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投稿指导 期刊服务 文秘服务 出版社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首页 > 精品范文 > 电力工业特点

电力工业特点精品(七篇)

时间:2024-02-20 14:49:11

序论:写作是一种深度的自我表达。它要求我们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真相,好投稿为您带来了七篇电力工业特点范文,愿它们成为您写作过程中的灵感催化剂,助力您的创作。

电力工业特点

篇(1)

关键词:内蒙古;电力工业;问题;对策

中图分类号:F127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0)07-0129-03

作为现代社会使用最广泛的二次能源,电力在所有能源中占有重要地位。电力工业主要通过应用电力技术,把各种化石能源、核能、水能、风能、太阳能等一次能源转化成传输使用方便、高效清洁的二次能源,可以提供优质终端服务,并能改进系统效率,控制环境污染 [1]。电力工业的发展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一个国家经济、社会、工业的发展水平。它的发展要与国民经济的发展相适应,并向来采用以适度超前于国民经济增长的发展原则 [2]。

在全球经济饱受金融危机冲击的2008―2009年,作为实体经济的电力工业也未能幸免,电力市场不断出现需求低下等严峻问题。但是中国整体经济发展前景仍处于上升时期,预期中国经济要保持长期平稳发展的势态,在今后很长一段时期内仍然要坚持能源优先发展战略,以能源工业带动中国经济的发展,其中电力工业将仍旧保持较快增长态势。电力工业顺应国家能源发展战略,面对困难,积极探索,勇于创新,创造经济效益的同时促进了民族地区的发展,积极发展电力工业也成为中国保障区域经济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举措。

一、加快发展电力工业的战略意义

(一)发电量与原煤储量均居中国首列

党委、政府根据区域优势,实施大力发展电力工业战略。从1990年开始实施“煤从空中走,电送北京城”的“西电东输”战略,为解决华北地区的电力短缺作出了贡献;同时,电力企业本身也不断加强体制改革,扩大发电装机容量及规模,加快农电建设以及技术改进等各方面都有突出的表现,在全国电力工业比例中占据了很大的份额。据资料显示,2008年全国发电量总计34 669亿千瓦时,其中内蒙古发电量为2 136亿千瓦时,居全国第四位。①

众所周知,内蒙古火力发电工业发展较为迅速,其中具有代表性的内蒙古托克托火电站在2008年末装机容量为480万千瓦,具有8台60万千瓦发电机组,发电量为231.53亿千瓦小时;内蒙古达拉特电站到2008年底装机容量318万千瓦,配有6台33万千瓦、2台60万千瓦发电机组,年发电量为155.05亿千瓦小时, ②这些数据充分表明内蒙古电力工业已具备规模型电力企业的条件。

(二)依托现有资源,易于形成产业链,电力工业发展前景广阔

内蒙古位于华北平原北部,主要以煤炭资源丰富而闻名。内蒙古煤炭远景储量约1.2万亿吨,占全国煤炭储量的四分之一,煤炭质量好、煤种齐全、易开采、煤炭运输便利而发电成本低、用电市场成长好等一系列特点为电力工业的发展提供了丰富的生产原料。

内蒙古的风能、太阳能、生物质能等新能源丰富,全区10米高度可开发利用的风能资源居全国首位,太阳能总辐射居全国第2位。经过多年的新能源开发和建设,内蒙古已在风能、太阳能领域取得较好的成绩。2008年内蒙古全口径电力装机为4 500万kw,成为中国重要电力基地,其中40%的电力输送到北京和东北三省,少量输至蒙古国 [3]。截至2009年5月底,内蒙古风电并网装机容量已达315.28万千瓦,居全国首位。③

其他太阳能及生物质能发电技术也在当地广泛运用,为中国节能减排、科学发展观之倡导新型能源发展政策实施进行了积极有益的探索与实践,对中国电力工业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巨大的参考价值。

二、内蒙古电力工业发展现状

2007年底席卷全球的金融危机爆发以来,中国经济形势及用电市场下滑等问题开始显现,内蒙古电力工业也面临严峻挑战,但是内蒙电力行业在艰难中求发展,积极创造效益,拉动内需,促进了当地的经济平稳发展的同时自身亦成功抵御金融危机的影响。

(一)成功抵御世界金融危机的影响,实现稳定、发展目标

以内蒙古电力集团公司(以下简称内蒙古电力公司)发展情况为例,作为内蒙古电力工业的代表型企业,它是中国唯一独立的省级管理电网企业,是唯一国有独资特大型电网管理企业,负责除内蒙古东部赤峰、通辽之外的自治区10个盟市供电营业区的电网建设、经营、管理和农村电网工作。

内蒙古电力公司在金融危机中始终以合理配置资源,投资效益最大化,节能减排等为公司发展战略,紧紧围绕市场和负荷需求安排规划,逐步实现稳定与发展目标。2008年,内蒙古电力公司完成售电量984.23亿千瓦时,同比增长12.11%;东送电量完成201.04亿千瓦时,同比增长 39.71%。完成总产值352.16亿元,同比增长17.27%,其中售电收入304.47亿元,同比增长16.81%;电力公司下属施工企业完成产值29.79亿元,多经企业完成产值17.9亿元,实现利税16.51亿元,同比增长11.51%,其中利润总额6 321万元 [4]。

经济增长最直接的效益是社会基础设施的不断完善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内蒙古电力产业发展所带来的最大受益方是当地社会、民生、基础设施的改善。内蒙古电力公司在“十五”期间,在“新农村、新牧区电网”建设方面完成了全区范围内324个行政村、700个自然村、11万户农、牧民用电难的问题,减轻农、牧民用电负担共3.4亿元,并且行政村、户通电率分别达到97.3%和98%。截至2008年,内蒙古电力公司以服务于全区电力需求的原则,实施“户户通电”工程,解决了2.5万农牧民的通电问题。除此之外,大唐电力、神华煤电、华能煤电等大集团在当地的投资和建设形成了内蒙古以电力产业为主要产业特色的现状,带动内蒙古的工业化水平迅速提升。根据资料显示,2007年内蒙古工业增加值增加到2668.58亿元,工业占GDP的比重由2002年的31.7%提高到2007年的44.3%,提高12.6个百分点 [5]。

(二)尚存在内部结构不合理、管理体制落后、电网运行不稳、电网布局不合理等问题

内蒙古电力工业长期以来积极响应国家“节能减排、上大压小、提高科技研发水平及保护环境”等政策,不断加深改革,在扩大电网、清洁发电等方面有一定的成效。但是出于电力工业本身是一个以能源消耗为特点的产业,决定了它要从有效利用资源和保护环境等方面着手探索未来发展方向。内蒙古电力工业作为中国电力工业重要的组成部分,在发展过程中也存在其他地区电力工业普遍存在的问题,需要进一步研究和解决。

1.区内电力工业内部结构还不够合理

在电力发电装机中,火电比重过大,小型火电机组比重较高,造成资源消耗大、环境污染严重等负面影响。

2.电网管理体制不适应发展需要

电力作为商品,其发展速度和规模要与市场需求相适应。电力市场的载体是电网,电网有多大,市场就有多大。内蒙古电网归自治区管理,与国家电网公司的关系是完全独立的电网企业关系,也就是说内蒙古电网供电区域内的电力市场与国家电网区域的电力市场的关系是两个完全独立的电力市场,因此,内蒙古电网区域内上网的电厂所发电力,原则上全部由内蒙古电网包销,除少数点对网直送电厂。虽然内蒙古电力工业在发展中不断扩大电网建设,增加了一定的售电量,但内的经济社会对电力需求的增量与内蒙古电网区域内近几年投产的发电装机相比只是个零头,所以出现了大约48%机组不能正常运行,导致大量窝电的现象。

3.电力工业是技术性很强的行业,它必须遵循科学发展,违背这一基本原则必然是劳民伤财直至严重破坏电网安全稳定运行

内蒙古电网在发展中曾有这方面的沉痛教训。2004―2006年间投入近30亿元资金建设220千伏东西部3 700公里即从自治区西部额济纳旗到东部满洲里的区内大联网工程,虽然成功建成,但因电力技术薄弱等原因未能达到安全、稳定的技术要求,造成不能联网只能断开运行的局面,也就没能实现将西部电力送到东部的初衷。

4.电源布局不合理、重复建设,造成资源浪费、破坏生态环境

“八五”期间内蒙古丰镇电厂装机达120万千瓦,其中80万千瓦空冷机组因电厂用水靠当地地下水,致使水位下降,对于农业生产和农民生活用水造成严重后果,导致群众上访不断,电厂多次赔偿,在当时形成了严重的社会问题。目前,内蒙古西部的锡林郭勒大草原严重缺水,锡林河已干枯断水,但是这里仍在利用地下水发电,建起煤化工产业……。从本质上来讲,在内蒙古这样严重缺水的地区,遍地开发建设耗水特大的煤化工产业,必然影响和制约包括电力在内的其他工业及生活用水需求以及对生态环境的平衡也会造成恶劣影响。

三、进一步加快发展内蒙古电力工业的建议 [6]

在“十二五”期间制定了绿色能源发展规划,力求将内蒙古建设为国家新型绿色能源发展基地。为实现这一能源发展战略,笔者认为必须要做到以下几点:

(一)加强电网建设,坚持电网与发电的有效结合,有效扩大绿色能源外送规模

为坚持电网建设与经济发展需求相适应的原则,内蒙古电力工业要从电力资源优化配置和作为中国西电东送基地、风电基地的战略地位的大局考虑,抓住国家东北网、华北网电网规划的机遇,努力争取东北、华北、西北三个临近电网增加吸纳内蒙古风电的规模,在中国电力市场赢得主动权的同时保障电力上下游产业稳定发展,促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并且,尽快解决和完善电网管理体制,使内蒙古电力基地早日融入中国电力大市场以促进内蒙古电力工业发展的科学化、市场化进程。

(二)以资源优势制定发展战略,在优化火电的基础上,坚持风电、太阳能等新能源、清洁能源的开发利用,形成火电、风电、太阳能、地下煤气发电的一体化发展原则,增强能源发展竞争力

举例来说,内蒙古有大量埋深适当的褐煤,我们可用新技术直接在地下气化成煤气,它既可供燃气轮机发电,也可为城镇居民供给煤气。如果这项技术得到大力推广与应用,未来的内蒙古电力产业与现行空冷机组相比将能够为中国节约大量水资源,并能够对内蒙古电力企业所在地环境起到较好的保护作用。

(三)继续淘汰、整顿发电煤耗高、污染重的小火电机组以及输配电损耗的老旧输配电设备,持续使用高效节能的发电及输配电设备,提高能源效率

“十一五”期间,内蒙古电力工业不断加大技术和装备的投入使用,成功地将国家20%的单位GDP能耗下降指标提高到25%,在能源使用效率方面成为同时期中国其他省份的排头兵。2007年,关停小火电103.2万千瓦,占到中国关停总量的1/10。其中,北方联合电力公司积极响应国家政策,大力整顿、关停小机组,占内蒙古全区电力关停总容量95%以上。在今后很长一段时期坚持以这样的措施进行改革,势必能够促进内蒙古电力工业的可持续发展。

(四)实施人才强企战略,推进电力工业技术进步,提高电力企业核心竞争力

内蒙古电力工业在新能源开发利用方面所呈现的卓著表现要求电力企业不断引进人才,提高电网运营技术水平,促进电网装备制造业自主化设计和自主研制开发能力。并且,要积极培养人才,优化人力资源配置,努力打造勤奋敬业、业务精湛、专业齐全的科技队伍以保障内蒙古电力工业稳定发展。

(五)全面落实“节能减排”政策,加大环境保护力度,塑造经济增长与环境友好同步发展的能源发展工业形象

为了保障内蒙古电力工业顺利发展,应当坚持国家“节能减排、降低能源消耗”的能源工业发展政策,继续在全区电力企业中普及环保技术、洁净煤技术。如提高生物质能利用率,煤层地下气化,制止煤化工无序发展,加大脱硫脱氮设施安装投入,降低碳的排放量,减少二氧化硫、氧化氮排放量等方面的努力都是成为绿色能源基地的战略保障。

参考文献:

[1].中国能源问题研究[M].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8.

[2]朱永.关于新形势下发电企业科学发展若干问题的研究[J].中国国电,2009,(5).

[3]杨芳,陈晓东.风电占比的分析[J].中国风能,2009,(5):44.

[4]内蒙古电力集团有限责任公司2009年工作会暨三届四次职代会会议材料[R].鄂尔多斯电业局,2009:1.

[5]赵振方,赵帅春.内蒙古电力工业发展突飞猛进[EB/OL].北方新闻网,省略,2007-06-25.

[6]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内蒙古2009―2015年绿色能源发展规划[J].中国能源报, 2009,(13).

[7]陈德铭,张国宝.能源管理工作手册[K].北京:北京市场出版社,2008:97-109.

[8]王罗春,张萍,赵由才.电力工业环境保护[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8:5.

[9]中国电力企业联合会.电力行业节能减排政策综述及规章选编[M].北京:中国电力出版社,2008.

[10]张立辉.发电企业竞争力分析[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07: 2.

Inner Mongolia Autonomous Region, the Existing Problems in the Development of

Electric Power Industry and the Countermeasures

WU Yun-na

(Economics School, Minzu University of China, Beijing 100081, China)

篇(2)

世界各国电力工业管理模式差异较大,与本国市场经济发展程度、经济发展水平、所有制形式等密切相关。归纳起来,大约有下列几种模式:

(1)单一垂直垄断型模式:全国发电、输电、配售电业务全部由一家电力公司经营,多为国家所有制企业,由国家对电力公司经营实行管制,法国、意大利、葡萄牙、希腊等国属于这种类型。

(2)多头垄断型模式:这种模式有两种情况,第一种是多家垂直垄断型,由多家电力公司分区经营,各区域电力供应相对独立,发电、输电、配电实行垂直一体化垄断,各区电网是互联的。日本是采用这种模式的典型,全国有10大电力公司,除冲绳电力公司外,其他9大电力公司都已互相联网。第二种是多家发输电垄断经营,配电业务由其它多家公司经营,输电网是互联的。目前美国加州的电力工业采用这种模式。

(3)单一垄断与多头结合型模式:输电业务由单一电力公司经营,并垂直经营发电和配电业务,发电和配电领域也允许其它企业进入,但由于电力公司垄断输电的优势,为保证公平竞争,国家对电力公司实行管制,目前德国、美国的电力企业属于这种管理模式。

(4)市场开放竞争模式:在发电、配售电领域实行完全竞争,输电由一家公司经营,并实行政府监管。这种模式多为近10年各国电力工业改革后形成,以英国、澳大利亚、阿根廷、智利、挪威、新西兰、新加坡、荷兰等国为代表。

纵观世界各国电力体制改革及电力市场建立的模式,全球电力行业改革的基本趋势是打破垄断,形成竞争机制的趋势已成必然。但电力工业要求发、输、供同时完成和为公众服务的特征,打破垄断的方法不是简单的开放,也不是"放任自由"的市场。各国电力市场改革归纳起来有两个鲜明的特征:第一,将垄断限制在最小范围内,即只保留真正意义上的垄断环节。其基本作法是:对具有明显公共性质的全国性(区域性)电力网,实行政府监管下的独家经营,将电力行业的其它环节(发电和售电)放开竞争。第二,为达到竞争的目的,采取大规模的行业重组与资产出售政策。行业重组将电力企业按生产过程分为发电、输电、供电三个环节,在可以按竞争运行的环节,将国有电力公司分拆成若干个并允许新的公司加入,形成竞争机制。电力行业重组应使股东价值、服务质量和价格水平达到最优平衡,实现三方总价值的最大化。

2国外电力改革特点

电力工业作为公用事业有其特殊性,因此,即使在市场经济制度比较完善的国家,其电力工业的组织形式和运行机制也以区别于一般竞争行业的特殊性而长期存在。推动和使得这种改革取得成功的因素主要有两个方面的原因:一是外部压力,即社会对电力工业提高效率的要求,因为垄断经营容易使企业管理与市场压力脱节,造成高成本和低效率,结果导致电价升高,社会对电力工业提高效率的要求是推动改革的外部条件。二是改革和物质条件,即电网安全技术的发展,使电力在发、输、配、售分开并开展竞争的条件下,仍然能够保持生产与供应的稳定和安全。

国外电力改革的过程一般是由政府提出改革的要求,并成立一个权威机构进行改革的方案设计,同时起草有关政策法规,然后对传统的一体化的电力公司进行分解,并成立机构对竞争进行监管。

始于80年代初的全球性电力改革结果各不相同。在认真研究世界范围内的电力改革实践后,可得出一个结论:电力行业重组没有现成的模式可以照搬,一个国家的产业模式取决于该国电力行业特色以及政治、经济和社会因素等等。全世界没有一个完美的电力行业改革模式,电力行业改革要实事求是,应从实际情况出发。

3国外电力改革经验对我国的启迪

篇(3)

    电力市场产生原因分析 电力市场中市场力产生的一个很大的原因就是稀缺性。市场力可以是一个发电 公司也可以是几个发电公司合谋形成的。发电企业之所以利用市场力操纵价格,最 直接的原因就是市场出现了供不应求的局面,这种情况就称之为稀缺性。市场力和 稀缺性是密切联系的。 其实在各行各业中,不同程度的存在市场力。在电力市场上,市场力的形成原 因复杂。电力工业生产具有以下特点:

    (1) 电力工业的关联性强 由于电力属性的特殊性,电能是不能大规模存储的能源,电力的生产,输送和 消费都是通过电力网络同时进行完成的。所以在生产的过程中,即不存在半成品, 也不存在库存品,为了生产,流通和消费等环节能够很好的相互衔接,电力工业采 用大量的自动化控制技术和高科技设备,以实现发,输,售,用各流通环节的紧密 配合,协调统一完成。 由于电网在工业中的特殊性,为确保电网安全和稳定运行,应严格保持发,输, 供与用之间的动态平衡,这是电力行业区别其他行业的一个重要特征。由于用户的 电力需求具有不稳定性,电力生产经营必须根据用户的需求,满足输送要求,因此 电力生产一方面要对电力负荷进行预测,及时应对用电量的变化,保证电力系统的 正常运行。另一方面,还必须留有一定的备用容量,为防止资源的浪费,又不能过 多地保留备用生产能力。由于电力工业的发展投资巨大,依靠外延扩大再生产,因 此,电力工业生产经营能力的增加,必须按比例地新建发供电设备,扩大电网容量。

    (2) 输电阻塞 输电阻塞的出现引起了局部或区域的市场力。当某地区出现输电阻塞时,区域 外远方的廉价电能不能输送进来,尤其是在该地区容量不充裕的情况下,位于阻塞 区内的发电厂商可以把其竞标价格设定得很高,而又不会失去中标机会。发电厂商 在网络的策略点处可以通过提高发电量来故意制造阻塞和限制竞争者的进入,这样就会形成局部的小市场,发电厂商处于垄断的地位[6]。有些发电厂商甚至可以利用 其电厂所在的独特的地理位置而故意引起输电阻塞,以便利用节点电价的差值获得 套利机会。而且,输电阻塞在一定程度或范围上限制了某些大用电户选择发电公司 的灵活性。

    (3) 结构存在缺陷 在发电侧电力市场建设初期,市场竞争局限在内蒙古西部电网的范围内,可以 参与的独立发电公司有限,容易形成市场力。这样某些发电公司有可能利用市场规 模等操纵市场力,形成不正当竞争。

篇(4)

关键词:统计 电力企业管理 特点 作用 要求

随着社会经济和电力行业的日益发展,不管是在企业内部还是在政府部门,各级管理人员和政府官员在各类和经济指标有关的发言与报告中都离不开统计数据,都有必要运用统计数据总结成绩、阐明问题。可见统计数据越来越备受关注,统计工作也就日益突显其重要性。笔者在电力企业从事多年基层统计工作,可以说就是处于数据源头,对统计在电力企业生产经营管理中的重要作用认识越来越深刻了。下面,依据自己在火电厂从事统计工作多年的实际经验,尝试从以下几方面分析总结统计在电力企业管理中的作用。

1 电力工业的特点

电力工业是一种技术与资金密集型的行业。它具有如下特点:电力的生产、输送、分配以及转换其他形式的能量的过程是同时进行的;电力的生产、供应及销售必须统一规划、统一调度、统一管理;电力工业是一种具有社会服务性质的社会公益性事业。电力工业统计是利用科学的统计调查方法,搜集和占有统计资料及其他信息,并使用一定方法加工整理,系统地反映电力工业生产和建设的规模、水平以及电力工业发展变化的规律。由于电力行业的行业特点,许多的企业都单独设立了的统计管理部门,行使着综合统计管理的职能。

2 统计在电力经营管理中的作用

2.1 由历史统计资料来记录电力企业的发展史,展望美好的未来。通过对电力生产设备和生产能力、发电量产量和产值计算、电力负荷、燃料消耗和技术经济指标、财务指标、劳动工资、安全生产、科技环保、统计分析与预测等的统计,通过多年历史资料的不断累积,对比对标找差距,为建设现代化的电力企业提供可靠依据。

笔者所在企业已投产发电41年,单机装机容量由50MW、125MW提升到600MW,总装机容量由600MW到1800MW,实现了由高温高压机组、亚临界机组向超临界机组的飞跃,年度总发电量由30多亿千瓦时提高到近80亿千瓦时,煤耗下降了140多克/千瓦时,脱硫、脱硝设备的投入,二氧化硫、烟尘、废水及氮氧化物的排放量均达到国家排放标准,大大降低了产值能耗,减少了对环境的污染,节约了大量能源,减低了燃料成本,通过GDP的增加,给企业带来更大的经济效益。

2.2 统计在全面计划管理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全面计划管理是通过计划把企业各个部门、各个过程和每个人的工作全面组织与协调起来,有效合理地进行生产经营活动,以完成企业任务的管理方法。它是全企业的,全过程的,全员的计划管理。

我们分公司的全面计划管理是:首先根据历年的统计资料及其他先进企业指标完成情况,结合本单位实际来确定企业的奋斗目标。一是先将经营、生产、技术、财务、物资、教育、服务、生活等方面的指标,分为考核指标,控制指标;再由各职能部门上报本部门的各种生产经营阶段具体计划指标,分公司汇总上报至主管单位,经审核后下达年计划指标,分公司再根据年度计划将各指标分解到各职能部门。二是有了计划指标,就要确定责任人、完成时间、各项工作进度及考核办法,明确工作方法和措施。三是根据信息资料系统化的要求,在贯彻执行计划的同时需要时刻了解电力市场需求、煤价涨幅、电价影响及其他单位的完成情况,同时关注内部各单位计划完成情况等信息。

2.3 用统计数据作支撑,为领导决策提供依据。笔者就所在企业编制年计划为例来说明统计数据是如何为领导提供决策依据的。首先根据近几年年度指标完成情况,再结合目前全省总装机容量,水火电比例,平均利用小时,电力市场需求、煤炭供应、大用户直供、新投机组、电网安全约束以及来水情况的分析,得到年度的电量计划及其他指标预测。再将全年所有指标分解到分机每月,领导决策者可以根据每月的实际完成情况,从全盘考虑从长计议,再来调整后续月份指标计划,将耗用的各种费用降到最低,确保全年计划的按时圆满完成。

2.4 统计与企业精细化管理息息相关。精细化管理是整个企业运行的核心工程,精细化管理的核心理念:精、准、细、严。精是做精、做好,精益求精;准是准确、准时,信息与决策准确无误;细是操作细化、管理细化,重视细节;严是严格执行制度标准和程序规定,严格控制偏差。离开统计,离开统计数据质量的准确性与可靠性,企业精细化管理就无从谈起。

我们企业通过发挥计算机在电力企业的应用,实现了企业资源计划系统、SIS系统、一体化管理、绩效管理系统在电力企业的应用,加强了办公自动化、人力资源管理、统计分析、财务管理、设备管理、业绩考核等方面的信息化建设。各级管理人员从统计数据中细化分解每一个目标、任务、计划、指令,并使之落实到人,达到企业精细化管理的目的,做到信息准确、管理细化、严格制度、精益求精,加强监督考核,务实求效。

3 新形势对电力统计工作的要求

3.1 要有一支爱岗敬业、有责任心的统计队伍。统计工作者必须遵守《统计法》及其他相关法律法规,以客观事实为依据,用科学的制度方法丈量企业发展的进程。要加强对统计人员的职业道德教育,恪守职业道德;要有计划地加强对统计人员的专业知识和技术培训,以提高统计人员的业务素质,做到统计人员既具备统计专业必需的专业知识,又了解电力生产流程,保证统计数据的质量,及时、准确、按时上报统计报表。

3.2 提高统计数据质量,确保准确、真实。电力统计工作一直备受各级政府、广大电力企业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电力体制实行“厂网分开”后,各级部门对电力统计数据有了更高的要求。数据是统计工作的生命,而要想提高统计数据的准确性、真实性,一是从最基层的数据源头抓起,为了使数据的逻辑审核平衡,要做到指标口径一致,准确反映电力企业的运行趋势;再是要抵制一切外来因素的干扰,事实求是的上报数据。

3.3 要强化企业统计基础工作,完善原始数据台帐及统计资料的整理归档。按时参加统计培训和统计继续教育,对新增或新上岗人员进行统计岗位学习,了解相关统计知识,认真学习并贯彻执行《统计法》,不发生虚报、瞒报、拒报、屡次迟报统计数据等违法行为。

3.4 做好高质量的统计分析。要想真正的提高统计分析质量,从一定意义上讲,首先要提供高质量、精确的统计数据,才能写出高层次、有一定深度、广度的统计分析报告。

特别是电力企业的统计人员就必须具备专业的统计知识和熟知电力行业生产流程,先确保统计数据准确可信,再从生产流程每一环节来分析各经济技术指标的完成情况,根据生产经营工作的现状,反应企业的机构、人员、资产、负债等各方面情况,通过对经济技术指标、财务指标、能耗减排指标、劳资等各类指标的分析,将它们与计划比,进行环比同比,与先进水平进行对标;对照差距查找并分析原因,提出改进措施,为企业领导决策提供可靠依据。

4 结束语

作为完整的统计工作,它不是简单地记录企业的生产、消耗、供应、销售,而是全员全过程的参与经营管理。它从原始资料的收集开始,经过数据加工汇总整理,形成统计资料积累,并写出有高度、有深度的分析,从中发现统计数据和企业经济活动的内在联系,给企业决策者提供科学依据,来指导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有效开展。所以说统计工作是实现企业现代化管理不可缺少的工作,电力工业统计更是能系统地反映电力工业生产和建设的规模、水平以及电力工业发展变化的规律的重要工作。

参考文献:

[1]国家电力公司战略规划部编.电力统计工作指南.

篇(5)

事实上,我们可以理直气壮地说,深化电力体制改革的方向是正确的,目标是明确的,经过一年多的努力,已经取得了实质性的进展和阶段性成果,正在稳步地向前推进,并将会逐步产生积极而深远的影响。对此一定要有清醒的认识和正确的判断。

改革就是要利用市场机制解决发展中的问题

长期以来,我国电力工业发输配售一体化,实行的是高度垄断的计划经济体制,从燃料部、电力部、水电部、能源部,再到水电部、电力部,虽然几经调整,但都是行政权利的重新组合,在运行体系上没有本质的变化。1985年实行集资办电政策以后,打破了独家开发电源的垄断格局,在体制外,孕育了独立发电企业,促进了电力工业的快速发展,但是整个运行体系仍然没有摆脱计划经济的束缚。1997年,撤消电力部、组建国家电力公司,形式上实现了政企分开,进行了电力市场化改革的初步探索,但由于厂网不分,难以推进竞价上网;坚持省为实体,必然形成省间壁垒。加之行政审批、电价等宏观改革措施的滞后,现行的电力运行体系将越来越不适应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

在电力相对过剩的情况下,表现为亲疏不等、以邻为壑,发电机组的归属不同,电价、电量和电费结算的情况就会大相径庭;发电企业的管辖不同,即使是洁净、低廉的电力,也很难打破行政区划限制,在更大范围内进行有效流动。在电力相对短缺的情况下,则表现为急于求成、大干快上,进一步强调电力资源的省域平衡,其结果,必然会构筑新的市场壁垒,造成新的浪费。

电力市场化改革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不可能指望一夜之间就会建立一个新的体制。电力工业不同于一般的竞争性产业,如电力产品发输配售瞬间完成;电力市场受制于网架结构、输送范围与输电能力;电力安全可以波及国家安全;电力需要体现社会普遍服务的公益性要求等。因此,如何结合电力工业的自身特点进行市场化改革确实是一个世界性的课题。正是电力工业的特殊性,自20世纪80年代,既是发达的市场经济国家,也才开始进行电力工业的市场化改革。

电力工业之所以能够进行市场化改革,原因是电力产品和服务也具有一般商品的基本属性,即有可以交换的价值和使用价值;除自然垄断的输配电环节外,在可竞争的发电和售电环节,可以通过反映市场供求关系的价格信号,充分发挥市场在电力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

综观国际上的电力改革,主要是遵循了两条逻辑曲线。一是放松管制,打破垂直一体化的垄断体制,谋求电力市场自由化,从竞价上网到逐步开放输电网和配电网,将单一购买模式,转向批发竞争和零售竞争,逐步加大市场竞争力度;二是打破公益性机构的传统理念,将国有发电和配售电企业向国内外投资者进行转让和拍卖,使其实现产权关系上的民营化。

根据我国的经济改革实践,建立和完善市场经济,就是要建立适应市场经济要求的现代企业制度;建立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现代市场体系;转变政府职能,建立相应的法律和监管体系,保证市场经济的有序运行。

国务院5号文件根据国际电力体制改革的基本趋势和我国电力工业的实际情况,按照建立电力市场经济的基本要求,对"十五"和"十一五"电力改革提出了明确的阶段性目标与工作重点。

在培育市场主体方面,主要是重组发电和电网企业,实现厂网分开和主辅分离,建立适应市场经济要求的现代企业制度;

在电力市场建设方面,主要是建立区域电力市场,实行竞价上网,开展发电企业向大用户直接供电的试点工作,逐步实行输配分开,在售电环节引入竞争机制;

在宏观配套改革方面,主要是转变政府职能,设立电力监管机构,建立和完善电力法规体系,实施电价改革方案,改革行政审批制度,制定发电排放的环保折价标准,继续推进农村电力管理体制改革等。

按照总体设计、分步实施、积极稳妥、配套推进的原则,只要加强领导,精心组织,沿着既定的方向和目标不断前进,不断汲取各国的有益经验,根据实际情况和外部条件的变化,把握好改革的力度和重点,就一定能够有步骤、分阶段地完成改革任务,就有可能在2010年前后,建立一个政府监管下的政企分开、公平竞争、开放有序、健康发展的电力市场体系。

关键是理顺输配电价,建立有效的市场运行机制

电力资产重组,实现厂网分开仅仅是电力体制改革迈出的重要一步,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改革的重要任务,就是要加快区域电力市场建设,理顺电价形成机制,落实配套改革措施,加强法制建设和电力监管,尽快建立有效的市场运行机制。

一是实施竞价上网,建立公平的竞争机制。根据国际电力改革的一般路径,首先是要在发电环节放松管制,引入竞争,改变现行的上网定价制度,在区域市场范围内实行竞价上网,促使发电企业在投资建设和生产经营环节,在国家产业政策的指导下,最大限度地降低工程造价,减少经营成本。即使在电力相对短缺的情况下,也可以采取必要的措施和手段,规范市场秩序,实现“三公”调度;实行最高和最低限价制度,避免价格的大起大落;建立平衡帐户机制,保证电源和电网企业的协调发展;适时疏导电价,促进发电与销售电价形成必要的联动机制。

二是培育多家买主,促进大用户直接购电。单一购买模式下的竞价上网只是电力市场的初级形态,或是一种过渡形式。要通过电价反映真实的电力供求关系,还要积极培育多家购电主体,包括大的工业用户和独立的配电商。只有赋予买卖双方的选择权,在多买、多卖的条件下,才能形成反映市场供求关系的真实价格;才能通过价格信号调整电力供求关系,完全实现发电与售电价格的有效联动;才能通过双边或多边的交易形式,逐步建立成熟的期货和现货市场、物理和金融市场等高级市场形态。因此,积极推进大用户向发电企业直接购电的试点工作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三是规范垄断行为,确立合理的输配电价。电力改革的核心是电价改革,电价改革的核心则是输配电价的改革。没有独立的输配电价,既不利于规范电网企业与发电企业、电力用户的市场行为,也不利于对输配电企业形成合理的收入预期,扩大融资渠道,加快电网建设;研究制定独立的输配电价不仅是建立电力市场的需要,也是提高电网运行效率,加强对垄断业务监管的需要。合理的输配电价不仅要真实地反映电网建设的工程成本和输配电业务的经营成本,也要在用“成本加成”确定输配电价的基础上,采取最高限价法,形成电网企业降低成本、提高效率的激励机制。经营垄断业务的电网企业,不仅要贯彻落实社会普遍服务政策,也要在建投资和经营领域建立严格的成本约束机制,自觉接受国家的严格监管。因此,确有必要积极稳妥地推进电网企业的主辅和“主多”分离,电网企业的重组改制和输配业务的分开核算等各项改革工作。

篇(6)

经济的内涵来源于优化的赋予。所谓优化,指的是人们在生产过程或生活中为达到某个目的而选择一个“最好”方案或一组“得力”措施以取得“最佳”效果这样一个宏观过程。不同时期、不同背景下,人们对同一生产活动有着不同的优化目标和准则,其优化行为也就难于一致。纵观电力经济调度发展,笔者认为可以根据其内涵的变化分为狭义经济调度和广义经济调度两种模式。

1.1狭义经济调度

所谓狭义经济调度是指优化行为仅涉及某单一领域或某局部,其目标仅为追求涉及部分效益的最大化。在科学发展观提出以前,由于电力经济调度行为仅涉及电力系统内部优化或系统内的局部优化,均属于狭义经济调度模式。在狭义经济调度阶段,由于优化范畴的差异,其行为经历了两个时期。(1)以传统经济准则为主的经济调度时期厂网分开前,电力行业实行垂直一体化管理,电网运行实行严格的统一调度。在此背景下,经济调度根据电力系统运行的基本原理,以全网的供电成本最低为目标函数,按照等微增率法和协调方程式法合理确定电网运行方式,制定各厂(站)之间或机组之间的最优负荷分配方案,使整个电网的能耗或运行费用最小,从而获得最大的经济效益。这个时期以保证电网安全可靠运行、满足电能质量要求和满足社会用电需要为约束条件,注重电力系统整体运行的经济性。(2)以狭隘公平为主的经济调度时期厂网分开后,由于网源资产的分离和电源投资主体多元化,不同利益主体的逐利意识相对膨胀,各自为政的局部优化思潮泛滥,统一调度难以完全履行。这一时期,电力调度既承担着保障电网安全稳定运行的巨大压力,又不得不兼顾发供电合同的履行,以保证狭隘的公平性、保障不同利益主体相对权益的实现。因此,满足电力系统安全稳定运行要求、履行发供电合同就成为了这一时期电网运行的约束条件。在这个时期,尽管各利益主体内部更加注重经济调度工作,但由于多元化利益组分对统一调度的冲击,电力系统整体经济调度理念却逐渐淡化。

1.2广义经济调度

所谓广义经济调度,即科学经济调度,就是指电力调度优化行为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既谋求电力系统整体或局部效益的合理化,又追求经济社会综合效益的最优化,其优化涉及范围不仅仅是电力系统或系统内某一局部,而是涵盖全社会。该模式在传统经济调度优化方法的基础上,通过扩充内涵和扩展外延,统筹了经济社会的全面协调发展,是一种全面的、科学的、真正意义上的经济调度行为。因此,安全、节能、环保、经济是科学经济调度的约束条件,即谋求电力系统整体效益最大,又追求经济社会综合效益最优是该模式的优化目标。

2科学经济调度是发展的必然选择

改革开放以来,尽管我国电力工业得到了快速发展,但回首其发展历程,粗放型增长印痕十分突出,严重影响着电力工业的可持续发展。

2.1电源结构不合理

统计表明,截至2006年年底,我国火电装机占总装机容量的77.82%,水电装机占总装机容量的20.67%,其他能源装机占总容量的1.51%。一次性能源消耗发电比重过大、可再生能源发电比重偏小的电源构成,有悖于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

2.2煤电污染过重

在我国能源消耗中,煤炭约占一次能源的70%,其中60%用于发电。在煤电机组中,单机100MW及以下高能耗、重污染的小火电机组约占火电装机总容量的30%,致使我国平均每kWh供电煤耗较国际先进水平高60g左右,电力工业消耗的煤炭和排放的二氧化硫均占全国总量的一半以上。在分析我国2007年上半年单位GDP能耗下降的主要贡献时,中国社会科学院数量经济与技术经济研究所副所长齐建国认为,这主要来自于发电企业“上大压小”后发电效益上升的结果。由此可见,电力工业粗放发展所付出的巨大资源与环境代价,不仅使其处于节能减排的风口浪尖,成为节能减排盯防的重点领域,而且制约了电力工业自身的健康发展。

2.3诸侯经济难于实现整体优化

厂网分开的电力体制改革和集资办电政策的施行,催生了电力系统众多的利益主体,电力诸侯经济显现。不同电力诸侯为瓜分有限电力市场的角逐,事实上挑衅着电力的统一调度,冲击了这个电力系统优化运行的基石。实际运行表明,不同利益主体各自为政的狭隘经济行为的泛滥,既危及了电网的安全稳定运行,也严重影响着电力系统的整体经济运行。

2.4调度方式难以优化配置资源

为了保护投资办电积极性,一段时间以来,电力工业形成了以电厂或发电机组为单位、平均分配电量指标的电力调度方式。尽管该方式在促进电力工业快速发展中发挥过积极和重要的作用,但污染严重、资源浪费大的机组与高效节能机组享有同样的发电小时数,不利于电力结构的调整,影响了社会资源的优化配置。综上,电源结构性矛盾所带来的一系列问题、电力体制和狭隘公平调度的影响等,明显影响着电力工业的持续健康发展,有悖于科学发展观的要求;而以节能、环保、经济为准则,开展电力经济调度工作,不仅是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需要,更是电力工业实现科学、健康、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

3经济调度探讨

3.1确保电网安全稳定运行是经济调度的前提

电能发、输、配、用同时完成的特点,决定电力必须借助电网这个载体进行交换,这是电力系统运行的客观规律。如果没有电网的安全稳定运行,最基本的电力交换都无法顺利实现,电力经济调度只能是纸上谈兵。因此,电网的安全稳定运行是经济调度的前提。当前,我国电网建设的严重滞后和薄弱的网络结构,使电网不同程度地存在着暂态稳定、热稳定、频率稳定和电压稳定等问题,特别是一些局部网络的安全稳定问题十分突出,电网事故风险率很高。开展经济调度工作,必须按照“安全服务于经济、经济服从于安全”的原则,妥善协调好经济与安全的关系,确保电网安全稳定运行。

3.2经济调度必须以统一调度为基础

目前,尽管我国仍实行着“统一调度、分级管理”的电力调度原则,但厂网分开后电力调度机构隶属电网企业的格局,给各发电主体造成了心理上的不快;加之电网企业仍有部分调峰调频电源,敏感的调度“三公”问题,客观上加大了统一调度的难度。不同利益主体的逐利行为,事实上冲击着统一调度原则。但是,电力生产与使用的同时性和匹配性决定了电网运行需要实行统一调度,电网互联的客观发展需要统一调度来协调运行。无庸置疑,电网的安全要靠统一调度来保障,电能质量要靠统一调度来保证,大电网的优越性要靠统一调度来发挥,系统资源要靠统一调度来优化配置。“统一调度”体现了电网运行的客观规律,对电网的安全、优质、经济运行具有决定性的作用,这已经被世界各国长期的经验教训所证明。我国电力工业发展的宝贵经验也昭示,没有严格的统一调度,电力诸侯的逐利思潮必将泛滥,不仅严重影响经济调度工作,而且将阻碍电力工业的科学发展。

3.3经济调度必须坚持科学的政策导向

在经济建设取得举世瞩目巨大成就的同时,我国不仅成为了世界上能源消耗的第二大国,而且能源使用效率不高,能源消耗和环境问题十分突出。据统计,目前我国能源使用效益仅为美国的26.9%,日本的11.5%。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事关人民群众切身利益和中华民族的生存发展。为指导电力工业的科学发展和促进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国家相继出台了诸如《节能发电调度办法》等一系列节能、环保、经济调度政策,明确电力调度应该在满足可再生能源发电全额上网的条件下,再考虑其他类型机组的经济调度,即以牺牲高能耗机组的局部利益为代价换取全网整体利益的最大化,追求整个社会成本的最优化。在实际工作中,经济调度行为要改变过去对每台发电机组或电站平均分配发电量的做法,重新按照节能、环保、经济的原则,优先安排可再生、节能、高效、低污染的机组发电,限制耗能高、污染大、违反国家政策和有关规定的机组发电,逐步使高能耗机组淡出市场,实现电力结构的调整,达到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目的。

3.4经济调度酌情分层分区,渐进式推进

(1)利用传统经济调度成果以节能、环保、经济为原则的科学经济调度,从电力系统内部层面看,除新增环保和社会节能等整体经济社会优化内涵外,电力传统经济调度准则依然实用。利用“发电成本与网络损耗和最小”的传统经济调度理念开展电力系统优化运行,仍是科学经济调度的重要内容。对发电企业而言,仍需在满足负荷需求的条件下,以等微增率原则等为手段,优化机组组合和发电出力,使所有在运机组的综合能耗最低;对电网企业而言,也要在满足电网安全稳定、电力供需平衡的条件下,合理安排各发电厂并网机组数量及电网运行方式,既使所有在运机组的综合能耗最低,又使电网损耗最少。因此,传统经济调度成果的充分利用,必将促进科学经济调度的开展。

(2)立足电网网络实际,合理开展经济调度网络不完善、结构不坚强的现行电网,以及安全稳定运行压力,客观上影响着电力的大容量、长距离交换,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电力经济调度。经济调度必须按照安全与经济的准则,立足电网实际,根据通道容量、技术支撑手段等,合理开展。

(3)结合区域实际和经济社会状况,有序开展经济调度我国幅员辽阔,又是一个发展中国家,地区发展极不平衡。由于生产力水平差距大,发展差距大,发达地区与不发达地区的经济和社会状况不一样,其总体需求就存在一个时差,即发达地区总需求超前于不发达地区。针对这种情况,为统筹发展,国家根据生产力发展水平与资源布局情况,制定了一系列和谐发展战略,对不发达或欠发达地区进行政策扶持或资金补贴,以期逐步缩小差距。因此,经济调度政策和操作手段必须与国家整体战略一致,根据地区经济和社会发展水平有序开展。例如,现阶段广东省社会整体承受电价能力远强于贵州省,如果在两省发展差距巨大的情况下,立即进行全开放经济调度,那么贵州的经济社会必将崩溃,显然有悖于全国的统筹协调发展战略。

(4)根据市场孕育水平,渐进式推进经济调度工作尽管我国电力市场化改革已取得相当成果,但从省、区域、国家三级电力市场的孕育、发展和运作看,由于我国以省级行政区划为地域的政治、经济、社会实体特征相对明显,省级电力市场的发育较区域电力市场和国家级电力市场完善得多。因此,经济调度宜按照总体目标要求,以省内深入、省间协调、大区互动的方式,分步骤、渐进式、稳步地推进,而不宜超越国情,采取跨越式的休克策略。

3.5经济调度必须以社会和谐作保障

构建和谐社会既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又是科学发展的基础。以节能、环保、经济为标准的经济调度,意味着规则的改变,涉及利益的调整,必将打破原有利益分配格局,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社会和谐与稳定,这是不容回避的问题。要解决好这一问题,除根据实际情况推行渐进式经济调度外,相关配套政策的支撑是必须的。例如,对关停机组企业的补偿政策,对职工的安置政策等等,必须同步出台。

篇(7)

【关键词】电力系统 自动化电力 智能控制技术 技术应用

电力工业是基础性行业,发挥着重要社会职能,是推动经济发展和科学进步的核心动力,人类社会已对电能产生依赖性。新时代背景下,人们对供电稳定性与可靠性要求越来越高,电力系统运维难度越来越大。而自动化技术与智能控制技术在电力工业中的应用,则为电力系统改革创新提供了途径和技术支持。智能技术宅电力系统自动化中的应用,能实现电力运营自动化、智能化、无人化,有效降低电力系统运维成本,提高供电经济利润,实现电力设备故障自动检测和排除,全面提升电力系统运维效率,促进电力工业转型。

1 智能技术融入电力系统自动化的意义

二十一世纪是一个信息时代,信息技术被融入各个领域,自动化、智能化生产已成为现代社会生产发展主流趋势。电力工业若想适应时代需求,提供高质量供电服务,就需要加强对自动化技术与智能化技术的应用,构建自动化智能电力系统,提高电力系统运维质量。智能技术是自动化电力系统功能实现的关键技术,影响着系统控制,关系着系统自动化程度,若想实现电力系统自动化智能控制,实现电力系统的高效、可靠、安全、经济运维,就要加强对智能技术的应用[1]。通过智能技术能实时监控电力系统状态,对电能生产、输送、分配、消费等多种信息进行快速处理、传输、控制、分析,为电力调度提供依据,提高电力调度水平,对电压、电流、频率进行精准控制,避免电力系统发生误动,出现电压、电流偏低现象,影响供电稳定性,提高电力系统运维效率,实现少数人或无人化运维,节约电力系统运维成本,使供电信息数据采集更精确,确保电力系统安全运行。

2 智能技术在电力系统自动化中应用的基本情况

通过前文分析不难看出智能技术宅电力系统自动化中应用的重要意义,通过智能技术能对自动化电力系统功能进行优化,对电力设备运行情况、执行情况进行监测、控制。就目前来看,智能技术在电力系统中应用的主要方式是通过工业单片机和相关智能设备来实现,比较常见的电力智能系统有:SD-6000、KD-30B、CC-2000、OPEN-2000等等。其中CC-2000系统技术手段已经非常成熟,融入了VME总线控制机系统,在系统结构上采用了开源设计模式,基于B/S架构实现,系统灵活性与稳定性强,很多电力工程都已对其进行了应用。而SD-6000采用的是多源数据处理方法,数据处理效率更高,准确性更好,基于SCADA数据库实现数据调取,并将各子系统连接起来,同时采取了EMS功能和远程RTU直采技术进行数据源采取和转发及计算,由:智能通信网关、工业以太网环网交换机、数据采集器、GPRS RTU控制器、保护测控装置、谐波保护装置、电流差动保护装置等几大部分组成。而且该系统具有较强抗干扰能力,增添了云图功能,能有效弥补传统电力系统控制缺陷。

3 电力系统自动化中智能技术的应用

自动化、智能化电力是现代电力工业发展的必然趋势,构建智能电力系统运维模式,能有效提高电力系统稳定性,降低电力系统运维人力物力投入,使电力系统操作更便利,便于多种接入方式的入网。下面通过几点来分析电力系统自动化中智能技术的应用:

3.1 故障诊断中的应用

智能技术在电力系统故障诊断与检测中的应用具有重要意义,只有降低故障率,才能避免非计划性停电,规避故障风险,提供高质量供电服务。电力系统中涉及到的电气设备多,任何部件故障都可能引起更大故障隐患,危及电力系统运行安全。传统故障诊断技术,检测效率低、准确性差、耗时长,且成本高。通过智能技术进行故障诊断与检测,便能实现智能化、实时化、自动化检测,无需过多人为操作,即可完成故障诊断与检测,而且诊断信息具有可视性特点。例如:MBC-HIII设备的应用,就能快速对变压器进行自动化变比测试,且系统操作界面友好,均为中文操作,检测结果可打印输出,操作方便,功能完善。因此,能有效提高电力系统运维效率,缩短系统维护时间,使系统长期处于稳定运行状态。

3.2 在系统控制中的应用

传统电力系统控制技术条件下,非线性协调控制阶段中很多复杂控制无法实现,控制难度非常大,且容错率高。而智能技术条件下,通过物联网技术、微处理技术、远程遥感技术进行系统操作控制,便能解决以往的技术难题和复杂控制问题,全面提升电力系统可控性与输电效率[2]。例如:HYGD-01设备,采用智能采集模块,能对一次和二次电力设备进行智能控制,自动进行无功补偿和继电保护,应用了电流电压互感技术和模拟表记技术。

3.3 在电力调度中的应用

电力调度在整个电力工程中占据着重要位置,影响着供电质量,传统电力调度技术,时效性和准确性差,能源浪费问题提出。而智能技术宅电力调度中的应用,实现了智能化电力调度,使电力调度针对性更强[3]。智能化电力调度系统与用户终端相连,能实时接收用电信息数据,监控电网负荷,通过网络服务器进行自动化的智能调度,避免电网超负荷,确保电力系统运行安全,高效配置电力资源,实现电力经济调度,节约电力调度成本。

4 结语

现如今随着电力体制改革的深入,能源市场竞争越发激烈,电力企业若想适应新的市场环境,提供高质量的供电服务,必须加强对智能技术的应用,构建智能化、自动化电力系统运维模式,确保电力系统运行的稳定性和可靠性,降低电力系统运维成本。

参考文献:

[1]周墨菁.浅谈电气自动化控制技术在电力系统中的应用[J].湖北大学,2015,13(11):119-1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