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投稿指导 期刊服务 文秘服务 出版社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首页 > 精品范文 > 健康促进与健康教育的区别

健康促进与健康教育的区别精品(七篇)

时间:2024-01-31 16:28:33

序论:写作是一种深度的自我表达。它要求我们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真相,好投稿为您带来了七篇健康促进与健康教育的区别范文,愿它们成为您写作过程中的灵感催化剂,助力您的创作。

健康促进与健康教育的区别

篇(1)

在中国改革开放的今天,社会价值观多元碰撞,传统价值观念及理论灌输形式的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对一些大学生来说显得缺乏针对性和实效性,包括心理咨询在内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方式,一种不同于传统思想政治工作方法的方法开始介入思想政治工作领域,大大加强了思想政治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注重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用正确方式处理人际关系”,党的十七大报告从国家层面肯定了心理工作方式的重要性,把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放在了思想政治工作中的重要位置,更加民主和尊重人的个性。

教育部、卫生部、共青团在《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意见》中指出“加强和改进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新形势下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推进素质教育的重要举措,是促进大学生健康成长、培养高素质合格人才的重要途径,是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任务”。这预示着心理健康教育将在以后的思想政治教育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笔者曾有幸当了八年的大学生思想政治辅导员,在担任辅导员过程中开始接触并尝试用心理咨询的工作方式做学生思想工作,并在此过程中完成了一个思想政治工作者到心理工作者的转变,成了一名专职心理咨询师,担任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授课任务,感受并见证了心理健康教育和传统思想教育的区别与联系,有机会探索两者的之间的结合点。

二、心理健康教育在思政教育工作中的优势、两种教育之间之间的区别与联系

(一)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方式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优势突出表现在,心理健康教育方式比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更有针对性,更有效

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重视主要是课堂上教师自上而下的教导和灌输,以理论教育和宣传为主,通过榜样示范、舆论导向、道德约束等方式来实现对大学生的观念、认知、情感和行为的教化,使大学生按社会和国家的要求来规范自己的行为,这种教育方法有时不符合大学生个人内心的需求,流于说教,尤其是现在大学生多元化的价值观的存在,使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方式滞后于大学生思想意识形态的变化,如刻舟求剑般地显得假、大、空,不能切合大学生需要,容易引起学生反感,因此工作效果比较差。

心理健康教育和传统的思想政治方向相反,是自下而上的工作方式,心理工作者会以一种平等、尊重、真诚、理解、包容之心面对大学生,尊重大学生自己的人格和力量,教师主要以协助者的身份进行工作,针对大学生个人需求做工作,以开放性探讨的态度去面对大学生,反对强制和灌输,主要采用心理咨询、团体辅导、素质拓展等比较柔性的方法进行工作,修渠铺路,将学生的个人需求同社会需求找到恰当的结合点,从而达到学生自愿接受教育的目的,显得针对性强,有实效。

(二)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区别

心理健康教育的工作方法虽然可以运用到思想政治教育当中,但两者有着本质的区别,可以相互借鉴,不能彼此替代。

1.理论依据的区别。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属于社会意识形态的领域和范畴,的哲学、政治学、伦理学是其理论基础,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为指导,力图帮助大学生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提高大学生政治觉悟和思想素质,以社会需要为出发点,意识形态浓厚,阶级性鲜明。心理健康教育以心理学、医学、教育学方面的理论为基础,通常包括普通心理学、社会心理学、发展心理学、心理诊断与统计测量学,人格心理学等。工作过程中心理教育工作者运用心理学原理以及心理咨询理论和技术帮助大学生化解心理矛盾、减少心理冲突、缓解心理压力、完善人格、提高心理品质和生活质量。它的出发点是人的需要,重在个人心理素质的培养和提升,要求心理教育工作者在工作过程中,对教育对象不指责,不评判,尽可能保持价值中立。

2.教育目标的区别。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比较宏观,主要是对大学生进行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教育,按社会和国家的要求来规范学生的行为,目的是为了培养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相对来说比较微观,从学生心理特点出发,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品质,强调个性和谐、潜能开发和人格健康,让大学生学会以一种平和的心态适应社会环境和人际关系,做到内心不紧张、不焦虑,没有强烈的矛盾冲突等。

3.教育内容的区别。思想政治教育大致可以分为政治教育、思想教育和道德教育三个方面,重在“德育”,目的是逐步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道德素质。心理健康教育主要是对大学生进行人际关系、情绪管理、压力应对、生活适应、学习心理、恋爱及性心理等方面的困惑和障碍的指导与帮助,目的是使大学生身心和谐统一,快乐生活。

4.教育方法的区别。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是国家意志代表的教师对学生进行自上而下的教育,多依靠公开的报告讲座、组织参观访问、群众舆论宣传等方法对学生施加影响,自上而下告诉人们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教育的效果与学生的接受态度有很大关系。心理健康教育通过宣传、讲座、团体辅导等方式宣传普及与每个人都息息相关心理健康知识,目的是提高学生对心理疾病预防的意识。心理咨询为大学生提供自愿、保密、平等探讨问题的平台,让学生自己明白自己想干什么,该干什么,学生配合性与主动性较好,教育效果好。

5.对从事该项工作的人员要求的区别。思想政治工作人员除从事思想政治工作的专职人员外,如领导干部、教师、标兵模范等凡是能够得到社会支持和认可身份的人都有对相对人群进行思想政治工作的责任和义务。心理健康教育的工作人员必须经过专门心理学训练,尤其是心理咨询师,没有受过专门心理咨询培训的人员从事心理咨询工作,不但不能帮来访者解决心理问题,可能还会对来访者造成二次心理伤害。

(三)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联系

虽然思想政治教育和心理建康教育二者各成体系,有着本质而明显的区别,但二者也有着内在的联系和交叉,这使二者结合成为了可能,要将二者结合起来更好地服务于大学生的健康成长和全面提高。

1.思 想政治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都是方法论。思想政治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都是一种让大学生树立观念、改变认知和情感并养成一种行为方式的方法,也都与哲学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虽然学科体系不一样,但都是培养和塑造人的一种工具、方法和途径。

2.两者的工作对象都是人。顾名思义,思想政治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的对象都是人,人是最根本和最宝贵的资源,思想政治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都要符合人知、情、意、行的规律,才能起作用,这也是这两种教育方法能够融合的基础和保证。

3.二者相互联系、相互促进。思想政治教育为心理健康教育提供了大方向,没有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健康教育就失去了方向,一个道德品质有问题的大学生是无法很好地适应社会发展的,在心理上也会遇到这样和那样的困惑。同样,心理健康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不可或缺的内容,一个心理有着这样那样冲突的大学生,无法将自己和谐统一起来,也难成为一个高素质的建设者和接班人。从这个角度来说,心理健康教育保证了一个大学生成为一个内心和谐统一健康的自我人,而思想政治教育则促使学生成为一个有利于社会发展方向的社会人,培养有利于社会发展的、人格完善的个人是和心理健康教育共同的目标,两者相互联系,相互促进,密不可分。

三、湖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结合的现状[1]

(一)心理健康教育实现了教育教学与服务学生心理健康双重职能

湖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中心承担着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咨询的双重功能,中心老师还担任与心理学联系紧密的大学生职业规划与指导课程。目前,从课程的管理和实施角度来讲,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中心归属于思想政治理论课部,但是从为学生心理健康服务角度来说,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中心和学工一起接受主管学工院长的领导,实现了教育教学与服务学生心理健康的双重职能,将心理健康教育与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结合起来,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为学院的安全稳定做出了一份属于自己的贡献。

(二)安排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参加心理健康教育的相关培训,实现思想政治工作者由“单一型”向“复合型”身份转变

近年来,湖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从领导到基层的学生工作者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越来越重视,在学院的大力支持下,湖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各系主管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书记和辅导员几乎每年都会参加大学生心理健康的相关培训,有学院心理健康教育咨询中心组织的,有省教育厅组织的,例如省教育厅每年都会组织两次“自杀危机干预工作坊”、“大学生心理团体辅导培训”,几年来从未更改。有不少书记和辅导员为了更好地做学生工作,还参加了专业的心理咨询师培训,取得了心理咨询师证,实现了由“单一型”的思想政治辅导员到兼具心理学专业背景的“复合型”学生工作者的转变,不断增强思想政治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笔者也是在这样的大背景下由专职的思想政治工作者走上了专职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的道路。

(三)从课程内容安排和授课方式方法上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相互借鉴

自从湖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中心和思想政治理论课部合并以后,两种教育体系经常在一起探讨教育教学方法的改革,在内容和授课方式上在不断地相互借鉴。思政课部的老师在教学过程中使教学内容和形式更加贴近学生内心需求,注重各年级的心理特点授课,还将心理健康教育课的心理电影赏析、角色扮演等授课形式结合学院“行动导向”课程体系改革融入了自己的教学当中,“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改革进行得如火如荼。心理工作者发现在做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咨询过程中对国家法律、法规、政策、时事的了解,对国家历史和现状的分析与把握,对道德和社会价值的看法等等这些与思想政治息息相关的东西,会影响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咨询的方向和效果,影响来访者的社会适应性,因为一个人良好的社会适应性离不开健康的心理,同样也离不开顺应社会这个大环境所提倡和要求的美德。如果要实现一个人全面健康的发展,思想政治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必须结合起来,缺一不可。

四、湖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相结合中存在的困惑

(一)湖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虽然从教学体系上归属了同一部门,但是两者深度融合不够

由于学科性质的区别,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重在应用,所以离学生距离近,课上课下的主要精力用在解决学生遇到的实际问题上。思想政治教育专职教学队伍重在课堂上对学生进行整体教育与引导,主要是宏观教育,思想政治教育专职教师多不参与具体学生管理工作,课下和学生接触的比较少,部分专职老师也没有从事学生管理的经验,所以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相对心理健康教育来说比较弱。

也正因为学科性质的区别,做学生思想政治工作一线的书记和辅导员因为有效管理学生的需要,对掌握心理的知识需求迫切,学习主动性强,相比专职思想政治教育的教师需求相对没有那么迫切。目前很少有思想政治专职教师参加过心理健康教育的相关培训。从事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人认为大家从小都在接受思想政治教育,认为思想政治教育也没有什么难的,所以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也很少专门去学习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内容。从加强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效果的长远来说,这两种认识都是有待提高的。打破学科壁垒,两种学科内容和工作方法相互借鉴融合才是长远的发展之路。

(二)具体到一线的学生思想政治工作者来说,用心理健康教育或者咨询的方式做学生思想政治工作有时会有冲突

学生工作者用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咨询的工作方法能够更好地倾听和共情学生,让学生感受到尊重与理解,缓解学生不良情绪,有利于拉近师生距离,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但是用心理理健康教育的工作方法做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时候也会遇到困惑,对此笔者当学生辅导员时深有感受。比如 辅导员在做学生失恋这个工作的时候,从心理这个角度来说学生有负面情绪,不想学习,情绪低落,容易招惹,甚至不想上课,做出逃课行为都是可以理解和尊重的。但是从一个思想政治工作者的角度来说,你的情绪是可以有的,影响了别人是不允许的,逃课这种行为是要受到批评教育的,逃课太多不问因果可能还要给予处分的,因为国有国法,校有校规。这就是两个工作方法之间的冲突。两者工作方法结合会出现感情上我能理解你,行动上我要约束你的结果,这和纯粹的心理健康教育与心理咨询方式中的无条件积极关注是有差别的。这两者工作方法的冲突也存在与心理健康教育与社会大环境要求之间,这也是为什么心理健康教育要和思想政治教育相结合的原因,大学生遇到的问题往往不是纯粹的思想道德问题,也不是纯粹的是心理健康问题,往往是两者的结合——适应问题。

总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工作方法和思想政治教育的工作方法既有区别又有联系,两种方法工作方法可以相互借鉴,尤其是探索心理健康教育方法在思想政治工作中的作用对提高思想政治工作的针对性和有效性是非常有意义的,对心理工作者也有很大的启发。

[参考文献]

篇(2)

近年来,高职学校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较为重视,为学生配置了功能较为完善的心理咨询中心,并且也配备有数量充足和结构合理的专门进行心理辅导的教师队伍。教师除了授课,还在课余时间为在校学生提供及时和到位的心理疏导服务。高职学校在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过程中,虽然也融入了一些关于生命教育的内容和理念,但其主要还是侧重于对学生不良心理的调节、心理潜能的开发和心理健康水平的提高等,对学生的生命教育还不够系统和深入。

二、高职生心理健康教育与生命教育的联系及区别

1.心理健康教育与生命教育的联系

心理健康教育和生命教育二者并不是相互排斥的,而是相辅相成和相互联系的,两者都是高职教育中非常重要的部分,都能够促进学生的成长发展。心理健康教育解决学生存在的思想问题,为学生提供科学的心理治疗和心理辅导,生命教育则进一步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和生命价值观。

2.心理健康教育与生命教育的区别

第一,教育目标。心理健康教育的教育目标为让学生正确区分心理健康和心理障碍,进而正确对待心理问题和进行自我调节;生命教育的教育目标为让学生正确认识生命、珍爱生命和尊重生命。第二,教育内容。心理健康教育的教育内容主要为心理卫生、学习生活、人际关系、职业选择、心理障碍和行为异常等;生命教育的教育内容主要为生命意识的教育、生命态度的教育、生命情感的教育和生命r值的教育。第三,教育途径。心理健康教育的教育途径为开设专门课程,在其他课程中融入心理健康教育内容进行宣传教育和个别辅导等;生命教育的教育途径为开设专门课程和进行实践活动等。

三、高职生心理健康教育与生命教育融合的实现途径探索

1.创新心理健康教育与生命教育工作机制

第一,注重学生心理健康的体验教育,提高学生对生命的认知程度。高职学校应对教育途径进行一定的创新,突出体验教育在教育中的主体地位,让学生通过体验教育感知生命,理解生命的真谛,感受生命的真实,提升生命情感和促进生命发展。第二,整合教育资源,创立兼具人文关怀和生命特色的心理教育模式,激发高职学生的生命情感。第三,拓展心理健康教育领域,展现高职学生的生命价值。高职心理健康教育和生命教育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不拘于传统的心理健康教育内容和方法,注重发挥生命教育的优势和特色,使高职学生的生命价值能够更加得到凸显。

2.融合心理健康教育与生命教育课程体系

高职学校应该将生命教育纳入心理健康教育中,建立心理健康教育和生命教育二者合一的课程体系,进而给学生应对心理危机和人生困惑的方法和技能。课程体系应以生命教育为主线,然后将心理健康教育的课程与其进行串联,再开展关于人际、爱情、生涯规划、感恩教育、自我价值、自我成长等为主题的学习活动。课程的学习过程中应将案例分析、互动讨论、角色扮演、行为训练和情感分享等方法相结合,并在这一过程中重视对学生的启发和引导,重视学生的参与度。此外,教师还可以通过团体心理辅导、心理情景剧和心理素质拓展等活动,让学生体会到人生的喜怒哀乐,对社会交际中的道德行为准则进行充分感受,培养其坚韧、宽容、奉献的品格,并使其领悟到生命的真谛,珍爱生命。

高职教育中的心理健康教育和生命教育实现融合有着重要意义。要实现二者的融合,需要创新心理健康教育和生命教育的工作机制,融合心理健康教育和生命教育的课程体系,最终实现高职学生身心的健康成长。

参考文献:

篇(3)

【关键词】 性健康; 道德建设; 健康教育

1948年,WHO签署的一个章程的序言中为人的健康下了一个全新的定义:“健康不仅是没有疾病和病症,而是一种个体在身体上、精神上、社会上完全安好的状态。”这个将健康提升到生物、心理、社会综合层面的定义,相对仅仅从狭义的“生物学”角度认识人的健康,是根本性质的变化。这个变化涉及到有关人的健康的各个学科,其中包括对性健康的认识。在这个定义的指导下,性健康就不仅包括健全、健康的生殖系统、能力,而且包括健康的性心理、性活动,包括有关性的良好的社会适应。而健康的性心理、性活动、良好的社会适应都需要道德保障。

1 性健康的道德内涵

性健康不能归结为道德修养,但良好的道德修养无疑是性健康的重要支撑。性健康不仅有解剖学形态、生理机能方面的物质基础,而且有道德、法律等方面的精神基础。性健康的物质基础和精神基础是有机结合在一起的。生殖系统的正常形态和机能使健康的性发育、性活动成为可能,而有关性的道德、法律法规则廓定着性活动的社会边界,为个体和社会的性健康提供保障。如性健康的基本道德要求是,不损害他人的身心健康来满足自己的性需求,在处理有关性的问题上具有辨别真与伪、善与恶、美与丑、荣与辱的观念,能够自觉地按照社会道德规范约束自己、支配自己的行为。

科学研究表明,良好的品德、淡泊的心境是健康的保证,能促进人体分泌更多有益的激素、酶类和乙酰胆碱等,这些物质可把血液的流量、神经细胞的兴奋调节到最佳状态,从而增强机体的免疫力,促进健康。而违背道德的人,在性问题上不检点,甚至犯下性罪错,必然紧张、内疚、恐惧、焦虑,食不香、睡不安。这种精神负担,会引起神经中枢、内分泌系统功能失调,干扰多种器官、组织的正常生理代谢,降低免疫系统的防御能力。久而久之,不仅会出现各种亚健康状况,而且会出现各种疾病。

用历史的眼光看,人们关于性健康与道德进步正相关性质的认识是有一个过程的。当人们认识到“群婚”、“”对性健康的危害,“群婚”、“”就成为公众道德谴责的对象;当人们认识了性传播疾病的感染途径和转归机理,性病患者对他人和自身健康构成危害的就为崇尚道德的人所不齿。而健康的性观念、健康的、青少年性教育、性传播疾病的防治以及对性病患者的救助,在本质上都是社会道德进步的重要内容,同时也推动着社会道德进步。

在中国,社会道德进步对性健康的保障和促进作用十分突出。我们以对艾滋病的防控和对艾滋病患者的关爱为例。中国政府高度重视艾滋病防治工作,2004年,国务院成立防治艾滋病工作委员会,由当时的副总理吴仪担任委员会主任。中央财政投入8.1亿元用于艾滋病的防治,相继在河南、云南、四川等地大力推广使用安全套、清洁针具交换和美沙酮替代疗法。总书记亲自到北京佑安医院探望艾滋病人,与他们握手交谈,勉励他们增强战胜病魔的信心和勇气,号召全社会消除对艾滋病患者的歧视。国家人事部将“HIV携带者”从《公务员录用体检标准(试行)》中去除。总理在湖北考察工作期间,登门看望在艾滋病防治工作中做出突出贡献的桂希恩教授[1]。这一系列行动和举措不仅收到了预防艾滋病、救治艾滋病患者的直接效果,而且起到了促进社会道德进步的作用。

2 性健康的道德保障与法治保障

在性健康的实现途径和现实保障上,人们很重视性健康知识的传授、健康的性心理、良好的法治环境,这无疑是正确的。但性健康的道德保障还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人们的性健康需要坚实的道德保障,道德保障与法治保障既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健康是人的基本权利,这一权利在受到法律保障的同时,也受到道德保障。为维护人的性健康,法律要追究各种性犯罪的法律责任,这种追究是必要的、有效的。但是,在性健康维护上,仅仅有法律是不够的,还必须靠道德来规范,还要充分发挥社会舆论和信念的作用。

法律和伦理分属两个领域,二者对社会的作用方式不同。法律依靠强制手段规范人们的行为,道德则依靠社会舆论、内心信念、价值观念规范人们的行为。但他们之间又有联系,相互促进,殊路同归。只有将法律和道德有机地统一起来,才能形成良好社会风气,维护性健康。

性健康的道德保障与法治保障中,道德保障是基础。法律是以道德进步为依托的,法的力量植根于深厚的社会道德之中。

道德行为与非道德行为是互相对应的,非道德行为又有罪与非罪的区别(罪与非罪是法学概念,是对造成严重后果的行为的界定。这里,我试图在伦理学与法学结合的意义上使用罪与非罪概念,赋予罪与非罪某些新的含义)。罪与非罪的区别,从道德与法的角度说,是“违反道德+违法”与“违反道德”的区别;罪既是对法律的违背,也是对道德的违背;非罪虽然未违法,却是违背了道德。但是,罪与非罪又有着一定的联系。一般地说,违法行为总是从违反道德发展演化而来的,违反道德与违法之间并不存在千里之遥,时常是仅一步之差。从道德天平的失衡到走上犯罪道路,构成了许多犯罪分子人生抛物线的轨迹。因此,加强道德教育、注重个人道德修养、防微杜渐的功效并不局限于社会道德进步本身,实乃在根本的意义上维护法的尊严、推动社会法制进步;当然,加强法治建设,提高公民的法律意识的作用也并不局限于社会法治进步本身,同时也是在弘扬道德,推动社会道德进步,因为法律既是道德的体现,又是对道德的维护。

儒家学说的创始人孔子有过一段精彩的关于道德与法的社会功能的论述,他说:“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这段话说明孔子看到了道德与法在治理国家中的不同作用,也明显地表现了他崇尚道德的观点和立场。刑法可以使人不敢做坏事,却不能使人具有羞耻心;只有道德的力量才能使人知耻、自觉地走正路。孔老夫子关于法不能脱离道德、法以道德为基础的思想是非常深刻的,这个思想对中国后世的影响很大。

预防性犯罪与性过错当然需要法律与道德双管齐下,但性道德教育更为重要。加强道德教育是提高全社会性健康水平的重要保障。如对异性和同性的尊重、自觉遵守社会公德、在处理两性关系上追求高尚的道德情操,这些基本的道德修养,对维护个人和他人性健康是基础,是很有效的。

3 性健康教育的道德原则

性健康是一个内涵和外延都非常丰富的概念,为深化对性健康与道德进步的讨论,我们从性健康教育与道德进步的角度作些分析。

人类个体在性生理上的成熟与对自身性健康的认识,与个体行为对他人、对社会责任的主动自觉,往往不同步。这种不同步虽然不依人的意志为转移,却可以通过人类社会发展的方式解决。缩小乃至避免这种不同步,实现个体性成熟的自然过程与社会历史过程的统一,将人类在长期的社会实践中习得并升华为科学的性健康知识传递给正在成长中的面对各种性问题的个体,在本质上是社会道德进步。因为,缩小和避免这种不同步,可以使许许多多的人认识和掌握科学的性健康知识,帮助众多的个体去除烦恼、获得幸福。而伴随着一个个具体问题的解决,就去除了社会中的一些不稳定因素,保障和促进了社会的和谐。可见,性健康教育很有意义。但是,这样一项有意义的工作,必须由道德来保障,必须坚持基本的道德原则。

在最近出版的一本性健康教育普及读本中,我将性道德教育中必须坚持的基本原则归结为五个方面。

一是健康原则。性健康教育知识的传播必须是“健康”的,必须有利于受教育者的身心健康、有利于社会的和谐进步。这既是性健康教育的目的、出发点,也是归宿。

二是科学原则。性健康教育的实质是传递科学的性健康知识,宣传科学的理念和方法,使人们认识、理解、接受科学。科学是对客观事物内在规律的认识。认识了性健康的规律,自觉地遵循规律,人的行为就既有利于自身,也有利于他人、有利于家庭、有利于社会;缺乏对规律的认识,违背规律,人的行为则不利于自身,不利于他人、不利于家庭、不利于社会,甚至造成危害。性健康教育的基础是科学。科学是教育无知、去除愚昧、促进健康的法宝。性健康教育要与科学发展同步,要整合当代多学科的科学研究成果,探索科学的性健康方法和性健康教育工作模式。当代生物学、化学、物理学、工程技术、医学、心理学、伦理学、社会学等诸多学科的发展促进着性科学研究,许多研究成果已经成为性健康教育的内容。同时,多学科专家、学者携手做性健康教育工作,一起解决复杂的性健康问题,才能使性健康教育的水平和实际效果不断提高。

三是个体化原则。性健康教育既要解决人们普遍的、带有共同性的问题,又要解决处于不同发展阶段的个体带有个性特征的问题。尤其要重视对个性问题的研究、解决个性面临的问题。共性离不开个性,任何个性都是共性,正是在回答和解决一个个具体问题的过程中,才形成了一般的性健康知识。性健康教育不同于基础研究,是针对性很强的工作,目的是通过传播知识解决个体面对的问题。所以,只有坚持个体化原则,才能提高性健康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才有助于不同个体、个体发展不同阶段遇到的具体的性问题的解决。

四是尊重原则,即教育者尊重接受教育者。性健康教育是为他人答疑解惑,为需要帮助的人提供帮助,是令人尊重的工作。但这项工作贯穿着对接受教育者的尊重。尊重接受教育者是性健康教育工作的基本理念。其中,包括尊重接受教育者对性健康知识需求的理解,包括耐心的讲解和指导,包括尊重求教者的人格、为求教者的个人隐私保守秘密。这是从事性健康教育工作者基本的职业操守。

五是通俗原则。性健康教育是面向大众的事业,需要扎实的理论功底,但不是高深的理论研究。在本质上,性健康教育属于科学普及的范畴。一方面,既然是科学“普及”,就必须通俗易懂,避免晦涩的语言、“高深的”理论表述,避免使接受者不得要领;另一方面,既然是“科学”普及,就要不折不扣地坚持科学原则,自觉地与庸俗、低俗的东西划清界限。

我认为,贯穿这五个原则的是道德,或者说,这五个原则都反映着道德原则,是道德原则的展开。促进受教育者的身心健康、有利于社会和谐进步的健康原则,作为性健康教育的目的、出发点和归宿,反映了性健康教育的道德追求。强调在性健康教育中坚持科学的理念和方法、认识和自觉地遵循规律的科学原则,强调关注个性、解决具体问题的个体化原则,凸显了当代性健康教育的道德性质。而尊重原则和通俗原则更是道德原则的贯彻。

综上所述,维护和促进性健康是一个道德工程,需要社会道德进步来保障,而性健康水平的不断提高又有力地推动着社会道德进步。对性健康与道德进步的这种相互作用和良性互动,我们应当给予足够的重视。

参考文献

篇(4)

关键词:德育教育;心理健康教育;全面发展

中图分类号:G63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6)07-0104

随着社会生活节奏的加快,巨大的压力使人们感觉喘不过气来。目前,越来越多的人心理健康都存在或多或少的问题。青少年是未来发展的栋梁,德育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都是为了根据科学的方法与理论,帮助学生缓解压力、消除负面影响,使学生的身心健康积极向上地发展。

一、高中德育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的区别

高中德育教育c心理健康教育的区别在于:德育教育是以理论为基础,注重以社会共同认可的品德和方式为标准对学生进行教授和感知;心理健康教育注重的是以心理学理论为基础对学生自身心理状态进行评测,同时对学生进行情绪的诱导与宣泄。

二、德育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融合的必要性

1. 社会发展的需要

我国是处于高速发展的发展中国家,在时代不断发展的同时对于人才的全面性也有着越来越高的要求。目前,社会最需要的便是高素质的综合型人才,当企业在选择员工时,不仅仅会看工作技术或者学历高低,还会对员工的三观和心理素质进行鉴定。将高中德育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二者相融合,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与此同时健全学生的心理精神发展。作为一个有着正确三观与健全心理的优秀人才,才会更容易被社会所接受。

2. 顺应德育教育的现状

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教育的教育方式存在相应的区别,德育教育的教育方式侧重于教授,这种方式容易引发学生的抵触情绪,而心理健康教育是主要以科学的引导方式来进行诱导发泄的,这种方式更容易被学生接受。因此,将德育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相融合也是顺应德育教育的现状。

三、德育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融合的途径

1. 提高教育工作者的综合素质

教育的主体便是教师,教师承担着对学生培养及塑造的重要任务,学校的教育核心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教育工作者的专业素质。教师的道德品质以及行为习惯对学生都会造成或多或少的影响,因此教师不仅仅需要有专业知识同时也要有正确的三观与健全的心理。

班主任是在校园中与学生接触最多的岗位,目前专业的心理教师资源严重匮乏,很多学校将班主任作为德育教育者与心理健康教育者。学生绝大多是的时间都是在学校度过,班主任与学生的生活、学习紧密相关,是学生良好品德与健全心理的关键教育者。因此,学校应帮助班主任提高综合素质能力,尤其是提高教育学、心理学的素质。要求教师树立全新的教育理念,掌握心理健康知识以及正确的诱导方式,并将这种教育方式与德育教育相融合,将二者有机地结合起来。

2. 加强校园文化的建设

校园文化是一个学校主题文化精神的重要反映,学校的教育氛围离不开校园文化。学校应根据自身校园环境,积极打造有特色的文化氛围。

3. 建立心理咨询室

因心理教育学专业教师严重匮乏,许多学校都是班主任或者任课教师担任德育心理教育师的情况。这种情况有一个很大的弊病,当学生需要情绪疏导时,只能去办公室寻找教师,办公室除教师外还有学生来访,很多学生因为这种情况而不愿意去进行疏导。因此,学校应建立心理咨询室,心理咨询室的开设能帮助学生心理品德的发展,也是实现德育心理疏导的有效场所。高中生处于青春后期,面临着高考的压力与对未来的迷茫。此阶段要求充分发挥心理教师与心理咨询师的作用,可以在心理咨询室举行心理讲座活动,给学生积极的引导。同时,因为有了专门的环境,需要单独沟通的学生也有了隐秘和放松的地方来发泄自己心中的困惑。心理咨询室的建立有助于学生正确处理生活、学习、人际关系等方面所遇到的问题,提高学生的心理承受能力,培训学生正确看待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增强学生的自信心。

4. 发挥家庭教育的重要性

家庭对于一个人的一生都有着重要的作用。在孩提时代还未接受教育时,受到的教育是来自家庭潜移默化的影响,因此每个学生的行为习惯、个体性格、思想品德等方面都有着不同的差别。家庭教育主要是家庭成员之间互相相处的作用,如:家长的言传身教,这种方式就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了感染;而家庭成员的亲情感化会对学生的心理情感进行影响。由此可见,学校应通过各种方式来帮助家长提升素质,如:教师进行学生家访,与家长进行沟通交流,传达培养良好心理品德的观念;教师与家长电话互访,进行问题交流;学校组织年级家长会,将同年级的学生家长组织在一起进行心理品德的讲座;学校成立家长委员会,家长之间互相交流。班主任及任课教师应密切关注学生在学校的行为活动并与家长进行交流,使家长了解孩子在校园的各种情况,积极配合学校进行教育工作。

四、结语

篇(5)

【关键词】心理健康教育;德育教育;心理咨询

随着教育事业的发展,我国的教育体制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现代激烈的竞争不仅仅要求学生要有过硬知识储备,也同时要求其具备较高的心理素质。因此,要培养适应现代社会的人才,就必须关注心理健康教育和德育教育。心理健康教育侧重于人的个体性,德育教育侧重于人的社会性,离开个性心理谈德育或者离开社会谈心理健康都是难以想象的。心理健康教育和德育教育在许多方面具有很多的共通性,弄清楚两者的区别与联系,可以使得两者相辅相成、相互促进。

一、心理健康教育和德育教育的区别

1.内涵不同

心理健康教育主要指运用心理科学的方法,对学生心理的各层面施加积极的影响,以促进其心理发展与适应、维护其心理健康的教育实践活动。德育教育指对学生有目的地施以道德影响的活动。

2.目标不同

心理健康教育着眼于个体属性,目标在于寻求以一种平和的心态处理与周围环境的关系,即内心没有强烈的矛盾冲突。学校道德教育,具有社会取向的特征,它要求个体服从于整体,具有高度的约束性。

3.方法不同

心理健康教育中,要求在充分尊重、理解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基础上,让学生自主选择,教师最好能保持价值中立。道德教育中,要求学生以社会规范和道德标准为评价自己行为的依据,因而具有明确的价值导向。

二、心理健康教育和德育教育的联系

1.面对的挑战相同

社会现象纷繁复杂,一元化的知识不足以解释所有事实,而多元化的各种理论层出不穷,同样令人无所适从。成功的心理健康教育和德育教育可以在这些方面给学生以帮助。

2.教育目的相同

在学校里,道德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对象都是学生,基本职能都是“育人”,都是通过知、情、意、行四个层次帮助学生解决人生发展中的问题,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

3.关注的问题密不可分

道德教育关注的思想问题从实质上说属于心理现象范畴。学生的思想观念、政治立场和道德品质等都是外部影响与学生内部心理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学生的心理问题往往通过思想问题的形式表现出来,而某些心理障碍也要借助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教育才能排除。

4.遵循一些共同的教育规律

无论道德教育还是心理教育,都必须遵循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的认识规律,都要按照先进的教育理念、新型的师生关系、尊重学生的价值、重视个性发展等为教学原则,对学生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导之以行。

三、心理健康教育对德育教育的作用

1.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发挥学生主体参与作用,有助于德育新模式的形成

目前的德育教育往往把“禁止”作为立足点,其结果是,学生失去了主动性和积极性。而心理健康教育是让学生在活动中自始至终做主体,让其在活动中去实践、思索、选择。因此,为了充分体现德育中的主体性原则,就必须变原有的保姆式、管教式德育为开放式、自主性德育,让学生在活动中学习、思考、探索和自主选择、自我管理。

2.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发挥情感的作用,有助于德育效能的提高

心理健康教育是一种心灵感化的教育。而现在的德育工作居高临下的说教多,以诚相待的交流少;批评多,表扬少;缺乏人情味。师生之间唯有建立深厚感情,老师讲的道理学生才愿意听,教师的帮助学生才乐于接受。

3.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塑造学生人格,有助于德育目标的实现

要实现德育目标,培养品德高尚的一代新人,必须从塑造健康人格的心理教育抓起。正如黑格尔所说:“一个人做了这样或那样一件合乎伦理的事,还不能说他有德,只有这种行为方式成为他性格中的固定要求时,他才可以说是有德。”

四、心理健康教育作用于德育教育的方法和途径

1.以德育目标为导向,保证心理健康教育的育人方向

心理健康教育和德育教育在育人目标上具有一致性。可以说,德育目标也是心理健康教育要实现的目标。因此,在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时必须以德育目标为导向,克服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目标偏低、境界不高,甚至庸俗化的问题,保证心理健康教育的正确发展方向和德育功能的良好实现。

2.设置与德育相结合的机构,完善教师的复合性的知识结构

为保证教育目标及心理健康教育德育功能的实现,学校应该建立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教育相结合的机构。同时,要完善和优化德育教师和心理教师的知识结构,使德育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将心理健康教育与之相结合,让心理教师更好地为德育教育工作服务。

3.完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帮助学生正确认识自我,积极主动塑造完善人格

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不同于一般的科学教育,它关注的不是科学知识本身,而是学科知识的内化,是各种心理机能的完善。根据学生成长发展需要,学校应进一步完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对学生心理发展问题与心理障碍问题作理论分析和实际指导,以达到陶冶心情、排忧解难、启迪人生、塑造健全人格的目的。

4.开展多种形式的心理咨询,为学生提供切实的可行方案

心理咨询是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途径和切实手段。它帮助学生分析遇到的心理问题,找到解决问题的对策和方法。通过多种形式的心理咨询,可以更好地帮助学生减轻心理问题、缓解心理压力。

面对新形势、新情况,加强和改进德育工作决不能忽视心理健康教育。我们要以课堂教学、课外活动为主要渠道和基本环节,形成课内与课外、教育与活动、咨询与自助密切结合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网络体系。通过积极努力地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不但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而且可以更好地为德育工作创造出良好的心理环境。德育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相辅相成必将成为学校育人实效的重要途径。

参考文献:

[1]赵美艳.浅谈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的关系[J].沈阳师范学院学报,2000年05期

[2]唐松林.论心理咨询与德育的关系[J].高等教育研究,1999年03期

[3]刘华山.学校心理辅导与德育工作的区别与联系[J].人民教育,1994年10期

篇(6)

德育与心理健康教育既有区别又有密切联系,二者皆为素质教育的主要组成部分。从素质教育的层面来看,二者是并列关系,不是隶属关系,而是一种“交集”的关系。德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结合也应该是双向互动的结合,双向互动结合才是德育与心理健康教育关系的最终“归宿”。

一、德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概念

中小学思想品德教育(简称德育)是教育者根据社会要求和中小学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按照一定的社会或阶级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系统地对他们施加思想、政治和道德等方面的影响,以促使他们形成相应的思想品德的教育活动。可以说德育属于一种目的性较强的思想品德培育行为,其根本目的是为了促进中学生良好思想道德品质以及行为习惯的最终养成。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简称心育)是根据中小学生生理、心理发展特点,运用有关心理教育方法和手段,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和谐发展和素质全面提高的教育活动[1]。心理健康教育要求教师必须要结合中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从他们的实际心理状况出发,利用各种有效的措施,有计划、有目的地对青少年进行心理素质训练,从而确保青少年最终能够实现身心健康发展。

二、德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独立性

首先,两者的具体目标不同。心理健康教育主要是帮助学生正确地认识自己,认识自己与他人及社会的关系,有效地克服成长中的障碍,以便能较好地适应社会和生活,其核心问题是学生心理的健康成长与个性的和谐发展,工作重点在学生心理的矫正、调适与发展上,以达到帮助学生维护健康心理、优化心理素质、发挥个人潜能的目的。而德育主要是解决世界观、人生观、道德规范及法律意识等问题,帮助学生树立符合一定阶级利益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等。

再次,内容不同。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主要包括学习辅导、智力训练、人格教育、情感教育、耐挫能力培养、人际关系指导、性心理教育等诸多方面。而我国传统德育的内容主要包括政治教育、思想教育和道德教育。德育工作不能解决强迫症、焦虑症、性心理障碍等心理卫生问题,而心理健康教育也不能直接解决政治观点、政治信仰及政治立场等问题。

以上这些区别说明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是学校教育系统中两个相对独立的组成部分,两者不可相互替代。

三、德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一致性

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都属于育人的工作,都着眼于人的幸福生活,在总目标上是一致的,即塑造一个完整的人。德育偏重于将积极向上的社会思想以及道德规范逐步转变为个体的思想认识与道德品质的过程,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目的在于帮助中学生形成健康的心理素质。

从实施手段上来说,两种教育方式都必须贯彻落实差异性、主体性以及发展性的基本原则。德育和心理健康教育都属于既强调社会功能,又强调个体价值的活动,它们的目标都是为了确保青少年能够全面健康发展。我们推进德育和心理健康教育的双向融合,旨在进一步扩展和提升心理健康教育的功能,丰富德育的基本内容,把心理健康教育的手段应用到德育过程中,从而让两种不同的教育活动都能够拥有更加多元化的教育手段。

过去的德育手段主要是说服教育和灌输批评,一般是源于社会要求的外在影响对中学生进行品德教育,而心理健康教育方法的引入,能够让德育工作更加深入,能够更进一步地感知学生的内心世界,促进德育效果的提升[2]。在心理健康教育实施过程中,对中学生心理素质的训练也能够在某种程度上促进其道德品质的提升,心理健康教育在逐渐优化和改善中学生心理素质时也会让学生的外在行为习惯有所改善,让他们的行为与社会规范以及伦理道德更加贴近。德育和心理健康教育虽然有其自身不同的侧重点,但双方之间都是针对学生的社会化的教育活动,以促进学生全面健康发展为最终目的。

四、中学生德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双向融合路径

(一)在实施方法上应保持共用性

心理健康教育是一种“主体―发展性”教育,强调对学生的尊重、理解和信任,并且严守保密的原则,以平等、朋友式的身份与学生建立关系,这就大大增强了学生的自我肯定意识,增强了自信心,增强了对他人的信任。在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时,教师主要采用疏导、自由联想、角色扮演、价值澄清等方法,引导学生自我探索、自我调节、自我提升、自我完善,即教师的“助人”最终是为了学生的“自助”。

传统德育由于理念与方法的落后,常常采用说教的方式,容易引起中学生的抵触情绪,根本原因在于忽视了学生道德生活的主体性地位,抑制了学生道德实践的主动性与积极性。因而,德育要寻求出路必须借鉴心理健康教育的人性化方法,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应与学生进行更加平等的沟通,引导学生主动思考、体验、感悟,把思想道德理念内化于心,成为自觉的行动。

在工作方法上,有些思想问题的解决也可以借用“润物细无声”式的心理疏导。而且中学生的心理问题不少是由于不能正确认识自我、评价自我引起的,很容易走向自负或自卑的极端,而融合心理健康教育方法的德育则可以帮助其正视自己的优势和不足,客观分析理想与现实的差距,引导学生坦然正视自我、悦纳自我,促其心智健康、人格健全。

(二)采用活动体验教学模式

目前我国德育模式中比较有影响力的当属生活化德育、欣赏型德育、体验式德育[3],但研究的主体更多地指向整个学校的德育工作,而不是德育课堂教学,两者虽有着相同的教育目标,但在内容表达、组织形式、考核评价上却各有不同,生搬硬套是行不通的。因此需要结合学科特色,从学生实际出发来探索德育课教学模式。

所谓活动体验,是一种以活动为载体,以身体为中介,以“行或思”为手段,对个人的自我觉察和经验检验。目前我国学者普遍认为体验教学的关键词就是体验、环境、实践和经历。活动体验的德育课教学模式是在戴维・库伯体验式学习理论的启发下,以杜威的“以学生为中心、以活动为中心、以经验为中心”为理论依据,并结合中职学校的特色基础上提出的,主要指教师依据中职德育课教学大纲要求,围绕德育教育目标,结合中职学生的生活和实践经验,通过各种有效的方式调动学生的感官参与,引导学生由被动到主动,由依赖到自主,由接受性到创造性地在活动中体验,在体验中获得感受,提高认识、发展能力,并内化优良的品质、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人格的课堂模式。

(三)注意二者之间的区别与联系

德育与心理健康教育之间的双向融合并非是将二者等同起来,两者之间具有非常紧密的联系,但也存在一定的差异。道德问题心理化或心理问题道德化都是不科学的。德育更加倾向于ρ生正确价值观念的引导和培养,而心理健康教育主要是确保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所以在具体的教育活动中,我们应当充分掌握二者之间的侧重点,把德育和心理健康教育有机联系起来。从中学生思想发展与心理形成规律出发,对于思想道德认识与心理健康问题共同引起的矛盾,应用有针对性的方法对其进行处理。同时利用有效的思想引导,帮助中学生摆脱一些不正确的心理认识,确保心理健康教育和德育能够共同发挥出其功能,提升教育活动的实效性[4]。

五、结语

综上所述,在中学教育工作中,推进学校德育和心理健康教育的双向融合,不仅仅是教育事业改革发展的客观要求,同时也是中学生健康成长的必然需要。德育和心理健康教育的渗透融合能够促进学校育人目标的最终实现,为培养中学生的综合素质打下坚实的基础。只有实现德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融合发展,才能贯彻落实素质教育的要求,培养出更多社会需要的复合型人才。

参考文献

[1]柯晓军,王艳.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工作的有效结合[J].华夏教师,2017,(2):17.

[2]王建斌.义务教育阶段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的融合[J].西部素质教育,2017,(2):192.

[3]黄涛.心理健康视角下中职生德育工作探讨[J].机械职业教育,2016,(7):42-44, 48.

篇(7)

每个人成长过程中都会遇到各种困难和挫折,这些问题影响着个体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思想政治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能够使大学生调节自己的心态,正确面对世界。

从根本上来讲,思想问题与心理问题的形成都是因为自身观念出了问题,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可帮助大学生形成良好的人格,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使之能够适应将来的社会工作和生活。

思想品德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学理念是相通的,只是在具体的教学内容上各自的侧重点不一样,二者对于大学生的健康发展均具有良好的促进作用,所以,在教学实践中有必要开启思想政治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相结合的新模式。

二、教育队伍的资源共建

大多从事思想政治教育或者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师只有单方面的教学技能,而没有与其他相通学科之间做到有机结合,这对教育效果有一定的制约作用。所以,教学工作者之间应相互沟通和学习,将心理健康教育的细腻性运用到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使学生更易接受思想政治的学习,从而树立起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另外,思想政治教育要在总体上为心理健康教育把舵,帮助学生确定人生努力的方向,拥有健康的心理素质,理智应对生活中遇到的各种困惑和挑战。

三、教育方法的相互借鉴

高校内已经开展的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在方法上有所不同,但是两种学科的教学工作者在教学实践中可以相互借鉴。

传统的心理健康教育方式在个别学生出现心理问题时才进行疏导,其实教师可以主动寻求转变,引进思想政治教育的教学模式,在学生没有出现问题前公开讲课,对学生心理进行正确的引导。同时,思想政治教育也要采取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引入心理健康教育中学生比较感兴趣的心理测试等方法,对学生的思想素质有比较全面的了解,以提高思想政治教学质量。

四、教育内容的有机整合

大学生处于人生成长的重要时期, 在这个时期,他们必然会遇到一些挫折与困难,而造成这些问题的根本原因是思想和心理的不成熟。所以,需要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在内容上紧密结合,将心理健康教育作为切入点,在心理上消除大学生对现实问题的恐惧感,再用思想政治教育的正确观念进行引导。两种学科在教育内容上的整合能够发挥强大的作用,使大学生形成良好的思想品质和健康的心理素质,正确认知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

五、教育环境的共享建设

思想品质和心理素质状况对大学生的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起着决定性作用。思想政治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的共同点在于大学生不仅需要接受学校的良好教育,而且家庭和社会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和价值取向同样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所以,为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能有效开展,必须构建良好的学校、家庭和社会教学网络环境,使三者之间形成强大的合力,促进大学生的健康发展。

总之,思想政治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之间既有区别,也有联系,二者是相辅相成、共同促M的。思想政治教育过于严肃,需心理健康教育为其注入青春活力,而心理健康教育又是依托思想政治教育而存在的。所以,在大学生中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过程中,要将二者相互结合,开辟教学新模式,充分发挥其在大学生思想和心理方面的正确指导作用,全面促进大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引导大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及世界观。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