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投稿指导 期刊服务 文秘服务 出版社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首页 > 精品范文 > 高等职业院校劳动教育

高等职业院校劳动教育精品(七篇)

时间:2024-02-20 15:41:31

序论:写作是一种深度的自我表达。它要求我们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真相,好投稿为您带来了七篇高等职业院校劳动教育范文,愿它们成为您写作过程中的灵感催化剂,助力您的创作。

高等职业院校劳动教育

篇(1)

关键词:高等职业教育;师资建设;国际比较随着世界各国高职教育的迅速发展,20世纪80年代我国也建立了第一批职业大学,90年代后期,我国进入真正的高职教育发展阶段。目前高等职业教育师资建设正处于探索阶段,但同时国际上高职院校在师资队伍建设管理及培养培训方面,已积累了许多成功经验,对于我国正在迅速发展的高职教育特别是高职师资队伍建设来说,国外高等职业教育师资队伍建设的经验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一、德国职业教育师资建设概况

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远远走在世界各国的前列,他们深知职业教育尤其是高等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应是既懂理论又有技能、既懂专业又有知识面、既会管理又善于协调的新型的技术型应用人才。作为从事此类教育的师资更应该是集理论、技能、师范于一体的复合型人才。

(一)“双师”素质职教师资队伍。

德国职业教师资格的培养和认定,有严格的过程控制。报考职教师资专业,除了必须持有文理学校的毕业证书外,还要有一年以上的企业实习工作经历。

德国职业教育师资以“双师型”为培养目标。在德国,虽然没有明确提出“双师型”教师的定义,但是从德国职业教育教师的任职资格可以看出,培养具有双师素质的职教教师是其核心目标。无论是实训教师、职业学校的实践课教师还是职业学校的理论课教师,都必须经过严格的专业资格培训和职业教育学、劳动教育学进修,并经过实际操作考试与理论考试。

(二)“一体化”职教师资培养。

所谓一体化,其核心就在于将职业教育教师的成长与发展视为一个连续的过程,并在这个连续的过程中教师提供培养、培训与提高,使职教教师一生都能受到连续的、一致的教育。

首先是职前培训。在德国,职业院校教师的职前培训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进入大学教育阶段,学习4~5年,选择一个主修专业和一个辅修专业。第二阶段是为期两年的教育实习阶段,又称教育准备阶段。主要在各教育学院和职业学校进行。其次,是职业教育教师职后继续教育。在德国,教师可以享受持续而多样化的继续教育,也称作第三阶段师资培训。教师每年有5个工作日可以带薪脱产进修。

德国规定,职业教育教师每两年必须脱产进修一次,建立严格的进修制度,并将进修与物质利益挂钩,进修后可提高工资待遇,可改变教师职务等。

二、英国职业教育师资建设概况

英国职教师资培养体系突出对教师实践能力的培养和提升,包括教学实践能力和专业实践能力。通过“三段融合”、“三方参与”的培养模式,将教师教学实践能力和专业实践能力的培养和提升贯穿于教师职业生涯发展的全过程。

英国职业教育的教师负责招生,编写教学义件、教材和习题、授课、与学生谈话、批改作业、考试等工作。职业指导教师主要负责帮助学生了解职业情况,了解学生状况、 建立学生卡、与学生个别谈话,确定学生的职业方向,帮助学生选择职业。职业指导教师一般在高年级担任一门课程,以便与学生保持经常的接触,主要精力是帮助学生确定职业方向。

英国积极推进教师培养社会化,充分整合大学、职业学校和企业三方资源.融合三者特色来培养高等职业院校的教师。在大学接受教育,获取教师资格证书;在职业学校进行教学实习,获得教学所需要的经验;到企业或商业部门一线岗位工作,获得该行业最新的技术与管理技能。三方参与培养的职教教师更能胜任职校教学工作,这已被实践证明是一种高效的职教师资职前培养模式。

同时,英国职业教育师资的培养有一套层次清晰、要求明确、循序渐进的培养和考核程序,分阶段对不同职教专业教师提出不同的要求,并进行不同内容的职教教育教学培训.这也是英国职教师资培养方式的特点。

三、美国职业教育师资建设概况

美国十分注重高职师资队伍建设,形成了有自己特色的师资队伍建设模式,有切实可行的管理模式、严格的教师任职资格制度,从而保证了高等职业教育的健康发展。

美国高职师资队伍建设的特点主要表现在:

(一)严格的教师任职资格和选聘程序。

除了要符合联邦各州政府教师资格证书规定的条件外,特别强调要具有实践经验。国家规定,要成为从事高职教育的教师,必须具备学士以上学位,并对所授技术课程有一年以上的工作经历及最新经验,或者在合适的技术领域有5年以上的实际经验,还要求有当顾问和独立判断与研究的能力。根据美国法律,任何一所高校聘请教员都要在全国广告公开招聘,学校必须成立专门的聘请委员会,委员会从数十以至数百名申请者中经过初选评出候选者,然后经过电话会谈、核实经历,并通过各种渠道进行深入调查,最后选出正式候选人到校面试。他们来校不仅要接受聘请委员会全体成员的面试,提问考查,为师生作学术报告,还要与师生广泛接触,与系主任、校长面谈,参观学校设施等。面试结束,委员会根据标准与需要投票表决后正式聘用。

(二)进行教研能力评估。

美国高职院校每年都要对在职教师进行评审鉴定,其内容包括教学、科研和服务三方面。教学评定的依据是教师本年授课门数、学生数量、课后学生评语等。科研鉴定则依据其在州、地区、全国或国际会议上作的学术报告、发表的论文论著、申请到的科研经费及其他学术研究活动进行综合评估。服务评定一是考察其在校内参加各级委员会的情况,一是考察其在校外团体中或参与社会服务的情况,如为企业提供的产品开发等。

(三)实行教师任期制。

美国高职院校教师实行任期制,一般包括短期合同制和终身制申请权两种。短期合同制是根据学校需要及教研经费的情况、教师工作质量,每年签订合同决定去留。拥有终身教职申请权的教师,按规定一般在校任教5~6年后可以申请终身任职。未获终身教职者,或得到来年再次申请的一次性许可,或得到正式通知不再留任。

(四)专兼结合。

高职院校主要培养一线人才,注重学生实际知识和技能培养,重视理论的实用性和应用性。所以,美国高职院校都普遍聘请社区内外有实际工作经验的各类专业技术人员为兼职教师。一般说,他们讲授的课程实用性、针对性强,并且带来大量的人才需求信息,也增强了院校办学的针对性。

四、澳大利亚职业教育师资建设概况

具有百年发展史的澳大利亚高等职业教育(Technical and Further Education, TAFE) 不仅构成了澳大利亚最大的高等职业教育系统而且成为职业教育与培训的主力军。澳大利亚 学院之所以取得成功得益于它具有一支与生产密切结合的 具有深厚理论知识和技能的高素质的师资队伍。其在师资队伍建设方面的特色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严格的教师聘任和准入制度。

由于澳大利亚学院对学生的实践能力、动手操作能力要求严格,因此对教师素质要求也十分严格和明确,至少要有3~5年与专业教学相关的行业工作经验 年龄在35岁以上的教师则要有十几年的工作经验并取得教师资格证书。

(二)规范的在职教师培训机制。

一般新教师在进行教学工作的同时,必须到大学教育学院进行专门的教师资格培训,由学院资助取得教师资格证书(教育文凭)。教师除担任教学任务外,还要进入相关行业或专业委员会,经常参加专业协会的活动,获取新的技能和信息。作为TAFE学院的合格教师,还必须掌握熟练的教学方法,尤其是要具备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教育学生如何做人等条件。

(三)全职和兼职相结合的教师队伍。

TAFE学院认为,决定教育培训质量的唯一决定因素是教师自身素质和水平,全职教师必须具有大学本科学历且要经过师资培训,并取得相应的证书;兼职教师主要来自企业或曾在企业工作过的熟练技术人员。

五、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师资队伍思考

近几年来我国教育主管部门和高等职业院校对教师的综合素质也给予了高度重视。教育部《关于加强高职高专师资队伍建设的若干意见》要求,力争用5到10年时间,培养形成一支教育观念新、改革意识强、师德高尚、有较高教学水平和较强实践能力、专兼结合的教师队伍。这一要求的内涵,更多地体现在对职业教育教师的综合素质方面。因此建立健全具有中国高职教育特色的高职教师培养、培训体系势在必行。

首先,应在综合性大学中设立技术师范学院或系,规定学制标准,专门培养高职教育所需师资。也可以与企业合作,让企业承担一部分职业教育师资培养任务,从而形成职前职后相结合、学校与社会相结合的职业教育师资培养系统。

同时应充分发挥政府、行业协会的作用,深化高职学校与企业的合作,发挥企业在高职教师职后教育的主力军作用。在进行继续教育时,首先应制订符合实际需求的培训课程。应深入企业和学校了解社会经济发展变化和教师实际需求的情况,制定出针对性强、适应性高、前瞻性佳的课程设置计划。其次要采取灵活多样的形式完成职教教师继续教育,可以利用高职院校现有的设备和师资力量开展校本培训,可以依托普通高校开展高职教师继续教育,也可以通过与企业合作采取产学研相结合的方式,对高职院校教师进行继续教育,还可以组织教师参加国内外学术活动和学术会议等等,通过多种多样的形式以保证继续教育的实效性。

(作者单位:广东建设职业技术学院)

参考文献:

[1]李雪梅.高职院校师资建设的国际比较[J].职教论坛,2010,(4).

篇(2)

未形成体系

随着中国经济的不断发展,创业教育越来越受到重视。调查显示,全国95所MBA培养院校中有80%以上的院校开设了创业及相关课程。同时,有关创业教育如何进行的研讨会也陆续在各个院校相继举办,但把创业教育当成一个体系来做的并不多。

百森商学院亚洲中心主任Robert Eng教授表示,尽管全球任何一个地方都不像中国那样有这样多的创业机会,但这些机会却被很多人忽视了,主要原因之一就是中国缺少系统化的创业教育。

高职生创业意识低

从全球创业观察2002年中国报告看,我国的创业教育相对于全球的平均水平属于落后区域,创业活动活跃,但创业教育缺乏。

据统计,我国大学生创业比例不到毕业生总数的1%,而发达国家一般则占到20%-30%。也就是说,我国大学生创业意识比较低,尤其是高等职业学校的学生,依赖父母与家庭者较多,不愿就业者逐年增长,立志创业者微乎其微。

创业实践课程存在困境

南开大学国际商学院副院长张玉利指出,“实践课程缺乏高质量师资是当前创业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创业教育的实践性一般来说比其他课程要强,这就需要有理论功底扎实的教师,更需要有实战经验的企业家来给学生上课。但国内高职学院的强调职业技能的同时,使其在开展创业教育时会遇到不同的问题,如财经方面的高职院校面临着很多老师缺乏技术管理方面的背景,而一些理工科的职业院校可能面临管理方面课程少的问题,这一些进一步制约了创业教育的发展。

创业教育就是要改变就业教育思维模式,使高职毕业生不仅是求职者,而且是岗位的创造者。这种以创造性就业和创造新的就业岗位为目的的创业教育,是实现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必然选择。作为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主要增长点的高职院校,更应大力开展创业教育,培养大批具有创业素质的高职人才,缓解就业压力,这就需要不断完善高职学院的创业教育模式。

教学新模式

新理念

培养创业意识,全面开展创业教育将是职业教育发展的新趋向,创业教育应该作为学校的一项系统工程实施,应树立创业教育的新理念。

在高职院校,创业教育必须全体动员,集体投入到创业教育当中,这样才能形成创业教育的氛围。具体来讲,院校的思想政治部门、就业指导部门、教务部门全面协调,综合实施创业教育,学科教育由学院教务部门及教师承担。

在日常的教学管理及授课过程中,注意创业教育思想在各专业课程中的渗透。在开设的创业专门课程中,注意理论与实践的结合。管理部门在课程计划的制定中,注意创业专门课程的安排,使其有一定的课时量,以便创业学科教育能够顺利开展。教师在各类课程尤其是人文课程讲授过程中,注意创业思想的渗透,在创业专门课程讲授中更应结合实际,突出学生的能力及素质培养。

课程设置

高职学院要将创新能力的培养作为人才培养目标之一,将课程体系从纵深单一型向横向复合型课程转变,建立“能力本位”的思想贯穿于职业教育的新培养模式。

在课程设置方面,各高职学院可聘请、组织行业专家组成专家委员会,按照职业需求、层层分解,确定从事这一职业所应具备的能力,从而明确培养目标。要打破传统的公共课、基础课、专业课为主导的教学模式,代之以强调以社会实际需要的职业能力为培养目标,保证了学生来了愿学、毕业了能用,将创业教育与创业能力融为一体的新模式。

首先要制定课程标准(模块教学),其次编制教学计划。课程标准由学院组织的行业专家委员会制定指导性意见,由委员会通过分析、归纳确定这一职业应当具备的综合能力。编制教学计划则由学院组织有关教学人员对课程标准进行分析,先将相同或相近的知识归类,构成可以在一定时间内完成的教学模块,也就是构成一门课程,然后将课程排序,按基础、专业和实际工作需要顺序排列,构成教学计划。同时,教学计划中再加入一些非专业课程,约占课时总量的25%,这种课程设置,既有利于调动企业助学的积极性,又可在很大程度上避免培养目标脱离实际的现象,是一种比较实用和易于操作的方法。

实践

篇(3)

教育工作如何干?我认为:就是要坚持“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的宗旨,不断推进教育改革力度,努力实现教育与经济社会发展相协调,各级各类教育发展相协调,教育规模、结构、质量、效益相协调,以实际行动推动教育科学发展,让人民群众充分享受教育改革和发展带来的实惠。结合我市教育实际,就是要抓住“一个核心”,落实“两个根本”,全面推进“八项工程”,努力把教育办得让人民群众更加满意。

健康成长包括四层含义:让学生具有高尚的道德情操,让学生具有健全的心理人格,让学生具有强健的身体素质,让学生具有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我们将把促进学生健康成长作为学校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在全市致力于“学生健康成长教育体系”的构建,引领引导广大教育工作者进一步树立全面的学生健康成长教育观念,建立健全教育教学机制,完善有针对性的学生健康成长教育管理和评价体系,坚持文化知识学习与思想品德修养的统一、理论学习与社会实践的统一、全面发展与个性发展的统一,将文化学习与心理健康教育、生理健康教育、生命健康教育、道德健康教育有机融合起来,使学生能够真正和谐相处、快乐成长,在德智体美各个方面健康发展。

党的十报告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我们将积极引领全市广大教育工作者在教育教学实践中努力推进教育改革与创新,全面贯彻“五育并举,德育为首”的原则,做到先“立德”,再“树人”,不断探索适合每个学生健康成长、全面发展的教育方法和途径,真正把每个孩子都培养成有用之才。

“立德”:我们将在继承的基础上,对德育工作进行创新,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教育全过程,把理想信念教育作为德育工作的重中之重,把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作为重要内容,引导和教育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学校德育要从德育课程、社会实践和学校文化三方面进行,进一步把德育渗透于教育教学的各个环节,贯穿于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的各个方面,创新德育形式,丰富德育内容,不断增强德育工作的吸引力和感染力,切实提高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树人”:我们将本着“以学生为本”的原则,牢固树立健康第一的思想,加强体育锻炼,确保学生体育课程和课余活动时间,提高体育教学质量;加强和创新心理健康教育,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加强美育,培养学生良好的审美情趣和人文素养;加强劳动教育,培养学生热爱劳动、热爱劳动人民的情感。进一步促进德育、智育、体育、美育有机融合,教学生学会知识技能,学会动手动脑,学会生存生活,学会做人做事,成为有用之才。

一是教学改革创新工程。以更新教学理念为前提,以转变教师的“教”、学生的“学”为重点,以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为落脚点,以构建“生命课堂”为主抓手,加大教育科研力度,深化课程改革,强化课堂教学创新,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力争通过3~5年的努力在全市实现由“知识课堂”向“生命课堂”的转变,切实办好每一所学校,教好每一名学生。

二是优质资源扩充工程。对办学条件好、教学质量高、社会认可的中小学校采取扩建挖潜、“老校+新校”、“强校+弱校”、联合办学等模式,增加优质教育资源的规模,满足群众对优质教育资源的需求。投资7 500万元,对湘江小学、淇滨中学、实验学校等优质中小学校进行扩建增容;投资8 000万元,在新区南部片区新建1所中学、1所小学,进一步提升新区城镇义务教育学校承载能力。加大城镇教师下乡支教、城镇优质学校与农村薄弱学校结对帮扶力度,科学引导优质教育资源合理配置。

三是教师素质提升工程。以提高教师师德素养和业务水平为核心,以开展国家级、省级、市级、县级、校本级“五级培训”为载体,以提升培训质量为主线,组织开展名师、骨干教师、教师继续教育、中小学校长素质提升等近10种专业培训,到2015年,全市每名教师都要接受不少于360学时的培训。建立健全教师培训经费保障机制,将教师培训经费列入政府预算和财政拨款,在教育事业费中以不低于教师工资总额2.5%的比例安排教师培训经费,并将城乡教育费附加的10%用于教师培训经费,确保教师培训工作健康开展。

四是学前教育提升工程。继续推进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新建、改扩建幼儿园85所,培训园长、专任教师和保育员3 000名,全市学前一年毛入园率达到92%以上,学前三年毛入园率达到70%以上,在全市基本解决“入园贵”“入园难”的问题。同时,把发展的思路和举措,转移到推进学前教育内涵式发展上来,通过标准化、示范化幼儿园创建,加大学前教育教科研力度,加强学前教育名师和骨干教师的培养、推进科学化管理等有效措施,尽快提升全市学前教育办学水平和质量,为全市幼儿提供多样化、高质量的学前教育,进一步解决好全市幼儿“上好园”的问题。

五是义务教育公平工程。通过调整优化中小学布局、推进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建设、提升中小学信息化水平、深化基础教育教学改革、加强中小学教师队伍建设等有效措施,大力推进全市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到2015年,全市所有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基本达到省定办学条件标准,县(区)域内的城乡之间、学校之间,在办学条件、师资力量、管理水平、教育质量等方面大致均衡。将进城务工人员子女接受义务教育纳入教育发展规划,着力构建关爱农村留守儿童的社会监护、帮扶体系,努力改善市特殊教育学校办学条件等,确保全市所有适龄儿童都能依法、平等地接受义务教育,享有公平接受良好义务教育的机会。

六是普通高中改造工程。以解决普通高中“薄弱学校太弱、优质学校太挤”的问题为抓手,从今年起,在全市全面启动普通高中改造工程。改造工程惠及市直及两县三区7所普通高中,计划筹资1.7亿元,改扩建校舍面积107 636平方米,新增仪器设备6 719套。通过改造工程的实施,全市普通高中教学、实验和学生生活设施力争3~5年内基本达到国家颁布的普通高中学校校舍建设标准要求,为在全市普及高质量的普通高中教育提供良好条件。

七是职业教育创新工程。通过3年的职教攻坚,我市职业教育取得了较好成绩,两次被省政府表彰为职教攻坚先进市,全市呈现出了良好的发展态势。下一步,我们将继续深化校企合作,推进职教改革创新,扩大开放交流,抓好项目建设,打造职教品牌,保持好态势,创造好成绩。到2015年,建成覆盖全市职业院校主干专业的教学信息资源库;建成20个省级、30个市级重点专业点;打造3所国家级中等职业教育示范院校,为社会输送毕业生约6万名,为农村、企业提供职业技能培训50万人次。

八是高等教育提升工程。我市高等教育起步较晚,层次不高。下一步,我们将全力推进全市高等教育办学层次、办学规模、办学质量的提升,在继续推进鹤壁职业技术学院和鹤壁汽车职业技术学院扩大规模、内涵式发展的基础上,力争再创建一所高等职业院校,创建或引进一所高等本科院校,努力实现我市“一本三专”的高等教育发展目标。

历史机遇稍纵即逝,事业发展不进则退。我们将把学习贯彻十的精神转化为谋划工作的思路、促进工作的措施和领导工作的本领,转化为推动教育事业又好又快发展的强大动力,以时不我待、只争朝夕的紧迫感投入到干事创业中去,努力办好让鹤壁人民满意的教育。

篇(4)

关键词:职业教育体系;创新;实践

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是职业教育工作的一项战略目标和重要任务。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基本内容、基本框架以及在构建过程中需要重点解决的问题仍有很多。近年来,北京农业职业学院结合北京科技、资源、区位的独特性以及农业的多功能性定位,为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引领创新发展进行了有益探索。在强化普职融通、学历教育与社会培训并重、京津冀协同培养人才、搭建职教发展平台等方面,进行了大胆尝试,使职业教育内涵更加丰富,职业教育链条不断延长。

把握都市农业发展方向,培养都市型现代农业技术技能人才

北京具有“大城市、小郊区,小农业、大功能”的显著特征。2015年,北京农、林、牧、渔业总产值 368.2亿元,直接价值在北京GDP中仅占0.67%,但是北京的农业是深度融合的产业,不仅体现在生产功能上,而且更重要的是体现在生活和生态功能方面。据测算,北京农业的生态价值可以达到1万亿元,与北京的总GDP大致相同。北京的特殊区位优势,对北京的农业提出了更高要求。基于这一农业背景,北京农业职业学院进行了人才培养的战略调整。

1.围绕都市型现代农业产业布局调整专业设置

为不断提高人才培养的针对性和适用性,学校紧紧围绕北京都市型现代农业发展实际,聚焦专业建设方向,明确专业建设思路,主动调整了专业设置。一是根据北京农业重点产业发展的籽种农业和旅游休闲农业设置专业;二是瞄准北京市重点建设的休闲体验农业、籽种业、绿色安全食品、物流配送、农村生态、节水灌溉、生物防治等农业生产项目建设专业。新增了食品营养与检测、物联网技术、都市农业装备应用技术、宠物养护和环境艺术设计、农业会展、葡萄与葡萄酒等都市型农业特征明显的专业,撤消了8个与都市农业发展和学校办学方向联系不够紧密的专业,现有的39个高职专业中有22个专业与北京都市农业发展紧密对接。

2.围绕都市型现代农业主导产业调整专业课程结构

学校先后围绕北京都市型现代农业的生产、生活和生态三个方面功能,重构涉农专业核心课程体系,主要围绕北京市重点发展的生态粮经种植、高效设施蔬菜、有机特色果品、健康畜禽养殖、特色名品花卉、生态垂钓、观赏渔业和旅游农业、籽种农业、加工农业九大优势主导产业,不断更新教学内容、丰富专业内涵。课程的调整,不仅使涉农专业的都市型现代农业特色更加鲜明,而且也有效带动了食品工程专业向食品安全、机械工程类专业向都市农业机械装备、信息技术专业向现代农业物联网应用等方面的转型,实现了人才培养与都市农业产业发展的良性互动。在2014年国家级职业教育教学成果评审上,学校申报的“都市型现代农业高技能人才培养改革与实践”和“食品专业实训基地建设创新实践”两个项目分别获得国家级教育教学成果一等奖和二等奖。

延伸职业教育链条,探索构建现代农业职业教育体系

学校积极贯彻《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精神,针对不同年龄段人群的需求特点,尝试开展系列教学改革,将受教育对象从17岁~18岁的高中起c的高职专科教育向两头延伸。下至13岁~15岁的初中生,上至50多岁的农村两委干部,有效延长了职业教育链条

1.普职融通,开展中学生学农教育,将职业教育对象前移至13岁~15岁中学生

为让学生通过适当的劳动体验“出出力、流流汗”,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念,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学校借助农业专业办学资源及优势,积极开展北京市中学生学农教育活动。按照北京市教委要求,学校对准13岁~15岁这一中学生群体,推进职业教育向前延伸,并成立了“北京市中学生劳动教育基地”。此基地面向北京市城八区的初中二年级的学生开展农事教育和体验活动,自2016年开始,每年有1.3万名初中生到学校接受为期一周的学农教育。在课程开发上,按照农业与生产、农业与生活、农业与创意、农业与生态、农业与文化五大板块,共计开设90余门课程。不仅使中学生的课表升级,而且还在普职知识点对接方面进行了有益探索。

2.培养高端技术技能人才,面向15岁~22岁教育对象开展七年贯通培养

北京市高端技术技能人才贯通培养试验项目于2015年开始启动,是支持部分职业院校与优质高中、本科高校、国内外企业协作,选择对接产业发展的优势专业开展高等职业教育和本科专业教育的重大教育教学改革项目,是北京市教委深入推进教育领域综合改革、探索培养高端技术技能人才的新模式。

2016年,学校作为第二批贯通培养试验项目单位,面向应届初中毕业生招生。在培养方式上,前两年接受基础文化课教育,与北京市第十二中学合作;中间三年接受专业基础课程及职业技术教育;本科教育阶段两年,联合北京工商大学、北京建筑大学、北京农学院、首都经济贸易大学进行本科阶段培养,使学生接受国内一流应用型大学的教育。学生从15岁初中毕业后入学到22岁本科毕业将享受七年贯通培养模式,从而使学校的专科职业教育向本科职业教育延伸。

此项目尝试在教育领域探索供给侧改革,不仅在设计上更加人性化,为中考分数居中流水平的学生提供很好的选择,而且也实现了北京优质教育资源的共享,在完善职业教育体系、构建人才培养立交桥方面进行了较好尝试。

3.开展新型职业农民学历提升工程,面向45岁以下农民敞开学历教育大门

为响应教育部、中华全国总工会联合提出的“农民工学历与能力提升行动计划”, 2016年,学校启动了新型职业农民学历提升工程,面向北京农广校45岁以下优秀毕业生自主招生113人。结合这一群体的从业需求,学校开设了休闲农庄经营管理、家庭农场经营与管理、农民合作社运营与管理和现代农艺技术专业。

在教学内容选定上,进行大胆的实践探索和改革创新,主要是根据北京农村、农业的实际和特点选定教学内容,课程名称和普通高职学历教育相同,既有普通高等职业教育规定的基本内容,又有农业、农村的特色。在教学安排上做到“四个结合,建立一个银行”:一是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相结合。理论教学占总学时的30%左右,实践教学占总学时的70%。二是集中学习和分散学习相结合。农闲季节到学校集中,一个学年分成6个教学段,每次集中学习2周~3周。农忙季节学员在家里从事农业生产,并把实践中遇到的问题带回到下一次集中教学中,师生共同分析解决问题的办法,并安排教师到各区县教学点定期指导答疑。三是线上学习和线下学习相结合。充分利用信息化的教学手段来满足学员学习的需要,学员可利用线上网络课程、多媒体教材、教学包等在线自主学习。四是共性考核和个性考核相结合。采用灵活多样的考试方式,注重过程性考核和实践成果考核。五是建立学分银行制度。新型职业农民学历提升教育全面实行学分制,建立学员学分银行,通过学分转换的形式承认既往学习经历、生产实践的成果。“半读半农,农学结合”的学习方式真正向农民敞开大专学历的大门。随着学院新型职业农民学历提升工程深入开展,一批高素质的新型职业农民将逐渐成长起来,成为农民致富的“领头雁”,科技兴农的“接力棒”,构建和谐新农村的“助推器”。

4.开展农村基层人才培养工程,将职业教育链条延伸至50多岁村干部

当前,北京迫切要求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北京市委组织部、市委农工委于2016年拟实施“北京市农村基层干部人才培养工程”,为农村培养和储备一批扎根乡土的农村公共管理服务人才,设计了村务管理方向学历教育方案。一是从农村基层人才后备干部中选送一批优秀青年接受高职学历教育,通过区县组织部门推荐,学校组织的自主招生考试,使得农村40岁以下的具有高中同等学历的青年接受高职学历教育。二是通过在校生选拔、跨校遴选、农村青年自主招生等方式,实行统一编班,进行专项培养。三是结合组织部门对农村基层干部人才的能力素质要求,以及北京农村发展的实际需求,对不同岗位的农村基层干部进行分层分类培训。

5.开展京津冀职业人才协同培养工程

作为京津冀协同发展的首批合作院校之一,学校积极推进区域合作。主动瞄准北京农业产业转型升级和部分农业企业外迁到河北省保定、张家口、承德等地区以及北京市“菜篮子”工程等对农业类专业人才的迫切需求,率先在中国都市农业职业教育集团理事单位中选择人才培养合作院校,开展人才协同培养工作。2016年,开始面向河北北方学校和河北旅游职业学校两所院校,承担每年120人的人才培养任务。有效地利用了学校的国家级示范校的办学资源优势,发挥了示范辐射作用。

走集团化办学之路,促进校企深度融合

1. 组建两个职教集团,创新校企联盟机制

学校先后于2014年、2015年牵头成立了北京都市农业职教集团、中国都市农业职教集团。集团以突出都市农业内涵研究和都市农业发展人才培养为主线,确立了以首农集团、北京农业职业学校为主导的管理体制,在理事会下面设立了都市农业研究中心和休闲农业专业工作委员会、宠物专业工作委员会、都市农产品供应专业工作委员会、“互联网+农业”专业工作委员会、食品安全专业工作委员会、新型职业农民培育专业工作委员会等七个专业工作委员会,成立了奶牛健康养殖大师工作室、奶牛疫病防治大师工作室、园林景观大师工作室和经营管理大师工作室四个大师工作室开展工作,进一步促进了校企深度融合对接。

2.搭建平台,丰富校企融合的形式和内容

首先,学校发挥理事长单位职能,集合集团力量,以课题形式加强集团的顶层设计。不仅围绕都市农业内涵,确立了“中国都市农业职教集团运行机制研究与实践探索”课题,与中国现代渔业职教集团合作开展“岭南休闲农业生态园建设项目建议书”课题研究,还围绕都市农业的发展方向以及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等理论和实际问题立项一批研究课题。同时,学校发挥集团优势,以就业为导向,积极推进“订单培养”工作,与首农集团举办的“奶牛养殖人才定向培养班”和与北京海联力通经贸有限公司合作举办的“海联力通大众定向班”先后开班,实现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与企业岗位任职要求的有效对接。

近几年,学校充分利用北京区位优势,在人才培养方面进行了大胆尝试,试图既在纵向建构一个完整的职业教育体系,又在横向架设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互通的桥梁,逐步形成了以高职学历教育为主,并向上下逐步延伸的人才培养链条,将13岁~15岁中学生和45岁以下新型职业农民以及58岁以下农村两委干部、农村后继人才逐步纳入办学目标。人才培养的视野逐步放远,布局更广,更加关注在终身教育框架下尝试构建新型F代职业教育体系,为各类人才提供继续深造的机会。

参考文献:

[1]徐涵.关于建设我国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几点建议[J].职教论坛,2003(1).

[2]黄达人.建立现代职业教育体系 急需厘清三组关系[N].中国青年报,2016-04-25(11).

[3]雷丽平.韩国职业技术教育的发展与改革对我国的启示[J].东北亚论坛,200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