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投稿指导 期刊服务 文秘服务 出版社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首页 > 精品范文 > 农产品发展趋势

农产品发展趋势精品(七篇)

时间:2024-02-17 11:26:10

序论:写作是一种深度的自我表达。它要求我们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真相,好投稿为您带来了七篇农产品发展趋势范文,愿它们成为您写作过程中的灵感催化剂,助力您的创作。

农产品发展趋势

篇(1)

农业产品货物流通分析

前言:对农产品进行货物流通是为了将价值从农产品物理性转移至购买者,在进行该经济活动时,主要包括农产品采买、递运、保存、再运输、包装、销售等环节,通过该经济过程,农作物价值实现扩张翻倍。目前,在该领域内,研究人员对农产品货物流通的研究角度多为宏观层面,而且对定量分析的系统度不够。本文参考国内外该行业现状,对该行业存有的纰漏进行分析,给予促进该行业健康性优化速度。

一、我国农产品物流现状

中央当局对农业极为重视,施行的惠农政策也使我国农业进步势头迅猛。农业所得产品一部分农民自用,一部分要向外流通。农业物流需求度很大。但是,在我国,该行业不够发达,与其他国家相比,该领域在我国存在传输主体量少,行业层次低,缺乏规模性等问题。以下为我国典型的农业物流模式。

二、我国农产品物流现有问题

1.成本过高

由于在该物流领域,公路运输为其主要路径,铁路货运不发达问题依旧没有得到优化,这使得该领域物流只能采用单一路径进行使成本过高。其次,在该工作进行中,所涉及的环节过多使货物被多次转移,使成本增高。

提及货物流通的本金,宏观的统计结果可以给我们清晰的答案,对普通调查数据分析可得,在我国GDP组成中,物流资金占其百分之十八,对该行业发展度高的国家来说,该领域资金仅占国家GDP的百分之九。若以这些国家为标准,我国已经超出很多。对此,在我国存有争议。我国相关学者对此进行情况采集,根据其分析结果得出,在发展的这二十多年中,我国的产业构成状况与美国其实年代到八十年代的构成状况相似。因此,如果采用相同产业标准衡量,我国该领域的成本比重只比美国高出百分之四而不是百分之九。

2.损耗大

农业领域物流对产品的损耗较大,平均的产品损耗率使百分之三十,对果蔬等鲜活度要求高的产品的损耗率为百分之三十五,与美国相比,该领域的损耗率高出百分之二十八。引发该问题的原因有很多,首先,在该领域的物流中,货物传输设备多缺乏专业性,分散化运输改革推挤速度慢,集装设备陈旧化,缺乏标准化管理。其次是冷链缺乏。我国农业领域物流缺乏冷链对接环节,对冷鲜产品的运输能力不足。在对货物进行冷藏运输角度来说,我国同美国等国家的差距大。例如,我国人均的冷藏容量是0.056立方米,美国为0.2立方米,法国为1.4立方米。由于我国农业产品冷运输效率低,所以,使其对运输对象的消耗率增大。最后是因为该过程中所经环节过多,货物转移次数较多,导致产品质量损耗。

3.增值力低

我国的农产品产量和最终对其进行加工所得产量的比值为等比,水果比值为一比二而美国的比例分别为一比三和一比四。我国对农业产品进行深度加工的技术落后,产品层次低,包装化程度不高,并且,深加工能力弱导致农业产品初级化严重。这些原因导致农产品增值化程度低。

三、我国对农业物流对策

1.减低成本

在农业物流发展中,我国要优化铁路运输力,构建公路铁路协同运输的农产品物流新模式。公路的覆盖范围决定了采用该运输路径的高成本性,而铁路是该漏洞得以弥补。在构建公铁协同运输结构中,要注重其时效性。应当降低运输本金,压缩中转环节,在发展新模式下采用农超对接的方法,使集中化程度提升。

2.降低损耗

对装卸装备要进行优化,使其机械化程度增加。例如,可以将涡轮式输送机、该载荷量提升机等设备进行农产品装卸。其次,还可以提升运输装备专业化程度,例如,可以将敞开式运输装备升级为封闭集中式,并且在运输中加入冷藏车进行运输。最后,可以将储存化解专业化。按照产品需求完善仓库多样性,建立特种仓库、可移动仓库等。

3.提升增值能力

要加强对农产品加工的深化程度,使农产品的深化性增加,提升整体农产品传输水平。

四、我国农业物流发展趋势

1.园区主导

该模式与传统物流有所区别,告别单一化,采用将交易、休闲等多方元素进行综合,实现业态多元化,在该园区内,包含多个其他产业。该区域具有生产及城市职能,将二者融为一体。形成一种新的产业模式。

2.电子化

农业物流电子化是该行业倾向的一个方向,在该行业中,开通具有电子性的第三方平台,该平台不作为交易方,靠交易佣金的收取和宣传费用的收取进行收益,在相关费用收取后,为客户提供相关专业化服务。在农业物流方面,通过该平台可以进行货物匹配送达,交易资金在第三方保存,使交易风险降低。该模式在我国已经进行推广。

结语:提升农业物流质量能够降低农产品运输成本,提升农产品的流通速度可以使提升对城乡居民的保障。但在我国,该行业不够发达,与其他国家相比,存在传输主体量少,行业层次低,缺乏规模性等问题。应当降低运输本金,压缩中转环节,在发展新模式下采用农超对接的方法,使集中化程度提升。只有解决好以上问题,把控好其发展趋势,才能提升我国在该领域的世界性优势。

参考文献:

[1]施先亮.我国农产品物流发展趋势与对策[J].中国流通经济,2015,07:25-29.

[2]侯秀英,李正红,刘娜翠,卓伟谦.福建省农产品冷链物流现状及发展对策分析[J].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01:39-43.

篇(2)

现状

农产品标准化是以农产品为对象的标准化活动,通过制定和实施标准,把产品产前、产中、产后各个环节纳入标准生产和标准管理的轨道。可标准化农产品是指农产品的重量、质量、规格、包装、运输、仓储、产地和品牌在一定时期内在常温下保持相对稳定,且通过指标量化的农产品。从理论上讲,鲜活农产品以外的农产品皆可以定义为可标准化农产品。随着生产工艺、管理水平和冷链物流技术的进步,绝大部分鲜活农产品也可逐步实现标准化流通。

农产品标准化是一项系统工程,我国政府十分重视加强农产品生产、加工和流通管理标准化工作,建立健全涵盖农业生产的产前、产中、产后等各个环节的产品标准、质量监测和评价认证系列体系,促使农产品生产、经营和流通有章可循、有标可依,为有效监督和品质管理提供科学依据。

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粮、棉、油、蔬菜、水果等农产品的产量和消费量均居世界前列。目前,我国的农产品物流多是以自然形态运销,物流损耗高达25%,流通环节多,流通成本高,农产品流通标准化程度低已成为制约农产品物流乃至效益农业发展的一个关键因素。目前,我国农产品生产的标准化程度不足20%,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我国农产品生产的标准化程度较低。我国农业生产仍处于粗放型阶段,不少农产品的分类、分级、分等大多凭感觉,误差过大,在农产品企业收购时,部分企业会对产品只进行清洗和大小的分割等初级加工,精加工不足,特别是对于产品酸甜度、农药残留等品质分级较少,与欧美发达国家相比,农产品附加值较低。二是农产品包装的标准化程度低。产品包装材料、包装管理标准应用低。物流技术和冷链设备、物流信息、操作规范以及冷链技术的运用,尚未能在整条供应链上发挥效用,这给农产品的储存、运输和加工造成一定困难或者损耗。

农产品物流具有广泛性、复杂性,而农产品需求多样性也常常在不停的变化过程中,农产品标准化实施过程显得极为纷繁复杂。因此,国家各级部门将农产品标准化工作作为农产品流通体系建设、深化流通体制改革、加快流通产业发展的重要任务,制定实施农产品流通规范、市场管理标准和流通技术管理标准,力争到“十二五”期末,全国农业标准化普及率达30%,主要农产品质量安全抽查合格率稳定在96%,农产品流通效率和现代农业发展将达到新的水平。

意义

农产品标准化是农业现代化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是提升农业效益的载体和基础。它通过把先进的科学技术和成熟的经验形成农业标准,推广应用到农业生产和经营活动中,把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从而取得经济、社会和生态的最佳效益,达到高产、优质、高效的目的。可以说,农产品标准化对发展“三农”、推进效益农业具有重要意义。一是对农产品质量具有倒逼作用。当前我国农产品市场上流通的农产品良莠不齐,质量事故时有发生,影响居民消费信心,通过标准化生产、加工和流通,革除低质、伪劣产品,保障农产品的质量。二是提升农产品流通竞争力。当前农产品流通领域,尤其是批发环节,存在分级少、散装多、深加工不足、标准不一、品质参差不齐等诸多问题,实施农产品标准后,有利于促进农产品附加值的提升,提高市场竞争力。三是降低流通成本。实施农产品购销、流通标准,加强产业链上的分工与协作,从而提高农产品生产效率,降低流通成本。四是促进品牌形成。推进农产品标准过程中,形成产品质量等级化、包装规格化、标识规范化,有利于形成产品品牌化。

趋势

随着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人们对农产品的需求由量向质的转变,农产品的质量、重量逐步向标准化推进,如在常态下或通过温度控制使农产品在一定时期内保持质量稳定,数量不变,能准确计量的农产品范围不断扩大。同时,在现代物流技术进步、电子商务兴起以及农产品消费方式革新等因素影响下,农产品标准化将革新流通模式,对农产品物流产生深远影响。

一是“E时代”农产品电子商务将革新农产品流通模式。从当前消费趋势来看,电子商务已从虚拟经济向同实体经济紧密结合,形成新的经济业态,引发了消费习惯和消费方式巨大改变。电子商务领域不断扩大,从传统的工业产品向服务业和快速消费品行业渗透,大量可标准化农产品电子商务不断涌现,如“淘宝网”开通“本地生活”农产品网上超市;“京东商城”推出休闲食品、生鲜食品和全国各地名特优农产品等门类齐全的农产品电子商务;“一号店”将食品行业作为BTC重点网络门店。据统计,仅淘宝网2012年涉农类目干果山货、粮油米面、蔬果、茶叶、生鲜水产等销售额达到了198.61亿元,较上年同比增长75%,预计2013年农产品电子商务销售额将达到500亿元,形成庞大新型流通市场。可以预见,未来农产品从传统批发市场将向电子商务分流,形成新的流通模式。

二是农产品标准化加速农产品流通从现货交易向网络交易转化。随着消费体验方式转变,农超对接、展示展销和农产品电子商务等新型流通业态不断发展,可标准化农产品通过网络交易,分流批发业务终端客户群,引发批发功能不断降低,可以预见,未来取而代之的将是同网络相结合的大批量标准化专业配送业务。如深圳农产品股份有限公司较早成立专业配送公司,组建集约式“中央大厨房”,同海吉星电子商务平台对接,开展配送业务,开拓新的流通渠道。正在建设和运营中的集约式中央厨房以实体平台为基础,按照客户需求和相关标准统一搭建,配套现代物流技术和系统管控服务,在指定区域内完成集中采购、集中仓储、集中加工、集中质检、集中包装、集中冷链工艺、集中分销配送、集中信息处理、集中结算等操作流程,为客户集中提供一个经济、高效的大型综合性中央厨房。目前约有300部标准化流动售卖车开展配送业务,以蔬菜、水果、肉品三大类生鲜农产品为主,实施标准化运营、标准化管理,实现线上购买渠道与线下实体网点的无缝对接,成为传统农批市场现代化转型的行业标杆。农产品流通标准化促进传统市场转型。

三是农产品电子商务集中度将进一步增强,并加速农产品流通标准化。由于新型的流通方式不断演进,农产品终端消费客户逐渐分散,通过传统实地比价和现货交易方式形成的农产品专业批发市场传统交易规模将下降,农产品以生产基地与大规模的配送中心相结合,以“生产基地+电子商务+配送中心”模式将进一步分化市场容量,农产品集中度进一步增强。“生产基地+电子商务+仓储配送中心”模式与传统的批发市场“建设市场+招商+批发与零售”模式相比,理论上减少了实体店面运行和现货交易这一中间环节,运营成本优势明显。农产品生产基地、加工和流通等环节的生产要素往低成本集中,催生和加剧农产品标准化进程。在家电领域,“京东商城”电子商务模式与国美电器、苏宁电器实体店模式的竞争,本质上也是如此。“京东商城”的优势在于以电子商务平台,聚集产品生产厂家和终端消费者,辅之以区域配送中心,节省国美和苏宁模式实体店环节,相同产品从生产厂家到消费者手中,“京东”模式优势明显。在服装、鞋帽、箱包等日用消费品领域,网上交易成为重要渠道,实体店面临严重冲击。同样,电子商务兴起必将推动农产品流通的整合与革新,加速农产品标准化流通,以适应新的流通方式。

农产品流通受基础设施、物流配送规模、经营管理能力等条件限制,我国农产品标准化将是漫长的过程,未来鲜活产品的流通仍将以传统批发市场为主,而标准化产品则以“仓储+电子商务”为主。从长期来看,随着生产、加工和冷链技术发展,农产品标准化不断成熟,农产品流通必将全面进入“E时代”。

对策

由于农产品特别是鲜活农产品具有不易储存的特性,传统现货交易的消费体验方式将长期存在,电子商务在农产品领域的适用性有待培育。但是,同传统流通方式相比,农产品电子商务具有交易快捷、价格低廉、信息透明等优势,同配送业务相结合作为可标准化农产品物流主要发展方向,非可标准化产品(鲜活产品)仍以传统流通方式作为主要模式,二者在市场布局上将不断分化,现有市场结构将面临大洗牌。目前大规模农批市场模式应主动向网上电子商务转型,实体市场的发展前景在于转型速度和效率。基于以上分析,对于发展现代农产品物流产业,提出如下建议:

1.将专业配送中心纳入农批市场主要功能规划,建立基于网上交易的配送中心。农产品标准化配送模式形成,将使农产品线上线下结合更加紧密和深入,使配送中心成为农产品网商、平台商、服务商集聚中心和区域分拨中心的大平台,有效缓解当前面临的农产品流通规模不经济问题。因此,在规划和建设农批市场中,应突出同电子商务对接模式,增强配送功能的市场布局。

篇(3)

【关键词】农产品;对外贸易;国际竞争力

目前,世界农业生产已进入全球性配置阶段。在2001年12月11日我国成功加入WTO之后,对农产品的有效保护逐步削弱,农产品贸易面临巨大挑战。

一、浙江省农产品的生产状况

图1反映了2002~2009年间浙江省农、林、牧、渔的总产值以及各个子行业的产值变化状情况。从总体上看,2009年底浙江省农、林、牧、渔总产值达到了1873.4亿元,相对于2002年的1040.5亿元净增长了80%还要多。从各个子行业方面来看,农业一直是这些子行业中所占比例最大的一个,遥遥领先于其他各个子行业,并且总产值一直保持增长趋势;渔业产值虽然超过畜牧业产值和林业产值,成为第二大子行业,但是从发展变化趋势来看,渔业产值的增长并不明显;畜牧业的产值在子行业中占据了第三的位置,且从发展趋势上看,处于一种上升状态,很有可能超过渔业产值成为第二大子行业;林业是这几个子行业中总产值最低的一个,但是林业产值的增长速度却非常明显,尤其是在“林业三定”之后,林业发展进一步加快。

二、浙江省农产品对外贸易状况

表1反映了2002年-2009年浙江省农产品进出口贸易总额的变化情况。从表中我们可以看出自2002年以来浙江省的农产品进出口贸易得到了快速的发展。例如2008年浙江省的农产品贸易总额达到161.04亿美元,比上一年增长了13.4%,其中农产品出口总额为118.12亿美元,比上年增长了11.6%。在农产品贸易顺差方面,2002年-2009年期间浙江省农产品对外贸易顺差分别达到32.92亿美元,39.81亿美元,42.89亿美元,54.41亿美元,65.17亿美元,67.34亿美元,75.20亿美元。但是从表中们还可以看出,2009年浙江省的农产品进出口总额、进口总额、出口总额明显比2008年要少的多,出口总额比2008年减少了24.55%,贸易顺差额也比2008年减少了11.80%,这主要是受到2009年金融危机、粮食安全等国际经济因素的影响。

浙江省的农产品对外贸易虽然取得了快速发展,进出口总额增加迅速,但是增长速度却在减缓,这表明了浙江省的农产品对外贸易虽然在持续增长,但是出口增长率以却有一种下降趋势。这一方面是由于浙江省经济结构的调整,浙江省在经济发展之期,一直把农产品的出口当做出口创汇的重要手段之一,但是随着经济的发展,工业、服务业的快速发展,农产品的出口优势地位越来越弱;另一方是由于浙江省农产品对外贸易比较容易受到整个外贸环境以及自然环境的影响。

三、浙江农产品对外贸易国际竞争力的实证研究

农产品对外贸易国际竞争力是指在自由贸易的前提下,一国以更高的生产率水平生产高质量、低成本的产品的能力,进而向国际市场提供优质低价的农产品并持续获得赢利的能力。因此农产品对外贸易国际竞争力是相比较而言的,本文采用贸易竞争力指数(TC)和显示性比较优势指数(RCA)两项指标对浙江省农产品对外贸易国际竞争力进行实证研究。

(一)贸易竞争力指数

贸易竞争力指数是指某国某产业的出口额减去其进口额所得的差额(即顺差额)与该国该产业出口额加其进口额之和的比值,该指标主要从产品进出口贸易额上分析该品的国际竞争力水平。其计算公式为:

其中,表示j产品的出口额,表示j产品的进口额。从公式中们可以看出TC指数取值范围为[-1,l],如若TC值大于0则说明该产品具有较强的竞争力,且TC值越接近1竞争力水平越强;反之,如果TC值小于0则说明该产品不具备竞争力,且TC值越接近-1竞争劣势越明显。

表2反应的是浙江省2003-2009年农产品贸易竞争力指数的变化。

根据表2浙江省2003-2009年农产品贸易竞争力指数的变化,可以总结出浙江省农产品贸易竞争力的若干特点:

1.从农产品总额上看,2003-2009浙江省农产品总额的贸易竞争力指数值都在0.45-0.55之间波动,均值为0.51,由此可见,浙江省农产品这整体上具有较强的贸易竞争力水平。从变化趋势上看,浙江省农产品的的贸竞争力指数值变化幅度相对较小,这说明,浙江省农产品总体的贸易竞争力水平相对稳定。

2.畜禽产品的贸易竞争力指数值一直处于较高水平,其均值达到0.62,高于浙江省农产品整体的贸易竞争力水平,由此可见,浙江省的畜禽产品具有较高的国际竞争力,且这种竞争优势地位比整体的农产品竞争优势地位还要明显。从变化趋势上看,畜禽产品的贸易竞争力指数值波动在0.52-0.70之间,相对稳定。

3.粮油产品的贸易竞争力指数值是最低的,均值为-0.78,这表明浙江省的粮油产品不具备国际竞争力,表现出明显的竞争劣势。从发展趋势上看,粮油产品的贸易竞争力指数值一直在0值以下,并没有得到改善。

4.花果蔬菜类产品的贸易竞争力指数均值达到0.86,是所有这些类农产品中贸易竞争力指数值最高的一类产品,在国际市场上表现出较强的竞争力。从发展趋势上看,花果蔬菜类产品贸易竞争力值一直保持在0.8以上,表现出既稳定又强的国际竞争力水平。

5.烟酒饮料的贸易竞争力指数均值达到0.62,这表明浙江省的烟酒饮料类产品同样具有较强的竞争优势。从变化趋势上来看,烟酒饮料类产品的贸易竞争力值呈现出一种下滑的趋势,到2009年已经下滑到了0.28,这表明浙江省烟酒饮料的国际竞争优势虽然存在,但是正在逐步削弱。

6.木制品的贸易竞争力指数均值达到了0.53,高于浙江省农产品整体的贸易竞争力水平,同样具备一定的国际竞争力。从其发展趋势上看,木制品的贸易竞争力值表现出一种快速增长的状态,到2009年其值已经增长到了0.62,这说明木制品的对外贸易竞争力水平在持续上升。

7.水产品的贸易竞争力指数一直处于较高水平,均值达到0.84,仅次于花果蔬菜类产品的贸易竞争力指数值,表现出相当强的贸易竞争力。从发展趋势上看,水产品的贸易竞争力值一直较高,呈现出相对稳定且很强的对外贸易竞争力。

8.其他农副产品的贸易竞争力指数均值为0.33,低于江省农产品整体的贸易竞争力水平,这说明其在国际市场上具有一定的国际竞争力,但是并不明显。从发展趋势上看,其贸易竞争力水平有所起伏,但整体相对稳定,波动幅度不明显。

(二)显示性比较优势指数

显示性比较优势指数(Revealed Comparativ Advantage,RCA)是由巴拉萨提出的,它是指某个国家或地区某商品出口额占某国总出口额的比重与世界该商品出口额占世界总出口额的比重之间的比值。一般认为显示性比较优势指数能够更好的反应一种产品的国际竞争力水平,这是由于显示性比较优势指数剔除了地区总量波动与全国总量波动的影响。显示性比较优势指数的计算公式为:

其中,表示S地区i产品的出口额,表示S地区同期全部产品出口总额,为i产品的全国出口总额,为全国同期所有产品出口总额。RCA指数值越大说明竞争优势越大,一般认为:若RCA≥2.5,则具有强竞争力;若1.25≤RCA

表3反应的是2003-2009年浙江省农产品显示性比较优势指数的变化:

根据表3浙江省农产品显示性比较优势指数的变化,可以总结出浙江省农产品显示性比较优势指数的若干特点:

1.从农产品总额上看,浙江省农产品整体的显示性比较优势指数在大部分年份都处在1以上,其均值为1.57,这表明浙江省农产品在整体上具有较强的国际竞争力。从变化趋势上看,浙江省农产品的RCA指数在整体上呈现一种稳定、持续上升的趋势,这表明浙江省农产品的国际竞争力水平正在持续加强。

2.畜禽产品的RCA值都在2.20以上,处于较高水平,其均值为2.40,高于整体的农产品RCA值,表明浙江省的畜禽类产品具有较强的国际竞争力。从变化趋势上看,畜禽类产品的RCA值也呈现出一种稳定上升的趋势,这表明浙江省的畜禽类产品的国际竞争力水平得到进一步加强。

3.粮油产品的RCA值除了在2006年以外,其余大部分年份都处在1以下,均值为0.74,表现出弱竞争力。并且从变化趋势上看,其RCA值整体上也趋于一种下滑状态,到2009年已经下滑到0.39,这说明浙江省的粮油产品的竞争劣势越来越明显,且再持续恶化。

4.花果蔬菜类的RCA值基本都处在1以上,只有在2005年的时候其值在1以下,其均值为1.22,这说明浙江省的花果蔬菜类产品还是具备一定的国际竞争力的。从发展趋势上看,花果蔬菜类产品的RCA值在整体上也呈现出一种上升的趋势,并且自2005年以后,其竞争优势越来越明显。

5.饮料烟酒类的RCA值都处在1以下的水平,其均值为0.66,处于一种竞争劣势地位;从变化趋势上看,至2003年其值就一直处于下降状态,到2009年其值已经下滑到0.43,这表明浙江省的饮料烟酒类产品已经不具备竞争优势,处于一种劣势地位,而且这种劣势越来越明显。

6.木制品的RCA值基本都在0.7-1之间,均值为0.79,没有太大的波动,这表明浙江省木制品不具有竞争优势,而且这种贸易局面也没有得到改善,还会持续下去。

7.水产品的RCA值至2003年以来一直处于大于1的水平,均值为1.86,这表明浙江省的水产品具有极强的国际竞争力。且从变化趋势上看,水产品的RCA值波动较大,虽然竞争优势比较明显,但是也比较容易受到国际市场、自然因素等的影响。

8.其它农副产品的RCA值呈现出一种波动的状态,但其波动范围保持在1.7和2.29间,均值为1.96,这表明浙江省其他类农副产品具有较强的国际竞争力,且这种竞争优势虽然比较明显,但是比较容易受到其他因素的影响(如:国际因素、自然灾害等),波动稍大。

(三)影响浙江省农产品对外贸易国际竞争力的因素分析

1.农产品质量价格因素

农产品的质量、价格会直接影响到其在国际贸易中的竞争力水平。目前,浙江省许多农产品价格高于国际市场上同类农产品价格,而且浙江省农产品的质量认证体系还不够健全,缺少有效的行业标准,严重影响到了浙江省的农产品国际竞争力水平,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处于非常被动的地位,给浙江省的农民和农产品外贸企业带来了巨大的损失。

2.出口企业因素

浙江省的农产品外贸企业较多,但是缺乏统一的管理,也没有统一的标准,虽然同业竞争在一方面可以促进产业的发展,但是过渡竞争同样会带来许多的负面影响。浙江省农产品外贸企业的缺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具:

(1)农业生产规模较小,供给主体较多,过于分散;

(2)农产品已经从卖方市场转为买方市场,供给过剩;

(3)农业退出成本较高。

此外,浙江省农产品大多是以贴牌的方式销售到国际市场,这不仅严重影响了浙江省农产品对外贸易的国际竞争力,同时也严重影响了浙江省农产品的品牌、信誉,还直接影响了农产品对外贸易的经济效益。

3.政府因素

尽管浙江省近年来进行了较大规模的政府机构改革,但是,政府的职能转变远远没有到位,政府的公共服务职能发挥的还远远不够,这主要体现在:市场规范管理与市场信息服务不足;市场基础设施建设缺乏;科技研究、推广与培训还远远不够等方面。除此之外,政府的一些政策和体制因素也制约了浙江省农产品对外贸易的开展,例如:政府对农业的补贴不够、运费过高等因素。

四、提升浙江省农产品对外贸易国际竞争力的建议

1.提高农产品质量,降低农产品价格。浙江省虽然早已取消了农业税,但是在种子、农药、化肥等基本生产资料的价格上却一直居高不下,因此,降低农产品生产资料的价格将直接影响到农产品参与国际竞争的价格竞争力水平。除此之外,还可以扩大“适度规模经营”,提高劳动的生产率;加大科技投入,提高农产品的质量水平。

2.培育龙头企业,加强品牌建设。龙头企业往往拥有充足的资金,先进的生产技术,一流的管理经验,可以更快的与国际接轨,采取国际上的标准化体系和全程质量控制体系,对农产品生产、加工进行全方位的控制,以确保产品质量,突破国外的种种贸易壁垒,还可以综合利用技术优势,对农产品进行精深和深度的加工发展,从而提高农产品附加值。由此可见,以龙头企业为重点,加快农产品出口品牌建设,发展有浙江省特色的优势农产品,是提高浙江省农产品国际知名的的重要途径,同时也会提升农产品档次和形象。

3.加大政府的支持力度。浙江省农业要改变过去那种分散式管理经营的体制,就必须充分发挥政府部门的综合管理作用,统筹安排,采取一系列得措施,具体包括:完善基础设施、强化服务职能、制定完善的农业政策、以功能性贸易政策为主导,构建新型政府服务平台等。

近年来浙江省农产品的生产总值处于不断上升的状态,而且贸易额也基本呈上升势态(2009年除外)。从整体上看,虽然浙江省农产品的出口面临着巨大的压力,但是浙江省农产品整体的显示性比较优势指数值基本都在1以上(2004年除外),贸易竞争力值都在0以上,这都充分表明浙江省的农产品在整体上具有较强的国际竞争力。其具有竞争优势的农产品基本属于劳动密集型农产品及其加工品,而土地、技术、资金密集型农产品及其加工品处于竞争劣势地位。

参考文献

[1]Buckley et parative Advantage in Agrieulture・Agricultural Eeonomies.August,1998.

[2]Williaxn parative Advantage in Agrieulture.Agricultural Eeonomies.August 2004.

[3]Yuichiro Uchida,Paul Cook.Centre on Regulation and Competition University of Machester.University of Machester Party,Brazil 18-20 November,2006.

[4]丁珏,朱颖.浙江省农产品国际竞争力的实证分析[J].特区经济,2009,1.

[5]蒲文彬.中国农产品国际竞争力分析[J].经济研究参考,2006(15).

[6]翁克瑞.农产品国际竞争力的影响因素分析[D].华中农业大学,2004.

[7]吴杨.我国农产品的国际竞争力评价及实证分析[J].经济学研究,2007,1.

[8]应远闻.浙江优势农产品产业现状及发展对策[J].浙江农业科学,2004(4).

[9]郑莹.影响我国农产品国际竞争力的科技投入因素分析及对策[J].上海经济研究,2008(5).

篇(4)

我国农产品进出口逆差的趋势已呈不可逆转之势,农产品进出口形势十分严峻。分析我国农产品进出口发展状况的影响因素,探索各种有效解决方法,已成为农产品国际贸易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目前我国通货膨胀压力持续增强,不仅对国内农产品市场产生了非常大的影响,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我国农产品进出口的状况。笔者立足于后金融危机时期的国内外经济环境,就此轮通货膨胀对我国农产品进出口状况的影响展开研究,并相应提出应对措施,以期为农产品进出口实践指导有所裨益。

一、我国通货膨胀与主要农产品进出口状况的发展趋势分析

1、近年来我国通货膨胀走势

近年以食品价格上升为龙头,我国整体物价指数持续上涨,通货膨胀压力明显增强。2011年3月居民消费价格指数高达5·4%,同年4月CPI上涨5·3%(如图1所示),表明通货膨胀压力持续增加,通货膨胀已成为影响经济运行的突出问题。此轮通货膨胀由最初的“结构性通胀”演变为“全面通胀”,距离通胀权力中心最远的农产品价格高速上涨是确认“全面通胀”形成的标志[1]。

一般而言,CPI指数超过3%就可视为通货膨胀,超过5%就是比较严重的通货膨胀。纵观2008年至2011年CPI指数的走势,可以得出,2008年我国正处于严重通货膨胀时期;2009年由于经济危机的影响,出现了一定程度的通货紧缩;2010年随着宏观刺激经济政策的大力推行,消费价格水平处于合理区间,但上涨趋势十分明显,至2010年11月,CPI同比增长5·1%,创28个月新高,通货膨胀预期不断增强;2011年初,通货膨胀压力进一步加大,专家预测2011年我国CPI将达6·5%,5%的通胀水平将成为中国新一轮经济增长的常态,可见通货膨胀已成为未来经济生活的主要趋势。

2、我国主要农产品进出口现状分析

2008年金融危机爆发之前,我国农产品进出口总体趋势保持双增长,且进口增幅超过出口增幅,逆差趋势明显扩大。这与我国同时期全面推进新农村建设和大力扶持农产品有关。同时,人民生活水平的改善对农产品高附加值的需求具有刺激作用,导致我国主要农产品进出口双增长,且增速较快[2]。

2008年至2011年1-2月我国主要农产品进出口情况波动较大,进口增幅明显大于出口增幅,农产品贸易逆差迅速扩大,这主要是受到国际金融危机、人民币升值压力以及国内通货膨胀水平的诸多影响。2008年我国农产品出口增长放缓,进口高速增长,贸易逆差快速扩大。而在2008年1-5月,金融危机尚未波及实体经济之时,我国主要农产品进出口呈现双增长的态势。2009年受全球金融危机影响,我国农产品进出口总额为921·3亿美元,同比下降7·1%。其中,出口395·9亿美元,同比下降2·3%;进口525·5亿美元,同比下降10·4%[3]。2010年至2011年1-2月,我国农产品进出口总额继续呈逐年双增长的状态,贸易逆差走势仍然强劲。

从表1可以看出,自2008年起,谷物出口量逐年下降,进口上升趋势比较明显;食用油出口不断回落,棉花进口量呈上升趋势;我国食糖基本上进口量远远高于出口量,净出口额大幅下降;果蔬出口基本持平,进口量有所增长;畜产品贸易逆差扩大,水产品贸易顺差不断增长。

总之,受经济环境变化的影响,我国主要农产品进出口总额大体上趋于上升。出口量增减幅度不大,比较平稳,进口量均不断上涨且涨幅较大,农产品贸易逆差仍继续扩大。其中,谷物、食用油、棉花、食糖等农产品主要依靠进口,进口量较大而出口较少;蔬菜、水果为出口型农产品,但净出口额已处于不断下降的趋势。这与我国经济发展较快、农产品需求急剧增加以及国内外物价水平的变化有着直接的关系。

3、未来我国农产品进出口发展趋势预测

如图2所示,2007年至2010年我国农产品进出口总额在曲折中稳步上升。其中,以2008年和2009年为拐点,进出口额均不同程度地呈现“N”型变化趋势。然而通过比较发现,我国农产品进出口的发展趋势呈现如下特点:一是农产品进口增幅显著大于出口增幅,贸易逆差趋势不断扩大;二是农产品进口额波动幅度明显大于出口额波动幅度,出口量基本持平,进口额则大幅波动;三是农产品进出口变化方向相同,2007-2008年、2009-2010年农产品进出口均呈上升趋势,2008-2009年农产品进出口均不断下降。

农业部的数据显示,2011年1-2月我国农产品进出口总额为215·3亿美元,同比增长34·3%。其中,出口85·8亿美元,同比增长27·4%;进口129·5亿美元,同比增长39·3%。贸易逆差为43·7亿美元,同比扩大70·6%。可见,随着我国经济形势的继续好转,未来几年内我国农产品进出口总量和结构都将不断调整。农产品进出口额将持续保持增长的态势,贸易逆差额度将继续逐年扩大。

二、通货膨胀对我国农产品进出口的影响分析

1、对农产品进出口价格的影响

农产品价格的上涨,是通货膨胀的表现之一。国内农产品价格的过度上扬,将带动以农产品为原料的食品及工业品价格的上涨,进而加剧物价上涨幅度,形成通货膨胀预期。此次通货膨胀的重要原因之一就是食品类商品价格的持续非理性上涨,加之社会游资的肆意炒作,出现“蒜你狠”、“豆你玩”、“棉花掌”等现象,从而直接导致消费价格指数的上涨。反之,通货膨胀的爆发,将进一步加剧国内农产品价格的增长幅度。在通货膨胀时期,社会物价水平持续上升,农产品加工、运输成本将不断提高,从而导致国内农产品价格的继续上涨。

对于农产品出口而言,国内农产品价格的持续上升,将直接导致农产品出口价格的提高,削弱我国出口农产品的价格竞争优势。目前我国出口农产品类型为劳动密集型,大部分属低价值产品和低附加值产品,农产品出口的传统优势即为价格优势。通胀环境下,出口农产品的价格优势显然将被吞噬。对于农产品进口而言,在国际农产品价格保持不变的前提下,国内农产品价格的提高,将相对降低农产品的进口价格,从而促进我国农产品进口的增长。近年来,我国农产品进口量不断增长,农产品贸易逆差持续扩大,除了国内农产品需求旺盛、人民币升值等各种因素的影响外,通货膨胀压力的不断强化也是重要原因之一。

当然,在分析国内通货膨胀对农产品进出口价格影响的同时,必须全面考虑农产品的国际价格,从而明确我国农产品进出口价格的相对变化趋势。比如,4月19日农业部公布的2011年第14周主要农产品国际价格中,谷物(主要为大米、小麦、大豆、玉米)、豆油、食糖和棉花的价格环比小幅下跌,若此期间我国谷物、豆油、食糖和棉花的国内价格保持不变,则其相对出口价格上升,相对进口价格将有所下降。可见,影响农产品进出口价格的因素是多方面的,不能单一而论。

2、对农产品进出口数量的影响

此次通货膨胀的原因之一就是旺盛投资需求的推动。从2003年到2008年上半年,我国经济处于高速增长的黄金时期,GDP持续保持8%以上的高位增长。这种经济的迅速发展激励了企业投资的增长,对能源、原材料、燃料等的需求增加不断增加,从而拉动了包括农产品在内的上游产品的价格上涨,并逐步传导至CPI,引发通货膨胀危险。因此,通货膨胀条件下,国内农产品的总需求量不断增加,农产品供应量和需求量的缺口将持续扩大。

如2008年我国CPI指数同比增长达5·9%,同年我国粮食生产能力约为10000亿斤,2008年我国粮食总需求约为10530亿斤,故国内粮食供应存在530亿斤的缺口。为此,必须通过增加谷物等进口数量并极力控制粮食出口等政策,来调整粮食进出口总量和结构,以补充国内粮食供需缺口。因此,2008年我国农产品出口额为405亿美元,同比增幅由上年的17·9%下滑到9·4%;进口额为586·6亿美元,同比增长42·8%。贸易逆差为181·6亿美元,同比增长3·4倍[4]。可见,通货膨胀下的经济环境可以通过影响国内农产品需求,从而间接影响农产品进出口数量,实现对农产品进出口总量和结构的双重影响。

3、对农产品进出口总额的影响

农产品出口价格的上升,会不同程度的抑制出口;同样农产品进口价格的相对下降,将在一定程度上刺激农产品进口。但在研究对农产品进出口总额的影响时,除单独分析对进出口价格和数量的影响外,还需分析对农产品进出口价格和数量的共同影响变化,即还需要考虑农产品价格需求弹性因素。一般而言,农产品的价格需求弹性系数小于1,故当通货膨胀迫使农产品出口价格上升时,出口需求量必然下降,但其下降幅度将小于价格上涨幅度,农产品出口总额可能会上升,因此我国近年来的农产品出口总额呈稳中有升的趋势。对农产品进口总额的影响亦然,在此不再一一作解。

4、对农产品进出口结构的影响

近20年来,国际市场对农产品需求变化的最重要特征,即原料和初级农产品的贸易比重下降,加工和绿色有机农产品的贸易比重不断上升[5]。如前所述,通货膨胀对目前我国初级农产品出口的成本价格竞争优势带来负面作用,并通过影响国内农产品需求结构来间接影响农产品进口结构。因此,通货膨胀在抑制我国农产品出口的同时,也可能以此为契机,调整我国农产品进出口结构,促使我国提高农产品进出口质量,大力推进优势农产品出口,不断提高农产品加工和绿色食品的出口比重。

需要指出的是,农产品作为关系国计民生的基础和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原料,其进出口总额和结构受到我国农业政策的影响比较大。同时,作为国际贸易的重要组成部分,农产品进出口对国际绿色壁垒的敏感性较强,并极易受到汇率变动的影响。因此,我国农产品进出口波动的影响因素是多方面的,通货膨胀只是其中的一个方面。

三、我国农产品进出口应对通货膨胀的对策措施建议

通货膨胀压力的持续增强,将对我国农产品进出口产生可持续影响。随着我国农产品进出口逆差不断扩大,我国农产品进出口形势已不容乐观,急需采取有效措施以缓解我国农产品出口压力。

1、调整农业产业结构,提高农产品的国际竞争力

首先,[6]应积极改变目前我国农业生产片面追求产量增长的惯性,切实提高农产品质量,确保农产品质量安全,发展绿色优质农业生产道路;其次,加强农业生产结构的调整,抓紧实施地区布局结构、农林牧等行业结构以及农产品品种结构的战略调整;最后,增加农业生产要素和基础设施的投入规模,改善农业生产能力和技术水平,提高单位产量,降低农产品生产成本,并逐步推行农业机械化,发挥规模优势,以此来确立我国农产品进出口的成本价格优势,提高国际竞争力。

2、建立农产品品牌战略,提高农产品的附加值

作为一个传统的农业大国,我国地大物博,农业经济基础扎实,农业文化底蕴浓厚。因此,应充分树立农产品品牌意识,并扩大农产品的宣传力度,建立品牌优势,大力发展特色农业,推进农业产业化和国际化。具体而言,一方面,可以充分利用我国南北横跨六个季节带的地域优势,充分发挥各地在农业生产上的比较优势,广泛种植优势特色农产品,并实现农产品差异化经营,努力开发国内外新市场;另一方面,在做强主业的同时,朝精深加工和保鲜方向发展,提高农产品进出口附加值。

3、实施惠农政策,扩大国内供给,抑制农产品进口需求

增加农产品的国内供给,可以有效降低其进口率,有效控制农产品贸易逆差。因此,应通过提高农业生产补贴、减免税费、扩大公共产品投入等多种惠农政策促进农产品的增产增收,扩大国内农产品市场供给水平,从而有效抑制农产品进口需求,改善我国农产品贸易逆差趋势。

4、完善我国农产品进出口机制

篇(5)

一 2007年农产品市场运行分析

2007年以来,我国农业生产保持稳定。夏粮产量达到11534万吨,比上年增长1.3%;秋粮可望继续增产,粮食生产将连续第四年获得丰收。随着国家各项政策的逐步落实,生猪生产有序恢复;猪、牛、羊、禽肉总产量继续增长。目前,全国秋冬种已由北向南全面展开。农业部近日提出了2007年秋冬种工作的具体目标:力争秋冬种粮食播种面积稳定在3.8亿亩。1~8月,我国农产品出口额231.3亿美元,同比增长20.6%,进口254.8亿美元,同比增长16.6%,出口增速高于同期进口增速,贸易逆差同比小幅下降。

在农产品生产呈现良好发展态势的情况下,由于国际市场涨价、国内市场需求增强、自然灾害和疫病的影响,2007年以来,我国粮食价格呈持续上涨态势:油菜籽价格高开高走,食油价格明显上涨;生猪、家禽产品价格出现较大幅度增长。从消费领域看,9月份,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同比上涨6.2%,其中,粮食价格上涨6.5%,油脂价格上涨34.5%,肉禽及其制品价格上涨43.0%,鲜蛋价格上涨17.7%,水产品价格上涨7.5%,鲜菜价格上涨12.0%,鲜果价格上涨4.5%,调味品价格上涨4.1%。从生产领域看,前三季度全国农产品生产价格同比上涨17.4%,其中,粮食生产价格同比上涨7.7%。第一、二、三季度同比分别上涨7.3%、7.6%、8%;棉花生产价格下降1.6%,第一、二季度分别下降3.5%、0.9%,第三季度上涨4.9%;油料生产价格上涨24.3%,第一、二、三季度分别上涨13%、28.5%、23.7%;糖料生产价格下降0.3%;蔬菜生产价格上涨4.0%,水果生产价格下降2.1%;生猪价格上涨40.2%,第一、二、三季度分别上涨18%、25.7%、64.8%。肉牛生产价格上涨11.4%,活羊生产价格上涨13.8%,家禽生产价格上涨15.7%,禽蛋生产价格上涨14.9%;海水产品生产价格同比上涨11.1%,淡水产品上涨3.2%。从国际市场价格看,国家发改委价格监测中心编制的国际市场商品价格指数显示,1~9月农产品现货、期货价格分别比上年同期上升10.18%、25.97%。其中粮食、大豆等价格涨幅较大,食糖价格下降。主要农产品市场运行态势如下。

1.稻米市场价格稳定增长

2007年以来,在国家一系列政策的刺激下,我国稻米产量连续增长,据国家粮油信息中心预测,2007年我国稻谷产量将达到18650万吨,较上年增长2.15%。尽管市场供给充裕,但2006年底以来,国内稻米市场随着粮食价格的上涨也出现了持续上扬态势,在稻米消费持续有所回暖的影响下,当前部分地区稻米价格已经接近历史高位。1~9月份,全国大宗集贸市场籼稻价格同比涨10.56%;粳稻价格同比上涨4.47%。籼米与粳米价格同比分别上涨8.86%、8.61%。从发展趋势看,随着国内稻米季节性品种特点开始逐步明显,以及国家采取措施保证后期粮油市场供应稳定,总体来说,2007年后期国内稻米价格将延续前期稳中有涨的态势。

2.小麦市场价格平稳略升

2007年以来,我国小麦产量呈现增长态势。9个小麦主产区夏粮播种面积增长2.5%;小麦单产提高1.1%,亩产达到764斤的历史最好水平,品质也有较大提高。受国家托市政策的支撑、市场多元主体积极收购以及山东、河北等地农民惜售等因素影响,小麦价格6月份以来逐步走高,前9个月,全国大宗农产品集贸市场价格每公斤1.58元,比上年同期提高8.5%。国际市场价格受澳大利亚主要产区产量预期不断下调的影响,9月份小麦期现货价格继续大幅上涨,且环比涨幅、同比涨幅均创历史最高。从发展趋势看,为保证后期粮油市场供应和稳定,9月下旬以来国家增加了储备粮油投放数量,并在不低于最低收购价的前提下适当降低了小麦和稻谷拍卖底价,将促进2007年后期国内小麦市场整体仍将平稳运行。

3.玉米市场价格高位增长

从2007年我国玉米供需面来看,虽然玉米主产区受天气影响,单产有所下降,但由于国内玉米播种面积的增加,全年玉米总产比上年仍能有所提高;虽然上年玉米市场备受工业题材炒作,价格有所上涨,但政府开始对玉米工业消费进行限制,导致玉米需求有所减少,玉米供需呈现紧平衡态势。从市场价格来看,自2006年以来玉米价格升势强劲,2007年以来价格涨势有所趋缓,但仍实现高位增长。前9个月,全国大宗农产品集贸市场价格每公斤1.53元,比上年同期提高15.19%。同时,国际玉米价格保持小幅回升。从发展趋势看,2007年后期随着玉米收获期的到来,国内生猪养殖业恢复缓慢,玉米深加工受到政策限制,加之东北地区玉米出库的压力,预计国内外市场价格将震荡下行。

4.大豆市场价格一路走高

最近两年由于大豆种植收益不断减少,农户种植大豆积极性持续下降,大豆单产普遍降低,国内大豆产量呈现快速下降的局面。国家粮油信息中心预计,2007年我国大豆播种面积为880万公顷,减幅为5.2%;全年大豆的产量为1440万吨,较上年下降9.81%。从市场价格看,在美国大豆减产、全球生物柴油需求增加等因素的推动下,国际大豆及制品在震荡中不断走高,逐步接近2004年3月22日387元/吨的历史最高价。随着我国大豆的大量进口。国产大豆价格一方面与国际大豆价格具有较强的相关性,另一方面,在大豆产量减少以及养殖业快速恢复的情况下,国内大豆和豆粕价格出现持续加快上涨态势。截至9月21日,黑龙江油用大豆收购价同比提高49.7%,山东四级豆油出厂价同比提高52.6%;山东中等豆粕出厂价同比提高57.7%。从发展趋势看,2007年后期国内大豆价格将保持高位,但随着国产新豆大量上市以及大豆进口关税下调,国内大豆价格将出现高位震荡。

5.棉花市场价格冲高回落

从供给来看,2006年度(2006年9月1日~2007年8月31日)棉花种植面积8113万亩,产量673万吨,增产102万吨。考虑到新疆棉花实际产量比统计公布产量多出101万吨,这样国内棉花实际产量约为774万吨。从需求来看,2006年度棉花需求量1120万吨,比上年度增加170万吨。从进出口来看,我国是世界第一纺织生产大国,棉花消费需求占全球45%左右,棉花进口是长期的。但2007年出现国内和国际棉花市场价格倒挂,导致1~9月我国进口棉花190万吨,同比下降40.0%,影响了棉花供给的增加。

从市场价格来看,国际棉花市场2007年以来价格走牛,9月国际棉价CotlookA指数平均为68.15美分/磅,较上年同期上涨15.78%。而2006年新棉大量上市时,国内棉花价格一度回落,国家及时收储后,促进了市场价格的回升。2007年6月份之后受国内资源偏紧等因素影响,国内市场棉花价格上升较快。进入9月,受国家抛售储备棉、纺纱量放缓及预计棉花丰收、新棉上市等因素影响,国内棉花价格由升转降。前9个月全国大宗农产品集贸市场价格每公斤5.71元,比上年同期提高2.2%。从发展趋势看,全球棉花产不足需的情况依然存在,国内棉花产量虽有所增加,但产需缺口仍然较大,2007年后期棉花市场价格将保持稳定增长。

6.油料市场价格持续坚挺

2007年全球油料产量出现减少,库存大幅下降,而需求形势依然强劲,导致国际油料价格继续攀升。而近年来我国油料种植面积下滑,产量持续减少,而消费需求迅速增长,导致产需矛盾不断加剧,长期需要进口弥补,也使得国内油料价格涨幅持续加大。前9个月,全国大宗农产品集贸市场价格中,普通油菜籽价格比上年同期上涨28.47%;花生仁价格上涨16.41%;豆油价格上涨26.1%;菜油价格上涨31.36%;花生油价格上涨21.42%。食用油方面,随着国际豆油、棕榈油以及其他农产品期货价格全面上扬,国内食油价格大幅上涨。从发展趋势看,2007年后期我国油料市场价格仍将保持坚挺。

7.糖料市场价格处于低位

2006/2007年制糖期,我国制糖行业创造了产糖量、销糖量、食糖消费量的历史最好水平。其中,截止8月末全国共产糖1199.41万吨,为历史以来最好水平;9月末全国累计食糖消费量为1286.58万吨,累计同比增长19%。在进口糖方面,至2007年8月末,全国累计进口食糖82.68万吨,出口食糖9.54万吨。不仅国内市场处于供大于求的状况,国际糖业组织(ISO)估计2006/2007制糖年全球的食糖供给过剩量将达到900万吨的水平,使国内外糖价、食糖价格总体呈下降走势。到9月末,2006/2007年制糖期国内累计平均食糖售价为3776.88元/吨,同比减少582.29元/吨;9月国际糖价、食糖价格均价为9.47美分/磅,比上年同期下降17.4%。从发展趋势看,糖料市场价格的回升有待时日。

篇(6)

关键词:现代农业信息化;关键技术;创新

1现代农业信息技术创新

1.1现代农业信息技术创新的主要特点和趋势

科技的发展推动现代农业技术的不断创新,在这样的过程中,其技术创新体现出了以此几种特点:首先是投入成本较高,目前的农业信息化科技创新主要是以高科技为依托,在实际的技术创新中需要大量的投入,以此来实现农业的产业化发展。另外是开放性,与传统的农业发展不同,现代农业与各个行业之间具有一定的相互作用,彼此影响,相互渗透。差异性,在对农业信息化技术进行创新的过程中,实际的要求和需求之间具有一定的矛盾,这就体现出了农业技术创新的差异性[1]。最后,科技的不断发展,使现代农业信息技术创新具有鲜明的移动互联特征,体现出了集成化、网络化和系统化的发展模式。针对其主要发展趋势来说,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是在新型技术的支持下,现代农业信息技术将重点从基础建设逐渐转移到了资源整合方面,希望以资源的优化配置实现农业的快速发展。另外针对产业的信息化发展,逐渐将传统的单一环节信息化科技创新,转变为全产业链的信息化科技创新发展,在这样的过程中,现代农业信息化关键技术的服务方式也在不断的发生变化。

1.2主要发展策略

在对现代农业信息技术进行利用中可发现,对其技术进行创新的主要策略主要包括这样几个阶段:首先是农业信息技术基础设施进行开发和研究,并且对配套技术进行研发,这一阶段的资金主要由政府来进行投入。第二个阶段是通过政府、相关院校和企业的共同参与,来对农业信息技术进行建设,这个阶段需要政府和市场的共同引导。在最后一个阶段中,需要在政府的引导下,发展新型技术和产业,而在这样的过程中,企业作为信息技术创新的主要力量,在其中发挥了主体地位的作用。

2现代农业信息化关键技术创新

2.1精准农业

精准农业主要指的是农业生产过程的信息化,在目前农业生产中的各个环节中,其整体精细化程度不高,常常会出现农业污染和资源浪费等情况,针对农业种类的不同,需要对全球定位系统、农田地理信息系统、遥感监测系统和网络管理系统进行整合,实现农业生产过程中的精细化管理,并且根据实际情况,建立农业生产精准作业体系,进一步对资源进行优化配置[2]。

2.2数字农业

数字农业主要指的是提高农产品加工运输方面的自动化程度。随着农业技术的不断发展,农产品的加工运输和储存成为了目前农业发展中重点关注的内容,这样的数字农业主要包括对农产品智能加工设备的开发、对农产品的生产过程进行自动化控制、对其冷链的运输控制。这样的数字农业技术能够进一步对农产品进行开发。

2.3农产品电子商务

农产品电子商务主要指的是农产品的交易信息化,针对目前农产品交易过程中信息流通不通畅等情况,需要在相应信息技术的支持下,建立符合当地农业特色的电子商务平台和农产品交易系统,以此来提高农产品交易过程中的安全性和便捷性。通过对农产品数据库的建立,对农产品交易的各个环节进行开发和创新,并且与相应的提供商和金融服务机构进行协作开发,将手机和电脑等移动终端接入到农产品的交易过程当中,以此来对农业电子商务创新体系进行完善[3]。

3结束语

结合现代农业信息化关键技术创新的特点和发展趋势,需在未来的农业发展中,针对数字农业、精准农业和农产品电子商务进行创新发展,进一步推动现代农业信息化的进步。

参考文献:

[1]刘峥,张鹏飞,黄志文.省域现代农业信息化关键技术创新研究[J].软件导刊,2014(12):7-9.

[2]刘世洪.生产经营信息化是农业科技创新方向[J].农经,2012(12):10.

篇(7)

关键词:物流系统;优化模式;产销一体化模式

中图分类号:F304.3 文献标识码: A

鲜活农产品的生物特性决定了其在物流过程中具有容易腐烂,不易保鲜,较难运输等特点,因此,鲜活农产品物流模式与工业品物流模式相比,对物流系统的时效性和技术性要求更高。吉林省作为一个农业大省,农产品物流特别是与居民日常生活联系更为密切的鲜活农产品物流占有重要的战略地位,需要对鲜活农产品物流发展模式深入进行研究。尽管发展迅速的工业品物流模式能为鲜活农产品物流模式的建立与发展能提供较强的借鉴意义,但长期以来,理论界缺乏对区域鲜活农产品物流系统的专门研究,在实践中又缺乏有效的管理体系和制度安排,使得鲜活农产品物流的发展严重滞后。因此,如何针对吉林省的自身特点设计出高效的鲜活农产品物流系统的优化模式,对于降低鲜活农产品流通环节的损耗、降低鲜活农产品的物流成本、充分发挥鲜活农产品的经济效益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与现实意义。

一、吉林省鲜活农产品物流系统的现状考察与问题剖析

从理论上讲,物流系统由物流主体系统、物流作业系统和物流信息系统三个分系统组成。其中,物流主体系统主要包括鲜活农产品生产主体(在我国主要指农户),鲜活农产品经营主体(包括产地批发商,销地批发商,贩销户,农业合作组织,加工企业,零售终端比如连锁超市便利店等)。物流作业系统是指在运输、保管、搬运、包装、流通加工等作业中使用的种种技能和技术,保证生产据点、物流据点、配送路线的正常运作,以提高鲜活农产品物流活动的效率。物流信息系统是指在保证订货、进货、库存、出货、配送等信息通畅的基础上,使通讯据点、通讯线路、通讯手段网络化,提高鲜活农产品物流作业系统的效率。

1.鲜活农产品经营主体规模日益扩大但功能不健全

近些年来,从事鲜活农产品经济经营的主体逐渐增多,主要体现在各类批发市场的建设上。截止到2004年3月,吉林省已建成各类农产品批发市场619个,年交易量达2350.3万吨,交易额达到1019.27亿元,初步形成了以吉林中部大宗粮食畜产品市场、东部特产中药材产品市场和西部杂粮杂豆农副产品市场等三大市场板块为主要的具有吉林特色的农产品产地批发市场[1]。 其中,吉林省现代畜禽及产品物流配送中心工程项目被列为2003年全国重点农产品批发市场建设试点项目,长春果品中心批发市场等6个农产品批发市场项目被列为2004年国家支持项目[2]。另外,吉林省农村商品市场的建设也有了很大的发展,据不完全统计,到2004年5月全省农村商品市场已有1869处,年销售额106亿元[3]。

批发市场作为承载吉林省主要鲜活农产品经营主体的核心形式,是鲜活农产品流通主渠道中的一个关键性环节,但是批发市场的功能仍然局限于传统批发市场的功能,即它将众多生产者的产品通过多种供应渠道汇集到一起,然后通过各种销售渠道送达消费者。由于鲜活农产品易腐烂、不易保鲜的特点,对批发市场的仓储技术,保鲜技术以及管理模式提出更高的要求,但是,绝大部分批发市场忽视这方面的建设,直接导致了鲜活农产品流通环节繁琐、交易效率低下、流通时间过长、损失率较大等后果,这样就很难适应社会经济迅速发展的需要。

2.物流系统的信息化建设发展迅速但应用程度仍然很低

在鲜活农产品物流技术的运用方面,应用于鲜活农产品物流的技术主要有物流信息技术,冷藏运输技术,仓储保鲜技术等[4],物流信息技术主要指现代信息技术在物流各个作业环节中的应用[5]。目前,对于吉林省农民出售产品而言,农村信息服务点、电视、广播和电话是主要的信息渠道。据统计,吉林省内县级农村信息服务点21个,县以下信息服务点数135个,农村信息员数5178人[6]。截止到2005年,全省共有村民委员会9375个,通电话的有9178个,可见,电话作为一种便捷的通信手段在吉林省已经相当普及。

随着经济的发展、科技进步和网络技术的广泛应用,吉林省电子商务、网上交易等先进交易方式逐渐应用到物流领域。目前,已有吉林省现代畜禽及产品物流配送中心工程项目等10个农产品批发市场项目得到了国家的支持,开始实施两个系统建设,2007年,农业部将与吉林省以“部省共建、全省推进”方式,全面推进“三电合一”省级信息平台建设。目前,吉林省已有吉林省农经信息网(网址:省略/)、吉林农网(网址:jlagri.省略/)等农业专业网站,也有吉林物流网(网址:jl.省略/)等专业物流网站。吉林省将建立起比较完善的农产品信息网络,与全国农产品信息系统对接,逐步促进农产品市场结构调整和升级。

尽管近几年吉林省农村信息网络建设取得了明显的进步,但相对于农业大省来说覆盖面有限,基础设施和网络建设方面还比较薄弱,整体水平仍然较低。表现在:(1)用于农村信息服务的硬件建设、网络运行、信息采集、分布的资金短缺,光纤线路未能通到大部分农村乡镇,电脑在农村的使用率很低,电脑网络只存在于农村乡镇企业中,几乎没有农民为出售产品而购置电脑上网。目前,吉林省内已有的农业物流专业服务网和各地市的农业信息网与县市一级、有关大中型企业联网的不多,农产品运输网、仓储网几乎处于空白,这些都对鲜活农产品的有效流通造成障碍。(2)电话虽是便捷的通信工具,但因其可获取的信息资源不丰富且成本较高,目前只有富裕户和农村专业户的经营中较常使用。(3)在农产品专业批发市场等物流中间商中,目前仍处于口头信息,文字单据信息、条码信息等信息技术初级阶段,先进的现代物流信息技术很少得到应用,冷藏运输技术、保鲜技术的应用程度也很低。

二、鲜活农产品物流系统的优化模式――市场外流通的产销一体化模式

综观发达国家的现代物流发展现状,现代农产品物流发展趋势主要表现在物流作业一体化、物流管理信息化、物流资源社会化、物流体系综合化。依据吉林省经济发展的实际状况和鲜活农产品物流存在的问题并结合物流系统发展的趋势,我们认为,吉林省鲜活农产品物流系统的优化模式必须考虑到鲜活农产品物流主体特别是鲜活农产品生产主体分散、规模小,经营主体的信息技术应用程度很低的特点,尽可能地减少鲜活农产品的流通环节、减少损耗、缩短流通时间和降低成本。基于以上的考虑,并结合国外的经验,吉林省鲜活农产品物流系统的优化模式可采用市场外流通的产销一体化模式。所谓市场外流通是指不通过批发市场,实行产销一体化,以少环节获得低价格的交易方式。之所以考虑建立这种模式,主要是因为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的需求日益多样化,通过传统的批发市场再到零售商最终达到消费者的物流模式越来越不适应物流发展的需求,从而通过产销一体化的鲜活农产品直销是一种必然的发展趋势。该模式的运作路径是,鲜活农产品通过市场外流通,实行直接运销,由农民或农民团体,将生产的农产品包装处理后,直接运送供应消费地零售业者(超级市场)或连锁零售业包装配送中心及消费大户,以此可以减少所有不必要的中间环节,从而减少流通损失。但需要特别注意的是,市场外流通的产销一体化模式的建立,需要政府成立专门的农村服务组织为广大农户提供信息服务并成立专门的集货场所,在产地与消费团体之间架起直接流通的方式,通过专业运输公司将鲜活农产品直接从产地送到消费者的手中。

作者单位:吉林大学 军需科技学院

参考文献:

[1]农业大省吉林的农产品批发市场初步形成特色,中国农业网.

[2]简讯.吉林省一批农产品批发项目被列为2004年国家支持项目[J].经济视角,2005,1:19-21.

[3]郭枫.吉林省发展现代物流产业对策研究[J].吉林省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5,2:56-58.

[4]符福恒.信息社会学[M].北京:海洋出版社,2000.372-3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