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刊物 生活杂志 SCI期刊 投稿指导 期刊服务 文秘服务 出版社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首页 > 精品范文 > 小学语文线上教学感悟

小学语文线上教学感悟精品(七篇)

时间:2024-01-19 16:00:03

序论:写作是一种深度的自我表达。它要求我们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真相,好投稿为您带来了七篇小学语文线上教学感悟范文,愿它们成为您写作过程中的灵感催化剂,助力您的创作。

小学语文线上教学感悟

篇(1)

关键词:赏识教育;关爱学生;激发兴趣

赏识教育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实施,具有重要的意义,既有利于开发学生的潜能,又有利于学生正确认识自我、改善自我和发展自我。然而我国小学语文教学中的赏识教育应用存在较多的问题,从而导致赏识教育不能有效发挥教育效果。因此需要相关部门对赏识教育进行有效研究和分析,以促进赏识教育的深入开展,最大限度地实现小学语文教学的有效性。

一、赏识教育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特点

1.赏识教育的含义

赏识教育从字面上理解,即欣赏、认识、教育,欣赏是前提,认识是目的,而教育则是结果。将赏识教育应用于小学语文教学活动中,则需要教师对学生有足够的欣赏和认识,以达成教书育人的目标。学生的学习能力因人而异,为此教师应善于发现学生的优缺点,对学生的优点给予鼓励,反之对学生的缺点加以改正,以实现更好教育学生的目的。

2.赏识教育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特点

(1)特殊性。其一,赏识教育有利于培养学生健康的生活态度。在学生学习中,教师对学生给予肯定,可以增强学生的自信心,进而使学生以积极的态度进行学习;其二,培养学生拥有良好的思想品德修养。(2)必要性。小学语文教学中应用赏识教育,可以最大限度地提高学生的积极性,给学生以最大的鼓励,进而促使学生充分发挥其能力。(3)重要性。语文教学与其他学科存在较大的区别,不仅要教会学生认知,而且要教会学生做人,因而语文教学对学生的道德、价值观、修养等方面起着决定性作用。总之,每个学生都是在不同环境下成长的,因而其学习能力和思想都会存在较大的差异,而语文教师则不能将所有学生协调到同一起跑线上,所以在语文教学活动中应用赏识教育,对学生的想法给予肯定,对学生的进步给予赞美,善于发现学生的优点,可以极大程度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也有利于更好塑造学生的人生。

二、赏识教育在我国小学语文教学中不能更好应用的原因

赏识教育在我国小学语文教学活动中不能更好应用的原因有许多,主要表现在以下五个方面。第一,文化底蕴因素的影响。我国历史悠久,而传统的教育观念贯穿于古今教育教学中,进而对现代教育教学有较大的影响,而以师为尊的思想深入人心,从而导致教师难以突破传统观念对学生进行赏识教育。第二,社会环境因素的影响。随着时代的发展,学生受社会环境的熏陶程度不同,从而导致赏识教育不是在每一个学生身上都能奏效,这对教师而言是一个极大的挑战。第三,评价标准因素的影响。小学语文教师对学生进行评价时,所依据的评价标准过于狭隘,从而导致教师对学生的鼓励和肯定很少。评价标准的手段促进了教学过程的实施,过于追求教学质量的教师缺乏欣赏学生的能力,而学生对自己也不能正确赏识,从而使小学语文教学难以更广泛地应用赏识教育。第四,家庭教育因素的影响。父母是孩子的启蒙教师,同时也是最好的教师,因此学校开展赏识教育需要有家庭方面的密切配合,为此学校教师与学生父母都应善于发现学生的长处,

进而对学生给予不同程度的夸奖和鼓励,以使学生能够更好地被赏识和被教育。

三、小学语文教学中正确实施赏识教育的方法

第一,教师应该善于表达对学生的爱,不仅表现在口语中,而且表现在生活的每一个细节中。教师可以通过营造教室文化,进而对学生有更深入的理解,利用课余时间与学生进行交流,并且挖掘学生内心深处的想法,将爱更好地传递。第二,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实施赏识教育,要求教师对学生有充分的了解,进而采取有效的教学方式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这样既可以加强学生对语文教学的理解力,又可以促进师生间的相互赏识。

综上所述,赏识教育对小学语文教学有重要的促进作用,然

而在小学语文教学实践中,绝大多数教师并未有效应用赏识教

育,这不利于提升学生对语文的理解力和感悟力。小学生学习生活中需要教师的赏识和鼓励,进而可以使学生感悟美、生命和生活,可以培养学生乐观的人生态度和旷达的胸襟,从而促进学生在融洽的学习环境中感受学习的快乐,有利于促进学生的健康

成长。

篇(2)

关键词:情感教学;小学语文

情感教学在当下的小学已经开始引起关注,他对孩子们的促进作用及人格的完善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我国语文教育历来是“重知识,轻情感”的现状,尤其受到应试教育的影响,“高考”、“中考”的压迫,使得很多家长从生孩子的那一刻起就抱有“决不能输在起跑线上”的想法,从而扭曲了我国的教育功能。仅仅把教育目标定位于知识的获得及能力的锻炼,忽视孩子们的情感教育,品德培养及良好的心理素质树立,直接导致社会上越来越多的高分却没有健康心理的人。

1 情感教育需落实到情感教学

关于情感教育不同的专家学者都有不同的表述:北京师范大学的石中英教授在《基础教育新概念―情感教育》中则指出,“情感教育是完整的教育过程的一个组成部分,通过在教育过程中培养学生的社会性情感品质,发展他们的自我调控能力,促使他们对学习、生活产生积极的情感体验,形成独立健全的人格特征,真正成为品德、智力、美感及劳动态度和习惯都得到全面发展的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①由此我们不难看出情感教育是把培养学生的情感品质作为教学的主要目的,使学生在愉悦中学习,拥有健全的人格,美好的品德及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然而情感教学则是把情感教育具体落实到教学中,在课堂上通过教师的语言描述,氛围烘托,使学生在学习知识的同时感悟到教学中的情感升华,树立正确的理想和信念。

2 情感教学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作用

语文教学归根结底是对人的思想的教学,那么作为语文教学的执教者首先应该进行的是“做人”教育,做人离不开思想,做人更离不开正确的意识的引领,情感教育迫在眉睫。

(一)情感教学会促使小学语文教学进一步发展

语文具有很强的人文性,小学语文又是儿童接触情感教学资源的初期阶段,能够正确把握课文中的情感因素,适时进行情感教学,对于培养学生至关重要,甚至为以后学习其他学科都打下了基础。古代白居易认为“感人心者,莫先乎情”,只有先有情感的积淀,才会有知识的勃发。小学语文教学中由于受教者是未经雕琢的小学生,他们的人生观世界观尚未形成,所以教材的情境、教师的情感、都会影响学生的情绪,这些都离不开情感教学。教师通过对课文进一步的分析理解,通过课堂情境的渲染激发学生内心潜在的正能量,教会学生知识的同时,更注重培养学生做人的原则。因此,小学语文教学中运用情感教学,会使“语文”更为深刻的被学生牢记,进一步实现我们的大语文观。

(二)情感教学有助于实现语文教学的三维目标的统一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第二部分课程目标中明确指出“课程目标从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方面设计”情感教育早已被写入课标,甚至是评价课程的有力根据,它与知识的掌握,能力的培养同等重要,甚至要略胜一筹。素质教育提倡以来,我国的教育模式已经有所转移,由知识逐渐向能力转化,更注重方法的传授,但随着现代科技的不断发展,教育者们发现人的情商对人的一生发展有着决定性作用。

3 如何在小学教学中渗透情感教学

小学语文的情感教学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入手

(一)优化教学情境,激发学生情感

李吉林老师曾经就创设过情境教学法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1.生活展现情境。选取生活中常见的情境,会使学生更容易的走进课文,亲近课文。比如写作课上写自然风光,就去公园采风,感受不同季节的变化;写人物就可以把人物请到现场,语言描绘,真实体验。

2.实物演示。在课堂上展示需要了解的具体实物。比如学生讲到《苦糖》可以真实出示白糖去品尝一下甜美的滋味;再比如《画鸡蛋》可以拿来鸡蛋让学生感悟主人公当时绘画的状态。

3.多媒体再现影音。用图画或是影像把学生快速带入课文中来,比如《桂林山水》这一课可以展示桂林的山水风光,将学生带入那水的清静绿及山的奇秀险当中;讲《海底世界》的时候可以展示海底那迷人的风光,带领学生畅游一番。

4.音乐渲染情境。气氛需要渲染和烘托,尤其是在课堂上对课文进行情感升华的时候。比如《七子之歌-澳门》这篇课文,就可以先和学生们共同聆听那激动人心的歌曲,如果音乐渲染的恰当,情感自然就会升华,那么教学也会变得容易得多。

(二)丰富教学内容,引起学生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只要对所学内容充满热爱,那么教学效果自然事半功倍。讲《马》时根据课文“力大无比的项羽,有‘乌骓’相伴;手持青龙偃月刀的关云长,有‘赤兔’相随;纵然是《西游记》中的‘白龙马,也如此的忠诚与神奇。’”可以将关云长与赤兔的故事,项羽与乌骓的命运都放入教学内容当中,学生感兴趣会对马的故事有进一步的理解,那么对于马的热爱之情也会油然而生。

(三)摒弃传统的教学方式,因材施教

实现小学语文创新教学的一项重要途径就是提高教师的综合素质和能力,转变传统的教学模式,更新教学理念,对多种教学资源进行充分的利用,寻找最佳的教学切入点。结合新课程改革的发展需求,教师要摆脱传统教学理念的约束,将先进的教学理念和技术运用到语文教学过程中,结合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任务,构建一种全新的语文教学方案,全面改善语文课堂教学效率。教师在实践教学过程中,也要根据班级学生的实际状况,开展针对性的教学,即将学生划分为不同的层次,实施因材施教的对策,使不同层次水平的学生的学习需求都得到满足,从而促进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在创新教学的要求下,教师还要主动学习多方面的知识,将多种有利于培养学生语文素质的知识融入课堂教学中,使语文教学不再局限于书本,而是为学生语文创新学习创造一个良好的环境和氛围,鼓励学生自主地探索和学习语文知R,培养高质量的语文人才。小学语文教学的创新是新课程改革的必然需求,也是实现语文教学持续发展的关键。面对当前的教育发展形势,小学语文教师一定要意识到自身肩负的重任,采取有效的措施引导和教育学生,让学生能够获得高质量的语文教学,充分发挥创新教学模式的作用,改善学生的语文素养,使学生养成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提高语文整体教学质量。

篇(3)

关键词:小学语文;写字教学;方法探究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5)19-255-01

写字是一项重要的语文基本功。写字和写字能力的培养,是第一学段语文教育的一个重点。第一学段的写字要求,突出一个“好”字。要求学生一出手就做到“书写规范、端正、整洁”,同时要求写字姿势“正确”。九年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语文第一册的写字部分的编排最突出的特点就是数量少:全册汉字要求认的是400个,而要求写的字仅100个。学生每课的习字量只有3-4个汉字,且都是按字形规律编排的笔画简单的独体字。教材科学的编排为教师的教、学生的学提供了广阔的空间。下面就谈几点关于写字教学方面的体会:

一、诱导励志,激发兴趣

写好汉字,是每个中国人应该具备的最起码的基本功,而这一基本功的形成和发展的关键时期是小学。小学语文教学从一年级开始就要严格要求,严格训练,逐步培养学生的写字能力。广大的小学语文教师就要在写字方面激发学生的写字兴趣,因人而异,因势利导,让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反复比较,推敲点画的位置和笔画的走向,之后教师再加以讲解指点,从而提高学生的写字技能。学生一进校门,教师就要对学生多诱导,教师的每一句话都要导在他们的心灵深处。在诱导的的过程中,对于部分书写基础较差的同学,我在写字教学中,不急于强迫他们改正错误的写字姿势以及执笔方法,而是收集古今中外的书法大师,引导他们读书法家练字的轶事趣闻,让他们从故事情境中获得激励。如王羲之从小勤学苦练书法,最终成为杰出书法家的故事;唐代书法家欧阳询为追寻书法家笔意的踪迹,在两晋古碑前揣摩了三天才离开;元代的赵猛少年时代练字等给人以启迪的故事。由浅入深地将故事讲给他们听,之后,让他们联系自己谈谈读后感,有效地收到激趣励志的效果。这样,这些原本好动,字迹潦草的学生就会有了学好写字的强烈欲望,培养了学生书写时多思考、多分析、多探索的良好的写字习惯,以及持之以恒的练字精神。

二、赋予联想,感悟字美

观察是认识事物的基础。写字教学首先要指导学生观察字形,弄清汉字在田字格中的位置。在指导观察时,如果引导学生对抽象的汉字加以联想,活化汉字字形,汉字字形就会深深扎根于学生的心中。《课程标准》在总目标中提出:培植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汉字由抽象的笔画组成。如何让学生对祖国文字的字形产生兴趣,如何让学生对写字感兴趣呢?除了故事、儿歌以外,比喻是个好方法。“撇”像扫把,“捺”像剑。“点”像小雨点。“横”像小扁担……比如“伞”,同学们看像什么呢?有的说像大蘑菇,有的说像大树……想象生动的比喻,再加上形象的电脑画面的显示,不仅让学生感受到了汉字的形体美,而且让学生对抽象的汉字字形顿生兴趣,产生了写字的欲望。例如:教学“人”,“人”字很简单,一撇一捺,写起来却十分不易。由于不知道运笔方法,学生写出来的“人”字,就像两根支撑起来的小棍子。我引导学生观察电脑画面上的笔画,让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看看这“撇”像什么,“捺”像什么,有了生动的视觉感受,有了如此形象的比喻,“人”这个字在孩子的心中已经不再抽象了,而变得生动可感起来。比喻,充分激起学生写字的热情,学生按捺不住,自己尝试着写了起来。

三、掌握要领,热心指导

学生把字写好,需要有一定的写字基础知识作指导,再通过多次练习才能逐步转化为写字技能。所以在写字教学中,教师根据儿童的年龄特征结合讲解写字基础知识,让学生掌握写字的要领,同时教给学生一些识记方法和构字规律。比如:学形声字,“睛”和“晴”时,“睛”与“晴”字形相近,“睛”与眼有关,所以是目字旁,“晴”与太阳有关,所以是日字旁。对于左右结构的字,有的是左窄右宽,有的是左右一样宽。教师要做到边讲解边做好示范,启发学生模仿,让他们从模仿中逐步掌握写字要领。如教“森”字,教师先在田字格里板书,边写边讲,“森”上边的木要写得稍短,竖要在横中线上收笔。左下“木”字的竖要在横线上起笔,捺变成点。右下的“木”字要写得稍高些和稍宽些。此外,教师指导学写“森、睛、晴”等字时,让学生认真观察偏旁在田字格中所占的位置,把每个字写得匀称、美观。金湖小学王少森老师在课堂上的示范板书尤其工整规范,板书时利用形象化的语言提醒学生注意每个字的间架结构,讲解细致规范,学生学的明白。

四、强化训练,提高效率

在学写生字后,要引导学生仿写,写时要求学生集中注意力,看准田字格,不随便下笔。一旦下笔,力争一次就把字写正确,写端正,写整洁。在学生仿写时,教师要注意随时矫正学生的写字姿势、握笔方法、运笔情况、字的结构搭配等。对于多数学生存在的问题,在评价时要集体矫正;而个别问题应个别辅导,不能轻易放过。另外,在教学中采取分散练习,集中练习相结合的办法。每次练习的时间短,练习的形式多,质量才能高。如:每天在上语文课前,教师可利用几分钟的时间听写生字,或让学生到黑板前默写生字。不要超过十个左右。然后马上讲评。提倡“少而精”,这样既减轻了学生的负担,又保证每次练习的效果。

篇(4)

【关键词】语言积累 诵读品析 迁移运用 养成习惯

重视语言积累是语文课程标准的基本要求,是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重要目标之一,是提高学生习作水平的有效途径,它对于消除小学语文教学的弊端、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具有现实的指导意义。基于此,笔者就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促进学生的语言积累,谈几点体会。

一、诵读品析――咬定青山不放松

⑴感情朗读促积累。《小学语文课程标准》在“实施建议”中指出:“各个学段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以利于丰富积累,增强体验,培养语感。”可见,感情朗读在阅读教学中是必不可少的,它是丰富语言的积累的有效方法。教学中,我们应以文本为载体,让“读”占鳌头,引导学生多层次、多形式的朗读。在读中,感悟文本内涵,激发学生情感,体会文本表达,在这过程中,潜移默化地积累语言,丰富语言。

教学二年级下册《找春天》一课,我让学生谈谈对春天的真实感受,让学生观看春天的图片、录像,再结合文本讲解,引导学生自读感受、想象画面、表情朗读,紧接着,配乐读,表演读,在一次次的朗读中,学生体会到春天的特点,感受到五彩缤纷的春景,学生与文本心通其意,身临其境,最终情不自禁发出感叹:“春天真是完美无缺!”学生们就这样在感情朗读中品析词句,顺理成章地积累了语言。

⑵熟读成诵益积累。小学阶段是人生中记忆力最强的黄金时期,通过背诵,让学生积累大量的规范的语言、精彩的语言,优秀的作品,并从背诵中领悟体味语言的内涵丰富、文法的修辞逻辑、文体的异彩纷呈,表达方法的相映成趣……这,终将使学生终生受益。

教学工作中,还要善于发挥老师的主导作用。比如,周六、周日的作业少留一些,寒假、暑假的作业少留一些,以便留出更多的空余时间让孩子背诵古诗文,并引导学生们每晚向家长背诵古诗;还可巧妙设计了“课前三分钟”的环节,引导学生背诵古诗,分享名言;灵活运用校园文化氛围,在墙壁上悬挂经典诗文、优秀学生习作等等,多方引导学生多读,多读至熟读,熟读至成诵。如此,费心思、多渠道、多角度,创设背诵的平台,给予背诵的时间,强化背诵的落实,使背诵真正落到实处,切实刺进学生的语言积累。

二、迁移运用――四两也可拨千斤

⑴捕捉课堂练习点,丰富积累。语言积累是为了运用,同时,运用语言也能促进积累,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有许多的语言训练点,或拓展词语,或课堂练笔,或描绘画面……紧扣这些练习点,学生能很好的调动“语言储备”,内化语言积累,深化语言运用。

比如,教学《秋天的图画》时,课始让学生用一个词形容秋天,一生说的时候,其余学生跟读;课中,播放有关秋天的图片,引导学生找出相应的词语来形容;课末,让学生说一说、画一画、写一写对秋天的感受;课后,再让学生摘录喜欢的语句。如此一来,学生在课堂练习中,努力搜索自己的“语言素材库”,加以筛选,进行整合,合理利用,在这过程中,学生既运用自己积累的语言,又在交流当中,吸纳了他人储备的语言,一来一往,促进的是语言的内化,丰富的是语言的积累,提升的是语文的 素养。

⑵创设生活语用情境,有效积累。叶圣陶先生指出:“旧式考试可以养成记诵很广博的‘活书橱’,可以养成学舌很巧的‘人型鹦鹉’,可以养成或大或小的官吏以及靠教读为生的‘儒学生员’,可是不能养成善于运用国文这一工具来应付生活的普通公民。”因此,我们要在生活中努力为学生创设运用语境,把积累的语言“活”化,尽可能地使用,才可能积淀为学生自己的东西。如,生活中,我经常带领学生们感受融融春日,置身徐徐微风之中,让他们说说想到的有关诗句,也可随时笔记下来;同时引导学生把自己学过的诗词归类整理,附上最喜欢的格言警句,配上适当的插图,描写自己的感受。于是 “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 “少年易老学难成,一寸光阴不可轻”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等名言佳句,跃然纸上,让人喜不 自禁!事实证明,这远比单纯地让学生死背名言、诗句要有效得多。

三、养成习惯――巧将金针度与人

古人云:“积学以储宝”。阅读是一个采集零琼碎玉,使之日积月累,变成自己聚宝盆的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收其效于朝夕。因此,如叶圣陶先生所说:“要养成习惯,经过反复的历练。”对于语言积累这一“历练”的过程,可注意以下几点:

⑴授之以渔,多管齐下。叶圣陶先生说:“语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凭这个例子要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练成阅读和作文的熟练技能。”这一语,道出了“授之以渔”的重要性。教学中,我们要开辟多种途径、多管齐下,千方百计引导学生学习积累语言的方法,并运用学到的方法,建立属于自己的语言仓库。

如,引导学生将积累的语言归类:想想,学了这么多的词汇,按什么方式归类,学了这个生字,能想到多少与之有联系的词语。比如看到“推”字,能联想到,在喝酒场合中,叫做推杯换盏;不愿意接收,叫推三阻四;换一种规定,叫推陈出新;两个人说知心话,叫推心置腹;选一个人替代自己,叫做推贤让能;为别人着想,叫推己及人;在某件事中加一把火,叫推波助澜,等等。如此,丰厚语言积累,写文章时,自然就“胸藏万汇凭吞吐,笔有千钧任歙张”。

篇(5)

在应试教育下的考试面前,中国孩子没有太多时间睡觉,教师给学生留了大量的作业,每天要学习到深夜。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的一项调查显示,中国中小学生的平均睡眠时间为7小时37分,比国家规定的时间少了1小时23分。他们比美国、意大利、瑞士的同龄人每天要少睡四五十分钟。在周末和假期,家长还给学生安排了各种辅导班。孩子们从小面对的就是学习、学习、再学习。著名教育家杨东平说:“你的家庭到底是给孩子提供避风港还是第二战场,是让孩子多睡一个小时还是让他多上一门课,家长们都是可以选择的。”一些学习上的尖子生为了能达到教师、家长的期许,透支了过多的时间和精力,而没有娱乐、放松的时间和机会发展自己的个性、兴趣等。而走上社会后,真正产生影响的并不是你中小学的考试成绩,而是你的综合素质和能力。对于小学生来说,考60分和考90分没有什么区别,保持他们的身心健康、学习兴趣、学习能力和良好的学习习惯远远比考试成绩更重要。

教学怎么去贴近学生的生活,怎么来符合儿童学习的需要,这个也是我们讨论相当多的一个问题。一个跟时代、历史的关系,一个跟我们教育的对象、儿童、学生的关系,这两个东西,怎么在我们语文教学中实现它们的一致,区分它们的差异,找出基点。儿童要成为一个社会人,怎么从儿童原来的状态出发,逐渐的促进发展,而不仅仅是适应现状。所以,就有一个如何促进,怎样的促进才是合适的促进。我们面对的是一个复杂多元的世界,它最大的挑战在哪里,是要你学会面对复杂,学会从复杂问题的解决中增长智慧和才能,而不是把复杂简化为一般,简化为不要个性,简化为一刀切。这是最容易做的,这是机械化思维的产物,语文教学不能用机械化的方式来解决语文教学的丰富和它独特的价值。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工具性与人文性相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也就是说,在语文教学中要渗透人文教育。教师在教学中仅仅做到渗透人文教育还不够,如果在进行教育的时候忽视了学生的感受,就会形成教条化的教育,这不是成功的教育。教师在教学中还要与学生进行交流沟通,加强学生的感悟,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德育教育绝不能脱离教材内容而孤立进行,否则就不成语文课而成德育课了。因此,语文课中的德育教育应做到在重视语文学科特性的同时,紧扣语文教学内容,做到有的放矢,收到良好的德育效果。例如,在小学语文课本中有许多生动有趣且内容丰富的故事,如《诚实的孩子》《幸福是什么》《丑小鸭》《三个儿子》等,利用这些故事的意义可以使学生受到熏陶,从而启发学生逐步养成良好的思想品德,培养高尚的情操。在《诚实的孩子》一文中,讲述了列宁在姑妈家做客,不小心打碎了桌子上的花瓶,开始不敢承认错误,欺骗姑妈,后来回家以后,主动写信认错的事。学生学习了这个故事,懂得了犯了错误,应该勇于承认错误,并改正错误。

信息技术的发展让计算机网络等多媒体技术走近校园,许多学校都配备了微机室,建立了校园网络,并利用多媒体进行辅助教学。学生家中普遍都有了电脑,并具有一定的电脑操作能力,学生可以利用互联网进行知识的查询,利用QQ、微博等与教师、同学在课下进行交流,对不懂的问题进行请教和探讨。这说明,我们的尝试不是“空中楼阁”,是牢牢根植于教学现实的。我在用多媒体与作文整合的实验课上,课的主题不一,设计思路不尽相同,但大致的板块是相同的。我归纳了一下,一般可分5个环节。情境造势:以直观的声、像资料导入,放松学生的心境,引其进入写作状态,并引发他们对某些问题的思考。对比析题:根据授课内容的需要,以投影展示学生成与败两种类型的习作,通过对比,发掘出当次作文训练的重点。方法点拨:对某一训练点加以归纳,总结规律,给学生以清晰的认识。虚拟摹写:用影像资料,虚拟和再现真实的生活,为学生提供观察和摹写的素材。修改展示:学生互批互改,将批改结果在实物投影上展示出来,大家公开评论。当然,利用多媒体进行辅助教学,目的是改变小学语文传统教学的弊端和不足,使课堂教学由以往的生硬、死板变得活泼生动,提高学生的参与积极性,激发学生对作文课的兴趣。教师在利用多媒体进行教学时,不用局限于某个特定的模式,要积极探索,仔细研究,找到合适的方法,把多媒体在语文课堂的作用发挥到极致。在进行多媒体课件设计时,教师要以课的内容、学生的实际情况为前提。当教师对教学的把握能力逐步提高后,自然会出现驾轻就熟、游刃有余的情况。

篇(6)

关键词:汉字;养成教育;重要性

汉字方方正正,不仅是中华民族交流的工具,同时可以作为艺术欣赏,即被称为书法。每一个方块字都昭示着我们做人要端端正正、脚踏实地。写字可以彰示人格魅力,“字如其人”就是这么一说。

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写字也有了可以替代的电脑打字。好像字写的好坏不会太影响我们今后的生活和工作。其实,好字让人看了赏心悦目,是精神上的享受、美的陶冶。饱含在汉字里的情感又岂是铅字所能替代。汉字代表着中国,写字时怀着对祖国的热爱、崇敬之情:一封温暖的家书,字里行间流露的是亲情;一张远方朋友的贺卡,熟悉的字迹,使人感到亲切万分,充满友情。为此,作为小学语文教师,在汉字养成教育方面,我感到任重而道远。在我的语文教学活动中感悟一二,特写此文,与同仁交流,请专家斧正。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学生应掌握良好的写字姿势,养成良好的写字习惯。这样就把写字作为一项重要技能,并且低年级每一课课后都有“我会写”,说明写字在语文教学中的重要位置。为了让学生写出一笔好字,老师应加强写字方面的指导。

一年级是学生学习的起点和基础。认读和书写的字在小学阶段所学的汉字中占有相当大的比例,新课程标准要求“能使用硬笔熟练地书写正楷字,做到规范、端正、整洁,而且这些汉字都是常用字,写字的重要性举足轻重。孩子们的字从机械僵硬到书写自如,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它需要老师首先有决心教会学生写好字,有耐心帮助学生写好字,更要有恒心培养学生写好字的习惯,尽管有的语文老师字体不是很美观,但书写顺序一定要正确。

首先,充分利用田字格的框架,告诉学生以田字格的竖中线和横中线作为左右结构和上下结构的汉字的一般分界线和中心线,找出字的关键笔画,知道哪一笔在横中线,哪一笔在竖中线。然后,老师在黑板上范写,落在中线上的笔画着重描写,这样学生在下笔之前做到心中有数,在写的过程中,学生自主控制汉字在田字格中的位置,向中线靠拢,但一般不过线。对于独体字,相对其他结构的字要好写,整个字以竖中线为中心线,居中书写。

其次,在写字时,用力要均匀,以字清晰适宜。用力过大会划烂本子手易累,过小会让字淡不清不楚;姿势以上身坐正、头正、背直为准,写字时要避免身体移动和晃动。字的大小也要适度,既不要大得占满整个田字格,又不能小得挤成一团,以田字格的中心为中点,占据四个小方格的四分之一为佳。

再次,汉字是由笔画构成,写字则应从笔画起,“万丈高楼平地起”。笔画有的简单,如横、竖;有的复杂,如,竖折钩、横折折折钩。常有学生把复杂笔画分解,针对这一点,老师要及时发现并纠正。(1)要求学生把各种笔画熟记于心;(2)用笔顺序要熟练,写字姿势要正确,字要写得规范、端正、整洁,努力养成良好的写字习惯。如,先左边后右边、先上边后下边、先里边后外边。执笔方法对字的形状也有很大影响,一年级学生对理论上的正确执笔理解得不到位,针对用笔和执笔有误的学生,老师要个别指导,然后再看着学生重写,“磨刀不误砍柴工”。

最后,由于是小班化教学,所以,每次写字先让学生明确写字要求:正确、整齐、美观。每行先按要求写一个,老师逐一检查(对于字常写的达标的同学,老师“免检”作为鼓励),然后再对照第一个字写,边写边比较。对平时写字马虎、速度快的学生着重检查,不规范就重写,重写次数多了,学生自己就意识到写得快不如写得好,一次成功,也不用一遍遍重写;对写字好、速度慢的学生则鼓励他们可以写快一点,但质量比数量更重要。针对乡村学生家长较忙、无暇顾及孩子的现象,写字都在课堂上完成,把每次作业也当作练字,便于老师从旁帮助指导。

小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认知能力受年龄所限,还没有完全形成,外界对其影响极大,老师的指导和评价就显得至关重要。因此,老师要积极地帮助学生看到自己的成绩,哪怕点滴的进步,也要加以鼓励,引导学生在成就中得到快乐;帮助学生不断产生成功感,及时发现“闪光点”,给孩子一个更大的动力,让学生的写字得到巩固和发展。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每一次板书、每一次批语、甚至一个名字,都应工工整整,为学生当好标兵,起好示范作用。汉字的养成教育还需要老师付出精力和时间,最后内化为一种能力,那才是最重要的目的。

参考文献:

篇(7)

关键词: 小学语文动态生成误区以思

著名教育家叶澜教授指出:“要从生命的高度、用动态生成的观点看课堂教学。”钟启泉教授曾说:“课堂教学不应当是一个封闭系统,也不应拘泥于预先设定的固定不变的程式。预设的目标在实施过程中需要开放地纳入直接经验,弹性灵活的成分,以及始料未及的体验,要鼓励师生互动中的即兴创造,超越目标预定的要求。”《新课程标准》指出:教学是不断生成的,在课程生活中,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在活的生命体的相互碰撞中不断生成新的教学资源、教学内容、教学程序,乃至教学目标。然而,在当前的小学语文教学中,我们的语文课堂却陷入了动态生成的误区之中。

误区一:生成――视而不见

例:一位教师在教学《詹天佑》一文时,为了使学生理解詹天佑创造的“中部凿井法”,让学生上台画示意图。结果两位学生画得不是很好,特别是两端与竖井中间的工作面不在同一水平线上。此时有几位学生举起手来想纠正示意图的偏差,可是教师却视而不见,继续进行下面的教学程序,按部就班地讲预先设计的教学内容,那几位举手的学生只好失望地放下了手。

反思:

在本节课的教学中,虽然这只是一个很小的教学细节,但却是一次很好的教学契机,更是一种极好的生成性教学资源。可是这位教师却让它悄悄地流走了。如果这位教师能及时捕捉这次教学契机,让学生观察板演的示意图,纠正图示不妥之处,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谈谈为什么要这样修正,教师适当点拨启发一下,让学生体会感悟“我们的工作首先要精密,不能有一点儿马虎……”,一个工作严谨、严于律己、一丝不苟的詹天佑的形象就能凸显出来,同时也是一次很好的“做事要认真”的思想渗透教育。在当今的诸多语文教学中,面对课堂中的“动态生成”,有的教师视而不见,如此不仅扼杀了“生成”,而且使学生丧失了主体地位。好的课堂是灵动、多样,富有机智和充满变数的,在生生互动、师生互动中呈现精彩。然而,长期以来,不少教师只是把学生当作教学过程中的一个摆设,一个被填充的容器,所有的教学程序都是预先设定好的,课堂只是这个程序的表演舞台,学生只是完成这个程序的机器,这样是难以体现“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的精神的。

误区二:生成――游离文本教学目标

例:教学《赤壁之战》一文,在讲解“曹军80万,而周瑜军队只有3万”时,学生议论纷纷,产生了以下教学“生成”:

生1:“曹军比周瑜军队多77万。”

生2:“曹军是周瑜军队的26.66…倍。”

生3:“除不尽时,数学老师说过一般保留二位小数就行了。”

生4:“我想这里可以保留整数。”

生5:“还可以说周瑜的军队是曹军的八十分之三。”

生6:“将八十分之三化成小数是0.0375。”

反思:

众所周知,语文教材的每个单元,每篇课文,每一节课都应有具体而实在的教学目标。只有明确了具体的教学目标,我们的教学才不会迷失方向。张新华同志在《语文课还是要姓“语”》一文中提出:语文应该姓“语”。尽管文本中有不同的体裁,有不同的主题,但不论是文学性强的,还是科学、文艺类的文章,都要突出以语文为主体的教学目标。尽管我们现在强调学科之间的交叉和综合,但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应彰显浓浓的语文味。那种变“味”改“姓”的生成是不可取的。

在本节课的教学中,当教学的生成游离文本教学目标之时,教师必须注意语文这一学科性质的基石作用,关注语文学科中工具性和人文性的有效统一,集中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去从事那些有效果的和有创造性的活动,及时地抛弃或转化一些教学意外的事故,使之不致演变为教学的垃圾。

误区三:生成――偏离价值取向

例:进行苏教版《孙悟空三打白骨精》一课教学时,教师设置问题:“学习了这篇课文,请谈一谈对文中的人物角色的感受?”

生1:“我觉得师傅唐僧没有太大的作用,因为他在去西天取经的路上总是需要徒弟们的保护,还得让徒弟们听他的话,哪有这种道理?”

生2:“我比较喜欢大闹天宫时的孙悟空,那时他为所欲为,想干什么就干什么,真是太爽了!可现在他不得不听师傅的话,所以打白骨精才那么费劲。”

生3:“我很喜欢白骨精,因为她在吃唐僧肉时还不忘记把老母亲接来,她真是太有孝心了!”

师:(翘起大拇指鼓励)“说得真好啊,你们看问题的角度真是与众不同啊!”

反思:

新课程标准实施以来,对于“教师要尊重学生”,“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教师要运用充满鼓励性语言”等要求,我们能耳熟能详。于是乎,许多教师在评价学生答问时,即使是学生离题万里的回答,也会来一句:“很好,同学们真会动脑筋!”之类的评价语言。在本节课的教学中,学生体验的主观差异导致学生价值观的迷失,此时教师若称之为“创新”,颔首赞许,带来的负面影响将超过语文教学的本身。试想,白骨精“屡败屡战”的最终目的是吃唐僧肉,能说是优点吗?让母亲一起来干丧尽天良的事又何孝之有?因此,在平时的语文教学中,当学生的“生成”偏离正确的价值取向或者发生错误时,教师应进行针对性的点拨,引导学生辨析偏颇、缺失和错误,悉心呵护他们健康成长。教师要知道:语文阅读教学真正追求的境界应是“多元理解而不离文本,个性飞扬而不随心所欲,思维驰骋而不胡思乱想。”

总之,“生成”是新课标倡导的一个重要理念,是师生、生生在互动中迸发出的情感与智慧的火花。语文教师在教学中应不断加强动态生成教学的思考力度,积极发挥自身的教学引领,从而避免“生成误区”的出现。

参考文献:

[1]陈旭远,杨宏丽.论生成性教学[J].福建教育,2004,(7).

[2]甑丽娜,仇晓春.生成式课堂教学的尴尬及对策[J].福建教育,2004,(8).

[3]陈杰.课堂:动态生成的生命历程.中学语文教学,2004,(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