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投稿指导 期刊服务 文秘服务 出版社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首页 > 精品范文 > 高中地理问题式教学的实例

高中地理问题式教学的实例精品(七篇)

时间:2024-01-24 17:00:02

序论:写作是一种深度的自我表达。它要求我们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真相,好投稿为您带来了七篇高中地理问题式教学的实例范文,愿它们成为您写作过程中的灵感催化剂,助力您的创作。

高中地理问题式教学的实例

篇(1)

关键词:教育;高中地理教学;PBL模式

一、引言

随着应试教育的发展,高中生对于学科的应用能力逐渐下降,许多高中生普遍出现“死读书”的现状。在高中地理学科上,许多高中生常常无法将所学内容应用到实际生活中,这种情况使得学生实践能力落后于书本学习内容,并不是真正意义上实现地理教学的有效方式。为此,PBL模式的出现将有效解决这一问题,实现学生虚拟化场景学习,使得高中生在地理学科上的应用实践能力越来越强。

二、相关概述

(一)PBL模式的简介

PBL模式是问题式学习的一套完整方法,在PBL模式下,高中生可通过问题导向找到自己的一套解决问题的方法。PBL教学法是跨越学科进行多元化沟通学习的一种方法,其教学理念围绕点拨、支架(scaffolding)与教练(coach)进行展开,而PBL模式的行为控制者则维系了知识建构的促进者、学科专家及信息的高中生咨询者。在PBL模式下,许多高中生更好地察觉到自己学习的乐趣及积极性。

(二)高中地理教学的主要内容

我国高中地理教学目的主要是为培养学生综合地理素质,在培养地理技能、思维能力及研究能力等方面能独立自主地形成地理观点,并解决及完善地理问题。高中地理教学内容主要包含《宇宙中的地球》《大气》《陆地和海洋》《自然资源与灾害防治》《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人类的生产活动与地理环境》《人类的居住地—聚落》《人类活动的地域联系》及《人类面临的环境问题与可持续发展》,其中,选修课程可包含《人口与环境》《城市的地域结构》《文化景观》《旅游活动与环境》《世界政治经济地理格局》《中国的区域差异》《中国的国土整治》《中国国土整治与区域发展的案例研究》等内容。高中地理教学内容涵盖地理层面的许多内容,在PBL模式下,地理教学的思维将会进一步被完善和应用。

三、PBL模式在高中地理教学中的应用

(一)教学特点

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的指导下,围绕高中地理学科的教学目的,PBL模式以问题为中心、以合作为中心、以高中生为主体、以教师为引导,PBL模式教学的价值是培养高中生地理创新能力、培养高中生地理自主学习能力、培养高中生地理合作能力。PBL模式在高中地理教学中的理论围绕建构主义理论、发现学习理论、合作学习理论、创新教育理论和新课程理念等理念展开教学。在教学目标上,PBL模式围绕高中地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等进行展开。

(二)PBL模式的高中地理学科问题式应用

在高中地理学科问题设计方面,教师需将PBL教学模式的问题真实性反馈给学生,如城市空间结构如何划分这样的问题,教师应在学生进行这类问题的思考时,给出相应的问题引导,如城市空间结构在日常生活中的表现,而其表现又是如何形成的,通过真实化问题,PBL模式将调动高中生主动思索问题的来源,并形成解决问题的思维。除此之外,PBL教学问题的相关性也很重要,例如中国国土整治与区域发展的案例研究上,通过提出水土流失的治理、荒漠化的防治、河流的综合治理、山区开发问题、农业低产区的治理、商品农业区域的开发、交通建设、海岛、海域开发和海洋环境保护问题、资源的跨区域调配问题、城市新区的发展问题等PBL问题,高中生可主体性去寻找答案,并环环相扣地联系上自己所学习的内容。除了真实性和相关性,PBL问题还需具备劣构性、复杂性,以学生经验为基础的内容。总体而言,做好高中地理教学的问题引导非常重要,但就目前而言,做好PBL组合型问题导向也是非常重要,当高中生学习一个章节内容时,其所控制的内容应当联系到另一个内容上,进而形成问题解决的思维模式。

(三)PBL模式下的高中地理教学应用

在PBL模式下,教师首先通过创设问题情境给高中生营造一种地理场景,由此学生可自由地联想到地理内容。其次是学生分析问题,当遇到比较棘手的问题时,学生完全可以通过所学内容展开内容的探讨,例如《人口与环境》,通过研究人口数量与环境、人口素质与环境及人口迁移与环境等问题,让学生对于人口环境有了更深的认识,由此,在人口发展与环境、人口发展基本模式及分布、环境承载力和合理容量,影响人口身体素质的环境因素和人口的文化素质对环境的影响,人口迁移与环境的相互影响及中国人口迁移等地理问题上,学生更能有效地提出见解。除此之外,分组搜集资料及设计解决方案都是PBL模式用于解决问题的有效方法。此外,教学模式设定以后,教学评价还需围绕地理学科进行学生自评、同学互评及教师评价等。

四、结语

随着国家教育的发展,社会的进步使得各个阶层都开始离不开教育这股强大的推动力,而一种新型的适应学生发展的教学模式将能够改变教学改革的现状,提高地理课堂的教学质量,推动人类社会的发展。PBL模式教学围绕高中生生活中真实的、复杂的地理问题展开,充分调动学生探究问题的兴趣和积极性,通过小组合作的学习形式对问题进行分析,运用多种途径搜集资料并对搜集的信息归纳总结,设计解决问题的方案,完成知识的学习过程,在解决问题过程中培养学生的问题分析能力、信息搜集能力、团队合作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通过本文的研究,教师能更有效地去发现地理学科的关键知识,从而在教学方面更加轻松,在实践应用上更加完善。

参考文献:

[1]曹连连.探究式教学在高中地理教学中的运用[J].考试周刊,2016,(64).

[2]高继敏.谈高中地理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J].好家长,2016,(29).

[3]石丽芸.新课程背景下高中地理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J].吉林教育,2016,(26).

篇(2)

一、提升教师能力,深入挖掘教材

教师是高中地理教学活动的主要组织者和实施者,对包括教学效果在内的诸多方面起着重要作用,其能力的高低,在一定程度上直接影响着环保教育在高中地理教学中的渗透,因此,需要提升教师能力。教师教学能力的提升,需要从两个方面着手:一是能够合理开展高中地理教学活动的各个环节,并有序融入环境保护教育,这是基本能力要求;二是能够高效总结和审视已经完成的高中地理教学,并借助教学方法等方面的改进,不断提升高中地理教学与环境保护教育的渗透。同时,要深入挖掘教材中的环保元素,借助生活案例或者新闻事实,引出教材中的环保元素,并紧密结合知识点,开展教学。

如,我在讲授《解决环境问题的基本思想》这一课文时,较好践行了上述策略。这一章节旨在通过与传统环境观的比较,进一步阐释和明晰可持续发展观,并基于此形成并不断完善新环境观。在教学过程中,我会深入挖掘教材内容,对环境观、环境问题、人与自然思想发展等知识点进行梳理和阐释,并通过生活化例子引出这些知识点,在此基础上促进了环境保护教育与本章节教学的融合。讲课结束后,我对教学进行再审视,以弥补、反思、总结不足,在后续教学中予以完善。

二、引介课题模式,借力信息技术

传统教学模式较为注重“教师讲授,学生听讲”,教师是绝对的主导者。课题模式,较为注重研讨式教学,旨在通过学生之间的讨论、教师的指导,解决“一个或多个问题”。在高中地理教学中引入课题模式,可有效促进环境保护教育的渗透。具体来讲,教师要将“环保”作为课题,为学生提供资料,或交给学生收集资料的方法,然后引导学生围绕“环保”各抒己见,最终达成一致,解决问题。其与研讨式教学不同在于,课题模式更为注重学生自主性、共鸣性,而研讨式教学则注重合作性。同时,要善于借助信息技术力量,尤其是多媒体设备,为高中地理课堂教学营造较为真实的环保场景,以供学生认知和体验。

本部分以《我们周围的环境》为例,进行简要说明。在这一章节的教学中,我借助信息技术,引介了课题模式。首先,我借助多媒体设备,为学生呈现了四幅图片,前两幅为风景绮丽的九寨沟、西湖,后两幅为漂浮着垃圾的九寨沟和西湖,通过这种鲜明的对比,为学生营造了一定场景,学生对环境和环境问题有了一定程度的感知。在此基础上,我引出了“环境保护”这一课题主题,让学生各自发表其对这一主题的看法或观点,学生们各抒己见,课堂氛围十分热烈,涌现出了诸多观点。最后,我引导着学生进行观点辨析,促成了观点认同。最终,学生通过这种方式对“环境”的概念、人与环境关系有了较为清晰的认识。

三、强化学科地位,实施开放教学

受诸多因素影响,高中地理在整个教学课程体系中,受重视程度仍旧存在提升空间,因此,要想进一步促进环境保护教育在高中地理教学中的渗透,需要提升和强化高中地理学科的地位。学科地位的强化,最基本的前提是改善教学效果,增强学科应用。这需要教师的积极努力、学生的密切配合、学校的鼎力支持。同时,要善于实施开放性教学,将开放性材料充实到教学中。

如,我在进行《可再生资源的合理利用与保护》这一章节的教学中,践行了上述措施。我结合具体实例,对淡水紧缺、耕地保护、土地退化等问题进行了详细的阐释和说明,这些问题的解决,需要一定的实践经验和地理知识,从一定角度来讲,这一章节内容有利于向学生传递地理学科价值。同时,我鼓励学生在课下收集有关此方面的材料,材料内容不局限于,只要符合要求即可,这些开放性资料的融入,有效提升了地理教学的环保教育意味。

四、善用环境主题,开辟第二课堂

环境主题,尤其是环保主题,其形成,已经历经实践的检验,并且广为人知,从一定角度来讲具有较强的教育意义,值得借鉴。因此,在高中地理教学中渗透环境保护教育,必须善于借助环境保护的主题。这一点需要教师积极作为,善于借助,有效?_展相关教学活动。同时,在高中地理教学中渗透环境保护教育,不可只满足于课堂教学,要积极并善于开辟第二课堂,加强社会实践活动,借助有效活动或实践载体,培养学生环保意识,增强对学生的环保教育。

篇(3)

关键词:高中地理PBL教学模式运用

PBL即Problembasedlearning,它以问题为基础,更能有效培养学生观察、探究问题的能力。在高中地理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充分考虑学生的个性特征和兴趣爱好,选择恰当的地理问题,引导学生科学参与地理探究过程,使学生体会地理学习的乐趣,从而提升地理教学的质量与效率。

一、创设教学情境,培养学生良好的问题意识

PBL教学模式能突出问题的重要性,所以教师应积极转变传统教学模式,特别是灌输式教学模式,给予学生充足的学习空间与时间,引导学生参与地理知识的探究过程,从而提升地理教学的有效性。在高中地理教学中运用PBL教学模式时,教师可创设教学情境,创新教学方式,借助多媒体教学设备,为学生创设具有感染力的教学情境,调动学生探索地理知识的欲望,培养学生良好的问题意识,提升学生分析、思考、解决问题的能力。

如在教学“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时,教师可提前与学生进行沟通交流,了解学生想去旅行的地方,制作出学生感兴趣的PPT课件或者微视频。筆者以“西双版纳”的教学为例。首先,笔者为学生播放了西双版纳迷人的自然风光的视频,时间约3分钟,在视频中展示了西双版纳的小浣熊、大象等具有特色的动物,并提出问题:“这段视频中一共有几种地理要素?其中‘水’在各个要素中是如何转换的?”其次,笔者给学生5分钟的讨论时间,要求学生独立思考,通过主动搜集资料、反复观看视频等方式,深入探究这个问题,使得学生准确掌握生物、土壤、大气、水、岩石等地理要素,让学生明白“一方水土一方情”的道理。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可利用恰当的语言营造更具吸引力的教学情境,充分发挥PBL教学模式的作用,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二、引导学生探究问题,提高学生地理学习的能力

根据相关教学数据可知,学生的自学能力仍然有待提升。受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与主动性没有得到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思维受到了限制,不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针对这一问题,教师应科学发挥引导作用,合理运用PBL教学模式,创设问题情境,带领学生探究地理知识,以此培养学生良好的自主探究意识。

如在教学“地理信息技术在区域地理环境研究中的应用”时,教师可设置三个不同层次的问题:第一,基础性问题。如遥感、地理信息系统、全球定位系统三种技术的优势与运用范围是什么?第二,提高性问题。如三种技术的联系是什么?第三,优秀性问题。如在GPS汽车导航中,信息在汽车、卫星和服务中心之间是怎样传递的?教师应要求学生共同讨论,查阅资料,引导学生了解遥感、地理信息系统、全球定位系统之间的关系,梳理好地理知识结构。此外,在讨论过程中,教师应特别关注每位学生的参与情况。当学生遇到专业问题时,教师可以朋友的身份参与讨论,给予学生适当的指导,从而提高学生地理学习的能力,强化其自学效果,促使学生主动探究地理知识。

三、合理运用合作项目,树立学生团结协作的意识

为充分发挥PBL教学模式的作用,教师应合理运用小组合作方式,使学生在共同探究过程中树立良好的团结协作意识,增强学生的地理综合素养。如在教学“森林的开发和保护——以亚马孙热带林为例”时,首先,教师可根据学生的个性特征、地理知识掌握情况,把学生分成人数均匀的学习小组,并要求学生自主选择一名组长,由组长与组员讨论确定“区域森林保护”的项目,并根据组员的优势,明确小组探究的任务;其次,教师可以要求学生借助互联网,了解区域森林资源的分布与使用情况,并利用图表等方式,梳理收集好的数据,探究其存在的问题;最后,教师选择恰当的时间,汇总学生的资料,并选择一名学生进行汇报。在汇报过程中,教师可给予其他小组提问的机会,以集思广益,帮助学生梳理地理知识结构。同时,教师应及时评价学生的探究情况,从而实现知识共享,达到既定探究目标。需要注意的是,在选择项目时,教师应全面考虑学生的个性特征和教学目标等因素,并结合学生的兴趣爱好,不断创新探究项目,促使学生自主参与到合作探究过程中。

四、理论联系实践,梳理学生的地理知识结构

高中地理是一门以自然为基础的学科,其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所以在运用PBL教学模式的过程中,教师应从学生的现实生活出发,加强理论与实践之间的联系,梳理学生的地理知识结构,帮助学生自主运用地理知识。如在教学“中国的可持续发展实践”之前,教师可要求学生观察周围的社会现象,引导学生大胆质疑,如“某个工厂的选址是否合理?”“某条河流应当如何治理?”等,将理论知识合理运用到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促使学生深入理解可持续发展理论,从而提升地理教学质量。

五、结语

综上所述,PBL教学模式以问题为基础,有利于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在高中地理教学中运用PBL教学模式,教师应尊重学生的课堂主体地位,引入小组合作学习等方式,创设可参与的地理教学情境,培养学生良好的问题意识,引导学生开展探究学习。此外,教师还应借助恰当的合作项目,加强理论与实践之间的联系,在实践中提升学生运用地理知识的能力,引导学生建立独特的地理知识结构,促使学生体会到地理学习的乐趣,从而提升地理学习的有效性。

参考文献: 

[1]翟云霞.在“劣构问题”中找寻地理思维——高中地理PBL式课堂教学应用初探[J].中小学教学研究,2016,(11). 

篇(4)

关键词: 高中地理课 新课程教学改革 探究式教学 研究性学习

目前,高中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全面推进,给课堂教学模式带来了很大的挑战,尤其是对传统课堂教学模式影响深刻而广泛。高中地理课程也不例外,面对挑战和困惑,很多地理教师已经在实践中开始尝试教学改革,努力提升课堂质量,构建优质课堂,把探究式学习方法引入教学中。我多年来从事高中地理课的教育教学工作,在实施新课改近两年来的实际教学中不断尝试渗透、运用探究式教学、研究性学习的方法,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在此结合实际教学案例,谈谈自己对地理新课程教学改革的理解和做法。

一、探究式教学、研究性学习给中学地理课堂教学带来新的活力。

探究式学习是美国著名科学家、芝加哥大学教授施瓦布倡导提出的,他说:“如果要学生学习科学的方法,那么有什么学习比通过积极地投入到探究的过程中去更好呢?”这句话对探究性学习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他认为学生学习的过程与科学家的研究过程在本质上是一致的。因此,学生应当像“小科学家”一样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并在探究的过程中获取知识,发展技能,培养能力,特别是培养创造能力。探究式学习是地理学习中的一个重要目标,又是地理学习的一种重要方式。长期以来,在地理教学中,课堂活动停留在师生之间的单向传递;教师是教学的主宰,学生是接纳知识的“接收器”,被动接受。即使应用了多媒体,也只是在教学过程中增加了一种较为现代的教学手段而已,教学思路没有变,仍是一种偏重于结论的掌握,忽视复杂的思维活动过程与结论获得的认知过程的教学方式,束缚了学生的思维和智力,抹杀了他们的学习兴趣和热情。它不仅不能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反而成为学生发展的阻力。

新课程改革给教师提出了新的教育理念:“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学习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改变地理学习方式,构建开放式的地理课程,构建基于现代信息技术的地理课程,建立学习结果与学习过程并重的评价机制。”这些新的理念成为地理教材改革的重要指导思想,同时也是我们进行地理课堂教育教学改革的指向标。

新课程改革的重点之一是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改变课程实施过分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脑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这就要求我们扬弃陈旧的教学模式,构建新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

我省实施新课程已近两年,我认为新课程最具生命力的理念是改变学生的地理学习方式,把学习过程中的发现、探究、研究等认知活动凸显出来,使学生的学习动机基于强烈的认知驱动力,而不是迫于社会、家庭、教师的压力,把学习当做一种额外的负担;学生从被动向主动转变,变“要我学”为“我要学”。过去人们往往把“探究”一词同科学家画等号,为它罩上神秘的光环,美国《国家科学教育标准》对“科学探究”的表述是:“科学探究指的是,科学家们用来研究自然界并根据研究所获事实证据做出解释的各种方式。”而研究性学习,是20世纪80年代末以来国际教育界比较普遍推崇和实施的一种新的教学模式。所谓研究性学习,是指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从学习生活和社会生活中选择并确定研究专题,以类似科学研究的方式去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地理学科文理兼备的综合性、社会实践性、区域性的特征恰恰是研究性学习所需要的。地理研究性学习强调了学生的自主发展,要求学生广泛接触社会,在多元、动态、开放的大课堂中求得全面发展,强调的是让学生养成一种主动探究和创新实践的精神;重视学生参与研究的过程,而不是最终的研究成果;核心是使学生通过实践去获得研究过程中的体验,通过亲自实践,提高自己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最终推动学生去关心现实、了解社会、体验人生,并积累一定的感性知识和实践经验。

二、探究式教学实施案例。

探究式学习是对传统教学观念、教学模式及组织形式的扬弃。一方面,学生将从被动的学习者变为主动的参与者,另一方面,教师将转变为导师,教学模式也将发生根本性的变革。就地理学科而言,课程的内容和呈现方式多样化了,既包括课内学生的探究、讨论、交流、质疑等活动,又包括课外学生的社会实践等活动。我经过近两年的课堂内外的教学实践和探索,整理总结出以下案例,仅供参考。

案例:地球运动——地球的公转(一课时)

1.教学内容分析

本节课的教学内容为人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地理必修一》第一章第三节地球的运动的“地球的公转”。

课程教学简要分析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需要认识地球的运动规律。地球自转和公转形成黄赤交角,决定了地球表面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导致一系列地理现象的发生。

2.学生学习情况分析

教学对象是高一新生,他们具有勤于思考、勇于创新的天性,抽象思维有一定的发展。这一阶段的学生具有很强的好奇心,特别是对天文知识,但空间想象能力差,对于天置、运动等天文知识的理解有一定的难度。

3.教学设计思想

本节课的设计以地理课程标准“培养现代公民必备的地理素养”作为指导思想和理论依据。在教学设计过程中,运用多媒体动画,直观教具,学具,遵循了感知一表象一理论这一认知规律,逐步归纳出昼夜长短、正午太阳高度变化的规律和四季的形成原因。让学生分组合作制作学具。通过完成学具,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和实践能力。

篇(5)

关键词:高中地理;创新;实际

高中地理在初中地理的基础上,进一步带领学生研究地理环境以及人类活动,揭开日常生活现象的本质,让学生了解气候的变化、地球的运动、昼夜的更替以及各种生物的生活方式等。不同于一些理论性较强的学科,地理是一门知识跨度大,教学难度大的综合性的学科,对实际应用的要求高。在高中的教学中,地理主要面向文科学生教学,对一些文科生来说,要透彻地理解地理知识是具有一定难度的,绝不是靠背书就能解决问题的。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更要注重教学模式的创新,把抽象难懂的地理知识与学生触手可及的生活实际结合在一起,把地理知识具体化、形象化,以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下面我们就先简单谈谈如何在结合实际的基础之上做到高中地理课堂的创新。

一、联系生活中的地理现象展开教学活动,创新教学模式

教学不是一个单一的单方传授知识的过程,它需要学生对所学知识要有反馈和创新。高中地理所讲授的知识都是与人们生活,与大自然紧密相关的自然和人文现象。例如太阳直射点的运动这一抽象难懂的地理规律,如果按照传统的教学方法,直接讲解晦涩难懂的知识,仅在黑板上写写画画,无法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难以理解,导致课堂教学效率低下。因此,教师要创新教学方法,对地理知识的创新教学可以把抽象的知识形象化、直观化,可以将真实的生活案例融入到教学中来,让学生能真切地感受到地理并不遥远也不深奥,而是存在于和人类息息相关的事物之中。这样的教学使得学生更乐于接受教学大纲所规定的教学知识,对地理学科表现出较高的积极性。

二、创造课外社会活动的机会,提高学生的地理专业素养

传统的教学就是教师在课堂上对书本的知识进行讲解,而忽略了实践化教学在创新地理课堂教学中的重要性。众所周知,课外活动具有:科学性、灵活性、知识性和趣味性等特点。所以教师要适时地开展一些课外的地理活动,这不仅有利于启发学生的创新思维,也有利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因为只有在课外活动中,学生才能真正地放开自己进行创造活动。

在教师讲解完理论知识之后,适当的实践教学对巩固学生所学知识具有重要作用,也是书本知识向实践能力转化的重要手段。例如组织学生到天文台进行天文观测,到野外和农业基地进行地质地貌的考察,对河流和生态保护区进行考察,观察农作物的成长,到气象台进行气象观测等活动都是高中地理教师很好的选择,也是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重要方法。另外,为了确保学生对所参加的地理实践活动真正有所收获,教师还可以在开展实践教学一段时间之后进行总结活动,让学生对所参加的活动提出自己的看法或疑问,并结合课本知识谈谈自己的收获。

三、突出高中地理的学科特色,结合实例教学

地理学科具有空间性、地域性和综合性的特点,在教学中必须充分把握好这些特点。虽然高中地理是系统地理,主要讲解的是一般性的概念,有许多是世界性、普遍性的规律,但也应该突出地理的空间性,揭示其空间规律。每一个区域的地理环境都是具有差异性的,因此教学中的每一个案例都应结合区域背景进行分析,例如同样是温带季风气候,在我国和在日本就有明显的不同,我国的温带季风气候大陆性更显著,而日本的温带季风气候则是海洋性更加显著。另外,地理的综合性也十分重要,我们在讨论一个地区的气候时,要综合地形、盛行风、洋流等各方面考虑;人文地理方面要综合资源、人口、政策、劳动力等方面加以分析。

四、围绕学生的现实生活创新教学设计

地理新课程认为,地理课程不是孤立于生活世界的抽象存在,而是世界的有机构成。教育要回归生活,要追求科学世界与生活世界的统一,尤其倡导教学内容贴近生活,要“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让学生认识到知识的实用性,并能用所学知识解释、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这样才能做到理论结合实际,创新教学模式。例如,在进行“常见天气系统”教学设计时,教师可让学生说说暑假期间对天气最深的印象,天气总体状况。然后从学生所说的诸多内容中,提取“炎热干燥”“偶有台风”等现象特征,与学生一道分析它们的形成原因。通过读图、绘图等方式分析气旋、反气旋的气压特征、气流特征及其对天气的影响,再举例说明。并让学生说出目前的天气状况与暑期比较,感受最深的是什么,这种变化的原因又是什么,进而与学生一道学习锋面的知识。可以用绘图、列表比较等方式分析、归纳知识。

综上所述,笔者结合自身的教学经验,基于教学实践中遇到的问题,对高中地理课程的创新教学模式进行了深入的探究和思考,并重新定位了教学的重点和教学内容,旨在增强学生对地理的学习兴趣,帮助学生掌握地理知识,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同时,这种创新型教学方式也有利于学生摆脱在初中时养成的依赖教师,依赖课本的习惯,使学生更能适应高中的学习模式。

参考文献:

1.黄慧兰.新课改背景下的高中地理探究式教学[J].科技信息.2009.

2.章庆美.地理教学方式的转变在教学设计中的体现[J].科技信息,2008.

篇(6)

关键词:问题解决式;地理教学;教学模式;教学实践

高中地理新课程标准指出:高中地理课程的基本理念是培养未来公民必备的地理素养,满足学生不同的地理学习需要,重视对地理问题的探究,强调信息技术在地理学习中的应用以及注重学习过程评价和学习结果评价的结合。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应处于教学的核心地位,把注重学生的能力的发展放在重中之重。而“问题解决式”教学模式是把知识置于一组典型的问题中,学生在解决问题的同时把其中包含的知识点进行归纳总结。这不仅巩固了基本知识,还能帮助学生学会应用理论知识,缩短了理论知识和实际生活的距离。本文从问题解决式教学模式的涵义以及在地理教学中如何实施作一探讨。

一、“问题解决式”教学模式的涵义

“问题解决式”教学模式,源自于建构主义心理学家大力提倡的“发现法”教学理论。“问题解决式”教学模式,即在教学活动中,以问题为中心,以学生原有的知识为基础,以自主学习为主线,让学生在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学习过程中,创造性运用多种知识技能,去解决学习中各种实际问题,从而实现学习目标,获得发展与提高的一种心理活动和学习方式。 “问题解决式”教学模式注重培养学生探索知识的能力以及创新能力,始终以问题为主线,使学生在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培养自己对问题探索的兴趣和欲望,从而发展自己的思维能力、创造能力。问题解决式教学改变了传统教学模式重学生被动学习的状况,让学生的学习动力来源于自身,而不是由教师强制分配学习任务。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主要是引导学生自己从实际生产、生活中去探索问题的解决方案,这给学生提供了一个学以致用的平台,缩短了理论知识和实际应用之间的距离。这样便能使学生感到,所学的理论知识与实际生活联系很紧密,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就能很快地被调动起来,从而尽力地投入到相关理论的学习中去,有助于学生对理论知识的掌握和应用。

二、“问题解决式”教学模式的实践步骤

(一)课前预习,提出问题

课前预习,应该是每个学生学习新课的一个必经的环节。因为对于新的知识都是比较陌生的,如果不进行课前预习,在上课的时候,很难进入状态,也很难跟上老师的节奏。那么,在“问题解决式”教学时,就要注重课前预习,把这一环节当做教学的切入口,为教学做好铺垫,因此,教师要指导学生提前预习。教师可根据教学目的和教学内容的需要,提出一些与教学内容相关的问题让学生去思考,并鼓励学生在预习的过程中发现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去预习新的内容,为学生创设一种开放的学习情境,引导或诱导学生的学习动机,领他们进入“有意义学习”或称为自觉学习状态。这不仅提高了学生预习的自觉性,而且也能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使他们主动、自觉、积极地学习并思考,亲自去体验学习的过程,享受学习的乐趣。学生有可能会对一个问题提出多种解决方案,也有可能找不到解决方案。教师都要对学生的探究过程进行引导,而不是直接告诉其结果。要让学生自己去体会学习不是一个简单的过程,而是复杂的需要付诸努力的。教师要对学生的探究行为不断地给予鼓励和肯定,使其体验到探索的快乐。

心理学研究表明,学生的兴趣一旦被激发,对于所提出的问题自然也就会专注起来,从而会投入更多的精力去研究问题。例如,在学习必修1《自然界的水循环》时,就可以在指导学生预习的时候提出一些问题,诸如,“海洋水、陆地水和大气水是怎样的一个循环过程?在循环的过程中水会不会增加或减少?人类活动会对水循环过程产生影响吗,举实例说明?”并鼓励学生观察自己生活的地理环境,观察自己家乡的河流、水库、湖泊、池塘等地方水位的变化,来探讨河流的主要补给类型和从分析河流与湖泊的补给关系中探讨陆地上各种水体之间水源相互补给关系,使他们在实际生活中发现问题,让他们带着问题去看书、进行分析和思考问题。

(二)课中互动,分析并解决问题

教师在正式上课时,可以由学生的预习情况,逐渐拉开上课的序幕,由学生对问题的探究情况入手,逐步开展教学活动。“问题解决式”教学过程应该是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性协同活动的过程,是在一定的时空条件下,和谐地进行互动的一种动态活动过程。所以,在上课的时候要注重与学生互动,与学生共同探讨问题,而不是教师一言堂。在教学过程中,依然要发挥学生的主动性,教师也可以根据教材内容的需要组织各种形式的合作探究。例如,生生合作探究,即让同桌同学发挥各自的优势,就相关疑难问题,相互启发,相互研讨,然后再交流一个相互探讨的结果;也可以进行小组合作探究,利用学生集思广益、思维互补、思路开阔、分析透彻、各抒己见的特点使获得的概念更清楚、结论更准确;还可以进行班集体合作探究,即抓住中心问题或关键性问题,让学生各自发表见解,从而突出重点和突破难点。高中地理知识有许多可以供师生进行互动的内容,非常适合在课堂上开展课堂讨论。如学习了“热力环流”后,可组织学生讨论:海洋与陆地之间、城市与郊区之间的热力环流是如何形成的?用图表示出大气运动的方向。学习“锋与天气”时,可提出:“冷锋和暖锋的天气有什么不同?”学生通过讨论,加深了对冷锋和暖锋的形成、过境时天气变化的理解,掌握了判断方法。课堂互动要具有一定的开放性,通过对问题的讨论,展现了地理科学的过程理性,也使教学过程充满思辨理性,有利于学生多元化思维的发展。教师可根据大家提供的方案确定选用哪一种更好。在探究的过程中,要让学生与学生之间对话、答辩、争论,教师只需要在关键处加以指点或引导,对学生的探究结果进行简要归纳、概括讨论要点,使学生清楚需要掌握哪些概念、原理以及规律即可,要避免教师牵着学生鼻子走。这种互动式的合作探究能促进学生思想情感交流,培养团体合作精神,构建民主和谐气氛,养成良好的个性品质,也能扩大学生的知识面。至于对问题的解决方案,不必强求统一,这样可以发挥和提高学生的求异思维能力和创造性思维能力。

(三)课后反思,归纳总结

课后反思,主要指学生对学习的内容和过程进行反思。每上完一次课,都要督促学生进行反思,使学生反思通过一节课的学习,我学到了什么,有哪些问题我掌握得很好,还有哪些问题还需要我进一步地探究。同时,还要反思在学习的过程中,我主动思考了吗?我与同学和老师们真诚合作了吗?我在哪些方面得到了提高?对于一节课的学习,并不在于记住了多少知识点,而是要在记住知识的同时要学会归纳总结,这样所学习的知识才能成体系,才能联系起来,也才能不断地与实际生活联系起来。尤其是高中地理学科,这是一门综合性学科,也是一门应用性学科。不仅要求学生掌握地理基本知识、基本原理和基本规律,更要学会运用地理知识来解释自然界各种各样的自然现象。例如,在学习《地球上的大气》时,教师就可以引导学生探究“为什么在夏季市区炎热难耐,而郊区却较为凉爽惬意?”引导学生运用热力环流的原理,来解释这种自然现象。同时,在学生学习完这部分内容后,要组织学生进行归纳和总结,大气的运动会产生哪些现象和后果,我们日常生活中的哪些自然现象是由大气的运动造成的,逐步使学生把所学的知识归纳起来,并与实际的生活联系起来,这样就缩短了理论知识和实际生活的距离,真正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

总之,“问题解决式”教学模式以探究问题为中心,在教学过程中,能使学生始终处于主体地位,充分体现了学生的自主性、主体性,使学生拥有了思考的主动权,也使教师从灌输式的课堂中解放出来,能真正使教学过程变成教师乐教、学生乐学的活动。要提高高中地理的教学效果,就要不断地进行改革和完善教学模式,最终实现师生的共同提高。

参考文献:

[1]王军.基于问题解决式教学模式的应用[J].江苏公安专科学校学报,2002(4).

篇(7)

[关键词]高中地理;学科素养;地理思维;探究能力;观察能力

[中图分类号] G633.5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058(2017)19008801

地理学科素养主要是指学习者在地理学习中所形成的地理品质,是学科学习中知识与技能、^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整合。高中阶段作为学生学习过程中的一个关键时期,我们可以通过培养学生的地理思维、地理探究能力和地理观察能力来提升他们的地理学科素养。下面我就自己在地理教学实践中的感悟来谈谈培养学生地理学科素养的方法和途径。

一、培养和训练学生的地理思维

在课堂教学中要创设丰富的、有利于学生思考的教学情境,设置恰当的、能引发学生思考的悬念,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活跃课堂氛围,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在课堂导入阶段,通过恰当的情境,将一堂课的重点、难点以问题的形式展示给学生,让学生带着问题去学习、思考。例如在讲“热力环流”时,通过一个小实验让学生观察煮沸的水的蒸汽,使“受热上升”“有迹可循”。随着热气不断升腾,学生联想到其他“受热上升”的实例。可以进一步引导学生思考热空气上升后是如何形成雨的。与生活联系紧密的情境能够吸引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到学习中来。

此外,科学的学习方法对于思维能力的培养也至关重要。教师应因材施教,多采用比较、归纳、综合分析等方法,并引导学生进行合作学习、探索学习、自主学习,学会运用地理知识、地理技能去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例如对某个地理区域特点的判断――非洲是一个高原大陆,如何让学生从地图上“读”出这一特征?指导学生先阅读地图,看看非洲大陆有哪些地形,哪种地形面积最大,然后由学生归纳结论。教学过程可以这样设计:提供一个背景―提出一个问题―收集一些材料―组织一些活动―得到一点启示。

二、培养和加强学生的地理探究能力

兴趣是吸引学生学习的磁场,更是学生持续学习、深化学习的动力,因此在课堂教学中要注意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发学生探索的意识和愿望。例如,在讲“人类与自然环境的关系”时,我首先通过PPT展示一组“沙漠掩埋了古文明”的图片及文字资料,引发学生探索沙漠中的古文明的愿望。接着,我组织学生进行相关探究学习,通过学习,使他们深深体会到:人在面对自然时,往往只注意眼前的、直接的联系,而忽视了间接的、长远的、本质的联系,人类必须发挥主观能动性去把握自然规律,顺应和利用规律,才能和大自然和谐相处,否则就会受到大自然的惩罚。

我们的教学活动不应让学生消极、被动地学,而应创设丰富多样、生动有趣的情境,引导学生主动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尽力通过自主研究、合作讨论解决问题,尊重和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在探究式教学过程中,学生要经历激趣引究、目标展示、整体感知、自主探究、合作探究、知识拓展、评价激励等环节。

三、培养和锻炼学生的地理观察能力

地理观察能力是学生学科素养的重要体现,学生通过地理观察可以获得地理感性知识,所以我们要通过一定的手段和方法对学生的地理观察能力进行培养。我们要指导学生观察的方法,拟定观察的顺序,告诉学生先观察什么,再观察什么,最后观察什么。例如观察世界气候类型分布图,先要看图例,分清不同颜色代表的气候类型,然后再看颜色的分布位置,最后总结气候类型的分布规律。我们还可以让学生多联想。例如解释昼夜更替现象的形成,我们单单从地球自转的概念来讲解,学生很难理解,而利用地球仪和手电筒演示地球的自转运动,通过在手电筒照射下演示地球自转,让学生进行观察联想,学生很快就能理解。通过这样的教学方式,能够提高学生的地理观察能力,从而提升学生的地理学科素养。

在学生地理学科素养形成与提高的过程中,教师的引导非常重要。教师要首先做好自身教学素养和技能的提高工作,要研读教材与大纲,准确领会课程标准,把握课程宗旨和“地理素养”的真正内涵,更要“研读”学生,从学生与教学实际出发,注意原则,讲究策略,通过丰富多样的教学活动,引导学生逐步掌握学习地理的具体方法,形成乐于思考、善于探究的学习素养,进而培养起学生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服务社会、报效祖国的历史使命感,让学生学会用地理的思维方式解决自身学习、生活中遇到的问题。

[ 参 考 文 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