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1-23 15:32:45
序论:写作是一种深度的自我表达。它要求我们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真相,好投稿为您带来了七篇智能建筑培训范文,愿它们成为您写作过程中的灵感催化剂,助力您的创作。
【关键词】智能建筑;控制;发展
智能建筑工程是通过建筑的四个基本要求,即结构、系统、服务和管理进行最优化的组合,为用户提供一个高经济性、高效率、高舒适性的建筑物;通过通信网络系统、信息网络系统、建筑设备监控系统、火灾自动报警及消防联动系统、安全防范系统、综合布线系统等达到大楼管理自动化、办公自动化和远程通信功能等。智能建筑工程质量控制和管理分为工程实施前的准备、设备和材料验收、隐蔽工程的检查验收、安装质量检查、检测系统和试运行等。
1智能建筑工程实施前的准备
智能建筑系统是建筑的“大脑和神经系统”,感知建筑的水、电、气等运行情况,通过智能化设备控制和保护建筑节能高效运行,体现建筑的“活力”和“生命力”。在智能建筑工程施工前,应选择有经验和专业队伍的承包商,各专业承包单位需要组织管理机构和编制施工方案,按照审核的方案实施,从事智能建筑工程安装的电工、焊工和调试等特种作业人员需要持证上岗;火灾自动报警及消防联动系统和计算机信息系统等还需要公安消防部门颁发的证书和资格。智能建筑工程的设计一般是适度超前,为以后的扩容和增项留有接口。在施工前,要认真组织图纸会审工作和技术交底,纠正和完善图纸中矛盾和不合理的地方;组织人力对各子系统进行技术交底和培训,做好前期技术交底和储备工作。管理人员需要对各专业施工单位的质量保证体系进行核查,对方案和细则等进行抽查控制,做好与建筑结构、建筑装饰装修、建筑给水排水及采暖、建筑电气、通风与空调和电梯等分部工程的接口确认;督促各责任主体做好工程前期准备工作。
2注重对设备和材料的验收工作
智能建筑工程的材料和设备种类、品牌繁多,工程开工前需对该建筑的所有智能建筑系统进行分类,列出主材和设备清单,制定预算和采购计划等。所有智能建筑工程的材料、硬件设备、软件产品和各种系统接口应包括在国家强制性产品认证的产品目录中或有安全生产许可证,否则应按规定程序进行产品检测,合格后才允许使用。材料和硬件设备质量控制重点是安全性、可靠性及电磁兼容等项目。商业化的软件产品要对使用许可证及应用范围进行质量控制;自行编制的软件产品要进行功能、系统、可靠性、安全性、兼容性等多项检测并提供完整的文档,保证软件产品的可实用性和可维护性;各种系统接口应有接口规范和经检测机构批准的接口测试方案,避免发生不兼容及通信瓶颈问题,保证安装质量;进口成品应提供原产地证明和商检证明,配套提供中文版的质量合格证书、检测报告和安装使用维护说明书。责任单位应按照方案要求对所有主材和设备进场安排专人进行验收和保管,要求对照图纸、合同和设备证明文件等逐一进行核对,分类存放,需要复检的及时封样复测。
3重视对智能建筑系统的隐蔽工序的检查验收
智能建筑工程跟其他安装工程一样,也要进行隐蔽工程的检查验收。智能建筑系统的各种导管、线槽等需要敷设在吊顶或建筑主体内,隐蔽预埋工作要跟随建筑主体和各种水电气管道进行一并施工,这些管道和线槽是否通畅、是否符合规范要求都需要在隐蔽前进行检查验收,是整个智能建筑系统的基础工作。各责任单位在施工过程中要加强验收,重点检查品种、规格、位置、弯曲度、连接接地、焊接防腐、管盒固定、固定方法和间距、标识情况等,并做好隐蔽工程验收记录。智能建筑工程的隐蔽工程施工和验收与各相关的水电气专业密切相关,一般施工按照“小管让大管”、“电让水”和“弱电让强电”原则来布设管线和线槽,各种水电气的管道和设备的位置、走向等对智能化工程的管线施工至关重要,在隐蔽工程施工和验收过程中应及时纠正,为工程后期的安装和调试顺利进行奠定了重要的基础。
4对智能建筑工程的安装质量检查和验收
智能建筑工程的能否安全高效运行,不仅跟系统的设备和材料本身的质量有关,还跟智能建筑系统材料和设备安装质量有很大关系,设备和材料是保证智能建筑工程质量的基础。智能建筑工程施工中把控的重点是:各系统的配管配线;线槽及缆线的敷设;模块的安装和接线;电源箱、控制箱柜的安装和接线;机房内机架、配线架及设备的安装;出线口及终端盒的安装;防火处理、接地防雷等,以及相关的工程技术资料。各责任单位要重视对材料和设备的安装质量的控制管理,采用现场观察、核对施工图、抽查测试等方法,对工程的安装质量进行质量验收和观感质量验收,重点按照设计和规范要求对强制性条文和设备的电源、接地和防雷等进行全面检查和验收,确保系统的使用功能和安全。
5环境、电源和综合布线系统是所有智能建筑系统的运行保障
无论一个多大的智能建筑工程,它都是由若干个智能系统组合和集成而成,每个系统都有它的技术和设备要求。各系统提供一定的接口和端口对外开发,通过各自的接口、端口进行建筑内外数据和信息互联互通,相互融合,完成人们需要的功能和需求。每个系统在运行过程中都需要一个相对独立的环境和条件,如何清楚掌握每个系统的所需要的环境和条件,对发挥各自的功能有很大的益处。如:数据中心和网络机房的操作管理主要集中于机柜内,而且这些管理操作又和机柜内的环境(比如温度、湿度、通风、水患等)和电源(比如使用情况和端口分配情况等)因素有着极密切的关系,所以各智能建筑工程的软件管理对环境、电源和布线的要求很高,在工程建设工程中,需要加以重视和考虑,控制这些系统所需要的频宽带宽、电源电压、噪声、电磁干扰和接地防雷等指标,对系统的使用寿命和功效都是有力的保障。
6检测和试运行是系统正常投入运行的必要阶段
建设单位应组织施工方对承担的智能建筑系统编制检测方案进行检测,需要对各设备承包商的软件和硬件提出一定的技术要求,除涉及到它的商业安全和秘密外,要求开放一定的接口和端口数据和信息,并通过有关文件加以确认,系统的检测和试运行是系统正常投入运行的必要阶段。智能建筑工程一般由接受、传输、处理和执行四部分组成,各大系统就是由各子系统进行集成和扩展。智能建筑系统的采集、传感信息和数据是否准确、传输的时间和带宽、处理设备的判断、分析能力以及执行机构的执行力等都要通过设备和仪器进行检测,在试运行中进行检验和检测,已达到智能化系统的安全高效运行。智能建筑系统检测和试运行大部分都是由各设备承包商派技术人员进行测试和检测,各管理人员需要在检测和试运行过程全面介入管理和掌握其公开的信息和数据,记录检测和试运行结果是否满足规范要求,便于整个智能建筑工程更好地进行的融合和兼容。对涉及到强制性标准和网络安全方面的数据和链接,应该委托要求法定检测机构进行检测;所有主控项目的检测都要求全数进行自检,不得抽检,并做好相关的检测记录。只有在试运行和检测中把设备和系统中存在的问题及时暴露出来,发现问题及时解决问题,才能降低系统以后正常运行的风险和损失。
7加强对智能建筑系统的维护和管理
智能建筑工程的设备和软件质量、安装质量等决定了该系统的质量,但系统的后期维护和管理对智能建筑系统的发挥功能和作用也至关重要。重点要对维护运行管理队伍及规章制度的建立和运行、维护人员培训考评和熟悉系统的技术、操作和维护手册等,加以关注和重视。最好的系统,没有技术人员进行管理和维护,会大大缩短系统的设备寿命和功能,发挥不了智能建筑的作用,使投入和产出不成正比,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智能建筑的发展。各智能建筑工程施工和设备承包商要摒弃各自的技术壁垒,认真对系统后期维护和管理的部门人员进行管理和技术培训,要求接受培训的人员必须具备一定文化素质,对于一些比较重要的系统,采取多人负责制,从多方面多角度进行培训,让培训人员更加全面的了解整智能建筑系统,对出现的小的问题和故障能及时进行排除和维护,避免因技术问题出现突发事件,出现系统因使用或操作不当而引起的故障,对生命和财产造成损失。
8结束语
目前,智能建筑工程仍受到资金、产业工人素质等多因素限制,智能建筑工程的发展仍需要各方共同努力,但随着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和技术进步,对智能化程度的需求也越来越高,对其密切相关的智能建筑工程和小区智能化等也会需求增加。智能建筑系统作为一个载体,融合许多先进的科学技术,把不同的技术体系,不同厂商的设备、不同的操作系统平台进行融合扩展,实现了多种网络的无缝互联,通过系统的不断吸纳新的技术,使建筑物的功能性更加完善,实现了智能建筑系统的集成化、综合化、智能化和人性化的目的,达到建设绿色智能城市节能、环保、生态的要求。
参考文献
[1]赵志刚.建筑弱电工程的管理问题分析[J].科技与企业,2012,06(1):101~103.
关键词:智能建筑,建筑节能,主动式节能
智能建筑是以建筑为平台,兼备建筑设备,办公自动化及通信网络系统,集结构,系统,服务,管理及它们之间的最优化组合,向人们提供一个安全,高效,舒适,便利的建筑环境。总的来说,智能建筑是信息技术与建筑技术结合的产物。智能建筑在理论上的节能降耗优势确实吸引着人们的眼球,但并不是拥有“智能”头衔的建筑就是真正的节了能。有研究表明,我国目前建筑能耗已占到社会总能耗的3 0%,其中,大型公共建筑单位建筑面积能耗大约为普通居住建筑的10倍,而大型公共建筑又以智能建筑居多,因此智能建筑的节能问题尤为突出。
一、智能建筑的建筑节能存在的问题
真正的智能建筑,应该是能够感知各种需求,并用最小的代价和最少的资源去满足这些需求。但一些所谓“智能建筑”由于种种原因在环境能源管理中的问题较多,甚至某些“智能建筑”成了高耗能建筑的代名词。
1.建设期间施工不规范导致智能建筑先天缺陷
在部分智能建筑建造期间,某些开发商为控制短期的成本支出,忽视建筑的节能因素,为日后使用过程中的能源过渡耗费留下隐患。为弥补较高的地价对利润的影响,一些开发商采取提高建筑容积率的做法,过高的建筑密度导致“热岛效应”频频发生,增加了空调等设备的使用。此外,即使在设计环节考虑到建筑节能的要求,但出于控制建造成本的短期行为,一些开发商不愿采用节能新技术,而采用普通材料代替节能环保建材,造成建筑实际使用时的更多能源消耗。
2.智能建筑采暖、照明等方面资源浪费严重
由于智能建筑的许多监控设备和OA机器24小时运转,目前智能建筑的耗电要比普通建筑增加30%。在采暖方面,为保证室内气候的舒适,智能建筑均采用中央空调调节室温,空调温度过低,空调装机冷量过大,大型设备的散热等都增加了空调的负荷;在照明方面,“室外阳光灿烂,室内灯火通明”的现象已日益普遍;此外,大面积玻璃幕墙的广泛使用,也加大了环境光污染和空调负荷。
3.智能建筑工程技术问题颇多
随着智能建筑技术的不断发展,建筑物内部安装的各种现代化设备的功能更加完善。尽管我们已经有从设计、产品、安装到维护的相关专业人员,但是技术力量相对薄弱,管理水平低下,却是不争的事实。目前的许多智能化设备依然依靠进口,导致设备从引进到安装、操作、培训、保养、修理都要请国外公司来承担。一旦要控制成本支出,改由国内人员操作,会使一些设备运行达不到预定的设计目标而造成浪费。
4.对智能建筑节能的系统性认识不足
智能建筑的节能除了涉及通常意义上的建筑节能,也要考虑到建筑智能化各子系统的充分利用、降低能耗等问题。而目前智能建筑节能的重点主要局限于建筑使用过程中的水、电、气、设备等方面,对建筑智能化系统使用当中的节能问题比较忽视。主要表现为:很多智能建筑的设计标准高、技术也先进,但在项目建成交付使用后,智能化系统的开通率低,实际应用程度也不高,系统长期处于闲置状态,造成巨大的能源和设备资源的浪费。
二、提升智能建筑建筑节能的相关措施
1.做好建筑智能化节能规划
经验证明,规划设计决定了工程的成功与否。因此,在建筑智能化的规划设计阶段,紧紧围绕节能要求,做好节能规划,在系统设计中集中体现节能思路和建筑运行管理模式,是做好设计的关键。应该认识到,建筑设备监控系统是为管理和节能服务的,在此基础上来确定系统的监控范围、监控内容、监控要求,才能使系统建成后真正为管理者所用。主要可从能耗计量、能耗分析、能耗预测、能源利用优化等方面着手考虑。
2.推广终端节能在智能建筑建造中应用
终端节能是能源需求端管理(D S M)中的重要思想之一,是指将有限的资金投入能耗终端(需求端)的节能,其所产生的效益要远高于投资能源产生的效益。节约与生产等量的能源投入之比为1∶5~1∶10。政府应出台促使开发商关心建筑节能的政策,使终端节能观念逐渐深入人心,在保证物业环境品质的前提下,提高能源的利用效率,从而大量节省一次性能源和开发资源所付出的环境代价与建设成本。同时,政府还需设立措施鼓励建筑终端节能技术的研发和产业化。
3.进行建筑设备改造,以主动式节能模式减少能耗
这是智能建筑实现节能的重要环节。被动式节能是指在建筑的外型及外装修材料上着手,尽量获取自然能源,减少自身能源散失。而主动式节能是指整个建筑的节能系统的设计和改进,包括自动调温、自动调光、自动通风换气、自动开关、太阳能利用、节水器具、能量回收等。对于采暖、照明等方面能耗较大的智能建筑,开发商或物业应运用主动式节能模式,改造基础设备,通过各种传感器将末端数据输送到中央电脑,经过与外界气温、光照等对比处理后,再由电脑将命令发送至调节系统,从而达到充分利用外界的阳光、气温和空气等自然资源调节室内环境的目的。这样即可降低能耗,节省资金,又能保持室内环境的最佳状态。
4.大力培养工程技术人员,以高效的运行管理促进节能
针对工程技术人员缺乏、管理不善,导致智能建筑能耗高、自控效果差、设备损耗加速、智能化系统开通率低等问题,需要加强对现有工程技术人员的培训和后续队伍的培养。一方面,可以组织专家讲授、设备制造商与系统集成商指导,注重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力争在短时期内培养一批技术过硬的工程人员,组建具有较高专业水准的智能建筑管理队伍,从整体上提高国内智能建筑的水平;另一方面,还要通过高等院校的相关学科建设,培养出一批专业技术人才和高效管理人才,充实到物业管理与节能改造的实际工作之中,提高智能建筑的综合节能水平。
三、结束语
智能建筑的节能需要多部门的努力,通过执行节能标准、建立终端节能优先的观念、加强管理、精确与优化控制、引进节能设备,实现主动式节能。在技术运用方面要注意克服“短板效应”,工程技术人员也应树立全方位节能意识,提高能源利用效率,体现智能建筑在节能方面的优势,实现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李明海,鲁娟,武六元.智能建筑节能分析及优化方法[J].智能建筑, 2006,(05) .
关键词:智能建筑;要素;生态建筑
一、智能建筑:21世纪发展的大趋势
随着计算机、现代通信和自动控制等现代化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人类社会已经进入了全新的信息交互时代。高新技术也逐渐渗透入建筑行业,建筑的智能化是科技发展的必然趋势。近几年来,智能建筑、智能住宅小区发展十分迅猛,智能建筑作为21世纪建筑技术进步与发展的国际性主流趋势在我国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智能建筑的构成必须具备三大系统:一是建筑设备自动化系统(BAS),主要是对现代化建筑中所有的机电设备和能源实现自动控制。二是通讯自动化系统(CAS),主要指电信网络、电视网络以及计算机网络。三是办公自动化系统(OAS)。还有防火自动化和安全保卫系统。1984年,美国康涅狄格州的哈德市建成世界上第一座智能大厦,引起了各国的重视与仿效。近年来,美国新建和改建的办公楼有70%为智能建筑,总数计上万座。日本从1985年开始建智能大厦,并制定了从智能设备、智能家庭到智能建筑、智能城市的发展计划,到本世纪末将有65%的建筑实现智能化。英、法、德等国家也相继在80年代末和90年代初发展各具特色的智能建筑的潮流。
我国智能建筑的建设始于1990年,北京的发展大厦是我国智能建筑的雏形,随后建成了北京燕莎中心、上海商城、广州世贸中心等一批具有一定智能功能的大型化公共建筑,最成功的上海博物馆的智能化系统,居国际先进水平。“上博”是一座大型的中国古代艺术博物馆,馆藏青铜器、陶瓷、书画等21个门类的12万件珍贵文物。“上博”大厅入口两侧各有一台触接式电视屏,只在观众在所需要的项目色块上轻轻一点,画面上即刻出现你想了解的内容,并伴有概况介绍,可了解馆内各个展览馆的位置、藏品种类及特点。如果走累了想休息一会儿,触接屏便会告诉你餐厅、茶室、酒吧的位置。文物是国宝,安全保卫更是博物馆的重中之重。馆内设有中心监控室,一旦出现情况,馆内警报保安系统便会自动启动,布成罪犯无法逃匿的罗网。智能建筑的发展将带动一批相关产业的发展和技术进步,如电子、电力、邮电、机械工业等。智能建筑作为高新技术的生长点之一,所带来的综合效益也相当可观,有较高的回报率和节能效果。据统计,智能建筑比常规建筑节能30%。
二、智能建筑必须把握“环节”
智能建筑在中国走过了十几个春秋。业内人士对智能建筑的认识有混沌逐步走向清晰,建筑智能化市场也从混沌开始走向有序,政府相关部门对建筑智能化市场的监督的力度也在不断地加强。专家指出,我国已经成为全球最大的智能化市场。面对庞大、混乱、超高利润的智能建筑市场,建设各方的注意力已经不仅在智能建筑的内部和概念的认识和深化,而且是越来越重视如何合理地进行建设这一实质性的问题。据工程学的观点,规范而且科学的建设过程应该包括八个方面。
1.客观、独立的需求分析是智能建筑建设的首要前提
作为独立的专业工程师,应该做到设计有主见。业主提供的需求不能认为是绝对正确的;相反,一般情况下,业主提供的需求往往偏向于求全、求高。专业工程师应该多做到细致的比较和沟通,与业主商议确定最终的选择方案。作为业主,应更多考虑实用上的要求,而不要在技术细节上给予设计师太多的限制。毕竟,相同的目标可以有不同的实施手段,目标才是客户真正需要关心的。
2.严谨、合理的方案设计是智能建筑建设的关键
“以客户需求为依据,按照实际需求进行集成”是一种务实的、正确的智能建筑设计技术思想。作为设计人员,应该认识到:技术最终是为用户服务的,而不能让用户屈从于技术。一个好的设计应该使用户成为技术的主人而不是技术的奴隶。在设计中应该注意到,工程上5%的偏差和修改是允许的。设计工程师不能因为要消灭5%的允许偏差而不合理地提高95%的性能,尤其是在不同性能之间价格相差悬殊的时候。
3.全面的系统设计是智能建筑建设的基础
系统设计在方案审批后进行,是方案设计的进一步深化和细化过程。一般应与建筑主体的初步设计和施工图设计同步进行。但是由于建筑智能化系统的特殊性,建筑主体设计单位不可能按习惯施工图的深度绘制出详细的建筑智能化系统的施工图。只能绘制出介于现行初步设计和施工图之间的技术设计图纸,可称之为系统设计施工图。系统设计施工图已基本完成各种系统的主要技术指标、系统解决方案、管线路由、电源供应、系统接地等主要构件的设计,也必须完成与建筑主体专业和其他设备专业的配合工作。完整的、全面的系统设计图作为日后的招标、投资工作、优化设计等的需要。
4.优化设计是智能建筑建设的合理化手段
智能建筑系统的快速发展使得系统设计与系统实施的时间差造成系统设计的不合理因素大大增加。所以,系统的集成商在投标时和中标后,必须根据总体(下转第76页)(上接第72页)设计方提供的系统设计施工图和招标文件,在满足相应要求的前提下,结合技术的发展和自身产品的特点,对系统设计进行优化和调整,得出符合标书要求的既先进又最经济的方案,在符合技术规格书要求的前提下按“低价者得”的原则评价。中标后的系统集成商应在总体设计方的指导下,根据系统设计施工图和具体的产品自行或委托设计方再进行优化设计,并经总体设计方统一后报业主批准实施。优化后的设计方案既要保持系统的先进性、实用性、开放性,又要优化配置并尽可能的减少业主的投资成本。技术经济性应是优化设计首要考虑的问题。建筑智能化系统与建筑物的关系非常密切,系统集成商必须对建筑物功能本身有充分的理解,才可能做出符合该建筑实际情况的具体实施优化方案;必须对安装工艺有丰富的经验,才能符合国家标准,才能通过质监部门的验收;必须掌握控制、通讯、计算机等主要的技术和产品性能,才能达到二次集成的目的。这三个必须是优秀的一次集成的必要条件。
5.深化设计是智能建筑建设的实施指南
产品安装方式、接线方式、电源供应方式等具体工艺不同,所以设计方不可能在产品确定之前绘制出详细的施工图。在优化设计完成后,应由系统集成商或有实力的设计院根据优化设计资料和中标产品的技术资料完成传统意义的详细施工图。详细施工图应经总体设计方确认批准。确认后的详细施工图具有明确的设计责任和强制性的工作效力。任何人不能随便对施工图进行修改和变更。
6.规范的安装调试是智能建筑建设的有力保障
智能建筑的发展是以往技术的积累,以往建设经验沉淀反映在合理的施工管理方法和严谨的施工规范上。智能建筑的施工过程必须遵守现行的规范和规定,必须有有效的监管。批准后的详细施工图具有法定的指导意义,不能随意修改。此时的系统集成商等同于传统意义的施工单位,施工单位的天职就是“按图施工”,任何施工中的变更必须经总体设计方确认,否则就容易发生于原批准标准不符的质量问题。
智能建筑的建设应充分重视软件的应用和开发。要在设计上、实施中、管理上将设备物尽其用,让业主的投资落到实处。
7.全面的客户培训是智能建筑建设的必要手段
由于智能建筑的高速发展,设备及技术更新的速度很快。不可能要求管理公司员工不经过培训就能熟练的操作系统。所以必须在系统竣工前后,系统集成商必须对业主的有关管理操作人员进行全面的培训工作。
8.及时周到的售后服务是智能建筑建设发挥效益的保证
售后服务包括保养、维修、改造和系统升级等内容。
三、生态建筑:建筑市场的“绿色革命”
2000年4月13日至18日在北京举行的国际科联促进地区生态发展、规划与管理研讨会上,与会的26个国家的100余位环境问题专家为浙江金华的生态建筑所折服,盛赞这一发明为人类建筑的发展开创了新模式,树立了环保的成功典范。
生态建筑在设计上有三大特点:一是地下建有沼气净化池;二是屋顶覆土种植或养殖;三是墙体垂直绿化。生态建筑采用沼气净化池处理粪便和污水,外排水接近或达到国家规定的二级排放标准,为就地、分散、无害化处理生活污水闯出了一条新路。同时,生态建筑节土、节水、节能,较好地实现了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三统一。
Yang Xiaoxing; Yi Xing
(①Jiangsu Testing Center for Quality of Construction Engineering,Nanjing 210028,China;
②Nanjing Communications Institute of Technology,Nanjing 211188,China)
摘要:本文主要介绍了智能建筑与绿色节能技术的发展背景,并提出我国智能建筑的综合发展方向应为绿色智能建筑。同时对我国发展绿色智能建筑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提出了一些关于我国发展绿色智能建筑的建议。
Abstract: The developing background of intelligent building and green energy technology is introduced in this dissertation, the comprehensive development of the direction of intelligent building should be green and intelligent building has been proposed. Meanwhile, the existing problems of the development of green and intelligent building are analyzed, the recommendations of the development of green and intelligent building in our country have been proposed.
关键词:智能建筑 绿色生态 节能环保
Key words: intelligent building;green ecology;energy saving
中图分类号:TU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1)26-0074-01
0引言
随着全球气候变暖和环境的恶化,人类越来越认识到建筑对环境的巨大影响,由此掀起了一场世界范围内关于发展“绿色建筑”的。与此同时,互联网络的快速发展开创了新一代智能建筑系统,帮助人类建设一个智能化的、绿色环保的生活和工作环境。
我国作为一个拥有13亿人口的发展中国家,节能减排、保护环境是我们的重要责任,而将最先进的科学技术应用于建筑物中,在其内部构建一个完整、高效的计算机综合网络通信系统,使建筑智能化,直接影响中国经济的运行。
1我国智能建筑的现状
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人们对建筑的要求不仅只是除了外观漂亮、内部宽敞,更多的是讲究环境的健康、建筑的智能化和环保节能等。中国国家标准《智能建筑设计标准》中对智能建筑的定义如下:所谓智能建筑(IB)是指以建筑为平台,兼备建筑设备、办公自动化及通信网络系统,集结构、系统、服务、管理及它们之间的最优化组合,为人们提供一个安全、高效、舒适、便利的建筑环境。
80年代末,智能建筑刚刚进入我国,由于受到当时经济状况和网络技术水平的限制,不能大力发展。然而进入90年代中期,由于经济建设的迅猛发展,使我国智能建筑市场尤如雨后春笋般拔地而出,据统计,国内已建成的智能建筑约有3000多幢,其中一些已具有相当高的水平。其中建筑能耗占到国民经济总能耗的15%,我国既有的近400亿平方米建筑,仅有1%为节能建筑,建筑垃圾占了人类活动产生垃圾总量的40%,因能耗巨大而对环境产生的影响也越来越恶劣,据此,有关专家呼吁我国尽快实施高舒适度低能耗的建筑战略,以降低能耗,保护环境。
建筑智能化决不仅仅是运用新技术来提高建筑物的身份,建筑物的节约能源和保护环境,已成为建筑智能化发展必须考虑的首要前提和最重要的条件。
2绿色节能建筑
由于世界各国经济发展水平、地理位置和人均能源资源条件不同,对绿色建筑和可持续建筑的研究与理解也存在较大差异。
我国从基本国情考虑,从人与自然和谐发展、节约能源、有效利用资源和保护环境的角度,提出“节能省地型住宅和公共建筑”这一概念,主要内容是节能、节地、节水、节材与环境保护,注重以人为本,强调可持续发展。
与建筑节能相比,绿色建筑是一个更广泛的概念,包涵了节能、节地、减少污染等内容,指通过科学的整体设计,集成绿色配置、自然通风、自然采光、低能耗围护结构、新能源利用、中水回用、绿色建材和智能控制等高新技术,具有选址规划合理、资源利用高效循环、节能措施综合有效、建筑环境健康舒适、废物排放减量无害、建筑功能灵活适宜等六大特点。
节能与绿色建筑,不仅满足了人们的物质和精神生活需求,而且对能源和资源的消耗经济合理,保证了生活环境的质量。
3智能建筑的绿色节能
3.1 何为智能建筑的节能技术智能建筑的节能是个系统工程,不同的是,智能建筑的节能问题比一般建筑的节能更复杂,既要考虑通常意义上的建筑节能,又要考虑建筑智能化系统的IT节能,同时还面临建筑智能化中各系统的充分利用、降低能耗的问题。因此,智能建筑的节能是一个综合性、全方位的课题,需要社会各方共同探讨,寻找解决办法。目前建筑节能的主要关注点在材料、设备、水电气等方面,而智能建筑的节能,眼光要更开阔一些,应该有综合的宏观考虑,如果仅仅局限在水电气等单一层面的节能,将会走进误区,建筑的智能化系统使用过程中的节能问题同样应该引起关注,这正是智能建筑节能不应该忽视的重要内容。
3.2 绿色智能建筑存在的问题目前,绿色智能建筑正处于初始阶段,缺乏国家统一的标准和规范。国内很多智能建筑项目设计达到了很高的水准,技术也很先进,完全达到了5A标准。但在项目建成交付使用后的相当一段时间内,开通率很低,智能化系统的实际应用程度也很低,有些子系统实际上长期处于闲置状态,有些系统的功能由于操作不熟练,索性由物业管理人员手工代替。
3.3 对我国发展现代绿色智能建筑的建议首先,发展现代绿色智能建筑要有可持续发展的意识,在设计阶段就应当从绿色环保的角度进行定位,在建造过程中也应选择合适的建筑材料进行施工,在后期的应用和维护阶段要有科学的管理。其次,在智能建筑技术上的提高,其基本体系应包括安全防范系统、信息管理系统和信息网络系统。目前这些系统集成技术的发展还不是很完善,主要还是依赖国内外厂家的产品,重大项目系统集成也主要由国外大公司承担,在技术、施工、运行、维护管理和可持续发展等方面都存在一定问题。因此,必须对节能装置和系统的运营进行科学的管理,对管理维护人员的技术和专业知识进行培训,使其具备解决系统问题的能力。
绿色智能建筑建设还有赖于国民经济的发展和国民总体素质的提高,而我国智能化系统还不完善,另一方面,政府各部门的支持力度不足,没有制定统一的规划和相关法规。由此可见,在我国要真正实现绿色建筑智能化,仍需走相当长的一段路。
4结束语
智能建筑的节能是全方位的、持久的和综合性的系统工程。智能建筑的设计者必须对各种节能技术措施有全面的认识,并努力推动节能技术措施的实施和应用。同时,转变观念、对已投入运行的节能设施和系统进行科学管理也是智能建筑节能的重要措施和手段。
参考文献:
但是,几年过去了,人们逐渐发觉,智能并没有像他们所期待的那样融入生活,一些装备了智能设备的楼宇,依旧没有变得“聪明”起来。那么,智能建筑在快速发展中究竟遇到了什么样的问题?
新型产业方兴未艾
资料显示,世界上第一幢智能大厦于1984年在美国建成。虽然中国智能建筑起步较晚,但发展势头却十分之迅猛。上世纪90年代初,智能建筑在中国兴起,从早期接近世界先进技术的京广中心、中国国际贸易中心、上海商城,到近年来按国际一流要求设计建设的金茂大厦、上海博物馆、深圳赛格广场,智能化有效提高了建筑物的运行效率,节约了能源,提高了经济效益,受到社会的广泛关注,行业也由此如火如荼地发展起来。
目前,中国智能建筑行业市场规模已达1000亿元,从业企业至少有3000家。我国智能建筑行业发展迅速,日臻成熟。在轰轰烈烈的大型建筑智能化的同时,智能建筑近10年开始进入寻常百姓家,由智能技术组成家庭娱乐、控制服务和信息服务等系统,使人们的家居生活变得更舒适、更安全。”
运行维护跟不上,设备变摆设
然而,当人们在为行业进步欢呼雀跃之时,一些行业现状却也令人担忧。行业目前存在着缺乏整体规划、盲目追求大而全、炒作概念、达不到预期效果等诸多问题。其中,最突出的一个问题是,好东西得不到好使用,相关配套服务的缺失已成为影响行业发展的瓶颈。
售后维护跟不上已成为智能建筑的“硬伤”。目前全国投入使用的大型智能建筑有数百座,安装了智能化系统的小区有数千个,为使建筑物智能化,有关部门投入了数以亿计的资金,花费了大量的心血。在工程竣工时,不少智能系统的确也能正常地投入运行。但是建成并不意味着可以一劳永逸地享受下去,大量的工作还在后面。
事实上,建筑的寿命一般为70年,而建筑智能化系统的使用寿命却远远达不到这个年限。据介绍,智能化系统的运行与维护占整个智能化系统生命周期的大部分时间,但是由于“建管脱节”等种种原因,智能化系统能正常运行的仅占20%,部分功能运行有25%,有相当一部分系统“倒”在了运行初期或两年之后,因小故障无人修复而陷于瘫痪状态。
我曾做过很多个智能化小区项目,从预埋管路,安装调试,到系统集成,再到运行维护,一共用了好几拨‘人马’。个人认为,这种现象在业内很普遍,由于每一栋建筑都要结合具体情况,进行调试、运行、维护,但实际情况是,工程师刚熟悉了环境,就该换岗走人了,最后运维工作落到了物业头上,但物业人员的技术水平及普遍的文件水平都不高,而且人员流动性很大,刚学会了系统的操作,因种种原因就不做了,现在的问题症结:“该由什么人来使用,怎样维护系统,没有一定之规。这是很多智能建筑不能正常运作或被废弃不用的重要原因。”
社会化服务外包是大势所趋
与现有的设计、施工等规范相比,“人的问题”尤为重要。因为系统的寿命长短主要取决于定期检修和维护保养。而国内的智能化系统在运行管理方面的经验十分有限,缺乏智能化系统的操作与运行必须配备具有较高技术能力的操作人员,由于上述原因,使得很多智能小区成了摆设,与普通楼房并无区别。
智能建筑是高科技的产物,智能建筑学科是多个学科的交叉与融汇,智能建筑的运行和维护取决于多层次的专业人才。智能建筑的运行维护,不是某个专业的事情,而是要有大批专业人才,一般的物业管理人员根本不能胜任。”
关键词:建筑监理;监理体系;措施
中图分类号:TU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10)13-0331-01
1 监理单位的资质评定
资质评定监理单位的资质,主要体现在监理能力及其监理效果上。所谓监理能力,是指能够监理多大规模和多大复杂程度的工程建设项目。所谓监理效果,是指对工程建设项目实施监理后,在工程投资控制、工程质量控制、工程进度控制等方面取得的成果。监理单位的监理能力和监理效果主要取决于:监理人员素质、专业配套能力、技术装备、监理经历和管理水平。凡在国内注册,并从事智能化系统工程监理达1年以上的单位有申报资格:新成立的单位在相应条件具体的情况下,可先申报暂定资质。
2 智能建筑监理工程师
2.1 监理工程师的概念和素质
监理工程师是一种岗位职务。所谓监理工程师是指在工程建设监理工作岗位上工作,并经全国统一考试合格,又经政府注册的监理人员。它包含三层含义:第一,他是从事工程建设监理工作的人员:第二,已取得国家确认的《监理工程师资格证书》;第三,经省、自治区、直辖市建委(建设厅)或由国务院工业、交通等部门的建设主管部门核准、注册,取得《监理工程师岗位证书》。
2.2 智能建筑监理人员培训
智能建筑是信息时代的产物,是多学科、多技术的综合集成。智能建筑自身的特点决定了从事智能建筑监理工作的监理人员,不仅要有较强的专业技术能力,而且要能够组织、协调与工程建设有关的各方共同完成工程建设任务。就是说,监理人员即要具备一定的工程技术或工程经济方面的专业知识,还要有一定的组织协调能力。就专业技术而言,即要精通某一专业,又要具备一定推行智能建筑监理措施的研究水平的其他专业知识。因此,从事智能建筑监理工作的监理公司,应在传统建筑监理公司的基础上,吸收从事过智能建筑系统工程设计、施工和工程建设管理工作的工程技术和工程经济人员,对他们的监理知识的培训,从监理的角度学习有关工程建设的合同管理、质量控制、进度控制、投资控制等方面的知识,参加到智能建筑的监理工作中来。
3 智能建筑监理取费与合同
3.1 智能建筑监理费用的组成通常智能监理的费用由四个方面构成,即直接成本费、管理费、利润和税金
3.1.1 直接成本
直接成本即监理人员在完成成本项目监理工作中直接发生的费用,它们有:
(1)参与本项目监理人员的工资奖金和津贴;
(2)购置与本项目有关的测试仪器或装备设施所需的费用;
(3)与本项目有关的专项开支:如差旅费、通讯费用、打印费用、仪器租赁费用、现场办公费用等;
(4)施工现场所需的各项费用。
3.1.2 管理费
管理费用实际上是监理单位行政管理人员的薪金以及为了维持监理机构生存所需的一切费用。如各类公积金的支出、保险费、房租费、仪器设备购置费及修理、检查费,办公费等。但这些费用不宜也不可能全部摊入某个项目中。因此一般都取一定比例来进行核算,其计算方法为:管理费=(直接成本费)X20%-40%。
3.1.3 利润
上述直接成本,管理费用和税金均全部用于工程项目的监理及维持监理机构运行,但监理机构的发展和监理工作的深化需要资金额投入,而资金的投入,又来源于资金的积累。因此在监理费用中要包括这部分利润作为资金积累之用,利润率一般可取:(直接成本+管理费)的20%-30%。
3.1.4 税金
监理机构作为一个经营单位,必须依法纳税,税金是个变数,政策性很强,对于具体税种,税率应和税务部门密切联系,争取优惠。
3.2 智能建筑监理费用的记取方法
目前智能建筑的监理费用都直接记入土建监理的费用中,没有单独列出,这给智能建筑建设的管理带来了一定的阻碍。所以有必要对智能建筑的监理费用进行一番研究。
(1)物价局推荐的收费标准是适用于以土建为主的建设监理,业主往往提出基数M不能按工程概算来计算,而应以所委托监理的系统工程费用总额来计算,这个意见是可取的,但考虑到智能系统监理的难度较大,技术复杂程度较高,所选比例可以偏高;
(2)收费标准中只列出了两个阶段,即设计阶段和施工阶段,而事实上对于可行性研究阶段,设计招标阶段和设备调试运行阶段同样存在着监理,尤其是设备调试阶段,精力远比其他阶段大,因此在与业主商谈时可以提出,如要求在这些阶段应支付监理费用;
(3)中外合资、合作,外商独资的建设工程项目,监理费用可在此标准中再增加一定的比率。固定费用的计算方法也是一种比较适合智能建筑的监理计费的一种方法。
参考文献
利用建筑类高等院校自身的优势形成的智能建筑特色数据库,为图书馆带来了更多的智能建筑信息资料和发展空间,使图书馆实现由以馆藏建设为主转向以特色服务为主转变,全面提升了图书馆的使用价值和影响力。建立具有特色的馆藏数据库是实现专业化信息资源共享的有效方法,是走向数字化图书馆道路的新途径。
将更大范围地服务于大众,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当前,信息化与城市建筑已经完美结合,智能因素进入建筑领域乃至家庭生活,和现代生活更加紧密地结合起来,居住社会生活智能化趋势加剧。智能建筑信息不但是我们住宅的一部分,而且是住宅中的神经中枢、控制中心,不论从城市现代化建设的必然要求出发,还是从提高城市居民生活质量的需求出发,在我国加强数字化家园的建设,已成为城市信息化建设不可缺少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智能建筑特色数据库开发建设的基本步骤
智能建筑特色数据库开发是一种新尝试,一年多来,课题组经过初步模拟和试运行,总结出智能建筑特色数据库建设的基本步骤,即系统平台选择、模块设计、资源归集和综合整理四个程序。
2.1选择系统平台
选择合适的制作平台是做好数据库建设工作的前提。自建数据库可以选择购买商业软件,也可以选择自主开发软件。平台的选择除了要考虑数字化资源采集、网络化存取和分布式管理3个基本要素,还要考虑方便、安全、稳定等特性。基于以上考虑,该校图书馆选择了自主开发软件。智能建筑数据库是基于Windows.2003.Server系统平台构建的,采用Web浏览方式和检索界面方式,使检索界面简洁、方便。数据库软件采用的是SQL.Server.2005,数据库编程采用ASP技术,ASP程序在服务器端执行,可以很方便地实现与SQL.Server.2005数据库连接,并将执行结果以HTML格式传送到客户端浏览器上。运用JavaScript、Html和CSS技术,控制Web页面的布局和其它特效,从而实现数据库信息的。最后用SQL.Server.2005工具备份数据库。数字资源管理系统实现了用户权限管理、数据库维护和统计等功能。
2.2构建数据库内容模块
我们构建的智能建筑特色数据库包括以下八个子模块:(1)智能建筑新闻资讯。本子模块主要对最新智能建筑行业动态进行标引报道,对最新智能建筑行业信息进行汇总与总结,内容涵盖电视、广播、报纸、网络等媒体上有关智能建筑的新闻报道信息,政府部门有关智能建筑的规划、政策、措施以及会议、培训等各方面信息。目的是为读者提供与智能建筑相关的最新热点信息,让读者以最快时间了解行业动态。(2)智能建筑政策法规。本子模块主要收集与智能建筑相关的政策、法律、政府部门服务的新动态及文献,如智能建筑设计标准、智能建筑工程质量验收规范、EIA.TIA.568国际综合布线标准、各地智能建筑等级评估试行办法、指导性文件等。凡涉智能建筑的法律、法规、条例、标准等法律文书资料,不论文献的地区、语种、出版形式、编著者籍贯、何时何地汇编出版或成书、成册都应收录其中。(3)智能建筑相关论文。本子模块主要以期刊和论文为主,首先利用本馆购买的CNKI、维普、万方等数据库检索与智能建筑相关的研究论文,并下载全文,然后查阅纸本上有关智能建筑方面的期刊和论文,搜索网上免费的文献信息作为原始材料。由于本系统只默认PDF和word两种文档格式,我们利用扫描仪及转换PDF文档软件,最终将全文格式都统一为PDF文件格式或word文档,并录入篇名、作者、来源、年期、机构、关键词、英文关键词、中英文摘要等字段值,并提供全文下载。子类目包含博士学位论文、硕士学位论文、会议论文、期刊四个方面。(4)智能建筑专著图书。本子模块主要收录与智能建筑有关的电子图书。与国内多种电子图书,如读秀学术搜索的电子图书、超星的电子图书、Apabi的数字图书等不同,该数据库主要收集与智能建筑特色相关较多的电子图书,同时需要将馆藏积累多年的相关纸质图书循序渐进地加工成数字资源,使之具备数据库信息产品的专业化、权威性、系统性的功能特征。(5)智能建筑工程案例。本子模块主要收录一批从节能、安全、实用性等角度体现了较高智能化水平的智能建筑工程案例。案例从智能化工程需求分析、设计思想、系统设置、工程亮点、投资回报等角度对每个工程进行了讲解,并配以照片、系统图和国内知名专家的点评,使读者能对工程的亮点与不足有更直观的理解。(6)智能建筑智能化产品。本子模块主要收集在智能建筑和数字社区中与建筑结构的配合和协调所需要的智能化产品,比如综合信息集成系统、楼宇物业与设施管理系统、楼宇管理系统(BMS)、综合安防管理系统、“一卡通”管理系统,以及智能家居系统的视频监控、安防报警、可视对讲、电动窗帘、智能遥控等智能化产品等。(7)智能建筑专利文献。本子模块主要收集已经申请或被确认为发现、发明、实用新型的智能建筑方面的研究、设计、开发和试验成果的有关专利文献。该模块的最大好处在于,如果读者在研究智能建筑相关专利之前,先查阅相关的专利文献,了解当前有哪些人在从事同样的或者是相近的研究工作,了解他们所达到的水平,以及此类研究的发展趋势,就可以让自己在研究之中,扬长避短,开拓思路,将别人的研究成果作为自己研究的起点。从而避免做重复劳动。(8)智能建筑相关网站。本子模块主要链接智能建筑相关网站,从各个途径、各个方面来丰富“智能建筑特色资源库”的内容。
2.3.数据资源收集
数据收集是数据库建设的基础。特色数据库要建成富有“特色”,不仅体现在资源的“特色”,还体现在特色资源的完备程度[[2]祖芳宏,魏瑞斌,宛凤英..安徽高校图书馆特色数据库建设[J].情报科学,2010(8):1272-1277.]2。因此,智能建筑特色数据库建设要求所收集数据的完整性和权威性。收集文献资源主要通过三个途径:一是通过电子数据库、网络搜索引擎、智能建筑行业网站等。电子数据库的文献资源质量相对较高,但网络信息极其冗杂,内容质量参差不齐,故要一一进行甄别,取其精华,弃其糟粕。在实际操作中,除了通过正规的渠道订购与智能建筑有关的文献资料外,还通过谷歌、百度等搜索引擎收集与专题服务相关的文字、图片、音乐、影视视频资料。有关智能建筑的研究论文,可通过中国知网、方正、维普和一些免费试用的大型期刊网站进行检索下载,注意对搜索到的网上资源进行比较与鉴别,然后按类纳入各个专题。二是与有关智能建筑专业学术专家合作。这些专家长期从事智能建筑的教学和研究,经常组织学生进行智能建筑案例与实践教学,引导学生以智能建筑为题材进行毕业作品设计,对智能建筑课题有着深入的了解,能够对文献资源的取舍严格把关,充分保证数据库建设的质量和效果。三是整合馆藏资源,挖掘、整理本馆智能建筑相关文献,进一步充实数据库内容。
2.4数据资源分类整理、录入、审核与从多种途径收集完文献资源以后,就需要按一定的程序和方法进行分类、分析、编制,使零散的信息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的过程[[3]夏.亮..高校教学资源整合与特色数据库建设初探[J].科技创业,2012(5):106-107.]3。首先,根据不同模块下不同子类目所需要呈现的内容,对收集到的数据进行认真的筛选。其次,对筛选出的每类文献资源按等级给予一定的级别号,对研究论文按主题名、作者、日期、关键词、文摘等对每条信息内容作深层次的描述,再根据技术人员的要求进行录入。再次,对录入的信息进行核查和审校,以确保文献资源录入的质量。对于学术专著,需要提供ISBN号和中图分类号;对于研究论文,录入完数据以后,需要提供录入数据和研究论文原文;对于相关图片,只需要提供电子图片本身。通过错误更正和,确保上传数据的准确性。最后,对审核无误的数据在本馆自建的数据库平台上进行上传和。
3.完善智能建筑特色数据库管理的建议
智能建筑特色数据库开发建设只是一系列工作的基础,保障该特色数据库有效运行并发挥信息集中和推动智能建筑普及,才能体现其更大价值。此外,有关智能建筑特色数据库的内容、技术支持及服务理念等一系列因素都需要更加完善,为此,笔者提出以下三点完善建议。
3.1基于试用,不断优化“智能建筑特色数据库”.在开发和试运行智能建筑特色数据库的同时,要提高宣传力度,让更多的用户了解数据库的建设情况,并通过参考咨询服务系统来收集读者反馈的建议和需求,及时答疑解惑和进行资源的重新调整,为读者提供最优质的服务。通过网页留言、QQ留言等方式收集用户对该数据库的反馈意见,通过分析用户反馈的结果,找出当前该数据库建设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并及时进行改进和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