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1-25 15:46:57
序论:写作是一种深度的自我表达。它要求我们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真相,好投稿为您带来了七篇历史教学问题范文,愿它们成为您写作过程中的灵感催化剂,助力您的创作。
关键词 初中历史 教学问题 反思
一、历史教学的意义和现状
目前的初中历史课堂教学中,仍然存在对新课改的肤浅理解,突出的表现是重现象不重本质、重形式不重实质,致使课堂中出现了虚假的“繁荣”。
“历史是过去的现在,现在是将来的历史”。历史并不是像教科书中为了教学方便而一课课的分节分章的,历史是一个连续的相互联系的过程,历史课的内容在看似不同的章节中有着属于历史的内在的关系,历史课程本来就应该是开放的。传统教学割断了这种天然的联系,把历史教学弄成一个封闭的体系,大大影响了历史教学的效果和学生的发展。这种状况亟待改变。值得我们进一步反思!
二、历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历史教育观念陈旧落后
从传统上来看,我们在历史教学中习惯于“重记忆轻理解,重灌输轻思维”,以接受为主的教学方法。这样的历史教学,除了应付考试,没有任何用处,很难让学生感受到“历史是人类的精神故乡,是人类生命力的源头”。加上课堂上讲究“师道尊严”和“上下尊卑”,学生的个性被压抑,泯灭,潜能得不到开发,历史的魅力也就荡然无存了。
2.历史教学手段简单枯燥
旧的历史教学基本停留在“一支粉笔,一本书,一块黑板,一张嘴巴”上,忽视了作为学习主体的学生的感受,由此激发不了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再者,历史课本的内容与数、理、化、英等各科比较,毕竟不是那么深奥难懂,对学科重要性的收益也无法达到立竿见影的效果。因而这不仅造成了众人对历史学科重要性的认识不足,而且对它的教学困难性也同样缺乏足够的认识。
3.“受应试教育”体制的影响
长期以来,评价一个学生好坏,主要看分数的高低。这使得中考、高考成为学校教学的指挥棒,片面追求升学率、及格率成为各学校重视的指标。同时也使得各学科有了主科和副科之分,由此又令学生心目中认为历史、地理、生物等科是可有可无的。这样作为社会学科的历史科就被搁置冷落于一旁,导致很多历史教师因为肩无多大重任,从而缺少了奋斗的动力,这些都令从事历史教学的教师感到极为困惑与失落。
三、教学反思
1.通过教师本身进行教学反思
根据新课程的要求,课堂上学生自主学习,讨论的时间比较多,但教师必要的引导,适当的点评,也是不可缺少的。如果教师在引导、点评时不流畅,时常卡壳,使得学生满腹疑虑,这就意味着教师对待课堂的准备肯定不充分,也就不得不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了。
2.通过学生进行教育反思
一个好的教师应该具有敏锐的观察能力。如果有的学生在课堂上突然表现异常,那肯定是教学的某个环节出了问题。例如,我在教学《》一课时,让学生对爆发的原因进行讨论并选几名代表进行发言,有位同学平时对历史很感兴趣,思维活跃,发言踊跃,但那节课却显得比较沉默,课后我主动与他进行交流,他说,对“爆发的根本原因是英国为了打开中国市场”不理解,原因是对当时的英国历史知识缺乏了解,随后我对导入新课这个环节进行了反思。
3.通过请同事或专家听评自己的课来进行反思
俗话说:当局者迷,旁观者清。如果教师对自己的课作了精心准备,上课时得心应手,往往很难觉察出自己还存在什么不足,但如果请同事或教学专家来听课以后。总是能找到自己还需改进的地方。
四、总结
【关键词】高中历史教学 问题 对策
一、引言
目前,新课程改革已经到了全面深化的阶段,高中历史新课改对历史教学也提出了新的要求。这些要求在侧面上也反映出了我国现阶段的高中历史教学存在一定的问题,需要我们以新课改为指导,针对教学中的问题找出可行的对策。
二、我国高中历史教学中存在的现状和问题
近年来,我国高中历史教师在课程改革的制度引领下取得了很大的进步,但是其他方面仍然还存在一些问题。
(一)课程设置有所改进,但仍有不足
目前,我国高中历史课程设置越来越往多元化发展了。国家教育部放开了高中历史课程的设置权,如今,历史课程也同其他学科课程一样,在各级各校都出现了校本课程,与以前只有国家、地区课程相比有了很大的改进;在教学上,高中历史课程积极汲取了其他学科的优秀教学方法,更加丰富了历史课程的蓝本;同以往的历史课程不同,现在的高中历史课程建立了以教学为中心的学科体系,在课程设置中会根据不同的教学情况合理设置,历史课程内容也以专题模块形式出现,更加有利于针对历史知识的重难点提出新的教学方案。
尽管近年来在高中历史课程上有了如此多的进步,但是还是有些许不足[1]。在课程的衔接问题上,高中历史课程和中小学的历史课程内容衔接不紧密,内容有重复且没有特色;在课程种类上,高中历史课程可选的种类不多,现在大部分的高中历史课程是必修课而不能作为选修课;在课程内容上,高中历史课程的内容也缺乏结构的严谨性,导致体系不够健全完善;高中历史课程的教学方式仍然存在很大问题,没有形成独立的有特色的教学体系。
(二)高中历史的教学方法和观念依然有所欠缺
在教育的整体方向上,新课改已经明确了要以学生为中心的思想,虽然各级各校也已经在此要求下严格做好各方面的工作,但是就高中历史课程教学而言,对于应试教育的教学理念和方法还是没有改变,依然是以强迫学生死记硬背、海量做题为主,没有教导学生如何正确掌握系统知识的方法和技巧,也没有合理地利用现代科技技术,改变教学方式,以真正提高学生的历史素养。
三、新课改下我国高中历史教学中可采取的对策
(一)转变教育理念
高中历史新课改要求教师要进行大胆创新,正确认识到教师和学生在课堂中的双主体地位,改变传统以教师为主导的教学模式。在实际的教学中,应该充分调动双方主体尤其是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绝大部分时候课堂的主导者是教师,学生只是枯燥地记忆,举手回答问题的都只占据少数,这样的教学模式和理念对于学生的身心发展并无帮助。新课改要求应该让学生真正回归本位,教师要大力营造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2]。因此,要正确树立发展学生,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和思维能力,大力倡导学生多参与社会实践的现代化教育教学理念。
(二)创新教学模式和手段
现代技术的应用为高中历史教师带来了巨大的生机。众所周知,生动形象的画面比书本文集记录的知识更让人印象深刻,高中历史新课改就要求不断地创新教学模式,充分利用各种资源多元化发展教学方式,尤其可以合理应用多媒体技术和平台。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寻求历史教学和多媒体教学的平衡点,利用多媒体的优势,采用多种多样的教学方式,让学生在开心愉悦的条件下更多地接受新知。因此,在教学模式和手段上,高中历史教师必须学会将多媒体和教学有机结合,将问题情境和教学有机结合,将表演与教学相结合的方式,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上课的积极性,使学生能够主动积极地参与到学习中,提高学习效果;同时要加强师生之间的互动,从而调节师生之间的关系。
(三)丰富教学内容,完善教学目标
高中历史新课改对教学目标也有了新的规定,要求尽量多开发学生的思维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使学生在德智体美劳方面全面发展,重点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培养学生的文化素养,要求教学中要体现出学科本身的人文性和现实意义。因此,在高中历史学科的教学目标中也应该做相应的调整。教学目标要将素质教育的思想和应试教育的目标相结合,考虑多方面的相关因素进行制订,同时教学目标要具有可行性、具体性和科学性。
高中历史教师因自身历史素养的限制和历史教材信息量的局限性,对于所教授的历史知识难以进行扩展和延伸,同时,高中历史课本内容上的衔接性又有所不足,经常使学生感觉历史知识很复杂,难以形成一个完整的系统[3]。这就要求教师在课余时间完善自己的知识架构,丰富自己的历史知识,不局限于书本知识,可以在课堂中为学生提供其他的课外知识,帮助学生将所学知识进行衔接,完善知识体系,使学生的学习更加轻松和有效率。
四、结语
综上所述,高中历史课程在教学上虽然已经有了很大的进步,但仍然存在着一些问题,尤其是在新课改的要求下,高中历史课程无论是在教学理念上还是教学模式上,都还需要进行调整。同时,为了更好地丰富课堂知识,教师还应该适当增加自己的知识储备来帮助学生将书本知识形成更加完整的体系。相信以后的高中历史教学出现的问题会不断减少,学生的历史素养能够得到逐步提高。
【参考文献】
[1]许明华.多媒体环境下高中历史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析论[J].理论观察,2014(02):174-175.
【中图分类号】 G633.5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6)01―0117―01
一、课前精心准备
1.了解学情,强化课前预习。在设计学案时,我依据课程标准、年段要求,深入研究学生实际,以学定教。在课前提前把学案发给学生,要他们做好必要的预习。
2.重新整合历史教材。教师要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对历史教材作选择性的取舍、补充,要善于从宏观上驾驭课程,要高度重视对与课文有关的知识和资料的收集、储备、整理和提炼。通过这些内容组合,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各历史知识点之间的联系。
二、以问题为纽带,巧妙设计教学内容
教师在教学中要启迪学生的思维,首先必须善于提出目标明确、新颖有趣、难易适度、发人深省的问题来调动学生大脑皮层的优势兴奋中心,然后教给学生思考的方向和线索,引导学生对问题作层层深入的思考,并掌握分析和处理问题的方法,从而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有效地提高历史课堂教学的效果。
1.历史教学问题设计要“趣”。教师在设计学案时要针对高中历史教学内容,在导入新课时,适当地引入直观材料、轶闻趣事或谜语来设计新颖有趣的问题,可以使学生处于一种积极兴奋状态,这样学生思维的积极性就能充分调动起来,并进一步主动地去探索寻求答案。
2.历史教学问题设计要“悬”。好奇心是追求知识、探索真理的源泉。教师在设计教学问题时要认真分析教材,寻找最佳处创设悬念情境,激起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从而使学生对所讲内容产生一种急于追下去的心理,因而注意力倍加集中,求知欲倍加旺盛。
3.历史教学问题设计要“巧”。现代教学的事实表明:历史教师通过提的问题不仅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启发思维,而且好的提问还可以触发学生潜在的创造能力。因为问题问得巧妙,学生会受教师问题的激发而在学习过程中产生新的问题,在对新问题的发掘和解决过程中,学生的创造能力得以不断加强。这样,问题教学就会达到一个新的高度,历史教师的教学也就会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4.历史教学问题设计要“精”。 教学问题设计的“精”,是指历史教师在设疑时围绕中心、总体设计,在“关键”(即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处设疑,决不随心所欲、在不重要的地方胡乱设疑。创设的问题要小而具体,讲求过程、不重结论,具有可思性。只有这样,才能引导学生在积极的思考探索中理解知识,把握重点,体味思路,突破难点,激发学生思维的层次性。
三、改变单一传统的教学模式,进行自主、探究、合作、体验的教学改革
现代教育理论认为,教学是一种双边活动,是教与学相互作用的过程。《历史课程标准》“课程的基本理念”也要求“倡导学生主动学习,在多样化、开放式的学习环境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积极性与参与性,培养探究历史问题的能力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提高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所以,历史学习,应在学生主体自学、预习的基础上,鼓励学生提出疑问,大胆质疑,对重大历史人物、事件进行有创意的评价。随着课改的进行,许多教育工作者在这些方面做出了许多大胆的尝试。可以让学生组成讨论小组,就某些历史专题问题,合作学习,探究辩论,更应让学生走出校园,走出课堂,走进社会,从事研究性学习,引领学生了解社会、关注民生,培养学生人文情怀,提高学生能力。如可组织历史辩论会、一分钟的历史演讲、撰写历史小论文、组织历史文物参观考察等。在活动中,学生不仅提高了兴趣,同学之间也增进了解,师生之间也加强了沟通。
关键词: 新课程 历史教学 思考
历史新课程的基本理念是以学生发展为根本,教学过程的本质是在教师指导下的学生主动学习、主动发展。改革课堂教学、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是一个值得永远重视的课题。新课程理念不应只停留在口头,而应是自觉落实到具体的教学实践中去。
一、历史课堂教学要以落实新课程标准的理念为中心
从一定意义上说,课程改革的核心在课堂,课程实施的关键在教师。这就要求教师要改变传统教学观念,重新认识课堂教学的过程,以新的课程观为指导,创建新的课堂教学实践。为此,高中历史教学中,教师要努力做到:
1.要充分体现历史学科所特有的教育功能。传统的历史教学目标比较侧重学生的知识与能力培养目标,而忽视了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这违背了历史教育的本义和落脚点。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要“全面发挥历史教育的功能,吸收人类文明成果,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增强历史使命感”,“在掌握历史知识的过程中,既有能力的训练,也有对史学方法的了解和运用,更有态度、情感和价值观的体验与培养”。从中可以看出,对学生思想和态度的培养将成为我们历史教育的核心目标。基于此,在历史教学中,要将知识的传授和能力的培养视为全面提高学生人文素养的载体,要充分考虑和渗透对学生世界观的引导,增强学生对历史规律的感悟和对历史情感的体验,不能再将对学生历史意识、人文素养的培养视为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的附庸了。
2.要依据《历史课程标准》,充分利用广域的课程资源,丰富历史课堂教学。在传统的历史教学过程中,我们选择教学内容的依据主要是教科书和考试大纲,这种资源是狭小、封闭、不全面的,其结果必然导致我们全部的教学活动都围绕着“教科书”和研究考试大纲而展开,这是无法促进学生全面和可持续发展的。《历史课程标准》明确提出“要改变过于注重书本知识的现状”,“要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普遍应用,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要积极开发并合理利用校内外各种课程资源”,在这种背景下的高中历史课堂教学应该由围绕教科书和大纲向依据《历史课程标准》转变,将注意力放到《历史课程标准》中,强化新课程标准的指导功能。同时,要充分利用各种有效的课程资源,以丰富充实历史课堂,除历史教科书外,其他诸如各种参考书和辅导资料、史籍、遗址以及通过多媒体手段获得的资料等都应该成为我们进行教学的有益资源。
3.历史教学要注重知识的“综合”与“整体”意识。《历史课程标准》中知识点是以“专题”的形式呈现的,历史教学理应充分考虑按照“纵向综合”的形式进行组织安排,但绝不能以此忽视知识点之间的“横向联系”,否则就会造成知识点的“割裂”,也无法从“编年”或“国别”的角度综合认识历史了。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教师可以考虑在一个大的“主题背景”下,将相关的知识进行“纵向串联”,同时,也要注意知识的横向迁移,并将历史课程与其他课程内容进行联系,以培养学生的历史意识。
二、历史教学问题的设计要遵循“以学生为中心”、“以学生的发展为中心”的理念
《历史课程标准》提出要多视角、多层次地满足学生学习历史的需求,促进学生个性的健康发展。高中历史教学问题的设计要立足于学生的差异实际,呈现出层次性的特征,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差异性发展需求。传统的对学生整齐划一的要求是无法满足不同层次学生发展需求的。这要求教师在设计历史教学问题时尊重学生存在的客观差异,眼睛里不仅要有学生,更要有不同的学生,重视他们的差异性和特殊性,满足他们的不同发展需求。促进学生的发展并不是让每个学生的每个方面都按照统一的规格平均发展,搞“一刀切”、“齐步走”,而是允许学生在发展程度和素质结构上存在差别,这是人本主义教学观的具体体现。重视学生的差异,为每个学生提供并创造获取成功的条件和机会是我们追求的理想目标。为了实现这个目标,我们在设计历史教学问题时应该做到:
1.问题设问的层次性、梯度性要明显。我们倡导围绕一个主题设置多个层次、不同的问题,尽量增加主观题的数量和层次。这样不至于导致学生回答问题中的两极分化,能够适应不同学生的不同实际发展状况,使所有的学生都能在各自“最近发展区”上得到不同程度的发展。
2.问题设计要能够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和可持续发展。毋庸讳言,我们传统的历史教学过于强调了学生的认知性目标,比较重视学生对史实掌握的程度和对现有结论的理解程度,而漠视了学生的全面发展和可持续发展。在新课程背景下的历史教学问题设计应该更多地关注学生的可持续发展。要改变对学生知识与能力的“单一性”考查,重视对学生“三维目标”的考查。即:要实现知识与能力的统一、过程与方法的统一、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统一。在充分考虑、尊重学生现有历史史实和生活实际的基础上,形成自己的观点和看法,并运用科学的方法和严谨的逻辑过程予以论证。考查的重点不是学生对知识的记忆和理解水平,而是在新情境下获得和运用知识的能力与方法以及从中获得的情感体验,这种考查关注的不是学生目前的状况,而是对学生未来和终身发展所具有的基本能力和素质的全面考查。要“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本人在讲述《专制时代晚期的政治形态》时,围绕“内阁制的设立”这个知识点,设计了一系列的问题,试图实现上述的教学理念。具体内容如下:
展示材料:
材料一:人尝谓辅臣(内阁大臣)拟旨,几于擅国柄,乃大不然。见其所拟,帝一一省揽审定。有不留数字者,虽全当帝心,亦必更易数字,以示明断。有不符意,则驳使更拟;再不符意,谯让随之矣。政阁臣无不惴惴惧者。
――摘自《皇明大政记》
材料二:入阁办事者,职在批答,犹开府之书记也,其事既轻,而批答之意,又必自授之西后拟之。可谓有其实乎!吾以谓有宰相之实者,今之宫权(宦官)也。
阅读材料,结合课本知识:
①学生探讨:内阁有何权力?与丞相的地位与权力相比有何不同?
(学生结合课本和材料能归纳出来,但须教师整理。)
②进一步探讨:内阁的设立带来什么弊端?
(学生结合课本和材料能归纳出来。)
③课外延伸:说说你所了解的有关明朝宦官专权的人物和史实?
(学生可从语文知识和课外阅读中讲到魏忠贤和东林党等史实。)
④思考:内阁制的设立反映了什么时代特征?
【关键词】历史教学 问题分析 有效对策
历史学科是重要的学习内容,它在一定程度上促进学生全面发展。随着新课程改革实施,传统历史内容已经无法满足学生的实际需求。如想达到新课改的目的就必须使历史教育途径不断丰富,促进学生综合能力的有效提升。本文将对幼师历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有效策略进行分析,分别从:幼师历史教学问题分析、促进幼师历史教学的有效对策。两个部分进行阐述。
一、幼师历史教学问题分析
当前历史学科教育教学中存在一些问题,主要以课程设置为主。但现阶段的历史课程设置缺乏创新性,课程设置过于重视理论,从而忽视了学生实际分析能力的培养。究其原因,是我国传统教学模式带来的弊端,教师对于历史课程的设置过于传统缺乏创新性,无法跟上教育体制的改革,无法起到吸引学生的目的,不仅不利于教师的教学,同时也不利于学生的学习,久而久之便会丧失兴趣,不利于教师的教学,也无法促进学生学习效果的提高。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人们的生活与工作都与互联网挂钩,手机、电脑等高科技产品的普及,加上媒体影视行业的迅速发展,电影、电视剧在学生中极受欢迎,虽然学生通过以上几点拓展了了解我国历史的途径,但也使学生对历史的认识不够全面、完善。通常为了增加收视率,某些影视剧中所涉历史知识会加以改动,学生在看过该影视剧后,难以全面认识影视剧中涉及的历史,学生在长期的影视剧历史渲染下,会造成其对历史真正意义及内涵不了解、不明白、不理解的现象,因此学生会缺乏对历史学习的专业学术态度。
据调查研究,我国多数学生在历史学习中,其目的大多是通过考试,方法则考死记硬背,造成这种现象的部分原因是某些教师上课太过枯燥无味,主要还是来自于学生学习目的及方法不正确。出现这种状况不但使很多学生失去学习历史的兴趣,也导致他们无法真正理解历史,不注重思考历史,陷入恶性循环。
二、促进幼师历史教学的有效对策
(一)应用情景式教学
将实际生活经验充分融入到历史教学中,有利于学生抽象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应用情境模式来进行教学,对事例的选择非常的重要。如果选的好,可使教学效果达到事半功倍的状态,要是选择好会有效提高影响教学效果,学生能对教学内容有一定的亲切感,可以以一种轻松的心情来进行学习。如学习《汉通西域和丝绸之路》时,教师可先对丝绸之路的背景与经过进行讲解,再让学生对我们日常生活中出现的丝绸进行记忆与描述,包括丝绸的应用范围,以及对我们生活的影响。将丝绸的知识与我们的生活经验相结合,能让学生对丝绸的应用效果有一定的了解,而在学习这篇课文时能有效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尤其针对丝绸之路的重要意义也会有深入的了解,也能有效提升课堂教学的效果。
(二)应用多媒体设备
多媒体技术教学优化了教学手段,通过看,听,说,演等不同的方式吸引到不同个性特征的学生,让学生们在历史的学习上拥有一种成就感,体验成功的快乐。因此多媒体教学方式的采用对于师生来说都是一次现代化的享受,一方面,教师会觉得利用多媒体上课的节奏鲜明,大量节省了多余的时间,大大提高了教学的效率,另一方面,学生能够更加投入到历史学习中去,注意力更加集中,学习效果也相对提高。如学习《中国民族的》时,教师可应用多媒体播放一些抗日时期的图片以及纪录片等,让学生能直观的感受到在中,中华民族的团结,以及战争所带给人们的灾难。学生在此基础上学习课文,就会怀着一颗爱国之心认真的学习文章,了解到落后就会被欺负的事实,以此激发自身的爱国情怀,努力学习,争取不让事件重演。而采用多媒体设备来教学,能让学生在图片及视频的影响下更为深入的了解课本内容,不仅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还能使教学效率显著提升。
(三)重视课前提问
在教学效率的提高策略中,课前提问是非常关键的因素,因为提问的技巧性能引起学生的注意,能正确的引导学生的学习方向,使学生能进行发散性的思维,其逻辑思维的能力也能相应提高。所以,教师要学会在教学中充分的应用课堂提问,以此使学生对文章能产生强烈的好奇心,而提问也是一种教学方式,在一定程度上能引导学生依照文章的主线来了解文章,使学生的思想能与文章内容相结合,对作者的思想感情能充分理解。如学习《》时,教师可先提出以下问题让学生认真思考,比如“八国联军是由哪八个国家组成”、“当时中华民族的历史背景是什么”、“八国联军对我国的发展造成了什么影响”、“八国联军在掠夺了我国哪些重要文物”。教师这几个问题的提出,让学生在学习此知识时有了基本的思路,所以学起来也有一定的目的性,不会出现思维混乱地问题。而学生带着这些问题来学习课文,不仅提高了自身的自主学习能力,还能使学习积极性有效提高,并且这种自己找答案的方式能使学生在学习中不断肯定自己,提升自己的学习能力。以此促进历史教学的教学效果不断提升。
结束语
随着课程改革实施以来,我国在教育领域上的发展有目共睹。我们必须让学生真正的参与到课堂教学当中,感受到教学课程的趣味性。课堂效率的提高离不开教师的参与,教师必须采用先进的教学理念,从实际情况出发,不仅仅只做传道授业解惑者,更应该做学生生活上的朋友,学习上的促进者,促进我国教育事业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王磊. 幼师历史第二课堂活动初探[J]. 中国教育学刊,
文章首先对历史知识的编排优化形式进行深入探讨,并分析在高中历史教学设计中,需要深入完善的内容。分别从情境创设、教材知识点衔接、以及教学计划中的内容完善等方面来进行,帮助提升基于专题开展高中历史教学设计的可行性,促进高中生的历史成绩稳定进步。
关键词:
高中历史;教学设计;专题
1历史知识的编排优化
在学习历史知识期间,教育工作者要充分的考虑在基层中是否存在需要进一步完善的内容,并对学生的听课状态进行审核,观察学生在课堂中是否可以提升兴趣,对历史知识产生喜爱,这样所进行的教学计划才是真实有效的。在对教学计划进行编排时,要考虑学生学习期间的需求,以及历史教学模式中所存在的问题,不断的总结传统教学方法中的经验,充分融合先进教学理念,通过这种组合的编排形式,可以避免学生对教学内容产生陌生感,同时也能够更好的体现出先进教学方法所发挥的优化作用,对教学计划在高中历史课堂中的全面落实有很大帮助。教师在进行历史知识的编排优化时,要考虑是否存在需要进一步完善的内容,并定期对学生的历史知识掌握情况进行检测,以此为参照标准来分析教学环节所存在的问题,对于高中历史中所涉及到的历史事件,教师可以突破教材的局限性,对知识内容进行重现编排,达到更理想的使用标准,整体化的历史知识更方便学生记忆。上述内容中所论述的编排优化,在实际应用期间还需要结合历史教材来更深入的完善,为教学计划开展创造有利条件。
2创设情境进行专题教学
情境教学方法在历史教学中应用,可以在短时间内帮助学生进入到学习状态下,教师也可以通过观察学生在情境中的表现情况来判断学生对历史知识的掌握程度,这也是传统教学方法中难以实现的。情境创设需要结合所要学习的历史知识内容来进行,以高中历史教材为出发点,并在情境创设中设计教学问题,巧妙的历史教学问题设计,可以帮助学生对历史知识进行串联,拥有清晰的印象后所进行的历史学习才更安全高效,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学习环境。历史知识积累期间,学生可能会遇到一些时间记忆混淆的现象,教师应当进行耐心的引导,抓住教学内容中的关键点,这样学生所记录的知识内容中,可以按照知识的主要与次要层次来进行,这样既不容易混淆,同时在历史知识的运用方面也更具有针对性,帮助进一步解决历史学习中的问题。将历史知识与特定的时代背景相互融合,也能够达到理想的教学标准,学生深入了解历史背景,会感受到历史知识所带来的趣味性,会尝试利用课余时间来探讨更深入的历史问题,并在历史课堂中表现出独特的见解。不同时期所发生的历史事件是带有一定特征的,教师首先要掌握这种特征规律,才能够对学生进行正确的引导。教师也可以听过布置课后思考问题来培养学生的情景创设能力,在课后思考阶段,学生所搜集整理到的知识内容,可以在课堂上与学生共同分享,自己巩固知识点的同时,也丰富了同学的历史知识视野。时代背景与案例模式都是比较常用的情景创设方法,对于基层中比较常见的质量隐患现象,经过一段时间的深入配合,可以达到更高效的教学模式,并促进长期教学计划在现场更好的应用落实。
3结合教材进行专题教学
教材是历史教学任务开展的参照依据,对于教学期间比较常见得知识点混淆问题,以教材为出发点,对教学课题进行更深入的设计。教师与学生在课堂上是整体的,只有互相配合才能够将高中阶段的历史教学进行下去。学生在高中阶段的学习任务比较繁重,想要提行学习成绩要运用科学的学习方法,专题教学计划中可以帮助学生掌握学习中的难点与重点,理性的评估学习方法是否真实有效,以及在教学计划中需要进一步提升完善的内容,对于一些常见的教学计划落实不彻底现象,教师要加强与学生之间的沟通。从思想上引导学生的独立思考精神,通过这种方法来进一步促进学生的历史综合能力提升。对于一些我国传统学派中的思想观念,可以组织学生对教材中的观点自由讨论,通过高中阶段的历史学习来培养学生辩证看待事物的能力,并在教学计划进行期间,充分融合个人搜集整理的历史资料信息,将其应用在历史问题解决方法,达到更加理想化的教学方法优化。教材中的知识点也可以组织学生补充完善。教材是教学体系构建的框架组成,关系到学习期间所需要完善的内容。如果不能运行正确的教学方法,可能会导致教学期间预期目标与实际效果之间存在差异性,这种差异性将成为阻碍学生学习成绩进步的主要原因。
4发挥学生的主动性
进行专题教学学生主动学习的效果与被动学习存在很大的差异性,教师要从长远目标考虑,对学生主动学习的习惯进行构建,结合教学方法应用后的反馈结果来进行更深入的优化,这样可以避免学生对高中历史学习产生抵触心理。所构建的教学模式中,要对学生的主动性进行充分的研究,并探讨出解决学生的积极性下降问题的有效措施,这也是现阶段比较常见的技术性方法,对实现全面教学计划有很大的帮助。高中生可以通过网络来搜集整理历史知识,通过网络平台来提升学生的历史学习效率,对历史知识中需要进一步完善的内容进行串联。教师在进行专题的教学过程中,过分的延长教师讲授的时间是不科学的。教师要从学生的角度思考问题,教学生不知道的东西,从而提高教学效率。这要求教师与学生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加强有效的沟通和交流,了解学生之所需,解决学生在历史课程学习上的困难。高中历史学习常常会涉及到对历史人物的评价,教师可以布置一些课后的资料搜集任务,使学生充分利用课后时间来搜集历史人物的相关事迹,这样在学习任务开展期间,所遇到的问题也能得到更加深入的解决,并通过技术方法来深入的探讨教学方法中需要进一步优化的内容。
5结语
高中历史教学设计以专题的形式进行,不仅能够加深学生对知识的认识,而且有利于学生系统的复习,运用历史专题分析的方法对相关历史题进行阅读,快速抓住其中的重点和难点,全面分析,从而提高学生的历史学习能力。
参考文献:
[1]罗新胤.基于SOLO分类理论的高中历史三层教学设计和三步教学案例[J].海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4(05).
【关键词】 历史课堂 问题的设置与教学
【中图分类号】 G633.5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4772(2013)09-023-01
实践证明,教学问题的预设是课堂教学的关键。下面我就“历史课堂教学问题的预设”这一话题,结合教学实践谈谈自己的体会。
一、历史课堂教学中问题的预设的重要性
从历史教育的策略来看,问题的预设是教学中对知识内容进行加工分析必不可少的一个重要部分,它能够引导和激发学生的思维朝着课本内容进行深入分析,促使学生寻求预设问题的答案。在历史教学的全过程中,教师都会时刻的注意着教学内容中哪些信息是有效的、哪些内容是无效的可以舍弃的、哪些内容是不能够舍弃但是又不用重点讲解的。这些方面的考虑最终都可以集中到历史课堂教学的问题预设上。历史课堂教学中问题的预设是教师实施课程目标、提高教学效率的基石。一个高效的问题能够激发学生对历史学习的兴趣,激发学生的思维能力,使之积极运用新方法重新构建知识,教师提问的方法和顺序也会影响课堂教学的效果。
二、历史课堂教学中应该如何预设问题
历史课是一门复杂的学科,它需要历史教师在课前就做好周密的备课。一堂成功的历史课在课堂教学中应该如何预设问题?预设问题的有效性是提高教学效率的一个重要保证。下面就以人教版必修三专题一第二节《儒学的兴起》为例,对在历史课堂教学中如何预设问题进行探讨。
第一步:结合课本的内容预设问题的情境。教师教授《儒学的兴起》这章节的内容时候,可以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的工具向学生展示孔庙的画面,并且提出相关的问题。
第二步:历史课堂教学的过程中要掌握中心问题。根据课本的内容和重难点预设与之相关的问题。如1. 秦始皇为什么要“焚书坑儒”?你如何评价?2. 汉武帝为什么会接受董仲舒的主张?
第三步:在历史课堂教学中预设的问题一定要围绕教学的中心来进行。如董仲舒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思想产生了哪些影响?
课堂教学问题预设的三个步骤中第一步是复习预设问题对复习上节课的内容,从而引出这节课所要学习的知识点;第二步是突出教学内容的重难点;第三步就是在学习课本知识的基础上扩展学习的内容。通过这三个步骤来预设问题,能够帮助学生去更好地学习历史知识,提高学生对历史课本中有效知识点的提取和分析的能力,从而提高教学的效率。
三、历史课堂教学中问题的预设教学应该注意的几个问题
在历史课堂教学中问题的预设是教师更好地实现教学的目标,提高教学的效率的一个有效的途径。但是这并意味着在历史教学中预设了问题就一定能够提高教学的效率。在实际的教学工作中,要想使得预设的问题得到预期的效果就必须注意下面几个问题:
1. 在历史教学中预设的问题一定要具有目的性
历史教学中对问题的预设一定要是为了评价、检查和体现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而设立的。有效的问题预设能够引出学生回答问题的兴趣。历史教师在教学中所提出的问题一定要明确,这样学生的思考才能够更深入,才有利于学生对课本上的知识的深刻理解和把握,从而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提高教学的效率,在复习的过程中设置的问题越明确,学生的复习也就越深入,把握的程度也越强,同时也能够增强教学内容的悬念感,从而激发学生对历史知识学习的兴趣和自主学习的欲望。
2. 在历史教学中预设的问题要关注学生的整体
在历史课堂教学中问题的预设应该尽量的避免无效和低效的提问,应该极力的注重预设问题的最大化。这要求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对课本上的内容进行准确全面的了解,从课堂教学的内容整体性能出发,根据不同年级和对历史知识的认知水平,紧紧的围绕教学的内容来预设出具有高效高质量的问题,以此来激发学生的对历史课学习的兴趣,激发学生的思维能力。但是预设的问题难度应该适当,问题太难或者过于简单都不能达到很好的效果。预设的问题除了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也要调动学生的积极性,照顾到全体学生的知识水平;同时也要激发学生的思维,对课本的重点知识和内容进行深入的探讨;要为学生搭建一个适当的平台,使学生拾级而上,不断的提高学生对历史知识的灵活应用的能力,使所有的学生都能够得到一定的提高。
3. 在历史课堂中预设问题一定要调配好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