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1-31 15:16:30
序论:写作是一种深度的自我表达。它要求我们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真相,好投稿为您带来了七篇教学改革的意义范文,愿它们成为您写作过程中的灵感催化剂,助力您的创作。
[关键词]公共选修课 教学改革 教学方法 研究思路 实施方案
[中图分类号] G642.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13)13-0125-02
公共选修课,是高校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指高校基于社会对复合型人才的迫切需要,面向全校学生开设的。学生可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自主选择参加学习的课程,旨在拓宽学生的知识面,优化学生的知识结构,培养学生的各种技能,强化学生的个性优势,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拓宽学生的就业渠道,增强学生的就业竞争力。[1]因此,公共选修课是实现“通识教育”的关键。当前,大多数高校都为学生开设了内容丰富的公共选修课,为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发挥着重要作用,但也应该看到公共选修课的教学存在不少急需解决的问题,比如课程设置混乱、师生重视不够、教学质量低下等等。为了更好地发挥公共选修课在培养学生综合素质方面的重要作用,必须对其教学进行改革。
一、研究意义
公共选修课程是学校整个课程体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同时又具有相对的独立性,从课程设置到教学内容和方法均可以不受原课程体系的约束,这样,我们就有相当大的灵活性和选择余地进行教学改革。选修课程涉及的面十分广泛,包括众多的学科和领域,从基础理论到应用技巧应有尽有,但教学内容的取舍往往视学生需要和教学计划的变化而定。因此,其教学过程及方法一般没有固定的模式,这反而便于我们根据教学改革的要求来修正或重新设计教学过程,将现代教学思想与原则贯彻其中,并引进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另外,公共选修课的学时一般较少,这样,在公共选修课中开展教学改革试验就比较便利,负荷不重,且能迅速根据反馈信息再次做出调整。我们甚至可以对同一门课程在两个学期采取两种不同的教学模式,以便比较和选择,不断地优化教学内容,探索与之相配套的教学方法。由此可见,通过公共选修课的建设进行试验与探索,突破教学改革中的某些难点,是完全可行的。它可以与重点课程的改革与建设相互补充,相互促进,共同推进高等学校的教学改革。
从当代高等教育发展趋势来看,大量开设选修课,是大力培养基础宽厚、适应性强、一专多能的复合型人才的较好方法。一方面是由于当代科技向高度综合发展的影响所致,另一方面是当代重大社会问题的解决需要多种学科协同作战使然。据统计资料表明:美国伯克利大学机械工程系开设的选修课程77门,麻省理工学院机械系开设选修课达124门,威斯康星―麦迪逊大学机械系开设的选修课也有70多门。日本早稻田大学选修课程学分占总学分的70%左右。德国工科大学基础培养阶段25% 的学分为选修课,专业培养阶段的50%的课程为选修课。俄罗斯高校过去向以培养窄型专业的专家而著称,如今亦开始要求培养专业面宽的人才,最近提出“博学专家”的培养方向,以顺应时代需要。[3]因此,如何进行课程结构的调整,如何设置选修课程,不仅仅关系到学生的素质和能力提高,而且关系到学生的就业门路;不仅仅关系到学校的办学水平和质量,而且关系到学校的办学效益;不仅仅关系到学校的出路问题,而且关系到学校的生存和发展的大问题。
随着高校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高等教育正在由学年制向学分制转轨。实施学分制的前提之一是为学生提供充足的教学资源,以保证学生有选择的余地,促进学生个性发展,提高综合素质。因此,选修课的教学将直接影响学分制的实施和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公共选修课的教学改革显得尤为重要。
我们知道,教学改革是提高教学质量,培养高素质人才的必然选择。开展公共选修课教学改革方面的研究,对促进公共选修课课程建设、提高公共选修课教学质量有重要意义,对于提高学生素质,为社会培养更多的复合型人才也有重要作用。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国外教育都很重视突出选修课的地位,美国、德国、日本、俄罗斯、芬兰等国家的教育均开设了大量的选修课,这也是高等教育发展的趋势。[4]我国高校教育界对公共选修课的教学也开展了一定的工作。[5][6]王乐忠(2002)、韩 冰(2003)、张景莉(2003)、褚庆忠(2004)、尹克林(2005)等人对公共选修课的教学法进行过探讨,提出了启发式、研讨式、探究式等类型教学方法。赵庆惠等(1998)、车桂华(1999)姚文虎(2000)、全翠珍(2001)、刘 理等(2002)、高玉峰等(2003)、关 勤(2004)曹树国(2004)、郭学勤(2005)、褚庆忠(2005)等对公共选修课建设问题进行过分析,对公共选修课课程建设存在的问题及改进措施进行了阐述。郭祥俊(2000)、刁晓平等(2002)黄巧萍(2003)、余静等(2004)、谢虹(2004)、宋庆红(2005)、李文博等(2005)、杨征(2005)、曹云亮等(2006)、于京珍等(2009)、周夫利(2011)、胡志荣(2012)、王莹等(2012)等人对公共选修课管理中存在的问题进行过研究,提出了加强公共选修课管理的一些措施。肖昆等(2000)、姚文虎(2000)、周文军等(2002)许虹等(2002)、褚庆忠(2006)、王志祥(2008)、高林琴(2010)、袁晨华等(2010)、尹 旭(2012)等人对如何提高公共选修课教学质量进行过研究。尽管在公共选修课教学改革方面教育界开展过一些工作,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大多是对公共选修课教学的某一方面进行研究,整体研究工作还很薄弱,对公共选修课教学改革进行系统研究的还没有。目前,公共选修课课程设置不合理,课源不足,学校、教师、学生对其重要性认识不足,学生选而不修,教学质量低下的现象还很普遍,公共选修课存在的诸多问题还未能真正解决,这些也是教学管理者及各位教师今后需要给予更多关注的问题。因此,开展这项研究有很好的示范作用,其研究成果对于提高公共选修课的教学质量,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养更多的复合型人才具有积极意义。
三、研究思路
笔者认为公共选修课教学改革研究的主要内容包括公共选修课课程设置、选修情况、教学效果分析及教学方法、教学手段、考核方式的探究。重点要放在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改革及提高教学质量的途径研究上。公共选修课教学改革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发挥它在人才培养方面的重要作用。因此,其研究思路是以系统理论为指导,以提高公共选修课教学质量为核心,以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培养复合型人才为目的,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选择一些公共选修课程进行改革试点,积极探索公共选修课课程建设,创新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改革考核方式。具体研究思路如图1。
四、结论
开展公共选修课教学改革方面的研究,对促进公共选修课课程建设、提高公共选修课教学质量有重要意义,对于提高学生素质,为社会培养更多的复合型人才也有重要作用。公共选修课的教学改革研究的主要内容包括公共选修课课程设置、选修情况、教学效果分析及教学方法、教学手段、考核方式的探究。改革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发挥公共选修课在人才培养中的作用,这是研究思路及实施方案制订的依据。
[ 参 考 文 献 ]
[1] 褚庆忠. 高校开设“地球科学概论”公选课的必要性探讨[J] .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4):72-74,80.
[2] 赵庆惠,周颖. 浅谈加强选修课程建设的重要性[J]. 有色金属高教研究,1998,(2):95-96.
[3] 徐家英,成原君. 高校选修课程改革刍议[J]. 交通高教研究,1995,(2):23-26.
[4] 张向达, 国外高等教育改革研究[J]. 东北财经大学学报,2004,(4):70-74.
关键词:高中;文学底蕴;教学改革
一、高中语文教学对学生文学底蕴塑造的现实意义
高中生经过从小学到中学共九年的语文学习之后,已经具有了深刻解读语文素材并进行创作的一些潜能,其实这就是学生文学底蕴沉淀和积累的过程。高中语文教学迎着新课改潮流,逐步在丰富和完善应用教材,教师对学生文学底蕴的塑造也寄予了殷切的希望。一方面对高中生而言文学底蕴传达出了一种综合的表现力,语文基础知识、写作发挥、阅读欣赏、语言交流的水平都和学生的文学底蕴密不可分。学生功底越是深厚的,学生越容易激发内在认知结构的改变,慢慢地向新的认知高度跨越。教师践行新课程改革的目标,不能单纯地靠新教材的推动就能够顺利实现,只有在强有力的文学底蕴支撑下,师资力量才能得到充分地发挥。再一方面任何一个学生都有创作的潜质。高中语文教学承担着承前启后的重要教学使命,学生跨出高中校门之后,还要继续接受高等学府的教育并最终走到工作岗位中,其中无不蕴藏着各式各样的创作机会。文学底蕴是引发学生内在创作潜能的动力源泉。语文教学对学生文学底蕴的塑造将对他们今后的发展产生很重要的影响,随着这种潜移默化的力量的影响,将最终体现为质变的升华结果。毫无疑问的任何一个语文教师都不会停留在只让学生对李白、杜甫的敬仰,对鲁迅、巴金的尊崇,对莫泊桑、海明威的欣赏的这一单纯的阶段,而是更期盼他们发挥出自己闪光点,用自己的文学底蕴去铸就更多为世人所赏识的新篇章。所以,高中语文教学对学生文学底蕴的塑造及形成将是课程改革最首要的任务。
二、高中语文教学改革路径的探索
当真正意识到文化底蕴的意义之后,进一步的分析语文教学中存在的“瓶颈”问题就显得尤其重要。首先高中语文教学对于学生文学底蕴塑造动力不是十分充足。高中生仍然处在文学底蕴塑造的关键阶段,换言之他们的文学底蕴基础还不深厚,还需要不断的浇灌以生根发芽。教师对教材的讲解只是传达文学中文化底蕴的一般性的工作,教材之外的文化素材是不可或缺的。就目前而言高中语文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是对文学底蕴塑造的辅素材,应用比重还非常有限。其次高中语文教学对学生文学底蕴塑造的过程缺少感染力。感染力是激发学生产生共鸣的关键。高中语文教材是一种静态的画面,然而对于其中一些动态的场景描述,不管教师的讲解与描述怎样惟妙惟肖、入木三分,也始终不能取代真实场景,这些问题普遍的存在于当前的高中语文教学中。文学底蕴的塑造仅仅是一句虚无缥缈的口号,这样就成为一种的空洞的改革期望。由于现有的语文课程考核制度变革不健全,教师也没有建立有效的结果评估方式。单纯地依靠写作口语交际环节中学生的创作表达,教师还不足以更好地去开发挖掘学生主动创作的潜质,因此文学底蕴塑造的结果遭到忽视。
三、高中语文教学对学生文学底蕴塑造的科学改革方法
为了更好地去积淀塑造高中生的文学底蕴,科学合理地教学方法成为了当前语文教学“瓶颈”问题解决的不二法门。运用模式、资源、机制的整体统一,高中语文教学的改革将会得到良性循环的发展。
首先,高中语文教师应尽力营造内外结合的教学氛围。内部教学素材是指语文教学的主体教材和辅导配套资料。外部的一些教学资源则是致力于教材讲解而需要的相关背景资料、案例资料、同类资料等,并且需要动静相结合的资料,为的是通过视觉和听觉意识的阐发,让学生文学底蕴的塑造更富成效。教师应系统的整理和归纳内外教学资源让两者更好的相辅相成,在每一单元各个篇章讲解前不仅要向学生传授相关的背景资料,更需要在篇章讲解中融入同类资料及在篇章讲解后引入案例资料,以达到拓展学生的视野的现实性目的。让他们在耳濡目染当中获得文学的真谛,更深层次的得到文化底蕴的塑造。
其次,高中语文教师需要积极的运用复合型的教学方法,将传统的课堂教学和现代的外部教学两者张弛有度的相结合,建立复合型教学方式,给予学生更多的外部学习的机会。学生在新的复合型教学体制推动下,将会重新搭建语文课程学习的认知,浓厚学习兴趣,文学底蕴的塑造将更加张弛有度。最后高中语文教师应努力尝试引入创新的考核体制。如语文教师可以在平时、期中,期末等成绩考核中把学生的戏剧表演、朗诵、文章创作等吸纳到到能力考核比重当中,经过一定时期的积累。学生文学底蕴塑造的成果将会得到明朗的表现。
[关键词]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改革
计算机作为一种现代通用的智能工具,拥有一定的计算机知识和应用能力已成为现代人所必须具备和赖以生存的基础。随着电子商务的广泛应用、办公的无纸化、电器的智能化、消费的电子化等等,计算机应用范围不断扩大,21世纪的青年可以利用各种渠道、手段来获取所需的知识。在当今信息社会,计算机技术越来越广泛地渗透到了社会的各个领域,已成为了现代社会知识结构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计算机应用能力也成为了当代学生的知识与能力结构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和衡量大学毕业生综合素质的重要标志。
目前,许多学校的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已远不能满足学生的需要,达不到社会的要求,这会给学生进入社会带来很大困难,为了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提高学生与自身专业相结合的计算机应用水平,从而提升学生在信息化社会中的竞争能力,是迫切需要解决的关键问题。
一、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现状
1.学生水平参差不齐
目前由于地区和经济的差异,没有接触过计算机的学生仍占有一定比例,而在中学学习过信息技术的学生,大多数学生基础知识和应用知识掌握得不系统、不全面,仍停留在简单的操作上。因此,传统的计算机基础教育模式“从零开始”已经不能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必须进一步深化学校计算机基础教育改革,必须以学生为主体进行教学改革。
2.理论教学与应用教学脱节
计算机基础课程是一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课程,理论与实践相辅相承,理论是基础,实践是手段,应用是目的。很多学生未能转变中学的学习方法,上课只求能听懂老师讲授的内容,完成老师布置的实验作业,但给一个实际问题,却不能根据计算机知识设计具体的解决方案。欠缺自学能力、举一反三的能力和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能力。
3.教学方式单调,教学效率低
这门课程大都采用多媒体理论授课和机房上机操作相结合的教学方式。但在理论授课过程中,多媒体教学还是处在“演示”阶段,并没有改变以教师为中心、教师讲、学生听这种传统的教学方式。多媒体课件的模式化限制了教师和学生的思路,学生只能在教师思路的引导下思考,无法满足个性化的学习需求,没有形成以自学为主的教学模式,学生自主学习计算机的兴趣没有得到提高。
二、计算机基础课程改革探索
1. 合理设置课程体系
计算机教育应该分层次教学,不同的专业有不同的要求,需要培养出不同层次的计算机应用人才,要以应用为目的、以应用为出发点来组织知识体系。计算机的每个应用领域都是有其自己的知识体系,从层次上分有三个层次,即计算机信息技术基础和素养,专业支撑和融合及计算机应用。首先要求对传统内容达到大学要求的层次,在这个基础上,我们也注意市场需求,以工作岗位的实际要求能力去设计高级应用课程,引入行业案例,以提高我们的课程水平。在保证有了扎实的基础和较强的计算机专业应用能力素质,再根据学生的兴趣对学有余力的学生进行其他计算机相关课程的引导
2.构建交互式教学环境,提供共享资源
创建网络学习平台,使学生由被动学习转变为在平台上随时进行的主动学习,满足学生个性化学习的要求。学生不仅可以按照自己的学习基础、兴趣进行学习,还可以与同学进行学习交流,可以与教师共同探讨问题,形成多方面交流的合作学习氛围,逐步创建形成传统教学与网络教学相结合的多元化教学模式。为了满足教师和学生对共享教学资源的需求,为广大教师、学生提供免费下载的共享资源(常用的工具软件,开发工具,杀毒软件)
3案例教学
案例教学模式是指教学必须以精选案例进行教学,并将要掌握的知识点融汇于各个案例中,先对知识点做简要介绍,然后通过精心挑选的随堂案例来演示知识点,专注于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流程,目的就是培养学生解决实际工作问题的能力。教学应以若干个案例为载体,形成一个种类多样的案例群,构建一个完整的教学设计布局,并注意突出案例的趣味性、实用性和完整性。在引导学生完成每个案例的制作后,给出相关的综合练习。对于既是重点又是难点的知识,还要对不同的案例反复使用,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灵活应用。让学生完成案例制作的同时,逐步培养综合应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以适应岗位对工作技能的要求,让学生了解社会对从业人员的真正需求,为就业铺平道路。
4、渐进分析,由浅入深
所谓“渐进分析”,指教师根据案例要求,结合教材内容,联系实际,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由易到难的逐步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引导学生主动掌握知识、应用知识的教学方法。例如:在网页模板的教学中,提出对制作好的网站进行颜色的改版设计,怎么办?难道对网站的几百张网页一张一张的进行改版?引导学生思考,然后提出“模板”的概念,有了模板,我们只需要将模板进行颜色改版,其他几百张网页更新后就完成了改版操作。最后我们再具体教学生怎样来创建模板、应用模板、修改模板、更新网页。这种教学方法,旨在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正确的理解、系统的掌握所学的知识。只要把难点分散、拆分,根据学生的理解能力和知识水平,用准确、生动、通俗易懂的语言讲课,学生就会感觉悬念一个接着一个,学习很轻松,学到的知识很有用,就会喜欢老师的教学。
同时,对于不愿意自己思考的学员,采用逐步分析引导的教学模式,有助于增强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提高对问题的分析和解决能力,对比直接教学法而言,渐进分析式教学法更有助于学生掌握问题的本质。
三、结束语
计算机基础教学是培养学生掌握信息的重要工具和手段,同时对学生的基本素质和思维方式的培养起着重要的作用。所以我们必须要转变观念,提高对计算机基础教学工作在整个高校人才培养计划中的重要性的认识,进一步深化改革,建立科学的课程体系,更好的实现计算机基础教学的改革。计算机基础教育的普及和深化是21世纪教学体制改革的一项重要成果,它既是文化基础教育、技术基础教育,又是人才素质教育,是各学科发展的必然和需要,也是社会发展的需要。
参考文献:
[1]牟连佳.高校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机基础教学改革的研究与实践[J].高教论坛,2005,(1):94-98.
关键词:“基础”课;模块化教学;德育学分;教学改革
2013版“基础”课教材包含七章内容,理论丰富,贴近学生生活的实际,更具有可操作性和实践性,将理论知识转化为实践,使学生“知行统一”,真正达到思想政治课育人的目的。因此,进一步加强对“基础”课模块化教学与德育学分对接的实践研究,有利于使“基础”课真正达到教学目标。
以鞍山师范学院高等职业技术学院(以下简称“我院”)为例,从2011年来,我院对“基础”课进行了改革,实行“基础”课的实践教学与德育学分对接,取得了一些成绩。每个学期由德育学分核算小组(由系书记、辅导员老师、学生干部和“基础”课教师组成)核算学生的德育学分,对于每学期达不到合格标准的学生要求其进行重修,及至完成规定的义工学时才能重新获得相应的德育学分。到第5学期末,德育学分总分不足300分的学生,由公共基础教研部统一组织进行德育答辩。但在实践教学中,思想政治课老师没有积极地参与,对学生实训项目缺乏指导和监督,仅仅依托学院和系里的学生教育和学生活动获奖情况来对学生进行德育学分的考核,实践性教学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没有真正建立。
“德育学分”制是根据我国对大学生的德育要求和大学生活的实际特点,把学生应具备的德育素质与日常表现有机地结合成一体,通过“集体评议”,并且以学分评价为手段贯穿学生思想、学习、生活实际的高校学生管理制度,是高校德育管理和学生管理的基本制度。笔者所指的德育学分依据的是我院学生教育管理部出台的《学生德育学分的实施和操作办法》,此办法明确规定了德育学分分为基础分和奖励分,并且在基础分、奖励分扣分的每个方面制定了若干细则,以便于日常考核操作。其中基础分是根据学生日常行为表现给定,及格分为60分,由个人记录、班级考评打分;奖励分是根据本人参加的活动和大赛的申请,由学生工作人员德育学分核算小组核实认定。德育学分中明确规定扣分细则,从上课表现到日常卫生和寝室管理,涉及学生日常学习和生活的每一方面。每学期的德育学分=基础分+奖励分-扣分。德育学分考核贯穿高职学生在校的5个学期,是一种全程教育和全方位考核,德育学分合格者会被认定为获得“基础”课实践课程的相应学分。德育学分把学生日常行为的表现通过学分制的形式进行考核并与“基础”课相挂钩,把学生隐性的思想道德素质和日常行为通过量化的形式展现出来,使学生的教育管理工作与思想政治课教学工作有机结合,提高了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实际效果。
高职院校“基础”课模块化教学与德育学分对接的教学改革意义主要有:
(1)有利于充分调动广大学生参与“基础”课实践教学的积极性。该教学改革不仅对高职学生道德素质和道德表现有量化的评价,有利于全面了解学生的综合素质,也有利于充分调动广大学生参与校内外各项活动的积极性,使学生的课堂出勤率明显增加,同时,学生也都为争取奖励学分积极参加各项学生活动,不仅提高了学生活动的参与率,还促进了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
(2)有利于实现理论课教学与学生教育管理工作的优势互补。通过该教学改革把学生的日常行为和表现通过量化的形式以学分的方式展现在“基础”课教师和学生工作者面前,既使“基础”课的实践教学真正落到实处,也使学生教育管理工作有抓手。“基础”课教师在指导学生实训项目和参与学生活动的指导策划考评的过程中,更能贴近学生,了解学生;学生工作人员通过德育学分的量化考评,了解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和学习生活中存在的问题,更容易有的放矢地开展学生教育管理工作。
(3)有利于拓展“基础”课实践教学的内容,达到育人全程化。该教学改革使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模块紧密结合。结合理论教学模块的具体内容,在了解理论知识的基础上,将知识在实践中运用,通过从第1学期到第5学期各专题的实训项目,实践深化理解理论知识,将理论知识转化、提炼,再用知识指导实践,真正达到“基础”课的全程化育人作用。
参考文献:
【关键词】管理学 大学英语 教学改革 途径
一、当前大学英语教学改革中的管理问题分析
自二十世纪八十年代起,我国就开始了对大学英语教学的改革,虽取得一定效果,但也无法掩盖此中出现的一些问题,对于当前较多大学英语教学及课堂管理,大多学生不以为然,认为能真正学到的东西太少,且将应付考试作为课下学习英语的根本出发点,这暴露出了新一轮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的一些管理问题。根据笔者的总结分析,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1.对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的认识不到位。当前高校教育发展中,对于《课程要求》的精神,很多的高校和教师基于认识方面的偏差,无法实现对其的认真贯彻落实,对这一改革思想的偏离严重影响了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的初衷,使得其效果不显著。
2.高中英语和大学英语的界限模糊。我国当前教育发展中,基于应试教育的现状,使得对于英语的阶段性学习存在模糊不清的现状,这点在《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2004年)和相应的《高中英语课程标准》(2003年)中就可以体现出来。大学英语与高中英语课程要求存在近似现象,不管是在课程设置方面,还是课程要求等方面,出现了雷同的情况。这样显然会出现单调过时或是重复的课程设置、教学等。显然学生这一教学主体对此不以为然,久而久之,就是失去了学习的兴趣,导致厌学等情况发生。
3.教学改革走过场现象。在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的大环境下,部分高校对改革内容的认识存在局限,未对教师进行系统培训,不能深入领会改革文件精神,使得一些教师在教学环节和理念等方面,遵循以往的模式,教学技能跟不上改革进程,使得大学英语教学改革成了走过程,效果令人担忧。
二、大学英语教学改革与管理的关系探讨
1.教学管理对改革的需要性。类似于其他教育,当前的大学英语教学管理也在发展中受到诸多因素的制约,如经济、文化等,但同时其又为这些因素服务。当前发展形势下,基于诸多因素发展的需求,大学英语教育的改革势在必行。
2.大学英语教学改革对管理的需要性。当前发展的大形势下,改革大学英语教学,势必离不开管理环节的完善,否则将会使得教学改革流于形式。当前发展中,大学英语教学改革是系统工程,更在一定程度上表现为管理工程。基于此,为实现其管理目标,大学英语教学改革应自上而下,这是从宏观方面而言,相应的教育领导部门应对大学英语教学进行宏观把握、引导,出具相应的指导性文件。此外,学校应从其实际现状出发,针对性制定措施,真正意义上完善教学改革。
三、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的管理途径探讨
1.统一认识,引起重视。宏观管理层面,因为作为交流的工具和文化的载体,语言学习对于学生意义重大,就对学生进行的语言应用的培养方面看,显然传统的大学英语应试教学并不完全适合,改革也势在必行。此教学改革关系我国高等教育的成色,更在一定程度上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密切相关,而作为教育工作者及高校领导,应当积极参与其中,规范对此改革的认识,真正意义上给予重视。
2.制定科学合理的大学英语教学目标。学以致用是任何语言学习的根本,而我国当前的英语教学改革仍然没有完全走出应试教育的怪圈,使得很多层次英语教学的开展仍未脱离基础教学的环节,无法实现教学方面的提升。很多学生基于应试教育方面的考虑,认为课堂学不到东西,这就错失大学英语教育的目标和重要性。不能为了学习语言而学习语言,应当注重学为所用,推动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的实施。
3.强化组织管理。中观管理层面,因为当前的大学英语教学中,为避免大学英语教学改革流于形式,高校应当在统一认识的前提下,成立教学改革专门机构,为其教学改革的落实奠定基础。管理措施应当具备前瞻性,充分考虑到可能出现的问题,积极制定解决方案,使得每个环节都具备可操作性,对于出现的新问题、新情况,要能积极地应对,真正意义上实现英语教学状况的改善。
4.加强制度建设。教师是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的中坚。在改革管理体制方面,教育部门和高校应当对此能理顺,对当前改革遇到的问题要能查清,并在此基础上实现对人事、管理和分配机制的改革和完善,提高大学英语教师的积极性、创造性。
5.尊重认知规律,培养学生学习策略。在当前教学发展中,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意义重大。为此要培养学生学习和使用语言的策略,从而对于自己的学习,进行有效的监控和管理,完善后续评价,真正意义上促使自身的热学习能力得到培养,这也是当前大学英语教学改革欲要达成的目标之一,对于学生的未来发展意义重大。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新时期的教学发展中,大学英语教学改革为高校英语教学更有效开展提供了良好得契机,高校应当对其能有全面系统的认识,继而加强制度建设、强化组织管理等等,从管理学的角度去完善学生对英语的学习,助推其更好发展。
参考文献:
关键词:建构主义、教学改革、数据结构
中图分类号: G6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3044(2012)21-5155-02
目前高等院校越来越重视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早期的以教师为中心、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对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能起到一定的积极作用,但在教学实践的效果并不理想。培养出来的学生实践动手能力差,很难很快适应软件公司的工作。为突出对学生实践动手能力的培养,在实践教学中,我们必须以一种新的教学模式:以学生为中心,教师帮助学生搭建学习情境的方法,来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
1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建构主义[1]学习理论强调以学生为中心,不仅要求学生由外部刺激的被动接受者和知识的灌输对象转变为信息加工的主体、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而且要求教师要由知识的传授者、灌输者转变为学生主动建构意义的帮助者、促进者。可见在建构主义学习环境下,教师和学生的地位、作用和传统教学相比已发生很大的变化[2]。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基本观点[3]:
1)明确以学生为中心;
2)强调“情境”对意义建构的重要作用;
3)强调“协作学习”对意义建构的关键作用;
4)强调对学习环境的设计;
5)强调利用各种信息资源来支持“学”;
6)强调学习过程的最终目的是完成意义建构。
2实践教学改革的内容
根据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观点,对数据结构实践教学改革主要进行了以下2个方面: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改革。
2.1教学内容改革的实施
为了使在学生过程中学生处于中心地位,顺利的引导学生进入教师所设计的教师情境,选取具有实际意义的教学案例非常必要。为了使给学生搭建渐进的学习“情境”,教学案例的设计需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1)题目难度要分层次:题目难度层次,如入门级、进阶级、高级题目等。对初学者而言,提供入门级的题目训练,消除对数据结构学习的畏惧感,引导学生进入学习情境。
2)题目本身要具有实际意义,是为了解决实际问题而提出来的。所提供的实训题目不能仅仅是对课本知识的简单、重复练习,必须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并且能够解决实际问题。这样,才能够培养学生对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和利用计算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同时吸引学生完成“情境”意义的建构。
3)对于每个实训题目,要有详细的实验说明,内容包括初始条件(必备的知识和准备)、要求完成的主要内容(实现的功能,设计报告内容和自我评价)、时间安排等。使每个学生都可以依据该说明书进行题目训练。
2.2教学方法改革的实施
根据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观点,知识的获得并不能简单由教师传授得到,而是要依靠学习者自己借助外部的学习环境主动建构和创新[4],教师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引导和辅助学生完成意义的建构学习。为了让教学案例真正发挥作用,必须有切实可行的实施策略,使学生处于主动地位。数据结构实践教学中教学方法是用“结对编程”[5]方法。
结对编程是一个非常简单和直观的概念:两位程序员肩并肩地坐在同一台电脑前合作完成同一个设计。同一个算法、同一段代码或同一组测试、与两位程序员各自独立工作相比。结对编程往往只需花费大约一半的时间就能编写出质量更高的代码。结对编程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与综合能力,它是互相认同、互相接纳、目标一致,情感态度与诚信的结合,是一种价值的体现,而且只有在愉快的合作中才能更好地完成共同任务。结对编程能使学生快速的进入教师设计的教学情境中,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始终处于主要地位。另外教学实践中使用结对编程还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合作精神和综合能力;有助于提高编程效率;有助于代码质量的改进;有助于学生人际的交往[6]。
3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在实践教学改革中的局限性
3.1教师需要对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进行学习
现实教学中教师采用的教学模式是以教师为中心,学生为主题的教学模式,而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教学模式是以学生为中心,教师辅助学生设置学习“情境”来完成知识的学习。这就需要教师学习适应新的教学模式。
3.2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中以“情境”意义的建构为主与学校教学目标相悖
现实高校教学中,每学期初都制定相应的教学目标。为了完成教学目标,教师改变自己辅助者的角色,变成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因此,教师需要平衡好教学目标的完成和教学“情境”的建构。
3.3为了给学生设计学习“情境”,教师的教学情境设计水平,直接影响到学生对知识的学习效果。
一个失败的导演者,不单没有学生愿意参与,而且最终的教学效果会非常差。因此,教学实施中教师需要精心设计教学情境,并给学生提供丰富的教学资源,支持学生的“学”。
3.4实践课时实践比重加大
由于在教学中以学生为中心,教学方法采用结对编程方法,因此,实践课时比重加大,需要学校相应政策的支持。
4总结
数据结构实践教学改革更加突出对学生实践能力和动手能力的培训。该文围绕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提出了数据结构实践教学在内容和方法两个方面的指导原则,并提出了在实际教学中的局限性以及应对办法。
参考文献:
[1] Buiding an Understanding of Constructivism[J].Classroom Compass,1995,1(3).
[2]温彭年,贾国英.建构主义理论与教学改革——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综述[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2,22(5):17-22.
[3]张桂春.建构主义教学思想的再构[J].教育科学, 2004,20(6):25-27.
[4]古丽娜,玉素甫.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与信息化教育环境中的自主创新学习[J].电脑知识与技术,2010,6(12):3180-3182.
关键词:小学教育;教学改革;思考方针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19-008-01
学生能力对当今社会的发展有着不可磨灭的影响,所以教师对学生能力的培养起着不可推卸的责任,学生能力尤其要从小抓起从娃娃抓起,这就对小学教育教学有着较高的要求。小学教育教学是我国教育事业的核心,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它是所有教育教学的一个起点,然而在对小学教育教学的过程中仍然会有许许多多层出不穷的问题产生。本文针对小学教育教学改革过程中出现的几个问题进行了深入的分析与思考。
一、针对社会对小学教育改革认可度的思考
我国对学生的教育已随着时代对教育的新标准从应试教育逐渐向素质教育转化,简单一点说,就是从以前的照本宣科,向现代化科学化的教育理念迈进。从根本上减轻学生思想负担,让学生拜托有局限的思维定式,游刃有余地去学习思考[1]。然而,传统的应试教育理念已经左右了家长的思维,他们普遍认为,学生的首要任务就是学习,其它阻碍学习的一切事情都是对学生没有好处的,上小学把课学好是为了上好的中学,上中学把课学好是为了进入好的大学,有了好的文凭才能在课业结束后找到好工作,这样孩子以后才能有个好归宿。然而国家所执行的教学改革,是站在国家更好的可持续性发展和学生学习的实用性等方面考量的。但是由于立场不同,家长受到应试教育思想左右,无法让其立即接受针对教育教学的变革,因为家长将厚望寄予孩子,孩子是他们将来的唯一寄托,他们不能接受对治学态度不严肃的环境对孩子哪怕一丁点的影响与闪失。
社会从认识上就很排斥对小学教育教学的改革,那么就更别提支持了,得不到支持与认可,可想而知实行起来就相当困难了,改革方案得不到进一步推行,因而对小学教育改革就成了空喊口号了。
二、小学教师是能否推行改革进一步实行的关键因素
多数小学教师自身素质与能力的不足严重阻碍了我国国家教育改革的步伐。其一,西北部和贫困山区教学条件恶劣,教师薪资普遍不高,这就决定了很多人对从事教育工作的排斥,或许只有少部分代课教师愿意坚守岗位,也就是说这些地方很难留住那些年轻有为的教师,因此小学教师师资力量更加缺乏,在这种背景下,想要真正实现小学教育教学改革似乎也成为纸上谈兵了[2]。其二,普通小学教学环境中,教师签订的基本上都是终身合同,也就是老百姓口中所说的“铁饭碗”,因为缺少竞争,导致了教师根本不去考虑进一步深造进而提升自己这种问题,他们每天只需要按照教案进行教学,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对国家所倡导的教育教学改革也不过是象征性地执行,几乎不会有教师想着提高自己的创新能力积极主动的帮助小学教育教学的进一步推行。
三、对小学教育教学改革问题是否能真正落实到小学生身上的探讨
小学生的天性是天真活泼、无拘无数的,他们正处于童年向少年的一个过渡阶段,他们很多时候可能不能准确理解大人对于他们下达的命令或者干脆是不予理睬,这与他们的天性有关,所以很多时候我们对于他们都是采取说服和奖惩措施。所以小学生对于国家的教育教学改革从很大程度上是理解不了的,只是单纯的听老师和家长的话去执行罢了,导致结果可能不会很理想,因为他们理解、接收与掌握的能力有限,只有通过长时间的引导与影响,才能让小学生逐渐接受和适应。
四、对改革中存在的几个问题的解决办法
对于小学教育教学的改革过程中我们不怕出现问题,只有能够发现问题才便于我们更好地去解决问题,解决了上述问题才便于小学教育教学的进一步推行与实施,只有正常展开了小学教育教学的改革才能使小学教育攀上新的高峰,那么国家的振兴与繁荣富强也就指日可待了[3]。所以着眼于前我们的首要任务便是解决针对小学教育教学中出现的问题,我们可以通过如下途径予以执行:
1、提高社会的认可与支持。第一步是要让小学教师理解小学教育教学改革的重要性和可行性,让小学教育工作者真正了解掌握教育教学改革的意义和路线后,才能推动改革工作的进一步落实。然后再通过教师让家长和社会认识到教学改革的优势、意义和内涵,并且让其从内心深处真正明白实行这种改革已迫在眉睫,只有得到家长与社会的认可与支持,才能有效地推动小学教育教学改革的发展与实施。
2、提升小学教师的教学氛围与薪资水平。解决我国西北部和偏远山区的小学教学条件,大量引进有能力有素质、年轻有为的教师去落实小学教育教学的改革任务,只有让小学教师的水平普遍提高,才能小学教育的水平进一步提高,让小学生从知识丰富的教师那里汲取更多的营养,才真正意义地为小学教育教学改革在这种地区顺利拓展打下了基础。另外,普通素质教育小学,由于拿着“铁饭碗”,很容易滋生以逸待劳的心态,那么针对于这种状况,推行教师合同制,有能者居之,而且实行实时考核,就很容易杜绝小学教师贪图安逸、不思进取的思想了。
3、加强小学生的理解能力和掌握能力。加强小学生对小学教育教学改革的理解能力,让小学生接受和吸收这套方案,对于改革工作的开展有很强的辅助作用,这样在对小学生改革过程中,不至于使他们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最起码他们能明白老师要做什么,老师讲的是什么。或者最起码让他们把对小学教育教学改革工作当作是老师布置的作业必须完成,那么小学教育教学改革就变得简单易行,小学生接受起来也没有难度了。
小学生是祖国的花朵,是祖国的未来,也可以说我国未来能否强大就要看我们的接班人小学生们的成长了,所以我国一直把对学生的教育问题视作我国发展的当务之急,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对于学生的教育教学改革的要求也在不断更新中,而教育教学的改革的基础在于小学的教育体制,在针对小学改革的变革过程中,会涌现出各种各样、层出不穷的问题,只有顺利的解决了这些问题,才能让改革工作进一步推展和实行下去。
参考文献:
[1] 李小航.小学数学教学论课程教学改革研究[J].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