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精品范文 > 高中地理课堂导入案例
时间:2024-01-24 17:00:03
序论:写作是一种深度的自我表达。它要求我们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真相,好投稿为您带来了七篇高中地理课堂导入案例范文,愿它们成为您写作过程中的灵感催化剂,助力您的创作。
【关键词】高中地理 乡土地理 生活地理
【中图分类号】G633.5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10-0168-01
乡土地理主要包括了人们所在地区、市、省的自然、人文等地理知识。因为与生活密切相关,在教学中渗透乡土地理内容会提高教学的实用性、生动性。如何在高中地理课堂上有效应用乡土地理知识是本文所关注的重点。
一、乡土地理概述
“乡土”包含了人们家乡地的人文、自然环境,如经济、民俗、生物、地质等。地理学科中,相应也有一门叫“乡土地理”的分支学科。依新课标标准,中学地理中的“乡土地理”教学应灵活依当地需要,向学生介绍本地区、市、省的地理知识。
高中地理明显难于初中地理,致使其教学过程对教师的教学水平及学生的学习能力有较高的要求。课堂教学内容过于单一,很容易让学生感觉知识接受困难、学习热情降低。因此,可在高中课堂上适当渗透乡土地理教育,让学生了解与身边生活关系密切的地理知识,感觉到知识的实用性,学习积极性得到提高。
二、高中地理中渗透乡土地理教育的意义
(一)提高教学实效性
第一,高中地理知识难度较高,很多学生学习起来都感觉吃力。若在教学中引入乡土地理案例,会让教学过程更加生动、具体,便于学生对知识的全面理解;第二,乡土地理与学生身边生活联系较高,渗透乡土地理教育会促进学生主动观察生活中的地理现象,并将所学到的知识应用出来、解决实际问题;第三,乡土地理教育会让学生了解到更多所住地区经济、文化、社会、生态等内容,激发起更深的热爱家乡、乃至热爱祖国的感情。
(二)培养学生学习品质
首先,教师讲授与生活联系紧密的乡土地理知识,会让学生对生活中的地理知识更感兴趣,逐渐养成在生活中主动观察地理现象、并结合理论不断思考的自学习惯;其次,若在教学中时常渗透现实地理问题,可引发学生思考,不仅培养了学习兴趣、也提升了思维能力。
三、乡土地理在高中地理教学的应用对策
教师可在地理课堂上导入一些乡土地理案例,引导学生逐渐进入教学活动中。如果教师的课堂导入不够生动、丰富,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学生的学习兴趣,不利于教学任务的完成;而成功的情景导入,可让学生富有兴趣的学习地理知识,提高学习动力。创设情景、吸引学生注意、使其了解教学资料是一种较好的导入方法。因此在课堂导入时,教师可引入一些乡土地理材料,使学生直接感受来自于生活的地理知识,自然而然的进入到本节地理课的学习中来。因为乡土地理材料多源于生活,比较直观、亲切,若上课开始阶段引入乡土案例,会很快吸引学生注意,导入效果较佳[1]。如,在《天气系统》一课教学中,可在上课前播放本地区近几日天气预报视频,让人感觉新鲜有趣,且地理知识并不脱离生活,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并且,以后若在生活中遇到一些天气现象,学生也很容易想到应用学过地理知识来分析、思考,养成自学能力[2]。
(二)利用乡土案例,引导学生主动思考
教师通过在课堂上适当提问,引发学生思考是教学中常见的引导方式。以往的地理课堂上,教师经常一味“填鸭式”教学,提问很少;新课改之后,教师会增多很多课堂提问,但往往对提问的方式及次数把握不够到位,仍无法使教学效果得到较大提高。成功的提问可调动学生的积极思考、质疑及创新过程。若在地理教学中引入乡土地理现象、适当提问,会让学生乐于思考身边的地理事物、促进其对课本知识的准确理解及应用;此外,教师还可利用乡土案例引导学生在多角度设问。这样,既开发了学生思维,也使课堂氛围变得活跃。有时可能会出现学生提出较“奇怪”问题的情形,教师应有意保护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即使暂时无法回答也要以开放的态度来面对,力图让教学活动在师生合作、共同成长的氛围中完成[3]。
(三)利用乡土案例,完成知识的巩固强化
为对本节知识进行巩固及总结,教师应组织应用训练,使学生进一步理解本课内容、学会在生活中应用。在训练中,教师可引入乡土地理材料,注意在结合实践同时、突出本节重点。例如,《城市地域结构》一节的教学中,教师可在讲完理论知识后,向学生展示本市地图、利用本节知识分析本市布局及结构等。这样,在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同时,也便于及时了解到学生的接受程度,适时补充指导。
在高中地理课堂中渗透乡土地理教育,有利于教学实效性的提高及学生学习能力养成。教师可在教学中引入乡土地理现象及案例,激发学生热情、调动他们的积极思考,并让他们学会在生活实践中应用地理知识,以完成新课改下的教学目标。
参考文献:
[1]张宜金.高中地理课堂教学结合乡土地理的研究[D].长沙:湖南师范大学,2013.
【关键词】高中地理 案例教学 探究
一、高中地理教学应用案例教学的目标宗旨
1.锻炼学生思维能力,促进学生素质全面发展。新课程改革的精神全面揭示了教育教学的根本宗旨,即在提升学生对知识的应用能力。知识如果得不到转化利用就是去了其本身应有的价值,案例教学有助于提升学生应用知识,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高中地理知识存在某些知识点很抽象,与实际生活联系并不大,这种状况增加了学生学习地理知识的难度。案例教学则应用学生比较熟悉的案例素材与地理课堂教学知识相联系,不仅降低了学生对地理知识理解的难度,而且更容易让学生掌握理论联系实际的方法,进而能将所学的地理知识活学活用,提升了学生发现问题,处理问题的能力。丰富化的教学案例也有利于宽阔学生的眼界,开拓学生思维的思路,进而能够大大激发学生的创新能力,使学生的素质得到全面锻炼发展的机会。
2.营建平等和谐的教学氛围,提升学生的自我探索能力。案例教学充分体现了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被充分调动起来。案例教学为学生的合作讨论创造了条件,在这种教学模式下学生的自主参与性获得了充分的发展。课堂鼓励学生踊跃发言,小组讨论,促进了学生与学生,学生与教师之间的交流与学习,有利于构建平等和谐,充满活力的课堂教学氛围。学生的探索能力得到了充分的发展,学生在自我探索下获得的知识经验往往记忆更加深刻持久,如此高中地理课堂教学效果就会显著提升。
二、案例教学在高中地理教学实践中的积极作用
1.案例教学调动了学生参与学习的主动性,立足于教材知识与具体案例相结合,有利于创设贴切恰当的教学情境,进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升高中地理课堂教学效率。
2.案例教学增强了课堂教学活力,相对宽松化的教学环境有利于学生大胆发言,顺应学生自我个性的发展。学生的个性得到了尊重有利于调动学生参与学习的热情,促进学生自我探究能力的提高。
3.案例教学对于教师能力发展有重要的促进作用,案例教学使得教师的教学思路更加开放,有利于建设民主化课堂教学氛围。学生受这样的氛围耳濡目染,也会在思想意识上树立合作平等等观念。
三、案例教学在高中地理教学中的具体应用
1.精心选择案例,优化课堂教学程序。案例选择要与高中地理教材内容相吻合,这是案例教学在高中地理教学应用中的关键。对于案例的选择要综合考虑学生的知识发展水平,要立足于学生主观能动性的调动,将趣味化与知识化相融合。对于案例的选择要进行精心筛选,案例要选择的恰当,选择范围可以开阔化,无论是从教材提取还是从生活中提取或是相关的文献材料中都可以,案例的选择要把握住客观真实、科学合理的原则。对于案例的应用要对实行的效果做好预测评估,要以学生能力发展为立足点,要保障选择的案例能够切实吸引学生,能够有效激发学生进行研讨的兴趣,增强课堂教学活力。如果应用的案例没有产生预期的效果,这时候教师要有充分的补救性策略,例如可以换一个案例,继续调动学生的参与性。要结合学生现有的能力发展水平选择案例,对于应用的案例可能性带来的教学效果,教师也要提前做好预测评估。教师要给学生充分的自我发挥的空间,适时进行引导点拨,创设平等民主和谐的课堂气氛。
2.案例教学在高中地理课堂的具体应用过程。在新课程改革的理念下,案例教学已经获得了中学教育教学的肯定。现今的高中地理教材都有很多案例内容,为高中地理案例教学创造了条件。教师可以充分利用好地理教材上的案例,引导学生利用案例发现问题、讨论问题、解决问题,进而锻炼学生的思维发展,提升学生的创新能力,探索能力。案例教学的具体应用一般先是从问题的导入开始的,接下来再进行小组研讨,针对问题出台处理对策,筛选出最佳处理对策,最后确定实行步骤。这是案例教学的普遍程序,在具体的案例应用中可以结合学生的特点,结合教材知识等进行灵活创新,丰富完善。要将总结反思作为案例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这样能够提升学生总结经验教训的能力,有利于学生对知识进行深层次探究,进而促进学生整体素质的提高。案例教学的具体应用要灵活多样,要结合具体实施的条件来开展,决不能只流于形式,陷入呆板僵化的局面。案例教学对于教师的业务能力提出了较高的要求,教师必须具备较强的课堂驾驭力,能够对整个课堂秩序,学生发展思路做到良好的了解与调度。教师要具有较强的应变能力,能够掌握学生对问题讨论的大体方向,要积极为学生的思维锻炼创设条件。案例教学同样也是教师与学生共同参与的双边活动,教师要发挥好自身协调组织的角色,学生要发挥自身主动参与的角色,这是案例教学取得显著教学效果必不可少的条件。
一、深入研读教材文本
教材是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的主要依据,是教学内容的主要载体,是实施教学的重要资源。教师在备课时,首先要分析、理解教材,在此基础上丰富教材、整合教材、驾驭教材,进而有效地使用教材。高中地理教师在备教材文本时,要注意以下几点:其一,善于分析教材。要明确教材编排意图及前后联系,要把教材内容放到对课程标准、考试大纲理解的整体中去加以分析,并准确定位教学目标。其二,学会活化教材。教材内容是相对静止的,而生活和现实世界是发展变化的,教师要结合社会和生产生活实际搞活教材。可以对高中地理教材中的滞后内容和欠妥之处进行修剪,补充一些与地理教学相关的新鲜素材,如最新地理数据、地理图表与图片、身边的地理现象、社会热点问题、新近发生的地理事件等。其三,重视比照教材。现时的高中地理教材有人教版、鲁教版、湘教版和中图版四个版本,且各具特色,备课时要将本地使用的版本与其他版本教材相同或相似章节内容进行比照分析,取长补短,必要时要对教材内容进行删减、补充、分解、重组、转换甚至修正。
例如,在江苏省地理高考《 考试说明 》“必考内容”中,关于“自然灾害”这一考点的具体考试内容要求是“旱涝、台风、寒潮、地震发生的主要原因及危害”。而江苏省选用的三个版本教材中,人教版只在《 必修1 》第二章第三节“案例2”中介绍了“台风”和“寒潮”的成因与危害;鲁教版和湘教版在《 必修1 》第四单元(章)专门安排了一节关于自然灾害的内容,但均是重点介绍“洪涝灾害”。所以,教师在教学这部分内容时,须参考其他版本教材或查阅相关资料,对教材中未涉及的其他自然灾害或讲述不完整的自然灾害进行适当补充,并能利用近年发生的自然灾害为案例,以深化对自然灾害内容的理解。
二、巧妙设计教学导入
教学导入是指在一项新的学习内容和学习过程开始时,教师采用恰当的教学媒体和教学方式,阐明学习目的与要求,集中学生注意力的教学行为方式。导入是整个教学活动中十分重要的环节,它直接影响学生学习的情绪和效果。科学合理的导入,可调整学生的学习状态、扩大学习需求、增强学习内驱力,从而优化学习过程。教学导入不只是由旧课转入新课,还包括教学环节之间的链接与过渡以及学生学习状态的调整。在设计高中地理教学导入时,要注意以下几点:其一,导入形式要多样化。可以通过复习旧课、目标呈现、问题情境导入新课,也可利用地理图片、地理现象、地理影像、地理实验、地理活动、地理谚语、新闻事件、趣味故事等形式导入。一种导入方法不要连续使用,每次教学导入要给学生以新鲜感。其二,导入要具有目的性、启发性和趣味性。能使学生快速集中注意力,明确目标,引发学生对一节课产生学习兴趣和参与欲望,开启学生的地理思维。其三,导入要简练。导入时间安排要紧凑、把握要恰当,避免导入冗长繁杂、喧宾夺主,淡化教学重点和难点。
例如,在学习高中地理《 必修1 》(鲁教版)第二单元第二节第五目“常见的天气系统”时,可利用学生熟知的地理现象,设计地理问题导入新课:“同学们,正常年份,我们长江中下游地区6月份为什么会经常出现连续性阴雨天气?7、8月份为什么是多炎热少雨的天气呢?”问题一出,学生立刻产生了兴趣、引发了疑问、激活了思维,学生用渴望的眼神盯着教师,等待问题的答案。这种从学生身边的地理现象出发,设计带有悬念性的地理问题导入新课,既激起了学生强烈的兴趣和求知欲,又巧妙地提出了学习任务。学生带着问题进行学习,提高了课堂学习效率。
三、优化课堂提问艺术
课堂提问是教师输出信息并获得反馈的重要途径,是沟通师生思想认识的主要渠道,它是一门设疑、激趣、引思的综合性教学艺术。在高中地理课堂中,教师如果能采用精彩迭出的提问艺术,会使学生入情入境、欲罢不能,课堂教学往往会组织得有声有色。课堂提问的基本要求是:精心设计,注意目的性;难易适度,注意科学性;新颖别致,注意多样性;循循善诱,注意启发性;因势利导,注意灵活性;面向全体,注意广泛性;因材施教,注意针对性;正确评价,注意激励性。课堂提问时要避免以下现象:提问过于频繁,问题数量过多;提问时“乱点鸳鸯谱”,不注意发问对象;总喜欢找优秀生回答问题,忽略中等生,冷落学困生,出现“少数人表演,多数人陪坐”现象;问题提出后,不给学生思考时间,立即点学生回答;学生正在思考问题或学生已经答对了一半还在思考另一半时,教师打断学生思绪并迫不及待说出答案;教师对学生回答不表态、不评价,即使表态也含糊其辞,或褒贬过度、夸大其辞。
例如,在学习高中地理《 必修3 》(鲁教版)第三单元第三节“资源的跨区域调配——以南水北调为例”时,教师可采用连环式提问方式,设计以下问题串:我国水资源空间分布有何特点?(学生:水资源地区分布很不均衡,总体上南多北少)我国北方尤其是华北地区缺水严重,除了水资源短缺外,还有哪些原因?(学生:华北地区人口稠密、耕地比重高、经济发达,生活和生产需水量大;水资源污染、浪费较严重)水资源短缺会对当地造成什么影响?(学生:影响人们正常生活;制约地区经济发展;造成地区生态环境恶化)如何解决华北地区水资源短缺问题?(学生:跨流域调水,如南水北调;合理开采地下水;节约用水,合理用水,提高水资源利用率;保护水资源,防治水污染;海水淡化等)南水北调的水源地在哪里?(学生:长江)长江成为南水北调水源地的条件有哪些?(学生:长江流域面积大,径流量丰富且较稳定;长江距离缺水地区较近,地理位置适宜)南水北调工程有哪几条线路?(学生:有东线、中线、西线三条线路)以东线工程为例,说明东线工程实施后,对华北地区、沿线地区及长江有哪些深远影响?(学生:答案略。可从积极意义和可能带来的环境问题两个方面分析说明)以上八个问题由此及彼、环环相扣、步步推进,前一个问题解决后再探究下一个问题,问题解决完了,预定的教学任务也就圆满完成了。
四、积极实施对话教学
教学本质上是对话的实践,对话过程就是教学主体间的合作与互助、思想碰撞与精神交流的过程。作为高中地理教师,应该积极探索与尝试对话教学,在课堂中多设计一些有意义的对话活动。只有对话,才能走进彼此的心灵;只有对话,才能增进彼此的理解;只有对话,才能进行思维的碰撞。从对话主体角度看,主要有师生对话、生生对话、师本对话、生本对话及师生的自我对话等类型,其中“生生对话”在高中地理课堂中难得一见,而真正能发挥学生主体作用、激发学生学习热情、激活学生地理思维、深刻体验学习乐趣的是生生对话。生生对话活动一般有交流讨论、成果展示、相互点评、完善提升等主要环节。在课堂中,学生可以围绕某一对话主题展开讨论,可以展示自己的学习成果,可以对他人观点发表意见。通过质疑对抗,学生对地理知识或地理问题会有更深刻、更全面的认识与理解,并能促进小组成员之间互学、互帮、互补、互促。在组织对话活动时,要注意以下几点:一是教师设计的对话主题要贴近学生实际,对学生要有较强的吸引力。二是对话主题难度要符合学生的知识水平和思维水平,要让学生有话可说,有话能说,杜绝“伪对话”。三是教师要掌控好对话的方向和进程,当学生发言明显偏离主题或争论无果时,教师要及时进行调控。
例如,在学习高中地理《 选修6 》(鲁教版)第三单元第一节第三目“我国环境污染的现状”时,可设计以下对话主题:“请从环境污染的类型、危害及发展趋势、防治措施等方面,介绍一下你家乡环境污染的现状。”以上对话主题的设计是基于学生对周围的环境更加关注,感受也最为直接和深刻,更能激发学生积极参与对话活动。教师先安排学生在小组内部进行交流,再由小组代表在全班进行成果展示,其他小组成员进行点评,然后教师对学生的发言内容进行评价、筛选、整合与补充,最后教师由“学生家乡环境污染的现状”总结出“我国环境污染的现状”。通过这一对话活动,学生不但获取了地理知识,增强了保护环境的危机感和责任感,还培养了学习能力、表达能力、思维能力、创新能力、合作能力与合作精神。
五、增强课堂留白意识
许多高中地理教师经常纳闷甚至埋怨学生:“很多地理知识和地理问题讲了多遍,也讲得很透彻,为什么检测时错误率仍然很高?”其原因有多方面,笔者认为,教师不重视课堂留白是其重要原因之一。所谓课堂留白,就是指在课首、课中或课尾留给学生一定的自主时间,让学生自己去思考、感悟、总结、质疑、修正与完善。课堂留白,不是空白,它是动静的和谐,是张弛的结合。在高中地理课堂中,教师要在适当时候、适当地方将时间还给学生,引导学生自主体验、自行总结、自我反思。只有学生亲身体验得到的东西、全心领悟得出的道理,才能永远沉淀在他们的内心深处,才能形成地理综合能力,从而由学懂、学会地理知识,上升到能独立分析地理问题、正确解答地理问题,进而生成新的地理问题。课堂中需要留白的地方很多,如提问时留白、承转处留白、探究处留白、质疑处留白、想象处留白、解题后留白等,尤其要重视“课尾留白”。在课尾留出3~5分钟时间,让学生在安静的课堂环境下,对整堂课学习内容进行回顾、总结与反思:深悟文本精髓,建立知识链条,架构知识体系,归纳解题思路,查找不懂问题,审视学习态度。同时,教师走进学生当中,帮助学生排忧解难,同时注意获取有益的教学反馈信息,以作为进一步调整教学方法、改善教学行为的重要参考。高中地理教学中,坚持课堂留白,一定会起到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
例如,在学习高中地理《 必修2 》(鲁教版)第三单元第一节第一目“影响农业区位的因素”时,可先指导学生用4~6分钟时间阅读教材图3-1-2“影响农业区位的因素”及知识窗“农业区位论”等材料,自主分析、理解、归纳影响农业区位的三大因素,然后学生交流认识,教师作出评价。接着再给学生1~2分钟时间自我感悟,进一步理解影响农业区位的因素。之后,教师提出问题:“影响农业区位的因素是一成不变的吗?请举例说明。”学生独立思考1~2分钟后,组织学生交流各自观点,教师作出评价。再给学生1分钟时间自我领悟,深化对农业区位因素的理解。之后,教师指导学生用3~4分钟时间阅读教材“活动”内容,完成“活动”中给出的“问题”,组织学生交流、讨论、互评,教师做出评价并提供“问题”的答案。再给学生1~2分钟时间自我体会,加深对教材知识的理解,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之后,教师设置探究题:“结合当地或家乡的农业生产实际,谈谈促进和制约当地或家乡农业发展的主要区位因素。“教师给2~3分钟时间让学生自主探究,然后鼓励学生充分展示、交流各自的探究成果,并组织学生进行自评与互评,教师再做评价。最后,再留出3~5分钟时间,让学生对本课内容进行回顾与总结。本课采用活动和案例教学形式,并在提问时、探究处、交流后、课尾处进行多次留白,学生不仅充分体验了学习过程,透彻理解了农业区位理论,还培养了运用农业区位理论分析、解决农业生产中现实问题的能力。
关键词:课标;学生;探究问题
高效课堂改革是我国中小学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高效地理课堂改革是高中高效课改的重要组成部分。在高效地理课堂改革的形势下,高中地理教师该如何备好课呢?
第一步:研读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和考试大纲
《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是编写地理教材的依据,也是进行地理教学的依据,它规定了高中地理教什么和怎么教。研读课程标准,领会课程标准的基本内涵,在备课中认真贯彻课程标准的各项要求,是备好高中高效地理课的前提。考试大纲对教学具有反馈作用和指导作用,考试大纲规定了考什么和怎么考。认真研究考试大纲能有效增强备课的针对性,减少盲目性。
第二步:备教学目标
学生的认知程序与认知水平是教师制订教学目标的依据。地理教师在备课时必须在全面了解学生现有认知水平的基础上,制订合适的、可以实现的教学目标。制订的教学目标过高或过低既不利于学生的发展,又不利于课堂教学,还会影响教学效果。
第三步:备例题
作为高中地理教师,有必要也必须将历年的高考和水平考试地理试题按章节归类,在备课时尽量参考对应章节的试题,从中精选出几道经典的试题作为例题,穿插在课堂教学中讲解,有利于加深学生对地理知识的理解,尤其对重点、难点的理解。
第四步:备学生
1.备学生的基础
教师要熟悉自己学生的学习基础、认知水平和理解能力,这样教师才能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设计出合适的课堂教学,做到因材施教。
2.备学生难懂的、有疑问的知识
学生学习没有突破难点,对知识点存有疑惑,将直接影响对新知识的接受和课后练习的完成。那么,教师如何来备学生难懂的、有疑惑的知识呢?
(1)教师备课时要能够准确地把握地理教学的重点,能够预测到学生可能难以突破的难点。备课时换位思考,结合学生现有的智力水平和接受知识的能力,帮助他们实现知识由易到难的转化。
(2)获取学生认为是难懂的、需要教师详细讲解的问题。教师要求地理课代表提前布置好每一节课的预习任务,要求学生将预习过程中遇到的难懂的问题记下来,交给地理课代表,由课代表交给老师。教师将学生的问题进行汇总分类,作为备课的重要参考依据。
3.备学生易错的知识
在备课时,教师可特意准备一些本节课学生易错的问题,故意上课时错给学生看,错给学生思考,使学生引以为戒,达到防微杜渐的目的。
第五步:备教学情境导入
情境导入旨在以情或以境来激发学生的情感和兴趣,引导学生快速地进入本章节的学习。课堂教学的前五分钟是学生思想的安顿和学科思维的转换期,是学生学习效率较低的时段。既然学生需要进行学科思维的转换,那么就有必要设计情境,帮助学生快速转换学科思维。
利用教材中的图文,利用网络搜索一些与教学内容有关的带有启发性、思考性的漫画、音乐、影视视频以及新闻,寻找生活中一些与本章节知识相关的案例作为情境材料,把这些具有吸引力的、真实的情境材料制作成长约五分钟的情境。通过情景导入把学生的注意力从课外拉回到课内、迅速拉回到本章节的课堂学习中来。
第六步:备高效课堂的探究问题
一堂成功的高效地理课重要的是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和对问题的探究,达到对知识的掌握。探究问题的设计是否合理直接关系到高效课堂的成败。高效课堂自主学习的探究问题分为自主探究问题和合作探究问题两大部分。
1.备自主探究部分的问题
自主探究问题部分主要供学生课前预习和检测预习效果用的。这一部分立足基础知识,但务必紧扣教材,通常是以填空的形式或简答的形式出现,自主探究题的答案绝大多数可从教材上找到,但也要体现学习目标和大纲要求。
2.备合作探究部分的问题
(1)如何来备合作探究题?我们的做法是将各章节的知识问题化和将问题结合课程标准、现实生活、学生提供难懂的知识点、考试大纲等加以深化,然后选择能体现学习目标、具有探究价值的问题供学生探究。
(2)合作探究问题的基本要求是什么?合作探究的问题要承接自主探究部分,但合作探究题的难度和深度要高于自主探究题;合作探究的问题难度要适当,要把握好度,这个度就是学生通过合作或者教师的指导,经过一定的思维努力能够得出较正确的答案;合作探究的问题要符合班情和学生的实际情况,既要面向成绩好、基础好的学生,也要面向基础差的学生,能让所有学生都能参与,要让全班学生在探究中都有收获;合作探究的问题要符合学生的心理需要、符合学生的年龄特征,更要符合学生学习的需要;合作探究的问题素材要尽量联系实际,把发生在学生身边的大家熟知的实例和现象作为探究问题的素材;合作探究的问题数量要适当,一般设计为5~6个问题。
第七步:备反馈练习
关键词:新课程改革;高中地理教学;教学理念;自主性
一、转变教学理念,尊重学生主体性
传统高中地理课堂所采用的授课模式是单纯的教师“讲”、学生“听”,不仅学生很少有展示自己的机会,而且在应试教育的影响下,教师也不允许其有过多的“表现”,长此以往,学生在课堂上就很被动,久而久之也就丧失了对地理的学习兴趣。但事实上,无论哪一种课堂形式,归根到底都是教师传授知识与学习方法,让学生掌握知识与方法,并最终使其产生自主学习能力和学习意识的过程。鉴于此,高中地理新课改特别提出“注重对地理问题的探索。倡导合作学习、自主学习和探究学习,开展地理观测、地理调查、地理实验和地理专题研究等实践活动。”为顺应这一要求,高中地理教师必须转变传统的教学理念,改变教学方法,大力推进合作学习、自主学习、师生角色转换学习以及探究学习。
以小组合作学习模式为例,教师可以根据分组的依据,给不同小组安排不同的学习任务,并在其探索完成任务的过程中进行有意识的指导,帮助其形成最终结论。然后,由小组代表作总结性发言,教师针对各个小组的学习结论进行点评与总结,并评选出优秀的学习小组。这样一方面有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集体荣誉感;另一方面也有助于学生主动养成研究资料、分析数据以及查阅文献的能力与习惯。
二、优化教学方法,强化学生自主性
1.利用多媒体资源,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导入新课时,教师可以利用一定的辅助资源(如多媒体等),创设出一定的地理教学情境,让学生把注意力快速集中在所要展开的教学主题上,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学习兴趣。传统的教学方法大多比较单一,教师单纯依靠板书滔滔不绝地授课,却并不能引发学生对于所讲授内容的兴趣,注意力无法集中,也束缚了其思维的发散性和想象力,最终影响到教学效果和教学质量。而使用多媒体资源,则很容易将学生引入由教师所构筑的形象直观的虚拟场景之中,让学生“身临其境”地展开地理学习,兴趣倍增。
以“时区和日界线”一节为例,事实上很多学生此前在观看诸多国际新闻或是其他资料时都会发现这一奇怪的现象,同一时刻大洋彼岸的两个国家居然拥有两个不一样的日期。教师针对这一“基础”可以整理并选择一些具有趣味性和科学性的案例,提问引发学生思考:为什么向东航海的船只在行船日记的日期上,到达日会比出发日还早?什么情况下先出生的双胞胎哥哥反而出生日期晚于弟弟?为什么我们在电视里看到在美国比赛的中国运动员,他的获奖日期比我们看电视的时间还要早?这样的问题设置可引发悬念,也激起了学生的求知欲望,学生会立刻对新知识充满好奇。
2.突出重点难点,强化理解记忆
在高中地理教学中,有很多“动态”的教学内容,其反映的是某一类自然现象的形成规律,比如季风、气旋、断层、火山等等。这部分教学内容由于其充满灵活性,故而仅仅靠教师语言上的讲述很难让学生有充分的认识,或者说在学生固有的知识储备中,很难形成一定的关联性画面。在这种情况下,教师可以适当选取一些视频画面、国内外事实纪录片,让学生在动态的影像中,将抽象的地理概念与地理现象和具体的地理事实联系起来,直接把握重点和难点,更好地掌握地理运动规律。
以“季风”这一节为例,其记忆的混淆点在于我国夏季与冬季的季风风向。鉴于此,教师可以利用各种地理素材制作一个Flash课件,为学生演示不同季节季风的风向,并结合一些具有娱乐性的歌曲歌词(《青藏高原》歌词当中有一句关于我国夏季和冬季的地理风向),帮助学生强化认识。这种动态影音相结合的方法,使学生在逼真的情境中感知到具体的地理现象,比起单纯靠文字记忆的方法更为直观有效。
三、注重学法引导,提高课堂实效性
由于个人认知水平、生活背景的不同,学生个体间的差异是客观存在且无法回避的问题。因此,教师在具体的高中地理教学中,还要遵循“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原则,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展开层次性、差异化的教学,避免“一刀切”。高中地理新课改中所提出的“满足不同地理学习的需要,建立丰富多样的高中地理课程”更需要广大教育工作者建立一套有原则、更有灵活性的地理教学体系,在注重对学习方法引导的过程中,全面提高课堂的实效性。只有让学生在自己的能力认知范围内取得专属于自己的进步,这样的课堂才算是真的高效。
综上所述,新课程背景下的地理教学如何实现有效性,是一项较为复杂的命题。身为地理教师唯有注重对学生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的挖掘,才能从多方面为其创造出好的学习氛围,才能致力于提高高中地理教学的实效性,提升学生的综合学习能力。
参考文献:
[1]董泽润.探讨新课改背景下的高中地理教学[J].现代阅读:教育版,2013(04).
关键词:高中地理;教学目标;教学设计;案例教学;案例分析
引言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教学设计完美的诠释了这句话,课堂教学设计正是“预”的过程。在实施新课标以来,要发挥学生的主关能动性,凸显学生的主导地位,发挥自主合作学习的优势,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设计上下更多的功夫,注意调动学生课堂上的氛围,顺利的完成教学任务。同样,“预”的同时不能忽视了总结反思与分析。教学案例的分析是教师专业成长的阶梯,通过案例分析,可以促进每个教师研究自己,在实践教学中不断提高、调整自己的教学行为,避免从理论到实践过程中的偏差,提高课堂教学效果。案例是纽带和中介。教学案例与课后案例分析是作为一名合格的教师的必由之路。
1课堂教学设计
1.1教学目标
地理作为一门所谓的“副科”没少遭受同学们的“白眼”,这就造成了学生的基础较差,存在多样的学习问题。高中学生对备考应考的要求是比较高的,但很多学生对基础知识过于生疏,因此,深入了解学生的情况,着手教学模式的探讨,不断提高教学质量就尤为重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高考要求,以“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浓厚的学习兴趣为”最终目标,培养学生收集处理信息以及获取新知识的能力,让学生获得完备的地理基础知识,掌握有效的地理信息处理方式。
第一,培养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主动地去学习。
第二,学会通过已学的地理知识,分析现象,具备自主发现并解决问题的能力。
第三,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乐于探究的能力,以及能够独立验证地理原理的能力。
第四,使学生形成在游戏中学习的习惯,例如在拼图中对各个地理区域进行全面的认识进而形成对地理终生学习的兴趣。
第五,学以致用,把所学知识应用到生活中,在日常生活中感受地理知识。
地理学科与其它学科不同,地图是地理学科的第二语言,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培养看图、记图、用图的能。做好课堂教学模式的研究,根据教材特点将教材案例尽量生动的展现在课堂上。
1.2 教学内容及模块整体分析
高中地理必修课程的三个模块虽相互独立,却按照着可持续发展的思想和人地关系统一设计,各个独立模块之间密不可分。三个必修模块分别是自然地理、人文地理、区域地理。
地理的主线是人与地理的关系,指导思想为可持续发展理论,在教学过程中要着手与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关系,通过教学使学生获得相关的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知识并不断深化,使这些知识对学生终身发展有用。地理教学要面向全体学生,使学生能够在人类和环境问题之间有自己的认识、做出独立的判断并发表看法;能够同学之间互相合作,作用科学的方式、知识和技能学好基础知识。经过高一一年的地理知识学习,学生基本掌握了高中地理必修一、必修二的内容,初步掌握了一些学习地理的基本方法,对高中地理有了一个已经不算模糊的认识,具备了一定的识图、读图、用图的能力,能理性的分析地理事物,具有初步地理思维能力,为地理学习的复习过程打下了一定的基础。由于新课标改革的特殊性,高二地理的学习比较紧张,学生需要在有限的时间内完成区域地理知识的学习和必修三与选修六的学习与复习,任务繁重,这更需要同学们在高一的时候有一个好的基础。
高三的地理教学具有高度的系统性,着重于知识结构、知识之间的联系与理解掌握。由于高三学生对备考的理念和应试的要求较高,也要在应试的技巧与方法上有所重视,掌握好审题答题的方法、技巧。对于不同层次的学生,训练强度和内容都应有所区别,使学生取得更好的进步。
1.3 学情分析
在如今的应试教育主导的地理教育过程中,由于历史和现实的原因,中考不考地理,造成了有些学校对地理的直接不重视,这使得有些学生对地理的基础知识掌握的不够,造成课堂上理解不到位,实践上能力发挥不出来,几乎不主动探究课堂以外的地理知识。
随着教育体质的改革,教育环境的变化,以学生为主导的课堂教学已经贯彻落实到日常教学中,学生需要由过去灌输接受的学习方式转换为主动学习,不能只处于被动的接受状态,记下老师课堂上讲的内容,在考试时准确再现,学生的学习方法亟需改变。
第一、随着课程难度的加大,课容量的增加,刚刚生入高中的孩子们常常表现出跟不上课堂进度的情况,不能进行及时的有效自我调节,使得学习成绩有所下降,学生逐渐失去对地理的学习兴趣,造成恶性循环。
第二、学习方法不科学,主动性差。大部分同学仍只习惯于以前听讲―背诵―练习―再现在试卷上,对课堂内容并没有完全理解透,甚至有些学生觉得只要记住能在考试时答对就好,这样机械的学习势必收不到好的效果,也容易使学生因事倍功半而失去对地理的学习信心。尤其是高一地理难,知识点繁复,比较偏理科一点,刚刚到高中,好的学习习惯没有养成,基础知识没有夯实,使得学生出现很多问题,需要教师慢慢培养学生个方面的能力。
由此,在教学过程中,要把握新考纲,明确教学目标,提高课堂效率,是至关重要的。端正学生的学习态度,树立学以致用的观念,夯实学生的基础知识,提高课堂效率。
1.4 教案策略选择与设计
首先,教学策略要在教学设计中体现到学生个体上,充分考虑学生的个体差异,不硬性规定学生应该达到怎样的程度,根据学生各自的学习需求、方法、学习能力,选择合适的目标,能够“异步运行”以达到让每个学生跟得上学习脚步,成绩最大化恶目的。其次,教学设计要立足于课堂,以教材为范例,注重师生之间的交流,提倡“自主、合作、探究”为特征的学习。从新的角度思考问题的解决方法,提高学生的主体意识,最大限度的促进学生有效学习。教学设计也要常常反思,这是一个连续的,不断改进和提好的过程,准备、实施、反思这是一个环环相扣、牵一发而动全身的过程,反思并完善教学设计是提高的必由之路。教学设计合适,才最有效。
教学设计要注意一下几点:第一,教学目标明确化;第二,知识呈现情景化;第三,学习方式多样化;第四,题目训练模式化;最后,总结图示化、表格化。这些都对取得最佳教学效果奠定了基础。
1.5 教学重点及难点
教学,无非是要学生掌握并学会使用知识。重点及难点,顾名思义,即教材中的重点知识和难点知识。但两者又是有明显区别的。重点知识是发挥着重要作用的知识,一般与贯穿整个地理或是在升学考试中占据大的分值。例如,地球地图的认知和技能,对地理的整体把握起重要的作用。而难点是在学习过程中感到困难的内容。例如,地球的运动中地球的自转和公转的规律掌握不好就很难理解其意义。很明显,重点是指知识在教材中的地位,难点是指知识的难易程度。而等高线地形图的使用,气旋与反气旋,行政区域的划分,气候的类型及成因,地壳运动及其意义等知识即是教材的重点也是学习的难点。因此在做课堂教学设计时首先要确定教材中的重点和难点,这样才能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处理地理问题的能力。在确定重难点之后便要想尽办法突破。
1.5.1 多学科渗透
地理是一门与很多学科有渗透关系的综合性科学,在教学过程中如遇到学科交叉的知识可以用别的知识来解答,能达到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即可。
1.5.2 例证
对教材中的难点,可以举出学生熟悉的、典型的实例来说明。
1.6 教学活动
教学活动包括课内活动和课外活动。课内活动指学生除了听课以外的活动,例如阅读图文,讨论,制作,填绘地图,表演等。课外活动包括地理观测、阅读写作、竞技、参观旅游等。活动是载体、是桥梁,它能够让学生发现问题,体验知识的生成,掌握方法方式,提高学习能力。
1.7 教学评价设计
教学水平不是教师本人说了算的,要看同学们是否接收到了需要的知识,教学方式是否能让同学们接受,对教师的评价可以设在教学的多个环节。首先,可以将自己的教案、教学设计公示给别的教师,接受别人的批评指正抑或赞赏。其次,可以上公开课,俗话说群中的眼睛是雪亮的,多位老师观摩课堂,提出自己的意见总会对授课者有帮助。最后,在课堂结束后可以调查一下学生对本节课的反响,例如,讲气旋时可以调查一下同学们对气旋方向判断这个知识的掌握率,试着听取学生希望老师以怎样的方式呈现课堂。
2 地理课堂教学案例分析
2.1 导入式案例
类似于引言,导入式案例是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地理课程开课之前或者一个地理单元开始之前运用的具有导入意义的案例。这类案例往往类似于一本书的前言,能够激发学生对地理的好奇心,激发学习兴趣,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从而提高课堂时效。在上课之前,通过导入式案例设计课堂背景,提出问题,能够有效的集中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对课堂的内容满怀期待,处于最佳接受状态。例如,在讲必修一第一章内容之前可以通过牛郎织女的故事来引出课题。教师先给出案例,让同学们凭自己的直觉答题,然后再揭晓正确的答案,这种"设问"的方式往往能使学生尽快的进入学习状态,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2.2 检验式案例
顾名思义,检验式案例是为了检验学生是否掌握了应该掌握的知识,是否掌握了运用知识的有效途径与方法,从而根据学生的掌握情况培养学生分析地理问题和解决地理问题的能力。其形式一般是教师根据自己对学生对知识掌握的情况抛出一个不符合规定的案例,让同学们找出不符合规定的地方,然后教师根据同学们反应的情况去引导。这种方式能有效检查学生对知识掌握的准确度和全面性。
2.3 实践式案例
实践式案例就是让学生们明白地理课本知识与现实生活的差距,提高学生对于知识源于生活,应用于生活的意识。例如在讲中国气候类型和自然带的时候,可以通过对家乡气候的观察使学生感受到理论在实践中的应用,提高学生对地理知识的应用能力。
参考文献:
[1] 曹书通,曹书铭.高中地理课堂教学目标的发展与展望――以历年高中地理“大气的运动”的教学目标设计为例[J].中学地理教学参考.2013(10)
[2] 曹书通,曹书铭.“工业的区位因素”教学设计(人教版)[J].地理教育.2013(S2)
[3] 李桦.例谈新课程理念下地理教学目标制定的基本策略[J].地理教学.2013(06)
[4] 李军杰.基于地理思维与能力目标达成的课堂有效教学――以“地理环境整体性”高三一轮复习课为例[J].地理教学.2012(24)
地理新课程要求培养现代公民必备的地理素养, 满足学生不同的地理学习需要, 重视对地理问题的探究,强调信息技术在地理学习中的应用等。因此,高中地理教师要从教学创新做起,争做创新科研型教师。教学创新源于教师教学中的问题和困惑,教师要对教学目标、教学设计和教学行为进行创新,探讨教学的得失成败,撰写教学案例、教学后记等,回顾教学过程,调整教学策略,寻求最佳方案,积累教学经验。新课程实验初期,高中地理教师面临着巨大挑战,传统的教学方法不能适应新课程的要求,教师在教学中产生了种种困惑。比如,以前的地理教材结构清晰, 知识丰富,重点突出,教师只要按照大纲和教材的要求,照本宣科地讲清知识点,就能完成教学任务,考出好成绩。而现在的教材变了,书本上现成的知识少了,取而代之的是大量的学生活动,这些活动怎么处理?讲吧,不符合新课标要求,让学生活动,老师又不放心,怕学生乱了,掌握不了知识点,影响教学成绩。这就要求我们要围绕这些困惑,积极进行实验,从教学的创新设计,教学创新活动的组织和调控,到教学效果的检验,让自己从中总结经验教训。老师在教学中探索、反思和再创新,解决了一个又一个难题,同时坚持撰写教学后记,对自己的课堂教学进行回顾、总结和评价,进一步了解学生认知水平,改变教学思路,完善教学方法,优化教学过程。这样,教师的综合素质和研究能力不断提高了,从而实现由教书匠到科研型教师的创新转变。
2.在新课程背景下高中地理课堂教学方法创新模式应是淡化教学形式,注重实效
对于新课程教学理念的理解和运用,要把握其实质,要神似而不能仅仅是形似。创新教学方法涉及教师如何教,其本质是如何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如何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
教学方法创新应注意创设课堂情境。教师可直接利用教材中提供的素材进行情境导入,或是根据课堂学习内容创设一个情境,或是利用生活中的具体事例进行情境导入。在高中地理教学中,教师如何利用有利因素创设情境,营造气氛,激发学生的学习情趣,是使地理课堂妙趣横生的前提。地理是一门与社会现象紧密联系的学科,如讲《大气环境保护》中温室气体增加、全球变暖、臭氧层破坏与保护、酸雨危害及其防治时,可分别出示一幅漫画,引发学生思考,激发学生兴趣,让其自己总结各种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和影响,再根据产生的原因找出解决的措施。学生在生动的漫画中,加深了对知识的记忆,从而掌握了知识。
教学方法创新应该注重学生主体性和个性化发展。教学中,学生是主体。学生不是空着脑袋走进教室的,在以往的学习中,他们已经有了一定的经验和看法,即使一些问题尚未接触,没有现成的经验,但当新的问题呈现在他们面前时,他们往往可以基于相关的经验, 形成对问题的某种解释,这并不是胡乱的猜测,而是他们从经验背景出发的合理推导。所以, 在地理教学创新过程中,应把学生原有的知识经验作为新的知识生长点,引导学生从原有的知识经验中“生长”出新的知识。教师应在整个过程中激发和引导学生运用自己原有的知识去探知,去获取更大的收益。如在课堂教学中,我常将学生分组,围绕一个或一系列学习问题展开讨论,让学生各抒己见。在讨论中,我发现学生为了能使自己的见解引起大家的关注和认同,就力求切合题意,并有所创新,就要从多方面进行全面地思考,这就促进了学生地理思维能力的形成,提高了他们的分析、归纳和综合的思维能力。
为了更好地使学生的个性得以发展,我们必须改变传统的单一室内授课方式,应充分利用校内外课程资源,拓宽学习空间,积极开展各种实践式教学——地理观测、地理考察、地理调查等。让学生在客观真实的环境中,去学习、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让他们手脑并用,学以致用,去拓宽认知的视野,从而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动手能力。为此,当学完“太阳高度”的知识后,我带领学生到学校新校门前利用“立竿见影法”测量本地在秋分日的正午太阳高度角;还带领学生去观察学校附近新开公路的地层结构;还定期布置一些地理课外调查:调查本地土地利用状况和农业生产情况,判断本地的农业地域类型,并分析其形成的条件;调查家乡人口数量和人口变化情况,探究人口变动对当地农业生产的影响等。这不仅有助于培养和增强学生的学习能力,而且使学生个性得以发展。
3.新课程要求高中地理教师要教会学生采用探究性的学习方式,多渠道获取知识,注重提高自身的创新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