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刊物 生活杂志 SCI期刊 投稿指导 期刊服务 文秘服务 出版社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首页 > 精品范文 > 项目知识管理方法

项目知识管理方法精品(七篇)

时间:2024-01-29 15:16:58

序论:写作是一种深度的自我表达。它要求我们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真相,好投稿为您带来了七篇项目知识管理方法范文,愿它们成为您写作过程中的灵感催化剂,助力您的创作。

项目知识管理方法

篇(1)

很多企业都强调将创新作为竞争力的主要来源,而创新的实质就是企业在创造知识和管理知识。如果将知识管理系统定义为一种共享知识的封闭式空间和组织惯例,那它不过就是一种信息处理系统而已。这种系统的重要缺陷之一,就是忽视了组织中的“情境知识”(Contextual Knowledge)。组织只有建立起动态的业务系统,才能真正有效率、有效能地创造并应用知识――在达成组织的经营目标的同时,不断地创造和应用知识,同时提升组织的竞争能力。建立知识管理系统(也是企业资产管理系统),不仅是公司的IT部门的事情,更是公司最高管理层的最重要工作之一。“边干边学”,企业才能在业务中建立起知识管理系统来。

动态业务系统一方面能将结构要素和程序要素紧密地结合在一起,另一方面又能保持开放性,因而能适应不断变化的组织情境。当然,业务系统也是知识管理系统存在与进化的“物质条件”。业务系统的目标是使那些分散的组织流程保持相对稳定性,以形成高效的组织惯例;而动态业务系统的目标则是发展创造性程序,以不断创造和应用知识。

组织都是通过知识转化过程(显性和隐性知识之间的多途径相互转化)来创造和使用知识的。这包括了四种过程或形式:社会化、外化、结合、内化。日本7-Eleven超市和丰田汽车公司的知识管理系统的长期实践,都说明了这些思考的正确性。

动态系统也是流程管理系统。德国的知识管理研究者佛朗霍夫特别倡导“以流程为导向”的知识管理方法,他谈到了知识管理的流程化的建议。(1)我们在日常工作中使用来自同事、供应商、客户、竞争对手及其他来源的知识和专门技术解决问题,完成任务。(2)“我没有时间”或“我的团队没有时间”,是在组织中进行知识管理时最常见的障碍之一。因此,知识管理的相关任务必须与日常工作任务结合在一起,并融入到日常业务流程中。知识管理不应与日常工作脱节。(3)产生、存储、传递知识的方法,因特定的业务流程而有差异。这些具体要求必须融入到知识管理方法当中。(4)业务流程为知识提供应用环境,这导致了工作中使用和产生的知识形成了一种集中式的、以用户为中心的结构。(5)企业文化是最常提及的知识管理的成功因素。不过企业文化非同质的实体。它是不是的职业文化(如工程师、经济学家、律师)和部门文化(如销售、研发、生产),以及根深蒂固的企业传统和价值观交织而成的网络。业务流程能够为不同的观点,提供客观的联结要素。对与知识相关的活动进行定义,会使相关变化的讨论比关于相关价值的讨论更为理性。(6)以业务流程来导向知识管理方法,可以使员工更多地参与其中,这有助于实现其工作承诺,并因日常知识管理活动的改善,而促进内部激励动机的产机。

要从企业战略层面把握知识管理。20世纪90年代,非常流行的“业务流程重组”(BPR)项目在企业界广泛失败的原因之一,就是忽略了知识这一重要因素。BPR的重心一般放在研究、改变各种流程因素上,包括工作流和流程、信息的流动及其使用、管理和业务实践,以及人员配备和其他资源。但是,大部分BPR的工作重点,很少放在知识上。经验与研究结果表明,知识管理和流程与企业战略之间的关系,将比今天更为紧密,这种需求是显而易见的。尽管如此,更多的研究还是要放在知识管理与公司的战略保持一致上。正如英国石油公司的首席知识官所说,“过去,知识管理从‘能源-资源’所在之处开始;未来的知识管理将与公司的战略保持一致,并融入到业务流程之中。”

篇(2)

关键词:知识管理;安全管理;运用

中图分类号:TU714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一 引言

由于人员素质参差不齐并且对作业环境陌生,路桥勘测中各种危险、危害随时可能发生。作为公司,在整个工程中,应该从源头抓起,实行全过程的安全管理,合理安排和协调各施工单位的作业。要实现项目的长期安全目标,就必须对安全管理进行持续改进。然而,目前项目安全管理的状况不尽人意,安全管理缺乏一个系统、有效、科学的管理方法。尤其是项目管理人员忽视了对项目安全管理过程中知识的有效管理,导致安全管理知识的丢失; 项目安全管理文件的简单编撰导致了项目安全管理知识共享的低效; 项目安全管理经验等隐性知识的难以编码导致了隐性知识的丢失等。因此,有必要对工程项目中安全管理中的有效方法、措施、经验、教训等内容进行分析、归纳、提炼,以便为后续管理提供支持,这就需要运用知识管理方法。

二 知识与知识管理

20 世纪 60 年代初,美国管理学教授彼得·德鲁克博士首先提出了知识工作者和知识管理的概念,指出人们正在进入知识社会,在这个社会中最基本的经济资源不再是资本、自然资源和劳动力,而应该是知识,在这个社会中知识工作者将发挥主要作用。20 世纪 80 年代以后,彼得·德鲁克继续发表了大量相关论文,对知识管理做出了开拓性的工作,提出“未来的典型企业以知识为基础,由各种各样的专家组成,这些专家根据来自同事、客户和上级的大量信息,自主决策和自我管理”。在 20 世纪 90 年代中后期,美国波士顿大学信息系统管理学教授托马斯·H·达文波特在知识管理的工程实践和知管理系统方面做出了开创性的工作,提出了知识管理的两阶段理论和知识管理模型,是指导知识管理实践的主要理论。与此同时,日本管理学教授野中郁次郎博士针对西方的管理人员和组织理论家片面强调技术管理而忽视隐性知识的观点提出了一些质疑,并系统地论述了关于隐性知识和显性知识之间的区别,为我们提供了一种利用知识创新的有效途径。进入到崭新的 2l 世纪初,瑞典企业家与企业分析家卡尔-爱立克·斯威比博士将对知识管理的理论研究引向了与实践活动紧密结合并相互比照的道路,他从企业管理的具体实践中得出,要进一步强调隐性知识的重要作用,并指出了个人知识的不可替代性。

作为一种新型的管理模式,知识管理伴随着知识经济进入我国已经有一段较长的时期。然而,知识管理在我国企业中并没有取得预期成效,既没有被广泛地接受认可,又没有被较好地实施。随着市场竞争的日趋激烈,建筑企业的市场经营机制逐步完善,为了适应来自国外同行的竞争,一些建筑企业开始组建大型企业集团及上市公司,从劳动力密集型企业向管理密集型、知识密集型企业转化,越来越多的企业已认识到信息与知识对企业发展的重要性,这些都为开展知识管理奠定了坚实的基础。通过知识管理,建筑企业才能有效地将知识资源转化为生产力,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能力,迎接知识经济时代的挑战。

三 路桥勘测公司安全知识资源分析

在实施知识管理前,路桥企业就必须对本企业中所拥有的知识资源进行详尽的分析整理,以确定知识管理的对象和方法的选择。资源理论认为资源就是企业在生产过程中所投入的各种生产要素,这些要素是资源理论分析问题的基本单位。企业的知识资源大致可以分成两大类: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企业的显性知识是企业拥有的以路桥理论、科学发明和工程技术等形式存在的知识。通过信息技术手段,可以非常方便地整理、存储以及管理显性知识。路桥产品、路桥材料、施工设备、施工工法、生产工艺、以及企业拥有的资质和专利都是企业重要的显性知识资源。企业的隐性知识是指企业员工的创造性的知识,它们存在于人的头脑之中,主要是员工的专业技能、技巧、工作经验、解决问题的方式、方法等。企业拥有大批的知识型员工,这些知识型员工是公司重要知识资源的拥有者、使用者、创造者以及发展者,如公司高层管理人员、项目经理、技术工程师等,他们都是企业最重要的隐性知识资源。即便是普通员工和基层施工作业人员在企业知识管理中也扮演了重要的角色。同时企业内部拥有的对大量信息进行搜索、整理、加工、存储等相关的系统也是企业重要的隐性知识资源。

在安全管理中实施有效的知识管理,不仅将有利于减少安全管理中形成的知识碎片,而且通过对凌乱知识的整理和积累,可以将以文字或语言形式保存的信息资源与人的头脑中的经验思维进行有机地结合,并将之运用于工程项目安全管理的实践过程中,实现隐性知识向显性知识的转化,个人知识向组织知识的转化,从而保证安全管理目标的实现。

四 知识管理在路桥勘测公司安全管理持续改进中的运用分析

近年来,科技进步对经济、社会生活的推动作用与日俱增,随着科技对经济的贡献日益加大,产品、服务中的知识含量不断提高,知识已成为促进经济增长的关键因素,作用日益突出。基于知识管理的路桥勘测安全管理持续改进,就是从获取的大量知识中发现支持安全管理的知识,进行项目安全计划的制定、项目安全计划的实施控制及项目安全计划的实施效果评价,创造出新知识,实现所有项目管理人员的知识共享,实现对工程安全管理经验等隐性知识的有效开发和利用,及个人知识、专家知识向组织知识的转化,实现安全管理持续改进的目标,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步骤:

( 一) 知识获取

知识获取就是要将文档、数据等( 显性知识) 和存在于人脑的专家技能( 隐性知识) 转化为可复用、可检索形式的知识。路桥公司安全管理中,知识获取包括各种各样的信息资源,如电子文档资料、纸质文档资料、语音资料和数据等的搜集、分类和整合。企业的显性知识是相对容易获取的,较难获取的是企业的隐性知识。企业可以通过技术引进、人才引进、战略联盟等方式获取知识; 可以通过商业购买的方式获取其他优秀企业的先进技术; 可以通过获取技术的存储媒体( 如光盘、书本、网络、录像带等) 、软件等方式获取知识。其次,企业的知识小组可通过业务流程分析,确定企业急需的关键人才,并通过内训、招聘等方式弥补。最后,还可通过与其他外部利益组织组成虚拟企业等形式开展广泛的合作,尤其是加强与政府、银行、法律部门、业主的沟通,获取多方知识。

( 二) 知识传递

知识传递是知识管理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通过知识的传递,一方面能够提高企业的整体绩效,另一方面能够提高员工的知识水平,为企业的长期发展提供人力资本,为企业获得较大的竞争力奠定良好的基础。

篇(3)

内容构成

本次正式颁布的标准还只是知识管理的第一个标准――《知识管理框架》部分,主要定义了知识管理的基本概念和框架模型,以形成对于知识管理统一的认识,力图为我国的组织开展知识管理实践提供指南。该标准具体包括:范围、规范性引用文件、术语和定义、知识管理目标和原则、知识管理模型、知识资源、知识流程和活动、知识管理的支持要素等。

《知识管理框架》首先从目标和原则上对国内长期存在的多种知识管理定义进行了统一融合,明确指出了知识管理实施的八项指导原则,具体包括领导作用、战略导向、业务驱动、文化融合、技术保障、知识创新、知识保护、持续改进等。

模型解读

1)概念模型:

知识管理是企业组织行为主体针对内外部战略核心资源――知识资源客体,展开一系列的有关知识资源获取及价值挖掘应用的行为及活动(知识鉴别、创造、获取、存储、共享、使用),以有效推进组织内知识资源的积累、创新与增值,并进而推进企业与组织整体战略发展目标的可持续达成。影响这个过程的关键组件要素主要有三方面内容:KMS等系统为代表的技术设施角度的投入;完善的知识管理组织架构及相关岗位职能配备,以及相适应的有助于知识学习共享行为模式形成的规章制度制订出台;注重与倡导知识共享与学习创新的组织文化活动开展与氛围营造。对于任何一个希望在未来实现成功与可持续的知识管理目标的组织与企业而言,这三方面的要素内容缺一不可,要强调针对自身发展阶段与需求的三要素协调化发展。

篇(4)

知识管理模型的发展是人们对知识管理研究的不断深入过程。20世纪90年代以来,知识管理模型的发展大致可以划分为3种类型[14]:基于知识的管理模型,基于知识管理工具的管理模型和基于组织绩效的管理模型。这些模型对组织结构、组织文化、领导、信息技术、项目质量配置等影响知识管理的因素作了分析,为知识管理的系统化、结构化建立了有力的理论框架。新世纪以来,国内外有关学者的研究进一步推进了知识管理模型的发展。哈佛商学院的迈克•波特在《竞争优势》中首次提出“价值链”模型[15],认为组织的发展不只是要增加价值,更要重新创造价值,在价值链系统中,不同的业务单元需要协作,组织内部各项活动需要优化组合与协调,从而为组织创造更大价值。Holsapple和Singh在总结已有研究工作的基础上,提出知识链模型,对知识管理的活动要素、实施与控制、目标要求等进行了深入分析,从竞争优势的角度,分析、寻找与知识管理相关联的关键活动,为人们提供了一个产生竞争力源泉的知识管理活动的框架[16]。马扬等学者将科研组织的知识管理过程看作是一个循环的、对知识进行控制与反馈的过程。根据科研组织知识生产与流动的特点,提出其知识管理的模式与流程[17],认为这一过程的实现包含了知识的挖掘、整合、存储、共享和转化等五个相互融合的阶段,这五个阶段并非孤立运行,而是相互融合、相互促进。

2.基本假设与研究方法

2.1基本假设

知识管理能力是科研项目组织知识管理水平的具体体现,结合前人研究成果,本文认为知识管理能力的本质是知识资源的统筹协调,提出知识管理能力的内涵和构成如下:知识获取能力:使组织最大限度拥有知识的能力。知识共享能力:成员间、成员与组织间信息传递的能力。知识转化能力:显性知识与隐性知识、有形知识与无形知识相互转化的能力。知识应用能力:利用已有知识解决现行问题的能力。知识保护能力:保护组织知识免遭剽窃或流失的能力。知识创新能力:解决新问题、创造新知识的能力。在知识管理提升组织绩效的基本前提下,以项目进度、项目成本和项目质量为考量指标,定量分析6大知识管理能力对R&D实施的影响程度,进而探求提升R&D实施效率的有效方法。初步假设6大知识管理能力共同推进项目进度、降低项目成本、提升项目质量,假设模型如图1所示。

2.2研究对象

某大型研究所的40个科研项目组织,该研究所主要从事国防科技工业和民用领域先进材料的研制与开发,拥有10个研究室,设有研究生部和博士后流动站,科研人员1000余人,成立50多年来,已取得科研成果2400余项。

2.3研究方法

面向40个科研项目组织的成员,包括项目经理、资深专家和一般科研人员,采用问卷调查法,了解知识管理对R&D实施的推进作用。问卷设计借鉴国内外知识管理理论的最新成果,结合研究对象R&D实施的具体特点,并在调查问卷正式发放前进行小范围的试验调查,检验问卷设计的科学性与合理性。量表均从不符合到完全符合划分为5级,采用五点正向记分法。问卷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为个人背景情况调查,目的是了解被测试者的基本情况,用于对问卷的筛选;第二部分为知识管理能力调查,包括知识获取能力、转化能力、共享能力、应用能力、保护能力和创新能力6个维度,共计41个变量,用于了解被调查科研项目组织知识管理能力的实际状况;第三部分为R&D实施水平调查,包括项目进度、项目成本和项目质量3个维度,共计16个变量,用于R&D实施水平的定量评价。利用SPSS软件对调查结果进行统计分析,建立知识管理能力与R&D实施过程中进度、成本和项目质量的量化关系,包括信度分析、效度分析和回归分析。其中,信度分析采用最适于态度、意见式调查问卷分析的Cronbachα信度系数法,效度分析采用因子分析法,回归分析采用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方法。根据统计分析结果,筛选出影响R&D实施的关键知识管理能力,并分析关键知识管理能力对R&D实施的影响。

3.结果分析与讨论

3.1信度、效度分析

知识管理能力与R&D实施9个方面的信度分析结果见表1,由表可知,所有维度的α系数都达到了0.94以上,调查问卷的内在一致性程度很高。因子分析结果见表2。由表2可知,每个维度的调查结果都通过了0.000显著性水平的Bartlett's球形检验,KMO检验结果接近或超过0.9,非常适宜做因子分析。因子分析结果显示,每个维度都提取出一个公因子,方差贡献率超过76%,这表明9大因子从很大程度上反映了知识管理能力的6个方面和R&D实施的3个维度。将103组调查数据代入各因子的数学表达式,利用EXCEL可以计算出各因子得分,成为多元线性回归分析的数据基础。

3.2回归分析

3.2.1相关分析通过绘制知识管理能力与R&D实施的散点图,初步分析出知识管理能力与项目进度、项目成本和项目质量之间存在明显的线性相关性。为进一步明确其相关程度,计算Pearson相关系数见表3。由表3可知,项目进度与各知识管理能力的相关系数介于0.55~0.73,项目成本介于0.47~0.58,项目质量介于0.58~0.7之间,三者的Sig.值均为0.000,小于0.01,表明R&D实施与知识管理能力之间高度相关。3.2.2回归模型相关分析结果表明,项目进度、项目成本和项目质量与知识管理能力之间具有较强的线性相关性。因此,它们之间的内在联系可以通过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方法来建立。为消除自变量选取方式对模拟结果的影响,分别采用强行纳入法和逐步回归法建立回归方程。第一,项目进度强行纳入法获得的回归方程为两种自变量选取方式的标准化偏回归系数均表明,知识应用能力对项目质量的影响最大,它解释了总体方差的49.6%。

3.3讨论

回归分析表明:知识获取能力、知识共享能力和知识转化能力与项目进度、项目成本和项目质量的相关性不强。就此结果,本文进行了专题回访,科研人员普遍反映信息化技术的发展促进了项目信息的获取、共享和转化。在信息化技术出现以前,信息的存储方式以纸介为主,科研项目组织信息的获取依赖于分散各地的图书馆,组织内信息的共享主要靠口述和纸介传递,组织的无形知识和隐性知识更多存在于科研人员的大脑之中,未能有效实现有形化和显性化。这种信息的处理和传递方式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科研项目组织R&D实施的效率。随着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存在于项目组织和科研人员中的无形和隐形知识逐渐电子化、显性化,科技文献实现了网络化,信息处理方式更加便捷化,信息获取的渠道大大拓宽,科研项目组织内部网络办公平台也逐步建立完善,科研项目组织知识获取能力、共享能力和转化能力,均得到前所未有的提升,不再是制约科研项目组织R&D实施的关键因素。回归分析结果显示,知识创新能力影响项目进度。回访过程中,科研人员普遍反映,科研项目组织在基础研究方面的投入以及组织文化、管理制度、激励机制等因素直接影响项目组织知识创新能力。据此,本文认为,为促进项目进度,科研项目组织应从基础研究入手,通过完善自主创新体系、创新激励机制,营造和谐包容的文化氛围,持续增强组织的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能力,进而全面提升项目进度。回归分析表明:知识应用能力影响项目质量。知识应用源于理论、行于实践,是理论的工程化应用,回访时,科研人员普遍认为,组织成员的理论联系实际能力和工程化经验直接决定着项目的最终质量。老员工的传帮带,可以快速促进新员工在实践中成长;组织内的团结协作和集思广益,有利于组织整体实践能力的提升。项目组织全体在实践中的共同成长,决定了项目的整体质量。回归分析表明:知识保护能力影响项目成本。对科研人员的回访了解到,随着国家科研体制改革的深入,科研项目的投入逐渐从数量向质量转化,而且项目从申报到成果验收的管理也明显比过去规范和严格,与此同时,同期内同类项目的申请单位却在成倍增加,这使得项目申请和实施的难度越来越大。为确保项目申请成功,项目组织逐渐开展先期风险投入,增加了项目运行的成本。为此,加强科研项目组织知识产权保护,提升组织知识保护能力,成为赢得项目竞标的关键因素。

4.结论

篇(5)

    由此可以得到启示:这种管理模式不但推动大型企业的长久发展,对中小企业打好知识管理的基础也不无裨益。 

    柏克德公司(Bechtel)把知识与经验看作企业的重要资产,,投入资金加强管理。但是,该公司的经营预算非常紧张,一切知识管理计划都只能针对那些回报率最高的领域。 

    很快,这个工程建筑公司的经理们就发现,只有对企业的“复合型知识”进行优化管理,才能获得最充分的收益。那些具有多年工程建设工作经验的项目团队自然积累了大量的专业知识,遗憾的是,其中很多知识根本不为企业其他人所知。这些知识始终处于封闭隔绝的状态,他人难以接触,其利用率也就大打折扣。 

    柏克德公司目前正在努力地建立起一套基础设施,用以促进复合型知识的迅速普及,并且在这个过程中充分地调动项目团队中每一位成员的力量。这种努力非常有助于该公司为遍及世界各地的客户提供更加出色的服务。同时,公司主要工程项目的收益率也有望得到可喜的提高。 

    柏克德公司的经验表明,促使企业中的人员作出正确决策是成功的关键。从表面上看,这只不过是下放决策权并建立决策责任制的问题。但更重要的问题在于,必须为人们提供制定正确决策所需的知识。 

    虽然许多企业都已认识到加强知识管理的重要性,但他们中的大多数从一开始就走上了一条错误的道路。看来,他们的失误在于采用了一个错误的企业知识学习模式。这种模式过分简单地侧重个人的学习,因而使企业在管理重点上出现了失误。 

    这种错误方针的第一个问题在于,它误导人们仅仅关注知识的内容。人们会说:“我们需要对有关日本市场的知识进行管理。” 

    实际上,还有许多其它的知识分类方法,几乎不考虑知识的具体内容。比如说,除了按照内容分类以外,你还可以根据知识的来源进行分类:这一知识只能在一个地方找到,还是在不同地方都能得到?这种方式就是忽略内容而重视来源的分类。此外,知识的分类还可以按照下列标准进行: 

 接受者:哪类人员可能需要这些知识与经验?

适用性:这些知识与经验的适用范围有多广?是只在当地适用还是放之四海而皆准?

传递性:将这一知识传递给其他人是否容易?正确地应用这些知识,其难度有多大?

内容的丰富程度:这些知识与经验在多大程度上,需要针对具体的问题进行具体的分析?经过简化之后实用价值将有多少损失?

时效性:这一知识产生了多久?在多大程度上受到时间的影响?

可信度:这一知识是否易于测试?其来源是否可靠? 

    不同的知识类型 不同的管理方式 

     如果你同时考虑到这些方面,就一定会对知识的分类有了初步的了解。可以采用如下四种类型对知识进行分类,并据此实施不同的管理方法: 

    易学型知识 这种知识简单易学但适用范围不广。例如,丽嘉酒店(Ritz-Carlton Hotel)的一名客房预订员知道,Smith先生总是预订禁止吸烟的房间。这一经验很容易传达给其他相关工作人员,但是适用范围非常有限。比如说,你不能据此推断,所有来自Smith先生家乡的人都不吸烟。对于这种可以迅速掌握的知识和经验,最佳的管理办法是把它们汇总在一个人人都能找到的地方,最好是个高效翔实的数据库。 

    普及型知识 企业内部有些知识与经验既容易传授,适用范围又广。企业内部的人员管理规定,如填写考勤表的方法等等,就是这一类的知识。对于这类“普及型”的知识,最好是将它们编订在一起,作为基本要求分发给员工,在企业内部推广普及。 

    复合型知识 如果一种知识应用范围很广但是又比较难以掌握,那么就需要通过精心组织的培训来普及。例如,管理一个大型项目的要领与技巧就属于这一类型的知识。学习者只有通过亲身实践或向有经验的人员认真学习,才能掌握这种知识。 

    一次性知识 最后,企业中还有一种知识既不易学,应用范围也不广。比方说,某一办公部门的一位网络管理人员可能深谙苹果操作系统(Macintosh)的运作,但是如果企业中绝大多数部门都使用Windows办公系统,那么他的知识与经验就没有必要推广应用,何况学习这种知识也绝非易事。由于对这类知识进行管理的回报率非常之低,因此没有必要对这方面的知识管理过于重视。只需鼓励他们建立一个非正式的兴趣小组,供那些有可能用到这些知识的人员进行不定期交流就足够了。 

    影响人们的行动,推行高效的工作流程并提供所需的技术支持,巧妙地保持这三者的平衡,才称得上最佳的管理方法。对企业经营如此,对上述四类知识与经验也不例外。但是,知识类型不同,三者的搭配关系也各异。比如说,易学型知识非常易于计算机化,因而在这方面的管理就要最大限度地围绕信息技术进行。而复合型知识就要求最大限度地突出人员管理。四种知识类型的管理对资金与人力的投入都有明确的要求标准。对一次性知识的管理就属于“吃力不讨好”,而复合型知识的管理却是在竞争中获得优势的唯一关键所在。 

    转换一种知识传授模式 

    一个企业在一天中学到的知识,比一个人一生中学到的都多。因此,当需要个人做出商业决策时,无论他(她)向多么博学多才的个人请教,也不如从整个企业吸取经验。一位决策者征求顾问团的意见,实际上就是“多对一”的知识传授过程。而一个项目团队在网络讨论数据库上进行咨询,这种知识传递的过程就成了“多对多”。 

    这种“多对多”的知识传授模式不可能很快被普遍接受。经理们将会在相当一段时期里维持传统的咨询方式,即只向个人而且是可靠的人士征求意见。一旦他们开始尝试扩大咨询范围,马上就会感到一种失去控制的危机感:知识与经验是否泄露得太多,知情人是否过于广泛了? 

    柏克德公司在知识管理中对传递的知识内容与知情范围相当重视。客户聘用该公司是因为其丰富的专业知识和经验。但是考虑到这些建设项目的投资额往往非常巨大,客户们经常对其运营支出感到担忧也在情理之中。 

    降低支出的方法有很多,但是许多方法都是以损害质量或企业对将来的投入为代价的。柏克德公司的方式看起来有些不易理解,它是依靠增加成本来达到降低成本的目的。简单地说,如果能够为积累知识与经验提供更多的投入,企业就能创造更多的财富并降低成本。 

    这一过程远远不象柏克德公司一开始估计的那样简单。该公司本来以为,只要建立一个经验交流中心,然后借助信息技术公之于众就万事大吉了。而实际上,在人员与工作程序方面投入的精力要比技术方面多得多。 

    柏克德公司的项目经理们总是认为,无论何时,他们遇到的挑战和他们所服务的客户都是各不相同的。他们没有认识到,他们获得的知识和他们的同事得到的经验存在颇多相通之处。事实上,这些知识具有普遍的应用性,尤其是在那些采用同一工作程序的部门。与那些项目经理们的看法相反,他们的知识与经验并不是“一次性”的,但是要让他们认识到这一点却很困难。 

    设立专门角色管理知识库 

    在企业中设立专人负责知识管理工作,可以部分解决这一问题。现在,柏克德公司设立“知识总裁”,全权负责经验与知识管理。知识总裁要积极关注经营项目中的知识投入。另外的核心人物是“知识经理”。他们每人负责公司知识库的一部分,确保这部分知识得到及时的收集与分发。这一措施在很大程度上免除了公司人员培训的负担。如果没有这一安排,企业只能通过对全体员工进行普遍培训,才能知道哪些知识应用较广或者哪些知识简单易学。 

    “知识库”的概念最早不过是一个简单的“经验存储库”,现在它已经包括了“易学型知识”和来自企业内外不同渠道的信息。柏克德公司的人员对确保项目进度极其重视。对他们来说,最大的问题在于,把从各种渠道收集到的所需信息进行汇总要耗费大量的时间。该公司希望借助建立“知识超级便利店”的方法缩短项目周期,提高客户服务质量,并获得更大的效益。 

篇(6)

随着科技进步与经济全球化的快速发展,对建设项目这类常见的投资项目的投资规模日渐加大,建设要求不断提高,工程内容日趋复杂,涉及方面也越来越广。建设工程的设计对工程整体的进展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伴随着文化多元化的深化,国内外的建筑设计企业间的竞争越演越烈。

建设设计企业是典型的知识型企业,它具有如下特点:知识型企业有完备的智能信息系统,通过组件系统和企业内综合信息网络将生产经营活动结合成一个整体;知识型企业的员工包含管理人员、专业技术人员等知识型人才,非知识型人才的比例正逐步减小,企业的生产工作多由知识型人才实施、组织、完成;知识型企业的具备有效生产组合形式的生产组织系统。与此同时,作为面向项目的建筑设计企业,项目是整个组织的基本业务活动。建筑设计企业依赖相关专家的经验与知识,以某种形式进行着企业的知识管理活动,但多数企业缺乏结构化的知识管理意识与方法,知识管理的相关研究在建筑领域还处于起步阶段。

1 知识管理和项目管理的结合

1.1 知识管理概述

知识管理是一种组织的内部知识流动过程,通过对已存在于企业内外部的生产经营所依赖的知识的转移、获取、分享和应用等一系列过程,使得企业中的各种知识资源在生产和经营活动中得到增值或共享,进而提高企业的应变能力和创新能力,最终实现提高企业的竞争力和创造出更大企业价值目的的一种管理过程[1]。知识管理作为一个动态过程,其划分方式各学者们看法有所不同,借鉴前人研究成果,在此将知识管理过程分为以下四个:知识获取、知识转移、知识共享与扩散、知识应用。

(1)知识获取包括:商业伙伴之间或组织之间原有的知识经过整合、再创造,进而获得新的知识。企业中知识获取主要是将数据、文档等显性知识与专家技能等隐性知识转化为可检索、可复用的知识的过程。(2)知识转移主要是知识从发送者转换成知识接收者可以消化吸收的形式的过程。知识通过在显性知识与隐性知识间的转换,扩大了组织内部的知识,促进了组织创新的产生。知识转换的形式主要有共同性(从隐性到隐性)、外化(从隐性到显性)、结合(从显性到显性)、内化(从显性到隐性)四种形式[2]。(3)知识共享包括:知识拥有者外化知识、知识需求者内化知识两个步骤。通过知识共享,使得企业内员工所拥有的经验知识与他人分享,进而有利于企业核心价值的创造。(4)知识应用是企业的员工对已有知识和新知识整合、应用到产品或服务中的过程。企业应注重知识的存储、积累、重组,建立开发与共享知识的激励机制,促进企业内的知识应用。

1.2 项目管理概述

项目管理是把各种技能、知识、手段、技术应用于项目活动中,以达到项目的要求[3]。项目管理是一项具有创造性的复杂工作,需要设立专门的项目组织,项目负责人在项目中的作用非常重要。项目管理的知识体系包含:范围管理、整体管理、费用管理、沟通管理、时间管理、采购管理、人力资源管理、风险管理、质量管理这九各主要构成部分。

项目有多中过程组成,主要有与产品相关的过程,即具体到项目产品的生成;与项目管理有关的过程,涉及到项目的管理与组织。项目管理的过程可归纳为启动过程组、计划过程组、执行过程组、控制过程组、收尾过程组这五大过程。启动是用于正式认可一个项目或一个新阶段的过程;计划是定义项目目标,选择最佳策略并制定对应的项目计划;执行是协调项目各类资源,按项目计划开展项目;控制是都项目过程进行监控、及时纠偏,确保项目计划的有效执行;收尾是按程序对项目或阶段正式验收。(如图1)

知识管理与项目管理相对独立,但项目的全寿命周期内,知识管理在具体环节有重要影响作用。项目管理的成功反映着项目团队成功地应用了团队所拥有的知识。知识管理与项目管理的相互借鉴将更好地指导管理实践。

2 建筑设计项目的知识管理体系

现如今,我国建筑设计项目的管理仍存在诸多管理弊病,由政府和法律法规缺乏造成的困境较难解决。建筑设计的整个过程是设计单位对知识进行收集、整合、共享、利用与创造的过程,是知识运动的过程,知识在这个过程中实现了延伸、应用与创新。在建筑设计项目中开展知识管理十分必要,这是知识共享与沟通的需要,是人员管理的需要,符合企业自身发展的需求。

构建建筑设计项目的管理体系,需将企业整体战略和知识管理体系整合起来,构建学习型组织、完善企业的知识价值链、形成员工知识共享风险防范机制和员工激励机制,选择恰当技术工具实施和建设体系,以便实现知识管理目标。

2.1 建筑设计项目各阶段的知识管理

建筑设计项目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方案设计阶段、初步设计阶段、施工图设计阶段。不同项目阶段中的知识管理工作侧重点各有不同,活动的主要逻辑框架如图2所示。

(1)方案设计阶段中的知识管理主要工作有:收集建筑设计相关的项目信息和文件并建库保存;记录所有建筑设计项目相关的沟通与讨论,获取隐形知识;建立涉及政治、经济、社会、法律、专业知识、地理知识等的建筑设计项目的术语名词目录和初始数据库;有效选择适合承包商完成设计项目的设计与施工。(2)初步设计阶段中的知识管理应注重隐性知识与显性知识的有机集成,促使知识的螺旋式上升,具体应注意:及时有效提供所需的相关知识,验证恰当、正确与否;记录并收集项目进行中的知识,更新改进知识管理系统。(3)施工图设计阶段中的知识管理侧重总结项目的教训、经验及成果的推广。与此同时,要通过各种方式收集项目的隐性知识,并将其转化成可流通传播的知识形式,打造有效的“学习型组织”。

2.2 基于知识管理的建筑设计项目管理

建筑设计的项目管理主要工作为计划、执行、控制与收尾四个过程。项目过程中产生的特定项目知识,流入建筑设计的知识管理活动。知识管理包括:真实获取和存储、知识共享、知识应用、知识保护四个阶段,知识获取除了项目知识外,还存在外部知识。知识管理通过绩效评价对建筑设计的项目管理进行反馈。

2.3 建筑设计项目的知识管理支撑系统

为项目设置兼职或专职的知识管理组织机构,保证组织的知识管理活动的人力资源,该机构中包括:负责微观操作的知识工程师、负责中层指导的知识管理项目经理、负责宏观控制的首席知识官。首席知识官对知识管理活动的有效进行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他对整个团队的知识创新、企业新型文化的创立、知识组织的加强、人员作用的发挥等负责。

建筑设计项目的知识管理需要一定的技术支撑,以便项目知识的即时采集、在线咨询、远程、交流与传递。知识管理中涉及到的工具有内部网、Internet、外联网、数据库管理系统、知识地图与其他信息技术等。

通过将计算机信息技术引入知识管理中来,学者们开发出一种具有知识协同工作能力、知识管理能力的软件系统,即知识管理系统(KMS)。该系统是知识管理实施的平台,是集知识处理、管理方法、组织战略发展规划、智能决策等功能于一体的综合系统。通常状况下,KMS是以知识为中心,包含:知识提供和采集系统、知识检索和挖掘系统、决策支持系统分布式知识仓库系统、系统管理等组成部分。

篇(7)

从学习策略的角度,企业学习可以分为探索式学习和利用式学习。就知识管理过程而言,探索式学习表现为对新知识的获取,而新知识是企业进行管理创新的基础,能够帮助企业利用新管理方法或改进原有方法来解决现有问题,增强企业内部流程管理效率和效果,并推动企业进入新市场或扩展现有市场,提高市场绩效。探索式学习可以通过对新知识的分享、吸收、整合等转化过程而产生创新性知识,进而促使企业更新管理流程和市场开发潜力,获得更多的管理创新机会。利用式学习表现为对企业现有知识体系的深入挖掘,涉及对现有管理技术的改进,以及将新管理方法应用到符合企业实际情境的具体流程,而带来渐进式的增量管理创新。由于利用式学习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现有管理技术,增加相关管理经验和知识储备,往往会增加企业市场机会,获得即时绩效。另外,无论是探索式学习还是利用式学习,企业均需要在学习过程中加强知识保护,避免因核心知识外泄而带来绩效损失。所以,企业在实施知识管理过程中需要学习能力保驾护航,需要加强知识产权保护,最终实现管理创新绩效。由此,本文提出假设4:H4:企业学习能力对知识管理过程与管理创新绩效间关系起到协调作用。

二、研究过程

(一)数据获取

目前,我国正处于产业升级及转型的关键时期。软件产业属于知识密集度较高的行业,对知识管理和学习能力具有更高的要求,创新活动对于软件产业的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因此,本文选取大连软件产业作为研究样本,调查对象以创新活动较多的中小软件企业为主,首先在大连软件园内选取5家软件企业进行面对面的调查,初步验证模型的测量变量。初步调查后将调查问卷在这5家企业进行预调查,根据反馈意见进一步修改和完善问卷,最终形成正式调查问卷。在此基础上,再通过拜访、电话、电子邮箱等方式,向大连软件园内的软件企业中高层管理者和软件设计及研发工程师发放调查问卷。本次调研共发放问卷350份,收回177份,剔除21份信息不完整的无效问卷,最终得到有效问卷156份,有效回收率为44.6%。在问卷调查的基础上,本文采用结构方程模型及SPSS和Lisrel等统计分析工具,检验知识管理过程与管理创新绩效间的影响关系。从所回收的调查问卷来看,回收样本以中小软件企业为主,企业规模3-50人、成立时间3-10年的居多,共计59家,约占总样本数的57.84%,这也与本研究的初衷向契合,因为年轻的中小软件企业往往更重视知识管理,更具有创新活力。回收样本中还包括一些成熟的大型软件企业,这些企业成立时间早,在行业内影响较大,企业规模在250人以上,如埃森哲、简柏特、通世泰、思科、花旗数据等跨国企业以及东软、华信、中软、海辉等国内知名软件企业,约占15.69%。此外,人数在50-249人的中等偏大规模企业27家,约占26.47%,说明本研究具有良好的样本结构。

(二)信度和效度检验

根据所关心的重点不同,信度可分为内在信度和外在信度两类,但通常情况下主要考虑内在信度。由表1可以看出除知识更新和市场发展潜力两个测量项目外,其余项目的Scaleifitemdeleted值均大于0.35,剔除这两个测量项目可使问卷信度达到检验要求。对于知识应用过程的Cronbach’sα值未达到0.7的标准值,可能是由于测量样本偏小造成的,但考虑到α值与0.7较为接近,也认为问卷满足了信度检验要求。在剔除知识更新和市场发展潜力两个项目后的信度分析中,知识转化过程的Cronbach’sα值达到0.913,且外部隐性知识显性化、显性知识固化和创新知识创造三个测量项目,对其他变量题项的相关系数分别为0.850、0.657、0.709;市场绩效的Cronbach’sα值达到0.892,客户满意度和市场环境适应度两个测量项目的相关系数为0.697和0.724。指标。由于本文所采用的测量项目是以相关文献研究为基础,大都已通过实证检验,可认为问卷满足内容效度检验。结构效度检验一般采用因子分析法,主要体现调查问卷反映抽象概念的程度。本文主要进行了KMO和Bartlett’s球形度检验,如表2所示。KMO值为0.874,比较接近于1,说明各变量间的简单相关系数平方和远大于偏相关系数平方和,也就意味着变量间的相关性较强,适合进行因子分析。Bartlett’s球形度检验的原假设为相关系数矩阵为单位阵,由检验结果可以看出近似卡方值为1097.328,Sig值为0.000小于显著水平0.05。因此,应拒绝各变量独立的假设,即变量间存在相关性,适合作因子分析。利用主成分分析法,通过正交变换共生成7个因子,各因子载荷均大于0.5,累积特征值之和占总特征值的86.20%,说明量表的结构效度良好。

(三)模型拟合度检验

本文主要探讨知识管理的知识获取、知识转化、知识应用、知识保护,对管理创新的市场绩效和流程绩效的影响,以及企业学习能力对知识管理过程维度与管理创新绩效之间关系的调节作用。由表3的模型拟合结果可以看出研究模型修正后测量变量的组合信度在0.838-0.932之间,变量平均方差提取系数在0.593-0.784之间,表现出理想的信度水平。所有测量项目的载荷值均大于0.5的显著水平(t值大于15.36),说明模型具有较好的收敛效度。模型的卡方自由度比为1.90,满足小于2.00的理想要求,说明模型具有良好的拟合度。另外,GFI和AGFI值分别为0.91和0.90,基本达到0.9的门槛值但相对偏低,而NFI值略低于0.95的门槛值,出现此现象可能是由于知识管理过程的四个维度间并非是相互独立的,彼此间也存在相互影响关系,增加知识管理过程间的相互影响路径可能会提高模型的拟合程度。

(四)假设的验证

由表4可以清晰地看出知识管理的知识获取过程、知识转化过程、知识应用过程以及知识保护过程与管理创新绩效的关系,以及学习能力对知识管理过程与管理创新绩效间关系的协调作用,假设H1和H2得到了部分验证,H3和H4得到了全部验证。H2d和H1-2d两个分假设未得到验证,均涉及到知识保护过程的影响作用,这也说明软件企业虽然属于知识密集度产业,但其知识保护意识还很淡薄,目前尚未形成系统的知识保护制度或策略,急需培育知识保护的企业氛围。虽然企业学习能力对知识保护过程与管理创新绩效之间的关系具有一定的协调作用,但这种能动作用与企业固有的知识管理观念相比,作用较小。

三、讨论与结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