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投稿指导 期刊服务 文秘服务 出版社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首页 > 精品范文 > 风险管理相关问题

风险管理相关问题精品(七篇)

时间:2024-01-30 15:23:38

序论:写作是一种深度的自我表达。它要求我们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真相,好投稿为您带来了七篇风险管理相关问题范文,愿它们成为您写作过程中的灵感催化剂,助力您的创作。

风险管理相关问题

篇(1)

[关键词]商业银行;操作风险;风险管理

[中图分类号]F832.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06)04-0045-04

操作风险是指由不完善或有问题的内部操作过程、人员、系统或外部事件而导致的直接或间接损失风险(Basel II,2003)。“操作风险伴随着每一笔信贷业务而如影随形。”(Alexander J. Muermann,2001)实践与研究成果显示,操作风险长期以来未受到与其他类别风险同等的重视,匮乏的研究也难以提供较为成熟的风险管理技术(樊欣等,2003)。1995年,巴林银行破产案给国际银行界极大震动。该案揭示“即使银行符合资本充足性的要求,也可能因为操作风险而陷入经营困境”。(Hoffman,1998)

一、操作风险管理的重要意义

随着金融服务的全球化以及信息技术在金融业的应用和发展,银行业务经营及其风险组合变得更为复杂。技术系统的更新、交易量的提高、日趋复杂的交易工具和交易战略、网络银行的发展、法律和监管体系的调整和监管要求的日趋严格等,都增大了金融机构面临的操作风险。实践证明,操作风险比信用风险和市场风险更为广泛地分布于银行经营管理的方方面面,并给银行经营造成了越来越多的损失(Hoffman,1998)。继巴林银行破产案后相继发生的大和银行11亿美元的亏损事件以及2001年爱尔兰联合银行的7亿美元亏损事件等都源自操作性风险。巴塞尔委员会风险管理小组2002年6月的一项调查表明,损失巨大的突发事件导致大额损失报告事项增加是一个明显的趋势(Padraic Walsh,2003)。操作风险的客观存在及其增长,迫使金融机构提升其运作效率和可靠性,加强操作性风险的监控和管理。

在银行业操作性风险损失明显增长的背景下,从业者对操作风险管理日益关注。《巴塞尔新资本协议》于1999年6月、2001年1月和2003年4月,分别了三个版本的新协议征求意见稿,把操作风险、信用风险和市场风险一并纳入对金融机构的监管框架,既是近年来国际金融界日益注重操作风险管理的制度体现,同时,也是从全面风险管理和保持银行体系稳定的角度对操作风险管理的新要求。因此,以新协议的公布和实施为标志,商业银行必将面临一个如何根据新的监管要求有效引入操作风险管理的现实问题(Christine.M,2001)。

二、操作风险管理的相关研究:问题与争议

有关金融风险的研究一直是金融经济学的核心内容,由于全球金融系统的一体化进程加快以及金融工具的不断创新,风险管理的理论和实践都得到了极大的发展。然而,这种发展是不均衡的,其中有关市场风险度量和管理理论与实践最丰富,信用风险的研究开展得最早,近来也形成了一个研究的,唯有操作风险的研究至今未形成统一的理论框架。

1.操作风险的界定

对于操作风险的定义现在有多种看法(Hoffman,1998;BBA/ISDA/RMA,2000),讨论的焦点是哪种风险应该计入操作风险以及哪种操作风险应该是开展风险管理活动关注的焦点。几年前,银行通常将操作风险定义为除了信用风险或市场风险之外的所有风险(Jams Lam,2001),如今业内则普遍接收了巴塞尔委员会的定义:操作风险是指由不完善或有问题的内部操作过程、人员、系统或外部事件而导致的直接或间接损失风险。但Andy Kuritzkes(2001)对银行操作风险进行分类,认为如果风险定义为收益的不稳定性,则操作风险是指除金融风险(信用、市场、ALM、保险)外的非金融风险。而非金融风险可以进一步划分为三类:内部事件风险(由于内部失误造成的损失);外部事件风险(由于不可控的外部事件造成的损失);以及业务风险(由残余的收益不稳定性造成的损失,而不是来自事件风险)。他将全部的非金融风险粗计为资产的2.0%,而将BIS II界定的操作风险定义为内部和外部事件风险,粗计为资产的0.8%。Andrew和Hal(2002)在2002年6月26日举行的就资本充足率进行讨论的国际金融系统讨论会上,对新巴塞尔资本协议提出的通过资本准备金控制操作风险的做法也提出了异议。Andrew和Hal将银行风险分为金融风险和非金融风险,指出新巴塞尔协议定义的操作风险仅仅是非金融风险的一个子集,包括了内部事件风险和外部事件风险,而将业务风险排除在外。James Lam(2001)则认为,巴塞尔委员会的定义是就“一般意义”而言的,建议银行构造符合自身目标的定义,关键问题是是否将业务风险和名誉风险作为操作风险定义的一部分。而对于风险事件发生的频率以及影响力的讨论,现在比较一致的看法是,虽然频率高影响小的事件仍然是内部管理的重点,但操作风险管理的重点应该是频率低影响大的事件。

2.操作风险的度量

自操作风险管理系统提出之后,存在两种截然不同的学院派观点。一个学派认为,如果没有度量就没有管理,因此,集中研究操作风险的量化工具,例如,损失分布,风险指示器以及经济资本模型。继1998年巴塞尔委员会公布了关于操作风险的报告之后,1999年巴塞尔委员会又在其咨询意见稿中确立了包括操作风险在内的银行风险最小监管资本要求原则,这是推动操作风险模型化的标志性事件。一时间,操作风险量化模型得到了极大发展。

而另一个学派则坚信操作风险无法有效量化,因此,集中关注更人性化的定性方法,如自我评价、风险绘图以及稽核调查。John Drzik(2001)认为,操作风险管理应该更注重改善管理实践而不应过于强调操作风险的度量。监管者的最佳作用是通过要求银行机构评述所采用的控制操作风险的适当步骤来推进有效的操作风险管理。

两个学派之争是人与机器的典型战争。如今,操作风险管理的实践者越来越认识到,最好的操作风险管理实践是将两者结合起来。James Lam(2003)基于一致化操作风险管理基准体系的关键特性,提出了7因子经济资本模型。他认为,一致化操作风险管理基准体系应满足两个基本要求。首先,它应同时支持操作风险的度量与管理。其次,ORM基准体系应将相互依赖的信用、市场和操作风险结合起来,作为企业全面风险管理(EWRM)程序的一部分。基于这两个要求,操作风险管理基准体系有五个关键特性:(1)平衡定性和定量工具;(2)提供早期警告并逐步升级;(3)影响业务活动;(4)反映环境变化;(5)合并互相依赖的风险因素。根据这五个关键特性,Jams Lam提出了包含收益乘数、操作边际、内部指示器、外部指示器、模型风险、系统风险、金融风险乘数7个因素的经济资本模型。

3.操作风险的管理手段

关于操作风险的管理手段,《巴塞尔新资本协议》对操作风险提取监管资本的要求引起了银行业和一些学者的极大关注,人们关注的焦点除了在于如何衡量操作风险,以便适当地配置监管资本外,更有不少学者产生质疑。

Alexander Muermann(2001)认为,操作风险管理是银行依据特殊目的用于限制资金暴露而进行的特别保险,而监管者的资本要求可能是不必要的,因为在银行操作风险的特殊性质下资本的再分配未必一定能规避像巴林银行这样的重大事件。

Karen Petrou(2001)强调了操作风险管理的两个重点:(1)监管者的作用不应该是利用不明智的风险承担来防范银行个体的失误,相反,他应该防范由于整个行业内薄弱的风险管理造成的系统性银行失误。因此,监管资本并非最佳办法。(2)第二支柱和保险的作用应该是监管者关注的重点,这会促使银行度量自身风险并采取适当措施进行缓解。Petrou还评论了美国、欧洲和日本银行系统间的差异,以及这些差异导致在欧洲和日本,预留资本准备金成为天然的解决办法。然而,内部控制和良好的度量手段是美国的最佳解决方案。其中,主要差异在于美国的监管水平较高但监管范围较小,只有银行处于监管中。

Charles和Richard(2002)认为,新巴塞尔协议提出的用最低资本要求控制操作风险的方法并不适宜。私人保险和过程监管在控制操作风险方面比资本要求更有效。私人保险有如下好处:将操作风险转移给第三方,引入市场监管和约束以及具有风险敏感性的保险成本。过程监管则通过要求金融机构在适当的地方采取适当的过程和程序识别、度量、监督和控制操作风险,加强风险控制的私人市场动机。相反,巴塞尔协议中提出的控制操作风险的资本要求并不像私人保险和过程监管一样具有风险敏感性。而且利用过程监管和私人保险可以进一步避免在巴塞尔协议中由于差别对待低风险企业的反竞争效果。

Andrew和Hal(2002)认为,与银行为获取金融回报有意识地主动承担的金融风险不同,操作风险是银行业务不受欢迎的副产品。银行可以在事前采取重要步骤来减轻操作风险暴露,而不是在事后依靠资本准备金来吸收损失。银行管理操作风险时面对的并非风险与收益的权衡,而是风险和规避成本的权衡。规避操作风险的方法也因内部事件和外部事件风险而不同。内部事件风险从本质上讲是内生的,它们来自于内部过程、人员或系统的失误。防御内部事件风险的第一条战线应该是管理控制。银行安全防御操作失误的关键决定因素并不是它所持有的资本水平,相反,如何管理好银行则处于首要地位。即使预留更多资本准备,操作失误照样会发生,交易损失会继续攀升直至资本耗尽。外部事件风险是由企业不能控制的外生因素引起的。因此,外部事件不包括道德风险并且存在互不相关的倾向,这使得它们成为保险的良好对象。对大多数银行来说,保险是防御外部事件风险的第一条战线。在利用保险将风险暴露转移给第三方的同时,银行还可以采取内部手段来减轻外部事件带来的后果。相对于有效的管理控制和保险而言,资本准备至多是银行防御操作风险的次优机制。但荒谬的是,从最低操作风险资本要求来看,资本准备实际上充当了减少操作风险的障碍。因为如果银行必须预留出最低操作风险资本准备金,就无法有足够的资金进行管理控制或购买保险以减少操作风险,使其低于与最低资本要求一致的风险水平。

综观前人对操作风险的相关研究,我们发现目前存在以下问题和争议,有待进一步深入研究:

(1)操作风险的界定问题:寻求“共性”还是“个性”?

(2)操作风险的度量工具如何选择?

(3)如何确定一致化的操作风险管理(ORM)基准体系?

(4)如何综合利用监管资本要求、内部控制和保险有效管理操作风险?

三、操作风险管理对我国商业银行的挑战

从全球范围看,尽管操作风险已经给不少金融机构造成了相当严重的损失,新协议也从制度化的角度对操作风险管理提出了近乎标准化的要求,但迄今为止已经建立起有效操作风险管理体系的银行并不多见,操作风险的管理结构、程序、方法、工具和模型也远远没有信用风险管理和市场风险管理那样成熟。2000年6月,巴塞尔委员会风险管理小组进行的一次调查表明,大部分金融机构对操作风险的量化仍处于初级阶段,多数银行对风险指标的追踪还处于起步阶段(Haggerty,2001),还有很多银行根本没有进行这方面的工作。即使追踪数据的银行在风险管理或分配经济资本时对如何使用数据也不十分清楚。同时,多数银行还不具备将风险定义、数据收集、风险评估和管理、资本配置以及管理机制完全统一起来的程序。

国际商业银行在操作风险管理方面尚处于初级阶段,“我国商业银行的操作风险管理尚在起步阶段,定量研究几近于无”(樊欣等,2003),主要原因是:银行业务类型与国外银行相比有很多空白,银行董事会和管理层对操作风险缺乏足够的重视,全面风险管理的意识和理念尚未真正确立起来;银行内部和管理层次过多,风险控制机制不完善,操作风险管理的基础工作相当薄弱;操作风险的管理结构、程序、方法、工具和模型远远没有建立起来甚至处于空白的状态,操作风险管理体系建设明显滞后;操作风险管理人才不足,激励机制不健全,操作风险管理缺乏有力的支持和保障(王廷科, 2003)。

[参考文献]

[1] Alexander J. Muermann (2001),Extreme Value Theory for Risk Managers.Risk Publication,2001.

[2] Andres P. Knritzkes and Hal S. Scott(2002), Sizing Operational Risk and the Effect of Insurance: Implications for the Basel II Capital Accord.International Financial Systems Colloquium, June 26,2002.

[3] Charles W. Calomiris and Richard J. Herring(2002), The Regulation of Operational Risk in Investment Management Companies, Perspective.Investment Company Institute, Vol 8, No.1, September 2002.

[4] Christine M. Cumming and Beverly J. Hirtle(2001), The Challenges of Risk Management in Diversified Financial Companies.Economic Policy Review, Federal Reserve Bank of NewYork, March 2001.

[5] Hoffman, D. G. Ed(1998), Operatioanl Risk and Financial Institutions. Risk Publication. 1998.

[6] ISDA/BBA/RMA Survey Report (February 2000), Operational Risk-The Next Frontier. http://www.isda.org.

[7] James Lam(2001), Defining and Mannageing Operational Risk at Community Banks.Risk Publication. 2001.

[8] James Lam,(2003), A Unified Management and Capital Framework for Operational Risk. The RMA Journal, February 2003.

[9] John Drzik(2001), Doug Hoffman(2001), Andy Kuritakes(2001), Karen Petrou(2001), Assessing and Managing Operational Risk. Wharton Financial Institutions Center Risk Roundable, Sponsored by Oliver, Wyman & Company, April 18-19,2001.

[10] Michael A Lewis(2003). Cause,consequence and control: Towards a theoretical and practical model of operational risk.Journal of Operations Management. Columbia: Mar 2003. Vol. 21, Iss. 2.

[11] Padraic Walsh(2003), Operational Risk and the New Basel Accord. Hyperion, October 2003.

[12] Robert M Wiseman, Anthony H Catanach Jr. (1997),A longitudinal disaggregation of operational risk under changing regulations: Evidence from the savings and loan industry. Academy of Management Journal. Mississippi State: Aug 1997. Vol.40.

Relative Research on Operational Risk Management: Problems and Disputations

LU Xian-wen

(Lishui Radio & Television University, Zhejiang, Lishui 323000, China)

篇(2)

关键词:建筑施工;项目管理;风险;问题;对策

Abstract: With the continuous development of society, people have the risk management of construction projects has aroused enough attention, but there are still some problems that can not be ignored in the construction project risk management, this paper combined with the author's practice on the construction, the project risk management has embarked on a comprehensive analysis and discussion. Key words: construction; project management; risk; problem; countermeasures

中图分类号:TU71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2095-2104(2012)04-0020-02

1建筑施工项目常见的几种风险类型

1.1政治类型的风险

政治风险的客观性比较明显,通常情况下不受到人为意志的转移而发生变化。政治风险主要是因为政治时局或者政策的变化给建设单位带来的损失。为了更好地避免这种风险,这就需要承包商必须在投标前认真了解情况,掌握各种信息,及时分析所在国家(或地区)的政治形势及其政策,以便及时采取避免或补救措施,如索赔、保险等。

1.2经济类型的风险

经济风险同政治风险有所不同,通常可以根据一系列的指标测算出来,不像政治风险那样具有突发性,可以通过预先采取一些措施避免或缩小风险因素。比如,通过加强信息收集及调研工作,准确把握建筑材料市场信息,进而采取相应的采购策略。此外,对经济风险,还可以采用分散、转移风险的办法。有些建筑工程可以分包的形式,只承担自己力所能及的部分,以避免不稳定因素。

1.3 管理类型的风险

经营管理风险是指建筑施工项目在生产经营管理过程中可能出现的不利因素与事件。建筑施工项目的生产经营管理涉及从投标、缔约、组织生产、竣工结算等各个环节,面临的风险是最多的,包括管理风险、技术风险、安全风险、材料及设备风险、人员风险、法律风险、财务风险等。对不同类型的风险要采取不同的策略和措施。

1.4 自然类型的风险

自然风险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承包商无力阻止自然风险的发生,也无法预见其何时发生,只能通过一些经济补偿措施弥补损失。针对自然风险指定的防范措施主要体现在对不可抗力条款的解释,就是说将可能发生的自然风险因素明确规定为不可抗力事件,并写明一旦发生这类事件时的解决办法。因此,在投标报价时应充分考虑自然制约因素。

2 建筑施工项目风险所造成的危害

2.1 从外部环境看

金融市场汇率急剧变化,导致以外币结算的项目发生汇率损失;政府监管和市场准入制度发生大的调整,市场竞争对手大规模进入,大幅度增加了竞争程度或造成了项目市场范围的变化;承包市场的竞争程度和竞争对手的变化.加大了项目应对范围和难度;资本和金融市场政策调整,造成资金链管理出现问题从而给项目造成灾难;国际形势发生动荡或战争,使部分工程项目的正常履约、工程结算和回款无法实现等。

2.2 从内部环境看

重大的投资、并购失败;产业结构调整失败;产业结构调整失误;新的区域承包业务拓展没有取得成功,导致发生的成本无法取得弥补;授权管理出现偏差,被授权单位超出权限,违规错误决策给项目造成损失;资金管理过分下沉,造成资金周转出现问题,项目支付能力和项目声誉受到伤害;合同谈判不力、订立审核不严造成项目合同风险和合同损失;项目成本管理不善,造成项目亏损和项目亏损;项目履约管理出现问题,给项目声誉和竞争能力带来负面影响;出现质量和安全事故,受到行业主管部门和业主处罚与指责,给项目造成损失;财务信息质量下降,导致决策失误,也造成公众形象受损;对外违规担保导致项目损失等。

3 建筑施工项目风险辨识中的关键问题

3.1 项目风险辨识方法的选择

风险管理是一门发展得比较成熟而且具有创新活力的应用性学科,风险分析的方法和风险处置的措施非常多。风险辨识的主要任务是定性地判断特定的项目风险是否存在,若存在其属性如何,因而项目风险辨识方法通常是一些定性的风险分析方法。各种风险辨识方法在分析角度、分析路线和分析的侧重点等方面有所区别。在风险辨识过程中,应根据具体的风险辨识对象进行各种因素权衡,选择适合的风险辨识方法,这些因素包括施工特点、风险环境、项目进展阶段和现有风险管理资源等。

比如在某一分项工程正式施工之前辨识风险,由于此时还没有开工,施工环境还未形成,很多风险因素还未出现,此时比较适合采用资料法、专家调查法等查找风险。

3.2项目风险辨识路线的选择

项目风险辨识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风险辨识的路线不同,最终的辨识结果也可能不同。例如按照工程承包的标段进行风险辨识,以每个标段作为风险辨识单位进行风险辨识;按照工程施工顺序进行风险辨识,一般风险辨识是在工程施工之前进行,可以根据类似工程来设想或模拟工程施工顺序,预测风险源和风险事件及其转化的条件;以相对独立的分项工程或分部工程为辨识单位,辨识其动态风险管理过程存在的风险。有时按标段或按施工顺序辨识风险很复杂,可以按照较小的工程单位进行风险辨识,比如按照分部工程辨识,也可以进一步细分,按照分项工程辨识。

3.3 项目风险系统的预测和以往资料的利用

可以借助以往类似工程的资料,预测或模拟目标工程的风险系统。建筑领域将工程项目划分为很多类别,相同类别工程的施工工艺和风险环境存在类似之处,因而其他工程的风险经验可以借鉴到目标项目的风险辨识中。也可以通过询问或调查专家的意见,预测目标工程的风险系统。

4 建筑施工项目风险管理机制

建设项目建立风险管理机制是进行风险管理的基础,是能否有效实施风险管理的前提。应包括下面几项内容:

4.1 风险管理的组织机构和制度建立。建设项目应根据项目自身规模、管理水平、风险程度、发展目标和资源整合、内外环境等因素,在全体员工参与合作和专业管理相结合的基础上,建立一个包括管理负责人、专业管理人员和非专业管理人员,以及外部人员有效参与的风险管理组织体系,包括领导体系、组织体系、制度体系在内的建筑风险管理体系。还必须根据风险产生的原因和所处阶段,不断地进行动态调整,并通过健全的制度明确相互之问的责、权、利,使风险管理体系在建设项目内成为一个有效的有机整体。

4.2 管理工作步骤。风险管理机构应按以下几个程序和步骤进行风险管理:

①认真研究项目战略、出资人要求和回报责任、项目内外环境;②识别影响项目目标实现的各种风险因素;③分析并评估有关风险对项目管理和目标实现的影响程度及其影响几率;④设计应对风险管理的策略、制度,建立风险反应机制和手段;⑤完成风险反应的制度实施;⑥定期开展对风险管理实施情况评估,完成对风险管理的效率、收益和存在弱点的保障机制总结;⑦及时或定期向管理人员报告风险管理情况;⑧及时进行风险管理机制的改进。

5 结语

随着国内建筑市场的进一步开放,大型建筑施工项目在建筑市场更加激烈的竞争中,优势将迅速逝去,因而,敢于正视项目经营风险,善于防范和控制风险,将是项目适应新的竞争并赢得竞争的一个十分重要的课题和亟待解决的问题。

参考文献

篇(3)

云南省昆明市儿童医院生物医学装备部,云南昆明 650000

[摘要] 根据医疗设备风险管理现状,通过结合医疗设备风险管理的实际情况和监测医疗设备中出现的不良事,提出医疗设备风险管理的基本体系和工作流程等相应的管理对策。有效的解决了医疗设备风险管理存在的问题,并在最大程度上保证患者的医疗用械安全,对缓解日益紧张的医患矛盾十分重要。

[

关键词 ] 医疗设备管理;风险管理;对策

[中图分类号]R2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2-5654(2015)01(a)-0141-02

[作者简介] 张锦林(1972-),云南昆明人,本科,研究方向:医疗设备维修和维护管理。

医疗、科研、教研、教学工作最基本要素和不断提高医学科学技术水平的基本条件都是医疗设备。广义与侠义是医疗设备的两个分类:医疗器械,家用医疗设备被称作广义的医疗设备,而家用医疗设备器械不属于侠义的医疗设备。目前,医疗设备应用在临床科学发展上起着决定性作用[1]。因此,现代医疗的一个重要领域便被医疗设备所占据。该院分析探讨了医疗设备风险管理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对策方案,现报道如下。

1医疗设备风险管理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1.1规章制度不完善

相关文献显示医疗机构关于医疗设备风险管理的相关规章制度还处于探索阶段,还不够完善,不能充分发挥对医疗设备风险管理工作的指导作用[2]。风险分析及生产后信息反馈未被生产企业重视,使用单位与研发机构的风险管理制度不够完善,对风险管理的延续性没有做出相应的保障措施。

1.2管理资金投入较少,管理意识较弱

因我国医疗设备风险管理起步晚,且风险管理是种预防性工作,繁琐的管理流程带来的直接经济效益较弱[3]。医疗机构往往在意的是医疗风险事件会暴露自身工作中存在的问题,会影响到单位的社会形象和经济效益,从而忽视医疗设备风险管理在工作流程中的重要性,管理意识的薄弱使医疗机构对风险管理经费的投入难以得到保证。管理体系不够完善,相关医疗设备风险分析、评价、控制和监管工作开展难度较大,医疗服务中很难有效的控制因使用医疗设备给患者带来的安全隐患。

1.3风险管理人员较少,技术人员培训欠缺

由于风险管理人员和整体专业素质的问题,医疗设备风险管理的潜在需求得不到满足[4]。新技术、新设备的不断投入从而对设备的学习、培训、维护要求逐渐增加,专业性也不断在提升,现有的从事该专业的技术人员知识更新较慢,对一些大型和技术含量较高的医疗设备故障找不到解决方案。

1.4医疗设备应用质量管理有待提高

医疗设备使用期间存在操作风险和设备老化、故障等问题,这是由于相应设计缺陷造成的,责任人未做到严格监督医疗设备采购、验收、使用、使用后跟踪及日常监督等环节。

2医疗设备风险管理的相应对策

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改善医疗服务质量、加强医疗设备风险管理工作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5]。因此需要我们进一步提高工作效率、提升服务质量、加强风险管理工作的科学性,实现保障公众安全使用医疗器械的目标。根据该院医疗设备风险管理存在的问题,提出以下几点相应的医疗设备风险管理措施。

2.1规范风险管理监督和法规制度建设

该院应依照医疗设备风险管理具体规定的相关政策制度[6],拟定出适合本院的医疗设备风险管理规章制度。建立严格的风险管理体系与执行流程,对每个级别医疗设备风险管理人员的工作职责进行合理分配,加强医疗服务水平及质量,提高风险管理工作价值。

2.2增加资金投入,提高风险管理意识水平

国内的医疗设备风险管理还停留在初级阶段[7],相应的医疗设备管理人员对医疗设备风险管理工作重要性的认识往往需要一个过程。在目前风险管理法规标准、管理体系还不够完善的情况下,医疗机构相关管理层应在宣传和培训方面加强教育,将风险管理意识做到全面化,灌输正确的风险管理理念,加强医疗设备风险管理认知度及管理技能。另外应增加资金投入在风险管理工作上,提高医疗服务人员对医疗设备不良事件监测工作的意识及水平。

2.3建立风险评估管理制度

有效健全的风险管理系统的主要措施是将在用的医疗设备进行安全风险评估,并定期监测及建档[8]。在医疗设备使用过程中,评估分析不同设备、环境下出现的安全风险因素,并制定相应的对策使全程监控做到实处。为使医护人员在医疗设备风险管理的各个环节做到严密精细,要加强医务人员对医疗设备风险管理意识的培训,提升其风险评估的积极性。医疗设备管理人员应充分利用其监管作用,对临床科室医疗设备的使用进行正确的指导和督促,与临床科室交流学习,定期对设备进行安全检测,及时发现安全隐患并进行相应处理,从而保障广大患者能够放心使用医疗设备。

2.4建立健全的医疗设备风险管理体系

在医疗机构医疗设备风险管理工作的风险识别、评价和处理等环节中,风险信息的准确收集和及时反馈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根据医疗设备风险管理理论[8],建立管理制度,包含医疗设备的采购、验收、检测、评价、考核及维护等,并分析、评估及防控医疗设备安全风险,定期安全监测医疗设备进行并进行电子建档,拟定相关的质量保证体系。医疗设备风险管理体系的完善建议,应注意以下几点:①在医疗机构内部建立医疗设备风险管理信息系统并把数字化信息网络管理系统作为辅助手段。②建立健全的组织机构,明确职责,对医疗设备风险进行分析,并实施相应的防范对策。使用前,加强风险分析防范医疗设备、进行评估管理不同环境下医疗设备的使用风险分析、电气安全性和电磁兼容性及放射防护。③在使用医疗设备期间,拟定并严格执行操作制度,以防控为主进行维修,加强巡检及程序维护,将质量、计量检测及维修质量等管理放在首位。譬如:根据反馈信息,及时整改处理呼吸机、监护仪、给类光学窥镜等。④依据医疗设备使用情况,全面重点进行管理提高管理效率,如高风险植入性材料使用管理、设备材料管理制度、一次性材料用后管理等。⑤制定《完善的不良事件监测与报告制度》,安排责任心强的医疗设备风险信息监测人员,完善风险信息的收集工作,使医疗设备风险管理信息得到及时上报,有效收集,科学分析和综合利用,全面提高风险管理工作风险评价分析工作的科学性和实效性,从整体上加强医疗设备风险管理水平。并加强不良事件教育,增强安全风险意识。

3结论

医学技术伴随着现今社会在快速发展不断提高,在各种疾病的预防、诊断、治疗及康复等过程医疗设备发挥着重要作用,也存在相应的医疗风险。医疗风险管理是医疗设备风险管理的主要组成部分[9],还一定的问题存在。医疗设备风险管理的提高,首先要了解和认识医疗设备本身的优缺点和预期用途的危害及风险,对其进行评估之后,能有相应的对策控制风险,并不断重复评价剩余风险然后进行第二次防控,当所有风险防控完成并达到可接受程度为时,方可停止。很长一段时间,医疗风险管理责任人只看重医疗设备的采购和使用,忽略了医疗设备的维护与管理,从而导致医疗设备相应的责任事故发生在临床中,这不仅影响了医疗质量,也影响了医院的综合效益。为减少医疗设备在医疗服务中的风险, 各级医疗机构普遍关注医疗设备的风险管理水平的提高。

医疗设备风险管理包括使用、采购和医学工程保障管理。在风险管理过程中,第一应注重医疗设备的安全和质量,其次要看重其成本与效益。相关文献显示,国内在医疗设备管理方面对医疗风险管理还不够重视[10],医疗风险管理包括风险分析、风险评估、产生后信息和风险控制四个部分,风险分析和风险评估的目的是为了实施风险控制,从而能够在资源投入和风险之间建立一种平衡;产生后信息就是医疗设备使用的不良事件监测报告。任何医疗设备在生命周期内,都会出现不同概率的风险,且成因较复杂,其中有设备本身如设计缺陷、生产质量不达标等因素;也有使用因素如操作不当、管理不严、患者个体差异等;有监管因素如法规制度不完善、未能正确、及时的维护等。本报告中医疗设备风险管理存在规章制度不完善、管理资金投入较少及管理意识较弱、风险管理人员较少及技术人员培训较弱、医疗设备应用质量管理较弱等问题,根据医疗风险管理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如强化风险管理监管及加强法规制度建设、建立风险评估管理制度、增加资金投入和提升相关责任人的风险管理意识水平、建立完善的医疗设备风险管理体系等相应的对策。从而加强了医疗服务水平及质量,提升了风险管理的工作价值;增强了医疗设备责任人对医疗设备不良事件监测工作的积极性;保障了广大患者安全使用医疗设备。

综上所述,医疗设备风险管理作为医院医疗风险管理的一个重要环节,在医院管理中引进医疗设备风险管理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通过借鉴相关文献的管理理论和经验,并提出适合该院实际情况的医疗设备风险管理流程方法,有利于医疗机构对本院医设备产品进行切实有效的科学管理,保障广大患者的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在医疗机构中建立完善的医疗设备风险管理体系,能够提高医院医疗设备风险管理水平。从最大程度上保障广大人民的医疗用械安全,对缓解日益紧张的医患矛盾有着重大的意义。

[

参考文献]

[1] 邵建国,周子健,钱许峰,等.医疗设备风险管理的现状与对策[J].中国医疗设备,2012,27(6):107-108,112.

[2] 凌静,叶细锋,李双齐,等.疗养院医疗设备维修维护管理的探讨[J].医疗卫生装备,2013,34(8):116-117,120.

[3] 叶海荣.医疗设备使用风险控制对策探讨[J].中国保健营养(中旬刊),2013,(11):891.

[4] 吴涛,刘蕾.临床护理工作风险管理及对策分析[J].中国保健营养(上旬刊),2014,(4):2152-2153.

[5] 崔泽实,高小燕,王菲,等.基于文献计量学的我国期刊医疗器械风险管理研究热点分析[J].医疗卫生装备,2014,35(4):31-36,123.

[6] Matthias Borowski,Matthias Goerges.Roland Fried et al.Medical device alarms[J].Biomedizinische Technik,2011,56(2):73-83.

[7] 蒋忠伟,方梅华,陆明,等.大型医疗设备售后维修管理中的难点及对策[J].中国医疗设备,2014,(1):102-103,136.

[8] 李卉,陆建雄.医疗设备使用现状、维修与对策[J].中国现代医学杂志,2012,22(3):101-102.

[9] Vanderpeijl,J.,Klein,J.,Grass,C. et al.Design for risk control: The role of usability engineering in the management of use-related risks[J].Journal of biomedical informatics,2012,45(4):795-812.

篇(4)

关键词:安全生产 风险管理 电力 应用

中图分类号:F42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082(2017)05-0097-01

前言

电力企业进行风险管理是在社会急速发展的过程中,自行积极寻求转型的一种解决措施。由于我国经济增长不断加快,同时用电需求也在不断增长,因此如何提高电力企业的安全生产,同时建立风险管理体系,降低企业发展过程中的风险,一直是电力企业管理人员的关注焦点。文章从安全生产风险管理体系的简要概述入手,对其在电力企业的应用进行研究,确保企业能够保持平稳持续发展。

一、风险管理体系

1.概述

安全生产风险管理体系就是在实际的管理过程中对企业发展过程中可能面对的一切风险问题进行评估、辨识、分析,并提出相关的解决措施,以达到消除和减小风险的管理体系。并且改变在实际的生产过程中“马后炮”的管理模式,改事后处理为事前预先管理,并针对自己企业与同行其他企业发生的安全生产案例进行记录,针对案例分析,建立相关的应急预案。同时,在管理过程中要注意管理过程的完整性,以安全管理为目标导向,重视对于生产班组、基层等的过程控制,在管理过程中,要建立与“务实、奉献、创新、奋进”的大唐精神相一致的制度规范,确保进行规范化、人性化、科学化管理。

2.意义

有关电力企业方面的安全生产风险管理体系,主要是对设备的生产进行风险监控,其进行安全生产风险管理体系的意义主要为,保持电力企业持续发展的活力。

随着经济技术的不断发展,电力问题已经逐渐成为人们的焦点问题,同时在全球资源匮乏的大背景下,人们对于用电的需求却不断增大。这两方面对于电力企业而言都是一种刺激,传统的管理模式已经被证明不再适用于目前的情况,因此电力企业的安全生产风险管理体系应运而生。除此之外,电力生产以及应用过程极容易受到各种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的影响,造成实际电力生产的实际效果大打折扣。而电力企业作为社会不断发展的原动力,它直接影响着国家的实际经济增长问题,并且由于我国近年来的发展速度不断加快,电力企业逐渐出现不能适应社会变化的情况,并且由于其内部管理模式和管理结构的复杂性,其抗风险能力一般较差。

3.具体内容

3.1安全风险识别

电力能源企业进行安全风险识别是进行企业的风险管理的基础,也是企业进行风险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它需要企业对于自身的发展有一个正确的认识,同时对企业生产过程中可能遇到的安全问题进行提前准备。一般来说,进行风险识别的方法有:生产流程分析法,通过对于企业的实际生产过程进行记录分析生产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安全问题;风险专家调查列举法,邀请风险行业的专家对于企业进行全面详细的分析调查,最后给予电力企业一份详实的调查报告;资产财务状况分析法,主要使用于财务管理比较详尽的企业,通过资金流的走向判断企业的生产、经营等各方面的情况。

3.2安全风险衡量

安全风险衡量在电力企业上的运用主要是指,电力企业的管理人员在进行风险识别并收集了相关的数据信息之后,对于资料进行整理和分析,运用各种试验调查方法如定性研究、定量研究、概率统计等方法,以用来模拟和预测企业在发展过程中遇到各种风险以及其所发生的概率问题,为企业管理者制定相关风险决策提供相关的数据依据,确保决策工作实施的科学性、系统性。

3.3安全风险控制

在电力企业进行安全风险控制的过程中,实际上是对于企业自身发展的一个梳理。一个成功的企业离不开工作人员的积极参与,电力企业也是如此。安全风险控制实际上是对企业各部门人员提出的相关意见及时的进行反馈,它是企业进行风险管理过程中最重要的一个部分。因为它直接关系到企业内部的人员情况,对于企业内部的相关意见的反馈及响应速度就能很好的证明这一点,同时企业部门需要及时对于反馈意见进行整改或者改革,不断简化企业内部的管理,使得生产流程也更加便捷。

二、实际应用

大唐新能源蒙西公司一直奉行“务实、奉献、创新、奋进”的大唐精神,尤其是在生产过程中,将大唐精神与安全生产风险管理体系相结合,发挥出巨大的效果。

1.操作流程

其一,进行风险管理教育培训。对于电力能源企业的安全生产风险管理体系而言,进行风险管理培训意味着要将生产人员作为首目标,通过进行风险管理相关的知识的培训,实现生产人员对于问题的认识和思想上的统一性。同时,进行风险管理教育培训实际上也是对于生产人员的安全意识、技术专业素质的一种提高,提高其业务能力与水平。

其二,进行风险识别。风险识别在进行风险管理的基础,它需要一批有关风险预测的高精尖人才,对于电力企业在实际的生产过程进行全面的考察、记录、分析,运用多种方法系统地、科学地认识各种风险事故的潜在发生原因,并在其发生之前就能发现,并且提出相关解决方案。

其三,进行风险衡量。风险衡量是对发生风险情况之后产生的p失范围进行估算或者预算该风险可能发生的概率。风险衡量既需要风险管理人员的多年的工作经验,同样需要提高其对于现代科技产品的使用能力。

其四,进行风险控制。风险控制主要发生在风险识别和风险衡量之后,针对出现的风险情况进行预案实施,在对于预案的实践情况进行记录分析之后,观察方案对于风险问题的控制情况,及时进行调整。

其五,进行风险评估。风险评估对于监督部门而言,便于对于存在不同问题的企业采取不同的解决措施。对于电力企业而言,进行风险评估需要对进行的开展的项目活动进行提前的预估,对可能产生风险问题的关键节点进行有效控制。

其六,进行风险处理。风险处理一般由两个环节组成,对于评估结果的反馈对比以及对于反馈后结果的回应。对风险评估过程进行全面有效的记录,将预计评估结果与实际产生结果进行对比,进行数据分析。同时,整理成记录表格的形式上交给档案管理部门进行留存,作为下次的风险评估的资料。

2.过程总结

风险管理必须覆盖到企业管理的各个部门或领域当中,否则就无法实现风险管理本身的预防目的。同时,风险管理需要全体成员都积极参与,其并不是一个口头上的口号,相反它需要管理人员必须进行实际的调查和收集,避免形式主义。在实际进行风险评估工作的过程中,要注意管理的系统性,即管理流程或者环节能够形成一个圆的形式,下一步必然是对上一步的检查与改进,确保风险预案实施的可靠落实,有效的避免工作过程中没有反馈的问题。除此之外,安全生产风险管理体系更加强调对于生产工作和风险工作的有效管理,使其上下形成一个整体协同共生,使得电力企业的安全生产真正意义上实现了风险预控。在进行实际的管理过程,要注意对于管理人员、生产人员的定期培训,提高其对于风险的意识。

三、结束语

风险管理体系需要从企业的实际生产情况入手进行风险问题的监控。对于电力企业而言,前期需要对于生产人员进行风险管理教育培训,同时收集整理有关企业内部的意见或问题,根据问题采取不同的解决措施,积极与企业内部的员工进行交流反馈。在整体风险管理体系过程中,尤为突出的便是风险管理人员的重要性,它直接关系到企业进行实际的风险控制与风险处理等工作。

参考文献

[1]中国南方电网有限责任公司.安全生产风险管理体系[M].中国电力出版社,2016.

[2]邢仁杰.浅谈电力工程建设的风险管理[J].工程技术:全文版,2017(1):173-173.

[3]祖政伟.电力工程项目管理中风险管理体系的构建研究[J].工程技术:全文版,2017(1):170-170.

[4]褚健.电力承包商安全生产风险管理体系建设的关键探析[J].工程技术:全文版,2017(1).

篇(5)

关键词:医药工程项目;质量风险管理;策略

中图分类号:F25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医药工程项目作为医药工程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发展的时间比较短,项目质量管理工作人员缺少相关的工作经验和管理专业知识,影响了医药工程项目的正常进行。在今后的医药工程项目管理中应该进一步加强对医药工程项目的管理,促进医药工程项目的正常进行。

一、医药工程项目质量风险管理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医药工程项目的质量管理对于医药工程的进行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但是由于当前我国对于医药工程项目的质量管理不重视或者缺少相关的人才导致医药项目管理的质量风险管理水平未能得到有效的提高,医药工程项目因此受到一定的影响。当前我国医药工程项目质量风险管理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有以下几个方面:

医药工程项目质量风险管理认识不足

由于当前我国的医药工程发展时间比较短,发展缓慢,对于医药工程项目的认识不足,导致医药工程项目 的质量风险管理认识不足有所欠缺,质量风险管理工作难以有效地实施,影响医药工程项目的正常进行。医药工程项目管理人员对于质量风险管理的认识不足,对于质量风险管理的重要性并没有全面的了解,导致这一工作难以落实。

医药工程项目质量风险管理人员素质需要提高

医药工程项目 在我国的发展时间比较短,当前我国医药工程项目的专业人员数量和素质都并不理想,这对于医药工程项目的实施造成了十分不利的影响。当前我国医药工程项目质量风险管理人员的专业素质需要进一步提高,由于质量风险管理的认识不足导致的质量风险管理工作失误对于医药工程的发展造成了十分不利的影响。另外当前医药工程管理人员也忽视了对于质量风险管理人员的培训,当前医药工程项目的质量风险管理人员的素质需要进一步提高才能更好地为医药工程项目建设服务。

医药工程项目质量风险管理方式不规范

我国的医药工程项目质量风险管理工作由于重视不足,发展时间比较短,一些相关的规范和制度并不十分完善,管理方式还需要进一步完善。一方面风险管理规范制度不健全。由于医药工程项目的发展时间比较短,质量风险管理的相关规范制度并不十分完善。另一方面质量风险管理制度缺少相关的落实措施。由于对于质量风险管理的重视不足,质量风险管理的相关制度并没有得到落实,这严重影响了医药工程项目的实施效益和实施进度。

医药工程项目质量风险管理策略

医药工程项目的实施需要加强对质量风险的管理,由于医药工程项目管理中存在众多的问题,项目管理也应该加强相关的质量风险管理,尽量减少项目实施过程中的质量风险,保障应有的经济效益。

重视医药工程项目质量风险管理

质量风险管理主要是一个系统化的过程,是对医药工程项目中的医药产品在整个生命周期过程中,对风险的识别、衡量、控制以及评价的过程。产品的生命周期包括产品从最初的研究、生产、市场销售一直到最终从市场消失的全部过程。由于当前医药工程项目的实施缺少相关的经验和管理,导致医药工程项目的效果并不十分理想。再加上由于医药工程倾注了相关工作人员的精力和汗水,更需要提高医药工程项目的质量,促进医药行业的健康发展。作为医药工程项目的管理人员应该重视医药工程项目的质量风险管理,尽量减少项目中的质量问题,保障医药工程项目的顺利实施。

完善相关的质量风险管理规范

由于我国的医药工程项目的质量风险管理并没有广泛地得到应用,质量风险管理的规范并不十分完善。在今后的医药工程项目管理中需要进一步完善质量风险管理制度和相关的规范,使医药工程项目质量风险管理工作有章可循。另外还需要建立相关的质量风险责任制度,这样不仅仅可以提高工作人员对于质量风险管理工作的重视,同时还可以提高质量风险管理工作的质量,尽量减少由于工作人员失误或者是专业素质不足导致的管理问题。

提高质量风险管理人员的素质

医药工程项目的实施在当前我国的医药行业发展中占据着十分重要的位置,发挥着十分关键的作用。但是医药工程项目是一项十分复杂的系统性工程,需要工作人员加强质量风险管理,尽量减少项目工程中存在的质量风险问题,保障项目工程的顺利实施。当前我国的医药行业中由于质量风险管理工作开展时间比较短,相关的专业人员比较少,在今后的工作中一方面需要加强对现有工作人员的质量风险专业知识的培训。当前我国的医药工程项目的质量风险工作发展时间比较短,需要不断提高工作人员的素质促进质量风险管理工作的水平。医药工程项目管理人员需要加强对工作人员的素质培训工作,加强相关的质量风险管理知识的培训,提高工作人员的专业素质。另一方面需要引进一些专业人才提高质量风险管理工作水平。医药工程项目管理人员需要不断引进相关的专业人才进行质量风险管理工作的指导,这为质量风险管理工作人员提供了良好的学习借鉴机会。另外医药工程项目管理人员还需要借鉴相关的国外质量风险管理经验,从中学习相关的工作经验,提高质量风险管理工作的水平。

结语:

医药工程项目作为我国医药行业发展的重要新兴项目,对于提高我国的医药水平有着十分关键的作用。医药工程项目作为一项系统性的工程,需要加强相关的质量风险管理,这样才能更好地促进医药工程项目的顺利实施,保障医药工程项目的质量。在今后的医药工程项目实施过程中需要进一步重视和加强质量风险管理,提高医药工程项目的质量,促进医药行业的发展。

参考文献:

篇(6)

关键词:金融风险管理;本科教学;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11/ki.1672-3198.2016.11.108

长期以来,由于金融业在经济发展中的所处的独特地位,金融风险管理问题一直都备受各界关注。近几年,随着金融自由化与全球化趋势的日益明显,金融风险的成因及其表现形势不断呈现出新的特征。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灾难性后果更表明,在当前形势下,金融危机将会导致显著的“溢出效应”,对世界各国经济造成重大影响。由此可见,有效地进行金融风险管理,无论从哪个层面来看,都显得非常重要,而提升从业人员金融风险管理能力正是提升企业金融风险管理水平的关键。《金融风险管理》课程正是在此背景下,在我国高校普遍开设的一门为提升学生金融风险管理能力而设立的一门专业课程。但从实际效果来看,学过本课程的大学生虽然掌握了一定的理论基础知识,但大部分人的相应素质及能力并未得到切实提高,尤其反映在金融风险意识不强,金融风险识别能力较差等方面。鉴于市场大量需要具备金融风险管理能力的人才,我们有必要改良金融风险管理教学的方式方法。特别是对于地方非研究型大学而言,更应该改革传统研究型大学的金融教学模式,培养出符合市场需要的相关人才,使毕业生在毕业后能够胜任金融风险管理相关的工作。本文在分析金融风险管理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的基础上,就如何提升其教学质量提出了建议。

1金融风险管理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1教学理念方面

从现有情况看,现有的相关教学,大多重应试能力培养,轻素质能力提高。金融风险管理课程是一门难度较高的专业课程。它是建立在经济学、统计学、金融市场学、财务管理学等基础课程基础上的一门交叉性应用学科。不仅涉及定性方面的知识,如金融风险管理的程序、管理系统和组织体系及金融风险防控的一般理论等内容,还包括大量定量分析的知识,包括金融风险度量的一般技术方法,如VAR、压力测试、极值理论等,以及运用于各类金融工具风险的方法,如用于分析固定收益债券的久期、凸性,用于分析信用风险的信用评分、线性判别模型、Creditmetrics模型、KMV模型、CreditRisk+模型,以及用于衍生品金融风险分析的Delta、Gamma、Theta、Vega、Rho等。由于内容多且难度大、综合性强,很多老师在教学过程中以课本为中心,重理论、轻实践,将教学的重点放在对理论知识的讲解上。这不仅导致我们的学生难以提起学习兴趣,更使得认真好学的同学最终也表现出高分低能的特征。实际上,正是由于本课程的内容多且难度大,我们更加不能忽视理论与实践的结合,这样才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的主动性,进而达到更好的学习效果。

1.2教学内容方面

近几年,金融风险的成因与表现形势日趋多样化与复杂化,正是由于金融风险问题的复杂性,至今金融风险的相关研究还有诸多的不足,导致金融风险管理课程至今还是一门正在不断完善与发展的课程。因此,金融风险管理的相关教学内容就不能仅仅着眼于经典的理论与方法,更加要反映金融风险管理学科的时代特色。在教学内容安排上,在对基础知识基础理论进行介绍的基础上,应注重全面地介绍金融机构现行的主要金融风险防控手段及措施及金融风险管理技术发展的新动态。

1.3教学模式方面

很多老师在金融风险管理课程的教学中,还是采用传递-接受的教学模式,教师成为教学的主角,而学生只充当配角。实际上,正是由于本课程的内容多且难度大,更加要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化被动为主动,这样才能达到较好的教学效果。

1.4考核方式方面

作为一门以金融风险管理素质提升为目标的课程,如果仅靠一两次考试来判断学生对金融风险管理知识的掌握水平是很不充分的。多样化的考核方式与多元化的考试题型是有效考核学生学习质量的重要途径。

2相关建议

第一,教学理念方面,应结合本科学生实际能力水平,注重理论教学与案例讨论的结合。在教学中,教师不能充当完全的主角,使学生把对基础知识的理解记忆作为学习的全部,而应更加注重引导学生对基础知识的运用,进而提升学生独立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我认为,在金融风险管理教学中,应注重将相关的金融风险管理实践引入到教学过程中。如在讲到利率风险时,可以首先以银行为例,在分析银行运营模式的实质的基础上,提出“银行CFO为什么要关注利率风险?”这一问题,通过分析,让学生理解利率风险管理对银行的意义,加深对利率风险相关基础知识的理解,其次,在介绍利率敏感性缺口、久期缺口等基础理论及防范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进行换位思考,掌握这些理论及方法的优缺点,再次,在引入各种理论风险案例的基础上,介绍各种管理利率风险的技术方法。此外,在讲完三基的基础上,提出“在中国当前实际情况下,一般中小银行该如何有效控制利率风险”这一问题,让学生进行讨论,以提升学生对三基的综合运用能力。最后,在讨论总结中,老师可以介绍当前我国银行利率风险管理实践中所采用的主要方法及逻辑,再次提升学生的相关视野与分析水平。同时,在对单个教学模块进行学习时,也可以结合专业特色,来调动同学们的学习兴趣。如对国贸专业的同学,则可以在教学过程中,有意识地以汇率风险作为重点,以引导非金融专业的同学将本课程与其专业知识相结合。

第二,教学内容方面,要结合本科教学实际,注重合理选用教材,同时要注重科研对教学的支撑作用。

首先,教材选用方面。目前,国内的金融风险管理教材大致可分为以偏重于数理分析以培养学生相关理论研究能力为主要目标的教材以及较少数理分析以介绍相关理论基础知识为主要目标的教材。我认为老师应该结合所在学校的实际情况进行教材选择,针对不同类型的同学选择不同类型的教材。如学校学生数理基础较好且以培养研究型人才为教育目标的,应该选用数理分析较为全面的教材,如学校学生数理基础较差且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教育目标的,则选用数理分析较少的教材为宜。同时,在教材的选用方面,一定要注重教材的前沿性与实践性。以巴塞尔协议为例,自巴塞尔委员会2007年颁布和修订一系列监管规则后,2010年9月12日,巴塞尔银行监管委员会正式就《巴塞尔协议Ⅲ》的内容达成一致,巴塞尔协议III正式成为全球银行业监管的新标杆。然而,至今很少有国内的金融风险管理教材对此重大改革内容进行更新,更为遗憾的是,即使是对新巴塞尔协议的介绍中,也仅仅局限于巴塞尔协议本身,很少有教材分析巴塞尔协议与我国银监会银行业监管框架间的关系,在实践性方面出现重大脱节。

其次,要注重科研对教学的支撑作用。作为一门正在快速发展的学科,金融风险管理问题的相关研究正日趋深入与复杂。从事金融风险管理的教师,不仅自身应关注金融风险最前沿的研究动态,了解本领域最新的研究问题、研究观点及研究方法,便于在教学中让同学了解本领域的前沿知识,更应适时引导学生去关注本领域的热点与难点,给基础好的学生一些参与相关科研的机会,以促进学生素质的进一步提高。

第三,教学模式方面,要通过引导学生设立合理的学习目标,让学生化配角为主角。设立正确的学习目标是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关键。老师应该在介绍课程的同时,对金融风险管理相关人才的就业情况,金融风险管理相关的资质证书进行介绍。如本课程的教师可以结合FRM考试来引导学生,通过让学生了解FRM的就业前景及市场需求、本课程的教学内容与FRM的共通之处,来引导有兴趣的同学设立合理的学习目标,以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第四,考核方式方面,要注重完善考核方式。在教学中,不能仅靠几次考试对学生进行考核的考核方法,完善课程考核方式,实行平时考查与期末考试相结合的考核方式。首先,应根据课程特点,结合到课堂情况、课堂作业、案例讨论表现等方式,注重对同学纪律及专业素质的考核。其次,卷面考试内容应该以考察学生对金融风险管理基础内容的掌握情况,以督促同学对基础概念、基础知识和基本方法的掌握为目标。最后,在期末考试的题型设计方面,要体现多样化的特征,要注重试卷中试题在认知层次及难度方面的搭配,以更为全面的考核学生的相关素质。

参考文献

篇(7)

当前在GJB9001B标准的实施过程中,风险管理活动起到重要作用。笔者以此作为研究内容,针对性分析了风险管理在GJB9001B标准中的含义。首先指出了风险管理存在的意义,并提出其存在的现状问题,然后指出了其改革、完善的建议,希望文章所提出的观点能够帮助其他学者展开进一步研究与探讨。

关键词:

GJB9001B标准;风险管理;问题;建议

依据我国2009年出台的GJB9001B标准,即《质管体系要求》,在日常作业过程中要求构建、运行、保持同时维持质量管理体系的完善措施,并以此为基础进行承接武器装备科研生产作业,不过依据目前质管体系运行现状显示,依旧存在部分原因,导致体系正常运行受到影响,其中具备表现力之一的就是风险管理,笔者根据GJB9001B标准体系实施过程,有关开展风险管理措施中出现的相关问题为研究主题,构建并提出针对性的想法及建议。

1风险管理在GJB9001B标准中的主要意义

目前对于风险这一名词的理解,在广义方面,将其理解为“部分不包含发生意愿的时间的具体发生概率及最终发生后的综合性度量。”而针对武器装备这一研究项目而言,风险主要指的是在目前额定的金额、发展进度及技术的基础上所产生的一种约束力,但在无法实现上述目标的可能性或最终产生的不良后果所展现出的一种综合性的度量。而风险管理在GJB9001B标准中起到的主要目的就是,促使在制造或研究武器装备的过程中,控制武器研制的制作风险到可以接受的范围,这也是GJB9001B标准存在的重要意义,而该标准中也针对性的提出了明确的规定,具体见7.2.2、8.5.3等条款。

2风险管理活动现状问题分析

目前在风险管理活动开展过程中最主要的问题之一就是,在活动展开过程中没有依旧相关规定,同时这也是风险管理真正运行过程中的一个重要问题,针对性分析之后可以了解在该过程中的问题主要表现为下述几点:第一,缺乏规范性、计划性的风险管理措施,没有针对性的活动分先评估报告制定;第二,当前没有与订货合同有关的管理标准存在,或是在合同评估的过程中无法对其中现存的风险进行分析及识别;第三,在选择供应方时,缺乏针对性的风险识别能力与风险监管行为。

3针对风险管理问题的建议分析

根据当前风险管理中存在的大量问题,怎样采用较为有效的方法进行武器装备对应的风险控制中作显得尤为重要。为此本文将提出几个具体建议,为相关企业作为参考。

3.1针对武器装备承制使用风险管理的方式这里提到的风险管理不单单是指GJB9001B标准中对应的需要,同时也是企业利益表现的一个侧面反映,是企业在保证效益与信誉过程中极为重要的一个部分。不管单位承制单位本身情况怎样,都应该展开一系列的风险识别、风险评估以及风险分析工作。尤其在目前武器装备开发时间较短,且对应的任务却极为艰巨,风险管理在整个过程中的重要性自然不言而喻。根据当前项目研究过程中的实际要求,第一步需要选择对应的新工艺、新材料以及新技术,同时考虑企业对“三新”的具体接受程度;第二步则是应该注重整个事件进度以及费用之间产生的主要关系。

3.2制定具体的风险管理计划在通过风险评估的方法,对GJB9001B标准提出对应的风险管理要求。并且在该标准之中的7.1注5内已经提出必须建立一个较为详细的风险管理计划,同时针对产品生产中的各个流程开展对应的评估以及分析,进而完成收益上升等要求。(1)设计合理的风险管理计划:本文主要认为装备在开展承制工作的时候,不论是有特别需要的用户还是没有特别需要的用户,遇到复杂的项目就应该设计与之对应的风险管理计划以及风险评价标准,进而获得更加清晰的管理指标,最后得到一个明确的风险应对一级风险监控的具体方法。同时企业还应该明确各个部门的职责,在出现问题以后能第一时间找到负责单位。从简单的产品角度来说,对应的风险管理要求普遍可以记录在各种策划文件内,例如质量计划等。(2)采用具体的风险评估方法:风险评估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即风险识别、风险分析以及风险评价。在风险识别过程中应该注重各个项目内部的综合因素,并发现那些潜在风险,认清各个可能会对目标产生影响的不同因素。而最后风险识别的表现形式普遍为风险源清单。风险分析表示的含义则是针对风险源,展开一个详细的研究,进而了解到如果风险发生,那么将产生怎样的后果,尤其还应该注意技术风险对整个项目产生的重要作用。风险分析主要将通过风险分析表的方式表现出来。

3.3构建针对性、高效性的合同评审制度在GJB9001B标准中的7.2.2条款中强调承制企业在实施合同签订过程之前,对相关产品实施针对性的评估,确保其达到要求,对未来可能出现的风险实施一定程度的识别并进行控制。笔者的主要观点为:在整个活动开展过程中,承制企业在签订合同之前,应该对其中的所有内容进行研究分析,并展开高效的评审工作,保证在合同签订之后,企业能够对其中所有的项目有一定的能力履行保障,确保合同风险在可控制范围之内。而其中所涉及的“合同”主要包括了订货的协议、订单等,即军品承制企业在合同签订之前对该部分内容进行审核、评审,确保自身能够对其风险进行承担。若出现合同风险超出自身承受能力的情况,在研究评审方案的过程中,严格按照GJB9001B标准实施,实现针对性的风险管理措施,维持企业双赢。

4结语

由于国际形势不断转变,我国军品对应的项目也逐渐增多,为使我国军用武器的质量得到有效保证,同时控制整个过程,进行必要的相关风险管理就变得更加关键。大量武器装备承制单位主要将采用风险管理、风险识别、风险控制、风险承担以及风险应对等方面来做出具体的应对措施,将风险带来的损害尽可能降到最小,保证整个企业在以后时间中可以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于继华,杨琳,杨洋.把握GJB9001B标准精髓促进质量管理体系建设[J].国防技术基础.2010(04):98.

[2]王稳,王东.基于公司价值视角的企业风险管理有效性检验[J].中国地质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05):111-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