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1-19 16:00:03
序论:写作是一种深度的自我表达。它要求我们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真相,好投稿为您带来了七篇金融资产价值范文,愿它们成为您写作过程中的灵感催化剂,助力您的创作。
自1998年广发证券和辽宁成大相互持股以来,交叉持股现象正日益出现在我国上市公司之间。交叉持股,指不同的企业之间互相参股,以达到某种特殊目的的现象。它的一个主要特征是:甲持有乙的股权,乙持有丙的股权,丙又持有甲的股权……在牛市行情中,甲乙丙公司的资产都实现了增值,意味着它们所持有别的公司的股权也在升值,进而又刺激自身股价的上涨,从而形成互动性上涨的关系,也形成了泡沫性牛市的机制。
根据中国证监会日前修订的《公开发行证券的公司信息披露内容与格式准则第3号》,沪深证券交易所日前对两所主板及深市中小板公司2007年半年报披露工作进行了部署,上市公司对外股权投资信息的披露将成为市场关注的焦点,新旧会计准则过渡工作继续推进。一方面解决了财务报表附注的披露局限性,另一方面也适应了全流通市场环境下上市公司信息披露的要求,进一步增强了上市公司的透明度。
目前国内上市公司交叉持股情况非常普遍。在2006年年报资料中,据不完全统计,上市公司交叉持股为340例,上市公司参股上市及非上市银行361例,参股上市及非上市的保险公司68例,参股上市及非上市的综合类券商270例,参股经纪类券商8例,参股上市及非上市的信托公司68例,参股基金管理公司20例。这些程度不同的持有其他公司股权的上市公司家数,合计为1135例。如下表所示:
中国证监会提供的数据显示,截至2007年6月30日,沪深两市全部上市公司数量为1477家。也就是说,1135例交叉持有其他公司股份的上市公司占整个上市公司家数的比例为76.84%。由于有关机构未对上市公司参股期货公司等进行统计,因而还有为数不少潜在的交叉持股上市公司。由此可见,上市公司持有其他公司股权的案例将超过1135例。
购买金融资产
首选期货公司壳资源
股指期货推出前夕,券商争夺期货公司资源也进入白热化阶段。据统计,目前已至少有34家券商参股、控股了期货公司,其中25家创新类券商大部分已完成对期货公司的收购。业内人士预计,由于目前多家公司正紧张地对期货公司进行洽购,年内券商参股控股期货公司的数量将达50家左右。广发期货高级分析师陈年柏认为,股指期货对证券公司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和现实意义,证券公司必须争抢期货公司资源。根据《期货交易管理条理》及《证券公司为期货公司提供中间介绍业务试行办法》规定,金融期货的经纪业务由期货公司开展,券商不得直接从事金融期货的经纪业务,要从事IB(介绍经纪商)业务,应通过其全资或控股的期货公司来参与股指期货。
统计显示,由于政策层面此前给予创新类券商收购期货公司更多的支持,且创新类券商质量相对优秀,因此走在了收购期货公司的前面。在目前取得创新类券商资格的25家公司中,广发、光大和国泰君安等将近20家公司已收购了期货公司股权。
交叉持股成就牛市神话
交叉持股能给上市公司带来惊人的利润。截止到7月23日,沪深两市已有61家上市公司了2007年度半年报。根据统计,这61家公司的净利润总额已达44.09亿元,较去年同期增长83%,业绩增长态势明显。同时,亦有700余家上市公司了中期业绩预告,预计2007年中期净利润将达到1400亿元左右,较去年同期增长77%。
从二级市场来看,今年以来交叉持股市场表现如下表:
其中,上涨幅度超过300%的个股中,美都控股持有天鸿宝业3461.54万股,天鸿宝业上涨幅度为458.43%;中国平安持有珠江控股389.85万股,珠江控股上涨幅度为426.88%;中信证券持有中孚实业199.99万股,中孚实业上涨幅度为351.75%。
进入2007年,市场不断创出新高,上市公司所持股票股价也不断创新高,整体交叉持股的上市公司今年以来平均上涨幅度为68%,上证综指为35.15%。这意味着,整体交叉持股的上市公司跑赢大盘。
正是大量上市公司间的相互持股令股市持续走强,股市持续走强又令上市公司的大量闲置资金进一步投入股市,以期形成一个业绩与股价的良性循环。
交叉持股是“双刃剑”
上市公司的交叉持股是“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关系,既能推动股市加快上涨,亦可能使股市快速下跌。牛市之后,只要某一行业上市公司的业绩下降股价下跌,交叉持股就必然会使其他上市公司业绩下降,进而使牛市走熊,牛熊之间的转换速度大大加快。
从企业角度看,企业管理层会把更多的精力投入到寻找对外股权投资的目标而不是内部经营上。2007年股市奖赏了那些醉心于对外股权投资的上市公司。老实做企业与股权投资相比,其投入产出并不匹配。受此驱动,企业管理层自然会把主要目标定在寻找对外股权投资上,企业内部的资源配置也会向此倾斜,企业经营必然受影响。上市公司交叉持股的规模一旦形成,对于散户来讲更是无从甄别个股,从而愈趋盲目。日本就是典型的例子。
日本的企业很流行交叉持股,银行间、企业间,大家都在一定程度上进行交叉持股,这一点在日本股市持续走牛的时候极大地推动了股市的上扬,为投资者带来了巨大的账面财富,形成了大量的泡沫。但是,当股市由牛转熊的时候,交叉持股则拖累了上市公司的业绩,进一步影响股市走低,使得日本股市走熊长达10年之久。
日本的经验说明,交叉持股能使企业在本币升值过程中享受资产重估的好处,并且交叉持股对企业有正向促进作用,会使得资产泡沫越来越大,只要本币升值过程不结束,这种泡沫就不会破灭。所以,交叉持股具有涨时助涨、跌时助跌的作用,而靠交叉持股推动的牛市也具有涨时超出多数人预期、跌时跌破多数人底线的特点。
中国资本市场正在迈向牛市的路上,而交叉持股就是一把双刃剑,把握不好,势必后患无穷。
后期市场交叉持股投资机会分析
对于投资标的的选择,我们看好三类参股或交叉持股的公司。第一类是持有高速增长金融公司的股权,比如持有券商和保险股权的上市公司。如中国人寿、吉林敖东、中粮地产等。第二类是持有本币升值带来重估机会的公司的股权,比如工商银行等储蓄类金融机构以及万科等房地产企业。第三类就是持有优质公司股权的公司,如原水股份、雅戈尔等。
机会1:参股券商公司机会分析
火爆的牛市使券商们成了“赚钱机器”,业绩增长到了令人咋舌的地步。中金公司、申银万国、长江证券、信泰证券、西部证券、光大证券、广州证券等一批券商近日公布了上半年的业绩,无论大小券商,其增长率都十分惊人,不仅传统业务大获丰收,金融衍生产品也成为券商盈利亮点。
这7家券商首批公布的财务数据显示,券商上半年的业绩增长倍数惊人,这主要得益于今年经纪业务的爆发式增长。根据统计,上半年证券市场的股票基金权证成交金额已经达到创历史记录的27.75万亿元,为去年全年的3倍,沪深两市IPO融资接近1500亿元,承销IPO给券商带来的收益进账30亿元,另外,权证创设也收益不菲。业内人士分析,券商的报表爆发式的增长无疑最吸引投资者注意,这也导致该类股票走强。不过,在行情大涨的情况下,那些增长率超出市场平均水平的证券公司更值得关注。
券商投资公司大都收益不菲:上半年股市给券商捧上了大红包,今年上半年参股券商的上市公司也在背后偷乐―不仅投资收益不菲,其股价也因市场追捧券商概念而不断高飞。
据WIND统计,两市共有28家公司参股13家券商。
其中,拥有券商股份最多的是亚泰集团,亚泰在今年2月1日投入4亿多元拥有了东北证券42.62%的股份,成为东北证券第一大股东。东北证券上半年收入不菲,高达6亿多元。亚泰集团在东北集团拥有较多的股份,相应在红利分配上也有较高的话语权。参股券商带给亚泰的收益不仅仅如此,这家中报业绩每股收益仅为0.04元的上市公司,因为参股券商,股价从2月份的8元多最高飙升至28元多。
数据显示,已公布中报券商中净利润排名第二的广发证券,其上半年净利润超过31亿元,而吉林敖东、辽宁成大作为广发证券的前两大股东也受益最多。其中持有5.43亿股广发证券的吉林敖东每股收益将净增近1.5元,第一大股东辽宁成大每股收益增加也接近1元。此外,以东北证券上半年6.3亿元盈利计算,其第一大股东亚泰集团从中受益约0.23元左右。
事实上,参股券商的上市公司的收益情况是参差不齐的,有的收入剧增,但也有相当一部分此前爆炒的券商类上市公司收益情况差强人意。据WIND资讯统计,上述券商的大股东中,陕西金叶、保定天鹅、海欣股份、皖能电力、皖维高新、桂东电力、中恒集团、河池化工和亚泰集团今年以来平均累计涨幅高达230%,但截至今年一季报,上述公司的平均每股收益不足0.04元,其中已公布中报的保定天鹅每股收益也仅为0.09元。
有关财务研究人员分析,券商上半年业绩优秀,并不意味着券商会对投资者分红利,分红利需要券商的董事会、股东大会通过。这就是说参股券商的上市公司不会马上红包落袋。上市公司的投资收益更多地会在年底体现出来。但券商的收益高低,对参股券商的上市公司会有影响。
机会2:参股银行公司机会分析
国泰君安证券最新研究报告预计,2007年境内上市银行净利润增速将在35%左右。该报告认为,今年下半年我国银行业6大投资主题将得到进一步的发挥。这6大投资主题包括:人民币升值提高银行估值;再融资逆转成银行利好;外资并购与银行再造;大市值银行溢价;金融创新助推银行业务转型;税改预期改善银行盈利前景。这些投资主题在过去的1年中相继得到了淋漓尽致的发挥。结合银行股最近的走势,银行股下半年还会有一波较大的行情,很可能先经过一段调整后,再掀上涨波浪。
【关键词】公允价值;顺周期;金融危机
2008年爆发的金融危机使得金融监管问题再一次引起世界各国的高度关注。对于金融危机爆发的原因,除了理论界与各国政策制订层面指出的华尔街金融创新过度、美国金融监管制度缺失以及美国产业空心化等众多原因之外,全球普遍采用的公允价值会计计量方法存在的缺陷也备受关注。理论界普遍认为,公允价值会计计量方法加剧了金融资产的波动,助长了金融体系的顺周期性,而这种顺周期性则是金融危机以及金融体系系统性风险爆发的罪魁祸首。金融危机之后,围绕如何改进与完善公允价值会计计量方法,降低由于会计计量方法的缺陷而加剧金融资产价值波动的风险,成为世界各国会计理论与实务界研究的重要问题。
一、公允价值会计计量加剧了金融机构财务报表波动
公允价值会计是目前世界各国会计广为采用的计量方法。与传统的历史成本计量的会计相比而言,这一方法能够对计量的资产做出更加及时的反映,并使收益更加真实和全面,更加符合会计里的配比原则要求,对于会计信息的真实性与时效性有更好地保障,对于企业资本保全也能够产生积极意义,因此具有较大的优越性,能够更好地适应经济与金融全球化背景下金融创新的需要。2006年我国企业会计制度改革之后,这一计量方法得到全面引入,对我国企业会计核算以及金融资产计量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但是,金融危机后,公允价值会计备受指责。西方国家金融界指出,由于对抵押贷款支持证券(MBS)、资产支持证券(ABS)和抵押债务债券(CDO)等次贷产品按公允价值计量,金融机构在不同的会计时间对金融资产按照其市场价值进行调整,并确认了大量尚未实现(unrealized)且未发生现金流(non-cashflow)的损益。在金融市场上升周期中,大量正收益助长了投资者盲目的信心,进一步推动金融资产泡沫的形成;而在金融市场下降周期中,大量负收益则扭曲了投资者的心理,加剧了金融市场的恐慌,造成投资者恐慌性地抛售持有次贷相关金融资产的金融机构股票。在美国金融危机中,投资者的恐慌心理和非理性的投机行为导致次贷产品价值雪崩,这逼迫金融机构只能不惜代价地降低这些金融产品的风险暴露,最终导致本来就已经是脆弱不堪的次贷产品市场走到了崩溃的边缘,这又造成金融机构反过来又在账上进一步确认金融资产的减值损失,最终导致账面上的损失进一步加大。有学者指出,公允价值会计计量的前述“反馈效应”(feedback effect)形成了可怕的恶性循环,加大了金融资产的波动性并进一步放大了金融市场的风险。
我国政府2006年新颁布的《企业会计准则》的应用范围已经基本涵盖了我国的上市公司和非上市的大、中型企业,我国金融机构也包含在内。《企业会计准则》共38项具体准则,运用了公允价值计量方法的有17个。以与我国金融机构相关性最强的四项金融工具会计准则——《金融资产转移》、《金融工具确认和计量》、《金融工具列报》和《套期保值》为例,这四项准则对金融工具采用了“四分法”,即根据企业购买和持有金融工具的意图和能力把金融资产划分为以公允价值计量且其变动计入当期损益的金融资产、持有至到期投资、贷款和应收款项以及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对于金融负债,《企业会计准则》采用了“两分法”,把金融负债划分为以公允价值计量且其变动计入当期损益的金融负债和其他金融负债。这些准则的应用,由于对应的金融资产与负债需要根据市场的最新价值进行调整,因此资产负债波动进一步明显,损益波动性也随之增强。
二、公允价值对金融危机放大的影响分析
美国金融被不断放大的原因错综复杂,仅从公允价值会计计量的影响来看,由于不同资产市场间具有不断增强的传递性,公允价值计量方法在金融市场本身存在的“金融加速器”基础上,又加入了“会计加速器”,这导致金融市场的波动性进一步增强。
首先,金融市场的“混响效应”(reverberation effects)导致公允价值进一步放大金融危机。随着金融市场复杂程度不断提高,不同金融市场之间的联系进一步加深,不同金融市场之间的关联性进一步增强,这使得金融危机因素很容易从信贷市场传递到资本市场、从资本市场传递实体经济,从而导致众多金融市场以及金融市场与实体经济之间产生混响效应。当不同市场之间的这种混响效应超过了结构稳定性和金融市场脆弱性之间的极限值时,金融体系的脆弱性便会导致金融体系发生崩溃。对于金融机构而言,公允价值的运用,使得其内部估计也存在市场波动性因素,特别是对于证券公司、商业银行而言,由于存在信用风险,其持有的证券化产品收益率波动性极强,市场的和企业内部的波动因素同时增加了这种波动性。
其次,公允价值的运用严重削弱了金融机构在危机爆发后的自我修复功能。由于金融机构本身存在对监管资本的要求,这种监管资本要求已经被很多的学者证明存在顺周期性,即在经济上升周期中采用公允价值计量的金融机构资产价值上升,资本相对充足,因此其面临的监管资本环境也相对宽松,这刺激金融机构的业务规模扩张,如商业银行信贷规模扩张、证券公司以及基金公司投资规模扩张;而在经济下行周期中,采用公允价值计量的金融机构资产价值下降,其临西充足性下降,因此其面临的监管资本环境也相对严格,这导致金融机构业务规模收缩,增加了金融体系的脆弱性,使得金融风险的影响会被进一步放大。以商业银行为例,公允坐计量下会计准则对交易账户和银行账户确立不同的计量目标并提出不同的计量要求。对于交易账户而言,宏观经济景气时期,证券资产价格非理性上涨,泡沫不断积累,此时采用公允价值对交易账户内的交易性和可供出售金融资产进行计量,导致银行确认的利润大幅增加,进而提高了其资本充足性,而银行资本充足又会导致其购买更多证券资产,进一步推动泡沫膨胀。而在宏观经济低迷时期,证券资产价格出现非理性下跌,此时公允价值会计对交易账户中的前述资产计量,会使得商业银行确认大量的估计损失,进而侵蚀其资本,而这又会导致其抛售资产,加快泡沫的破裂。
三、公允价值会计计量的改进与完善
针对前述由于公允价值计量导致的金融机构财务报表的波动并进而导致金融体系的顺周期性,有很多的金融机构建议应该全面取消公允价值会计计量。但更多的是认为应该在现行的公允价值会计计量方法的基础上对其进行完善与改革。金融危机以后,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IASB)以及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FASB)等国际会计准则机构在坚持公允价值会计计量方法基本前提不变的基础上,纷纷提出改革与完善公允价值会计计量方法,以减少由于会计计量方法导致的金融机构财务报表波动进而加剧金融机构的顺周期性。在这些方法中,包括对金融资产进行重新分类,允许金融机构在特定的情况下对部分金融资产改为按摊余价值计量的金融资产;允许金融机构在特定条件下用未来现金流动贴现模型对类似于MBS、CDO、ABS等资产进行估值。特别地,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提出对全部金融负债与金融资产全部采用公允价值计量,不再区别各自内在的属性,以降低由于金融资产计量方法不一致而引起的报表波动。而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则提出将原来的金融资产改为按公允价值计量和摊余成本计量两个类别。同时,对于商业银行的贷款计提方法,普遍认为应以“预期损失模型”代替以前的“已发生损失模型”,以对金融体系可能存在的风险而导致的业绩波动进行提前预判,减少由于市场变化导致的金融机构财务报表过度波动。这些方法虽然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减少金融机构财务报表的波动性、缓解其顺周期性,但是却给金融机构提供了更大的主观能动性,为其创造了更大的盈利空间,会计机构的独立性势必会受到影响,因此其效果仍然有待进一步检验。
虽然我国金融机构乃至我国各类企业引入公允价值会计计量方法时间并不长,但是面对金融体系有可能由于公允价值会计计量导致的财务报表波动性以及金融机构的顺周期性,我国仍然应该根据国际有关会计准则委员会对公允价值会计计量方法改革的有关做法完善我国会计准则与制度。目前,我国最需要加强与做好的工作主要包括以下方面:首先,进一步做好资产估值的技术工作,重点解决在恶劣的市场行情下如何对金融资产价值进行评估的问题。金融市场平稳情况下估值并不困难,但是在金融市场泡沫严重累积以及金融市场价格快速下跌的情况下,金融资产估值的重要性犹为突出。我国应参照其他国家做法,运用金融工程的相关理论与方法,以历次金融市场剧烈波动时的数据为基础,构建科学合理的估计模型,以解决由于估值带来的金融机构财务报表过度波动。其次,在资产损失确认方面,我国应加紧研究以“预期损失模型”代替“已发生损失模型”。只有损失计提方法与模型合理,金融机构的利得才能真正科学和合理,才能应对不断变化的金融市场行情对其未来可能造成的损失。特别是对于证券行业与证券投资基金而言,这一问题犹为明显,因为这些机构金融资产比重非常大,而正确确认这些机构可能发生的资产损失对于保持其经营稳健性具有重要的意义。同时,我国也应该从会计信息披露方面完善公允价值会计计量方法。金融资产价值往往在一个会计期间会发生较大的波动,但是目前我国只披露期末金融资产的公允价值,对于期间的公允价值变动幅度则不披露,导致信息披露并不完整。我国应增加公允价值波动幅度相关信息,提高信息的完整性,为投资者提供更加科学合理的信息依据。
参 考 文 献
[1]黄世忠.公允价值会计的顺周期效应及其应对策略[J].会计研究.2009(11):23~29
[2]钟伟,顾弦.从次贷危机看公允价值与金融周期波动[J].武汉金融.2009(5):10~14
[3]张智飞.证券投资风险的生成机制与防范[J].武汉金融.2009(3):35~37
关键词:金融资产;减值;会计处理
前言
在当前条件下,金融资产减值可以对会计产生很大程度上的积极影响,能够使会计信息的真实性得到有效提升。但现阶段,我国的金融资产减值会计仍然还有很多问题,如计量标准不统一、随意性较强、信息披露太简单、相关人员能力不足等,这些问题限制着金融资产减值的进一步发展,因此,需要对其进行深入研究。
一、金融资产减值概述
金融资产主要指的是企业中能够对未来收益或资产合法权益进行证明的金融工具或金融证券,其归于个人或单位所有,普遍以价值的形态存在于企业中,其中包含所有金融市场能够运用到的金融工具。在当前条件下,金融是现代市场经济的核心,想要确保金融市场的健康发展,就必须依靠金融工具,并对其进行不断的发展与创新。
根据金融资产的分类来看,其表现出来的是企业管理层对企业发展的意图表达。企业一旦产生资产负债,就需要在当日查询企业金融资产的账面价值,且形成数据作为证明,如果企业的金融资产出现减值状况,也需要在第一时间对减值的损失情况进行确认,企业可以以此为基础,对当前的金融资产进行准确客观的计量,如债务人违约、利息偿还逾期、财产存在严重失调等,这些都可以为金融资产的减值提供相应准备。
二、相关会计处理
(一)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处理
对于可供出售金融资产来说,根据其不同的投资方向和投资类型,主要可以分为可供出售的债券投资等债务工具,以及可供出售股票投资等权益工具。在当前的会计准则当中,规定了在资产负债表日,企业应当测试可供出售金融资产的实际账面价值。对于金融资产的减值情况,应当通过客观有力的证据进行证明,从而为计提减值提供依据和基础。如果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发生了减值的情况,无论该金融资产是否被确认终止,在原有的直接计入所有者权益当中,累计损失如果是在公允价值下降中形成的,那么需要对其进行转出处理,并且在当期损益中予以计入。在这一过程中,金融资产转出的累计损失,与刨除已摊余金额、已收回本金的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初始取得成本是相同的,并且包括了原有以及如损益与当前公允价值的价值损失之后的余额。其中,对于可供出售股票投资,利用可收回金额与初始投资成本比较法确定其减值。对于可供出售债券投资,利用可收回金额与摊余成本比较法确定其减值。如果发生减值的是持有到期投资,在确认之后,资产价值恢复,需要相应的客观证据作为基础。发生损失后的事项对其有所影响,因此应当对原确认的减值损失进行转回,同时近期当期损益。
(二)持有到期投资处理
对于持有到期投资的相关会计处理,根据相关法律法规的规定,以及企业会计准则当中的规定,如果这部分投资发生减值,应当对预计未来现金流量、账面价值等进行确认,并且将二者之间的差额作为减值损失,在当期损益中进行计入。在减值损失确认之后,如果能够对金融资产价值的恢复进行证明,同时关联了减值损失之后的相关事项,则应当转回原确认减值损失,并在当期损益中进行计入。在转回之后,在不计提减值准备的基础上,账面价值应当在金融资产转回日摊余成本以下。一般来说,债权性投资通常能够被归入到持有到期投资金融资产的类别当中。在分类债权型投资减值的过程当中,应当确定减值之后的利息收入。同时在发生减值之后,需要对金融资产的摊余成本、利息等调整方式加以确认。持有到期投资在发生减值之后,可能会出现不同的状态。例如在减值被确认之后,只能对本金进行回收,而不存在相应的利息收入。或者在减值之后,名义利息在减值之前名义利息以下。因此,对于不同情况,应采取不同的会计处理方式。
三、金融资产减值处理意见
针对金融资产减值的情况,在处理过程中,首先应当进一步的修改和完善相关的会计准则。可以基于公允价值的基本原则,对可供出售的金融资产在期末不计提减值准备,而是在相应的权益当中,根据公允价值的变化金额进行计入。通过这种方式,企业的财务部门在计量形式的选择和应用当中,就能够更好的避免主观判断失误所造成的偏差。从而使各个企业之间的财务报告具有更为良好的可比性和明晰性。结合我国当前的实际情况来看,应当建立专门的国外会计研究机构,努力推动我国会计教育发展水平的提升。在一些财经类高校当中,也应当增设国际会计专业课程。此外,根据中国具体国情,应当建立符合中国人思维方式的比较会计学和国际会计学等。
其次,应当对外部的会计环境进行优化,对损益表进行完善。可将损失、利得等项目添加到会计要素当中,从而对企业的当期收益情况进行反映,对企业的每股收益、净利润等进行计算。此外,应当对传统的利润表进行修改,使其成为全面收益表,对企业的全面收益加以强调,从而对企业档期经营状况进行准确的体现。
最后,对于企业管理层和财务会计人员的业务能力与职业素质,也要进行有效的提升。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对于财务会计方面的人才需求量越来越大。因此,在当前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当中,企业要想得到更为良好的生存和发展,必须拥有充足的能力素质与专业技能的专业人才。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和应用,当前很多企业的管理工作已经进入了信息化、自动化时代。在这样的背景下,不单单是会计人员,企业的管理层也应当掌握和了解一定的财务知识,从而确保会计核算的准确性,更好的应对金融资产减值问题。
结论
综上所述,金融资产减值对于企业来说有很大的积极意义,不仅能够让企业对金融风险有一个更加清晰的认识,还有利于改善企业的资产与财务状况,在未来有很大的发展前景。(作者单位:惠州经济职业技术学院)
参考文献:
[1] 谢诗蕾.资产减值会计准则实施中存在的问题与建议――基于赛格三星的案例分析[J].商业会计,2010,10:26―28.
由于金融机构日积月累大量的不良金融资产没有及时得到解决,使得金融风险加大,甚至发生危机。金融机构要缩小风险范围,就得处置不良金融资产,对不良金融资产评估是不良资产处置的前提条件,所以金融资产评估公司要深入不良资产内部,面临不良金融资产错综复杂化的问题要使用适当的方法进行不良资产的评估,不然评估出来的数据相差很大。
1金融不良资产评估的重要方法
1.1假设清算法
假设清算法是在假设债务人或债务责任关联方进行破产清算,对债权方受尝度进行分析计算的方法。适用于企业负债结构简单,资产分布区域集中,经营条件困难的单位。从债务人总资产中扣除不能偿债的无效资产,从总负责中扣除不必偿还的无效债务。按照偿债顺序优先受偿,分析债权人在某一时间点上从债务人或是债务关联方所能获得的偿债程度。具体计算公式如下:
债务人一般偿债能力系数=(总计有效资产-资产应扣除项目)/(总计有效负责-负债应扣除项目)
债务人一般债权可受偿额=(特定债权总额-优先债权受偿金额)×一般债权偿债能力系数
债务人可获受偿额=一般债权可受偿额+优先债权受偿额
受偿比例=不良债权受偿金额/债权总额×100%
1.2现金流偿债法
现金流偿债法是依据企业近几年经营成果以及财务状况为经验,对企业未来一定时间内的现金流偿债能力及成本运营情况进行分析。适用于企业经营状况良好,财务资料规范的企业进行评估处理。具体公式如下:
可回收额=(未来N年净现金流折现值+期末可收回资产价值折现)/企业全部负债总额×特定债权总额
1.3信用评价法
信用评价是指通过对债务机构的财务及非财务指标进行综合分析,评估企业的信用等级情况,根据信用等级情况评估偿债能力,缩小偿债风险的一种评估标准。适用于处于持续经营状态,财务核算较规范,与信贷机构有良好的信贷关系。
具体公式如下:
贷款本金损失率=(贷款企业信用等级系数×贷款方式系数+贷款资产形态系数)-贷款企业信用等级系数×贷款方式系数×贷款资产形态系数
贷款利息损失率=(信用等级系数+贷款资产形态系数)-(信用等级系数×贷款资产形态系数)
2金融不良资产评估处置存在的问题
金融不良资产评估是在金融不良资产处置过程中对金融不良资产进行资产价值的确定,评估合理化、公允化。我国对金融不良资产的评估实践已经跨过了十几个年头了,评估行业的公司在不良资产评估领域实践摸索,也总结了不少成功经验,已经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对金融不良资产处置起到了较好推荐作用。由于经济发展速度快导致金融不良资产产生的多样化、复杂化,给评估行业公司带来了新的课题。使评估机构面临着诸多问题。
2.1评估技术不及实践需要
评估行业公司处理的一般都是关停、倒闭的企业,评估行业公司对这些金融不良资产处置一般都是对债务公司实行快速变现为目的。这类资产处置不同于其他资产,处置价格除了受资产本身的因素有关外,还在很大程度上受着金融不良资产特殊市场状况、及各种因素的影响,现有评估标准和规范明显不适合金融不良资产评估要求,在执行上由于缺乏适合的理论约束,只能对实物资产价值进行评估,难以准确核算出这些资产的无形损失和效率损失。由于没有真正意义上评估技术的支持和我国二级市场的不够活跃,在金融不良资产处置中也很难采用现行的评估价格,导致评估结果与最终处置结果差距很大。严重的影响着评估公司的积极性。
2.2评估对象概念狭义
目前我国金融不良资产评估体系中仍然处于保守状态,只对评估标志物可提供的表类(财务报表、呆滞贷款单、和收购规模的呆账贷款等)进行分析判断,目前我国不良金融资产存在着大量评估资料不全,甚至超不全的现状,在这种情况下仅仅通过价值分析,对金融不良资产进行评估及处理,无疑是弱化了资产评估公司对不良金融资产评估提供有意义价值的作用。
2.3评估存在低估的现象
不少业内人士普遍认为评估公司会对不良资产进行高于市场价格的评估。然而也存在少的不良评估公司机构敢于违背自己的职业道德,迎合评估报告使用者的要求,协助其完成低价收购的非法行为,只是为达到债务公司快速变现的目的和收购公司的低价值收购的需要。从中赚取昧着良心的钱。从而没有发挥出评估公司对金融不良资产评估处置的真正意义,导致债务公司大量资产流失。给金融市场造成了伤害。
3完善金融不良资产评估处理的对策
3.1建立不良资产评估行政管理机构
我国应该吸取国外对金融不良资产评估处置的经验,从我国国情出发建立起适合我国金融发展的行政管理机构。其性质主要是行政管理。主要行政职能分为:第一,所有属于金融不良资产的全部归属于不良金融资产行政管理机构管理。第二,代不良金融资产负债方管理所有资产的管理权限。第三,不良金融资产管理机构只属于国家管理并由国家制定相关的法律及行政法规,做到执行结果有理论依据、有法可依。第四,不良资产评估行政管理机构不可以直接去处置不良资产只是通过制定相关制度对金融不良资产评估中介机构和商业机构进行指导,控制其对不良资产进行处置。第五,不良资产评估管理机构可以通过制度竞争性投标、估价、内部控制等,表现为评估奖励和评估薪酬系统来管理和协调评估公司以调动其积极性。
3.2确定评估对象,明确评估意义
我国对金融不良资产评估、处置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是随着时代的变迁不良资产的产生也是千变万化的,解决金融不良资产的评估问题也是要经得起时代的考验,顺应金融时代的发展确定评估对象,寻找出任何和评估对象相关的详细资料、健全资料。对所有评估对象进行有效的评估。改变狭义的评估概念,真正做到不良金融资产的评估的需要。
由于财富转移所带来的信息不对称和不确定性风险,催生出一系列中介机构、一系列信用增强机构、一系列监管机构,也催生出一大批金融家人才。他们是金融市场上的食利者。他们的所作所为,可以用两句话来概括:发现套利机会,善于运用杠杆。
金融市场中的套利机会
从金融市场角度看,所有的交易都是一种资产转换,金融家力图从资产转换中套利。金融市场中的资产形态,包括现金、外汇、商品、贵金属、股票、债券、期货与期权、保险、房地产、专利技术、项目机会、矿产资源和人力资源以及各种其它有价证券等等。所有的财富当赋予时间的价值时,则称为金融资产。
金融市场主体资产转换的动力来自于不同的流动性偏好和风险偏好。金融资产的属性可以归结为三方面:即流动性、收益性和风险性。
金融套利空间产生于四个不同的领域:不同资产转换间套利,不同期限套利,不同地区套利,不同买卖主体间套利。
不同资产转换间套利,是指利用不同资产的定价差异,用货币购买定价过低商品并力图以真实价值卖出时的套利行为;或者以货币为媒介,以定价过高的资产交易定价过低的资产套取真实利差的行为。资产的定价既包括对资产基本面的分析(收益性、成长性和风险性),也包括宏观政策面的分析,还包括资金面、情绪面等分析。金融家运用独特的资产定价方法,对资产价值作出判断。由于定价能力的不同(包括对信息拥有的差异和方法的差异),产生资产价格的不同看法,就有了套利的可能性。
不同期限的套利,是根据资产价值变化的走向分析,对于趋向上升的资产以买空方式、对于趋向下降的资产以卖空的方式囤积居奇,以期在资产价格变动中套利。由于资产价值未来变化的不确定性,金融家需要更充分的信息作出判断和更大的风险承担能力。由于未来的不确定性,金融家完全可以运用信息不对称的手段,引导金融消费者看好某类资产,使其产生高预期形成资产的高价格,也可以反之引导消费者看差一类资产,使其形成低价格,形成信息操纵下的主动套利。
金融市场有效性的基础
在不同区域间套利,是指资产在不同地区定价差异形成的套利机会。这种机会可能由于对资产稀缺性看法不同而产生的差异(如有的地方资金供应宽松,有的紧,形成资金利差),也可能是人为的贸易和投资壁垒造成的价值差异,还可以是两地对资产价值信息差异导致的定价差异。在全国统一市场形成之前,这种套利差普遍存在。
所谓政策套利、监管套利,就是指不同地区的政策不一样导致对资产有效性看法不同,在政策宽松的地区准入而进入政策偏紧的地区竞争,就会形成独特的产品垄断之优势。目前跨国之间、跨境之间存在大量的机会。人们在开曼群岛等地注册企业,以减少税收和准入成本、运行监督成本也是区域间套利的方式。
在不同需求主体间套利。不同的流动性偏好,不同的收益性偏好,及不同的风险性偏好,是市场交易主体的普遍特征。即使是同一个体的流动性、收益性、风险性偏好在不同时期也可能不同。金融市场各类主体需求概括为交易需求、投融资需求和理财(财富管理)需求,不同需求者对资产价值的看法不一。这种价值差异很多是资产组合应用的方式不同引起。当投资者与融资者对资金价值判断不一致,有利差时,投融资中介亦可套利。
主体的风险偏好不一样时,可以有风险套利。将一部分不愿承担高风险的主体承担有限风险,而将风险利差给愿意承担较高风险的主体,金融中介亦可套利。主体的信息占有不同也形成对资产价值的不同看法,形成定价差异,产生套利机会。市场主体由于风险偏好和流动性偏好的不同,引起对资产价值看法上的差异,正是交易实现双赢的基础,也是金融市场有效性的基础。
利用信息不对称套利
当金融资产的未来收益和风险信息在交易双方不对称把握时,就会出现对资产定价的看法不同,信息有利一方则可套利。当金融产品设计者有意识隐瞒重要风险信息,放大收益信息而转让产品时,就会形成不合理的定价,并产生不当收益,本质上构成交易欺诈。这是规范的金融市场应当禁止的。而问题是在法律上界定和认定非常困难。而且在监管法规总是滞后于金融产品创新的情况下,人为创造信息不对称以高价销售金融产品成为华尔街一些投行的主要牟利方式。
金融家为解决信息的不充分,发明了一系列风险计量办法,同时为分散风险、增强信用,建立了各种资产组合工具,将不同的风险等级、不同主体、不同期限的资产组合形成所谓结构性产品。其结果使风险和收益信息更不直接,更容易形成信息不对称。
金融套利本质上来源于资产的定价差异。资产的实际价值与名义价值存在差异,就形成套利空间。就存在一个市场上购买某一资产(较低价)、在另一市场上出售这种资产(较高价),从而获取利益的可能性。在低价时囤积一批商品,在高价时卖出,可以套利。
[关键词] 金融工具 公允价值 选择权
一、公允价值选择权的定义
公允价值选择权是指在多种计量属性中选择公允价值计量属性的权利。会计计量理论是财务会计的核心理论,会计计量的方法影响着会计信息质量特征。国际财务报告准则和美国等国的会计准则中已越来越多地融入了公允价值,我国财政部于2006年2月15日颁布的新会计准则体系也更广泛的引入了公允价值,在39项准则中有17项涉及到公允价值的计量,其中影响最大也是最受关注的就是金融工具方面的公允价值选择权。
我国企业会计准则第22号采用的公允价值选择权的定义与第39号国际会计准则(IAS39)一致,“允许报告主体在对金融工具进行初始确认时,将其不可撤销的指定为以公允价值计量且其变动计入损益的金融资产或金融负债”。
二、公允价值选择权的发展背景
国际上,2003年12月,IASB了与金融工具相关的IAS32和IAS39,首次引入了公允价值选择权,其间经历了修改完善,直到2007年2月,FASB正式第159号财务会计准则公告(SFAS 159)《金融资产和金融负债的公允价值选择权》,用于规范公允价值在金融工具中的选择权问题。
我国2006年颁布,2007年1月1日开始在上市公司实施的新会计准则中,《企业会计准则第22号――金融工具确认和计量》对金融资产和金融负债的分类做了规定。“金融资产分为四类:一是以公允价值计量且其变动计入当期损益的金融资产,包括交易性金融资产和指定为以公允价值计量且其变动计入当期损益的金融资产;二是持有至到期投资;三是贷款和应收款项;四是可供出售金融资产。金融负债分为两类:一是以公允价值计量且其变动计入当期损益的金融负债,包括交易性金融负债和指定为以公允价值计量且其变动计入当期损益的金融负债;二是其他金融负债”。
“企业初始确认金融资产或金融负债,应当按照公允价值计量。如果公允价值能够可靠计量,企业应当按照公允价值对第一类和第四类金融资产以及第一类金融负债进行后续计量”。
三、公允价值选择权的运用现状
公允价值是金融工具最为相关的计量属性,这在理论上的优越性已经非常明显,2007年企业新会计准则实施后更广泛的引入了公允价值选择权,并且定期报告中首次披露了“公允价值变动收益”信息,笔者收集到2007年年报中存在“公允价值变动收益”的A股上市公司,剔除市场数据或财务数据缺失的公司和账面净资产为负的公司后,得到301个有效观测值,做了一个简单的统计来观察公允价值变动(包括公允价值变动收益和直接计入资本公积的可供出售金融资产的公允价值变动净额)对每股净资产的影响以及公允价值变动收益对净收益的影响,其中为了降低公司规模的影响,相关变量采用每股数。表1列示了描述性统计的结果:
由表1可知,公允价值变动对每股净资产的影响均值为0.31元,达到每股净资产均值的9.04%;公允价值变动收益的均值为0.019元,达到剔除公允价值变动收益的其他净收益的5.2%,超过5%的重要性标准,说明对金融工具中公允价值选择权的研究有较强的现实针对性。
四、公允价值选择权的现实意义
对于金融工具的公允价值选择权是各国非常关注的方面,但是如果不能恰当规定和规范公允价值选择权,将会产生不利影响,比如企业自主选择会计政策的权利空间加大可能导致对会计利润和资产价值的人为操纵,削弱会计信息的可靠性;不是所有企业在金融工具的计量中都会运用公允价值选择权,也不是所有企业在运用了公允价值选择权后都选择同一种估价模型,所以可能会降低会计信息的可比性;公允价值选择权的指定对企业提出了更高的披露要求,会增加报告主体的负担和潜在成本等等。
尽管如此,公允价值选择权的研究和应用仍具有十分积极的现实作用,有助于推进完全公允价值计量模式;公允价值提供的关于金融资产和负债的信息比历史成本更具有相关性,能帮助投资者进行理性投资;能减轻对于金融资产和金融负债采用不同计量属性引起的收益波动问题,更好地实施企业的风险管理,并有助于简化金融工具的会计核算。
综上所述,恰当和规范的运用公允价值选择权能够为投资者、债权人等提供更为有用的决策信息,公允价值会计势必是金融工具确认与计量的新方向。虽然我国对于公允价值的运用范围相比于FASB和IASC较窄,但是近年来会计准则中对公允价值的广泛引入已经证明了,在保证可靠性的基础上推广和应用公允价值,对中国市场的理性繁荣和发展大有裨益。
参考文献:
[1]FASB.Statement of Financial Accounting Standards No.159 The Fair Value Option for Financial Assets and Financial Liabilities.省略,2007-02-15
1.资产减值会计处理的一般规定。
当发生减值损失时,借记“资产减值损失”科目,贷记“资产减值准备”科目。计提减值的因素消失,资产价值回升时,如已计提的减值允许转回,则借记“资产减值准备”科目,贷记“资产减值损失”科目。以存货的减值为例说明(消耗性生物资产与建造合同本质上等同于存货,因此消耗性生物资产、建造合同与存货的减值准备计提的会计处理完全相同):当发生减值时,借记“资产减值损失”,贷记“存货跌价准备”;已计提的减值转回时,借记“存货跌价准备”科目,贷记“资产减值损失”科目。
2.资产减值会计处理的特殊规定。
(1)递延所得税资产的减值规定。在所得税准则中规定,除直接计入所有者权益的事项外,递延所得税资产的增减应调整“所得税费用”科目,同时直接增减“递延所得税资产”科目。计提减值准备的账务处理为:借记“所得税费用”,贷记“递延所得税资产”;已计提的减值转回时的账务处理为:借记“递延所得税资产”,贷记“所得税费用”。
直接计入所有者权益的事项,递延所得税资产的增减直接调整所有者权益项目(资本公积—其他资本公积),同时增减“递延所得税资产”科目。计提减值准备的账务处理为:借记“资本公积—其他资本公积”,贷记“递延所得税资产”;已计提的减值转回时的账务处理为:借记“递延所得税资产”,贷记“资本公积—其他资本公积”。
(2)可供出售金融资产的减值规定。可供出售金融资产按公允价值计量,公允价值的变动计入当期所有者权益。因此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公允价值的减值直接减少可供出售金融资产账面价值,而不用另设一个科目核算。原直接计入所有者权益的因公允价值下降形成的累计损失,应当予以转出,计入当期损益。即借记“资产减值损失”科目,贷记“资本公积—其他资本公积”和“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公允价值变动”。
对已确认减值损失的可供出售债务工具,在随后的会计期间公允价值已上升且客观上与确认原减值损失确认后发生的事项有关的,原确认的减值损失应当予以转回,计入当期损益。账务处理如下:借记“可供出售金融工具—公允价值变动”科目,贷记“资产减值损失”科目。
对可供出售权益工具发生的减值损失,在该权益工具价值回升时应通过权益转回,不得通过损益转回。但是,在活跃市场中没有报价且其公允价值不能可靠计量的权益工具投资,或与该权益工具挂钩并须通过交付该权益工具结算的衍生金融资产发生的减值损失,不得转回。超级秘书网
(3)持有至到期投资与贷款和应收款项。因为持有至到期投资与贷款和应收款项是按摊余成本计量,因此准则规定,持有至到期投资与贷款和应收款项已计提减值准备的,当减值因素消失后,已计提的减值准备可以转回,但是该转回后的账面价值不应当超过假定不计提减值准备情况下该金融资产在转回日的摊余成本。
3.当以前减值的影响因素已经消失时,已计提的减值能否转回。