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1-30 15:15:53
序论:写作是一种深度的自我表达。它要求我们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真相,好投稿为您带来了七篇城市交通的发展趋势范文,愿它们成为您写作过程中的灵感催化剂,助力您的创作。
关键词:轨道交通;枢纽站点;网络
随着城市化脚步的加快,在每个城市里,都慢慢形成了具有特定形态的交通网络。城市交通慢慢朝客运一体化的方向发展,城市交通枢纽的发展很大程度上决定于 不同交通方式线路之间的衔接以及换乘工作。城市交通枢纽一般是指不同线路之间的衔接,在这个衔接处,乘客们通过、到发以及换乘。
在城市交通 还没有很发达的时候,公交是城市交通的主要方式,出租车、私家车以及自行车是城市交通辅助形式,在此基础上,也可以说形成了一定规模的交通枢纽。但是随着 轨道交通的引入,使整个城市的规划与建设发生了影响,使得城市交通结构具有完全不同于以往的形态,也影响了既有的格局。笔者认为,交通引导发展作为现代现 今的城市建设理念,在此基础上,很有必要对轨道交通对于城市交通枢纽站点的影响做出分析,从而为今后城市交通的发展提供参照。
1轨道交通枢纽站点设计对城市生活的影响
1.1便捷的换乘组织
随着城镇化的加快,城市规模的扩张,以及人口的不断的增长,人们出行时所选择的交通工具不再单一,因此,“交通方式间转换”这个概念便开始孕育出来。这 个概念的意思是人们在出行时,由于特定的状况,需要从一种交通工具的利用转换为另一种交通工具的利用。比如人们从公共汽车转为轨道交通,或者从轨道交通转 为飞机搭乘,当然还包括其他的换乘方式,在这里就不一一描述了。在现今社会,对交通方式转换完成的比较成功的是伦敦的朱比利延长线(JLE)中的坎宁镇(Canning town)站,它的设计将五种不同的交通线路很好的联系起来,当然由于场地的限制,它的实施显得较为复杂,但是不管怎么说,能够将五种不同的交通方式连接 在一起已经非常不容易,对于整个城市交通运输的发展来说意义十分重大。
1.2自然光线的引入
轨道交通站中除了要拥有便捷的换 乘之外,自然光线的引入也十分重要。由于轨道交通站,相对于其他交通形式来说具有一定的复杂性,特别是那些设置在地下的轨道交通站点,因此对于乘客来说,清晰的识别相关的标志十分重要,当然可以设计非常鲜艳的标志,但是为了让人们能够清楚的看见,自然光的引入是十分必要。比如坎宁镇(Canning town)站,在复杂的交通站点就引入了充足的自然光。屋顶能够为售票厅以及地下厅提供充足的光线,这主要是由于屋顶上的大玻璃对自然光线进行了充分的板 射。乘客在售票厅,只要抬头望,便能够很清楚的看见屋顶外的高架桥以及天空,充足的光线能够让整个售票厅或者地下厅一览无余。
2.论轨道交通路桥对城市交通枢纽站点发展趋势的影响
2.1轨道交通对城市交通影响的模型分析
在以轨道交通方式为主要的城市交通中,轨道交通所完成的中转换乘以及出行者的数量,决定其是否能够成为大量客流的交通枢纽,这也决定了这样的交通枢纽未 来的发展前景。为了准确描述轨道交通路桥对于城市交通枢纽站点的重要影响,笔者通过建立一定的模型进行描述。在研究中,笔者将城市空间看做是封闭的,这主 要是保证在一定期间内所研究量即环境资源的稳定性,便于进一步研究的展开。在笔者的模型中,城市交通网络作为一种可以利用的资源,而出行的乘客则视为一个 种群,这个种群的增长速度在某种程度上来说与城市交通网络是相关的。那么通过模型的建立,得出的结论是,在什么样的交通衔接方式下,种群能够最大程度的达 到资源分配的均匀,以及未来一段时间内,这种资源分配又将会朝什么样的方向发展。
2.2轨道交通分担城市交通的压力
城市交通 引入轨道交通,很多时候受到限制的,因为投资不到位以及建设周期过短等原因,因此,以轨道交通为主导的城市交通网在没有办法在短期内成型。因此,在很多城 市里,最先的城市交通枢纽站点被划分成为两类,第一类是已经通过轨道交通方式运行的城市交通。第二类是在很长一段时间内,轨道交通方式都没有办法引入其中 的交通,因此只能暂时维持原状。轨道交通是一种十分快捷的交通方式,其主要优点是大运量、高速度,它能够分担很大一部分城市交通的压力,因此对城市交通枢 纽站点产生很大的影响。
2.3轨道交通与其他交通方式的配合
笔者通过模型设计的结果,得出如下结论。交通发展思想,作为一种现代交通设计的主导思想,主要强化的是交通的纽带作用,从而促进公共交通与土地利用之间的相互配合,最终在城市中形成一种新的城市布局方式,这种城市布局方式主要是以综合用地组团为结点。
以轨道交通方式为重要部分的城市交通枢纽,其所针对的出行者已经越来越多,导致的主要原因除了人们出行率增长之外,还有就是客流量的偏向,由于轨道交通 方式的快捷性,很多乘客都会选择这么一种方式出行,于是轨道交通方式便夺取了其他枢纽的客流量。在最初设计以轨道交通方式为主要的交通枢纽之前,就应当将 这个可能的因素考虑在内,针对其可能的增加量采取一定的措施去应对。其次还应当做的是在使用以轨道交通方式为重要部分的城市交通枢纽时,一旦发现交通枢纽 出现弱化现象,要及时的予以修正,对于那些可以利用的交通资源,要尽快的将其引入轨道交通网络中,从而使轨道交通枢纽在线路资源上能够得到平等的对待。在 施工的过程中,可能会发生工程建设投资短缺或者土地规划出现障碍等等疑难问题,这些问题都使得交通枢纽不能够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因此,在设计乃至施工的 过程中,都应当考虑到常规公交对轨道交通线路的补充作用,为了减轻轨道交通枢纽的运行压力,可以采取一定的措施对公交运输进行补偿,比如价格优惠战略等等,这样能够使得公交线路的客流量增加,从而增加其在所有交通枢纽中的重要性。
3.结语
随着城市化脚步的加快,在每个城市 里,都慢慢形成了具有特定形态的交通网络。城市交通慢慢朝客运一体化的方向发展,城市交通枢纽的发展很大程度上决定于不同交通方式线路之间的衔接以及换乘 工作。作为城市交通网络的重要内容,轨道交通枢纽站能够使各种交通方式之间实现良好的转换,促进城市交通站点发展的同时也促进了周边环境的发展。但是在我 国,轨道交通发展还不是非常成熟,其设计也没有很完善。笔者从轨道交通设计的注意事项出发,以模型为指导,阐述未来我国城市交通的发展方向。
参考文献:
[1]吴小萍,陈秀方,金守华,徐庆元,谢晓辉. 客运专线线路走向多目标决策分析[J].中国铁道科学.2010(02).
关键词:城市结构;交通;耦合发展
Abstract: facing the urban traffic system in our country and urban land use and contradiction between the relevance, and raised the urban spatial structure and the transportation development of the coupling development model is imperative. According to the particularity of guiyang city form and guiyang city traffic conflict, guiyang city road traffic conditions, to explore the city and puts forward the development mode, will be good for guiyang city form and the traffic synchronous coordinate development, urban form in guiyang planning and traffic planning a feasible Suggestions.
Key words: the city structure; Traffic; Coupling development
中图分类号:TU984.11+3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一、研究的宏观意义
国内外对城市空间结构的研究都表明,城市交通对城市空间扩展起着关键作用;城市空间扩展也要考虑城市交通的发展,通过城市空间结构对城市交通模式与空间组织加以限制和调控。事实证明,两者相互支撑才可能有利于城市空间的合理扩展和组织,但城市空间的合理扩展必须满足城市自组织发展机制的要求。
目前,我国经济持续高速发展,一方面,城市化进程速度不断加快,城市高速度、高密度、集中开发的特征十分明显。许多大城市的土地利用显现出人口高密度、开发高强度、综合多元化、城市布局形态集中紧凑等显著特征。另一方面,交通机动化进程速度也不断加快。交通需求猛增,许多大城市的交通系统正处于由步行、自行车为主要构成的传统交通结构向机动化交通结构转变的时期,各种交通问题与城市用地矛盾十分尖锐。两个方面叠加,构成了我国对城市交通系统与城市土地利用两者相互关系研究的突出国情特征。
选择城市空间结构与城市交通组织的时空耦合进行研究,并在对其机制和特征进行探讨的基础上,对中国城市空间结构和城市交通组织的耦合发展模式提供建议。
二、研究的目的
(一)、有助于改善个贵阳市城市道路交通状况
贵阳是西南地区陆域几何中心,位于云桂川湘渝,四省一市的中心,是西南地区最重要的交通枢纽之一。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伴随着贵阳的快速发展,城市道路交通建设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随着城市化进程加快、机动化水平提高,人们对交通出行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城市道路交通成为各级领导和广大人民群众广泛关注的焦点。探索贵阳市空间形态与道路交通的相互关系,可以更全面、更深刻的认识城市空间形态对路网形式、交通模式的影响机制,从而解决贵阳市交通矛盾,改善贵阳市道路交通状况,进一步提升贵阳作为西南重要交通枢纽的功能。
(二)、有助于优化贵阳市空间结构形态
贵阳市的城市形态经历了从轴线型发展模式到由内向外成组成团的发展模式再到“山中有城,城中有山”的城市特色。由于自然山体阻隔及长期的单中心布局,贵阳市老城区人口与城市功能高度聚集,主要交通干道负荷严重,交通拥挤状况逐步加剧。随着近几年金阳新区的建设,使得贵阳城市得以开阔。有利于将新老城区紧密相连,引导城市形成组团式发展的城市形态,为进一步的城市布局优化奠定理论基础。
(三)、有助于促进贵阳市建设生态文明城市
贵阳市在全面完成了“十一五”规划确定的各项目标任务后。省委、省政府高举发展、团结、奋斗的旗帜,把“加速发展、加快转型、推进跨越”作为“十二五”发展的主基调,并明确提出了“工业强省、城镇化带动”两大战略。 “十二五”时期是贵阳市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期、建设生态文明城市的纵深推进期,实施工业化、城镇化战略的加速期,推动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的重要转型期。在贵阳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二五”规划纲要的内容中,明确提出了优化城市发展空间、完善市域
三、研究内容
在国内外相关研究的基础上,从交通组织与城市空间结构之间具有高度关联性的角度运用耦合的地理学概念,力图立足地理学的研究范式,从动态的、系统的和综合的视角,运用城市地理学、城市规划学、交通规划学、系统科学等学科的理论与方法,对“城市空间结构―交通组织”的耦合发展模式做探索性的研究。通过对国际上大城市空间结构与城市交通耦合发展的成功案例进行分析,探讨中国大城市空间结构与交通组织的耦合发展模式,并选择贵阳市进行实证研究,填补对西南地区的研究空白。
从贵阳市城市空间形态与道路交通问题的特殊性出发,分别按时间序列总结研究贵阳城市空间形态与贵阳交通道路发展演变的耦合性,运用“城市空间结构―交通组织”的耦合发展模式对贵阳城市空间形态和交通道路发展现状进行评价,并提出彼此更为协调、相互促进发展的建议。子课题设置如下:
(一)城市空间结构与城市交通组织模式的演变研究
首先,从城市形态及规模的变化、城市空间扩展、城市郊区化等方面分析城市空间结构的变化特征;其次,从交通模式的发展历程、交通空间组织模式的发展历程两方面分析城市交通组织模式的变化特征,并总结出现代大城市的典型交通组织模式:最后,研究城市空间结构与交通的同步发展特征。
(二)城市空间结构与城市交通组织的耦合发展模式研究并对中国大城市“高密度开发―公共交通”耦合发展模式进行构建
首先,提出耦合的定义、内涵和目标;其次,对大城市空间结构与交通组织的耦合机制进行研究,提出耦合类型(包括“低密度开发―小汽车交通”与“高密度开发―公共交通”两种类型),并对城市空间结构与交通组织的耦合过程进行解析;最后,通过总结国际上12个相对成功地把城市空间发展与公共交通发展相结合的城市的经验,提出耦合发展模式的构建原则,并建立“空间耦合一致度”的评价指标体系。
关注中国大城市发展的背景,明确中国已经进入快速城市化时期,并在此基础上,对中国大城市空间结构的特征及发展趋势进行分析;其次,分析中国大城市快速城市化时期的城市交通组织模式的特征与发展趋势;最后,提出中国大城市“高密度开发―公共交通”耦合发展模式的目标、构建原则、内容以及实现耦合发展模式的保障体系。
(三)以时间为序总结贵阳市城市空间结构的演化过程
贵阳从元代起开始建城,由于贵阳市地形较为特殊,城市中心区周边均有山脉相连.城市中心区位于相对平坦的盆地。贵阳城市形态发展具有其特殊性,贵阳市的城市形态经历了从轴线型发展模式到由内向外成组成团的发展模式再到“山中有城,城中有山”的城市特色。
(四)从道路网络、交通工具两方面归纳总结贵阳市城市交通演变过程
城市道路系统是构成城市形态的主要要素,道路系统得发展往往与城市发展同步。在上述课题中详细描述了贵阳市城市空间的演变,该课题与之对应,按照时问顺序描述贵阳市道路系统的演变。贵州地处云贵高原,山峦叠嶂,沟壑纵横。这样的地形地貌一直是制约贵州交通发展的重要因素。本课题对贵阳的道路、交通状况资料进行收集与总结。
(五)贵阳市“高密度开发―公共交通”耦合发展模式的构建
对贵阳市空间结构与交通组织的同步发展特征与发展趋势进行分析;最后,在此基础上,研究贵阳市空间结构与交通组织的耦合发展模式,并提出构建的保障措施。
四、预期研究成果
1、从时间和空间角度对城市空间结构与城市交通道路情况耦合规律进行实例分析总结,得出可以可广泛运用的结论。
2、依据定量分析,构建构建大城市“高密度开发―公共交通”耦合发展模式。
3、以贵阳为实例,运用大城市“高密度开发―公共交通”耦合发展模式的分析,进行贵阳市空间结构与轨道交通空间耦合的定性分析,提出贵阳市“高密度开发一公共交通”耦合发展模式的保障措施。
为打造贵阳市成为生态文明城市,使贵阳市城市形态与交通情况同步协调发展,对贵阳市城市形态规划与交通规划提出建议。
参考文献:
1.玉明,城市产业结构调整与空间结构演变关联研究川,人文地理,200102,85
2.毛蒋兴,闰小培,城市交通系统与城市空间格局互动影响研究【J】,城市地理,200505,45.48
3.毛蒋兴,闫小培,城市土地利用模式与城市交通模式关系研究叽,规划师,200207,69―72
4.张金,上海城市空间结构与交通需求的关系及其作用机制研究【D】,上海:上海师范大学,2006
在城市道路交通管理中,要立足于本城市的道路交通的实际情况,注意节约成本,加强公交运行的优先管理理念。要通过综合这些因素,保证城市交通总体规划的合理性,最大程度上降低交通事故的发生率。
1.1利用宏观调控增强现行交通管理能力
在城市交通管理中,要实行“公交优先”与“发展管理”战略。在城市交通管理中,公交车管理是整个交通管理的重点,要积极引导公共交通的发展,以公共交通分流车辆总数,改善交通环境,降低发生交通事故的可能。笔者在走访调查中发现,部分居民不乘坐的原因主要分为三种:一是公交车人流量大,环境卫生差;二是公交车数量少,需要长时间等待;三是突发急事不能乘坐公交车。综上所述可以发现,发展公共交通的重点是提高公交车管理能力,逐步提高公交车卫生水平;要加强对公交车队的投资,增加公交车数量,提升居民出行能力;要优化公交车行驶路线,保证公交车路线的全面性。政府部门对公共交通的引导不可缺少。一方面,当地政府要加大公共交通宏观管理力度,以本地区居民的实际需求为出发点,适当推出公共交通发展规划,保证公共交通平衡发展。另一方面,要优化公共交通管理方式,不断提高公共交通服务水平。在“发展管理”中,要结合城市未来发展趋势,判断未来一段时间内城市车辆发展情况。通过分析未来城市车流量,合理安排步行道、自行车道的建设情况,避免发生人行道和自行车道挤占机动车道的情况。在城市交通宣传工作中,政府部门可以多宣传低碳出行、绿色出行,建议人们乘坐公交车,开展低碳活动,减少私家车的使用量,缓解交通压力,降低交通事故发生概率。
1.2加强交通基础设施安全管理
基础设施会影响交通运输安全。以沥青路面为例,隆包是沥青路面中的常见问题,隆包导致路面表面凹凸不平,影响行车安全。要加强交通基础设施安全管理,提升交通设施安全系数,及时处理城市道路基础设施问题,做好速度标示工作。对易发生交通事故的路段进行警告。在早晚高峰时期,交警部门要出动警力维护交通秩序。在现阶段,我国城市道路开发建设资源越来越少,城市道路建设工作不能像过去那样盲目地扩建公路宽度,这就说明,通过道路建设工作缓解大城市交通压力的办法已经很难实行了。部分大城市通过建设城市立交桥的方式缓解城市交通压力,这种方式取得了一定效果,但不值得推广,因为建设立交桥需要花费大量资金,增加城市财政负担。另一方面,在建设立交桥的过程中,会影响这个路段的运行。在城市道路建设过程中,可以科学管理交通组织,优化车辆行驶能力。例如,在城市交通运行中,可以在交通拥堵路段划分单向行驶车道,通过交通信号调控交通运行。可以加强交通预警,拓宽交通信息流通渠道,保持整个城市之间的交通信息流通。
1.3制定城市交通管理规划
通过制定城市交通管理规划,提升城市交通管理部门对城市交通的管理能力。
(1)要立足城市当前发展情况
规划未来城市发展道路。在规划中,要以整个公路网为基础,正确处理好道路、车辆与交通管理间的关系。要保证规划设计与城市未来整体规划相适应,满足规划对交通管理的要求。
(2)可持续发展原则
整个管理规划必须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提升城市交通环境,推动交通结构升级,建立起与城市发展相适应的城市道路交通体系,缓解交通压力,提升安全行车性能。
2结语
关键词:公共交通发展战略轨道交通
交通发展战略是城市综合交通规划首要的组成部分,它在对城市交通未来发展趋势的总体预测和判断的基础上,宏观地把握城市交通发展的方向,关注城市交通发展的大局。重庆市是全国重要的工业城市、交通通信枢纽和贸易口岸,是长江上游最大的经济中心。然而,重庆城市交通在系统建设、模式选择、建设标准和供需管理等方面与一些先进城市仍然存在差距,所以重庆城市交通发展需要立足于城市功能、布局与交通的协调发展,寻求可持续的发展道路。
建立以轨道公共交通为主的交通模式
交通模式反映了城市交通的发展战略。交通模式是在用地布局、人口密度、经济水平以及社会环境等特定条件下形成的交通方式结构,即各种交通方式承担出行量的比例分配。
以日本东京为例。东京是世界上著名的交通繁忙城市,城轨系统和铁路系统是公共交通的主导方式。从东京市区范围出行的交通结构来看,东京市区公共交通比重最高,而小汽车比重最低。从可持续发展角度看,东京的公共交通比重高于重庆,尤其是轨道交通比重相差甚远。在世界先进城市中,东京以发达的、极具吸引力的轨道交通而成为特大城市交通可持续发展的成功典范,东京的城市交通发展模式应该成为重庆城市交通发展的首选模式。
2007年5月,重庆市政府常务会议审议通过了《主城区轨道交通线网控制性详细规划》,规划在主城区2737平方公里范围内修建“九线一环”共十条轨道交通线路。“九线一环”远景线网线路总长513公里,其中地下线220.9公里,高架线(含地面线)292.1公里,远景线规划期限为2050年。“九线一环”建成后,主城每平方公里范围内轨道交通线网密度将达到0.65公里。
本文从可持续发展的要求出发,结合重庆自身特点,充分考虑城市土地和交通资源以及环境上的约束条件,认为重庆城市交通发展模式应该是:优先发展能满足大部分交通需求的以轨道交通为主体的公共交通体系,大幅提高公共交通的客运分担比重;同时努力引导和控制小汽车的使用,压缩出租汽车的所占比例。
发展“以人为本”的绿色城市交通
重庆作为山城,道路狭窄,尤其要考虑“以人为本”的绿色城市交通,这方面需要向伦敦学习。伦敦的交通战略目标,是成为一个繁荣的城市、以人为本的城市、交通可达的城市、公平的城市和绿色城市。
重庆主城区交通畅通有两大问题:一是车和路的矛盾,二是人和路的矛盾。车和路的矛盾,即机动车增长较快与路网发展相对较慢的矛盾。人和路的矛盾,主要是靠市民的自觉遵守和协调参与。“重庆城路弯、坡陡、道路窄”这是“先天不足”,需要靠“后天来补”,这就要求市民自觉遵守交通秩序,建立和谐交通秩序。在“以人为本”的绿色城市交通中,可以考虑建立安全无障碍化道路交通系统。如设立人行信号灯、交通安全岛、人行立交等,提高行人、自行车交通安全。同时,建立宜人的非机动车系统:在旧城区商业休闲等人流集中地区,设置地面步行区;在新开发的高密度区建立高架步行系统;在各组团内部建立独立的步行、非机动车廊道。
完善城市快速公共交通的发展策略
城市快速公共交通的发展模式有两种:一是BRT(即城市快速公交,BusRapidTransit)用于地铁或轻轨的延伸,如美国迈阿密市的第一条快速公交走廊,使BRT作为轨道交通的延伸来降低投资与公交运营成本;二是BRT与地铁、轻轨混合使用,地面快速公交与立体的轨道交通共同组成城市公共交通系统的网络,二者的运行线路和换乘枢纽统一规划、紧密结合,既可降低建设成本与运营维修费用,又能提高运营效率。目前,纽约、巴黎、东京等一些人口密度较大的城市一般以轨道交通为主,南美的波哥大以及澳大利亚的布里斯班等一些人口密度相对适中的城市一般以BRT为主。
重庆城市快速公共交通的发展模式可以考虑采纳美国迈阿密市快速公共交通的发展模式,将BRT用于地铁或轻轨的延伸,即确立在主城核心区范围之内以轨道交通为主,在1小时经济圈之内、主城核心区范围之外以BRT为主的城市快速公共交通发展战略,实现两种快速公共交通类型的优势互补,降低建设成本、提高运营效率。
综上,重庆要规划城市交通发展来适应未来经济发展的需要,就要以改善中心城交通状况、优化方式结构、提升服务质量、提高公交吸引力、减少道路交通拥堵为战略目标,扭转城市交通结构恶化的趋势,为重庆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有力的保障。
参考文献:
1.徐循初.关于确定城市交通方式结构的研究.城市规划汇刊,2001(3)
关键词:城市交通;信息服务;移动互联网
中图分类号:F4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198(2013)22017502
1城市交通信息服务的发展现状
1.1城市交通信息服务的概念
全球城市化浪潮带来日趋增长的城市交通运输需求,随着车辆不断增加,道路运输负荷日益增长,交通拥堵、事故频发与环境污染等社会问题逐渐凸现。智能交通(Intelligent Transportation System,简称ITS),在传统的概念上来看,是将先进的信息通信技术、数据通讯技术、电子传感技术等先进技术等有效地集成运用于交通管理,并且能够在大范围内、全方位发挥作用的,最终实现实时、准确、高效的综合交通运输管理模式。通俗的认为,ITS是在现有交通资源条件下,更有效的提高基础设施的使用效率,提高我们车辆的利用效率,给老百姓提供更好、更方便的出行环境。
城市交通信息服务可以认定为ITS面向城市出行者所提供的交通信息服务,它通过交通信息的采集、处理、与应用,促使各类交通参与者主动选择出行模式,在减少废气排放,降低交通延时和增强行驶效率方面发挥巨大作用。
1.2城市交通信息服务的实现过程
城市交通信息服务实现过程,从基本过程来看,可以划分为信息采集、信息处理、信息等三个部分。
信息采集:由视频、地感线圈、GPS、微波雷达、RFID车载单元等传感设备作为采集终端,实现交通流量、速度、位置、事件等信息的采集汇聚,通过通信传输网络上传交通调度中心,经过数据融合分析,存储在交通信息数据库。
信息处理:针对采集信息,对交通管控信息、交通基础数据静态信息、GIS地理信息进行融合挖掘处理,生成道路交通实时运行状态信息、实时道路路况图、交通异常情况报警信息、动态交通路线诱导信息,估算通行时间,发送到信息系统。
信息:采用可变情报板,广播,智能终端、门户网站、车载导航终端等多种方式,将流量信息、行驶速度、拥堵程度、交通安全、交通管制事故信息、道路施工等交通实时信息进行。
1.3城市交通信息服务面临的挑战
随着国内交通信息服务的飞速发展,信息服务的内容、范围与形式也发生了大的变化。城市出行的公众已经不满足于仅仅浏览和查询交通静态信息,而对交通信息服务的实时性、准确性与智能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同时,与传统公共信息平台面向公共群体的服务思路相比,更多城市公众对个人出行方式、个性化出行服务日趋关注,这也决定了如何创新式提供单体用户的服务体验将是交通信息服务发展的新方向。
2移动互联网的发展现状
移动互联网包含终端、软件和应用三个层面,主要指通过智能移动终端,使用移动无线通信方式来获取业务和服务。移动互联网产业近年来发展异常迅速,大大快于计算机和桌面互联网:2012年底全球移动互联网用户已超过固定互联网用户,达到15亿,起步5年内用户扩散速度超过桌面互联网同阶段1倍;移动应用数量在近期三年内超过了140万,App Store在6个月内新增1亿活跃用户(Facebook耗时4年才实现这一目标)。
可以看出,随着第三代移动通信网络的推广商用和移动智能终端的不断普及,移动互联网无论是在智能终端、操作系统与应用业务上都有着传统互联网不可比拟的发展速度。而随着移动互联网应用爆炸性的增长,交通信息服务与其加剧耦合,从而共同形成多个核心服务特征,为出行公众的实时准确、个性便捷的交通信息服务需求提供了强有力的解决方案。
3以移动互联网为载体的城市交通信息服务的特征
3.1在服务内容上紧密围绕以位置服务为核心的创新路径
基于位置的服务(Location Based Service,LBS)是交通信息服务的重要组成部分。基于位置的服务通过时间序列行为轨迹和地理位置的信息标记组合,为用户信息增加新的标记维度,实现了真实地理信息与用户主动行为的绑定。LBS服务的实现需要多种关键技术的融合发展与支撑,如图1:
随着3G移动通信技术的发展,信息传输网络带宽大大拓宽,为信息交互量较大的LBS服务提供了技术保障。同时智能手机的发展推动了移动位置服务应用的普及。一方面在日益强大的智能终端系统能够提供更亲和的仿真界面效果和更清晰的地图展现,另一方面移动位置服务与社交SNS服务的整合创新了移动互联网的服务模式,增强了移动位置服务应用的服务范围与传播渠道。
LBS服务是整个移动互联网产业链与交通信息服务融合的重要抓手。越来越多的社交应用(微博、微信)、移动电商等都包含了丰富的位置要素;苹果公司在2012年苹果全球开发者大会上宣布正式推出自有地图服务;传统互联网巨头纷纷推出有影响力的移动互联网位置服务产品和应用;中国移动、中国电信和中国联通三大电信运营商积极布局移动互联网,着力构建强有力的移动位置服务产业链。
3.2在交互方式上紧密围绕“实时、准确、友好”三个核心特征
实时性与准确性是交通信息服务的基础。移动互联网终端的多维终端等特性,可以随时随地的接入网络来获取交通服务信息。通过智能终端、PAD、可穿戴设备,以实时向交通参与者提供道路交通信息、公共交通信息、换乘驳接信息、停车场所信息以及与出行相关的其他信息,出行公众以此为基础进行出行模式的制定与计划的调整。
以Google glass为代表的增强现实技术是友好交互体验的标志。友好的交互方式将是未来增强用户体验的关键途径,它将直接决定了公众对交通信息服务的满意度。增强现实是一种计算机应用和人机交互技术,在虚拟现实技术基础上借助计算机和可视化技术将虚拟信息应用到真实环境中,把真实的环境和虚拟的物体实时叠加到在一起。将增强现实技术应用到移动位置领域,是交通空间信息服务的一种新方式,根据学习者的位置变化动态地提供所需的空间信息,并通过虚拟三维的方式动态地叠加在用户的视频信息上。增强现实技术将大大提高交通服务的智能化与自学习能力。移动终端设备软硬件能力的增强使其具备了较强的计算和处理能力,这些功能的集成为开发基于移动终端或可穿戴设备的增强现实系统奠定了基础。比如在路况导航环境中,中只需要将智能眼镜的摄像头对准周围景物,就能自动显示相关的交通信息,可穿戴设备的随时交互特征将使用户界面更加智能化。
3.3发展趋势上以人性化、个性化信息服务作为创新潮流
智能交通的参与者,包括政府、企业还是出行者,都对信息的内容、形式提出更高的需求。人性化的交通体验指从末端出行者的交通需求出发,提供实时、动态、个性化的交通信息服务,而不只是单纯的共性数据推送。
人性化信息服务首先应当在可定制化上形成关键思路。一方面用户可根据日常出行情况,对出行路线上关键路段及热点区域进行定制,从而了解常用路线的沿途交通信息以及通行时间预测等。另一方面,运用GIS平台与大数据分析技术,对用户出行的路线及区域进行分析,归纳用户的通行线路和热点区域,分析用户的行为模式,从而针对性的进行信息交互服务。
人性化需求的满足同时体现在人与人之间的信息有效交互。的通过移动互联网为载体提供交通应用信息服务,用户在使用导航或路况应用时,可以通过各种移动触媒,能够通过定位、视频、文字等多维方式主动自身周边路况信息,实现及时、准确的交通信息共享。
4结束语
全球移动互联网流量已经占到互联网流量的13%;典型互联网业务移动化趋势尤为突出,Facebook近30%的流量来自移动设备,Twitter移动流量占比超过50%。作为民生服务的关键组成部分,交通信息服务将需要借助移动互联网进行跨越式发展。本文从两者契合的提供内容、交互方式与发展趋势进行了简要分析与讨论,认为基于位置的服务(LBS)、友好交互与满足个性化需求将是各种创新与应用的发展方向。
参考文献
[1]CNNIC.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R].2012.
[2]工业和信息化部电信研究院[S].2013移动互联网白皮书.
[3]鲁维,胡山.我国移动互联网业务发展现状及趋势分析电信技术,2009,(5):1921.
[4]薛立宏,张云华,曹敏.移动互联网运营关键问题及商业模式探讨[J].电信科学,2009,25(5).
[5]Bill N.Schilit,Norman Adams,Roy Want. ContextAware Computing Applications [EB/OL].http:///want/papers/parctabwmcdec94.pdf,20011010.
关键词:城市交通;绿色交通;可持续发展;以人为本
中图分类号:U49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2374(2009)09-0098-02
城市交通同城市人口、经济、环境和资源都有着密切的关系。一方面,便利的城市交通促进了城市经济的迅速发展,提高了人们的生活水平与工作效率;另一方面,城市交通也引起了诸如大气与噪声污染、道路拥挤、土地占用等一系列问题。绿色交通在这种情况下应运而生。
绿色交通是一个新的理念,也是城市交通的一个实践目标。它是在20世纪90年代后期从国外引入中国的,近几年在国内日渐扩展。所谓绿色交通,简言之,就是协和的交通,即交通与环境的协和,与未来的协和,与社会的协和(安全、以人为本)和资源的协和。绿色交通与可持续发展密切相连,它只有符合可持续发展才具有生命力,而可持续发展通过它的发展得以实现。因此,又可以说绿色交通是基于可持续发展的交通观念所发展的协和式交通运输系统。
绿色交通是“环境革命”这一理念在交通方面的具体化。为了解决日趋严重的城市环境危机,呼唤绿色就成了全人类共同的呼声。因此,可以说,绿色交通是世界发展对21世纪交通提出的一种更高的要求,它是交通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趋势,是解决长期以来一直困扰我们的交通发展与交通对环境污染日趋严重矛盾的重要途径,其中“以人为本”思想也要贯穿其中,它们的实现与否关乎这个生态环境是否被破坏。
一、我国城市交通发展面临问题及绿色交通的指导作用
(一)我国城市交通面临的问题
目前在我国,城市化步伐加快、交通基础设施的建设及扩展、城市规模的扩大及人口的不断增长使我国城市交通发展主要面临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第一,由于城市空间的限制,交通变得愈加拥挤。这种交通供求关系的不平衡以及长期形成的城市混合交通导致了交通拥挤与阻塞。
第二,城市扩建、居民外迁,结果既占用了大量土地面积,又增加了居民出行距离和出行时间,从而增加了交通需求量,使得土地利用不尽合理。
第三,经济发展和城市规模扩大与人口的不断增长,这将刺激人们对交通设施的需求,导致能源消耗大量增加,这将进一步加剧中国能源供给的结构性矛盾。
第四,汽车尾气的排放、交通噪音、振动、电磁波等严重危及着人们的生理与心理健康,使得环境污染更加严重。
(二)绿色交通的指导作用
时代的发展已使城市交通到了发生质变的关键时期。从战略的高度重视和发展绿色交通,是目前我国城市综合交通规划与以往交通规划不同的一个重要方面。城市交通规划必须完成城市交通发展战略研究这一指导城市交通规划和交通发展的纲领性文件,而其中绿色交通理念又要贯穿城市交通发展战略的始终。绿色交通的指导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两方面:
首先,要以绿色交通理念进行科学的交通预测和分析。科学的预测和分析是保障交通可持续发展、长远实现绿色交通的重要前提之一。城市交通规划首先要将绿色交通理念贯穿实施到城市交通预测分析中。
其次,要以绿色交通理念合理确定客运交通结构而且要统筹制定各单项交通发展战略。为引导客运交通向合理的客运交通结构转变,必须统筹制定各单项交通战略和措施,它们既有有机联系、相互协调,又具有相对的独立性,要把绿色交通的理念作为主线贯穿其中。
二、全方位实施绿色交通,走可持续发展道路
(一)实施绿色交通的内容和措施
绿色交通是一个系统工程,涉及交通运输的每一个环节和相关要素,包括车、路(设施)、交通环境、交通组织乃至其所处的整个社会系统。因此,凡是能促进交通系统“环保、健康、安全、高效”的举措都属于建设绿色交通的范畴。另外,绿色交通还有一层含义,就是使交通服务对象感到安全舒适、感觉愉悦、心理不紧张,也就是“以人为本”的思想。
具体应从如下几个方面着手:(1)把完善城市道路网建设和发展合理的交通方式放在实施绿色交通、促进城市交通与环境可持续发展战略的第一位;(2)以加强城市交通管理软件的建设改善交通环境促进绿色交通发展,针对交通需求总是趋于或超过交通供给的现状,就需要在交通管理控制上加以引导,以缓解和解决交通问题;(3)以现代科学技术推动绿色交通工程的实施。
(二)绿色交通方式之城市轨道交通
轨道交通在21世纪之所以备受各国青睐,最重要的是与道路交通相比,轨道交通具有运量大、速度快、时间准、污染少和安全舒适,且与城市道路无平面交叉等无可比拟的优势。此外,噪音和空气污染等环境方面的损失仅为道路交通工具的6%~10%,所以城市轨道交通是在满足城市居民交通需求的 条件下全社会总付出最少的方式,也是满足人文和城市可持续发展要求的最佳方式,有着广阔的发展前景。
据有关资料分析,我国单位运量能耗,公路是铁路的13~16倍;公路运输产生的废气对环境的污染,比铁路高30倍;在同样的运量条件下,修筑公路所占用的土地面积是修建铁路的4倍。特别是随着铁路科技水平的不断提高,铁路运输在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方面的优势,显得更加突出。
城市轨道交通以运行方式舒适、准时、占地面积少、环境污染小、节省能源、快捷方便且运量大而得到广泛的运用。地铁列车以电力作为动力,基本不存在空气污染问题。轻轨列车有电力和内燃之分,但考虑到对城市环境的影响,城市轻轨一般用电作为动力,而内燃轻轨车主要用于市郊轻轨。因而城市轨道交通的发展是绿色交通发展道路的必然选择,今后对轨道交通的不断完善将会在更大程度上推动绿色交通的发展。
三、 “以人为本”理念的应用
(一)“以人为本”理念的提出
在传统的道路设计理念中,“以车为本”长期以来一直是道路交通设计的出发点。交通并不仅仅是车的移动,而是人或物的移动,规划时,要以人为本,充分考虑人的可达性。根据Chris Bradshaw所提出的“绿色交通体系”并结合我国城市人口密度大,自行车、步行的出行比例大的特点,我国城市绿色交通体系建设的优先级顺序为:步行、自行车、公共交通、出租车、货车、摩托车。
在规划建设上,它体现以人为本的指导思想,综合考虑效率、公平、协调、有序等绿色交通原则,兼顾国家经济和宏观政策,着力建设步行、自行车、公交系统。因此,把“以人为本”应用到城市道路工程设计中,并探索其实现的过程显得尤为迫切。
(二)“以人为本”理念指导下的交通
“以人为本”理念首先体现在道路线型设计上。良好的线型设计,不仅为城市交通运输提供安全迅速便利的条件,而且也能与沿线两侧自然环境和景色相融合,以消除乘客路途的疲劳。从景观和安全观点来看,用较大半径的圆弧曲线,要比漫长的直线和短线为佳,除了主干道路和交通性干道不宜采取较多的转折外;一般的道路都可以采用适当的转折,设置较大的曲线,使沿线两侧建筑物和自然景色有所变化,以消除长直线的单调感,解除司机的疲劳,减少交通事故的发生。
街道设施是为人服务的,因此街道设施的规划设计要体现对人的关怀,集功能与环境景观于一体。如在人流集中的步行商业街周围,设置足够的停车场使人们出行更方便;休息座椅与高大乔木或花坛相结合,使人在休息时既亲近了自然又可以避免夏日的暴晒;林荫小道、座椅、路灯及电话亭等,提供人们小憩的空间。
以人为本不仅要考虑到正常人的需求,还要考虑到伤残人、老人和儿童等弱势群体的特殊要求,努力创造一个公平、平等的社会环境。如在街道必要的地方设置残疾人坡道和盲道;提供儿童专用的坐具、场地和设施;为老年人和残疾人设置厕所蹲位等。从城市道路建设的细节处,更多的体现对人的关怀、关心与帮助。
四、结语
2008年北京奥运会上,我们在交通方面做了很大的努力,采取了车辆政策、燃料政策及交通系统管理政策。这些政策对保护环境做出了很大贡献,这也给我们下一步发展绿色交通提供了很好的材料,而且我们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想,因而“以人为本”思想尤其需要重视。通过对我国城市交通规划现状的考察以及对目前交通发展制约因素的分析,我们认为,欲使城市道路交通在尽可能长的时间段内保持生机与活力,就需要从长远的角度进行思考,构建可持续发展的绿色交通体系。
针对绿色交通的现状及其发展趋势,我们给出以下建议和构想:
1.在指导思想上,采用“以人为本”的规划思维,注重人的舒适性,考虑人的可及性大于车辆的可及性。充分考虑人的舒适安全,不仅要考虑车上乘客的舒适安全,也包括考虑路网周围居民是否受到大气污染、噪声、振动等的危害。
2.必须注重步行、自行车系统的规划研究。
3.尽快建立城市快速路及快速轨道网络等“快速通道”。
4.发展合理的城市形态和结构,减少出行次数和出行距离。
5.着力分析商业服务中心对城市交通发展的重大影响,尝试现代步行街系统。
6.尽快建立价格合理的公共交通系统。
相信绿色交通将会在可持续发展思想的指导下取得长足发展,而绿色交通在融入了“以人为本”的思想后,我们身边的道路也将朝着和谐的方向前进。
参考文献
[1]陆化普.城市通现代化管理[M].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1999.
[2]孙翔.现代城市交通规划的弹性思考[J].武汉城市建设学院学报,2000,(4).
[3]任福田.城市交通发展的趋势[J].有色冶金设计与研究,2003,(9).
[4]马荣国,杨立波.可持续发展的城市交通规划[J].西安公路交通大学学报,2000,(10).
[5]陈洪转.基于可持续发展的绿色交通体系构建的思考[D].南京航空航天大学经管学院.
[6]李莹.城市公共交通BRT与MRT模式的比较[J].铁道运输与经济,2006,(3).
[7]周小群,宏.以人为本的城市道路设计探讨[J].科技信息,2007,(7).
【关键词】城市交通;城市规划;关系
在一个城市的发展过程中,交通作为链接外界的方式占有着重要的地位,城市要想快速、稳定的发展,那么,就必须要对交通环境有一个深入的了解。调节好交通发展与城市规划之间的关系,使交通与城市建设紧密相连,规划出一个综合性强并且实用性强的城市布局。
一、新时代背景下城市交通发展的特征与趋势
城市交通是城市的核心,它的发展情况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城市发展的进程。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城市交通中也出现了各种各样的问题,交通的压力也随之增大。但是,交通运输种类呈现出了多元化,并且运输事业得到了迅猛发展。城市交通发展逐渐实现综合性和实用性,并且与城市的整体规划越来越密切。交通的功能已经不再局限于交通疏散的本身,而是更多的与城市整体发展相结合,交通与城市规划呈现出相互制约、协调发展的趋势。
二、交通规划与城市规划的相互关系
(一)城市房地产业与交通的关系
城市中的房地产开发项目具有周期长、价值量大、位置固定等特点,并且在对房地产进行开发时,往往会受到国家对政策、经济的宏观调控或者一些自然因素的影响而发生改变。同时,房地产的开发也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整个城市的规划。因此,与其它城市建设相比较而言,房地产的开发对投资环境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由于房地产自身属于不动资产,并且它的使用、开发以及日后的经营都会将整个交通网络作为发展的依托,由此也可以看出,便捷的交通网络可以为房地产项目的开发以及延伸起到积极的作用,进一步促进城市空间的外延。同样,房地产的开发也能够带动城市交通网络的建设,二者在发展中建立了相辅相成的关系。交通系统在房地产开发过程中起到的重要作用,主要有以下几点:第一,交通网络的建设对房地产开发的顺序有影响。第二,交通网络的建设对房地产所开发的类型有影响。第三,交通网络的建设对城市房地产的分布情况有影响。第四,交通网络的建设对房地产的价格确定有影响。
(二)交通枢纽与城市规划的关系
交通枢纽不仅承担着整个交通的调控功能,同时,也在现代城市发展与规划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在城市规划中,交通枢纽既是人们进行日常活动的聚集地,也是人们进行经济活动的聚集地,交通枢纽在城市当中的重要作用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逐渐突显出来。交通枢纽的改进和完善,可以使它更好的服务于城市规划,并且激发城市的各项功能可以更加充分的发挥出来,对城市的规划与发展都有着重要的意义。交通枢纽可以为周边的人群提供更加完备的、便利的交通条件,在确保交通枢纽可以正常的进行交通集散工作的前提下,可以对周边的空间环境进行充分的开发和利用,用交通枢纽来拉动整个提高城市的建设和城市经济的发展是社会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以交通枢纽为城市规划的核心,在周边建立办公楼、商业、住宅楼、城市综合体等,使城市中的多种产业可以同时发展。交通枢纽与城市的规划以及城市功能的发挥之间有着相互渗透、相互支持的作用。因此,在对城市进行规划的同时,一定要充分的考虑到城市交通的发展情况,以及交通枢纽疏散和调节功能的发挥情况。
(三)道路拥堵对城市发展的影响
对城市来说,城市交通可以称得上是城市的核心。交通情况的好坏在一定程度上对城市中的工业生产、人民生活、商业贸易以及市场经济都会产生影响。交通是城市谋求发展的前提条件,同时,它也是城市生存的基础。城市交通的拥堵会对城市的生活质量和生活效率带来压力,并且也减缓了城市发展的进程。道路拥堵主要对城市的发展有以下几方面的影响:第一,道路拥堵影响了城市在空间上的布局。第二,道路拥堵影响了城市的发展规模。优异的地理位置和完善的交通环境是一个城市繁荣发展的条件,因此,道路的拥堵势必会对城市的功能性产生影响,并且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城市经济发展的速度。
(四)道路设计年限、质量等与城市道路拥堵主要对城市的发展有以下几方面 的影响:第一,道路拥堵影响了城市在空间上的布局。第二,道路拥堵影响了城市的发展规模。优异的地理位置和完善的交通环境是一个城市繁荣发展的条件,因此,道路的拥堵势必会对城市的功能性产生影响,并且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城市经济发展的速度。
1、道路设计年限与城市规划之间的关系
道路设计的年限对城市规划产生影响的原因主要有两方面。首先,就是在对道路进行设计时,参数的取值出现了问题。其次,是对道路进行设计之前并没有进行一个长远的规划。在参数取值方面,通常情况下,交通道路都是沥青混凝土的路面,它的使用年限在理论上应该是20 年左右,但是实际上由于对道路的日常养护工作不到位,道路在使用10 年左右时间就出现了严重的损坏。使道路的使用寿命缩短。对道路没有一个长远的规划主要体现在,设计路面时在宽度上以及承载量方面考虑的不够周全,使后期不断的对道路进行修缮,造成资金浪费。面对这种情况,对城市的发展与长远规划都产生了一定程度的影响,由于道路不断的进行改善,使交通受到干扰,自然影响了城市功能的发挥。
2、道路设计的质量与城市规划之间的关系
道路设计的质量问题主要体现在路基路面设计中材料的选择,以及对路基设计的合理性没有达到路面的使用标准,因此影响了道路的正常应用。这样一来,就导致道路的功能没有发挥出来,在对城市规划时,受到了道路的限制,造成城市化建设的进程减慢。
三、新时期城市交通线路规划与城市发展的方法探讨
(一)绿色交通规划
建设绿色交通的先决条件是,要注重城市中自行车系统和步行系统的发展。其中,对城市当中步行系统的建设主要是通过在地下、路面以及空中建设人行通道,通过这样的方式来为步行系统建立一个网络。在建设步行系统的过程中,也间接的扩大了城市的规划范围,使城市中一些立体空间可以被充分的利用,城市的各项功能也被激发出来。同时,在城市当中的一些公共空间范围内设置相应的环境设施、休闲设施等,使人们的生活更加便捷、舒适。中国是自行车的发源地,自行车这种交通运输工具对整个城市的交通来讲十分重要,并且所占的比例很大。由于自行车具备清洁、无污染、方便等优势,因此,发展自行车这种交通形式,与建设绿色交通的理念是十分吻合的。
(二)从用地布局的角度分析
在现代城市规划的过程中,不断的将单一的城市布局转向多元化的城市结构。因此,对土地进行合理的布局是改变城市结构的重要形式。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和科学技术水平的提高,土地资源的集约化理念使土地在空间上的布局更加合理,并且城市规划的各个性能得以充分的体现。合理分配土地,避免交通出现区域性集中的现象,这样也可以进一步缩短人们出行的距离。对城市进行合理、科学的规划,特别要注重土地与交通之间相互配合的程度,使交通可以发挥出它的调节功能,促进城市的有序发展。
(三)各类交通的协调发展
交通运输时,协调各类交通之间的关系,可以使交通系统更加有序的进行,同时,也使交通系统从整体上达到最优化,最终实现交通的可持续发展。同时,交通的协调发展,在一定程度上也促进了整个城市化建设的进程,使城市的规划更加合理。要想协调各种运输方式,就必须要对交通的运输量以及发展趋势进行预测,依照所预测的结果来对城市进行布局。
总结:
综上所述,对于城市的整体规划不能离开对城市交通发展的预测。对城市交通进行精准的预测,可以进一步提高交通的运输能力,进而为城市经济发展和规划提供理论基础,使城市的功能可以在最大限度上得到发挥。
参考文献:
[1]吕维娟.城市总体规划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异同点初探[J]城市规划,2005(02).
[2]韩强,城市交通发展与城市规划之间的关系[J].山东大学学报(理科版),2003(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