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投稿指导 期刊服务 文秘服务 出版社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首页 > 精品范文 > 德育课程的重要性

德育课程的重要性精品(七篇)

时间:2024-01-20 16:37:15

序论:写作是一种深度的自我表达。它要求我们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真相,好投稿为您带来了七篇德育课程的重要性范文,愿它们成为您写作过程中的灵感催化剂,助力您的创作。

德育课程的重要性

篇(1)

2017年8月17日,教育部正式了《中小学德育工作指南》(以下简称《指南》),并在相关通知中明确指出该《指南》是指导中小学德育工作的规范性文件,适用于所有普通中小学。这一文件明确了中小学德育工作需要做到一二三四五六,即构建德育工作的一个体系、深化德育工作的两个结合、抓好德育工作的三个关键点、坚持德育工作的四个基本原则、明确德育工作的五项主要内容、创新德育工作的六大实施途径。把这些要求扎实落地,是当前中小学德育工作者和社会各界共同努力的目标。

要落实这些要求,就必须切实从行动上将德育课程与实践活动列为工作重点。《指南》的,为中小学德育课程和德育实践的系统化提供了充分的指引。从目前中小学德育工作的实践来看,各地都不同程度地存在着重形式、轻内容重活动、轻课程的倾向。有些学校,热热闹闹地组织一次德育活动,就算是完成了德育任务,而对于需要持久发力的德育课程,则被置于教学活动的末位,无论是在教学环节还是在评价环节,都难以体现德育课程的育人价值。有的地区甚至以德育课程就是解决思想素质问题为借口,将德育课程排斥在考试评价体系之外,以可有可无的开卷考查,简单地给学生一个是否合格的等次,就算完成了德育。这样的做法,不仅极大损害了德育教师的积极性,也严重影响了学生学习德育课程的积极性,更对这些学生的长远发展造成了不利影响。在德育实践方面,也存在着一些只做表面文章、不问实际效果的做法。以上问题必须加以根本改变。要切实落实《指南》所说的严格落实德育课程和发挥其它课程德育功能的要求,让德育课程的主力军作用充分发挥出来。德育课程是教学生学会做人的核心课程,必须在教学体系中给予优先保证。当前我国实行义务教育阶段《道德与法治》《语文》《历史》三科教材统编并在全国统一使用的做法,正是德育课程落在实处的重要契机,应该充分利用这个机会,在落实上下功夫,让德育课堂真正着眼于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培育,让德育课真正成为影响学生成人成才的关键课程。同时,要从实效性角度审视和评价德育实践活动,不求花样、只求有效,切实为学生的品德养成提供条件。将这些内容系统部署是《指南》的亮点,将这一任务扎实落实则是当前德育工作的重点。

要落实这些要求,就必须切实发现和优化德育课程的实践方式。《指南》确定了德育工作的主要内容和实施路径,明确将理想信念教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生态文明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列为德育工作的主要内容。这些内容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无需赘言。而对于这些内容如何在中学德育工作中落实,则需要认真考虑。现在有不少人将德育工作理解为中央文件的翻版,认为只有用非常高大上的文件语言,才能体现德育工作的重要性。按照这一思路,很多德育课堂就剥夺了学生表述自己真实想法的机会,而让他们以念或者背的方式,復述文件语言。其结果,不仅剥夺了学生的自我思考和判断能力,更增加了其对于德育课程的反感,进而导致社会上对于德育课程和德育实践活动的误解和曲解。德育的本质在于人本身,所以上述德育内容只有落实到学生身上才是真的教育。从这个意义上说,要落实德育工作的各项内容,就必须从这些工作与中小学生的关联入手,切实实现从源于生活到感悟生活再到高于生活的转化。无论是德育课程还是德育实践,都必须在讲好中国故事上做文章。给学生讲好中国故事,让学生讲好国家发展的故事,以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寓教育于生活,让德育教化如春风化雨一般,在生活化的呈现中润物无声。这样的发现和优化,需要教师付出心力,用工匠精神精心设计德育形式和环节。如果能够发现和找到学生的兴趣点,通过解疑释惑,真正拨动学生心弦,这样的努力才是有效的。

篇(2)

【关键词】技工院校;德育教育;思想政治教育

一、德育教育的重要意义

(一)技工院校开展德育教育课程对学生有非常重要的作用。根据目前技工院校课程设置来看,提高技工院校学生的道德素质是当务之急,必须开展德育教育工作来增加这一目标的实现,全面对技工院校学生进行德育教育课的开展,以达到整体思想道德素质提高为基本目的。通常来说,技工院校课程设置以理论知识为主要内容,对思想道德素质的培养不够重视,且即使是设置了德育课,在教学方式上也没有起学校及领导的重视,甚至有些时候会被理论知识课程所占用。(二)德育教育能够提高技工院校的教育质量。技工院校应加强以理论知识同德育教育知识相融合来进行教学,使技工院校学生认识到德育教育的重要性,发挥德育教育在教学中的作用,促进技工院校学生良好的学习状态,促进技工院校教师的素质提高。(三)德育教育能够提高技工院校的教学效果。在目前技工院校中可以看出,德育教育达不到预期想要的效果,而教育效果十分不明显,为保证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的提高,有必要对教学水平及教学的实效性进行重新规划。为保证德育教学的任务有效完成,不能只依靠理论知识教学来达到教育效果。

二、技工院校德育教育设置存在的问题

(一)技工院校德育教育课程安排较少。在目前学校中德育教育应与知识教学同等发展,相互之间协调创新。但在技工院校中,往往重视知识教学,而忽视德育教育,德育课堂是教师们不被看好的课堂。于是,通常表现为过于重视知识教育而忽视德育教育的情况。所以,技工院校应该尽快解决教育比例失衡问题。(二)技工院校德育教育的成果收效不明显。要的大事。但是在形式上过于重视,在实际教学中没有充分的体现,依然存在对技工院校学生德育教育工作重视度不够的状况。没有形成统一对德育教育重视的态度。技工院校德育教育理论课收效不强;教材及相关教学方式落后;部分教师不能以身作则、教书育人等。所以,必须快速解决重视度与实效不一致的问题。(三)技工院校学生与教师关系存在问题。对一般教育学来看,教育的主体与客体关系融洽,才能取得良好的教育效果。而现实中,通常是老师自讲自说,学生不知所听;老师讲课完毕,而不了解学生听讲情况,双方没有形成交流和沟通。这是教育者在自认为灌输的方式来进行讲课。

三、发展技工院校德育教育课程的有效对策

(一)增加技工学院德育教育课程的教学比重。在技工院校的教育工作中来看,学生的道德素质没有明显的提升,主要原因是设置的德育课程占比不高,而且课堂效率不明显所致,从而不利于学生的道德素质培养。为了达到教育目标的完成,德育教育的顺利开展,需要把在技工院校中将德育课堂的比重重新分配,增加德育课堂的教学内容,满足对学生的素质培养需求,从而快速发展思想政治教育,全面提高技工院校学生思想品德。所以,为保证技工院校学生的品德素质得到有效的提高,增加德育教育比重及水平是必不可少的。(二)要重视技工院校的德育教育与教育实效。由于技工院校在开展德育教育方面没有得到高度的重视,即使有德育课堂,多数以走形式为主,没有深入到德育课进而发展研究,致使技工院校设置的德育课没有明显的收效。为了实现德育教育的充分发挥,达到良好的教育效果,使学生从整体上得到提高,技工院校就要保证两方面工作:一是改变传统教育观念,增加对德育教育工作的重视程度,了解德育教育对学生的生活及工作帮助。二是要提高德育教育的实效,把德育教育的考核指标放在衡量学生素质的标准上,从而推动技工院校德育教育工作的全面发展。(三)技工院校要依据学生特点来构建德育教育课程。从目前技工院校德育教育工作中来看,存在最主要的问题是德育教育没有根据学生的特点及个性来制定,导致德育教育在课堂中缺乏创新教育手段,学生对德育课的学习没有兴趣,预期的效果没有成效。总结从上述分析中可以看出,目前技工院校的教育中,应该对德育教育高度重视,大力宣传对技工院校德育教育的重要性,从而顺利开展德育教育工作,实现全校师生共同学习德育课程,以教师的以身作则来为学生起到榜样的作用,快速发展技工院校德育教育的实施,增加德育教育在技工院校中的教学比重,全面提高技工院校学生的道德素质,为社会培养高品质的人才。

作者:迟静 单位:黑龙江第二技师学院

参考文献:

[1]王枬王.彦教育叙事:在实践中体悟生命[J].教育研究,2005.2.

[2]张晓乐.框架理论视野下的道德叙事[J].全球教育展望,2005第4期.

篇(3)

关键词: 中职德育课 有效教学 教学方法

一、中职德育课的涵义

随着越来越多的学生选择到中等职业学院学习,中等职业学院逐渐成了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中等职业学院的学生作为我国未来社会主义建设的主力军和接班人,不仅影响着我国未来的社会风貌,还决定着我国社会主义未来的发展。另外,德育课是在新一轮的教育改革后由政治课演变而来的,虽然在教育方式和内容及评价方式与传统的政治课相比存在很大差异,但是政治课关注时事、当今热点和焦点等问题,并对此类问题进入深入分析和研究的特点被延续了下来。中职德育课的重要性显而易见。加强对中等职业学院学生的政治思想和职业道德素养的培养,促进中职学生关注社会了解社会,强化辩证关系的能力已经成了我国中职教育的重要一课。

二、现阶段中职德育课教学存在的问题

中等职业学院学生无论是从生活阅历、社会阅历还是知识水平、认知能力等方面都比普通中学的学生复杂多样。而且中职学院的学生大多数是因为高考落榜或者是家庭贫困不得已选择到中职学院学习,相对于普通中学的学生心理上承受的压力更大,更容易产生自卑、自负、情绪低迷等不健康的心理。因此,中职德育课不仅是传授学生理论知识,更多的是从心理上和精神上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通过对五十所中职学院进行问卷调查,发现在中职德育课教育中存在以下问题。

(一)中职德育课授课教师对授课特殊性认识不足。

通过问卷调查发现我国的中职德育课老师缺乏对中职德育课特性的认识,依旧照搬对中等学生和义务教育学生德育课授课方式。而且一些德育课老师在授课过程中总是采用一种或者两种自己擅长的教学方式讲授,少部分老师偶尔会采取其他教学方法,部分德育课老师采取知识点罗列和讲授这两种形式授课。这种固定的教学模式在很大程度上会影响学生对德育课的学习兴趣、德育课课堂学习气氛和授课有效性。

(二)中职德育课授课教师对教学方式的应用没有体现出有效性。

一成不变的教学方式并没有考虑到是否适应学生对德育课的学习兴趣和爱好,同时固有的教学模式很难提高学生德育课学习的积极性,课堂学习气氛不浓郁。另外,只重视理论知识的传播和教授,严重脱离了学生的生活实际。

(三)学生学习效果不佳。

调查发现,大约一半学生对于德育课的态度还可以,百分之三十的学生对德育课表示出不喜欢,有抵触心理,百分之二十的学生认为开展德育课有助于自身文化素质的培养。在我国大多数中职德育课的课堂教学效率和学生的学习效果都呈现出一种低迷状态。一些学生学习德育课只是为了应付考试或者是升学需要。很多学生都认为德育课与生活无关,没有必要学习。另外,德育课作为一门政治基础的课程,包括哲学、政治等方面的问题,许多学生对此不感兴趣,再加上教师授课方式单一,使得学生对问题的理解、学习更困难。

三、中职德育课有效教学方式

当今社会德育教育水平下滑,很多学生得不到正规的德育教育,为了使德育教育发挥出应有的作用,我认为,可以通过改善中等职业学院德育课程的教学模式、方式,加大德育教育重要性的宣传力度,增强渗透力,让更多的学生受到良好的德育教育。

因此,根据我国现阶段中职德育课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我认为可以从以下方面丰富改善中职德育课的教育。

(一)提炼德育教材,丰富教学内容。

中等职业学院主要是以培养基础性专业素质人才为主要目的,帮助更多的学生获得知识。因此,中等职业学院的德育课教学应当从学生自身出发,教学内容应当更贴近于职业社会和生活,更注重实践操作。传统的德育课主要是以教科书内容为主,注重理论知识的学习。现如今,社会竞争力逐年增强,越来越多的大学生就业困难。中职学生如果想要在社会上立足,就应当学会摆脱传统教材的局限性,懂得发散思维,拓宽知识视野。中职德育课老师应当摆脱传统教材和教学模式的束缚,多学习多关注新教育模式,懂得从生活中提炼德育知识,正确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可开设《经济政治》、《文明礼仪》、法纪教育,帮助学生掌握基本的经济政治常识。同时,由于中职学生相对来说行为习惯较不良,开设文明礼仪、校纪校规教育可以配合完善学生的养成教育,使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礼仪习惯。

可开设《哲学基础知识》和《心理健康教程》,在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的同时,也帮助学生学会适当的心理调试技术。因为在经过半年的中职学习后,学生可能在心理上和以前的学习生活产生一定的偏差,而且此阶段的学生正处于心理上的“狂风暴雨”期,容易产生心理困惑。

可开设《法律基础》、《就业与创业指导》、《职业道德》。一方面,帮助学生学习法律,做知法、懂法、守法的公民。在面临一些侵犯自身利益的事件时,懂得使用法律武器维护自己的利益和人身安全。另一方面,学习就业与创业指导课程,帮助那些即将步入社会的学生明确人生方向,提前做好就业准备,强化创业意识。

此外,以学生就业为导向,整合德育教学内容,形成德育模块教学模式。开设哲学课程,从以下四个方面学习:①学习哲学的辩证思维方法;②坚持从实际出发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③坚持理论知识与实际生活相结合,提高思维的发散能力;④借鉴历史、顺应当代潮流,学会在社会中发展自己,创造价值。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对教学方法的理论基础进行研究,淡化哲学知识的系统性理论论证。从中职学生身心发育特点、教材特点和教学特点出发,采取启发式、直观式、讨论式和案例式教学法,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改变哲学课程中“老师难讲,学生难学”的状况。

(二)采取情境教学方式,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教学有效性。

传统的教学模式主要是以书本上的知识为主,传授理论知识。教科书上的知识是对现实生活实例的提炼,在对理论知识学习的过程中应当学会将所学知识回归于学习。中职学生大多处于青少年时期,对于事物的好奇程度和求知欲望都很强烈。抓住学生这种心理,采取情境教学方式,通过借助一定的设施设备和场景工具,创设情境,在参与的过程中学会关心关爱、合作交流等。此外,德育课老师可以有效利用多媒体设备营造浓厚的课堂学习气氛。比如:利用多媒体投影仪授课。这样学生不仅可以主动了解知识的本质、学习知识,而且可以间接加强学生对于知识的掌握,增强灵活运用的能力。针对一些特别的教育课程,比如《就业与创业指导》课程,可以开展一些演讲比赛、小商品交易会、小发明和角色扮演等活动,调动学生对德育课学习的积极性,间接培养学生的职业道德和创业意识。

除此之外,德育课老师也应当注意学生对于课堂的反馈,通过与学生的交流,及时改进教学方式、风格和模式,同时多加强自身的理论知识储备,多关注与理解时事。

四、结语

中职德育课作为我国高等教育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从学生的身体健康和中等学院培养的目标出发,大力宣扬中职德育课课程的重要性,加强中职德育课教师对中职德育课的特殊性认识、对教学方法的理论研究,注重教学方式的有效应用和研究,注重学生素质文化的培养,注重学生对德育课兴趣和就业意识的培养。

参考文献:

[1]董菲.中职德育课有效教学方法的研究与应用[D].东北师范大学,2010-05-01.

篇(4)

【关键词】中职学校 德育课 教学质量 对策

【中图分类号】G6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2)07-0246-02

随着我国职业教育的不断发展,国家对职业教育投入和要求也越来越高,思想政治教育也越来越受到重视。随着职业学校办学规模的迅速扩大,生源途径日趋多样化,学生的思想素质和文化基础参差不齐,学生管理和教学难度随之加大。另一方面,学生到职校就读就是为了毕业后能谋求一个相对较好的职业,所以对能直接提高他们职业技能的专业课比较重视,而对不能直接提高他们就业技能的德育课一般兴趣不大,这就增加了德育课教学的难度。再有,部分德育课教师仍采用传统的以讲授为主的教学方法,不能适应现代中职生的学习特点,因此,德育课教学效果不理想。那么,如何提高职业学校德育课的教学质量呢?笔者结合教学实践,对现阶段职业学校德育课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做些分析和探讨。

一、中职学校德育课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一)对德育课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对德育课重视不够,教师教学方法单一陈旧

学生、家长,甚至是学校领导、老师,都不同程度地认为:德育课不重要,因为德育课不能直接提高一个人的专业技能;德育课是空谈的理论,不能解决实际工作中的技术问题,只是因为上级教育行政部门的要求而不得不开设这门课。一些德育课教师还多采用传统的教学方法,多以说教为主,方法比较僵化,容易出现教师满堂灌、学生被动听的局面,课堂气氛沉闷,教学效果不明显。

(二)应试实用观念未转变,学生学习兴趣不浓

主动学习离不开观念的指导,离不开学生对待课程的态度。由于社会及教学评价观的影响,学生将德育课当作一门不得不需要应付的课程来看待,并未给予应有的重视,学习德育课没有兴趣,平时学习无所谓,考试只求及格过关,因而就出现“教师考试考什么,就学什么,考到哪就学到哪”的现象。

(三)学生基础较差,学习意识较弱,厌学心理严重

中职学生大多数是因为没能考上高中,才就读于中等职业学校的。一方面,中职生的文化基础较差,他们对新知识的学习难度较大,在学习上感到吃力,因而容易对学习丧失信心;另一方面,不少中职生的家庭条件相对差些,这也容易使他们产生自卑心理,从而有可能导致部分学生缺乏学习知识和技能的勇气和信心,厌学心理较严重,有的干脆自暴自弃,放弃学业。

二、提高中职学校德育课教学质量的对策

由于中职学生的基础差,所以教师在教学中应适当放慢进度、降低难度,让学生能消化吸收所学的知识;同时,还应加强教学的直观性和实用性,合理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尽可能体验知识的构建过程,享受成功掌握知识的乐趣;教师还应当赏识自己的学生,挖掘每个学生的“闪光点”,关注每个学生的进步,帮助学生树立学好课程的自信心。在实际教学中,要提高中职学校德育课的教学质量,应注意以下几点。

(一)转变教育观念,明确角色定位

作为新时代的教师,首先,要正确认识德育课程的重要性。学生通过德育课的学习,能有效提高他们分析和处理问题的能力;能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能有效提高他们的爱国热情和民族自豪感,培养他们形成良好的道德素质和思想品德,所以在中职学校必须开设德育课。其次,领会课改理念,转变教学观念。教师应转变旧的不适应现代社会发展的教学观念,用先进的教学理念来指导教学。在教学工作中,教师不再是课堂教学的主宰,而是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参与者,应改变教师“一言堂”的现象,由教师单向传授变为师生双向互动或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多边互动,让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以体现学生的主体性。

例如,在进行《依法生产经营》这一章节的教学时,选择“三鹿毒奶粉事件”的案例让学生进行分析讨论。先由教师或知道这一事件的同学简介“三鹿毒奶粉事件”的情况,然后引导学生思考和讨论问题:为什么会发生“三鹿毒奶粉事件”?它有什么危害?对社会、企业和个人都有哪些影响?这一事件有哪些警示作用?学生先在小组内自由讨论,组长记录发言情况,然后在班上进行交流,最后教师进行点拨和总结。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是课堂教学的组织者,是学生学习活动的引导者。教师在学生学习过程中,应注意巡视指导,对学生的问题适时进行点拨指导,启发引导学生自由发表意见并可参与其中的讨论;指导学生学习知识的同时,更注意指导他们掌握学习的方法,从而提高他们的自主学习能力。

(二)开发利用丰富的教学资源,适当处理教材,提高德育课教学的针对性和时效性

篇(5)

关键词:职业院校;德育管理;问题不足;方法策略

德育管理工作是任何阶段任何院校都没有办法回避的一项重要工作,德育工作的开展是为了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与道德素养,完善学生的人格发展与思想道德素质,将学生培养成为适应社会发展的德才兼备的优秀人才,满足社会的发展和需要。但是在当前的职业院校管理工作中,还有许多问题影响德育管理工作实效性的提升,本文将着重对职业院校德育管理工作的问题与对策进行研究。

一、职业院校学生德育管理现状

1.德育管理的方式方法陈旧、单一

在当前的职业院校学生管理的过程中,德育工作一般是通过课堂教学来进行,进行的方式方法比较单一,缺乏创新。职业院校的德育工作者总是高高在上,习惯于居高临下的指挥,在进行德育工作的时候没有创新,按照书本内容进行机械的讲解,不注重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热情的调动,强调学生对老师权威的无条件服从,忽视学生德育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忽视学生内心的感悟与思考,忽视学生的个性发展与个性理解,德育工作很难做到个性化教育。德育工作者与学生之间没有心贴心的交流与沟通。德育教育过程通常是教师讲解,学生被动接收,教学模式一般是“填鸭式”、“满堂灌”。这种德育管理的方法仅仅依靠简单的说教,忽视学生内心的活动与感受,忽视学生学习中的主观能动性,将学生作为接受德育知识的“容器”。在德育教育工作中,单纯的依靠说教和命令,要求学生做什么与不做什么,长此以往,学生势必产生逆反心理与抵抗情绪。

2.德育工作的工作体系不完善

职业院校的德育工作的管理体制中,主要存在着两种形式:一种是校长负责制。另一种是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在第一种管理体系中,校长对学校的各种工作全权负责,教学管理、人员管理、行政管理等等都是校长的职责,在这种情况下,校长很难对德育工作进行细致的管理。作为发挥监督作用的党委又不能越俎代庖,因此,职业院校德育工作缺乏细致的管理。在第二种管理体系下,是由党委书记全权负责学校的德育管理,校长在德育工作上没有责任,因此,对德育工作的开展缺乏积极性与自主性,德育工作很难开展。因此,职业院校缺乏权责明确的德育管理体系,不利于德育工作的开展。

3.德育管理工作观念落后

在许多职业院校中,院校领导者与管理者对德育管理工作的重视程度不够。认为职业院校教学的目标与任务就是促进学生技能的不断提升,忽视学校德育工作的深入开展。认为学生的德育课程只需要在德育课与政治课上进行,其他部门较少涉及。院校领导者一直在强调德育工作的重要性,但是在实际的教学中却没有给予充分重视。德育工作往往只是“雷声大雨点小。”甚至有的职业院校认为院校的主要工作就是将专业课搞好,学生的思想出现一点问题基本上不是问题,只要不严重违纪和违法就可以不追究,德育工作总是浮在水面,流于形式。在这种观念影响下,德育工作很难有效进行。

二、促进职业院校德育有效实施的方法

1.改进德育工作开展的方法。职业院校开展德育工作的主要渠道就是课堂教学,实施德育工作的主要途径就是实施德育课程。职业院校中的德育课程,可以分为隐性课程与显性课程。显性课程是院校中教学计划中的课程,是指院校中开设的德育课程。隐性课程是指独立于院校正规课程之外的,包含德育思想和德育活动。显性课程注重给学生传授德育知识,隐性课程注重培养学生的德育情感。职业院校开展德育教育的主要途径就是实施德育课程教学,有利于促进德育工作的顺利进行。

2.丰富德育工作内容。在当前的职业院校的德育工作中,主要通过德育课程的途径来实现。因此,需要全面的丰富德育工作的内容,发挥德育课程的重要作用。很多职业院校的教师认为学生只需要学习专业知识与专业技术,只要专业课通过了,其他都不重要。而且,职业院校没有政治考试的束缚,德育学习没有有效的监督,在这种制度的影响下,德育课程变得可有可无,成为摆设。即使院校开展了德育课程,内容上也比较抽象难懂,学生对德育内容也产生了厌恶反感的情绪。因此,德育课程需要不断地丰富其内容,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要不断改进德育的教学模式,提升德育教师教学的实效性,让德育课程内容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充分发挥德育课的功能与作用。《职业学校德育大纲》指出“德育课教学应贴近学生、贴近职业、贴近社会,注重实践教育、体验教育、养成教育,做到知识学习与能力培养和行为养成相统一,切实增强针对性、实效性和时代感。”因此,需要不断丰富德育课的内容。

3.加强德育工作的队伍体系。职业院校的德育工作是一个比较复杂的体系,需要院校内部各个工作部门统一领导、分工合作,需要院校、社会与家庭的统一,并形成合力。在职业院校的德育管理过程中,需要加强内部的管理工作,促进德育工作的有效进行,又要充分调动社会与家庭中的各种积极因素,全方位互动、内外结合,构建德育工作的完整体系,保障德育工作的有效进行。因此,若想促进职业院校德育工作的有效进行,必须不断加强德育工作的队伍建设,建设权责明确,分工协作的德育体系,形成院校、社会和家庭的三种合力,促进德育工作的有效开展。

4.完善德育工作队伍建设。随着职业教育的发展,德育职业院校中的德育建设面临着新的问题与挑战。职业院校的德育建设的任务越来越重,因此,需要加强职业院校德育教育的队伍建设,建立健全德育教师的选拔和任用机制,加大对职业院校德育教师的培训,推行德育工作的考核和奖惩激励机制,促进德育工作的队伍建设逐渐完善,促进德育工作的有效性逐渐提高。

总而言之,在当前的职业院校中,德育的管理仍然存在着一些问题,制约着德育工作的顺利进行,职业院校教师需要在新的教育形势下,要不断探索德育管理的新途径与新方法促进德育工作有效开展,为社会培养德才兼备的高技能人才。

参考文献:

[1]吴指辉.新形势下学校德育工作的思考[J].浙江师范大学学报:社科版,2002(3).75-78.

篇(6)

关键词:中职;德育课程;新疆;实效性

一、扩大课程开课年级范围

除了教育部规定的德育课程之外,根据新疆特殊的地域和民族特色,自治区要求全新疆各大中专院校开设《新疆历史与民族宗教理论政策》课程。我校根据自治区要求开设了此门课程。在遵循教育部、自治区相关课程开设要求的基础上,结合我校实际,又在此课程开设的年级范围方面进行了新改革。按照教育部和自治区中职德育课程必修课开设要求,德育课程的开设对象为中职一二年级学生,我校在此基础上增加了三年级、高中班和成人函授班,为学校全部年级学生开设了德育必修课程。其中,三年级一学期和高中班一学期开设《新疆历史与民族宗教理论政策》课程;成人函授班在已开设的德育课程基础上增设了《新疆历史与民族宗教理论政策》课程。

二、编写课程校本读物

新疆阿勒泰畜牧兽医职业学校是一所培养畜牧专业技术人才的中等职业学校,哈萨克族学生的比例达到了98%以上,为了能使该课程收到更好的教学效果,提高课程实效性,学校特组织相关人员,编写了校本读物,读本以哈萨克族的历史文化等为主要内容,使学生更易于理解和接受。学生通过课堂教师的讲授,再结合校本读物的阅读,就能够比较容易接受所学的内容。

三、邀请校外专家担任课程兼职教师

在学校的德育工作实施中,专兼职的德育力量各有不同作用,它们之间不能相互代替,要形成合力,实现功能互补,既要重视德育工作的相对独立性,又要重视德育工作的广泛渗透性,并且要充分认识到德育兼职队伍的重要性。阿勒泰畜牧兽医职业学校积极与阿勒泰地委讲师团联系,聘请两位讲师团成员担任该课程的兼职教师,充实了课程兼职教师,形成了校内校外人员,在课内外共同参与课程教育的网络。

四、完善教学资源

根据该课程使用的教材和独特的区域特色,学校组织德育教研室人员制订了符合学校实际的课程标准和教学大纲,同时,任课教师根据课程标准制作了相应的教案、教学课件,不断完善课程资源库,充实了图片库、视频库、试题库等资源。为该课程的教与学都做好了充分的准备。

五、开辟课外教育基地,积极开展活动课

合理利用阿勒泰地区的德育资源,引导学生接触社会,丰富社会实践活动。学校将阿勒泰市哈萨克族民俗文化展馆、阿勒泰地区博物馆、阿勒泰市沙里福汗公园等作为学校德育基地,结合《新疆历史与民族宗教理论政策》课程内容,以灵活多样的授课形式展现课堂内容,邀请哈萨克族民俗文化展馆的讲解员为课外辅导员。

篇(7)

一、职教德育课堂的特点

德育课程在职教院校文化基础课中占据重要位置。单从学科自身性质看,它以培养学生综合素养为宗旨。而上升到思想教育高度讲,它是塑造学生健全人格的重要阵地。与其他学科尤其是职教专业课相比,德育课堂有着自身独有的特点。

(一)德育课堂是与学生心智的对话

德育课堂不能局限于完成知识性教学任务,而要力图实现人心的对话。德育课程与其他学科相比,内容更广泛,哲学、政治、法律、经济、道德等诸多内容均有涉及。其范围之广,注定会在深度上有所“牺牲”。不难看出,德育课的教学目标明显更倾向于对学生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及个性和能力的关注。因此可以说,德育课的本质是实现与学生心智的对话。教师在课堂上要设法传递正面世界观,而学生的良好反馈则是心智成长和能力提升的重要表现。

(二)职教德育课的特殊施教思路

如前所述,由于德育课程在其内容上的天然“硬伤”,加之职教生普遍对文化基础课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德育课堂的知识性教学自然很难有“市场”,这就要求施教者在教学手段上进行一番精心思量。鉴于每位学生在各自心智成熟度及能力素质上的参差不齐,这就要求在施教中尽可能照顾到每一位同学的实际情况,做到“人人参与”、“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反之,一旦脱离每位学生实际情况,德育课堂注定会分化为一场“格式化”的“注意事项宣讲会”,教学效果恐难以确保。

二、“因材施教”理念与当代职教德育课堂

子路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如之何其闻斯行之?”冉有问:“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公西华曰:“由也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求也问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赤也惑,敢问。”子曰:“求也退,故进之;由也兼人,故退之。”(摘自《论语・先进第十一》)

(一)孔子“因材施教”理念及典故

孔子提出了两种他自认为最重要的教育方法:一是启发式,二是讨论式。而我们从《论语》很多对话和讨论中不难发现,“因材施教”理念贯穿整个施教活动。

如《论语・先进第十一》当中所述,子路和冉有问孔子同一个问题,“知道了就要去做吗”?孔子却做出了不同回答:对子路说,听到了也要征求父兄的意见;而对冉有却说,不要犹豫,听到了就去做。之所以如此,盖是因为孔子看到了这两位学生的个体差异,这是孔子“因材施教”的典型例证。

(二)“因材施教”理念对当代职教德育课堂的重大意义

如前所述,孔子是要培养治国人才的,这样的人必定要能做到“活学活用”。因此,“因材施教”的必要性是不言而喻的。笔者认为当代教育,尤其是职业教育,教出的学生虽不指望都能走上治国理政之路,但至少要让他们做到“学以致用”。这起码要求学生具备两个心态:一是体会出所学是有用的;二是感受到所听是能接受的。

那么,如何教,学生才会学?如何讲,学生才会听?这就需要通过多种施教方法,真正做到“因材施教”,从而让每位学生找到自己在课堂上的“存在感”,进而试图领悟德育课程的真谛,方才彻底达到德育课的施教目的。

三、“因材施教”理念在构建生成性德育课堂中的具体实践

如本文开头所述,笔者在一次德育课堂上试探运用“因材施教”理念得以成功,对此反思良多,其中感悟最深莫过于对建构生成性课堂的思考。笔者认为,对于职教德育课堂来讲,生成性课堂的建构更为重要,乃是贯行“因材施教”理念的绝佳载体。

(一)德育课堂的互动思路

笔者认为,德育课堂上的问答与其他学科有所不同,更强调开放性和包容性。不直接向学生灌输某种“唯一”的答案,而要与学生共同提高和成长,如多用“我们一起来学习”,“我们一起来感悟”这样的引导语,充分听取来自不同学生尤其是个性化学生的“非主流答案”,甚至从看似荒唐的言论中找出合理的成分,进而加以正向引导,最终建构出生成性德育课堂。

例如,当教师提议讨论“道德与金钱,哪样更重要”时,有些较为个性的学生就在下面小声起哄说:“当然是金钱重要!”此时,施教思路就得从该实际状况出发。一开始支持该种观点(基本的金钱是人们的生存保障);然后分析金钱本身的特点(本身无价值,只是用于交换的等价物);接着讨论金钱的来源(通过人们的本分诚信得来),进而升华(请大家考虑一下,如果一个人总是贪图小利,以不惜牺牲自己的名声为代价,那他能赚到钱吗?)最终引导学生领悟到“过分强调金钱反而得不到金钱”(欲速则不达)。抓住时机(学生课上一句“不经意”的话)适时构建生成性课堂,实现德育目标。

(二)德育课堂中“计划外事件”的应对思路及实例反思

一般来讲,德育教师的宣教过程相对于学生来说是被动的,即使通过启发式、讨论式的互动策略,恐怕仍然停留在“言传”的技术层次,若能上升到“身教”的至高境界,那么德育效果必定是不言自明的。

四、尝试性结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