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投稿指导 期刊服务 文秘服务 出版社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首页 > 精品范文 > 中医药市场发展现状

中医药市场发展现状精品(七篇)

时间:2024-02-19 15:29:28

序论:写作是一种深度的自我表达。它要求我们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真相,好投稿为您带来了七篇中医药市场发展现状范文,愿它们成为您写作过程中的灵感催化剂,助力您的创作。

中医药市场发展现状

篇(1)

【关键词】 中医药; 国外; 发展;现状

【中图分类号】R199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7-8231(2011)11-1962-02

1 中医药在国外发展现状

1.1 国外中医医疗机构与从业人员情况

国外中医医疗机构主要分为中医、含针灸、诊所、中医门诊部,西医医院中医含针灸科、中医医院等。 这些中医医疗机构遍布全世界160多个国家或地区,在日本、朝鲜、新加坡、泰国、菲律宾、印尼、马来西亚、缅甸、柬埔寨、越南、英国、法国、俄罗斯、奥地利、美国、加拿大、巴西、古巴等国家的部分医院均选择性设有针灸、推拿、中医科室或疼痛门诊,每年为数以千万计的各国患者提供卫生保健服务。各地诊所数量差异较大,规模不一,科室设置迥异,在亚洲和欧美一些国家, 中医针灸诊所数量较多, 科室设置较全,通常配备中医诊疗常用的设施设备。 而在非洲、中医药发展还处在初级阶段机构数量较少。德国大约每15 000人中就有1家中医或针灸诊所, 美国约有8 000多家针灸诊所,荷兰约有1 600家,法国约有2 800家,澳大利亚约有3 000多家中医诊所和近3 000家针灸诊所[1]。

国外的中医院数量较少 主要分布在东南亚一些国家 新加坡约有20家中医医院。 近几年,德国、法国也陆续建立3所中医医院,均设有病床。在我国港澳台地区和新加坡、菲律宾、马来西亚等国家的中药店内还开设坐堂医诊室[2]。

截止到2008年初,国外中医医疗机构有 5万多家 ,针灸师超过10万人 ,注册中医师超过2万名 ,每年约30%的当地人、超过70%的华人接受过中医药医疗保健服务[3]。从1987年到2005年, 我国为130多个国家和地区培养了54 700 余名来华学习中医药的人员。WHO在亚洲设立的 15 个“传统医学合作中心”中有13个与中医药有关,其中7个设在中国[4]。

目前全澳有中医执业医生超过2500名 ,另有约3000名以中医为辅助医疗职业的从业人员。每年中医及针灸门诊人数最少280万人次。1985年法国的针灸师达7000-9000人,拥有近10个针灸专门学校,18个针灸、中医研究单位,6家针灸杂志,中医从业人员达 1万人[5]。西方人使用中医药的比例接近40%,50%的人受过高等教育,80% 以上病人母语为英语[6]。目前国际上中医药从业人员大约有30-50 万人[7-9]

1.2 中药业市场

据世界卫生组织统计,目前在全世界有40亿人使用中草药治病,占世界总人口的80%。2009年我国出口中药产品销售额达到了8.3亿美元, 中草药贸易超过200 亿美元[4]。亚洲、北美和欧洲是中药出口的主要市场。尤其是亚洲市场约占中药出口总值的2/3。这几个市场的中药出口近几年都稳步增长。2008年中药对亚洲出口4.86亿美元,对北美出口1.05亿美元,对欧洲出口9 270万美元,对非洲出口1 049万美元,对大洋洲出口889万美元,对南美洲的出口975万美元。目前,全球四个主要中药市场为东南亚及华裔市场、日韩市场、西方市场、非洲及阿拉伯市场。法国对中草药研究的力度低于日、美、德等国,每年用掉中草药达35 000吨左右[6]。中药在法国是不能作为药品进口的,目前一小部分中草药制品只能作为食品、营养品、补充食品等进人法国。较常用的中药饮片、中成药 ,以及针灸用品等均有销售。

目前 ,世界传统医学治疗市场每年达到 600亿美元 ,而且仍在不断增长。80%的非洲人求助于传统医学 ,而在中国、朝鲜、韩国和越南,传统医学已完全进入医疗健康体系。在发达国家,传统医学也越来越受到人们的欢迎。在德国,77%的医疗单位建议病人用针灸治疗疼痛[3] 。中药产业规模小, 行业集中度低。中药研发能力严重不足。

1.3 国外中医药立法

世界各国政府现在日渐意识到中医药学的重要性,积极推动中医药学在本国的发展。2006年召的世界传统医学政府论坛上,WHO和东盟力促传统医学纳入国家医疗体系,1996年美国批准针灸作为治疗方法。截止到2007年,中医药在中国、澳大利亚、阿联酋、泰国、越南、新加坡、加拿大、南非等8个国家和地区获得了合法地位。世界上有54个国家制定了传统医学相关法案,92个国家颁布了草药相关法案。在朝鲜、 越南等国家已被纳入国家医疗保健体系,美国有42 个州对针灸进行了立法, 意大利、 奥地利、 巴西、 哥伦比亚等国也对针灸进行了立法,承认针灸的合法地位[3,5,7,8,10,11]。

随着中医药为更多的人接受,各国保险业也陆续将中医、中药、针灸纳入保险覆盖范围。韩国国家卫生保险制度中包括传统医学,政府在1980年将在韩国的中医称为“韩医”,允许其存在并纳入医疗保险范畴。日本于1976年经厚生省通过,汉方正式列入健康保险,210个方剂、140种生药在全国范围内被列为医疗用药(处方药),自1991年1月起,部分针灸费用可从医疗保险中支付。 2003年 9月英国补充替代医学委员会通过了中医跨行业注册,西草药、中医、印度传统医学、针灸等行业平等地参与立法注册,从而保证了中医的整体性和应有的法律地位。新的法令法规于2011年4月正式施行,成为第一个进行中医药立法的欧盟国家[12]。

1.4 中医药治疗病种

目前国外中医临床上主要使用针灸方法,中药的应用也正在逐渐增多。中医药治疗的病种较多,中医对下列疾病具有较好疗效:(1)呼吸系统疾病:如流行性感冒、过敏性鼻炎、支气管哮喘、慢性阻塞性肺气肿等;(2)循环系统疾病:如心力衰竭、病毒性心肌炎等;(3)消化系统疾病:如病毒性肝炎、溃疡性结肠炎、慢性胃肠炎、药物性肝损伤等;(4)泌尿系统疾病:如慢性肾炎、非感染性尿频、尿失禁等;(5)内分泌系统疾病,如甲状腺疾病、Ⅱ型糖尿病、肥胖症等;(6)免疫性疾病:如克隆病、多发性关节炎、系统性红斑狼疮等;(7)神经系统疾病:多发性神经痛、弥漫性神经性皮炎、三叉神经痛、中风偏瘫、面神经麻痹等;(8)生殖系统疾病:子宫内膜异位症、不孕症、不育症、阳痿、、月经病等;(9)其他:;慢性疲劳综合征、更年期综合征、皮肤病等。

1.5 中医药教育

法国是开设中医私立学校最多的欧洲国家,也是开设中医私立学校最多的欧洲国家,2005年达到了40所,学制2-4年不等,每年培养的毕业生在500人左右[6]。法国就在7所医学院设立了针灸文凭,凡是应用针灸的医生必须获得由医学院颁发的针灸文凭。德国有中医学校几十所[13,14]。

国外中医药教育的另一个显著特点是与中国合作办学,引入中国优质的教育资源,在中国中医药教育界的积极支持下,境外中医药教育发展较快。国外中医药教育现有1~5年各种学制,招生对象也包括一些医学专业人员,如医生、牙医、护士、治疗师、康复医学人员等;专业设置有中医专业、针灸专业、草药专业及养生康复保健专业;开设的课程包括中国哲学、中医基础理论、中国医学史、证候学、中医诊断学、汉语、中药学、方剂学 、药用植物药、中医临床各学科、针灸学、推拿按摩、体育疗法、食疗与营养疗法等,总学时数约1800~5000h左右,主要为课堂教学,也有一定课时的临床见习和实习,全日制或业余。

1.6 中药研究

近年来,西方国家一些医药学术机构已开始重视中药的研究,以植物药为例,西方有40家植物药研究机构,500多个研究项目。在日本,许多汉方药企业建立的汉方研究机构从事汉方药物研究,建立了药材生产基地。在英国,Phynova公司以中草药为基础,开展抗感染和抗肿瘤研究。在意大利开展中医药治疗肿瘤、糖尿病的研究。估计有170多家大型国际制药公司在从事包括中药在内的传统药物的研究开发工作。美国NIH和艾滋病防治中心分别对300余种中草药进行筛选和有效成分研究,从植物药中寻找抗癌活性成分,取得了较多成果。俄罗斯在中药研究方面也取得了相当大的进展。法国、德国、加拿大、澳大利亚等国家都对中医药特别是中药开展了不同程度的临床科研工作。国际上申请中药与其他植物药的专利数量亦在迅速上升。在美国、日本、韩国、澳大利亚,维多利亚、加拿大、法国、意大利、芬兰、新加坡、巴西、俄罗斯等积极开展中医药科研方法之研究、中医临床研究、疾病的中医疗法研究、中西医比较研究、中药药理及毒理研究等。

2 国外中医药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

中医药学在绝大多数国家中属于非正规医学范畴,在西方发达国家仍然被归类为补充替代医学的一种, 在医学教育体制中均无合法地位。目前国内中医系统的杂志还没有一种进入美国《科学引文索引》;中医药学,虽然有许多国家建立了中医药、针灸学院,但课程设置多不完善,无材及考试标准,教育水平不高。

中医药的科学内涵尚未被国际社会普遍理解和接受,中医药也未进入国际医保主流市场,中医药国际化人才缺乏,具中医药特点的国际标准规范尚未形成,中医药产品和企业国际竞争力弱,对中医药的基础性研究大都属民间机构活动,自然难以形成系统的研究体系。国外针灸研究基本停留在临床疗效客观性,机理研究不够。

中药材饮片和制剂质量不稳定,影响临床效果[15]。中医药学在临床、科研、教育、中药等领域缺乏统一的行业标准。我国中药产业规模小,行业集中度低。我国中医药工业1300家企业中,中小企业占90% 以上,排名前10的企业销售额之和仅占整个中医药市场的23.7%, 而世界排名前20 的医药企业占据欧美市场的比重则达90%,占世界医药市场的比重达60%。我国对中药作用机理、 物质基础以及新技术、新方法应用等方面的研究还不够深入,缺乏统一的质量控制与检测标准,与国外“洋中药”在技术含量、生产工艺等方面的差距明显。我国药用资源丰富,药用植物约有5000余种,但作过化学或药学研究的不过20%,600多种中药中不少是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的药物,不能跻身国际市场。中药出口混乱的问题严重影响着中药在国际市场上的形象[16]。

3 建议

3.1 加强国际中医药动态研究

应该建立一支研究“世界传统医学及中医药在国外”动态信息的专业队伍,系统收集、研究上述信息,作为领导决策的耳目、参谋与助手;成为中医药医、教、研、产、经、销机构的良友与顾问。

3.2 不断提高中药材及中成药质量、疗效

推出适合国际医药市场的中医药重点产品,如治疗疑难病症的中成药、养生保健营养型中药产品以及适合国外不同层次、不同科别的中医药人员学习需要的中医药学教材等。

3.3 拓宽与国外中医药交流渠道

在国外推广中医治疗,还需注意结合具体情况,比如人们的生活习惯、饮食习惯、工作节奏等 ,来考虑疗程、中药剂型、中药品种等具体问题,与各国政府与机构合作举办国际或国外中医药大学,开展正规的中医药教育。

3.4 加强中医药涉外人员的培养 中医药走向世界需要一大批既懂中医中药,又熟悉外语及外贸业务的各种专业人才,包括市场调查人员、科研协作人员、合资管理人员、医疗教学人员、翻译写作人员、跨国经营人员等。因此,除中医学院原有专业外,有条件的科研、教学、医疗机构应注意开设涉外人员的培训班及专业。从而加速中医药国际化的进程。

3.5 制订中药标国际标准

要成立专门机构, 组织专家制订符合中药特点的中医药标准,包括中药疗效和安全性评价与再评价标准, 中药材、中药饮片、提取物及制剂的质量标准,中医药名词术语标准,中药生产和质量管理规范等主要技术标准等,以形成以中国为主的国际认可的中药标准体系、中医药从业人员资格认证审查标准和组织。

参考文献

[1] 王波.澳大利亚中医针灸的现状与思考[J].中国针灸,2008,32(6):226-230.

[2] 任硕兰,刘晓明,包文虎.国外中医医疗机构发展现状分析[J].中医药管理杂志,2011,19(5): 460-462。

[3] 刘德红,施永兴,陈继根,等.中医药社区卫生服务贡献率探析[J].中华中医药学刊,2008,26(8):1752-1754

[4] 李泽庚. 段志祥发挥中医药特色优势[J]. 推动中医可持续发展安徽卫生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8, 7(3):1-3,41

[5] 刘玉英, 靳全友. 中医药在法国发展概述[J]. 环球中医药, 2009,2(3): 237-238

[6] 张京红.. 澳大利亚的中医药市场与法规概览[J]..环球中医药,2009,2(1): 80-81

[7] 李红.中医药在国外发展的特点和启示[ J].中华中医药杂志, 2006, 21( 6): 359-361.

[8] 左言富.中医药在国外[J]. 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 2003,19( 3): 184- 187.

[9] 许小芬,胡正路.中医药社区卫生服务的现状、问题及对策[J].中医药管理杂志,2010, 18(3):198-200,232

[10] 许中伟..西方国家中医药立法比较浅谈―在立法上针灸与中医药的分与合[J]..法制与社会,2007,.5: 366-367

[11] 李红 国外中医药发展应注意的问题[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06,6:7-8

[12] 邢冲. 英国中医立法回顾与思考[J]. 环球中医药,2009,2(2):155-156

[13] 简柳军. 中医药在法国的现状与展望[J]. 新中医,2008,40 (12):107-108。

[14] 理查德•傅莱.. 中医药在德国的市场现状[J]. 临床药物治疗杂志,2009, 7(2)::13-17

篇(2)

    摘要:综述了国际天然药物市场发展的现状和前景,介绍了欧盟《传统药品法案》对中药出口的严格限制及中药进入欧美市场的瓶颈和国内抗冠心病中药海外销售概况。

    关键词:天然药物;抗冠心病中药;海外市场

    1  国际天然药物市场的发展现状和前景

    目前,国际上对天然药物、植物药等均没有统一明确的定义。 就一般而言,天然药物广义上是指那些不经过特定化学修饰、且不含化学药品成分的,以大自然现有物质,包括植物、动物、矿物等,或它们的提取物为功能组分,具有治疗效果或保健功能的产品。其中植物药是天然药物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当前,国际天然药物市场中的几个霸主级产品,如银杏、西洋参、贯叶连翘、紫锥菊等,无一例外地都是植物药。这些产品的植物来源相对单一、确定,关于它们的作用机理以及疗效的科学研究也较为丰富、肯定,且其研发和使用有着较长的历史。美国食品和药物管理局在《植物药工业产品指南》中,对植物药的定义是:“植物药系由一种或者多种植物、藻类或肉眼可见的真菌衍生物,通过一种或多种方式,如粉碎、熬煎、压榨、水提取、醇提取或其他类似方式加工而成……植物药不包括高纯度的经化学修饰的天然物质,它们应属于常规药物。”而一些由植物研发、提纯和衍化而来的单体药如紫杉醇等则仍被视为传统西药。

    需要指出的是,植物药的概念不能完全等同于中草药,但国际上植物药的概念也并非固定不变,随着中药国际化进程,国际植物药的概念也必然会进一步发展。此外,这里所说的植物药在很多情况下并不是各国政府机构所批准的“药”,而是以健康产品、食品补充剂等形式出现于市场。

    此外,国际上还把包括天然药物、针灸、治疗性按摩推拿、中医等非“西方传统医学”的治疗方法、药品等统称为替代医学/药物。

    据统计,目前,全球使用天然药物的人数约为40亿,占世界人口的80%,天然药物销售额约占全球医药销售总额的30%。

    自20世纪80年代后期到90年代初,国际天然药物市场开始进入一个范围广泛、规模庞大的高速发展时期,全球植物药每年销售额的平均增幅达10%以上,远远高于其他一般行业。到2000年底,仅国际植物药市场年销售额已高达200多亿美元,其中年销售额超过10亿美元的有美国、德国、日本、法国等,全球植物药市场的迅猛增长主要源自欧美等西方国家。不仅如此,这些地区的市场增长潜力还十分巨大。

    世界各国和地区的天然药物的市场情况:

    美国:市场广阔,植物药销售额已达50亿美元左右(保守估计),年增长率约在12%~16%,市场潜力十分巨大。而美国的植物药资源并不丰富,该国仅能满足25%的需求,其余则依靠进口。

    1997年美国使用植物疗法的人数由1990年的150万猛增5.6倍而达到996万,而据2002年大卫?考夫曼等人发表在权威刊物《美国医学协会会报》(JAMA)上的调查报告显示,现有14%(即约4000万人)的美国人在使用植物药,其爆炸性增长,可见一斑。

    欧洲:1999年欧洲天然草药补品的市场规模已达70亿美元左右。其中以德国的市场规模最大,且政府调控也最为严格,其次是法国。目前,德国卫生部批准可供使用的植物药约有300种(单方与复方),并有35万医生使用植物药,80%的医生会给患者开植物药处方,该国规定病人可报销约60%的药费。

    另外,许多欧洲国家对中医采取了接纳和宽容的态度。这些中医诊所也在一定的程度上普及了中医知识,促进了中药的销售。

    亚洲:我国的中医药历来以我国港澳台地区、东南亚一些国家、日本和韩国为主要销售市场。其中,日本的中药市场很大,约为15~20亿美元。但由于日本对进口申报中草药的审批程序冗长而繁琐,因此我国针对日本的出口几乎只有中药材。在日本,从事中药研发的人员已达5万人,中药厂200余家。

    日本所生产的中药,其处方主要来自我国名医张仲景的《伤寒论》等,原料的75%又由我国进口,但其在国际市场的产品占有率却已达80%左右(也有人认为,日本的占有率远没有这么高)。日本的中药产品具有质量稳定、疗效可靠、技术支持雄厚、产品定位清晰等特点。

    此外,韩国对进口中药的态度和限制也日趋苛刻。而韩国本国生产的人参、银杏叶等制剂,每个品种年国际销售额已超过1亿美元。

    东南亚的中药市场基本保持了稳中有升的态势,我国原料药材和中成药中药产品对这些国家和地区的出口相对顺畅,无论是品种、剂型、剂量、服用方法、说明及包装等,都能为当地民众了解和接受。其中,泰国政府在2000年正式承认了中医、中药的合法地位,继之便积极发展本国的天然药物产业,并迅速占领了一部分国际天然药物市场。总之,这些地区的市场已经相当成熟,且日趋饱和,要在这些国家扩广东药学院学报,2006,22(1)第1期  姚立新.中国抗冠心病中药海外市场概况大中草药的出口量,已相对困难。因此,我国不应把它们作为今后实现出口突破的主要目标市场。

    其他地区:澳大利亚对中医药的态度较为宽松和积极。不过,西方文化仍是这个国家的主流文化,西医西药主导着澳大利亚的医药消费市场,加上澳大利亚地广人稀,全国人口不到2 000万,市场规模有限,近期内中药对澳大利亚出口的绝对值,在我国中药出口中不会有太大增长。非洲等其他第三世界国家和地区也存在类似情况。

    2  欧盟《传统药品法案》对中药出口的严格限制及中药进入欧美市场的瓶颈  

    据统计,在全球草药市场600亿美元的销售总额中,欧洲市场占到了44.5%,约为267亿美元。欧洲市场对传统草药的需求量不断增加。中医药要出口到欧洲市场,完成所有认定需费用4亿美元,合30多亿元人民币,国内任何一家中药厂都负担不起这笔昂贵的费用。 

    2004年4月31日颁布、2004年10月1日正式生效的欧盟《传统药品法案》(EU Directive on Traditional Herbal Medicinal Products)使国内出口欧盟的中药锐减,该法案对像中药这样的传统草药制品的推广使用作了严格的规定和限制[1]。据《中华工商时报》2004年7月30日报道,《欧盟传统药品法案》对我国中药出口已形成巨大冲击。2004年5月份以来,上海口岸中药对欧盟的出口大幅下滑,对法国和西班牙已没有出口,基本退出这两国的医药市场。5、6月上海口岸对欧盟出口中药仅分别为18万美元和不足19万美元,比上年同期锐减近6成和3成。其中,对德国出口仅为1万美元左右,而6月份对法国和西班牙的出口为零。即便是和记黄埔这样的财团,也不可能将中药纳入旗下在欧洲的OTC零售终端网络。2011年4月为过渡期,已经在欧盟成员国上市销售的传统药品可以继续现行的销售方式。过渡期后,在欧盟市场上从事中药批发必须申请药品批发营业执照、出口药品的生产厂家必须通过欧盟的GMP审查、欧盟的进口商必须办理药品进口许可证、出口药品的质量必须符合欧盟药典标准。在欧盟成员国境内已使用超过了30年以上的传统草药制品;或在欧洲已使用15年以上,同时能提供该产品在欧盟以外的国家或地区应用了30年以上的证明,才能通过登记注册,作为传统草药制品在欧洲销售和使用。该法案对传统草药制品的推广和使用,作了相当严格的限制,准备进入欧盟市场的中小中医药企业,将因负担不起人员和设施方面的要求,被迫退出市场竞争。根据欧盟《传统药品法案》规定,只有通过欧盟GMP审查的大型中药厂,才可能取得出口欧盟的通行证,而更多不能通过审查的药厂则会无缘欧盟市场。近年来,我国已有好几个植物药品种向美国FDA及欧盟一些国家提出注册申请,至今未获批准[2]。

    以前不少中成药大都通过地下渠道,在欧美规模很小的药铺或私人开的诊所里出售。近年来,虽然逐渐进入主流社会,但只是作为 “替代疗法”存在,中草药大多作为食品、营养品或食品添加剂、化妆品等进入欧洲市场。即使是医疗保险,也只提供针灸而不提供中医药治疗。迄今为止,中药只能私下应用,没有得到当地药品监督管理机构的认可。

    近年来频频曝光的传统药物毒性与安全性问题,以及重金属含量超标、农药超标、种植不规范等问题,使国外市场对中药有很大偏见。为了解决中药材生产的规范化问题,我国先后建起了好几个中药材标准生产基地,但由于建立的时间很短,未形成规模,无法最快速获得国际市场的青睐。《欧盟传统药品法案》规定30年的使用期,无疑是一个相当高的门槛。相比药材遇到的困境,中成药面临的形式更为严峻。“中药用药安全性问题”成为制约中药发展的瓶颈。中成药进入欧盟各国市场,必须要经过欧盟药品管理机构认可,包括必须在当地做临床[4]。

    天士力复方丹参滴丸一直未能打入西欧和北美市场。在欧洲申报时被明确要求必须在当地医院做新药临床试验,每例临床费用至少1万美元;再加上保险费用,高风险高投资,使企业不敢轻易投入。天士力复方丹参滴丸和上海杏灵的杏灵颗粒通过了美国FDA新药临床前评审,被批准以药品身份进入IND阶段;但因企业无实力完成新药临床试验而告吹。

    我国的中医药已经在亚洲和西方一些国家建立了很高的声誉,与许多国家和地区都有合作项目,欧盟的《法案》是从安全角度出发。银杏制剂最早由德国人研究,在美国作为食品补充剂应用,每年大约有10亿美元的市场规模。与复方丹参滴丸相比,银杏灵颗粒似乎更具进入美国市场的基础,但未见有关杏灵颗粒进行临床试验的后续报道。

篇(3)

一、国际中药市场发展现状

中药在我国已经发展了几千年,为中华民族的健康进步作出了重要贡献。在中药事业的发展进程中,中药不断与世界上其他国家和民族进行广泛交流,其数量和规模不断扩大,并依据中医理论不断丰富和完善。虽然化学药物一度在世界范围内被广泛应用,挤占了中药的生存空间,但随着绿色健康理念的回归,人们日益认可中药在医疗、保健及提高生命质量中的作用,这为中药事业的发展提供了新的空间。

目前,国际天然药物市场每年交易额超过300亿美元,约占世界药品交易总额的30%。而中药作为纯天然药物在世界市场也日益受到重视,被越来越多的国家和地区接受与认可。但在国际中药市场中我国中药市场份额却不足10%,其他都为日本和韩国所占据。中药是中华民族长期中医药实践的硕果,而目前国际市场却被他国占有,我国只占有冰山一角,如果不能尽快找出原因,我国在国际中药市场上的生存空间将被进一步打压,势必阻碍我国中药事业的可持续发展。

二、中药产业存在的困难与问题

(一)中药作用机理认识模糊

中药“复方”制剂是中药治疗疾病的特色,靠的是多味药材共同作用,到底是哪些药真正发挥了作用,或者是哪些成分发挥了作用却不得而知。而在中药复方多味药材煮制过程中是否发生了化学反应,并出现了新的化学成分,更是不得而知。可以说,人们对中药复方治疗疾病的认识是模糊的。

(二)中药标准难以制定

1.用药标准。在我国几千年的中药使用过程中,主要是靠一代代医家传承、手把手教出来的,主要是实践经验的传承,而中药治疗疾病很灵活,是根据疾病的不同情况对方剂基本组方加加减减,并没有对某种疾病治疗用药的标准。

2.质量标准。中药材种植广泛,同一品种可能在我国许多地方都有种植,由于南北气候差异,各地光照、水分、土壤矿物质等因素不同,导致中药材质量差别较大,难以保证中药制剂的质量。

(三)中药加工技术落后

长期以来,中药材重金属含量超标一直是困扰中药材种植和加工的难题,极大地影响了中药的声誉和使用。虽然经过广大中药工作者的不懈努力,中药的生产条件有了很大改善,在中药的生产工艺、技术方面也已经取得了长足进步,新的制剂不断涌现,但基于中医药自身的实际情况,整体来说,中药的生产及加工工艺仍然相对落后,中药成分中重金属含量超标问题仍未得到有效解决,中药产品仍然表现出粗、大、黑、劣。

(四)中药名称复杂

中药在中国使用历史久远,名称多样,比如“瓜蒂”又叫“苦丁香”,“虎杖”又叫“阴阳莲”;又因我国地域辽阔,许多中药名称有一些别名和地方土称谓,比如“槟榔”又叫“大腹子”,“紫河车”又叫“胎盘”“人胞”等。这些都不利于中药在国际市场上进行贸易和在国外使用。

三、中药进入国际市场障碍因素分析

(一)中西医用药机理不同

中药治疗疾病是以中医理论为基础,在中医药理论的指导下针对生命整体进行辨证施治,讲究药物配伍,以君、臣、佐、使用药,以达到调理肌体,扶正祛邪,恢复健康之目标。而西药治疗疾病是在西医理论指导下的对症下药,即针对病症,运用成分单一、专一性强的化学药物进行靶点用药。由于二者用药机理不同,运用中药复方治病显得更复杂,想要说明有效成分将变得非常困难,因而中药治疗疾病的量化精准性难以把握。

(二)中药应用具有特殊要求

在中药长期的使用过程中,根据中药的性味归经。人们认识到中药的不同部位药性作用是不同的,比如用于血虚诸证的补血药当归,当归身用于补血,破血却用当归尾,而和血(即补血活血)要用全当归。

炮制是中药在应用前或制成各种剂型以前必要的加工过程,是对药材进行的一种特殊处理,是中药使用的重要特点。许多中药材经过特定的炮制处理,或消除和降低其毒性或副作用,或改变药物性能,以保证用药安全,更适合病情需要。比如地黄,生地黄作为清热药,具有清热凉血、养阴生津的功效;而生地黄经过反复蒸晒,至内外色黑、油润,质地柔软粘腻,被称为熟地黄,其性转微温而以补血见长,具有养血滋阴、补精益髓的功效。

(三)中药独特的用药原则

以毒攻毒是中医药治疗疾病的独特方法之一。一些治疗疮疡肿毒的矿物药,比如砒石(含As2O3)、朱砂(含HgS)等中药材,所使用的就是其 “毒性”成分。哈尔滨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中医科教授张亭栋运用三氧化二砷治疗白血病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美国一名抗肿瘤教授对此发表感慨:“……中国人胆量大;而胆量大不是蛮干,胆大来自聪明,来自见识,来自科学。” 但像中药这样以物质的有毒成分治疗疾病,使之在东西方之间达成普遍共识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四)中药名称差异化

中药在几千年的发展过程中,由于地区的不同和方言的特点,同样一味药有诸多称谓,特别容易引起歧义。中药名称在国内就不能完全统一,如果想要进入国际市场,如何翻译就是一个很大的现实难题。如何界定、规范中药名称,制定中药命名标准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四、中药走向世界的对策措施

(一)探索中药新剂型,明确中药作用机理

中药复方制剂在治疗疾病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深入分析复方各味药作用机理及其攻击疾病靶点的方向性,可以较好地控制药物质量效果。目前在我国有江阴天江药业和广东一方制药有限公司等生产的单味颗粒剂就是一种有益的探索,通过把各品种中药材制成颗粒剂,可以较好地控制每味药的成分含量,然后根据复方把颗粒剂制成混合制剂,才能达到控制药物质量的目的。

(二)利用现代技术手段,加强中药标准建设

1.中药材生产标准化。要想制造出合格的中药饮片和中成药,必须首先保证中药材的质量。目前,我国正在推广GAP种植,要求在中药材种子复壮技术、栽培采收规范、植保技术及质量标准研究基础上,制定出具体药材品种的SOP,确保其质量。可以根据历史上生产道地药材的经验(如四大怀药)以及各地的气候、土壤、水文地质等生态条件进行GAP基地建设,生产出质量可靠的优质药材。

2.制定中药生产标准。在几千年生产使用过程中,中药制剂没有一个统一的标准,而目前的生产标准也是参考化学药标准制定的,以化学药制药标准衡定中药制剂。因此,有必要依据中药特点加强中药标准建设,使中药“真正”走向世界。

(三)中药走向世界,中医理论先行

中药要想走出国门,走向世界,会遇到种种困难,除了中药本身的问题外,还有一个极其关键的问题,就是国外对中医理论的认知度差,导致认可度低。中医理论基础是整体观、辨证施治,而西医是以微观分子学、细胞学说为基础,这在极大程度上影响了中药使用的范围和认可度;另外,我国对一些疾病的治疗,应用一些有“毒性”成分的药物,以毒攻毒,而美国、日本、加拿大等国禁止含这些成分的药物进口,严重影响了中药的应用。因此,积极推行中医理论,使世界其他国家,尤其是西医理论占据主流地位的西方国家逐步接受中医理论,为中药走向世界开辟广阔的空间。

(四)规范中药名称

根据中药的特点,可以依据中药的道地药材(即国际贸易的原产地原则)对中药的名称进行规范,制定中药的命名标准,使中药符合国际规范,以利于中药进入国际市场。

(五)培养中医药外语人才,规范中医药翻译用语

篇(4)

[关键词]药企重组;研发创新;医药改革

[DOI]10.13939/ki.zgsc.2015.12.108

1医药行业概况

医药行业是一个新兴行业,新的世纪里,在当前的社会经济形势下,医药行业的发展,对我国经济发展具有优异的自然条件和优良传统,在一段时间的发展后,中国经济在医药领域取得了优异的成绩,并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很大的贡献。在本文中,对中国医药的现状和医药经济的发展,进行了全面、细致的调查研究,根据医药经济的发展,阐述医药行业中医药产业的发展状况的问题作为分析对象,分析中国医药的缺点,并提出了这些问题适当的解决办法。

中国人口众多,健康市场的潜在需求是很高的。改革开放以来,人们对自身健康的重视度随生活水平的提高而不断提升,而各种常见疾病的发病率也因为人口老龄化的发展与生活方式的改变而逐步提高,经济发展带来的社会保障水平使居民的购买力增加,因此国内市场对医疗卫生服务的需求持续扩大,医疗卫生费用支出逐年提高,医疗卫生需求的增长与全国卫生费用的提高刺激医药制造业的快速发展,我国医药制造业的规模以上企业数量达6525家,2000年到2012年中国医药工业总产值从1834亿元增长到17845亿元,年复合增长率20.88%,我国的卫生费用从2000年的不足5000亿元到2012年突破2.89万亿元,增长超过4倍。2014年中国医药市场有9261亿人民币的消费规模。

医药经销企业,加快兼并重组步伐,从批发市场角度来看,行业集中度开始增高,2013年前100个药品批发企业主营业务收入占全部药品市场规模64.5%,同期上升,同比增加0.5个百分点,前三位批发商占了29.8%的份额,比上年同期增加一个百分点。其中12家公司超过100亿,与上年相比,多了4家企业的主营业务收入在50亿~100亿,多了1家10亿~50亿企业达到75家,增幅比去年同期增多。与商业批发相比零售药品企业不理想,药品零售市场规模扩张速度放缓。

2医药企业存在的问题

第一,中国医药企业的行业集中度比较低,缺乏规模效益,普遍存在小、散、乱的现象,难以建立核心竞争力,虽然制药企业在中国有6500家之多,但只有少数公司超百亿,非常少。大多数公司都不具有高的专业化程度,缺乏特色品牌和品种,大多数企业不仅规模小,而且生产条件不好,技术落后,设备陈旧,管理水平不高,以及分布式布局,企业的生产集中度远远赶不上更先进的国家。

第二,研发投入和创新能力不足,以企业为中心的技术创新体系还没有形成,很多产品都是仿制的,重复的产品多,新产品和独家的品种并不多,而且在产品的制备技术上也比较落后。中国几千家药企大约10~20家是国有的大公司,有一定的研发能力,比如华北制药、东北制药以及国药集团,大约有100~200家属于中型公司,它们中很多是做中草药或一些特别的复方药物,还有1000~2000家小公司。尚未建有一个早期、中期、后期互为关联的创新药物研发链,是导致中国药企无序竞争,难以可持续发展的原因。另一个原因是跨国大药企的研发投入是销售额的15%,而中国这个数据仅仅是1%。

第三,原料药的品种和制剂产品的品种不相匹配。中国在国际医药原材料生产量较大,但在药物研究和药物制剂技术的发展不够,大部分产品的质量处于低水平,很难进入国际市场;平均计算我国的原料药每一种只能制作三个剂型,而发达国家的一种原料可能制作成一个十几甚至几十个剂型,还有落后的技术使产品质量稳定性得不到保障。

第四,中国医药行业参差不齐的管理水平,因超标的重金属含量药品的使用而发生的不良事件普遍存在,这对我国医药行业的信誉造成严重损害。由于中国医药种植,加工,储存,运输和生产制作等过程中,可能或多或少受到有毒有害物质的污染,因而影响中药的质量,而且重金属污染也影响中药出口。

第五,经营管理、品牌形象与国际先进水平有较大差距,缺乏在国际市场上具有代表性的重磅产品。目前我国仅仅是一个制药大国,离制药强国尚有较大差距,民族医药工业市场竞争能力将处于劣势,要加强经营管理,树立品牌形象。

第六,医药产品的进出口结构不合理。我国仍处在传统的低附加值产品出口,比如中药材料、卫生材料以及较重污染的化学原料药,进口较昂贵的医药制剂,这种模式导致高端技术的出口和高新技术产品出口比例较低。国际市场的拓展力度远远不够,加上获取信息的途径有限,国际市场信息的反应不灵敏。特别是,缺乏一个共同的意识和机制,来开发国际市场。

第七,还需要完善药品配送系统。由于长期实施的“以药补医”等缺陷性的体制,以及在生产药品价格的制定,采购和支付机制不完善的医疗保险等方面的问题,加上进入门槛低,缺乏规划和经营管理,不充分的市场竞争、不到位的执法监督等因素,导致医药流通领域的集中度低,发展水平也相对较低,跨区域配送业务开展缓慢。相对落后的医药物流,配送管理以及物流成本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有很大的差距。此外,药品配送集中在城市和发达地区,配送网络还没有完全覆盖农村和“老,少,边,岛,渔,牧”等偏远地区,药品配送的可及性有待改善。

第八,还要完善医改机制。医改制度建设的具体操作存在不足,工作进展不平衡;基层医疗卫生人才队伍结构不合理,不稳定;基本药物实施带来的新问题,群众用药习惯与基本药物品种、质量和品牌之间不适应,基本药物网上采购配送效率低;医疗补偿的长效性机制不完善;公共卫生服务管理体系不健全。

3意见以及建议

要做大做强我国医药产业,就必须想办法“走出去”,积极参与国际竞争,清除发展道路上的“拦路虎”和“绊脚石”,就此,笔者提出中国医药产业做大做强的12条建议:

第一,加强医药公司兼并重组,扩展了医药产业布局。对于大多数中国本土的小规模企业实施兼并,以提高企业竞争力,优化生产要素,构建有优势产品的集约化、规模化、大型的有综合性和竞争力的企业。

第二,医药行业要提高市场准入门槛。严格实施新版GMP,加强政府的监督力度,淘汰掉不符合标准的企业,纠正和规范药品市场秩序,提高药品生产管理水平,保障人民用药的安全性。只有做到“更好”,才能做到“更强”。

第三,以企业为中心,加快构建技术创新体系。避免新技术产品与市场相脱节,更好地确保技术成果快速转化为产业,把创新产品及时地投入市场。还要注重创新产品的有效成分、作用机理可控性以及质量标准等方面的研究,并加快发展中国医药并推进中药与国际接轨过程。

第四,严把质量管理,提高质量管理标准。提高商品质量和信誉。完善医药产品质量安全性、可追溯性等管理制度,实现整个生产过程的规范化管理,建立完善的质量评定,效率的提高,结构优化,资源节约的绩效考核机制,严格把关进出口产品质量。

第五,采用标准化的草药收获和种植。集成方法和广泛的传播和利用现有落后的种植,化肥和农药,以防止滥用,包括培育产业链完整的标准化种植、新药研发、现代中药加工和现代医药物流,建立重大疾病所需的国家基本药物和医药原料种植基地,保障具有健康发展的医药产业链。

第六,采用多种方式以不断壮大的医药行业。在中国的传统医学,药物开发,技术交流与合作的平台上,发展具有民族特色的药物,并通过有组织的联盟,发展一批有自主创新和地方特点的优势民族医药企业,使医药体系不断发展壮大。

第七,加强中国保健产品的开发。中国医药保健食品、医疗养生,在未来人类的健康领域将具有强大的发展活力。并且在出口上限制较低的优点。以中国保健品为桥梁,提升中国医药的国际声誉,辐射带动新产品走向国际市场。

第八,生物领域要迎头赶上。中国的生物仿制药企业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好机会。在过去,医药市场的发展,尤其是在新技术,加上严格的专利保护,使中国医药企业无所适从。不过,目前许多专利到期,分享生物制药技术的成果也变得成熟和开放,制药公司慢慢掌握了各种技术,中国的药企的优势,比如人员的工作,纪律,勤奋工作等都逐渐发挥出来。

第九,树立完美的企业形象和品牌形象。全面发展企业战略,品牌战略,广告战略,市场调研和售后服务等,倾力打造有代表性的具有明显疗效的中成药在国际市场上的地位。发展以心血管疾病类的药物为主打产品,开拓国际市场,因为中成药在治疗此类疾病疗效比较独特和显著。

第十,不断加强中国医药与国际间的交流、沟通与合作,增强医药企业的创新能力,推动医药企业的国际化发展进程。可以通过先进入非洲市场,站稳之后,逐步向欧美等发达国家进发,进入非洲市场比欧美市场容易得多,还有像亚洲一些不发达国家,以及一些拉丁美洲通过这些市场打出品牌,然后再到欧美市场认证和发展,不建议企业一窝蜂去主攻欧美市场。

第十一,进一步加强医改部门职能,建立规范长效的机制。基层医改涉及多个部门,牵涉多方利益,所触及的深层次矛盾越来越多,难度越来越大,对医改部门工作协调能力要求越来越高,医改管理部门的职能也需要进一步加强。另外,还需要整合现有医改补偿制度,建立起补偿标准、补偿独享、补偿责任、补偿时间、资金分配、使用、稽查和管理等方面的科学性、规范化、合理化的综合补偿机制,增强基层医疗机构改革的信心,巩固深化医改的新成果。也不能因为一些人主张的医改影响经济的发展而退缩。

第十二,中国医药产业不健康,但药企的“良心一定要正”。医药领域的回扣现象恰恰代表了目前中国医药企业的现状:研发不足,营销过度,不健康的委托关系处处存在。我们的现代医药行业才起步几十年,的确需要一个逐渐规范的过程,但是,环境的不良并不意味着药企可以昧着良心赚钱:“我们是做药的,暴力是不道德的,因为它是要治病救命的。药企的良心一定要正”。

4结论

医药产业是关系国计民生的新兴战略性产业,促进医药产业健康快速发展对于保障人民生命健康利益,推动经济转型升级,推动经济社会和谐进步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民群众对医疗服务的需求与日俱增,医药费用的相关支出也将不断增长,这为医药产业的发展带来机遇,医药企业要进一步深化合作,积极引进先进技术和管理理念,融入科技元素,找准传统中医和西医的结合点,坚持走自主创新之路,强化科技支撑引领,加大科技研发力度,做大做强现代中药、生物制药、保健食品等重点领域,完善医药机制,建立良好的医药企业发展环境,全力推进医药产业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徐进之.中国的医疗体制改革将何去何从[J].中国集体经济,2010(3).

[2]魏端,朱昌蕙.我国医药物流良性发展的思路[J].中国药业,2005(9):15-16.

[3]袁银根.中医基础学[M].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1984.

[4]张鉴钧.传统中医药:敢问路在何方(第二版)[M].北京:普华永道中国之医药组,2009.

[5]胡显文,马清钧.生物制药产业发展现状与趋势分析[J].生物技术产业,2007(1):16-31.

[6]Equity.China Pharmaceutical & Healthcare[R].Hong Kong.DBS Group Research,2010.

篇(5)

在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中,结合我州农牧业工作实际,坚持落实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建设和发展农业产业化,近期对我州中药材发展情况进行了调研,现将有关情况报告如下:

一、我州中药材产业发展现状

我州具有优越的地质地貌和气候条件,土地资源丰富,自然环境优越、污染少。从上世纪50年代初,我州中药材生产有着辉煌的历史,1952年-1990年,我州当归收购量达8657吨,年均收购量达227.8吨,1978年我州当归种植面积达到历史最高水平,超过1万亩,当年产量870吨,××州维西县在当归生产中做出突出贡献,1974年受商务部表彰并命名为全国十四个当归基地县之一。秦艽和当归因产量高、质量好,曾经是我州中药材的拳头产品。但是,农村体制改革后,原有的药材购销体系被打破,只有少量的个体工商户经营药材,加上药材市场大起大落,全州药材种植面积大大减少,从业人员有减无增,全州中药材只有零星种植,由于规模少、种植分散、产量低、利润薄、风险大,严重挫伤了药农的积极性,作为××州特色和优势的中药材产业逐步没落。

在“十五”期间和“十一五”以来,随着农业产业结构的不断调整,逐年加大了对药材基地建设的投入,特别是近几年来发展较快,以维西县的秦艽和当归为主的药材品种、面积和效益都有所增加。据统计,20*年低,全州共有药材种植面积4.5万亩,以下为各县具体情况:

维西县:中药材种植面积3.9万多亩,分布在多个乡镇,其中永春乡种植面积较大,主要品种为木香、秦艽、当归、丹参、桔梗、板兰根、茯岑、虫蒌等;德钦县:中药材种植面积3390亩,主要品种有木香、秦艽、当归、丹参、桔梗、茯岑、虫蒌、川芎、秦归等;香格里拉县:中药材种植面积2655亩,主要品种有白术、木香、桔梗、川芎、秦归等。我州中药材产业的发展,主要呈现出了以下几个特点:

一是近几年发展较快,出现了一些新的产区。我州有良好的中药材种植传统和基础,中药材生产主要分布在具有传统种植的乡镇,这些地方中药材生产自然条件优越,有一定的种植经验。随着种植结构调整和中医药事业的发展,中药材市场需求加快,近几年新增面积3万多亩,出现了一些新的基地。

二是逐步形成了具有一定种植规模的乡镇或基地。我州产区较多,相对分散,但随着中医药市场的拉动,逐步形成了永春等在千亩以上的乡镇,具有了一定规模和影响,农民掌握了一定的种植技术,进入了稳定发展阶段。

三是立足当地实际,形成了多种生产运营模式。我州中药材生产传统上主要以农民个体生产为主,随着政府的支持,单位或公司的参与,各地立足当地,因地制宜,加快发展,形成了“基地建设,定单生产”等生产运营模式。

四是品种多样,并形成了具有一定影响的优势品种。我州中药材自然资源丰富,适应种植品种较多,主要种植品种有40种以上,同时也形成了具有一定规模的优势品种。如汶南的徐长卿有1000多亩,规模在全国名列前茅,为徐长卿传统主产区;其他如桔梗、丹参、黄芩、黄芪、白术、灵芝、玫瑰也具有了一定规模,在国内省内具有一定影响。

五是中药材种植效益高,发展势头良好。中药材种植具有良好的经济效益,一般每亩年产值在2000--4000元之间,个别效益在万元以上。因此,农民种植积极性很高,一些乡镇政府因势利导,制定激励政策,加快发展。

六是具备了产业化发展的基础条件。目前,我州中药材生产有了一定规模,但产业化水平不高,而从技术、认识、效益、政策、规模等方面和趋势来看,正处于一个规模发展的初级阶段,基本具备了产业化发展的基础。

二、我州中药材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分析

我州的中药材产业发展经历了一个从无到有、规模从小到大又逐渐衰退的过程。虽然近几年来,在各级政府的支持下,在农业部门的大力扶持下,生产规模有了很大的发展,基地建设具有了一定规模。但是,由于还存在着各方面的原因,使得中药材的生产难以形成规模化、产业化的发展。主要原因有:

一是技术水平不高,规范化生产严重不足。虽然种植基地农民有一定种植经验,但是技术水平有待提高。盲目施用农药、化肥问题严重。在一些新种植区,生产管理和技术也是急需解决的问题。虽然我州有三个品种(秦艽、木香和当归)具有了相当的规模种植,基地建设力度不断在加大,但距中药材规范化生产还有一定差距,包括这三个品种在内的中药材还没有一项申请规范化生产认证(中药材规范化生产是国家对中药材生产制定的法规性文件,中药材生产的规范化与否将影响一个地区药材的声誉形象、市场地位、生产发展等,同时也会影响市场准入)。

二是中药材生产的潜力远远没有发挥。虽然我州中药材发展趋势良好,但是中药材生产的潜力还远远没有发挥出来。如品种资源潜力、地理环境潜力、种植技术潜力等,如何把这些潜力转化为市场优势和经济效益是重要问题。比如,品种资源潜力方面,××州虽然不是当归的原产地,但五十年代以来引进县内种植,已经有五、六十年的种植历史,产品质量好,深受药商和中药医的欢迎,维西当归的特点是归头大,归尾小,功能善补,油脂含量高,质量好;秦艽在当地有野生资源分布,种植数量多,药材地道,深受欢迎。但与其他地区相比,种植面积不大,多数为零星种植。中药材生产的潜力优势几乎没有发挥出来。

三是政府引导力度不够,加工企业带动力不强。政府部门近年来对中药材基地建设给予了很大的支持,但在产业发展上未能发挥出较强的引导作用,在生产指导、技术服务、行业监管等方面力度不够,对中药材产业发展的投入不足,从而造成了农民生产上的盲目性以及销售上的无序性。同时,由于缺乏加工企业的介入,在品种收购、生产加工、基地建设等诸多方面存在缺陷,没有形成严格的中药材种植品种指导、产中监督、规范收购等机制,而且生产加工能力滞后,科研开发能力有限,缺乏龙头企业带动,因此由于受市场的波动影响,造成了农民信息不灵,种植品种不对路,种植技术差,产前、产中、产后等环节上得不到有效保障,种植规模小、品种少、效益差、抗风险能力弱,一定程度上挫伤了农民的种植积极性。

三、推动我州中药材产业发展的建议

根据我州土地资源丰富,海拔2500米以上的山区、高寒山区占全州土地面积的75%,自然环境优越、污染少,种植青稞、马铃薯等其他作物收成低,当地药材质量好,种植历史悠久,有传统的种植技术等特点,建议积极推动我州的中药材产业发展。

1、提高认识,明确中药材生产在我州的地位和意义。随着国际化发展和人类健康的要求,天然药物发展潜力巨大。从国际国内市场及国家的配套政策来看,中药产业正处在良好的发展时期,作为源头的中药材生产也遇到难得的发展机遇。我州中药材发展有着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优势和现代的社会资源优势,中药材发展理应为我州的经济和社会发展做出贡献,为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为提高农民收入、为生态立州建设做出贡献。从现实情况来看,我州中药材生产确实为农民增收、地方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农民发展中药材的积极性空前高涨,我州中药材产业完全能够发展壮大起来,逐步成为我州的重要产业。

2、加强领导,积极营造中药材产业发展的良好环境。政府在推动中药材产业健康发展中具有关键作用,根据中药材产业发展现状和国家中药材发展目标,国家、省、市相继制定了有关促进中药材现代化发展的政策,为中药材的产业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政策环境。在具体中药材生产中,政府应进一步加强领导,在制定政策、提供支持、提供服务等方面各有关部门要积极配合,切实从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和中药材产业发展的高度,把中药材生产开发摆上重要位置,作为一项重要工作来抓。要进一步转变工作作风,提高服务质量和服务效率,明确责任、理顺关系、协调管理,为中医药产业的发展创造良好的发展环境。

3、加强与科研院所、企业、市场之间的联系,努力提升生产技术水平。通过促进各种形式的合作,建立一批中药和天然药物研发机构、行业协会、经济合作组织等,促进和推动中药材产业发展。大专院校、科研单位具有较强的人才、技术、信息优势;中医药企业具备资本、人才、技术、加工、市场等多种优势,同时具有产业化生产的能力;大的中药材市场则对中药材种植能够起到很强的拉动作用。加强与科研院所、企业、市场之间的合作与联系,探索和发展多种符合市场要求的经济合作形式,能够快速的提升我州中医药的生产技术水平和产业化水平,加快中医药产业的形成。按照国家有关法规,组织科研院校、公司、基地和农户,加强中药生产技术规范和质量控制方法研究,把市场前景好的我州地道药材列入重点研究计划,研究制定道地药材种植规范,争取列入国家或省研究计划,力争通过国家中药材生产质量管理规范(gap)认证,为我州的中药材现代化发展提供科技支撑。

4、多管齐下,多方筹措资金,为生产开发中药材提供充足的财力保证。我州中药材生产正处于快速发展阶段,也正处于向规模化、产业化、规范化发展的关键时期,需要有大量的资金注入。政府在财政支出上予以一定的支持和引导是迫切必要的,政府资金重点投入三个方面:一是扶持示范乡镇搞好中药材生产开发,带动全州中药材的产业化发展;二是支持科技,为研究药材规范化生产技术提供资金,加大农民实用技术培训,提高生产水平和效益;三是公共利益投入,如原产地保护、“正品”的保护等。除此之外,解决中药材生产开发资金紧缺还需要多管齐下,多方筹措资金。一是积极向上争取专项资金,国家相关部门每年都安排一块资金用于扶持中药产业的发展,要尽快组织力量,通过定项目、建基地、上规模,努力争取上级的专项资金补助。二是努力争取金融贷款,我国继续实行积极的财政政策,国家对农业生产扶持的力度必将进一步加大。三是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加大对外宣传,大胆走出去引进来,吸引外来资金注入,加快产业发展。

5、努力发展道地药材,打造优势药材品种。我州中药材资源丰富,应选准市场前景好的道地药材,重点研究和开发,发展规模形成产量优势,提高水平形成品质优势,加强宣传形成品牌优势。如何使本地产药材的优势转化成市场优势,当地政府和有关机构应出台政策和办法。

篇(6)

有野生中草药1206种。蕴藏量达500万公斤,载入中华药典196种。年产10吨以上的大宗药材60余种,素有“秦东药乡”美誉。近年来,依托区位、资源优势,紧紧抓住建设陕南药源基地及列入全省中药现代化科技示范县等机遇,按照“建园区、抓龙头,建基地、抓示范”思路,不断完善医药产业体系,加快中药现代化进程,着力打造“秦巴现代药苑”医药产业发展成为县域三大主导产业之一。年,全县医药产业实现总产值4.6亿元,人均增收300元。

1中药农业:发展中药材28.8万亩。建成10个规范化种植和野生抚育改造基地、50个药材种植专业村,其中木本药材24万亩、草本药材4.8万亩。从事中药材生产的农户达2.19万户。产量累计2.7万余吨,产值超过1.3亿元,结合退耕还林创建的林药结合”模式在全国推广。

2中药工业:建成了盘龙生态产业园。总投资9.1亿元,引进产业项目25个。发展企业19家,产能达到16亿元。盘龙、欧珂等医药企业生产水平达到省内领先,11个剂型180个品种通过GMP认证,盘龙七、食道平散等产品全国知名,盘龙牌”盘龙七片(酒)被评为省名牌产品,列入国家中药保护品种,辐射带动了一批中小企业从事保健药酒、药膳药浴、养生茶等系列产品开发。年,中药工业实现产值3.4亿元、税金1800万元。

3中药科技:成立了盘龙医药研究所和秦岭特效药材研究所。地道品种保护、野生药材训化、医药品种研发均位于全省前列,引进了陕南唯一的骨伤及肿瘤工程研究中心。培育主导品种4个,筛选地道品种50个,保护频危品种8个,为研究保护和开发利用秦岭中药材打下了坚实基础。

4销售体系:建成药材交易市场5个。发展购销大户48家,成立药业协会33个。营销网点遍布全国各大中城市,销售从业人员达1000余人,药材、药品销售率达100%

二、存在问题

1产业发展规划滞后。医药产业发展战略定位不明确。严重制约医药产业进一步发展壮大。优势品种确定和布局不合理。

2工作机制不健全。一是组织机构不完善。中药现代化、医药工业管理、中药材种植等职能分属科技、经贸、林业和药办等部门,乡镇没有专门的医药产业发展机构。二是统一组织协调不到位。产业发展协调不力。三是资金投入不足,省市没有专门的中药产业发展机构,中药实验示范、科研培训、补贴奖励、培育扶持等无稳定投入来源。四是专业人才缺乏,基层药业技术干部流失,医药企业缺乏高层管理和科研人才,不适应现代医药发展的需要。

3产业链条薄弱。一是中药材基地规模小。农户、基地、公司之间没有形成“利益共享、风险共担”机制。三是产业化发展龙头带动效果不明显,市场批量供应能力不足。二是中药生产与加工、销售与市场脱节。品牌效应较弱,市场份额低,影响产业规模扩张和层次提升。

4科技支撑能力不强。中药材引种试验示范和野生品种的驯化保护工作开展不足。滥挖乱采野生药材现象严重,新科技、新品种转化和运用慢。中药材资源的研究、保护、宣传、引导不到位。大量野生药材资源遭到破坏。

三、建议与对策

目前。今后一个时期,医药产业发展还处于外延扩张的初级阶段向加工研发等内涵提升的中级过渡期。因此。应以外延和内涵扩张并举为重点,以打造关天经济区中药生产加工基地为目标,围绕中药材种植规范化、制药企业现代化、药品生产标准化、中药产品品牌化和医药市场国际化的思路,加快医药产业扩张升级步伐,形成以中药农业为基础、中药工业为先导、中药科技为支撑、中药销售为纽带的现代医药产业发展格局。

一)修订医药产业发展规划。结合全县“十二五规划”修订完善医药产业中长期发展规划。壮大医药产业规模。重点是做强一个园区。大力引进中药材种植、加工、研发、流通项目,调整产业结构布局。加快新产品、新工艺、新技术的研发、转化和运用,提高精深加工水平,把盘龙生态产业园建设成为全省乃至全国知名的现代医药科技示范园区。打造两大基地。做大作响“盘龙”牌盘龙七片等优势品牌,着力打造全国风湿及骨伤科产品研发基地和关天经济区现代中药生产加工基地。壮大三个龙头。狠抓传统骨干产品二次开发和系列产品开发,壮大盘龙、欧珂和植物药业三大医药企业规模,带动发展一批中药饮片、中药萃取物、配方颗粒、药膳汤料和中药保健品开发企业。形成四大产业带:按照因地制宜、优化布局、培育主导产品的原则,形成乾佑河流域五味子、红豆杉、银杏等木本药材抚育改造产业带,社川河流域丹参、荆芥、板蓝根等草本药材种植产业带,金井河流域猪苓、天麻等菌类和桑葚等特色中药材开发产业带,秦岭沿线高山乡镇秦艽种植及盘龙七、扣子七等地道药材保护开发产业带。发展五大品种:以五味子、金银花、红豆杉、秦艽、猪苓5大品种为重点,建设2万亩GAP药源基地,带动全县中药材种植规模达到60万亩。培育六大市场:壮大石镇、县城、柴庄、凤凰、曹坪、营盘等6大中药材交易市场,带动发展一批中药材流通中介和大户,完善医药产品流通体系,建设陕南中药材交易市场。

二)聚集医药产业发展人才。一是加强专业技术人员培训。支持盘龙公司申请建立博士后工作站。加强医药产业开发科技力量。二是开展农民实用技术的培训。培养一批本土科技种药人才,加强中药领域的科研创新;招聘一批省内外中药高级科技创新人才。加强新品种的引进、试验、示范和推广力度。三是支持各类人才向医药产业流动。鼓励机关和事业单位人员到医药企业挂职锻炼,乡镇农林水牧中心设置药业专干岗位,对医药产业干部队伍按干部年轻化、技术化、全面化和专业对口的要求配强、配硬、配全。

篇(7)

虚假医疗广告发展成为举国上下深恶痛绝的诟病,面对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的铮铮建言,卫生部常务副部长高强明确表示:上报国务院,取消医疗广告!引起媒体和业界的广泛关注,各方评论不一。

医保报销政策,成绩不小,问题不少!全国政协委员周超凡用事实说话,详尽披露出来,并提出了许多建设性意见。

对中医中药现代化产业化问题,吴以岭委员提出了许多新观点,令业界人士深思。

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切实把医疗卫生工作重点放在农村,切实解决群众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与温总理的报告内容相呼应,其仁旺其格委员建言加快发展少数民族医药,对蒙医蒙药事业给予倾斜投入!

《医药产业资讯》杂志创刊后,记者首次获准采访“两会”,本期用较大的篇幅报道业界委员的声音。关注医药产业发展,为构建和谐社会,为大众健康“鼓”与“呼”将是本刊不变的宗旨。

现行医保报销政策谁来动刀?

以科技创新、学术创新,加快实现中医药现代化产业化

发展少数民族医药亟需政策倾斜

蒙医蒙药现况令人堪忧

现行医保报销政策谁来动刀?

医保报销政策和《国家基本医疗保险药品目录》关系到广大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和切身利益,是我国人民福利中的一件大事。到2004年8月底,全国共有11847.6万人参加了基本医疗保险,《国家基本医疗保险药品目录》能保证这些参保人员的合理用药需求,维护参保人员的合法权益。多年来,在国家劳动和社会保障部门不懈努力下,我国医药费报销方法较好地解决了广大群众的医药费报销问题,在维护人民群众生命健康方面起到了积极作用。

虽然2004版的《国家基本医疗保险药品目录》和我国现行的医保报销政策有了比较大的进步,但是还存在不少问题,有些方面甚至干扰了国家的有关政策,引起社会各界人士的关注,不同的意见越来越多。

在十届政协三次会议上,曾参与劳动与社会保障部《国家基本医疗保险药品目录》的审评咨询专家,第七、八、九、十届全国政协委员周超凡郑重向大会递交提案,建议“改革现行医保报销政策,推行国家基本药物制度”。本刊记者就此进行了独家专访。

现行医保报销政策不利药品企业公平竞争

记者:据有关统计,按照国家药典委员会品种标准,截止到2003年11月,我国现有批准上市的药品品种14000种(每个剂型一个批准文号为一种),化学药大约占6000种,中药占8000种。在2004版《国家基本医疗保险药品目录》中,医保报销药品有2960种,仅占上市品种的21.1%,其中化学药1700种,占西药总数的28.3%,中成药1260种(含民族用药47种),占中药总数的15.75%。大约11040种药品没有进入现在的医保药品报销目录,约占上市药品品种的78.9%。您作为专家如何看这一问题?

周超凡:11040种药品不能平等进入市场竞争,导致人们用药没有更大的选择空间。人们需要更多安全有效的药品,而不仅仅是这2960种。我国80%的药厂都是中小企业,为了一个药品品种的研发生产而投入巨资。一旦不能进入医保目录,此药品基本上就失去了市场,因此生产企业不得不停产或者转产。如果企业的巨大投入没有回报,就很难生存下去。而且,药品不能平等上市竞争,甚至干扰破坏了正常的商品(药品为特殊商品)竞争规律,违背了国家有关政策,影响了价格机制的调整作用。

限制医生自由选择用药的权力

记者:医生为病人治疗时有一个基本理念,就是根据病人的具体情况,选择最适合病情、副作用最小的药品,不受其他因素的影响。可问题在于,我国现有78.9%的药品不在医保目录,无法报销,如果患者要用非报销品种,实质上被剥夺了应该享受的医保费用。

周超凡:是这样的。医保药品目录外的药品价格相对比较高,患者难以接受,医生只能违心采用报销品种,使用药不能得心应手。通常医生的处方很少开不能报销的药物,不能仅仅根据患者的病情需要开处方,更多要考虑的是病人的经济负担能力。

病情多种多样,个体也有很大的差异,因此治疗的药品也需要多种多样。现在由于医保药品的数量有限,固定使用一些药品,时间一长就产生药源性病的疾病,以后再患上这种病,这种药品就对此病失去疗效,这对广大群众的生命健康也是一个很大的威胁。

影响医药卫生事业的进步

记者:医药卫生事业的进步,要靠临床实践的支持。目前我国医药临床经验的积累是少数药物提供的,医生很少接触没有进入医保目录的药品,更谈不上了解这些药品的疗效,这极大地影响了医生临床经验的总结。

周超凡:如果一个国家药品经验的总结仅仅由批准上市的21.1%的药品提供,不全面也不科学,医药卫生事业的进步和发展自然受到影响。更严重的是,大部分药品不能进入医保,一部分药品生产企业也不会再继续生产这些药品,同时企业研发新产品的积极性也受到了打击,这样会对我国的医药科技事业的发展造成很大的影响,长期下去,会形成恶性循环,阻碍医疗卫生事业的进步。

药品目录的服务重点不清晰

记者:事实上,威胁广大人民群众健康的敌人,大多还是常见病、多发病、传染病、中毒抢救的急性病和一些专科疾病。现在医保目录的药品遴选是在一类选出一些比较好的品种作为报销品种,一类可能会选择几种甚至上十种,但是这类里可能并非是常见病和多发病。

周超凡:这种没有量化原则和量化标准遴选药品的方法,基本上是综合性、宏观性、概念性的评价,如果一直按照这种方法来遴选药品,就很难满足人们广泛用药的需求。遴选药品的人在遴选药物时,考虑较多的还是药品的疗效和副作用,往往对价格和普通老百姓的承受能力考虑的较少。另外,对于14000种药品,加上每年递增的新品种,翻来覆去评价,越评越麻烦,浪费国家经费,难以选出理想的药品,又不能充分发挥现有药品的作用,甚至还会产生一些不正之风,滋生腐败。因此,需要对医保药品目录的遴选方法进行改革,要用全局思想和发展观点来制定科学合理的遴选方法,选出对大多数人、对常见病多发病传染病最合适的药品。

两个目录分工不明确

记者:现在,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负责选定国家基本药物,劳动和社会保障部选择医保报销的标准品种和数量,制定医保药品报销政策。社会各界反映,医保药品目录和国家基本药物目录之间没有合作点,各干各的,形成重复劳动,给国家人力、财力造成一定的浪费。

周超凡:现在国家基本药物目录基本上不起作用,形同虚设,医保药品目录参考国家基本药物目录并不多。目前不但有全国医保目录,而且还有地方医保目录,如上海和北京就有各自的医保药品目录。这种情况就会产生很多的问题,给不正之风开了后门,不仅医药专家有意见、知情群众有意见、而且WHO官员和专家也有看法,所以应该虚心倾听各方面的合理意见,认真解决存在的问题。

重建国家基本药物领导小组

记者:您呼吁,我国医保药品目录和报销政策已经到了需要尽快改革的地步。可是,改革医保药品目录和医保报销方法的工作比较复杂,涉及部门多,一两个部局难以完成,必须有统一的组织。

周超凡:我已建议该项工作要由国务院高层领导来协调,由国务院相关部门来落实,由国务院任命国家基本药物领导小组的组长,参加成员包括国家发改委、卫生部、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总后卫生部、国家财政部、国家商业部等部门,这些参与部门的领导任副组长,同时还包括专家学者、与此相关领域代表、以及相关社会人士等,群策群力,共同协调。

由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与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分别设立基本药物办公室和报销品种办公室,共同处理日常工作。目前可以是一个兼职的组织形式,如果时机成熟,国家也可以考虑正式编制。

实行国家基本药物报销制度

记者:实行国家基本药物报销制度的目的在哪?应如何实施?

周超凡:实施国家基本药物报销制度,就是要改革现行的药品报销目录和基本药物目录,把现在的医保药品报销目录和国家基本药物目录合二为一,统称国家基本药物目录。考虑到和国际接轨,应该称为国家基本药物制度,为了突出报销的问题,可以暂名为国家基本药物报销制度。

在国家基本药物领导小组的领导下,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负责制定国家基本药物政策,遴选基本药物,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可以一起参与研究制订国家基本药物目录,不必单独选品种。国家基本药物目录的药物,就是医保药品报销的标准品种。这样不但能节约大量人力、物力,而且有事半功倍的效果,更重要的是对广大人民群众生命健康和我国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会产生积极的影响。

国家基本药物的遴选方法需要改革

记者:您提出最重要的是对医保药品目录的遴选原则和方法进行改革,寻找最科学的遴选方法。

周超凡:应该在每一基础类选出一个代表品种,按照药品的药理、病症等分类,每一类分到不能再分的最小的类,定为基础类,在每一基础类遴选出一个代表品种,作为报销的标准品种。这样14000多个品种,就能全部上市,自由流通,供人们治疗时选择使用。

当然,这个标准品种必须要符合大多数人能够报销的程度,遴选的药品不但要质量好、疗效好、副作用小,而且要考虑价格、来源和群众的承受能力,选出对人们最合适的药品作为标准品种。所以,标准品种的遴选应该坚持临床必需、安全有效、质量稳定、价格合理、使用方便和保障供应的原则,每一基础类选出一个标准品种,而且这个标准品种要以国产的同类品种为准。

实行标准定额的报销制度

记者:您还建议实行标准定额报销制度。

周超凡:药品报销不必受目录限制,对于药品的报销规定,第一,国家基本药物目录品种全部报销。第二,非国家基本药物品种也可以报销,但只能报销与基本药物报销目录中同类标准品种相同的费用,超出部分自己负担,节余归己,不能退还现金,存入医疗报销的个人账户,留作以后支付其他医疗费用。这样就算国家报销的费用没有变化,但是用药的范围全部放开,病人和医生可以根据情况,自由选择用药。

记者:这样的报销制度好在哪?

周超凡:如此报销不但可以解除物价问题,而且可以促进企业14000多个品种平等地参与市场竞争,没有进入医保的药品就会根据自己的情况确定价格,这样可以解放上市的全部药品品种,病人可以自由选择用药,又能发挥社会现有的全部药品的作用,使制药企业活跃起来,形成良性的市场竞争机制,真正地做到优胜劣汰。

国家基本药物目录5年调整一次

记者:您甚至对国家基本药物目录的调整时间也提出了自己的想法。

周超凡:我国基本药物目录的调整是参考世界卫生组织每两年调整一次。对于一个新品种,短短的两年时间,不能很好地反映一个药品的临床疗效,而且,国家的经济投入也较大。

我国国民经济增长和卫生资源的增长是一致的,国家每五年制定新的国民经济发展计划,落实新的卫生资源的比例,由这个比例决定医疗报销费用是否会增长。所以,国家基本药物目录每五年调整一次比较合适,在这个期间,可以充分地总结经验和教训,解决出现的问题。

以科技创新、学术创新加快实现中医药现代化产业化

“吴委员,我是……”“好啊,欢迎你来!”电话打到中协宾馆709房间,报出家门后,第十届全国政协委员、河北以岭医药集团董事长吴以岭教授很爽快地约定了采访的时间、地点。

这几年,媒体竞争日趋激烈,政协委员、人大代表遭到各大媒体的多轮“轰炸”,他们变得出言谨慎,甚至躲避记者,吴以岭委员的态度让记者意外的高兴!

主导制定中医药国际标准不片面追求与美国FDA接轨

记者:吴委员,您每年的提案都很有份量,我注意到您今年就“发展中医药现代化产业化”又递交了提案。

吴以岭:从根本上确立中医药产业在国民经济发展中的战略地位,过去几年我国在这方面做了一些工作:国家八部委成都会议共同制定《中药现代化发展纲要》,将我国中药产业作为重大战略产业加以发展,并强化对中药产业的政府扶持;国家发改委“十五”期间支持“中药高新技术产业化重大专项”,国家科技部自1992年开始实施《中药现代化行动纲要》,但总的看来支持力度仍然不够!中医药创新能力仍然不足!与国外相比中医药制备工艺及市场占有率仍然落后,因此我建议确立中医药的战略地位,将“中医药的可持续发展”作为重大科技专项,纳入中长期科技发展规划,尽快提升我国中医药产业的创新能力和科技核心竞争力。

记者:现在有一种现象,动不动就与美国FDA接轨,很多中药或保健品以进入FDA临床前试验为荣,很多人对中医中药西化十分忧虑,您怎么看?

吴以岭:这个问题很好!这也是我建议要实施振兴中医药产业发展战略重要性的问题。作为传统医药大国,我国应主导制定中医药的国际标准,让世界中药与中国标准接轨,这样我国中药产业就可以逐步占据世界中药市场的主动权,切不可片面追求与美国FDA接轨,那样将使我国中医药产业永远处于被动地位,也是缺乏民族自信心的表现。我们要根据中医药自身特点建立中医药创新成果的评价体系,要区分原始性创新、延伸性创新、整合性创新等不同层次,要对中医学术体系和临床辨证论治具有重大影响的原始性学术创新及新药研发成果进行重点激励与扶持。

记者:听得出来您对确定中医药产业的战略地位问题十分关注,甚至心急如焚。

吴以岭:21世纪是生命科学的世纪,健康产业将成为朝阳产业,这将给中医药产业的跨越式发展带来新的契机。但国际中草药的市场份额高达300亿美元,而我国仅占3%-5%,这与我国传统中药大国的地位极不相称,而且我国现有西药99%是国外专利或仿制药品,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中药应成为我国的独特优势,两千年中医理论与治疗方药是中药新药研发的巨大宝库。此外,近年来国外大型制药企业已经加快抢滩中药产业,因此急需确定中医药产业的战略地位。

学术创新中医药实现现代化和产业化的关键

记者:建国后50多年来,中医药界对中医药理论进行了系统的整理研究,在某些方面取得了重大进展。但现实情况却存在诸多不足,卫生部常务副部长高强在2005年全国中医药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指出“中医药的理论创新未能取得突破性的进展”。中医学术理论创新研究滞后主要原因是什么?

吴以岭:主要有两方面的原因。一是观念滞后:不能充分认识中医学术创新对中医药现代化和产业化的带动作用,未能将其放在核心位置加以重视和支持。国家支持主要偏重于用现代科技手段研究中医药,对中医学术按照其自身发展规律加以创新研究支持不足,导致解放后几十年来原始性理论创新成果很少;二是医药脱离:无视基础性研究的不可替代性,重术轻理,重药轻医。在中药新药研发过程中大多是脱离中医理论指导,采用西药理化方法,从中药中分离、提纯有效成份,以Ⅰ类新药、Ⅱ类新药为目标,片面强调中药现代化,追求与美国FDA接轨,未能重视以中医学术创新带动方药研究的中医药发展的历史经验。国家科技管理部门对代表中医理论创新的复方药物立项支持不够,国家药品监管部门按西药审批办法审批中药,对复方药的理论创新及处方依据重视不够,导致低水平研究和大同小异的重复研究过多,更缺乏体现中医理论特色的证候学药物。上述现状严重影响了中医学术的创新研究,更难以带动中医药现代化和产业化。

记者:学术创新是中医药学学科发展的灵魂和核心,是实现中医药现代化和产业化的根本保障。中医学历史上的任何一次发展和繁荣都是在吸收当时最新的科学文化的基础上通过学术创新而实现的。我看到您的提案指出,只有遵循中医学自身发展规律、创新发展中医学术理论,才能带动中医药现代化和产业化的快速发展,使传统中医药学跟上时代步伐,走出国门造福人类。

吴以岭:我建议支持中医学术按照其自身发展规律又充分汲取现代科学技术的创新发展。要建立起新的辨证分析理论,使之成为既符合中医自身发展规律又充分吸收现代科技,整体综合和微观细分相结合,概念清晰、论述准确、能为医学界广泛理解和接受的现代中医理论体系。希望国家有关部门就这一重大课题组织论证,明确定位、统一认识,减少无谓争论,加大扶持力度及基础性研究的投资力度。

记者:现代临床应用的著名方剂都是某一重大学术理论创新的代表性方药。在两千年的发展历程中,中医药学始终遵循着自己的轨迹和规律,您强调说,与时俱进的学术创新是其保持蓬勃生机的内在动力。

吴以岭:中医学术理论创新,将直接带来临床疗效的提高以及创新药物的研发,中医“理法方药”的一体性不应人为割裂,不应片面强调中医现代化,要以中医学术发展带动中医现代化,以中医现代化带动中药现代化和产业化。在国家有关部门重大中药专项立项中,要突出中医学术创新性和指导性,对具有理论创新体现中医理论特色的复方中药,应给予支持与立项资助,使我国在21世纪生命科学的新历史时期,再涌现出一批理论创新、证候明确、应用广泛、流传后世的千古名药。

记者:河北以岭医药集团创建10周年庆典活动,我和国家药监官员、知名中医药专家及外国驻华大使应邀出席,并参观了新建制药厂及医药研究院,亲身感受到您领导的企业发展迅猛,后劲十足。

吴以岭:河北以岭医药集团自创办以来,坚持以中医学术创新为先导带动中医药现代化与产业化,通过络病理论创新带动现代中药治疗心脑血管病的通心络胶囊、抗心律失常的参松养心胶囊、治疗慢性心衰的芪苈强心胶囊的研发,形成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系列创新药物,发展成国内医药界具有较大影响的现代化医药产业集团。集团医药研究院承担的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基础理论课题―“络病理论及其应用研究”,对络病理论的历史沿革和发展轨迹进行深入探讨,较为准确地把握了络病理论发展的学术内涵,并在此基础上提出络病学说研究的理论框架―“三维立体网络系统”,从络脉与经脉在时空方面的差异性探讨络脉气血运行特色和功能实现形式的特殊性,对复杂生命现象做出更深刻的解释,系统研究络病发病、病机、辨证与治疗。经国内著名专家鉴定后一致认为:“该项研究按中医学术自身发展规律进行的,初步建立起‘络病证治’体系,首次形成系统的络病理论,为络病学学科的建立奠定了理论基础,在国内外属创新性成果。”可见只有遵循中医学自身发展规律创新发展中医学术理论,才能带动中医药现代化和产业化的快速发展。

建立以企业为主体的中药现代研发体系

记者:近年来,国际上一些跨国制药公司加强了对中药的研究和知识产权的占有,国外许多资金雄厚、科研实力强大的药厂将中药的现代化研究作为一大研究方向,日本、韩国、美国等发达国家利用其经济和科技优势,大量收集我国中药处方信息,通过改变剂型、添加剂、工艺等方法,抢占中药知识产权,严重冲击着我国的中药品种。

吴以岭:目前我国一些现行制度还不利于中药知识产权保护,知识产权流失还比较严重。我已建议有关部门,结合中医药自身特点,尽快研究切实可行、适应传统中医药特色的知识产权保护措施,加强对某些制约中药专利保护环节的对策研究,从制度上促进中药专利的产出和保护。

记者:您还提出,建立以企业为主体的现代中药研究开发体系,是中药走向现代化、国际化的基础。为什么强调以企业为主体?

吴以岭:企业在一线能直接感觉市场的需求,尽快形成以企业为主体的现代中药创新体系,允许具有高层次科研队伍和科研实力的企业成为国家或省级重点实验室以及各种工程的技术中心。对企业创新药物研发的科技投入要从税收优惠、财政补贴等方面给予支持,真正发展起一批具有较强创新能力的科技先导型现代中药企业。同时要加强校企、院企联合,促进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和生产企业的优势互补。

记者:据我所知,我国中药产业多数为近十几年来创办的,规模较小,创新能力差,在国内市场尚难与国外大型制药集团抗衡,更难以争夺国际市场。

吴以岭:这是客观现实。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组建以来,在加强医药企业规范管理的同时,大力支持中药企业,对促进中药企业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这次我建议要进一步制定振兴民族医药产业的政策,重点扶持一批已经形成市场规模、科技含量高、有快速发展前景的科技先导型中药企业,从税收优惠、科研立项、人才引进、知识产权保护等方面给予支持,促其做大做强,形成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中药企业。对科技含量高、市场占有率前50名的中成药进行跟踪,实施品牌培育计划,加强保护与支持,培养具有市场竞争力的中药品牌产品。

加入WTO是我国中医药产业发展的大好机遇,国家扶持现代中医药产业的政策,现代中药制药技术的快速发展,为我国加快现代中药研究,建立一批具有强大市场竞争力的科技先导型现代中药产业奠定了良好的基础。相信只要各级政府支持,政策到位,充分调动科技人员和生产企业的积极性,坚持中医理论创新和现代中药同步发展,我国必能涌现出一批有强大市场竞争力的科技先导型现代企业,实现民族医药的快速持续发展。

发展少数民族医药亟需政策倾斜

“少数民族医药在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方面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我们应当充分认识发展少数民族医药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制定长期规划,加大扶持力度,使全国的少数民族医药工作更上一个台阶。”3月7日上午的第十届全国政协三次会议联组会上,内蒙古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蒙医科主任其仁旺其格委员就“加快发展少数民族医药”的发言,引起与会委员和媒体的关注。本刊记者就此作了深入采访。

记者:我国民族众多,历史悠久,各民族在历史上创造出神奇的医学文化。您先介绍一下这方面的情况。

其仁旺其格:除中医中药外,目前已整理出医学资料的少数民族有30多个,包括蒙、藏、维吾尔、傣、壮、苗、瑶、彝、侗、土家、朝鲜、回回以及哈萨克、布依、哈尼、仡佬、羌、佤、景颇、水、怒等民族。他们为中华民族的健康事业做出了重要贡献。

记者:现在许多外国人,不仅仅是日本、韩国、东南亚国家还有欧美一些人对我国少数民族医药特别感兴趣。少数民族医药的地位到底怎么样?

其仁旺其格:由于各民族的发展条件不同,文化背景各异,其医药文化的发展程度亦有别,有的历史悠久,著作丰厚,自成体系;有的资源丰富,但没有文字,直到现在才用汉文总结了自己的医学理论和药物知识,但他们都是中国传统医药的一部分,是中国特色医药卫生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少数民族医药汇集了各少数民族的医药文化精华,是我国不可忽视的卫生资源。在少数民族地区,他们利用本地的药物资源,因地制宜,治疗本地区、本民族的常见病、多发病、地方病、疑难病,解除众多病人的痛苦,为当地的医疗、保健工作做出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记者:他们的发展现状如何?

其仁旺其格:据我了解,截止2003年底,我国有卫生机构83,733个,卫生队伍总数4,826,592人,其中民族医医院157个,有床位58,293张,从业人员总数8,712人。另外,还有民族医诊所359个,人员总数673人。已有4600余名民族医人员获得执业医师或执业助理医师资格。14个民族医专科被列为重点建设单位,部分民族药品已进入国家基本医疗保险报销目录。全国有高等民族医药院校3所,蒙、藏、维三个民族医药学科被列为重点学科。编纂民族医药教材76门,研究完成了《中华本草(民族卷)》中的蒙、藏、维药部分,组织开展蒙、藏、维、傣等15个民族的60部民族医药文献整理,《布依族医药》、《彝族医药基础理论》等30部著作的整理编辑工作已经完成。有报道说,某民族地区民族医每年治病的工作量达到了县以上各级各类医院和其他部门医疗机构诊疗任务的总和。

记者:据我所知,目前,少数民族医药的研究绝大部分停留在文献研究与整理上,对方剂的开发、剂型改革、工艺改进和技术的规范化管理等方面的研究刚刚起步,全国至今没有一家能代表国家级水平的民族医药研究机构。

其仁旺其格:是的。不过有一些自成体系,具有完整的基本理论和临床实践经验的民族医药,在其发源地或发展区域内根深叶茂,从业人员比较多,医教研机构也有一定的规模。此次会上,我建议各少数民族地区应将这些相关专家、机构整合起来,建立一家能代表他们的民族医药研究最高水平的研究院或研究中心,统一管理和负责当地民族医药的研究工作;同时要尽可能集中业界优势研发力量,在全国范围内选拔有较高专业理论水平和较强的实际操作技能的人才,使研究队伍结构合理、全面。

记者:信息化浪潮冲击各行各业,民族医药在这方面是否还得走较长的路?

其仁旺其格:在基础研究方面,为了继承民族医药理、法、方、药,归纳总结前人经验,对系统科学研究提供可靠而便捷的信息支撑,必须做好信息数字化基础工作,建立基础理论、各家学说、病因病机与诊断、治则治法、药学、方剂学、药物化学、药用动植物矿物学、预防与养生学、针刺与灸疗、放血疗法等内容的信息数据库。

记者:由于民族医药专业院校建立时间较短、底子薄、设备简陋、技术相对滞后、迎合市场需求等原因,民族医药院校的培养模式、课程设置等方面,出现了一些“西化”现象,削弱了民族医药教育,导致学生的民族医底子差、基本功不扎实的局面。如何扭转这一现象?

其仁旺其格:一方面要加大对民族医药的支持和宣传力度,增加投入很有必要;另一方面,应当让民族医药按照自身的发展规律和特点去办学,不能硬拿西医学的办学方法和特点来衡量和规范民族医教育,而且专科教育、本科教育和研究生教育应有侧重面,以满足社会和医院对各种类型人才的需求,打好基础,逐渐建立民族医药学的终身教育体系。

记者:有人曾经提出,加快民族医药的产业化进程,把民族医药作为民族地区支柱产业来发展,您怎么看?

其仁旺其格:这对民族地区广大人民群众的健康保障、社会经济的发展和民族医药自身的发展,无疑是十分有利的事情。但是民族医药自身的发展和强大应先于产业化过程,或者说,在基础与临床研究达到一定规模,科技含量明显提高,人才需求基本满足,临床医学、医学教育和研究方面有了比较雄厚的后盾时,才能实现产业化,并将成为一个地区的支柱产业。

记者:我国少数民族地区的民族医医院一般都建院时间短,底子薄、层次差距不大,长期以来对民族医临床教学重视不够,投入严重不足,由于市场经济的冲击,医院首重医疗,能胜任民族医临床教学的基地绝对数量不足,带教质量不高。现在招生规模的年年扩大,临床实践质量必将继续下滑……

其仁旺其格:在民族医教育过程中,我们应当看清它的后果,下大力气改变这一局面。让学生在实习中不间断地到临床工作第一线去体验,在反复临床实践中,增强感性认识,使理论与实践紧密联系,不断强化基本功,锻炼临床工作能力。

记者:您的建言铿锵有力,可操作性很强。

其仁旺其格:只是谈一些具体的想法,尽自己作为医卫界委员的职责。就少数民族医药发展,我向国家有关部局郑重建言:

1.制定少数民族医药中长期发展规划,督促实施。

2.实施国家中医药法律法规,根据地区和不同民族医特点,制定相应的实施细则或条例。

3.把扶持少数民族医药事业与扶贫、支持民族地区经济建设结合起来,扩大投资来源。

4.单列少数民族医药事业费。

5.搞好少数民族医医院建设,同时做好师承教育。

蒙医蒙药现状令人堪忧

“作为医疗卫生行业主力军的蒙医蒙药事业,目前存在许多困难和问题,蒙医药机构大多是从综合医疗机构中分离出来的,起步晚、底子薄、先天发育不足、后天营养不良,多年来政府没有给予蒙医特殊的倾斜政策,更没有专项建设资金,历史欠账较多。” 其仁旺其格委员见到记者,就快人快语,直奔主题。作为医卫界唯一的第十届全国政协委员,他就此关心的问题向大会递交了提案。

记者:近年来,当地政府在此方面是否有大的动作?

其仁旺其格:为了弘扬蒙医蒙药,从科研、生产等方面给予了高度的关注和支持,但是由于财政困难,很难拿出更多的资金,业务用房紧张、技术装备落后的问题没有从根本上得到缓解。

记者:我每年从北京回内蒙古采访或探亲,看到许多牧区、乡村百姓生活依然很苦,缺医少药,有病看不起硬拿命扛着的现象令人心痛!

其仁旺其格:2004年初,政协对蒙古族聚居的几个旗的经济社会发展和扶贫解困问题进行了专题调研。调研发现蒙古族聚居区的区域性贫困问题的确十分严峻,这一地区和农牧民已成为特殊贫困区域和特殊贫困群体,严重制约着该地区经济社会的发展。有一个突出的表现是,基础卫生事业发展滞后,农牧民缺医少药,就诊医病难,因病致贫返贫率较高。

记者:我在内蒙古看到许多苏木、乡镇卫生院条件简陋,我真担心,这样的医疗机构对患者的生命安全能够有保障吗?

其仁旺其格:贫困农牧民的常见病和多发病得不到及时医治,往往小病拖成大病,使原本就贫困的家庭雪上加霜。据了解,因病致贫返贫达40%左右。基本设施薄弱,房屋、设备陈旧,一些旗县的基层卫生院房屋大多数是六七十年代修建的,年久失修,有50%的房屋趋于危房,急需进行重建或翻修。医疗设备残缺不全、陈旧老化,严重影响卫生院开展医疗、预防、保健工作。

记者:内蒙古近几年经济发展已取得了很大成绩,为什么在关乎民生的医疗卫生方面却如此落后呢?

其仁旺其格:基层卫生院实行差额补贴、自收自支的机制,财政只负担医务人员工资总额的25%,其余75%的工资和医疗经费全由卫生院自理。这样,不仅医务人员工资难以按月足额发放,就是常用药和生理盐水都难以保障,加之贫困户赊款打针吃药,加大了卫生院的经济负担。有些卫生院由于设备简陋,缺医少药,就诊病人就更少,收入下降,无力维护医院正常开门就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