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投稿指导 期刊服务 文秘服务 出版社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首页 > 精品范文 > 文物古迹概念

文物古迹概念精品(七篇)

时间:2024-01-23 15:08:39

序论:写作是一种深度的自我表达。它要求我们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真相,好投稿为您带来了七篇文物古迹概念范文,愿它们成为您写作过程中的灵感催化剂,助力您的创作。

文物古迹概念

篇(1)

【关键词】文物古迹;文物保护;文物利用

文物古迹是人类在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文化遗存,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用实物书写的历史,是刻划一个民族岁月的书,在它的身上记载着许多历史故事。我国有一句老话“见了故物,如见故人”。文物古迹,不仅反映民族性格与民族精神,同样也是一个国家、民族继承、发展、创造先进文化之能力的重要标志之一。它是人类改造自然的见证, 反映了历史上人类与自然之间的关系及其发展,通过对文物古迹的研究探索,我们可以窥见人类自诞生以来的生活面貌。文物是人类在历史上创造的,是人类过去生活的反映,具有不可再生、不可循环的特点,一旦消失就可能永远不能再现。因此,对文物古迹实施保护意义极其重大。

1 文物古迹保护的必要性

文物古迹是特殊的文物,其特殊性体现在:整体而言,文物古迹作为文物的一种,是不可以人为移动的。如果移动了, 其价值必然受到巨大贬损甚至丧失原有价值。因此,《文物保护法》 在制定条文规范诸如古遗址、古城址、古窑址、古地道、古墓葬、古建筑群、石窟寺等文物古迹的时候,使用了“不可移动文物”的概念,并规定:“古文化遗址、古墓葬、古建筑、石窟寺、石刻、壁画、近代现代重要史迹和代表性建筑等不可移动文物,根据它们的历史、艺术、科学价值,可以分别确定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省级文物保单位,市、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国民经济的迅猛发展,人们的思想观念从过去单纯追求物质生活向寻求精神享受转变,不少人开始追求寻根问底,从历史文化古迹中,从民族民间文化、宗教文化和神奇的大自然中吸取教益,陶冶性情,抒怀。因而旅游业有了更大的发展空间和更高的综合效益,并成为各地经济最具潜力的新的增长点和未来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然而,在当前经济飞速发展时期,有些地方的个别单位、个人,为了自身的经济利益,不能正确处理发展经济与保护文物古迹之间的关系,在国家级、省级、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区内大兴土木工程,或兴建商店、摊点,或兴建餐厅、旅店,对这些单位和个人来讲,是得到了一定的经济效益,但其结果严重违反了《文物保护法》,破坏了文物保护景点的环境风貌,打破了其整体的完美性;有些地方以开发旅游资源的名义违章违规修建堂馆等,与当地政府的大量干涉不无关系,有的政府不能正确处理发展旅游业与文物古迹保护之间的关系,片面的认为,“保护是为了利用,只有利用好了,赚了钱,才能做到有效保护”, “改革开放,核心是发展经济,在建设中的一些破坏是难以避免的,保护是次要的”。从而,在很大程度上演化成了破坏性的建设行为。这种情况愈演愈烈。因此,加强对文物古迹的合理保护,加大对文物古迹知识的宣传工作就显得及其迫切和重要。

2 在保护好的前提下合理利用

文物古迹首先是文物,一切历史、科学和旅游价值都依托于文物本身,失去或破坏了文物本身,所有的价值也就不复存在。所以,我们应该而且必须永远把保护放在首位。但是,如果说保护就是纯粹意义上的保护,就是为了保护而保护,则失去了保护的意义。任何奇珍异宝,一旦束之高阁,外人难睹其貌,也就不能真正体现其价值。试想,假如将一些文物古迹圈禁起来,将一些著名的文物如三星堆两坑文物出土后就藏于库房,仅供专家学者研究,那么,今天世人恐怕绝大部分不知其为何物。而正是这些文物古迹的建成开放和各类出土文物的频繁出展,才使各文物古迹名扬四海,文物古迹的保护才愈来愈受到各方的关注和重视。所以,在加强保护的基础和前提下,应该对文物本体进行充分展示,以彰显其文化特质,发挥其社会教育功能。

新世纪以来,文物保护工作者要抓住机遇,立足于申报世界文化遗产,按照文物遗址保护规划的要求,科学、系统地实施大遗址保护展示工程,通过展示重要遗迹、整治遗址环境,使文物遗址成为遗迹景点众多、环境优美宜人、有机相融的大遗址景区,成为彰显古代文明、弘扬传统文化的中国乃至整个亚洲地区最具吸引力的人文景观。所以,要加强重要文物遗迹的保护,实现文物保护与利用的双赢。

文物古迹是一项重要的旅游资源,保护文物古迹对于我国旅游事业具有举足轻重的意义。探古求知是广大旅游者的共同心理,人们希望对自己的民族、国家乃至全人类的历史有所了解,对自己民族、祖国乃至全人类博大精深的文化有所体会。达到这一目的的途径不外乎两条:一是,学习书本知识;二是,观览文物古迹。作为人类文化载体、 反映人类发展历程的文物古迹给人以直观、形象、生动的感受,给人以深刻的印象。此外,文物中大量的人类各发展阶段的绝世之作,能满足人们的好奇心。由于文物能满足人们探古、探奇、求知的需求,因而成为旅游资源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我国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 有着 5000 多年连绵不断的文明史,文物古迹比比皆是,如被称为“世界第奇迹”的秦兵马俑、世界上古今体量最大的封土陵墓秦始皇陵,世界上保存最大、最完整的皇宫北京故宫,有“东方艺术明珠”之称的敦煌莫高窟等。文物丰富、文化古老的特点,决定了我国要重点开发以历史文化为主体的旅游资源,旅游产品始终以观光型文化旅游为主。地方特色、民族特色是旅游业的灵魂,中国旅游业的特色在很大程度上即体现于东方特色的文物古迹,国际游客到中国来旅游,主要还是出于对中国东方文化体系的一种神秘感。

因此,较之其他国家来说,文物对于我国旅游事业,更具有举足轻重的意义。我们应充分利用文物优势,以文物古迹为主题,开发系列产品,着重发展文物古迹旅游,以推动我国旅游事业的发展。

篇(2)

关键词:

一、文物的概念

二、文物和经济的关系

三、文物保护对旅游经济发展意义和作用

四、如何合理保护和利用

每当说到文物,人们总把它和古老、历史联系到一起,其实文物是历史和现代之间的纽带;文物工作,更是历史与现代之间、传统与现实之间的文化桥梁。

经济这两个字在当今牵动着人们的眼球和思想,但一个国家和民族发展的核心、实质、根本,不是经济学意义上的,也不是政治学意义上的,而是文化意义上的。正如今天的人们去寻求我们的历史的时候,都必须从文化的意义上去寻找,因为文化承载了以往所有历史时期的全部内涵。从历史的角度看,只有文化是绵长的、久远的;只有文化才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符号和名片。文化是对历史全部内容的沉淀、积累;所有的政治经济军事等社会实践活动过程和结果,最终只有转化为文化才能得以传承,只有通过文物才能得以保存和发扬光大,从而成为推动历史前进的记忆和力量。也只有物化的文物才是历史文化的最真实、最客观的见证者;文物既是民族历史文化的承载者、表证者、体现者,又是对文字记载历史的证人。

在现阶段,文物保护的观念也要有所创新,认真总结借鉴国际上文物保护和建设共同发展的先进经验,解放思想,才能适应社会的发展,才能更好的贯彻文物保护法确立的:“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强管理”的方针,逐步实现文物从单纯保护到保用结合这一发展方向的转变。把文化传播和文化传承这两方面有机地结合到我们原有的文物工作流程上去,也就是说保护措施的确定首先要明确保护的目的,不仅要考虑到如何保护好文物价值,同时也要考虑到发挥文物古迹的价值作用。

保护文物古迹固然重在保护文物的价值,通常理解文物价值就是历史价值,文物工作者的任务和职责就是保护好它。其实不仅如此,保护的意义在于使之能够发挥其社会价值作用,即潜在的研究、教育、商业、旅游、文化、经济等价值作用。

无庸置疑,那些色彩纷呈、精美绝伦的大量文物遗迹遗物是一项主要的旅游资源。广大旅游者都希望通过旅游增长知识、愉悦心情。人们希望对自己的民族、国家乃至人类历史有所了解,更愿以感同身受的体验,去感悟触摸博大精深的文化积淀。而作为人类文化载体,凸显人类发展历程的文物遗迹则能予人以直观、形象、写实、生动的感受。观赏文物古迹,使人们在游中品味,激发活力,同时,那些人类遗存之精美之绝世,能不同程度地满足人们日益丰富活跃的生活和精神之需求,因而成为旅游资源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的旅游业特色在很大程度上即体现于东方特色的文物古迹,国内外游客出行游览,主要还是出于对中国文化体系的一种神秘感和满足欲望。为此,保护好文物,对于我国的旅游事业更具有举足轻重的意义。

那些美伦美奂而享誉世界的文物古迹奇观暂且不论,从化作为广州市的生态旅游后花园,历史文化底蕴厚重,至今仍然保存着广裕祠堂、五岳殿、太平钱岗古村、钟楼古村、以及吕田革命旧址等多处古迹和大量的文物,境内有省、市各级各类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百余处,其中广裕祠获取2003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文化遗产保护竞赛“亚太地区文化遗产保护杰出项目奖第一名”,这是中国的文化遗产首度获得这一荣誉,成为珠三角地区历史研究中极为珍贵的实物资料。这种文物丰富文化古老的特点,也势必让我们充分利用文物之优势,打造以文物古迹为主题,研制和开发系列产品,着重发展文物古迹旅游,以推动旅游事业整体推进。

文物古迹作为一项重要的旅游资源,充分充分利用它、保护它,可以推动旅游事业的有序和谐发展。为吸引众多的游客,旅游界必然会注重文物的保护工作,使其尽量完好地展现在旅游者面前,从而获取最大的经济效益。文物作为一种不可再生的旅游资源,一旦受损,很难恢复原态。文物被破坏后,必然降低文物所在旅游景区的吸引力,影响其经济效应。为了使文物能长久地保存下来,长期为旅游所用,旅游和文物部门必然会重视管辖范围内的文物保护工作。发展旅游可以部分解决文物保护经费不足的问题。我国的文物古迹众多,而国家财力有限,每年用于文物保护的专项资金应对于大量的文物来说,可谓是杯水车薪,许多文物因缺少经费而得不到及时有效的维修与保护而惨遭毁灭。文物既然能为旅游区带来经济效益,那么,旅游景区就应该从其收益中按一定的比例用于区内文物保护。加强文物保护,应采取灵活多样的方式、方法、增强人们的文物保护意识。发展旅游和保护文物应从以下几方面着力实行:

将文物保护工作纳入本地区旅游发展总体规划之中,各地政府、旅游主管部门及相关职能部门应充分提升文物对发展旅游业战略地位的熟悉,在制定本地区旅游业发展规划的同时,应对旅游区内的文物保护工作有明确细化的责任分工,不断增强政府宏观监管能力,指导旅游区内文物保护工作有力有序有效的进行。

建立健全和完善旅游发展与文物保护的长效机制。文物与旅游部门要加强沟通配合,形成既有利于旅游事业发展,又合理保护文物的良好格局。

三是要严格控制游客流量及超负荷地接待,以免文物受损。同时在旅游区醒目地段设立警示、宣传、标识,以增强游人保护文物自觉性,同时对有意破坏、损毁文物的行为,必须采取经济、行政、法律等手段,予以严厉查处。

篇(3)

关键词:历史文化;整体保护;自然环境;莲花山

Abstract:Embarks from the historical culture whole protection idea, divides the near modern history culture protection development into the monomer to the block, the block to the cities, the historical culture and the natural environment whole protects three times. Take“the Guangzhou Panyu area Lianhua history culture protectorate plan”as the example, the discussion history culture and the natural environment whole protection idea and the method practice application.

Key words:historical culture;whole protection;natural environment;lianhua

中图分类号:C912.8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144(2012)-10-47(4)

引言

历史文化保护区,是指经国家有关部门、省、市、县人民政府批准并公布的文物古迹比较集中,能较完整地反映某一历史时期的传统风貌和地方民族特色,具有较高历史文化价值的街区、镇、村、建筑群等。对历史文化保护区的保护思路,大体经历了从文物古迹本身的“博物馆”式的保护、历史街区或地段的协调保护、历史城镇与周边地区自然环境的整体保护三个阶段。本文以广州市番禺区莲花山历史文化保护区规划为例,探讨自然环境与历史文化整体保护的理念与方法,认为自然环境与历史文化的整体保护理念可以为我国其他历史文化保护区的保护提供新的思路。

1 历史文化整体保护的理念与方法

从历史文化整体保护的理念来看,“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的内容由文物建筑向历史地段、街区不断拓展,保护与城市规划开始走向结合;对历史环境越来越强调和保护范围的日益扩大:从单体到街区,由街区又扩大到城镇。又进而兼及文化景观(cultural landscape)、遗产区域(heritage area)”(李伟,2004)。由此可见,整体保护理念的形成分为三个阶段:单体到街区时期、街区到城镇时期、历史文化与自然环境的整体保护时期。

1.1 单体到街区时期

1933年,《雅典》提出保护“有历史价值的建筑和地区”,对“有历史价值的古建筑均应妥为保存,不可加以破坏”,强调对文物建筑的保护。1962年法国率先颁布了保护历史地段的《马尔罗法令》,又称《历史街区保护法令》。历史地段,尤其是历史街区的性质和文物建筑有所不同,保护的原则方法也起了相应的变化,意味着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不仅涉及物质实体环境,还进一步包含了人文环境,使之同城市社会经济生活的关系更加紧密。1964年,《威尼斯》扩大了文物古迹的概念,提出保护“不仅包括单个建筑物,而且包括能够从中找出一种独特的文明,一种有意义的发展或一个历史事件见证的城市或乡村环境”。 从《雅典》到《威尼斯》,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完成了从文物建筑单体的保护到历史街区保护的过渡。

1.2 街区到城镇时期

1976年,《内罗毕建议》指出历史地段的保护包括“史前遗址,历史城镇,老城区,老村庄,老村落以及相似的古迹群”等广泛内容,维持历史或传统地区及环境,并使它们重新获得活力。扩展了历史地段的范围,提出了历史城镇的概念。从《威尼斯》到《内罗毕建议》,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完成了从历史街区的保护到历史城镇整体保护的转变。

1.3 历史文化与自然环境整体保护时期

1968年,“世界遗产保护”白宫会议,开始重视自然和文化保护相结合,呼吁保护世界的自然风景区和文化遗产,这是公开发表的官方关于文化和自然遗产合二为一的最早声音之一。1972年,《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正式把自然遗产和文化遗产一起作为具有普遍价值的遗产加以保护。1987年,《华盛顿》在总结《威尼斯》二十多年来各国环境保护的理论与实践经验基础上,确定了历史地段以及更大范围的历史城镇、城区的保护意义与作用、保护原则与方法等,提出“一切城市,社区,不论是长期逐渐发展起来的,还是有意创建的,都是历史上各种各样的社会的表现。所涉及的历史地区,不论大小,其中包括城市,城镇以及历史中心或居住区,及其自然、人工的环境”。在历史文化整体保护方面,我国起步较晚。2007年,国务院颁布《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条例》,提出“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应当整体保护,保持传统格局、历史风貌和空间尺度,不得改变与其相互依存的自然景观和环境”。明确了历史文化与自然景观、环境的整体保护理念,为历史文化保护区的规划编制、实施管理提供了法定依据。

篇(4)

关键词 情景教学法中学历史教学应用

中图分类号:G63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7)16-0012-01

一、生动讲述,以情激情

中学生在学习历史过程中,对曲折的故事情节、鲜活的人物形象、多彩的历史现象、幻化的历史场景往往表现出浓厚的兴趣。他们对这样的历史课堂会全神贯注、聚精会神、趣味盎然,而对一些概念理论分析论述则索然无味、无精打彩。介于此,教师要把历史课上得学生如沐春风、乐而忘归。教师首先要深刻领会课标,深度钻研教材,精心准备内容,然后在课堂上用饱满的感情、生动的语言、精准的表达、优雅的教态,把要教授的内容传递给学生。以期实现感染学生、影响学生、唤醒学生。讲中国近代史,对帝国主义瓜分豆剖、蚕食鲸吞祖国河山,蹂躏中华同胞,教师应表现出语调激昂,怒火满腔,义愤填膺的感情;讲清政府的腐败卖国,国家积贫积弱,民众麻木不仁,教师应表现出忧心忡忡,心系苍生,铁肩担道义的沉重情感;讲我军民取得反侵略斗争的胜利,教师应体现出强烈的民族自信自豪之感。古人云:“感人心者,莫先乎情,莫始乎言……”教师只要用“心”去备课,用“情”去讲课,师生就能产生情感共鸣,从而实现以情激情的目的。

二、古迹影像,触景生情

历史学科具有过去性、具体性特点,由于历史是一个不断演进且不可逆的过程,它不可能象自然科学那样,可以通过实验重复再现这个过程。要让历史人物“活”起来,历史场景“动”起来,历史事件“真”起来,一方面,我们可以借助历史文物古迹、图像资料等来“修复”和再现历史原貌,尽可能让学生有一种置身历史场景之中,成为历史发展的“参与者”、“见证者”,触景生情,从而对历史人物、历史事件产生强烈情感。用文物来证明桑田变化、天地轮回,比之于教师在课堂上费尽唇舌去讲述一个个问题有效得多。讲关天培的抗英事迹,或参观虎门炮台的遗址或观看的影视片断,让学生从虎门炮台上留下的垒垒弹痕中去体会抗英斗争的英勇悲壮。讲特务对革命者的凶残,只要去感受重庆渣子洞中留下的刑具,学生就会产生强烈的爱憎感情。另一方面,当不具备文物古迹现场教学的场景时,随着多媒体教学技术的日臻成熟,我们可以利用电脑制作逼真的历史场景,还原历史大事发生的宏阔场面,让学生视听等感官受到强烈冲击。把自己摆进虚拟的历史画面之中,体会历史发展的偶然性与必然结果。这种借助高科技手段创设的历史场景,富有新奇和趣味的特点,v史人物事件鲜活饱满,学生在这样的氛围中受到潜移默化的教育。

篇(5)

关键词:常州古镇;对策;建议

常州史称“中吴要辅”、“三吴重镇”,具有悠久的历史文化,是吴文化的主要发祥地之一。常州各类文物丰富,名胜古迹众多,常州作为历史文化名城,也有很多颇具地方特色的古镇。如万绥镇、孟城镇、焦溪、魏城、横山桥、横林镇、洛阳镇、雪堰、潘家桥、奔牛镇、郑陆镇、夏溪镇、湖塘镇等,都有很多历史文化遗存和富有地方特色的民居、生活方式。近年来,常州市政府加大了对文物古迹和古城镇的保护力度,力图通过古城镇的保护和开发为常州市的旅游产业注入新的增长点。本文通过对常州古镇的实地调查,试图对常州古镇的保护和开发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自己的对策。

一、常州市政府对古镇文化保护的措施

(一)文物保护政策和规划

为有效保护文物资源,促进文物事业的可持续发展,解决文物保护与城市建设之间的矛盾,近几年,常州市从规划入手,完成了《常州市文物保护“十一五”规划》、《常州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2004-2020)》和《常州市文物保护单位保护范围和建设控制地带划定图集》的编制工作。完成了《青果巷历史文化街区保护与更新规划》、《杨桥村历史街区保护概念规划》的方案初步论证工作。

为了保护利用传承历史建筑的优秀历史文化与传统建筑艺术,规范历史建筑的管理、修缮和改造行为,保障房屋质量和使用功能,根据常州历史建筑保护的需要,2000年4月,常州市制定《常州市市区文物保护管理的若干规定》,加强对文物的保护工作。2005年10月,《常州市历史建筑修缮技术标准及保护策略研究》课题由东南大学建筑学院和常州市规划设计院共同编制完成,并通过专家审核。该课题对古镇危旧房屋的修缮提供了技术依据。

2006年7月,常州市制订了《常州市依法保护文物奖励办法(试行)》。

2008年10月9日,常州市政府办公室下发《常州市市区历史建筑认定办法》。

2009年3月18日,《常州市第二批历史文化街区和第四批市级文物保护单位保护范围和建设控制地带划定规划》规定了杨桥老街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区范围,对保护区范围和建设控制地带还明确规定了保护要求及措施。

2009年3月24日,常州市规划局委托常州市规划设计院,会同市文物保护管理中心联合开展常州市区历史建(构)筑物的普查工作。普查范围包括常州市市区(含武进、新北、天宁、钟楼、戚墅堰五个区)。万绥镇、孟城镇、焦溪、魏城、横山桥、横林镇、洛阳镇、雪堰、潘家桥、奔牛镇、郑陆镇、夏溪镇、湖塘镇等大部分名列其中,为古镇文化的保护和开发奠定了基础。

2009年3月25日,江苏省常州市副市长王成斌在市文广新局领导、新北区领导及有关部门负责人的陪同下现场调研了孟河文物保护工作,实地查看了万绥东岳庙戏楼、马培之故居、孟城老街、费伯雄故居等文物点。

(二)文物保护的具体措施

近几年来,通过各级政府共同出资和筹集社会资金,先后修缮了西瀛里明城墙、黄仲则故居、梅村戏楼、万绥戏楼、县文庙大成殿、常州府学、吴氏中丞第、两孙故居等。前后北岸历史文化街区整治修缮工程、费伯雄故居修缮工程和西瀛里改造地块文物保护区修缮工程等也已全面实施。常州市还专门制定和实施了2005-2007年全市文物保护单位修缮计划,2005-2006年已修缮30余处,力争用三年时间,将市区所有文物保护单位全部修缮一遍,修缮后的文物保护单位将作为社会公益事业全部对外开放。

(三)提升文物保护单位的级别

近年来,常州市制定了重点文物保护项目及经费需求“十一五”规划纲要;申报了一批全国、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张太雷旧居、三星村遗址两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升格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常州古戏楼群、盛宣怀故居、赵元任故居、史贻直墓址和中华猿化石遗址五处市级文物保护单位升格为第六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重新公布了市区第四批、第五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的保护范围和建设控制地带;开展了文物资源普查工作,发现了一大批具有较高历史、艺术和科学价值的文化遗存。通过做好文物保护的基础性工作,带动了全市文物保护事业的全面发展。

(四)严格执行文物保护法

为加强文物行政执法工作,常州市于2005年和2006年连续举办了全市性的文物管理法制培训班,组织辖市、区文物行政管理和执法人员进行法制培训,提高各级文物行政管理和执法人员的依法管理和执法能力。在此基础上,2008年8月,常州市在全省率先开展了文物行政执法月活动,文物部门对全市不可移动文物和可移动文物进行了重点检查,共查处违法、违规现象15起,其中立案查处3起,分别罚处人民币20万元、7.2万元和0.5万元,责令整改5起,警告7起,通过全市文物行政执法月活动,依法打击和处理了各种文物违法活动,推动了全市文物行政执法工作。

二、常州古镇文化保护与开发中存在的问题

(一)政府部门对历史文化的保护力度还应加强

常州市文化景观资源开发存在小、散、差的局面,没有得到根本改变。部分管理者对保护对象的历史文化价值认识有限,对某些历史遗迹缺乏保护意识。在城市的开发建设中只重眼前利益而忽视长远发展。

素有“常州文脉”之称、1987年被确立为“常州历史文化保护区”、1996年为常州赢得“省级历史文化名城”称号的常州市前后北岸老街区,成为“地块改造工程”的牺牲品,土地用途是“文化娱乐、商业、办公、旅馆、文保”,目的是“进行房地产开发”。

到2005年底,常州拆除了文保单位6座,分别是:胡故居、青果巷八桂堂(新建假古董)、吴氏中丞第屠寄故居(新建假古董)、黄仲则故居(新建假古董)、西瀛门城墙(新建假古董)、青果巷唐氏宗祠楠木厅(新建假古董)。

到2005年底,常州全市27个文物控保单位被拆除11个,分别是:明八角井、清代建筑邹浩祠、清庄氏塾馆及星聚堂明式轿厅、庄氏济美堂、清先贤卜子祠、清志王府(新建假古董)、清费氏庭院、清恽氏庭院、民国民元里民宅、民国玉佩弄民宅、民国“天友来”店旧址。

国务院文件规定:要成为国家(省级)历史文化名城,必须要保护好三个方面的东西:第一,保护城市里所留存的历史文物古迹和历史文化遗存;第二,保护历史文化街区、历史地段和能够反映城市风貌特色的景观地带;第三,保护历史文化传统,包括反映城市特色的东西,文化、艺术领域里的东西。常州因为拆文物,曾经三次丧失申报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第一次是在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拆明代园林“半园”,第二次是在1991年至1992年拆清代洪亮吉故居,第三次则是因为拆恽氏庭院。

(二)历史古镇缺乏保护规划,保护开发滞后

2000年常州市就已经列为江苏省历史文化名城,但在历史文化名城的保护中却忽视了历史文化镇(村)的保护,至今,该市尚未有一镇一村列入省级保护名录。常州市没有及时编制历史文化名镇名村的保护规划,在这方面工作相对滞后,虽然《文物法》颁布以来,人大、政协进行过一些调研,两会期间部分代表委员也提出过相关提案和建议,但未有实质性进展。

(三)许多古镇基于经济利益和保护观念淡薄,破坏严重

古镇居民在村镇建设的过程中普遍认为历史遗存的古街镇是落后破败的象征,必须大拆大建,否则有碍地方形象。有的甚至认为保护古村古镇影响当地的经济发展,因此,一些地方领导不愿申报历史文化名镇名村。

相当部分的历史文化镇村已经遭到破坏。湖塘桥、雪堰桥、横山桥、戚墅堰、奔牛镇等地曾是常州市历史上的经济文化重镇,进入20世纪90年代才开始在核心区域内进行改建,老街改成马路、弄堂变成新巷、百年古桥纷纷拆除。杨桥、焦溪、孟河的一些历史建筑虽然有的已列入文保单位,但因为缺乏修复资金,也危在旦夕。

(四)文物保护资金严重缺乏

市政府对文物保护方面的投入共分两块,一块是按国家有关规定在城市维护费中安排1%用于文物专项维修的资金,每年为80万元,另一块是每年从全市社会事业经费中安排60万元专项经费用于文物保护工作。按照《文物保护法》规定,“国家用于文物保护的财政拨款随着财政收入的增长而增加”,但多年来常州市文物保护的财政拨款一直没有增加。由于近几年常州市正面临着大规模的文物保护单位修缮工程,文物保护资金的不足,制约着常州市文物保护事业的顺利开展,影响了市政府提出的文物保护单位三年修缮任务的完成。

(五)常州古镇保护与开发的后发劣势

古镇旅游已成为旅游业的一个热点,各个省市纷纷上马进行古镇的开发。但新开发的古镇如何在已有的众多古镇中突围而出,创立自己的品牌,是需要考虑的重要问题。苏南古镇由于民风民俗、历史文化的相似性,大部分都是“小桥、流水、人家”的格局。如何避免常州古镇的开发不沦为周庄、同里等地的翻版,成为“小周庄”,“小同里”,是常州古镇开发面临的艰巨任务。如果不能打响自己的品牌,过多资金的投入只能造成浪费。

三、常州古镇文化开发与保护的对策建议

(一)成立古镇保护和开发的专门机构,直接对市政府负责,在全国以至世界范围聘请文物保护、建设规划的专家组成

古镇的保护与开发当然可以由民间和私人进行投资、参与,但巨额的保护开发资金,长期规划的实施,消除急功近利,培养古镇居民的文保意识,都需要政府部门居于主导地位。在这方面可以借鉴周庄、同里、木渎的发展模式,成立市、区、镇三级的古镇保护与开发的管理体制。

(二)加强对现有古镇文物古迹特别是具有地方特色的古迹如戏楼、石桥、遗址、名人故居、清代民居的保护和修缮工作

古镇建筑文物具有不可再生性的特点,在对建筑文物进行修缮的过程中,应该坚持修旧如旧的原则,同时拆除妨碍古镇景观的现代建筑,将水管、电线、排污管道等埋于地下。

(三)加强古镇建筑文物保护的宣传教育,加强文物古迹保护的立法工作,在古镇保护方面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

虽然常州已出台了很多文物保护的法规,但由于人们文物保护意识淡薄,随意破坏、拆除、盗卖文物建筑的现象十分严重,许多古建筑材料被运到苏州无锡进行古建筑的修复。因此,制定严格的文物保护法规并严格执行是市政府着重要解决的问题。

(四)做好常州古镇旅游的宣传工作,加强常州古镇在全国以至世界范围的宣传,力求树立品牌,打开知名度

古镇的保护与开发,必须与古镇品牌的树立相配套,孟河的齐梁故里,焦溪的石头建筑,杨桥的原汁原味的晚清建筑都是宣传的重点。常州古镇虽有开发晚,破坏严重的劣势,但保护较好的几条古街受商业化影响较少,古镇风貌未遭到商业化的破坏,这是其相对于其他已知名古镇的优势所在。

(五)避免与其他地区古镇开发的同质化

篇(6)

【关键词】生态旅游;开发模式;大西柏坡生态旅游

中图分类号:F205 文献标识码:A

1生态旅游

1.1生态旅游的概念与内涵

伴随着旅游景点数量与规模的失控发展,旅游区的环境破坏与污染问题十分突出,在发展低碳经济的时代背景下,低碳生态旅游成为低碳经济发展模式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旅游生态、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趋势。

生态旅游发展的核心理念是以更少的旅游发展碳排放量来获得更大的旅游经济、社会、环境效益。生态旅游是借用低碳经济的理念,以低能耗、低污染为基础的绿色旅游。在旅游过程中通过食住行游购娱的每一个环节来体现节约能源、降低污染的理念,以行动来诠释和谐社会、节约社会和文明社会的建设目标。所谓“低碳旅游”就是旅游者在旅游活动过程中,树立“低碳”意识,将各种旅游消费行为的碳排放量控制在合理的水平,并尽量减少碳排放量的一种新型旅游消费模式。

生态旅游是可持续发展思想在旅游发展中的具体化,是低碳经济与生态经济发展模式在旅游发展中的落实。低碳生态旅游是在保证旅游质量不断提高的前提下,运用“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的技术和行为方式,形成低碳生态化的旅游体系,达到“高效能、高效率、高效益”的旅游可持续发展目标的新型旅游模式。低碳生态旅游强调以低碳、生态理念为指导,以低碳技术和低碳生态旅游产品为基础,以旅游者的低碳消费方式为依托,构建低碳生态化的旅游发展模式。

1.3 生态旅游与可持续旅游

生态旅游作为旅游发展方式,都属于可持续旅游的范畴,都以可持续旅游理念为指导,以实现旅游的可持续发展为终极目标。低碳生态旅游更强调“低碳”,它是生态旅游和可持续旅游的一种与时俱进的具体实践,是现阶段适应国际形势和中国国情的最恰当的旅游发展方式,要求政府、旅游者、旅游管理部门将低碳理念、低碳技术、低碳行为、低碳产品贯穿于旅游体系中,构筑资源节约、经济高效、环境友好、生态和谐的旅游区,从而实现旅游发展的低碳、生态、可持续目标。

2大西柏坡旅游区生态旅游布局

2.1大西柏坡旅游区概况

2.1.1旅游资源分析

旅游资源包括自然资源、人文资源社会资源和人工吸引物。平山旅游资源丰富,有价值的资源点多达300处。

(1) 自然旅游资源。平山县地貌类型多样,东西高差悬殊,气候差别明显,植被面貌各异。这使平山县具有丰富的自然旅游资源,类型多样,品位较高,据统计,全县主要自然旅游景观(点)73处,其中山景类17处;奇峰类5处;奇石类11处;洞景11处;水景17处(包括大中型水库4座);瀑景6处,泉景7处(尚有39座小型水库未统计在内);植物景观8处(其中古树名木5株,丛林、桦林各1处、草甸1处);动物奇观1处;气景2处;冰景1处。

(2) 人文社会旅游资源。平山县历史悠久,文化遗址、文物古迹、庙宇、碑刻、摩崖石刻、古墓等分布广泛;平山也是中国著名的革命圣地,革命纪念地、烈士陵墓、碑刻等革命文物十分普遍。这使平山县具有丰富的人文旅游资源,据初步统计,全县主要人文旅游资源景观(点)78处,其中古寺庙(观)古建筑类21处之多;古文化遗址10处;古墓葬类17处;古石刻、摩崖造像类13处;近现代革命纪念地、墓、碑17处。

(3) 人工吸引物。平山的人工吸引物有西柏坡纪念馆、巨龟苑(含海洋世界、历史碑林等)、将军岭和在建中的冶河公园、天桂山道教武术文化院及华北野生资源生态观光园、太行风情谷等。

2.1.2 旅游资源的功能

在华北地区,平山的旅游资源十分丰富,种类齐全,可满足多方面的需求。

(1) 在全面范围看,文化教育旅游功能特强。西柏坡与井岗山、延安不相上下,远胜于遵义、嘉兴南湖和上海一大纪念馆。

(2) 游览观光功能较强。山岳、峡谷、瀑布、洞穴、高山草甸、森林和河川水库较多。

(3) 度假休闲功能。温泉适合于享受生命乐趣,驼梁适宜于避暑休养,山岳型旅游区可使旅游者在一段较长的逗留时间内修心养性、康复疗养。

(4) 会议培训功能。在景观丰富、交通便捷、相对僻静安逸的地方安排会议、教育和培训,这方面的潜力相当大,也是旅游功能升级和客源结构调整的一个重要趋势。

(5) 生态体验功能。感受天造地就的造化神韵及生态自然系统的神秘。

(6) 农业参与功能。在良好的生态系统中,实地参与、体会、品尝生态农业、绿色农业和农业产业化的过程及其硕果。

(7) 健身运动功能。可通过登山、滑草、滑雪、攀岩及人工湖形成的非专业性水上运动等活动体现。

(8) 修身养。通过游历平山古迹和名山大川,汲取华夏文化精华,达到修身养性功效。

2.2大西柏坡生态旅游区战略布局

2.2.1总体格局

大西柏坡生态旅游区总体格局为一轴、两翼、三个增长极、四大主题、五块服务区、六大产品、七个旅游村镇、景区。

一轴:以石阎公路和与其平行的朔黄铁道为轴,向两侧扩散、辐射。

两冀:以轴为界,北翼以西柏坡、驼梁、滹沱河生态区为重心,南翼以天桂山、温塘和县城为重心。

三个增长极:旅游资源开发增长极、旅游商品产销增长极和旅游服务(食、宿、行、游、娱、购)配套增长极。

四大主题:红色圣地、绿色天地、休闲家园、王母祖居。

五个旅游服务区:以平山县城和温塘为中心服务区,以驼梁(木厂)、天桂山、西柏坡为次中心服务区。

六大产品系列包括(1) 教育培训旅游产品。(2) 宗教旅游产品。(3) 游览观光旅游产品。(4) 度假休闲娱乐旅游产品。(5) 生态农业旅游产品。(6) 康体运动旅游产品。

七个旅游村镇包括西柏坡镇、温塘镇、燕尾沟、木厂村、东王坡村、王母村、岗南镇。它们将分别形成旅游服务街、旅游商贸街、旅游商贸小区或旅游商品加工工业小区。其中,旅游商品加工工业小区以建在王母村为宜。

旅游区包括西柏坡旅游区、天桂山旅游区(含银河洞)、温泉旅游度假区、驼梁旅游区、中山国旅游区(含林山)、天台山旅游区、滹沱河生态农业观光区、滚龙沟旅游区。

大西柏坡生态旅游区旅游资源保护

3.1人文旅游资源的保护

大西柏坡的人文旅游资源是以红色资源为核心,兼有中山国遗址、宗教建筑等历史文化资源。对人文旅游资源要贯彻“抢救第一、保护为主、合理开发、永续利用”的方针,严格遵守“修旧如旧”的原则,尽量保持其原有的历史风貌。

(1)历史文化资源的保护

一是要加强对红色资源的保护。对革命旧址,要加大保护级别与力度,完善保护措施,明确责任,整理相关资料,申报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和河北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对于列入红色旅游开发项目的重要革命遗址建筑,要采取有效措施,保护现状,坚决制止村民自发拆建改造行为。对于地处深山区暂时不具备红色旅游开发条件的革命文物,要加快研究和鉴定,采取抢救性保护,划定保护范围,严格保护责任。

二是加强对其他历史文化古迹的保护。加强对中山国故都的保护,建设中山国故都文化旅游区,恢复王陵地宫博物馆、文物陈列馆,并按照一定比例恢复中山国都城宫殿、古街市、作坊区,呈现古都城原貌。

在历史文化古迹的开发和建设过程中,必须按照科学的规划方案实施,在不同区域开展相应的旅游活动和项目,加强对文物古迹的维修和养护,保持原有的材料、工艺和历史风貌,保证其原真性。

控制文物古迹周边的建筑体量、风格、高度、色彩等,与环境风貌相协调,保持文物古迹良好的景观视线、景观天际线及建筑风水环境。

防止周边工矿企业和居民生活区(点)的污染物对文物古迹的污染和破坏。在文物古迹旅游区(点)建设绿化带与隔离栏,与周围环境相互隔离,从而创造相应的历史文化意境。

对一些珍贵文物古迹,要采取科技和经济等手段,对其进行有效保护,如增加防护栏,建造防水设施,在表面粉刷化学涂料,提高门票价格等;对木质古建筑要采取有效措施防火灾、防虫蛀。

(2)地方文化艺术与民俗风情的保护

对于民俗风情,应保持其质朴淳厚的风格,继承当地的优良文化传统,同时吸收外来的进步思想和生活观念,并通过经济发展和旅游开发,逐步提高当地居民的生活质量,在保护民俗风情的基础上实现现代化。

对于具有地方特色的建筑、饮食、歌舞剧种、节庆、习俗、传统工艺品等要大力挖掘,发扬精华,去其糟粕,加工提炼,永久相传。

注意对民间文化遗产的保护,如体现地方特色的诗文歌词、戏剧曲艺、风味饮食、土特产品、传统工艺、风俗民情等,进行普查、登记,进行抢救性记录和保存,并通过讲学、艺术创作、研究等活动使其保存下来。要加强对青少年的培养,使其代代相传。

3.2自然旅游资源的保护

遵循生态学的原则对自然旅游资源进行分级分类保护。进行旅游开发前,要组织环境、生态及旅游等学科的专家对项目展开环境影响评估和可行性论证。自然保护区内严格界定、科学划分“核心区”、“缓冲区”、“实验区”,旅游活动控制在实验区范围内。在自然风景区内进行旅游资源开发过程要尽可能减少人造设施,保持自然风貌,所建设施要与周围环境协调发展。

(1)山体景观旅游资源保护

大西柏坡旅游区具有丰富的山体景观,如天桂山、驼梁山、天台山、藤龙山等都是重要的山地景区,在旅游区严禁破坏山体环境的任何开发和建设,各种设施要统一规划,合理布局、精心设计、科学施工,力求与周围环境协调一致。

在旅游景区和待开发景区禁止开山采石、毁林垦荒等破坏植被和景观的活动,保护山体林木的风貌和整体观赏性。合理搭配山体景区内的植被种类,突破种类的单一性,做到四季常绿、四季皆有景。

山上的各类接待设施,应配备污水、粪便、垃圾等集中处理设施和器具,防止对环境特别是对山下环境的破坏。

(2)水体景观旅游资源的保护

自然风景区内的水体旅游资源应加强保护,保证常年有水,严防水污染,使水质达到景观娱乐用水的标准。

首先,保护景观区内娱乐用水的水源,划定保护区,防止过度采水引起干涸或断流。其次,采取有效措施控制景观娱乐用水周围的污染源,防止水体污染,并疏浚河道,清淤河底,清除河道垃圾。第三,控制旅游活动对地表水、地下水的污染,游览船应采用低污染或无污染的燃气船或电瓶船,船上应设垃圾箱或垃圾袋,靠岸后集中处理。最后,做好小流域综合治理项目,实施封山育林、农田改造,做好水土保持。

(3)特色旅游资源的保护

大西柏坡有温泉特色资源,应加强合理利用和开发,实现温泉可持续利用。

对于温塘的温泉资源应加强技术监测,加强热矿水开采、热储水位、水温等动态监测,在代表不同热储的水质动态监测点每年进行2次取样,进行热水水质全面分析;对全部开采井、回灌井的开采、回灌量进行严格计量,系统掌握开采、回灌量变化所引起的水位、水温、水质变化,为预测可采资源量和完善开发管理模式提供可靠依据;实行统一供水,限定用水指标,实行阶梯水价;在温塘镇外打冷水井,引冷水入镇替代生产用和生活用热水。

(4)生物旅游资源的保护

严格执行《森林法》、《野生动物保护法》等相关法律法规,通过各种形式开展法制宣传。凡在动植物资源密集的区域(如自然保护区、森林、草场、水库等地)内开发旅游项目,必须编制保护与开发相结合的规划,在区内设置动植物保护宣传栏,在导游词中增加动植物保护的科学内容,对旅游者普及生态教育,使游客自觉把生态意识贯穿于整个旅游活动,自觉保护动植物资源。

对各旅游区内的动植物进行保护,禁止乱砍滥伐、滥杀乱捕、防火、防病虫害。禁止一切单位和个人砍伐作为旅游资源的林木。同时做好防火、防病虫害工作,建立健全防火责任制,提高防火意识,配备必要的防火消防器材,设置专兼职相结合的防火消防队伍。

对树龄长、造型独特的树木要设立护栏或堆石护根,建立古树名木档案,请有关专家制订具体保护方案。

在旅游开发和接待过程中,要防止对动植物资源的破坏,加强对游客的宣传教育,禁止或控制野炊、吸烟,防止采折花木枝叶,严禁违法狩猎、捕捞。在环境敏感脆弱地段,对旅游活动采取定点、定线、定时、定量的控制办法。

4大西柏坡生态旅游区旅游环境保护

4.1大气环境保护

大气质量状况直接影响自然环境的优化,旅游地城区大气质量指数应达到二级以上,旅游区内达到国家一级标准。

对采矿、水泥、石灰、化工等污染较重的企业的建设,应该执行严格的审批制度,控制小型企业的数量,配备高效排烟除尘设备,从而控制烟尘排放量。

县区、旅游镇(村)和旅游区(点),要调整燃料结构,推广使用(管道)液化气、民用型煤或低硫无烟煤,实行集中供热及联片采暖,淘汰污染严重的燃煤锅炉和燃烧器具,推广节能除尘锅炉,提倡使用太阳能、风能、沼气等“绿色能源”,减少大气污染物排放量。

旅游接持服务设施使用的燃料应为液化气、天然气或电等清洁能源,确有困难的也必须使用低硫的优质煤炭,严格控制烟尘和有害气体的排放量。

4.2水体环境保护

区内河流主要有滹沱河、冶河,有岗南水库和黄壁庄水库两座大型水库,。

对滹沱河等河流主要采取涵养水源、防止水土流失、防治水体污染等措施,保障各类水体水量充裕、水质清洁。加大植树造林、退耕还林还草、流域综合治理等措施,提高植被覆盖率。在河流上游和周边地区,做好水土保持工作,杜绝一切水体污染。严控各类污染物进入水体,工业和生活污水须经污水处理设施处理达标后方可排放;严格控制水体旅游环境容量,防止水体旅游区游客超载进入。

对岗南水库(国家一级饮用水源地)只能做为旅游背景环境加以利用,不得从事旅游开发建设。严禁水库沿岸的工矿企业和居民生活点直接向水中排放污水,污染严重的工矿企业实行“关、停、并、转、迁”,或建立污水处理设施,居民生活点和旅游接待设施的废弃物要进行集中处理。

要特别注意对河流、水库水体富营养化的防治。在湖库周边地区积极发展生态农业,如鼓励施用农家肥料,使用无磷洗衣粉,定期对水库进行清淤等;对网箱养蟹、养鱼集中的水域,要特别注意对水体富营养化的防治。

4.3噪声污染控制

旅游宣传、商品促销、娱乐活动、交通、施工等都会给旅游区带来噪声污染,有些噪声(如交通噪声、建筑噪声)可超过100dB, 严重干扰人们的游览、生活和休息。

旅游区内的宣传、促销用广播音响设置应合理,区内任何音响设施的使用都要经过旅游主管部门批准,不宜过多过密,而且只准在规定的时间内使用。主要交通干线尽可能避开游人稠密区。

禁止一切部门在旅游区内使用高音喇叭,音响的音量也要适中。交通噪声是旅游区内最主要的噪声,对此要加强管理,规定进入旅游区的车辆禁止鸣笛。

在机动车道路两侧,以及歌舞厅、商店、宾馆、饭店周围,应通过植树、隔音墙等方式营造噪声绿色屏障,降低噪声。

采取多种措施,使旅游区的噪声昼间控制在50dB以内,夜间控制45dB以内。旅游通道上的噪声控制在60dB以内。

4.4旅游废弃物处理

城区、规模较大的旅游区应建立污水、垃圾和粪便无害化处理设施,做到达标排放。城市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100%。加强环卫队伍建设,做到有专门机构和人员负责旅游区(点)内的环卫工作。不具备条件的旅游区(点),须将废弃物集中送到附近城区或游览区集中处理。严禁将废弃物直接排放。

对垃圾实行分类收集,采用运走、填埋、焚烧、制造沼气或综合利用等处理方式。在旅游车船上,配备必要的废弃物收集器具,防止直接向外倾倒。对一次性餐盒,采取定点回收的办法。严格控制塑料袋的使用,并定期拣拾回收。

在游览线路上,合理布置景观垃圾筒和环保式水冲厕所,

4.5视觉环境保护

对游客视力所及范围内的林木、山体、民居、工厂、农田、道路等加以保护并适当进行旅游包装,必要时可适当点景,形成美观协调的环境。

4.6人文社会环境创建

提高工作服务人员的接待服务水平,做到热情好客、服务周到,树立“游客第一”的服务意识。

做好宣传教育工作。一是提高当地人民的旅游意识,从管理者、经营者到一般居民,树立起“处处都是旅游环境”的东道主意识。二是游客遵守各个旅游景区(点)的规章制度。

加强旅游市场管理,形成一套完整的管理体系,以保证各旅游区的正常运行,杜绝各种不法行为。

5大西柏坡生态旅游区开发模式

大西柏坡旅游开发模式是以保护为前提,依托生态旅游资源优势和旅游市场需求,有选择性地适度开发生态旅游产品,即遵循“保护第一,科学规划,生态为基,适度开发,加强监管,综合生效”的开发原则,寻求生态旅游资源(产品)的最优开发和可持续发展。

大西柏坡生态旅游开发模式是旅游综合开发模式,要更适合中国的国情,遵循生态学原则,合理运用低碳技术,协调和平衡“生态——旅游”这一系统的良性运转,通过食、住、行、游、购、娱的每一个环节来体现节约能源、降低污染,开发低碳生态旅游产品,形成旅游者、旅游开发者、旅游企业和旅游管理者之间的低碳行为链,建设低碳的、经济可行的、社会包容的、环境友好的、资源有效的低碳生态旅游综合社区。应遵循生态优先、资源合理利用、因地制宜。

大西柏坡生态旅游本身就要求在旅游过程中尽量减少碳排放量,从而有助于区域生态环境的保护,开发低碳生态旅游更应该以环境保护为基础,以改进与维护区域生态系统健康为基本目标,保护环境质量,促进环境可持续性,实现人与环境和谐共存,是低碳旅游开发建设的基本要求。

大西柏坡生态旅游作为一种低碳经济发展形式,在本质上是节约资源,即是利用更少的自然资源消耗,赢得更多社会经济综合效益产出,加之旅游产业本身相对于其他产业而言,资源消耗与浪费相对较少,关联带动性非常强,因此低碳旅游必然能在发展过程中,利用最少的自然资源消耗产出更多的效益,可以发挥其节约资源,保护生态环境的作用,促进自然资源可持续发展。

大西柏坡生态旅游区要根据景区的自然条件、历史背景,从实际的需要与可能出发,科学规划,因地制宜,突出地域特色。

大西柏坡生态旅游要在保证景区的旅游资源免受“超负荷”的人为破坏,保持优美的自然景观特色和良好的游览环境的同时,保护好景区内的人文资源、水资源和各种植物资源。不仅当前要取得最佳的经济效益,而且也要使良好的旅游资源长期被子孙后代持续有效地利用。

参考文献(References)

[1]蔡萌,汪宇明.低碳旅游:一种新的旅游发展方式.旅游学刊[J],2010,25(1).

[2]刘啸.低碳旅游——北京郊区旅游未来发展的新模式.北京社会科学,2010,(1).

[3]郑琳琳,林喜庆.试论“低碳旅游”模式的构建——气候变化条件下旅游业的应对.襄樊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9(1).

[4]黄震方,等:海滨湿地生态旅游可持续开发模式研究.人文地理,2007,22(5).

[5]杨继瑞,等.打造低碳旅游业态新亮点[N ]. 四川日报, 2010-06- 23.

篇(7)

科学技术的发展让人类社会进入到新媒体时代,虚拟现实技术的崛起革新了当代展示设计活动。本文针对展示设计与虚拟现实技术的特征进行应用现状研究,发现技艺融合对观众体验的影响,并指出未来发展的趋势。

关键词:

展示设计;虚拟现实技术;应用

1现代展示设计的发展

人类文明的历史,也是一部展示设计的进化史。伴随着时代与技术的革新,展示设计由内而外的不断蜕变。作为现代科技成果与文化呈现的舞台,展示设计有着重要的社会价值与意义,在历史文化继承方面它起到文化保护与传承的功能。而各类博物馆展览馆作为提升国民素质的基地,它有着教育延伸的功能;商业展示空间则是人类经济社会重要的组成部分,产品的交易、经济的流通皆为展示活动的过程。展示设计不仅是艺术文化创意活动,也是科技成果的应用展现。伴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现代展示设计逐渐褪去平面静态展示的“呆板形象”,融合新媒体技术,通过艺术的呈现方式,摇身成为众人追捧的现代化高科技展示舞台。近年来,虚拟现实技术的发展让当代展示设计焕然一新,为观展者提供了可互动的沉浸式多感官体验形式,也为展示语言的丰富带来了科技的贡献。

2虚拟现实技术的应用

2.1虚拟现实技术的发展

虚拟现实技术(VirtualReality)简称“VR技术”,是一种建立于计算机图形学、计算机仿真学、多媒体技术以及传感技术基础上的综合性的信息技术。虚拟现实技术利用计算机模拟的三维环境对现场真实环境进行仿真,生成实时动态三维立体的多感知虚拟环境,用户通过传感设备与虚拟环境中的对象进行交互作用,相互影响。通过人体行为动作控制浏览方向,并操纵场景中的对象进行人机交互,满足视觉、听觉、触觉甚至嗅觉与味觉的感知享受,从而产生身临其境的体验。1957年,电影摄影师MortonHeiling发明了名为Sensorama的体验装置,并在5年后为这项技术申请了专利。观众通过Sensorama的三面显示屏可以观赏五个2分钟的三维有,影片中带有声音、气味以及迎面吹风的感受。从20世纪简易的3D显示工具到近年来各种VR产品的出世,虚拟现实技术正通过各种形式出现在人们的生活中。

2.2虚拟现实技术的特征

虚拟现实技术的主要特征简称“3I”,包括交互性(Interactivity)、沉浸感(Immersion)、构想性(Imagination)。

(1)交互性,交互性特征,指的是参与者对于计算机虚拟环境中的物体能够进行操作行为,这种行为可反馈到机器中,因此具有交互性和实时性。例如,使用者通过手势控制抓取了一件衣服,通过触摸能够控制衣服的移动进行观察,而在这个过程中,人能感受到手里确实抓着衣服,而虚拟的衣服也会随着手的移动而移动,双向的信息接收,人与虚拟对象之间能够进行互动。

(2)沉浸感。沉浸感,是指参与者进入虚拟现实的环境中,能够身临其境地感受逼真的虚拟世界,通过视觉、听觉、触觉、嗅觉等多感知的体验,行为与运动中产生与现实世界同样的反馈活动,最终用户可以全身心地沉浸其中。

(3)构想性。构想性,指的是VR技术中如何发挥人类的创造力和想象力的诉求特征。参与者不只是被动接受预设的信息,而是依靠人的主观能动性,依据系统的运行状态变化对运动的未来进行想象,进而深化概念,产生新意和构想,主动地寻求探索信息,在虚拟空间中进行想象与创造,参与虚拟活动并进行动态生成,因此可以说,虚拟现实是启发人创造性思维的活动。

2.3虚拟现实展示设计

展示设计与虚拟现实技术的结合是艺术与技术的融合,同样也是人类智慧的表现。展示设计的体验需求可以通过虚拟现实技术来实现。虚拟现实展示具有直观性、交互性、真实性的特点。利用虚拟现实技术,观众能够全面地欣赏展品,完整的了解展品信息,并直接与展品进行互动体验,观展的主动权也将会交到观众手中。虚拟现实技术在展示设计中的应用主要包括以下三点:

(1)文物古迹与文化遗产保护开发中的应用。在文物修复与古迹开发方面,利用虚拟现实技术能够在虚拟环境中进行修复和开发活动的预判,通过虚拟的实验得到及时反馈,最终总结出最佳方案。另外,利用虚拟现实技术可以为观众展示文物古迹的复原样貌,深入其中进行虚拟游览。敦煌莫高窟壁画如梦如幻,虚拟莫高窟的展示可以让观众聆听千年前的古韵琴声,欣赏飞天灵动的舞蹈,近距离观赏壁画清晰的细节。虚拟展示为观众带来真切体验的同时,也对文物古迹的保护作出了贡献,缓解了旅游压力,减少了游客不文明行为的发生,同时文物的数据信息通过现代化数字的方式能够真正实现资源的共享与保存。

(2)展览空间中的应用。在展览空间中的虚拟现实技术,主要用于虚拟展品体验与环境模拟交互体验。借助虚拟现实技术,展品的呈现不再局限于平面模式,三维立体化的虚拟展品可以满足观展者的体验需求,与图片形式相比更加真实有趣,多感官的刺激更能让观众印象深刻,达到展示设计的信息传递目的。与以第三者的角度参观模型的方式相比,通过虚拟现实技术观众可以走进三维模拟的环境中,以主角的形式了解展示内容,丰富情感体验,加深记忆之旅。

(3)商业产品展示中的应用。商业展示的主要目的就是刺激消费,而虚拟产品直观的展示,信息的直接获取,良好的互动体验,可以达到促进消费的作用。虚拟现实展示突破了二维平面的限制,解决了产品缺乏真实感的问题。奥迪公司利用OculusRift设备为顾客提供了虚拟购车体验。顾客能够模拟坐在车内的真实场景,控制方向盘进行操作,细节的反馈也十分真实,顾客可以享受较为沉浸的体验,听到汽车的关门声以及车内收听收音机的效果。除了体验试驾外,顾客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为虚拟空间里的奥迪车进行个性化的配置,更改内饰的颜色、皮革、车载娱乐系统的设置等。虚拟现实技术的应用为无法及时试驾的顾客提供了有趣的驾驶体验,满足了个性化定制的服务,促进了消费的成功。

3虚拟现实展示未来发展趋势

科技发展与普及的过程十分相近,今天的虚拟现实技术看似离人们的生活有些遥远。有人质疑虚拟现实技术无法普及,将其归咎于设备的限制。回顾历史,1946年世界上第一台电子数字式计算机投入运行,它占地170平方米,重达30吨,运算功能却比不上今天的微型计算机,这样一个开启计算机科学技术新纪元的设备,那时的人们也无法想象今天笔记本电脑与平板电脑的使用与普及是如此的广泛。目前,虚拟现实技术的发展在展示设计中得到了有效的应用,未来虚拟现实展示会注重于更加自然的交互,虚拟环境呈现更加真实细腻,进入模拟环境能够实现真实社会生活中交际、创造的功能。

4结语

虚拟现实技术的出现推进了展示设计的进步,而技术与艺术的发展总是相辅相成的,展示设计为虚拟现实技术的发展提供了舞台,而虚拟现实技术也为展示设计的呈现提供了崭新的表演形式。未来逐渐普及的虚拟现实展示将会改变人们的生活,提供更多便捷智慧的展示服务。

参考文献:

[1]任仲泉.展示设计[M].南京:江苏美术出版社,2001.

[2]闵媛媛.新媒体环境下展示设计研究与应用[D].北京:北京印刷学院,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