的第四层级,就这一点足以证明学前教育法律规范还不足。特别是针对一些较为偏远的贫穷弱势地区,我国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已经制定了一些关于缩小地区差异所存在的教育不公平现象的政策。但是即使是制订了这些相关的法律法规也难以得到推行所以,所以我们应当建立一些政策向贫穷偏远地区倾斜,确保政策的落实。并且学前教育还没有专门的法律法规,正因为学前教育法律法规的不完善和缺失才导致了学前教育公益性的弱化以及政府部门在对学前教育管理职能上的缺失。
三、学前教育公益性的实现之道
学前教育公益性的实现是保障教育公平性的前提,也是提高我国学前教育质量的有利条件。许多发达国家已经将学前教育列为公益性和准公益性公共事业,并取得了显而易见的成效。我国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国务院关于当前发展学前教育的若干意见》的颁布中,强调了学前教育发展的五条基本原则,其中的核心就是坚持公益性和普惠性,构建学前教育公共服务系统,保障适龄儿童接受基本的、有质量的学前教育。但是这条路是艰难而又沉重的。在艰难的路上坚持着学前教育的公益性,这是我国的圣神使命,它的实现需要教师,家长,政府的共同努力。
1.加强对幼儿园的质量监督
我国到目前仍处于私立幼儿园占半壁江山的局面,公办幼儿园少之又少,并且在公办幼儿园有限的情况下大多数的私立幼儿园又是以盈利为主要目的。私立幼儿园的管理混乱,学费高昂,师资队伍也良莠不齐,甚至出现了老师虐待儿童的现象,学前教育质量更是处于低下状态。所以政府应当采取相关的措施与方案,建立规范的教育质量评估标准,严格的规范学前教育质量制度,减少一些不正规幼儿园的建立,使那些只靠办园谋利的而缺乏专业学前教育基本素质的不良分子无处钻空,全面提升幼儿园的质量。
2.加大对学前教育的资金投入
政府应当加大资金投入,增加幼儿受学前教育的机会,特别是一些偏远地区,国家更应该大力投入各方面经费,确保经费的投入和使用。为了保证经费的充足,应当每年支拨一部分学前教育经费,并且要体现经费的作用和做到真正的专款专用。如果财政投入不足,就会出现受学前教育机会不公平的现象,也会使得学前教育的质量得不到保证。不仅如此,国家还应该将资金投入到培养一批稳定的优秀的专业的师资队伍,提高教育质量和教育效率,这样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3.完善学前教育管理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