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1-30 15:15:55
序论:写作是一种深度的自我表达。它要求我们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真相,好投稿为您带来了七篇环境空气治理范文,愿它们成为您写作过程中的灵感催化剂,助力您的创作。
空气中的各类主要害物质都在需要监测的范围,例如:PM2.5、PM10、氮氧化物、二氧化硫等。空气质量监测是评估环境空气质量、制定大气污染控制策略的基础措施。目前,上海的经济发达地区,大气污染已经形成了多种污染物混合的问题,处理起来需要一定的知识内容与技术经验。只有了解空气现状才能更好的分析其影响因素,制定相应的治理对策。
一、环境空气中污染因子的危害
研究发现,PM2.5由于表面积更大,能够进入机体更深处,携带更多的有毒有害物质,对人体健康更具有危害性;大气中的二氧化硫易溶解于人体的血液和其他黏性液,会导致呼吸道炎症、支气管炎、肺气肿、眼结膜炎症等。同时还会使青少年的免疫力降低,抗病能力变弱。二氧化氮可经呼吸道、皮肤、消化道侵入人体,是神经系统的一种毒物。长时间接触低浓度二氧化氮可引起慢性中毒,产生迟钝、失眠、记忆力衰退、多发性神经炎、动脉粥样硬化等疾病。
二、上海市环境监测现状
(一)环境监测点位布置。我们了解到上海市的主导风向春夏季节为东南风,秋冬季节为西北风,在主导风向上布置了浦东新区临港新城,闵行区浦江镇、徐汇区桂平路、嘉定区马陆镇4个点位为监测点位。其中徐汇区点位为本实验室所在位置,此点位为重点监测点位,其余3点为对比点位。监测因子为PM10、PM2.5、二氧化硫、二氧化氮。
(二)监测方法确定。在确定监测点位后,对徐汇区桂平路点位进行2013年到2015年年度监测,并汇总监测数据,最终得出年度均值。其余3个点位每年选出具有代表性日期与桂平路点位进行对比监测,然后对这些数据进行统计分析。
(三)徐汇区监测数据
(四)污染水平及趋势。由表1可以看出:徐汇区环境空气PM10、PM2.5、二氧化氮已经超出国家二级标准,二氧化硫大致处于国家二级标准内,超出国家一级标准外。2013年到2015年的各项检测指标都有逐步上升的趋势。徐汇区大气污染程度能够一定程度上反映上海市大气污染程度。
(五)2015年5月12日不同监测点位PM10和PM2.5、SO2、NO2浓度比较与分析如下:
对比其他3个点位相同时间不同的数据得出,不同地区污染因子浓度不同,这4个监测点位中,由于浦东新区临港新城靠近海边,并且位于风向的上风向,所以空气质量最好,可以达到国家一级标准,其次,马陆镇为上海周边区域,所在区域重污染企业和车辆并不多,但是受到上风向区域影响,检测数据有所提高。闵行区浦江镇其PM10、PM2.5最高,经调查了解到浦江镇正处于建设开发阶段,很多施工工地和道路扬灰造成PM10、PM2.5偏高。徐汇区桂平路为上海市中心区域,所在位置没有重、中污染型企业,但是车辆较多,所以造成二氧化硫、二氧化氮偏高,并且高楼较多不利于污染物的扩散。
三、上海市环境空气质量的影响因素分析
(一)经济发展和能耗因素。近年来上海市工业经济的快速增长是建立在能源资源消耗增长的基础上,而上海市的能源结构仍以煤炭、石油等化石燃料为主,且这些燃料的利用率较低,所以空气污染物主要来源于这些非再生能源的燃烧。
(二)自然地理因素。上海地处长江口,濒临海洋,大气中富含水分,因此,全年相对湿度都维持在一个较大值。日照、降水充分均有利于降低空气中SO2污染,而较大的相对湿度与冬季的热岛效应相结合则不利于SO2的消散。上海市秋冬季主导风向为西北风向,秋冬季受到来自于中国北部地区污染物较大的影响,并且高楼大厦林立,不利于污染物的扩散。
(三)车辆因素。随着城市的建设和发展,城市区域不断扩大,机动车辆的不断增加,汽车尾气污染加剧,形成了上海煤烟型和汽车尾气污染并重的复合型空气污染特征。
四、治理对策
第一,在建设的开始就应该注意防止污染的危害,所以各地区、部门在制订发展国民经济基建设计划时,既要从发展生产出发,又要注意环境的保护和改善。城市规划、工业规划及厂址选择,必须考虑气象和地形条件,特别要考虑风向、卫生间距和废气的处理。第二,政府部门需要加快改造或者淘汰高污染、高能耗型工业企业。提高能源利用率,发展清洁能源。第三,增加监察和处罚力度。对于一些任意排放有毒有害气体烟尘的企业单位必须给予处罚,并不定期进行抽查。凡是有“三废”污染危害的,都必须在建设的同时,采取治理措施。第四,积极推进推广新能源汽车、提高供应燃油质量,控制机动车保有量和尾气排放。最后,加强区域内、全国、乃至全世界治理合作。
五、结论
空气质量的好坏对人类的身体健康产生重大的影响,建议上海市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加快扶持以服务业为主导的第三产业,控制第二产业发展,控制污染。新空气质量标准的执行能够更加客观、准确的反映城市的空气质量,从而有利于人们研究空气污染的特征并在此基础上找出治理对策。
参考文献:
关键词:大气污染防治 经验 英国 启示
一、引言
英国是世界上最早实现工业化的国家,同时也是最早遇到环境污染事件的国家。20世纪50年代,英国伦敦由于工业生产和居民生活大量燃烧煤炭,烟尘超量排放,发生了震惊世界的“伦敦烟雾事件”,导致上万人因呼吸道疾病而死亡,使此次事件成为20世纪十大环境公害事件之一。自此之后,英国政府痛定思痛,通过采取有效措施,控制煤炭燃烧、减少尾气排放,如今大气污染已得到有效控制,环境质量也得到根本改善,同时也积累了不少关于大气污染防治的相关经验,这些经验及教训为广东省治理雾霾天气带来诸多启示与借鉴。
二、英国大气污染防治主要经验
(一)不断完善法律体系
伦敦烟雾事件之后,英国政府非常重视立法解决大气污染问题,经过60余年的努力,目前业已形成较为完备的大气环境保护法律体系。与中国类似,英国早期也主要采取“末端治理”来治理空气污染。伦敦市于1954年出台《伦敦城法案》,控制烟雾排放;1956年颁布了世界上第一部空气污染防治法案《清洁空气法》(1968年修订),将伦敦治理模式普及全国。《工业环境健康和安全法》(1972)规定所有污染企业必须采取有效措施避免有毒害气体排入大气,否则予以严厉处罚;《空气污染控制法案》(1974)规定公众对环境质量的申诉权和工业燃料含硫上限。这些措施有效地减少了燃煤产生的烟尘和二氧化硫污染。进入20世纪70年代,交通污染取代工业污染成为伦敦空气质量的首要威胁,为此政府出台系列措施,包括优先发展公共交通、抑制私家车数量以及减少汽车尾气排放等措施以寻求改善城市空气质量。进入20世纪90年代,英国开始寻求改善环境空气质量的综合性措施,出台了《道路车辆监管法》(1991)、《清洁空气法》(1993修订)、《环境法》(1995)、《大伦敦政府法案》(1999)、《污染预防和控制法案》(1999)及《气候变化法案》(2008)等一系列空气污染防控法案,对其他废气排放进行严格约束,制定明确的处罚措施,以控制大气污染。同时,从1995年起,英国依据当年出台的《环境法》,开始制定国家空气质量战略,规定各个城市都要进行空气质量的评价与回顾,对达不到标准的地区,政府必须划出空气质量管理区域,并强制在规定期限内达标。随后英国提出《能效:政府行动计划》(2004)、《气候变化行动计划》(2005)、《英国可持续发展战略》(2005)、《低碳建筑计划》(2006)、《退税与补贴计划》(2007)、《英国能效行动计划2007》、《国家可再生能源计划》(2008)及《低碳转型计划》(2009)等一系列计划与政策,积极改善环境空气质量[1]。
英国大气环境相关法律不仅体系完备,且范围广泛,涵盖了大气污染和尾气排放的方方面面。可以说英国治理大气污染的过程就是相关法律法规不断修订和完善的过程。
(二)公开公平的公众参与模式
英国公民在环境问题的讨论、决策、监督、执行上,有深厚的自治传统和强大的社会根基。英国注重通过立法保障公众环境知情权,是最早将空气治理信息向民众实时通报的国家。官方网络向市民伦敦地区实时空气质量数据以及各污染物每小时的浓度和一周趋势图。英国公民获知空气信息的途径也不被官方独家垄断。公民能直接透过《自由信息法》向政府环保机构索取相关数据,不得被拒绝。政府开设的“英国空气质量档案”网站、民间组织与伦敦国王学院环保组织合作开设的“伦敦空气质量网络”均伦敦地区实时空气质量数据。政府绝不敢指责民间监测组织“非法”、“违规”、“不科学[2]。
(三)重视发挥经济手段作用
英国不但重视通过强制性的法律达到环境治理的目的,还重视通过经济手段促进企业自愿减排。经济手段强调“谁污染、谁治理、谁花钱”,除可增加政府财税收入外,经济措施同传统的行政命令相比具有持续的刺激作用,通过环境成本内部化,鼓励人们采用更为有效的方法减少环境污染,削减污染物数量,逐渐形成自愿减污的环境治理方式。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英国政府就开始通过征收环境税、排污权交易、出台税收优惠政策等措施达到降低治理成本,提高环境治理效率的目标。作为经济干预手段,财税措施对改善英国环境质量效果明显。
(四)注重科技创新及应用
在英国治理空气污染的过程中,科学技术发挥了关键的指导性作用。英国政府鼓励企业采用大气污染控制技术改革生产工艺,优先采用无污染或少污染的工艺,这是防治大气环境污染的根本途径。政府层面上,积极组织、引导和企业生产采用先进工艺;通过经济手段促进企业自愿采用先进技术减排,实现环境成本内部化;通过公众参与和社会激励手段,迫使企业淘汰落后工艺,积极采用更好的减排技术。
三、广东大气污染防治问题与挑战
(一)大气污染源排放结构复杂
目前,广东大气污染正在从煤烟型污染向煤烟型和机动车尾气型污染相复合转变。在城市内部,各类排放源在不同的高度、不同的地理位置排放多种污染物,构成了复杂的大气污染排放结构。
(二)环境空气质量要求提高
随着社会的发展,公众对环境空气质量的要求逐渐提高,国家也适时收紧环境空气质量标准,广东部分城市大气污染物整治工作压力巨大。特别是珠江三角洲地区,由于占全省近80%的多种大气污染物在这一狭小空间集中排放,对珠三角环境空气质量持续改善带来巨大挑战,使珠三角成为全国经济发达地区大气复合污染的典型地区。
(三)多方参与、多措并举的污染治理模式还未完成建立
广东省在大气环境立法和相关政策标准制订方面,还有巨大的改进空间,特别是在公众参与机制、促进企业自愿减排的经济激励政策等方面还没有形成较完善的体制。
四、启示和建议
(一)建立和完善市场调节机制
财税约束与财税激励是英国运用市场机制进行环境治理的显著特征,英国经验表明,完善、有序的排污权交易体系对鼓励企业改进工艺流程、减少污染物排放发挥着重要作用[3]。广东省也应借鉴英国经验,注重采用经济激励方法实现大气环境治理目标。目前,我省已经初步建立了排污权交易制度,仍应配套完善财税政策,简化行政干预,充分发挥财税作为环境治理的市场调节作用,对主动进行节能减排和设备改造的企业提供资金扶持,实现奖罚结合的治污方式;同时,应健全交易市场的监督制度,履行政府部门在排污权交易中的监管职责。
(二)完善地方性法规和技术标准体系。
完善法规规章。加快《广东省排污许可证管理办法》、《广东省大气污染防治条例》的制修订工作,完善总量控制、排污许可、应急预警、责任追究等制度,实现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的有机衔接,按照“谁污染谁负责、多排放多负担”原则完善环境污染损害赔偿制度。健全标准体系。加强广东省地方标准的制、修订工作,加快修订和完善广东省重点行业大气污染物排放限值标准体系。
(三)完善全社会参与机制。
从英国公众参与实践成效看,公众参与不仅提升了公民的环保意识,又对政府的环境行为施以重大影响,倒逼政府谨慎处理环境议题。建议广东省建立和完善环境信息公开制度,及时城市环境空气质量信息和重污染行业企业环境信息;建立和完善环境公益诉讼制度,探索将公益诉讼引入环境纠纷解决机制,将其纳入普通民事诉讼、法律援助制度,进而形成系统有效的环境权益救济制度,将公众日趋增长的环境权益诉求纳入规范有序的管理中,更好地保障公众的环境权益;通过地方立法赋予公众对环境执法行为的监督权,明确规定公众参与监督环保部门的执法行为和协助环保部门查处大气环境违规违法案件的途径与方式。
(四)强化科技支撑。
大气污染防治科技攻关和成果转化推广都离不开技术进步和创新。要进一步加大大气污染领域软科学研究力度,加强相关技术、工艺的研发与应用,切实提高大气污染治理能力。通过自主研发和对外引进相结合的方式,大力发展脱硫、脱硝、除尘、挥发性有机物治理等相关技术产业,支持环保企业建设工程技术研发中心和工程研究中心(工程实验室),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废气处置和利用的产品、设备。加强大气污染防治技术人才与队伍建设,加强人才交流与人员培训,切实提高科研人员、管理人员的科学素质和管理协调能力,逐渐形成国内一流的大气污染防治专家咨询团队、技术研发团队和环境管理团队。
【参考文献】
[1] 张孝德,梁洁. 从伦敦到北京:中英雾霾治理的比较与反思[J]. 人民论坛・学术前沿, 2014, (03): 51-63+71.
关键词:雾霾;治理;市场机制
基金项目:北京市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基于大数据的北京市雾霾形成机理与综合治理对策研究”(编号:15JGB066)
中图分类号:F326 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16年11月27日
一、引言
大气污染是一个国家发展到工业化阶段难以避免的环境污染问题,而雾霾污染是其中典型的大气污染问题。雾霾问题已引起了全社会的广泛关注和重视,并且开始重视对雾霾的主要污染物细微颗粒物(PM2.5)的监测。纵观国外,许多发达国家在其工业化发展历程中也遭遇过严重的雾霾污染,如美国1943年的“洛杉矶雾霾”事件和之后发生的“光化学烟雾”污染,使人们的眼睛和喉咙遭受难以忍受的刺痛之感等。遭受了雾霾污染带来的严重危害,美国开始觉悟到以牺牲环境为代价的工业发展是多么不明智的选择,于是开始走上了雾霾治理的艰辛道路。经过几十年不断地探索和实践,这些国家的雾霾治理终于取得明显成效,大气环境质量得到改善,也留下了许多值得借鉴的治霾经验。本文对美国的成功治霾经验进行总结分析,并结合我国的实际国情提出有效治理我国雾霾污染的思路和途径。
二、美国治理雾霾的经验
美国最著名的雾霾事件,就是20世纪40年代初的“洛杉矶雾霾”事件。1943年7月,洛杉矶遭到雾霾袭击,大块厚厚的烟幕降落到洛杉矶市中心,持续不散,整个城市变得昏天黑地,处于烟雾之中的人们的眼睛和喉咙产生了难以忍受的刺痛之感。起初洛杉矶在分析雾霾产生的原因时,认定位于市区的南加州燃气公司生产厂排放出的丁二烯是污染源,于是在公众压力下,该厂被迫临时关闭;1946年有空气污染专家分析了洛杉矶雾霾问题并提出解决方案,包括禁止人们在后院焚烧橡胶等。然而,这些措施对于雾霾的消减并没有能起到很好的效果,1952年和1955年洛杉矶先后发生了两次严重的“光化学烟雾”,每次都造成数百名65岁以上老人因呼吸系统衰竭而死亡。1952年,加州理工学院的一名化学家通过分析雾霾空气中的化学成分,首次提出雾霾形成与汽车尾气以及光化学反应下的气粒转化有着直接关系,并指出臭氧是洛杉矶雾霾的主要成分,才让人们意识到汽车尾气才是造成雾霾的罪魁祸首。意识到了越来越严重的空气污染问题,美国政府开始采取一系列措施来改善雾霾天气。
(一)成立专门的空气质量管理机构,实行划区管理。1970年,美国政府成立了专门的空气质量管理联邦政府机构:美国环境保护署(EPA),其职责包括制定全国的环保法规,进行相关科学研究,以及向各级地方政府机构提供资金和技术支持等。EPA将美国50个州划分为10个大区,每个大区设立区域环境办公室,代表EPA对所辖大区的综合性环保工作进行监督,执行联邦的环境法律、实施EPA的各种项目,协调州与联邦政府的关系,以促进跨州区域性环境问题的解决。
1946年加州的洛杉矶市成立了全美第一个地方空气质量管理部门――烟雾控制局,并建立了全美第一个工业污染气体排放标准和许可证制度。意识到由于空气的流动性,污染源和受害区域并不一致,为了实现跨地区合作应对空气污染,合理分摊治污费用,1977年位于南加州地区的洛杉矶县、橙县、河滨县和圣伯纳蒂诺县的部分地区联合成立了南海岸空气质量管理局(SCAQMD),负责制定区域空气质量管理规划和政策,对区内企业和固定污染源的污染物排放进行统一监管。南海岸空气质量管理局成立后制定了一系列空气污染治理政策,成为区域联防联控的典范。
(二)出台一系列法律法规,为空气污染防治提供法律保障。1955年,美国政府出台了第一部空气污染治理法案《空气污染控制法》;1963年美国国会又通过了《清洁空气法》,这部法案成为了美国最重要的空气污染控制法案。针对汽车尾气排放的控制,1967年美国政府出台了《机动车空气污染控制法》和《空气质量法》。但由于缺乏有效的管理体制,美国联邦和各州政府在标准和法律的实行上存在较大的矛盾。直到1970年,在美国民众的努力下,《清洁空气法》修正案出台,它是一项全国性的立法,具有广泛的约束效力,被视为一座里程碑。它规定了由联邦政府制定空气质量标准,列出空气污染物质名单,制定了车辆的认证、检测、减排配件应用等多项制度,对燃料的生产也做出明确规定。根据该法案设立了联邦环境保护署,赋予了其实在的管理权力。针对雾霾污染,加州政府还出台了比美国政府出台的空气质量法还严格的《污染防治法》以及《加州洁净空气法》。这些在美国后来的空气污染防治中发挥了关键作用。
美国空气质量管理法律法规的颁布虽然使空气质量得到明显改善,但空气质量管理并不是一件一劳永逸的事情,不同时期、不同形式下,空气质量总会出现一些新情况。针对此,美国环保署根据新出现的情况,多次修订《清洁空气法》,每次修订都对空气质量的标准提出更高的要求,并且对各州要求更严格的空气污染控制条例。
(三)引入市场机制。美国治理空气污染借鉴了水污染治理的排污许可证制度,对排污企业进行管制。美国加州南海岸空气质量管理局(SCAQMD)推出了区域空气污染排放交易机制(RECLAIM),由南海岸空气质量管理局(SCAQMD)对纳入交易机制的工厂的排污情况进行在线实时监测,规定排放额度,并且每年递减,从而强制排污企业减少污染排放,排放指标在芝加哥期货市场公开挂牌交易。这一机制对控制固定污染源起到了较好的效果。
(四)开发先进技术对空气污染进行治理。意识到汽车尾气是雾霾污染的罪魁祸首,美国对机动车尾气排放规定了严格的标准,并严格规定汽车必须配备催化转换器。美国加州还成立了机动车污染控制局,负责测试汽车尾气排放并核准排放控制装置;加州空气污染控制改革委员会推广涉及空气污染控制技术;鼓励使用甲醇和天然气取代汽油;成立技术办公室来帮助私营企业加快发展低排放或零排放技术等。
经过20多年的努力,美国的雾霾治理终于取得显著成效,空气质量得到很大改善。
三、对我国雾霾治理的启示
从美国的大气污染情况来看,雾霾的污染源主要有工业污染和机动车尾气污染,这与我国雾霾污染情况类似。早期的工业发展一味地寻求经济的增长而忽略了环境的保护,大规模的高污染、高耗能产业不加限制地发展,如钢铁、水泥、化工等产业,污染物不加处理地排放,使大气环境不堪重负,雾霾污染问题随之而来。伴随着经济不断增长的是日益增加的机动车数量。机动车数量的增长,不仅使得城市道路拥堵愈发严重,也使得汽车尾气的排放大大增加,同时地面扬尘也大量增加,雾霾污染进一步加剧。美国走的是先污染后治理的道路,其为此而付出的代价可见一斑,而它们在几十年的空气污染治理道路中,也留下了许多值得借鉴的经验。
(一)完善立法保障,健全法律体系,严格监督污染防治。健全的法律法规是雾霾污染防治工作得以有效开展的重要保障,美国经过多年的探索和发展,业已形成了一套较为完善的针对大气污染防治的法律体系,其内容细致到明确规定了政府、企业和个人的责任以及相关的奖惩制度。目前,我国针对大气污染防治的立法还不完善,法律体系也很不健全,存在许多不足之处。在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制定方面,存在如下问题:大气环境质量标准的制定原则过于笼统,在实践中可操作性不强;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的制定由于缺乏成熟的技术经济评估模型和方法,其确定的排放限值缺乏技术上的可行性、经济上的合理性和减排效果的显著性;环境空气质量标准没有随着空气污染特征、经济发展水平和环境管理要求的发展得到及时更新;大气污染排放标准体系和内容不够完整和明朗;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的制定主体和标准层级不明确等。在相关法律的实施方面,由于缺乏明确的法律主体,容易出现执法不严的现象,且惩罚力度过小,使得企业对大气造成污染的违法成本太低,难以达到惩治和警戒的目的。对此,可以借鉴美国、英国、日本等发达国家防治大气污染立法模式,加强环保法规建设,使得雾霾等大气污染防治有法可依;根据空气污染特征、经济发展水平和环境管理要求的发展变化,及时修订各项法规标准,使之适应建设生态文明社会的现实需要;将空气污染治理情况纳入各级政府工作考核机制,使得治理工作得到严格落实;将企业造成大气污染的外部成本内部化,加大对企业超标排放违法行为的惩罚力度;制定相关法律确保大众对污染举报等监督行为的合法合理性。
(二)设立自上而下的大气污染防治机构,建立雾霾治理长效机制。针对严重的雾霾污染问题,美国成立了环境保护署进行统筹管理,下设区域环境办公室保障区域联防联控有效进行等,对大气污染防治进行统一管理,并实行多部门、多层级联合治理,实现大气污染联防联控。我国目前针对雾霾等大气污染防治缺乏职责分明的专门管理机构,执法主体不明确,加上各地发展差异,地方保护主义难以避免,导致区域联防联控工作不能有效展开,相关法律得不到严格执行。对此,可借鉴美国的大气污染防治机构确立模式,设立自上而下的大气污染防治机构,重点建设保障区域联防联控工作有效展开的保障机构和监督相关法规得到严格落实的机构,使各省、地方以及城市之间达到互相约束的效果;同时,结合我国具体实际,在建设区域联防联控机制过程中要着重解决好利益平衡的问题。雾霾治理并非一劳永逸,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环境的不断变化,雾霾的特征和来源也可能随之发生变化,因此建立雾霾治理长效机制,非常必要。
(三)加快产业结构调整,严控工业污染。工业污染是雾霾污染的重要污染源,在采取治理雾霾的手段上,美国关停了可能是污染源的燃气公司生产厂,美国洛杉矶将传统制造业进行转移,大力发展电子、通讯、互联网和多媒体等新兴产业,大大减少了污染物的排放量。我国成立之初走的也是以工业为主导的经济发展的路子,粗放型的发展方式给环境带来了巨大的压力。虽然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已经意识到以工业带动发展的弊端,也在积极进行着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升级,但是对于如河北、天津、东北等传统工业基地,进行产业结构调整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而治理雾霾的重要途径之一就是减少工业污染,减少工业污染,同时保持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就是进行产业结构调整。对此,我国可以借鉴美国、英国等国家,同时结合自身发展情况,在地区发展具有差异的背景下进行产业转移和利益补偿,帮助传统工业区尽快进行产业结构调整,减少工业污染排放。
(四)加快发展清洁技术,严控机动车污染排放。汽车尾气是造成美国洛杉矶20世纪50年代严重雾霾的罪魁祸首,对此美国对机动车尾气排放规定了严格的标准,严格规定汽车必须配备催化转换器,美国加州还成立了机动车污染控制局,负责测试汽车尾气排放并核准排放控制装置等。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越来越快,城市中私家车的数量越来越多,据相关数据统计和新闻报道,机动车尾气排放已经成为了中国雾霾污染的一大来源。然而,目前我国针对机动车污染排放控制的法律法规仍然很不健全,排放标准的制定缺乏技术性,目前仅在北京等大城市实行限号措施,对交通污染的控制难以起到满意的效果。对此我国可借鉴美、英、日等国家为控制机动车污染排放所采取的措施,同时结合我国的具体国情,以《大气污染防治法》为准则,将空气污染治理状况纳入政府考核机制背景下,赋予各省、地区或市制定“城市机动车污染排放标准”的权限,并严格规定机动车必须安装尾气净化装备,同时立法规定排放量不达标的机动车禁止投入运行;加大对研究和生产清洁型环保“生态汽车”的支持力度,对购买“生态汽车”的消费者实行减税政策;完善城市公共交通系统和自行车专用道的建设及管理,推广绿色交通等。
主要参考文献:
[1]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美国洛杉矶治理雾霾措施与启示.人民网,2014.3.3.
[2]郑权,田晨.美国洛杉矶雾霾之战的经验和启示[J].中国财政,2013.11.
[3]王德生.欧美日发达国家治理雾霾的经验和启示[J].电力与能源,2014.35.2.
[4]罗尔男.我国大气污染防治立法现状及对策[J].法治与社会,2014.26.
(淤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北京100191;于甘肃省办公自动化技术服务中心,兰州730000)
摘要院气候要素和大气污染是雾霾产生的主要成因,通过分析美国、英国、日本、德国等发达国家雾霾治理成功经验及启示,针对我国环境污染现状提出依法治霾、数据共享、综合控制、联防联控和绿色出行等雾霾治理的主要措施。
关键词 院雾霾;生态环境;绿色出行;低碳发展;治理
中图分类号院X513 文献标识码院A 文章编号院1006-4311(2015)27-0243-03
0 引言
近年来,我国京津冀地区、长三角地区、西南地区和两广地区等30 多个省(区、市)发生持续性雾霾天气。2014年10 月以来,我国京津冀、山东、河南、山西及陕西等地区再次出现大范围多地现浓雾或重度霾,且污染程度严重。雾霾治理的形势越来越严峻,公众的呼声也越来越高,借鉴国外雾霾治理的成功经验,及时采取有效措施减少我国雾霾的发生已刻不容缓。
1 雾霾的形成
“雾”和“霾”是两种天气现象。“雾”是大量微小水滴或冰晶组成的气溶胶系统[1];“霾”是大量极细微干尘粒等均匀地浮游在空中,能见度小于10 千米,且空气相对湿度小于80%,排除了降水、沙尘暴、扬沙、浮尘等天气现象造成的视程障碍[2]。雾霾的成因很复杂,主要由气候要素和环境要素共同作用形成,相对湿度高和静稳天气是雾霾形成的基本气候条件,而大气污染则是雾霾形成的主要诱因。一方面,雾霾形成有赖于特定气象条件,如温度湿度、辐射强度、风力风向、降水降雪等,雾霾形成与静风天气、低气压、高湿度等气候要素联系密切。另一方面,雾霾形成与二氧化碳、二氧化硫、氮氧化物、交通排放的废气、燃油产生污染物、道路粉尘等可吸入细颗粒物(PM2.5)环境要素密切相关。据北京PM2.5 来源的一项研究分析报告,北京市PM2.5排放源细气溶胶污染来源包括,机动车燃油排放约23%,工业燃煤和工业燃油排放约18%和5%,生活燃煤排放约14%,居民日常生活及其他活动排放约19%,农业活动和秸秆燃烧贡献约为7%和4%,城市道路开挖、未覆盖道路、建筑工地、工业烟尘和城市外矿物粉尘约7%等[3,4]。根据2013年1 月中国环境监测总站的主要城市空气质量监测数据,对京津冀、太原、西安、郑州、济南、武汉8 个雾霾期间污染严重的城市进行大气污染特征分析表明,PM2.5 和PM10的浓度与机动车尾气污染和煤烟型复合污染等具有较强的相关性[5]。我国化石能源中煤炭和石油在能源消费中占90%左右,全国有31 个城市的汽车数量超过100 万辆,燃煤和燃油产生大量污染物,建筑工地扬尘、道路粉尘以及露天燃烧等这些都与雾霾形成有直接原因。
2 雾霾治理的启示
雾霾早已成为全人类共同面对的问题,西方发达国家在工业化时期曾出现“雾霾”天气。但经过长期治理,已经逐步形成了比较有效的雾霾防治体系,在根治雾霾方面积累了丰富值得借鉴的经验。见表1 所示。国外雾霾治理的成功经验是我国解决雾霾问题的“他山之石”,对我国雾霾治理具有重要启示。[6,7]
2.1 伦敦烟雾治理的启示。1952 年12 月,伦敦发生英国史上最严重空气污染事件,短短几天时间死亡人数达上万人。英国政府成立专门的比佛委员会调查烟雾事件,1954 年的《比佛报告》,指出家庭供暖煤炭燃烧是烟尘最大制造者。自查明成因后,政府积极采取措施控制雾霾。主要启示是:一是制订法律法规控制污染。如《清洁空气法》、《环境法》等。二是确立空气质量监测标准,实时监测空气质量并及时通报。三是控制超大城市的规模及其人口密度。通过建成33 个新城,容纳23%的城市居民。四是实施产业转型。不再单纯依赖制造业,而是大力发展服务业和高科技产业。五是出台一系列抑制交通污染的措施。包括发展公共交通、抑制私车发展、减少汽车尾气排放、整治交通拥堵等。六是扩大城市绿化带。伦敦城市中心区有1/3 的面积被花园、森林和公共绿地覆盖,还在伦敦城市外围建成大型环形绿地。通过环境立法、部门协作、监测体系和控污治污等措施,如今的伦敦已摆脱了“雾都”之称,大雾天气已经减少为每年不到10 天,成为了人类宜居的国际都市。
2.2 美国洛杉矶光化学烟雾治理的启示。1943 年7月,洛杉矶遭受雾霾攻击,政府成立专门烟雾委员会调查证实,烟雾为光化学烟雾,主要来源于汽车不完全燃烧尾气排放、汽车漏油、汽油挥发以及油田、炼油厂油气排放物。科学家哈根斯米特进一步证实,空气污染的罪魁祸首就是汽车尾气。自此,洛杉矶采用综合治理、制定标准,立法保障、数据共享等多管齐下的治理模式展开雾霾治理。主要启示是:一是加强综合治理。1945 年洛杉矶当局成立了大气污染治理监督办公室,1947 年划定了洛杉矶郡大气污染控制区,采取区域环境管理框架模式。二是设定科学标准,加强立法保障。先后出台了《空气污染控制法》、《清洁空气法》、《机动车空气污染控制法》等。三是重点限制机动车及电厂排污。1975 年规定所有汽车安装空气净化装置,此举被认为是治理雾霾之关键。四是全民数据共享。1997 年7 月美国环保署在率先提出将PM2.5 作为全国环境空气质量标准,并在政府官网上实时公布全民共享,2006 年美国环保局针对PM2.5 标准进行了修订,制定了24 小时周期内PM2.5 最高浓度、年平均浓度标准等。经过几十年的努力,现今洛杉矶一级污染警报天数从1977 年的121 天下降到0 天,已摆脱“烟雾城”,找回昔日蓝天。
2.3 东京大气污染治理的启示。20 世纪80 年代中期以后,东京大气污染公害事件受害人数骤然激增,日本通过出台法律条例、建立环境标准、实时数据共享、整治汽车尾气、加大城市绿化等策略展开长期治理。[8]主要启示是:一是出台法律条例。20 世纪50 年代开始,日本政府颁布了《公害对策基本法》、《噪声规制法》、《大气污染防治法》、《排烟规制法》,构建了较为科学和完备的法律体系。二是建立环境标准。2009 年9 月9 日,日本环境省公布了PM2.5 环境标准。三是加强环保检测,实时数据共享。日本环境省设有大气污染物质广域监视系统,对包括PM2.5 在内的各种大气污染物质进行监测并通过网站实时。四是整治汽车尾气。1992 年日本环境厅制定《汽车氧化氮·碳氢颗粒法》,鼓励发展小型车及低排放车种,规定了机动车在行驶过程中产生和排入大气废气的最高量,并设置废气浓度测试点,严禁超标车辆投入运行。五是加大城市绿化。东京市政府规定新建大楼必须有绿地,楼顶必须绿化,在注重绿化面积同时重视绿化体积,绿化措施以种植树木为主。
2.4 德国鲁尔工业区空气污染治理的启示。20 世纪中期,德国鲁尔工业区曾出现过严重空气污染状况,后来通过100 多个“空气清洁与行动计划”使莱茵河流域焕然一新。主要启示是:一是立法制定排放标准。1974 年德国出台《联邦污染防治法》主要针对大型工业企业进行整治,通过立法制定空气污染物排放标准,这项法律后来成为欧盟范围内的典范。二是限制可吸入颗粒物排放。主要有两种手段,一方面是车辆限行、限速,对污染严重地区车辆禁行、工业设备限制运转等,同时在超过40 个城市设立了“环保区域”,不符合排放标准的汽车不允许驶入环保区;另一方面是用技术手段减少排放,例如开发清洁能源、安装颗粒过滤装置。三是提倡绿色出行,提升市民环保意识。德国十分注重加强民众环保宣传教育和提高全民环保意识,作为世界主要汽车生产大国,德国大力提倡市民选择绿色出行,许多公司80%的员工每天都乘公共交通或骑自行车上班,绿色出行已成为一种潮流和共识。
3 我国雾霾治理的主要措施
3.1 依法驱霾,建立健全法律法规。各国在雾霾污染后采取的最重要举措就是立法先行,立法已经成为依法治理雾霾和保护环境的根本。我国雾霾治理的关键就是从源头上控制污染物排放,相关法律法规的制定和实施将为治理雾霾污染提供可靠制度保障。第一,完善相关法律法规。虽然有了新的《环境保护法》,但还需一系列关于空气污染防控法案。如出台《清洁空气法》,从国家法律层面设定空气质量具体排放标准,出台《机动车空气污染控制法》、《工业企业排污控制法》、《排烟规制法》等,构建环保领域全覆盖、种类齐全、功能完备、执行有力的环境法规标准体系,使大气污染防控做到有法可依。第二,加强地方性大气污染防治条例等制定。各地应切合实际、因地制宜、防保结合、细化标准、综合控制大气污染排放。如《北京市大气污染防治条例》规定禁止在政府规定范围场地设置露天烧烤,机动车停车三分钟以上应熄火等等,《上海市大气污染防治条例》提高无证排污罚金到50 万元,实行对单位和责任人双罚制等新举措。第三,制定明确的环保评估和奖励惩罚体系、责任落实制度、举报监督机制等。成立以环保部门为主的多部门联合执法队伍,推行联合执法、交叉执法、综合执法、区域执法。加强执法力度,落实执法责任,严厉打击环境违法行,严格执法做到有法必依、执法必严。加大处罚力度,提高排污超标企业处罚标准使企业违法必究。此外,党十八届四中全会“依法治国”的方略,为我国环境公益诉讼制度指明了方向,检察机关可以提起环境公益诉讼,效弥补了行政部门、社会组织和公众在环境保护能力方面的不足,有效增强了依法治理雾霾和保护环境的力量。
3.2 数据共享,提高监测预警能力。建立标准统一、多区域全覆盖、全网络多共享、现代化信息化的雾霾监测预警系统,构建大气污染成分监测体系,细化雾霾预报预警核心需求,提高雾霾数值天气预报模式,实现雾霾监测预报精准化,建立多部门信息共享、预警预报、协同联动的应急响应机制,全面提升大气污染防控和预报预警能力。第一,环保部门可以联合气象、海洋、国土、林业等多部门构建覆盖城乡立体式、全方位、高密度、全天候的环境监测网络,扩大监测范围实现对雾霾天气的系统检测,可包括气温、湿度、能见度、风向、风速、大气稳定度、大气颗粒物、大气组分等全面监测。第二,通过政府网站或移动通讯网络及时公布当日、次日的天气预报和空气质量等级,建立24小时对各地区监测数据的预警机制,实现监测数据实时共享,及时向公众通报有效信息,并就如何做好防护提出建议,同时不断提升公众环保意识和环保参与度。第三,充分利用现代化、信息化手段为建设空气质量预报和空气污染监测预警体系提供科技支撑保障,通过激光遥感技术、透雾监测技术、机动车云检测等高新技术,提高雾霾预报预警的监测水平和准确性。加强雾霾天气预警预报技术和形成机理的研究,加快工业防污、脱硫、脱硝、防尘、除尘等技术研发,科学有效地提高大气污染的监测、预警和防控能力。
3.3 多管齐下,加强空气污染综合控制。第一,从源头上控制污染排放总量。采用限制生产、限期整顿、关闭停产等多种方式,重点加强钢铁、煤电、石化、有色、焦化、水泥等行业二氧化硫、燃煤硫份和氮氧化等污染物排放治理,严格控制工业企业污染物排放总量,减少污染新增量。第二,调整优化产业结构。通过优化能源消费结构,调整产业结构,化解产能过剩,加快传统产业升级,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从根本上转变经济发展模式,走集约化发展的环保道路。如大力发展新能源、新材料、新医药、服务业、信息产业等。第三,推行科技环保。加强科技攻关,推动新能源研发和应用,加大环保科研资金投入,提高清洁能源在能源消费中的比重,如低硫煤、天然气、太阳能、地热能、生物质能、沼气、海潮和风力发电等等。第四,节能减排。发展循环经济,推进资源综合利用,提高再生资源利用率,依靠科技节能减排,提倡环保型节能技术,推动发展节能工程。在机关、企业、学校、科研机构等单位提倡节能减排措施,公众在日常生活中提倡节能环保,做到节约用电、用水、用气、用煤、用纸、用油、一次性资源等。第五,发展公共交通。通过公共交通配套设施的新建和改善,辅以机动车税费调整,市区增设自行车车道,让市民自愿选择公共交通出行。同时,采取有效措施抑制私家车发展、重新规划机动车车牌号、采用限号出行等方式控制机动车出行数量,大力推行纯电动汽车使用,发展高能效低排放新兴节能汽车,淘汰高污染柴油车辆和超标旧汽车。第六,发展绿化。大力发展城郊森林和社区森林,提高植被覆盖率,在扩大绿化覆盖面积的同时增大绿化体积空间。
【关键词】烧烤;空气污染;治理方法
中图分类号:Q938文献标识码: A
一、前言
近年来,由于烧烤行业的不断壮大,烧烤对空气污染严重性及治理方法问题得到了人们的广泛关注。虽然我国在此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依然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并且加强烧烤对空气污染严重性及治理方法的研究,对我国治疗空气污染工程的发展有着重要意义。
二、烧烤产生的油烟对环境污染的现状
环境污染已成为人们日益关注的重点,我国已将保护环境列为基本国策,并且在众多的污染因素中,食用油烟已成为不容忽视的一大因素,食用油烟中的分解产物已成为威胁人类健康的潜在因素。已有报道,食用油烟可引起实验动物肺水肿并有一定的致突变性。食用油烟特别是烧烤油烟对环境空气的污染是非常严重的,对其致癌性,致突变性和细胞毒性的研究也愈发引起人们的关注。
三、烧烤对空气污染严重性
1、设备落后治理效果打折扣
目前,国内大多数抽油烟机为直排式,这也导致了油烟不受限制地排到空气中,对大气直接造成了污染,加上石化燃料的普遍应用,排放的气溶胶形成雾霾笼罩在城市上空。
2、烧烤业与环评脱节
由于法律法规方面的漏洞,环保、工商、城管等部门间存在职责交叉和管理盲区,有的烧烤业没有办理环境影响评价审批等手续就开张营业。长期以来,烧烤业建设项目与环境影响评价审批脱节的现象在一些城市普遍存在,这也增加了后续环境污染管理的难度。
3、烧烤炸摊冒出的白烟是什么
烧烤炸摊上冒出的白烟由两大类组成,第一种是煤炭燃烧排出的烟气。我主要说的第二种,是无论用火烤还是用小油锅炸都要产生的油烟气。烟气中含有许多有害物质,对人体健康造成很大的影响。
四、露天烧烤的环境污染问题
1、大气污染:研究表明,烤肉串摊点集中地方的烟气中苯并芘浓度很高,最高时可比国家《环境空气质量标准》二级标准高60-110倍,可吸入颗粒物浓度高出国家标准十几倍,不仅污染了环境空气质量,而且容易对周边居民的工作、生活和学习构成严重影响,最形象的说法莫过于“气难喘、味难闻、窗难开、觉难睡”了,其危害可见一斑。
2、噪声和振动污染:露天烧烤往往摆设在居民较集中的街道旁或小区内,随着夜幕的降临,露天烧烤摊的谈话声、划拳声、大笑声、打架声、吆喝声、车辆鸣笛声随着浓烟在空中飘荡,而鼓风机、排气扇产生的振动也令人烦躁不安,难以休息,严重时可以通宵达旦,产生严重的噪声扰民现象。
3、固废污染:露天烧烤使用的一次性筷子、食品袋、餐巾纸、食物残渣、食品外壳等随意丢弃,人行道上脏乱不堪,不仅增加清洁工人的工作量,如果未来得及清扫就遇大风天气,这些固体废物会随风飞舞,停留在街道绿化带的灌木丛中或悬挂在大树上。同时烧烤摊所在的地面一般被污染得“脏兮兮、黏糊糊”,惨不忍睹。
4、水污染:露天烧烤往往挨着路边,没有上下水设施,废水随意乱泼,造成严重的水污染现象,不仅如此,每逢下雨天,严重结垢的地面被雨水冲刷,可造成严重的面源污染,雨水中悬浮物(SS)和油类含量大大增高。
5、生态破坏:君不见,小区内的露天烧烤摊旁,绿茵茵的草坪已被踩出几条路来;烧烤摊所依附的大树也被烟熏得面黄肌瘦或面目全非,绿色的生命在无言地忍受着来自露天烧烤的践踏和,不知何时才能还它们一个快乐生长的环境。
五、街头烧烤的缩影
广西南宁市,在虎邱村口看到,人行道大片空地被几个大烧烤摊占据。啤酒瓶、一次性筷子、塑料袋、竹签、吃剩下的烤肉等撒落一地。最令住在路边二楼的张女士苦恼的是油烟,“看我家这纱窗,熏得黑乎乎的了”。烧烤摊外面摆着3排待客的车辆:三轮摩托车、出租车和摩托车。明秀路的半幅路面被挤得只剩下一条车道,几辆公交车只能缓慢通过,现场划拳声和喇叭声不断。从虎邱村口往明秀市场方向走,人行道、慢车道上同样摆满各种小摊。在明秀市场门前的天桥下,饮食摊点的桌椅将桥底塞得满满当当,卫生纸、剩饭剩菜丢得满地都是。负责该路段的一名黄姓环卫工人称,附近的摊贩特别多,一些人喜欢随意乱扔垃圾,从明秀铁道口到明秀市场这一段路,一般早班会有11车垃圾,晚班也有8车,白天则有14车至16车。黄女士称,晚班是零时30分下班,有时垃圾实在太多,拉不完只能等到凌晨4时30分早班值班人员清理。
在北湖路一家烧烤摊前,摊主在烤炉上安装了抽风机,一启动,排出的烟就像一个大烟囟。附近居民韦女士说,一到晚上,烧烤摊都摆满了路边,摊主生起炭火时,呛人的烟雾到处飘散。深夜,附近居民只好把家里的窗户关起来,可是窗户能挡一挡烟雾,却挡不住嘈杂声。
在长湖路东菜市旁,又是一个烧烤摊重灾区人行道上几个烧烤摊绵延上百米,喝酒划拳声最为吵闹,食客众多,空气中弥漫着熏人的气味。据了解,东菜市里面和周围有不少烧烤摊,城中村和周围的食客都到这里吃夜宵,生意甚为红火。东六组一村民介绍,“城乡清洁工程”实施以来,路边的烧烤摊曾经被赶走,这几个月又出现了,而且越来越多,非常吵人。
六、对于污染的治理方法
1、加强油烟处理设施监管
当务之急是加强对烧烤企业油烟处理设施的监管。标准即使再严格,油烟净化设施即使再得力,餐馆如果不按规定打开设备,不定期维护设备,油烟治理只是一句空话。
2、强化部门协调配合
强化饮食服务业大气污染治理,安装高效的油烟净化器,严格控制饮食业油烟无组织排放。严格规范餐饮业露天烧烤经营。餐饮业从事露天烧烤应在规定的地点或者区域内,并使用清洁能源。逐步取缔在城区进行露天烧烤活动,将露天烧烤引导至室内进行,并采取防治油烟污染的措施。
3、出台油烟处理设施技术准则
有业内人士指出,主管部门由于人力有限,难以对中小型餐饮企业污染治理设备的运行情况进行全天候监督管理。因此,要加强对烧烤业主有关油烟污染危害和油烟污染治理相关法律法规的宣传,增强烧烤业主防治油烟污染的意识。
4、现行的饮食业油烟排放标准与油烟采样器并不适用于烧烤业油烟中可吸入颗粒,相关部门可考虑提高排放标准并改用适用的油烟采样器和油烟检测设备。
七、结束语
通过对烧烤对空气污染严重性及治理方法的问题分析,进一步明确了烧烤对空气污染的严重性。因此在烧烤行业的后续发展中,要加强对空气污染治理方法的研究,确保空气的质量。
参考文献
[1]何兴舟 室内空气污染的健康效应 环境与健康杂志 2012年
【关键词】室内环境;污染来源;预防
1、前言
人们物质文化生活水平的持续提升,令其对居住品质有了更高的追求。因此室内装修行业得以快速发展,可满足人们对居室环境美化、装饰、丰富应用功能的需求。然而各色型材的应用、大肆的装修在提升室内美观舒适性的同时也引发了室内环境污染的问题。倘若人们长期生活居住在这样的环境下,将对其身心健康造成不良影响,轻则引起业主的身体不适、呼吸不畅,重则令其身患重病,久治不愈。由此可见明确室内环境污染源头,制定科学有效的预防管理、净化空气策略尤为重要。只有防患于未然,做好源头管控,方能创建绿色、环保、健康的室内环境,体现综合应用功能。
2、室内环境污染来源
引发室内环境污染的因素较多,例如室外空气环境、地质条件以及室内装饰装修、摆放家具均可成为污染源。另外,烹调与燃烧散发的气体,形成的产物、人身体代谢与生活废物也会对室内环境形成一定的污染但其影响相对较小。通过医学证明,人体致病众多因素之中,由室内环境污染引发的机率占到70%,室内空气污染的主要污染物质有甲醛、氨、苯、总挥发性有机化合物(TVOC)、放射性氡气等,其中以甲醛、苯等挥发有机物产生的危害影响最为显著,并成为人体致癌物质。甲醛主要来自于室内装饰装修所用的木质人造板材以及板材家具制作及壁纸粘贴过程中使用的胶黏剂。其他如塑料壁纸、化纤地毯、泡沫塑料、油漆和涂料以及建筑工程防火、防腐应用的阻燃剂也是甲醛污染的来源地。苯的污染主要来自室内装修应用的溶剂型涂料、粉刷油漆、添加剂、胶黏剂等材料。地质环境因素造成的室内污染,来自于土壤以及岩石中含有的氡成分,一些含有工业废渣成分的建筑材料以及天然大理石也会释放出氡,氡极易进入人体组织。长期吸入高浓度氡可诱发肺癌。室内空气中的氨主要来自建筑施工中应用的阻燃剂、含氨水、尿素、硝铵的混凝土防冻剂等外加剂;家具制作涂饰时使用的添加剂和增白剂;木制板材中使用的脲醛树脂胶黏剂,当环境温度产生波动时,便会散发氨气,进而污染环境。而装修应用墙面壁纸、地板革等人造材料以及装修中使用的有机溶剂型涂料、粘合剂板材等则会释放TVOC,造成显著的污染影响。由此可见要做好污染预防治理,主要应从地质环境优化以及室内装修等环节入手,做好源头管控,制定科学有效的预防治理策略。
3、预防室内装修造成的环境污染
为有效预防室内装修对环境空气造成的污染影响,应提升防范意识,秉承轻装修、重装饰的原则,通过合理规划设计,达到美化且节约资源的科学目标。同时,树立环保、绿色意识,合理选择应用低污染、高环保性装饰材料,多应用利于人们身体健康的无污染绿色产品。依据行业以及国家相关规定,到正规厂家采购装修材料并索要相关验收合格凭证。装修阶段中应尽量减少大芯板材料的应用。通常来讲,室内面积为一百平米的空间,用量应控制在三十张之内。对于装修、工程建设应用的石材、陶瓷制品,应考察其是否通过放射性测试检验,满足标准规定。对于大型工程,可聘请具有检验资质的机构应用先进精准的仪器进行应用材料的放射性评估验证,杜绝污染物、放射物的不良排放。还应做好室内通风格局的布置设计,施工阶段中应有效预防污染影响。新建建筑工程,应远离氡释放量较高的区域,全面考量室内空间环境的总体承载水平。完成室内装修后,应依据装修方案、设计策略进行权威认证评估,通过科学、合理的验证、检测,获取正确结论,探究室内环境质量水平。对于检测污染物质结果超标,应从源头入手,制定有针对性的缓解污染策略。同时,应面向供给污染装修型材、承包装修商家进行索赔,尽快督促其进行优化整改,将污染影响降到最低。针对室内环境轻微污染问题,可采取通风、放味、延期进户居住策略,待室内环境恢复正常标准后方可应用。
4、优化室内环境科学策略
为优化室内环境,降低污染影响,可采用有效的物理净化方式。例如,应用活性炭的强吸附功能进行室内环境有害物质的吸附。可将其置于板材衣柜、鞋柜、涂刷油漆的家具或是抽屉之中。臭氧治理也是一类公认安全可靠的物理净化方式,对于轻度以及重度的环境污染,具有良好的治理效果。应用该方式,需要人们暂时避开,避免感染中毒。该方式可达到对甲醛净化处理40%的效果。而对苯污染物质的去除效率则可上升至90%以上。去除TVOC可达到50%的比率,治理阶段中不会形成残留污染物,造成二次污染,因此应用价值效能显著。同时,还可应用有效的仪器设施,进行室内空气环境净化处理,该类方式对于轻度污染超标的室内环境治理较为有效。另外,可应用化学药剂处理手段,例如为治理甲醛污染,可应用甲醛捕捉剂。该物质可持续长效的同室内装饰、装修材料含有的甲醛物质进行化学反应。应用方式为,直接涂抹甲醛捕捉剂于室内装修应用的人造板材以及木制品材料的外表,还可直接喷射至空气之中,实现降低、中和甲醛物质的治理目标。再者,可通过养植绿色植物的方式,对室内空气中的污染物进行吸附,并散发出氧气,形成有效的空气置换,达到净化空气的目标。一般具备吸附甲醛功能的绿色植物包括吊兰、常春藤等。然而,基于植物净化空气时呈现的呼吸量相对较小,同空气接触面有限,为提升净化空气能力,可多在室内空间的不同位置摆放多盆植物,进而提升其呼吸量以及空气接触面积。
5、结语
总之,室内环境污染问题日益显著。为营造健康、舒适、绿色、环保的室内环境,保障人们身心健康,应制定科学有效的预防管理策略,提升重视力度,明确污染环境来源,采用针对性治理措施,多措并举,方能形成对室内空间环境的有效治理,降低污染影响,提升室内环境整体质量水平。
参考文献:
[1]刁景华,陆海翔.基于物元分析的室内环境污染可拓评价[J].价值工程,2010(16).
[2]张春艳,黄艳宁,邓旭.观赏植物对室内环境污染的改善作用[J].中国农学通报,2008(6).
室内空气污染升级
谁来拯救我们的肺
高楼大厦、车水马龙是现代化都市的象征。然而,当人们置身繁华的都市,享受空调带来舒适而惬意的温度时,空气污染这个“隐形杀手”也悄悄地向我们走来。根据世界卫生组织的消息,在经历了工业革命带来的“煤烟型污染”和“光化学烟雾型污染”后,现代人正进入以室内污染为标志的“第三污染时期”。
许多人都有这样的感受,一进入开启中央空调的商场、超市、写字楼或者影剧院、火车、汽车等公众场所,眼、鼻、喉部会出现不适,要么头晕头疼,要么干咳不断,要么皮肤发痒,要么注意力不集中。只要离开建筑物,这些症状即可得到缓解,其实这就是典型的“致病建筑综合症”的表现。
室内环境专家的一项调查表明,现在人类大部分的时间是在室内度过的,成人在室内度过的时间平均为66%,儿童则高达90%。室内环境与人类健康关系是非常密切的,而目前室内环境的状况却并不尽如人意,甚至存在严重的污染情况。室内污染是多方面的,主要是可吸入颗粒物污染、居民装修尤其是豪华装修造成的化学污染、细菌污染以及异味污染。在中国环境部门的联合检测中,发现室内共有500多种有害的挥发性有机物,而有些有害气体的浓度比室外高出数十倍甚至上百倍,其中包含甲醛、苯等强致癌物质20余种,威尔斯菌、葡萄球菌等腐蚀性病毒200余种。每天呼吸这样的空气,儿童、孕妇、老人和慢性病人最易受到室内空气污染的危害,儿童比成年人更容易受到室内空气污染的危害。此外,目前我国汽车车内污染的形势也非常严峻。经中国室内环境监测中心对轿车抽检,发现90%存在车内空气污染。
据中国室内装饰协会室内环境监测中心统计,我国每年由室内空气污染引起的死亡人数超过11万人,每年有100多万儿童的死因与空气污染有关。近年来,由室内空气污染造成的男女不孕、胎儿畸形、弱智儿、侏儒儿及各种癌症的比例越来越高,其中由装潢污染引起的癌症、白血病、畸形儿、死亡等诉讼事件也急剧上升:
1987年6月,香港管弦乐团一鼓手 Kristan Philips因在香港演艺学院彩排时吸入保洁员喷洒的杀虫水帝龙,以致脑神经受损,获赔偿2400万,这是香港历来最巨额的人身伤害赔偿。更大的成本是长达十年的诉讼费用共合2.5亿元,一概由几家被告承担。
2000年7月,美国一家律师事务所驻北京办事处委托某装饰公司装修办公室,员工进驻后普遍出现头疼、胸闷、流泪等不适症状。经检测,结果发现室内空气中甲醛超过国家卫生标准,经法院裁决,装修公司退还20%的装修款及利息23万元;
2003年,香港有299名死于非典感染的家属及1000多名SARS感染幸存者,向香港医管局、卫生署等部门提起民事法律诉讼;
2006年,福建省福州市马尾区法院宣判了我国首例由于新房装修造成甲醛超标致人死亡案件。林先生的在入住新房后患白血病不治身亡,法院一审判决,两家公司承担同等连带责任,共同赔偿原告人民币17万元……
记者从今年北京市质监局和东城区质监局联合举办的“3・15”质量宣传咨询活动现场了解到,装修及家具污染已成为影响北京居民生活质量的五大投诉热点之首。
接连不断的环境问题引起了国家高层和人大代表的重视。国务院两位副总理曾连续3次批示,指出室内环境问题关系居民身体健康,要逐步加以解决。在刚刚闭幕的两会上,部分人大代表也提出了加强奥运体育场馆室内空气质量监督、确保室内环境安全的建议。
300亿元市场蛋糕待分
空气净化产业进入快速成长期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增长,人们的环保意识越来越强,对室内空气的健康要求越来越高。各类流行性传染疾病,譬如非典、禽流感等频繁出现,更使人们对室内空气质量状况空前地高度关注。有数据显示,人们对室内环境保护的认知度由上世纪末的29.5%上升到现在的81.5%,足以看出百姓对室内空气污染的认识有了质的飞跃。但是,空气净化器作为室内空气净化的专业产品,在我国办公场所和家庭的使用刚刚起步,尚处在市场导入的起步阶段,普及率不到0.1%。而美国家庭加湿器使用率为27%,日本是15%。基于此,国家大力倡导和支持室内环保产业发展,引发了室内环保净化行业的巨大商机。各种室内环境净化治理产品应运而生,商场、超市一时间喷涂光触媒、甲醛灵、活性碳、消毒液、臭氧发生器、负离子发生器等随处可见,名目繁多,催生了许多研制和生产此类产品的企业。有专家分析认为,室内环保市场已经成为继房地产、汽车、电子通讯和旅游之后的“第五大消费热点”。
我国较早进入这一行业的企业有亚都、高田、美的、瑞虹等。其中亚都以加湿净化产品而著称;高田是以疏水晶态二氧化硅分子筛为过滤介质,过滤效果明显,而且能保持较长时间不用更换内芯,方便实用;瑞虹采用光维技术,整合紫外光、光触媒、臭氧、负离子四重净化技术,主动释放臭氧和负离子,是催化、分解的典型代表。
据中国室内装饰协会室内环境监测工作委员会初步统计,目前全国共有室内空气净化治理产品生产和企业200余家,以中小企业居多,约占到总数的64%,其中一部分是生产空气净化材料的企业,行业集中度比较低,也涌现出了一些大型骨干企业,有5%的企业年营业额超过了1亿元人民币。其中作为行业领头羊的北京亚都科技开发有限公司,近年的年营业额超过10亿元人民币。经过20多年发展,目前中国室内空气净化产品市场已经具有相当规模,进入高速成长期。具有杀菌、消毒、净化功能的空气清新剂、超声波空气加湿器、光触媒空气净化器、负氧离子空气净化器产品林林总总,已经迅速成为大众消费的潮流,使室内环境净化治理成为中国热门新兴产业和朝阳产业。
中国经济的空前发展,为推动室内空气治理行业扩张奠定了扎实基础。2006年,中国GDP(国内生产总值)已突破20亿元人民币,人们的生活消费逐渐从生存型向发展和享受型过渡,这为空气净化产品市场创造了巨大的消费空间。如今上海每销售一平方米房产,业主平均要花26元用于室内环境净化,这是历年来的最高点。上海市室内环境净化协会提供的数据表明,2006年全市室内环境净化行业总产值近八亿元,其中多数开销是市民为新房“洗气”。世界著名经济学家、诺贝尔经济奖获得者、室内空气污染问题专家罗佰特・福格尔先生曾经预测:按照目前中国经济的发展速度,到2010年,中国人均收入水平将比现在高出数倍,由此将导致中国室内空气污染治理由目前在国民生产总值中所占比重的0.5%升至15%左右,中国的室内空气污染治理市场将被放大数倍。据调查,中国拥有规模以上超市3000家,宾馆11000个,医院40000家,写字楼7000座;大中城市居民已达三亿多人。我们假定每五人为一个家庭单位消费1台空气净化器,则有6000万台的潜在市场,目前则只有不到100万台。在欧美发达国家,尽管空气质量已经很好,但空气净化产品已经普遍用于家居、办公生活空间。预计在今后几年内空气净化产品购买的消费空间将超过300亿元人民币,有着非常广阔的市场前景。
另一方面,国内汽车消费市场的快速持续升温,也为汽车用品行业的发展提供了巨大商机。专家指出,今后中国的汽车用品行业将朝着连锁业和国际化的方向发展,到2010年,中国汽车年销售量将超过400万辆;到2015年将成为仅次于美、日的全球第三大汽车市场。整个汽车空气净化用品市场将超过12亿元的整体市场规模,汽车空气净化行业也将大有可为。
整饬市场乱局
国家为新兴产业立“规矩”
目前全国从事室内空气净化治理及检测的企业绝大多数是从事家用净化产品的,而能够治理大面积污染的集中空调系统企业为数甚少,呈现出起步晚、企业规模小、技术含量低、技术标准滞后、行业多头管理、产业布局不合理等现象。尤其是中国空气净化企业普遍缺乏科研力量,所在净化领域的技术创新非常有限。在国外厂商纷纷推出高技术含量的高端产品时,国内厂商仍然停留在活性炭过滤、静电吸附和臭氧消毒的水平。例如在新近流行的光触媒市场,国内的一些厂商基本处于跟进的位置,匆匆推出的不成熟产品更是伤害了客户的信任,高端技术的缺失已经成为阻碍空气净化产业进一步升级的障碍。随着市场需求的膨胀,从事室内空气净化的公司实力、技术、产品参差不齐,部分企业的产品宣传夸大治理效果,受到专家和消费者的质疑,造成该类产品市场环境的混乱,亟须建立一套完整规范的体系,指定专门的监管单位。否则不但不能正确的进行室内环境污染的净化治理,反而给消费者以及经销商造成损失,同时也影响室内环境净化治理行业的健康发展。
为此,2001年底,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总局和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联合了《室内装饰装修材料有害物质限量》、《室内空气污染控制规范》等10项强制性国家标准。
2002年1月1日,建设部颁布《民用建筑工程室内环境污染控制规范》。
2006年2月,卫生部卫监督(2006)53号公告《室内空气质量标准》及《公共场所集中空调通风系统卫生管理办法》。
2006年12月1日,国家发改委又出台了56号公告《室内空气净化产品净化效果测定方法》。
这些行业规范及标准有什么不同呢?
首先,这些标准控制的时段和对象不同。如《室内空气质量标准》控制的是人们在正常活动情况下的室内环境质量;《民用建筑工程室内环境污染控制规范》控制的是新建、扩建和改建的民用建筑装饰工程室内环境质量;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制定的《室内装饰装修材料有害物质限量》标准控制的是造成室内环境污染的室内装饰装修材料中的有害物质。
其次,由于控制对象不同,检测条件也不同。《室内空气质量标准》要求评价人们在正常活动情况下室内空气质量对人体健康的影响,要求检测时每日早晨和傍晚采样,早晨不开窗通风。《民用建筑工程室内环境污染控制规范》规定,对采用自然通风的民用建筑工程,检测应在通风后门窗关闭1小时后进行。
三是标准的强制力不同。《民用建筑工程室内环境污染控制规范》和《室内装饰装修材料有害物质限量》是国家的强制性标准,必须强制执行;《室内空气质量标准》是国家的推荐性标准,相当于一些非强制性的法律法规。
消费者在装修家居前,应该了解《室内装饰装修材料有害物质限量》标准,选择符合标准的建材,委托装修公司选材应当在合同中约定,建材必须符合有关的标准。在装修完工后,应当委托有资质的检测单位依据《民用建筑工程室内环境污染控制规范》进行检测。在入住一段时间后,如果发现居住环境不佳,可以委托检测单位依据《室内空气质量标准》检测,确保家人的健康。
绿色奥运商机无限
行业竞争趋于白热化
举办奥运会是中华民族的百年盛事。然而,以“绿色奥运”为主题的2008年北京奥运会面临最大的两个难题:一是交通拥堵,二是空气污染。交通拥堵相对容易解决,政府可以调控,但是空气污染的问题是长期形成的,对北京的形象会有损害。为此,国家专门成立了奥运空气保障组,协调京、津、蒙、晋、冀五省市,解决减少沙尘暴的问题,同时要求保障运动员比赛生活场馆有良好的空气质量。这就为中国的环保产业发展带来了绝好机会,空气净化产业迅速升温。
其实早在“十五”期间,建设部、国家环保总局已经针对建筑室内空气污染问题进行了重点科技攻关。为兑现北京申奥承诺,实现“绿色奥运”的理念,北京奥组委先后制定了《奥运工程环保指南》、《奥运改扩建工程环保指南》以及《奥运临建工程环保指南》。《指南》中明确规定,要解决奥运场馆的空气净化问题。本届奥运会数十万个比赛场馆、接待酒店和公共场所必须安装的空气安全设备、加湿器和净化器,直接采购和由此引发的民用市场规模高达100亿元之多。
随着“绿色奥运”的临近,企业间竞争异常激烈,趋于白热化。旷日持久的“2008奥运空气加湿净化器独家供应商”争夺战持续了几年时间,2006年5月11日,终于以亚都胜出GE和海尔两大巨头而划上了句号。对亚都科技总裁何鲁敏而言,亚都发起的“”大获全胜,希望通过与奥运品牌的互动,在进一步提升自身品牌形象的同时,为第29届奥运会组委会、中国奥委会以及参加第29届奥运会的中国体育代表团提供支持。据悉,这是奥运史上第一次出现这个产品的供应商,是零的突破。
在“北京2008年奥运会独家供应商配套供应商招标大会”上,亚都科技抛出了未来3年近20亿元的采购计划,吸引了500多家内地、港台及日本等配套企业蜂拥而至。
2007年,各类环保及空气净化产品展会、招商会、论坛竞相登台亮相,可谓烽烟滚滚,热闹非凡:
2007年3月,第四届上海国际室内环境技术与产品展览会暨论坛开幕。
2007年4月,首届中国上海室内环境净化双年会―上海室内环境净化技术国际论坛举行。
2007年6月,由中国环保产业协会和中国室内环境工作委员会主办的第五届国际室内(车内)环境保护产品与技术展览会将在北京国际展览中心举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