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精品范文 > 社会治理的途径和措施
时间:2024-01-20 16:37:15
序论:写作是一种深度的自我表达。它要求我们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真相,好投稿为您带来了七篇社会治理的途径和措施范文,愿它们成为您写作过程中的灵感催化剂,助力您的创作。
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是建立和保持良好社会治安秩序、维护社会政治稳定的基本方针,是解决社会治安问题的根本途径。为进一步推动和促进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落实综合治理的各项职责任务,切实体现社会治安综合治理“谁主管、谁负责”的原则,贯彻“打防结合,预防为主”的方针,抓好综合治理各项措施的落实,维护全县社会治安的安全与稳定,现签订20__年莲花县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目标责任状。
一、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目标责任
(一)加强综治工作领导,形成层层抓落实责任制度。各科、所、队长是本单位的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第一责任人,对本单位的安全和稳定负总责,要切实承担起政治责任,把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列入重要议事日程,每季度要召开综治工作专题会议,研究部署阶段性工作。
(二)切实落实综合治理各项防范措施,加强各项治安管理工作。落实综合治理各项措施,做到平时有安排、有部署、有小结,年终有总结。准时参加县局的综合治理工作会议,及时完成会议安排的各项任务。
(三)要对本单位、本辖区的热点难点问题做到早发现、早处理。要本着“可散不可聚、可解不可结、可顺不可激”的原则,认真作好矛盾纠纷排查调处工作。一方面要坚持一切从群众利益出发,体察社情民意,最大限度的减少矛盾纠纷的发生;另一方面要制定并落实责任制,大力排查调处矛盾纠纷,对已存在的矛盾不回避、不遮掩,力求把矛盾化解在基层,把纠纷化解在萌芽状态。
(四)开展安全文明创建活动。认真落实领导带班、民警24小时值班制度。杜绝本单位发生刑事、治安案件。本单位发生刑事案件和民警违法犯罪的,综合治理一票否决
(五)把本单位计划生育工作纳入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目标管理工作中,按照《20__年莲花县公安局落实计划生育综合治理的实施意见》的要求,落实计划生育管理措施。
二、奖励和处罚
(一)县局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领导小组负责对各单位的综治工作进行协调、监督、检查,年终组织对各单位的社会治安综合治理责任状落实情况进行考核。对工作成绩突出、落实责任目标彻底的单位和个人给予奖励,并通报表彰。
(二)对未落实社会治理综合治理工作责任状事项的单位,按有关规定予以处罚;由于未落实综治工作措施,造成不良后果的单位,按有关规定追究相关责任人的责任。
三、本责任书对继任者有效
本责任书一式两份,县局、各科所队室各执一份。
县局责任人:
为进一步深化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营造浓厚工作氛围,进一步推进“平安××”建设。5月20至6月20日,我乡根据县综治办下发的关于印发《关于开展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宣传月活动的实施方案》的通知精神,广泛开展了以“强化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推进“平安××”建设为主题的综治宣传月活动。在上
级领导的重视和各部门的大力配合下,此次活动取得了较好的成效。现将活动情况总结如下:
一、领导重视,组织得力
根据县综治办的要求,结合我乡实际,经乡党委研究决定成立了以党委书记为组长,副书记为副组长,其他副职为成员的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宣传活动领导小组。办公室下设综治办。领导的高度重视和科学合理的人员安排,不仅为此次活动的开展提供了人力资源和广泛的有效宣传途径,还提拱了坚强而有力的政治保证。
二、统筹安排,精心部署
乡综治办公室召开了“综治宣传月”活动领导小组成员、各村负责人和乡直单位负责人会议,对重点活动进行了分解落实,并对各村和乡直有关部门“综治宣传月”活动的组织实施提出了具体要求。对活动的组织领导、活动内容、活动重点等作了明确要求,各村党支部、村委会、各单位以发放宣传品等形式进行宣传。在单位醒目的地方悬挂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宣传横幅。在学校开展一次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知识教育,加强师生对反对“×××”等组织活动的教育和青少年法制观念的加强,确保我乡的社会政治稳定。以宣传月活动为契机,把反警示教育活动和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宣传月活动有机结合起来,扎实有效地做好组织排查活动,确保源头上预防和减少各类影响社会稳定问题的发生;按照5月11日召开的“全省、全市十一运会社会稳控和安保工作电视电话会议”精神的要求,结合我乡实际,做好了各个重点建设项目泄洪漕工程、四段青岛世恒项目区、永胜煤田建设等工作的稳定和安保,推动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宣传月工作扎实有序开展。加强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的宣传力度。各学校法制副校长、法制辅导员发挥作用,在所包的学校开展了三至五次大型法制宣传教育,积极预防和减少在校生违法犯罪。乡财政安排专款用于支持综治宣传月活动的开展,确保了各项活动的顺利实施。
三、形式多样,内容丰富四、突出重点,加强预防,深入开展矛盾纠纷排查调处活动,全面开展安全生产大检查。
关键词 破损山体;生态修复;治理措施
中图分类号 X171.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4)03-0267-01
破损山体的修复治理是以绿化为主的生态修复工程,是一项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德政工程,也是一项投入较大、施工复杂、技术含量高的系统生态建设工程。2012年以来,辽宁省提出了以破损山体生态修复治理为重点的“青山工程”生态建设,经过2年的破损山体生态修复治理,丹东市共治理破损山体921.27 hm2,极大地推动了该市的绿色增长和可持续发展。然而,在破损山体生态修复治理的技术措施上,还存在一些问题,在实施过程中要注意把握以下几点。
1 科学编制施工方案
对破损山体生态修复治理施工前,要进行实地考察,确定可行的生态修复治理技术路线[1-2],编制施工设计方案,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制定方案时首先要确定损毁山体的破坏类型,比如矿山坑口屈洞型、采石场露天破损型、山体切面断开型、尾矿堆积山体型、山体取土平面型等,针对山体损毁面积、回填土石方量、表土来源与数量,确定栽种植物种类、数量和栽种与遮盖方式;最后要确定施工时间,作出用工、车辆、耗材、土石、苗木等工程概算和施工要求,绘制有关项目位置图、项目现状及预测分析图、项目生态修复规划图、项目施工设计图和治理后效果图。做到认真规划,严格设计,依设计施工,确保修复质量与效果。
2 把握合理技术途径
在落实修复山体的技术途径上要推行生物工程与还土工程相结合、造林与种草相结合、栽种乔灌树木与栽种藤本植物相结合、绿化覆盖与工程护坡相结合、绿化美化与景观造园相结合、营造生态林与营造经济林相结合。针对不同区位、不同类型的损毁山体,综合运用土建、生物等技术途径,灵活进行设计,把损毁山体治理成生态防护、休闲观光与经济效益相结合的样板工程。修复矿山、采石场等损毁山体,在设计施工中,按照省政府的要求思路,因地制宜、一地一策、一矿一措、分类施策。做到“五个结合”,即与土地整理相结合、与城镇化发展相结合、与工业区建设相结合、与改善居民生活条件相结合、与建立矿山治理长效机制相结合、使青山修复治理项目发挥最大的生态、社会和经济效益。
3 运用适宜技术措施
一是预防控制措施。主要是在矿山、采石场、尾矿库、废石场等工程建设中,为防止生产者无限、无序扩大山体损毁面积,防止斜坡径流洪水冲蚀已修复林地的表土,以免出现水土流失和泥石流,而采取的修建截水与排水沟、挡土墙等水土保持工程[3-4]。二是工程加固措施。针对矿山坑口、采石场、排岩场、塌陷区、修路破损山体等出现的断面和塌陷地,采取砌墙护坡、网格固土护坡、土石填埋等护坡工程措施,确保堆放土石、矿渣等尾矿库的安全稳定性,为全面采取生物工程措施打下基础。三是土壤修复措施。主要是针对破损山体的地表土壤损失后无法栽种树木的情况,采取客土、回填表土、填加基土等措施,恢复林地土壤理化性状。回填土要分2步进行,先填加碎石和土壤混合基土,形成水分渗透层,增加土壤通透性,可利用废弃矿渣、碎石渣、弃土场、城乡拆卸建筑垃圾等作为填加基土,厚度不低于30 cm;然后回填厚度不低于30 cm的表层熟土,并进行平整和挖坑整地。
4 采用立体多样化设计
对破损山体生态修复施工设计,要根据山体损毁的面积、形状、恢复难度、所处区位、矿山周边环境与经济实力等情况,统筹采取绿化、美化、香化、效益化、景观化设计模式,宜树则树、宜草则草、宜花则花、宜果则果、点块结合、景绿结合、修废利废,把破损山体生态修复项目与植物造林和城乡绿化美化结合起来,将破损山体生态修复工程建设成为绿化美化的精品工程。节俭、科学、求实、立体多样化设计施工。
5 落实施工与管护责任主体
一是落实矿山等业主的治理主体责任。采取严厉的经济和行政手段,确保对破损山体生态修复不走过场、不出现返工,确保按设计施工。二是落实当地政府和有关部门的监督管理责任。对破损山体生态修复的全过程监督管理对保证施工质量非常重要,要落实责任单位和责任人,签订责任书,进行事前、事中和事后全程监管与审计,确保按设计施工,保证修复效果尽快显现。三是落实林地所有人的监督管理责任。一般矿山和采石场的林地所有人大多为村集体和林地承包者,编制破损山体生态修复方案与设计时,要征求土地所有人的意见,土地所有人要出具破损山体生态修复意见书,意见书要经村民代表议定后签字盖章。林地使用权人或治理主体要出具破损山体生态修复承诺书,从而建立矿山业主、政府部门与林地所有权人多方相互制约、相互监督的责任机制。
6 参考文献
[1] 于荣,沈夫钧,张黎华,等.建立集体森林资源资产化管理体系初探[J].林业经济,2010(5):37-40.
[2] 王志为,王春.丹东市林产资源现状与发展对策[J].科技资讯,2008(1):147.
近年来,全省各级政法综治部门在党委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坚持以创新社会治理引领平安建设,以平安建设承载社会治理创新,取得了显著成效,我省综治工作绩效和公众安全感连续多年位居全国前列。但我们也清醒地认识到,随着经济体制、社会结构、利益格局、思想观念的深刻变化,社会治理面临着许多新课题、新挑战。作为东部沿海发展较快的地区,我省社会治理领域遇到的问题比较早、比较多。近年来,受国内外各种复杂因素的影响,我省维护政治安全压力不断加大,反恐怖斗争形势严峻复杂,社会矛盾纠纷持续易发多发,治安要素管控难度明显上升,网络空间安全隐患更加凸显。必须着力创新,切实解决上述诸多难题,深化平安江苏建设。
党的十以来,对创新社会治理、深化平安中国建设作出了一系列重要指示,中央和省委作出了一系列决策部署,归纳起来说,根本目标就是要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治理体制机制,维护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防范各类社会风险,增强社会发展活力,提高社会治理水平,确保人民安居乐业、社会安定有序、国家长治久安。重点工作包括健全社会治理格局、创新社会治理体制机制、完善社会矛盾多元化解机制、构建立体化信息化治安防控体系、加强安全生产体系建设、加强流动人口和特殊人群服务管理、激发社会组织活力、完善信息网络管理等。把中央和省委的上述部署要求落到实处,必须转变社会治理理念,做到“七个更加注重”,即:更加注重创新引领,把创新作为推动社会治理和平安建设工作的第一动力,大力推进工作理念提升和体制机制、方法手段创新,用创新的思路、改革的办法解决问题、化解风险、应对挑战。更加注重主动防范,增强工作预见性、前瞻性,从末端处理中发现前端治理中的普遍性、趋势性问题,由侧重解决显性问题向着力解决深层次问题转变,由被动处置向主动预测预警预防转变。更加注重开放共治,有效动员社会各方积极投身社会治理实践,激发起社会自治、自主、能动力量,推动社会管理体制向党政主导、社会共治的社会治理体制转变。更加注重资源整合,进一步整合社会治理力量资源、服务资源、政策资源、信息资源,提高工作要素集成度和综合利用率,推进社会治理由单项突破走向整体推进、由分散建设走向融合发展、由局部见效走向全面提升。更加注重科技支撑,主动适应“大数据”、云计算时代的新形势,加强整体规划,推动社会治理信息系统建设和实战应用,努力把信息化建设成果转化为社会治理和平安建设的核心战斗力。更加注重法治保障,善于从法治层面谋划工作思路,善于通过法治方式预防化解矛盾,善于运用法律手段防范打击各类违法犯罪,善于建立健全法规制度规范社会治理各项工作。更加注重基层基础,强化基础性设施、基础性平台、基础性机制建设,使基层社会治理工作有足够的力量、有实体的平台、有管用的机制,筑牢平安建设的根基。在具体措施上应着力推进五个方面工作创新:
创新升级立体化信息化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坚持高起点谋划推进,将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建设纳入党委政府的民生工程、实事工程,逐级认真研究制定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建设方案和年度实施计划,特别是高标准研究制定技防城建设、技防小区建设、重点部位视频监控系统建设等专项建设规划。推动科技应用创新,以技防城建设为抓手,加快提档升级步伐,着力推动公共安全视频监控建设联网应用工作,大力推进大数据指挥服务中心建设,完善“视频+N”实战应用机制。强化网络社会服务管理,强化网上网下一体化防管措施,完善依法处理、舆论引导、社会面管控“三同步”机制。深化重点地区和突出治安问题整治,坚持层层挂牌督办制度,坚决扭转少数地区治安混乱现象,努力提高人民群众安全感和满意度。
创新发展矛盾纠纷多元化解机制。按照“属地管理、谁主管谁负责”的原则,进一步健全党委领导、政府主导、综治协调、有关部门负责、社会各方面力量参与的工作格局。促进多元化解方式健康发展,进一步加强和规范人民调解、行政调解工作,拓展司法调解范围,促进调解、仲裁、行政裁决、行政复议、诉讼等有机衔接,探索协商、中立评估、第三方调处等矛盾化解方式的运用,确保各类矛盾纠纷有适合的途径得到及时有效预防和化解。搭建多元化解方式对接平台,进一步推进县乡两级调处中心规范化建设,加强诉调、检调、公调、访调对接以及专业性矛盾纠纷化解平台建设,不断增强预防化解社会矛盾纠纷的整体合力。完善多元化解工作制度,健全社会矛盾纠纷分析研判机制,提升利用信息化手段开展分析研判的水平,真正做到对社会矛盾纠纷的及时发现、有效处置。
创新流动人口和特殊人群服务管理措施。创新流动人口服务管理,稳妥推进户籍管理制度改革,完善流动人口居住证管理办法,健全流动人口信息社会化采集机制,全面落实“以房管人”“以业管人”等措施。创新特殊人群服务管理,认真抓好近年来中央和我省出台的特殊人群服务管理政策措施的落实,切实发挥政策的引导效应;完善特殊人群分类服务管理措施,以分级分类管控为基础,区分不同类别、根据各自特点,分类施策、分级管控,促进特殊人群服务管理工作更加精细化、科学化;加强特殊人群服务管理队伍建设,以专业化服务、社会化帮扶为支撑,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等途径,培育、引导社会组织为特殊人群提供针对性、综合。
创新基层社会治理工作体系。进一步提升综治中心规范化水平,认真落实中央综治办等部门下发的《综治中心建设与管理规范》,坚持硬件建设标准化、组织机构实战化、运行机制高效化、服务管理精细化、保障措施长效化,充分发挥综治中心统筹力量、整合资源、协调指挥的作用。不断提升网格化服务管理水平,充分整合网格内村(社区)干部、大学生村官等各类服务管理力量,明确网格员服务管理职责,切实提高服务管理效能。着力提升平安志愿服务社会化水平,通过建立平安志愿者联合会、协会和分会等组织网络,构建纵向覆盖市县镇村四级,横向拓展到城管、环保、教育、交通、住建、物业等行业的平安志愿者队伍,最广泛地动员组织社会各方力量参与平安建设。
1.1环境检测的现状。
1)环境问题越来越复杂。我国环境问题日益严重,引起环境问题的原因变得越来越复杂,对环境检测的要求也越来越高。目前我国最主要的环境问题有大气污染问题、水污染问题、垃圾处理问题、土地荒漠化、水土流失等。环境检测需要对与环境质量相关的各项指标进行检测,但是,同一个环境问题在不同的时间、不同的地点,其诱发原因往往会有所不同,有时一个环境问题的出现,是由多个原因造成的,存在着很大的不确定性,这给环境检测工作增加了很大的难度。
2)环境检测设备配备不足。环境检测工作中环境检测设备起到非常关键的作用,很多环境问题是用肉眼无法观察出来的,必须要通过专业的检测设备的检测才能得出结果。然而,目前我国环境检测设备配备不足,不少基层检测站的检测设备配置非常简单,对于复杂的环境问题根本无法检测出来。并且现有的检测设备检测水平还有待提高,这给环境检测工作带来了非常大的不便,也无法保证检测结果的准确性。
3)缺乏专业的环境检测人员。环境检测工作除了检测设备以外,检测人员也是至关重要的。环境检测技术所涉及的领域非常广泛,所以对检测人员的要求也非常高。专业的检测人员能够根据自己的专业知识以及工作经验,对环境问题进行初步的估测,再根据估测情况进行检测,这样既能够减少工作人员的工作量,也能够提高环境检测工作的效率。但是,目前我国环境检测人员缺乏,很多基层环境检测站的人员配备极少,有时几个人要完成多个检测任务,这给检测人员带来了很大的工作压力,同时检测结果的准确性无法得到保障。随着环境问题的日益恶化,环境检测任务也会大量增加,对专业的环境检测人员的需求只会越来越大,专业人员缺乏的问题急需解决。
1.2环境检测的流程。环境检测工作首先从取样开始,在取样过程中,要明确分析的对象,确定采样点、采样时间、采样量等。对于不同的污染源在进行样品采集时,所采用的方法、器件、方式、容器都有所不同,要根据具体的环境问题进行分析、确定。其次,样品采集完成后要进行处理和保存,如实的做好登记再送入实验室进行检测。环境检测技术所涉及的知识领域非常广泛,例如物理学、生态学、化学、地理学等,目前我国的环境检测技术主要有重量法、容量分析法、仪器分析法、色谱分析法、电化学分析法等。在完成了样本检测之后,就要对检测结果进行分析,对于检测数据要进行处理,最终得出环境质量的评估结果以及对未来发展趋势的预测。
1.3环境检测的任务及要求。开展环境检测工作的主要任务有两个:第一,分析样本情况,及时发现样本环境中存在的问题,并且要对样本存在的问题作出准确的判断,提出相应的解决措施,为环境治理工作提供依据。第二,对样本环境质量的未来发展趋势进行预测,制定长期的环境保护措施,避免环境质量再次恶化。环境检测的要求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环境检测的最终目的是要确。保居民生活环境的质量。对环境检测的要求首先表现在通过环境检测,能够及时发现居民环境中存在的问题,并且采取相应的措施进行治理,从而提高环境管理的效率。
2)环境始终是在动态变化的,环境治理措施采用不当,会导致环境问题更加恶化,同样,环境治理措施采用得当,则环境会得到改善,环境质量也会提高。环境检测工作的开展要能够通过对样本检测分析,找出能使环境问题得到改善的方法。
3)环境检测一方面是对现状的分析,另一方面也会对未来趋势进行预测,这就能够给相关部门及破坏环境的企业敲响警钟,使其提前做好防范工作,尤其是对于那些违规生产的企业和厂商,提前对其下达整改通知,这也是提高环境治理效果的一个重要途径。
2环境检测对环境保护的作用
2.1环境检测对环境治理的促进作用。环境检测工作是环境治理的基础和重要途径,因此,环境检测对环境治理具有促进作用。环境检测是通过专业的仪器设备以及专业的研究人员对环境样本进行分析,得出具体的数据。这些数据可以真实地反映出环境中存在的问题,对区域内环境质量的等级作出评价,并且还能对污染物的具体情况进行分析,在开展环境治理工作时,就能根据这些具体的原因有针对性的制定治理措施,从而提高环境治理的效果。例如对雾霾天气中的PM2.5的测算,可以反映出空气质量的好坏,同时通过分析,可以确定雾霾是由于空气中含有大量灰尘、硫酸、硝酸等颗粒物,从而判断出雾霾天气的主要来源是由于汽车尾气、工业废气、建筑施工灰尘等,就可以根据这些原因制定出具体的解决措施,例如车辆限行、制定工业废气处理标准、在建筑施工区域内采取相应的防灰尘措施等。所以,加强环境监测,有利于环境治理工作的有效开展,对环境治理具有促进作用。
【关键词】 地下水;水质恶化;防治措施
1 地下水水质恶化的主要特征及其危害
地下水水质恶化是地下水体在自然因素或人为因素影响下,导致地下水质量下降的现象。引起地下水质量恶化的原因很多,诸如:在强烈超采地下水的情况下,地下水位明显下降,致使地区水质差的地下水(咸水、污染等)补给,使得开采层水质发生明显恶化。在自然条件下某些天然过程,如火山喷发、地震等导致地下水水体中某些化学成分和物理性质发生变化;或由于人为开采地下水或进行地下工程,导致含水层的串通,改变原有地下水水质以致不能饮用,地下水水质明显恶化;或由于土壤层受到污染,使浅层地下水水质恶化等,以致超过使用标准。
2 地下水水质恶化的成因
地下水水质恶化的原因很多,但归纳起来主要有三方面的原因:首先存在着引起地下水水质恶化的污染物来源(即污染源)。这些污染源既可以存在于地上,也可以存在于地下。从污染源的成因类型来看可分为两大类。第一类是天然污染源,即自然界本来就存在着的各种劣质水体。如地下高矿化水或其他劣质水体。此外,含水层或包气带中所含的某些矿物 (特别是各种易溶盐类),也可构成地下水的污染源。第二类是人为污染源,这是指因人类活动所形成的污染源。如工业废水、生活污水、工业或生活垃圾、化肥、农药等所形成的地下水污染源。
其次是地下水污染途径。地下水的污染途径是多种多样的,大致可归为四类:①间歇入渗型。大气降水或其他灌溉水使污染物随水进入含水层,周期性的渗入含水层;②连续入渗型。污染物随水不断地渗入含水层,如废水渠、废水池、废水渗井等和受污染的地表水体连续渗漏造成地下水污染;③越流型。污染物是通过越流的方式从已受污染的的含水层转移到未受污染的含水层;④径流型。污染物通过地下水径流进入含水层。污染物能否进入含水层取决于地质、水文地质条件。
第三是地下水水质恶化的水动力和水化学起因。如果说,污染源和污染通道的存在是地下水水质可能恶化的必备条件,那么在开采条件下所出现的水动力、水化学作用则常常是导致地下水水质恶化的直接起因。凡污水体入侵开采含水层,均要求有一定的水动力条件。其一是开采含水层和污水体之间必须存在某种直接或间接的水力联系;其二是由于开采抽水(或污水灌注)在开采含水层中形成相对于污染水体的负压区,从而促使污水直接或间接地流入并污染了开采含水层 。
3 地下水环境保护措施
3.1 管理措施:所谓管理措施,就是为了达到预定的地下水环境质量目标而进行的规划、组织、协调和监督工作。主要内容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地下水环境保护要坚持预防为主的原则;二是要建立健全地下水环境保护的政策法规;三是建立合理的地下水管理和环境保护监督制度;四是必须进行的监测,一旦发现应立即采取措施;四是划定饮用水地下水源地保护区,建立卫生防护带,虽不可能完全杜绝污染,但是它可在一定时间、一定水文地质条件下控制污染,也可以起到保护水质免于污染的积极作用。
3.2技术措施:对已污染水源地的治理措施,应针对引起地下水质污染的主要原因、污染途径和当前国家的经济条件来制定。主要措施有以下几个方面:
3.2.1 治理污染源。污染源包括点源和面源两种类型。点源是指工业“三废“和城市生活污水、垃圾等所构成的污染源,它们是目前集中水源地水质污染的主要来源,其中尤以工业废水的危害最大。因此,结合国家产业政策,调整工农业产业结构,合理进行产业布局。严格限制能耗大、污染重的产业上马,按环境容量确定污染物允许排放总量,必须严格控制工业废水和生活污水排放量及排放浓度,在其进入环境之前应进行净化处理。工业企业应改进生产工艺,加强节水措施,提高污水资源化程度,减少水的消耗量和外排量。在点状污染源的治理中,对于城市垃圾特别是某些工业废渣,对地下水可能产生的污染作用同样不可忽视为使地下水免遭垃圾或工业废渣淋滤液的污染,除对垃圾和废渣采取废物回收、焚烧、发电、生化处理等综合治理措施外,还要根据水文地质条件,为城市垃圾和工业废渣选择合适的堆放场地。面源(或非点源)主要指农业施肥、污灌、农药以及城市暴雨径流等所产生的污染。据美国统计,非点源对环境造成的污染负荷占总污染负荷的50%以上,因此是对地下水污染的一个不容忽视的因素。对面状污染源的治理,主要应该做好以下的工作:慎重地开展污灌。首先要严格执行《农田灌溉水质标准》(GB5084-92);控制灌溉定额,根据环境水文地质条件合理规划污水灌区的位置。尽量使用易被植物吸收、土壤分解的化肥和易降解、低残留的农药,并严格控制化肥、农药的使用量,使它们在土壤层中的残余量和渗入含水层的数量尽量降低。对灌溉污水以及可能引起地下水质恶化的雨水和融化雪水等进行处理达标后使用。
3.2.2 兴建配套的环境工程,大力开展污水的处理和利用。大量污水未经处理便排入环境,是当前造成环境、特别是水源污染的主要原因。因此积极开展污水处理和再利用是治理地下水质污染的治本措施。同时处理后的污水,又可根据其性质用于不同目的的供水,从而既节约了水资源,又保护了环境。
3.2.3 植树造林涵养地下水源。通常有植被的地区,由于植被及地面上枯枝落叶具有滞水作用,增加了下渗时间,从而增大了下渗量。因而加大植树造林力度,对保护地下水资源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4 结语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类对水资源的需求越来越大,同时各类工矿企业排放的废水及城市生活污水,通过排污渠、污水灌溉等途径渗漏进入地下水系统,对地下水水质造成了不同程度的污染,因此对地下水水质恶化原因及保护措施的分析意义重大。
参考文献
关键词:大气污染防治 经验 英国 启示
一、引言
英国是世界上最早实现工业化的国家,同时也是最早遇到环境污染事件的国家。20世纪50年代,英国伦敦由于工业生产和居民生活大量燃烧煤炭,烟尘超量排放,发生了震惊世界的“伦敦烟雾事件”,导致上万人因呼吸道疾病而死亡,使此次事件成为20世纪十大环境公害事件之一。自此之后,英国政府痛定思痛,通过采取有效措施,控制煤炭燃烧、减少尾气排放,如今大气污染已得到有效控制,环境质量也得到根本改善,同时也积累了不少关于大气污染防治的相关经验,这些经验及教训为广东省治理雾霾天气带来诸多启示与借鉴。
二、英国大气污染防治主要经验
(一)不断完善法律体系
伦敦烟雾事件之后,英国政府非常重视立法解决大气污染问题,经过60余年的努力,目前业已形成较为完备的大气环境保护法律体系。与中国类似,英国早期也主要采取“末端治理”来治理空气污染。伦敦市于1954年出台《伦敦城法案》,控制烟雾排放;1956年颁布了世界上第一部空气污染防治法案《清洁空气法》(1968年修订),将伦敦治理模式普及全国。《工业环境健康和安全法》(1972)规定所有污染企业必须采取有效措施避免有毒害气体排入大气,否则予以严厉处罚;《空气污染控制法案》(1974)规定公众对环境质量的申诉权和工业燃料含硫上限。这些措施有效地减少了燃煤产生的烟尘和二氧化硫污染。进入20世纪70年代,交通污染取代工业污染成为伦敦空气质量的首要威胁,为此政府出台系列措施,包括优先发展公共交通、抑制私家车数量以及减少汽车尾气排放等措施以寻求改善城市空气质量。进入20世纪90年代,英国开始寻求改善环境空气质量的综合性措施,出台了《道路车辆监管法》(1991)、《清洁空气法》(1993修订)、《环境法》(1995)、《大伦敦政府法案》(1999)、《污染预防和控制法案》(1999)及《气候变化法案》(2008)等一系列空气污染防控法案,对其他废气排放进行严格约束,制定明确的处罚措施,以控制大气污染。同时,从1995年起,英国依据当年出台的《环境法》,开始制定国家空气质量战略,规定各个城市都要进行空气质量的评价与回顾,对达不到标准的地区,政府必须划出空气质量管理区域,并强制在规定期限内达标。随后英国提出《能效:政府行动计划》(2004)、《气候变化行动计划》(2005)、《英国可持续发展战略》(2005)、《低碳建筑计划》(2006)、《退税与补贴计划》(2007)、《英国能效行动计划2007》、《国家可再生能源计划》(2008)及《低碳转型计划》(2009)等一系列计划与政策,积极改善环境空气质量[1]。
英国大气环境相关法律不仅体系完备,且范围广泛,涵盖了大气污染和尾气排放的方方面面。可以说英国治理大气污染的过程就是相关法律法规不断修订和完善的过程。
(二)公开公平的公众参与模式
英国公民在环境问题的讨论、决策、监督、执行上,有深厚的自治传统和强大的社会根基。英国注重通过立法保障公众环境知情权,是最早将空气治理信息向民众实时通报的国家。官方网络向市民伦敦地区实时空气质量数据以及各污染物每小时的浓度和一周趋势图。英国公民获知空气信息的途径也不被官方独家垄断。公民能直接透过《自由信息法》向政府环保机构索取相关数据,不得被拒绝。政府开设的“英国空气质量档案”网站、民间组织与伦敦国王学院环保组织合作开设的“伦敦空气质量网络”均伦敦地区实时空气质量数据。政府绝不敢指责民间监测组织“非法”、“违规”、“不科学[2]。
(三)重视发挥经济手段作用
英国不但重视通过强制性的法律达到环境治理的目的,还重视通过经济手段促进企业自愿减排。经济手段强调“谁污染、谁治理、谁花钱”,除可增加政府财税收入外,经济措施同传统的行政命令相比具有持续的刺激作用,通过环境成本内部化,鼓励人们采用更为有效的方法减少环境污染,削减污染物数量,逐渐形成自愿减污的环境治理方式。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英国政府就开始通过征收环境税、排污权交易、出台税收优惠政策等措施达到降低治理成本,提高环境治理效率的目标。作为经济干预手段,财税措施对改善英国环境质量效果明显。
(四)注重科技创新及应用
在英国治理空气污染的过程中,科学技术发挥了关键的指导性作用。英国政府鼓励企业采用大气污染控制技术改革生产工艺,优先采用无污染或少污染的工艺,这是防治大气环境污染的根本途径。政府层面上,积极组织、引导和企业生产采用先进工艺;通过经济手段促进企业自愿采用先进技术减排,实现环境成本内部化;通过公众参与和社会激励手段,迫使企业淘汰落后工艺,积极采用更好的减排技术。
三、广东大气污染防治问题与挑战
(一)大气污染源排放结构复杂
目前,广东大气污染正在从煤烟型污染向煤烟型和机动车尾气型污染相复合转变。在城市内部,各类排放源在不同的高度、不同的地理位置排放多种污染物,构成了复杂的大气污染排放结构。
(二)环境空气质量要求提高
随着社会的发展,公众对环境空气质量的要求逐渐提高,国家也适时收紧环境空气质量标准,广东部分城市大气污染物整治工作压力巨大。特别是珠江三角洲地区,由于占全省近80%的多种大气污染物在这一狭小空间集中排放,对珠三角环境空气质量持续改善带来巨大挑战,使珠三角成为全国经济发达地区大气复合污染的典型地区。
(三)多方参与、多措并举的污染治理模式还未完成建立
广东省在大气环境立法和相关政策标准制订方面,还有巨大的改进空间,特别是在公众参与机制、促进企业自愿减排的经济激励政策等方面还没有形成较完善的体制。
四、启示和建议
(一)建立和完善市场调节机制
财税约束与财税激励是英国运用市场机制进行环境治理的显著特征,英国经验表明,完善、有序的排污权交易体系对鼓励企业改进工艺流程、减少污染物排放发挥着重要作用[3]。广东省也应借鉴英国经验,注重采用经济激励方法实现大气环境治理目标。目前,我省已经初步建立了排污权交易制度,仍应配套完善财税政策,简化行政干预,充分发挥财税作为环境治理的市场调节作用,对主动进行节能减排和设备改造的企业提供资金扶持,实现奖罚结合的治污方式;同时,应健全交易市场的监督制度,履行政府部门在排污权交易中的监管职责。
(二)完善地方性法规和技术标准体系。
完善法规规章。加快《广东省排污许可证管理办法》、《广东省大气污染防治条例》的制修订工作,完善总量控制、排污许可、应急预警、责任追究等制度,实现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的有机衔接,按照“谁污染谁负责、多排放多负担”原则完善环境污染损害赔偿制度。健全标准体系。加强广东省地方标准的制、修订工作,加快修订和完善广东省重点行业大气污染物排放限值标准体系。
(三)完善全社会参与机制。
从英国公众参与实践成效看,公众参与不仅提升了公民的环保意识,又对政府的环境行为施以重大影响,倒逼政府谨慎处理环境议题。建议广东省建立和完善环境信息公开制度,及时城市环境空气质量信息和重污染行业企业环境信息;建立和完善环境公益诉讼制度,探索将公益诉讼引入环境纠纷解决机制,将其纳入普通民事诉讼、法律援助制度,进而形成系统有效的环境权益救济制度,将公众日趋增长的环境权益诉求纳入规范有序的管理中,更好地保障公众的环境权益;通过地方立法赋予公众对环境执法行为的监督权,明确规定公众参与监督环保部门的执法行为和协助环保部门查处大气环境违规违法案件的途径与方式。
(四)强化科技支撑。
大气污染防治科技攻关和成果转化推广都离不开技术进步和创新。要进一步加大大气污染领域软科学研究力度,加强相关技术、工艺的研发与应用,切实提高大气污染治理能力。通过自主研发和对外引进相结合的方式,大力发展脱硫、脱硝、除尘、挥发性有机物治理等相关技术产业,支持环保企业建设工程技术研发中心和工程研究中心(工程实验室),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废气处置和利用的产品、设备。加强大气污染防治技术人才与队伍建设,加强人才交流与人员培训,切实提高科研人员、管理人员的科学素质和管理协调能力,逐渐形成国内一流的大气污染防治专家咨询团队、技术研发团队和环境管理团队。
【参考文献】
[1] 张孝德,梁洁. 从伦敦到北京:中英雾霾治理的比较与反思[J]. 人民论坛・学术前沿, 2014, (03): 51-63+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