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投稿指导 期刊服务 文秘服务 出版社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首页 > 精品范文 > 人文教育的意义

人文教育的意义精品(七篇)

时间:2024-01-23 15:08:38

序论:写作是一种深度的自我表达。它要求我们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真相,好投稿为您带来了七篇人文教育的意义范文,愿它们成为您写作过程中的灵感催化剂,助力您的创作。

人文教育的意义

篇(1)

《礼记・大学》所记载:“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人文教育,自古以来就是提升人的素养和人格,修炼人的内涵和心智的营养剂。然而,在当今经济高速发展,科技日新月异的时代背景下,人们将更多的目光投向“回报率高”的科学技术,而忽视了对传统人文教育的关怀,尤在部分高校,人文教育流于形式,似乎沦为专业教育的“陪衬”。在当前高校人文教育中,存在教育形式单一、创新不足,人文课程科目较少,师资力量不足且教授方式呆板等各种问题,学生抱着“凑足学分”的心态,教师抱着“完成任务”的心态,教育结果可想而知。因此,转变大学人文教育的教学体系,真正实现人文教育“教人做人”的根本目的显得尤为重要。

一、人文教育有助于促进大学生的全面发展

人文教育所体现的人文精神与科学技术有所不同。科学技术是一种显性的存在,能够被我们直接学习、发现并予以应用到人们的生活学习和工作中,在追求经济利益的今天,科学技术转化为经济成果的成效也最为显著,因此更容易被人们所重视。而人文精神则是一种隐性的存在,是历史千百年沉淀所形成的精髓,这种包含着人类智慧的精神不是简单的书本所能传授的,而是需要师生深入挖掘书本中文字、图片背后的美,用心灵去感知、领悟和升华,因此这种隐性的精神很容易被人们忽略。古语有云:“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古人非常重视提高人们的精神境界,大学人文教育的意义也应该在于此。

大学教育的目的在于培养社会需要的全面发展的人才,这种具备全面素质的人才,不仅要求具有过硬的专业功底,还要求具备良好的道德观念、个人品质和分析判断能力。可以这样说,人文精神是基础,是一个人内化了的修养,具有稳固性,可能影响个人很长时间甚至伴随一生;专业技能是延伸,是在内在精神指引下的外部行为,内在精神为真善美,外部行为也为真善美,内在精神为假恶丑,外部行为也为假恶丑。因此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就须兼备内在与外在。人文教育与专业教育应该在大学教育中和谐共存,赋予同等重要地位,可是我国的教育界普遍存在着重视专业教育而轻视人文教育,重视知识传授而忽略素质培养的现象,这种“重科学轻人文”与大学教育的理念背道而驰,培养出来的大学生也是所谓的“跛子”,长此以往,会对社会产生巨大的负面效应。正如陈思和教授所言:“假如现在我们把大学的人文学科全部砍掉,只发展自然科学,搞市场经济,中国经济大概也会搞上去的。但问题是,缺少了心灵自由精神去搞自然科学和市场经济,那么,即使国为强国,民为富民,但这样的国民终究会成为怎样一种素质的国民,我是不敢预言的。[]教育在教会人如何生存的同时,也要让人们知道为何而生存,进而丰富情感世界,提升精神层次,实现人的全面和谐发展,而人文教育在这一过程中起到不可或缺的作用。

2.人文教育有助于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价值观对人生发展具有导向作用。正确价值观的指引,可以使人保持积极的内心追求和正确的人生航向,促进个人价值和社会价值的实现;而如果价值取向发生偏离,无论是对自己、他人还是社会,都会产生严重的危害。然而在当前经济飞速发展,跨界意识因素交融及西方价值观念的渗透等多种因素的综合作用下,曾经被视为“象牙塔”的高校也并非是人们想象中的一片净土。各种价值观念充斥着校园,可谓“鱼龙混杂”。当然其中不乏可取的价值观,但也有不可取价值观。大学是学生们正式走向社会的“准备阶段”,是学习专业技能和塑造价值观的关键时期,专业技能的取得能为未来的人生发展提供“工具”,价值观则指明未来的人生方向。诸多青年学子,很多是涉世不深,判明是非的能力还不够强,在面对价值观选择时,没有正确的指引就极易产生选择的偏颇,反应到行为中极容易出现偏差。盘点今年来在大学校园大学生中出现的恶性事件,从马加爵到林森浩,深入分析这些肇事者的行为,都与价值观的偏向有或多或少的关系。因此,如何教会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如何让学生懂得在正确价值观的指引下正确行事,是高校人文教育应该必须重视的问题。

人文教育在潜移默化中带领学生走上正确人生观、价值观的轨道,学生对人文精神的学习中领悟到人生的价值,体会到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和人与人之间的微妙关系,产生尊重自然、尊重社会和尊重他人的心理,形成健全的人格和丰富的精神世界,从而更好的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不但使人掌握认识和改造世界的理论、知识和技能,而且人在接受教育的过程中必然改变自己,使自己走向更高的精神境界。这个目标的达到,必须依靠人文教育。[]因此,在大学生价值观形成和塑造的阶段,必须重视人文教育的引导作用。

3.人文教育有助于提高大学生创新能力

在当下,创新是时代的号角。创新是国家、社会发展的不竭动力和源泉。从某种意义上说,创新程度将决定着一个国家未来发展的竞争力的大小,而创新中最重要的因素是人。在知识经济大环境下的竞争,实质是高素质人才的竞争,也就是具备创新能力和创新精神的人才的竞争,谁拥有这样的人才,谁就能在激烈的竞争中抓住机遇,立于不败之地。作为天之骄子的大学生,无疑将是国家的创新战略中被寄予厚望的群体。

创新不仅依赖先进的科技知识,人文因素在科技创新中同样发挥着重要作用。众所周知,创新意识根植于人的思维、精神,是在人类探索世界的精神驱动下,为了认识世界、改造世界而进行的实践活动,纵观科技发展史,无不是以改变世界的激情推动着科技一次又一次的革新,以我国为例,“两弹一星”、载人航天等科技的进步,都凝结着人类的精神,即国家使命感和强国心。人文教育有助于激发学生的思考和思维能力,培养创新意识、团队精神,将知识的获得和实际的应用相结合,实现知识成果的转化。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和工业化进程,更凸显了人文教育的重要性,那就是在人与自然的矛盾中,在人的索取与环境代价、社会问题中寻求到平衡点,树立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人文精神,引导科技创新在人类长远利益的轨迹上发展。因此,大学人文教育在培养学生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而且,大学人文教育的积累,人文素养的提升不仅有助于提高大学生的创新能力,而且也将决定着创新的深度和广度及创新与其他方面的协调程度。

总之,大学人文教育在大学生培养方面有重要作用,既无以替代,又润物无声,发挥着巨大的张力作用。大学人文教育的内涵、方式、效果值得教育工作者及教育管理部门进一步重视。

参考文献:

篇(2)

关键词:教育 人文教育 人文精神 思考

一、人文教育存在的误区

1重科学教育,轻人文教育

“”以来,西方的科学和民主精神在我国得到前所未有的重视,极端地表现为对我国几千年传统文化中重人文伦理、轻科技工商的做法进行彻底否定,这对我国教育造成很大的影响,使教育从一个极端走入另一个极端,即是重科学教育,轻人文教育。从重理轻文现象――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发展到今天的重科技、轻人文、重知识、轻教养的现象。教育的工具性和实用性发展到极限,而教育的人文性却逐渐淡化,这是很危险的。

2重人文学科知识传授,轻人文实践活动的体验

人文教育离不开人文学科知识教育,但人文教育不能只重人文学科知识,而忽略了人文实践活动,因为人文教育不仅要让学生掌握人文知识,更重要的是在人文实践活动中用心体味人文精神。人文素养的提高离不开人文实践活动,是在人文实践活动中养成的。虽然人文学科比较集中地反映了人文精神的精华,能够给学生人文素养的成长提供各种有益的影响,但其毕竟不能等同于实际的生活,回到现实生活中去体验,对人文素养的成长,作用更为实际有力。

二、加强人文教育的意义

1社会健康发展的需要

中国有着几千年的文明史,人文传统有着极为丰富的内涵,中华民族有着自己独具特色的人文精神。然而,近百年来,出于救亡图存,改造旧社会的需要,中国一度出现了全盘否定传统文化的倾向,中国社会的人文意识发生了严重扭曲,人被简单化为好人与坏人,结果导致不把人当人看,丧失了完满的人文精神。改革开放后,我国“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物质文明,但旧的经济秩序已被打破,新的经济秩序尚未建立完善,这就使得极端功利主义、拜金主义在社会中渐成风气,道德失范、斯文扫地的现象屡见不鲜。种种现象表明:中国社会的健康发展强烈呼唤人文意识的觉醒,需要我们不断加强人文教育。

2人全面发展的需要

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是教育的重要使命。这就要求在向学生传授科学文化知识的同时,还要注重一个人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人格特征、审美趣味的培养。前者属科学教育,使人更聪明、更能干、更有力量,让人获得征服世界、改造世界的能力;而后者属人文教育,使人更有教养、更有人性、更有理性。这两者在人的素质层面上是缺一不可的,是一个“完整的人”所必需的。从某种意义上讲,人的全面发展是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统一的结果,也只有同时实施科学教育和人文教育才能造就全面发展的人。

三、加强人文教育的思考

1要树立“完整教育”的观念

与科学教育一样,人文教育也是现代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科学探索客观,人文体察人情,前者重“理”,后者重“情”,通过科学,人类不断深化对客观世界的认识,提高改造客观世界的能力;通过人文精神,人类体会为人之意义与态度,实践做人之道,而人生活在这个世界上,无非就是做事与做人两件大事。所以,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是一个统一的整体,是互相影响,互为促进的关系。从某种意义讲,科学教育只能造就“半个人”。科学使人有知识、有能力、有技术,但人们运用所掌握的科学技术去做什么,是不能由其科学素养的高低来决定的,而更多的是由人文素养决定。所以,只有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并重,才有可能培养出一个完整的、和谐的人。

2要注重引导学生用心体会人文环境

环境对于人的成长来说是重要的,但环境毕竟是外在于人的因素,人的活动才是对人的成长直接起作用,学校教育要重视引导学生去体会生活中的人文因素。在同样的环境条件下,由于人们主观上所采取的态度不同,所从事的活动不同,也完全可能对人的成长产生不同的效果。从理论上讲,大千世界的万事万物都可以引发人的某种感受,影响人们对于世界、人生的态度,从而成为人文教育的素材,然而万事万物并不必然地成为人文教育的素材,只有当它们与人自身内在的感受联系起来时,才具有实际的人文教育意义。人文教育特别注重让学生在实际中去亲身体验,用心感悟那些高尚、高雅的情感。如果学生在实际生活中不能去实践他们的人文情怀,那么他从书本上或艺术作品中所学到的人文知识所形成的生活态度将是肤浅的、脆弱的和缺乏根基的。因此,高明的教育者应善于启发、引导学生去发现和体会生活中那些散发着魅力的人文素材。

3要注意挖掘各门学科教学的人文底蕴

受应试倾向的影响,我国学校教育中存在着严重的唯知识现象,也可以说是一种“非人化”现象,许多教师眼中只有“学习知识者”,学科仅仅被视为一种知识的集合,而不是由人创造的和为人服务的知识,即使是在人文学科教学中有些老师也对其中的人文精神视而不见,这种现象是非常错误的。其实,学校中的各门学科,无论是语文、社会、历史还是数学、物理、生物,都蕴含着非常丰富的人文因素,是我们极为重要的人文教育内容;同时,这种挖掘、渗透式的人文教育更能为学生所接受和体会,教育效果更为显著。这就需要老师用心去发现、去挖掘。

总之,在现代社会高速发展的进程中,加强人文教育已成为世界各国的共同选择。我国是文明古国,礼仪之邦,有着几千年的文明史,加强人文教育有着更为深远的意义。

参考文献

1邓彦、甘桂蓉、钟添发。《论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的融洽》,教育探索2008年第3期。

2高焕祥。《人文教育:理论与实践》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

3孙天威、王守纪。《关于加强人文关怀教育的思考》教育探索 2008年第7期。

篇(3)

关键词:中等专业学校;语文教学;人文教育;实施策略

中图分类号:G712;G718.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3561(2016)10-0036-01

培育职校学生的人文情怀,对职校学生的自身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在所有教学科目中,语文教学无疑是开展人文教育的最佳途径之一。语文教学关注人的内心情感,注重精神境界的提升,层次性、多样性十分明显,最适合进行人文教育。在职校语文教学中开展人文教育,有利于引导职校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做一名合格的现代青年。

一、职校语文教学中人文教育的内涵和现实意义

人文教育具有十分丰富的内涵,能够帮助学生纠正思想错误,引导学生始终朝着正确的人生方向前行,进一步完善其人格,影响其为人处世的习惯,提升其精神境界。

(1)人文教育的内涵。人文教育提倡以“人”为中心,以提升学生的人生境界为目标,帮助学生塑造健全人格,培育积极向上的情感态度,在追求社会价值的同时努力实现个人价值,最终实现社会价值和个人价值完美统一的目标。究其本质,人文教育专注于人的精神培养,挖掘人性中的闪光点,驱除思想深处的阴霾,激发出每个人身上的正能量。从当前实际看,大多数学校在语文教学过程中都忽略了人文精神教育,几乎完全以应试教育为主导。

(2)开展人文教育的现实意义。在越来越注重人才素质的时代背景下,衡量人才的标准越来越多元化,对人才的要求也更高,时代呼唤新型人才的涌现。开展人文教育,从精神层面完善一个人的自我价值体系,正是培育新型人才的重要途径,符合社会发展潮流和社会生产生活的实际要求。青少年时期是学生认识自我、塑造自我的关键阶段,在语文教学中开展人文教育是实现上述目标的有效手段。

二、职校语文教学中开展人文教育遇到的难题

(1)教材内容缺少人文基因,难以过渡到人文教育。目前,人教版语文教材中部分教学内容与时代脱节,缺乏人文基因,难以实施有效的人文教育。部分专注提高学生考试成绩、实施应试教育的教师未对人文教育引起重视,而重视人文教育的教师却又受限于教材,无法进行高效教学。例如,学习人教版语文必修三《老人与海》时,教师只是对课文进行了解读,并没有深入挖掘“老人”形象背后的含义,导致课文教学缺少人文基因。从深层次来看,“老人”代表了一种坚忍不拔、勇于战胜挫折的精神,这符合人文教育的核心要求。由于教师教学方向的偏差,使其成为了缺少人文情怀的文章。

(2)对人文教育的内涵认识不清。部分教师在开展人文教育时往往会犯方向性错误,导致人文教育效果并不显著。究其原因,主要是由于语文教师对人文教育的内涵认识不清。不少教师将人文教育片面地理解为人道主义教育,这就造成了思想层面的狭隘。其实,人文教育的内涵十分广泛,涉及情感态度、人物心理、价值取向、大众情怀等各个要素。教师只有充分认清以上这些内容,才能更加高效地开展人文教育。

三、职校语文教学中开展人文教育的具体策略

(1)加强古文教学,弘扬传统美德,增强人文教育效果。语文教学中包含大量的古代文学作品,优美的古文既蕴含着作者高超的创作技法,也饱含作者深沉浓烈的情感,体现了古人的人文情怀。其中,有忧国忧民的家国情怀,有安土重迁的故土情节,也有望月思乡的深深游子意。学习古文,能够令当代青年学生继承传统美德,于浮躁中收获一份内心的纯净。例如曹操的《短歌行》,这首名垂千古的乐府诗,首先在文采上体现出了作者深厚的文学功底,其次,这首诗也蕴含了一代枭雄金戈铁马、统一河山的壮志雄心。“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豪气干云的人生态度跃然纸上,“周公吐哺,天下归心”则蕴含了作者统一华夏的家国情怀。教师在讲解这首诗时,应着重提炼其中蕴含的情感,引导学生培养广阔的胸襟和家国情怀。

(2)以“三观”培育引领人文教育。语文教师在开展人文教育过程中,应加强“三观”培育,将其作为人文教育的重点内容。在开展人文教育时,通常面临无处着手的难题,教师不知如何具体展开,也不知如何检测人文教育成果,导致语文教学中人文教育的缺失。其实,可以以培育“三观”为方向,将人文教育具象化,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和世界观。

四、结束语

教育的根本使命就是培养人,中职语文教学应该更加注重人文教育,不再局限于教会基本的语文知识,而是从精神意识层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当前,在职校语文教学中开展人文教育还存在一系列需要克服的难题,但通过教学创新,这些问题都能被有效解决。语文教学是一场古今中外的文化之旅,人类创造的源远流长的古代文明、现代文明都是开展人文教育的丰富养料。语文教师应通过多样化的教学手段将这些资源进行整合,结合职校学生的实际情况,科学合理地进行人文教育,促进学生人性境界的提升、理想人格的塑造,以及个人与社会价值的实现。

参考文献:

[1]张宝玉.浅析如何在语文教学中渗透人文教育[J].文理导航,2015(04).

篇(4)

关键词:新课标;小学语文;人文教育

在新课标下,小学语文教学不仅要授予学生相应的语文知识,更重要是培养学生的思想认识。小学生当前思想认识尚未成熟,极易受外界不良因素影响,导致小学生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出现偏差。古诗词当中蕴含着极其丰富的人文精神和人文情怀,为与新课标要求相符,也为促进小学生的健康成长,就有必要利用小学语文古诗词进行人文教育。

1人文教育的意义

人文教育,即对人文的教育。人文教育所涉及的范围非常广,涵盖了人类社会的所有文化现象,包括好的文化现象和坏的文化现象,而我国要进行的人文教育主要是好的、积极的、先进的文化现象。相比于其他学科知识的教育,人文教育注重传授学生做人、做事的方法,体现了对人的尊重、提升和解放的人文精神[1]。人文教育的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三方面:第一,人文教育是国家生存的精神支柱,是凝聚各族人民的精神纽带;第二,人文教育旨在教会人们明辨是非,是指导人们走向先进社会主义道路的精神力量;第三,人文教育是提高人们整体素质、完善人们人格、完成人生目标的重要环节。

2新课标下小学语文古诗词人文教育定位

新课标是进入新时期我国教育部对于教学所提出的新要求,也是新时代教育教学的指导文件。针对小学语文,新课标不仅对语文教育内容提出了新要求,而且还特别强调要培养学生良好个性和健全人格。另新课标还强调了小学语文当中古诗词的地位,明确指出了小学阶段所要掌握和背景的约150首古诗词[2]。由此可以看出,新课标不但加大了古诗词在小学语文教学内容当中的比重,而且也明确提出了古诗词的教育程度。对于小学语文古诗词的人文教育,新课标的定位主要有以下两点:其一,古诗词可加强小学生记忆力,并可通过画面想象让学生体会诗词当中所蕴含的文化意蕴;其二,古诗词教学有利于陶冶小学生情操,开拓小学生思路,同时培养小学生人文精神。

3新课标下小学语文古诗词人文教育措施

3.1体味意境,培养学生人文精神:古诗词多数是利用各种意境来表达自身的情感,教师在教学当中可利用这一点,通过创设相应的情境来引导学生体味诗中意境,感受诗词作者所要表达的情感。在体验的过程当中,学生可充分发挥自身的想象力,在情景交融当中提高自身审美,净化自身思想,以形成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进而培养学生人文精神。如《悯农》,本诗体现了农民辛勤劳作的场面,作者旨在通过描绘农民的艰辛来抒发对劳动人民的怜悯和对粮食的珍惜之情。在学习此诗时,教师可带领小学生进入田间,让小学生学习种菜,通过自身的体验,学生可体会到农民伯伯的辛劳,进而理解了作者所要表达的情感,让学生深刻理解热爱人民、珍惜粮食的人文精神。

3.2理解内涵,培养学生人文情怀:古诗词不但蕴含了深远的意境,而且也包含了诗词作者的深厚内心情感。在进行小学语文古诗词教育的过程当中,语文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理解古诗词的内涵,从而培养学生情感,使学生感受诗词当中的人文情怀,进而培养学生良好的品德和思想。若古诗词所蕴含情感复杂,则可采取分层教学的方法,全面分析作者要表达的情感。如《示儿》,此诗为诗人绝笔,是作者陆游写给儿子的遗嘱,诗中一句“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深刻表达了作者的爱国之情。在学习这首诗时,教师可先为学生介绍本诗的写作背景和诗人的经历,引导学生体会作者所要表达的情感,然后再进行深化,让学生理解本诗内涵,使学生体会诗人的爱国情怀,进而引导学生体会更为深远、广阔的爱国主义情怀。

3.3朗诵诗词,培养学生人文情感。古人云:“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可见,诗词多读,其义自明。古诗词极为重视韵律,具强乐感,平仄交错、跌宕起伏,具鲜明的节奏感,通过不断的朗诵,学生可慢慢品出诗词的韵味,想象出诗词当中所描绘的景象,从而古语诗词作者的情感,进而提高自身思想品德和审美能力[3]。若能在朗诵的同时放一些相对应的音乐,还可帮助学生迅速进入角色,使学生能更好地融入诗词的情景当中,取得良好的阅读效果。如《敕勒歌》,教学时可让学生大声反复朗读本诗,同时教师利用录音机播放一点配乐。结合配乐,再加上反复朗读,学生就能很快想象出诗词当中的情与景,当学生慢慢进入诗中情景时,自然就能感受到诗中敕勒人民对于家乡、生活的热爱之情,有利于培养学生人文情怀,同时也让学生很容易地就掌握了北方民歌的语浅情深、豪爽流畅的特征。

3.4鉴赏诗词,使学生深刻感受人文教育:鉴赏古诗词不仅可帮助学生深刻理解并内化诗词中的知识点,而且还可让学生感受到不一样的人文教育。如《游山西村》,整首诗:“莫笑农家腊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诗的前两句描绘了当地百姓的热情好客,表现了诗人对当地百姓的赞美;后两句表面是描写乡间景色,实质是借“柳暗花明”一词表达自身虽仕途不顺却锲而不舍的精神。在教这首诗时,语文教师可引导学生鉴赏此诗,让学生感受到百姓的淳朴、善良,同时也让学生学习作者锲而不舍、勇敢向前的决心,以让学生深刻感受人文教育。

4结语

总体而言,古诗词是我国民族文化的精髓,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当中利用古诗词进行人文教育有着非常深远的意义。在实际教学过程当中,语文教师要充分发挥古诗词的人文教育作用,通过创设情境、让学生理解内涵、朗诵和鉴赏等方式,使学生深刻理解古诗词当中所蕴含的人文情怀、人文情感和人文精神,加强小学生的古诗词学习兴趣,进而让其更好地传承我国的优良传统文化。

作者:刘爱华 单位:江西省瑞金市谢坊镇迳桥小学

参考文献:

[1]余忠淑.新课标下小学语文古诗词人文教育探讨[J].四川民族学院学报,2011,20(3):94-97.

篇(5)

    在素质教育的理念下,人文素质的培育已成为现代教育理论和教育实践的前沿课题。教育部颁布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已把“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纳入其目标之中。要使我们的语文课走人文化道路,使其处处充满动人的人文景观,首先应当搞清楚人文的内涵。

    一、人文精神及其对语文教学的启示 宏观意义上的“人文”指的是人类社会的各种文化现象。在欧洲文艺复兴时期出现的“人文主义”思潮,宣扬的是思想自由和个性解放,肯定人是世界的中心,他所体现的思想内涵有助于我们诠释语文教学中提出的人文性。

    樊浩博士站在“人──文化──意义──生命”这样的高度对人文精神作了如下阐述:人文精神是以人为主体、以文化建构为底蕴、以意义追求为指向的人的生命确立,生命发展的法则、原理和规律。强调了人文精神以人为基本要素,关注的是人的文化精神,人的生命的独特品质。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将人文化的语文教学作这样一个通俗的描述:语文教学应该以学生为本,倡导自主、合作、探究,关注人类、关注自然,注重学生自由健康的发展,注重对学生精神领域的深广影响,引领学生走进一个丰富而美好的精神世界中去,感悟到我国灿烂文化的迷人之处,从而享受到精神的愉悦,精神的幸福,精神的自由与快乐,弘扬学生的个性与灵性。语文教育的人文性,主要体现在尊重个性的健康发展、情感的熏陶、内心的体验。作为一门人文学科,语文教育在培养人文素质,张扬人文精神方面,有着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义务。 然而,综观当前的语文课堂教学,在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方面仍然存在着许多不尽如人意之处。

篇(6)

关键词:高职;人文教育;锻造;工匠精神

工匠精神最初作为政治用语被写在政府报告之中,成为全国人民讨论的重点。工匠在我国发展中虽然是一种抽象的意识形态的存在,但是无法被复制,是我国发展的巨大精神动力。我国政府工作报告提出要培养人们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而高职教育作为我国的主要育人途径,以技术和能力培养为核心。而工匠精神正是人们在技能实践过程中培养的。因此,高职教育是锻造工匠精神的重要途径。而工匠精神不仅涉及技术层面,而且还涉及人文层面,与人文精神有着密切的联系,是人文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高职人文教育也成为锻造工匠精神的有效方法之一。在这种情况下,很多高职院校就运用人文教育来培养学生的工匠精神,深化学生对工匠精神内涵的理解。研究以高职人文教育锻造工匠精神不仅能够加强高职学生工匠精神的培养,而且能够有效拓宽工匠精神培养的途径。

一、工匠精神的内涵及意义

1.工匠精神的内涵。我国古代便已经有了工匠精神,但是,我国古代的工匠精神与现代所提倡的工匠精神存在着一定的差别。而且,东西方的工匠精神内涵也存在着一定的差别。具体来说,我国古代的工匠精神主要以道德精神为核心,强调德艺兼备,主要通过身心传授的方式,让受教育者亲自实践才能够获得。并且,我国古代的工匠精神十分强调敬业精神和奉献精神,要求在工作中强力而行。另外,古代工匠精神还强调爱国为民精神和精益求精精神。而西方的工匠精神与西方人追求完美的文化理念有着密切联系,追求完美在西方已经成为共同的精神。这是因为无论是亚里士多德、柏拉图还是基督教都提倡追求完美与极致。虽然古今中外所倡导的工匠精神外在形式上有所不同,但是仍存在着很多共通之处,都强调爱国、敬业、求精、创新。而我国现在所强调的工匠精神主要包括物质层面、精神层面和延伸层面这三个层面。其中,物质层面的主要内容包括技能和技术,工匠在产品锻造的过程中想要打造好的产品必须具备熟练的技术和高超的技能。因此,物质层面的技术和技能是工匠精神的基本条件。精神层面是工匠精神的核心,主要包括追求完美、精益求精、创造卓越等在内的隐性内容。延伸层面主要指工匠精神所倡导的创新精神,要求人们运用工匠精神在做好基本工作的同时创造性地解决实际问题。2.工匠精神的内涵。首先,工匠精神能够提高高职人才培养的质量,工匠精神对高职人才培养提出了新的要求,成为了高职院校进行人才培养的重要目标。在高职教育过程中培养学生工匠精神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职业道德素质,让学生学会敬业和奉献,使学生在日后工作中能够精益求精,以追求卓越和创新为主要目标;其次,工匠精神的培养有利于解决社会上的浮躁和应付工作的现象,使人们全身心地投入到工作中,精益求精地对待工作,不断提高工作效率,促进社会生产发展;最后,工匠精神作为我国精神文明的重要补充,对我国精神文明建设有着巨大的促进意义。工匠精神深化了职业道德和社会主流思想,不仅对人们的行为作出了规范,而且能够不断提高人们的思想道德素质,促进精神文明建设。

二、人文教育内涵及意义

1.人文教育的内涵。人文教育是主要针对受教育者的思想意识和实践而进行的个人教育或社会教育,其主要目的是塑造理想人格,提升受教育者的内心境界,以实现个人的社会价值。而人文教育的核心是人文精神,强调通过传播文化知识的教育、优秀文化传统教育和人生实践来培养受教育者的人文素养。并且,人文教育既重视文化由外而内的养成,也十分强调个体对人生意义的理解,强调人对社会的人文关怀。而且,人文教育主要包括人文主义教育、人文学科教育和成人教育这三个方面。其中,人文主义教育主要培养受教育者的人文意识和人文情怀。人文学科教育主要向受教育者传授相关的人文知识。而成人教育主要面向广大社会群众,旨在提升社会群众的人文素养。2.人文教育的意义。首先,开展人文教育能够有效提升受教育者人文意识和人文素养,丰富受教育者的人文知识,拓宽受教育者视野,加强受教育者对我国传统人文知识的了解,促进传统文化传承;其次,开展人文教育能够丰富补充学科教学,帮助学生获得在学科之外的知识,提高教育质量;最后,人文教育能够在提高人们人文素养的基础上,促进我国文明建设的发展。

三、人文精神与工匠精神之间的关系

人文精神与工匠精神之间有很多内容是相通的,两者密不可分。首先,工匠精神追求真实和完美,要求在制造或创造产品的过程中求真求实、尽善尽美,以塑造最佳品质的物品,进而使制作者产生美感和愉悦感。而人文教育即包括审美教育和情感教育,强调受教育者审美能力和高尚审美情趣的培养,要求受教育者能够以正确的审美态度对待文化产品。并且,人文教育十分注重情感教育,强调受教育者对文化产品或文化现象的情感体验,要求受教育者在情感体验的基础上掌握文化的内涵;其次,很多文物古迹、手工艺术以及文化瑰宝等都是工匠的智慧结晶,蕴含着工匠追求卓越,精益求精的精神追求。同时,这些文物古迹、手工艺术和文化瑰宝都蕴含着丰富的文化,是人文精神的重要载体。工匠在打造优质产品的时候需要与文化相结合,赋予手工艺术品较高的文化价值;最后,我国古代工匠在打造产品的过程中讲求琢磨和切磋,而这一方法和态度已经被古人运用在修身、政治和文学创作之中,广泛渗透到人文领域,与人文精神相结合。由此可见,人文精神与工匠精神有着密切联系。高职院校在培养工匠精神的过程中不仅要采用技能锻炼的方式,而且还要积极开展人文教育,实现人文精神与工匠精神的结合。

四、以高职人文教育锻造工匠精神的必要性

首先,工匠精神是我国现阶段所强调的重要精神指南,政府十分重视工匠精神的培养,要求面向全体社会群众开展工匠精神教育,培养全社会的工匠精神;其次,人文精神与工匠精神有着密切联系,以人文教育锻造工匠精神已经成为工匠精神培养的又一重要途径;再次,高职教育能够鲜明体现职业教育的特点,以培养技能型人才为主要目的。而工匠精神是技能型人才所必须具备的基本精神。因此,高职教育开展工匠精神培养十分必要。并且,高职人文教育能够将技能操作相关文化内容与工匠精神相联系,丰富工匠精神的内涵,实现学生工匠精神的培养;最后,以高职人文教育锻造工匠精神是全社会的要求。在当今市场环境下,技能型人才不仅需要具备熟练地操作技能,而且还需要具备敬业奉献、精益求精、乐业创新的工匠精神,能够在工作中追求卓越,积极创造。而以高职人文教育锻造人文精神能够培养技能型人才的工匠精神,满足社会的要求。由此可见,以高职人文教育锻造工匠精神十分必要。

五、以高职人文教育锻造工匠精神存在的不足

首先,部分高职院校忽视人文教育,不了解人文教育对工匠精神培养的重要性。具体来说,部分高职院校只重视学生技能知识和能力的培养,要求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相关专业问题,以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但是,这些学校忽视了对学生的人文教育,甚至误以为高职院校的学生不需要接受人文教育学习人文知识,只需要学会技能知识,拥有操作技能即可。在这种思想的影响下,高职院校人文教育缺失,难以运用人文教育来培养学生的工匠精神;其次,部分高职院校忽视了学生工匠精神的培养,人文工匠精神只是政府提出来的相关要求,采取应付的态度对待工匠精神的培养,只是将工匠精神的培养放在口头上,并没有采取相关措施来培养学生的工匠精神,导致高职院校工匠精神培养并没有真正实施;再次,部分高职院校在以人文教育锻造工匠精神的过程中没有将人文知识、人文精神与工匠精神相结合,也没有对人文精神中所包含的工匠精神进行深入挖掘,只是向学生讲解相关的事例,缺乏深入分析,教育效果不明显;最后,部分高职院校在以人文教育锻造工匠精神的过程中的教育方法不正确,只重视理论的灌输,一味向学生讲解相关的人文知识,而一些历史性的人文知识距离学生较远,存在着较大的抽象性,学生很难理解。在这种情况下,学生根本无法完全理解人文知识所体现的工匠精神。由此可见,教育方法不合理严重影响了人文教育对工匠精神的培养作用。

六、以高职人文教育锻造工匠精神的途径

1.开展人文教育。高职院校应积极充分认识到人文教育对工匠精神培养的重要作用,积极开展人文教育,为高职院校技能型人才的学习提供充足的人文养分和肥沃的人文土壤,在让学生掌握技术和能力的基础上不断完善自身的人格,提高自身的文化素养。为此,高职院校应积极开展人文教育的相关选修课,并通过开展人文教育讲座、人文知识竞赛、人文精神评比等活动来加强学生的人文实践,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另外,高职院校应将人文教育与工匠精神培养作为一个整体,在人文教育中渗透工匠精神,充分发挥人文教育的工匠精神培养作用。2.注重学生责任心的培养。责任心是做好任何一件事情的前提,只有具备较强的责任心才能够激励制作者精益求精、追求卓越。具体来说,人们只有具备责任心才能够主动关心自己周边的事物,关心社会,也才有动力思考人类面临的共同问题,并运用自身所掌握的知识和能力来寻找创造性的解决方法,加强对生命和环境的人文关怀。为此,高职院校应积极开展思政教育,强调学生的责任心意识,通过理论和实践教育来培养学生的责任意识和责任情感,使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养成认真负责的习惯,在完成任务的基础上做到精益求精,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的工匠精神。3.培养学生的历史文化、文学艺术、哲学、自然等学科知识。工匠精神涉及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和各个方面,并与我国传统文化以及哲学、自然学科等有着密切的联系。因此,高职院校人文教育应积极培养学生的历史文化知识、文学艺术知识、自然学科知识、哲学知识等方面的知识。为此,高职院校应积极开设历史文化、文学艺术、哲学、自然学科等相关的选修课程,丰富学生的人文知识,让学生在了解各学科人文知识的基础上深入挖掘各学科所蕴含的工匠精神,进而为工匠精神的培养提供坚实的文化知识基础。4.开展德育教育。德育教育能够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念,加强对学生的理想信念教育,进而帮助学生塑造健全的人格。而正确价值观念、崇高理想和健全人格是锻造工匠精神的基础,只有具备了健全的人格、崇高的理想和正确的价值观念才能够使学生在日后工作中正确对待自己的工作,追求自己的人生价值,促进学生积极向上,追求卓越。因此,高职院校应积极开展德育教育,将德育教育放在首要位置,通过课堂教学和社会实践活动的方式来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并且,高职院校应在德育教育中渗透工匠精神教育,将德育教育与工匠精神相结合,提高学生的工匠精神锻造意识,培养学生的工匠精神学习自觉性。5.培养学生想象力和审美能力。优秀的工匠在产品制作的过程中会融入自身的想象和审美情趣,将自己的创作灵感与创作技能完美结合,进而制作出高品质产品。因此,高职院校在以人文教育锻造工匠精神的过程中重视学生想象力和审美能力的培养。首先,高职院校应将想象力培养与学科教学相结合,尤其要在抽象知识讲解的过程中锻炼学生的想象能力,培养创造性思维;其次,高职院校应积极开展审美教育,通过音乐艺术课程、美术课程、艺术欣赏课程等培养学生正确的审美观念和高尚的审美品质;最后,高职院校应鼓励学生运用自己的想象力和审美能力进行产品创作,并开展创造竞赛,通过学生实践来培养工匠精神。

作者:傅向东 单位:湖南现代物流职业技术学院

参考文献:

[1]曹萱.高职院校人文素质教育理论探究———评《高职院校人文素质教育论纲》[J].中国教育学刊,2017(01).

[2]庄群华.培育工匠精神:高职院校的应为与可为[J].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03).

[3]宋逸成.图书馆实施人文素质教育的研究与实践[J].兰台世界,2014(17).

篇(7)

关键词:人本主义;初中;德育;渗透

初中阶段作为学生身体成长以及思想发展的重要阶段,对学生养成良好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甚至对于今后的成长发展都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人文教育在初中德育中的渗透,不仅可以促进学生的成长发展,而且还有利于学生的综合、全面、可持续发展。因此,必须要加强人本主义在德育中的渗透,并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不断提高学生的德育水平。

一、人文教育的内涵

所谓的人文教育,主要指的是受教育者在经过教育者的人性化教育之后,其境界逐渐地提升,并且有助于实现相关社会价值教育以及人格塑造力量的教育,其本质与人性教育相同。同时,对所有受教育者进行人文主义精神的培养是其核心的最终体现。一般而言,人文教育所蕴含精神的培养主要从以下两个方面体现。一方面,人文精神的培养离不开优秀文化、高雅文化、广博知识文化以及丰富人生经验的熏陶和滋养;另一方面,人本教育的本质是教会学生如何做人、如何与他人和社会和谐相处,因此,教育者要从根本上加强对人文教育的重视和理解。

二、在初中德育过程中引进人文主义的重要意义

社会经济的发展使得当前的物质生活越来越丰富,同时物质生活也开始趋向复杂化发展。一方面,在当前丰富的物质生活中,拜金主义、享乐主义以及物质主义等不良思想开始逐渐显现出来,这些对于心智等各方面还未发展成熟的青少年来讲无疑是巨大的诱惑。另一方面,青少年是成长发展的关键时期,正确价值观教育以及人文情怀对于他们的成长和发展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然而,人文教育在德育中的不断渗透,将有助于德育效果的完美实现,并且通过人文主义的精神教育,还可以加强学生对情感交流教育的重视,从而有助于实现师生之间的良好互动。

三、人文教育在初中德育中的良好渗透

(一)以人为本的德育理念

坚持以人为本的德育理念是进行人文主义教育的显著体现。第一,在初中德育过程中,教师要根据每个学生的实际性格特点来制定好相应的教育对策,同时根据学生的特点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指导和辅导,站在学生的角度进行问题的考虑,并且做到真正意义上的以学生文本。第二,对于学生习惯性的不完成课后作业的现象,要改变过去对初中生一贯性打压惩罚的方式,转而耐心与学生交谈,了解学生不交作业的真实原因,从而帮助学生解决在学习上甚至生活中的问题,从真正意义上做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从而有助于实现教育的真正目标,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

(二)加强学生对世界观、人生观以及价值观的教育

世界观、人生观以及价值观,对于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思想,从真正意义上认识和理解人生的深刻内涵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因此,一定要加强学生对世界观、人生观以及价值观的教育。在对初中生进行德育的过程中,可以引导学生对当下比较热门的时事新闻进行讨论,让学生进行自我的价值判断并发表自己的看法,引发学生对社会问题以及与人相处的思考,进而有助于初中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对养成正确的道德和法律意识也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三)充分将人文教育渗透到实践活动中

1.将人文主义的精神教育渗透到初中生的各门学科中,从而可以实现学生科学与人文素养培养的完美结合。在课程讲解的过程中通过引用一些名人名言名事,比如,爱迪生发明灯泡的故事,可以引导学生对名人产生一定的崇拜感,启发学生对一些科学发现和具体真理的深度思考,从而很好地将人文主义精神教育贯穿其中,不仅能帮助学生掌握一定的科学知识,而且有助于学生养成独立思考的好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