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2-04 14:52:19
序论:写作是一种深度的自我表达。它要求我们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真相,好投稿为您带来了七篇人文教育理论范文,愿它们成为您写作过程中的灵感催化剂,助力您的创作。
“它会对‘我’说些什么呢?”
师:“我”和小狮子爱尔莎最后分别的时候,“它好像也觉察到什么似的,用它那光滑的身子一个劲蹭我。”想象一下,如果爱尔莎会说话,它会对“我”说些什么呢?
生:主人,我真的要走了。谢谢你几年来对我的精心照料,我永远忘不了你。
生:主人,如果没有你的照料,我可能早就死去了,我会永远记住你的。
生:主人,我不能再保护你了,你今后外出可要小心啊!
生:主人,我知道你让我回到了大自然是为了我,我忘不了。
生:主人,你已教会我怎样捕获食物。放心吧,在大自然中,我一定会生存下去。
(《小狮子爱尔莎》)
教育家布卢姆把人的情感比喻成“潘多拉魔盒”。他强调在这个“盒子”里可以找到决定一个人人生性质的力量。这则教学片断中,教者在学生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引导学生由课文结尾想象此情此境中“如果爱尔莎会说话,它会对‘我’说什么”。学生的发言,尽管角度不同,但从中可以看出学生已经领悟到了洋溢在课文字里行间的人与动物之间的深厚情感。这种情感感悟使阅读教学的过程成为人的意识、精神的培育过程,充分体现了阅读教学的人文价值,达到了人文教育的目的。
“啊!我也弄不明白。你们想想为什么?”
生:列宁来到白烨树下,为什么跟不会讲话的灰雀说话,而不跟会说话的男孩讲话呢?
师:啊!我也弄不明白。你们想想为什么?
(生读书思考)
生:列宁怕小男孩伤心,所以不直接问小男孩。
生:列宁不愿意伤害小男孩的自尊心。
生:列宁怕小男孩难堪。
生:列宁对灰雀讲话,实际上也是在跟小男孩说话。
《灰雀》)
《灰雀》一文,伟人列宁像一个普通老百姓一样跟小男孩交朋友,蕴涵着浓浓的人文精神。在这一片断的教学中,教者有着极佳的教学洞察力,教者巧妙地借学生的疑问对学生的思维进行启发,再通过学生读书思考,从而领悟到课文所表达的男孩爱灰雀、列宁爱灰雀更爱男孩的情感,学生对人与自然的和谐、人与人之间的和谐有了深刻的认识,得到了人文精神的陶冶。
“想一想,‘我’更加明白了什么?”
师:课文结尾说“我”更加明白了战士们退伍时为什么舍不得那些雪猴。想一想,“我”更加明白了什么?
生:雪猴的聪明、可爱、活泼让退伍的战士们舍不得。
生:雪猴通人性、善模仿,让退伍的战士们舍不得。
生:战士和雪猴结下的情谊,让退伍的战士们舍不得。
生:战士们舍不得那些雪猴,其实是忘不了与雪猴之间发生的生动有趣的故事,忘不了与雪猴建立起的深厚的感情。
师:雪猴对边防军人为什么会那么友好呢?
生:因为边防军人平时爱护雪猴,把它们当朋友。
师:这对我们有什么启发呢?
生:我们要自觉地保护野生动物。
生:人与自然要和谐共处。
关键词:高校;人文教育;主导性;多样性;失衡
中图分类号:G649.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7408(2014)03-0093-03
高校人文教育应该坚持主导性与多样性的和谐发展,即人文教育的目标、内容、途径和方法等方面要坚持主导性与多样性的协调发展。然而当前我国高校人文教育还存在着主导性与多样性失衡的现象,这些失衡现象虽然是局部的,但已对大学生人文素养的提升和人文精神的养成产生了不良影响。揭示高校人文教育主导性与多样性失衡的表现,探究其根源及克服之道,对于促进高校人文教育的健康发展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一、高校人文教育主导性与多样性发展失衡的表现
主导性与多样性是相互依存、辩证统一的,一方面主导性指导多样性,另一方面多样性也丰富和影响主导性。当前我国高校人文教育存在割裂这两者关系的倾向,从而导致主导性与多样性发展失衡,主要表现为两种情况,一种是片面强调主导性而忽视多样性,另一种是过分追求多样性而放弃主导性。
1.高校人文教育主导性的片面发展。坚持主导性是人文教育的前提和根本,但过分强调主导性而排斥多样性,主导性就会变得单调、抽象,就会出现孤立化、理论化倾向。[1]高校人文教育主导性的片面发展主要表现在:一是知识化倾向。知识化倾向即是片面强调、夸大人文知识的扩张、传授在人文教育中的作用。高校人文教育的知识化,首先表现为对“人”与“文”的割裂,以及轻“人”重“文”的倾向,并致力于使人文学科紧随近代自然科学的发展路径,通过专业化、知识发展、学科分化和扩张成为“人文科学”,而忽视学科意义上的人文总是服务于理想人性意义上的人文的;其次表现在教学内容上和教学方法上有些教师只注重知识点的系统性呈现,不注重挖掘知识点所蕴含的丰富人文价值;只注重抽象概念的阐述,不注重结合大学生成长的实际需求开展教育;只注重书本内容的考查,不注重促进大学生思想的深化和实践能力的提升等。二是政治化倾向。政治化倾向指将人文教育等同于政治教育。人文教育需要体现我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主导性,这是对人文教育的基本要求,但是有些教育者只是简单地从政治和意识形态标准进行取舍,把基本要求当作全部。从文化角度看,人文教育在内容上不可避免要涉及到中国传统文化和西方文化,而这当中确实有很多思想并不符合当前的核心价值观,有些甚至是相悖的。对此我们不能简单地加以抛弃,而是要在特定历史背景下去探讨这些思想文化的意义,既要肯定其在所处时代的作用,也要分析其落后于当今时代要求的根源。通过多样性的展现,才能促使大学生更具体、更深刻地认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2.高校人文教育多样性的片面发展。坚持多样性是人文教育的要求和保障,如果过分追求多样性而放弃主导性,多样性就容易迷失方向,导致盲目发展、无序发展,甚至是逆向发展。高校人文教育多样性片面发展主要表现为:一是西方化倾向。西方人文作品、人文思想和人文精神是实现我国人文教育多样性的有益补充,然而有部分教育者以西方发达国家的现实强大为依据反证其文化的合理性,否定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和革命传统文化的科学性与价值,在人文教育过程中以追求创新、崇尚现代为名,照搬西方人文教育的方式方法,甚至是教学内容,无视人文教育的民族性;以无分析、无鉴别的态度,向学生推荐、肯定、赞赏体现西方政治观、价值观、人生观的著作、流派、理论,对人文教育主导思想造成了冲击。二是复古化倾向。中华民族有着深厚的人文积淀,丰富多彩的传统文化是实现高校人文教育多样性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有部分教育者不加批判地继承我国传统人文教育的内容、方式和方法,否定人文教育的时代性,对我国人文教育在近现代取得的成就和教育方法的先进性不予采纳;否定人文教育的开放性,排斥一切外来文化的优秀成果。三是边缘化倾向。高校人文教育的边缘化,首先体现在学科发展上,人文学科从传统知识的主体缩小成一个学问分支,而且在大学中的领地日见狭窄,甚至到了只有栖身在社会科学这个牌子下才有生存机会的地步;[2]其次体现在课程设置和教学要求上,人文类课程所占学分少,课程设置缺乏系统性,对非文科的学生基本属于选修课,缺乏有影响力的教师参与教学,课堂教学缺乏有效指导与监督,课程学习要求偏低;再次体现在教育内容上,当前很多高校的人文课程,从数量上看不可谓不多,然而,普遍存在弱化经典学习和理性思考,缺少伦理、价值、观念的教育,缺乏人文精神的培养,呈现概论化、通俗化、娱乐化倾向,还有一部分教师轻视甚至放弃主导思想的引领,使教育内容出现低俗、媚俗倾向。四是形式化倾向。多样化是教育的内在要求,面对不同对象、针对不同教育内容需要采取多样化的教育方式以提升育人成效。然而有些教师片面夸大形式的重要性,使人文教育出现形式化发展倾向。首先是在教学过程中过分追求呈现方式的多样化,过度使用课件、网页、视频等现代多媒体,强调课堂教育更具感官上的刺激;其次是过分追求人文教育载体的多样化,通过社会调研、文化活动、虚拟领域等多层面、宽领域开展人文教育,但普遍存在走过场、娱乐化、赶潮流等现象,使此类人文教育广度有余而深度不足,多彩有余而内涵不足。
二、高校人文教育主导性与多样性发展失衡的成因
高校人文教育主导性与多样性发展失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历史的影响,也有现实的冲击;既有科学主义的挤压,也有人文精神的失落;既有教育者的问题,也有大学生的问题,是多种因素相互交织的结果。
1.高校人文教育片面强调主导性而忽视多样性的原因。第一,人文教育观念僵化。高校人文教育片面强调主导性而忽视多样性,无论是知识化倾向还是政治化倾向,其本质都是本本主义和教条主义。以书为本、以概念为原则、从理论到理论的教育观,在教育过程中只注重知识的逻辑性而忽视人的发展需要的多样性,只讲抽象概念和原则而忽视社会实践的发展性和时代性,将人文教育变成一种脱离实际的理论教学。改革开放以来,在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思想指导下,本本主义和教条主义虽然得到极大克服,但是在人文教育中依然存在脱离社会和个人实际需要的现象。这种忽视人的教育、忽视人文教育内含的多样性的倾向,必然导致人文教育的主导性片面发展。第二,人文教育途径欠缺。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是与科学教育的融合度不足,甚至是相排斥。这源于对科学精神的误解,把科学精神等同于科学技术和科学方法,其实科学精神本质上就是一种自由精神,是人文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如果学生能从自己所从事的科学工作中感受到人文思想和力量,也就能真正理解人文精神与科学精神之间的深刻贯通与渗透关系,这是推动人文教育发展和提升人文教育成效的一个重要途径;另一方面是与社会实践配合度不足。人文教育不局限于课堂教学,也不局限于人文课程教学,人文教育应该体现时代精神,应该让学生投身于社会实践中,在实践中体悟人文精神的精要所在,这是需要我们不断拓展和丰富的又一重要途径。
2.高校人文教育过分追求多样性而放弃主导性的原因。第一,高校人文教育的西方化倾向和复古化倾向的原因。虽然西方化倾向和复古化倾向是当前高校人文教育的两个极端,但是究其根源却有诸多相似之处。一是文化上的不自信。一个从横向看,觉得中不如外,一个从纵向看,觉得今不如古,而且片面夸大“不如”的程度,完全忽视“外不如中”和“古不如今”的部分。这种不自信源于这部分人没有认识到人文教育有其民族性与时代性,不能直接拿西人或古人的标准作为衡量自身的尺度;二是缺乏探索精神。无论是主张全盘西化,还是主张复古主义,都是一种不负责任的慵懒作风。任何一个民族、任何一种文化的形成与发展都有其特定的条件,我们不能脱离具体的时空谈人文教育,而是要实事求是,结合我国现阶段的具体情况去探索符合自身发展的人文教育模式,不能简单地照搬照抄。第二,高校人文教育边缘化的原因。一是科学对人文的挤压。无论是研究型大学,还是普通职业院校,都普遍存在“知性取向”,也就是说,在科学知识的文化范典下,伦理观念、价值体系等被视为非“知识”范畴,这使得伦理教育或价值观教育在大学课程中不断弱化,而这些恰恰是传统人文教育的核心要素;二是人文教育与现实社会客观进程的分裂。人文学科的发展没有充分认识到科技对社会发展的积极影响,没有正视科技对人文教育的推动作用和提出的新要求,不少人文学者在科学时代主要扮演着抗议者的角色,而未能为当今社会的发展放上新的文化基石,致使人文教育与现实社会客观进程分裂甚至对峙,这也是人文教育边缘化不能忽视的一个重要原因;三是教育者的工具理性。一些高校没有认识到人的发展具有理想性和超越性,没有深刻认识“人的全面发展”教育思想的重要意义,没有充分认识到人文教育对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要作用,而是受工具理性的影响,认为人文教育无法创造直接价值,是高校教育中可有可无的摆设;四是大学生的实用主义思想。大学生评奖学金比成绩、拼科研,就业比证书、拼技能,而人文教育的影响往往是隐性的、滞后的,这些都容易使大学生错误地认为人文教育是“虚”的,无法应对越来越大的风险压力和生存压力,从而选择“放弃”人文课程。第三,高校人文教育形式化的原因。一是教育者的舍本逐末。有些教育者在教育过程中注重课件的精美、视听的丰富、活动的多彩,让人文教育变得更好听、更好看、更好玩,对表象的过分追求丧失了人文教育的根本,忘记了人文教育的重要价值在于使受教育者对人类、社会、他人、自我的各种重要问题与价值进行理解与体悟;二是对人文实践的肤浅认识。有些教育者将人文实践的载体误认为是人文实践本身,因此将人文教育活动化、仪式化。其实,人文实践是通过对人文精神的内化,在对人之为人的反思中,使人能在生存的选择上超越自然存在,成为思想的存在。
三、解决高校人文教育主导性与多样性发展失衡问题的对策
要克服高校人文教育主导性与多样性发展的失衡,除了从理论上深化对主导性与多样性关系的认识外,更重要的是将主导性与多样性辩证统一的原则贯穿到人文教育实践的每一个环节中。
1.以人的全面发展理论为指导,从方向上引领高校人文教育的主导性与多样性和谐发展。人文教育的目的是促进人们理解人类与其自身的关系,也就是说,理解人类的内在期望与理想。[3]高校人文教育的发展方向是将“人”放在第一位,人是目的,文是手段,人文教育就是一个以文化人的过程。为了实现这一目标,高校人文教育就离不开马克思“人的全面发展”理论的指导。人的全面发展是人类社会的最高理想,也是我们社会的共同理想,共同理想需要体现一种共同的要求;人的全面发展也体现为人的个性的全面发展,人的个性的全面发展必然是一个多样化的过程。也就是说,人的全面发展理论本身就是主导性与多样性辩证统一的。坚持以人的全面发展理论为指导,可以从方向上引领高校人文教育的主导性与多样性和谐发展。
2.以培养大学生的文化自觉为目标,从内容上引导高校人文教育的主导性与多样性和谐发展。大学的生命力在于自觉地植根于本民族文化的深处,这就要求高校人文教育要以形成大学生的文化自觉为目标。文化自觉是指生活在一定文化中的人对其文化有“自知之明”,明白它的来历、形成过程、所具的特色和它发展的趋向,不带任何“文化回归”的意思。不是要“复旧”,同时也不主张“全盘西化”或“全盘它化”。[4]培养大学生的文化自觉,一方面要求高校人文教育坚持主导性,在内容上以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主导,同时也要认识到学习其他国家的文化也是为了更好地了解本国的文化,从而在多元化文化的强力冲击面前捍卫自己民族的文化特性;另一方面,培养大学生的文化自觉对高校人文教育在内容上也提出了多样性的要求,因为只有置身于全球化的多样文化之中,才能自觉地从世界文明史的高度来认识中华民族文化,才能更好地引导大学生理解自己的文化,形成文化自觉。
3.以理论实践相结合、现实与虚拟相结合为根本,从途径上促进高校人文教育主导性与多样性和谐发展。克服高校人文教育的途径欠缺问题,有效拓展人文教育空间,需要实现课堂的理论学习和课外的实践活动相结合、现实领域的教育与虚拟领域的教育相结合。首先,人文教育主要是一种理论教育,但它的价值却体现为一种实践价值。实践论告诉我们,人的发展就是人通过自己的实践活动,不断超越有限性的规定,为自己敞开自我超越的空间而逐步走向解放与自由的过程,实践是人的发展并是人的全面发展之可能向现实转化的根本依据。[5]我国高校人文教育的基础不仅源于深厚的文化底蕴,而且是对近现代中国的革命历史实践和社会主义建设现实实践的回应,理论与实践的有效结合充分体现了人文教育主导性与多样性相结合的要求;其次,在互联网络发展之前,人的生存与发展的空间是以现实社会为主。互联网络的发展,不仅在技术层面为我们提供了便利工具,也重组了人的思维、行为方式,拓展了人的生存和发展空间。正如美国未来学家D·泰普思科所说:“今日的网络,不仅结合了科技,更连接了人类、组织及社会。”[6]这也使得现实社会与虚拟社会之间的界限越来越模糊,现实与虚拟交织共同影响着大学生人文精神的养成。正是由于影响因素综合性、复杂性使得对大学生进行人文教育时要求现实领域的教育与虚拟领域的教育相结合。
4.以自教与他教相结合为保障,从方法上落实高校人文教育主导性与多样性和谐发展。人文教育不同于其他学科教育,它需要将人的个体性的情感经历和社会实践经验联系起来,这就要求我们在教育方式的选择上,既要保证教育主体主导作用的发挥,同时也要充分尊重教育客体的多元化,实现自教与他教有机结合。首先,在人文教育过程中他教是基础,也是实现主导性的重要保证。由于人在时间、经历方面受到的限制,不可能所有的知识、经验都通过自己的实践直接获得,他教就成为知识获得、经验积累最直接、最有效的途径,只有达到一定程度,自教才有可能实现。他教的过程,也是持续向学生提供价值判断的过程,这也是人文教育主导性得以实现的重要保证;其次,在人文教育过程中自教是关键,也是实现多样性的主要途径。人文教育的目的不只是传授有关人文学科的知识,而且还要致力于人文思想和人文精神的形成,这些最终还是要通过大学生自身内化来实现,这一过程离不开有效的自教。由于学生层次的多元化、需求的多元化因而要求自教实现途径和方法的多元化,这是实现人文教育多样性的主要途径。因此,在方法上实现自教与他教的有机结合,能够促进高校人文教育主导性与多样性协调发展。
参考文献:
[1]徐志远.主导性与多样性: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的重要
对偶范畴[J].探索,2008,(1).
[2]吴国盛.科学与人文[J].中国社会科学,2001,(4).
[3][美]哈佛委员会.哈佛大学通识教育[M].李曼丽,译.
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45.
[4].论文化与文化自觉[M].群言出版社,2007:190.
[5]刘同舫.自由全面发展:人类解放的最高境界与必然归宿
[J].江汉论坛,2012,(7).
关键词:医学人文教育;临床实践教学
一、医学人文教育现状
(一)医学人文的理念现状
人文就是人类文化中的先进部分和核心部分,集中体现是:重视人,尊重人,关心人,爱护人。医学人文就是强调医疗活动以患者,而不是以疾病为中心,把患者视为一个整体的人而不是损伤的机器,在诊断和治疗过程中坚持尊重患者、关怀患者的理念[1]。而在现实生活中,人们往往从思想深处忽略了人文观念。
(二)医学人文在医疗领域的现状
当前我国医疗侧重于对疾病发病时的控制,而不重视患者长期的生活质量及健康水平,侧重于高科技医疗技术的治疗,不重视医疗服务康复的连续性,简单地说,以“病”为中心,而不是以“人”为中心,这种医学脱离人文的现象,不仅损害了医患关系,而且危害着医学的健康发展[2]。
(三)医学人文在教学领域的现状
现代医学正处在一个由生物医学模式向“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转变的时期。传统的医学教育方式是为生物医学模式服务的,这一模式从根本上漠视患者作为人的尊严,仅仅把患者视为有病生物体,背离了医学的人文本质。人文精神的缺失使医学界处于被动,随着医疗卫生事业改革的不断发展及和谐社会建设的需要,人文教育已得到社会各界的重视,推进医学人文教育,提高医师的人文素质刻不容缓,医师要更多关注人的社会因素,除了不断更新专业知识,还要涉猎人文社科知识,需要在各个方面、各个环节上深入研究、积极探索[3]。人文教育是全人教育的内在要求,亦是全人教育的重要环节。具备良好的人文修养是实现医学目的的重要保证,对医学生来说人文教育至关重要[3]。临床实践教学是医学生开始接触患者的阶段,是将理论教学应用于临床实践操作的重要阶段,是渗入医学人文教育的大好时机,是医学人文教育中最为关键的环节,在此阶段如何培养医学生的人文精神、如何提高医学生的人文素质是医学教育的重要研究课题。本文就医学人文教育如何有机融入临床实践教学的这一环节进行了探讨。
二、融入临床实践的有效途径
(一)树立人文意识
医学人文意识的树立应该是全民性的、整体性的,涵盖管理层面、教师层面、学生层面,甚至患者层面,只有全方位的观念转变,认识到医学人文教育的重要性,才能真正将医学人文教育落到实处。首先,管理层要重视,建立完善的管理制度,进行长期规划,在学科发展方面进行跨学科的有机结合,从师资队伍、课程设置、教学环境、医疗环境以及人文氛围营造等方面给予极大的支持,提供人力、物力、财力的有力保障[4]。其次,提高教师的人文素质,教师的道德水平、科学精神、人文素养直接影响到学生,教师良好的综合素养体现在,一方面为人师表、言传身教、熏陶着学生,另一方面教学中能够有意识地主动融入人文思想教育,对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启迪学生的智慧、塑造学生良好的人格产生积极的影响。第三,学生方面树立良好的医学人文意识,就会主动地有意识地学习医患沟通技巧,真正关心患者,在所从事的医学活动中为他人着想,尽可能地减少患者的痛苦,才能从简单的知识学习技能培养中走出来,成为既有严谨求实的科学精神、又有高尚医德修养的好医生。最后,患者树立人文意识,会主动关心配合学生,利于老师的教学,利于学生的学习,利于自身疾病的诊治与康复。
(二)提高人文理论高度
医学人文教育与医学专业知识教育一样,教师在树立人文概念、人文观念、人文意识、人文精神基础上,必须具有一定的人文学术修养,达到一定的理论高度,才能将医学人文知识系统地应用于临床实践教学中,有目的、有计划、有步骤地将医学人文教育内容渗透到临床实践教学中,遵循医学生的认知与品德形成规律,构建临床实践教学人文教育体系[5]。学院对临床专业学生开设医学伦理学讲座、医学人文系列讲座、医患沟通学课程、法律法规课程、诊疗人文环境营造、编写临床实践课程人文案例、阅读经典、病历讨论、社会实践等活动,将课程与实践互为一体,形教育体系,从而达到人文教育的教学效果,因而教师的人文理论高度至关重要。
(三)培训与应用
临床实践教学中临床技能培训必不可少,是所有临床教学中的重中之重。在临床实践教学过程中应遵循自主学习、能力指向、有效协作、情境适应、形成评价的原则,建立多形性、可操作性强、实用性强的人文知识普及和技能训练的教学体系。多形性是指除了理论知识体系的教学外,各种形式、多种方法、不同地点人物的人文教育结合,无需专门培训,将人文教育内容融入各式培训教学与临床实践中,不占用学生太多的时间和精力。实习小讲座、床边教学、病例讨论、教学查房、病例编写,特别是在临床思维培训、临床实践操作中融入医学人文教学内容,并且可以编写医学人文案例,在内外妇儿急护的操作训练中加入人文内容,培训中引入标准化病人,打破模拟教具缺乏情感交流、无互动的局限性,积极开展医学人文活动。在各式教研活动的开展与培训中均融有医学人文的项目,增进学生关爱他人的情感,理解患者疾苦,加强医患沟通能力与技巧,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精神。可操作性强是指授课教师根据临床经验,把在临床实践操作中患者可能出现的反应、可能遇到的问题组织起来融入教学内容,把学生最需要和能用到的人文知识组织起来进行教学,在必要环节上进行模拟互动,具备一定的可操作性。比如,做临床内科四大穿刺操作前与患者进行有效病情沟通,知情同意,穿刺前的告知,穿刺过程中的言语关怀,冷暖关心,观察患者的反应,穿刺后的注意事项交待以及结果反馈等等。实用性强是指用人文精神来调适和改善医患关系,教会学生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技巧,赢得患者信任和理解,缓解医患矛盾、减少医疗纠纷,对学生的成长大有裨益,具有很强的实用性。
(四)考核与评价
将人文指标纳入考核体系,从理论考核到实践考核,每项操作考核中医学人文关怀占一定的分值,单纯的人文考核与各科考核中人文考核相结合,联合计分。譬如穿刺操作考核中,除了操作分外,加入人文关怀评分;教学查房评价中,加入教师人文教学分、学生人文关怀分等。评价体系,变总结性评价为形成性评价,如临床实践学习过程中的评价,包括教师对学生的评价、患者或标准化病人对学生的评价、学生对老师的评价、学生对学生的评价、学生的自我评价等。平时成绩来源于学习过程,对学习起到监控、督促和激励作用。
三、融入社会教学的有效途径
(一)全程性教育
医学人文教育应贯穿于医学生教育的全程,建立涵盖学科建设、课程设置、校园文化、医院文化等多个方面。医学人文思想应该充分体现在医学教育、医生的职业技能培训和实践中。某一次讲座或一项活动远不足以成为一种有效的人文教育模式,应在临床背景下开展全面的和持续的医学人文教育。人文教育更应该贯穿一生,建立终身教育模式,营造良好和谐的社会氛围。全程性教育不仅仅是指医学人文的全程性教育,也不仅仅是医师培养与执业的全程性教育,更是我们一生的全程性人文教育。
(二)多元化教育
人文教育场所应该多元化,如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充分发挥每个环节的教育作用。人文教育的载体也可以多元化,如教育上体现人文,环境上体现人文,社会上体现人文,文化上体现人文,性格塑造上体现人文等等。人文教育应该融入我们工作、生活、学习的各个环节,在这样的环境和氛围中,潜移默化受到教育,提升素养。无论将来从事何种工作,人文素养必不可缺。因而多元化教育也不失为临床实践人文教学的有效途径。
(三)个性化教育
医学生有不同的性格,心理素质、人文素质参差不齐,因此,为满足个性化的需求,为风格各异、起点不同的学习者提供合适的学习内容、学习活动和学习支持服务,进行个性化的教育十分必要。不仅要求学生掌握医学知识和技术,关注疾病,更要培养学生掌握医患沟通能力,关心患者。要在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等方面引导学生树立良好的思想品德、高尚的思想境界,要富有同情心、有吃苦耐劳思想、心理足够强大、有伦理学的知识、有医疗法律法规的常识等等,缺什么补什么,以提高整体教育效率。总之,加强医学生的医学人文教育是现代医学教育发展的必然要求,临床实践教学中融入人文精神教育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所述的医学人文教育融入临床实践教学的有效途径见图1。树立管理者、教师、学生与患者的医学人文意识,具备一定的理论高度,培训中应用具体的人文教学措施,并纳入考核与评价体系是将医学人文教育融入临床实践教学的有效途径。同时也应倡导和推进全面素质教育,全程性教育、多元化教育、个性化教育相结合,促进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的有机融合,才能培养出业务精良、品德高尚的人文精神与科学精神兼备的高层次医学人才。
参考文献
[1]殷大奎.人文医学精神与医师职业责任[J].中国医学伦理学,2009,22(2):3-5
[2]杜治政.当代医学人文理念和实践论纲[J].医学与哲学(人文社会医学版),2009,30(1):2-7
[3]何彩云.我国医学人文教育现状[J].中国社会医学杂志,2010,27(1):45-46
[4]张爱云,徐庆生,孙选平.云南省医学院校人文素质教育的对策研究[J].中国医学伦理学,2010,23(1):101-102
一、学界对语文教育中科学主义的非理性批评
20世纪80年代以来,由于我国语文教育过于追求学科体系的系统化、教学目标的精细化、语文教材编写的逻辑化、教学方法的程式化、语文考试的标准化,而导致了学生的人文精神失落、语文水平没有显著提高、教学形式主义严重、语文成了应试的技艺之学等问题的出现,这不能说与科学主义的思想、观念和方法对语文教育的侵没有关系。其负面影响的确越来越不容忽视。在这样的背景下,语文教育遭遇了“世纪末的尴尬”,在语文教育大讨论中,一些圈内外学者对语文教育改革中由于科学主义价值取向而导致的问题进行了言词激烈的、有失理智的批评。
韩军在批评中国语文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时认为,几十年语文教学中科学主义的过度和泛滥,大体表现在,过于追求教材体系的逻辑化、教学点的细密化;教学过程的程式化、序列化;教学方法上对语言和内容的透析化、准确理解化;语文知识完全量化;语文能力的训练层次化;语文考试的标准化等等。他对科学主义基本持完全否定的批判态度,他说:“科学主义,就是以‘公共性’粗暴地取代‘个人性’,以‘虚无性’蛮横地取代‘真实性’。”“我们不只在语文教育中‘限制科学主义’,而是更进一步,‘清除科学主义,张扬人文精神’!”
潘庆玉则从科学主义观念对语文教育影响的历史角度批判了其弊端。他认为,“五四”以来,科学主义教育观对整个中国基础教育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语文教育作为基础学科受到的冲击尤为强烈,语文教育中的科学主义观念的形成与发展从理论上经历了一个由本体论到方法论,由方法论到价值论步步深入的过程;从实践上看经历了从学科化到科学化,从科学化到“唯科学方法”化的过程。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以恢复高考为契机,被长期压抑的全民族的教育热情迅速化为考试主义、学历主义的强大动力,在90年代形成了应试教育模式,在该模式的运作下,考试中心、认知至上、分析本位、技术主义大为盛行,这为科学主义语文教育观的滋生和蔓延提供了最适宜的土壤。
郑国民在谈到科学主义的知识价值观对语文教育的影响时说,科学主义用实体还原、知识量化的思路来处理语文教育,直接导致了“知识中心论”的出现,该观念认为语文知识是语文学科中最主要的部分,是由字词句篇、语修逻文、听说读写等部分组成。认为“对于语文知识的崇尚和追求掩盖了语文教育的丰富的情感性、审美性和人文性,语文教学变成了对实用知识的记忆、分析、归纳与总结。”在这样的知识课教学中,“学生所形成的语文能力实际并无多大价值。相反,这种对知识的过分追求只能扼杀学生的情感和创造力。”此外,他还从教学目标、教学方法、教学计划等方面谈了科学主义对语文教育的影响。但他对当代语文教育的科学主义价值取向是基本持批判态度的。
二、对语文教育中科学主义的辩证思考
从一些言论来看,在科学主义的价值观念的支配下语文教育走入了许多误区,而致使一部分学者对其价值取向倾向于批判和否定。其实科学主义只是一种思想方法,是认识客观事物所不可或缺的手段,它就像网络一样,是一把双刃剑,为社会和人们带来福祉的同时,也会带来一些负面影响,甚至是灾难。我们看待科学主义应当坚持辩证唯物主义的哲学观点,对其要有一个科学的认识,既不要夸大科学的作用,也不要盲目排斥科学的使用,不能像给孩子洗过澡后,连洗澡水和孩子一起倒掉那样对待科学主义。就科学主义影响下的新时期语文教育改革而言,在追求科学化和高效率的过程中的确出现了不少问题,但是不能因此来否定科学主义。因为中国语文教育的科学化进程主要是由科学主义来推动的,当然,笔者并不否认语文教育科学化是国家政策、社会团体等多方面因素推动的结果。因此,就语文教育科学化问题,有学者从我国语文教学的实际出发,分析了我国并非是“科学主义”太多,过了头,而是科学化水平太低。还有的学者则是从科学主义和人文主义的关系方面论述了语文教育需要科学化,更需要科学性。比如,张鸿苓对此问题的看法是:“‘科学主义’和‘人文主义’这两大教育理论学派之间的争论由来已久,根据以往的经验,语文教育对相关学科各学派理论的态度,一向是‘拿来主义’,‘为我所用’,没有必要倒向哪一派。一方面,语文教育是边缘科学,既承认它是一门科学,就应该讲究科学性,目前语文教育还不够科学,语文教育科学化仍然是一个艰巨的任务。另一方面,从大的范围说,语文教育属人文科学,有别于自然学科,它是人类社会特有的现象,当然具有人文性。因此,以‘科学主义’排斥人文性,或以‘人文主义’排斥科学性,都是错误的,是不利于语文教育发展的。”于漪则是从语文学科的性质出发来谈到科学主义和人文主义都要加强的必要性,她说:“我们进行的是母语教学,语言和文化不是两个东西,而是一个东西,是一个整体。说语文学科具有人文性,绝对不排斥它的科学精神;说语文学科具有工具性,也绝不是削弱它的人文精神。不存在限制这一个,张扬另一个的问题,二者不能割裂,更不能偏废。”
显然,从科学主义哲学思潮的基本特征来看,是崇尚“真”的,而人文主义哲学思潮是则是崇尚“善”和“美”的。因此,不论如何在一个学科尤其是人文学科内推崇一种哲学价值观念,都是不完善的,当下在语文教育领域出现了与科学主义语文教育观相对立的人文主义语文教育观是必要的,但是仅仅对立也不行,正如前文所述,并不利于学科的发展,所以倡导科学主义和人文主义相融合的语文教育观则成了一种发展趋势和潮流。这股潮流大大推动了语文学科的发展,主要体现在21世纪初国家教育部制订的《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2001)和《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2003)对语文学科的性质界定上,即:“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新课程标准打破了多年来“语文工具性“的主导局面,肯定了作为人文科学的语文教育具有“人文性”的主要特点,这也是人文主义者张扬“人文性”的胜利。人文性和工具性一样在语文教育中具有同等重要的地位。新课标的制订从政策上了结束了语文性质之争的混乱局面,从常理上更利于推动语文学科的大发展。然而,纵观最近几年的语文实践,我们发现,语文教育改革依旧没有取得多大进展,而且问题辈出,比如提倡自主学习,结果成了放任自流的自由学习;强调探究学习,结果成了学生逍遥或“沙龙”的时刻(时段);提倡对话教学,结果成了忽略基础知识教学的满堂问;提倡反思性学习,结果成了不顾教材体系和内容的无休止的争辩和批判等等,这些做法貌似体现了学生的自主性和对人尊重的人文理念,实际上,也是不科学的,反科学的,违背科学规律的。因此,语文教育要想真正的科学化,还需要一段很长的路要走。语文教育中不能没有科学,不能没有科学主义的思想观念和方法的介入,因为这是促使语文教育科学化的最为重要的一步。
谈到语文教育科学化的进程,的确,我们不能否认科学主义的历史功绩。不用多说,历史会告诉我们什么,因为历史是过去的现实,现实是未来的历史。所以,察今要观古,察古更铸今。由于当今的语文教育问题距离现实太近了,难免会“乱花渐欲迷人眼”,所以“回到源头乃是真”。更何况今天的“许多问题,表面上是新问题,骨子里还是老问题。”(吕叔湘)比如,今天所谓的西方建构主义理论、后现代主义理论以及对话教学理论等被不加筛选地引入语文教育领域孕育出“非中非西”理论怪胎,与20世纪20年代前后盲目将西方的实用主义理论和教育测量理论等引入语文教育领域不顾实际的模仿和借用而惨遭失败之情形,虽时隔80余年,其性质是何等的相似!因此,对历史长河中的一段历史进行考察,是很有必要的,语文教育的发展也理应如此。
应用型本科高校的英语教育更多地突出了英语的工具性和实用性,其人文教育本质被日益边缘化。了解学生对人文教育的看法有助于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通过对沈阳工程学院英语专业学生调查,了解其对人文教育的认知倾向,提出适合于应用型本科英语专业人文教育的有益途径。
关键词:
应用型本科;英语专业;学生;人文教育
中图分类号:
G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14)04-0157-02
1 研究设计及过程
研究采取问卷调查方法。问卷设计包括三部分:对人文素养的认知、对学校人文教育的认知、英语专业学生人文教育倾向。调查时间为2012年4月。调查对象为沈阳工程学院英语专业大二、大三、大四全体学生(因为大一学生刚来学校,问卷中一些问题无法填写,故未将其作为调查对象)。调查方式是将印制的260份问卷发到学生手中进行问卷调查,现场填写、现场访谈、现场回收。共回收有效问卷210份,回收率81%。对调查问卷采用社会经济统计分析软件包SPSS进行统计处理。
2 调查结果分析
2.1 英语专业学生对人文素养的认知
(1)对人文素养概念的认知。
关于人文素养的涵义,调查显示,18.6%的学生听说过且知道其大概涵义,77.1%的学生听说过,但不了解,4.3%的学生从未听说过。这说明学生对人文素养概念的认识度较差,原因在于学校对人文素养教育不够重视,在师生中的宣传较少,导致大多数学生对人文素养的涵义不甚了解。
(2)对人文素养的重要性认知。
关于学生对人文素养的重要性认知,调查显示,95.7%的学生认为作为英语专业学生有必要学习人文知识,4.3%的学生认为没必要。这说明学生认识到了人文素养的重要性,意识到在学好英语专业技能的同时,要加强其他方面知识的学习,这样才能使自己成为全面发展的人才。
(3)对自身人文素养的满意度。
当问及学生对自身人文素养情况如何,调查显示,28%的学生认为非常欠缺,52.9%的学生认为比较欠缺,386%的学生认为不欠缺,但不满意,仅有5.7%的学生对自身人文素养情况满意。可见学生对自身人文素养现状不满意,渴望学习人文知识,希望通过人文教育提高自身素质。
2.2 英语专业学生对学校人文教育的认知
(1)对学校人文课程设置的满意度。
关于学生对学校人文课程设置的满意度,调查显示,58.6%的学生满意,41.4%的学生不满意。可见,学生对学校人文课程的设置不满意,说明学校英语专业的人文课程设置不够合理。原因有两方面:第一,思想政治类课程设置过多,其他类人文课程设置较少;第二,理论型课程设置过多,缺乏实践型的课程。
(2)对学校人文课程实际教学效果的满意度。
关于学生对学校人文课程实际教学效果的满意度,调查显示,40%的学生满意,54.3%的学生认为一般,5.7%的学生不满意。可见,学生对人文课程的教学评价不高,满意度较低。原因有三方面:第一,教学方法陈旧,以理论讲授为主,学生学习积极性较差;第二,考核方式陈旧,强调对人文知识的考察,忽视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第三,部分教师人文素养有待提升。
(3)对专业课教师渗透人文教育的满意度。
关于学生对专业课教师渗透人文教育的满意度,调查显示,34.3%的学生认为人文教育与专业教育很好地结合起来,45.7%的学生很少结合,11.4%的学生认为没有结合,8.6%的学生不知道。可见,学校的人文教育与专业教育结合不够紧密,要实现人文教育手段多元化还比较难,一方面要转变专业教师的教育理念,重视人文教育,另一方面要提高专业教师的人文素质,使其有能力在专业教学中渗透人文教育。
(4)对校园环境人文氛围的认知。
健康向上的校园文化可以极大地丰富学生的人文知识。问及学生校园环境人文氛围是否浓厚,54.3%的学生选择是,45.7%的学生选择否。可见,学生对校园人文环境的满意度较低,校园文化基础薄弱,缺乏人文环境的感染力。学校应努力创造良好的文化氛围、文化环境,让学生时时处处受到良好文化精神的熏陶。
2.3 英语专业学生人文教育倾向
(1)喜欢的教学方法。
关于学生喜欢的人文教育的教学方法,调查显示,210名学生共做了387次选择(多选题),其中,65.7%的学生喜欢交互式教学,61.4%的学生喜欢案例启发式教学,31.4%的学生喜欢分小组讨论,17.1%的学生喜欢教师个别指导,8.6%的学生喜欢理论式灌输。可见,教师应尝试多使用交互式教学、案例启发式教学、分小组讨论等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升学习效果。
(2)课余时间喜欢从事的活动。
有效利用课余时间可以大幅提升学生各方面能力和素养。问及学生课余时间喜欢从事的活动,调查显示,210名学生共做了480次选择(多选题),其中,80%的学生喜欢上网,45.7%的学生喜欢交友,35.7%的学生喜欢学习,257%的学生喜欢体育锻炼,21.4%的学生喜欢学生工作,20%的学生喜欢文艺活动。可见,大多数学生课余时间没有被有效利用,基本上被上网和交友占用,学校应加以正确引导,有效利用课余时间。
(3)感兴趣的人文课程。
关于学生感兴趣的人文课程,调查问卷中设置了十大类课程,调查显示,210名学生共做了732次选择(多选题),其中,70%的学生喜欢心理学,60%的学生喜欢艺术,543%的学生喜欢历史,52.9%的学生喜欢文学,28.6%的学生喜欢社会学,21.4%的学生喜欢法学。学校在设置人文课程和人文与专业交叉课程时,应适当考虑学生需求,多设置学生感兴趣的课程。
3 结论及建议
调查分析表明,沈阳工程学院英语专业学生对人文教育感知呈以下特征:第一,学生对人文素养概念的认识度较差,但是已经认识到人文素养的重要性,渴望提升自身人文素养;第二,学生对学校人文教育情况评价较低,无论是课程设置、教学效果,专业教育与人文教育的结合,还是校园人文环境氛围,学生都不满意,学校需要加以改进;第三,学生喜欢的教学方法是交互式教学、案例启发式教学、分小组讨论;第四,学生课余时间喜欢的从事的活动是上网、交友,上网时喜欢查资料、浏览新闻和聊天;第五,学生感兴趣的人文课程是心理学、艺术、历史和文学。
基于该研究的结论分析,提出以下对策:
第一,设置科学的人文课程体系。
构建文化素质教育课程体系是人文教育的核心。社会的需要和个体的需求是提高大学生人文素质的关键。制定培养方案时,应根据专业特点,考虑学生的需求、社会的需要,构建适合本专业的人文课程体系。设置课程体系时注意以下三点:首先,考虑学生需求和社会需求。其次,注重安排实践型课程。最后,注重人文教育与专业教育课程的融合。人文素质教育渗透于专业教育之中是人文素质教育的有效途径。
第二,建设高素质的师资队伍。
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是实现人文素质教育的关键。要构建高素质的教师队伍,须从以下四方面入手:首先,提升教师人文素养。教师自身的人文素质构成是影响学生发展的重要因素。其次,改进教师教学方法。鼓励教师多使用交互式教学、案例启发式教学、分小组讨论等教学方法。再次,改进考核方式。鼓励教师构建科学的人文课程考核体系,从知识、技能,过程、方法,情感、态度等领域考查学生实际能力。最后,教师也要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结构。大学教学更多的是思想的交流。
第三,加大专业教师渗透人文教育力度。
专业教育是实施人文教育的主阵地,学院应加大专业教师渗透人文教育力度。首先,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这要求教师将学生视为具有独立个性的主体,为其主动性和创造性的发挥提供必要的时间和空间。其次,将人文教育贯穿于教学的“全过程”,渗透于教学的“各环节”。“全过程”指课前深入挖掘教材中人文教育素材,课中运用多种教学手段、教学方式,活化教材信息,课后和同学保持联系,让教师自身的学识修养潜移默化的影响着学生的价值取向。“各环节”意味着,专业教师不仅在理论授课中渗透人文教育,在实践教学、毕业实习等环节也要找出结合点,做好专业教育与人文教育的融合。
第四,营造校园人文氛围。
人文教育的主基地是校园,学院应从自身实际情况出发,提升教育理念,塑造良好校园文化氛围。首先,举办人文讲座。加强校际间交流,聘请校内外专家学者,举办不同主题的人文讲座。其次,组织校园文化活动。围绕人文教育主题,组织丰富多彩的校园活动,如校园文化节等。最后,开展社会实践。社会实践活动要结合应用型英语专业学习的特点,有计划地组织参观学习、社会调查和技术服务等活动。让学生在丰富的校园文化生活中全方位、多角度得到人文素养的教育,在实践活动中提升审美能力,把对美的追求内化为学生的自觉行动。
参考文献
[1]史玉梅.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认知倾向调查[J].高职高教研究,2011,(71).
[2]孙琳,肖兰英.当代大学生人文素质现状调查及对策研究[J].学理论,2011,(2).
[3]张晓颖.地方院校英语专业学生人文素养情况调查-以衡水高校为例[J].学理论,2010,(25).
【关键词】职业教育;课堂教学;人文教育
对人文精神的呼唤,正日益成为社会的一个热门话题,并引起了教育界的普遍关注与高度重视。与社会、经济发展关系密切的中等专业技术教育,理所应当地需要关注这一走向,从而把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纳入中等专业学校的培养目标。当前,各中等专业学校大多建立了以就业为导向,以技术应用能力培养为主线的教学体系,把加强学生实践能力和职业技能的培养摆到了重要位置,但从中等专业学校教育的实践来看,学生人文素质的缺乏显得比较突出。为了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推进中等专业学校教育和人文素质教育相融合势在必行。
一、建构体现职业人文特色的校园文化
根据中等专业学校的培养目标及学生的特点,职业学校人文教育应突出社会性人文知识的熏陶,唤醒其内在的人文需要,培养学生基本的职业人文素质,有针对性地培养学生相应的职业素质,激发学生对未来从事职业的热爱和开拓创新精神。近年来,我校积极开展中等专业学校专业文化建设与学生综合职业能力培养的研究,重视校园环境的潜移默化的教育作用,努力让每个学生从进入校园的第一时间就受到校园专业文化环境的教育,能针对不同的专业,结合专业特点进行校本人文精神课程、文化知识课程的开发,为培养熏陶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服务,同时积极将行业、企业管理文化引入校园,并与校园文化、班级文化、实训场所文化和学校常规管理结合起来,积极开展富有趣味性的文化体育活动,提高了学生综合素质,为学生综合职业能力的提升奠定了基础。
二、注重专业渗透和实践体验
1.课堂教学中使专业教育和人文教育相融合
在专业课教学中,课堂教学是学生获取知识最主要的途径。在课堂教学中,我们要善于挖掘专业课本中的人文精神,把专业课教学与人文科学相结合。任何一门科学知识的产生和发展都离不开一定的社会背景,都离不开科学家的执着追求。因此,担任专业课教学的教师如果能善于发掘教材,讲出自然科学的人文内涵,这种人文素质教育可能更为深刻具体,更具说服力。例如在《电子技术基础》这门专业课中,半导体知识是电子技术的基础,我们把美国电报电话公司(AT&T)贝尔实验室的三位科学家巴丁、布莱顿和肖克利在研究半导体材料探索精神和他们在电子方面的伟大贡献贯穿在课程讲解之中,提高了学生的兴趣和对科学的执着追求精神。在专业课教学中,也可以把抽象的理论和社会发展理论充分结合起来。例如在讲《计算机电路原理》课程时,我们把计算机深奥的硬件接口电路和大家熟悉的调试解调器联系起来并与互联网的发展联系起来,让学生在学习枯燥的理论知识时,不但能体会到它们在生活中的作用,而且也能充分领会到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2.实践教学中培养学生的人文素质
在专业课教学中,实践教学是学生理论知识和实践相结合的主要方式。首先,在实践课中我们不但要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和动手能力,还要努力培养学生经受挫折、百折不挠的顽强毅力。学生的亲身体验和感知有利于获得感性经验,从而实现其认识的内化,促进理解力和判断力的发展,进而上升为理性认识。实践教学使学生得到观察和操作实践方面的训练。每一个试验的反复调试,使学生在经受失败和挫折之后,获得成功的快乐,有助于培养学生健全的心理素质和顽强的毅力。其次,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人文素质本身不仅是一套知识体系,而且还是一种精神。在自然科学领域,最重要的体现为一种创新精神。知识获取是知识创新的基础,教学实践是知识及时应用的前提,这两者都离不开创新。在实践课程当中为了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在实践课环节中应增加创新实验内容,鼓励学生把所学过的基本理论应用到实践中来,每次实践后及时将学生实践成果进行展示,可以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创新热情。
三、提高专业课教师的人文素质
中等专业学校学生人文精神的培养与教师的经历和学识密切相关,中等专业学校加强职业人文教育,教师的人文素质提升也很重要。而中等专业学校学生在学习期间,有近三分之二的时间是在学习专业课,与专业课老师打交道。专业教师的人文素质状况,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学生的人文素质。健康高尚的教师文化和教师形象对学生文化的形成和发展所起的作用是直接的,是教育指导所不能替代的,它更容易使广大青年学生产生价值的认同,而自觉培养与效仿。因此专业课教师应以高尚的人格魅力使专业教育与人文教育相融和。然而问题在于:一是中等专业学校缺少鼓励教师进行人文教育的激励机制。中等专业学校体制建构大多是以学术领域之分工为原则,教师以专业教学为其最主要工作,参与人文教育活动被视为时间和精力上的牺牲,所以人文教育就成为最被忽视的环节。二是教师缺乏结合专业进行人文教育能力。我校调查数据显示:只有26%学生认为专业课教师能够经常对他们进行职业方面的人文教育;25%的教师反映在专业课教学中对学生实施诚信、责任、创业、敬业等人文素质方面的教育“比较困难”和“难度较大”。所以中等专业学校亟待建立科学的教学质量评价体系,将人文教育纳入其中,鼓励教师提高自身人文素养,激励教师积极开展人文教育活动。
【参考文献】
[1]高宝立《职业人文教育论》[J].2007年第5期《高等教育研究》
[2]王振全《语文素养是职业学校人文素质培养的核心之一》[J].2006年第9期《教育与职业》
1文化哲学视域下人文教育理念
我国人文教育理念引入较晚,没有可参照标准,教育理念运用观点是千差万别的。高校人文教育内容庞杂,具体要求是要立足社会,面向传统,结合实际环境,所以人文教育理念总体“和而不同”。人文教育体现了民族文化的高度发展,在原则上认可人的自然属性,我国人文教育既不能闭关自守又不能全盘接受西方人文教育理念。因为人文教育延续和发扬了国家与民族的精神理念,是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和社会价值观导向的引导者,需要自身对现今教育理念不断反省、创新。这需要教育界以文化哲学的眼光和胸怀吸取现今的教育思想,在世界性的交流舞台上不同的人文教育理念相互碰撞、融洽,从而激发高校教学的创新活力。这样中华民族未来发展与建设才会更加的和谐,为教育改革方向也提供了新思维。在借鉴国外人文教育时,不能以其为我国人文教育的衡量标尺,因为各个国家间经济政治文化都不相同,人文教育不能照搬西方高校人文教学,即使全面照搬,也不能体会其内在,那高校人文教学精神内涵只能停留在表面[1]。所以大学人文教育在文化哲学视域下必须将整个高校学术系统作为一体,统筹各个科目,做到正确理解,促使人文教育概念不在教学应用中以偏概全。在内容设置上,既要与外国人文教育存在差异性,在总体思想上又要做到精神的和谐统一,还要不拘束于任何科目和高校研究方向。对人格塑造有积极引导作用,帮助高校生更好的树立价值观念的思想都可以兼收并蓄。我们人类的进步离不开前人的文明发展成果,只有广泛吸收时代进取思想,把“人”认识到一个高度,才能为新时代的人文教育提供新的创新思想。
2文化哲学视域下人文教育目标
我国历史时期教育并不注重课程,比较注重的是教师问题。有“经师易遇、人师难遭”诗句证明教师的重要性,所以在古代私人教学和私人书院比较盛行。但是古代思想教育有一弊端问题,就是重师道高于知识,师道言行高于真理。但是,现在这种思想还在推崇。在北大任校长期间,注重学术的思想兼容,这就很符合人文教育的哲学理念,“思想自由之通则,则大学之所以大也”表明大学建设要以“学生为根本”,教师在传授知识时,要以楷模榜样以身作则,在精神和人格符合人文教育的哲学观,不能让教与学分割。大学是孕育人才的地方,培育人才的精神强度和知识创新能力关乎国家的命运[2]。我们也可以简单地理解为大学的兴衰就是国家发展前景的兴衰。所以人文教育目标一定要结合我国发展现状,以实现祖国复兴梦为方向。我国处于社会主义发展阶段,国际影响力在不断提升,光靠经济影响世界是远不够的,因为我国传统文化历史底蕴丰厚,只有以精神与经济结合的发展道路走出国门,才能在世界上创造更深远的影响。近年来高校人才建设与发展是具备隐患的,因为有数据显示滞留海外的留学生每年赶超百万。这是一个严峻忧患的事实,就是当前高校必须重视人文教育创新,阻断人才流失,争创世界一流大学。
3文化哲学视域下人文教育途径
人文教育丰富了高校生的精神层面,文化哲学又为其提供了理论支撑。当前大学生教育问题应回归主观世界,与这个科学客观的世界不相互分离。以正面角度认识世界外在规则与自我世界的关联。高校在回归自我的世界上弘扬科学、人文观念,运用理想的世界观分析高校当前发展任务,在以学生为主体的思想观念上,展开理论探索,甚至是艺术创造,把人文教育看做实践活动。首先把高校教学回归到人的精神世界,真正的认识到人的价值[3]。不但在课堂上运用人文主义教学,还应把这一理念贯彻到学生的大学生活始终。让学生在生活交往、社会领域上都能够有正确的意识形态。还有受现代书本严谨科学思维的印象,学生往往把文字语言等有关概念当成真理。这样学生记忆深刻的可能就是这些概念性问题,这样人文教育的成果是甚微的。当前人文教育人们在概念理解上过于倾向于科学化诠释,无视了人文教育意会的本性。这样,人文工作培育出来的学生对人文思想的理解就可能非常浅薄。总之,人文教育要促使学生达到自我认知的状态,能不被社会舆论等左右思想,在一定程度上要丰富自己的精神界和人文视野可以对文化现象进行反思。
4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