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2-10 16:40:24
序论:写作是一种深度的自我表达。它要求我们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真相,好投稿为您带来了七篇全民健身的现状范文,愿它们成为您写作过程中的灵感催化剂,助力您的创作。
【关键词】全民健身 负荷强度 意识 对策
一、全民健身运动的现状
1.经常参加体育的人数状况
随着《全民健身计划纲要》的颁布,我国在全民健身运动的开展方面取得了显著的成就。据《中国群众体育现状调查与研究》报告结果中的数据显示:1996年我国城市居民中十六岁以上的有34.34%的人参加了一次体育活动,达到体育人口的为15.50%,2000年调查报告中显示,无论是参与体育运动总体人数还是体育人口的比例,都明显比1996年有所提升,尤其是体育人口提高的幅度极为明显,可见这是《全民健身计划纲要》第一期工程取得了标志性的成就。
2.体育锻炼的场地和设施状况
众所周知,每一项体育运动的开展,它的必备的条件就是体育场馆和设施。因为场馆和设施是体育运动顺利开展的有力保证。然而,体育场馆和设施也是全民健身运动顺利开展的重要条件之一。综观我国的历史,虽然经历多年的努力,政府在体育场馆和设施建设上都有很大的投入,但距离满足人民大众的需要还存在很大的差距。场馆建设速度极为缓慢,数量严重不足,人均占有场地量仍然很低。即便是北京,上海这样的国际大都市也是如此。更有甚者,在这些大都市里,即使建起了各类不同的体育场馆,但这些场馆的归属权和经营权也都发生显著的变化。大部分被私人承包经营,许多场馆、器材不能向大众公共开放。这样公共型场馆的数量在不断减小,从而导致参与运动的人口数量在不断减少。
3.大众体育的消费状况
近年来,随着改革开放,人民的生活水平有了大幅度的提高。在物质生活达到一定程度之后,人们把目标放到了生活质量方面上。“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不断涌入人们的脑海,体育锻炼越来越受到重视。体育消费已成为大众消费领域所读到的新话题。“花钱买健康”的理念越来越被人们所接受。这时体育已从福利向消费过度,从而走向市场化。通过文献资料表明,即便体育走向市场化,“健康第一”指导思想慢慢被人们所接受,但是由于客观原因,我国的经济发展不平衡,市、城乡差距严重,东部沿海地区明显高于西部地区,城市高于农村,这与经济发展不平衡基本相符。迫于生活的压力,大部分人还是把精力投入到工作方面去,为生活而奔波,没有过多的精力去关心自己的身心健康,也就更谈不上体育结构的消费水平了。
4.目前我国社会体育指导员状况
根据国内外关于社会体育指导员的一些文献资料表明,我国社会体育指导起步较晚,至从1994年6月10日颁布了《社会体育指导员技术等级制度》以来,社会体育指导员在数量上迅速增多,他们遍布全国各地。根据《中国群众体育指导员现状调查》表明,随着我国社会体育导员数量的增加,参加体育锻炼的人口比例有明显增加趋势。到目前为止,根据我国人口数量和参与体育人口的比例来看,按照《全民健身计划纲要》第二期工程的要求,到2010年,我国将会有一支60-65万人的社会体育指导员队伍,基本上接近社会体育指导员与总人口千分之五的比例。这样才能有助于促进我国全民健身运动的开展。然而,目前我国所具有的社会指导员数量与之距有一定的差额,不仅如此,在这些社会体育指导员中,总体数量缺乏,各级别之间的数量比例不协调;年龄结构不合理,年龄普遍偏大,表1显示,我国社会体育指导员的年龄结构不甚合理,41-50岁的占31.43%,31-40岁的占27.18%,50岁以上的占26.1%,其中9.23%是61岁以上的,30岁以下的仅占15.27%。从总体来看,虽然我国社会体育指导员年龄偏大,但他们从事体育工作的年限并不长,其中5年以内的占据29.38%,10年以上的占32.30%;可以看出,我国社会体育指导员年龄结构极不合理,需要加大力度进行优化。
文化层次方面:我国社会体育指导员文化层次较低,但具有较高文化水平的社会体育指导员比例更低;从表2中我们可以清楚看出,社会体育指导员中大专以上学历占7.3%,高中占45.6%,初中占39.4%,初中以下占7.7%,在文化层次上至少有50%的社会指导员学历偏低或缺乏体育专业基础知识。
二、全民健身计划实施中亟待解决的问题
1.建立积极健康的全民健身意识
世界卫生组织(WTO)界定:健康不但是没有身体缺陷和疾患,还要有完整的心理、生理和社会适应能力,健康不仅仅是不生病,它应包括正常的心理、生理、精神状态和对社会的适应性。健康是人人追求的崇高目标,也是一个国家实现现代化的基本保证,健康是社会进步的重要标志和潜在动力,达到尽可能高的水平是世界范围内的一项重要的社会目标,促进健康是社会共同的责任,每个公民参与体育锻炼是显示综合国力的的重要方面,尤其是青壮更是应该参与其中,因为他们是社会推进全民健身的主力军,因此,要增强他们的全民健身意识的紧迫感和责任感,加大宣传教育力度,建立积极健康的全民健身意识。
2.加大投资力度,推进全民健身的持续发展
通过《全面健身计划》颁布以来,群众体育的开展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各区域是在经济上呈现一定的差距,人们在消费观念上持有不同的态度,所以有部分地区开展的并不太理想,主要是缺乏一定的资金做保证,这就需要政府给一定的扶持,把《全民健身计划》这项活动落实到实处。据2001年中国群众调查的结果报告显示,全民健身活动各活动地点的经费来源比较单一,为保证场馆的运作,除政府投入外,更多是靠自已的收入,有自办俱乐部、租赁体育场馆设施、出售会员卡等,这些费用的主要来源是参与健身的消费者,虽然国家一些场馆管理者一致认为体育是社会公益事业,其经营是非赢利性经营。但是,体育场馆搞经营只是为了保证维持一种良性循环的运行状态。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的迅速增加,为确保体育事业的持续发展,对体育事业方面的投资随财政的收入的增加而增加。同时,政府目前应该鼓励社会各种形式的团体,开展和支持体育事业,大力发展体育产业,鼓励和引导国内外企事业单位和个人参与体育市场的开发。从而在更大更广的程度上推进全民健身运动的开展。
3.高度重视和保障体育指导员的培养
为了发展大众体育事业,真正提高全民体育锻炼的水平,就必须重视体育指导员培养的目的性,如果这一最根本的保障都不能明确实现,那么不管其他方面的条件多么完善,其他各项事业取得多大的成绩,一切都将陷入本末倒置的错误之中。所以,有关部门首先应出台明确详实的体育指导员认定制度,地方政府、公共社会团体、体育协会应为体育机构、场所、社区配备体育大学毕业或参加过体育指导员培训、具有资格证书的社会体育指导员。
4.选择适宜的体育活动项目锻炼的负荷强度
在我们国家中,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营养过剩从而导致肥胖,“减肥”已成为人们所关注的最敏感话题。这时人们就会把目光投入到健康上来,使自己拥有一个健康的体魄。然而,增进健康的主要途径是要参与体育锻炼,体育锻炼的效果好坏是一个人获得健康的主要因素。据芬兰科学家报道:经常参与体育运动的人比不运动的人早死率低频56%,偶尔运动的人比久坐不运动的人死亡率低23%,可见运动对人体寿命影响是很大的。参与体育运动必须以身体练习为基本手段,并承担一定的运动负荷,可是,过高的运动负荷会损害健康,过低的运动负荷会达不到健身的目的,那么选择适宜的负荷强度也就成为进行身体练习获得健康的有力保证。
通过现代健身领域科学研究数据表明,通过体育锻炼获得健康一般以有养运动代谢为主,中等强度为宜。中等强度体育锻炼活动是指一般每周消耗1000卡热量的体育活动,其吸氧量达到最大吸收量的60%。而每次锻炼时保持心率100-120%次/分,应占锻炼时间2/3左右为最佳。实践证明,中等强度的体育活动明显减少患有冠心病、癌症、糖尿病等一系列“文明疾病”的可能性。对大众而言,经常参与中等强度的体育锻炼,对获得健康活动的人们是足够的。但是并不意味就不能参与大强度体育锻炼了,对于不同的人群,要因时因地而宜,采取相应适宜的负荷强度,最终达到健身的目的。
三、对策
1.提高认识,加强对全民健身运动的宣传引导
大力加强宣传力度,使居民对“全民健身工程”的认知有待提高,理解全民健身工程的伟大意义。根据现有条件和状况,政府和相关部门应根据全民健身计划的要求,利用广播、电视、报刊、书籍、广告等媒体进一步加强宣传工作,增强居民健身意识,提高居民对健身的认识水平。
2.以科学发展观为依据构建场地设施
体育场地也是立足于现实,着眼于未来。一是体育场所要考虑“全民性”。根据体育人口的年龄结构、社会阶层、活动项目等特点,对体育场地规划建设,要符合实际,具有特色,人民喜爱的健身场所。二是体育场所建设要有新的理念,满足人民日益增长健康的基础上,向“多功能”和“场园一体化”的格局方向发展。积极开发农村和社区体育场地,为构建全民健身活动服务体系而努力。因此政府、社会和单位应高度重视中青年人的健康问题。
3.不断扩大社会体育指导员队伍的建设
社会体育指导员制度在我国发展较晚,1994年我国才正式实施《社会体育指导员技术等级制度》。针对我国社会体育指导员目前现状所存在的特点,要充分利用高等院校体育专业在社会体育指导员培训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主动承担社会体育指导员的培训任务。通过对师范院校体育专业毕业生工作分配困难原因进行的客观分析,结合当前我国的社会体育指导员相当紧缺的现状,提出社会体育指导员是体育教育专业毕业生就业的新途径,高校体育专业应配合全民健身计划的实施,参与培养体育指导员工作,以适应全民健身运动的需要。鼓励并支持对健身锻炼的爱好者与社会体育指导员一起参与全民健身的指导工作,加入到社会体育指导员队伍中来。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目前,我国群众体育活动开展存在问题可以归结为人们的健身意识观念淡薄、场地设施资源缺乏、数量短缺、开发利用不足、经营管理不完善、法制制度不健全、社会体育指导员严重缺乏等,针对存在的这些问题,政府及各级体育部门应该出台一些关于鼓励全民健身运动开展的政策,克服由于这些不利因素给全民健身运动所带来的困难,创造出有利于全民健身运动开展的公平环境,从而进一步推进我国全民健身事业的发展,为构建和谐社会、倡导先进文化建设做出贡献。
参考文献
[1]董新光.全民健身大视野 [M].北京体育大学出版,2003.1
[2]同英,王智平.对不同年龄人群未参加体育活动情况的调查研究[J].西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1).
[3]肖莲花,金育强.中国社会体育指导员的现状及对策研究[J].体育文化导刊,2006,(7).
[4]李显国,刘涛,赵先卿.构建和谐社会新形势下我国社会体育指导员发展现状与趋势研究[J].齐齐哈尔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7,(3).
[5]旷怡,张翔,刘平.对我国社会体育指导员队伍结构的研究[J].内江科技,2008.
[6]黄国琴.全民健身场地设施探析[J].林区教学,2007,(6).
[7]雷厉.体育场馆发展概况及存在问题(综述)[J].山东体育科技,2000,(4).
【关键词】西部地区 全民健身工程 服务体系 现状调查
基金项目:2012年博士生后期资助研究项目2012BS018;陕西省教育厅专项科研计划资助项目(课题编号:09JK058)。
全民健身事业是体育事业的基础和主体,它的发展规模和发展水平,反映着一个国家体育事业的基本发展规模和发展水平。研究西部地区全民健身事业的发展对我国全民健身事业具有一定的引导和带动作用。本研究正是在全民健身服务体系构建理论的基础上,着重以西部地区全民健身为对象进行量化研究来验证全民健身服务体系的构成,并对其中各个构成部分的关系进行分析。同时对西部地区的全民健身服务体系的现状进行研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为推进西部地区全民健身可持续发展提供理论依据,更好地为全民健身服务实践服务。
研究方法
1.文献资料法。通过图书馆、CNKI期刊网、万方数据库、西部部分城市体育局群众体育处资料室查阅了有关国家、全民健身文件、统计年鉴、电子资料以及相关政府文件。
2.专家访谈法。采用提纲访谈的方式对西部地区高校7位研究全民健身方面的专家进行访谈,并对西部地区部分城市体育局群体处9位管理干部以及6个市(区)群体管理者进行了访谈与咨询。
3.问卷调查法。本问卷数据来自《2007年中国城乡居民参加体育锻炼现状调查》[4]。选用数据库中西部地区数据。该调查以2007年中国城乡居民参加体育锻炼现状调查主。以西部地区25-65周岁人群为调查总样本,采用随机抽样方法。对四川成都、重庆、贵州贵阳、陕西西安、甘肃兰州、青海西宁、新疆乌鲁木齐等17个城市发放问卷。城乡群众调查问卷发放总量为1700份,回收1564份,回收率为92.7%;有效问卷1479份,有效率为87%,共计1479份;社区(乡镇)管理组织部门共发放调查问卷500份,回收问卷476份,有效问卷450份。
4.数理统计法。数据资料采用SPSS 17.0与AMOS17.0软件进行处理。运用统计软件SPSS17.0对收集到的问卷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处理。主要运用的探索性因子分析探讨全民健身服务体系的构成、验证性因素(结构方程模型)分析研究服务体系中的各项因子之间的关系[5]。
调查对象
本调查对象分为两类,第一类为西部地区的体育锻炼人群。本研究借助国家体育总局的2007年中国城乡居民参加体育锻炼现状调查,对西部地区25-65周岁人群为调查总样本。根据调查手册,实施随机入户调查填写问卷。第二类为西部地区体育政府机构的群众体育管理人员及西部地区高校群众体育科研研究人员。
西部地区全民健身服务体系构成因素分析
为寻求西部地区全民健身服务体系各因素的内在联系,采用以上设计的全民健身服务体系标准化问卷对20位专家,30位省、市(区)体育局群众体育管理者,70位社区与农村乡镇健身站(点)的组织者与管理者进行了问卷调查。共发放120份,回收115份,回收率95.3%,整理有效问卷107份。利用SPSS17.0对107份有效问卷进行因素分析——主成分分析法。探索性因子分析以删除不合适的问项。KMO 及 Bartlett's 检验结果可知KMO=0.852,大于0.6以上,说明可以做主成分分析。Bartlett's球形检验的2=1261.919,自由度为197(P
西部地区全民健身服务体系因素分析
1.全民健身场地设施体系分析
在对所搜集的样本数据进行描述性统计分析时,各个指标的平均得分基本都超过了3.7,这说明指标设计是合理的,在调查对象中认同度较高。即衡量全民健身场地设施体系的发展状况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衡量:一是政府投资修建全民健身场地设施如何;二是社会投资修建全民健身场地设施如何;三是机关学校企事业单位场地设施对社会开放;四是全民健身场地设施经费优秀社区体育俱乐部在发展过程中肯定是组织凝聚力高,社会效益显著。同时我们注意到有4项指标数据标准差不到1,说明调查对象对同一问题的看法相当一致,有的问题设置具有较高的可信度,为下一步的分析奠定了基础。
2.全民健身信息供给系统分析
全民健身信息供给系统因素描述性统计如下。这一部分指标得分差异很小且分数较高,说明了指标设计中所涉及活动信息、全民健身相关政策与法规宣传因素、全民健身文化与活动宣传报道以及群众体育场地设施的使用信息影响因素对全民健身服务体系的发展有重要的保障作用。群众体育活动信息的是最基本的,也是最重要的服务,与群众体育活动场地使用信息的活动报道形成一致关系或融合,这样,全民健身信息系统作用采用全面体现出来;同时全民健身信息系统要根据当前政府既定方针政策制订相应的全民健身方案并全面推行。
3.全民健身组织体系分析
全民健身组织体系因素描述性统计如下。全民健身组织体系除了有全民健身社会组织、硬件设施和资源的保障外,还要有俱乐部内部的有序、高效的管理;此外,还要有和谐的内部关系。俱乐部组织管理者对自身在俱乐部的人际关系,包括与组织管理者、体育指导员和其他会员的关系,还有俱乐部内部的管理都有着较强的关注度。
4.全民健身活动指导体系分析
全民健身活动指导体系因子描述显示,从每项的指标得分均值可以看出,得分差异小,且分数较高,说明在设计指标是上述5项指标构成全民健身活动指导提的主要影响因素。从调查数据显示,日常健身活动指导比较匮乏,政府对此管理力度不够,社会体育指导员数量总体不高,在城镇社区分布比例不合理。群众在缺乏指导的情况下,健身活动不科学、不规范,因此不能长久坚持锻炼,所以该项指标是健身指导体系的重点因素之一。
5.全民健身消费财政体系
全民健身消费财政体系描述性统计显示,消费财政体系主要从健身物品、健身服务消费和政府财政支出方面进行统计。从均值来看,各项指标超过了3.4,说明指标的合计较为合理,在调查对象中认同度也较高。通过分析,三条指标基本可以反映出消费财政体系的构成,为进一步调整消费财政体系合理化奠定了基础。
西部地区全民健身服务体系构成的验证分析
机关学校企事业单位场地设施对社会开放题项数值达到了0.69。从国家体育总局公布的第三次全民健身调查数据提到,我国全民健身场所中企事业单位所占的比例位列第二位。全民健身场地设施经费路径系数为0.67。因此,群众体育场地设施系统成为服务体系的构成因素之一。
群众体育场地设施的使用信息题项数值为0.72,在信息供给系统中位列第二位。I3全民健身相关政策与法规宣传数值为0.43,I1群众体育活动信息数值为0.61。从因子值分析发现,全民健身信息供给系统中全民健身相关政策与法规宣传其因子值所占权重较低有待于提高,调查结果也印证了这一点。全民健身信息供给系统对其他因子影响较大,首先是对全民健身组织体系的影响达到了0.63,全民健身消费市场体系影响,路径系数在0.62,意味着全民健身信息体系没提高1%,那么全民健身消费市场体系将有0.62%的提高,简言之,全民健身消费市场受到来自全民健身信息系统超过一半以上的影响。因此,全民健身信息供给系统成为服务体系中不可或缺的信息通道。
通过结构方程模型对活动指导体系的测量模型发现,其中日常健身活动的开展系数为0.77与全民健身体系的相关性较高,其次是日常健身活动的指导,系数为0.63属于中度相关。全民健身大型活动的开展、社区经常性开展的全民健身活动与全省每年全民健身运动这三项系数为0.54、048、041,属于中度相关。
在全民健身组织体系中,各级各类全民健身社会组织题项系数为0.77,占据该项最大的数值,说明全民健身组织建立在全民健身组织体系中是最重要的。其次是成立各级政府全民健身领导机构,其数值达到0.72,位列项目中第二位。接下来是社会体育指导员队伍组织体系的建设系数为0.68。从题项的系数来看这些因子较好的代表了全民健身组织体系。因子系数的高低代表了该因子在整个因子的重要性。依据理论设计组织体系是信息与活动指导体系等三类的中介变量。假设验证通过。从验证性因子检验发现政府财政支持居于首位,因子值为0.88,该因子较好的代表了全民健身消费财政体系。其次,是全民健身物品消费,因子值为0.69,全民健身服务消费值为0.41,居于第三位。因子值的高低很好地反映了全民健身中消费财政支出的现状——国家支出为主要支柱。个人消费中以物品消费为主,服务消费次之。消费财政体系对活动指导体系也有一定的促进作用。路径系数显示消费指向活动的系数高达0.87,意味着消费每提高1%,活动将得到0.87%的提高。这说明消费财政体系对活动体系的支持。信息体系对消费财政体系的路径系数为0.62,表示信息提高1%,消费财政体系将得到0.62%的改善。以此可以得出,缴费财政体系成为服务体系最为关键的支柱体系,对其他体系形成制约。
结 论
西部地区全民体育场地设施系统中政府投资修建全民健身场地设施居于主导性地位;全民健身文化与活动的宣传报道在全民健身信息供给系统中居于首位,全民健身的信息宣传是全民健身信息供给系统中最常使用的手段;全民健身活动的指导体系是实施全民健身计划具体途径和有效手段,全民健身组织建立在全民健身组织体系中是最重要的,其次是成立各级政府全民健身领导机构,信息体系通过组织体系对活动体系的影响力度为最大,从客观角度分析,组织建立的多与寡、成功与否对全民健身活动指导体系的影响是非常有效的;政府财政支持在消费财政体系中居于首位,其次是全民健身物品消费。
参考文献:
[1]董新光.全民健身大视野[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3(8).
[2]陈秋斌.构建小康社会全民健身服务体系的思考[J].湖北体育科技,2006,25(1):12-14.
[3]芦平生,朱忠锋.西北少数民族地区全民健身服务体系的理论构建[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06,30(2):41-44.
[4]李相如.我国城市社区实施全民健身工程的现状与对策研究[J].体育科学,2001(2).
[5]董新光.对全民健身体系基本含义、特征和架构的讨论[N].中国体育报,2003,5,29.
[6]肖林鹏,李宗浩,杨晓晨.公共体育服务概念及其理论分析[J].天津体育学院学报,2007,22(2):97-101.
[7]裴立新.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全民健身体系[J].中国体育科技,2003,39(6):7-10.
[8]董新光.全民健身大视野[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3:7-8.
[9]吴明隆. SPSS统计应用实务:问卷分析与应用统计[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3(10)
摘 要 全面推动教育改革的今天,中小学体育教学资源与教学设施已经得到全面更新与丰富。体育设施作为推动校园体育发展的基础资源,在教学时效性方面具有一定优势。同样,全民健身视角下社区全民健身资源也成为关注焦点,但当前社区居民过多导致健身资源不足问题的出现。本次研究则是从陕北地区中小学体育设施角度出发,探索体育设施“闲置”与社区全民健身资源“不足”之间矛盾的解决途径与办法。
关键词 陕北地区 中小学学校 体育设施 社区全民健身 资源互补
一、引言
自《全民健身计划纲要》的实施二十余年来,在具体实践与发展中取得了瞩目成就,人们对于健身的需求在逐年提升,健身已然成为人们生活不可或缺的一个组成部分。但体育设施作为全民健身基础资源,如何将陕北地区中小学学校体育设施与社区全民健身资源实现互补是推动全民健身持续发挥效用的关键。
二、陕北地区中小学校体育设施配置现状及全民健身资源现状
在调查陕北地区中小学校体育设施配置现状及全民健身资源现状方面,本次研究对象主要是以走访陕北地区公办中小学体育场地设施及社区健身场所进行有针对性的问卷调查,问卷调查均采用整群抽样方式进行。调查结果表明,在学校体育设施对外开放状况上来看,在本次调查的20所公办中小学中,其中只有1所中学、1所小学体育设施处于对外开放状态,比例仅有10%。从资源配置情况的调查上来看,90%以上的中小学体育资源配备状况充足,除满足学生的日常上课需求之外通常处于限制状况。而通过对社区全民健身资源现状进行调查发现,社区全民健身资源严重不足,导致部分社区居民无法参与到体育锻炼当中。从调查数据与调查结果中可以发现,陕北地区中小学学校体育设施配置较为全面,而社区全民健身资源却存在一定的不足[1]。
三、陕北地区中小学体育设施与社区全民健身资源互补的现实问题
体育资源互补已经成为推动全民健身发展的必要手段,但现存问题的有效解决才能够实现资源互补。具体问题归纳总结如下:其一,政策支持与执行力度有待提高。从全民健身的发展相关政策文件当中,对中小学体育设施对外开放表示鼓励与倡导,并未明确规定或采取强制性的措施,导致学校体育设施对外开放力度不足,缺少激励机制;其二,学校体育设施与全民健身设施使用功能差异性。学校体育设施资源具有较强竞技性,目的是为学生掌握体育运动能力与身体素质全面优化提供保障,而社区全民健身资源主要是以健身为前提;其三,经费保障的制约。学校体育设施的对外开放,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学校对于体育设施的维护与管理费用,并且学校在体育方面的经费投入相对固定,即固定投资渠道与支出规范。而社区全民健身则不同,通常对社区居民而言具有免费性特点,导致学校即便将体育设施对外开放,也是以场地为主,具体体育设施开放性不足;其四,安全隐患问题。中小学校园是中小学生生活与学习的地方,如果体育设施对外开放将导致校园恶性事件逐年攀升,学校安全无法得到保障。
四、陕北地区中小学体育设施与社区全民健身资源互补的政策建设
从以上种种问题中发现,陕北地区中小学体育设施与社区全民健身资源互补的真正实现需要解决现实问题,为资源互补提供前提条件,笔者根据专家访谈法得出针对现实问题提出相关政策建议,旨在为全民健身体育资源奠定坚实基础。
(一)强化政策支持力度
政策支持角度上来看,国家与地方的政策性文件及纲领内容并未涉及到的学校体育设施与社区健身资源共享的硬性规定,导致执行力度严重不足。针对这种问题的出新需要强化政策支持力度,以政策约束实现二者的互补实现,提高本地区公办中小学体育设施的开放程度,弥补与解决社区全民健身体育资源不足的问题。只有提出具体的政策与规范,才能够使得本地区中小学校园加大体育设施开放力度,为体育资源互补奠定坚实基础。强化政策支持力度,对陕北地区全民健身的发展具有积极作用[2]。
(二)加大经费投入力度
从学校体育设施投入资金的来源渠道方面来看,主要包括财政资金、体育基金及社会捐赠等等,但这三种资源来源中财政资金是主要投入来源。陕北地区教育部门财政资金的大量投入,根本目的是推动学校体育的发展,为中小学生提供更加全面的体育教育,为体育教学效果的提升奠定坚实基础。而从社区全民健身体育资源投入层面,主要依据国家与地方财政的支持,体育彩票仅仅是一种辅助的形式存在。拓展经费来源渠道则需要财政资金加大投资力度,对体育设施与社区体育资源做到投资规划与资源整合,以便于做好协调配置与统筹兼顾工作,对实现陕北地区中小学体育设施与社区全民健身资源互补提供条件。
(三)解决校园安全问题
体育资源互补各项问题解决完成后,则需要保证校园安全问题。资源互补虽然能够有效解决全民健身资源不足的问题,缓解二者之间的矛盾。但安全问题也需要尤为关注,在学校方面可以掌控体育设施的开放时间,如在周一至周五学生上学期间在每一天的放学之后开放体育设施供社区居民健身所需。在周六周日的学生休息日则可以全天开放。通过时间段的错开,减少与避免由于体育资源互补所引发的校园安全问题,为体育资源互补提供条件[3]。
基金项目:课题信息:陕西省体育科研常规课题,课题号16094,课题名称陕北地区中小学学校体育设施与社区全民健身资源互补研究。
参考文献:
[1] 李捷.呼和浩特市城区学校体育设施与社区全民健身资源互补性研究[J].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6.07:181-182.
关键词 济南市 高新区社区 全民健身 健身设施 使用情况
中图分类号:F293.3 文献标识码:A
1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
1.1研究对象
本文以济南市全民健身路径设施以及使用社区健身设施来锻炼的居民为研究对象,以高新区为例对附近小区或场所的居民健身场地及设施进行实地考察,同时对使用公共健身器材锻炼的人群进行问卷调查。
1.2研究方法
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实地考察法、数理统计法。
2研究结果与分析
2.1济南市高新区全民健身路径的建设状况
2.1.1济南市高新区全民健身设施的数量
依据济南市全民健身实施计划的要求,有计划地搞好公共体育设施建设,以体彩基金为主要资金,加大财政对群体设施的投入力度,加强城乡体育设施建设,着力打造“中心城区十分钟健身圈”、市县“中心城区十分钟健身圈”。截止目前,我市农村健身活动设施覆盖率达到82%以上,社区体育设施覆盖率达到95%以上。体育设施的数量关系到群众体育活动的规模和发展,是衡量群众性体育活动开展的重要指标。
(1)体育设施的数量关系到群众体育活动的规模和发展,是衡量群众性体育活动大众化,普遍化的依据。
(2)济南市高新区自1995年左右通过体彩基金配建全民健身路径以来,截止至2015年,共建全民健身路径80余处。自1995年至2015年期间,济南市高新区一共进行了多批健身路径的工程建设。1995年至2015年济南市每批健身路径数量在逐年增长,对推动济南市全民健身工作的开展以及群众健身,都有良好的作用。
2.1.2济南市高新区全民健身路径的经费来源与分析
国家体育总局启动全民健身工程初期,资金主要是从上一年度的体彩基金中提取。为使成本分摊范围与受益范围相一致,且便于管理,体彩基金划拨到各地的全民健身设施,由国家拨一部分,省、市分担一部分以及受赠单位拿一部分的模式进行。在已建成的80余处全民健身路径中,国家体育总局体彩基金划拨占39.9%,省体彩基金和市体育局财政划拨占30.3%,社会捐赠占16.4%,社区自筹占11.2%,其他来源占2.2%。由此可见,济南市高新区全民健身工程建设的资金来源,整体上基本是以政府为主导,各渠道社会资金为辅的来源模式。
2.2居民对健身器材的使用
2.2.1社区居民对健身器材数量的看法
公共体育健身设施数量的多少,是决定居民是否有条件从事健身活动的必要条件,也是社区公共健身器材建设的主要衡量依据,因此使广大社区居民都十分的关心和重视,本次参与调查的居民数量为372人,认为够用的216人占58.06%,差不多的100人占26. 89%,太少的36人占9.68%,没有的20人占5.38% 。从数据看出,社区健身器械数量基本达到居民的期望。但是全民健身设施的普遍,还存在很大的难度,各级有关部门,对全民健身的发展还不够重视,“健身工程”的发展还处于探索阶段,有待进一步的发展和完善。各级相关部门和单位应重视对健身器材的建设,争取能够早日达到广大人民群众满意的程度,使健身器材更好地发挥强身健体的作用。
2.2.2社区居民对健身器材的喜爱程度
居民是否喜欢社区体育健身器械,将关系到居民的健身效率。社区居民对全民健身工程的态度,直接体现健身器材的利用率,充分利用健身器材,达到增强体质增进健康的作用,人们的态度起着很大的因素。从调查情况看居民对本社区所设器械很喜欢的占38.4%(143/372),有近23.4%(87/ 372)的居民对所设器械不喜欢。近半数的人保持着一般的态度。部分居民对本社区的健身器械持赞许的态度,但也有部分居民对部分健身器械持不屑的态度。因此,对社区健身器械的设置一定要结合社区的具体条件考虑居民的锻炼要求,合理的进行安装和配置。这样对居民的健身质量将会起到不可估计的因素。
3小结
社区健身路径的数量基本满足居民健身的需求,不过相对人均数量的标准有很大差距,社区健身路径的经费主要来源于国家、省体彩基金,但个人捐赠和社区的筹款相对太少。社区居民的健身需求很高,大部分有很高的健身意识,但也有相当一部分群众,健身意识很差,不注重健身。加强全民健身活动宣传的力度,提高群众的健身意识,营造良好的健身氛围;提高合理投资的建设力度;解决好健身器材的合理安装,科学管理及时维护,合理利用的问题;从力学的角度完善器材的设计理念,提高利用价值,从而促进新产品的研制与开发,满足不同人的需要;为全民健身的可持续发展打好基础。
参考文献
[1] 李湘如.我国城市居民小区实施全民健身工程的现状与对策研究[J].体育科学,2001,21(2):28-33.
关键词:全民健身 健身操(舞) 比赛 对比
一、研究目的
为进一步增强人民体质,适应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1995年国务院颁发了《全民健身计划纲要》,提出“每天锻炼一小时,健康工作一整天,幸福生活一辈子”的口号。为了贯彻落实国务院颁布的《全民健身条例》,发挥健身健美操在全民健身运动中的优势,2011年年底国家体育总局体操运动管理中心提出“全民健身操”。健身操(舞)是在音乐的伴奏下进行的徒手、手持轻器械或专门器械的操化身体练习,大部分动作是在氧气充足的情况下完成,可以有效提高人们的有氧代谢能力,提高身体素质。健身操(舞)对于年龄、性别、职业、社会层没有更多的要求,对场地、器材也要求不高,是一项易于开展和学习的时尚型健身方法。本研究通过对两届“全国全民健身操(舞)大赛总决赛”的不分数据进行整理统计,分析健身操(舞)比赛发展的现状及趋势,更好为全民健身事业服务。[1]
二、研究对象与方法
1.研究对象
2012、2013两届全国全民健身操(舞)大赛总决赛
2.研究方法
2.1文献资料法
查阅健身健美操(舞)等相关资料和书籍。通过中国知网、万方中文数据库及互联网检索工具,大量查阅近几年健身健美操(舞)比赛的相关文献资料,为本研究奠定相关的理论基础。
2.2数据统计法
将两届比赛的数据进行整理、统计。
2.3逻辑分析法
运用归纳、演绎、类比、综合等逻辑分析法,对统计的资料和数据进行对比分析研究。
3.结果与分析
国家体育总局体操中心将“2012全国全民健身操大赛总决赛”改为“2013全国全民健身操舞大赛总决赛”,由比赛的名称看,将比赛的“门槛”再次扩大,以便让更多的人参与其中,更加响应了国务院颁布的《全民健身条例》的号召。“2013全国全民健身操舞大赛总决赛”比“2012全国全民健身操大赛总决赛”无论从推广地域上还是比赛项目上都有了明显的变化,地域上增加了西部地区的推广,比赛项目上由50多个小项增加到79个小项,组别上除了原有的组别之外,还设置其他组别,如:部队、行业体协、健身俱乐部及特邀农业银行的比赛。
3.1参赛运动员人数对比分析
“2013年全国全民健身操舞大赛总决赛”参赛总人数为4642,其中运动员人数为3879。“2012全国全民健身操大赛总决赛”参赛总人数为2268,其中运动员人数为1938。2013年比2012年参赛人数翻倍增长。仅从人数的增加幅度分析,全国全民健身操舞比赛以其自身的魅力得到全国各个地域的青睐和重视。为全民健身运动的开展起到较大的推动作用。
3.2比赛内容对比
比赛内容从大项上看基本没有较大变化,2012年将“全国健美操大众锻炼标准1-6级”列为一个大项参与比赛,2013年只将此项目则列为“有氧健身操(舞)”中的一项参与比赛,但在2013年增加了“广场健身操(舞)”这一深受社区健身活动喜爱的健身形式,更好地推动了社区健身活动开展的积极性。(表二)
两届全国全民健身操舞比赛内容统计
3.3参赛组别及各组别参赛组数对比
2012年总共有9个组别的比赛,2013年有11个组别的比赛。其中2013年不设立少儿组比赛,将大学组划分的更加细致,分为普通院校组和体院组,还增设了精英组的比赛。从参赛组数看,相同组别的参赛组数都有所提高,2013年还增设了农行组的比赛,共有57个组参加了规定动作和青年徒手操的比赛。(表三)
两届全国全民健身操舞比赛组别及参赛组数统计
3.4奖励办法对比
为了全面推动全民健身运动的发展,激励更多的地域和社会人员参与比赛。“2013全国全民健身操舞大赛总决赛”的奖励办法在“2012全国全民健身操大赛总决赛”奖励办法的基础上有所调整,2012年设立一、二、三等奖,2013年取消了三等奖的设置而增加了特等奖的设立。(表四)目的是为更多的人参与比赛,为参加比赛的运动员给予更高的奖励,以便鼓励更多的人参加全民健身运动。
两届全国全民健身操舞奖励办法统计
四、结论与建议
1.有氧健身操(舞)是比赛的主要部分,由于有氧健身操(舞)是体育运动与舞蹈的结合,内容丰富、形式多样;不受年龄、社会层次、职业、性别等的限制。对于各个层次的人群都可以选择适合自身的锻炼内容。而且不像街舞和民族健身操(舞)要有一定的动作特色,它可以根据练习者的身体情况选择不同强度、不同难度的动作,是全民参与运动的最佳项目。
2.民族健身操(舞)在两届的比赛中参赛队伍较少,比赛内容比较单一。中国是有着56个少数民族的国家,要想使全民健身运动真正普及到全国各个地方,民族健身操(舞)是不可忽视的项目。编排具有中国特色的健身操(舞),让民族健身操像啦啦操一样引领世界特色健身项目。
4.3两届比赛的参赛组别都以青年、学校为主,中老年的参赛组别相对较少。全民健身计划是以全国人民为实施对象,以青少年和儿童为重点。2013年虽然增加了广场健身操(舞)的3个小项目的比赛,但参赛广场健身操(舞)的总共才有12支队伍,而且大部分是由学校组织。所以应该在保持学校普及的基础上加强社区健身操(舞)的发展。[2]
参考文献:
一、工作基本情况
(一)思想高度重视,提前谋划安排
2016年,我区高度重视全民健身工作,做到早部署,早安排,将全民健身工作作为全区工作的重点之一,早谋划,早部署,结合全区实际情况,制定了区全民健身工作计划,并对计划层层分解,确保工作能够有序推进。
(二)开展全民健身,提升全民素质
今年,我们提倡“体育生活化”理念,将体育健身和日常生活相结合,倡导全区机关、企事业单位及社会团体定期开办各种主题的全民健身竞赛活动,积极推广广播操与工间操,保证在职职工每周参加一次以上体育健身锻炼,每年参加一次以上体质测试,掌握一项以上科学健身方式。中小学校要确保学生每天参加体育锻炼时间不少于1小时,并在教学制度设计方面引导学生积极参与体育锻炼。今年,我区还组队代表感市参加省十四运会的长阳巴山舞和体育舞蹈比赛,获得了可喜的成绩。
(三)加快体育健身软硬件建设,营造良好的氛围
在硬件建设方面:一是开展第六次全国体育场地普查,全面了解我区体育场地的基本情况;同时,今年对辖区内损坏健身器材登记备案,并制定修缮计划。二是增加体育健身器材的建设。自己购买了体育健身器材共***套,资金投入***元,同时,积极争取省市配发的体育健身器材,加大了体育建设器材的建设力度,为全区全民健身工作夯实了保障。
在软件建设方面:一是开展第四次国民体质监测,了解全区国民的体质现状,为更好的开展下步体育健身工作夯实基础;通过各种方式和途径,加强宣传的力度,通过内容丰富的宣传活动,提升全民关于全民健身运动的思想意识,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和参与性;二是加强全民健身师资力量的建设。举办了社会社会体育指导员培训班,使得全民健身更加具有科学性和指导性,也为全民健身运动营造了良好的人力资源保障。
二、存在问题困境
目前,我区在全民健身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主要有以下两个方面:
一是资金不足。在推广全民健身工作中,因资金问题,造成了很多工作无法开展。
二是人力资源。专业的全民健身工作人员数量不足,影响了全民健身工作的推广。
三是体育设施匮乏。目前,我区体育设施匮乏,很多体育设施由于时间久远,破损严重。
三、下一步工作计划安排
结合我区实际,下一步工作主要计划如下:
一是思想重视,持之以恒。高度重视全民健身工作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思想重视,持之以恒。
二是加大资金投入。一方面,积极通过各种途径自筹资金,另一方面,希望财政加大资金的支持力度。
一、指导思想
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体育事业公益性,大力倡导“人人热爱体育,全民健身强体”理念,创新思维,强化措施,健全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保障群众参与体育健身活动的合法权益,提高全民身体素质、健康水平和生活质量,促进社会和谐和文明进步,推动幸福新建设。
二、目标任务
(一)总体目标。到2015年,初步建立符合市情、组织完善、设施齐全、活动丰富、覆盖城乡的基本满足广大人民群众体育健身需求的全民健身服务体系;人民群众健身意识和身体素质进一步增强,体育公共服务水平明显提升。
(二)具体任务。
1.城乡居民健身素养普遍增强。广泛开展体质健康教育,群众健身意识、健身知识和健身能力明显提高。每周参加体育锻炼活动不少于3次,每次不少于30分钟,全市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人数比例达到35%。逐步提高老年人、残疾人参加体育锻炼人数比例。城市居民主要体质指标普遍达到《国民体质测定标准》,在校学生普遍达到《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基本要求。
2.青少年体质进一步改善。进一步健全学校体育工作机制和督导制度,青少年体育活动和竞赛丰富多彩,大力推广阳光体育运动,保证学生每天锻炼1小时。组织好各级中小学足球、篮球、排球、乒乓球、田径、游泳、羽毛球等项目联赛。积极参加全省大、中、小学生运动会。办好各级各类体育学校、体育传统项目学校,新建一批青少年体育俱乐部、青少年户外健身营地。充分发挥青少年校外教育阵地作用,积极开展青少年素质拓展等活动。建立和完善学校、社区、家庭相结合的青少年体育网络和联动机制。
3.健身场地设施显著增加。建立健全市、区(市)、乡镇(街道)、社区(行政村)四级公共体育健身场地设施网络。到2015年,各区(市)建成相应规模的多功能体育中心,各乡镇(街道)规划并逐步建设小型的全民健身活动中心,实现“一镇街一中心”(含健身指导、体育设施、体质测试、团队组织于一体的活动中心),在全市城乡社区建设300个健身苑,行政村继续实施农民体育健身工程。全市公办学校体育场地开放率力争达到50%,全市人均体育场地面积达到1.8平方米。全市全民健身设施建设达到全省中上游水平。
4.全民健身组织网络更加健全。充分发挥体育行政部门、社会团体、体育协会和基层体育组织网络的作用。推动体育健身俱乐部、青少年体育俱乐部有较大发展,形成广泛覆盖的全民健身组织网络。
5.全民健身活动深入开展。积极开展经常性、普遍性全民健身系列活动。每年定期举办全民健身运动会,广泛开展全民健身月、全民健身日、国民休闲汇休闲健身周等大型群众体育活动,提高各类人群参加体育锻炼人数比例。大力组织农民体育活动,加快发展农村体育事业。
6.科学健身水平明显提升。健全市、区(市)、乡镇(街道)三级科学健身指导网络,群众健身技能培训实现全覆盖。市全民健身服务指导中心每年向社会推荐健康、有益、新兴的健身项目,并建立全民健身指数评价体系。健全各区(市)国民体质监测指导中心,探索建立与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相结合的国民体质监测指导站。完善社会体育指导员培训、上岗、考核制度,社会体育指导员人数达到本市常住人口的1.7‰。开展体质监测和健身指导等工作。
三、工作措施
(一)完善全民健身服务体系。
1.推进基层体育组织建设。区(市)应有体育总会、单项体育协会、行业体育协会和职工、农民、老年人、妇女、残疾人、少数民族等人群体育组织,配备专职工作人员,提高规范化建设水平。各乡镇(街道)应建有综合文化体育站和文化体育活动中心,发挥组织协调作用,配备专兼职人员,带动群众体育活动的全面开展。
2.推进国民体质监测工作。进一步完善全民健身现状调查、市民健康状况研究、市民体质监测制度,《国民体质测定标准》合格率保持在90%以上,优秀率达到15%。定期公布国民体质和全民健身活动现状调查结果。
3.推进体育健身活动。市、区(市)要定期举办全民健身运动会,设置群众喜欢、广泛参与的比赛项目,动员吸引广大市民积极参加体育健身活动。各区(市)在“一区(市)一品牌”的基础上,达到80%的乡镇(街道)“一镇街一品牌”。各级各类机关、企事业单位和社会团体定期举办健身竞赛活动。
4.推进体育场地向公众开放。继续探索多种形式的开放管理模式,完善促进开放的政策和机制,实现学校体育场地向公众开放和公共体育场地向学生开放。探索建设区域性学生体育活动中心和完善体育场地开放的新途径,力争50%学校场地向公众开放,并进一步增加开放时间。
5.推进社会体育指导员队伍建设。完善社会体育指导员培训体系,获得社会体育指导员技术等级证书的人数达到6600人以上,其中获得国家职业资格证书的人数达到60人以上。社会体育指导员队伍组织化程度明显提高,基本建立起志愿服务长效机制,经常服务的社会体育指导员人数大幅提高。
6.大力发展全民健身服务业。充分调动全社会兴办全民健身事业的积极性,拓宽社会资源进入全民健身事业的途径,鼓励和引导社会力量捐资、出资兴办全民健身事业。大力培育以健身科技服务和健身技能指导为主要内容的体育健身服务市场主体。扶持建设一批社会体育、社区健身俱乐部,体育主管部门要会同工商等部门加强对高危险性体育健身项目经营的审批和监管。对社会力量兴办体育类民办非企业单位,民政、体育主管部门要在注册登记、工作指导等方面提供支持和保障。社会力量通过公益性社会团体或区(市)级以上人民政府及其部门用于全民健身事业的公益性捐赠,符合税法有关规定的部分,可在计算企业所得税和个人所得税时从其应纳税额中扣除。
(二)实施全民健身工程。
1.全民健身设施工程。依据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将公共体育设施建设纳入城乡规划和土地利用规划,在新建居住区和新型农村社区中同步规划建设健身设施。市、区(市)、乡镇(街道)全面完成三级全民健身活动中心、城市社区(居委会)和农村社区(中心村)健身场地设施建设,并逐步覆盖到居住组团和行政村。有条件的城市公园、广场和绿地要规划配置公共体育设施。充分利用山、河、湖等自然资源,建设公共体育设施及户外运动设施。推进城乡公共体育设施服务均等化。
2.全民健身示范工程。大力培育全民健身典型示范,推动社会各界全民健身向纵深发展。到2015年,建成2—3个国家级青少年户外健身营地,培育国家级、省级健身示范基地6个,乡镇(街道)体育生活化示范基地10个,学校场地开放示范校5所,青少年体育示范俱乐部3个,社区体育示范俱乐部3个,社会体育指导员社区指导示范站6个;建设健身步道、健身绿道100公里,登山步道6条;建设特色健身项目基地6个。
3.全民健身信息工程。完善体育网站服务平台,方便市民查询体育健身信息;建立全民健身基础数据统计体系,提高全民健身公共信息服务能力。各区(市)建立全民健身网络服务体系,丰富全民健身活动信息内容。
4.全民健身培训工程。加强全民健身专业技术和素质培训,建立2个全民健身技能培训中心,为各类人群和社会体育指导员提供健身技能培训。
5.全民健身活动工程。抓好每年“全民健身月”和“全民健身日”活动。遵循“因地制宜、业余自愿、小型多样、就近方便”的原则,结合节假日和重要体育文化活动等策划组织大型健身活动。组织开展以传统武术运动、健身秧歌、体育舞蹈、龙舟大赛、舞龙舞狮、清明登山、元旦长跑、妇女健身展示等形式多样、丰富多彩的全民健身活动。不断创新活动形式和内容,重点打造海峡两岸体育交流基地,龙舟基地和赛车基地。各区(市)要充分利用区域特点和重要时间节点,打造精品赛事,开展各具特色的群众体育活动。
(三)推动城乡体育、人群体育协调发展。
1.大力发展社区体育。各区(市)政府要将城市社区体育工作作为社区建设的基本内容,统筹规划,加大投入,以社区公共体育设施建设为重点,不断改善社区居民体育健身环境和条件。各街道办事处要发挥组织协调作用,建立完善体育健身指导站、老年体协、体育健身俱乐部等体育组织,整合辖区单位、学校体育设施资源,举办形式多样、广泛经常的社区体育健身活动。
2.大力发展农村体育。各区(市)政府要将农村体育工作纳入当地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规划,促进城乡体育资源均衡配置,逐步建立城乡一体化的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增强农村基层体育公共服务能力。乡镇政府要组织建设集中居住社区和分散居住社区中心村的体育场地设施,建立完善农民体协、老年体协等体育组织。在传统节日和农闲季节广泛组织农民体育活动。
3.大力发展青少年体育。全面实施《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深入开展“青少年阳光体育运动”,保证学生每天锻炼1小时,把学生体质状况和参加锻炼情况纳入各类招生考试之中。积极开展课余体育训练,推进多种体育项目进校园。组织举办全市中、小学生运动会和中小学足球、篮球、排球、乒乓球、田径等项目联赛。充分发挥各级青少年宫、活动中心、营地等青少年校外教育阵地作用,积极开展青少年拓展训练等活动,与学校体育教学和训练相互衔接,努力增强青少年身体素质。建立和完善学校、社区、家庭相结合的青少年体育网络和联动机制。
4.大力发展少数民族体育。建立健全基层少数民族体育协会。重视培养少数民族体育教师、社会体育指导员和各类体育人才。组织开展以民族优秀体育项目为主要内容的体育竞赛和活动。
5.大力发展老年人体育。建立健全各级老年人体育协会,组织开展丰富多彩的老年人体育活动。不断创新适合老年人特点的体育健身项目和方法。加强老年体育健身教练员、辅导员、裁判员和骨干队伍建设,重点扶持一批在全国、全省有影响、有特色、有水平的老年体育健身团队。公共体育设施对老年人提供便利和优惠。鼓励、支持社会组织和个人兴办老年人体育服务机构,建设体育健身设施。
6.大力发展残疾人体育。建立健全残疾人体育组织。坚持把残疾人体育纳入特殊教育内容,加快培养为残疾人服务的体育教师和社会体育指导员。实施“助残健身工程”,为残疾人建设就近方便的体育健身设施。研发推广适合各类残疾人特点和需要的健身康复体育项目。体育场馆设施建设改造要严格执行国家无障碍标准。各级各类学校要创造条件组织残疾学生参加适合其特点的日常体育活动。
7.大力发展职工体育。充分发挥各级行业体育协会、职工体育协会作用,以职工体育示范基地创建为载体,组织开展符合单位特点、职工喜闻乐见的体育健身活动。鼓励有条件的单位建设职工体育设施,成立职工体育俱乐部,组织开展国家体育锻炼标准达标测验和体质测试活动,每年举办职工健身运动会。举办好全市职工运动会。积极创新职工体育发展模式、基层职工体育组织形式和活动方式,完善职工体育与社区体育互补机制。
四、组织实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各级政府是全民健身事业的责任主体,要把全民健身工作纳入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并成立全民健身工作领导小组,研究制定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保障措施,督促检查全民健身实施计划的落实,统筹推动全民健身事业发展。要把全民健身工作列入议事日程,根据本计划制定具体实施方案,及时研究解决工作中的困难和问题,落实政策保障、人员配备、资金投入、监督奖励等措施。各有关部门要明确各自职责和任务,贯彻执行各项政策措施,推动本计划落实。各级工会、共青团、妇联、残联和各行业体协等要结合自身特点和优势,充分发挥作用,形成政府主导、部门推进、社会支持、全民参与的良好格局。
(二)加大经费投入。市、区(市)要将全民健身工作所需经费列入本级财政预算,并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逐步增加对全民健身的投入。按照国家有关彩票公益金的分配政策,体育彩票公益金应重点用于全民健身事业,财政和审计部门要加强监督管理。鼓励企业、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和个人捐赠支持实施全民健身计划。
(三)整合体育资源。各级要按照国家有关公共体育设施用地定额指标规定,将城乡公共体育健身设施建设纳入城乡建设规划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新建居住区要按照国家有关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标准,建设体育健身设施,重点建设中小型、专项型、适用性强的体育场地设施。采取有效措施,提高现有公共体育场馆的利用率。充分利用公园绿地等开辟健身场地。完善学校体育场地向公众开放制度。机关、企事业单位也要腾出或开辟体育场地,为职工参加体育锻炼创造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