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1-31 15:16:30
序论:写作是一种深度的自我表达。它要求我们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真相,好投稿为您带来了七篇节约资源的必要性范文,愿它们成为您写作过程中的灵感催化剂,助力您的创作。
关键词:生态文明;美丽中国
中图分类号:D26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3520(2014)-02-00035-01
党的十报告首次单篇论述生态文明,首次把“美丽中国”作为未来生态文明建设的宏伟目标,把生态文明建设摆在总体布局的高度来论述,表明我们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体布局认识的深化,把生态文明建设摆在五位一体的高度来论述,也彰显出中华民族对子孙、对世界负责的精神。
一、深刻认识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性必要性紧迫性
(一)推动人类文明进一步发展之必然
人类社会文明经历了原始文明、农业文明和工业文明。 工业文明与农业文明,都是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巨大进步,但是,这两种文明都是造成生态破坏的文明。人类要进步,要持续发展发展,必须走生态文明发展之路。现在西方发达国家经过长期的治理,无论从资源消耗上看,还是从环境污染上看,现在都有了很大改善,这与重视保护环境有很大关联。85%的发展中国家仍要推进工业化,发展城市化,而这个发展不能是继续走西方发达国家的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必须走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可持续发展之路。
生态文明是工业文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超越工业文明的新型文明境界,是在对工业文明带来严重生态安全进行深刻反思基础上逐步形成和正在积极推动的一种文明形态,是人类社会文明的高级形态。
(二)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之必要
改革开放以来,尽管近年来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取得重要进展,但经济发展面临越来越突出的资源环境制约,人民群众对良好生态环境的要求越来越迫切。一是资源约束趋紧;二是环境污染严重;三是生态系统退化,生态系统破坏带来的自然灾害频发。以上问题,如果不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我们资源支撑不住、环境容纳不下、社会承受不起、经济发展难以为继。从根本上跨过资源环境这道槛,不仅要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还必须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二、全面把握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总体要求
十报告对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提出的总体要求是要深化一种理念、做到两个坚持、实现一个着力、达到一个目标。
1、在价值观念上,深化一种理念,这种理念就是党的十报告指出:“必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这是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思想基础,体现新的价值取向。
2、在指导方针上,做到两个坚持,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的方针,这是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基本政策和根本方针。
3、在实现路径上,着力推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从源头上扭转生态环境恶化趋势,这是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基本途径和方式。
4、在目标追求上,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推进生态文明建设,说到底就是为了提高人民的生活质量,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对生态产品的需求。既要满足当代人的需求,也不能影响后代满足需求的能力,这才能实现中华民族的永续发展。
三、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基本任务
一是要优化国土空间开发格局。要按照人口资源环境相均衡、经济社会生态效益相统一的原则,控制开发强度,调整空间结构,促进生产空间集约高效、生活空间宜居适度,给自然留下更多修复空间,给农业留下更多良田,给子孙后代留下天蓝、地绿、水净的美好家园。加快实施主体功能区战略,推动各地区严格按照主体功能定位发展,构建科学合理的城市化格局、农业发展格局、生态安全格局。提高海洋资源开发能力,坚决维护国家海洋权益,建设海洋强国。
二是要牢固树立节约资源理念。节约资源意味着价值观念、生产方式、生活方式、行为方式、消费模式等多方面的变革,涉及各行各业,与每个企业、单位、家庭、个人都有关系,需要全民积极参与。必须利用各种方式在全社会广泛培育节约资源意识,大力倡导珍惜资源、节约资源风尚,明确确立和牢固树立节约资源理念,形成节约资源的社会共识和共同行动,全社会齐心合力共同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
三是推动资源利用方式根本转变。资源是增加社会生产和改善居民生活的重要支撑,节约资源的目的并不是减少生产和降低居民消费水平,而是使生产相同数量的产品能够消耗更少的资源,或者用相同数量的资源能够生产更多的产品、创造更高的价值,使有限资源能更好满足人民群众物质文化生活需要。只有通过资源的高效利用,才能实现这个目标。因此,转变资源利用方式,推动资源高效利用,是节约利用资源的根本途径。要通过科技创新和技术进步深入挖掘资源利用效率,促进资源利用效率不断提升,大幅降低能源、水、土地等资源消耗强度,真正实现资源高效利用,努力用最小的资源消耗支撑经济社会发展。
四要推动能源生产和消费革命。节约能源是节约资源的最重要组成部分。我国能源储量不足与经济社会发展对能源需求量巨大的客观现实,决定了在我国节约能源更加重要、更加迫切。必须把节约能源放在全面促进资源节约工作的突出位置,大力推动能源生产和消费革命,控制能源消费总量,加强节能降耗,支持节能低碳产业和新能源、可再生能源发展,确保国家能源安全。
一、资源忧患意识教育的意义
资源,是经济发展的基础。随着我国经济的持续增长的发展,资源紧缺以及环境污染已经使我国面临着较大程度的资源危机。水资源的现状只是实现中国可持续发展遇到问题的一个缩影。我国人均水资源占有量远远低于世界人均水平。据统计,2014年我国缺水严重的城市占城市总数的三分之一,甚至一些南方城市因为水源枯竭或水源污染而出现停水、限水现象。新课程改革要求地理教育着重培养学生分析与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地理学科是以人地关系为主线,以人类活动与环境、资源的协调发展为核心的课程。正确认识全球问题以及现代化建设中的重大地理问题,形成文明的生活与生产方式是地理教学的主要目标之一。理所当然,地理课堂教学也应该成为资源忧患意识教育的主阵地。早在新世纪初,我国教育部就提出了在全国中小学校开展资源忧患意识的主题教育活动。以“节约资源、保护环境”为主题的各种活动如火如荼地以各种形式深入到校园,渗透进各门学科教育教学活动之中,推动了我国节约型社会的建设。一些学校进行的“做保护地球的小主人”活动收到学生、学生家长以及社会的普遍好评,真正把素质教育落实到实处。资源具有稀缺性,地理学科进行资源忧患意识,就是主张学生关注资源,关注国家的发展问题。资源忧患意识教育,可以使学生以科学的态度主动地学地理。对青少年学生进行资源国情教育,充分认识节约和保护资源的必要性,能够增强他们的资源忧患意识和危机感,立志为将来创造新能源、改进我国资源状况作贡献。
二、课堂教学是渗透忧患意识教育的主渠道
任何教学都具有教育性。地理学科性质以及其在基础教育中的地位决定了地理课堂是对学生进行忧患意识教育的主要阵地。作为受过地理教育专业训练的地理教师,首先要利用课堂45分钟,充分利用教材蕴含的教育资源实施对学生的忧患意识教育。中学地理教材内容丰富,涉及范围十分广泛,从天文、气候、水文到城市、能源、文化等,其中大多蕴含着有关资源忧患意识的话题。这些话题,为地理老师进行资源忧患意识教育提供了教学素材。教师要善于根据教材知识,挖掘其中包含资源忧患意识的内容,以巧妙的方式教育如何保护与利用好有限的自然资源。要让学生了解到存在哪些资源问题,又应当如何化解资源危机。例如:在讲授中国海洋资源现状时,在让学生了解中国海洋资源十分丰富之外,还应当简述海洋资源对我国经济发展有什么作用与用途。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思考在利用海洋资源中出现的一些新问题,比如:怎么看待沿海地区因为城市扩张而进行的填海扩陆?怎么认识海洋生态保护区的意义?这些问题兼具科技性与人文性,能够很好地引导学生去思索“中国以后该如何利用海洋”。四、联系现实、扩充资源忧患意识的内容地理课堂教学受到教学时间以及教学内容的限制,知识量明显不足,也难以吸引学生兴趣。教师应对教材中的知识点进行扩充、更新,尤其联系现实拓展有关资源问题的知识,促进学生能够深入地了解某一问题,强化学生的资源忧患意识。一切有利于增强学生资源忧患意识的教育方式都可以采用。课堂是主要途径,课外相互配合。各种形式的主题活动参与,使教育多样化,满足中学生各个方面的需要。比如:人口、资源、环境等问题具有全球性,任何国家都难以独善其身。国际组织以及世界很多国家都会纪念世界水日、世界环境日、“地球一小时”等有关保护环境的节日。报纸、电视等媒体以及相关部门也会进行大面积的宣传与教育,帮助人们了解当前人类所面临的问题。教师要善于利用这些课外地理资源,适时地引导学生关注这些问题、思索其可能的影响,进而鼓励学生积极参与保护环境节约资源的活动。例如:木材造纸的主要原料之一,我国每年造纸消耗的木材达上万立方米,同时造纸也会造成大量的水体污染。如果教师只是罗列一些数据,因为缺乏与学生生活的有机联系,学生可能理解不深。教师组织学生搜集造纸与环境之间关系的资料,以及组织学生访问再生纸厂等活动,以此培养学生节约用纸意识。当教师列举每造四千个纸质贺卡,就需要砍伐一棵大树时,学生体验到节假日寄送纸质贺卡可能带来的负面影响,进而可以倡导学生开展“减卡救树”活动,从小事做起,节约资源,保护环境。
作者:陈光明 单位:江苏省泗阳县众兴中学
关键词:节约型社会;绿色财政;税收政策
随着时代的发展,国家与人民越来越意识到环境与资源问题的重要性。随着节约型社会建设的提出,保护环境与节约资源已成为社会发展的主流。为了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绿色财政税收政策已成为政府一项重要的宏观调控手段,在节约型社会的构建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绿色财政税收政策是在科学理智的思维领导下,将效率观与人文观统一起来,最大程度的创造出经济与环境有机结合的模式,指导政府执行财政税收工作。但是目前我国绿色财政税收政策的实施过程存在一些问题,需要在新时期加深对绿色财政税收政策的研究深度,提高工作水平。
一、基于节约型社会的绿色财政税收政策存在的主要问题
1.绿色财政税收政策不够健全。有些政府工作人员对可持续发展认识不到位,尤其是一些贫困地区,为了经济迅速发展,摆脱贫困,经济发展方式过于粗放,不重视经济与环境的协调,造成环境资源的浪费与环境的污染。就绿色财政税收政策而言,各项财政税收政策的制定没有同环境资源的节约有效整合在一起。政府绿色财政税收政策体系不够健全,节约型社会的建设受到制约。同时,没有在社会范围内形成成熟的资源节约意识与环境保护意识,无法对资源浪费与破坏环境行为进行有效制约与监管。另外,绿色财政税收政策不健全,不利于经济发展结构的优化,以及经济发展模式的转变。例如,一些绿色财政税收意识薄弱的地方政府,为了达到经济增长目标,通过了一批高耗能,低产出,高污染的项目,造成资源的浪费,环境的污染。另外,我国绿色财政税收的相关法律法规不够健全,不适应节约型社会建设的要求。比如,废弃物的处理与利用就无法可依,严重制约了节约型社会建设的发展。2.绿色财政税收政策的标准需完善。目前,我国针对绿色财政所税收政策制定了一系列的执行标准,但是不够完善,不够细致,过于笼统,不利于有效执行。资源节约与环境保护政策标准的配套政策没有得到及时的建立与完善。例如,部分高能耗产品缺乏有效的使用规范,从而造成了资源的浪费;一些企业工厂废弃物的处理没有严格细致的行为准则,造成了环境污染。具体来讲,主要现象包括税收难度大、收费标准不合理、相关政策执行力差等。社会节约型经济评价指标体系不健全,相关的统计制度不够完善,这些都严重制约了节约型社会的发展与绿色财政所税收政策的推进。3.绿色财政税收政策激励性有限。虽然我国已经设立了建设节约型社会,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目标,并颁布了一系列相关法律法规,执行政策,但是具体执行效果不尽如人意。对于严重浪费资源,破坏环境的行为,打击力度不大,不能起到应有的惩罚与威慑作用。同时,对有效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企业与个人,没有相关的奖励措施,打击了社会上对节约资源与保护环境的积极性。尤其是,目前绿色财政税收政策过于依赖行政手段,一旦相关手段消失,绿色财政税收政策很难有效实施下去。这样不利于绿色财政税收政策有效长期的实施下去,不利于激发出绿色财政税收政策的激励效果。
二、基于节约型社会的绿色财政税收政策的必要性
1.实现社会公共利益。绿色财政税收政策能够满足社会公共利益。环境问题作为社会公共问题,不能仅仅依靠市场的自我调节,还需要政府的宏观调控。资源与环境都是公众的公共财产,资源的节约与环境的保护,可以说是实现了社会的公共利益。绿色财政税收政策的有效实施,能够实现资源的合理利用与环境的保护维持,体现政府的宏观调控作用,从而实现公众利益。2.体现政府政策倾斜方向。目前,企业与个人在使用资源时,不能保证资源最大程度的利用,无法实现最大利益化,从而对整个社会的效益产生影响,最终一定程度的造成了资源的浪费。面对这种情况,政府科学合理的运用绿色财政税收政策,能够帮助企业与个人合理运用资源,保护环境,减少污染。企业走低污染,低能耗,高产出的发展道路,社会形成成熟的资源节约与环境保护意识,从而实现经济发展与环境资源的协调统一,实现可持续发展,构建节约型社会。3.推进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绿色财政税收政策有助于推进经济增长方式向良性的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实现自主创新能力与可持续发展能力。环保节约项目一般短期内难以收益并看出前景,这都极大地打击着企业与社会公众的积极性,此时,需要政府灵活运用绿色财政税收政策,对环保节约项目进行扶持与帮助,增加企业与公众对项目的信心,从而推进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
三、基于节约型社会的绿色财政税收政策的实施策略
1.对现有绿色财政税收政策进行完善。目前,我国绿色财政税收政策的完整性不强,有待完善,尚未形成贯穿产品全过程的绿色财政税收体系。所以,没有发挥出绿色财政税收政策的全部功效。从现在起,我国需要加强节约型社会的建设,逐渐完善绿色财政税收政策,形成完整的绿色税收体系。一方面,政府要加强对资源合理利用方面的政策约束。如对水资源,煤炭资源,电力资源等能源的合理运用与资源征税,以及征税计算方式的创新改革,从而加强资源税收对合理利用资源与杜绝资源浪费方面的作用。另一方面,在企业生产过程中,加强对废弃物污染物的处理的监管以及废弃物排放的税收。对废弃物进行净化后排放的企业,政府部门要进行合理奖励,以鼓励这种行为。相反,对于有污染环境行为的企业与个人进行适量的惩罚,以起到威慑作用。最后,在消费环节要重视消费税的征收,以打击高能耗,高污染产品的生产,拓展低能耗产品的市场。2.政府部门加大财政投入。任何政策的有效实施都离不开足够的资金支持,绿色财政税收政策也是如此。为了进一步建设节约型社会,实现可持续发展,保证绿色财政税收政策的有效实施,政府部门应该保证应有的财政投入,最好设立一条专有的资金划拨渠道。同时,可以成立专门的绿色财政税收的财政支出项目,从而保证财政资金的长期稳定提供。绿色财政税收政策实施的财政资金投入必须做到专款专用,对于重点地区与重点项目要进行财政补贴,对于节能减排,研发节能产品的企业进行技术支持与资金鼓励。同时,对于高污染,高能耗的企业的转型进行财政支持。3.增加绿色财政税收政策的激励效果。虽然目前我国已经就建设节约型社会,推进绿色财政税收政策的实施颁布了一系列优惠政策,但是由于适用范围小、宣传方式单一等因素,对企业与公众的激励效果不尽如人意,没有发挥出绿色财政税收政策应有的激励效果。所以,在出台绿色财政税收政策时,要注意提高政策的执行力,减少绿色财政税收政策执行过程中的阻碍。首先需要扩大财政支持政策与优惠政策的适用范围,然后需要对各种不合理的绿色财政税收政策进行调整或取消,采取多种形式的税收优惠政策与财政支持政策,从而进一步加大绿色财政税收政策的激励效果。
四、结语
总而言之,进一步建设节约型社会,推进绿色财政税收政策的实施是时代潮流发展所需。政府需要协调好经济发展与环境资源之间的关系,保证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资源节约的协调统一,充分发挥政府的宏观调控作用。制定科学合理的绿色财政税收政策,完善财政支持政策与税收优惠政策,从而促进公众形成成熟的资源节约意识与环保意识,保证节约型社会的进一步建设,推进经济发展形式的转变,实现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王环庆;论节约型社会视角下的绿色财政税收政策;财经界(学术版);2015年15期.
[2]赵红;节约型社会视角下的绿色财政税收政策分析;科技经济市场;2016年06期.
交通运输虽然不同于产品的生产部门,但是在资源的投入和废物的排放方面还是具有相似之处的,为了维持交通运输的正常秩序,交通运输部门必须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以保证交通系统的运行,同时,交通运输与产品生产部门一样,在促进经济发展的作用上无法比拟的。在提倡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现代化社会,交通运输管理必须树立循环经济理念,从而进一步缓解资源与经济、社会发展的矛盾,创造绿色国度。从现实的发展状况来看,节约资源,提高资源利用率是各大企业减少成本开支、增加经济效益、提高市场竞争力的必然出路,这也是我国现阶段面临的一个巨大挑战。
2.循环经济视阈下交通运输管理的优化策略
2.1完善相关政策、法规
我国是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因此,要做到逐步完善我国交通运输相关法律、法规,让交通运输产业在发展的道路上能够把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纳入考究范围。因此,在制定相关政策市必须做到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将环境污染纳入成本中。因为在运输过程中,经常有一些排量较大,不注重资源节约,废气污染严重等情形,基于这一现状,应该对于在交通运输中严重污染环境的企业和个人进行罚款或者征税,或者将环境污染的成本计入运输市场的价格中。二是通过技术革新、引进先进设备,创新交通运输管理模式,从而提高资源利用率,让环境在所能承受的压力内满足日益增长的运输需求。总而言之,就是对交通运输管理模式进行全面改革,为循环经济的发展创造条件。要灵活应用市场调节机制,以经济手段鼓励企业和个人注重环境的保护,用法律约束浪费资源、污染环境的行为,对注重资源节约的运输方式给予政策倾斜,对于利用低能、环保设备的给予价格优惠,让人们形成生态保护意识。
2.2基础设施建设
在进行交通路线规划时,应该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思想,发展循环经济为目标,有效利用土地资源,建设良好的基础设施,进行合理的空间构建,不滥用自然资源,建立稳固、安全、环保的交通基础服务系统。规划时要协调优化交通运输各个环节,减少不必要的浪费,综合考虑城市用地规划、国土规划等,确保各部分协调发展。除了要保障基本的道路设施,还应该重视各道路电子监控、信息传达、交通安全应急和环境保护系统等设施的建设。这些设施虽然不占主导地位,但是确实交通运输系统不可或缺的,局部的整合有利于交通系统发挥更大作用,从而最终提高资源利用率,减少运输中产生的污染。
2.3交通结构的优化
交通结构式整个交通系统的骨架,不同的地区适用不同的交通结构,可以分为方式结构和网络结构。所谓交通结构的优化就是可以适应不同运输方式的需求,不同结构上进行紧密衔接,实现交通运输的便捷、快速流通,充分利用空间资源,优化体系,合理布置网络格局,实现资源的合理配置,从而带动周边经济的发展,满足经济发展需求,推动循环经济建设。
2.4加强技术创新
信息时代的科技技术日新月异,因此不断推进技术创新是促进循环经济建设的重中之重。实践中,我国已经初步尝试利用沥青路面的再生利用技术,这一先进技术每年可以为我国节约近3.5亿元的资源,这无疑是契合循环经济所提倡的理念的。因此,我们亟待建立产、学、研一体的交流机制,加强合作进行新技术的共同研发,吸收转化引进的先进技术、加强原创力度、掌握核心技术,提升交通运输资源的再利用技术,用清洁的新能源替代污染严重的传统能源,开发环保的新材料,促进生态文明,发展循环经济。
2.5注重交通环境保护
交通运输的污染源主要集中在道路上,其中汽车的废气污染时最主要的,汽车排放的废气主要成分是碳氢化合物、一氧化碳、铅化物等。因此,必须有效的减少废气的排放,降低废气对环境的污染,笔者提出以下几个策略:首先,动态调整交通控制,保障上下班高峰期道路流通的顺畅,以显著的标志提示过度的噪音污染,提倡绿色出行,设置专门的绿色通道,减少车流量等;其次,限制废气污染及其严重的车辆的通行,政策鼓励改进汽车结构;再次,用优惠政策鼓励使用新能源,减少污染物的排放;最后,加大环境保护的宣传,鼓励绿色出行,享受低碳生活。
3.结论
关键词: 大学混合班 环境生物学 必要性 特征 问题和途径
建设节约型社会,实现可持续发展,是总结现代化建设经验、从我国的国情出发而提出的一项重大决策。中央明确提出建设节约型社会,就是要在社会生产、建设、流通、消费的各个领域,在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各个方面,切实保护和合理利用各种资源,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创建节约型大学是建设节约型社会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目前各大学根据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合理定位学校层次,合理设置学科专业。同时,各大学之间也在努力打破条块分割、互相封闭的资源分割局面,提高资源开放性和共享度,以提高整个高等教育资源的利用效率。大学混合班的教学模式是高等教育资源优化配置的一个重要的实现途径。基于资源共享、优势互补的目标,在高校中开展不同专业的几个班的学生共同授课模式,有限的教育资源能得到合理配置和有效使用。大学混合班的建设应该具有专业特色。本文以环境生物学课程为例,探讨高校混合班设置的必要性与特征,并讨论由混合班中学生背景知识的差异等原因引起的一些问题,提出相应的解决对策,以期使读者对混合班有一个客观的认识。
一、大学混合班设置的必要性
我国自然资源虽然丰富,但人口众多,人均自然资源相对贫乏。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在资源利用方面的问题非常突出。例如,资源利用效率明显偏低,属于粗放式的经济增长。此外随着工业农业的加速发展,近年来我国资源需求增长明显加快,资源约束经济发展的矛盾不断增大。再加上环境污染严重,我国目前经济发展大部分还以污染环境为代价,没有跳出先污染后治理的怪圈,环境“透支”现象仍普遍存在。资源的有限性同人类需求的无限性将成为我国经济发展中的突出矛盾,资源短缺已经成为经济发展的“瓶颈”,而要打破这个“瓶颈”,就必须节约使用资源、合理利用资源,建立资源节约型社会[1]。资源节约型社会,是指在生产、流通、消费等领域,通过采取法律、经济和行政等综合性措施,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以最少的资源消耗获得最大的经济和社会收益,保障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建设节约型社会,是缓解我国日益严峻的资源短缺矛盾,加快小康社会建设步伐的重要保证;建设节约型社会,是促进人类社会与自然和谐发展的巨大动力[2]。
高校作为一个重要的文化机构,与社会政治、经济机构一样,对社会文化有着深刻的影响,是社会文明行为的楷模。目前,各高等学校的教育资源存在着不同程度的浪费,这些浪费主要指在高校教育内部出现的教育浪费现象,在高等教育领域投入的人力、物力、财力、时间等未产生相应的效益,这使得本就相对稀缺的高等教育资源出现了相当程度的浪费问题。建设“节约型”高校不仅对弘扬健康文明的校风,培养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具有重要意义,而且对学校在发展过程中缓解资金供需矛盾具有现实意义,更是建设“节约型社会”的一个必然选择。此中“节约”具有双重含义:其一,是相对浪费而言的节约;其二,是要求在经济运行中对资源、能源需求实行减量化。“节约”的这两重含义是内在统一的,必须统筹兼顾,不能片面理解。
大学混合班是针对高校教育资源浪费的现状,为适应建设节约型社会的号召,而提出的一种节约资源、合理设置教学方式的具体途径,是资源(人力和物力)共享,提高单位资源利用率和受益面的有效方法。大学内部各学院、各部门建立资源共享平台,对于相关专业的课程设置,结合节约型高校的建设,开设大学混合班。例如,在温州医学院高校中,生命科学院的生命科学专业和环境与公共卫生学院的环境科学专业的学生有着许多相同的学科知识――微生物学、普通生物学、有机化学和环境生物学等。环境生物学属于环境科学专业的一门基础学科,而对于生命科学专业来说,它是一门应用基础学科。环境生物学这门课不仅涵盖了生物学的基础知识,还包括了生物学在环境处理方面的应用,包括现代生物技术的开发和应用、生物净化方法和生物修复等。所以,将环境科学和生命科学两个专业的学生整合为一个混合班进行环境生物学的授课,在人力、物力等资源共享方面作出了重要贡献,进一步打破了各学院间各自为政、互相封闭的资源分割局面,变分散为整合,通过提高资源开放性和共享度,降低资源的折旧消耗和平均单次使用消耗,从而做到了“物尽其用,人尽其才”。
面对资源短缺的严峻挑战,坚持科学发展观,加强管理、创新机制,着力建设节约型校园,已经成为高等教育持续健康快速发展的重要保证和必然选择。混合班的设置是建设“节约型高校”的一个重要途径,它将节约的理念贯穿于学生学习生活和教师教学科研的领域,最大限度地节约资源,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以获得尽可能大的办学效益。
二、大学混合班的特征
本文中的大学混合班是以节约高校办学资源为目标的,在不影响办学效率的前提下,不同专业的学生整合为一个大班进行同一门学科的授课。它与浙江大学开设的混合班在概念上是完全不同的,这一点一定要区分开来。浙江大学根据自身的有利条件于1984年创建了混合班,实施英才教育。浙江大学混合班的教育模式是集全校工科新生中的优等生,单独编班,从教学思想、教学内容到教学方法等各个方面进行全面的改革和探索。[3]而本文中的混合班仅仅是为了同一门课程的学习而暂时在一个教室上课学习,其特征集中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学生的专业背景不同。例如环境生物学混合班就是由生命科学和环境科学两个专业的学生组成,他们有着不同的学科设置和知识背景。(2)学生数量众多。混合班都是大班,一般由2―3个小班组成,比起普通班来说,学生在数量上明显地增多。(3)课堂授课形式有所改变。基于前面两个特征,混合班授课会在具体方式上进行调整,以保证应有的教学效果。
三、混合班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和解决途径
1.学生知识背景的差异会引起一系列的教学问题。
首先,在教授一个知识点时,学生需要一些背景知识,而这些知识一部分学生已经掌握,而另外一部分学生可能从未听说过。这样就会使得教学过程中出现知识点传授时的一个衔接问题。例如,本文提到的环境生物学混合班,在其授课过程中,如果授课教师是环境科学专业的,那么势必会淡漠一些环境科学方向的基础知识的温习,这不会影响环境科学专业的学生的听课效果,但是生命科学方向的学生可能就会因为一个小问题而在课堂上产生困惑,在这种情绪的带动下,他们的听课效率可想而知。例如,在课堂中提到的一个用来表示浓度的单位ppm,这对高年级环境科学的学生来说非常容易理解。ppm作为浓度单位不是专属于环境科学专业,但是在许多环境方向的专业课中都会提到。但生命科学方向的学生却不懂,可能是平时用得不多。另外,背景知识的差异引起的另外一个问题就是对新知识点的接受能力上。环境生物学是“环境+生物学”,不同专业的学生的基础知识都有侧重点,这也使得他们对课堂上的内容理解方面有快慢之分。
针对这个问题,教师在课堂授课时,一定要注意每个专业学生已有的基础知识,避免一边倒,而使另外一个专业的学生产生不满的情绪,从而降低他们的听课效率,甚至可能产生抵触情绪,课堂上容易放任自流。另外,在课堂上,应鼓励学生遇到不懂的问题时,积极提出来大家一同讨论,这样既可以提醒教师在某个知识点的传授上要进行一些调整,同时也会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活跃课堂气氛。另外,多举一些最新的例子来对知识点进行更加形象的阐述,一方面可以让接受能力慢的学生掌握这部分知识点,另外一方面也不会引起接受能力快的学生的厌烦情绪,不会让他们觉得教师是在浪费他们的时间。
2.学生数量比较多不仅会让课堂纪律难以把握,课堂授课效果也会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
相对于混合班来说,小班授课的教师可以集中精力更好地帮助学生攻克难点、掌握知识,从而使学生获得更多的锻炼机会、提高知识获取的能力。而混合班的教师不仅要顾全不同专业背景的学生,还要顾全数量众多的学生,比起小班的教师,他们需要花更多的精力去完成教学目标和教学计划。
针对这个问题,解决办法就是使课堂教学变得非常吸引学生。要做到这一点,首先,要用激情点亮你的语言。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教师的语言修养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学生在课堂上的脑力劳动的效率。”想让你的学生对你的课堂倍感兴趣,那就要用你的语言“粘”住学生。教师自身仍需加强语言应用技能的训练,应当在教学活动中扮演策划者、组织者、评价者的角色,积极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并加以必要的讲解与点拨,实现教学资源和教学效果的最优化。其次,广博的知识是教师最大的魅力。在一节公开课上,一位优秀的历史教师的精辟讲授深深地吸引了评委。有人问他备这节课用了多长的时间?他说自己一生都在备这节课。我觉得这个教师说得并不夸张。他的一生都在为自己的课堂积累素材,一生都在充实自己。厚积才能薄发,上课才能游刃有余,旁征博引,才能魅力无限。例如,环境生物学授课中,可以多提一些互联网上的最新消息。环境生物学既是一门基础学科,也属于应用学科。互联网上最新的环境生物技术可以激起学生的极大兴趣,会抓住学生的创新思维,学生自然会很集中地听讲。
3.如何调动学生的主动性。
面对人数颇多、专业基础知识不一的混合班学生,其主动性的调动是对教师能力的一大挑战。所谓众口难调,混合班学生上课缺乏主动性一部分的根源是因为学生数量多,专业背景不一。在课堂上,任你教师讲得口干舌燥,偏偏就有一些学生要么偷看小说,要么东张西望,有的看似正襟危坐,却也是“身在曹营心在汉”,有的耷拉着脑袋,精神不振,甚至进入了梦乡……面对这些情况,有些教师会大声怒喝、批评责骂,有时干脆让学生在教室后面罚站。这不但对课堂教学没有益处,反而容易使师生间产生情绪上的对立,最后教学效果更差。
要提高学生的主动性,需要教师与学生双方的努力。而教师作为课程的组织者、策划者,更应该抓住这一特权,积极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教师可利用一切可行的手段,巧妙地组织课堂教学,充分调动学生情绪,使学生始终保持一种间断的波浪式的兴奋状态。每个人都具有求知的冲动,应把学生学习的激情最大限度地调动起来,从而营造良好的课堂学习气氛。
例如,在环境生物学教学中,可以角色互换,让学生来当教师。由环境专业的学生讲述一些与当堂课程有关的知识,这不仅会调动环境专业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而且会让生命科学专业的学生学起来更加有亲和力。毕竟同龄人之间的交流会比师生间的交流更加融洽。反过来也一样,当碰到有关生命科学方面的基础知识,可以让生命科学专业的学生来讲述。另外教师要努力改变“填鸭式”的落后教学方式,采用启发式的教学方式,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4]。比如可以在课前给学生布置几个思考题。课堂上将大家分成环境科学和生命科学两大组,在面授基础知识的时候把几个思考题贯穿起来,鼓励大家各抒己见,参与讨论。不同专业的学生很有可能在此过程中迸发出自己的思想火花,可能给教师一定的启迪,教学过程也就会变成一个生动活泼的师生互动过程。
最后,手段多变才美丽。多变的教学手段能使学生永远保持一种耳目一新的新鲜感觉。很难想象,你上课一分钟后学生就能猜出你四十分钟内要干什么,这样的课堂怎么去吸引学生?因此,教师应从课堂的导入、提问、内容的呈现方式、结束等各个环节常变常新,这样才能吸引学生。学生被吸引住了,学习的主动性自然就会被调动起来,就会很想知道这堂课教师将给他们带来什么。
四、结语
专业设置应该服从于教学资源的合理配置,相同或相近专业应该加以整合,集中教师和实验条件,防止在专业设置上出于部门利益搞“小而全”,这是建设节约型高校的有效手段。大学混合班不仅要做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同时还必须保证混合班的教学质量。对于混合班教学中出现的问题,我们仍需不断进行改善,以期提高混合班的教学效率和质量。
参考文献:
[1]童大焕.节约型社会遭遇制度性瓶颈.新民周刊,2005,(36).
[2]吴建军.节约型校园:高等教育可持续发展的现实选择.南阳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5,(5):109-111.
Abstract: Coal is China's primary energy and is an important basis for national economic development. Based on our country's serious resource and environment problems in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current coal industry, the paper analyzes the necessity and urgency for coal enterprise to conduct energy conservation and emission reduction work under the new situation. Starting from various problems in coal industry's energy conservation and emission reduction work, the paper puts forward the reasonable suggestions about energy conservation and emission reduction work for coal enterprise.
关键词:资源和环境;节能减排;建议
Key words: 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energy conservation and emission reduction;suggestion
1煤矿企业节能减排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煤炭是我国的主要能源,煤炭在我国能源生产和消费结构中一直占2/3以上,煤炭行业平均能源利用率低于全国平均能源利用率,是我国九大重点能耗行业之一。国家在“十一五”期间对我国高能耗高污染行业实施节能减排措施。
然而,目前我国煤炭企业技术装备比较落后,煤炭回收率低、能耗大、排污量大、功效低、环境破坏严重,因此“十一五”期间及以后我国煤矿企业节能减排任务仍然压力很大。只有煤炭企业因地制宜,采用新工艺、新技术、新装备,加强和完善煤矿节能减排措施,科学管理,才能在经济效益不断提高的基础上,提高社会效益,从而达到节能减排的目的。
2煤炭行业节能减排存在的问题
煤矿企业节能减排工作势在必行,但目前来看,具体落实还存在不少障碍和问题。
从煤矿企业自身内部来看,我国煤炭企业的资源回收率低,乱采乱挖、丢贫采富等资源浪费现象严重。从煤炭企业所处的外部环境来看,节能减排存在以下问题。首先,煤炭行业产业结构与节能减排的方向不在同一水平。“十一五”以来为满足煤炭需求,建设了一批大型矿区,高产矿井,不可避免增加能源消耗和废物排放,不利于节能减排工作的实施。其次,煤炭行业节能减排实施效果对节能减排的投资发挥的作用存在滞后期。煤炭行业作为国家实施节能减排工作的重点高能耗行业,节能减排工作放在前所未有的高度,政策和投资的滞后效应,导致一些投资不可能马上起到节能减排的作用,能源消耗和废物排放量持续增加。再次,一些地方存在保护主义,由于地方利益的驱动,不少地方煤炭企业仍然我行我素,对国家关于煤炭企业节能减排的规定置之不理。
煤炭企业节能减排中存在的问题需要个体煤炭企业加以重视和改进,同时也需要国家对煤炭行业节能减排进行宏观调控,这样才能更有效的实现煤炭行业“十一五”节能减排目标。
3对煤矿企业节能减排工作的建议
①煤矿企业要转变发展观念,理清发展思路。要统一思想,坚持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和坚持以科学发展观重要思想为指导,依靠科技进步,实施科技兴煤战略。②根据井田地质条件,要依靠科技进步,坚持应用先进的采煤方法和工艺,改进开采技术,调整产业结构,优先选用壁式采煤法,尽可能一次采全高,提高煤炭采出率,实现矿井高效开采。③煤矿企业施行节能减排工作,关键在于采用新工艺、新技术,这是对传统工艺流程、技术路线的一次革命性变革。煤矿企业要加大资金投入,应用先进的洗选技术和装备,淘汰落后工艺,从而提高整个煤矿系统的运行效率。例如,加强对煤矿洗选厂的技术升级改造,提高洗选率和回收率,提高热能的转换率,节省运输成本,实现煤炭清洁高效利用。④实施节能减排,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努力把煤矿开采过程中的“三废”利用好,认真制定资源综合利用规划,对煤矸石、洗矸、煤泥、瓦斯、矿井水等循环利用,变废为宝。积极研究和应用煤矸石发电、生产建材、回填复垦、无害化处理等技术,既可有效实施节能减排,又可得到良好的经济、环保和社会效益,是发展煤矿企业循环经济的有效途径。加大矿井瓦斯的开采利用,变害为利,合理抽放利用瓦斯,既可减少瓦斯事故,又可创造新的经济效益,实现节能减排。还要加大对矿井水的清洁处理,减少排放,做到循环利用。⑤加强煤矿企业管理,健全企业制度。要以国家节能减排政策为导向,建立节能减排的责任体系,制定煤炭企业的具体节能减排措施,建立节能减排的监督和奖励制度。⑥坚持企业为主体,政府引导的节能减排政策。政府部门需要对煤炭行业节能减排工作进行宏观调控,制定相应的激励和优惠措施,同时对煤炭企业节能减排要做到监控有力,落实到位,保证节能减排在煤炭企业顺利有效实施。⑦加强煤矿企业的节能减排教育、宣传和培训工作。煤炭企业要积极组织开展各种形式的宣传、教育活动,提高资源节约和环保意识,加强对煤矿职工的节能、环保的知识与技能,有计划的组织节能减排业务学习和培训,加强企业节约型文化建设,提高资源忧患意识、节约意识。
4结论
煤炭行业快速发展的同时,面临着严重的资源浪费和环境污染问题,煤矿企业节能减排工作势在必行。煤炭企业要认识到自身节能减排工作的必要性和紧迫性,按照国家对煤炭行业节能减排政策规定努力开展煤炭企业的节能减排工作,切实转变发展观念,努力开拓新的企业发展模式,提高煤炭产品质量,要进一步明确工作重点和关键环节,制定相关的节能减排具体措施,保证节能减排在煤炭企业顺利有效实施。为此在实际工作中,煤炭企业在实施节能减排工作时要明确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节能减排目标。煤炭企业作为煤炭生产的主体,能否实现节能减排,对于构建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因此,煤炭企业必须积极贯彻落实煤炭行业节能减排的具体要求,切实完成国家关于“十一五”节能减排规划纲要中确定的节能减排目标,从而促进我国煤炭行业的安全、节约、清洁、和可持续发展,为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做出贡献,真正实现又好又快发展,为经济社会持续发展提供足够、优质、环保、绿色的煤炭能源。
参考文献:
[1]严贤红.煤矿设计建设与生产中的节能减排措施[J].煤炭工程,2008(7).
关键词:工业自动化;自动化系统;仪器仪表
现代工业发展至今,离不开自动化技术的支持,尤其是电气自动化,能够把电子技术、信息处理、试验技术、经济管理等融入电气工程,是推动现代化工业发展的重要动力。在当今经济全球化和大数据急速发展的背景下,我国工业想要取得良好发展,还需依托电气自动化技术。
1电气自动化在工业中的应用
电气自动化技术伴随着现代化工业发展的每一步,它的应用层面也在不断拓宽。近几年,我国政策扶持、经济支持科学技术的发展,使得我国电气自动化技术也得到了极大的进步,这样一来,就使得电气自动化技术在各个工业领域推广开来。许多工业企业开始运用电气自动化技术来代替传统的方式来进行企业的生产与管理,而电气自动化技术因其优良的性能,一旦被使用,就能快速改善企业的生产与管理,因此,电气自动化技术在我国企业中迅速推广应用开来。在传统的工业生产模式中,生产所依托的主要是人力劳动,因为缺少设备的支持,生产速度缓慢,产品的质量也良莠不齐,因此,不仅企业的经济效益得不到提高,也不能推动社会的转型和经济的发展。在应用了电气自动化技术的工业企业中,管理依托电子信息技术,生产依托效率高、成效好的生产设备,大大节省了人力资源成本,除此之外,技术的发展还能推动产品的改良,使得企业花费更少的成本生产出更加优质的产品,从而降低了企业的总体成本,还能推动企业的产品销售,促进企业经济效益的增收。社会中如果大多数企业都应有了电气自动化技术来提高效率、增加收益,那么社会整体的效益也会大大提升。
2工业电气自动化的特点和设计原则
2.1工业电气自动化的特点
电气自动化技术是辅助现代工业发展的重要基石,其发展历程也是与现代工业的发展历程相一致的,但是,相比与我国工业发展的大趋势,电气自动化技术的发展又有着自己的独特性。首先,在配置方便,工业电气自动化要求的配置等级高、数量多;在信息处理方面,工业电气自动化所需要处理的信息量大,工作也比较复杂;在系统操作方面,电气自动化有着操作结构复杂、不易维修等特点。在现代工业发展中,最重要的不是获得利益,而是要保障安全,在现代工业中应用的电气自动化技术操作非常复杂,如果在操作过程中出现了一点点小的失误,都会造成非常严重的后果,甚至给整个企业带来无法承受的损失。因此工业电气自动化的操作人员必须是熟悉操作的专业人员,需要具备完善的专业知识,还要有细心、仔细、认真等优良的个人品质。电气自动化在工业上的运用需要设计图纸,这些图纸设计过程复杂、内容偏难,因此相关设计人员要具备丰富的专业知识与高超的电脑技术。
2.2工业电气自动化的设计原则
在进行电气自动化的工业设计时,有三大主要的原则:一是要合理配置正负电荷,在设备正常运行时,正负电荷有着一定的调配期间,所以,在进行设计时要经过试验选择最适合的正负电荷排布标准,合理调整负荷电力,从而提高设备的利用效率。在电气自动化技术施行期间,也要选择优质的设备来优化供配电设计,促进电荷合理配置;第二个原则就是尽可能的减少电能的损耗,节约电力资源。电气自动化的工业化应用离不开电力的供应,因此,电力的消耗非常大,为了节约资源成本,也为了提高设备的运行效率,在电气系统的生产过程中,要优先选用各种质量上乘的节能设备,一方面节约电力资源,另一方面也能减少线路损坏,从而降低设备的维护费用;最后一个,也是最关键的一个原则,就是安全原则,电气自动化技术在提高工业生产与管理效率的同时,也存在着一定的不安全因素,因此,在进行工业电气自动化设计和操作的时候,一定要把保障安全作为至高无上的原则。
3我国工业运用电气自动化的必要性
当今时代是大数据时代,信息成为了各行各业发展最重要的资源之一。在我国市场经济飞速发展的时代背景下,处于市场中的企业需要根据市场需求的变化来调整自己对市场的供给,因此,企业快速有准确地获取市场信息是十分必要的,这就需要利用互联网等现代信息系统来获取信息,电气自动化技术集电力、自动化、信息技术于一体,运用电气自动化技术来发展工业不仅能够节约资源,提高企业的生产效率,而且能够帮助企业及时有效的获取市场信息,使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保持良好的竞争力。因此,我国工业运用电气自动化技术是符合时展趋势的,它能够推动企业的发展,从而推动我国整体经济的进步和社会的持续性发展。当今时代的发展是日新月异的,因此,企业要想在时间的洪流中稳定自己的地位,获得持续发展的可能性,就要依靠不断革新的科学技术。电气自动化技术是我国现代工业发展的依托,工业的稳定发展和创新发展都离不开对电气自动化技术的应用。尤其是在当今信息化时代,社会信息和工业生产是相辅相成、密不可分的,如果工业生产中不运用电气自动化技术,就很难协调信息与工业生产两者,尤其在已经走下坡路传统工业领域,信息获得和工业生产缺少其一都可能会导致工业的消亡,因此,在我国工业发展中运用电气自动化技术是十分必要和重要的。
参考文献:
[1]李玉成.浅谈工业电气自动化控制的应用及展望[J].商品与质量,2015(43).
[2]石连凯.浅析工业电气自动化控制[J].建筑工程技术与设计,2015(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