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投稿指导 期刊服务 文秘服务 出版社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首页 > 精品范文 > 汉语言文学的概念

汉语言文学的概念精品(七篇)

时间:2024-02-08 15:09:58

序论:写作是一种深度的自我表达。它要求我们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真相,好投稿为您带来了七篇汉语言文学的概念范文,愿它们成为您写作过程中的灵感催化剂,助力您的创作。

汉语言文学的概念

篇(1)

汉语言文学专业是专门研究中国语言中的词语和句法,赏析古今的诗歌、散文、小说以及众多优秀的文学作品。通过对汉语言文学的学习,我们可以掌握较强的写作能力和文学语言功底,拥有较为宽广的知识面和人文修养。学好汉语言文学专业的人,当面对一部文学作品时可以运用专业知识直接对文学作品进行评价,对于编辑出版等相关工作也会应对自如。汉语言文学专业是承载着我国人文知识和人文精神的载体,但是汉语言文学专业作为传统的人文学科我们很难对其进行较为职业的定位。

一、汉语言文学专业在教学中存在的一些问题

(一)学生对汉语言文学专业的认同感不强

在我国汉语言文学专业涉及面较广,但是却没有涉及到一些专业性强的领域,相对于工程、医药、营销、企业管理等专业来说也没有形成明确的发展方向。所以造成很多学习汉语言文学专业的人,都会存在被逼无奈而不得不学的状态,常抱怨选错了专业,在他们看来选择汉语言文学专业是一种错误,他们并不认同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工作机遇和未来的发展空间。所以对本专业不关注、不学习,最后造成这些学员的专业基础知识不强,对本学科不热爱甚至厌恶,缺乏对传承伟大文化遗产的使命感和光荣感。

(二)汉语言文学的课程在设置存在较大缺失

相对于其它学科,汉语言文学的专业性要求更强,要求对文学知识的挖掘要更广、更深。但是现在个别学校却无法达到这一要求,究其原因是由于很多学校对于汉语言文学专业的课程设置并不合理,对其重视程度不够,使得专修课时减少。教师在进行授课时在授课方式上也存在一定问题,学生能够上到的实践课极少,由于课堂内容枯燥乏味使得学生对汉语言课堂兴趣缺乏,所以开始淡漠汉语言课堂,使得文学专业学生的职业技能培养严重不足。

(三)部分学校考核制度存在漏洞

现在很多学校用一张试卷就能够决定一个学生是否可以毕业,这种做法在一定程度上不够合理。现在很多学生在大学期间根本没上过几堂课,可是最后他们也可以顺利毕业。汉语言文学专业的考试制度不规范主要表现在:专业考卷所考的内容都是一些现成的而且较为概念性的基础知识,很多学生在最后考试阶段通过死记硬背来应付考试,即便他们对专业知识的研究根本就没有广度和深度,也可以顺利的毕业。由于这一不良现象,使得现在的很多学生完全忽视整个教学过程,只注重最后的考试结果。

二、我国汉语言文学专业要走的发展道路

(一)调整汉语言课程结构

汉语言文学的发展要紧跟时展的步伐,根据社会发展的需要和新时代的要求,培养真正具有文学审美能力、语言交际能力以及文学写作能力的专业型人才。为了保证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发展我们要转变教育教学规律,改变传统的教学手段,丰富汉语言文学课堂的教学内容,要有针对性的对教学大纲以及教学计划进行改变,要突出汉语言文学专业在发展上的优势和重要性,这样也才会引得学生的共鸣。

(二)改变传统课堂教学方法

在传统的教学课堂上,教师一直趋于主导地位,整个课堂上就只能听着老师在讲台前面进行滔滔不绝的演讲。授课老师沉浸在那一段古代、现代的文学作品中,可是却没有对学生造成任何影响,课堂睡觉随处可见。所以想要保证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发展,改变传统的教师"一言堂"教学方法是十分必要的。在课堂上要让学生各抒己见,对于文学作品可以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进行讲解,师生之间相互交流,同学之间相互讨论,教师通过对学生提问-让学生分析-让学生自主讨论-让学生回答这一教学课堂模式,不但训练了学生的思维能力、想象能力、口头表达能力、应变能力还会影响学生对于艺术的感染能力。

(三)对汉语言文学教学内容进行调整

现在汉语言的传播速度很广,学习汉语言的人也越来越多,想要汉语真正走向世界,应用到世界的各个角落,调整教学内容是十分必要的。运用新的历史知识、价值观进行文学解读。调整后的教学内容,使汉语言文学专业中涉及到的文学、写作以及语言等相关课程在相互联系中更有主要的侧重点。对于当代人员的个性化发展要求,在教学过程中要有针对性的对其进行专业的培养,这样可以保证新时期下的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发展。

(四)改变教育观念

随着现代社会的不断发展,汉语言文学专业想要形成办学特色就必须改变教育观念。我们都明白事物的实用价值是决定它发展的关键因素,很多学生对汉语言专业的概念都较为模糊,主要原因是汉语言文学专业的教育观念不强、专业混乱。所以为了保证汉语言专业在社会上的立足点,我们必须结合时代和社会发展需求去转变,通过对学生的能力教育,提升办学品位形成办学特色,加强对学生兴趣方面的教育培养,使汉语言专业人才更符合能力型人才的要求。

(五)培养汉语言专业人员的就业能力

随着国家的发展,市场对人的需求也在不断发展和深化。现在很多汉语言专业的毕业生无法满足岗位提出的职业能力要求。现在的社会分工越来越细,很多职业岗位对从业人员提出了更高的职业能力要求。汉语言专业毕业生会从事语文教师、文秘、公务员、营销人员、媒体从业人员以及文案编辑人员等相关工作,这就要求汉语言专业人员要具备较强的口才,较广且扎实的知识结构、创新能力、获取信息的能力以及较强的写作能力等等。所以学校要加强对学生知识能力的培养,以文学类课程为主,语言类、写作类、实践类课程都得到具体落实。这样才能解决他们就业面临的困境,适应社会的需求,为其铺垫一条专业发展道路。

(六)汉语言文学专业要重视对学生创新思维的构建

汉语言文学专业是一个涵盖知识面较广的专业,有较强的文化特征,这就要求汉语言专业的学生在进行学习的过程中要具备丰厚的文化底蕴。在教学过程中要求汉语言文学专业的老师,注重对学生创新思维的构建,教师首先在思想上要勇于开拓创新,有独特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思路。在授课过程中要激发学生的思维意识,使学生习惯思考、喜欢思考,在教学过程中要学会抛砖引玉,激励学生发现探究意识,让学生积极发表个人言论,在专业课上真正拥有自信,更有学习的动力。

结语

篇(2)

汉语言文学教学能够丰富学生的专业知识,提高学生的知识贮备,并提升文学素养。如何在汉语言教学中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以及水平,是广大老师应该着重注意改善的问题。

本文根据目前汉语言教学的现状,对如何提高课堂教学能力进行探讨。

一、多媒体辅助教学

随着时代的发展,教学内容的更新,需要与时俱进的教学方法去更好地指导学生学习。汉语言文学教学的特点不似其他教学,因为知识点比较零散,也有很多知识难以用言语去描述和表达。多媒体引入教学能够在很大程度上改善这一教学缺陷。作为汉语言文学教学的老师,应该熟练掌握多媒体的运用技巧,在课堂中,老师可以利用多媒体去展示教学部分。比如说,在四大名著的讲解分析中,老师可以用多媒体给学生展示一些书中相关人物的图片来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或者,老师还可以给学生放一段相关视频来提高他们的积极性。在教学中,老师还应该注意到多媒体只是教学的辅助工具,不要让多媒体分散学生的注意力,出现适得其反的效果。

二、课内与课外相互补充完善

课内的汉语言文学知识是有限的,这就需要老师引导学生学会自主探究学习。在学习课内知识的同时,也要从课外学习知识,让课内课外的知识进行相互补充完善,从而更好地提高学生的汉语言文学水平。老师还可以设置阅读课,让学生有统一的时间进行阅读,在阅读之后进行交流讨论,相互取长补短,共同提高学生整体的汉语言文学能力。

三、注重老师的引导作用

古语常说“为人师表”,意思就是告诉广大老师,要给学生提供榜样的力量。如果老师想要让学生对文学产生兴趣,那么老师本身就应该做到热爱阅读、热爱文学。在平时的汉语言学习中,老师要注重个人对学生的影响,一个好老师,不仅能够在课堂上教给学生知识,还能够在言语行动上感染学生。有些学生对老师有一定的模仿心理,老师的阅读习惯以及阅读爱好,学生喜欢进行模仿。这也就要求广大老师更要积极提高自身素质与发展,在汉语言文学的探索道路上引导学生越走越远、越走越好。

总而言之,汉语言文学教学的提高不仅需要广大教师的努力,还需要学生的积极配合,这样才能更好地提高教学效率。

篇(3)

一、汉语言文学教育

我国从五四时期开始形成了汉语言文学教育。在此之前,汉语言文学主要是围绕政府来提供政治服务,其教育目的并不在于提升学生的能力,也没有相应的专业人才培养体系。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时代的进步,社会需要专业型的应用人才来适应各行各业的岗位需求,所以其对于汉语言文学毕业生的基础性要求便是写作能力和口头交际能力。汉语言文学毕业生的就业方向主要在于文化宣传推广领域、语文教育、新闻类工作、秘书和行政管理等。这些行业基本都要求从业者具有较高的写作能力和口语能力。因此,在汉语言文学教育中要着力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使学生能够积累一定的文学基础知识,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提升学生的审美气质和眼光,让学生具备一定的写作能力。

由于一直沿用过去的教学观念和教学模式,汉语言文学教育没有注重学生创新意识、审美情趣和口头表达能力的培养和提高,往往偏重于写作训练,学生的综合素质没有得到提高,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汉语言文学毕业生的就业和发展。

二、汉语言文学专业教学的特征

与会计学、医学、建筑工程学等专业所不同的是,汉语言文学教育的职业定位并没有很强的针对性和实用性,是一种比较模糊的职业定位,也没有很强的应用性。

作为一名传统的人文社科类学科,汉语言文学教育的特征在于对人文精神风貌进行传承和发扬,对人类生存与发展的意义和价值进行探讨,从而提高个人的精神认知和社会责任感,承担社会、民族和国家发展的重任。因此,汉语言文学教学具有非常丰富的社会人文教育价值。

在职业教育上,汉语言文学教育并不着力于应用性和实用性,而是体现在对学生的人文观念和精神的影响上。汉语言文学教育所创造的是无形的社会效益,而不是有形的经济效益。在社会发展的过程中,高校毕业生承受着越来越大的就业压力,这也对高校教育产生了一定的影响。教育行业不断强调学以致用,提高教学的应用性。从这一点来说,汉语言文学教育要在保持自身教育精髓和核心的基础上,积极适应社会的发展,进行适当的变革。

三、当前汉语言文学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一)授课形式单一化

在传统的汉语言文学课堂中,存在着授课形式单一化的现象,多以教师讲、学生听为主,教师很少与学生开展互动,也并不关心学生是否认真听讲,不在意课堂的氛围,仅仅是机械地完成授课任务,只有当课堂秩序出现严重问题时,教师才会予以干涉。有的教师并不在意学生的听课情况,仅用点到的形式保证到课率,对于到课的学生是否认真学习、能否有所收获却并不在意。

对于一些学生来说,这种授课形式等于默许了其“身在课内,心在课外”, 极大地降低了其学习效率。即使有一些汉语言文学教师会与学生展开交流,也仅仅在于让学生解答问题、阐述观点。大部分汉语言文学教师都是滔滔不绝地将自己的观点传授给学生,很少关心学生的反馈情况,学生难以将学习过程中的难点和问题反馈给教师,教师也难以通过学生的知识掌握情况来对自己的教学进行调整,这造成了汉语言文学教学的效率较低、质量较差。

(二)内容枯燥、课堂沉闷

当前的汉语言文学教育普遍存在着课堂沉闷、内容枯燥的问题,严重影响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尽管汉语言文学知识具有庞大的系统和深奥的理论,绝大部分教师却一直在沿用传统的教学方式,教学内容毫无新意、照本宣科,造成课堂气氛沉闷,学生反应不积极,形成了一个恶性循环。特别是在汉语言文学的文学理论教学中,教师往往空谈理论,很少联系实践,常常使学生感到枯燥无聊。例如,《文艺理论》这门课程的教学目的在于使学生能够了解和掌握不同的文艺理论,更好地阅读和创作文学作品。这门课程中涉及到了汉语言文学中的文艺观点、文艺思潮和文艺表现力,虽然具有较强的理论性,却与实践有着紧密的联系。如果教师能够在授课的过程中将理论和实际结合起来,使学生能够充分应用文艺理论来吸收文学作品的精华,并在阅读和创作文学作品的过程中对文艺理论进行深层次的感悟,将会起到更好的效果。

(三)考核形式单一

当前我国汉语言文学教育的主要考核方式仍然是书面试卷,以书面知识和专业概念为主。在实践中很少进行深入的延伸和拓展,也没有对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审美情趣进行考核。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学生往往只要通过考前突击背书的形式就能够通过考试。与此同时,单纯的书面考试不能对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想法表达能力和个性思维发散能力等进行全面的考查。

(四)不符合社会的就业趋势

随着社会的发展,社会需要的是应用型人才,而汉语言文学却具有典型的非实用性特征。汉语言文学毕业生在就业过程中,主要依靠的是写作能力和口语表达能力。这就要求在教学的过程中要着力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审美能力、写作能力和口语能力。然而,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汉语言文学教育往往忽略了社会对应用型人才的需求,不注意培养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的应用能力,对于汉语言文学学生的人文素养、审美能力、写作能力和口语能力的培养都比较欠缺,也很少开展相应的实践活动训练。这也造成了汉语言文学学生具有较差的动手能力和较低的综合素质,在就业的过程中往往难以适应社会和岗位的要求。

四、解决汉语言文学教育问题的具体措施

(一)提高课堂的趣味性

九零后是当前高校的主要学生群体,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要抓住学生的兴趣爱好和群体性心理特点,进行个性化、趣味化教学,提高汉语言文学教学质量。比如,九零后学生具有较强的自我意识,受到网络时代的影响较深。在汉语言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尊重学生的自尊心和自我认同感,满足学生的自我表现欲,开展广泛的师生交流。为了避免课堂的枯燥性,教师还要做到理论结合实际,以实际案例来讲解理论知识。

信息化教学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教学手段,非常适合九零后学生群体。九零后学生对互联网非常熟悉,教师可以从互联网中寻找教学素材,允许学生对其进行探讨,自由地发表观点。如教师可以让学生观看古代文学作品的相关视频资料,使学生对古汉语文学史有一个基本的了解,并在此基础上对古代文学的文学理论和艺术表现进行深入的探讨。

(二)开展以就业为导向的教学

汉语言文学教学要使毕业生能够适应社会的发展,提高毕业生的审美情趣和专业技能,将其培养为社会需要的人文社科类人才。这就需要在教学的过程中着力培养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特别是提高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和创新能力。例如,对考核形式进行改革,加入更多的开放题型,减少死记硬背的题型。汉语言文学教学可以通过开办读书会、文学沙龙、校园百家讲坛、校园说书会、演讲比赛、征文比赛、朗诵比赛、辩论赛等各式各样的活动,培养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思辨能力、写作能力和发散性思维能力,使之能够更好地适应就业的需要,成为社会需要的新型人才。因此,汉语言文学教育要将社会需要作为教学的导向,提高汉语言文学毕业生的综合就业能力,拓展汉语言文学毕业生就业领域。

篇(4)

关键词:汉语言文学网络语言发展影响

毋庸置疑,汉语言文学从形成到发展的这几千年中,其早已在中国人的脑海里留下不可磨灭的印记。虽然在发展的过程中也会受到外界因素的诸多影响,但是因为其自身强大的优势,也抵抗了很多不必要的侵扰,将自身地位进行了充分巩固,这是网络语言所无法相比的。但是从另一种层面上讲,网络语言的出现也让汉语言文学的发展产生了巨大的改变。为了汉语言文学和网络语言都能够更好发展,必须要对网络语言的特征和性质进行正确的分析,才能更好地促进两者发展。

一、网络语言的概念

(一)内涵

在现代生活中,信息技术已经渗透到人们日常生活中的各个角落,科技信息的发展也带动了许多新兴事物的出现、普及和传播,并被更多的人所熟知。现在,网络语言不仅在网络中被大量地传播,更出现在了人与人的正常交流中。[1]人们为了能够将自己心里的感受进行完整的表达,又想让语言变得言简意赅,就会用到网络用语,来进行各种情绪的表现。比如前段时间网络上比较流行的“我和我的小伙伴都惊呆了”,其实就是一个小学生在作文中所写的内容,再经过自媒体等大众传媒的传播,最终变得耳熟能详。而此后又因为这句话衍生出的简易版就是“我伙呆”,就是上句话的缩写,也得到了大范围的传播。

(二)特征

网络语言的一大特点就是可以进行随意组合,而英语与汉语的相互结合就是最主要的形式之一。比如经常出现的“I服了you”,在你想要对对方的行为表示无语或者觉得对方过于笨拙的时候,就可以运用。此种英汉结合的形式就能将自己的情绪进行完整的表达。不仅如此,网络语言中也经常会有谐音字、词出现的情况,以此来表达自己的意向和情感。比如,你造(知道)吗、粉丝(fans)等。谐音词的运用不仅能给人一种诙谐幽默的感觉,更能将说话人的意图进行完整的表达。

二、新时代下网络语言对汉语言文学造成的影响

(一)网络语言为汉语言文学带来的积极影响

网络语言是在汉语言基础上才能够得以建立的,将新现象和新事物加以结合才得以出现的语言形式,这对汉语言文学来说也是一个推陈出新的好方法。在中间所有提到的谐音以及缩略,也为传统的汉语言文学提供了新的意义与内涵,这也是中西方文化进行融合的一种重要方式。在网络语言的使用中,并不会有语法的制约,吸引力较强,这也是网络文化中的重要形式之一。就以“人在囧途”作比,其本身的含义就是人在进行旅行时,发生的一系列哭笑不得或者尴尬的事情,可是“囧”字的使用却能让人觉得更加生动和形象,进而被广大群众所接受。[2]不仅如此,有一部分的网络语言也是来自于新闻或生活热点,这也是对时下社会现象的一种侧面反映。几年前的“我爸是李刚”至今还被人们提及,这就是一种依仗父母能力来进行违法乱纪行为的调侃和讽刺,也是人们对现在社会中不良现象的一种不满。处于这个信息时代,网络就成为了信息的重要载体。

(二)网络语言为汉语言文学带来的消极影响

现在的网络语言注重趣味性和实用性,却忽略了汉语语法在网络语言中的使用。很多词语都被曲解,对于故意使用的错字,会对语言能力尚未发展成熟的人造成很大的影响。而在网民中,有一大部分都是青少年。青少年的特点就是乐于接受新鲜事物,并且对于新鲜事物的接受能力也非常强,但是缺乏一定的辨识能力。如果青少年在进行语言学习的过程中,大量地使用不够规范的网络语言,那对其今后的语言形成一定具有非常大的影响。

三、正确对待网络语言

(一)取其精华

社会的发展决定着网络语言的发展,然后再以大众媒体传播的方式进行普及和发展。从这方面讲,网络语言还是具有很多的可取之处,网络语言有助于人们更好更简洁地把自己的情感表达出来,对人们的情感表达起到很好的促进作用,最重要的是其生动和谐的语言,为网络语言创造了一个更好的环境。但是对于网络语言要进行一个正确的认识,要懂得区分其中的糟粕和精华。切勿对网络语言进行一味的模仿,将汉语言文学中的精华加以丢弃。目前,信息时代不断深入发展,网络文化更是应接不暇、良莠不齐,正确地使用网络用语才是我们应该做的。

(二)对落后的网络语言加以摒弃

现在已经有很多网络用语在逐渐发展中变了味道。比如“TMD”原本的意思就是消失,但是现在已经成了一种不良用语,对于此类的网络用语必须加以杜绝。这样的网络用语如果大量地使用,就会让人们产生不好的语言习惯。[3]对于这些落后的网络语言,我们一定要分辨清楚它们的利与弊,正确地看待它们的发展。当身边有人错误使用网络语言时,一定要提醒他们,让他们明白错误使用网络语言的危害,并督促他们进行改正。我们可以适当使用健康的网络语言表达内心感受,在这个过程中,不能忘却现代语言文学,也不能将网络语言和现代语言文学混为一谈。通过正确地使用网络语言,可以避免网络语言的弊端,既促进网络语言的发展,又不影响现代语言文学的发展与进步。

四、新时代网络背景下关于汉语言文学的发展策略

青少年作为祖国的未来,对于汉语言文学的传承当然要从学生抓起,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语言思维,为汉语言文学传承与发展提供更好的基础。

(一)将高校汉语言文学的教学方式加以转变

在传统的汉语言文学教学中,这门学科的趣味性不强,所以学生的学习兴趣不高,吸引学生最有效、最直接的办法就是影视欣赏。调查研究表明,91%以上的大学生对影视更为青睐,影视可传递出更为直接、更加简单的语言和文化信息。通过对影视作品的欣赏,可以深切感受外语的语言运用习惯以及不同民族间的文化差异。因此,在进行汉语言文学的教学过程中,可将多媒体技术应用到课堂中,但教师需要注意,在影视作品的选择上务必遵循以下几点。首先,所选影片要贴近生活实际。其次,影视作品的时间不宜过长,集中学习者的注意力,使其对语言和文化进行充分了解。

(二)加强师生互动,将语言环境加以净化

汉语言文学的教学是绝对不能离开课堂讨论的,良好的学习气氛就是在学生讨论中营造出来的。从以往的教学活动中可以看出,分组学习可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教学的精髓就是注重学生之间的自主合作和合作探究能力的培养。在课堂讨论中,学生们能够主动参与到课堂当中,这样不仅能增强学生们学习汉语言文学的兴趣,更培养了学生们的独立思考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教师在学生进行课堂讨论的同时也要参与到讨论当中,让师生产生一种良好的互动,让学生们能及时地过滤掉不良的网络用语,促进学生们的语言能力发展。

五、结语

综上所述,网络的深入发展让网络用语得以出现和流行,这在为人们带来趣味性的同时,也为汉语言文学的发展带来转变。所以,本文先将网络语言的概念进行说明,再将其对汉语言文学带来的双重影响进行详细的说明,并提供出相应的解决方法,最后再对高校汉语言文学的教学提供了一些建议,希望日后汉语言文学的发展能够越来越好。

参考文献:

[1]郑伟.网络技术在中等专业学校汉语言文学专业课堂中的应用[J].读写算(教育教学研究),2015(32).

[2]张家华.论新时代网络语言对汉语言文学发展的影响[J].中国校外教育,2014(31).

篇(5)

关键词:模式远程教育人才培养教学探讨汉语言文学专业

一、远程教育的概念、发展和意义与作用

远程教育(Distanceeducation)又称远程教学(现在称之为开放教育);远程教育,是指使用电视及互联网等传播媒体的教学模式,它突破了时空的界限,有别于传统需要往校舍安坐于教室的教学模式。在我国,远程教育的发展历史经历了第一代函授教育,虽然为我国培养了很多人才,但是函授教育具有很大的局限性;第二代广播电视教育,我国这一远程教育方式和中央电视大学在世界上享有盛名;第三代远程教育,上世纪90年代随着信息和网络技术的不断发展,产生了以信息和网络技术我基础的远程教育,也就是现在的开放教育。远程教育模式使用的学生通常是业余进修的学生,由于不需要在特定的地点去上课,可以随时随地的上课;学生可以透过电视广播、互联网、辅导专线、课研社、面授(函授)等等不同管道(渠道)互助学习。远程教育是学生与教师、学生与教育组织之间主要采取多种媒体方式进行系统进行和通信联系的教育形式,是把课程传送给校园以外的一处或者多处学生学习的教育方式。

二、汉语言文学专业与开放教学的意义和作用

汉语言文学专业属于文科类学科,它的教学的任务是使学生获得基本的语文运用能力(包括言语表达能力、文字运用能力和写作实践能力等等),培养并且形成良好的文学素养和思想修养;通过开放模式的汉语言文学专业的远程教育学习(专科或者本科),不论是教育行业的教师还是文学写作的作家,都能够系统的学习本专业的文化知识,提高文化素质和知识水平,更好的适应不同方向的汉语言文化运用,提高教育和文学人才的文化需求。

三、汉语言文学专业远程教育教学的开放性、规律性和科学性

(一)汉语言文学专业远程教育的开放性

远程教育中的汉语言文学专业和其他专业一样都必须具备开放性,这是由它的“教育模式”决定的,虽然属于“高等教育”、同时也是“学校教育”,但是这种教育方式是通过多媒体网络信息进行传递,传递给距离不等、地点不同、文化程度不同的人数不等的各个教学组织(或者教学点),极具“开放”的必要性,这也是教育主体与教育客体所决定的、教育主观条件与教育客观条件所决定的、教育方式的特殊性与教育模式的区别性所决定的。

(二)汉语言文学专业远程教育的规律性

远程教育的规律就是“远程”,而远程教育的“教育”更不同于集中大学“近程”,具有本质的区别,不能按照“正规大学”的教学方法、教学规律和教学效果相比较,也就不能生搬硬套,教育教学的“对象———学生(学员)”在本质问题上都有很大的差别(包括学历的参差不齐、年龄的大小不一、身份的高低不等),所有这些都要在实际的教育教学工作中寻找、总结行之有效的规律。

(三)汉语言文学专业远程教育的科学性

不论“远程教育”与“正规大学”有任何的不同,但是都存在着相同的目的、意义和作用———那就是培养社会所需要的汉语言文学专业人才;这里我需要陈述的观点就是:随着教育改革和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发展,社会对人才的需求量的加大,同时培养高素质的教育人才、文化人才和指导人才都需要走在科学发展的道路之上,发展的眼光、变化的思维和未来的需要都需要具有针对性的提高培养要求。

四、汉语言文学专业远程教育教学的经典型、专业型和实践型

(一)经典型在汉语言文学专业远程教育教学中的培养作用

实际上“远程教育”与“正规大学”在“经典型”的运用和要求上是一致的,主要是课程、教材。1.把传统教育教学的课程与教育改革的课程相比较,现代有些“落后”,这样会造成教育教学水平在一定程度上受到限制,不能与“正规大学”毕业的学生相提并论,显然也会受到教育质量的影响,同时也会使更多的学生“挤”进“正规大学”的校门而进修或者深造,也许会影响远程教育的“生源”。2.远程教育应该与“正规大学”齐头并进,极力尝试“通用”教材,在教学、学习和考核严格要求的情况下提高学生学习汉语言文学专业的知识层次,达到与“正规大学”相“媲美”的程度,这样,远程教育将会成为培养社会适应性人才不可或缺的“办学机构”,对于弘扬祖国的汉语言文化起到有力的促进作用。3.鉴别和比较“远程教育”与“正规大学”课程和教材的相同处与不同点,做到“取长补短、互通有无和综合利用”的科学方法,加强远程教育中现代汉语言文学专业人才培养的强度和力度,与此同时,还应该加大力度组织本校教师实现教育教学研讨,自编自撰符合教育法则、符合教育实际和社会发展的“辅助教材”,加强教材“质”与“量”的合理性、科学性和适用性。

(二)专业型在汉语言文学专业远程教育教学中的培养作用

篇(6)

    论文摘要:我国各个高等学校专业设立中,设立最多、设立时间最长,同时又是学校专业组成中必不可少的专业之一便是汉语言文学。它具有众多的优势,例如基础实力雄厚、就业范围较为广泛、社会各个行业对其需求比较稳定,等等。但是,在信息社会不断向前发展的同时,我国的科学教育事业与经济文化也在飞速向前发展,这都在渐渐改变着人们传统的教育观念以及人才战略观念,更对传统的人文类专业造成巨大的冲击。

    作为历史久远的传统类专业之一的汉语言文学专业,早在“五四”时期便已确立其基本内涵,而其专业中的课程系统组成是在20世纪中叶左右,在借鉴前苏联模式的基础上确定的。在时代的限制下,汉语言文学的人才培育方式发展为知识性的,其能力培育仅仅是知识传播下的衍生品,能力本质并不是其目的。如今社会迫切需要专业性能力较强的应用型专业人员对于汉语言文学类专业毕业的学生来说,展现自身能力及才华的主要方式就是写作,这也是社会各界对此类专业毕业生的最基础性的要求。从当今汉语言文学专业毕业的学生就业状况来看,他们的主要工作类型有:语文教育、文化宣传推广、新闻类工作、秘书、行政管理等,这些工作都要求相关从事人员具备较高的写作能力。所以,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学生,在大学时期要进行语言及文学基础知识的扎实积累,同时还要进行文学气质的培养、语言表达能力的提升、审美观念与创新思想的培育,这都是为毕业生踏上社会赢得欢迎所做的备战工作。所以,要从当前社会对汉语言文学专业人才所要具备的能力培育出发,针对其课程系统与培育方式进行相关的改进以及结构性的调整,整体提高汉语言文学专业毕业生对社会发展的适应能力,以此形成自身特有优势,不仅顺应实际需求,同时也是顺应时势潮流。

    一汉语言文学专业所具有的教育特色

    汉语言文学专业的毕业生的职业定位是比较模糊的,它不像建筑工程学、会计学以及医学类专业那样具有较强的针对性与实用性,因此难以与应用型直接相提并论。汉语言文学专业是传统的人文类学科,不仅承载展现人文精神风貌的重任,还承载着发扬和提高全民整体语言文化素质的重任。它的主要内容是对中外优秀文化及其遗产的学习与传承,其核心内容是关心人类社会生存发展的意义与价值,即对人类、国家、民族、集体、个人与自身的一种认知和社会责任。因此,其专业教育的特色在于其培育出的毕业生主要就职于人事的相关工作,对专业生人文素质的培育比较重视;教育非直接体现于应用方面,而是从对社会人文观念及精神文明择取的影响上加以体现;不注重直接创造出的、可以进行计算的经济收益,而是注重对无法以数值计算的社会收益的创造,等等。目前,在社会不断进步以及就业形势逐渐严峻的情况下,教育的实用性逐渐成为教育的追求目标。对汉语言文学专业的教育来讲,进行适当变革是很有必要的,在坚持传统的同时,积极与社会需要接轨。

    二当前汉语言文学教育存在的问题

    课程设置中存在的问题。比普修课课程安排,专修课的上课时间明显太少,导致对专业的深度学习出现不足;其次,教育教学方式中存有的问题,实践类课程安排较少,学生的专业实践能力不强。

    考核体制与考核形式方面的问题。部分学生对专业知识的研究及掌握不足,但是都能够顺利获得相关学分以及通过最终毕业考核,这其实是对专业考核体制与专业考核形式存在缺陷的一种展现。例如:部分试卷考核的只是一些简单的专业概念,等等。同时,试卷决定课程最终成功的观念使得学生们只关心考试的最终结果,而忽略教育教学的整个过程。

    学生对自身所学专业的热爱程度不足的问题。对自身所学专业的认知不足,缺少对优秀文化传承与发扬的光荣感及使命感,同时自身专业素养还有待提升。

    三汉语言文学专业教育可采取的措施

    1专业教学借助实用性理念来指导

    在《中国大学生》这本杂志中,该专业的就业方向被描述为各类的编辑职务、教师、文案策划工作人员以及文秘等。然而,现实中,这个领域的毕业生的就业方向多为新闻出版社、政府工作机关、企业公司以及科研机构,还有部分人从事了新兴的产业,诸如房地产、律师、金融外贸等。由此,我们可以看到,汉语言文学这个专业的就业面是非常广泛的,但是此专业毕业生的就业往往面临着有关专业的竞争压力,比如像新闻、公共管理、广告、文秘等专业。

    2优化课程,增加学生专业知识

    汉语言文学专业的课程量多且杂,包含了诸如古代汉语、现代汉语、古代文学以及现当代文学等十几门课程,为了使汉语言专业具有更好的竞争力,我们应当从三方面对课程进行优化:(1)课程内容精简化,要随着本领域的发展步伐,将最新的知识体系以及分析方法注入每门课程中。(2)核心内容凸显化,每门课程的结构都必须优化,学科基础的建立应根据此学科当前的发展来确定。(3)课程内容体系突出化,将各课程中的内容进行整合,使交叉重复现象最大限度地消除。

    3提高学生的专业应用能力

    为了满足就业的需求,必须提高专业的应用性,根据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就业方向,增加其专业应用性。应该在“读”、“写”、“说”这三个领域下功夫,这三方面的技能必须得到强化。此专业要从以下五个方面来进行实用性教学工作:现代各种类型问题的写作能力、古今各种问题类型的阅读能力、信息的调研能力、语言的教学能力以及口头表达能力。课程体系必须得到良好的设置,教学内容也应丰富化,最好是能够形成某些应用模块来辅助专业课程的教学。只有这样,学生的这五个方面的能力才能加强,为以后的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成为一个专业的汉语言文学专业应用人才。

    4要始终围绕着目标进行教学内容的改革

    结合开放式的人才教育培养目标,教育教学中后续课程与该课程的衔接工作应得到我们的重视。比如,在现代汉语和古代汉语中都有某些相同的文字,我们应该对此部分知识进行整合梳理,让重复度降到最低。安排课程内容的教学工作,不必追求过深,只要“够用”“必须”即可。要结合本专业的最新动态精选课程内容,培养学生的语言敏感度以及自主学习的能力。

    关于教学资源的选取问题,学校应根据课程改革以及教学大纲的需求,优化选择各种不同的教材。一方面要选择使用频繁的教材,满足语文教师的各种新需求以及现代教育的新挑战;另一方面要选择足够量的参考教材作为后备资源。这样一来,诸如教学标准的制定、教学大纲的实施、课程体系的确立、教学辅导的夯实、教学资源评价以及数字化工作才能得到有效的开展。我们要借助网络,稳步有序地组织有关的教学辅助资料以及与本课程有关的教材档案体系。

    四专业教育要具有创新的理念作为指导

    我们进行创新就要做到内容创新、教学方式创新以及教学思维的创新,各自的具体内容如下。

    1教学内容创新要突破专业限制

    该专业的毕业生虽然拥有着一个广阔的就业面,然而因为专业针对性不强,其就业工作往往受到其他专业学生的强力冲击。因此,本专业的教学工作不能仅仅考虑文学和语言本身,而应该适当地结合就业现状和学科的发展历史推陈出新,增强学生的职业技能。其实说白了,像广告、公共管理、文秘以及新闻专业,其实就是在汉语言文学这个领域经过创新发展起来的。由此可见,在具备扎实的专业基础前提下,我们还应该突破传统的限制,不断改革创新,让汉语言文学的优势发挥得淋漓尽致。诸如新闻传播、教育教学工作、社区文化管理、公关和文秘、广告文秘等,都可以成为汉语言文学专业的一个应用模块,借助各个模块的学校教育,学生可以获得宝贵的从业能力和动手能力。

    2强化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汉语言文学专业有着极强的文学底蕴,要求学生不仅要有坚实的东方文化底蕴,还要有深厚的汉语感情。学生创新素质的形成能力与自身关于东方文化的亲和力以及自己推陈出新的能力有很大的关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非常重要。一方面,教师要在思想上与时俱进,具有极强的意识以及新颖的教育教学思路,他们不仅要潜心实验、乐于探索,还要不断地开拓进取。要一改以往的那种文化传声筒的角色,通过创新活动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针对某些社会问题(例如新媒体传播方式、博客等)可以为我所用,将其带到课堂之上供学生思考。另一方面,教师也要培养自己的思维创新能力。他们要利用自己渊博的知识,在教学工作中不断地创新,用新观点、新思想不断地激励学生,学生在巨大的感召力之下也会感同身受,进行探索、发现、分析、思考、创新。虽然,根据专业特点,此专业的教师大都不讷于言,然而,他们必须要以实际行动,言行结合,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和善于思考的能力。

    总之,新课堂不仅饶有趣味充斥着人文气息,而且还洋溢着人性的光辉,它让师生之间的交流互动工作做到了最好,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求知欲望。新课堂从某种意义上说已经成为了精神栖息的最佳港湾,培育新型思维的一方沃土,更成为师生人生历程的一次洗礼。如今的我,还没有达到这样的境界,还不能实现如此完美的教学目标,但只要我站在了神圣的三尺讲台之上,我就要孜孜不倦、竭我所能地工作。学生是我国的未来,我们在进行中文教学的过程中,更应该贯彻实施上面提到的问题,学生实际掌握的语文知识丰富了,学生的汉语言体系自然就完善了,只要这样,中华文化才能不断地流淌,传统文化才能不断地传承和弘扬。

篇(7)

    作为历史久远的传统类专业之一的汉语言文学专业,早在“五四”时期便已确立其基本内涵,而其专业中的课程系统组成是在20世纪中叶左右,在借鉴前苏联模式的基础上确定的。在时代的限制下,汉语言文学的人才培育方式发展为知识性的,其能力培育仅仅是知识传播下的衍生品,能力本质并不是其目的。如今社会迫切需要专业性能力较强的应用型专业人员对于汉语言文学类专业毕业的学生来说,展现自身能力及才华的主要方式就是写作,这也是社会各界对此类专业毕业生的最基础性的要求。从当今汉语言文学专业毕业的学生就业状况来看,他们的主要工作类型有:语文教育、文化宣传推广、新闻类工作、秘书、行政管理等,这些工作都要求相关从事人员具备较高的写作能力。所以,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学生,在大学时期要进行语言及文学基础知识的扎实积累,同时还要进行文学气质的培养、语言表达能力的提升、审美观念与创新思想的培育,这都是为毕业生踏上社会赢得欢迎所做的备战工作。所以,要从当前社会对汉语言文学专业人才所要具备的能力培育出发,针对其课程系统与培育方式进行相关的改进以及结构性的调整,整体提高汉语言文学专业毕业生对社会发展的适应能力,以此形成自身特有优势,不仅顺应实际需求,同时也是顺应时势潮流。

    一汉语言文学专业所具有的教育特色

    汉语言文学专业的毕业生的职业定位是比较模糊的,它不像建筑工程学、会计学以及医学类专业那样具有较强的针对性与实用性,因此难以与应用型直接相提并论。汉语言文学专业是传统的人文类学科,不仅承载展现人文精神风貌的重任,还承载着发扬和提高全民整体语言文化素质的重任。它的主要内容是对中外优秀文化及其遗产的学习与传承,其核心内容是关心人类社会生存发展的意义与价值,即对人类、国家、民族、集体、个人与自身的一种认知和社会责任。因此,其专业教育的特色在于其培育出的毕业生主要就职于人事的相关工作,对专业生人文素质的培育比较重视;教育非直接体现于应用方面,而是从对社会人文观念及精神文明择取的影响上加以体现;不注重直接创造出的、可以进行计算的经济收益,而是注重对无法以数值计算的社会收益的创造,等等。目前,在社会不断进步以及就业形势逐渐严峻的情况下,教育的实用性逐渐成为教育的追求目标。对汉语言文学专业的教育来讲,进行适当变革是很有必要的,在坚持传统的同时,积极与社会需要接轨。

    二当前汉语言文学教育存在的问题

    课程设置中存在的问题。比普修课课程安排,专修课的上课时间明显太少,导致对专业的深度学习出现不足;其次,教育教学方式中存有的问题,实践类课程安排较少,学生的专业实践能力不强。

    考核体制与考核形式方面的问题。部分学生对专业知识的研究及掌握不足,但是都能够顺利获得相关学分以及通过最终毕业考核,这其实是对专业考核体制与专业考核形式存在缺陷的一种展现。例如:部分试卷考核的只是一些简单的专业概念,等等。同时,试卷决定课程最终成功的观念使得学生们只关心考试的最终结果,而忽略教育教学的整个过程。

    学生对自身所学专业的热爱程度不足的问题。对自身所学专业的认知不足,缺少对优秀文化传承与发扬的光荣感及使命感,同时自身专业素养还有待提升。

    三汉语言文学专业教育可采取的措施

    1专业教学借助实用性理念来指导

    在《中国大学生》这本杂志中,该专业的就业方向被描述为各类的编辑职务、教师、文案策划工作人员以及文秘等。然而,现实中,这个领域的毕业生的就业方向多为新闻出版社、政府工作机关、企业公司以及科研机构,还有部分人从事了新兴的产业,诸如房地产、律师、金融外贸等。由此,我们可以看到,汉语言文学这个专业的就业面是非常广泛的,但是此专业毕业生的就业往往面临着有关专业的竞争压力,比如像新闻、公共管理、广告、文秘等专业。

    2优化课程,增加学生专业知识

    汉语言文学专业的课程量多且杂,包含了诸如古代汉语、现代汉语、古代文学以及现当代文学等十几门课程,为了使汉语言专业具有更好的竞争力,我们应当从三方面对课程进行优化:(1)课程内容精简化,要随着本领域的发展步伐,将最新的知识体系以及分析方法注入每门课程中。(2)核心内容凸显化,每门课程的结构都必须优化,学科基础的建立应根据此学科当前的发展来确定。(3)课程内容体系突出化,将各课程中的内容进行整合,使交叉重复现象最大限度地消除。

    3提高学生的专业应用能力

    为了满足就业的需求,必须提高专业的应用性,根据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就业方向,增加其专业应用性。应该在“读”、“写”、“说”这三个领域下功夫,这三方面的技能必须得到强化。此专业要从以下五个方面来进行实用性教学工作:现代各种类型问题的写作能力、古今各种问题类型的阅读能力、信息的调研能力、语言的教学能力以及口头表达能力。课程体系必须得到良好的设置,教学内容也应丰富化,最好是能够形成某些应用模块来辅助专业课程的教学。只有这样,学生的这五个方面的能力才能加强,为以后的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成为一个专业的汉语言文学专业应用人才。

    4要始终围绕着目标进行教学内容的改革

    结合开放式的人才教育培养目标,教育教学中后续课程与该课程的衔接工作应得到我们的重视。比如,在现代汉语和古代汉语中都有某些相同的文字,我们应该对此部分知识进行整合梳理,让重复度降到最低。安排课程内容的教学工作,不必追求过深,只要“够用”“必须”即可。要结合本专业的最新动态精选课程内容,培养学生的语言敏感度以及自主学习的能力。

    关于教学资源的选取问题,学校应根据课程改革以及教学大纲的需求,优化选择各种不同的教材。一方面要选择使用频繁的教材,满足语文教师的各种新需求以及现代教育的新挑战;另一方面要选择足够量的参考教材作为后备资源。这样一来,诸如教学标准的制定、教学大纲的实施、课程体系的确立、教学辅导的夯实、教学资源评价以及数字化工作才能得到有效的开展。我们要借助网络,稳步有序地组织有关的教学辅助资料以及与本课程有关的教材档案体系。

    四专业教育要具有创新的理念作为指导

    我们进行创新就要做到内容创新、教学方式创新以及教学思维的创新,各自的具体内容如下。

    1教学内容创新要突破专业限制

    该专业的毕业生虽然拥有着一个广阔的就业面,然而因为专业针对性不强,其就业工作往往受到其他专业学生的强力冲击。因此,本专业的教学工作不能仅仅考虑文学和语言本身,而应该适当地结合就业现状和学科的发展历史推陈出新,增强学生的职业技能。其实说白了,像广告、公共管理、文秘以及新闻专业,其实就是在汉语言文学这个领域经过创新发展起来的。由此可见,在具备扎实的专业基础前提下,我们还应该突破传统的限制,不断改革创新,让汉语言文学的优势发挥得淋漓尽致。诸如新闻传播、教育教学工作、社区文化管理、公关和文秘、广告文秘等,都可以成为汉语言文学专业的一个应用模块,借助各个模块的学校教育,学生可以获得宝贵的从业能力和动手能力。

    2强化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汉语言文学专业有着极强的文学底蕴,要求学生不仅要有坚实的东方文化底蕴,还要有深厚的汉语感情。学生创新素质的形成能力与自身关于东方文化的亲和力以及自己推陈出新的能力有很大的关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非常重要。一方面,教师要在思想上与时俱进,具有极强的意识以及新颖的教育教学思路,他们不仅要潜心实验、乐于探索,还要不断地开拓进取。要一改以往的那种文化传声筒的角色,通过创新活动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针对某些社会问题(例如新媒体传播方式、博客等)可以为我所用,将其带到课堂之上供学生思考。另一方面,教师也要培养自己的思维创新能力。他们要利用自己渊博的知识,在教学工作中不断地创新,用新观点、新思想不断地激励学生,学生在巨大的感召力之下也会感同身受,进行探索、发现、分析、思考、创新。虽然,根据专业特点,此专业的教师大都不讷于言,然而,他们必须要以实际行动,言行结合,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和善于思考的能力。

    总之,新课堂不仅饶有趣味充斥着人文气息,而且还洋溢着人性的光辉,它让师生之间的交流互动工作做到了最好,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求知欲望。新课堂从某种意义上说已经成为了精神栖息的最佳港湾,培育新型思维的一方沃土,更成为师生人生历程的一次洗礼。如今的我,还没有达到这样的境界,还不能实现如此完美的教学目标,但只要我站在了神圣的三尺讲台之上,我就要孜孜不倦、竭我所能地工作。学生是我国的未来,我们在进行中文教学的过程中,更应该贯彻实施上面提到的问题,学生实际掌握的语文知识丰富了,学生的汉语言体系自然就完善了,只要这样,中华文化才能不断地流淌,传统文化才能不断地传承和弘扬。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