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2-18 14:48:45
序论:写作是一种深度的自我表达。它要求我们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真相,好投稿为您带来了七篇教育体系建设范文,愿它们成为您写作过程中的灵感催化剂,助力您的创作。
关键词:南宁;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价值诉求;基本路径
近年来,中国高度重视现代职业教育的全面改革、协调创新与永续发展。党的十报告中指出,“要全面协调发展各级各类教育,加快构建中国特色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并对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做出了明确的部署。要加快中国特色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积极推进普通教育和职业教育的融通、中职教育与高职教育的融通,提供全体社会成员“人生出彩”的机会,推进人力资源“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日益实现中国由人力资源大国向人力资源强国的根本性转变。
一、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基本内涵
伴随经济全球化趋势日益渐强与质量时代的来临,通过加快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提升人力资源的综合素养,进而提升产品和服务质量,正日益成为世界上发达国家和地区的普遍性做法。为此,《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1}-2,}2,}年)》明确提出:“到2020年,形成适应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产业结构调整要求、体现终身教育理念、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①在推进中国现代职业教育改革创新与和谐发展的进程中,建立起世界水平、中国特色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明确其基本内涵与主要特征,是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基础工程与关键环节。关于中国特色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内涵,主要从三个维度进行界定: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适应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产业结构调整要求,体现终身教育理念。由此可见,中国特色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其主要特征表现在:“一是外部适应性,即适应区域经济发展的要求;二是内部适应性,即坚持育人为本,强调人的终身发展;三是自身的协调性,即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系统培养技能型人才。”11]这三个主要特征,分别指向了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三组关系:“‘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指向了体系内部的关系;‘适应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产业结构调整要求’指向了体系与外部环境的关系;‘体现终身教育理念’指向了体系与人的可持续发展的关系。,[2]
二、南宁市加快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的价值诉求
(一)推进南宁市经济转型的客观要求
在“十三五”期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南宁市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目标与理想愿景。当前,南宁市正处于实现这一宏伟战略目标与美好理想愿景的起始阶段,正处于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创新经济发展方式的关键时期。而加快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把推进人力资源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作为当前南宁市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与升级的关键,特别是通过加强和改进与南宁市经济发展方式创新与转型升级相契合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为促进南宁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人力资源保障。
(二)实现南宁市产业升级的必然选择
通过加快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以人力资源整体质量的提升支撑南宁市产业结构升级,既是南宁市推进世界水准、中国特色现代职业教育发展的必然选择,也是南宁市作为“一带一路”与“中国一东盟自由贸易区”重要节点城市创新发展的客观需要。事实上,现代职业教育是支撑区域产业升级和增强国家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支柱。作为地处欠发达地区的南宁市更加迫切需要通过加强与改进现代职业教育发展,培养出更多更好地适应行业企业需求的高素质劳动者和高端技术技能型人才,从而突破产业转型升级的“瓶颈”,掌握区域竞争“制高点”与主动权。
(三)优化南宁市教育结构的应有之义
目前,南宁市教育发展的现状与水平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之间还存在较大差距,集中表现在南宁市的教育结构总体上与经济转型、产业升级和社会发展还不太适应的问题。南宁市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布局合理、内涵丰富且适应经济发展需求的教育体系结构是提供高素质人才的基础性工程。而要提供强有力的人力资源保障,重点是要把加快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作为当前南宁市调整教育结构、健全教育体系的着力点与突破口,全面推进南宁市教育,特别是职业教育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三、南宁市加快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的主要路径
(一)加强顶层制度设计,建立健全体制机制
在加快南宁市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的过程中,各级党委政府及教育行政部门,一要明确职责、科学规划,积极承担在促进本区域内职业教育改革发展创新的责任,科学规划、统筹安排,系统制定本区域职业教育改革发展规划。二要注重保障、强化协同,通过建立健全南宁市现代职业教育保障机制,全面畅通各级各类职业院校对外交流与合作的路径,深人拓展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中职学校与高职院校、高职院校与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合作、融通渠道。三要根据南宁市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特别是经济转型与产业升级“对技术技能型人才的要求,以院校布局、办学规模、层次结构、专业设置等方面为着力点,完善职业人才培养体制机制”f310
(二)推进产教深度融合,彰显职业教育特质
所谓产教融合,一般是指“职业学校或专业部系按所设专业开办与教学密切相关的技术服务、生产科研,相互支持,相互促进,办成集教育教学、生产劳动、素能历练、经营管理、科研服务于一体的校企联姻培养人才”[4]。要推进产教深度融合,强调的是职业院校要真正实现与推进专业设置和产业需求相契合,课程内容和职业标准相统一,教学过程和生产过程相融合,毕业证书和职业资格证书相对接。
(三)开发课程标准体系,实现课程有效衔接
在加快南宁市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的进程中,务必做好“中职教育—高职教育—应用型本科教育”之间课程的科学规划与有效衔接。其中,开发课程标准是基础,实现课程有效衔接是关键,课程设置及标准动态管理既是重点也是难点。当前,部分职业院校课程体系,特别是课程设置及标准与南宁市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及行业企业需求存在不同程度的“脱节”现象,ll}需改进与完善,即通过动态管理,引导教师在整合课程资源、丰富课程内容、优化课程标准,推进课程体系及教学与南宁区域经济发展,特别是行业企业人才需求“同频共振”以实现“动态平衡”。
(四)设立学分互认转换,推进各类教育联动
对于职业院校层面,通过建立“学分银行”等先进做法,实现“中职教育—高职教育—应用型本科教育”之间的学分互认与转换,推进中职教育与高职教育的有效衔接、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的良h}互动。为此,应积极引导南宁市各职业院校学生根据自身实际情况出发,根据兴趣爱好、专业性质、职业规划等科学安排学习时间跨专业、跨校选修课程、合理规划“上升渠道”,课业修满且考试合格者,给予其学历证明及相应学分。打通学分互认转接,增强现代职业教育的吸引力,提升现代职业教育的认可度。
(五)优化双师教师队伍,完善教师考核机制
现代职业教育更强调职业性与实践性的统一,这在客观上要求南宁市各级各类职业院校教师“既能讲课又能指导实训操作,既是教师又是师傅,改革职业教育教师晋升职称的标准,将专业技术等级、对口专业职称、企业工作经历作为主要考核标准,从而建设一支高素质双师型教师队伍”,打造相应的品牌专业[[5]。为此,职业院校既要从行业企业聘请行家里手与能工巧匠,作为指导学生实验实习实i)I}的兼任教师;又要安排本校专任教师定期、定岗、定员参加行业指导、到企业挂职锻炼,直接、适时参与企业一线生产活动。
(六)构建“双证”模式,实现技术技食撇通
在南宁市加快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的进程中,要充分尊重现代职业教育教学规律、学生个性及特长,根据专业类型及特点,通过全面推进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工学结合,实现对学生的分类指导与分层培养、定向或订单式培养,从而实现学生的全面、协调与可持续发展。其中,最迫切的是打造学历与技能相融合的“直通车”,即通过全面实现职业资格证书与学历证书的相融与互通的“双证书”教育模式,进一步建立健全南宁市各级各类职业院校校政行企四方联动机制与协同创新、互利互惠的学历技能“双提升”的继续教育管理运行机制,共同开发课程体系、共同培育优质师资、共建实习实训基地等,为构建“双证书”模式奠定坚实的基础。
(七)优化类型结构,重构职业教育培}Jil体系
一、终身教育视野下的日本职业教育体系
(一)专修学校制度的建立专修学校是日本进行职业技术教育和职业训练的专门机构,专修学校是根据1975年修订的《学校教育法》在“各种学校”的基础上成立的,其目的旨在给予规模差异明显,政府在行政上很难扶助,对其毕业生也无法进行认定的学校中的具有一定规模、达到一定水平并且有组织的学校以法律地位,提高这类学校的教学质量,使其发挥更大的作用。专修学校的教育目标是培养国民职业或实际生活所必需的能力和提高国民的一般修养和水平。专修学校开设课程可分为专门课程、高中课程和一般课程:(1)专门课程。修习专门课程的学生占总学生数的75%左右,其招生来源为高中毕业生或专修学校高中课程毕业生。修业满两年的毕业生通过考试可授予“专门士”称号,等同于短期大学毕业生资格;修业满四年的考试合格的学生可授予“高度专门士”称号,具有研究生入学资格;(2)高中课程。设有高中课程的专修学校称为高等专修学校,招收初中毕业生,在初中教育的基础上开设各类职业课程,同时还开设有国语、数学、体育等普通课程以提高学生的基本素养;(3)一般课程。设有一般课程的专修学校称为普通专修学校,这类学校对学生的入学资格不作要求,可以自由入学,是实施终身教育的场所。专科学校的课程设置覆盖专业领域,分别为工业、农业、医疗、卫生、教育与社会福利、商业实务、家政、文化与教育领域,每一领域又开设各类不同专业以满足不同的需求和社会对终身教育发展的需求。专修学校具有非常明显的市场化和终身教育的特点:(1)规模小,灵活性高。专修学校规模较小、学科专业少而精。强调高度的专门性,专业随劳动市场的需求变化而变动;(2)极端重视与职业资格相对应的教育。专修学校的学生不追求学历化教育,目的在于取得相应专业的执业证书,职业资格教育是专修学校抢占生源的有利手段;(3)面向中层技术人员就业市场。在就业方面,以职业资格、专门技能为突破口,高度的自由性成为终身教育的良好途径。(二)短期大学制度的恒久化《学校教育法》规定短期大学是一种长期的制度,其目的在于“深入教授研究专门的学艺,培养职业或实际生活所必需的能力”,修业年限为两年或三年,学生完成学业后也可以编人大学的三年级继续学习。短期大学以私立短期大学为主,学科多为文科类和家政科类。短期大学中女学生的比例占到约90%,这是日本社会现状对女子接受高等教育的需求的体现,也是女学生对将来职业发展的规划的体现。短期大学作为日本职业教育体系中的重要一方面,既丰富了日本职业教育制度,又给了广大学生一个新的选择。(三)技术科学大学的设立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产业结构的调整,培养高级专业技术人才的要求日益迫切。发达国家普遍的教育高层次化发展趋势使得人们普遍愿意进入高中普通科,然后升人大学或短期大学,进而进入研究生阶段继续学习。日本政府筹备建立长冈技术科学大学和丰桥技术科学大学两所大学,技术科学大学设有学部和研究生院,实行两者一贯制。在学科设置方面,只设工学一类。技术科学大学的建立增加了一种新型的高等职业技术教育专门机构,使职业教育体系结构更加完善,为较高层次的再教育与终身教育提供机会。(四)社会职业训练体制的确立与优化社会职业训练制度是日本职业教育体系下与学校职业教育相对应的领域,由厚生劳动省主要负责,面向对象为一切需要进行职业训练的在职者、转业者或者不定业者,充分体现了终身教育的理念和内涵。1958年日本政府根据产业界的要求,制定了《职业训练法》,1969年日本政府对《职业训练法》进行了全面修改,其主要内容为:提倡终身训练的基本理念;主张由传统的重视实际技能训练向“实际技能和科学头脑相结合”的训练转变;鼓励企业主加强职业训练,积极推动职业训练,促进团体的组织化建设;将培养训练分为培养一般技能工人的短期专修训练课程和为培养具有多种能力熟练工人的高等训练课程。新的《职业训练法》完善了公共职业训练提供的职业训练和企业主提供的认定职业训练的体系,统一了两者的标准,使社会职业训练形成了一个相互贯通的有机整体。1978年,日本政府再次修改《职业训练法》,进一步调整社会职业训练体系。新的修改主要强调了公共职业训练的弹性化和灵活化和企业主进行的职业训练,明确公共职业训练体系和企业内职业训练体系的职责区别。同时把公共职业训练的重点由培养训练转移到成人训练上来。《职业训练法》的制定和修订的过程体现了日本职业训练体系既分工明确,又融合贯通,同时具有统一的判断标准,以法律保障职业训练的进行。在新的《职业教育法》中强调终身教育倾向和职业技能与科学头脑的结合,使职业训练成为高级技术人才培养和终身教育的有效途径。
二、日本职业教育体系的启示
(一)学位制度搭建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的桥梁为了实现真正意义上的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的横向贯通和职业教育内部纵向贯通,日本政府针对各级各类高等职业学校的自身特点,设置了不同的学位获取要求。同时,在职业教育内部实行准入资格制度,充分体现了日本职业教育体系的灵活性和开放性,也体现了终身教育关于教育内部有机联系的要求。高等专门学校设置了专攻科(相当于本科)并建立了准学士学位制度。在高等专门学校修业满5年的学生可获得准学士学位,同时具有技术科学大学或者一般大学三年级编入资格,也可以选择高等专门学校的专攻科进行继续学习,时间为2年,完成后可获得学士学位,具有研究生入学资格。高等职业教育学位制度和编入学资格制度使得学生有更多的选择,打通了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之间的界限,使职业教育不再成为一种“断头式”的教育,学生的选择余地增大,也使得终身教育的教育内部有机结合的内涵得到体现。灵活的入学制度和学位制度,也使得学校职业教育的再教育成为可能,终身教育也可以得到实现。(二)国家调控与市场化的有机结合日本的职业教育充分体现了国家调控与市场化的完美配合,政府在职业教育中发挥引领、指导、控制、补充的作用,而由市场来调控其发展,使得职业教育始终具有旺盛的生命力,而市场化社会化的职业教育,也为全社会终身教育提供了良好的基础和可能。日本的职业教育被称为“市场化模式的职业教育”。以国公立为主的高等专门学校招生数只占整体招生数的2%左右,专业集中于需要大量资金投入,关乎国民经济基础领域。以私立为主的如专修学校等占了日本职业教育学校中的绝大部分,具有非常明显的市场化和终身教育的特点,多规模较小、学科专业较少,高度灵活,敏感应对劳动市场的变化,专业随市场的变化而动,随着产业的发展,职业分类的细致化,职业内容的专业化、高深化,学制年限也随之上升,极端重视与职业资格相对应的教育,强化职业资格教育。(三)统一的管理机构与切实的法律保障日本的职业教育是由其教育管理机构———文部省统一管理的,文部省主要负责教学大纲、教学目标、教学内容等宏观层面进行规范,而具体的实践操作由学校自身完成,拥有较大的自主性。日本的职业训练则是由厚生劳动省主要负责。为了保障职业教育的良性发展,日本政府还制定了一系列的法律,既注重引导性和规范性,也注重解决职业教育发展过程中的实际问题,明确日本职业教育利益相关者的具体职责和操作规范。
作者:韩佳 高丽娟 单位:浙江工业大学 教育科学与技术学院
从政策发展的角度来说,建设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已经成为我国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根本目标。在政策的引领下,相关学者对这一主题进行了深入探讨,本期杂志就对此给予了主要关注。曹晔认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具有开放创新性、多元融合性、动态适应性、系统协调性和服务人本性等特征,并从统筹管理、各层次和类型教育协调发展、教育对象全民化、校企合作制度化、国际化等方面提出了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未来发展的政策建议;唐高华认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构建要注重提升高度、扩大宽度、拓展深度、增加亮度、掌控力度,建构一个多维丰富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陈智行认为,现代职业教育的实质是教育的适切性和可持续性。这些观点表明,增强开放性、包容性、融通性、社会适应性、可持续性、以人为本性是我国未来职业教育体系建设的基本方向。
从国际视角看,与我国所倡导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有所差异,在近年来经济危机及青年失业率居高不下的背景下,发展高效的职业教育体系成为以欧盟为代表的国际社会追求的目标。有国际学者通过对世界范围内职业教育体系的比较发现,以瑞士和德国为代表的双元制职业教育体系的运行效率是最高的,其主要特征包括五个方面:一是课程和教学内容的社会适切性,所有的利益相关者,包括政府、雇主、社会合作伙伴和教育机构都参与到课程开发中。二是与劳动力市场建立并维持密切的合作伙伴关系,建立了雇主对职业教育体系的持续反馈机制。三是职业教育机构获得了充足的资金支持,具有必备的教学设备设施及受过良好培训的教师。四是建立了完善、严格的资格认证和质量保障机制,能够维持高水平的教育教学质量。五是职业教育体系是一个开放、逐级晋升的教育路径,在职业教育机构中获得的能力和资格与学术教育资格具有可比性,学生可以在两个体系间有效转换。
与国际社会相比,我国建设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方向已经明确,未来亟需借鉴国际社会的思路,找到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的着力点,形成具体的建设方案。根据目前我国职业教育的发展实际,具体着力点应体现在:一是加强企业等社会合作伙伴对职业教育的参与,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培养企业需要的技能型人才,将职业教育发展成一个社会认可的主流教育路径;二是深化以加强学生的工作场所学习与实训为特征的教学改革,突出职业教育作为一种教育类型的人才培养特色;三是发展完善的资格框架制度,建立与普通教育体系均等的职业教育层级系列,实现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及各层次职业教育的协调和融通发展。
1国外职业教育体系建设与制度改革
1.1英国
英国现行的国家资格框架(National Qualification Framework,NQF)是在1997年五级资格框架(The National Council for Vocational Qualifications,QCA)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经过三次大的改革已日趋完善,其国家职业教育认证体系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评价为最成功、最具特色的职业资格证书体系。2004年,英国政府为了解决级别不对等的问题,把原来NQF的五级改成了包括入门级别在内的九级,其目的是为了使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更加融合。2011年1月英国正式运行新的资格与学分框架即NQF。NQF的框架尽管称之为国家统一的资格框架,但事实上,它只是为中等教育、职业教育和高等教育之间架起桥梁,试图使得不同资格和证书之间形成等值。该全新的资格框架在NQF的基础上进行了改革创新。其最大的特点是全纳性,即把英国所有的资格包括高等教育资格都纳入到新框之中,形成了完全统一、对等的框架体系。现行的NQF具有侧重技能掌握、强调“应用性学习”的文凭、学徒制纳入QCF、普职高层次等值互通等特点。
1.2德国
德国职业教育采用的是双元制体制,即职业教育由教育企业与职业学校共同承担,学习者2/3的时间以学徒的身份在企业的真实环境下进行专业实践培训,而1/3的时间以学生的身份在职业学校巩固与反思专业理论。两个学习场所各自拥有独立的法律框架,培养生产服务第一线某一专业范围内的熟练技术工人。
1.3其他国家
美国现行职业教育行政制度,其显著特点是高度分权,联邦政府、州政府和地方政府承担着不同程度的教育调控与管理职责;日本的职业教育体系大体上由学校内实施的职业教育和学校外实施的社会职业训练两大部分构成,其中校外是社会职业训练,又包括企业内教育和社会公共训练两类,其职业教育体系特色鲜明、多样开放;澳大利亚职业教育在国家发展策略和框架体系引导下,形成了以技术和继续教育(TAFE)学院为主要特色的职业教育模式,创建了以行业参与为主导、以能力培养为基础的灵活有效的职业教育体系。
2国内职业教育体系建设与制度改革
在我国,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促进职业教育层次不断提高,这就要求职业教育结构与经济结构和发展水平相适应;区域经济对职业教育的发展有绝对的决定作用,同时,职业教育对区域经济发展也有较大的能动作用。职业教育要从市场经济需求出发,必须做到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职业教育与经济发展、区域经济的相互作用,最终要通过产业结构的演进来体现,产业结构的调整对职业教育的发展具有决定作用。
发达地区的职业教育由于处在我国经济发展水平、区域经济和产业机构的前沿和上层,所以在办学理念、体制机制、人才培养、专业和课程设置上都处于比较先进的地位。职业教育和经济发展的相互作用更为直接和紧密,对经济发展的贡献程度更高;较发达地区的职业教育面对产业结构的高级化,担负着培养产业发展急需的中、高级技能人才的使命,较发达地区的职业院校主动适应产业结构的变化,以人才培养支撑产业结构的高级化,办学层次、专业与课程设置逐步转向现代服务业和高端制造业;欠发达地区人才资源总量不足,教育结构不合理,资源优势没有转化为经济优势,职业教育的发展水平远远落后于东部地区。
3中国职业教育体系构建的设想
3.1现代职业教育体系顶层设计
党的十报告中提出了到 2020 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并将“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作为“在改善民生和创新管理中加强社会建设”的重要举措之一,由此使我们在“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和“推动实现更高质量的就业”之间找到了内在的结合点,从而将提高广大劳动者受教育程度和帮助他们在掌握就业技能基础上充分就业这两个方面紧密地联系起来。现代职业教育的要求,贯彻《纲要》和《决定》关于形成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发展目标,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理性化、法治化要求国家加强对职业教育体系的顶层设计。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进行中国职业教育体制改革,应该加强顶层理性设计,完善立法支撑体系,调整政府机构职能,从宏观、整体上保证职业教育体系的现代性。
3.2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
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民主化、专业化要求构建立交桥式职业教育体系,体系纵向贯通、横向融通,结构合理并有质量保障,是一个全生命周期的职业教育体系。
在该职业教育体系中,应该以课程积累为基础实现中高职衔接,实现职业教育体系内部的贯通。应尽一切努力和可能为现有教育体系中忽视的技术技能人才创造成长和发展环境,应建立支撑技能技术人才成长、自主选择、多次选择的成长立交桥,构建支撑技术技能人才成长体系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在该职业教育体系中,应是普职融通、学校体系与工作体系融通;在该职业教育体系中,应升级职业教育的培养培训质量,建设优质的职业教育,重点提高实践技能教学质量,同时还要配套提升双师型教师的素质、校企合作的深度和质量、职业教育经费的保障、法律法规的保障等;在该职业教育体系中,应构建一个体现终身性、开放性的教育体系,具有更加通畅的职业成长通道,让处于人生和教育发展任何阶段的学习者都有机会接受适合的教育。
3.3构建新型职业资格证书制度
建立科学、合理的、标准统一、互相衔接的资格证书制度是建立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必由之路,因此,应该构建新的职业资格证书制度。
我国的职业证书制度中,存在证出多门、管理混乱、种类繁多等弊病,所以应对职业资格证书进行分类管理制度,并且建立第三方职业资格证书考核制度,由第三方机构来组织实施,负责取证工作的管理和更新,第三方机构由行业人员、企业人员、职业学校人员共同构成,负责创新行业职业资格标准,提升行业人才标准,更新职业资格证书的考试内容;还应以职业分析为基础,建立职业资格证书和学历证书互认制度,达到双证融通。
3.4完善产教结合制度
一、我院探索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的工作现状及做法
我院的办学目标是:创办一流应用型大学。秉持“帮助学生成功”的理念,自2012年伊始,我院积极进行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的探索:
1.紧扣贵州产业调整升级的人才、智力支撑要求,强化学科专业规划、建设
我院紧跟国家“新四化”和贵州省经济发展转型建设要求,培养适销对路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每年暑假,学院选派90%的专职教师到行业、企业进行挂职锻炼,了解行业、企业对各专业的人才规格要求,岗位技能需要和规范等。通过到企业调研,将企业岗位需求带回学校,调整学科专业设置。完成如下工作:①设立符合市场需求的专业。在专业设置上不断贴近市场,保持人才培养对市场需求的联动性,随时对市场人力资源需求进行分析研究,特别关注专业就业市场研究,与“市场零距离”调整学科专业设置,调整专业建设规划,整合学科专业优势,已形成特色鲜明的工、商、管理、护理类学科专业群。②根据区域产业发展、调整需要设置与调整专业。在学科专业建设中,主动适应贵州、西南、东盟经济圈经济发展的需要,调整专业布局。近三年分别筹建建筑工程学院、护理学院、会计学院、工商管理学院、体育学院以及设计与工程学院,呼应贵州产业发展的需要。③优化专业结构、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在专业建设进程中,引进行业企业岗位培养模式,创新设立人才培养目标、途径和方法,积极开展“师徒式”、“订单式”、“委培式”等的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积极开展“仿真实训”、“企业岗位实习”等专业建设试点;积极建立校内校外实训教学基地,推进与企业共同进行“工学交替”、“联合培养”等人才培养方法,探索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培养适销对路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具体做法欢迎到我院参观、指导)。
2.工学交替、校企合作,努力实施教学过程中三化,即:教学环境企业化、实训内容任务化、学生作业产品化
我院在教学管理过程中,以“教学环境企业化、实训内容任务化、学生作业产品化”为基本要求,修订“课程大纲、实训大纲、考核大纲”,按专业人才培养要求,组织相关课程进行专业实训。
在教学过程中,根据培养目标不同,要求教师不断完善课堂设计,引进或创新课堂教学方法,在课堂上实现“笑声、掌声、辩论声”的“三声”课堂,配合教学环境企业化、实训内容任务化、学生作业产品化要求,实现“精彩课堂”,在学生学习同时,加深学生的学习体验,使学生乐于学习,快乐学习。
此外,各分院还积极组织学生参加各类专业技能大赛,通过竞赛,锻炼教师和学生,增强信心,交流信息、提高技能。
3.加强校内校外实验实训室(基地)建设,提高专业仿真实训教学,强化学生专业学习效果
根据教育部2012年1号文件要求,我院根据专业人才培养目标要求,不断改进校内校外实习实训教学条件,与近千家企业达成实训合作协议,并遵循实训环境企业化、内容任务化、作业产品化的“三化”原则,校内以高仿真教学环境培养学生的岗位核心能力;校外以学生专业实习为主,到行业企业进行一学期的专业实习,提高专业人才培养的有效性,并不断探索“工学交替”、“校企联合培养”等人才培养模式创新。
4.引进“双师素质”资源,强化师资队伍建设
学院通过从行业中吸引人才,开展暑期教师回炉计划、鼓励教师报考行业资格证书或职称等举措,快速引进培养“双师素质”型教师。
目前各专业的任课教师中,有63%的教师具有企业工作经历或具备行业资格证书,有48%的教师具有3年以上企业工作经历,平均53%的专业教师拥有至少1个行业资格证书。
具体做法是:学院招聘专业课教师以授课能力为主,按1∶1.5招收储备。新进教师要求本科毕业生5年以上工作经验、研究生有2年工作经验;要求专业课教师必须100%持双证。
鼓励在职教师继续学习、提升学历、职称。此外,我院在师资队伍建设方面始终坚持三个方面的努力:一是让教师拿高薪,二是让教师受人尊重,三是保证教师有职业发展前途。
5.加强教学过程职业化管理、强化励志就业教育、培养学生创新创业能力、促进学生社团育人功能
在学生管理过程中,我院坚持“上学即上班、毕业好就业”的职业化管理理念,按相应企业职场环境要求来管理学生,有效帮助学生向职业人、社会人的转变,充分发挥学生的自我管理能力,把非关键的管理环节移交学生自我管理。
通过职业化管理,将课堂励志教育理念和内容落实到学生的日常学习和生活中,并转化为行为习惯和信念,将学生培养成职业道德好、职业态度好、职业精神好、职业能力好、职业形象好的“五好青年”。
我院还重视创业教育,从大学一年级就专门开设创业课程;建立并完善校内创业孵化基地和创业示范园。
学生社团管理中,由学院团委牵头指导,发挥学生社团联合会的作用,锻炼学生的组织能力,帮助培养未来的领军人物;形成学生自主、积极健康的学团活动,完成社团育人的过程。
二、我院探索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过程中存在的困难
1.专业设置方面,希望得到省教育厅的政策倾斜支持
我院专科专业有25个,尚未形成学科、专业群,尚无法培养具有综合职业素质的高素质人才和劳动者。
希望省教育厅每年新专业申报时,能考虑民办院校发展需要,能够给予政策支持,在条件达到的情况下,同意多增设专业,以培育我院发展势头。
2.师资资源建设方面,“双师型”教师团队职称评定的困难
我院属民办高等职业教育,在师资队伍建设过程中,“双师型”教师引进后,职称评定的极为困难,直接影响教师的提升发展以及学院未来层次的提升。恳请教育厅协调成立高等职业教育教师职称评定系列,批准贵州工商学院成立副高职称评审委员会。
3.招生方面,希望能进行多层次招生探索
我院作为现代职业教育综合改革试点院校,教学改革和教学质量得到社会较高认可,近两年报考学生越来越多,但无法录取,学院的规模已制约着学院发展成为一流应用型大学的步伐,作为刘总理认可的现代职业教育的示范校,恳请在录取比例上给予政策倾斜,并在恳请给予我院在区域自主招考、录取;多个招生层次上进行改革试点和探索。
三、对策建议
[关键词]教育发展情况 现代职业教育体系 建设 湖北省
[作者简介]曹晔(1963- ),男,内蒙古丰镇人,天津职业技术师范大学职教所,教授,研究方向为职业教育与经济。(天津 300222)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4)24-0005-04
一、湖北省教育发展总体情况
1.初、中等教育发展情况。由于计划生育政策的实施,近年来我国初、中等教育人数不断减少,湖北省小学入学人数也从1996年开始减少。表1显示,进入21世纪后,湖北省小学招生人数基本维持在60万人左右,小学毕业生人数也从21世纪初最高的120万人左右下降到2012年的50多万人;初中招生人数与每年的小学毕业生人数相对应,也处于逐年下降的趋势;初中毕业生数从2004年的最高数近110万人,下降到2012年的近58万人。湖北省初中毛入学率从2003年的65.7%提高到2012年的81.8%,其中,升入普通高中的贡献率从65.8%提高到69.5%,提高了近4个百分点;相反,升入中等职业学校的贡献率从34.2%下降到30.5%。普通高中近10年的招生规模基本在40万人左右,近两年下降的也比较多,规模临近30万人。中等职业学校招生人数从2002年恢复增长以来,到2008年达到了最高值,招生人数接近40万人,但自2008年世界金融危机以后,招生人数逐年减少,2012年的招生数比2008年下降了63.26%,而且是在普通高中招生人数也下降的情况下出现的。2008年初中升学率为86.3%,2012年初中升学率不增反降,下降了近5个百分点。这些情况说明,教育的发展已不是一个教育内部问题,受教育外部尤其是毕业生就业问题的影响,因此,必须调整教育结构,才能促进各级各类教育的发展。
2.高等教育发展情况。湖北高等教育取得了长足发展,学校数从2000年的54所增加到2012年的122所,增长了1.26倍;招生人数从2003年的25万人,增加到2012年的40多万人,增加了60.7%,招生人数增长的幅度低于学校数量增长的幅度。6页表2的数据表明,从本专科结构来看,2005年以前,本科的招生人数低于高职高专的招生人数,本、专科招生人数分别占48.92%和51.08%;2012年,本科招生人数超过了专科招生人数,本专科招生人数分别占53.94%、46.03%,本科招生人数提高了5个百分点。这说明,地方政府有发展本科教育的冲动,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对高素质、高层次人才的需求增大。
从高等学校类型来看,高等教育大众化以来,湖北省高等学校数从2000年的54所增加到2012年的122所,其中,综合大学仅增长了2所;在校生数从2000年的34.66万人增加到2012年的138.37万人,增长了3倍。这些增加的院校主要是理工院校,从11所增加到76所,增加了65所,与总增加数66所接近(见表3)。可以看出,高等教育大众化以来,适应湖北省工业化和城镇化发展的需要,湖北省积极调整了院校结构:一方面,增加的院校主要是理工科院校和财经类院校,尤其是适应工业化发展要求的理工类院校;另一方面,民族院校和医药院校数量减少,尤其是民族院校,从14所减少到2所。这充分说明湖北省高等教育基本能够适应市场需求,调整和优化了高等院校结构。
二、湖北省教育发展面临的主要形势与问题
1.义务教育进入一个低位稳定发展的阶段。从5页表1的数据可以看出,十年来湖北省小学招生人数基本稳定在60万人左右,尽管不同年份有所变化,但进入了稳定发展期。从表4不难看出,每十万人口中,小学教育的在校生人数基本稳定在6000人左右,这一规模决定了未来十年湖北省中高等教育的规模,这也是系统思考湖北省教育发展的一个前提和基础,决定了湖北省教育从以往的数量增长进入一个全面提高教育质量的新的历史时期。
2.高中阶段教育陷入“双走低”的困境。高中阶段教育包括普通高中教育和中等职业学校教育,多年来二者的发展关系基本上是替代式或补充式关系。从5页表1的数据来看,2008年以来出现了“双走低”的现象,这既有学龄人口减少的原因,也与目前出现新的“读书无用论”有关。2004年以来,我国到达了以劳动力短缺和工资上涨为标志的“刘易斯拐点”;2012年出现了劳动力人口数下降、人口抚养比停止下降的人口红利转折点。这两个转折点的出现,标志着我国劳动力尤其是青壮年劳动力供不应求,处于短缺状态,产生了无技能和低技能人员工资增长加快、熟练劳动力和非熟练劳动力工资趋同的现象,也就是人们所说的大学生与农民工工资趋同的现状。统计资料表明,2003年以来,农民工工资年平均增长率超过10%,2011年高达21%。由于读书和不读书获得的劳动报酬相同,对教育将产生负面效应,即导致普通家庭特别是贫困家庭的学生不读书或辍学。如何促进毕业生有效、高质量就业,是当前教育改革必须思考的问题。
3.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生升学的愿望不强烈。一方面,进入2002年以来,我国东部沿海地区出现了“民工荒”“技工荒”等问题。为此,2005年《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中提出了职业教育“以就业为指导,以服务为宗旨”的办学方针。为落实国务院的决定,2007年6月教育部下发的《关于进一步做好高等学校各类招生管理工作的通知》中进一步明确指出,“普通专升本招生计划按不超过当年应届普通高职(专科)毕业生5%的比例安排,五年制高职招生计划(招收初中毕业生)按不超过当年普通高职(专科)招生计划5%的比例安排,高校对口招收中职毕业生计划不超过当年应届中职毕业生5%的比例安排”,①旨在让中职学生毕业后马上就业,以缓解劳动力市场用工短缺的问题。但从全国来看,中职毕业生升学比例在2007年就突破了国家的这一规定。当前高职院校的招生制度更加灵活,如实行单独招生、注册入学等,使得中职学生升入高职院校的渠道更加畅通,但中职学生升高职院校的比例不增反降(见表5)。究其原因,目前中职学生可升入的高一级学校既包括本科院校也包括高职院校,主要是高职院校,但中职毕业生就读高职院校的愿望并不强烈。2010年湖北省普通高等学校招生报名人数484,693人,其中,高中毕业生报名人数456,820人;中专毕业生报名人数11,076人,职业高中毕业生报名人数15,970人,技工学校毕业报名人数177人,三者合计为27,223人,占当年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生数33.58万人的8.1%,更何况报名的学生未必当年毕业。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生报名人数仅占高考报名总人数的5.6%,这说明中等毕业生在整个高考中的地位较低。
4.地方本科院校成为高等教育的主体。1990年湖北省高等学校共有63所,其中地方院校36所,地方院校仅占57.1%。1998年国家开始新一轮政府机构改革,许多部属院校下放到地方,仅1998年有9所部属院校划归湖北省。截止到2000年,湖北省部属院校从1990年的27所减少到2000年的9所,地方院校调整合并后变为28所,此后增加的高等学校主要是地方院校。自1999年我国开始实施高等教育大众化战略以来,各省为了尽快达到大众化的目标,将部分优质的中等职业学校升格或合并为高职院校,高职院校数量大幅度增加。为了遏制大量职业教育资源减少的情况,2004年9月教育部等七部门联合下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职业教育工作的若干意见》,指出“中等职业学校不再升格为高等职业院校或并入高等学校,专科层次的职业院校不再升格为本科院校”,②此后高职院校增长变慢。从湖北省实际来看,2005年前高职院校数量增长较快,从2000年的20所增加到2005年的52所,此后增加的主要是地(市)成立的普通本科院校,尤其是独立学院(详见表6)。
进入2008年以来,湖北省地方本科院校招生数量稳定增长,而高职高专招生数量处于下降或小幅度变化状态,地方本科院校招生比例不断提高,反映了社会对本科教育的需求旺盛。截止到2013年,湖北省部属院校8所,地方本科院校33所,比2005年增加了8所;独立学院数量有所减少。本科院校数量从2005年的62所增加到2013年的67所,高职院校仅增加3所,本科院校数量比高职院校数量增长快。
三、湖北省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提出,到2020年要建立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不仅适应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产业结构调整,还要适应教育内部的变化。2014年2月26日总理主持召开了国务院常务会议,部署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提出“打通从中职、专科、本科到研究生的上升通道,引导一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技术型高校转型”,这是内部适应性的一个重要体现。湖北省在建立现代职业教育体系过程中一定要贯彻这一思想。
1.加快发展应用技术类型本科院校。1995年我国《教育法》明确规定“国家实行职业教育制度和成人教育制度”,我国成人教育形成了从扫盲教育到高等教育的完整体系,但职业教育却长期固化在专科层次。从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开始,我国虽逐步加大了专业硕士研究生比例,但由于高等教育缺乏有效的分类标准以及应用技术类人才培养的有效举措,导致专业硕士人才培养难以落到实处。从湖北省的现实来看,高等教育大众化以来,增加了大量的理工科类高校,适应了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中对技术技能人才的大量需求。此外,由于国家对高等教育没有明确的分类体系,致使新增加的本科院校在发展过程中存在着办学定位摇摆不定、培养目标不明确、人才培养缺乏特色、就业率普遍不高、人才培养结构与社会需求结构有结构性矛盾等问题,导致大学生就业难。因此,按照教育规划纲要的要求,要加大应用型和复合型人才培养的试点工作,使更多的人才培养逐渐转向经济建设主战场。
2.加快开展职业教育“3+4”系统培养技术技能人才的试点工作。湖北省普通高等学校招收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生政策实施的时间较长,近年来不断创新招生工作体制机制,从2009年起,把以往的中职升学专业课考试调整为职业技能考试,考试性质为水平考试,只有专业技能考试合格的考生才有资格报考对口升学考试。2010年12月湖北省教育厅下发了《关于做好高等学校招收中职毕业生有关工作的通知》(鄂教职成[2011]1号),规定2011年普通高校招收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生,在机械类专业开展全省统一的以技能操作考试为主、文化考试为辅的招生考试改革试点,录取时技能操作考试成绩占70%、文化考试成绩占30%。文件规定:2015年全省高等学校招收中职毕业生全部实行技能高考和高职院校单独招生,不再实行现行的“高等学校招收中职毕业生统一考试办法”。但从近年来实际执行结果来看,中职学生参加高考的报名人数没有显著增加,高职高专的招生人数没有显著增加。因此,只有扩大应用技术类高校从中职院校招生的比例,实行“3+4”人才培养模式,才能增强中职学校的吸引力。
3.对高中后职业教育要采取多种形式。20世纪末,我国教育领域出现了两个截然不同的现象。一方面,由于人口出生率的不断下降,义务教育出现了大规模的合并整合;另一方面,1999年开始实施高等教育大众化战略,高等教育和高中阶段教育先后开展了大规模扩招运动,新建了一批院校,原有的学校也普遍扩大了办学规模。高等教育进入大众化阶段的目标比预期提前了8年,中等职业教育也提前3年基本实现了与普通高中招生规模大体相当的目标,但目标实现后却面临生源不足的现状,一些教育资源不能充分利用而出现浪费现象。从湖北省来看,初中毕业生近6年下降了近一半,与扩招时的情况大相径庭,致使高中后教育的发展面临着生源的制约。因此,如何提高初高中毕业生进一步升学的愿望,成为中高等教育发展必须考虑的问题。除了深化体制改革、提高教育质量外,一方面,要为学生提供更多更便捷的升学通道;另一方面,完善人才培养结构,把培养与使用有机结合,改善学生的就业情况。可以通过中高职院校采取注册入学、发展五年一贯制高职教育、中高职“3+2”分段培养、中职与本科“3+4”一体化培养、高职与本科开展“3+2”一体化培养,高职与应用型本科院校联合举办技术本科教育,鼓励工程技术类高校积极发展专业硕士教育等,多种形式拉动中等教育的发展。
4.进一步增加职业教育的学校类型。保证生源质量是提高教育质量的一个重要措施。受生源数量下降的影响,我国中职教育和高职教育相继实施了注册入学制度,但也使职业学校教育面临“书难教、人难管”的困境。长期以来,我们对国外教育“宽进严出”的认识存在片面性,事实上,所谓的“宽”是给每个人提供多种学习选择,使每个人拥有多样、平等的入学机会,并不是说学生入学没有标准;相反,各级各类教育都有严格的入学标准。如果普通高中毕业生想进入职业学校学习,必须通过入学考试或有一定的企业实践经历,达不到要求就要进行补充教育;中等职业学校学生要想进入普通高校学习,也必须达到入学标准。基于此,联合国《国际教育标准分类法》中设立了第四级教育,旨在为升入上一级学校的学生开展补充教育,即普通高中毕业生要想升入职业院校学习就必须补充职业教育的知识和技能,职业学校学生想升入高一级普通高校进行深造,必须补充文化知识。补充教育使不同来源的学生基本达到统一的入学标准,在共同起点的前提下,才能提高教育质量。从目前湖北省来看,参加对口升学高考的学生主要是职业高中和中等专业学校毕业生以及来自技工学校的学生。现实中,许多中等职业学校也在积极开展补充教育。同时,一些通过普通高考难以升入本科院校的学生,在高二或高三学期转入中职学校参加对口高考,这也是补充教育的雏形。随着我国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不断完善,今后补充教育要走专业化道路,形成一类专门化的补充学校。为此,需要对中等职业学校进行分类,如技工学校就是直接就业的学校,一般的中职学校主要为高职培养学生,也可以为技术类本科院校培养学生;高职可以分为五年制高职、三年制高职;技术类本科院校中,对操作要求较高的专业应主要招收职业学校毕业生,对理论要求高的专业主要招收普通高中毕业生。总之,只有多样化的教育才能满足多样性的生源要求和社会需求。
5.加强企业培训机构的建设。一个国家可以不举办职业学校,但不能没有企业培训教育。校企合作、工学结合虽在我国广泛推行,但存在着企业积极性不强、参与度不高的现状。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的状况不佳,除了政策因素外,也与我国企业自身职业教育的缺位有很大关系。综观国外职业教育校企合作开展比较好的国家,绝大多数国家的企业职业教育比较发达,而我国许多企业的职业培训缺位,没有专门化的机构和场所,导致校企合作缺乏平台,学生顶岗实习只能变成顶岗劳动。当前我国经济正从出口导向型经济向国内需求拉动型经济转型,③经济增长速度降低,一些企业存在产能过剩的情况,这些企业可以把生产产品的部分能力转化成培养培训技能人才的能力。事实上,企业开展职业培训与政府拿钱办职业学校殊途同归,相当于国家减免一部分税收来鼓励企业开展职业培训,这种形式可能比企业征收后再由国家财政拿钱办职业学校更划算、更有效率。
由于初、高中生源的快速下降,部分中高职学校招生困难,根据湖北省学龄人口发展变化的趋势,这一现状可能长期存在,因此,调整中高等职业教育资源配置势在必行。我国民办职业学校取得了长足发展,这些民办学校很多是民营企业家注入的资本,与企业有着天然的联系。对于民营企业家举办的中职学校,国家鼓励其发展成为区域性职工培训中心或通过行业参股的方式成为行业举办的职业培训机构,进而逐渐转变成行业企业培训机构。总之,民办职业学校是市场配置资源的产物,机制灵活,转型或转制相对容易,一些规模小的职业学校也可以通过委托经营、股份合作逐渐转成行业企业的培训机构。对于公有职业学校,国家通过实施培训项目如农民工培训计划,将过去的分散培训转变为集中购买服务,通过培训项目引导一部分中等职业学校逐步变成区域性培训中心,并逐渐从职前全日制教育中分离出来,成为专业化的培训中心。总之,把一部分中等职业学校资源转化成行业企业的培训资源,加强行业企业的培训,形成现代企业职业培训体系,无疑是适应现代企业发展需要、解决中等职业教育资源供给与社会需求矛盾的一个重要举措。当然,实施这一政策,还需要国家出台相关的支持政策,如加大财政的支持、严格就业准入制度等。
[注释]
【关键词】职业教育 技术教育 体系 衔接
目前,建设职业教育体系面临两个基本问题,一是对高等职业教育概念的理解,二是各层次职业教育可以逐级衔接的方式。厘清这两个问题,有助于理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的真正意义和制度的顶层设计。
一、对高等职业教育概念的理解
厘清高等职业教育概念须从人才分类着手。不同类型的人才由不同类型的教育培养,专业人才分四种类型,即研究型、工程型、技术型和技能型,分别对应四种类型的教育,即学术教育、工程教育、技术教育和职业教育。前一类人才是学术人才,后三类都是应用型人才,后两类人才为技术应用型人才。目前,研究型人才和工程型人才由本科及以上层次教育培养,技术型人才主要由专科和本科两个层次教育培养,可分别称为技术专科和技术本科,而技能型人才由中职和专科高职培养,还没有本科及以上层次的职业教育。
四类人才有比较明确的职责分工,研究型人才主要从事发现科学原理和规律性知识的研究工作,工程型人才是根据已发现的科学原理和规律性知识设计出人类生产生活所需要的工具、产品图纸来,[1]技术型人才是把这种图纸设计转化为实际生产过程,技能型人才则是根据图纸设计要求生产出产品实物来。可见,研究型和工程型人才对工作具有较宽的适应性,[2]而技术型和技能型人才则具有明确的工作岗位和工作任务,有很强的针对性,这正是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基本特征。其中,培养技术型人才的教育称为技术教育,培养技能型人才的教育称为职业教育,技术教育和职业教育统称为职业技术教育,国际上称“技术和职业教育”,我国也统称为职业教育。毫无疑问,尽管我国统称为职业教育,但其中应包含技术教育,只是我们在职业教育的称谓上将技术教育的概念逐渐淡化了。培养研究型和工程型人才的教育属于学术和工程教育的范畴,从教育类型上分不是职业教育,尽管这类人才最终都从事一份职业工作。判断是否为职业教育,不是看培养的人才最终是否就业,谋取一份工作,而是看培养人才是否适应生产、服务领域特定岗位要求。
目前,高职院校只有专科层次,称为专科高职,人才培养定位于技能型人才,没有区分与中职的不同,也混淆了技术人才和技能人才的区别,使得专科高职和中职在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方案上混为一谈。其实,专科高职培养人才根据专业定位和专业特征分为两类:技术型和技能型。高职院校培养技术型人才的专业为技术专科,培养专科学历层次的技术应用人才,这类人才称为技术员或技师,负责实际的生产过程、技术运用和产品工艺的管理,所以也被称为现场工程师、技术工程师或工艺工程师,主要是对脱离个体而客观存在的技术知识的掌握,其特征是技术知识记忆在大脑中,在工作实际中运用这些技术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而对技能的依赖度不高,但要求掌握比较系统的专业理论知识。高职院校培养技能型人才的专业为专科层次职业教育(技能教育),技能达到相应等级的职业资格(是否高级职业资格还要看教育起点是普高还是中职),从事实际的产品生产操作,其特征是对必须依托主观个体而存在的技能的掌握,对专业理论的系统性要求不高,而是突出技能的熟练掌握和实际操作。
专科高职技术专科(培养技术型人才)专科层次职业教育(培养技能型人才)
图1 专科高职分类定位
技术型人才主要由专科高职院校(技术型专业)和技术应用型本科院校(技术本科)培养,这形成了高等技术教育;技能型人才培养由中职延伸到专科高职(技能型专业),形成了高等职业教育,止步于专科层次。目前,社会对发展本科以上层次高等职业教育、建立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呼声很大,就是要将目前止步于专科高职的职业教育向本科及研究生教育延伸,但只是笼统提出了发展高等职业教育,培养应用型人才或高端技能型人才的命题,并没有研究本科及研究生层次的高等职业教育培养人才是针对什么工作岗位,履行什么工作任务,即对本科及研究生层次高等职业教育培养人才的规格定位还是相当模糊的。是培养技术工程师,还是培养高学历的高技能人才,都还没有清晰的概念,只是认为职业教育也应像学术教育一样,有一个延伸到本科及研究生层次的完整教育体系,学生也要有升学渠道。
目前可以认为,技术教育起步于技术专科,延伸到技术本科,未来可能发展到研究生层次的高等技术教育,由一些具备条件的技术应用型本科院校及一些专科高职院校升格成本科院校承担。根据技术教育属于职业教育的观点,技术本科和研究生层次技术教育可认为是本科层次和研究生层次的高等职业教育,这样,从技术教育序列来构建职业教育体系。而职业教育主要有中职和专科高职(技能型专业),目前没有本科层次职业教育的概念,不过根据技能等级对应的观点,可以认为,本科层次职业教育应该是技能达到技师职业资格,由此推出,本科层次技能教育应该是本科技师教育,研究生层次技能教育应该是高级技师教育,这样,从技能教育序列来构建职业教育体系。不过目前没有这种类型的高等学校,倒是不属于高等学校的技师学院定位于培养技师,但学历又达不到本科。可见,本科学历教育和高技能教育存在对立关系而无法融合,这就要求改革技师教育,改造技师学院,或实行技术应用型本科院校与技师学院联合培养,增强技师教育的专业理论教学,形成专门的本科技师教育类型,并要建立学术本科、技术本科、本科技师三者等值观念,即三者教学总量和价值相等,但学术性、技术性、技能性份额各不相同,从而形成技能教育序列的职业教育体系。
中职专科高职技术专科技术本科研究生层次技术教育专科层次职业教育本科技师研究生层次技师教育
图2 同一序列各层次职业教育形成职业教育体系
二、各层次职业教育逐级衔接的方式
由于学术教育和工程教育分别培养研究型和工程型人才,起步于本科教育,进行系统和较深的专业理论教学,因此,一般须在普通高中教育的基础上才能实施。技术教育培养技术型人才,起步于专科高职的技术专科,技术教育也要进行比较系统的专业理论教学,同时注重技术应用能力培养,所以,技术专科一般也在普通高中教育的基础上实施。当然,尽管技术人才和技能人才属两类人才,但两类人才的知识和能力有一定交集,都具备专业理论、技术能力、专业技能,但有不同的配比结构,成剪刀差。所以,中职也可接续技术专科(中职3年+技术专科3年),技术本科则可以在普通高中教育或技术专科的基础上分别按不同年限实施(普通高中3年+技术本科4年,技术专科3年+技术本科2年),研究生层次技术教育应在技术本科基础上实施。可见,中职、技术专科、技术本科、研究生层次技术教育形成一个技术教育序列而相互衔接。
职业教育培养技能型人才,起步于中职,根据技能等级逐级提升的规律,专科高职的专科层次职业教育(技能教育)适合在中职基础上实施(中职3年+专科层次职业教育3年或2年),专业知识和技能可以有效衔接,培养高级工职业资格的技能型人才。当然,专科层次职业教育也可以在普通高中基础上实施,但技能一般达不到高级工。本科技师则可以在中职或专科层次职业教育的基础上分别按不同年限实施(中职3年+本科技师4年,专科层次职业教育3年+本科技师2年),研究生层次技师教育应在本科技师基础上实施。可见,中职、专科层次职业教育、本科技师、研究生层次技师教育形成一个技能教育序列而相互衔接。
可见,中职可接续专科高职,包括技术专科和专科层次职业教育,技术专科后续衔接技术本科、研究生层次技术教育,专科层次职业教育后续衔接本科技师、研究生层次技师教育。衔接的方式有两种,一种是同一序列两个层次教育分段一贯制,即两个层次教育实行专业对接、课程衔接,前一层次教育结束,学生符合后一层次教育入学标准,即可接续学习;另一种是考试选拔,即前一层次教育结束,学生通过选报考试升入后一层次教育学习。衔接的接口是课程,前一层次教育的课程既要有相对独立性,保证这一层次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又要体现一定基础性,为后一层次教育奠定基础,保证后一层次教育教学的顺利实施,实现其人才培养目标。这样,各层次职业教育形成序列,相互衔接,逐级提升,构成职业教育体系。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