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刊物 生活杂志 SCI期刊 投稿指导 期刊服务 文秘服务 出版社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首页 > 精品范文 > 居家养老服务概念

居家养老服务概念精品(七篇)

时间:2024-01-27 16:36:09

序论:写作是一种深度的自我表达。它要求我们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真相,好投稿为您带来了七篇居家养老服务概念范文,愿它们成为您写作过程中的灵感催化剂,助力您的创作。

居家养老服务概念

篇(1)

宁波市老龄办

内容提要:本文通过综合与分析调研情况,对我市市区老小区的概念与范围进行了初步的界定,同时基本摸清了市区老小区居家养老服务的现状及存在问题,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相应的对策与建议。

一、老小区的概念界定

理论上对“老小区”的界定还没有具体而明确的标准,各地对老小区的认定也各不相同。经过调查与分析,结合此次调研的主要内容,“老小区”的概念特征应该界定为:一个是“老”;一个是“小区”。“老”主要体现在:一是坐落老城区;二是建成时间比较早(一般应是在1997年以前建造的);三是老年居民比例较高。“小区”的概念比较模糊,为便于分析比较,本次调研把小区界定为社区,即把一个社区居委会管辖的范围认定为一个小区。据此标准,结合居家养老服务工作,本次调研把“老小区”的概念界定为:大约在1997年以前建造,老年人居住相对集中且比例较高,居家养老服务配套设施短缺甚至没有的城区社区。市区老小区及居家养老服务机构情况

区 街道 社区

总数 老小区

(加的表示建有居家养老服务中心) 备    注

海曙区 鼓楼 5 孝闻、文昌、苍水、中山、秀水 为鼓楼街道居家养老服务中心

 江厦 3 新街、郡庙、天封 为江厦街道居家养老服务中心

 月湖 7 梅园、太阳、县学、平桥、桂井、天一、迎凤 

 南门 11 澄浪、郎官、万安、尹江岸、朝阳、东站、红起、柳锦、马园、周江岸、迎春 

 西门 13 胜丰、翠南、翠中、钱东、汪弄、柳庄、文化、新芝、永丰、新高、芝红 

 白云 10 南雅、云乐、联南、白云庄、安泰、牡丹、安丰、宝善、联北、云丰 

江东区 白鹤 11 紫鹃、黄鹂、白鹤、王隘、丹顶鹤、丹凤 

 百丈

 10 划船、七塔、潜龙、舟孟、宁舟、朱雀、演武(辐射邻近老小区) 

 东胜 9 史家、庆安、曙光、王家、戎家、张斌 

 明楼 10 徐戎、明东、明北、徐家、明南、东海 

 东柳 11 东柳坊、太古城 

区 文教 7 育才、双东坊、大闸、翠东、范江岸 

 白沙 5 正大、白沙、桃源、北站、大庆 

 中马 5 盐仓、新马、槐树、外滩、浮石 

 孔浦 8 红梅、绿梅、孔浦一村、孔浦二村、怡江、文竹 、白杨、百合     说明:海曙区社区总数73个,江东区社区总数71个、江北区社区总数42个,合计186个。

二、没有服务平台的老小区开展居家养老服务的主要方式

通过调查归纳,目前没有居家养老服务平台的老小区主要是通过以下几种方式开展为老服务:

1、对特别困难的老人(即具备高龄、独居、行动不便、子女又无法有效照顾等条件),各社区均实行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由财政出资雇佣人员(主要为公益性岗位)或委托能够提供居家养老服务的企业派员工进行服务,服务项目主要包括家政服务和日常起居。

2、对那些独居、高龄但又没能列入政府购买服务对象的重点老人对象,各社区大多通过志愿者(义工)实施帮扶服务。如通过认亲养老、邻里守望、义工结对等方式,对空巢(独居)或病残的高龄老人进行结对帮扶,提供生活照料、精神慰藉、安全巡视、健康保健、权益维护等服务。这些助老志愿者队伍(义工)组织已经成为为老服务的一支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在老小区居家养老服务工作的推进上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3、一些社区依托社区和周边的老年活动室、老年活动中心等相关社会公共服务资源,定期或不定期地为社区老年人提供量血压、健康讲座、心理疏导等方面服务。一些办得较好且已形成长效服务机制的社区效果很好,定期服务日大多门庭若市,业已成为社区老年人的老年之家。媒体对此也时有报道。

4、一些社区通过举办各类文体活动,向老年人提供文化娱乐、体育健身等方面的服务,提高了老年人的居家养老生活质量。

5、少数社区依托小区内外邻近的养老服务机构、家政服务公司、爱心企业等资源,通过委托或认养的方式向老人们提供一些居家养老服务。

6、少数社区借用邻近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中心的幅射功能开展居家养老服务。服务内容主要是送餐。

总之,调查显示,自开展居家养老服务工作以来, 我市市区各区对老小区的居家养老服务工作给予了高度的重视与关注,老小区的居家养老服务并没有成为“被遗忘的角落”。各区在老小区的居家养老服务的设施、内容和方式上动足了脑筋,想尽了办法,也摸索出了许多行之有效的措施与办法。

三、没有服务平台的老小区居家养老服务的主要困难和问题

调查显示,这些没有服务平台的老小区的居家养老服务,目前存在的困难和问题主要集中在以下三个方面:

1、硬件紧缺。即可用于居家养老服务的基础设施十分匮乏,

篇(2)

>> 福州市社区居家养老模式的研究 社区居家养老模式探析 社区居家养老问题研究 居家养老模式研究综述 城市居家养老模式研究 居家养老模式下的社区养老设施配置方式研究 城镇社区居家养老 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的“昆明模式” 中国社区居家养老服务模式浅析 城市社区居家养老模式的探索 社区居家养老,值得推广的模式 成都空巢老人社区居家养老模式探究 新型社区居家养老模式的探索 城市社区居家养老服务模式探析 论社区居家养老服务模式的构建 我国社区居家养老模式的对策研究 人口老龄化背景下城市社区居家养老模式的调查研究 我国社区居家养老模式的问题与对策研究 基于医养结合的河北省社区居家养老模式研究 PPP模式运用于我国社区居家养老建设研究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l.

② 鼓楼区民政局.南京市鼓楼区举行首届社区服务资源推介会暨社区居家养老服务项目对接会[EB/OL].[2015-04-28]..

参考文献:

[1]早川和男.居住福利论――居住环境在社会福利和人类幸福中的意义[M]. 李桓,译.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5:66.

[2]柏萍,牛国利.城市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的发展思路与对策[J].城市观察,2013(4):33-44.

[3]李翔.社会嵌入理论视角下城市社区居家养老问题研究[J].广西社会科学,2014(4):131-134.

[4]周春发,付予光.居家养老:住房与社区照顾的联结[J].城市问题,2008(1):68-72.

[5]丁建定. 居家养老服务:认识误区、理性原则及完善对策[J]. 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13(2):20-26.

[6]侯仕军.社会嵌入概念与结构的整合性解析[J].江苏社会科学,2011(2):86-94.

[7]黄中伟,王宇露.关于经济行为的社会嵌入理论研究述评[J].外国经济与管理,2007,29(12):1-8.

[8]马凯,刘凤至.社会网络嵌入视角下的社区养老模式[J].四川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26(1):38-41.

[9]郭竞成. 居家养老模式的国际比较与借鉴[J]. 社会保障研究,2010(1):29-39.

[10]张奇林,赵青. 我国社区居家养老模式发展探析[J]. 东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5):416-420,425.

[11]张俊浦.日本养老经验对我国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的启示[J]. 改革与战略,2014,30(8):136-140.

[12]史柏年.养老保险制度中经济支持与服务保障的一体化构建――日本“介护保险”制度及其启示[J]. 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08(3):115-121.

[13]田原.日本城市社区养老服务的经验与启示[J]. 当代经济,2010(5):40-41.

[14]尹银.日本的养老经验与对策[J]. 外国问题研究,2009(2):17-22.

[15]刘珊,王静.日本的介护福利士及其培训[J]. 国外医学.(护理学分册),2000,19(3):106-108.

[16]郝志梅,田炜,邢凤梅. 日本介护保险制度的实施现状研究[J]. 中国卫生事业管理,2010(8):529-530,551.

[17]祁峰. 和谐社会视域下中国城市居家养老研究[D]. 大连:大连海事大学学院,2010:95.

[18]章莹. 人口老龄化背景下的城市社区居家养老研究[D].武汉:中南民族大学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2013:30-34.

[19]矫海霞. 上海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的现状、问题与对策[J]. 社会工作,2012(1):24-26.

篇(3)

[关键词]政府购买服务,居家养老服务评估

中图分类号:D669.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5)15-0167-01

当今社会,家庭功能日益弱化,子女无法承担起传统的抚养老人的义务。社区作为居家养老的主要承接机构,直接为老人提供养老服务。由此建立社区居家养老服务评估体系,可以保障承接服务质量,使老人真正享受到社会福利。

1 社区居家养老服务评估支撑理论

理论差异性上,首先,从服务管理角度出发。章晓懿、梅强(2012)提出运用新公共管理理论其次,从服务质量角度出发,章晓懿,刘帮成 (2011)提出“根据客户服务的差异的客户对服务质量的认可与服务期待感与实际接受之间相差度”结论。陈竞,文旋(2014)提出构建和谐的服务供需关系,打造稳定的口碑网的概念。相比之下,前者客观公正,后者从二者关系出发,减少了评估的实际实施过程中矛盾的发生。最后,从服务时间角度出发,孙文灿(2013)提出评估时间理论。同人同地不同时的评估,分为准入评估和延续评估。

评估技术上,针对评估数据复杂的逻辑关系,刘晶(2005)提出数量化评估。赛明明(2013)提出网络化治理评估。在评估执行时,增加被评估人的选择机会。相比之下,后者通过管理技能和先进的数字化沟通使处于网络中的政府部门,私人组织及社会团体高效合作。

2 社区居家养老服务评估实践经验

资金需求上,资金投入是所有居家养老服务机构是否能实现正常运营的保障。现今,政府资金投入的不足。学者建议,首先,机构开办前,孙慧峰(2010)建议政府依据机构规模给予资金作为开办鼓励,并优惠税金、生活费用。然后,服务提供中,董红亚(2014)建议制定补贴顺序及标准进行依分级补助。最后,胡光景(2012)建议评估后,实行资金奖惩,鼓励先进,督促落后,并二次验收。此方法实现优胜略汰,激励机制,机构间的竞争使居家养老服务机构进步的更快。

另外,赛明明(2013)更建议采用网络化治理模型进行资金评估。共分为三层。筛选非盈利组织;政府出台正式的招标、评标文件;政府依据业绩考核,决定奖惩和是否续约。

服务的科学性上,服务评估方式上,第一,评估问题设计时,章晓懿,刘帮成 (2011),设计社区居家养老服务质量评估维度。第二,评估执行时,江海霞,陈 雷(2010)提出根据分数设定服务,以确定机构和从业人员合格率。

此外,对评估者评估过程的监管必不可少。杨金志,万一,刘元旭(2006)建议应完善监督机制江海霞,陈 雷(2010)建议可以建立专门的评估机构进行评估,以此来降低评估过程中出现的徇私,片面性等现象。

综述所述,无论是哪一方面的评估,总结关键经验教训,避免受制于各自的主体利益和行动者的有限理性甚至非理性因素,避免许多地方做法各异,各自为政,产生许多冲突。

3 居家养老服务评估可持续发展

保障机制上,首先,杨春华(2009)提出“标准化”概念。其次,姚轶蓝(2014)提出四大标准化保障工作点:确保财政支撑;政府落实补贴、激励政策;加强评估执行者的职业化素养;评估流程标准化。最后,陈竞,文旋(2014)以资金保障标准化为例,提出政企共建,扩大服务资金来源。

方法创新上,孙泽宇(2007)提出,在建立结果导向评估,同江海霞,陈雷(2010)所述,政府开设监督管理和投诉受理部门并追究责任,让服务接受者运用法律手段维护权益。章晓懿,刘帮成 (2011)构建服务质量模型。然而此方法对服务提供者的评估标准较笼统,缺少可操作性,未能做到因地制宜,维度统筹。

国内外学者思考以“服务提供方为受众”进行评估创新时,国内学者更倾向于条理性。孙慧峰(2010)把评估过程分为三个步骤:服务前,服务中,事后。运用政府全程监管,避免虎头蛇尾。陈竞,文旋(2014)创新提出社会与义工联动理论。

国外学者倾向于整体性,建议将各个评价要点汇总成网络。如Winglam W.L. (2009)介绍香港居家养老社会服务创新点:鼓励社会组织之间合作,营造竞争间合作机制这些方法不仅提高了被评估者积极性,更有助于提高评估结果的可靠性科学性。

参考文献

[1]章晓懿,梅强. 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绩效评估指标体系研究[J]. 统计与决策,2012,24:73-75.

[2]杨鸿燕. 居家养老中生活照料评估体系研究[J]. 市场与人口分析,2001,03:61-66.

[3]刘晶. 城市社区生活不能自理居家老人生活质量评估和改善的研究[J]. 人口与经济,2005,02:67-71.

[4]赛明明. 网络化治理视角下的居家养老模式之构建[J]. 西北人口,2013,03:107-111.

[5]章晓懿,刘帮成. 社区居家养老服务质量模型研究――以上海市为例[J]. 中国人口科学,2011,03:83-92+112.

[6]张国平. 居家养老社会化服务的新模式――以苏州沧浪区“虚拟养老院”为例[J]. 宁夏社会科学,2011,03:56-62.

[7]杨春华. 城市社区居家养老的困境和出路[J]. 前沿,2009,08:161-163.

[8]孙慧峰. 我国居家养老服务体系中政府的职责定位研究[J]. 兰州学刊,2010,04:86-89.

[9]杨金志,万一,刘元旭. 上海:居家养老三大体系[J]. t望新闻周刊,2006,47:25-26.

[10]董红亚. 我国养老服务补贴制度的源起和发展路径[J]. 中州学刊,2014,08:82-86.

[11]胡光景.政府购买社区居家养老服务质量评估体系研究[J] 山东工商学院学报,2012,05:93-98

[12]孙文灿.力推养老服务评估,提高老年人生活质量[J] 社会福利 2013,19-21

[13]姚轶蓝.社区居家养老服务评估的系统化与政策保障――浙江杭甬典型社区调查 [J]绍兴文理学院学报 2014,07:68-72

[14]陈竞,文旋. 社会组织在居家养老服务中的实践[J].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01:43-47

篇(4)

【关键词】居家养老 老龄化 服务

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加快,如何加快我国养老事业建设,以实现对老龄化人口的妥善安置成为了我国养老事业的首要内容。从我国传统文化角度分析,家庭养老是每个人都比较向往和热衷的养老方式,但随着当代家庭规模日趋小型化,家庭养老水平正在逐渐下降。而机构养老又没有形成相应的机制,这使得我国养老服务事业出现了无法满足社会需求的情况。如何能够更好地为居家养老群体提供更好的服务,使不同层次老年人都能够享受舒适的老年生活,成为了我国养老服务事业的主要问题。

一、国外居家养老服务现状分析

国外将“居家养老服务”称之为“老年社区照顾服务”,其是基于希望国家倡导的“在合适环境中养老(Aging in Place)”而建立起来。在这种养老服务模式下,老年人可以居住在自己的家中,并获得社区服务的相应照顾,以满足老年人日常生活的医疗卫生、日常生活等需求。西方学术界对此种居家养老服务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老年人社区照顾服务提法与概念

A.Jamison(1989)指出,老年人社区照顾服务是指对需要帮助的居家老人提供极可能的长期照顾。P.Schopflin(1991)提出,老年人社区照顾服务是以为制度性方式对老年人进行安置与照顾,其内容包括家庭清扫,贴身护理、膳食等。

(二)老年社区照顾服务供给特点(英国)

S.Tester(1989)经过对社区照顾服务研究发现,英国社区服务所提供的内容不仅包括日常看护、家政等基础,还包括娱乐、教育等精神,这些服务在为老年人日常生活提供照顾的同时,也丰富了老年人的精神生活,受到了老年人的喜爱。J.Alber(1992)提出职业私营养老金是社区照顾服务的主要资金来源,而这一切是在政府的鼓励与支持下实现的。Walker(1992)提出英国社区照顾服务的主要提供者从政府变为了专业的独立服务部门,相比于政府而言,独立服务部门的服务水平有所提升,且服务范围更为全面。

(三)社区照顾服务系统(澳大利亚)

1985年,澳大利亚颁布了居家社区法案(Home and Community Care Act),法案重点内容就是进行整合性社区照顾服务体系的构建,以实现对服务片段的有效整合。Ackerman(2005)根据对澳大利亚的整合型社区服务体系研究提出,此种服务系统能够是服务输送提醒更具有弹性,从而有助于服务品质的提升。

二、国内居家养老服务现状分析

我国长期以来实行的计划生育政策,在有效控制我国人口的同时,大大削弱我国家庭养老水平。面对庞大的老龄化群体,学术界开始主张发展家庭式养老与社会养老相结合的养老模式,以满足老年人的养老需求。目前,国内学者对居家养老的研究探讨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居家养老服务发展背景与意义

赵丽宏(2005)提出居家养老服务是世界绝大多数家庭的客观需要,其中东方家庭的需求度更大。任炽越(2005)提出面对庞大的养老群体,机构养老为国家带来的经济压力巨大,发展社会性居家养老服务势在必行。刘飞燕(2007)提出家庭“小型化”发展,使家庭养老面临严峻挑战,在社会保障体系不完善,机构养老不受青睐的当下,实现家庭养老与社会服务养老的有机结合,更符合我国国情。张民省(2008)认为,随着老龄化步伐的加快,我国的养老模式应加快转变和创新,应大力发展居家养老模式。陈平(2010)提出居家养老是适合中国国情,是具有中国特色的养老模式,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大意义。

(二)居家养老服务需求内容

宋宝安(2003)指出老年人的需求主要包括饮食供应、医疗护理、体育活动、文化娱乐、文化知识更新、家庭关系调节、老年心理咨询;杨艳珠(2008)把老年人的需求归结为日常照料类、医疗保健类、精神慰藉类、法律维权类、文化娱乐类、应急救助类等服务需求;贾雪华(2009)指出目前居家养老服务研究的重点更多集中在物质需求方面,而忽略了对老年人精神需求的重视。

(三)居家养老服务缺陷及不足

一是资金问题。杨福彬(2003)、孙泽宇(2007)指出经费的缺乏导致政府购买服务的补贴标准较低,而养老需求人数的增多,会引起养护费用的增长,资金来源的不稳定性,会对居家养老服务水平产生制约。二是人员问题。赵立新(2004)指出当前居家要老服务人员工作重心更多的是创收,而并非真正的为养老服务需求人群提供服务。何荣(2005)指出养老服务职业声望的偏低,对居家养老服务的发展带来制约。孙钦荣(2012)等认为居家养老服务存在服务人员素质不高、专业水平薄弱等问题。三是服务内容问题。方秀云(2006)提出我国居家养老服务存在服务覆盖面窄、服务资源不足、服务内容单一、服务资源整合性差、专业技能偏低、医疗保健匮乏、医疗费用过高和精神关爱缺失等问题。耿雅琴(2013)等认为,居家养老服务存在服务种类和层次较低、服务同质化严重、服务对象过于狭窄等问题。四是政府角色定位问题。李兵水(2013)等认为,政府在居家养老服务中存在缺位问题,并据此提出政府应该加强法律法规的建设,完善服务的购买、运行和监督机制。

(四)居家养老服务发展方向

叶妍(2004)提出民营资本进入居家养老服务市场,使居家养老服务实现了市场化发展,有助于提高居家养老服务质量,会成为养老服务发展的主要方向。孙仲彝(2005)提出政府应将养老服务作为未来发展的重要战略任务,通过对设社会各类资源的利用,来加快居家养老服务体系的建设。方秀云(2006)提出居家养老服务的未来发展重点应放在对居家养老服务资源的整合方面。

三、研究述评

通过对上述文献的回顾、整理、分析,可以看出国外的居家要老服务发展相对较早,居家养老服务体系现已较为完善。我国国内对居家养老服务的研究比较多,主要集中在居家养老服务背景和意义、服务需求内容、服务存在问题等方面,对于问题的解决提出了居家养老服务体系的资源整合意见,但对居家养老服务体系的具体构建和运作模式研究还是相对较少,需要我们进一步深入研究。

参考文献

[1]丁英顺.日韩两国居家养老服务比较及启示[J].日本问题研究,2013,04:60-66.

[2]陈笑笑.我国城镇老年人居家养老模式的问题及对策[J].劳动保障世界(理论版),2013,09:37-38.

篇(5)

关键字:社会老龄化;养老问题;养老服务

中图分类号:G71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2851(2010)03-0189-01

居家养老服务,从概念上分析,不同于家庭养老,虽然只是一字之差,但有很大区别。居家养老服务是以家庭为基础,以社区为依托,以老年人日常照料、生活护理、精神慰藉和文化娱乐为主要内容,以上门服务为主要形式,并引入专业化服务,标准化管理的一种养老模式。这种模式一方面满足了老年人既需要照料又不愿意离开家庭的愿望和要求,另一方面又与当前“未富先老”状况下的生产力水平相适应,既有效缓解了机构养老资源不足的矛盾,又弥补了家庭养老的缺憾。

一、 建立社区服务中心,搭建服务平台,推广

居家养老社区化服务模式

居家养老服务主要是为居住在家里的老人提供符合他们个人不同需求的养老服务。可以先选择具备条件的社区,在调查摸底的基础上,依托社区公共用房或其它设施,建立居家养老服务中心。从老年人的实际需求出发,开展多层次的个性化服务和群体,充分发挥养老服务中心的设施资源和人力资源优势,向居家老人提供日间托养、短期寄养、配送餐等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服务。建立居家养老多元化服务机制,根据老人的实际情况分为无偿服务、低偿服务和有偿服务。由政府提供无偿服务,主要用于基本生活依靠政府救济(救助)的城镇“三无老人”、生活困难的“空巢老人”以及其他特殊困难老人;提倡社会组织、社区组织、志愿者组织以及邻里乡亲为高龄、失能、贫困、空巢老人居家养老提供无偿、低偿服务。

二、 建立服务队伍,增强服务能力,加强居家养

老专业化服务队伍建设

通过竞争招标比选,建立服务准入制,选择符合条件的专业公司和企业加盟到服务队伍中,组建一支专业服务队伍。同时建立相对固定的志愿者队伍(招募建立社区志愿者队伍,与相关单位联系建立志愿者队伍),充分利用低保家庭中具有劳动能力的人做义工,引导社区失业人员和有服务技能的居民从事居家养老服务。鼓励各类居家养老服务机构优先招聘失业人员、低保对象、“农转非”人员从事居家养老服务工作。建立健全居家养老队伍建设机制,不断完善志愿者招募制度和定向、接力服务制度。鼓励各类职业培训机构对居家养老服务人员开展职业技能培训,完善资格认证,推行持证上岗。按照国家社会工作者职业标准做好居家养老服务工作者职业道德教育,不断提高服务队伍整体素质。

三、 建立服务机制,增强服务活力,发挥

社会化专业服务作用

社区老人对居家养老有强劲的需求,要合理地配置资源来满足这些需求。这就需要建立一种机制,这就是“政府引导、社会参与、市场运作”。居家照料,以自付费用为主,政府分类给予补贴,使居家照料有偿化、市场化,使服务业发展起来;在有条件的社区建立日间托老所或俱乐部,实行入住制或会员制,形成相对稳定的客户群;对重点对象,尤其是特殊对象,如高龄失去能力的老人、独居老人,利用志愿者实行义工制;政府和慈善资助,实行分类按比例资助,总额封顶。同时对加盟企业实行合同协议约束的方式,签订服务承诺协议。有社会需求,就能形成市场,就能产生服务。鼓励和支持企业、社会机构、民间组织、个体经营者参与居家养老服务,逐步将能够与政府剥离的服务职能转移给社会组织,提高居家养老服务的社会化和专业化水平。

四、 建立服务规范,明确服务标准,提高居家

养老专业化服务水平

居家养老服务业健康发展的重要标志就是服务的规范化和标准化。坚持政府主导与社会力量参与相结合,按照“试点先行、逐步推进”的原则,建立统一的服务规范,明确服务标准,积极培育和发展居家养老服务市场,为有经济支付能力且有服务需求的各类老年人提供价廉优质的服务。

五、 整合社会资源,优化服务环境,建立健全居

家养老协调配合机制

篇(6)

【关键词】社区居家养老;养老模式;养老服务

随着中国内地人口老龄化,居家养老成为老年人照顾领域中备受关注的养老方式。2006年2月,国务院办公厅转发了全国老龄工作委员会办公室、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财政部、民政部、国家税务总局等10部委联合制定的《关于加快发展养老服务业的意见》,提出了“逐步建立和完善以居家养老为基础,社区服务为依托,机构养老为补充的服务体系”。这是中央政府第一次以官方文本的形式正式确立的“社区居家养老”这一具有中国特色的养老模式。在中央政府的号召下,地方各级政府纷纷掀起了一股探索“居家养老”模式的热潮,而有关“居家养老”文献亦如雨后春笋。这些研究成果不仅极大地丰富了居家养老的文献和数据资源,而且为进一步更好地探索“居家养老”模式打下了坚实的理论基础和实践基础。

1 居家养老概念界定

一种观点从养老场所的角度认识居家养老,认为“根据养老场所、居住方式的不同,可以把养老方式分为居家养老和机构养老。居家养老,是一种与机构养老(养老院等)相对的养老方式。顾名思义,居家养老即老年人居住在自己家中生活安度晚年,而非集中居住在养老机构。”居家养老的养老场所的确没有脱离居住的家庭或社区,但是仅从养老的场所来认识居家养老有失偏颇,居家养老不仅涉及养老场所的问题,还涉及资源供给主体和服务提供渠道的问题。

综合不同的观点,笔者认为居家养老是由个人、家庭、社区、国家和社会等多元主体提供养老资源,以家庭或社区为养老场所,在社区的基础之上,通过多渠道获取养老服务的一种综合性的社会化养老模式。

2 有关社区居家养老模式的研究意义

2.1有助于解决当前社会条件下养老问题面临的困境

研究表明,第一,我国老龄人口数量持续增多,规模已超过欧洲老年人口的总和,并呈现出数量多、增长快、抚养系数大、空巢老人多、“未富先老”等特点。如何应对老龄化成为中国政府与社会各界面临的前所未有的难题。第二,传统的家庭养老功能弱化。“养儿防老”一直是中国传统的养老模式。但是近年来,随着我国独生子女家庭和无子女的“丁克家庭”的逐渐增多,家庭的规模、结构和功能发生显著变化。传统的家庭自我服务功能正不断受到冲击和削弱,诸如独居老年人、留守老年人、空巢老年人、高龄老年人等长期照顾问题亟需解决。第三,机构养老受到前所未有的挑战。入住养老院被誉为一种“现代养老模式。”

2.2有助于满足老年群体的现实需求

随着社会的发展,现代老年人追求生活质量的意识增强。据一项对全国14个省,直辖市、自治区的5000名老年人养老意愿的调查显示,95%的老年人选择居家养老模式,仅有5%的被调查对象选择机构养老。这很大程度上还与中国长期以来形成的养老文化有很大关系。俞贺楠等指出:“社区照顾能够使被照顾者在自己熟悉的社区环境里生活,而不会产生被抛弃感,在心理上不会像养老机构中的老人那样可能因远离自己生活过的社区而产生被家人和社会冷落的孤独感。”

3 我国社区居家养老模式的出路

3.1分发挥社区功能,逐步实现服务提供主体多元化

社区居家养老要努力实现政府、民间组织、志愿者、企业等不同力量同时参与。在引入市场机制方面,要尽快形成一种资源配置、监督约束的机制,进而体现财政支付的公平性。我国民间组织还要经历一段时间的发展,这就要求我们充分发挥、发掘社区的功能,鼓励民间组织的形成。

3.2大力培养专业人才,为社区居家养老提供人才保障

政府应当促进社区居家养老事业的发展,在初期应当投入专项经费,对自愿参与的人员(包括老年人的子女)进行资格培训,培训的内容包括医学护理常识、生理和心理常识、家政和药学常识等。日本采用的“介户制度”可以作为我们参照的对象。“介户制度”是由政府出资对拿到资格证书的“介户员”由户籍所在地区役所登记造册,提供上岗岗位,“介户员”的报酬也较高,这有力地保证了高素质服务人员的供给。只有重视专业人才的培养,才可能满足老年人的现实需求,才可能增进老年人享受服务的满意度。专业化的社区服务人员无疑是我国老年事业发展过程中最重要的人才智力保障。

参考文献:

[1]邬沧萍,周俊山.我国社区养老的现状、问题和对策[M]于燕燕.中国社区发展报告(2008―2009).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9:319-320.

[2]熊跃根.需要、互惠和责任分担――中国城市老人照顾的政策与实践[M].上海:格致出版社,2008:20,22.

篇(7)

关键词:老龄化;养老模式;比较分析

随着老龄化社会的来临,老年人口已经成为一个有其特殊需求的庞大群体。从我国的实际国情出发,如何解决老年人的养老问题,成为社会各界广泛关注的问题。长久以来,中国传统的养老模式可以简单地归纳为以家庭养老为主,社会化养老为补充。具体的养老形式中使用家庭养老、社会养老、居家养老、自我养老、机构养老、集中养老、分散养老等分类。根据对养老的理解,我们把一切能够从老年人生活、精神和经济上满足老年人需要的方式和手段称为“养老模式”。

一、几种养老模式概念及分析

(一)家庭养老

家庭养老是我国传统的养老形式,是指以家庭为主进行的老年人经济供养、生活照料和精神慰藉的养老支持力,其居住方式有独居、与配偶居住、与未婚或己婚子女居住等形式,其特征是分散养老。

从目前情况看,家庭养老模式仍然是我国养老的主要模式,虽然老年人对生活场所有多重选择,如家庭、养老院、老年公寓等,但家庭仍然是老年人的第一选择。这是因为养老不单是物质上的还包括精神上的。不仅老人在生活上有保障,老年人在家养老可以经常看到自己的儿女和孙子女,进行情感上的交流。

但随着经济的发展以及我国历行计划生育政策所导致的家庭结构的变化,年轻人将更多的注意力集中到自己的工作上,没有太多的时间和精力来照顾老人的生活,家庭养老的方式出现弱化。在这种状况下,老年人的生活照料、日常保健、心理诉求,疾病护理等问题日渐突出,即使选择居家养老的老年人也不得不把各种需求的满足从家庭转向社会和社区,从而导致近年来我国传统的家庭养老功能逐渐减弱。

(二)社会养老

社会养老是指老年人晚年生活的经济来源和生活服务由社会提供,而不是由家庭提供。社会养老主要表现形式是机构养老的模式,在机构养老中,老人需要按月交纳规定的费用,就可以获得专门为老年人提供护理、食宿、照料的各种福利院和敬老院的照顾。机构养老在一定程度上缓解家庭养老的压力,也能使老人得到较为集中的照顾和有序的生活。但是,就我国目前经济水平的情况以及福利发展水平,满足大部分老人的养老需求是不可能的。另一方面,传统的观念使老人和子女对于机构的照顾都存在着许多顾虑。随着老年人口的增长,老龄化的加剧,社会养老的问题也日益显现:第一,我国财力不足,现有的养老机构严重缺乏。第二,养老机构的服务方式、管理水平等也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

(三)社区居家养老

社区居家养老就是要在家庭养老的基础上,以社区为依托,充分利用社区现有的各种资源,使老人住在家里或家庭附近,接受社区的养老或托老服务,以满足老年人生活照料、医疗保健、精神文化、权益保障等多种需求的一种养老服务方式。社区是除家庭之外老年人最熟悉的生活环境,由社区来扶助家庭、提供养老支持便成为目前条件下最适宜的养老方式。社区居家养老可让老年人仍生活在他们熟悉的社区中,保持老年人的社会网络不断裂,而且社区养老服务可以减轻家庭的生活负担,改善老人的护理条件,进而提高老人的生活质量。

社区居家养老可以充分利用社区养老资源,减轻政府负担。在国家无力兴办全社会福利性养老机构的情况下,充分利用社区的财力、物力资源,建设老年活动中心、社区医院等设施,从而减轻政府的财政负担。

二、社区居家养老的优势与问题

与传统的家庭养老和机构养老相比,社区养老具有独特的优势。

第一,有利于充分利用社区资源,减轻家庭和政府的负担。老人在家中养老一方面可以充分利用社区资源,形成互助网络,还可以利用已有的家具、房屋等设施,这样既避免了重复建设,也减轻对政府投入的依赖。此外兴办各类养老服务,还可以创造就业机会,吸纳下岗人员再就业。

第二,有利于老年人自身的身心健康。通过保持老年人“正常化”的生活方式以及在社区环境中为老年人提供全方位服务的理念,实现社会工作“以人为本”的价值信念和“助人自助”的目的,促进人的发展的工作目标。

第三,有利于城市社区建设。加强对老人的照顾,有针对性的开展老人服务项目,有利于改变社区居民对社区建设的看法,调动居民的积极性,参与社区的建设和发展。

由于我国经济社会尚处于初级发展阶段,未富先老,进入老龄化社会的周期非常短,养老服务业发展滞后,社会的养老意识落后等方面的原因,所以社区居家养老也面临许多的发展困境。

第一,现有的社区硬件设施难以支撑居家养老。由于一开始政府对人口老龄化问题认识的不足、应对经验的缺乏,所以在城市社区规划与建设的过程中,完全没有考虑到住宅的适老性与宜老性,这使得居家养老的开展一开始就存在先天的缺陷。

第二,服务的非专业性与非体系性。居家养老的本质其实就是社区照顾,就目前而言,我国的社区照顾服务提供的主体主要是家庭妇女、离退休人员、下岗待业人员,真正接受过专业化训练的服务人员和管理人员很少。

第三,无法解决老年人的安全保障问题。从目前来看,绝大多数的所谓的居家养老服务主要是指提供餐饮及上门医疗服务。这虽然可以满足老年人的最低生活需求,但是却无法满足老年人最迫切的养老需求,即老年人的生活安全保障问题。

养老模式的发展并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随着国民经济的不断提升而变化的。中国的文化背景使家庭养老成为我国的主要养老模式,但是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加深以及计划生育等政策的实施,养老问题已经不能单纯的依靠家庭养老,社会养老和社区居家养老已经越来越占据主要地位,新的模式的应用必然会出现一些问题和矛盾,我们应该充分了解养老模式之间的利与弊,更好的服务于老年人群。

参考文献:

[1]周云,陈明灼.我国养老机构的现状研究[J].人口社会学, 2007,(4).

[2]熊必俊.加强理论和市场研究以人为本发展老龄产业老龄问题研究―――第三届全国老龄产业理论与政策研讨会论文集[D].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