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投稿指导 期刊服务 文秘服务 出版社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首页 > 精品范文 > 道德与法治课程的性质

道德与法治课程的性质精品(七篇)

时间:2024-02-10 16:40:22

序论:写作是一种深度的自我表达。它要求我们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真相,好投稿为您带来了七篇道德与法治课程的性质范文,愿它们成为您写作过程中的灵感催化剂,助力您的创作。

道德与法治课程的性质

篇(1)

关键词:道德法治课;情感教育

教育没有情感,就像河塘里没有水一样。新课改提出实施素质教育,随着现代化教育观念的逐渐改变,情感教育也将越来越受到全社会的普遍关注。如何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教学中实施情感教育,以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是每一个政治课教师教学的重要任务。下面就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和情感教育相结合谈几点看法。

一、道德与法治课的情感教育现状分析

1.发展智育忽视情感教育

长期以来,我国应试教育存在的弊端,使得初中道德与法治课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对情感教育的落实开展产生了严重的阻碍。提高成绩,重视分数成为当前大多数教师、家长及学生的目的,许多教师和学生无法正确理解情感教育的目的与价值。教师在实际教学过程中,片面追求分数,重视对学生的智育要求,却忽视了对学生最基本的情感教育,更没有明确的教学目标,从而使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的情感教育无法落到实处。

2.忽视学生情感表达

学生的情感体验与行为参与是至关重要的,可是在当前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的开展过程中,却严重忽视了学生的情感表现。许多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为了赶进度,尽快完成教学计划,只是一味地传授知识技能,却未曾考虑这样全盘灌输的思想是否符合学生接受特点。一方面养成了教师的惰性,另一方面也使得W生的情感无法获得满足。

二、初中道德与法治课中渗透情感教育的必要性

1.教学性质决定了必须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中渗透情感教育

道德与法治课是对学生思想品德以及有关社会科学常识教育进行系统教育的必修课程。德育工作是否能真正体现实效性,情感教育的作用必不可少。与其他课程相比,道德与法治课在教学上更能发挥出情感的渗透作用,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倘若教学中,只有空洞的理论说教,而无情感教育,就无法真正引起学生的情感共鸣,更不能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2.教学原则决定了必须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中渗透情感教育

道德与法治课的目的、内容、特点,决定了它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作为道德与法治课教师只有坚持不懈,发扬爱岗敬业精神,在教学过程中注入情感,充分调动学生的情感、情绪,才能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和学生的学习效果,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

三、情感教学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中的应用方案

1.明确目的性,提高学生认识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

作为教师要明确道德与法治课的教学目标,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培养学生良好的品质。可以利用身边的实例,培养学生认识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比如学生听闻社会上一些正义之事,敬佩之情会油然而生;而当听闻不雅之事,会即刻产生厌恶情绪。作为教师教学中,就要有目的、有意识、针对性地利用情感教育的两面性,利用学生已有的判断能力,引导他们认识何为真、善、美、丑,分析为何好的事情值得敬佩,不好的事情应遭到摒弃。在这种情感因素的引导下,学生认识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也就会得到明显提高。古人云“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只有以情感为载体,通过情感无声的润泽,才能将道德与法治课真正渗透到学生的思想中,内化为学生的认知及行为。

2.以热爱学生为前提渗透情感教育

学生对教师的情感直接影响到教学效果。如果学生尊敬老师,喜爱老师,也就会自然而然愿意与教师产生情感的交流,对教师教授的课程也会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所谓亲其师而信其道。而教师要受到学生的尊敬,首先要学会尊重和热爱学生,热爱学生是教师从事教育事业的根本,如果缺乏爱则难以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教育。因而,教师要在公平平等的前提下,关心爱护每一位学生,使学生感受到教师的爱,从而产生强烈的学习欲望。也只有当教师与学生产生充分的信任,彼此才能和谐相处,建立平等的师生关系。教师以热爱学生为前提渗透情感教育,可以使学生更积极参与到道德与法制课教学中,有效提升课堂教学效率,提高教学质量,促进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

3.创设情境,增加趣味性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高度创设适宜的教学情境。将理性的教学内容以感性的方式直观地反映出来,再现生活现实。教师要具有丰富的社会生活经验,了解学生的日常生活,对当今的时代变化要有敏锐的感知力,道德与法治课的内容也要紧紧跟随时代步伐,教师要引导学生关注新闻,了解最新社会动态,拓宽学习体系。教学中可以结合一些典型的案例和事实进行讲解,可以利用多媒体教学,如讲课之前准备好一些历史小故事,带领学生共同观看,然后启发学生对历史故事所体现的优秀品质进行总结,培养学生的情感体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有助于学生优秀品质的形成。

4.以生动的语言打动学生的心灵

古人云:“情乎于辞”,教学是一门艺术,教学语言更是一门艺术。谁能将它演绎得好,谁就能抓住学生的心。因而,教师在授课时,应饱含热情,力求以最简洁明了的语言,生动而形象地表达思想情感,让学生从中感受到所学课程内容的美,学习也就会变被动为主动。良好的教学语言,是触发学生思维,引发学生学习兴趣、发展学生智力的契机。因此,课堂上教师新颖、优美、富有情感的语言,可以使学生得到感染,自觉融入其中,情感也就必然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

总而言之,教育离不开情感的渗透,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离不开情感的教育。因而,教师要通过情感教育促进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才能提升教学效果,使学生在轻松愉悦的环境中,感受到道德与法制课的意义,认识到学习道德与法治的必要性,从而让道德与法治课堂焕发光彩,使其成为学生人生道路上的指明灯。

参考文献:

[1]孙晓 卜范英 《对思想政治情感教学探索的教学与思考》[J] 中小学教材教学 2004 26.

篇(2)

根据《意见》,中考的考试科目涵盖国家《义务教育课程设置实验方案》(7~9年级,以下简称《课程方案》)规定的全部科目,包括语文、数学、外语、道德与法治、历史、地理、物理、化学、生物、体育与健康、音乐、美术、信息技术等9门科目。

各学科的试题要体现立德树人根本要求,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为根本,注重体现学生的科学素养、人文素质和实践能力。增强基础性和综合性,着重考核学生掌握学科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宽度和广度,试题试卷的整体难度适当,减少单纯记忆、机械训练性质的内容,杜绝偏题、怪题。

同时,各学科的试题应该增强应用性,注重与学生生活、社会实际和科技发展等的联系,侧重考核学生在真实情境中发现问题、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增强创新性,增加探究性和开放性试题的比例,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考试方式:笔试为主探索面试、实操等多种方式

《意见》要求各科考试要结合各学科的特点,以笔试为主,探索面试、口试、实践考察、实验操作和技能测试等多种方式。物理、化学和生物科目考试分为笔试和实验操作,其中实验操作成绩不低于每门科目考试总成绩的10%。积极探索应用计算机进行考试。

各门科目的考试逐步由各市委托命题过渡到由省教育考试院统一组织命题,各市组织实施。理化生实验操作、体育与健康、音乐、美术和信息技术科目考试由市命题并组织实施。

考试成绩鼓励:分数+分级相结合

在考试成绩呈现上,可以采用分数、等级等多种形式呈现,鼓励有条件的市仅以“等级”呈现成绩,避免学生分分计较、过度竞争。

语文、数学、外语、体育与健康以分数形式呈现;其他科目可以分数或等级形式呈现。等级划分及细化具体办法由各市确定。

道德与法治科目将纳入招生录取科目

《实施意见》明确了纳入高中阶段学校招生录取科目及其计分比例。

据悉,除语文、数学、外语、体育与健康4门科目外,至少将道德与法治、历史、物理和化学4门作为高中阶段学校招生录取科目,鼓励将道德与法治、历史、地理、物理、化学和生物6门作为高中阶段学校招生录取科目。

篇(3)

河南了河南省初中学业水平考试实施办法与综合素质评价实施办法,文件中明确指出:初中学业水平考试是学生毕业和升学的基本依据,不是主要依据,除学业水平考试外要考察综合素质,包含思想品德、学业水平、身心健康、艺术素养、社会实践。学校老师要把学生在校的一切相关内容记录在《河南省初中学生成长纪实报告》相应栏目中,活动记录和事实材料务求真实,有据可查,作为中招录取的重要参考。

周口中考科目、内容

初中学业水平考试将《义务教育课程设置实验方案》中的全部科目纳入考试的范围。语文、数学、外语、道德与法治、物理、化学、历史、地理、生物由全省统一命题、统一试卷、统一考试时间。语文、数学、外语、物理、化学、地理、生物七个科目实行闭卷考试;道德与法治、历史两个科目实行开卷考试。

体育与健康和物理、化学、生物实验操作考试纳入学业水平考试统一管理,由省教育厅明确统一要求,各省辖市(含省直管县、市,下同)教育行政部门组织实施。

综合实践活动(含信息技术、劳动与技术、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和社会实践)、艺术(音乐、美术)等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学校课程,也要进行考核,由省辖市教育行政部门统一组织,以初中学校为主实施,相关特长表现体现在学生的综合素质评价中。

在考试内容方面,将依据义务教育各学科课程标准确定初中学业水平考试内容,减少单纯记忆、机械训练性质的内容,增强与学生生活、社会实际的联系,注重考查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加强初中学业水平考试题库建设,开展试卷评估与分析,提升考试命题质量和水平。

周口中考时间安排

【重点】

初中学业水平考试是学生毕业和升学的基本依据

初中学业水平考试及高中录取计分科目包含语文、数学、外语、道德与法治、物理、化学、生物、历史、地理、体育与健康、理化生实验操作。考试成绩以分数呈现,总分800分。其中语文、数学、外语每门120分,物理、道德与法治每门70分,化学、生物、历史、地理每门50分,体育70分,理化生实验三科满分30分。

综合实践活动(含信息技术、劳动与技术、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和社会实践)和艺术(音乐、美术)等未纳入中招录取计分科目的课程,考核成绩原则上以等级呈现,具体等级要求由省辖市统一规定。经教育厅批准的地区,也可以选择部分科目,统一组织考试,并以一定分值计入中招录取成绩。

值得注意的是,初中学业水平考试是学生毕业和升学的基本依据。各地教育行政部门要加强对学业水平考试结果的研究与分析,做好教学反馈与指导,不断提高教学质量。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根据学业水平考试成绩给学生排队,不得仅以考试成绩作为评价学校和教师的依据。

【变化】

综合素质评价从2017年入学的初中一年级新生开始实施

综合素质评价是对学生全面发展状况的观察、记录、分析,是发现和培育学生良好个性的重要手段,是深入推进素质教育的一项重要制度。

初中学校和教师要充分利用写实记录材料,对学生成长过程进行科学分析,初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材料将作为中招录取的重要参考,提供给高中阶段学校录取使用。这也就意味着,中考一考定终身的时代将要远去,未来综合素质评价机制将会越发完善与成熟,同时意味着学生的课外生活会越发丰富。

此外,高中阶段学校在招生时要根据学校办学特色和人才培养要求,制定科学规范的综合素质评价材料使用规则,报教育主管部门批准后实施。高中阶段学校的综合素质评价材料使用的相关要求应在招生前提前向社会公布,综合素质评价从2017年入学的初中一年级新生开始实施。

评价内容和评价程序

评价内容包括思想品德、学业水平、身心健康、艺术素养、社会实践等五个方面,初中学校要基于学生发展的年龄特征,结合当地教育教学实际,科学确定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具体内容和要求。

篇(4)

河南了河南省初中学业水平考试实施办法与综合素质评价实施办法,文件中明确指出:初中学业水平考试是学生毕业和升学的基本依据,不是主要依据,除学业水平考试外要考察综合素质,包含思想品德、学业水平、身心健康、艺术素养、社会实践。学校老师要把学生在校的一切相关内容记录在《河南省初中学生成长纪实报告》相应栏目中,活动记录和事实材料务求真实,有据可查,作为中招录取的重要参考。

商丘中考科目、内容

初中学业水平考试将《义务教育课程设置实验方案》中的全部科目纳入考试的范围。语文、数学、外语、道德与法治、物理、化学、历史、地理、生物由全省统一命题、统一试卷、统一考试时间。语文、数学、外语、物理、化学、地理、生物七个科目实行闭卷考试;道德与法治、历史两个科目实行开卷考试。

体育与健康和物理、化学、生物实验操作考试纳入学业水平考试统一管理,由省教育厅明确统一要求,各省辖市(含省直管县、市,下同)教育行政部门组织实施。

综合实践活动(含信息技术、劳动与技术、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和社会实践)、艺术(音乐、美术)等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学校课程,也要进行考核,由省辖市教育行政部门统一组织,以初中学校为主实施,相关特长表现体现在学生的综合素质评价中。

在考试内容方面,将依据义务教育各学科课程标准确定初中学业水平考试内容,减少单纯记忆、机械训练性质的内容,增强与学生生活、社会实际的联系,注重考查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加强初中学业水平考试题库建设,开展试卷评估与分析,提升考试命题质量和水平。

商丘中考时间安排

【重点】

初中学业水平考试是学生毕业和升学的基本依据

初中学业水平考试及高中录取计分科目包含语文、数学、外语、道德与法治、物理、化学、生物、历史、地理、体育与健康、理化生实验操作。考试成绩以分数呈现,总分800分。其中语文、数学、外语每门120分,物理、道德与法治每门70分,化学、生物、历史、地理每门50分,体育70分,理化生实验三科满分30分。

综合实践活动(含信息技术、劳动与技术、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和社会实践)和艺术(音乐、美术)等未纳入中招录取计分科目的课程,考核成绩原则上以等级呈现,具体等级要求由省辖市统一规定。经教育厅批准的地区,也可以选择部分科目,统一组织考试,并以一定分值计入中招录取成绩。

值得注意的是,初中学业水平考试是学生毕业和升学的基本依据。各地教育行政部门要加强对学业水平考试结果的研究与分析,做好教学反馈与指导,不断提高教学质量。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根据学业水平考试成绩给学生排队,不得仅以考试成绩作为评价学校和教师的依据。

【变化】

综合素质评价从2017年入学的初中一年级新生开始实施

综合素质评价是对学生全面发展状况的观察、记录、分析,是发现和培育学生良好个性的重要手段,是深入推进素质教育的一项重要制度。

初中学校和教师要充分利用写实记录材料,对学生成长过程进行科学分析,初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材料将作为中招录取的重要参考,提供给高中阶段学校录取使用。这也就意味着,中考一考定终身的时代将要远去,未来综合素质评价机制将会越发完善与成熟,同时意味着学生的课外生活会越发丰富。

此外,高中阶段学校在招生时要根据学校办学特色和人才培养要求,制定科学规范的综合素质评价材料使用规则,报教育主管部门批准后实施。高中阶段学校的综合素质评价材料使用的相关要求应在招生前提前向社会公布,综合素质评价从2017年入学的初中一年级新生开始实施。

评价内容和评价程序

评价内容包括思想品德、学业水平、身心健康、艺术素养、社会实践等五个方面,初中学校要基于学生发展的年龄特征,结合当地教育教学实际,科学确定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具体内容和要求。

篇(5)

江西高中阶段学校考试招生制度迎来重大改革啦!

2018年4月3日,江西省教育厅举行新闻会宣布,江西从2018年初一新生起,将初中毕业、高中招生“两考合一”,统一规范为初中学业水平考试,高中阶段学校招生录取的学科成绩来源于学业水平考试的成绩。这也就是说,从2018年初一新生起,将取消现行的统一中考。

虽然取消现行统一中考,但江西省教育厅副厅长刘菊娇强调,初中学业水平考试实行随学随考随清,原则上安排在学年末进行。其中招生录取计分科目考试时间安排在6月份进行。“江西把《义务教育课程设置实验方案》所设定的全部科目纳入初中学业水平考试的范围。”刘菊娇介绍,具体是语文、数学、外语、道德与法治、历史、地理、物理、化学、生物、音乐、体育与健康、美术、综合实践活动中的信息技术教育等13个学科。其中,外语包括听力测试,物理、化学、生物包括实验操作。综合实践活动的其他情况(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劳动与技术教育等)纳入综合素质评价内容。

在考试方式上,语文、数学、外语、道德与法治、历史、地理采取书面考试;物理、化学、生物采取书面考试与实验操作相结合的方式;体育与健康采取现场测试;信息技术采取操作考试;音乐、美术采取过程与终结性考查相结合的方式。“各地可根据学科性质和特点采取适当的考试方式,文化学科可采取分卷或相近科目合卷的方式。”刘菊娇说。

刘菊娇介绍,今后将改进考试成绩呈现方式,学业水平考试成绩采用分数或等级等形式呈现,鼓励实行等级呈现。各科目分值如下:语文120分、数学120分、外语120分(含听力20分)、道德与法治80分、历史80分、物理85分(含实验5分)、化学75分(含实验5分)、生物55分(含实验5分)、地理50分、体育与健康50分、信息技术15分。音乐、美术可用等级或“合格”“不合格”呈现,也可用分数呈现,具体由设区市、省直管县(市)确定。

篇(6)

关键词:课堂教学;道德与法治;“三步六法”

中图分类号:G63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7)04-0085

随着新课改不断推进,“核心素养”已成为热点话题。恰逢由教育部审定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义务教育阶段初中《思想品德》教材更名为《道德与法治》,新的教材于2016年秋季在七年级开始使用。到底如何在新教材的教学过程中更好地把“核心素养”落到实处,实现高效课堂的转变是笔者一直思考的问题,通过笔者使用新教材近一年,总结出“三步六法”教学思路,有效地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一、阶梯一:提倡自主阅读,提升获取解读信息的能力

在讲授新课前,教师要给予学生充分的时间阅读课本内容,通过阅读让学生发现本课知识,掌握基本逻辑思路,让后续的新课学习提供指引,通过有效阅读避免教师在讲授新课时,学生在没有任何准备的情况下接受从未接触过的知识,会让学生对道德与法治产生畏惧,觉得它晦涩难懂、枯燥乏味。通过自主阅读还学生宁静的课堂、真实的思维阵地。

1. 方法一:制定阅读自学提纲,让学生阅读找到方向

在教师讲授新课前,教师应该创设以问题为导向的阅读提纲,帮助学生有步骤、有针对性地阅读课本。教师提出的问题要注意总量要适度,不能过多,而且问题要有梯度,从简单的是什么到为什么最后到如何做,逐层递进。让学生边阅读边用笔把相关的课本观点进行归纳。带着问题来阅读比起漫无目标的阅读收到更明显的效果。例如,在《品味情感中成长》一课中,笔者在开篇就设计了几个阅读提纲:(1)美好情感对我们的意义?(2)获得美好情感的途径?(3)负面情感体验对我们成长的意义?(4)传递情感正能量的方法?(5)传递情感正能量的意义?以问题引领为导向,让学生带着“问题”有针对性地阅读课文,在阅读过程中用不同的符号和下划线标注问题的答案,做到心中有数。这一方法笔者从上学开学一直沿用至今,发现刚开始学生无从下笔不知所云分不清层次到现在习惯了带着问题去阅读,并且能够从问题中掌握本课的关键点,中间经历了师生之间的不断磨合,尽管学生的答案不完全正确,但是允许学生表达自己内心真实的想法。

2. 方法二:善用课本资源,拓展阅读视野

新教材中有许多辅助教学性质的环节,如分为“阅读感悟”“相关链接”“方法与技能”等, 教师可以充分相信学生的阅读能力,让他们在课堂上直面困惑甚至是质疑,将冲突、碰撞视为值得展开探讨与对话的重要议题,以及提升学生思想认识和品德修养的重要契机,引导学生思考、辩理和体验、感悟。让他们带着问题,展开新课的学习之旅。例如,在《青春有格》一课中出现的“行己有耻”“止于至善”等文言文,需要引导学生通过查找资料,掌握它的含义。

二、阶梯二:主张情境化教学,提高调动运用知识的能力

学生有了对教学内容的基本认知,下一步就应该创设具体化、生活化的问题情境带动新课学习。新教材力图促使教师和学生能够在设计的内容与问题中产生一定的体验共鸣和思想冲突,鼓励学生开放自我,展现自己真实的矛盾、困惑与情感,通过平等的交流与对话,探索行动策略,促进自我生命的成长。因此,在解决教学核心内容时,教师要改变以往“满堂灌”单向的知识传递,相反要发挥好新教材的“脚手架”功能,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教学中,教师要直面学生生活中真实的困惑、矛盾、冲突,从教授“道理”转向探寻“方法”转变,通过对话的方式吸引并激发学生课堂参与、课堂互动的生命热情。

1. 方法三:挖掘教材“探究与分享”环节,读透课本

因为它是课堂活动的主体形式,在呈现材料后进行提问或者提出活动要求,引导学生思考、分享、探讨、碰撞。新教材创设的探究问题具有思考性,能够很好地帮助理解教材正文内容。因此,教学中,教师千万不要舍本逐末过分追求材料吸引眼球而忽视了教材提供给我们的优秀“资源库”,相反,我们要充分利用“探究与分享”的环节,真正落实该环节提出的问题以及对问题的变式。充分让学生领悟正文的核心思想价值。例如,《青春的情绪》一课中其探究环节,教材选取了以“陈玲”这一角色的一系列情绪变化事例为模版,并且创设三个环环相扣的问题从浅入深地讨论青春期情绪变化的特点(是什么)到产生情绪变化的原因(为什么)最后到假设你也遇到陈玲的情况如何应对(怎么样)。笔者通过落实笔头和口头表达,让学生确立正确对待负面情绪的态度,其后教师还可以引用我国古代就有“怒伤肝,喜伤心,思伤脾,忧伤肺,恐伤肾”情志理论,说明不良情绪往往是健康的大敌,椭学生确立良好、乐观的情绪,这样既是对课本的落实,同时又拓展了课本内容,提升情感态度价值观。

2. 方法四:以“热点”话题引领,读活课本

新教材中“探究与分享”环节提供的材料具有一般性参考作用,教师有时可以适当运用自己学生的实际情况,恰当地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因为不同地区不同层次学生的文化背景不同,甚至不同班级他们的实际水平不相同,要达到高效的课堂就必须要针对具体的学生,找准他们的“刺激点”以此激发他们的求知欲望。例如,在《网上交友新时空》一课中,笔者节选了最近很火的一部电视剧《小别离》中的片段,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因为学生很多都看过这部连续剧,并且对主人公“方朵朵”认识较深,对其在电影中的很多故事情节都十分熟悉,通过创设问题情境“方朵朵在网上写小说俘虏几十万粉丝说明网络交往的什么特点?”“方朵朵妈妈为什么采用QQ与女儿交往,它与现实交往有什么区别?”等问题,让学生掌握网络交往的特点以及网络交往的利弊等知识。他们随着教师在课堂上节选的视频,很快就进入的讨论气氛并且有些优秀学生能够自觉整理出与本课“网络交往”的一系列观点,构建起“网络交往”的立体知识架构,极大地推进课堂教学节奏。

三、阶梯三:推崇实践探索,增强探究问题的能力

在倡导“学科素养”的今天,学是为了用,政治课是为了让学生在学习道德与法治的基础知识后,能够用它们来解决实际问题。政治课堂的基础理论多是从人们的生活而恚且又回归生活对人们的实践予以指导。联系学习和生活实际,使学生在生活中展开实践探究,对培养其核心素养更为有利。一节政治课成败的关键是学生能否做到学以致用并把它内化为自身的行为规范。此时,教师应该帮助学生适当点拨,还学生总结提升的机会。而我们政治课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学会探究问题,这种探究可以对某一现象,某一观点总结出研究方法或提出策略建议,对某些结论提出新的假设。这一能力要求考生不仅能够运用判断、归纳、演绎、比较、概括等方法论证政治问题,而且能够综合运用政治学科以及相关学科的原理和方法论证和探讨政治问题,具有创新思维能力。

1. 方法五:相信学生,提供研究学习机会

当讲授完课本内容后,教师要给课堂“留白”,给予学生对话、探讨、磋商空间。尊重学生既有的认知与经验,搭建充分的“支架”帮助学生分享。例如《在品味情感中成长》一课,特意创设PPT专题展示“寻找身边正能量”环节,通过完成研究性学习,实地调查,制作PPT,介绍我们广州的好人好事,其中一小组他们研究的“如何治理‘共享单车’”赢得全班同学的赞赏,该小组在向全班同学展示过程中充分发挥小组合作精神,克服胆怯畏惧的心理,在班集体起到榜样的积极引领作用。

2. 方法六:鼓励学生,延伸课堂探索空间

打造立体课堂政治课的教学并不能只局限在课堂有限的40分钟,政治课所倡导的德育功能目标应该从课堂延展到真实的生活。从感知、理解走向行动。笔者利用家长等社会资源组织学生走进银行,学会正确的理财观念;利用我校优秀毕业生的资源组织学生聆听学长的“青春历程”树立崇高的理想信念;利用校园文化活动图书义卖等活动学会处理好集体与个人的关系等。例如,笔者所在学校通过开展“专题时政课”带领学生进一步深入学习。

四、结论

对于新教材,笔者通过在教学实践中的“三步六法”,极大地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其中,“三步”是逐层递进的三步,由浅入深的“三步”,“六法”是综合交叉的六法,由教材资源的开发运用到实际问题的探索反思构建立体的“脚手架”,帮助学生全方位地掌握学科知识,培养政治学科核心素养。由于笔者教学经验有限,对于某些问题考虑亦未够充分,希望在今后的探索中不断前行。

参考文献:

[1] 陈秉公.论《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的教学规律与教学境界[J].江汉论坛,2016(11).

[2] 李美文.初中政治学科学生核心素养培养路径分析[J].教学管理与教学研究,2016(18).

[3] 吴 蓉.人教版《道德与法治》教材的主要特点及教学策略[J].教学月刊中学版政治教学,2016(9).

篇(7)

大学生法制教育是指对高等院校的非法学专业的大学生进行的法律基本知识的教育。而大学生法制教育与普通公民的法制教育相比,大学生更侧重于理论教育,对于普通公民进行的法制教育主要是法律条文的教育,而对于大学生的法制教育则不能简单的进行法律条文教育,随着其年龄的增长和知识的丰富,大学生不会像中小学生一样简单的服从家长和学校,而是对许多社会现象进行独立的思考,他们不仅仅要知其然更要知其所以然,不再是对法律单一的认识和接受,而是更多的探讨和论证,法律为什么会这样规定?会给我带来什么?这些都成为大学生法制教育的特点。当然对于非法学专业学生而言,不可能学习所有的法律知识,而是要培养学生基本法律意识和独立思考的能力,对于大学生如果想更多的了解某一门法律课程,则可以通过其自学能力得以解决,所以大学生法制教育的重心应该是提高法律意识和树立法律信仰。

二、现代学校的大学生法制教育的地位

我们认为,现代学校法制教育对建立法治国家、造就法治人才和培养守法公民等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学校是大学生法制教育的根本环节,是大学生法制教育的主阵地,通过学校的系统的学习,使学生树立基本的法律意识。

首先,现代学校法制教育是弘扬法治精神,树立法律信仰的基本途径。所谓法律信仰,就是人们对法律的无限信服和崇拜,并以之为行为的最高准则。“一个社会公众对法律的信仰生成相当重要,它是一个国家法治化的关键性要素”。正因为如此,伯尔曼的至理名言“法律必须被信仰,否则它将形同虚设”才会广为流传,成为所有崇尚法治的一条真理。法律信仰是人们对法律的一种认同和依归,其实质是追求法律至上,只有法律信仰才可能守法。中国几千年的专制传统,却没有民主法治的文化遗产,从以儒家文化为代表的传统文化演绎下来的中国现代文化,不可避免的存在重人治轻法治的封建残余,如果再不强化法制教育,法治精神就无从谈起,法律信仰更是空中楼阁。现代教育的系统性、规模性和科学性有组织性等显著特点,使现代学校法制教育在培育受教育者的法治信仰方面具有特殊的作用。通过学校的法制教育,向社会输送一批又一批具有法律信仰和法治精神的社会成员,就能使整个社会逐渐形成良好的法律文化和法治环境,为最实现法治国家奠定坚实的基础。

其次,现代学校法制教育是教育青少年知法、守法,减少青少年犯罪的有效途径。青少年犯罪是我国当前最为严重的社会问题之一,从数量上看,青少年刑事犯罪逐年上升。总结青少年犯罪的特点:共同犯罪、结伙作案多,带有“黑帮”性质的团伙犯罪亦有增加趋势;突发性犯罪多,作案动机、目的比较单纯,带有一定的盲目性;严重犯罪多,作案手段比较野蛮和凶残,往往不计后果。这些很多都是因为青少年自身素质不高、抵御能力较差而导致的严重后果。一些青少年没有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游手好闲、好逸恶劳、无事生非加上法制观念极其缺乏等,其一旦受到外界因素的影响和刺激,很容易走向犯罪道路。而学校利用其自身的优势,根据青少年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有的放矢的施加法制教育,使之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增强其法律意识和法制观念,能够有效地遏制青少年犯罪。

三、大学生法制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一)学校法制教育的欠缺使大学生缺乏正确的认知

现在很多高校重视科学教育而忽视人文教育,重视专业知识教育而忽视道德和法制教育。我国从1987年就在高校开设《法律基础》课程,而后又于1998年设置“两课”,以及后来的05年课改后的“思想道德修养和法律基础课程”(后面简称《基础》),都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大多都流于形式。尤其05年课改以后,道德与法律结合,压缩了原有的课程内容,并且很多老师原来要么是学德育的要么是学法律的,其上课也根据自己的专业能力将该课程上成单一的德育课或者法律课程,没有起到应有地效果。另外一些高校内部本身存在不少问题。有些班主任或辅导员责任心不强,缺乏对学生必要地关心和了解,以至于学生不良行为的发展,甚至沦丧到违法犯罪。另外由于学校管理不严,规章制度不落实,对大学生迟到旷课,考试作弊和打架斗殴等违规违纪行为未能及时的处理和有效控制,这无疑助长了学生的侥幸心理和反叛心理,使一些不正之风愈演愈烈。

(二)社会不良现象对大学生法制教育的冲击

现实生活中很多不良现象对大学生思想造成了不小的冲击,金钱与权力凌驾于法制之上;权钱交易没有得到应有的惩罚,而遵纪守法、热心助人的人没有得到褒奖甚至还受到诬赖误解;还有一些以低俗下流挣人眼球,甚至还以次成为名人,这一切都让大学生迷惘、彷徨,导致一些大学生的法律意识和道德认知产生错觉,甚至导致其不能明辨是非。另外社会上对一些现象的误读,也使大学生无所适从,很多学生对违法犯罪认识片面,就像药家鑫一样,认为交通事故中撞人不如撞死,怕受害人难缠进而犯罪。相信权力可以解决很多问题,拿钱买命,无法无天。有这些思想的人还不在少数,这些都是舆论媒体的片面报道对大学生所产生的一些误导,而这些误导有些却引导着大学生行为。最后网络深深影响着当代大学生,其中一些低俗、下流、污秽不堪的东西冲击着大学生地视野,这些极具刺激和诱惑力的东西很容易让大学生深陷其中不能自拔甚至毁掉自己,近来大学生犯罪其中很多都和网络有关。

(三)家庭教育的欠缺使大学生产生心理问题

家庭是预防青少年犯罪的基石,是传播道德规范的重要场所。家长对孩子的影响是巨大的,部分家长要么过分溺爱孩子,要么对孩子过于严厉。过分溺爱的孩子会使孩子过分自我、缺乏磨砺、缺乏同情心和责任心。而过于严厉会使孩子形成冷酷自卑的心理。部分家长自身素质低下,无形中给孩子造成了不良影响。

四、新时期大学生法制教育构建

(一)充分有效地利用《基础》课程对学生进行法制教育

《基础》不是原来两门课程内容的罗列,也不是两种知识简单的相加,而是要构建大学生道德教育与法制教育有机结合的一门新课程。该课程将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放到首要位置,目的在于帮助大学生领悟法制精神和道德精神以及两种精神的实质,帮助大学生提高道德素质和法律素质等综合素质。为此,该课程对老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不能只熟悉自己所教的学科,还要通过学习,不断拓宽自己的知识面。教师应当提高对知识进行整合的能力。教师要能够寓法制教育于道德教育中,使学生认识到法律与道德的关系,法律以道德自觉为目标,而道德的最底线就是法律。教师要建立“整体教育观”,将道德教育和法制教育的内容有效地融合,而不是割裂两部分的内容。一方面让学生懂得自觉地学法、守法、护法是一种高尚的道德情操,从而从根本上增强法制观念,提高学法、守法、护法的自觉性。另一方面,让学生懂得把基本道德义务纳入法律规范,有助于人们道德情操的养成。因为如果只靠个人的良心和社会舆论来保障道德要求的实施,显然达不到预期的效果,必须利用法律强制手段加强法律的执行环节,才会使道德义务的约束力从“软约束”变为“硬约束”。这样既可以增强人们对法律的信任和敬畏,又可以增强人们对道德的认同,从而保证道德教育的成果。

(二)法制教育与道德教育相结合

大学生法制教育的目的是让他们在了解和懂得法律知识的基础上,增强法律意识,使他们对法律具有强烈的认同感和归宿感,从而自觉地遵守和维护法律,这也是培养合格的社会公民及大学生社会化的必要途径。也是帮助大学生尽快适应和融入社会,更快地实现自我的一种方式。道德教育的理想结果是培养一个具有高尚道德情操的人。如果一个人具备了高尚的道德情操,那么他的内心道德标准就会要求他遵守法律的规范,因为能够遵守法律的规范本身就是一种道德;法制教育的理想结果则是培养一个知法、守法的人,而法律的基本原则都是来源于道德,对法律规范的深入理解和内化就是对道德规范的遵循。因此,我们法制教育的成果除了培养良好的法制观念外,还可以进一步升华为培养良好的道德素质,道德教育的成果除了培养良好的道德素质外,还可以促进良好法制观念的形成,将道德教育与法制教育统一起来,有利于法律规则和道德规范相辅相成地调整大学生的行为,也有利于指引和保障大学生的健康。

(三)课堂教学与社会化教育相融合

法制教育不能离开社会这个大环境,而教育者必须学会利用社会这个大课堂对学生进行有效地法制教育。教育者可以充分利用主流媒体,把握一切有利机会对大学生进行法制教育。改变传统“课堂说教”式教学,让学生在生动、直观的实践活动中,感受为什么要遵守纪律及如何遵守这些规范。如何在社会上保障自己的权利不受侵害,如何才能有效地行使自己的权利。当然主流媒体也要积极地引导,褒扬楷模,批判错误。对社会道德模范大力褒扬广泛宣传,而对于少数的不法分子进行大力的批判,以警示社会公众。这对于正处于身心重要发展阶段的大学生,给他们现实有力的道德和法制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