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刊物 生活杂志 SCI期刊 投稿指导 期刊服务 文秘服务 出版社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首页 > 精品范文 > 有趣的科学知识

有趣的科学知识精品(七篇)

时间:2024-02-20 15:41:29

序论:写作是一种深度的自我表达。它要求我们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真相,好投稿为您带来了七篇有趣的科学知识范文,愿它们成为您写作过程中的灵感催化剂,助力您的创作。

有趣的科学知识

篇(1)

【关键词】电化教学 幼儿 电教资源

幼儿有着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周围任何的事物、成果、现象、发明都能引起幼儿的注意。而我们幼儿教师应该擅于关注孩子的想法,把握科学教育的契机。相对于传统的“教师教、学生学”这样被动的教育模式,电化教育可以创造一个孩子想学、喜欢学的主动学习的局面。那么如何将电教手段恰当、适时地运用到科学启蒙的教育中,使幼儿对科学活动感到“易、趣、活”,能主动、积极地去感知、探索,愉快地学到本领呢?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著名物理学家韦斯科夫说:“科学不是死记硬背的知识、公式、名词,科学是好奇,是不断发现事物和不断询问‘为什么’。科学的目的是发问,他主要是询问的过程,而不是知识的获得。”因此,教师的首要任务在于营造生动活泼的教学气氛,创设有趣的教学情境。电化教育可以创设一个良好的情境,动听的声音、优美的画面、有趣的动画,可以迅速吸引幼儿的注意力,唤起幼儿学习科学的强大兴趣。

如在大班科学《光、物体和影子》这个科学活动中,我先请幼儿观看一段皮影戏《孙悟空大战红孩儿》片段录像。不同寻常的“动画片”一下子就把孩子们带入了情境中,创设了一种轻松活泼、生动有趣的氛围,使幼儿精神愉快,提高了对本次活动的兴趣,从而勾起孩子想对皮影戏一探究竟的欲望。

二、深入浅出,破解奥秘

当我们教师面对幼儿科学教育时经常会有这样的困惑:1.科学实在是太深奥了,我自己对科学知识就不太了解,怎么教给幼儿!2.我自己是明白的,但不知道怎么教给幼儿。简单来说就是“不会教”和“怎么教”的问题,究其原因是因为我们教师自身的科学知识储备的不够,科学教育的方法掌握不到位。对于这两个问题的解决,电教都能起到一定的作用,教师在科学活动前要做好充足的知识准备,获取知识的途径有很多,比如:网络搜索相关的知识理论、录音、录像、广播、电影、电视等等。而恰当的科学教育方法必须从幼儿出发,既要符合幼儿现有的认知水平,又要用尊重幼儿身心发展规律,用幼儿能接受的、感的方式进行科学活动。

案例:夏天的下午,刚刚还是晴天,这会突然就下起雨来了,有几个小朋友也吵起来了“下雨了,一定是云云朵朵打架了!”“云怎么会打架啊,哈哈哈哈,真好笑。”“真的,我妈妈就是这样告诉我的。”“你妈妈骗你的,不信你问老师。”于是就有了“老师,为什么会下雨啊?”这个问题。这么突然地提问可把我难住了,因为我觉得既然孩子已经开始质疑“云云朵朵打架”这个答案了,说明他们在渴求真正的科学知识,我应该满足他们的求知欲。但这个问题涉及到水的蒸发、积雨云的形成、气温下降就会下雨等一系列深奥的科学知识,我该从何讲起呢?而且光靠嘴巴讲述中班的孩子能理解吗?这时我突然想起以前有看过《小水滴旅行记》的动画课件,于是我就从网络上搜索到了这个课件和孩子们一起看。可爱生动的小水滴以拟人的方式自述了自己和兄弟姐妹们的旅行故事,巧妙把小水滴从静态变成了能说会动幼儿喜爱的动态形 象,叙述了小水滴从水――水蒸气――水的变化过程。课件中把自然专业用 语“蒸发”一词编成了一个请太阳公公帮助自己飞的故事,语言通俗易 懂符合幼儿的认知特点,它既可以是一个科学活动,又可以是一个故事,提供给幼儿充分的想象空间,让幼儿玩中学,学中玩。这个课件成功地把深奥的科学知识深入浅出的传达给了幼儿,从而说明只要采用恰当的方法,幼儿也可以和成人一样,理解科学,获得科学知识。

三、延伸活动,学无止境

由于科学知识的面广、量大,对于渴求知识的幼儿来说,一次活动往往满足不了需要,而一次科学活动的结束,应使幼儿有进一步探索的可能,成为获取新经验的开始。延伸活动就是幼儿继续探索和广泛实践的广阔天地,延伸活动可以使幼儿在潜移默化中关心周围事物、关心生活,从而真切地感受、体验科学技术给人类生活带来的进步。我们要充分运用电教媒体设计每次的 延伸活动,利用所学的科学知识运用到生活中,从而使幼儿调整自己的行为。

如在开展了科学活动“认识磁铁”后,我们组织幼儿观看了“生活中的磁铁”的图片,让幼儿了解到磁铁在我们生活中用途很广泛,如:可以选矿,制作音响,玩具,服装、扬声器马达、发电机、起重机、电铃等等,让幼儿意识到科学就在身边。

篇(2)

关键词:婴幼儿;科学启蒙;探索;关键期

2001年,国务院颁布了《中国儿童发展纲要(2001-2010)》,第一次明确提出要发展0-3岁婴幼儿的早期教育。2010年5月国务院审议并通过了《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要求"重视0-3岁婴幼儿教育",2008年上海市颁布了《0-3岁婴幼儿教养方案》,这标志着0-3岁婴幼儿早期教育已正式纳入国家教育体系之中。据2011年统计,我国拥有0-3岁婴幼儿约有近7000万,开展0-3岁儿童早期教育指导工作是提高人口素质、实施"人才强国"战略的基础性工程。

一、0-3岁婴幼儿早期教育的重要性

(一)对于脑科学的研究

在脑重方面:新生儿的脑重量为360克-390克,是成人脑重的1/4 ;六个月新生儿脑重为660克-700克,近成人的一半;三岁脑重量为1000克,是成人的3/4 (约占70%),成人平均脑重量为1400克。由此可见,三岁之前脑重发展最为快速,为儿童的潜能发展提供了最大的可能性。

(二)对于心理学的研究

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布鲁姆,绘制了一张个体智力发展曲线图,假如以17岁儿童智力发展为成熟智商100%,4岁时发展为50%,8岁时发展为80%,12岁时发展为90%,从这个曲线看到儿童智力发展是非匀速不均衡的,前四年发展快,第二个四年减慢,第三个四年缓慢。说明儿童智力发展年龄越小发展越快。

(三)对于学习能力的研究

研究显示:儿童的学习能力在0-3岁发展了50%,4-7岁发展了30%,7-17岁发展了20%。因此,0-3岁是儿童在感知觉、记忆、思维等形成中最为敏感的时期,3岁之前的学习活动将事半功倍。

二、提高0-3岁婴幼儿科学启蒙素养的作用

婴幼儿的科学素养,包括科学意识、"热爱科学"的情感、科学的态度、和学习、运用科学知识、科学方法解决问题的综合品质等等,它不仅是实现"三个面向"、"科教兴国"之基,造就亿万人之源,更是实施素质教育之本。0-3岁是婴幼儿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发展的关键期,也是人类潜能开发的黄金阶段,想提高婴幼儿的科学素养,需要从早期抓起。

(一)有利于保护和激发婴幼儿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婴幼儿天生好动,看见什么都想去摸摸,去看看。他们往往通过在日常生活中自身的探索活动,直接进入对科学知识的学习。 婴幼儿在观察、思维、认识、操作和探索的过程中,满足了好奇心和求知欲。

(二)有利于培养对科学的兴趣及对周围世界的积极态度

婴幼儿在科学启蒙活动中对科学产生积极的态度,而且对他们长大成人后正确对待周围事物,也有着良好的影响作用。婴幼儿在探索的过程中,对未知世界产生较浓厚的兴趣,会对他们以后更好地学习科学知识起着极大的影响,而浓厚、持久的兴趣又成为努力学习知识的动力。

(三)有助于发展婴幼儿智力,积累科学经验

婴幼儿在有计划的科学启蒙活动中,学会了使用感官去观察发现,通过操作进行探索。他们在积累了一定的科学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对客观事物的存在、发展和变化产生概念性的认识,形成了初步的科学概念。不仅如此,婴幼儿在整个科技活动过程中,观察力、思维力、想象力、操作能力及语言表达能力得到了较大的发展,从而促进孩子智力水平的提高。

(四)科学启蒙活动有利于促进婴幼儿独立性、自信心、坚持性等品质的发展

婴幼儿在探索世界的科学启蒙活动中,需要付出一定的努力,克服一定的困难。由于好奇心的作用,每位婴幼儿都会不停地忙碌着。实践证明,不同的婴幼儿在有趣的科学探索活动中,通过努力都能有所发现、有所成功,从而锻炼了他们的独立性、坚持性,增强了自信心。

三、提高0-3岁婴幼儿科学启蒙素养的策略

(一)创设良好的家庭环境,提供丰富的生活游戏

婴幼儿由于知识经验贫乏,他们对新鲜事物非常感兴趣,他们总是试探着去认识世界,想弄清究竟。例如,婴幼儿喜欢将柜子和抽屉倒空,实际是在探知空间和理解空间的大小。0-3岁的婴幼儿以家庭教育为主,我们应该为婴幼儿提供良好的家庭环境,借助亲子活动或生活游戏,认知和探索生活中的简单常识和科学知识。例如,可以在家为婴幼儿种植花草或养育小乌龟等,让婴幼儿在观察动植物生长的过程中提高对科学知识的兴趣。同时,家长适时给予指导,以满足他们的好奇心,激发其对科学的兴趣,丰富他们的科学经验,从而促进婴幼儿科学素质的提高。

(二)保护婴幼儿的好奇心,提供丰富多样的玩教具和感知材料

为婴幼儿提供丰富的玩教具和感知材料,让幼儿在动手、动脑的活动中,发展他们的思维和想象,提高求知欲望和探索精神。例如各种益智类的玩教具可以培养儿童的注意力、观察力和思维力。提供不同的感性材料,如:让婴幼儿感知各种物体,可以玩袋中摸物的游戏,让婴幼儿对不同物体的属性有初步的感性经验。还可以通过玩具和游戏开启婴幼儿的数学潜能,形成初步的数概念,进而培养婴幼儿初步的科学启蒙素养。

(三)创设户外活动的空间和机会,提倡大自然教育法

带宝宝去大自然摸摸泥土、石块、树干、树叶、小草、小动物的皮毛,感受大自然的空气、阳光等。通过室外活动,可以提高婴幼儿对大自然万事万物的感受性,增强探索欲望,形成初步的科学启蒙。同时还要发展婴幼儿的感知觉,为提高科学启蒙素养奠定基础。可以玩触摸各类物体属性的游戏,如:水中游戏、泥土游戏、抓痒游戏、涂料游戏、吹风机游戏、抓沙游戏、裸足游戏。孩子们在和自然环境接触过程中,常常被环境中的事物现象所吸引,从而引起科学探索的愿望,开始探索周围世界的活动。教师或家长可以有意识地引导幼儿进行多种有趣的探索,如"树叶为什么会落下来,落叶什么样?""为什么会有影子?等等,这些都是婴幼儿感兴趣、想了解的,通过观察、探索找出了其中的科学因素。

(四)创设简单的科学小实验,提高对科学知识的探索和兴趣

婴幼儿在一系列有趣的科学活动中主动尝试、不断探索、发现问题、积极思考,在成人的帮助下,能获取一定的科学知识。如:和婴幼儿玩海绵吸水的游戏、磁铁实验等,可以提高婴幼儿对科学知识的探索和尝试,形成初步的科学启蒙。

综上所述,0-3岁是婴幼儿智能发展的关键期,在这个时期通过各种途径对婴幼儿进行科学启蒙的教育,形成婴幼儿初步的科学素养,不仅可以激发婴幼儿的求知欲和好奇心,还可以培养儿童形成初步的科学探索意识,促进儿童全面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张俊.论幼儿科学思维的启蒙[J].幼儿教育(教育科学版),2006,(4).

篇(3)

1 让幼儿通过亲身体验、操作、探索科学知识

探索是人们获得知识必不可少的过程,对于幼儿来说,探索过程本身要比通过探索而获得知识更为重要,即学习怎样去获得答案比答案本身更为重要。幼儿通过自己的探索活动能够学会如何运用视觉、触觉、听觉、味觉等来认识物质的特性,能够学会将探索和发现的知识、概念与自己原有的知识加以比较分析、归纳、综合,进而学会推理和迁移。在这个过程中,幼儿对科学产生兴趣。例如:我在教学《小毛驴过河》活动中,启发幼儿思考为什么毛驴驮了盐袋淌水过河,背上感到变轻了,可是,驮了棉花淌水过河就觉得变重了?带着这个问题,我做了一个用一小袋盐和一小袋棉花浸入水中的实验。小朋友们亲自动手去操作体验,发现了盐溶化于水和棉花吸水的现象,懂得了小毛驴驮不同的东西过河,为什么一次变重,一次变轻的道理。同时启发幼儿联想哪些东西溶解于水,哪些东西吸水,进而达到幼儿思想活跃,联想丰富的效果。更好地发展了幼儿逻辑思维能力,培养了幼儿的求知欲,幼儿更乐于探索,乐于实验,乐于思考的习惯。

2 注重环境创设,为幼儿提供学习、探索的条件和机会

幼儿天生就有强烈的好奇心,教师要有通过创设环境和正确的引导,使幼儿的好奇心转化为对科学持久的兴趣。

在幼儿园里,可以看到小朋友们在从事各种科学活动。有的在精心照顾着自己种植的大蒜、萝卜;有的在自然角饲养蝌蚪鱼,有的聚精会神地在用三棱镜观看阳光中的七色光;有的用绘画方式记下天气日记或动物的生长发育过程,当你询问他们时,还会煞有介事地向你介绍为什么要植树等科学道理,这些事实说明,环境创设尤为重要,是幼儿科学启蒙教育的开始。

2.1 制订合理计划。幼儿园可以将自然角的建设纳入计划并结合当地条件,利用各种途径和机会,收集材料。如利用带幼儿到野外去活动机会共同采集,对收集到的各种材料进行归类。自然角内容要按计划更换,以克服单调和长期不变的弊病。

2.2 建设有年龄特点的自然角。每班幼儿都有自己的特点,应按幼儿的认识水平采用合适的材料。小班年龄小可以安排一些形态大一点的、易认识的事物,大班则可以多安排些养殖和能反映大自然的科学常识的东西,可互换材料,根据条件交换内容。

2.3 加强指导和管理给幼儿更多参与机会。如在幼儿面前,对刚长出的嫩芽、蝌蚪有了后腿等表现惊喜以吸引观察促进幼儿进一步认识各种事物。春天到了,蚕豆、花生、土豆等种子都可以放手让幼儿试种,让他们动手操作和实践中获得体验,了解各种种子在什么季节,什么条件下生长,为什么会烂掉等。应让幼儿参与管理,设立兴趣小组、值日生等。在清扫、喂食浇水中加强幼儿的责任心的培养、培养他们良好的情感、品德,使幼儿在参与中,加强对科学的认识。

3 利用简单的科学小制作诱发幼儿对科学的兴趣

篇(4)

关键词:幼儿;科学绘本;创作绘本;营造氛围;多元评价

中图分类号:G6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3561(2016)26-0067-01

幼儿教育包含多个方面的启蒙教学,健康、社会、语言、艺术、科学等皆列其中,如何有效且不失趣味性地开展教育活动是教师的所思所想。以科学教育为例,用科学绘本作教材颇受幼儿和教师的青睐,为教师的教学提供了方便,为幼儿的学习提供了乐趣。因此,应引导幼儿开展科学绘本活动,让幼儿在绘本活动中汲取科学知识,将艺术、科学进行完美融合,让幼儿教育变得更加高效、生动。

一、存储素材,创作绘本

科学绘本可以是手段,通过它给幼儿渗透科学知识;又可以是目的,利用其趣味性激发幼儿学习科学知识的热情。要使幼儿为创作绘本而学习科学知识,首先要做的是在幼儿的脑海中“存储”素材,这样幼儿创作绘本时就不会无从下手。这需要教师精心设计方法,让幼儿既能获得大量科学知识作为素材,又要避免获取知识过程的乏味性,还要让活动对科学教学产生推动作用。比如,为了让幼儿通过创作绘本学习科学知识,可先组织幼儿玩游戏,以“科学竞猜”游戏为例,规则如下:将幼儿平均分为两组,以两排桌子为阵地分立两边,中间放一个小桶,两组轮流向桶内投球,先投进球的小组获答题资格(题目是有A、B选项的科学知识选择题),答对的小组可获得该知识卡片。题目全部答完后,幼儿可从自己组获得的卡片中选取一个作为绘本素材进行创作。这一活动不仅让幼儿在游戏中学到科学知识,还为之后的绘本活动确定了目标。绘本创作过程可以让知识记忆得更深刻,而且创作的趣味性又为幼儿获取科学知识提供了动力。如此,便形成了一个良性循环。

二、欣赏读本,有效启蒙

科学绘本中的图画,看似线条简单,以最简单的画法勾勒出作者要表达的思想,实则蕴藏着极其深厚的美术功底,而幼儿喜爱科学绘本,大多因为这些优美的图画。但若教师传授科学知识时总是以绘本为教材,让幼儿阅读过多的绘本,会不可避免地使幼儿对图画产生审美疲劳。久而久之,科学绘本在幼儿眼中便失去了趣味,对科学教育显然是不利的。为避免这种情形,可组织幼儿自己用图画表达科学知识,让幼儿自己动手创造“美”,让绘本之“美”在幼儿的世界中延续下去。比如,为了让幼儿能以简练的手法表达出自己想要阐述的思想,引导幼儿欣赏优秀绘本时,教师可以一种轻松的讲解手法讲述其中的绘画技巧。然后,组织幼儿进行“绘画接力”游戏:教师一边给幼儿讲有趣的童话故事,一边让幼儿轮流在黑板上画出故事中新出场的事物。幼儿在听故事中将刚刚学到的知识运用于实践,有效增强了绘画能力,为其学习科学知识奠定了基础。能够促使幼儿坚持不懈的,除了游戏的娱乐因素,在学习过程中产生的成就感也能发挥巨大作用,为幼儿继续前进提供巨大动力。

三、捕捉灵感,自主绘制

为进一步激发幼儿通过绘本学习科学知识的动力,引导幼儿自主绘制绘本是不错的方法。如果总让幼儿学习一些深奥的科学知识,幼儿便容易从最初的好奇逐渐演变成麻木,绘本活动则难以为继。而如果教师多留意幼儿间的交流和活动,发现他们的兴趣点,并以此为素材组织幼儿创作绘本,则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比如,有段时间出现流行感冒,课余时间很多幼儿以此为话题,“着凉了”“鼻子不舒服”等不绝于耳。对此,教师灵机一动,以“我们为什么会感冒”为题组织幼儿开展绘本活动,并在活动前讲解了感冒的诱因。在创作中,有人画小朋友半夜踢被子,早上发现感冒的情景;有人画呼吸到空气中的病菌,从而患上感冒的情景……各种奇妙的创作呈现出来,幼儿既了解了科学知识,又提高了绘画水平。在近年来的教学改革中,不少科目的教学都注入了联系生活的教学理念,且收效甚佳,为这一方法的实施提供了有效的理论依据。

四、多元评价,正面激励

幼儿对知识的学习处于起始阶段,他们渴望被鼓励、被认可。因此,教师不可对幼儿要求太高,哪怕对幼儿一点点的进步都不要吝啬自己的鼓励,对于一些不用心学习的幼儿,也应适当给予能引导他们向上的批评。不管是鼓励还是批评,话语都不可太单调,要让评价有营养,既能起到评价作用,又能起到引导作用。比如,组织幼儿创作“神奇的地球引力”科学绘本时,有人画小朋友和课桌书本等在没有地球引力的情况下飘到空中的情景,教师表扬了他善于利用周边事物融入创作的能力。有人画没有地球引力时水飘到空中的情景,教师对他的想象力提出表扬,并教他怎样更好地画液体。鼓舞的力量是巨大的,教师的一个眼神、举动、评价,皆可能促使幼儿发生巨大的转变。

五、结束语

总之,让幼儿主动学习知识是非常重要的。科学绘本以精致优美的插画和简练生动的语言为幼儿所喜爱,它可以有效传达科学知识。教师应重视科学绘本教学,引导幼儿开展科学绘本活动,将有趣味性的美术教学和科学教学结合起来,从而达到让幼儿边玩边学的目的。

参考文献:

篇(5)

小学科学听课心得体会

我参加了科学组的听课活动。老师为我们呈现了精彩纷呈的课堂,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教师在授课过程中表现的解决问题,处理问题的能力很高。教学理念先进灵活,面向全体。在基本功和技能方面展示出了教师的综合能力。

一、活动为载体,合作探究。通过引导学生体验科学探究过程,初步形成对科学的认识,从而最有效地达到培养学生科学素质的目的。”纵观这节课,都深刻的贯彻了这一观点。每节课知识探究部分都是有学生小组合作的形式,通过动手设计实验、操作,探讨出规律,形成自己的体验。纵观整个过程,每一个问题,每一个步骤,都设计的恰到好处,都能根据自己学生的认知水平采取灵活的方法。

二、实验设计生动有趣。学生通过科学课程的学习,能保持和发展对自然的好奇心和探究热情;理解与认知水平相适应的科学概念,并能应用于日常生活;体验科学探究的基本过程和方法;形成尊重事实、乐于探究的科学态度。

篇(6)

科学中那些繁琐的符号、抽象的概念、复杂的推理判断等,使不少学生感觉到科学是一门比较难学的学科,使他们产生了对科学的畏惧感,学生的这种心理给教师的教学也增加了一定的难度。若要改变这一局面,首先必须培养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消除他们的畏难情绪。

一、利用趣味实验,激发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

初中科学是科学教育的启蒙阶段。初中科学的第一节课尤为重要,第一节课的成功与否关系到是否能激发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也关系到学生是否能够很快地走进科学殿堂。在初中科学的启蒙课中教师可以利用多个趣味科学实验,引发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引导学生走进科学世界,感叹科学世界的奇妙。由于初中学生刚接触科学,科学知识十分缺乏,教师在选择趣味实验时要充分考虑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从他们身边熟悉的物质入手,让他们从身边的物质中感受科学世界的奇妙,跟着教师的步伐走进科学世界去探究科学世界的奥秘。

案例1 会“踩水”的鸡蛋

[仪器、药品] 量杯、量筒;饱和食盐水、鸡蛋

[实验原理] 鸡蛋在水中要下沉,但在饱和食盐水中却能浮起来,因为饱和食盐水的密度比水的密度要大。

[实验操作] 取一500mL的量杯,加入250mL饱和食盐水,再沿着量杯的内壁缓慢加入250mL水,这时仔细观察可以看到在这两种液体之间能形成一个“界面”。再取一个鸡蛋放入量杯。这时鸡蛋不下沉到杯底,也不漂浮在液面上,而是沉入上层液体的下面,漂在下层液体的上面,就在那个“界面”上,自由的“踩水”,非常有趣。

二、利用趣味实验,强化学生的科学知识

很多学生认为科学比较难学,对于一些抽象的概念、复杂的推理判断,他们总是记不牢,而且难以理解。这时教师就可以在课堂中利用趣味实验,吸引学生的注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同时也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强化科学知识。

案例2 “白花变红花”

[仪器、药品] 玻璃钟罩、长宽各25cm的木板、坩埚、扇子、60mL广口瓶;用滤纸做成的小白花、2%酚酞溶液、35%浓氨水。

[实验原理] 氨水显碱性,能使酚酞变红。对红花扇风时,氨水挥发,碱性消失,因此红色褪去变为无色。

[实验操作] 取一块木板,在它的正中打一个孔,孔的大小正好嵌入一个坩埚,坩埚内注入浓氨水,然后用玻璃钟罩罩住。将滤纸做的小白花放在酚酞溶液中浸透,取出晒干插在广口瓶里。将瓶放进钟罩,小白花很快变成红花。将红花取出,用扇子对着它扇风,红花又逐渐变成白花。这样可重复做几遍,非常有趣。 “白花变红花”这个实验现象非常明显。在进行趣味实验操作时,学生的注意力非常集中,而且学习兴趣很浓。从实验中学生可以得知:酚酞遇碱变成红色。由于实验现象比较明显,学生就会对此有十分深刻的印象,知识点也就不会轻易遗忘。

三、利用趣味实验,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

趣味实验不仅现象明显,而且操作简单,易被学生掌握。教师可以利用这一点,预先讲明实验原理、实验过程以及注意事项,让学生自己操作。这样做既让学生掌握了科学知识,也培养了他们的动手能力。通过自己动手操作,学生不仅能够亲自感受科学实验的魅力,激发学习科学的兴趣,享受成功的喜悦。比如利用金属的金属活动性的差异(Zn>Pb>Cu>Ag)教会学生自己制作百变的金属树。

四、利用趣味实验,活跃课堂气氛

传统的科学课堂是教师讲学生听。这种局面导致的后果是难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课堂气氛比较压抑。课堂教学的过程,本质上体现的是教与学的动态过程。要使这个过程保持一种和谐的积极的状态,把握教学的节奏是至关重要的。在科学课堂中,教师利用与所讲解科学知识相关的趣味实验适当的调节课堂气氛,学生在获取知识的同时,也能调动学习科学的积极性,活跃了课堂气氛。

篇(7)

在我记忆的小河里,有许多有趣的实验,其中最有趣的就是一次关于盐的实验。

那天放学,我兴高采烈地回到家里,因为科学课的实验老师让我们回家做。我一到家,放下书包跑到厨房,拿了一个小碗,又取出了一双筷子、一袋盐、两个生鸡蛋、一杯凉水,我先把碗里放上三分之二的凉水,又放上了3个牙膏盖的盐相当于5克。然后我用筷子搅拌了几下,我小心翼翼地把鸡蛋沿着碗边放了下去,真奇怪,鸡蛋为什么没有沉下去,反而浮了上来,我有些疑惑不解,看到鸡蛋懒洋洋的在水中漂着。我又进行了下一步实验,我把鸡蛋和水都倒了出来,然后放进一杯热水,再放上两盖盐,盐在热水中迅速溶解了,我又重新把鸡蛋放进去,我原以为鸡蛋不会漂起来,因为我把盐减少了,而热水量不变,可谁知鸡蛋还是浮上来,我把科学书拿了出来,找到了答案。原来盐在热水中溶解的速度快,浮力也大,尽管盐放少了,可鸡蛋还会浮起来的。

这次实验让我增长了科学知识,开阔了眼界,这实验真是有意思啊!

石园小学三年级:傲漫贵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